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2024-05-29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精选12篇)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1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其情感教育功能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而“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工具。”“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 (柏拉图) 在进行“在古典音乐欣赏集体教学活动中提升幼儿音乐审美素养的实验研究”课题工作过程中, 我们总结提出了多元欣赏的方法, 并通过多次教学实践丰富着这一方法。

一、借助诗歌、故事等语言形式解读与表现古典音乐

语言类的解读与表现经常是贯穿在欣赏活动全过程中的。在欣赏作品之前一至两周, 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读散文等形式将与乐曲相关的内容传递给幼儿。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以优美不平白的语言引领幼儿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及情感,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欣赏之后, 教师用散文或诗歌、故事的形式梳理幼儿多姿多彩的想象意象, 使其成为全体幼儿的表象积累。

如欣赏圣桑的《天鹅》, 在欣赏前一周, 教师就为幼儿讲了有关天鹅的故事, 如“天鹅湖”“七只天鹅”, 学习了骆宾王的《咏鹅》。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提示幼儿注意聆听音乐的速度、力度及节奏, 感受乐曲宁静舒缓的风格。并提问幼儿:这么优美的音乐, 会是谁在做什么呢?幼儿在认真聆听大胆想象后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的说是马儿在悠闲地吃草;有的说是两只小鸟在天上边飞边玩;还有的幼儿说是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 用诗化的语言启发幼儿:这是一只美丽的鸟, 它像公主一样优雅, 清清的湖水是它的家。幼儿很快就理解原来作曲家用音乐描述的是美丽的天鹅。

二、运用绘画、图谱等美术形式解读与表现乐曲

艺术是相通的, 当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地熔于一炉, 高雅的音乐与精致的画面交织, 音乐的境界便愈发曼妙无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利用图谱、图画、动漫等美术手段赋予音乐以线条、色彩, 使乐有形、画有声, 有效地提升了幼儿对古典音乐旋律、结构、及主题的理解。

如欣赏《马刀舞曲》活动, 在自主表现环节中, 请幼儿分辨乐曲的曲式, 听出乐曲ABA的三段体变化, 提供给幼儿各种颜色的圆点、直线、波浪线、折线、三角形、圆形等图案, 让幼儿尝试为乐曲制作图谱。还为幼儿展示骑兵列队和作战的图画或动漫, 让幼儿在头脑中想象库尔特人怎样骑马挥刀, 骁勇善战, 然后提供给幼儿纸笔, 鼓励幼儿画出自己想象的乐曲图并进行展览。让孩子们通过分享其他幼儿的作品, 丰富自己的想象素材, 提升想象力水平。

三、运用肢体动作等音乐形式解读与表现乐曲

匈牙利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儿童对音乐的反应必须有大肌肉的反应, 没有此, 是不完善的。”所以, 孩子们在欣赏乐曲过程中, 无不是伴随着一些肢体动作和表演的。教师应在幼儿自发的表演基础上, 在教授幼儿基本动作模型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想象出符合乐曲风貌的舞蹈;利用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节奏、力度、创新打击乐的演奏方法;根据乐曲描摹的情节想象创编童话剧等。这不仅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更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极大的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画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 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段落不但形象鲜明, 而且充满艺术魅力。教师在领幼儿欣赏时, 可让幼儿自己想象乐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再引导幼儿感受各个音乐形象, 如长笛以高音区明亮的音色, 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 表现小鸟在天空中叽叽喳喳地愉快地飞翔;双簧管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表现步履蹒跚的鸭子;单簧管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 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音色浑厚的木管, 徐缓地吹奏出较长的叙事音调让人仿佛看到老爷爷唠叨样子;三只圆号从音色、音量和音调上, 都有一种阴暗的感觉, 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可恶;定音鼓急速密集的滚奏, 表达猎人从树林一边走出, 一边开枪;弦乐奏出明快、进行性地音乐, 生动地表达了活泼、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机智形象。在反复聆听乐曲基础上, 幼儿通过想象对乐器与音乐形象的对应关系已经非常熟悉。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分角色表演, 用肢体动作配合乐器、旋律等的变化表现各个人物形象, 然后进行分角色的故事表演, 加深对乐曲结构、旋律、节奏的理解, 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音乐的、角色的想象提升幼儿的想象力。

总之, 关注在纯音乐的聆听过程中运用多种介质解读乐曲, 激发幼儿感受、表现美的情趣, 鼓励他们通过身体动作、语言、绘画、歌唱等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才能促进幼儿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 激发幼儿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为他们一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学前心理学》陈帼眉、孟晓霞、刘桂珍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瑾编著

[3].《幼儿园音乐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志华编著

[4].《欣赏活动》许卓娅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徐卓娅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乐画间-古典音乐动漫全集》, 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2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 主讲:徐文

Periods of European art music

Medieval(500–1400)Renaissance(1400-1600)Baroque(1600-1760)Classical(1750-1830)Romantic(1815-1910)20th-century(1900–2000)Contemporary(1975–Present)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述 古典主义 “古典的”(Classic)一词原指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和建筑中的经典,而“古典主义”(Classicism)则多指后人运用古典的风格和原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意味着很高的艺术标准,高贵而单纯、平衡而完美的形式,严肃的艺术目的,以及对装饰性的约束。这个词被广泛地出现在艺术史上,用来指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前古典主义的三种风格

大约从1720年到海顿和莫扎特成熟的古典风格出现前这段时间被称为“前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音乐风格。罗可可风格(Rococo)France 华丽风格(Galant)Italy 善感风格(Empfindsamer)Germany 巴赫的两个儿子是“善感风格”的代表。Wilhelm

Friedemann Bach, 1710~1784的一些作品在风格上比较保守,常有自由随想的性质和突然的情绪对比。二儿子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的一些键盘作品最典型地体现了“善感风格”的特点。

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

定义:一种小短的音乐喜剧,源于幕间剧。

特征:1.角色不多,包括喜剧类型的,常有讽刺性。2.采用现实生活的题材,常用方言。3.咏叹调简单悦耳,也用宣叙调。4.对男低音比较重视,终场采用重唱。

代表作:佩格莱西—幕间剧《女仆作夫人》(1733)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

特征:混合了意大利和法国因素的喜歌剧,采用了以宣叙调咏叹调为主的分曲结构,法国喜歌剧在音乐中插用对白代替宣叙调。代表作:卢梭—《乡村卜者》(1752)

英国民谣剧(Ballade Opera)

特征:英国的喜歌剧形式是民谣剧,它的音乐大多是用现成的流行曲调或民谣拼凑而成,经

1/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常在旧曲中填入新词。

代表作:盖伊-佩普什—《乞丐歌剧》(1728)德国歌唱剧(Singspiel)特征:德国歌唱剧最早的例子是对英国民谣歌剧和法国喜歌剧的改编之作,以民歌风的曲调为基础。

代表作:约翰﹒亚当﹒希勒—《魔鬼出笼》(1766)

喜歌剧的历史意义

顺应了启蒙运动对艺术的要求:“返回自然”。

作为的正剧的反抗,以轻松愉悦的手法丰富的歌剧的表现形式。预示了19世纪音乐中的民族主义潮流。

前古典主义时期正歌剧的改革 正歌剧

意大利正歌剧以古代的经典题材为基础,表现神话和传奇故事为主,题材比较严肃。这种歌剧通常有三幕,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交替。改革的原因

歌手们对咏叹调形式的滥用,包括单纯炫耀声音技巧。18世纪后半叶,一些作曲家开始反对僵化的正歌剧他们寻求更有表现力、更有戏剧性和更灵活的结构。实际上,歌剧改革的潮流也是在启蒙运动“返回自然”的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格鲁克歌剧改革

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 —1787)德国 改革思想:“音乐为戏剧的情节和表现的诗意服务” 改革内容:

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与剧情密切联系起来。消除歌唱家即兴炫耀技巧的花腔段落。减少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对比。

取消割裂歌词的间奏,避免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创作出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组成的复合场景。代表作: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1762)《阿尔采斯特》(1767)《伊菲基尼在奥里德》(1774)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奏鸣曲 古典奏鸣曲

古典奏鸣曲已不同于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它是一种由3~4个乐章构成的独奏体裁,以键盘乐器(钢琴)为主,乐章间不仅在情绪和速度上有对比,而且在调性上也有对比,同时,各乐章在主题和调性上又有联系。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而奏鸣曲则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被运用在奏鸣套曲(包括交响曲和大多数类型的室内乐)的第一乐章(也称奏鸣曲快板乐章)中。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2/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交响曲&协奏曲 交响曲

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采用乐队合奏的演奏形式。音乐结构和奏鸣曲十分相似以,“快-慢-快”三个段落的结构模式,后来逐渐脱离歌剧的演出环境,作为单独演奏的管弦乐形式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乐队的器乐配置丰富

双簧管、大管或长笛,有时还加圆号或小号,另外还有定音鼓的配置。

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陈述作曲家乐思的主要乐器声部。

羽管键琴弹奏通奏(数字)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协奏曲

“协奏曲”在巴罗克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器乐体裁,到了前古典时期,“独奏协奏曲”远远胜过其他协奏曲形式而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羽管键琴。曼海姆乐派

早期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流派,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海姆(Mannheim)地区的艺术家们构成,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在斯塔米茨(Stamitz,1717-1757)指导下,成为技术高超、素质优良、闻名全欧的交响乐团。从客观上为交响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维也纳古典乐派概述

18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到了最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实际上,最典型和最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只是海顿和莫扎特,而贝多芬已经开始向成熟的古典风格发出了挑战,他中晚期的音乐风格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

海顿(Joseph Haydn)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1732-1809)生平要点

1761年起,在埃斯特哈齐宫中工作了近30年,创作了大量作品。90年代,两次访问英国,创作了12首伦敦交响曲,达到创作的顶峰。最重要的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 68首四重奏。

WordsFromNotePage 16

Page No.17

WordsFromSlide

3/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交响套曲的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D大调第一零四交响曲》 第四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乐章开始以一小段沉稳的圆号低音逐渐与大提琴合奏奏响主题,随后曲子旋律逐渐加快,最后以一个固定的节奏展现出民间的欢快场面。《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主题:幽默、滑稽、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

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 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Op.76 No.3, “Emperor” 第二乐章,稍慢板,如歌的。“皇帝”这个名字也是因这个乐章而得来的。在这里,海顿采用了他的另一首作品《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旋律作为乐章的主题。实际上,这个乐章就是由这个主题加上四段变奏所组成的,现在的德国国歌也是采用了这段旋律。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音乐神童”(1756-1791)生平要点

出生于萨尔斯堡,六岁便在父亲带领下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对后来的创作很有影响。最后十年在维也纳度过,创作了最伟大的作品。最重要的作品是器乐曲和歌剧。

器乐作品:弦乐四重奏,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 歌剧

《后宫诱逃》(1782)歌唱剧 《费加罗的婚礼》(1786)意大利歌剧 《唐•乔万尼》(1787)意大利歌剧 《女人心》(1790)意大利歌剧

4/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魔笛》(1791)德语神话寓言歌剧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莫扎特的协奏曲创作

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通常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后部有一个华彩段)

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第三乐章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

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

这首具有歌剧式风格的协奏曲,洋溢着莫扎特春天般的清新,阳光般的温暖。第一乐章 A大调,抒情温暖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f小调,柔美并带有伤感的柔板,复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 A大调,适度的快板,热情欢乐的回旋奏鸣曲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达·蓬特改编,1786 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 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部歌剧音乐创作有以下特点: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喜歌剧的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是描绘了人物性格,既有前后连贯的统一性, 更着重刻画不同人物的复杂心理增加了强烈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被尊称为“乐圣”

(1770-1827年)贝多芬创作分期 早期1770-1802年

从波恩到维也纳,继续学习深造,但以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第1-2交响曲,前三首钢琴奏鸣曲 中期1803-1814年

5/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创作成熟期,大量杰作产生,最典型的风格时期 第3-8交响曲,第3-5钢琴协奏曲,《费德里奥》 晚期1815-1827年

音乐与内在自我的联系更加紧密,预示了浪漫主义 第9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6首弦乐四重奏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从早期到中期 “浪漫主义”

具体的时间划分一般是从1820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 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古典主义的曲式得到扩展,变得更加自由。

半音化或不协和音的使用增多,更大规模地引入了远关系的调性。认为器乐是表现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感的理想手段。强调音乐和文学等姊妹艺术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艺术歌曲和标题音乐中得到重要的体现。注重音乐的民族性,促进了民族乐派的产生。

舒柏特(Franz Schubert)

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1797-1828)艺术歌曲: 分节歌,其中很多具有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性质,如《野玫瑰》。修饰分节歌,经常带有一个调式转换的中段,如《菩提树》。

小型歌剧场景式的歌曲,以在宣叙性的和抒情性的旋律之间交替为特征,如《流浪者》。通谱体歌曲,乐思重复较少,通常用于叙事歌的谱曲。叙事歌原是一种在对话和叙述之间交替的较长的诗歌形式,为之谱写的音乐也较为复杂,需要寻求新的手段保持音乐的统一,如《魔王》。

声乐套曲,用一套艺术歌曲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舒伯特两套声乐套曲是《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

钢琴独奏曲和室内乐 浪漫主义钢琴小品 六首《音乐的瞬间》(D.789)《八首即兴曲》(D.899、935)大型钢琴作品

21首钢琴奏鸣曲

根据他的艺术歌曲改编的《流浪者幻想曲》(D.760)室内乐作品 《鳟鱼五重奏》(D.667)

三首晚期四重奏(D.804, D.810, D.887)弦乐五重奏(D.956)交响曲

9首交响曲中最著名的是《未完成交响曲》(D.759, 1822)《C大调(伟大)交响曲》(D.944, 1825~1828)

6/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

法国作曲家(1803-1869),他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1)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2)标题音乐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重奏、合奏等。

3)按内容区分有两类,一是戏剧性的,一是描绘自然景物或世俗风情的。

4)按音乐构思可分为三类,一是情节性的,二是描绘性的,三是哲理性的。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属于情节性的。

标题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1830)-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 《哈罗德在意大利》(1834)-根据拜伦的长诗 《罗米欧与朱丽叶》(1839)歌剧

《特洛伊人》(1856-1858)-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歌 戏剧传奇

《浮士德的责罚》(1846)-原设定为演奏会音乐 书作

《配器法》(1842)-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德国作曲家(1809-1847)管弦乐曲:

五部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 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赫布里底群岛》、《平静的大海与幸福的航行》 钢琴作品: 两首协奏曲 三首奏鸣曲 套变奏曲 《无词歌》

《无词歌》 songs without worlds 是一种宛如歌曲的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为门德尔松首创,它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要明确。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他使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在音乐教育上,他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近代的过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舒曼(Robert Schumann)德国作曲家(1810-1856)钢琴作品 《狂欢节》、《蝴蝶》、《童年情景》 艺术歌曲

两部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大型作品

《第一交响曲》(春天)、《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 音乐评论

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他的评论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

肖邦(FryderykFranciszek Chopin)

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1810─1849)乐队和钢琴音乐-两部钢琴协奏曲

玛祖卡舞曲-最具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

波罗奈滋舞曲-民族意识和情愫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 夜曲和圆舞曲-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

谐谑曲和叙事曲-单章大型体裁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前奏曲和练习曲-一种全新的创造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匈牙利作曲家“钢琴之王”(1811-1886)钢琴作品: 1835~1839年他主要创作了《12首超级练习曲》、《帕格尼尼练习曲》和前两卷《旅游岁月》 三首最伟大的钢琴作品: 《大音乐会独奏曲》(1849)《谐谑曲与进行曲》(1851)《b小调奏鸣曲》(1852~1853)

《匈牙利狂想曲》前15首完成于1851~1854年 《匈牙利狂想曲》第16~19首完成于80年代

管弦乐作品:

13首交响诗:《普罗米修士》、《奥菲欧》、《塔索》、《前奏曲》 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

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德国作曲家(1833 – 1897)主要作品 4部交响曲

《德意志安魂曲》

24首室内乐和260首艺术歌曲 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

协奏曲,其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8/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19世纪法国歌剧 法国大歌剧

这种大歌剧迎合了中产阶级观众的兴趣,采用大规模的戏剧构思,并强调宏伟壮观的戏剧场面的展示。它通常采用历史题材,经常出现人物众多的场景和紧张的戏剧冲突,乐队、舞蹈与合唱的运用也很有效果。代表人物

梅耶贝尔(1791-1864),《胡格诺教徒》 奥柏(1782-1871),《波蒂契哑女》 阿列维(1799-1862),《犹太女》

法国喜歌剧

19世纪,法国喜歌剧与大歌剧并行发展,和18世纪一样,二者的区别在于这种喜歌剧用对白而不用宣叙调。规模一般比大歌剧要小一些,音乐也更简单,要求的演员较少,不用历史题材,情节是喜剧性的或感伤的。代表人物

奥柏(1782-1871),《魔鬼兄弟》 比才(1838-1875),《卡门》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梅里美的作品改编)

谐歌剧

谐歌剧又称轻歌剧,出现于法国第二帝国期间。谐歌剧从喜歌剧发展而来,但更强调喜歌剧中的机智讽刺的因素。这种歌剧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其娱乐性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代表人物

奥芬巴赫(1819-1880)《地狱里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

抒情歌剧

抒情歌剧是一种介乎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形式,它的规模比喜歌剧大,但又比大歌剧小。它的题材主要取自浪漫的戏剧或幻想的文学,音乐上强调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人物

古诺(1818-1893),《浮士德》、《罗米欧与朱丽叶》 圣-桑斯(1835-1921),《参松和达丽拉》

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歌剧

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多尼采蒂《爱的甘醇》 贝里尼《诺尔玛》 威尔第《茶花女》、《阿伊达》、《奥塞罗》 马斯卡尼(真实主义)《乡村骑士》 普契尼《托斯卡》、《图兰多》

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

到1825年,罗西尼是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名声超过贝多芬)。

9/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他写了39部歌剧,既有喜剧也有正歌剧,但今天还流行的只有他的正歌剧。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选段-----罗西娜的谣唱曲“刚才我听到一个声音” 她决心赢得她的追求者(化装成穷学生的伯爵阿尔玛维瓦),并拜托年老的监护人巴尔托罗的追求。第一部分:“卡瓦蒂纳”(遥唱曲),行板,是咏叹调的引入部分。第二部分:“卡巴莱塔”,中板,是咏叹调的对比部分,有辉煌的但有节制的花腔。重唱-场景

罗西尼还爱用重唱(两个到四个歌手)乐队引子

独唱或对白的宣叙调,用乐队伴奏 咏叹调主段(旋律性的段落)中段(过度)“卡巴莱塔”,末段(风格活泼,有反复,有时有装饰)终曲,很多角色一起唱。

罗西尼的其他作品 喜歌剧

《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灰姑娘》、《贼鹊》

正歌剧

最常演出的是《威廉•退尔》(在他生前演出了500多场,1829年写于巴黎,受法国大歌剧影响,序曲很有名)此后,罗西尼再也没有写过歌剧

多尼采蒂(Donizetti, 1797-1848)多产的作曲家 70多部歌剧

最有生命力的作品是正歌剧,但他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喜歌剧。代表作:《拉莫摩尔的露契亚》、《爱的甘醇》

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他写了十部正歌剧,包括《梦游女》、《诺尔玛》和《清教徒》。他的风格抒情细腻,有悠长的旋律和灵活的曲式。他相信歌剧可以表现强烈的情感。

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他写了26部歌剧

他是意大利歌剧最重要的代表。他的名字几乎成了意大利歌剧的同义语。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歌剧是人性的戏剧”的理想,并批判吸收外来影响。

威尔第的三个创作阶段 早期到1853年

10/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纳布科》《利戈莱托》《茶花女》 中期 1853-1871年 《假面舞会》《命运之力》《阿伊达》 晚期 1871-1893年 《奥塞罗》《法尔斯塔夫》 几乎都是正剧

大部分取材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早期歌剧的特点

他的很多早期的作品运用了罗西尼、贝里尼和多尼采蒂的传统。一般分为四幕(或三幕加序幕),第二第三幕结尾有重唱终曲,第四幕常以沉思性场景开始。主要的脚本作者是意大利皮亚维

从1849年的《路易莎•米勒》起,在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上更加成熟。早期的最后一部是《茶花女》,咏叹调更加灵活和扩展。

中期歌剧的特点

更多的吸收法国大歌剧的因素,包括了更宏伟的戏剧场景。独唱、重唱、合唱更加自由的结合。和声更大胆,乐队的处理更加重视。

“回忆动机”的运用,促成音乐和戏剧的统一。中期的最后一部歌剧是《阿伊达》,集中体现了以上各种特点。

晚期歌剧的特点

在《阿伊达》之后有16年间歇。因为1871年意大利独立后,威尔第收到嘉奖,从事慈善事业和从政,这期间的音乐界出现了一些新作品。1887年又开始了创作,完成了《奥塞罗》,是意大利悲剧性歌剧的顶峰。根据莎士比亚的话剧改编,音乐更加连贯,场景更加庞大,乐队效果更加丰富。

《法尔斯塔夫》作于1893年,是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更据莎士比亚改编,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

威尔第小结

他认为意大利歌剧是一种表现人性的艺术,独唱的声乐旋律是最重要的。

他在坚持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批判的吸收了法国歌剧(如梅耶贝尔的大歌剧)和德国歌剧(如瓦格纳的歌剧)的因素,在创作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吸收的关系。因此,他把自蒙特威尔第以来的意大利歌剧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之一:马斯卡尼 真是主义来自文学,主张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代表作是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和莱昂卡瓦罗的《丑角》。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最后一位代表。

他的一部分歌剧是属于真实主义流派的,但也有不少浪漫主义和异国情调的歌剧。

11/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擅长用旋律动人的咏叙调刻画小人物和弱女子的形象。善于利用和声配器的色彩烘托戏剧气氛。

十九世纪的德国歌剧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魔弹射手》1821年上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端 情节采用神话故事的因素,超自然的时间和大自然的背景不是一种装饰性的东西,而是与主人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

音乐上运用德国民间歌曲式的旋律,并为了戏剧表现的目的利用半音化和声与乐队配器的丰富色彩,强调音乐织体的内声部。

瓦格纳

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

接受了来自文学、哲学、政治的各种影响,思想多变。坚持音乐应服务于戏剧表现的信念,对浪漫主义歌剧做出了大胆的改革,艺术上极有独创性。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罗恩格林》 音乐论著:《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 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瓦格纳乐剧的音乐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他打破了意大利歌剧的分曲编号的结构,每一幕的音乐都是连续不断的。

他的乐剧以主导动机的运用而著称。这是一种与特定的角色、物体、情感或意念有联系的反复出现的音乐动机。它为瓦格纳提供了一种使音乐和戏剧都获得统一的手段。

他的音乐是用一种“无穷尽的旋律”加以展开的。这是一种音乐织体,其中的主导动机和它们的再现与变化,提供了一种旋律材料的不间断的流动,很少有终止式或明显的停顿的痕迹。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持续的离调和转调,以及对终止式的避免使音乐表达了空前炽烈的主观情感,并使传统的调性体系逐渐走向解体的边缘。

瓦格纳还是一位配器的大师,在他的乐剧中空前地提高了管弦乐队的作用。

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

主要地区:北欧、东欧、俄罗斯 特点与原因

把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基础。

把浪漫主义音乐手法与民族音乐的因素有机结合。

这些国家在19世纪出现的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促进了民族主义音乐的产生。

挪威的民族乐派

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

1875年,他为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而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格里格10卷66首钢琴抒情小品集更突出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擅长写作小品的大师的风范,这些小品表现了挪威这个平静的北欧小国的特有风情,包括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和质朴的民俗生活场景。

捷克的民族乐派

斯美塔纳(Bedrich Smetana 1824-1884)

12/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

八部捷克民族歌剧(例如《被出卖的新嫁娘》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六个乐章,其中的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最流行)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又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继承了斯美塔纳的道路,使捷克的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

他的作品题材更广,数量更多,主要有: 《斯拉夫舞曲》(两套)

九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歌剧《水仙女》

《斯拉夫舞曲》 两册各八首

原来为钢琴二重奏,后来配成管弦乐曲。

运用了斯拉夫民族各种舞蹈,表现民族的生活场景。第一册第一首具有捷克民间舞曲“富利安舞曲”的特点。

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1857)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第一位取得国际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作品有两部歌剧:

《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及很多管弦乐曲和声乐浪漫曲。

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

作于1847年,是第一部俄罗斯风格的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采用了两首对比性的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卡玛林斯卡亚》为素材,写成一首双主题变奏曲,如同一幅艳丽的俄罗斯民间生活风俗画。柴可夫斯基认为对俄罗斯交响乐来说,这部作品如同“一颗橡树的种子”。

强力集团(五人团)巴拉基列夫 包罗丁 居伊

穆索尔斯基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四人起初都是业余作曲家,他们继承格林卡的道路,继续推进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orgsky, 1839-1881)强力集团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位作曲家

他受到俄国先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和鲜明的个性 作品有五部歌剧、管弦乐曲和艺术歌曲

13/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展览会上的图画》

具有独创性的标题器乐曲,原为钢琴套曲。为纪念他的一位去世的画家朋友而作。

十首乐曲分别描绘了这位画家的十幅作品,由“漫步”主题将全曲连成一个整体。

柴科夫斯基(Pyotr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不属于强力集团,但与之处于同一时期的重要的俄国作曲家。

他的作品揭示了俄国沙皇黑暗统治下的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典型的情感世界。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早期:60-70年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学,创作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天鹅湖》

中期:1876年以后接受梅克夫人资助,创作《第四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小提琴协奏曲》,《1812庄严序曲》

晚期:80年代末-90年代,顶峰阶段,《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歌剧《黑桃皇后》,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

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最后几十年,欧洲的资本主义和平的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在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文学艺术中也出现了各种新的流派,音乐中的浪漫主义进入最后的阶段,一个古典和浪漫主义的时代即将结束

世纪之交的两个流派 晚期浪漫主义(德奥)

主要代表:马勒和R·施特劳斯 印象主义(法国)

主要代表:德彪西和拉威尔

这两个流派都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

创作了9部交响曲和五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

他的风格影响了包括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在内的二十世纪作曲家

马勒的创作

早年的指挥生涯(到1897年):“夏天的作曲家”,第一到第三交响曲,为德国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谱写的歌曲,声乐套曲《流浪青年之歌》 指挥生涯的高峰期:维也纳宫廷歌剧院(1897-1907),第四到第八交响曲,声乐套曲《亡儿之歌》

晚年(1907-1911):命运的三重打击,第九交响曲,第十未完成,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

14/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马勒的交响曲(他认为交响曲应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 冗长,复杂,具有标题性 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经常引入声乐,如第二、三、四交响曲中歌曲的自我引用,第二,第八交响曲中的合唱 织体倾向于复调 “发展调性”

他是德奥交响曲传统的最后一位大师 代表作:

《大地之歌》分为六个乐章,歌词采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七首诗。作品中既有对生活热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对死亡恐惧的感怀,作品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尽情享乐与预感死亡的矛盾和困惑

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晚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代表

他是世纪之交最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指挥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交响诗和歌剧

带有哲学意味的 死与精华(1896):表现灵魂通过苦难而达到升华而完满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对尼采同名散文诗的音乐表现 带有叙述性和描绘性 蒂尔的恶作剧(1895):表现德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幽默的戏剧人物的故事 堂•吉诃德(1897):表现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故事

《莎乐美》(1903~1905),根据王尔德的独幕话剧改编,表现了圣经中莎乐美的故事。剧中,莎乐美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妙龄美女,由于向约翰求爱被拒,愤而请希律王将约翰斩首,把约翰的首级拿在手中亲吻,以这种血腥的方式拥有了约翰。因此,莎乐美也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词。施特劳斯的音乐与这个颓废的故事相一致,运用了高度的不协和音,新奇的节奏和富于色彩的配器。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法国音乐文化 弗兰克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1822-1890)他最著名的《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旋律气质不凡,表现力深刻,和声新颖,结构坚实协调。特别是“循环形式”的出色运用,可以说是他的独创。

圣-桑

法国作曲家、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1835-1921)属于浪漫时期的法国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对法国乐坛及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重要作品有《动物狂欢节》、《死之舞》、《参孙与大利拉》。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15/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62-1918)

他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代表作品

管弦乐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夜曲》(1899)、《大海》(1905)钢琴曲: 《版画》(1903)、《意象》(1905和1907)

《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鸣曲》(1915)

拉威尔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1875-1937)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代表作品

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3

【关键词】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 大学音乐教学

一、古典与流行何以结合

试想一下,将贝多芬的钢琴曲与筷子兄弟的小苹果结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画面?想来这种冲突的激烈感可能不亚于在静谧高雅的咖啡厅啃猪蹄给人带来的冲击力。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皆由其特定的特征而与对方区分开来,因此,若突兀地将两者进行结合就可能出现不协调的结果。然而,在大学的音乐教学中,将二者进行结合仍然是老师和学生需要努力实现的效果。二者各有其特色和优劣,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将会是非常完美的教学典范。

古典和流行何以结合?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对此进行解释和可能性的探索。

第一,全面拓展学生视野。若学生将视角局限在这两者中的一个之中,其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的产生技巧还有音乐的发展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只学习流行音乐,学生可能会越来越关注大众音乐审美而忽略宫廷音乐,其曲风或作词都难免会偏向通俗,其作出的音乐很容易与沉稳背离,缺乏内涵;而另一方面来讲,若只专注于古典音乐,学生难免与现代社会和现代音乐环境脱节,容易产生曲高和寡的孤寂感甚至觉得冷寂最终对现实音乐产生厌倦或反抗心理,对大众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了解对他们来讲是必要的,学生在学习两者的过程中,自身的音乐视角也在不断加宽增多,当视域不再局限的时候,学生能够有一颗更加包容的心去接受、连接甚至创造新的篇章。

第二,在多元统一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逐步加强。在大学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所了解的音乐类型和特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开始了对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了解。对多元文化和多角度的包容能够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更具包容心态,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第三,教学过程趣味性增加。对知识的单一追逐终究是会让学生甚至教师产生厌倦心态,而在此刻引入另一种模式或方式,则会使教学变得更有趣,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讨论中来。

第四,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研究无边际可言,单从一方面进行研究时间一久教师可能会产生倦怠性,而在课堂中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有效结合,需要教师更多的投入,这也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良好的促进机制,激励教师更好地教学。

二、古典与流行如何结合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各有其特征,如何抓住这些特征将二者有机结合是我们需要考虑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同样从四个方面对古典与流行如何结合进行了探索。

第一,树立全面发展,注重素质的教学理念。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音乐某一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嘉奖的同时,不忘对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同学进行鼓励,从而激励学生对多元的追求和努力。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接受二者的结合,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不会产生文化震惊。

第二,完善教学课程设置。现在已有的教学课程,例如古典音乐概论,这种课程从课程名称上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偏好,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教授这类课程时应该加强多元结合,或者对于这种类型的课程进行整改,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综合性教学。例如,在讲授中外音乐家研究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播放周杰伦的流行音乐,两者在各自的年代的影响力都非常巨大,两者都有可取之处,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完成对不同种类的音乐的鉴赏,也扩展了视野,提高了多元文化的包容力,增强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欣赏中教育,改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接触度大于古典音乐,并且流行音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次也远大于古典音乐。因此,有些学生在学习古典音乐时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同对陌生事物的恐懼一般。因此,教师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要现将其引导进两者融合的环境中来,当他放松进行音乐欣赏之时,在见缝插针地进行适当的教学和教育,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记忆生刻,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接受和喜欢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对于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庞大的课程来说进程可能会很缓慢。因此,教师可以将这种教学方式和普通的授课式教学结合起来,前者活泼愉悦,后者稳重严肃,两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更好地教学。

三、小结

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作为音乐类型中的两颗耀眼星星,其独特的光芒让各自都拥有了大量的追捧对象。与其单独对这些星星进行欣赏,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欣赏和思考则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为了全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古典和流行这两种元素都不可或缺。本文对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何以结合以及如何结合进行探讨,探究两者在教学中的和谐融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结合,可以全面扩展学生的视野;在多元统一的同时,逐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两者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呢?两者的结合,需要学校树立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要巧用现代技术,科学开展活动;同时,要完善教学课程,并且改善教学方式,在欣赏中教育。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从学生的角度来对教学进行思考以及从教师的角度对教学进行思考,这两种角度缺一不可。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而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只有从这两者的角度来对综合多元教学进行思考,才有可能将流行与古典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郭然.试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新课程学习(中),2014(1).

[2]潘轶.试论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北方音乐,2014(9).

[3]饶丽.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现代装饰(理论) ,2015(10).

[4]尹娜.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青春岁月,2015(6).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4

一、选择特殊的音响吸引学生的耳朵

在介绍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时,我先请学生听香港动画片《麦兜故事》的插曲,当稚嫩的童声用粤语唱出《土耳其进行曲》旋律时,学生都非常吃惊,老师紧接着抛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旋律用了哪位作曲家的作品?也许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回答,但他们很好奇,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下面的学习将是主动而有效的;我也曾用《小星星变奏曲》来引出对莫扎特的介绍,效果也非常好。

二、选择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

虽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久了听觉会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视频进行教学,如在介绍钢琴诗人肖邦时,我先播放了马克·西姆演奏的《c小调练习曲》视频,变幻的灯光、演奏家忧郁的眼神、帅气的表情顿时吸引了学生,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完这首作品后,我及时地提出问题:请大家谈谈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学生的解释五花八门:有的说“像是在庆祝一场胜利”,有的说“曲子的情绪比较嗨”,还有的说“这是一首现代风格的作品,抒发的是年轻人苦闷复杂的心情”……我都一一给予分析、解释,学生非常好奇,急于想知道作品的相关信息,当他们“想要学”的时候,教学将进行得非常顺利。

三、利用明星效应引起学生的共鸣

现在的高中生都非常喜欢明星,只要是他们崇拜的明星的作品照单全收。在欣赏浪漫乐派作品时,我先播放周杰伦的MV《琴伤》,班上气氛顿时非常活跃。在这首歌里,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主题旋律成了主线,学生立刻被那一缕淡淡的安然与怅然纠合的味道所吸引,乐曲始终徜徉在似有也无的景象和情绪之中,而当间奏出现的时候全班哗然,因为间奏恰恰是前面课上介绍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旋律。接下来再让学生欣赏钢琴曲《六月—船歌》,这样,学生能够对浪漫派的音乐特点产生自发的兴趣。

四、借助影视情节可以引起更多关注

影视艺术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艺术形式,有些剧目中在古典音乐的引用方面与剧情、主人公的表演、画面的处理等也非常巧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这个特点,在进行古典音乐教学时,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同一首作品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在介绍浪漫派作曲家———钢琴诗人肖邦时,我尝试了不同的导入方法:请同学们观看周杰伦导演并主演的影片《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片段,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演奏技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轰动,“斗”字同时也解释了浪漫派的风格特点之一:炫技性;播放韩国影片《爱的阶梯》结尾男主角在海边弹奏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播放《一曲难忘》中肖邦刚到巴黎时演奏的《波兰舞曲》;同样是浪漫派作品的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则可以选择韩国电影《雏菊》中的片段,即杀手的角色配乐,《船歌》的旋律准确地刻画出杀手的性格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它放纵着听者的神思自由地游移于琴声勾勒的无限空间,唤起了他心底深藏已久的的莫名默契,触动了被岁月逐渐风蚀的那根心弦。此处也很好地解释了浪漫乐派的另一风格特点:强调个人主观情绪的表现;在学习古典乐派时,奠基人海顿的《小步舞曲》可以从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切入,这也是在我国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剧中有很多段落的配乐都来自海顿的《小步舞曲》和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学生很乐于接受这样的欣赏方式。另外,名人传记的电影也是课堂上经常涉及的内容,《钢琴家》《闪亮的风采》《她比烟花寂寞》《贝多芬住在楼上》等都大量地使用名曲,只要选择和运用恰当都将成为课堂的亮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选择不同的演奏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经典的作品会吸引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它,同一首作品会有不同的演奏形式和版本。教学中除了使用出版社提供的素材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演奏版本,从资深大师到年轻的国际大赛获奖者,并兼顾国内外的演奏家。如鲁宾斯坦、霍洛维茨、阿格里奇、瓦莲京娜、马克·西姆、郎朗、李云迪等。鲁宾斯坦严谨中透着幽默,《一曲难忘》中的演奏配音即是由他担任的;马克·西姆帅气、洒脱;郎朗陶醉又投入的肢体语言等无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古典音乐欣赏》杂感 篇5

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不分国界的,那就是:美食和音乐。人们对待食物有一种出自本能的鉴赏能力;而音乐,比文字出现更早,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万年,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也是一种本能的体现?我愿意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还有人说过,能够承载历史的,除了文字,便是音乐。可是文字存在着地域差异,而音乐不仅可以穿越历史流传至今,而且能够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无论我们身处历史的任何时期,世界的任何角落,当我们听到某一曲目时,我们和作曲家的灵魂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撞击,穿越时间和空间,在内心深处产共鸣。音乐,真正可以算得上是上天滋润人类灵魂的甘霖,而古典音乐,应该算是其中最醇香的一滴吧。在众多古典音乐类型中,我钟情于钢琴曲和交响乐;在众多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中,我又比较欣赏贝多芬。

钢琴,代表着一种力量。它上下两排琴键,黑白分明,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它被称为乐器之王,它所弹奏出的声音,既可以刚劲有力,也可以轻柔舒缓;在演奏交响乐时,它在最显著的位置,它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必需。我很喜欢贝多芬的钢琴曲,特别是他的《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好像月光一般。它是如此的梦幻,静静流淌在心田;又是如此的忧伤,不同于阳光的温暖和煦,澄澈皎洁却冷清如水;还是如此的美丽,让人忍不住靠近,随着它在欢快时微笑,在微笑后忧伤,在忧伤中叹息:实在是美的心碎!

我其实不太喜欢贝多芬这个人,他的性格偏执、狂躁、矛盾,有时甚至歇斯底里,但是一首《致爱丽丝》,把这一切全都弥补了——因为他的温柔,也像月光一般令人的内心变得柔软。(温柔,就好像小龙女袖中的七尺素绫,飘飘而来,宛若惊鸿,玲珑心纵有七窍,也心甘情愿被俘获。)

贝多芬的内心也渴望着爱情,可是等级的差距是他无法逾越的沟渠,只能与爱人隔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凝视她远去的背影。这么一颗渴望爱的心,一定也是充满爱的。

提到交响乐,我抑制不住对那些古典音乐家们心生崇拜之情。欣赏只需随着感觉的召唤即可,创作却是头脑和智慧的产物。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犹如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当欣赏交响乐时,我们的耳朵在各种乐器的奏鸣下享受着一顿饕餮大宴,但是大脑只能吸收、消化其中的一部分,远远不及它所呈现出来的严谨、变化、深远、宏大„„

在此,不得不说一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如果说《致爱丽丝》是朦胧的月光,那么《第九交响曲》就是一场瑰丽的日出。

在第一乐章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乐曲在弦乐器低沉压抑的演奏中展开,然后逐渐增强,好像千军万马,踏着黄沙滚滚而来;终于,这种压抑到令人窒息的低气压被冲破,霎时间好像“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斗士们为了自由、幸福和信仰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真是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第二乐章则相对明快很多,好像战士们占取了制高点,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时而兼有鼓点,使节奏趋于紧张。第三章曲调舒缓,恰如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争过后的画面:在磅礴的雾霭之中,天际的太阳折射出紫红的光芒,战士们在废墟中相互搀扶,向着日光前行,步履缓慢,带着深沉的思考——这天边的红日,究竟是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还是逐渐下沉的残阳?那紫红的日光,究竟

是通往光明的指引,还是末路途穷的回光返照?忧伤、沉静、睿智,它包含的太多,值得我们闭目沉思。第四章是在一阵紧凑的鼓点中敲响的,前面三章的主题依次登场,但都被低音提琴或驱逐、或制止,直到欢乐颂登场——在重重迷雾中,红日冉冉升起,日光倾泻而下,宁静祥和降临人间。欢乐的主题实在太强大了,越来越明快,越来越响亮,让人禁不住要放声高歌——人声,只有用人声才能表达出这种无与伦比的光明和幸福: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由独唱逐渐到合唱,我渐渐被这种庄严神圣、宁静祥和、自由博爱„„所感染。音乐,震撼到极致,连灵魂都要被它俘获!

约会古典音乐 篇6

在刚刚落幕的杭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他们演奏的交响乐带给听众无比享受,让人忘记了一些烦恼。然而,你知道他们个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吗?

沈雪来:我想成为“理查德•克来德曼”

我从上幼儿园那会就开始学钢琴了,至今已有9年。小时候没什么感觉,妈妈让我学我就学。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钢琴是越弹越有味道,最早的时候每天最多练一个小时,后来增加到每天练两三个小时,现在只要我一坐到钢琴前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甚至连续弹上三四个小时都不会觉得累。

记得去年参加电视台组织的一次钢琴比赛,本来我是很有信心拿第一名的,可是在最后的决赛里我输给了别人,为此我整整难过了一个月。

我想我将来肯定会从事和钢琴有关的职业,我想成为我们中国的“理查德•克来德曼”。

余韵:我经常一边拉一边哭

我从5岁开始学小提琴,已经十一年了。可是我练小提琴的过程并不轻松,我记得刚开始练时,只知道在脖子上架一把小提琴拼命地拉,自己都不知道拉出的是什么声音,因此,总是被妈妈骂,那个时候经常是一边拉一边哭。后来有了一定基础,可以拉出一些旋律了,可还是不能放松。妈妈对我练琴的要求很严格,我每天都要练习两三个小时,音准、指法都要到位,现在的驾轻就熟真的非一日之功啊!我最喜欢拉布鲁赫和巴赫的曲子,特别是在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拉布鲁赫的小提琴曲,那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

不单单是小提琴了,其实学任何一项乐器都一样,虽然一开始可能会很难,但是只要认真努力地去练习,没有学不会的。我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可以考上中国音乐学院,我想我能成功。

小提琴(Violin)

小提琴属于擦奏弦鸣乐器,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队中最重要的乐器。在现代弦乐器中,小提琴是声音最高的乐器,同时也有着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若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则为“乐器之后”

推荐小提琴名曲: 巴赫《前奏曲》莫扎特《小步舞曲》

陈益喆:吹萨克斯让我身心愉悦

大概是在小学2年级的时候,我偶然间听到那首萨克斯曲《回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于是我就决定要学萨克斯。可是一开始我总是吹不出声音,偶尔吹出一个声音就像气球漏气一样,老是被爸爸妈妈笑话。后来好不容易可以吹出声音来了,可吹来吹去就这么一个音,请教了老师才知道,吹萨克斯不仅要有足够的力道,还要掌握音调和节奏,准确地按器键。以后的6年时间,我每天都要练习个把小时,常常累得我头昏脑胀,手脚发软,有时还会闹唇炎。可是当我能够顺畅地吹奏出《回家》这首曲子时,我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现在,吹萨克斯让我身心愉悦,同时也让身边的人快乐。

解聪:差点把牙套吹出来

要掌握好萨克斯还是有难度的。一个人吹的时候还好,速度节奏都可以自己控制,可是要和钢琴配合演奏问题就来了,既要配合钢琴的速度又要注意自己的发音要清晰,吹出的声音既不能比钢琴弱又不能盖过钢琴。艺术节上我和另外一位弹钢琴的同学表演钢琴萨克斯双重奏《古老的乐章》。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经常出现问题,有一次我用力过猛差点把牙套从嘴巴里给吹出来。所以同学们要是学习类似萨克斯、小号这种要靠嘴巴吹的乐器千万不要带牙套,hoho。

萨克斯管(Saxophone)

萨克斯管既是木管乐器,又是铜管乐器。它的音色非常丰富迷人, 强吹奏时类似铜管,弱奏时类似木管。在流行音乐和军乐队中萨克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萨克斯最能显示其才能的地方还是在爵士乐中,被誉为“爵士乐的灵魂”。

推荐萨克司名曲: 肯尼基《回家》 《茉莉花》

张松宜:我们就是足球场上的中场

因为学了7年的长笛,所以我有幸入选了我们学校的管弦乐队。在管弦乐队里,长笛的作用就好像足球场上的中场,要兼顾进攻和防守的双重责任一样,我们要做好和其他乐器之间演奏的前后衔接工作,所以配合真的很重要。我们不能不管其他乐器自己瞎吹。记得在排练的时候,我就是因为经常掌握不好前后衔接的切入点而拖了整个乐队的后腿,这么多人都因为我一个人浪费了时间,心里真的很难受。现在当然没问题了,我这个中场已经很完美了,简直是贝克汉姆啊,哈哈。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我很得意。以前我在家吹笛子,邻居们都说我太吵,吹出的声音像噪音一样,现在就不一样了,我吹完了一曲邻居们都夸我吹得好,还让我再来一曲呢。

长笛(Flute)

长笛又称白银笛,是一种吹孔气鸣乐器,也属于木管乐器。长笛的音色清新、透彻,高音时活泼明丽,低音时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推荐长笛名曲: 比才《阿莱城姑娘》德沃夏克《幽默曲》

听了几个同学的故事,再去听那些古典音乐,你的感觉又会怎样?

DIY:

排笛

材料:直径1厘米的钢管约一米(也可以用塑料管、中空的竹子代替)、厚纸板、双面胶、剪刀、贴纸。

步骤:

一、先把钢管切成13根长度不一的小管(在5~10公分之间)

二、依照管子的长度排列;最短的在一端,最长的在另一端。用厚纸板、胶带把排好的管子固定好。

三、贴上贴纸,美化作品。

由于钢管长短的关系,造成音阶的不同。利用此原理,长短不一的钢管,可吹出高低不同的音:越长的钢管声音越低,越短的钢管声音越高。

材料:空的容器(如塑料盒、糖罐子等)、啤酒瓶盖、泡沫、胶带、剪刀、细棒子。

步骤: 用胶带把整个容器内外缠好做鼓面,再在容器的边缘粘上泡沫, 前后两块泡沫为一组,一共为五组,两块泡沫的中间夹一个啤酒瓶盖子当成鼓的脚架。玩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在鼓面上拍,或用细棒子敲打。

提示:为了得到比较好的声音,胶带鼓面要尽量拉平,不要有皱纹。

还有同学告诉我们在瓶子里加一些绿豆、米等东西可以变成了一个小沙球;在盒子绑上橡皮筋就成了弦乐器(这个简单了点吧,哈哈)……

接下来三期的挑战项目是:

1、如何用一张纸巾或者一个硬币变一些简单的小魔术

2、如何使用各种材料(水果蔬菜等等),自制一杯美味可口的泡沫红茶

3、把一些不要穿了的旧衣物加工改造一下,DIY出个性时尚的新衣物

开动你们的脑筋哦,别忘了将你们的想法和创意发给我们。

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 篇7

一、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

古典音乐通常指的是年代较为久远并依然具有价值的音乐, 不仅包括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形成的古典音乐派, 还包括更为广泛的宗教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指的是通俗易懂并且易于流传的大众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是音乐的规模气势宏大、构架深厚, 所配合的音乐乐器比较“固定”, 像古典钢琴、管风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小号等乐器, 另外还有像我国传统乐器古筝、琵琶等, 音乐的“性格”比较正统严肃;流行音乐更多的是注重对情感世界的反映, 更加注重写实, 音乐本身的特点就是短小、灵活、旋律易于流行传唱, 所运用的音乐乐器则非常宽泛, 像吉他、电钢琴、架子鼓、贝斯等乐器, 音乐的“性格”比较调皮可爱。

当然,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二者在基本的音乐构成方式上还是一致的, 像音乐的节奏把控、音乐的音域界定、音乐的和声加入等1。而且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创作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 是向世人传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方式。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无论是古典音乐家还是现代流行乐手都在不断吸收新鲜的音乐事物, 汲取不同的音乐养分, 推进各自音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古典音乐中适应运用一些流行音乐元素或者音乐形式, 使得古典音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说, 像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将古典音乐通过流行钢琴演奏的方式进行重新演绎, 包括《梦中的婚礼》《少女的祈祷》《给艾德琳的诗》《梁祝》等古典音乐作品都给人全新的音乐感受,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 在很多流行音乐作品中也有常常“捕捉到”到古典音乐的“影子”, 像流行歌曲《夜曲》采用了肖邦E大调夜曲、《不想长大》采用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伴侣》采用了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进一步丰富了流行音乐。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

1.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当前, 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高, 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 心态很容易浮躁、, 所以说, 要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淡然、典雅的气质和流行音乐的活泼、灵动的气质的融合, 探索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塑造健全的人格。

2. 丰富学生知识系统

丰富的知识系统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通过音乐教学可以辅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一起,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类型, 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2。同时, 对于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3.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在学生中都会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 无疑是将不太有联系的东西放在一起学习, 教学活动和及教学方式能够得到进一步丰富。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提高大学音乐的教学质量。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有效措施

1. 转变大学生对于古典音乐的认识和态度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 更加注重和追求个性化的音乐, 流行音乐丰富的流行元素像摇滚、嘻哈、电子音乐等恰好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态度。相较于流行音乐的受欢迎程度, 古典音乐的地位可谓是有“天壤之别”。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存有一定的偏见, 不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美, 往往认为古典音乐很“土”, 已经过时了。

大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种“瘸子式”的音乐爱好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 音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加强学生对于古典音乐的认识和了解, 因为很多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是对古典音乐的“美”不懂, 所以说,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看待古典音乐的态度。比如说, 对于古典音乐中的演奏形式和演奏乐器进行说明, 还有像指挥的作用、古典钢琴演奏的风格、大提琴和小提琴发声和演奏的不同点等。

2. 扩大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角度都会发生改变。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加大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的创新内容的讲述, 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比如说, 女子十二乐坊是古典音乐现代化的典范, 将我国古典乐器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等通过现代化的演奏形式进行演绎, 是对古典音乐的一种新的尝试3。音乐教师将多元化结合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内涵传递给学生, 使得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创新有更深的认识。

3. 丰富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要推进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 不仅是在教学内容的结合, 还要通过外在音乐教学方式。对于传统老师在课堂上讲授音乐知识的教学方式要进行改进,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 将有关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文件、资料进行播放。或者是通过举行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 比如, 可以举行才艺展示大赛, 有的学生会弹钢琴、有的学生会玩吉他、有的学生会拉小提琴……将古典乐器和流行乐器进行结合, 由音乐教师进行编排, 让学生感受和融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共属的音乐世界中。

综上所述,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不仅是繁荣了音乐市场, 也丰富了大众音乐欣赏类型。大学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要求在大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 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系统,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注释

11.张文利.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0:153-154.

22 .白帆.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音乐时空, 2016, 01:152-153.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8

尽管现在很多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 但还是应该引导学生们多欣赏古典音乐, 因为古典音乐的很多作品可以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 可以让他们的精神更加放松。古典音乐的作品往往都很长, 这样需要学生们的精力要非常集中。古典音乐还可以给学生们一个非常美好的幻想空间, 学生们可以在这个音乐空间中自由幻想。结合这样的内容把学生一点点引入古典音乐的世界应该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情。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谈谈古典音乐的教学方法。

一、结合历史谈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指大约1750-1830年间创作的音乐, 这一时期正是古典交响曲和协奏曲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表现出“古典主义”的风格。在其他艺术中如美术和建筑中, 被称作“新古典主义”。在讲这一时期的音乐时可以结合18世纪的建筑讲讲古典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一般体现为“均衡对称”。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要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首。虽然有很多学生对这三个人都有所了解, 甚至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上也会欣赏, 但是很多学生对那个时期的历史了解的很少。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但是并不了解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的第几部交响乐。有些同学能唱出开始的四个音, 说是敲响命运之门, 而作品真的是在敲门吗?因此, 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 了解作曲家本人, 才能更加准确的欣赏音乐。在社会变化的影响下音乐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这一时期出现的喜歌剧, 它成为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这种体裁形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表现音乐, 和古典主义时期之前赞美的人物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在这种历史情境的变化下给学生们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学生们应该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古典主义音乐的作曲家们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追求强烈的戏剧风格, 这种音乐通过形式的手段表现出来。如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和变奏曲式等等。针对这些曲式结构可以选择容易听辨的音乐作品给学生讲解, 如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就是一个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采用了主题变奏曲式。以海顿第94交响曲为例, 很多学生对乐队中的乐器不是很熟悉, 所以可以结合视频给学生一一介绍乐队中的乐器, 对学生学习音乐也是有帮助的。如小提琴、长笛等, 每种乐器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通过音乐的历史欣赏音乐, 学生的音乐知识非富起来了, 同时还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二、结合古典音乐谈想象

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具有戏剧性、英雄性和史诗性。在这种情况下, 在了解了历史和作曲家的背景后, 让学生欣赏音乐, 释放学生的想象空间, 可以让学生为音乐编配一些小故事。音乐很抽象, 他不能像美术和建筑那样可以描绘具体的事物, 而在欣赏音乐时, 每位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 在不同的心情状态下, 欣赏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想象, 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充分设计音乐画面。在欣赏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音乐想象画面, 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 因为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爱与感悟。可以让学生体会贝多芬的心境是怎样的。欣赏贝多芬的《悲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痛苦情绪, 为音乐设计适当的画面。还可以选择莫扎特的《g小调40号交响曲》作品中采用古典的形式, 但是夹杂着浪漫的情绪。通过这个作品让学生亲自感受, 特别是第一乐章, 这么优秀的作品到现在的流行歌曲中还在运用这个主题, 激动中又让人感到不安。想象是学习古典音乐的一种手段, 通过这种手段在古典音乐中自由的翱翔。

三、结合模唱谈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作品的旋律非常优美动人, 这应该是吸引很多人听古典音乐的原因之一吧。有的音乐轻松、欢快、诙谐, 如海顿的作品《惊愕》、《皇帝》和《创世纪》等。有的音乐简朴、优雅, 如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第四十一交响曲》等。有的音乐华丽、热情, 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钢琴曲《热情》、《黎明》、《告别》等。这些音乐单纯的只是教师讲, 学生听是远远不行的, 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 相互的交流对音乐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把优美的主旋律摘抄下来, 教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练习演唱。虽然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 如不识谱啊等等, 但是这些学生们的内心是非常渴望演唱的, 只是刚开始接触不太好意思张开嘴唱, 但是由教师一点点的引导, 口口相传的交给学生, 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张开嘴大声的演唱。同时在学习模唱的时候教师需要讲授一些乐理知识, 这些乐理知识是帮助学生识谱的, 可以再每条旋律中带着学生慢慢练习, 练习的多了学生就会认识一些乐谱知识了。因此, 模唱在古典音乐欣赏中是有必要学习的。

四、结合课外学习谈古典音乐

为了欣赏好古典音乐,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 还可以借助课堂以外的知识学习。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为诗词配音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和学习音乐的人接触, 可以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 通过乐器的学习, 能在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上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时也可以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多听音乐会, 感受现场的气氛。笔者以前不喜欢歌剧, 感觉听不太懂, 歌剧的表演时间又长, 但是第一次在音乐厅欣赏歌剧时, 被剧中的音乐和剧情所打动, 同时也被剧场中现场的氛围所震撼, 从此深深地喜欢上了歌剧。所以, 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欣赏音乐以外, 还可以去音乐厅、剧场等地方欣赏古典音乐。在现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 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寻找古典音乐欣赏, 此时欣赏古典音乐变得容易了很多。

在普通高校开设古典音乐欣赏课是有必要的, 除了引导学生们多欣赏古典音乐作品外, 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古典音乐作品, 让学生了解了历史和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

摘要: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的, 明晰性和平衡性是其特点。古典音乐也能给学生提供关于音乐、关于历史的学习机会, 同时古典音乐还能帮助学生集中思想, 全身心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因此, 针对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 欣赏古典音乐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古典音乐,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1]美克雷克·莱特著, 余志刚李秀军译《.聆听音乐》.2012.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9

大学音乐教学在内容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且是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有机结合。鉴于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将两者进行合理搭配,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确保课程设置程序的完整性,同时不断提升音乐教师整体素养,从而实现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体现出的价值

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本身体现出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学生在对音乐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除了学习各种流行音乐之外,还要求其学习各种古典音乐,通过两种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不断健全自身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更多音乐专业知识,在充实音乐学习程序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都起着指导意义。

其次,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学生完善自我。基于大学音乐教学而言,如果学生想要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加强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并从中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并深入了解各种音乐类型的内容,以音乐知识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和充实头脑,从而陶冶情操,能够有效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及综合素质。

再次,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优化教学程序。音乐教师通过强化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以及丰富,而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学习,因此除了可以高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之外,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其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率。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必然要求教师完善自身知识体系,通过研究及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最短时间之内吸引所有学生注意力,使之全身心投入至教学程序中,进而实现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实践程序

1、不断强化素质教育,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

大学音乐教学中,要求教师始终秉承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及目标,通过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最终提升教学水平。基于素质教育相关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组织,并有机联系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专业知识,使课程内容更加全面性和完整性,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至教学实践活动中,从而不断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以课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性与形象化,还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关注度,使之全身心投入至教学实践活动中。比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法、情景法以及参与教学法等方案,以多媒体投影仪播放古典名曲,当学生听到这些曲子时,能对其产生新的认识以及了解。

2、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程序的完整性

大学音乐教学除了要有机整合现有内容之外,还要加大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从而确保课程设置程序的完整性,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并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合理掌握,加深对音乐专业知识的认知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课程设置程序进行有效把握,除了要重视流行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在古典音乐专业知识方面也要加大重视力度。例如,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是由贝多芬所创作、人们较为熟悉的一首曲子,在许多场合都能听见,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流行性,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播放这些古典音乐,能够立即引起学生心理层面的共鸣,再播放一些当前比较流行的曲子,在两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开展各项教学程序,就能够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3、加大教学改革整体力度,不断提升音乐教师整体素养

受传统教学方案及教学模式的直接影响,大学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始终停滞不前,不仅对学生学习效率、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大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大教学改革整体力度。首先,学校内部要不断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大量引进和采用各种新型教学方案及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度和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其次,不断优化与改革教学形式以及课堂结构,给学生创造表演的平台与机会,使之全方位参与至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教师播放完音乐作品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客观评论,使学生全方位认识作品中各种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其对于知识的印象。

再次,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通过不断提升学生整体审美素养,使之音乐知识的相关结构体系得以不断丰富及完善,同样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最后,学校内部要加大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力度,督促音乐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在丰富自身古典音乐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各种流行音乐,从而提升其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用以更新教师思想理念与教学观念,传播具有现代化、先进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推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结束语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10

当今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在我国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尤其要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精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古典诗词、民歌、戏曲等等古典音乐文化形式已悄然走进中小学教材和课堂。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古典诗词歌曲与现代音乐元素和学生生活良好地结合,让小学生能与几百上千年的古人心声相通、情感交融,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一课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以古典诗词节奏感辅助音乐教学

在我国,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滥觞于《诗经》,它在形式上是四言诗,受其影响,古诗是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作为一拍,如《诗经·召南·草虫》的诵读节奏为:“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其具有均匀整齐,朗朗上口的音韵美。《诗经》中还有少量的六字一句的诗篇,是古六言诗的萌芽,其阅读节奏也是以两个汉字为一拍。汉朝以后,五言诗和七言诗逐渐成为主流,它们与四言、六言诗的不同是总有一个独立的单音节,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富有变化,产生了声音的回环美。此外,为了使整首诗的音调读起来更流畅和谐,古人在诗作中还要求对仗工整,讲究押韵,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句尾的“光”、“霜”、“乡”三字,韵尾均是“ang”,让整首诗读起来十分流畅悦耳,对账与押韵让文学之美与音乐之美走得更近了。

音乐与节奏感是天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节奏感有生物的生理基础,许多小动物在听到富有极强节奏感的音乐时都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节拍动作,人类对节奏感的体验和把握也丝毫不亚于动物。小学生对节奏感有本能般的感受,但更加复杂多样的节奏仍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才能体验其美感,掌握其技巧。通过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讲解一些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的知识,并有选择地教学生朗读古典诗词,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乐感,也能有效拉近孩子与古典文化的心理距离。

二、以古典诗词中的意境辅助音乐教学

许多优秀的古典写景诗词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这部分诗作不仅仅具有一般古典诗词的声韵美,更有或优美、或空灵、或苍茫、或雄壮的独特意境。意境是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能够让人体会和感悟到的、难于用语言表达来传递的独特意蕴或境界,它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朗诵写景诗的同时联想到诗创作时看到的景色之美,充分体会到诗中的唯美意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内涵,一举多得。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出自王维赴西域边关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使至塞上》,当王维走进苍茫荒凉的大漠,目力所及,尽是黄沙漫漫,只有在遥远的天际一柱孤烟似有似无地升腾,黄昏中,诗人踏上了一座高耸的沙丘,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河流之上……奇异瑰丽的异域景象如在眼前!老师可以寻找与王维的这首诗意境相似的音乐,把诗句作为音乐的歌词唱出来,或者为这首诗谱曲,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学生一边歌唱,一边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象,帮助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诗情画意之中。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为了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古典写景诗词中的“诗情画意”,老师可以借助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将诗与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古代优秀画作的图片或照片,并配上与画作表达主题相一致的诗词歌赋,做成精美的PPT,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可以一边放旋律优美舒缓的音乐,一边将画作图片和诗词用投影仪播放出来,同时给学生讲解古诗词、古画的内涵意境。看、听、唱有机结合,能够明显提高音乐课堂的吸引力。

三、以演传情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歌唱和舞蹈自古以来就总是被结合在一起。舞蹈是一种表演,是人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音乐与唱词中的内涵和意境,在小学生的集体活动中,表演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把表演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能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大大加深课堂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如果能将古典诗词、戏曲以课堂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挖掘古典诗词中的表演元素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童趣诗,比如白居易的《池上》、骆宾王的《咏鹅》、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高鼎的《村居》等等。就拿《小儿垂钓》来说,全诗为“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事件、人物、场景等元素表达的很充分,画面感十足,可以说是小学生表演的上好素材。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表演湖边的垂柳、青草、水中的鱼儿、钓鱼的小孩、路人……一边放着音乐一边歌唱一边表演,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二)挖掘古典戏曲中的表演元素

中国古典戏曲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本身就集音乐、歌唱和表演于一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教育素材宝库。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实践中,同样可以从古代优秀的戏曲中寻找素材。比如著名的元代戏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早有艺术团在剧院上演,小学音乐老师可以借鉴已有的演出,设计出符合小学音乐课堂实际的表演方式和情节,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实实在在地过一回“古代生活”,这样不仅能加深小学生对古时候的社会人情的理解,也能接受到古代优秀戏曲的熏陶。

四、结合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辅助音乐教学

二十世纪伊始,随着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与封建社会文化形态相适应的文言文也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作为新时代书写表达方式的白话文以其简单易懂、明白晓畅的优点迅速普及到全国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由文言文写作而成的诗词歌赋天然具有的音韵美是白话文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价值被重新发现,许许多多的歌手、舞者、音乐人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饱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歌曲、音乐,这些流行音乐的“新瓶”装入的诗词歌赋的“旧酒”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了契合时代特点的共振频率,让古典美与现代美良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不可多得的素材。

比如近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新贵妃醉酒》,即是一首以京剧改编而成流行音乐,其歌词表达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在伴奏和演唱上都有京剧的表现手法,是集古典戏曲与流行音乐于一体的典范。再如广为人知的我国十大古典名曲,其实有不少只见于古籍记载,曲谱早已失传,但现代音乐家们根据古人对其意境、风格的描述记载,重新谱曲,使得这些名曲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古筝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即属此类。还有不少古典诗词直接被谱曲传唱,其中亦不乏精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独具特色的流行音乐元素,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之美,启发孩子们的音乐天赋。举例而言,《新贵妃醉酒》这首歌曲,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然后逐一讲解歌词中的典故、音乐与唱法中的京剧知识,然后收集古典文学中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为小学生简略讲解它们的古文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新贵妃醉酒》与《长恨歌》歌词的优劣,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结语

让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文化形态日益多元,小学生接触的信息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小学音乐老师应结合现实生活和小学生的心理,积极探索小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喜爱的教学手段,在古典诗词歌曲与现代生活与音乐特色之间寻找契合点,继承与创新并重,探索更教学的多方式方法,让音乐之美与童心产生出最大的共鸣!

摘要: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每一个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道路上,都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在音乐教育领域,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小学音乐课堂是启蒙孩童人文情怀、培养孩童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让古典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焕发光彩,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都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探讨了古典诗词歌曲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小学,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明钰.谈古诗词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1,20:72-73.

[2]罗平凡,赵年秀.音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04:89-93.

[3]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J].音乐探索,2011,01:49-51.

[4]徐婷婷.浅谈新学堂歌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黄河之声,2009,07:122-123.

关于古典音乐体裁 篇11

1.交响曲(Symphony)

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为管弦乐所写的奏鸣曲。这个曲式源自于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于现在的歌剧《序曲》,也就是由快板-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器乐曲。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2交响诗

(Symphonic poem)

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为“音诗”。

3.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起源于16世纪,最初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以别于当时盛行的无伴奏合唱(A capplla),到巴洛克时代才指附有伴奏的器乐独奏之意。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都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这是由小协奏群(Concertino)对着全体乐团(Tutti)同时演奏或是交替出现,音乐间成了一种竞奏的模式。独奏乐器协奏曲到了巴洛克后期才出现,而现在最常听到的协奏曲式在古典时期才臻于完美。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大协奏曲,如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快板。

4.进行曲(March)

原本是要使一队士兵能够有秩序的前进时伴奏用的一种曲式。通常使用简单、鲜明有力的节奏与整齐规律的乐句。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中的《婚礼进行曲》。

5.变奏曲(Variation)

变奏曲是将一结构完整的音乐主题加以变化,使其节奏、旋律、和声、调性、配器等有所改变。亦称“主题与变奏”,长曲子的变奏,甚至可达三十个以上。变奏曲的主题不一定是原创,时常采自他人作品。如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就采自Diabelli所写的一首圆舞曲旋律。

6.叙事曲(Ballade)

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12

初识一首音乐作品, 往往先从听赏开始, 然后是作者, 历史背景, 最后再完整的欣赏一遍作品, 这样的方式简单明了, 但对音乐作品不能深层次的理解, 在此我想通过人音版8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沃尔塔瓦河》的教授过程来阐述一点我的方式。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 (Bedrich Smetana) 是捷克民族音乐派的创始人, 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 积极的从事民族歌剧创作,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经参加了1848年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自由独立的革命运动。从1874年开始, 在贫病交加中创作了其一生最有影响力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这其中, 作者用一个乐章共计12分钟的音乐来描写了捷克人民心中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

该曲的结构是:

引子+A+B+C+D+A1+E+A2+尾声, 是自由回旋曲式结构, 如果就这样直观的将曲式结构告诉学生, 并将作品完整的播放一遍, 那么学生根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首作品, 学生对这首作品中蕴含着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能得到清晰的了解, 根本就会听不懂, 后续的连锁反应就是导致不愿意再去欣赏。我的设计思路是, 可以先提出问题, 问问学生如何用音乐来描写大自然的风光, 例如一条河流, 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提示:河流的源头, 河流周边的自然风光, 有关这条河流的历史传说等, 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例举出不同的乐器, 并让学生倾听该乐器的声音, 判断这些乐器可以分别用在描写河流的哪一段中, 哪一种乐器最合适表现流水的声音。

接下来可以向学生展示斯美塔那是如何用音乐语言来描写沃尔塔瓦河的。

引子:沃尔塔瓦河有两条源头, 因此在作品的引子部分作者用了两种木管乐器:长笛和单簧管, 形象的展现了黎明时分源头那潺潺淙淙的山泉, 并用弦乐器小提琴的拨弦和竖琴的泛音来表现晶莹剔透、浪花飞溅的景色。

沃尔塔瓦河主题 (主题A) :弦乐器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双簧管演奏出抒情宽广的“沃尔塔瓦河”主题, 明朗清澈, 气息悠长, 象征着美丽宽广的沃尔塔瓦河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猎号主题 (主题B) :圆号和小号同时奏响该主题, 沃尔塔瓦河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 猎人的号角以明朗的大调色彩在森林里面回荡。

乡村婚礼主题 (主题C) :黄昏时分, 河水流过一个村庄, 岸边传来轻盈欢快的波尔卡舞曲, 小提琴的跳弓和连弓使旋律灵动活泼, 把村民载歌载舞庆祝婚礼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精灵之舞主题 (主题D) :在木管乐器的衬托中, 夜幕缓缓降临, 音乐充满着神秘幻想的色彩, 加着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缓缓的奏出, 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银白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长笛和单簧管不停吹奏着流动的十六分音符, 朦胧的月光倾泻, 沃尔塔瓦河静静的流淌。

次日清晨的沃尔塔瓦河 (A1) :沃尔塔瓦河的主题再现。

圣约翰大峡谷主题 (主题E) :整个乐队的齐奏, 铜管乐器的喧嚣, 木管乐器的啸叫展示了沃尔塔瓦河在圣约翰大峡谷中形成的汹涌激流, 惊涛骇浪撞击着陡崖峭壁, 发出雷鸣般的轰鸣, 达到了戏剧的高潮。

维谢格拉德主题 (A2) :滔滔的河水迎着朝阳冲出圣约翰大峡谷, 景色豁然开朗, 沃尔塔瓦河变得波澜壮阔, 意气风发, 大调主题一直延绵不断, 沃尔塔瓦河流过了布拉格古老的维谢格拉德城堡, 第一首交响诗中史诗般的“维谢格拉德”主题两次响起, 这个主题象征着捷克人民的伟大和光荣, 整部交响诗集也有机地贯穿在一起。

尾声:弦乐器小提琴奏出了波动的旋律, 宛如河水从容地流向天际, 流向远方。

将作品用音频软件精确的分割成九个片段, 分别让学生欣赏, 教师可以出示曲中单独出现的各类乐器, 并请学生听辨其音色的不同, 以便在欣赏时不会误判。教师可以举例, 引子部分出现的长笛和单簧管分别表现了什么, 教师要提前找到《沃尔塔瓦河》总谱, 从中提取出长笛的旋律和单簧管的旋律, 分别放给学生听, 让学生从中感受, 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引子部分用到了两件木管乐器, 因为沃尔塔瓦河有两条源头, 两件乐器分别表现了清凉和温和的两条小溪, 到了主题部分后为了表现河流的宽阔, 就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一同来表现, 在曲中, 铜管乐器除了表现猎人的号角声, 还有就是对经过险滩的流水的表现。小提琴的演奏技法也能表现不同的景色, 跳弓和连弓对捷克乡间波尔卡舞蹈音乐的表现, 让学生还可以体会长笛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溪流和月光。对于维谢格拉德主题, 教师可以将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一章中的部分拿出来给学生对比, 并介绍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维谢格拉德城堡, 这也是捷克民族的象征, 所以作者在第二首作品中海油体现, 如果课堂时间够的话还可以分析下大调主题和小调主题在对河流描写中的区别。

分段欣赏完全曲后, 教师不应急于总结, 应该对当时的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创作于1874-1879年间, 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 乐曲结构宏伟绚丽, 音乐形象富有诗意。曲作者斯美塔那参加了捷克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 争取自由独立的革命运动, 失败后移居瑞典, 他把全部心血倾注于这部规模宏大、构思精细、无比魅力而充满诗意的作品。

对于曲作家斯美塔那, 教师也应该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介绍, 1874曲作者开始患耳疾, 但他还坚持不懈的进行创作, 1882年11月5日, 当作品第一次公演时, 他已经听不见任何声音了。斯美塔那一生致力于欧洲音乐的优良传统和创作技巧与捷克民族民间音乐的精神和特色的紧密结合。他的歌剧作品无论是在思想主题上, 还是在情感、旋律、色彩上, 都是彻底捷克化的。将该曲的作者, 写作背景介绍完后再一次请学生完整的赏析《沃尔塔瓦河》, 并请学生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对音乐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总结, 江河是艺术家们情有独钟的对象。她象征着母亲, 孕育了两岸世世代代的人民, 人们便用最炽热的激情, 用最美的语言, 赞美她, 歌颂她。作为孕育捷克民族的摇篮, 沃尔塔瓦河在捷克人心中有着无与伦比崇高的地位, 斯美塔那歌颂沃尔塔瓦河本身其实就是在歌颂捷克民族, 世界上许多著名音乐大师, 对江河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提出问题, 请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了解下还有哪些音乐作品是专门描写母亲河的。

古典音乐的作品分析原本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能机械的把教材或者参考资料中的分析方式照搬, 那一定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对教材中音乐作品的分析, 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成为音乐的享用者, 这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钱仁康, 钱亦平.曲式分析.

上一篇:医院-社区干预下一篇:地下室超长裂缝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