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2024-09-19

幼儿古典音乐欣赏教学(共9篇)

幼儿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1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其情感教育功能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而“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工具。”“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 (柏拉图) 在进行“在古典音乐欣赏集体教学活动中提升幼儿音乐审美素养的实验研究”课题工作过程中, 我们总结提出了多元欣赏的方法, 并通过多次教学实践丰富着这一方法。

一、借助诗歌、故事等语言形式解读与表现古典音乐

语言类的解读与表现经常是贯穿在欣赏活动全过程中的。在欣赏作品之前一至两周, 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讲故事、说儿歌、读散文等形式将与乐曲相关的内容传递给幼儿。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以优美不平白的语言引领幼儿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及情感,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欣赏之后, 教师用散文或诗歌、故事的形式梳理幼儿多姿多彩的想象意象, 使其成为全体幼儿的表象积累。

如欣赏圣桑的《天鹅》, 在欣赏前一周, 教师就为幼儿讲了有关天鹅的故事, 如“天鹅湖”“七只天鹅”, 学习了骆宾王的《咏鹅》。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提示幼儿注意聆听音乐的速度、力度及节奏, 感受乐曲宁静舒缓的风格。并提问幼儿:这么优美的音乐, 会是谁在做什么呢?幼儿在认真聆听大胆想象后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的说是马儿在悠闲地吃草;有的说是两只小鸟在天上边飞边玩;还有的幼儿说是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 用诗化的语言启发幼儿:这是一只美丽的鸟, 它像公主一样优雅, 清清的湖水是它的家。幼儿很快就理解原来作曲家用音乐描述的是美丽的天鹅。

二、运用绘画、图谱等美术形式解读与表现乐曲

艺术是相通的, 当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地熔于一炉, 高雅的音乐与精致的画面交织, 音乐的境界便愈发曼妙无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利用图谱、图画、动漫等美术手段赋予音乐以线条、色彩, 使乐有形、画有声, 有效地提升了幼儿对古典音乐旋律、结构、及主题的理解。

如欣赏《马刀舞曲》活动, 在自主表现环节中, 请幼儿分辨乐曲的曲式, 听出乐曲ABA的三段体变化, 提供给幼儿各种颜色的圆点、直线、波浪线、折线、三角形、圆形等图案, 让幼儿尝试为乐曲制作图谱。还为幼儿展示骑兵列队和作战的图画或动漫, 让幼儿在头脑中想象库尔特人怎样骑马挥刀, 骁勇善战, 然后提供给幼儿纸笔, 鼓励幼儿画出自己想象的乐曲图并进行展览。让孩子们通过分享其他幼儿的作品, 丰富自己的想象素材, 提升想象力水平。

三、运用肢体动作等音乐形式解读与表现乐曲

匈牙利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儿童对音乐的反应必须有大肌肉的反应, 没有此, 是不完善的。”所以, 孩子们在欣赏乐曲过程中, 无不是伴随着一些肢体动作和表演的。教师应在幼儿自发的表演基础上, 在教授幼儿基本动作模型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想象出符合乐曲风貌的舞蹈;利用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节奏、力度、创新打击乐的演奏方法;根据乐曲描摹的情节想象创编童话剧等。这不仅加深了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更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极大的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画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 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段落不但形象鲜明, 而且充满艺术魅力。教师在领幼儿欣赏时, 可让幼儿自己想象乐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再引导幼儿感受各个音乐形象, 如长笛以高音区明亮的音色, 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 表现小鸟在天空中叽叽喳喳地愉快地飞翔;双簧管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表现步履蹒跚的鸭子;单簧管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 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音色浑厚的木管, 徐缓地吹奏出较长的叙事音调让人仿佛看到老爷爷唠叨样子;三只圆号从音色、音量和音调上, 都有一种阴暗的感觉, 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可恶;定音鼓急速密集的滚奏, 表达猎人从树林一边走出, 一边开枪;弦乐奏出明快、进行性地音乐, 生动地表达了活泼、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机智形象。在反复聆听乐曲基础上, 幼儿通过想象对乐器与音乐形象的对应关系已经非常熟悉。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分角色表演, 用肢体动作配合乐器、旋律等的变化表现各个人物形象, 然后进行分角色的故事表演, 加深对乐曲结构、旋律、节奏的理解, 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音乐的、角色的想象提升幼儿的想象力。

总之, 关注在纯音乐的聆听过程中运用多种介质解读乐曲, 激发幼儿感受、表现美的情趣, 鼓励他们通过身体动作、语言、绘画、歌唱等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才能促进幼儿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 激发幼儿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为他们一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学前心理学》陈帼眉、孟晓霞、刘桂珍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瑾编著

[3].《幼儿园音乐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志华编著

[4].《欣赏活动》许卓娅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徐卓娅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乐画间-古典音乐动漫全集》, 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

幼儿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2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 主讲:徐文

Periods of European art music

Medieval(500–1400)Renaissance(1400-1600)Baroque(1600-1760)Classical(1750-1830)Romantic(1815-1910)20th-century(1900–2000)Contemporary(1975–Present)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述 古典主义 “古典的”(Classic)一词原指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和建筑中的经典,而“古典主义”(Classicism)则多指后人运用古典的风格和原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意味着很高的艺术标准,高贵而单纯、平衡而完美的形式,严肃的艺术目的,以及对装饰性的约束。这个词被广泛地出现在艺术史上,用来指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前古典主义的三种风格

大约从1720年到海顿和莫扎特成熟的古典风格出现前这段时间被称为“前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音乐风格。罗可可风格(Rococo)France 华丽风格(Galant)Italy 善感风格(Empfindsamer)Germany 巴赫的两个儿子是“善感风格”的代表。Wilhelm

Friedemann Bach, 1710~1784的一些作品在风格上比较保守,常有自由随想的性质和突然的情绪对比。二儿子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的一些键盘作品最典型地体现了“善感风格”的特点。

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

定义:一种小短的音乐喜剧,源于幕间剧。

特征:1.角色不多,包括喜剧类型的,常有讽刺性。2.采用现实生活的题材,常用方言。3.咏叹调简单悦耳,也用宣叙调。4.对男低音比较重视,终场采用重唱。

代表作:佩格莱西—幕间剧《女仆作夫人》(1733)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

特征:混合了意大利和法国因素的喜歌剧,采用了以宣叙调咏叹调为主的分曲结构,法国喜歌剧在音乐中插用对白代替宣叙调。代表作:卢梭—《乡村卜者》(1752)

英国民谣剧(Ballade Opera)

特征:英国的喜歌剧形式是民谣剧,它的音乐大多是用现成的流行曲调或民谣拼凑而成,经

1/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常在旧曲中填入新词。

代表作:盖伊-佩普什—《乞丐歌剧》(1728)德国歌唱剧(Singspiel)特征:德国歌唱剧最早的例子是对英国民谣歌剧和法国喜歌剧的改编之作,以民歌风的曲调为基础。

代表作:约翰﹒亚当﹒希勒—《魔鬼出笼》(1766)

喜歌剧的历史意义

顺应了启蒙运动对艺术的要求:“返回自然”。

作为的正剧的反抗,以轻松愉悦的手法丰富的歌剧的表现形式。预示了19世纪音乐中的民族主义潮流。

前古典主义时期正歌剧的改革 正歌剧

意大利正歌剧以古代的经典题材为基础,表现神话和传奇故事为主,题材比较严肃。这种歌剧通常有三幕,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交替。改革的原因

歌手们对咏叹调形式的滥用,包括单纯炫耀声音技巧。18世纪后半叶,一些作曲家开始反对僵化的正歌剧他们寻求更有表现力、更有戏剧性和更灵活的结构。实际上,歌剧改革的潮流也是在启蒙运动“返回自然”的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格鲁克歌剧改革

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 —1787)德国 改革思想:“音乐为戏剧的情节和表现的诗意服务” 改革内容:

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与剧情密切联系起来。消除歌唱家即兴炫耀技巧的花腔段落。减少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对比。

取消割裂歌词的间奏,避免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创作出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组成的复合场景。代表作:

《奥菲欧与优丽狄茜》(1762)《阿尔采斯特》(1767)《伊菲基尼在奥里德》(1774)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奏鸣曲 古典奏鸣曲

古典奏鸣曲已不同于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它是一种由3~4个乐章构成的独奏体裁,以键盘乐器(钢琴)为主,乐章间不仅在情绪和速度上有对比,而且在调性上也有对比,同时,各乐章在主题和调性上又有联系。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而奏鸣曲则是音乐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被运用在奏鸣套曲(包括交响曲和大多数类型的室内乐)的第一乐章(也称奏鸣曲快板乐章)中。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2/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前古典时期的器乐—交响曲&协奏曲 交响曲

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采用乐队合奏的演奏形式。音乐结构和奏鸣曲十分相似以,“快-慢-快”三个段落的结构模式,后来逐渐脱离歌剧的演出环境,作为单独演奏的管弦乐形式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乐队的器乐配置丰富

双簧管、大管或长笛,有时还加圆号或小号,另外还有定音鼓的配置。

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陈述作曲家乐思的主要乐器声部。

羽管键琴弹奏通奏(数字)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协奏曲

“协奏曲”在巴罗克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器乐体裁,到了前古典时期,“独奏协奏曲”远远胜过其他协奏曲形式而得到充分发展。尤其是羽管键琴。曼海姆乐派

早期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流派,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海姆(Mannheim)地区的艺术家们构成,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在斯塔米茨(Stamitz,1717-1757)指导下,成为技术高超、素质优良、闻名全欧的交响乐团。从客观上为交响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维也纳古典乐派概述

18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到了最兴盛的时期,出现了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实际上,最典型和最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只是海顿和莫扎特,而贝多芬已经开始向成熟的古典风格发出了挑战,他中晚期的音乐风格已经预示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

海顿(Joseph Haydn)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1732-1809)生平要点

1761年起,在埃斯特哈齐宫中工作了近30年,创作了大量作品。90年代,两次访问英国,创作了12首伦敦交响曲,达到创作的顶峰。最重要的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和 68首四重奏。

WordsFromNotePage 16

Page No.17

WordsFromSlide

3/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交响套曲的结构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D大调第一零四交响曲》 第四乐章,充满活力的快板。乐章开始以一小段沉稳的圆号低音逐渐与大提琴合奏奏响主题,随后曲子旋律逐渐加快,最后以一个固定的节奏展现出民间的欢快场面。《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主题:幽默、滑稽、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

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 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Op.76 No.3, “Emperor” 第二乐章,稍慢板,如歌的。“皇帝”这个名字也是因这个乐章而得来的。在这里,海顿采用了他的另一首作品《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旋律作为乐章的主题。实际上,这个乐章就是由这个主题加上四段变奏所组成的,现在的德国国歌也是采用了这段旋律。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音乐神童”(1756-1791)生平要点

出生于萨尔斯堡,六岁便在父亲带领下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对后来的创作很有影响。最后十年在维也纳度过,创作了最伟大的作品。最重要的作品是器乐曲和歌剧。

器乐作品:弦乐四重奏,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 歌剧

《后宫诱逃》(1782)歌唱剧 《费加罗的婚礼》(1786)意大利歌剧 《唐•乔万尼》(1787)意大利歌剧 《女人心》(1790)意大利歌剧

4/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魔笛》(1791)德语神话寓言歌剧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莫扎特的协奏曲创作

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通常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后部有一个华彩段)

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第三乐章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

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

这首具有歌剧式风格的协奏曲,洋溢着莫扎特春天般的清新,阳光般的温暖。第一乐章 A大调,抒情温暖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f小调,柔美并带有伤感的柔板,复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 A大调,适度的快板,热情欢乐的回旋奏鸣曲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达·蓬特改编,1786 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 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部歌剧音乐创作有以下特点: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喜歌剧的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是描绘了人物性格,既有前后连贯的统一性, 更着重刻画不同人物的复杂心理增加了强烈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被尊称为“乐圣”

(1770-1827年)贝多芬创作分期 早期1770-1802年

从波恩到维也纳,继续学习深造,但以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第1-2交响曲,前三首钢琴奏鸣曲 中期1803-1814年

5/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创作成熟期,大量杰作产生,最典型的风格时期 第3-8交响曲,第3-5钢琴协奏曲,《费德里奥》 晚期1815-1827年

音乐与内在自我的联系更加紧密,预示了浪漫主义 第9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6首弦乐四重奏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从早期到中期 “浪漫主义”

具体的时间划分一般是从1820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 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古典主义的曲式得到扩展,变得更加自由。

半音化或不协和音的使用增多,更大规模地引入了远关系的调性。认为器乐是表现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感的理想手段。强调音乐和文学等姊妹艺术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艺术歌曲和标题音乐中得到重要的体现。注重音乐的民族性,促进了民族乐派的产生。

舒柏特(Franz Schubert)

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1797-1828)艺术歌曲: 分节歌,其中很多具有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性质,如《野玫瑰》。修饰分节歌,经常带有一个调式转换的中段,如《菩提树》。

小型歌剧场景式的歌曲,以在宣叙性的和抒情性的旋律之间交替为特征,如《流浪者》。通谱体歌曲,乐思重复较少,通常用于叙事歌的谱曲。叙事歌原是一种在对话和叙述之间交替的较长的诗歌形式,为之谱写的音乐也较为复杂,需要寻求新的手段保持音乐的统一,如《魔王》。

声乐套曲,用一套艺术歌曲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舒伯特两套声乐套曲是《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

钢琴独奏曲和室内乐 浪漫主义钢琴小品 六首《音乐的瞬间》(D.789)《八首即兴曲》(D.899、935)大型钢琴作品

21首钢琴奏鸣曲

根据他的艺术歌曲改编的《流浪者幻想曲》(D.760)室内乐作品 《鳟鱼五重奏》(D.667)

三首晚期四重奏(D.804, D.810, D.887)弦乐五重奏(D.956)交响曲

9首交响曲中最著名的是《未完成交响曲》(D.759, 1822)《C大调(伟大)交响曲》(D.944, 1825~1828)

6/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

法国作曲家(1803-1869),他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

1)标题音乐是指用文字说明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往往与“纯音乐”(非标题音乐)相对应。有的作品只用标题作曲名;有的作品除了标题之外还另加文字说明。

2)标题音乐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重奏、合奏等。

3)按内容区分有两类,一是戏剧性的,一是描绘自然景物或世俗风情的。

4)按音乐构思可分为三类,一是情节性的,二是描绘性的,三是哲理性的。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属于情节性的。

标题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1830)-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样板 《哈罗德在意大利》(1834)-根据拜伦的长诗 《罗米欧与朱丽叶》(1839)歌剧

《特洛伊人》(1856-1858)-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歌 戏剧传奇

《浮士德的责罚》(1846)-原设定为演奏会音乐 书作

《配器法》(1842)-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德国作曲家(1809-1847)管弦乐曲:

五部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 音乐会序曲《仲夏夜之梦》、《赫布里底群岛》、《平静的大海与幸福的航行》 钢琴作品: 两首协奏曲 三首奏鸣曲 套变奏曲 《无词歌》

《无词歌》 songs without worlds 是一种宛如歌曲的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为门德尔松首创,它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要明确。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他使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在音乐教育上,他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近代的过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舒曼(Robert Schumann)德国作曲家(1810-1856)钢琴作品 《狂欢节》、《蝴蝶》、《童年情景》 艺术歌曲

两部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大型作品

《第一交响曲》(春天)、《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 音乐评论

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他的评论具有极为精到的专业眼光。

肖邦(FryderykFranciszek Chopin)

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1810─1849)乐队和钢琴音乐-两部钢琴协奏曲

玛祖卡舞曲-最具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

波罗奈滋舞曲-民族意识和情愫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 夜曲和圆舞曲-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

谐谑曲和叙事曲-单章大型体裁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前奏曲和练习曲-一种全新的创造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匈牙利作曲家“钢琴之王”(1811-1886)钢琴作品: 1835~1839年他主要创作了《12首超级练习曲》、《帕格尼尼练习曲》和前两卷《旅游岁月》 三首最伟大的钢琴作品: 《大音乐会独奏曲》(1849)《谐谑曲与进行曲》(1851)《b小调奏鸣曲》(1852~1853)

《匈牙利狂想曲》前15首完成于1851~1854年 《匈牙利狂想曲》第16~19首完成于80年代

管弦乐作品:

13首交响诗:《普罗米修士》、《奥菲欧》、《塔索》、《前奏曲》 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但丁》

论文《论艺术家的处境》对改善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德国作曲家(1833 – 1897)主要作品 4部交响曲

《德意志安魂曲》

24首室内乐和260首艺术歌曲 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

协奏曲,其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8/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19世纪法国歌剧 法国大歌剧

这种大歌剧迎合了中产阶级观众的兴趣,采用大规模的戏剧构思,并强调宏伟壮观的戏剧场面的展示。它通常采用历史题材,经常出现人物众多的场景和紧张的戏剧冲突,乐队、舞蹈与合唱的运用也很有效果。代表人物

梅耶贝尔(1791-1864),《胡格诺教徒》 奥柏(1782-1871),《波蒂契哑女》 阿列维(1799-1862),《犹太女》

法国喜歌剧

19世纪,法国喜歌剧与大歌剧并行发展,和18世纪一样,二者的区别在于这种喜歌剧用对白而不用宣叙调。规模一般比大歌剧要小一些,音乐也更简单,要求的演员较少,不用历史题材,情节是喜剧性的或感伤的。代表人物

奥柏(1782-1871),《魔鬼兄弟》 比才(1838-1875),《卡门》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梅里美的作品改编)

谐歌剧

谐歌剧又称轻歌剧,出现于法国第二帝国期间。谐歌剧从喜歌剧发展而来,但更强调喜歌剧中的机智讽刺的因素。这种歌剧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其娱乐性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代表人物

奥芬巴赫(1819-1880)《地狱里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

抒情歌剧

抒情歌剧是一种介乎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形式,它的规模比喜歌剧大,但又比大歌剧小。它的题材主要取自浪漫的戏剧或幻想的文学,音乐上强调优美抒情的旋律。代表人物

古诺(1818-1893),《浮士德》、《罗米欧与朱丽叶》 圣-桑斯(1835-1921),《参松和达丽拉》

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歌剧

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多尼采蒂《爱的甘醇》 贝里尼《诺尔玛》 威尔第《茶花女》、《阿伊达》、《奥塞罗》 马斯卡尼(真实主义)《乡村骑士》 普契尼《托斯卡》、《图兰多》

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 1792-1868)

到1825年,罗西尼是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名声超过贝多芬)。

9/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他写了39部歌剧,既有喜剧也有正歌剧,但今天还流行的只有他的正歌剧。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选段-----罗西娜的谣唱曲“刚才我听到一个声音” 她决心赢得她的追求者(化装成穷学生的伯爵阿尔玛维瓦),并拜托年老的监护人巴尔托罗的追求。第一部分:“卡瓦蒂纳”(遥唱曲),行板,是咏叹调的引入部分。第二部分:“卡巴莱塔”,中板,是咏叹调的对比部分,有辉煌的但有节制的花腔。重唱-场景

罗西尼还爱用重唱(两个到四个歌手)乐队引子

独唱或对白的宣叙调,用乐队伴奏 咏叹调主段(旋律性的段落)中段(过度)“卡巴莱塔”,末段(风格活泼,有反复,有时有装饰)终曲,很多角色一起唱。

罗西尼的其他作品 喜歌剧

《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灰姑娘》、《贼鹊》

正歌剧

最常演出的是《威廉•退尔》(在他生前演出了500多场,1829年写于巴黎,受法国大歌剧影响,序曲很有名)此后,罗西尼再也没有写过歌剧

多尼采蒂(Donizetti, 1797-1848)多产的作曲家 70多部歌剧

最有生命力的作品是正歌剧,但他也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喜歌剧。代表作:《拉莫摩尔的露契亚》、《爱的甘醇》

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他写了十部正歌剧,包括《梦游女》、《诺尔玛》和《清教徒》。他的风格抒情细腻,有悠长的旋律和灵活的曲式。他相信歌剧可以表现强烈的情感。

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他写了26部歌剧

他是意大利歌剧最重要的代表。他的名字几乎成了意大利歌剧的同义语。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歌剧是人性的戏剧”的理想,并批判吸收外来影响。

威尔第的三个创作阶段 早期到1853年

10/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纳布科》《利戈莱托》《茶花女》 中期 1853-1871年 《假面舞会》《命运之力》《阿伊达》 晚期 1871-1893年 《奥塞罗》《法尔斯塔夫》 几乎都是正剧

大部分取材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早期歌剧的特点

他的很多早期的作品运用了罗西尼、贝里尼和多尼采蒂的传统。一般分为四幕(或三幕加序幕),第二第三幕结尾有重唱终曲,第四幕常以沉思性场景开始。主要的脚本作者是意大利皮亚维

从1849年的《路易莎•米勒》起,在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上更加成熟。早期的最后一部是《茶花女》,咏叹调更加灵活和扩展。

中期歌剧的特点

更多的吸收法国大歌剧的因素,包括了更宏伟的戏剧场景。独唱、重唱、合唱更加自由的结合。和声更大胆,乐队的处理更加重视。

“回忆动机”的运用,促成音乐和戏剧的统一。中期的最后一部歌剧是《阿伊达》,集中体现了以上各种特点。

晚期歌剧的特点

在《阿伊达》之后有16年间歇。因为1871年意大利独立后,威尔第收到嘉奖,从事慈善事业和从政,这期间的音乐界出现了一些新作品。1887年又开始了创作,完成了《奥塞罗》,是意大利悲剧性歌剧的顶峰。根据莎士比亚的话剧改编,音乐更加连贯,场景更加庞大,乐队效果更加丰富。

《法尔斯塔夫》作于1893年,是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更据莎士比亚改编,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

威尔第小结

他认为意大利歌剧是一种表现人性的艺术,独唱的声乐旋律是最重要的。

他在坚持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批判的吸收了法国歌剧(如梅耶贝尔的大歌剧)和德国歌剧(如瓦格纳的歌剧)的因素,在创作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吸收的关系。因此,他把自蒙特威尔第以来的意大利歌剧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之一:马斯卡尼 真是主义来自文学,主张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代表作是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和莱昂卡瓦罗的《丑角》。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最后一位代表。

他的一部分歌剧是属于真实主义流派的,但也有不少浪漫主义和异国情调的歌剧。

11/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擅长用旋律动人的咏叙调刻画小人物和弱女子的形象。善于利用和声配器的色彩烘托戏剧气氛。

十九世纪的德国歌剧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魔弹射手》1821年上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端 情节采用神话故事的因素,超自然的时间和大自然的背景不是一种装饰性的东西,而是与主人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

音乐上运用德国民间歌曲式的旋律,并为了戏剧表现的目的利用半音化和声与乐队配器的丰富色彩,强调音乐织体的内声部。

瓦格纳

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

接受了来自文学、哲学、政治的各种影响,思想多变。坚持音乐应服务于戏剧表现的信念,对浪漫主义歌剧做出了大胆的改革,艺术上极有独创性。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罗恩格林》 音乐论著:《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 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瓦格纳乐剧的音乐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他打破了意大利歌剧的分曲编号的结构,每一幕的音乐都是连续不断的。

他的乐剧以主导动机的运用而著称。这是一种与特定的角色、物体、情感或意念有联系的反复出现的音乐动机。它为瓦格纳提供了一种使音乐和戏剧都获得统一的手段。

他的音乐是用一种“无穷尽的旋律”加以展开的。这是一种音乐织体,其中的主导动机和它们的再现与变化,提供了一种旋律材料的不间断的流动,很少有终止式或明显的停顿的痕迹。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持续的离调和转调,以及对终止式的避免使音乐表达了空前炽烈的主观情感,并使传统的调性体系逐渐走向解体的边缘。

瓦格纳还是一位配器的大师,在他的乐剧中空前地提高了管弦乐队的作用。

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

主要地区:北欧、东欧、俄罗斯 特点与原因

把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基础。

把浪漫主义音乐手法与民族音乐的因素有机结合。

这些国家在19世纪出现的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促进了民族主义音乐的产生。

挪威的民族乐派

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

1875年,他为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而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格里格10卷66首钢琴抒情小品集更突出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擅长写作小品的大师的风范,这些小品表现了挪威这个平静的北欧小国的特有风情,包括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和质朴的民俗生活场景。

捷克的民族乐派

斯美塔纳(Bedrich Smetana 1824-1884)

12/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

八部捷克民族歌剧(例如《被出卖的新嫁娘》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六个乐章,其中的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最流行)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又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继承了斯美塔纳的道路,使捷克的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

他的作品题材更广,数量更多,主要有: 《斯拉夫舞曲》(两套)

九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歌剧《水仙女》

《斯拉夫舞曲》 两册各八首

原来为钢琴二重奏,后来配成管弦乐曲。

运用了斯拉夫民族各种舞蹈,表现民族的生活场景。第一册第一首具有捷克民间舞曲“富利安舞曲”的特点。

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1857)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第一位取得国际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作品有两部歌剧:

《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及很多管弦乐曲和声乐浪漫曲。

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

作于1847年,是第一部俄罗斯风格的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采用了两首对比性的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卡玛林斯卡亚》为素材,写成一首双主题变奏曲,如同一幅艳丽的俄罗斯民间生活风俗画。柴可夫斯基认为对俄罗斯交响乐来说,这部作品如同“一颗橡树的种子”。

强力集团(五人团)巴拉基列夫 包罗丁 居伊

穆索尔斯基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四人起初都是业余作曲家,他们继承格林卡的道路,继续推进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orgsky, 1839-1881)强力集团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位作曲家

他受到俄国先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和鲜明的个性 作品有五部歌剧、管弦乐曲和艺术歌曲

13/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展览会上的图画》

具有独创性的标题器乐曲,原为钢琴套曲。为纪念他的一位去世的画家朋友而作。

十首乐曲分别描绘了这位画家的十幅作品,由“漫步”主题将全曲连成一个整体。

柴科夫斯基(Pyotr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不属于强力集团,但与之处于同一时期的重要的俄国作曲家。

他的作品揭示了俄国沙皇黑暗统治下的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典型的情感世界。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早期:60-70年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学,创作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天鹅湖》

中期:1876年以后接受梅克夫人资助,创作《第四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小提琴协奏曲》,《1812庄严序曲》

晚期:80年代末-90年代,顶峰阶段,《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歌剧《黑桃皇后》,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

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最后几十年,欧洲的资本主义和平的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在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二十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文学艺术中也出现了各种新的流派,音乐中的浪漫主义进入最后的阶段,一个古典和浪漫主义的时代即将结束

世纪之交的两个流派 晚期浪漫主义(德奥)

主要代表:马勒和R·施特劳斯 印象主义(法国)

主要代表:德彪西和拉威尔

这两个流派都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

创作了9部交响曲和五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

他的风格影响了包括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在内的二十世纪作曲家

马勒的创作

早年的指挥生涯(到1897年):“夏天的作曲家”,第一到第三交响曲,为德国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谱写的歌曲,声乐套曲《流浪青年之歌》 指挥生涯的高峰期:维也纳宫廷歌剧院(1897-1907),第四到第八交响曲,声乐套曲《亡儿之歌》

晚年(1907-1911):命运的三重打击,第九交响曲,第十未完成,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

14/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马勒的交响曲(他认为交响曲应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 冗长,复杂,具有标题性 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经常引入声乐,如第二、三、四交响曲中歌曲的自我引用,第二,第八交响曲中的合唱 织体倾向于复调 “发展调性”

他是德奥交响曲传统的最后一位大师 代表作:

《大地之歌》分为六个乐章,歌词采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七首诗。作品中既有对生活热情洋溢的高歌,也有对死亡恐惧的感怀,作品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尽情享乐与预感死亡的矛盾和困惑

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晚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代表

他是世纪之交最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指挥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交响诗和歌剧

带有哲学意味的 死与精华(1896):表现灵魂通过苦难而达到升华而完满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对尼采同名散文诗的音乐表现 带有叙述性和描绘性 蒂尔的恶作剧(1895):表现德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幽默的戏剧人物的故事 堂•吉诃德(1897):表现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故事

《莎乐美》(1903~1905),根据王尔德的独幕话剧改编,表现了圣经中莎乐美的故事。剧中,莎乐美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妙龄美女,由于向约翰求爱被拒,愤而请希律王将约翰斩首,把约翰的首级拿在手中亲吻,以这种血腥的方式拥有了约翰。因此,莎乐美也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词。施特劳斯的音乐与这个颓废的故事相一致,运用了高度的不协和音,新奇的节奏和富于色彩的配器。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法国音乐文化 弗兰克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1822-1890)他最著名的《d小调交响曲》、《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D大调弦乐四重奏》等,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征;旋律气质不凡,表现力深刻,和声新颖,结构坚实协调。特别是“循环形式”的出色运用,可以说是他的独创。

圣-桑

法国作曲家、钢琴及管风琴演奏家(1835-1921)属于浪漫时期的法国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对法国乐坛及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重要作品有《动物狂欢节》、《死之舞》、《参孙与大利拉》。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15/ 16by铃兰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课程材料

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62-1918)

他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代表作品

管弦乐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夜曲》(1899)、《大海》(1905)钢琴曲: 《版画》(1903)、《意象》(1905和1907)

《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鸣曲》(1915)

拉威尔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1875-1937)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代表作品

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

幼儿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3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谓幼儿园环境, 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在学园的大门入口到国旗下主墙饰一带, 创设古典音乐长廊, 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官去感受古典音乐奇特的美感;在通往教室的楼道上, 则布置芭蕾舞剧和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展, 通过画面、色彩来传递作品里面的故事和情绪;每班创设音乐专区, 营造在古典音乐中“轻声细语、细想慢做”的氛围。

二、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古典音乐, 美化和丰富幼儿心灵

1. 让“晨间旋律”掀开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序幕。在早晨入园的环节, 结合亲切的问候话语为开头, 轻缓优雅的古典音乐播出, 幼儿愉快的一日生活开始。幼儿一入园, 听到亲切的问候语, 播放一些轻缓优雅的古典音乐旋律, 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典音乐气息, 有助于幼儿以轻松的情绪来迎接新的一天。同时, 幼儿又能在古典音乐环境中与老师、同伴、家长进行一些日常的互动, 对于幼儿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紧接着, 在简单明快的古典音乐旋律中, 幼儿开始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晨间运动和早操, 从而产生饱满的精神, 欢快的情绪。

2. 让古典音乐调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秩序。区域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操作活动之一, 因此, 在这个环节会选择一些节奏单纯而明快的、幼儿喜欢的曲子, 如《春之歌》、《在五月》等, 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区域游戏活动结束的时候, 再选取同样为幼儿喜欢的、节奏欢快的曲子, 如《梦》、《船歌》, 幼儿有条不紊地收拾着活动区的操作材料, 同时回忆着自己在活动区快乐的游戏时光。

在进餐环节,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主要播放一些缓慢的、优美的中外名曲作为背景音乐。现在幼儿园使用的是班得瑞的钢琴曲。如《清晨》、《童年》等等。这些音乐能够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 有利于幼儿愉快地进餐。

午睡时间到了, 尽管孩子们都知道要安静地进入寝室, 可是上床之前的一小段时间, 仍然是他们“畅所欲言”的时间。如何能够让幼儿安静地进入寝室, 保持良好的状态尽快入睡呢?在幼儿的午睡环节, 会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抒情的乐曲, 使幼儿的情绪能够尽快安静下来。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类优美的旋律, 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种安静的氛围中, 悠扬的乐曲代替了幼儿的说话声, 连他们脱衣服的动作也变得轻柔起来。幼儿也就能很快地入睡了。

离园也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马上就要见到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 孩子此时的心情是兴奋的, 如果组织不好, 这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在此环节, 我们选择了《玩具交响曲》、《旅行者之歌》、《幻想曲》、《时钟》等音乐, 使幼儿在优美的旋律中, 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从而恋恋不舍地离开给他们带来一整天快乐的幼儿园。

在各环节音乐的选择上, 我们也大胆让幼儿参与进来。幼儿在聆听中已经熟悉音乐旋律了, 老师就和幼儿一起讨论, 让幼儿说说哪首音乐适合用在哪各环节, 引导幼儿自己将音乐运用到不同的一日生活活动环节中。

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主题活动,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 每天的“聆听10 分钟”:幼儿在园的每一天, 我们充分利用自由活动时间、餐前准备或午睡前等时间, 选取《乘着歌声的翅膀》、《舒伯特小夜曲》、《十月秋之歌》等乐曲, 让幼儿静下心来, 放松四肢, 安静聆听10 分钟古典音乐。让幼儿不走、不跑、不跳, 静心感受古典乐曲旋律、节奏的变化, 幼儿在聆听的过程中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幼儿对外界的干扰最易于感知, 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他们的音乐情感速度, 也是极易波动的, 产生得快, 消失得也快。所以在古典音乐的运用上, 不能更换得过于频繁, 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从而养成他们聆听音乐, 甚至聆听他人说话的良好习惯。

2. 每周以每班轮流的形式开展国旗下的音乐剧表演, 每周二下午的小社团活动, 每学期的音乐汇演活动, 让孩子在优美的古典音乐氛围中学习、发展。老师在开展各种活动中, 坚持以《指南》精神为引领, 不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 而选取灵活、自主、开放的体验内容, 以内在兴趣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欲望, 注重幼儿的个性培养以及引导其积极的自我表现。

3. 古典音乐的使用要注意整体性、一贯性。所谓“习惯成自然”。音乐的渗透也是如此, 在明确了古典音乐的含义和播放时间后, 坚持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播放固定的曲目。幼儿在音乐熏陶下, 逐渐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该干什么了, 随之也会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积极地进行活动, 慢慢形成良好的一日活动常规。通过我园各班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 老师们也感受到了合适的古典音乐的确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古典音乐教学也使得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一段好的音乐能够给人美的熏陶, 使人身心愉悦。特别是幼儿, 他们对于音乐都是比较敏感的, 怎样利用古典音乐帮助幼儿养成“轻声细语、细想慢做”的好习惯, 培养幼儿淳朴、谦雅的性情和高尚的情操以及博爱的情怀, 这需要我们这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拿出耐心和毅力, 积极探索和研究。

摘要:古典音乐作品是具有较高欣赏、启智、教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 如此高雅的优秀作品仍然难以推广到学前教育的基层园所, 甚至在教材中也极少触及。沿着新纲要的目标导向, 我们园尝试和小朋友一起遨游古典音乐的海洋, 窥其奥秘, 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系统的分类归纳整理, 制定可行的计划和目标, 将古典音乐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 收获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几点经验与大家共享。

《古典音乐欣赏》杂感 篇4

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不分国界的,那就是:美食和音乐。人们对待食物有一种出自本能的鉴赏能力;而音乐,比文字出现更早,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万年,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也是一种本能的体现?我愿意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还有人说过,能够承载历史的,除了文字,便是音乐。可是文字存在着地域差异,而音乐不仅可以穿越历史流传至今,而且能够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无论我们身处历史的任何时期,世界的任何角落,当我们听到某一曲目时,我们和作曲家的灵魂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撞击,穿越时间和空间,在内心深处产共鸣。音乐,真正可以算得上是上天滋润人类灵魂的甘霖,而古典音乐,应该算是其中最醇香的一滴吧。在众多古典音乐类型中,我钟情于钢琴曲和交响乐;在众多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中,我又比较欣赏贝多芬。

钢琴,代表着一种力量。它上下两排琴键,黑白分明,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它被称为乐器之王,它所弹奏出的声音,既可以刚劲有力,也可以轻柔舒缓;在演奏交响乐时,它在最显著的位置,它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必需。我很喜欢贝多芬的钢琴曲,特别是他的《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好像月光一般。它是如此的梦幻,静静流淌在心田;又是如此的忧伤,不同于阳光的温暖和煦,澄澈皎洁却冷清如水;还是如此的美丽,让人忍不住靠近,随着它在欢快时微笑,在微笑后忧伤,在忧伤中叹息:实在是美的心碎!

我其实不太喜欢贝多芬这个人,他的性格偏执、狂躁、矛盾,有时甚至歇斯底里,但是一首《致爱丽丝》,把这一切全都弥补了——因为他的温柔,也像月光一般令人的内心变得柔软。(温柔,就好像小龙女袖中的七尺素绫,飘飘而来,宛若惊鸿,玲珑心纵有七窍,也心甘情愿被俘获。)

贝多芬的内心也渴望着爱情,可是等级的差距是他无法逾越的沟渠,只能与爱人隔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凝视她远去的背影。这么一颗渴望爱的心,一定也是充满爱的。

提到交响乐,我抑制不住对那些古典音乐家们心生崇拜之情。欣赏只需随着感觉的召唤即可,创作却是头脑和智慧的产物。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犹如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当欣赏交响乐时,我们的耳朵在各种乐器的奏鸣下享受着一顿饕餮大宴,但是大脑只能吸收、消化其中的一部分,远远不及它所呈现出来的严谨、变化、深远、宏大„„

在此,不得不说一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如果说《致爱丽丝》是朦胧的月光,那么《第九交响曲》就是一场瑰丽的日出。

在第一乐章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乐曲在弦乐器低沉压抑的演奏中展开,然后逐渐增强,好像千军万马,踏着黄沙滚滚而来;终于,这种压抑到令人窒息的低气压被冲破,霎时间好像“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斗士们为了自由、幸福和信仰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真是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第二乐章则相对明快很多,好像战士们占取了制高点,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时而兼有鼓点,使节奏趋于紧张。第三章曲调舒缓,恰如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争过后的画面:在磅礴的雾霭之中,天际的太阳折射出紫红的光芒,战士们在废墟中相互搀扶,向着日光前行,步履缓慢,带着深沉的思考——这天边的红日,究竟是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还是逐渐下沉的残阳?那紫红的日光,究竟

是通往光明的指引,还是末路途穷的回光返照?忧伤、沉静、睿智,它包含的太多,值得我们闭目沉思。第四章是在一阵紧凑的鼓点中敲响的,前面三章的主题依次登场,但都被低音提琴或驱逐、或制止,直到欢乐颂登场——在重重迷雾中,红日冉冉升起,日光倾泻而下,宁静祥和降临人间。欢乐的主题实在太强大了,越来越明快,越来越响亮,让人禁不住要放声高歌——人声,只有用人声才能表达出这种无与伦比的光明和幸福: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由独唱逐渐到合唱,我渐渐被这种庄严神圣、宁静祥和、自由博爱„„所感染。音乐,震撼到极致,连灵魂都要被它俘获!

古典诗歌教学中对美的欣赏 篇5

作为语文教师, 面对诗词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文学样式, 我们有责任让它源远流长, 让它在每一个学子心中激发起美的快感, 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中陶冶情操, 净化灵魂, 丰富思想。我认为,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学生去感受每首诗歌中蕴藏着的无限美。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我们的古人做诗或绘画是非常讲究意境和意趣的。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或冷寂、或空灵、或清雅的意境都是美妙而富于理想的, 给人的身心带来美的享受。因此, 学诗首先要掌握诗中的意境美。而意境又是由意象构成的, 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客观物象, 所以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就要先认识诗中的每一个意象或意象群所寄寓的感情, 然后再作整体理解。如:将“颓败”的枯藤、“沧桑”的老树、“萧瑟”的昏鸦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一幅“枯藤老树昏鸦”衰败、冷清、幽深的凄美意境。再如:将微小的“孤舟”“蓑笠翁”的意象, 加上宽阔的“独钓寒江雪”的意象, 就构成了空旷而冷寂的深远意境。诗歌由于蕴含着美妙的意境而变得愈加典雅深厚、韵味无穷。因此, 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意象进行解读, 通过意象去整体把握诗歌中的意境美, 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意韵。

二、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孔子是把学诗与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认为诗是生命情感的释放。由此, 诗是激情的流露, 情感不丰富的人是不能写诗的, 写出来的诗至多也不过是无病呻吟, 没有强烈的关怀, 也没有一颗赤诚之心。而读诗与写诗一样, 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对世事、对人生能有真诚的关怀和渴望, 诗歌教学中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无论是做诗, 还是绘画都讲究含蓄隽永, 忌直白。在诗歌中他们常常把感情融于景物和物象中, 这也就是借景 (物) 抒情。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老师在讲这些诗时, 要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思考:诗人为什么把鲜花上的露珠写成“花溅泪”?为什么婉转的鸟鸣会让诗人“惊心”?“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这两个意境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利用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一意象的含义, 还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诗人深藏于心的思想情感。

三、欣赏诗歌的修辞美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除了最为基本的对偶之外,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许多平凡的物象一经诗人修辞的妙手, 便立即变得灵活起来。修辞手法在起到突显、强调作用的同时, 还衍伸出了无限的深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成青丝暮成雪”。前者的夸张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体会到诗人如江水般倾泻的一腔激情;后者的夸张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时光易逝, 体会诗人老大无成的焦急与强烈的悲愤。再如:我们读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飞絮, 梅子黄时雨”后, 诗中奇绝的比喻手法, 能让我们一下子领会到诗人的愁思之重、之多、之绵绵不断。由此可知, 修辞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充分体会诗中的修辞美。

四、探究诗歌的字词美

诗歌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是高度精练的语言, 是我们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文学素养的结晶, 每一字每一词无不代表了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是诗人千锤百炼的选择。因此, 在诗词教学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诗中字词的品析、玩味、剖析入手, 领略诗中蕴含的深厚意境与情感,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整首诗的思想情感。

难以否认, 汉语这一古老的语言是神奇而美好的, 它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王国维是这样评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难道你不认为是这样的吗?正是有了这一“闹”字, 意境才变得热闹与繁盛。至于像“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这样的诗句, 老师只有反复引导学生咀嚼理解了“自”与“空”二词的深意, 学生才会由诗生出“昔人已去, 碧草自春, 鸟儿空自鸣唱”的伤感与失落。可见, 探究字词的美对诗词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上述以外, 老师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的朗读, 来欣赏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欣赏诗歌的画面美等。只有这样, 一首首杰出的古典诗作才会以更加美好的姿态、更加深厚的情感和更加厚重的思想映照于每一位学生心中。

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 篇6

一、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

古典音乐通常指的是年代较为久远并依然具有价值的音乐, 不仅包括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形成的古典音乐派, 还包括更为广泛的宗教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指的是通俗易懂并且易于流传的大众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特点是音乐的规模气势宏大、构架深厚, 所配合的音乐乐器比较“固定”, 像古典钢琴、管风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小号等乐器, 另外还有像我国传统乐器古筝、琵琶等, 音乐的“性格”比较正统严肃;流行音乐更多的是注重对情感世界的反映, 更加注重写实, 音乐本身的特点就是短小、灵活、旋律易于流行传唱, 所运用的音乐乐器则非常宽泛, 像吉他、电钢琴、架子鼓、贝斯等乐器, 音乐的“性格”比较调皮可爱。

当然,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二者在基本的音乐构成方式上还是一致的, 像音乐的节奏把控、音乐的音域界定、音乐的和声加入等1。而且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创作者对自身情感的表达, 是向世人传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方式。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无论是古典音乐家还是现代流行乐手都在不断吸收新鲜的音乐事物, 汲取不同的音乐养分, 推进各自音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古典音乐中适应运用一些流行音乐元素或者音乐形式, 使得古典音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说, 像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将古典音乐通过流行钢琴演奏的方式进行重新演绎, 包括《梦中的婚礼》《少女的祈祷》《给艾德琳的诗》《梁祝》等古典音乐作品都给人全新的音乐感受,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 在很多流行音乐作品中也有常常“捕捉到”到古典音乐的“影子”, 像流行歌曲《夜曲》采用了肖邦E大调夜曲、《不想长大》采用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伴侣》采用了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进一步丰富了流行音乐。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

1.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当前, 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高, 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 心态很容易浮躁、, 所以说, 要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淡然、典雅的气质和流行音乐的活泼、灵动的气质的融合, 探索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塑造健全的人格。

2. 丰富学生知识系统

丰富的知识系统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通过音乐教学可以辅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一起,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类型, 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2。同时, 对于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3.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在学生中都会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 无疑是将不太有联系的东西放在一起学习, 教学活动和及教学方式能够得到进一步丰富。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激发,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提高大学音乐的教学质量。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有效措施

1. 转变大学生对于古典音乐的认识和态度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 更加注重和追求个性化的音乐, 流行音乐丰富的流行元素像摇滚、嘻哈、电子音乐等恰好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态度。相较于流行音乐的受欢迎程度, 古典音乐的地位可谓是有“天壤之别”。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存有一定的偏见, 不懂得欣赏古典音乐的美, 往往认为古典音乐很“土”, 已经过时了。

大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种“瘸子式”的音乐爱好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 音乐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加强学生对于古典音乐的认识和了解, 因为很多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是对古典音乐的“美”不懂, 所以说,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看待古典音乐的态度。比如说, 对于古典音乐中的演奏形式和演奏乐器进行说明, 还有像指挥的作用、古典钢琴演奏的风格、大提琴和小提琴发声和演奏的不同点等。

2. 扩大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角度都会发生改变。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音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加大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的创新内容的讲述, 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比如说, 女子十二乐坊是古典音乐现代化的典范, 将我国古典乐器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等通过现代化的演奏形式进行演绎, 是对古典音乐的一种新的尝试3。音乐教师将多元化结合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内涵传递给学生, 使得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创新有更深的认识。

3. 丰富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要推进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 不仅是在教学内容的结合, 还要通过外在音乐教学方式。对于传统老师在课堂上讲授音乐知识的教学方式要进行改进,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 将有关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文件、资料进行播放。或者是通过举行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 比如, 可以举行才艺展示大赛, 有的学生会弹钢琴、有的学生会玩吉他、有的学生会拉小提琴……将古典乐器和流行乐器进行结合, 由音乐教师进行编排, 让学生感受和融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共属的音乐世界中。

综上所述,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不仅是繁荣了音乐市场, 也丰富了大众音乐欣赏类型。大学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要求在大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 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系统,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注释

11.张文利.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0:153-154.

22 .白帆.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探讨[J].音乐时空, 2016, 01:152-153.

利用古典音乐进行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7

一、课前安排音乐欣赏,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从课堂教学内容较多的实际出发, 把音乐欣赏安排在课前55分钟进行,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开讲前, 教师可以预播CD盘中的名曲, 让学生逐渐习惯听着古典音乐、经典歌曲, 迈着轻松的步子走进教室, 并根据黑板上醒目的曲名、演奏形式等要点提示, 情不自禁地进入乐曲所创设的美妙意境中。音乐结束后, 留一点时间, 与学生交流、互动。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音乐感受力、、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经典歌曲的热情。

二、根据施教内容选播适合的曲目

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 精选欣赏曲目, 引领学生进入所学课题, 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达到喜闻乐学的目的。例如, 四年级有一课是教学生唱歌曲《望月亮》, 在学生进教室时, 教师可以选播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 (片段) 。这是一首典雅清新的乐曲, 它宛如一幅妙不可言的山水画, 把春天静谧的夜晚, 月亮在东山升起, 小舟在江面荡漾, 花影轻轻摇曳的迷人景色, 一幕幕地展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吸引, 仔细看板书提示, 并开始想象。之后教师再介绍曲名及意境, 并提问学生听后的感想。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有的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 有的想起了歌曲《我们荡起双桨》, 有的想起了山水画《月亮湖》。正当学生遐想的时候, 教师导入了新课:那么, 作者会不会望着月亮和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听《望月亮》……实践证明, 整节课, 学生都沉浸在名曲营造的美好意境之中。

三、顺应季节, 选取适合的乐曲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皆是音乐表达的内容, 一年四季的景色, 更是乐曲礼赞不衰的对象。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四季交替演变的特征, 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乐曲, 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在音乐领域中的某些共同之处。比如, 在春天可以选择乐曲《四季小提琴协奏曲‘春’》, 伴随着优美的韵律,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 他们听见冰雪融化后汇成小溪激荡奔流, 听见春雷响了, 春雨来了, 万物复苏了。夏季, 可以选择《仲夏之梦》《暴风雨奏鸣曲》。经过启发, 学生能想象出夏夜梦幻般景致, 还听到了暴风骤雨激越奔放的脚步声。秋季可以选择《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秋’》, 学生想象到的是金秋农民载歌载舞喝酒庆丰收的欢乐场面。冬天则可以选择《雪绒花》, 学生想象到片片瑞雪飞舞的美妙景象。这样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还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水平。比如, 一天, 正好下大雪, 整个世界银装素裹, 学生们高兴极了。课间在操场上尽情奔跑、嬉戏, 享受着大雪带来的乐趣。上课前, 教师播放了美国作曲家安德森的《滑雪橇》。讲课时, 提问学生们联想到了什么的时候, 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听到了马的嘶鸣声情不自禁地舞蹈起来, 非常投入;有的示范各种滑雪的动作。看得出来, 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他们仿佛和作者一样, 站在雪橇上在雪地里飞驰。实践证明, 这样切实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更容易感受和理解音乐表达的丰富内涵, 真正体验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从而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四、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音乐课同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 语文教学时, 可以根据相关内容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样教学, 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音乐教学时, 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比如, 教师可以将英国作曲家买尔丝为电影《猎鹿人》谱写的《短歌》选入教案, 由于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所以播放这首曲子时, 学生格外喜欢, 很容易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情厚感。

五、选讲古曲乐曲,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小学音乐教科书中录入了一部分古典乐曲, 诸如民乐合奏《百鸟朝凤》、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唢呐独奏《荫中鸟》等, 教师要合理应用这些古典乐曲, 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音乐的情感。笔者在教学时, 想到自己所执教的学校位于兰州雁滩, 于是将当地景点《平沙落雁》作为取材对象, 选取教科书中与之同名的古筝独奏曲《平沙落雁》让学生欣赏。实践证明, 学生感到格外亲切, 学习的热情倍增。

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讲故事型音乐作品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 为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故事型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如, 在欣赏弦乐五重奏《鳟鱼》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故事情境之中, 然后播放弦乐五重奏《鳟鱼》。实践证明, 经过之前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理解后面的内容, 他们七嘴八舌地谈着感受, 不仅听出了河水清澈见底, 小鳟鱼活泼可爱, 游来泳去, 还想象到了渔夫的到来及其冷酷无情地把水搅浑的样子。

七、选讲音乐家的故事, 教育学生热爱音乐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还应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些中外音乐家的故事,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比如, 可以给学生讲《孔子闻韶》和《孔子学琴》的故事,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事等, 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从而产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幼儿古典音乐欣赏教学 篇8

大学音乐教学在内容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且是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有机结合。鉴于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将两者进行合理搭配,在强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确保课程设置程序的完整性,同时不断提升音乐教师整体素养,从而实现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体现出的价值

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本身体现出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学生在对音乐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除了学习各种流行音乐之外,还要求其学习各种古典音乐,通过两种音乐形式的有机结合,不断健全自身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更多音乐专业知识,在充实音乐学习程序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都起着指导意义。

其次,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学生完善自我。基于大学音乐教学而言,如果学生想要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加强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并从中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并深入了解各种音乐类型的内容,以音乐知识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和充实头脑,从而陶冶情操,能够有效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及综合素质。

再次,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优化教学程序。音乐教师通过强化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生动以及丰富,而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学习,因此除了可以高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之外,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其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率。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必然要求教师完善自身知识体系,通过研究及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最短时间之内吸引所有学生注意力,使之全身心投入至教学程序中,进而实现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实践程序

1、不断强化素质教育,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

大学音乐教学中,要求教师始终秉承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及目标,通过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最终提升教学水平。基于素质教育相关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组织,并有机联系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专业知识,使课程内容更加全面性和完整性,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至教学实践活动中,从而不断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利用,以课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性与形象化,还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关注度,使之全身心投入至教学实践活动中。比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法、情景法以及参与教学法等方案,以多媒体投影仪播放古典名曲,当学生听到这些曲子时,能对其产生新的认识以及了解。

2、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程序的完整性

大学音乐教学除了要有机整合现有内容之外,还要加大流行与古典的有机结合,从而确保课程设置程序的完整性,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流行音乐以及古典音乐,并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合理掌握,加深对音乐专业知识的认知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课程设置程序进行有效把握,除了要重视流行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在古典音乐专业知识方面也要加大重视力度。例如,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是由贝多芬所创作、人们较为熟悉的一首曲子,在许多场合都能听见,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流行性,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播放这些古典音乐,能够立即引起学生心理层面的共鸣,再播放一些当前比较流行的曲子,在两者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开展各项教学程序,就能够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3、加大教学改革整体力度,不断提升音乐教师整体素养

受传统教学方案及教学模式的直接影响,大学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始终停滞不前,不仅对学生学习效率、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大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大教学改革整体力度。首先,学校内部要不断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大量引进和采用各种新型教学方案及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度和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其次,不断优化与改革教学形式以及课堂结构,给学生创造表演的平台与机会,使之全方位参与至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教师播放完音乐作品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客观评论,使学生全方位认识作品中各种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其对于知识的印象。

再次,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通过不断提升学生整体审美素养,使之音乐知识的相关结构体系得以不断丰富及完善,同样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最后,学校内部要加大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力度,督促音乐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在丰富自身古典音乐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各种流行音乐,从而提升其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用以更新教师思想理念与教学观念,传播具有现代化、先进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推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结束语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方法分析 篇9

一、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的“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是西方古典音乐情感表达和感性表现的重要音乐美学体现,也是帮助音乐欣赏者有效地开展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感受音乐创作者所赋予古典音乐作品的深厚情感的重要切入点所在,因此,相关古典音乐教学者要想有效地教音乐欣赏者学会正确的欣赏西方古典音乐,首先,其应当从西方古典音乐的意境美欣赏教学入手,帮助音乐欣赏者学会聆听出西方古典音乐的“意境之美”。不同的音乐作品拥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融入了音乐创作者自身个人的丰富情感。因此,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意境之美也各具特色。比如说,以著名的西方音乐创作大师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经典古典音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欣赏教学为例,该音乐作品是建立在西方古代浪漫却又包含凄惨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该首古典音乐作品的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大师融入了大量浪漫的爱情因素和凄美的伤感情感在内,所以,当相关古典音乐教学者在指导音乐欣赏者学会正确的欣赏该首音乐作品的意境之美时,应当首先让音乐欣赏者了解该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使其静下心来,跟随音乐的节奏和音律的变化来感受作者赋予音乐作品的情感,聆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感人爱情故事,从而使得音乐欣赏者能够在哀伤的音乐当中,从内心激发出共鸣,从而有效地感受到该音乐作品音符当中所传递出来的“意境之美”。

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灵魂之美”

“灵魂之美”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美学精髓所在。西方古典音乐从其价值方面来说,其不仅仅只是一个派系的音乐风格这么简单,在百年的历史长河发展当中,其不但为人们带来了百听不厌、经久不衰以及数之不尽的优秀音乐作品之外,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涵养以及精神文明境界,促进人类灵魂的升华,因此,相关古典音乐教学者要想有效地教学音乐爱好者学会正确的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其就应当积极加强音乐爱好者的西方古典音乐灵魂之美欣赏教学。一部优秀的、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创作者个人情感,同样,也正是由于创作者融入了大量的情感,才使得该音乐作品变得更加人性化,拥有了“灵魂”,当音乐爱好者在进行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时,正是这些音乐作品当中所散发的灵魂气息和魅力,使得其能够有效地与音乐作品产生内心的共鸣,最终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正确的欣赏到西方古典音乐的精髓所在。

三、发掘西方古典音乐的“永恒之美”

“永恒之美”即西方古典音乐的永恒传承之美,西方古典音乐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依然能够成就如今的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人所喜欢和传承,这正是其永恒传承之美的最为有力的证明。而且,西方古典音乐能够得到长久传承和发扬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方古典音乐具有促进人类心灵健康发展和情感治疗的功能,是人类心灵语言的外在体现。在现代社会的许多心理治疗当中,很多心理医生都会采用西方古典音乐作为治疗辅助手段的方法,来有效地安抚和治疗具有过激心理情绪和心理疾病的人,帮助其有效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从而有效地促进心理疾病患者的内心健康发展。比如说,以著名西方古典音乐大师维瓦尔第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的音乐欣赏为例,该钢琴协奏曲主要所描绘的是春天到来时大地上所恢复的蓬勃生机,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是一首歌颂春天的音乐作品,因此,通过对其音乐的欣赏教学,相关古典音乐教学者可以有效地教音乐欣赏者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重新获得生活的正能量。

综上所述,西方古典音乐是人类艺术文明发展当中的精髓所在,具有完善的音乐理论体系和美学理论,它的欣赏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普通大众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水平和古典音乐理解能力,因此,相关古典音乐教育者应当积极采取有效地教学措施来辅助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教学,教音乐欣赏者懂得发现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意境之美、灵魂之美以及永恒之美等,从而有效地实现促进现代普通大众西方古典音乐欣赏能力的科学提高。

参考文献

[1]宿智杰.浅谈高中音乐中西方古典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3):89.

[2]卢丹.音乐教学中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下旬,2015(12):21.

上一篇: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下一篇:社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