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2024-06-20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共10篇)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篇1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南京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 许卓娅执笔)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从1985 年开始的。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 迹,现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 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 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 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 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 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 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 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 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 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 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 《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最后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 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十年来,我们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这一领域 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响应和斧正。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篇2

一、教师要了解幼儿, 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

《指南》指出, 教师“应该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 丰富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幼儿是艺术教育活动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兴趣爱好, 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音乐作品。当幼儿有了切身的体验, 他们才能产生表现的欲望。例如, 小班的幼儿缺少欣赏经验, 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 适合选择一些简短、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歌曲《泥娃娃》旋律优美, 歌词有趣易记并且贴近幼儿的生活;歌曲《小燕子》旋律优美舒缓, 歌词形象生动; 《摇篮曲》旋律柔美、节奏舒缓, 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一致, 孩子容易形成共鸣。这些歌曲都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欣赏。中班幼儿倾听能力、感受能力、听辨能力有所提高。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题材、风格鲜明、结构短小的歌曲、乐曲让幼儿进行欣赏。如歌曲《茉莉花》《春天在哪里》, 音乐《元宵乐》等。随着音乐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 大班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 能够感受和辨别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 用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增强了, 也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因此, 教师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风格各异的优秀乐曲, 如《四小天鹅舞曲》《天鹅湖》《水族馆》《喜洋洋》等。

二、音乐欣赏活动必须以幼儿为主体

《指南》指出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 更新艺术教育观念, 才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儿童的艺术活动、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进而支持儿童的艺术活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欣赏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 会事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 同时往往更多的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通过语言或者其他的途径传达给孩子。音乐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倾听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正如每一部文学作品在每一个阅读者的心中都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 对于同一首音乐, 成人与儿童的体验会有很大的不同, 每个孩子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也各有不同教师要尽量不要把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引导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里面, 束缚了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 不能用自己的欣赏角度来替代孩子的欣赏眼光, 要尊重孩子的欣赏情趣。以大班音乐欣赏《野蜂飞舞》为例, 教师在幼儿第一次倾听之前就告诉幼儿乐曲名称, 并告诉幼儿这首乐曲描写了一群野蜂要飞过一片大海, 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暴雨的故事。接着第二遍欣赏时, 教师又借助多媒体播放在大海上发生狂风暴雨船只损毁的可怖场景。这样一来, 当教师提问幼儿听完这首音乐想到了什么时, 幼儿的回答就只能是“紧张、可怕、恐怖”。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走进教师对音乐的想象中, 看不到幼儿对这首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正如一位幼儿教育专家所说的:“《野蜂飞舞》这首世界名曲表现的并不只是一大群蜜蜂在到处飞舞, 不要让幼儿以后一听到这首乐曲想到的只是一大群蜜蜂在飞舞。”又如, 在音乐欣赏活动《水族馆》中, 教师引导幼儿分段欣赏音乐, 欣赏完第一段音乐, 很多幼儿说:“我觉得像小鱼在游动。”于是老师就问:“为什么你们觉得是小鱼在游动呢? 你们可不可以跟着音乐用身体来表现一下?”虽然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之外, 但教师并没有把幼儿往自己的设计上引导, 而是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顺势引导。

三、音乐欣赏活动应以听觉为主线, 多种手段、方法参与和渗透

音乐是听觉艺术。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 “学习音乐, 最重要的是培养起孩子内心的感觉, 这种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 是在反复听优秀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来的。”因此音乐欣赏要以听为基础。在音乐欣赏的第一环节教师应该将音乐作品完整的呈献给幼儿, 先不告诉幼儿作品的名称和种类, 不借助辅助的图片、视频、故事等教具和方法, 让幼儿通过安静倾听音乐作品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或许这时他还无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方法完整表达他的感受, 但音乐一定会在他心里产生共鸣。例如, 大班音乐欣赏《水族馆》, 在第一个活动环节中, 教师只以一句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就让幼儿完整倾听音乐。让幼儿对乐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听完之后, 教师提问:听了这首音乐, 有什么想说的? 有什么感觉? 很多幼儿说“有点怕”“有点恐怖”“很可怕”。教师又问:“你们在听这首音乐时想到了什么呢?”幼儿摇摇头。教师说: “我们再听一遍音乐。待会儿再来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 你想到了什么?”第二次听完再提问时, 幼儿体验就更丰富了“我觉得这音乐听着有些古怪”“我觉得像走在黑黑的地方”“我觉得身后好像有一条蛇”“我觉得好像小偷来了”“我觉得像在黑暗中爬楼梯”。“我觉得好像在森林里, 有小动物在演奏乐器”。

音乐欣赏必须让幼儿通过反复的倾听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体验, 但是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 注意力涣散。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是比较抽象的, 需要借助具体的语言、图片、图谱、视频、舞蹈、动作、游戏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音乐风格。一定的辅助手段, 将听觉、视觉、感觉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但是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引导幼儿积极的投入倾听、感受音乐, 表达对音乐的感觉, 完善对音乐的体验, 这一目标服务的。例如, 音乐欣赏课《拨弦》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的环节让幼儿听音乐跟在灰太狼的身后走出森林, 幼儿兴奋、紧张的跟着灰太郎走, 沉浸于游戏情境中反而忘记了音乐的存在。

总之, 教师只有选取适合孩子的音乐, 真正地把幼儿当成音乐欣赏活动的主体, 以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为中心, 同时发挥教师作为活动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 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表达音乐的美。

摘要: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可是, 在农村幼儿园, 绝大部分的教师很少开展音乐欣赏活动, 原因是很多教师认为音乐欣赏很难开展。开展好音乐欣赏活动, 首先, 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其次, 教师要了解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1]孔起英, 华爱华.指南各领域要点解读——艺术领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

农村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音乐欣赏活动 教学探索

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儿童天生喜欢美的事物,喜欢艺术。《指南》艺术领域提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农村幼儿园,大部分的教师很少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原因是很多教师认为音乐欣赏比较“虚”,很难开展,所以,教师不敢也不愿组织音乐欣赏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音乐欣赏活动呢?

一、教师要了解幼儿,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

《指南》指出,教师“应该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幼儿是艺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兴趣爱好,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音乐作品。当幼儿有了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产生表现的欲望。例如,小班的幼儿缺少欣赏经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适合选择一些简短、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歌曲《泥娃娃》旋律优美,歌词有趣易记并且贴近幼儿的生活;歌曲《小燕子》旋律优美舒缓,歌词形象生动;《摇篮曲》旋律柔美、节奏舒缓,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一致,孩子容易形成共鸣。这些歌曲都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欣赏。中班幼儿倾听能力、感受能力、听辨能力有所提高。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题材、风格鲜明、结构短小的歌曲、乐曲让幼儿进行欣赏。如歌曲《茉莉花》《春天在哪里》,音乐《元宵乐》等。随着音乐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大班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提高,能够感受和辨别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用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增强了,也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因此,教师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风格各异的优秀乐曲,如《四小天鹅舞曲》《天鹅湖》《水族馆》《喜洋洋》等。

二、音乐欣赏活动必须以幼儿为主体

《指南》指出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幼儿艺术活动的特点,更新艺术教育观念,才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儿童的艺术活动、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进而支持儿童的艺术活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欣赏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欣赏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会事先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往往更多的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通过语言或者其他的途径传达给孩子。音乐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倾听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正如每一部文学作品在每一个阅读者的心中都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同一首音乐,成人与儿童的体验会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孩子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也各有不同教师要尽量不要把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引导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里面,束缚了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不能用自己的欣赏角度来替代孩子的欣赏眼光,要尊重孩子的欣赏情趣。以大班音乐欣赏《野蜂飞舞》为例,教师在幼儿第一次倾听之前就告诉幼儿乐曲名称,并告诉幼儿这首乐曲描写了一群野蜂要飞过一片大海,在海上遇到了狂风暴雨的故事。接着第二遍欣赏时,教师又借助多媒体播放在大海上发生狂风暴雨船只损毁的可怖场景。这样一来,当教师提问幼儿听完这首音乐想到了什么时,幼儿的回答就只能是“紧张、可怕、恐怖”。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走进教师对音乐的想象中,看不到幼儿对这首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正如一位幼儿教育专家所说的:“《野蜂飞舞》这首世界名曲表现的并不只是一大群蜜蜂在到处飞舞,不要让幼儿以后一听到这首乐曲想到的只是一大群蜜蜂在飞舞。”又如,在音乐欣赏活动《水族馆》中,教师引导幼儿分段欣赏音乐,欣赏完第一段音乐,很多幼儿说:“我觉得像小鱼在游动。”于是老师就问:“为什么你们觉得是小鱼在游动呢?你们可不可以跟着音乐用身体来表现一下?”虽然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师的活动设计之外,但教师并没有把幼儿往自己的设计上引导,而是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顺势引导。

三、音乐欣赏活动应以听觉为主线,多种手段、方法參与和渗透

音乐是听觉艺术。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是培养起孩子内心的感觉,这种感受声音的感情和生命的能力,是在反复听优秀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提高、完善起来的。”因此音乐欣赏要以听为基础。在音乐欣赏的第一环节教师应该将音乐作品完整的呈献给幼儿,先不告诉幼儿作品的名称和种类,不借助辅助的图片、视频、故事等教具和方法,让幼儿通过安静倾听音乐作品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或许这时他还无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方法完整表达他的感受,但音乐一定会在他心里产生共鸣。例如,大班音乐欣赏《水族馆》,在第一个活动环节中,教师只以一句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就让幼儿完整倾听音乐。让幼儿对乐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听完之后,教师提问: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感觉?很多幼儿说“有点怕”“有点恐怖”“很可怕”。教师又问:“你们在听这首音乐时想到了什么呢?”幼儿摇摇头。教师说:“我们再听一遍音乐。待会儿再来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了什么?”第二次听完再提问时,幼儿体验就更丰富了“我觉得这音乐听着有些古怪”“我觉得像走在黑黑的地方”“我觉得身后好像有一条蛇”“我觉得好像小偷来了”“我觉得像在黑暗中爬楼梯”。“我觉得好像在森林里,有小动物在演奏乐器”。

音乐欣赏必须让幼儿通过反复的倾听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体验,但是单一的倾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涣散。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借助具体的语言、图片、图谱、视频、舞蹈、动作、游戏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音乐风格。一定的辅助手段,将听觉、视觉、感觉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但是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一定要紧紧围绕着引导幼儿积极的投入倾听、感受音乐,表达对音乐的感觉,完善对音乐的体验,这一目标服务的。例如,音乐欣赏课《拨弦》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的环节让幼儿听音乐跟在灰太狼的身后走出森林,幼儿兴奋、紧张的跟着灰太郎走,沉浸于游戏情境中反而忘记了音乐的存在。

总之,教师只有选取适合孩子的音乐,真正地把幼儿当成音乐欣赏活动的主体,以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为中心,同时发挥教师作为活动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表达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华爱华.指南各领域要点解读——艺术领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篇4

(第一阶段小结)

大一班

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培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那么,在童话故事背景下,如何培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

一、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为幼儿播放进行曲时,他们马上会甩起臂膀,雄赳赳气昂昂的学起解放军齐步走来;当我们为他们播放欢快、激烈的乐曲时,他们马上会手舞足蹈,随音乐欢快的摆动身体„„。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时刻观察,并进行保护。

二、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

新《纲要》对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中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音乐中的美”,“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活动”。这样的目标定位强调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音乐是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极大的感染力,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探索在童话世界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第二阶段小结)

大一班

一、唱唱玩玩中,帮助幼儿掌握多种音乐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一些音乐技能融合在游戏中,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接受。例如认识mi.so.la三个音的时候,我将他们将它们三个戴上了三种不同颜色的圆点,作为帽子。并且通过《小雪花》、《四级童谣》、《在钟表店里》等听音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听辩mi.so.la的能力。又如在节奏练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听辩并拍打出正确的旋律节奏,我们又自编了许多音乐游戏。如《东方书报亭》、《在科技管理》等等。通过这些游中,孩子们对音乐活动中很多的常规、音乐的结构、音乐的表现手法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生生互动,加强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互动性

音乐活动是跳跃的,是流动的。孩子们交往能力的提高、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应该是来自自身、来自同伴之间的互动。因此,我在活动中特别注重互动性。例如,打击乐活动《泉水叮咚》,孩子是第一次尝试自制打击乐活动,他们对活动中的自己制作的每一样乐器都有着很浓的感情和兴趣。因此,我在表演的环节悄悄地推出了前台,将“小指挥”的角色让给了幼儿,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要上来做小指挥。当一站在指挥台上,个子再小的幼儿都是神气十足,指挥的有模有样。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他们的自信心在此刻渐渐地树立了起来加入了。

总之,通过这一阶段的引导,我们班的幼儿在音乐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在有些方面我们做的还是很不够的。例如,如何推动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加强幼儿对音乐多种的表现形式。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

关于“探索在童话世界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总结

大一班

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我还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我们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有助于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及欣赏能力,陶冶情操,增强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同时还可以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表现。在这里,对我们的专题做一个总结: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我在给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

二、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陈言、刘超等小朋友也在教室中间蹦跳起来„„。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三.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可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起来,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欣赏歌曲《狮王进行曲》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狮王的神态,《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情较浓的歌曲,教师应注意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探索音乐教学的新区反思 篇5

现代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以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来表示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课程目标具体涵盖了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首先,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必须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第一核心的目标。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感染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有多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例如,七年级十三册《七子之歌》,可以说每首歌曲都是学生较熟悉的,但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是听几首歌曲和教学生唱会,而是要通过歌曲的欣赏和演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去表现音乐,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也是音乐教学要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学评价要始终把握“情感”这一核心,情感应成为音乐教学的灵魂。

其次,是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强调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其实,早在二十世纪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就提出了“发现法”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学”,提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求创造、求发展。由于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学习原则上不能依*讲授完成,而要依*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完成。音乐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从教学方法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如何持续性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在十四册《乐海泛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上,要看学生能否以自然甜美的声音唱出《摇篮曲》的意境;能否真正感受到《鳟鱼五重奏》中不同演奏手法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现出来;是否感受到了《惊愕交响曲》中最具特色的变奏手段;能否主动了解舒伯特等音乐家的艺术成就;能否积极参与创造简单的变奏旋律等。

第三、是知识与技能。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再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学习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注意动作的形象和节奏的合拍。

2.大胆主动的邀请同伴合作表演,学习两两合作分角色表演。

3.体验歌曲中小朋友之间宽容所带来的快乐。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教学重点:

再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学习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教学难点:

能与同伴合作表演,学习两两合作分角色表演。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幼儿已会记歌词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想做一名懂礼貌的好孩子,那怎样做才是懂礼貌?让幼儿自由发言。

2.引出课题《礼貌歌》。

3.发生练习

1=C――F 2/434︱5—︱555︱555︱54 32︱

小朋友唱 啦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 啦啦

1 — ‖

啦。

二、基本部分

1.放映课件,帮助幼儿回忆歌词内容,引起兴趣。

2.教师范唱歌曲,幼儿仔细听后回答问题。

提问:

(1)歌曲是几拍子的?

(2)歌曲里说了一件什么事?

3.幼儿看挂图一起朗诵歌词。

4.教师教唱歌曲,直到幼儿唱会为止。

5.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教案出自:星星教案网)教师给与指导。

6.教师帮助幼儿两两分角色表演。

(1)教师和幼儿讨论两两分角色表演的分配方式。

(2)教师引导幼儿商量两两合作表演的角色分配和动作安排。

(3)幼儿主动邀请同伴进行角色表演2-3遍。

7.幼儿边唱歌曲边进行表演。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教育幼儿小朋友之间要宽容相处,互相帮助。

2.下课休息。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的节奏型较为复杂、变化较多,特别是弱起节拍,幼儿难得接触,不容易掌握。我一开始以“我昨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谈话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范唱歌曲请幼儿回答歌曲中相应的内容来熟悉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我及时画出简图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有了简图,幼儿很快掌握了第一段歌词,但幼儿在掌握附点音符时还有些欠缺,比如“那天我从你门前过”的最后一个字“过”和后面这句中的“你正提着水桶往外泼”中的“你”总衔接不上。在学习第二段歌词时,我让幼儿说了一些使好朋友和好的方法,幼儿想出的办法不是太多,我还是采用了简图的方式,但第二段中间一句对不起的话的内容掌握的不好,可能与我在之前提问的时候有关。我反思这一环节的失败,可能在我让孩子熟悉这里的歌词的时候只问了互相生气了应该怎样再和好?没有深入引导。于是我换了种教学方法,让幼儿思考:道歉的时候说了一句什么话?后来幼儿对这句歌词的掌握比较好。再者每次唱到“你”这个歌词,总是唱得很响。为了让孩子能尽快学会歌曲,我在活动当中加插了节奏型的学习环节,带领幼儿学打歌曲中出现的节奏,再配以歌曲中的歌词,一边打节奏一边唱。这样,孩子们既能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熟悉歌词,真是一举两得。

整节活动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较高,声音都很宏亮。通过这节活动幼儿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幼儿也学会了相互之间的宽容,才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开展幼儿园欣赏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篇7

一、幼儿欣赏活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学中, 欣赏活动是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 当前幼儿园开展的欣赏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欣赏活动开展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大多教师认为只有集中活动时幼儿注意力比较集中, 幼儿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其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这样的活动。从教师的态度上可以看出, 集中教育时段的欣赏活动更受到重视, 因此, 幼儿欣赏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地要在类似的专门时间段来进行。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整合其他活动时间来进行欣赏活动”时, 大多教师表示:其他时间太过零碎, 并且还有别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 基本上找不到较为合适的时间进行。

2. 各类欣赏活动开展的次数严重失调

一般欣赏活动都是不被列为教学计划之内的, 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结合主题安排活动, 随意性较大。由于其他活动已经占去较多的时间, 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挑选内容, 随手拈来稍微准备就作为一个活动来进行。其中美术欣赏的图片比较好找, 诗歌故事也好用, 音乐只需借助收音机和磁带就可以播放, 更是方便。由于取材方便, 这几类活动便受到教师的青睐。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拿到一个作品后, 按自身的感觉和水平对作品进行分析整合, 然后将自己的见解灌输给幼儿, 幼儿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甚至一些问题的设置, 其答案也隐藏在教师的话语之间或者作品的表面上。这样从表面上看起来教师与幼儿进行了互动, 实则还是教师自己的欣赏而非幼儿的作品赏析, 是教师将自己的意愿观念强加给幼儿。除此之外, 跟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关。教师对艺术的理论探究较为缺乏, 在各个领域上并非专业人士, 对各类知识只是略知其一, 不知其二, 因此在问题引导上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音乐、美术、文学活动, 教师们对这几类活动组织的把握性比较大, 开展起来简单顺手, 不需要费什么劲就可以将活动顺带下来。

3. 欣赏活动效果不佳

在现行的幼儿园欣赏活动教学过程中, 大多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以自己的解说为主, 将知识笼统地灌输给幼儿, 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暇顾及幼儿的反应, 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略, 一些相应的信息未能及时反馈给幼儿, 导致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受挫, 教师的指导也比较笼统, 欣赏活动效果较差。整个活动, 教师高度把控, 以教学为主, 幼儿被动参与, 出现欣赏乏味、无趣的尴尬局面。

二、开展幼儿园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

1. 创设开展各种欣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营造欣赏氛围

(1) 充分利用过渡环节开展欣赏活动。笔者认为, 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大量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熏陶, 幼儿需要通过多看多感受以此提高欣赏水平, 仅靠几次集中教育活动, 幼儿的欣赏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建议在固定的教育活动时间外, 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开展此类活动, 让幼儿在长期的熏陶中欣赏能力得到提高。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越挤越多”, 教师要善于安排时间, 有序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 善于利用过渡环节、自由活动时间安排自由欣赏活动。例如:在午饭后、起床后, 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欣赏活动;下午离园前, 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展活动。

(2) 在户外活动或者外出活动中穿插欣赏活动。在户外活动时, 教师可以以大家所看到的物体或者某一行为作为欣赏对象, 引导幼儿学会观察, 发现美、感受美, 并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例如在户外散步的时候, 路过其他班级的作品展示区时, 可以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也可以就大家所看到的幼儿园建筑的造型、颜色等, 说一说它里面藏着哪种美;又或者老师看到某一幼儿将掉在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内, 针对这一行为教师从美的角度进行引导。再如在外出秋游或者亲子活动时,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道路两旁的树或者花草的排列之美。总之, 只要留心,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对象。

(3) 集体活动中结合进行欣赏活动。教师可以在一些教学活动引题部分或者结尾点评时进行简单的欣赏。这样的简单欣赏既能调节活动气氛, 又能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比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多了。如:大班美术绘画活动“我喜欢的花”引题之初, 教师先出示名画《林边野花》让幼儿欣赏, 通过层层提问, 旨在让幼儿感受在一幅画中如何突出主要表现物体。小朋友们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样几句简单的引导, 就能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如何在绘画中突出表现主体物。

(4) 积累相关生活经验。欣赏是欣赏者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情感相通, 引起感情共鸣。任何一个作品的创作均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在幼儿欣赏活动中, 由于欣赏者是幼儿这一特殊群体, 他们缺乏生活经验, 缺乏环境感触, 其经验迁移从何而来?因此, 我们的欣赏活动就要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前提, 将幼儿带出活动室, 走进大自然。有条件的可以将幼儿带到公园、野外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或者就地在幼儿园内的大树底下让幼儿观察欣赏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板上的斑驳之美。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原生态之美, 这样才能丰富幼儿的生活感触, 激发创作灵感。

(5) 营造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空间具有教育的‘内涵’, 也就是包涵教育性的讯息和对互动的经验以及建构式的学习产生刺激” (Carolyn Edwards、Lella Gandini、George Forman著, 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文:瑞吉欧·艾蜜莉亚教育取向——进一步的回响》, 心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181页) 。由此可见, 环境对于幼儿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由于幼儿认知发展不完善, 他们对外部环境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限制了幼儿的发展。那么只有成人来帮助幼儿有选择地创设环境。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布局与设置, 它们不仅仅是种摆设, 也是精心策划的赏析资源, 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欣赏对象。同样, 活动室内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让简单的室内空间变成幼儿触目可及的靓丽风景线, 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 时时刻刻受到美的熏陶。在这里, 自然环境要求尽量追求艺术性和趣味性, 帮助幼儿树立崇高的审美情趣。此外, 宽松、和谐、开放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 鼓励、引导幼儿乐于发现、善于表达, 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欣赏态度。

2. 丰富欣赏选材, 改变各类欣赏活动开展不平衡的状态

(1)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做充分准备。教育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发展, 笔者认为教师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兴趣, 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自身方便来组织教学。在活动选择时应客观地分析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 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来选择。例如, 本班幼儿绘画能力欠佳, 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美术作品欣赏, 选择内容上难易适中, 适合此阶段、本班幼儿并能激发其兴趣的作品。

我们不能强求教师们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 但这至少给教师们敲响了警钟, 需要时时刻刻学习课余知识, 成就文化积淀, 提高专业素养。至少在活动之前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做足功课。不仅要准备教案、教具, 还要充分解读孩子, 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 还要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例如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动机、创作故事。教师自己对作品要有一定的研读和见解, 只有教师对作品有了全方位的解读、有了深刻的认知, 才能将更完整、更接近作者原创意图的作品展现给幼儿。

(2)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现如今的活动取材, 教师们多从书本内挑选, 欣赏活动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书本之上。而幼儿作为新生的一代, 最终他们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更多地需要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 而我们教育的任务也应随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欣赏活动当中, 我们应将视角投向社会, 投向生活, 引导幼儿学习感受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美、思想美。虽然此类素材的搜集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达到相应的目的。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信息量大、生动活泼、方式灵活等特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还能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更扩大了知识采集的信息量、解开了束缚活动形式的枷锁, 对欣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加强教师欣赏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1) 善于观察。当欣赏活动中欣赏对象出现后, 个别幼儿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或许是他的一句话, 或许是他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教师都应该给予关注, 或是记录下来, 在交流探讨时让其说说当时的感受和理解。对个别特殊幼儿, 特别是在某方面能力发展较为缓慢的幼儿, 教师更应该为其建立一个小小记录簿, 对他的发展做一简单系统的记录, 以方便观察了解这一幼儿在此方面的发展情况。

(2) 善于引导。由于欣赏活动更加注重幼儿自身的理解与感受, 因此欣赏对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 既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 还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所有的知识都潜藏在欣赏对象当中。教师在选择了适当内容之后还要注重有益的引导。何谓有益的引导?就是教师既要帮助幼儿发现欣赏对象所蕴涵的审美点, 又要避免使幼儿形成审美思维定式, 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语显得至关重要。欣赏活动历年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 教师的引导语也较为笼统、死板, 一般来说幼儿都顺着教师已经铺好的路走下来。这样的审美教育最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窘象:一百片叶子被一百个孩子看成同一片叶子。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对于一首欢快的曲子, 教师的引导语设置成:“听到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么”和“听了这首曲子你觉得开心吗”。显然前者的设置更具有开放性, 幼儿对前者的回答可能更加丰富多样, 不同的幼儿根据自身不同的生活经历讲述着不同的愉快故事;但对于后面的问题幼儿们的回答均为“很开心”, 这样不利于幼儿将自身的感受与作品的情感联系起来, 不利于幼儿更加真实地感受作品。而前者更容易让幼儿将作品与自身的已有经验和生活感受结合起来, 有助于幼儿更具体、更形象地感受作品。

(3) 善于聆听。学龄前的儿童, 特别是中大班的幼儿, 其语言表达能力处于飞速发展时期, 这时候他们更加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聆听每一位幼儿的心声, 余留充分的时间, 让师幼之间、同伴之间进行言语的交流。同时, 教师要大胆接纳、鼓励不同声音, 毕竟在艺术领域各人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 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总是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不同, 哪怕幼儿的想法与作品的意图背道而驰, 我们也要耐心地听他讲完, 或许在幼儿的世界里有更伟大的精髓, 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伟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当幼儿与作品进行深入的对话后, 或许因忘情而沉迷于作品之中, 并将自己的感受用声音、歌曲、表情甚至舞蹈、动作表现出来, 这时教师不该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秩序而打断幼儿的情绪, 应该为幼儿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幼儿积极表现。

综上所述, 幼儿的欣赏能力是在经验的日积月累中提高的, 是在经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起来的, 因此欣赏活动不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适宜的教育时机, 尽量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求, 并且各个领域内选择欣赏内容时也该扩大选材范围, 丰富活动形式, 均衡活动内容, 扩大幼儿的审美视野。教师自身要加强欣赏能力的培养, 树立积极的审美理念,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摘要:欣赏活动重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个性品质。当前幼儿园欣赏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尝试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设开展各种欣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 营造欣赏氛围;丰富欣赏选材, 改变各类欣赏活动开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强教师欣赏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欣赏活动,存在问题,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刘纪秋.浅谈幼儿的音乐欣赏[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4]应秀文.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音乐[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5 (2) .

[5]陈丽.谈音乐欣赏教学[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0 (4) .

[6]李发蓉.幼儿美术活动与审美教育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幼教研究) , 2006 (1) .

幼儿音乐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篇8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情感 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47-02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课是幼儿园一门支柱教育活动之一,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幼儿园音乐教育,应该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参与、探索、实践和表演,在音乐浸润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其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塑造良好的性格和情感。幼儿园音乐教育包括歌唱、音乐游戏、律动、舞蹈、打击乐、音乐欣赏、歌表演等各种方式,目的是以互动的方式和趣味性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不断接触音乐、提高音乐感受力,从而达到认知、情感等的协调发展,并拥有良好的艺术实践能力。良好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包含了对节奏、旋律、音高等音乐要素的培养和教育。“从出生的一刻起,每一个儿童就都已经表现出以音调和韵律的样式进行思维的直觉倾向。”虽然每一个儿童对音乐兴趣的方向不同,但所有的儿童都具有音乐发展潜力。热爱音乐是人的天性。

音乐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每个人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好的事物。一首歌,一段旋律,常常将从童年开始,伴随我们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音乐给童年带来了情感的教育,也为儿童提供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音乐教育一直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数的学者、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学前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并发展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态度,使孩子厌恶音乐,将影响他一生对音乐的态度。音乐教育与儿童的身体发展,包括大脑发育密切相关。关于音乐与智力的相关讨论不绝于耳,很多科学实验证实或推测了音乐能够促进智力发展的观点,同时音乐也是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形式,大部分是集体活动的形式,这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二、对幼儿音乐教育功能的思考

1、情感教育功能

虽然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情感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仍然偏重音乐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而作为音乐精魂的情感却没有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近年来,尽管在音乐教学中,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不足。所以,在我们的幼儿音乐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2、审美教育功能

有关幼儿音乐教育功能问题理论界多年来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应注重音乐能力培养,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有人认为主要是审美教育价值,与智力发展关系不大。笔者认为,幼儿音乐教育,最突出的一个功能当属审美教育功能。音乐作为一种独有的艺术门类,确实是幼儿情感培养的最佳形式,它对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高尚情操的形成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与音乐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矛盾,相反是相互促进的。

3、综合素质培养功能

幼儿音乐教育除了首当其冲的美育功能外,对幼儿的智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回发现,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的情感教育起作用,而且对幼儿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均有作用。如听觉和节奏训练可以使幼儿的音高分辨能力、认知的精确性大大提高,旋律与和声使幼儿产生美丽遐想等。所以,幼儿音乐教育促进的是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审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智慧的启迪、敏感性、精确性、情感、性格、信心、观察、注意、思维、想像、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都有作用。良好的音乐教育,会影响幼儿的性格,使幼儿积极、自信、乐观,并进而影响其品格的发展和形成,促进幼儿社会性的成熟。

三、与儿童音乐教育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达尔克罗兹教育思想

达尔克罗兹(1865—1950),其音乐教育体系的关键词之一,为“体态律动”,即用运动的方式来再现音乐。通过身体的动作来体验音乐中包含的节奏要素、力度变化和速度变化等。这种通过运动来学习音乐的方式,以人体作为乐器,促使儿童能够切身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他强调“聆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幼儿通过聆听音乐来引导身体运动。

2、柯达伊教育思想

柯达伊(1882—1967),其音乐教育体系的关键词之一是“集体歌唱”。他指出,只有以歌唱为基础的教育形式才能使音乐普及。而器乐,不会成为大众文化。“只有人声—对所有人来说是(与生俱有的)可以自由使用的、最美好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一个人的沃土。”他尤其强调民族民间歌曲的歌唱。柯达伊认为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进行音乐教育,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

3、奥尔夫教育思想

奥尔夫(1895—1982),其音乐教育体系受到达尔克罗兹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于1926年创立,最初主要针对儿童音乐教育,主要运用嗓音和奥尔夫乐器,后来也被使用于音乐治疗领域。奥尔夫教学法的关键词为“元素性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使用的音乐在本质上必须是音乐的基本要素,而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核心所在。以节奏作为创造性音乐学习的基础内容,以此进行音乐元素的融合教育。奥尔夫的核心理念在于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机会参与音乐,参与奥尔夫法的合奏。这种合奏可以是说、唱、奏或者舞蹈。每个个体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都是具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和体验的。重视儿童在学习音樂时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充当的是引导的作用。强调通过音乐自然表达人的情绪,强调音乐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在以团体为形式的活动中,儿童即兴参与音乐,并且在不断的重复中,产生新的创造和创作。在愉悦的表达过程中,音乐学习的体验也是愉悦的。奥尔夫教学法追求过程取向,也就是说,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比音乐的效果更为重要。

6、多元智能理论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1983年提出,由最初的七大智能,发展为现在的九大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能)。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一样重要,并且和其他智能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音乐智能与语言智能之间,利用语言来进行节奏的训练,或者利用音乐学习来增加语言经验(歌词等),都是可以相互发展的。再例如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之间,“音乐是流动的画面,绘画是凝固的旋律”,利用色彩笔触来“描绘"音乐,能使幼儿对音乐的感触更深刻。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任何形式的学习都可以是“融合”的过程。同样,幼儿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总结

时代发展在日新月异,幼儿教育在逐步告别过去的那种托管教育走上学前教育的阳光大道,音乐教育越来越成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其当前存在着巨大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必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秦余亮.“全实践” 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

[3]秦余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篇9

目标:

1、了解三拍子节奏特点;

2、学习用声势正确的演奏乐曲;

3、引导幼儿正确分析乐曲。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准备:

鼓,鼓槌各一个,纸船一只;

过程:

一、导入部分

游戏《碰碰碰》,老师敲鼓给出三拍子节奏,请幼儿根据老师给出的节奏形式或跑或慢走或轻或重走;

二、主要部分

1、出示小白船,问幼儿这是什么,引出主题;

2、请幼儿欣赏歌曲《小白船》,老师用适当语言引导幼儿欣赏;

① 河面的浪花一会高一会低(一高两低),小船在河面上一会高一会低,老师强调出强弱拍。

② 再次欣赏歌曲,请幼儿画出浪花图谱:三个浪花一小节,一强两弱。

3、用声势打节奏。

① 请幼儿说出身体哪些部分可以发出声音,哪些适合放在强拍,哪些适合放在弱拍。

② 请幼儿以分组的形式为歌曲打节奏。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手拿丝带随音乐翩翩起舞。

教学反思:

比较成功的地方应该有两点,第一,我这节课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意境,让学生们在优美、宁静的旋律中去体验和表现歌曲的诗情画意。课堂展示美丽的夜空图,配上声情并茂的语言,让学生把教室变成美丽的夜空,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造行为。第二,知识的拓展,激发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想像,跳出了简单唱好一首歌的框框教学。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第一,在三拍子韵律体会环节粗浅不到位,点到却没深入没能达到体会的目的;第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不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应该再加强;第三,学生“动”得不够,老师在启发学生投入的乐曲中让自己随音乐放松,表演方面还应该想更多的办法。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感受ABA的结构,能准确分辨轻快与深沉有力两种不同的音乐性质。

2.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尝试共同商讨游戏的动作和玩法,并大胆根据音乐创编动作,丰富音乐形象。

3.在有秩序的游戏中体会合作游戏的愉快。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

2.经验准备:

孩子们感受过低沉和轻快;听音乐粉角色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故事,故事里说的是哪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一天早晨,森林里的空气真好,今天是哪位小动物第一个起床呢?(教师动作模仿)对了,是大象(播放课件),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向我们走来,(教师哼唱乐句)1 1 | 3 1 | 1 3 | 1 —|,大象边走边说:“啊,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动物们都赶紧起床吧!”(教师用低沉的声音来说)

提问:大象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粗、低、重)

这时大象说话的声音被一个小动物听见了,是谁呀?(教师身体模仿)对,是小鸟(播放课件),它拍着轻快的翅膀,飞起来了,(老师哼唱旋律)小鸟一边飞一边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大象先生,你好!”(教师用清脆的声音来说)

提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的声音比起来,小鸟的声音怎么样?(细、清脆)

二、理解音乐

1.第一次倾听音乐

林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里说的就是大象和小鸟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听在音乐里哪儿听起来像大象的声音?哪儿听起来比较像小鸟?我和你们一起听。

倾听时教师的指导语:这里听上去是谁?记在心里,这里呢?注意听这里有几个声音?对两个一起的。

提问:刚才这段音乐里你听到了谁?你们怎么听出来的?你听到的声音是粗的还是细的?你们听到的那个比较粗、比较低的声音,那是谁?(大象)还有个声音是谁?小鸟的声音怎么样?

2.了解高音和低音

教师小结:在音乐除了有好听的旋律以外还有一种叫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今天听到的大象的声音一样,听上去很沉、很重,好像在地上走路,音乐里还有高音的部分,听起来就像小鸟清脆的叫声,像小鸟在天上高高地飞翔,因为有了高音和低音的变化,所以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出谁是大象谁是小鸟。

3.第二次倾听音乐

带着问题倾听音乐:这次我们来仔细听听在音乐里谁先出来,接着又是谁?最后音乐又有什么变化?

三、角色游戏

1.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你们都能听出哪里是大象,哪里是小鸟吗?那当你听出它们是谁,就学做它们的动作,可以吗?

2.用两只手分别表现大象和小鸟。

刚才小朋友是用整个身体来表演大象和小鸟的,那如果让你们用一只手当大象,一只手当小鸟,可以吗?如果听到大象的声音,我们就用右手慢慢地摆动,如果听到小鸟的声音,我们就用左手在天上飞翔?如果听到两个一起呢?对了,两只手一起动,我们把小手准备好,和着音乐来试一试。

2.分角色表演

(1)看大屏幕,找游戏规则。

大象和小鸟也听着音乐做起了游戏,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的。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随便走的,还是听着音乐走的?听到低音谁走?大象怎么走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慢慢地、重重地走。听到高音呢?小鸟怎么飞?低音高音同时出现时,大象和小鸟做什么了?恩,它们走到一起,一只大象找一只小鸟做朋友,相亲相爱真温馨。

(2)幼儿分角色表演

孩子们想玩游戏吗?谁愿意表演大象?谁愿意表演小鸟?听着音乐来试一试。

(3)创编动作

大象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喝水,抖抖脚、洗澡、喷水)小鸟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旋转飞,高飞、低飞、吃虫子)

幼儿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四、延伸活动

大象和小鸟有点累了吧,我们找个位置休息一下吧,大家休息时,我请来了两个小乐器(鼓、三角铁)。

教师演奏鼓,提问:你们觉得这是谁的声音?(大象)

教师演奏三角铁,提问:这个听上去像谁?你们想敲吗?我们下次用小乐曲演奏出大象和小鸟的声音好吗?

建议:老师可以选择低音、高音交替进行的音乐。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上一篇:驳论文优秀范文800字下一篇:我懂得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