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典诗词教学

2024-07-26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共12篇)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1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堪称“国粹”, 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初中阶段的各种测试甚至是中考中, 也都将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等作为考查的重点, 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同时, 作为一名中学的语文教师, 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不如人意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然而,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有个误区:重翻译分析、轻赏析审美, 把最具感染力、想象力, 最具文学味的欣赏课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 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 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积累, 反复诵读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 加强学生整首诗的积累、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一有优美的诗词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此外, 我还收集打印了“古典佳句”给学生背诵, 增加学生的积累量, 通过积累, 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 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 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 我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1. 做好朗读指导, 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 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诵读教学中, 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

2. 引导学生自主诵读, 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 身历其境, 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 与诗中人相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读出语言的味道, 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3.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 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4. 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可让学生遴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 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反对死记硬背, 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 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则记忆内容更准确, 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 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 私下以为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 就盲目背诵。一个是机械记忆, 不易记。另一个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村’”“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浥‘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 反复纠正这种错误, 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重视教法, 主动探究

古诗词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因此, 对于传统诗词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 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

1. 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 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 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 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 然后再做整体理解, 体会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这个句子中的“红日”, 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红纱, 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 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既有青春的活力, 又有青春的纯洁。

2. 知人读诗鉴赏法。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 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 我们赏诗之前, 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这就是“知其人, 方能解其言”。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才有可能解得这首词。

四、加强认识, 将作者介绍视为古诗词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精心打造这一环节

古代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 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时, 不应只是空洞地字号称谓生活时代的介绍, 更应关注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经历和创作风格等。很难想象如果不介绍韩愈的谏迎佛骨险遭送命的经历, 如何学习他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不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 怎么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如果不了解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 如何理解他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 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不了解曹操的豪壮雄健, 陶渊明的超然闲适, 李白的飘逸洒脱, 杜甫的沉郁顿挫……如何进行古诗词学习呢? 毋庸置疑, 作者本身的相关经历、创作风格等, 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作用不小。所以, 建议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 不只见古诗词的“骨头”, 更要见其“血肉”。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执教者课余要多读些古代文学史、人物传记, 以加强学养, 拓宽视野。使我们在介绍作者时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 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 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 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要把古诗词赏析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庞杂, 而教学时数相对不足, 古诗词鉴赏又不是初中阶段的考察内容,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就变得可有可无了。长期的不重视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毫无美感可言, 这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普遍兴趣不浓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对古诗词教学, 赏析至关重要, 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了, 学起来就事半功倍。而且古诗词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精萃, 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它可吟可唱的韵律美, 它千雕万琢的文字美, 它遗世独立的人格美, 它意蕴悠长的哲理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养成都是绝佳的教育素材, 真是不容错过。古诗词赏析的意义近可以说是为了完成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对接, 远可以说为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总之, 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 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 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 使初中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老师说,“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的确是这样。由于相隔年代久远,古典诗歌中的措词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教学中也只限于对字训诂,课堂必定陷于枯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必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这样又何以“乐学”?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本人认为对古诗词教学的探讨极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美的陶冶呢?下面我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 “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 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教学之探析 篇3

关键词 初中;教学;古典诗词

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意韵深长,包罗万象,童叟皆知,脍炙人口。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本人根据这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与做法。

一、在学习中领略古典诗词的美

1.以读促学,体悟古典诗词的意蕴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古典诗词最常用的方法是诵读。诵读有着多方面不同的效果,首先是让学生直接感知诗词的音调美,还可以感受到诗词中独特的人文气氛。随着诵读越来越多,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教师可以在节奏、速度、轻重音、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并给学生示范,或指定学生诵读表演。例如教学 《春夜洛城闻笛》,可做这样的指导:首联、颔联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传送给在外做客的人听,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要读得深沉,语速要相对慢一些;颈联、尾联写了听到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勾起了思乡之情,“闻”“起”二字要重读,要把哀怨的愁绪读出来,“折柳”“故园情”节奏要缓慢,以加重悲苦情绪。这样,学生在诵读中就能感受到了诗中沉重离别之情的感情基调。通过这样的诵读训练,学生将会体味到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2.个性化的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歌鉴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前提,而朗读则是体现诗歌内蕴的瑰宝。诗歌是强烈情感的录音,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具有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朗读正是理解诗歌的前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将诗歌最原始的魅力展现出来。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个性化的朗读能有效地将自我的感情,融入诗歌里。或许你被某一点所触发,或许他被某一点所感动。只有自己真情的演绎,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的作品中。例如我在教授陶渊明《饮酒》时,第一次设计的教案时并没有把读作为重点,而是对作者的背景介绍和整首的诗歌意境、内涵的把握。让学生通过品味本文朴素的语言来理解作者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沉闷,我发现同学们整节课都是在关注到一个个问题,而缺少了学习诗歌的意境和氛围。接下来,我开始调整教案,重新备课。这一次我重点在营造一种气氛,通过这种无形的东西将学生的融入进来。于是,我选择了一首适合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加入我的个性化朗读,学生深深的吸引进来。看到这种情景,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声朗读。可爱的孩子们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图画中,想象着诗歌里蕴含的内容。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与我们分享。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過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诗歌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之情。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了解诗歌更深的内容。这时,教师再作朗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出这首诗歌朗读时语调应清新朴素,寄情深长,以读出这首诗歌的意境,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的笔练和口诵之中。学生通过这些富于变化的诵读,再加上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名家朗诵,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了诗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

二、在创作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和感受古典诗词之美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那就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古典诗词创作。这种创作首先从模仿开始。

(1)仿写,学写古典诗词要从仿写开始。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先分析结构,分析用词,分析意境,分析情感,然后才开始仿写。开始仿写,要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和耳熟能详的名句开始,然后逐步加大难度。万事开头难。在学生眼里,仿写古典诗词对于他们而言面临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一字一句的教他们,慢慢的他们便会爱上学写古典诗词的。

(2)创作,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引导创作古典诗词时,老师先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相关的技巧。尽管很多学生创作出来的古典诗词五花八门,但我都给予肯定。我常常举这么一个例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而毛泽东却仿写了一首与之同样有深远意蕴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举这个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可以仿古写新意。在学生开始创作时,我最初注重的是写一些对偶句,由写对偶句慢慢拓展到写绝句等。在创作的最初阶段,有不少学生写了很多打油诗,尽管他们创作的这些诗歌离古典诗歌的标准有很大距离,但对他们这种创作热情,还是要给予充分肯定,有些打油诗写得还是蛮有味道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通过将流行的元素融入到经典之中,将个性化诵读的指导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起对古诗词浓厚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性情,开启了学生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良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鉴赏漫谈[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07).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4

一、分清题材类别, 把握情感方向

中国古代诗歌, 浩如烟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 数量之多、题材之广, 令人赞叹不已。但就其题材而言, 大体可以分为: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等类别, 而且每一类题材所抒发的情感也大同小异。各类题材诗的情感方向大致如下。

咏史怀古诗——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如,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羁旅行役诗——主要是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所作。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山水田园诗——往往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托物言志诗——往往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如, 明朝于谦的《石灰吟》。

即事抒怀诗——往往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 抒发自己的感慨。如, 岑参的《逢入京使》。

边塞征战诗——往往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 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 王昌龄的《出塞》。

谈禅说理诗——常常把诗人词人类似禅宗的顿悟或对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 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闲适隐逸诗——主要抒写清闲安逸生活, 吟咏情性。如, 陆游的《游山西村》。

悼亡游仙诗——诗人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 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 或与心上人相会, 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如,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赠友送别诗——通常体现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 面临与挚友分别时, 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如, 高适的《别董大》。

在鉴赏诗词的时候, 只要能够初步确定它的题材, 情感的方向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

二、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做任何事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干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 总是不知疲倦, 总是全身心地投入,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 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 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例如, 在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 应由教师再现诗句的意境的:塞外寒风卷地而来, 枯草纷纷被折断, 塞北一带天气苦寒, 八月就已经雪花纷飞。风卷雪花, 漫天飞舞, 一夜之间, 大地、山川被白雪覆盖。一团团雪花挂满树枝, 花团锦簇, 压枝欲折, 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夜春风, 吹得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绽放。这样的描述能将学生带入意境, 让他们感知塞北的苦寒和雪景的美丽壮观, 联想到春天梨花绽开的情景, 忘记寒冷而感到温暖。这样, 一种喜悦、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 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在教学中, 可以借助图片或影视再现作品中的美育内容, 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 从而激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利用多媒体展现诗词的情感美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诗言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诗者: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情感作为诗歌创作的原动力, 刺激了作家的创作欲望, 催生了文学作品。所以说, 诗歌作品的第一要义应当是它的情感性。而多媒体能能让诗歌的情感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5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领域中一朵耀眼的奇葩,也是一种高雅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精髓。它意韵深长,包罗万象,童叟皆知,脍炙人口。在学习古诗词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采取由浅入深、逐步引导的诗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

二、由浅入深提高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1.引导学生走近诗人,知人论世

要想正确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首先要对诗人和当时的诗词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引导学生走近诗人,知人论世。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诗人的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学习李白的作品时,教师首先应该全面地介绍李白所处的时代,使学生感受到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了解李白浪漫、自由、豪放的气质,蔑视封建权贵、救济苍生的情感理想,因此,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使学生走近李白后,就容易体会《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蕴含的豪情壮志但又郁闷不平的复杂情感,如果学生对李白的个性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明白诗人的心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在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后,就要对诗歌进行整体感悟。由于古典诗词语言含蓄隽永,音韵和谐,适合吟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吟诵,有助于学生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例如,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并注意诗词节奏、语气、语调等,仔细揣摩、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悟诗词意境。为了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还可以要求学生齐读,体味词的音韵,增强词的感染力。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对于词中诗人那种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必然有所感悟,这种方法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应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美的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积累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解读鉴赏,深入研究

古典诗词的解读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对诗词进行解读鉴赏时,可以逐步进行。首先,研究诗题。有的诗题传达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其次,研究诗眼。例如,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采用问题启发学生找出诗眼“离愁”,教师通过诗眼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意境和诗人情感。最后,研究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所谓意象就是寄托诗人感情的“物象”,有一定的文学意味。如,“杨柳”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例如,晏殊的《浣溪沙》,词人借“夕阳”这一意象,抒发内心的郁闷但又美好愿望重现的复杂情怀。生动形象的意象在世人眼里都是有感情的,了解意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有采取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李良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与鉴赏漫谈[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07)。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 篇6

语境教学的范围十分广泛,背诵、默写、鉴赏、以及运用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讨论语境分析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言内语境进行古诗词教学

言内语境主要是指言语内部的语言环境,在古诗词中体现为炼字、修辞、上下文语言环境等。这些言语的内部语言环境,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到。

1运用“炼字”语境

古代诗人对于语言特别有讲究,即使是一个字可能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劝君更进一杯酒”表现出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随风潜入夜”表现出春雨绵绵,悄悄降临人间的状态。

2运用“修辞”语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很多古诗词都特别喜欢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将古诗词中的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诗歌形象和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好的表现效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白发三千丈”,表现出作者极度的哀愁,不知道祈求谁合适,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通过将“走蜀道”与“上青天”进行比较,体现了蜀道陡峭和攀登过

程中的艰险。

3通过上下文进行语境分析

我们在学习初中古典诗词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古诗词中的字、词、句,完成对诗句的鉴赏和分析。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知道了耕种的艰辛,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要珍惜粮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胡教马度阴山”表现出希望早日平息战争,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相呼应。

二、利用言外语境进行古诗词教学

言外语境主要是指非语言因素的语境,古诗词中的言外语境包括很多,如历时性语境,共时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这些语境的运用,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运用言外语境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提高古典诗词的学习效率。

1历时性语境的运用

孟子说:“我们鉴赏一首诗,读一本书,要做到知其人论其世。”清代的学者也提到过:“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评论古人的诗词,因此我们不了解古人所处的世界”。通过历时性语境,做到“知其人论其世”。在对古诗词鉴赏之前,我们应首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遭遇,这不但是古诗词阅读的前提,而且也是一种高效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不了解项羽所处的年代,怎能理解“彼可却而代之”的立志高远,英勇无畏;不了解刘邦所处的年代,怎么了解“大风起兮云飞扬,未嫁汉内西归故乡”的豪情壮志;不了解曹操所处的年代,怎么能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诗人的宽阔胸襟和平定天下的政治抱负。读陶渊明的《饮酒》在了解了政治的黑暗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之情。

2共时性语境的运用

共时性语境是指共同处于同一时间段或时间点的语言环境。教师利用古诗词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如在学习《蒹葭》时,可以采用歌曲《在水一方》创造情境;在学习《山居秋暝》时,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采用画画、看图的方式创造情境,进行导入;在学习《观沧海》时,可以采用观看视频《三国演义》的方式创造情境,进行导入。通过创造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3认知言语环境的运用

有些诗词的语境或者上下文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在学习时困难较大,无法理解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通过认知言语环境,扩大对背景材料的认知,进而通过主观能动性,对材料进行补充,降低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更好地鉴赏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激活师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认知,通过对诗人不同时期的诗词进行联想分析,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本首诗词的内涵;学习《武陵春》时,可以激活学生对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的情感认知,知道作者为何这样的哀愁,又为何有如此重的哀愁。通过联系对比的方式,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诗词的深层含义。扩大认知言语环境,对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古诗词和现代语言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吃力,除了现有的方法之外,很多教育工作者仍在研究开发,通过语境分析的方法,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古诗词,而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更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探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篇7

一、投其所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由于自身文学素养不完善, 对于含蓄、意义丰富的诗词不能够直接了解, 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投其所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将枯燥的诗词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学生听, 使抽象的诗词故事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其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 笔者将其诗词的创作背景, 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等融入一起, 讲给学生听: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 她出身书香门第, 从小博览群书, 才思敏捷,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尤其擅长写词。在她18岁时候, 和当时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 两人志趣相投, 婚后生活很幸福, 但是, 这种日子仅仅过了两年, 赵明诚就被派到了离京城数十里的一个县城做官, 开始和李清照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丈夫不在身边了, 李清照感觉很寂寞, 一天天的数着日子盼丈夫归来, 这样长时间的思念使得她越来越憔悴, 一天天的瘦下来。在重阳节的时候, 李清照看着院子里的菊花, 想起来以前丈夫在家的时候陪自己赏花的情境, 越想越觉得自己凄惨, 尤其到了晚上, 翻来覆去睡不着, 就走到窗前往外看, 月光下, 菊花随风摇曳, 其孤单的身影和自己的身影颇为相似, 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醉花阴》。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对这首词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对词的大意有了一定的掌握, 纷纷自主阅读起来。

二、整合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 诗词的数量很多, 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据单元的核心内容将诗词打乱编排的。这样给学生记忆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很容易发生混淆、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对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以作者为单位, 整合教材内容, 使诗词内容呈现集中化、条理化, 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初中第一册苏轼《浣溪沙》的学习时, 笔者将教材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整合在一起学习, 让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进而根据诗词的创作时间, 先学习《水调歌头》, 因它写于1076年中秋节, 词人苏轼4l岁被贬到密州, 做了小小的太守, 政治上不如意, 与弟弟也有六七年没见, 这就出现了词中“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抑郁不欢, 而结尾的词:“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再学习《浣溪沙》, 是词人在1082年创作的, 时年三月, 词人再次被贬黄州, 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体也不大好, 但词中却写到:“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又体现了词人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由此可知, 苏轼的性格是乐观、旷达。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便于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作者的内心, 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优化教学资源, 拓展语文诗词教学

语文教材内容数量有限, 不可能把所有的名家名作收入在册,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 适当地拓展教学范畴, 如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此诗词创作手法相近、相异的作品等, 优化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其相关的诗词, 从而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 在介绍过程中, 顺便介绍随着作者处境、内心的变化而创作出许多名作, 如《登建康赏心亭》《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其内容都是属于借古讽今, 感慨自我的壮志难酬。笔者在教学《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总结其他两首词的大意、蕴意等, 延伸语文诗词教学,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 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地去其进行整合、优化, 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146.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析 篇8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是困绕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期初中生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如何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是值得研究者和执教者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古诗词作为古人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反映和写照,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和奇葩,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滋润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才, 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史上耀眼的风景线和不朽的坐标。

正是古诗词自身独具的文学艺术特征, 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学习目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并规定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 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是必要的。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都是传承千年的名篇佳作, 是古诗词的精华和代表, 这些诗词对于陶冶初中生的情操, 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怀, 提升其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 激发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促进其自觉承传祖国灿烂历史文化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 通观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古诗词的题目比重依然占了较大比例, 并有加大的迹象。由此可见, 古诗词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 其特殊的意义正逐渐得到教育者的认同。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初中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 这些为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法。同时, 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 归结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教授古诗词方法单一, “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为诸多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法宝, 往往停留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 学生课后机械背诵记忆, 而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有规律, 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古诗词, 并且疏忽诵读教学和情境教学, 僵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 也逐渐消解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违背了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为基调的宗旨, 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及特定的文学氛围讲解太少, 甚至三言两语带过, 或只是局限对作者的自豪称谓的介绍, 从而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

3.古诗词的教学停留在字词的串讲和简单的支离破碎翻译, 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诠释和深入思考, 不注重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和鉴赏, 从而失去了古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无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想象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情感流露, 往往导致处于断章取义、浅尝辄止的尴尬境地, 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 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4.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 强求学生死记硬背, 偏向于古诗词的解题技巧和策略的教授, 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有目共睹, 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亦不容忽视。因此, 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并切实创新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三、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拨打,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和结晶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于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 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涵养以及心智特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前初中生的特点, 基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结合个人的从教经验和教训, 特提出如下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1.激发兴趣法, 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众所周知, 兴趣乃最好的老师, 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解决古诗词教学的第一要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由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对于今人来说, 已然成为遥远的记忆和过往, 而伴随时代的变迁, 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迅速更新, 当前的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快餐文化和流行元素, 古诗词对于新时期的初中生而言已经产生了距离和隔阂。另外, 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心智特点来说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培养和调动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正是较为理想的阶段。因此, 该方法用之于古诗词教学切实可行。

在实际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借助于古诗词中的一些典故、趣闻、轶事、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现代的教学辅助手段等诸多方式来极大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充分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若教学恰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吟诵领会法, 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 决定了其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而吟诵领会是解读古诗词的一把钥匙,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包含朗读和背诵两层意思, 因古人创作古诗词时非常讲究声律美感, 古诗词就形式而言都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故朗读起来往往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因此,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 如通过声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节奏的缓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读录音或配乐朗读等诸多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寄托, 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美感的氛围中自觉融入到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中, 在朗读中获取情感共鸣, 在朗读中得到审美愉悦。

其次, 在充分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 以此更好地去巩固已学知识和艺术感知, 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 并让其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3.情境引入法, 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

情境可作情景、情形、景象、境地解, 情境引入法是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现、特定的音乐渲染衬托、恰如其分的语言引导、角色体验等方式, 努力营造古诗词所描述的具体场景, 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感受。

具体来说,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步骤:首先, 运用特定的音乐进行气氛渲染, 将学生引入诗词所描述的情形之中;其次, 通过深情的吟读, 也可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或其他形式的朗读,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知诗词所展现的情境;然后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如播放PPT、影像等来再现诗词所呈现的情境;之后, 通过对诗词的讲解, 将学生带入作者主观情思和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和氛围之中, 特别是关键字句要进行重点阐述, 可对特定的场景和形象予以生动的描绘, 让学生去感悟彼景彼情;然后,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身理解诗词后,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词中的角色, 也就是角色换位, 让学生设想为当事人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诗词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课堂教学结束后, 可布置学生对诗词进行改写创作的作业, 改写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 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也可锻炼其写作能力;最后, 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现实生活, 可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的古诗词所描述的情境大胆联想和想象, 寻求情境的相似点, 进而达到拓展情境的目的。

在此教学过程中, 也是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 需要学生用心用情去感悟、想象和联想, 是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感应和精神、情感的共鸣之旅。此方法符合初中的心理特点,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让学生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恰当可大大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追寻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轨迹, 将学生带入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高度统一的意境之中, 让学生如临其境, 达到移情冶性的初衷。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否则容易陷入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云里雾里的迷茫处境, 进而无法达到品鉴诗词的目标, 更无法使其获得审美愉悦, 也难以发挥诗词的教育和审美功能。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探索 篇9

1. 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我们常会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所旧式私塾,一位老先生领着一群弟子,捧着线装书,摇头晃脑地读着古诗词,读得津津有味旁若无人,这样的画面常会令我们忍俊不禁,但在旧时,这却是学习古诗文的必由之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所谓保质就是要做到有效诵读,教会学生诵读,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所谓保量,就是要给诵读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除课上要以古诗词诵读为主外,课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或组长考查,或组员互考,或组间竞赛等多形式多层次记诵古诗词,也可以课前两分钟诗词为内容,组织学生齐诵古诗词,如果能坚持经常,则不啻是一个节省时间,熟诵古诗词的好办法。

2. 形式尽可能多变,花样尽量翻新。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对于新形式,他们都会跃跃欲试。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指导学生一些方法。比如:(1)自读自录。学生自录磁带,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班上交流,并由评委评选,选出“最佳朗诵”。(2)互读听写。同桌之间先互读,指出对方优劣,读后再互相听写批改,既培养了朗读能力,又提高了书写水平。(3)听歌唱歌。现在有不少以古诗文作词的歌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教学中都可以教学生唱,以唱促背。学生亦可自己配乐咏唱,一来提高了兴趣,二来深化了记忆。如在教《为学》一文中,开头一段稍长难背,学生配以流行音乐曲调唱诵,效果奇佳。(4)品诗表演。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篇章通过课本剧、小品等表演出来,既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卖油翁》等。(5)诵诗比赛。即不定期多形式地举行诵诗赛,如“咏春诗会”,看谁背诗数量最朗读,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生指出朗读中的不足,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展现朗读之美。

总之,精彩的语文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要创设情多;如默诗接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3. 鼓励学生“敢”写。

一方面,通过学校文学社活动,组织学生订阅一些有关诗词的报纸杂志,创建“诗社”“吟诗会”等小团体,积极营造一种亲近古诗词、走进古诗词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写诗填词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写作古诗词的欲望。另一方面,通过文学讲座和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常识,让他们接触并了解诗韵、格律、词牌、词谱等知识,为他们揭开唐诗宋词神秘的面纱,同时结合一些精彩的诗词故事或教师自己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走入诗词世界。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写出了一些“作品”,或许是极其稚嫩的,或许是十分平常的,甚至是拙劣的,指导教师都要多给予肯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肯定他们的成绩,就是保护他们的自尊;保护他们的自尊,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正是这难得而可贵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在古诗词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形象美。

形象是诗词中用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事物。在古诗词中,具体事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相辅相生的,写具体事物的形象能感抽象的思想情感,写抽象的思想情感能见具体事物的形象,充分体现作者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的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都是经过作者选择、刻画,注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因而产生艺术形象,具有审美价值。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才容易感受到诗词中的美。

4.1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具有形象美

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形象:“花”、“鸟”都是美好的事物形象,与“溅泪”、“惊心”相结合,以美景反衬出作者沉痛的心情,更显“感”之深,“恨”之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中感受到了古诗词形象的艺术美。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景用事,写了十种景物,唤起读者视觉形象。既然写早行,鸡声、月就是典型景物,听到鸡叫,天上还有月亮,就开始收拾行装赶路;既然写早行,人的活动、霜就是典型事物,看到人收拾行装,桥上还有寒霜。旅途之景与梦中之景对比,眼里之景与心里之情完美结合,表现出“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家之情,从十种景物上感受到家乡的美。

4.2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艺术形象美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是一个豪放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这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物形象,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时空,彰显自主学习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诗词教学 篇10

一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著名的词作。在进行这一作品的教学时, 我做了这样的背景介绍: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早年参加过抗金斗争。他生活的时代,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 北方大片领士被金兵占领, 作者力主抗金, 收复失地, 但壮志难酬, 不被重用, 只能于词作中将自己盼望收复失地的满腔热情来尽情挥洒。他的好友陈亮, 也是主张抗金, 两人志同道合。席上相见, 辛弃疾写了一首词给他,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坚决抗金、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豪迈情怀,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金戈铁马生活的向往。其中“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成为了千古名句, 那么这首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通过这样的介绍, 马上提起了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 再去学习作品, 就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对学习任务的学习, 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发学生兴趣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进行诗词教学时, 教师要通过对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典故、趣闻、轶事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词的兴趣。

两宋时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词作, 在这一作品的教学实际中,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发生在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之间的一段趣闻: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作品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她曾经写了一首《醉花阴》, 写成以后, 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又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者, 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 在宋代也可谓声名远播。见到《醉花阴》这首词后, 他觉得词写得相当漂亮, 远在自己之上, 但自己又不甘示弱, 于是赵明诚把自己关了起来, 下决心要写出至少和《醉花阴》差不多的作品来。冥思苦想三天三夜, 写出了十几首词, 和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一起, 然后拿给朋友品评, 并要求朋友从中评选出写得最好的。最后朋友说:“只有‘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轶闻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不禁对李清照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急切的期待,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此前提下, 再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三创设优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 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成败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意境, 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完全融入到其所描写的各种场景中, 从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教学中, 可通过以下方法, 创设各种优美意境, 从而引导学生强化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1. 通过合理想象, 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意境

绝大多数的古典诗词都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中, 我非常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当然, 这是在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效类比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学习元曲著名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因为这一小曲充分地体现了诗词意境美这一独具的特色, 所以在教学这一作品时, 要让学生浸润其中, 身心感受到一种使人震憾的多种艺术享受。与此相反, 如果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 用现代语言将作品意思表述出来了事, 那么这道精神大餐, 无疑就会变成白开水一杯。

2. 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结合对意境进行再创造

绝大多数文言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对感悟到的意境, 进行合理的想象, 再创造出融入自己意识和情感的优美的意境。

事实证明, 通过对意境的感悟和再造,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丰富的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把握, 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 也提高了对诗词的欣赏水平, 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一贯追求的境界吗?

四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把握

每一篇文言诗词, 根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着, 它们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对待某一篇章, 要尽量进行分类比较, 寻找相似点、相同点和共通性;体会差异性、多样化、唯一性。用这种方法来全面提高学生对文言诗词的欣赏水平和相关的文学修养。

在进行诗词教学时, 教师可以把同一体式、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集中起来, 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 从而把握好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五应用多媒体手段, 将教学内容具象化

多媒体手段因其集文字说明、图画演示、音乐烘托、语音再现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 能非常具体地将所要表现出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对接受者产生强烈的, 甚至是独具震撼力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所以在文言诗词的教学中, 适时地、适度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以一种崭新的手段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教学 有效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56-02

诗词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产物,且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从诗经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可以说大部分中国文学主要是史诗。《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其意思是说诗词是一种节奏性很强的文学载体,且其抒情性显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中学生对于诗词学习的态度是畏惧、缺乏兴趣。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投其所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初中生由于自身文学素养不完善,对于含蓄、意义丰富的诗词不能够直接了解,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投其所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将枯燥的诗词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学生听,使抽象的诗词故事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其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笔者将其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等融入一起,讲给学生听: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才思敏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写词。在她18岁时候,和当时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两人志趣相投,婚后生活很幸福,但是,这种日子仅仅过了两年,赵明诚就被派到了离京城数十里的一个县城做官,开始和李清照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丈夫不在身边了,李清照感觉很寂寞,一天天的数着日子盼丈夫归来,这样长时间的思念使得她越来越憔悴,一天天的瘦下来。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看着院子里的菊花,想起来以前丈夫在家的时候陪自己赏花的情境,越想越觉得自己凄惨,尤其到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走到窗前往外看,月光下,菊花随风摇曳,其孤单的身影和自己的身影颇为相似,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醉花阴》。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对这首词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对词的大意有了一定的掌握,纷纷自主阅读起来。

二、加强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读懂”诗词

古诗词中会出现很多生僻字或者与现代字词含义有出入的词语,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学者所要开展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一般初中语文书中都会有详细的备注解释,教学者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解释带领学生理解基本注解的含义,在理解注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才保证学生能够结合语言和自己的理解来读懂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了第一步的理解障碍后,教学者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的学习。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背景,只有了解了每首诗词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每首诗词所特有的情境。因此在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读懂”诗词时,教学者还应当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像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词时的心境都应当给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思路和蕴含的感情进行理解。

三、重视解读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诗词的解读鉴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去解读鉴赏一首诗词,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细读诗题,感知诗词的内容。许多诗词的题目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的简洁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这首诗的题目,不仅交代了地点(云间),又表明了情感(别),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诀别故乡之作。可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诗题。

(二)抓住诗眼,体会诗词的情感。鉴赏诗歌,不仅要抓诗的题目,更要把握诗词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这就是所谓的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例如,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之后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词应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读?可否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呢?”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启发学生寻找文中的诗眼。学生明确是“离愁”。的确,这个词就是诗眼。接着,教师可用这个诗眼继续教学,提问:“作者写了哪些离愁别绪,为什么是‘剪不断,理还乱呢?”这样就通过诗眼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能够使学生深入去探究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三)研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进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所以,阅读诗词,只有抓住作品中的意象,了解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诗词的意象美,真正读懂诗词。

四、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具有的形象美

形象是诗词中用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事物。在古诗词中,具体事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相辅相生的,写具体事物的形象能感抽象的思想情感,写抽象的思想情感能见具体事物的形象,充分体现作者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的形象都是经过作者选择、刻画,注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进而产生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只有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才容易感受到诗词中的美。

(一)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具有形象美。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形象:“花”、“鸟”都是美好的事物形象,与“溅泪”、“惊心”相结合,以美景反衬出作者沉痛的心情,更显“感”之深,“恨”之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景用事,写了十种景物,唤起读者视觉形象。既然写早行,鸡声、月就是典型景物,听到鸡叫,天上还有月亮,就开始收拾行装赶路;既然写早行,人的活动、霜就是典型事物,看到人收拾行装,桥上还有寒霜。旅途之景与梦中之景对比,眼里之景与心里之情完美结合,表现出“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家之情,从十种景物上感受到家乡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分析这些描写景物的字词,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古诗词中形象的艺术美,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在诗词中找到这些描写景物形象的关键字词,并加以分析与欣赏。

(二)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艺术形象美。古诗词中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描述了一个豪放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了一个情深义重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诗词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诗句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加以讨论,使他们都能领略到诗词中人物形象所具有的艺术形象之美,并且能够慢慢学会自我欣赏。

五、将读诗和写作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中考中虽然不考诗歌写作,但是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作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要求与指导,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对经典的诗歌进行熟读,确保诗歌可以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要求学生进行说写的练习,从而确保百炼成钢,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可以将诗词的教学按常规进行,老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词。另一方面,老师也要注重诗词赏析课程,通过进行诗歌的赏析和对比,让学生对诗歌有更加全面的理解,汲取一些研究者对于诗词的独到看法,这有益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多多练习口头或者是书面的作文,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并指导学生多进行名言名句的摘录,多进行模仿的写作。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在诗歌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感觉。

而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课外诗歌学习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优化诗词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诗词教学

语文教材内容数量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名家名作收入在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拓展教学范畴,如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此诗词创作手法相近、相异的作品等,优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其相关的诗词,从而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在介绍过程中,顺便介绍随着作者处境、内心的变化而创作出许多名作,如《登建康赏心亭》《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其内容都是属于借古讽今,感慨自我的壮志难酬。

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其进行整合、优化,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初中诗词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蓝小琼.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J].教育界,2013(14).

[2]窦海明.古诗词教学方法谈[J].青海教育,2009年Z1期

[3]肖绪佳.怎样进行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01期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篇12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且具有很大的教学难度。本人结合实际教学工作,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 并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前预习、加强朗诵技巧培养和展开想象、品读课文四个方面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不佳。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对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总结, 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80%左右的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 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阅读课本以外的其他古诗词作品。一些学生因为觉得存在理解障碍, 学习古诗词比较费力;一些学生认为除了应付考试外, 学习古诗词没什么用;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不符合时代潮流, 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2) 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不懂诗歌鉴赏的方法, 不会鉴赏。 (3) 中招考试在古诗词学习中起着导向作用, 历年的中招考试中古诗文的默写都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换时间去诵读, 而不能真正地去欣赏。 (4) 不能学以致用。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古诗词积累对自己的写作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在写作中不会化用诗句。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收效甚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他们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以识记和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并探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二、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 时代较远的距今两千多年, 较近的也有一百多年。由于时代不同, 在读这些古诗词时, 今人与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鸿沟。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 要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是件较难的事情, 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在学生学习《蒹葭》时, 笔者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 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并告诉他们这首歌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的。接着, 又举出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词, 并告诉学生这些词是将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诗句稍稍改动,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学习每首诗词时, 都先将涉及的作者逸事、创作背景以及史实、典故等讲给学生听, 不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还增加了课外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 强化课前预习。

古诗词的教学中, 如果将所有内容都安排在仅有的课堂45分钟时间, 可能会很仓促, 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课前预习活动。首先,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自己熟悉的途径, 搜集古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常识, 为课堂教学增加生动详细的内容, 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 要求学生找出预习时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并列出预习计划, 对课文中需要详细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提前介入字词理解和内容理解, 并依靠自己的理解展开学习。最后,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筛选学习中的难点, 奠定教师课堂针对性讲解的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有效的课前预习帮助课堂教学更好地将时间运用到重难点,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形式美和韵律美,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他们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 古诗词教学中应将朗读贯穿始终, 并加强朗读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培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的美、理解其中表现的情感。教学中, 我将诗歌的朗读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教师泛读或者让学生听录音;其次师生齐读, 读准字音并点拨难以理解的词句, 对较容易理解的字词让学生自己讨论, 在读的过程中弄清诗歌的大意和表现的主题;最后指导学生划清节拍、读出节奏感, 甚至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 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味。以理解为基础, 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诗词表现出的美。

4. 展开想象, 品读课文。

上一篇: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下一篇: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