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复习(精选12篇)
初中古诗词复习 篇1
遴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作品, 可谓古诗文精华之最。篇幅很多, 内容也十分丰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和作品,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 我觉得将古诗词内容按题材分门别类进行总结复习,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按题材可以分为田园山水、送别、爱情、哲理和思乡怀古等不同类型, 如果将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但同一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就能让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本文试着就引导学生按哲理题材进行分类复习做出探究。
1.将相同或相近内容的哲理诗词放在一起, 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并唤起联想。
古代诗词中关于时光流逝, 岁月无情, 劝勉人们珍惜光阴的诗句可以说俯拾皆是。比如:陶渊明《杂诗》中“盛世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唐代杜秋娘《金镂衣》中“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南宋岳飞的“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表达哲理寓意相同。与其不同的是苏轼的《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通过这种归类法, 学生在一提到某一具体内容时, 脑海里就会一下子涌现出很多个同一主题的哲理性诗词, 这些诗句不但能熟读成诵, 而且会信手拈来, 并巧妙加以运用。
2.所有哲理性作品均是作者有感而发, 或借景生情, 或说事议理。这些哲理名言来得自然贴切, 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会到诗词的深刻内涵。
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饮一杯清酒, 品一曲新词, 此时此地依旧是往日的亭台, 去年的天气。眼前太阳又将西沉, 夕阳啊, 你几时能回照天际?花儿谢了, 忍见它伴随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 新朋还是旧友, 过眼迷离, 唯有自己在小园花间小路上寂寞徘徊。在人生旅途中, 多少悲欢离合不也同花开花落一样常常不由自主吗?“无可奈何”道出了春去春来、四季更替是物候常规, 非人力所能改变, 暗喻了人事无常。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作者在中秋望月引发对远在他乡的弟弟的怀念, 但又从一般离情别绪抒发升华为人生哲理的探求。“悲欢离合”重点在“悲”“离”, “阴晴圆缺”重点在“晴”“圆”。这种人生遭际和自然现象的矛盾乃是人们无法解决的永恒遗憾, 故云“此事古难全”。同样是写客观世界无法抗拒的感慨, 但由于二位心境不同, 所以他们的看法也截然不同。晏殊以一个“独”字道出了孤寂之深、伤感之重。苏轼以“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明快的词句传达出性情之达观, 胸怀之旷达。这两首词都是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景中寓情, 赋中有比, 情理交融, 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不妨再来欣赏一下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是写他探索前行时的感受, 这两句是写景名句更是蕴含人生哲理的警句。现在往往用来比喻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 或者形容绝路逢生的情景。
3.虽为同一哲理内容但细细比较仍能体会到作者写作背景、所处环境和为人志趣的差别。
唐朝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也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北宋大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三句诗乍一看都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但认真比较却又有差异。王之涣和王安石经历了“登”的过程, 杜甫说到底只是“望岳”。王之涣的诗句表现出盛唐时期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高瞻远瞩的胸襟和永无止境的探求愿望。杜甫则以泰山的巍然高耸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那就是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困难和凶险的豪情。不同的是王安石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 也没有描绘山中美景, 而是一开始就置身于千寻塔的最高层, 抒发当时的心中感受。“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不为”二字道出了作者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王安石的这两句诗似乎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隐意相近, 可以理解为当局者迷, 也可以理解为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就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不会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
4.不能仅从字面理解哲理诗句, 要引导学生探求原诗句的引申义, 即开掘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总结和理解这些古诗词, 拓宽哲理名句的外延。
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不但要让学生养成熟读成诵、朗朗上口的习惯, 进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和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哲理古诗词的深入探求。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引和有效导入, 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力,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论语》中子贡问孔子如何培养“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哲理似乎很浅显, 工匠要干好事, 首先要先使工具好用。如果教学到此为止, 学生的收获会十分有限, 师生通过互动, 教师引出相关寓意, 学生打开想象空间, 就会让人联想到:这句诗也能引申为, 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 必须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军人要打胜仗, 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作保障;人们要想事业成功, 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魄力等等。这些引申义就拓展了原来诗句的外延。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 作为该诗精华, 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 至今仍被人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 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由此我们还能联想到对于一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 只要勇于面对, 积极改正, 就能获得新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 我国古典诗词流传千古, 耐人寻味的哲理性名句, 无疑是他们积累知识、明事达理、开启心智的最好食粮。掌握了归类分析法也就找到了通往探求古代灿烂文化的钥匙, 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初中古诗词复习 篇2
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东坡志林举例:庭下入积水空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观潮》周密宋武林旧事举例: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陶庵梦忆举例:雾淞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诗四首《归园田居》陶渊明东晋桃源明集举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使至塞上》王维唐王右丞集笺举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高中古诗词鉴赏复习方略 篇3
【关键词】古诗词 ; 复习 ; 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52-01
一、分类复习 夯实基础
诗歌鉴赏是以我们对诗歌的先验认识为基础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课外鉴赏诗歌,是因为我们平时在课内学习和积累了很多诗歌鉴赏的理论知识,习得了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经验。可以说诗歌鉴赏行为是我们对诗歌理论知识的激活和对诗歌鉴赏经验的唤醒。因此,要鉴赏诗歌首先要夯实理论基础,积累方法经验。而从题材入手,对诗歌进行分类复习,是夯实基础、总结经验的最佳选择。
诗歌因题材不同,不但表达的感情不同,就是选用的表达技巧和意象也会有差异。所以我们要读懂一首诗,弄清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弄清楚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什么诗。复习时我们首先可以对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过的古诗词作一个全面细致的梳理,按照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进行分类,然后对这一类诗歌反复诵读,在头脑中留下这类诗歌的总体印象,从感性的角度明白这类诗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以这些诗歌为例,对这类诗歌的产生原因、题目标志、内容感情、常用意向、常用技法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对这类诗歌有理性的认识。知道了不同题材的诗歌“长什么样子”,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解读了。
二、教会方法 全面读懂
鉴赏诗歌的目的就是要读懂诗歌,明白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以读懂作为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做到“五读”。
一读诗题,明确题材。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够看清诗歌的题材、内容、情感,甚至表达技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懂了诗题也就大致知道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比如:《宿建德江》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赤壁》很可能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而《送元二史安西》则无疑是一首赠友送别诗等等。通过读诗题明确了诗歌的题材类型,便可依据之前积累的各类诗歌的理论知识,对诗歌做出合理准确的解读。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正所谓风格即人,因为不同诗人的遭际、追求、理想、人格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比如陶渊明的诗平淡质朴、清新自然,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辛弃疾的词以文为词、善用典故等等。而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情感基调和旨趣也不尽相同。因为它要受诗人个人经历和人生境遇等方面的影响。比如早年的李清照沉浸在美好的爱情生活中,所以她的词乐观开朗,节奏明快;晚年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的连续打击,词风也变得含蓄深沉、哀婉凄楚。此外,古诗词往往还反映着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比如同样是离别诗汉代多哀怨,而唐代多乐观。诗歌创作通俗点讲就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有此作”,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为人、诗歌风格和其所处的时代环境,那么我们解读起他的诗歌自然就容易得多了。
三读注释,扫清障碍。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又受篇幅格律、个人语言习惯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所以理解起来就有困难。而阅读诗歌下面的注释不仅可以为我们扫清文字障碍,还可以为我们揭示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知人论世,更全面准确地解读诗歌。
四讀诗句,关注三点。对诗歌的解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具体诗句的理解上,解读诗句我们要具体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时令季节。通常来说人的心情会受季候更替的影响,时令季节不同诗人的感情也不同,春则伤春惜春,秋则悲秋伤怀,早起多远行,夜深多乡思,时令季节往往为诗人的情感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所以鉴赏诗歌一定不要忽视时令季节的特征。第二是关注景、物、人、事。其实景、物、人、事就是诗人表达感情所选取的意象,不同意象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思。杨柳长亭象征着送行离别,月亮鸿雁象征着思乡怀人,渔民樵夫象征着闲适隐逸,洗衣缝补象征着思念牵挂等等。通过景、物、人、事,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世界。第三关注情语。诗歌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情到深处自然流露,就会有直抒胸臆的词句出现在诗歌中,是为情语。这些词句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这些词句,就能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这首诗的主旨句,而马致远的《秋思》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便是这首小令的点睛之笔。
五读诗句,口译全诗。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就基本读懂了一首诗,但是理解上可能还有不够准确深入完整的地方,怎么办呢?因为诗人创作这首诗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此人有此作”,这就需要我们置身诗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做诗人,走进诗中来一番神游,切身体会诗人当时的见闻感受和思想心境。具体来说,就是要添加还原要素,口译诗歌,将诗人创作过程中省略、倒装了的阅读要素添加、补充、还原到它应在的位置上,使诗词变成一篇精美的散文,从而对诗歌整体上有一个全面、清楚、明确的理解。
三、规范答题 针对训练
既然诗歌鉴赏复习最终要面对考试,那么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诗歌鉴赏主要从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我们要围绕这些考点从设题形式(提问方式、提问变体),答题思路,答题步骤等方面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规范,并通过大量高考真题和全真模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到鉴赏有方法,答题有思路,做到读得清楚,赏得准确,答得规范,从而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斩获高分。
中职高考古诗词复习教学初探 篇4
关键词:复习,语言习惯,思想内容,常见意象,暗示信息
近年来, 中职3+证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由原来的2道题6分增加到3道题9分, 它在整个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由于古代诗歌距离我们现在时间间隔较长, 又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 导致大部分同学普遍认为高考诗歌鉴赏题很难, 答题时无从下手, 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笔者连续十年从事高职高考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对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讨, 初步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 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 读懂诗句表达的意思。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 跳跃性强, 想像空间大, 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和古代文言文一样, 诗歌语言也会有词类活用, 倒装语序的特点, 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如《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悦”, 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欢悦”的意思;“空人心”, “空”, 消除的意思, 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消除”。如果学生不懂词类活用的知识, 对本句诗的理解将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会出错。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 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 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 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 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遭遇知人论世, 学会展开联想和想像, 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
二、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诗歌内容 (题材) 和思想内容。古代诗歌内容广泛, 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类别, 会对我们鉴赏诗歌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 从不同的鉴赏角度入手进行鉴赏。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山水田园诗, 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 抒发喜爱之情, 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 寄寓闲适情调, 表现朴素的人情美,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咏物诗, 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 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 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如虞世南的《蝉》。怀古诗, 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 (或古人) 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 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 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发昔盛今衰之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 多借古讽今。如杜牧的《赤壁》。边塞诗, 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 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 (或思乡, 或责怨) 的。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 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如王昌龄的《出塞》。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送别诗, 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消魂”的依恋与伤感, 基调多低沉哀惋;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 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送元二使安西》, 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重视意象的捕捉。众所周知,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古诗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 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 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 (代表) 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因此, 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 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诗歌的意境, 感知诗人的情感。不管怎么设题, 最终都要回归到“景 (物) ”与“情”上来, 即用什么“景 (物) ”抒什么“情”, “景 (物) ”和“情”有什么内在联系等。所以抓住意象, 展开联想和想象, 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所在。诗歌的阅读鉴赏, 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所以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才能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试题中相关信息的暗示功能的能力。解答试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对诗歌本身进行深入地阅读、理解、分析;但是, 巧用题目、序文、注释、问题选项等所提供的暗示信息, 可以帮助我们全面领会作品内容, 准确而快捷地找到答案。
充分利用标题。看人先看头, 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 富含诸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标题有关, 研读诗题, 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2006年中职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戴复古的《淮村兵后》。第一题是: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 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是自由自在的状态。我们知道,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 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而我们很多考生在拿到试题后, 却常常忽视对文题的分析, 从而错失机会, 丢掉本应得到的分数。虽然本题并没有针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 但考生如果结合诗题“淮村兵后”的“兵后”, 就不难理解“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不是A项说的“自由自在的状态”而是“独自”的意思。
充分利用注释。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词、疑难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 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 一旦有了, 就比较重要, 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2004年的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王安石的《北山》。试卷中的注释 (1) 北山:即钟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郊。此诗是作者退休后闲居北山所作。而试卷中第二道题的选项中A、C、D、都是说描写闲适的生活, 结合注释, 利用排除法, 不恰当的一项肯定是B了。
充分利用试题的暗示。试题及选项实际上是命题者分析理解的结果, 这对于考生无疑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更有甚者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的有意暗示。所以, 认真阅读试题, 充分把握并利用其中提供的信息, 不但可以防止因题未看清的失误, 而且还可以帮助分析理解甚至解答。如2011年的3+证书高考的诗词题是裘万顷的《雨后》。其第三道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如果稍微注意, 可以发现, 其实命题者在第一道题中已作暗示。第一道题的A、开篇点题。“事”为后文写农事张本, “妍”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C、“机机杼蛩声里, 犁锄鹭影边”, 对仗工整, 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作的图景;D、“吾生一何幸, 田里又丰年”, 直抒胸臆,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综合这三个选项的意思, 结合原诗, 可以得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以及赶上连年丰收的庆幸与喜悦之情。
中国古代诗词瑰丽壮美, 熠熠生辉, 魅力无穷, 但我们的学生所拥有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灵活运用以上的方法、技巧, 平时多加训练, 仔细审题, 形成语感和敏锐的辨析能力,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得分的。
参考文献
[1].孙育华主编,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初中古典诗词名句复习课 篇5
授课教师:陶瑾 复习目标:
1、了解古诗文默写的主要类型
2、把握古诗文默写的中考基本题型
3、掌握古诗文默写的应考策略及解题技巧
复习重、难点:
重点:古诗文默写应考策略的掌握
难点:古诗文默写解题技巧的运用
复习方法:分类记忆组织课堂活动
复习设想:
本课设计专门就中考试题中古诗文默写板块进行复习。
1、对近年来的中考题型进行分析,对中考专题复习有比较好的指导作用。
2、有针对性地搜集各地中考古诗文默写试题,并在课堂中演示,试图达到熟悉中考题型的目的。
3、以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激发学生复习兴趣。并在活动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4、学生通过习题进行方法总结。
5、教师在课堂总结中提出应试策略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歌曲导入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入本课
二、点击中考试题分析
古诗文默写考查方向:
1、识记性再现——填充诗文中某些诗句、文句。
2、理解性再现——理解的基础上填充相关的句子。、运用性再现——在现实情境下选择恰当的句子作答。
三、分类练习组织活动
四、复习方法总结
五、复习策略指导——应考指津
六、课堂小结
古诗专题复习 篇6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結: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送别 思乡
中考总复习之古诗复习建议 篇7
语文学科, 其内容较为广泛、形式丰富多样, 面面俱到的复习无疑是大海捞针, 苦劳无功。但若想有所侧重, 又千头万绪让人无从理起。再加上题型的不确定性、开放性, 使得有些教师错误地以为语文复习, 千难万难、无处下手。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能根据学科特色, 采取合理方法, 语文学科的复习还是很有成效的。在此, 笔者就以中考总复习中的古诗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明确古诗复习的重要性, 把握目前中考古诗考查题型趋势
近几年, 中考语文学科中对古诗文的考查比重大大增加, 题型主要有默默写写和和阅阅读读赏赏析析。。其其中中默写内容分值一般为8~10分, 而阅读赏析则是卷中难度较大的题型, 分值一般为4~6分。两类题型分值之和达16分之多, 理应重视。
《2008年昆明市中考说明》中明确提出古诗文考查应达到以下几个要求:1、默写初中语文教材中规定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2、能初步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3、能初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4、在鉴赏评价中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及复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看一看目前中考古诗考查的命题趋势。
中考典型题例:
(一) 默写。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 用“_______, _______”的诗句, 表现了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昆明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以此题来看, 尽管是古诗名句的默写, 但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给出前一句, 学生写出后一句的传统题型。而是涉及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的考查。要求学生真正地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 阅读赏析。
1. 赏析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或修辞方法的考查。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题目:诗人用一“燃”字, 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 (江苏省无锡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该题同时涉及到了诗歌艺术手法及修辞方法的考查, 诗句“山青花欲燃”中以山色的“青”来映衬花苞的“燃”, 给人明艳之感, 色彩较为绚烂;而一个“燃”字更是用比喻的方法较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 并巧妙地将画面化静为动。
2. 对诗歌理解及诗人情感把握程度的考查。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完成下面两题。 (共5分) (江苏省镇江市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歌颔联通过_______和_______两个自然景物,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了诗人_______的心情。 (3分)
(2) 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2分)
两个考题的设计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 而且涉及到了诗人情感的把握。笔者起初认为, 这些作为教学的重点, 每一个教师肯定都会讲解到, 根本不会存在难点。然而仔细一想, 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如果老师没有讲解过本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当时的遭遇, 对于诗人的内心情感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我们联系史实和诗人遭遇可知, 诗人通过“风飘絮”、“雨打萍”两个自然景物, 以独特的比喻手法将自己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表现了他“忧虑不安”的心情。而结尾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 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综观上述例题我们可以看出, 仅仅能流利地背诵、准确地默写已经不能满足考试要求了。古诗的复习必须更加全面、系统、深入。从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 诗人的身世遭遇, 诗作风格到古诗创作的基本知识等诸方面, 都要有所认识并学会运用。当然, 目前多数省份中考的考试范围还只是限定在课内内容, 估计近几年的考查范围、命题趋势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有篇目划定的。因此, 只要我们复习中有很强的针对性, 是能够达到《中考说明》的四点要求的。
二、归纳古诗文体知识及常用艺术手法,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就具体的内容而言, 诗歌分为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爱情诗、思乡诗、边塞诗、写景诗等。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映衬 (正衬、反衬) , 象征, 用典, 谐音, 借景抒情, 咏物言志, 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等;常用的修辞有:比喻, 夸张, 借代, 拟人, 对偶, 对比等。
而诗歌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讲究“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诗人)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境”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 “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境界。理解意象、意境就是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和联想去理解诗中情景交融的一些事物和画面。如:
已亥杂诗 (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多用象征隐喻, 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 借景抒情。
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天涯、吟鞭东指、落红、春泥护花等。前两句通过意象“斜日”和“天涯路”来烘托离愁, 给人创设一种苍茫迷惘的意境, 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后两句借景抒情, 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 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可见, 通过理解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便可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古诗寓意和诗人情感。
另外, 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粗浅的诗词格律知识, 如:五言、七言律诗的节奏和押韵、绝句和律诗的区分等。
古诗的节奏五言多为二、二、一式, 七言多为二、二、二、一式。但从意义的表达看, 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就变成二、二、一、二式。而诗歌词赋某些偶数句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中“光”、“霜”、“乡”即押“āng”韵。
律诗和绝句的主要区别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 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以对仗, 也可以不对仗, 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 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
还有一些诗文中出现的古文化、古汉语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积累, 对于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如我们教材中常见的古文化、古汉语知识有:
“社”:祭土地神的庙;“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郭”:城市的四周;“子规”:布谷鸟;“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后庭花”:指亡国之音;“可汗”: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胡”:古代少数民族称呼;“朔”:北方;“篁”:幼竹;“折柳”:送别;“怜”:爱;“风骚”:指“国风”“离骚”, 或文人写作, 或有文学成就的人;“岱宗”:泰山;“婵娟”:月亮;“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辕门”:军营大门;“寻”:古代长度单位;“管弦”:乐器;“沙场”:战场;“征铎”:出征车马所挂的铃;“驿”:古代中途休息的地方;“阕”:宫门前的望楼;“云汉”:天空;“干戈”:战争;“鸿雁”:思乡, 或信使;“角”:军中所吹号角;“秋蓬”:秋天蓬草, 喻游子漂泊异乡;“南冠”:俘虏……古文化还包括诸如, 节气、官职、地名等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在此因篇幅有限, 不再做过多列举, 仅当作抛砖引玉罢了。
当然, 决定这一工作效果好坏的关键, 在于教师是否在整个初中诗歌教学当中认真落实讲解。要想靠总复习阶段的突击, 难度将会相当大。这需要老师们平时教学的踏实性。
三、借历史之力, 让古诗的复习事半功倍
复习的方法选用是否恰当, 将直接影响到复习的效果。一般来说, 古诗的复习大家多会采取“全面撒网, 重点拿鱼”的方式。然而, 面对极为广泛的复习内容、多变的试题形式, 面面俱到的复习往往苦劳无功。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上看, 进行一些语文与历史整合教学的研究和实施, 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有利无弊的, 而且在教学复习中, 可以成倍地提高效率。出于对此的认识, 笔者想到了如下的一些复习方法, 做了这样的一点尝试:
通过对教材古诗内容的梳理、归纳后, 我们发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语文》 (苏教版) 中古诗词总共收录66首, 其中先秦时期2首、两汉2首、魏晋南北朝4首、唐朝37首、宋朝15首、元朝3首、清朝3首。如果我们能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在总复习中展开的话, 不就可以做到有序了吗?你可以以诗歌的产生、发展、繁荣为线索;也可以以国家、民族的形成、融合为线索;还可以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为线索……总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个性气质、文化素质, 我们只要在学科间进行一点知识的整合, 都是可以找到合适的复习线索的。笔者就以自己实际操作为例来进行示范, 以供大家参考。
我大胆打破教材的限定, 借助、整合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 按照朝代或时期的先后顺序, 重新调整六册教科书中古诗的编排并复印成册发给学生进行复习。这样的处理, 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进程中体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思想、性格、审美情趣的变化, 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领略到诗歌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历程。通过这样的调整,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就可以对同一时期诗歌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 既做到了重点突出, 又避免资料的重复介绍, 还便于学生的记忆及思考。
通过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所选的古诗中唐朝数量最多, 共有37首。如果不做整理、归纳, 仅这37首唐诗复习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介绍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学生记忆也是零乱的, 不成体系。而如果你放弃介绍, 学生可能只是完成背诵和默写的要求, 无法深入理解、领会诗歌的内容, 这当然只是完成了古诗学习的皮毛。
于是, 我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客串了一次历史老师, 以国家的发展历程为线索, 给学生简单梳理了一次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课堂上, 我借助多媒体资源 (录像、图表) 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唐朝历史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发展、繁荣的历程。唐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唐、盛唐、晚唐, 三个时期的特点是很鲜明的。初唐的开疆拓土, 磨炼了诗人们的铮铮铁骨, 题材多以边塞战斗生活为主, 文风刚毅;盛唐的富裕繁荣, 滋养了骚人们的似水柔情, 题材多以庭院游历生活为主, 文风华丽;晚唐的动荡衰颓, 成就了文人们的忧国忧民, 题材多以批判腐朽生活为主, 文风质朴。教材中的37首唐诗同样符合了这一特点。因此, 笔者在复习教材中所选唐诗的过程中同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 对唐朝历史的脉络线索进行了大概的梳理, 强调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这样的话, 学生对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的豁达;王昌龄《采莲曲》中“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的闲适;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愁等诗歌意境、诗人情感的理解与体会也就会更深刻。
通过以上的一些教学尝试和强化, 学生对于所学古诗的记忆、理解、体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背诵、默写题型正确率大大提高, 而且在解答古诗词赏析之类的灵活运用题型中也是得心应手。中考检验下来, 这两大类题型的班级得分率均达到90%以上。真正让古诗的复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笔者建议语文同仁们不妨试一试。
学生命题复习古诗词教学法初探 篇8
可以肯定, 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 古诗词复习得到了毕业班师生应有的重视, 投入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知识讲了再讲, 习题做了又做……然而事与愿违, 多数高中毕业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不少学生面对陌生的古诗词时仍是一头雾水, 根本不知或是无从鉴赏, 近年来各地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得分率的普遍偏低就是明证。
细加探究, 是传统的复习教学方法使我们陷入高中古诗词复习教学的窘境,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被动做题的疲惫状态, 事倍功半也就势在必然。而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则是扭转不利局面, 促成高中古诗词复习教学事半功倍的关键。
那么, 如何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古诗词复习效率呢?“学生命题教学法”应是其中的一种理想途径。
高中古诗词复习“学生命题教学法”, 是一种以“学生命题”为核心活动, 以小组 (前后桌4人, 下同) 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 组织学生对高中古诗词进行系统、全面、高效复习的教学方法。它使高中毕业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古诗词鉴赏知识、选准命题角度、设定命题方式、确定参考答案, 进而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高中古诗词复习“学生命题教学法”, 是顺应高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必然选择。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温斯把高中阶段称为高中学生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 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 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 高中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热衷于挑战, 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高中生这些强烈的心理需求, 恰好可以从富于挑战性、展示性的“学生命题”教学活动中得到满足。同时, 经过长达十来年的语文学习, 高中毕业班学生初步掌握了古诗词鉴赏知识, 培养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基本具备古诗词命题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条件, 为高中古诗词复习“学生命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保障。
高中古诗词复习“学生命题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一.双基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双基准备”, 指的是在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和古诗词题目命制基本技能两方面的准备。
㈠基本知识的准备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 主要包括体裁、题材、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而每一方面又有各自更为具体的知识点。实际上,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多有接触这些知识。只不过那时的接触多是零碎松散的, 学生印象不深, 掌握不牢, 必须在高中总复习阶段加以系统、全面的梳理, 构建起一套完整、具体的古诗词鉴赏知识网络, 以利于复习巩固。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 切忌教师越俎代庖, 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激发学生内驱力, 使学生明确梳理知识是为后面的命题实践 (与同学比试、与高考命题专家比试) 作准备;二是分工梳理知识点, 根据抽签分配, 各小组完成一至两方面知识的整理, 列出图表或画知识树;三是进行成果汇报, 由小组代表课堂汇报所梳理的知识, 提出需要探讨的疑惑, 师生自由评议;四是师生整合知识网络, 印发学生人手一份以便复习、查阅。
㈡基本技能的准备
命题的基本技能, 主要包括选准考查角度、选定考查题型、完成题干表述、预设参考答案、确定分值、制定评分标准等, 古诗词题目的命制也不例外。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技能, 教师可以例举一些高考古诗词经典试题让学生领悟, 还应让学生明白, 命制古诗词题目, 读懂诗词是前提, 选准考查角度是关键。
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读懂诗词的一些技巧, 如除诗词正文外, 还要注意“四看” (看标题、看小序、看作者、看注释) 。要让学生明白, 古诗词的考查角度涉及其体裁、题材、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方面面。考查角度选择是否恰当, 关键是看对上述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双基准备”, 是高中古诗词复习“学生命题”教学的基石, “双基准备”的质量, 直接决定着“学生命题”教学的质量。
二.教材反刍——温故知新突瓶颈
“教材反刍”, 就是对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经典古诗词课文进行回顾, 探讨每篇古诗词可以考查的角度。如前所述, 选准考查角度是命题的关键, 是最难突破的瓶颈。“温故而知新”, 选择学过的 (多数同学已基本读懂的) 经典古诗词课文来探讨可考查角度, 可以让学生较为快速地进入状态, 进而较为熟练地运用古诗词基本知识进行鉴赏实践, 较为容易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突破命题难点的信心。
要保证“教材反刍”的质量, 当然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主动作用的发挥。选定古诗词经典课文后, 可以小组为单位抽取任务, 各小组负责一篇, 课外讨论确定可命题角度, 课堂上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提出需要探讨的疑惑, 师生自由评议。师生评议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出尽可能多的可考查角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
“教材反刍”, 是高中古诗词复习“学生命题”教学的关键, 是后续命题实战前不可或缺的热身运动。
三.命题比较——庖丁庭前牛刀试
“命题比较”即先“命题”, 后“比较”。
先是命题, 由各小组当堂 (一课时) 完成一首古诗词的命题 (命题材料抽签分配) 。命题材料建议由教师从近年各地高考古诗词原材料中精选, 尽可能选择那些原题质量高 (单个材料) 、体裁或题材覆盖广 (所有材料) 的高考命题原材料。
再是比较, 各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高考原题及参考答案, 讨论比较自己的命题与专家命题的异同, 评析各自优缺点, 提出努力方向。各小组代表将比较情况向全班汇报, 师生自由评议。
“命题比较”, 意味着学生进入了真正的命题实践环节, 高中古诗词复习“学生命题”教学由此渐入佳境。
四.命题互测———好诗佳题共赏评
“命题互测”乃先“命题”, 再“互测”, 主要是各小组命题后交换测试。
具体可如下操作:
课前, 教师准备命题材料。命题材料建议从近年各地高考古诗词原材料 (避免与上一环节重复) 或各地省级质检古诗词原材料中精选, 尽可能选择那些命题角度多 (单个材料) 、体裁或题材覆盖广 (所有材料) 的命题原材料。
第一课时, 提出统一要求 (如分值、题目个数、题型等) ———小组抽取命题材料———小组完成命题 (个人自主后小组合作) ;第二课时, 小组抽取测试题目———个人完成测试题目 (含对命题的简要评价) ———小组互相批改———小组质量分析 (被测小组答题情况, 反思命题质量) ;第三、四课时, 各组代表汇报——师生自由评议;课后, 各组修改命题———命题成果展示 (班级展览或结集) 。
初中古诗词复习 篇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让学生习得一种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再用这种方法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对学习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学生作出反应之后,也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初三复习阶段,是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阶段。语文知识尤为浩瀚、博大,如果仅仅为做题而做题,就会陷入题海难以自拔。所以指导学生学会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行为主义的理论,在初三古诗词复习教学中的指导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逐步记诵,及时复习
初三古诗词复习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古诗词的背诵积累过程,适时指导,并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行为主义理论中有“多因律”“近因律”的概念。“多因律”指,练习的次数越多,则联结的力量越强。例如:甲乙二人的智力及各方面能力相当,同时背诵一篇课文,若甲背诵次数较多,则必定比乙熟练。“近因律”指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其练习时间越近,则其联结越牢固。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要求识记的知识,如古诗词、现代文、多音字、形近字等,这类知识必须及时巩固,通过多次复习形成更为牢固的联结。
初三古诗词复习阶段,通过大量背诵和多次练习,就可以使联结的力量增强,不练习则联结的力量减弱,即所谓熟能生巧。但是背诵本身又是枯燥乏味的,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可以想一些办法。例如,分组古诗词背诵接龙比赛。学生的背诵情况有所提升时,可以加大难度,进行古诗词分类记诵大比拼。最后可以进行古诗词理解性背诵知识竞赛。这一过程中我们逐步提高记诵难度,从机械性记忆到理解性记忆,加深印象,并逐步贴近中考题型;用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记诵兴趣,巩固知识,并定期反复记诵,使知识间的联结越来越牢固。
二、合理安排,重视情境
在初三古诗词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复习进度,明确教学目标,不能盲目地想复习什么就复习什么,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建立自己的知识链条。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强调教师应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合理地设计教学,使每个问题(即每一小步)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整个系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安排。
古诗文的复习也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从背诵默写开始,到理解性背诵,再到诗词赏析。诗词赏析教学时也要让自己的教学目标条理化、清晰化。例如,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诗词意象,再引导学生赏析词语,包括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然后让学生学会赏句,赏修辞,赏哲理,赏意境,最终让学生学会整体品味。这样由浅入深地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就会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为后来的复习打好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目标的作用是提供给学生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层次越清晰越好。行为主义理论中有一个准备律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于刺激正准备反应,听其反应则感满足;对于某一刺激若不预备反应而被外界强使之反应,则产生烦恼;若对于某一刺激正预备反应,因受外界阻挠以致不能反应时,也感到烦恼。例如:学生正准备做某件事时,让他做,他就觉得满足;禁止他做,他便烦恼。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教学安排的逻辑性及每堂课目标的合理设定之外,课堂的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字,更有画面、韵律和内在的情韵。要让学生享受这一文化大餐,教师在导课阶段就要多下工夫。我们可以利用优美的画面、优雅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甚至与作品有关的故事,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古诗词的环境,以此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方法,适当评价
古诗词复习的教学过程设置应由浅入深,由实践到方法,再由方法到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践习得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例如诗词赏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这个概念。首先分类列举一些含有“风、月、花、水”等景物的诗词,之后让学生体会诗中的这些景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有何不同,学生就会理解到,诗中的景物饱含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具体地分析一下,如“月是故乡明”,站在哪里看到的都是一个月亮,在作者眼里却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看来是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最明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自然界的风东西南北都可以吹,在李白的诗中却只让它到夜郎西去,仅为那里是友人将要去的地方,可见这风中有多少对故人的不舍之情。此时教师适时点明,“意象”就是诗词中有意义的、饱含作者情感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习得一种把握意象的方法。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提供一些历年中考的相关题型,进行训练巩固,引导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适时、适当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实践,以此塑造、矫正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学生在赏析古诗词时若有一些独到见解,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当然,初中的孩子也难免思路狭隘,有时甚至一根筋地想问题,教师也应及时纠正。教师合理、中肯的评价,对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行为很重要。
古诗鉴赏总复习整体备课例说 篇10
一.首先备课标与中考指南, 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欣赏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市《中考指南》关于古诗欣赏的要求是“能欣赏古代诗歌, 初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语言和表达手法”;关于古诗欣赏的取材范围是“教材所涉及的相关诗歌篇目和《课程标准》附录一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中的有关诗歌内容”。
笔者认为, 任何无视“课标”与“中考指南”的行为, 任何拔高或不及目标的教学行为, 都是违背教学原则、不负责任的;那些抓不住复习范围、抓不住复习重点的教学也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昏昏然地胡乱作为。
二.备近几年中考题, 探究中考题类型, 研析解题技巧
大致说来, “课标”与“中考指南”是考题的统帅和思想灵魂, 中考考题则是“课标”与“中考指南”的具体体现和实施。因此我就把学习“课标”与“中考指南”之后的教学环节定为“近年中考考题回顾”。回顾的内容大致是近三年或五年的, 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回顾考题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探究中考题类型, 寻找考题规律;二是发现并掌握解题技巧。由于回顾的内容较多, 展示的手段可以用多媒体或书面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1.老师提出教学要求———探究中考题类型, 并出示多媒体课件:
A.我市2008诗歌鉴赏题 (5分)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 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3分)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B.我市2007诗歌鉴赏 (4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分)
(2)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
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通过A例, 学生探究的考题类型为“哲理题和思想感情题”;通过B例, 学生探究的考题类型为“描述画面题和思想感情题”……这样, 师生就可以一起总结出我市中考考题规律———最常考的题型主要有四类, 即景象 (画面) 描述题、赏思想感情题、赏技法题 (包括句子修辞法和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探究诗句的哲理题。如此探究下来, 学生对考什么、怎么考就心如明镜, 下一步重点该干什么也就明明白白、深信无疑了。
2.老师提出教学要求———研析重点题型的答题技巧, 并出示多媒体课件:
A.我市2008诗歌鉴赏题 (5分)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 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3分)
(2)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1) (3分)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1分)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 只要坚定信念, 勇于开拓, 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分) 。 (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 (2分) 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 (农村生活) (1分) 的喜爱 (向往) (1分) 之情。
B.我市2007诗歌鉴赏 (4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分)
(2)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1) 上句写从楼上望去, 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 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 (2) 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
……
探究过程解说: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结合参考答案探究重点题型的解题思路, 如A例中, 第一问对“哲理题”的回答要“略阐述诗句内容再写其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二问中因“尾联”是全诗情感的集中抒发, 所以尾联所表达的感情也就是全诗的思想感情。通过B例第一问答案可以看到, “从楼上望去”是联想的情景, 它使得画面更有生活情致, 而原诗句并无此字眼;“好像”“似乎”则使画面充满着想象。由此可见, 描述画面题首先要借助联想和想象, 要将意象内容组合连缀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有时还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如寂寞悲凉、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如此, 我们也可以找到“赏思想感情题”的一些解题要领:若是体会具体句子, 要求略述诗句内容再写情感;若是体会全诗, 可以通过审视标题、诗眼、抒情语等关键点来把握, 也可以据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如山水田园诗表现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 别离诗表现离愁, 行旅诗表现寂寞思乡, 边塞诗表现爱国戍边, 等等。技法题的赏析也主要有两个层面, 如果欣赏名句, 一般要点明比喻、拟人等修辞法及其效果;如果欣赏表现手法, 既可说修辞法, 也可说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 并说明其好处。
三.备好复习重点, 分类系统训练, 强化答题技巧
我们都知道, 凡能力都必须通过“历练”取得。但练什么、怎么练又往往教无定法。我想, 就本时段本课时而言, 学生对课内诗歌的诵读与理解已没有太大障碍, 他们急需得到提高的则是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属于技术操作, 谁强谁就能决胜中考。因此, 我的上课主线就是习题训练。为了使复习范围最大化、训练重点具体化, 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讨论为主、以口头作答为主, 而在课后仍要完成文字解答。为了强化答题技巧, 我采用分类系统训练法, 就是按照中考最常考的题型分类列出复习范围内的所有重点习题让学生训练。习题设计如:
A.景象 (画面) 描述类
⑴读《黄鹤楼》, 请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景致。
⑵读《归园田居》, 请描述“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一句景致。
⑶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写景画面。
⑷读《使至塞上》, 请描述并欣赏“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⑸读《过零丁洋》, 请描述并欣赏“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B.探究诗句哲理类
⑴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思考“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告诉人们的哲理。
⑵读《望岳》, 思考“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
⑶读《论诗》, 思考“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表达了什么哲理。
⑷读《浣溪沙·一曲新词》, 思考“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⑸读《游山西村》, 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⑹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思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哲理。
⑺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思考“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哲理。
⑻读《己亥杂诗》, 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所包含的哲理。
⑼读《行路难》, 思考“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⑽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理解“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所包含的哲理。
……
四.设计分类训练的习题讲义, 让学生作系统而充分的训练
这个环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仍要着眼于重点、着意于典型。要求学生独立答题, 做完后收改、评讲。习题形式如上文所示。
五.设计综合训练的习题讲义, 让学生进入实战状态
这个环节的设计要暗合中考模式, 一定要有自己设计的新题, 一定要有中考预测题。学生独立做完后收改、评讲。新题设计如: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⑴“闹”字生动地表现了桃李的什么形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析中考古诗阅读鉴赏复习策略 篇11
一、学会“三看”,读懂诗词
(一)看题目
1.看懂题目
很多诗词的题目,往往会为我们提供诸多信息,如思乡、送别、边塞、咏物、怀人类,题目中可以透露出不少诗词内容的信息,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如: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一个“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此外,这个标题中还交代了时间:初夏午后;事件:午睡时被漾起的笑声吵醒。又如:《观书有感》,从诗的字面看,言因有活水源源注入,池塘才清澈无比,天光云影倒映其间。再看诗题,才知作者是讲读书的道理,只有源源不断地吸取新鲜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这两首诗就有力说明了诗题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笔者以这些例子对学生反复分析说明诗题的重要性,在读古诗时要科学分析诗题的含义,诗题分析清楚了,对诗就有了基本的理解。忽视诗题,就容易对诗作进行片面的理解。
2.看清题干
从题干的表述中,也可以猜测出诗词的大致意思。如2011浙江杭州卷(23)题选的是唐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没有任何注释,诗的第一题是这样问的:“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知道“依依惜别”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二)看作者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状态;所谓“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观照作品,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诗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创作风格。例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胸怀大志,仙气逼人,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杜甫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民生疾苦是他诗作的主要内容;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他苦苦地寻求着人生的答案,探索着生命的要义,因此他的词大多旷达豪迈;李清照一生坎坷,靖康之变,中原沦丧,国破家亡,她的词也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怨。
(三)看注释
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两个小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诗词鉴赏题中的这些注释,往往是打开诗词内容的钥匙。
例如:2011江苏扬州中考题: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从注释中,我们就知道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的志向。又如:读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其中“厌”不能按照常规意思理解,这首诗每次出现,诗后都会有一个小注,厌:同“餍”,饱,这里是饱经、习惯于之意,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小注,理解就很费力了。
二、分清技法,体会妙用
古诗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各种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诗人的想象,表达含蓄而丰富的内心情感。辨析古诗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四方面进行。
(一)渲染、烘托和衬托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主要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所谓烘托,就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正面衬托诗人的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这类写法在古诗中较为常见,笔者在教授时对其着重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此类诗的写法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明白真意,以免迷惑不解。
(二)运用典故
古诗往往借助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言简意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西晋向秀的《思旧赋》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用晋朝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在教授这类诗词的时候,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寓意,对其中典故的解释十分重要。
(三)对比手法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就会进入更深的层次。
(周超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 214400)
初中古诗词复习 篇12
一、读透课标及弄清考试形式, 做到复习不偏不倚
课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根据课标要求, 中考试题在文言诗词鉴赏方面的考查, 大多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从字词解释、句意理解、名句品析等方面考查积累;从诗句理解、文意领会、内容概括、感情体会等方面考查感悟;从分析诗句意义与联系实际方面考查运用;从词句品析、文意领悟、感情体验等方面考查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探寻科学有效的鉴赏方法, 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凭借自己的文言积累和鉴赏中所提供的注释, 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 就连标题、词前小序也不要放过。对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情、理,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诗句的含义, 一一弄清。
紧扣主题, 品味字词。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中关键字词的妙处, 有什么表达效果。做此类题不能离开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所要表达的主题, 要抓住诗句的主体, 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去品味赏析作答。
熟悉背景, 正确解句。考查学生对诗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把握。指导考生做此类试题, 既要让其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又要让其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还要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去把握。
再现情景, 把握意境。意境, 是诗歌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 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来准确把握, 它包括:分析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 说出画面美在哪里, 给自己带来什么感受?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再现情景, 都要力求忠实于原诗, 力求生动形象。
简练语言、概括内容。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 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等, 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
全面分析, 品析写法。诗词中字词的用法, 各种修辞的运用, 句法的作用, 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 全诗的结构特色, 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 这些方面有些什么特点, 为表现诗词的主旨起到怎样的作用。
把握走向, 体味情感。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 有的委婉缠绵, 有的激昂澎湃, 有的沉郁, 有的张扬, 有的直抒胸臆, 有的借景抒情。诗词的情感与其主旨有着直接关系, 把握住诗词的情感走向, 有利于准确读懂其含义。
三、直击中考试题, 在解答指津中领悟鉴赏技巧
(一) 阅读下面的宋词, 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 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 (只提一个疑问, 不作答) 。
2. 简析“·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答指津】第1题要求考生根据画线句子提问, 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文本中的探究能力, 提问虽然属主观, 显开放, 但所提的问题不能脱离文本, 需有探究价值。此题只要考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即可给分。示例一:是在月宫 (天上) 起舞, 还是在人间起舞?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 还是人间好?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 还是人的影子?第2题重在考查学生在鉴赏诗歌中的品词能力, 此题中加点的三个动词, 考生品析时不能脱离所描绘的对象、所体现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只要结合这三个方面言之成理, 即可给分。示例:“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 暗示夜已深沉;“照”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下列问题。 (2011年河
南省中考试题)
行路难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解答指津】第1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 考生只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难”及理解诗歌中的第三、四、六行中的句子, 就能准确解答此题。意思只要符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 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即可。第二题是考查学生在鉴赏诗歌中的析字能力。考生在品析时, 要能做到“字”不离句, “字”不离篇, 品析才准确。示例:“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下列问题。 (2011年陕西省中考题)
西归绝句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 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 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 (1)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 (2) 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 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 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______________作用。
2. 景语皆情语, 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 对此句加以描述。
【解答指津】这首诗是从教材外精选出来的, 考生虽未学过, 但诗句较易理解, 而且还在试卷中提供了必要的注释, 降低了鉴赏难度。第1小题重在考查考生在鉴赏诗歌中对创作风格中写作技巧的判断, 结合这首绝句中的一、二句分析, 就能判断出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的是衬托作用, 再具体一点, 起到的是反衬作用, 因为诗人表达的重心在第二句上。第2题命题中要求考生描述收束全诗的关键句, 命题能抓住重心, 考生一定要区分清楚“理解”与“描述”是不同的, 理解要求既要说出诗句大意, 又要说出表达的情感, 而描述只要考生通过联想把写景句子用生动形象现代文语言表述出来即可。示例: (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 猛一抬头, 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 只见商山开满桃花, 春色妍丽, 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四、进行专题训练, 在训练中提升考生的鉴赏能力
(一) 中考预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2. 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3.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 把“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 让人们好好学习。你觉得有何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4.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 中考预测题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香严闲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注释】唐宣宗李忱继位前, 曾进山为僧。一日游山, 与香严闲禅师同行, 观瀑布后对诗, 香严闲禅师作上二句, 唐宣宗作下二句。
1. 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本诗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 从一个“作”字可以看出在瀑布的形象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附:【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 1.山青了, 水绿了, 天气暖和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 乘坐的船正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3.张宰相更看重的是此诗道出的人生气度和胸怀。4.表达了诗人思归、盼归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