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

2024-06-25

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共7篇)

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 篇1

发扬语文的优秀传统教学,就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对于语文传统的教学来说,存在教时长、收效低的情况,是摆在当前教学面前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因此,一定要进行改变。通过教学实践,预习、赏析及写作三环节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读写给合为特点,利用语文课文的教学将写作练习带动起来,再以写作练习将语文课文的教学进行相互的促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一、“三环节”教学方式的基本做法

1. 预习课。

阅读属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来进行代替和分析阅读的实践。应该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将疑难的生字和词,利用字典词典类的工具书,独立解决,将比较精彩和重点的段落画出来,与教师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相结合完成作为。无论是对于作者的思路,还是文章结构,都要大致地理清。预习的重点就是要读懂,教师应该要求将课文熟读,能够进行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将课后的比较容易题做一下。

2. 赏析课。

进入去和跳出来是赏析课的两部分。进入去,对于课文比较精彩重点的地方,教师将学生带进去,为了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教师设疑,评点,讲析,使学生被情所感染,无论对思想的教育,还是艺术的熏陶,都能够很好地接受。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将作者借景抒情的主要特点抓住,让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感到好像自己登上一了小山,来到了济南冬天的水边,从而体验作者对济南山水的情感。

跳出来,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课文中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文章进行审视,让学生从读文章,学写作这个角度上来看,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从课文中跳出来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作者对文章的选材立意和谋篇布局,还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学习的重点,文中对于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大量运用,以及生动质朴的语言特点。

3. 写作课。

在所读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既是对课文进行借鉴的一个过程,也是对课文教学的深入了解。通常情况下,命题、半命题以及自由命题三者互相结合,是作文经常采用的方法,每次进行写作课练习时,将一两点要求进行突出。

二、“三环节”语文教学方式的好处

1.“三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在语文自习课上,学生将字词独立寻找答案,进行解决,比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将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这样的做法,将字词教学的游离性避免了,使语言的环境自然地联系了。对于课文中字词意义的辨析进行增加的过程,不但使学生的记忆力加强了,还使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通常情况下,传统教学的方法是教师将课文讲完以后,学生对该课的学习,也结束了,而新型教学法是将写作练习课这一环节增加了,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都给学生提供了巩固提高及运用的过程。不但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2.“三环节”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是预习课。赏和写的前提就是读,无论是对于学生思想教育,还是艺术熏陶,读都是一个接受的过程。通过实践证明,对于所学的语文课文,学生不能够熟记,教师就是讲解和分析再好,学生接受理解及运用起来也非常难,读写的水平也很难提高上去。对于语文课文,学生若能够做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赏析课上,教师稍微进行点评,学生就可以达到心领神会,对于写作的练习,学生就能够向课文进行方法借鉴,学习语言。

对读进行深化,就是赏析,赏析对写作是进行启导,对三环节教学而言,是中心的环节。在进行课文的欣赏评点时,教师作为向导,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寻找里面的内涵,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向课文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以及表达语言的过程。

3.“三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环节”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后,学生通过赏析课,可以被文学作品的情所感染,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对于学生的收获都很大。每堂课都有新的收获,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还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作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会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写作的实践中进行运用,写作的方法可以借鉴,内容也有一定的依据,进行写作练习以后,文笔比较好的习作可以编辑成一个册子,致使学生的写作兴趣都非常高。

综上所述,“三环节”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非常有利,既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得到丰富,又可以将学生的认识能力及思想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

摘要:预习、赏析及写作,是教学方式的三个方式,这三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加强,还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都非常有利,同时,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及学习兴趣的提高,也非常有利,从而使语文的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三环节,赏析,写作

参考文献

[1]胡志勋.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索[J].学周刊,2012,11:21.

[2]徐晓婷.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 篇2

殷 华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初步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预习设计

一.估算

22×3≈ 38×5≈ 41×6≈ 32×4≈ 二.口算

30×2=

30×20=

32×20=

32×30= 三.竖式计算

42×3=

23×4=

32×12=

56×11=

三.思考窗口2 1.“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27×23 =

2.“美化家园”花坛大约用了多少盆花?

22×28≈

课堂教学

一、预习展示 1.估算

22×3≈ 38×5≈ 41×6≈ 32×20≈

2.口算,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30×20= 23×20=

32×20= 10×32= 3.计算

32×12=

56×11=

4.尝试:“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怎么列式?怎么笔算? 学生列式

27×23 =

(盆)

重点交流竖式的算理及计算过程。

7

× 2 3 1 „„27×3的积 4

„„27×20的积 6 2 1

关注学生竖式的书写及进位书写的方法。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你觉得在计算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千万别忘记加上进位后的数。

强调让学生注意两点:

①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②乘完后,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

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并与以前知识的不同,不要忘记进位的数字等。

那么如何估算呢?同学自主讨论!

22×28≈560 22×28≈660 22×28≈600(3)全班交流(29页第一个红点)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说出自己计算和估算的过程,其它小组补充完善。

三、类化练习自主练习1、2

四、限时作业

限时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先估算,再计算

18×14=

25×31=

22×48=

43×29= 44×28=

29×33=

81×12=

62×18=

集体交流,同桌交换互批。综合矫正。

五、总结

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 篇3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因为历史课堂上,若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结果必然是一片沉寂,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师能抓住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李政道博士说:“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提问,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学习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情境、鼓励质疑,使他们有动力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并且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伐无道、诛暴秦》一课讲解关于秦的暴政时,创设问题情境: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棍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以此使学生发生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情境: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教学手段,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讲述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一段。教师讲解:这部影片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我国和日本之间的一次海上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历史事件以及众多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更直观地感受那场战争的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艺术情境:历史课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艺术情境,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诗歌、对联、成语故事等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知历史。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通过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明确了西周灭亡,东周建立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昏君误国的历史教训,反衬出本课即将学到的几位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国君。

二、分组合作,探究历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上,老师应当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精心布置台阶,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索——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互相合作,在互动过程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

如在学习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中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我让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让每组学生分别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表演一位航海家的经过,看谁表演的最好,最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效果非常好。通过表演,学生牢牢地记住了每位航海家各自的成就与发现,而且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同时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比如扮演哥伦布的学生就说:“当我们航行到南美洲时受到当地‘印第安人’的熱情招待,说明了世界各地劳动人民朴质大方、热情厚道且向往和平。而当我们的航队返回西班牙时,由于没有为王室带回金银财富时,我却从此被冷漠在一旁,直至逝世。充分地暴露出殖民主义者以航海为名,从而达到对其他地区进行掠夺的本质。”这样的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他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愿意去历史,从中获得知识与学习的快乐。

三、结合史实,感悟历史——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史实,感悟历史即情境教育不可少。如:在组织八年级学生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变化时,以表格形式设计了以下问题:

《夏》课堂教学设计三环节 篇4

一.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教学《夏》这篇散文时, 我抓住朗读这一主线, 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在朗读中读出节奏、领悟情感。

1.听读、跟读理清思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思考题: (1) 作者笔下的夏有什么特征? (2)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一特征的? (3) 作者对夏有怎样的感情?围绕这三个问题, 同学们在听读、跟读中, 通过勾画、圈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快理清了文章总—分—总的思路。

2.听读、跟读领悟情感。这篇课文篇幅不长, 但作者对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的由衷赞美贯穿全文。同样我在听读与跟读、精读与赏读中让同学们来感受文本体现着的感 情。如读第三小节时, 同学们都认为读这一段应按照平缓—跳跃—欢快—充满激情的语气来读。于是在抑扬顿挫的集体朗读中, 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文章的音韵之美, 更是在朗读中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3.深入朗读, 理解主旨。“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章托物言志, 前文写景其实就是为了卒章显志, 于是乎同学们在深入的朗读中, 一直贯穿着这种激情奔放情感, 本文的主旨也就了然于心。

二.赏析

能学会对文章中词语和句子进行辨析、赏析, 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梁衡《夏》 一文,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富有抒情性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这些词语或句子的赏析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赏析文中富有形象化的词语或短句, 调动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文中有许多用得精当、准确的动词、短句。如在描写棉苗、高粱 、玉米、 瓜秧时 , 分别用了 “挑”、“举”、“匍匐”这些动词, 分析时我通过情绪渲染, 辅以动作表演, 让学生在观赏中理解, 在理解中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瓜秧腰肢抖动的神气。文中还有很多 的短句, 它们简洁明快, 铿锵有力, 感染力强, 会使人感觉到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赏析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提高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外, 文本所具有的表达、修辞、句式的魅力同样不可小觑。《夏》 一文正是有了许多的精彩描写, 才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节奏明快、色彩鲜明的旋律之中。如“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浪比喻成汹涌的海浪, 把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比喻成一艘艘的舰船,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的面积之大、长势之盛、气势之烈, 充分展示了夏天热烈的色彩,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3.赏析文中富有抒情性的句子, 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在文中往往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夏》 这篇文章正是这些议论、抒情的句子不断地为突出文章主旨推波助澜。例如“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 这时已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 在田野上滚动, 在天地间升腾”, 生动展示了从春到夏景物的变化, 突出了夏热烈的气势。“这时她们已经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写出了夏季农作物旺盛的长势和向着收获的终点冲刺的激情。这些句子很好地为下文“她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我却要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作了蓄势, 突出了主旨。

三.比较

比较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理解与迁移的能力。比较时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 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夏》探究·练习三正 好可作为本节课的比较阅读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课文与这首诗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2) 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这篇文本的内涵。

三环节教学工作总结 篇5

限时作业如何设计如何处理

姓名:李婧

学科:数学

时间:2013年1月21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新的班级,新的学生,面对新的挑战,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结如下:

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成绩到小学毕业前夕往往差异较大。如果用同一目标来要求全体学生,必然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不相适应,从而使这些学生或轻易达标,或难以达标,这样就影响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怎样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教学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我所教学的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为例,进行了课外作业分层布置的实验。在同一教学班中,各个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此,我提出作业分层,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采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外的学习落到实处,达到各得其所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实现“尊重个性,发展教育”的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外作业中的分层布置”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条件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分层作业的设计,顺应小学教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潮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智慧。在教学中以课堂实践为载体,努力探讨出适合不同学生的一种分层作业模式,最大限度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智能结构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设计作业时,依据学生分层情况匹配每一层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能获得不同的需要,使不同个体活力得以彰显。

智能多元与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因此在作业分层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智能设计不同优势的呈现方式,如:趣味性、自主性、生活性、实践性、人文性等数学作业内容。

(一)研究对象:六年级一班76人,六年级二班81人。

(二)研究目标:

希望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信心,又减少了学生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的现象,同时,使得师生关系更融洽,学困生得到老师的帮助更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加强。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调查摸底,做好分层准备。

2.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多样性作业。

虽然学生有差异性,虽然作业实行分层,但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练习不能丢弃,有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还是需要一定的练习作保障。具体操作时可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自主作业”三个层次。

“必做作业”一般为基础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每个同学都基本能够完成,所以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选做作业”是指老师布置的几组题目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题目来做。

“自主作业”是指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根据学习的情况则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题或创新题,每个同学可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学生完成这类作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3.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多层次作业。

(1)作业量分层。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教材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数学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请学生自由选择,并根据他们的自身水平,确定为基础、提高、拓展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提高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拓展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学生能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能更多的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口语交际教学重在把握“三环节” 篇6

一、倾听——储存信息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是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友善待人和虚心求解的心态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倾听是一种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行为,积极认真地听往往会获得一份惊喜,学会欣赏他人,有了意外的发现,边听边思考,积极构建自己的认知,是一种高质量的听的训练与享受。

1.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课堂中,一般要求学生在听之前想想自己准备说些什么,再边听边思考哪些还不懂,等说好后提出来。高段学生还要求作适当的记录,以培养学生能有条理地提问、商讨等。在听时要求努力听清说话人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问题,并做心理上的反应(即新知的反馈阶段)。而且边听边想,若有对或错在本子上做适当速记,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评讲,有理有据地交流。

2.创设良好的倾听范围

建立师生、生生间民主、柔善的关系,学会欣赏,学会倾听。作为老师要自觉,主动地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学习者,引导者,促进者,从高高的三尺讲台走下来与学生进行交往,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学会互相欣赏,不但学生说得好时教师给予表扬、赞赏,教师朗读得动情处,讲述得精彩时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给予鼓掌。带着互相欣赏的心情,就会专注地倾听他人的发言,逐渐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而大家认真倾听,又鼓励了说的人越说越起劲。

二、表述——发送信息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表达是儿童认知世界的窗口,其形式不仅仅是说给老师听,回答老师的问题,更是学生情感态度的表白,是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知的反映。

1.保护欲望,使之敢表达

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地,轻松地,无所顾虑地说,激发表达的热情。

首先,对待“抢说”者,老师要放下架子,置身于学生当中,师生间平等对话。同时,要肯定抢说者思维敏捷,观点鲜明,发言积极等优点,再强调指出“想好了再说”,这样就保护了说者的热情,不亚于感到难堪。

其次,对待“误说”者,老师应随机应变,多做鼓励。有一次,我让学生介绍“我家的客厅”而有位同学却把他家所有的布置都说了一遍。结果引来了其他同学的批评声,正当这位学生面红耳赤时,我这样说:“你说得真好,我们仿佛跟着你欣赏了你家的每一处布置,现在老师希望你说说你家布置最华丽的客厅,能试试吗?”这位学生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重说了“我家的客厅”,其他学生都为他鼓掌。由此可见,老师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能够巧妙地加以引导,所能达到的效果是难以预料的。

再次,对待“不说”者,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比如,多向这些同学投去鼓励地目光并点头示意,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再比如,多请胆小地学生站起来回答,由说一个词,一句完整的话,逐渐过渡到说一句话。

总之,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保护好他们表达的欲望。

2.创设条件,使之想表述

在训练当中,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表达。这就需要及时创设条件,丰富学生表达的内容。其实,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有许多训练表达能力的好素材,也有许多训练表达能力的途径。

首先,在语文课创设条件,培养表达能力。刚进入一年级学习的儿童,发言往往是随兴而发,表达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对此,在学生刚入学接受拼音知识时,就应进行表达能力训练。①利用音节的四声进行说话。②变换角度,丰富表达内容。③利用小学生联想丰富,敢想敢说的特点,让学生把音节巧妙的联系起来,编一段话。

其次,在学生生活中创设条件,提供表达机会。①活动课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去做去玩。②倡导自由表述。即经常提供一定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容不受他人命题或其他任何条件限制,有什么要告诉别人的就让他说什么,要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在看与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待人处世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三、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往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理解上的辩论,启发学生换角度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活动,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把优、中、差学生按比例加以合理搭配,让学生在差异中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初一数学“三环节”教学模式探究 篇7

关键词:数学; 教学模式; 精讲; 过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29-001

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兴趣还给学生,把自由权还给学生,把人格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习惯。为此,对初一新生数学教学,笔者确立了“导读、精讲、过关”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导读环节

数学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为此教师在讲课前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多种形式,首先引入一至两个让学生似曾相识、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欠缺的问题,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情境问题来引入新课。然后确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纲——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等。在此期间,教师进行巡视,接受来自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信息,注意个别辅导和整体指导,以帮助全体学生能顺利自学,初步理解、掌握教科书的基本内容。

导读环节大体上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读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教材的基本方法,直至教会学生会自学教材。具体做法为: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教材,做到四不:一不多读一个字,不少读一个字,不错读一个字,不回读一个字;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把握其本质;寻找例题的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步骤、把握解题的重点;第二阶段:导读阶段,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具体做法为: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提纲中的问题;做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通过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此时教师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演练、练习等形式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第三阶段:自读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教材的乐趣。具体做法为: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猜想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让已经学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此时教师送学生一些鼓励的话——说你们行,你们就行,真是了不起。

二、精讲环节

在导读环节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巡视得到的学生学习教材情况的反馈信息以及教学要求,精讲重点和关键,强化注意点,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错误的原因,突破难点,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教师讲的方式是教师先设疑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和鼓励,不重复讲;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然后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会写课堂学习小结。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过关环节

通过课内自学、答问、巡视检查、表情观察、板演、小测验、练習等方式,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并进行及时的讲评、矫正,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检查教学效果的方式是练习,练习分必做题,也就是课堂作业,选做题和思考题;课堂作业先完成的学生教师进行批改,然后采用“一帮一”、“兵帮兵”活动进行批改;选做题和思考题选学生板演与改错,教师点评。这样,做到了当节教学、当节反馈、当节评价、当节过关、当节完成课堂作业、教师当节批改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每一个学生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真正过关,同时也培养了拔尖人才。一节学生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猜想、有互帮的数学课完成了。

上一篇:企业交通安全管理下一篇: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