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

2024-06-24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精选12篇)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 篇1

中国的古诗词语言优美, 博大精深, 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美感, 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理解古诗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所以从“诵”、“赏”、“悟”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目前我国的初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还不够, 不能够完全掌握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而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并未考虑到这一情况, 完全是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灌输教学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 这样就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 觉得古诗词晦涩难懂, 从而不愿意学习古诗词, 机械的去学习, 被动而且死板。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 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从而爱上古诗词, 主动去学习古诗词, 所以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而丰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引导学生, 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 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诗词的记忆以及翻译, 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活跃课堂氛围, 老师可以读出现代文的翻译, 然后由学生抢答对应的诗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老师说:“有好几只黄莺在争抢暖阳里的树木, 不知道是谁家的燕子叼来了泥巴要建新的家了”, 学生们就会争着回答“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及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 让学生进一步的背诵和理解古诗词。

二、品读背诵, 初步认识

初中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 正是记忆力好的年纪, 所以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 才会有更加丰富的积累, 打下坚实的基础。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 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适合品读背诵,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强学生的背诵, 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受到感染, 被古诗词的魅力所吸引。例如, 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学生背诵到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时学生们就会感受到作者的雄心壮志, 虽然作者已入老年, 但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犹存, 意气风发。学生也会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在品读背诵古诗词时也要讲究适当的方法, 避免单调的背诵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应采用多样的背诵方法, 可以设置情景,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利用图片、乐曲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韵味, 对所学的诗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用情欣赏, 加深印象

古诗词都是来源于是人的生活, 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在实践之中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不再被动地机械记忆,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用心去欣赏, 让学生融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写这首诗的诗人, 设身处地地去想象, 如果自己是诗人自己会怎样, 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和想法, 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例如, 在学习《相见欢》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南唐后主, 亡国之君李煜, 在那样一种环境之下, 自己是否会发出“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 自己是会像李煜一样忧郁地活下去, 还是会悲壮的死去, 自己的选择又是为什么, 自己当时的感情如何, 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和内涵, 哪种无奈与悲伤也会令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对诗人及诗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感悟意境, 深入理解

我国的古诗词一般都具有“含蓄隽永”的特点, 通过意象来营造世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字里行间都渗透了诗人的感情, 由于古诗词言简意赅, 所以, 其中包含的意象就成为了理解古诗词的关键, 意象的主观色彩较浓, 表达作者的感情, 所以就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意象及意境进行理解, 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心理。例如《钱塘湖春行》就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春景图,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是在远处观望到的景色, 还不是很清晰;“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在近处看到的景色, 十分富有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是作者走入景色之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书法作者的情感, 表达自己游玩的还不够, 尚未进行, 以及对接下来的游玩的向往之情。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 先想象一幅春景图, 花红草绿, 鸟儿争鸣, 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就诞生了, 之后又引人想象更多春天的意象, 总体营造了一种和谐欢快的春游的意境, 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此外,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词的内涵, 教师应该从事实以及古语典故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给学生讲解诗词诞生的背景以及诗歌的流派等基础内容, 还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史书, 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语和典故, 这对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的学习对初中生来说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从“诵”、“赏”、“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优化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古诗词的教学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获得更好的理解。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 篇2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然而,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都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多数教师认为不好教。一来,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久远,学生缺乏相应的情境感受;二来,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学生不易体会到其中的深层含义。针对这两点,我认为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学会古诗,爱上古诗。

(一)“知人论世”。

诗人写诗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所以应让学生有意识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于这方面,我一般采用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与课上故事接龙的方式进行。如讲到李白的诗,就让学生先去查查李白的资料,自己进行归类整理;到了上课时,就请同学用接龙的形式,一个接一个的来讲关于李白的小故事或介绍他的一些情况、诗歌风格等。这样,学生们对诗人有了充分的了解,甚至对诗歌也有了兴趣,学诗时自然事半功倍。

(二)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三)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

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

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

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四)强化改写,培养想象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以达到快速背诵。因此,他们就认为象文言文一样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很难将学生带进诗词意境,不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为您编辑]所以我花在此方面的时间是相当少的。而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改写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自己最喜爱得体裁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改写后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者在全班朗读,然后再讲解诗词语言上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容易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 篇3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感觉到学习是如何的有意思,不知道前人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很多学生会觉得古诗词没有意思,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根本就用不到。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也只是听写、背诵,非常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乐趣。而且大多数还脱离了生活,使学生对古代的人和事没有一点好奇心,没有一点想要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欲望。从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学内容丰富,但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全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待古典诗词采取一种比较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是把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没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的乐趣所在,只是一味地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是应付教师,完全没有受到古典诗词歌赋的美的熏陶,忽略了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没有从中提高自己的一些内在的美以及内在的一些素养。

2.只注重理论分析,没有注重审美

对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没有进行良好的改革以及完善,教学模式很单一,主要还是以讲解和分析文章主旨为主,没有凸显出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整学期下来对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理解都采用比较单一的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一般都是先介绍作者以及本篇诗词的写作背景之后,开始对诗词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几遍,再对古诗词进行一下翻译以及语法的讲解。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一首诗一曲词的优美意境和潜在的独有的灵气。因为模式的单一化,使学生早已了解课堂上的教学顺序,以至于对教学的内容也失去了兴趣。而对于古典诗词的讲解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太过于强调语法,强调考试中会出现的重点,以练习代替阅读,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以及默写,来记住教师总结出来的东西,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使得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去鉴赏诗词歌赋,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在古诗词的学习上没有较高的效率。

3.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

教师如果没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话,直接会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以及情感意识,只是单纯地对文章的分析以及总结使得学生没有参与进去,使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还停留在听、写、背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带出来,完全的扼杀在摇篮里。由于教师自身对美以及诗词欣赏上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出诗词的内涵,没有描绘出作者当时在写下这首诗词时的内心感受,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没有什么收获。有些教师只是借鉴其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的知识,本身都没有理解古典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在涵养,没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在教课之前没有进行很好的备课,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只是通过教科书以及辅助资料对课本进行机械性的解释以及朗读,没有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正是因为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以导致课堂丧失了灵气和诗意,使得学生在审美意识以及品位的培养上没有有效的提高,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说第三单元的《钱塘湖春行》中有这样一句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一幅美的不得了的初春图啊,可是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将原文进行了一下简单的阅读以及翻译,完全没有引领学生进入钱塘湖的春景里,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到春的味道。

二、改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

1.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没有兴趣何谈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去理解去发现古典诗词中所存在的美。只是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导致学生对古典诗词失去兴趣,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心理上开始排斥。在教学之前可以放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或者是音乐来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写作以及作者描述的一个环境中,只有使学生领略到本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相关知识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本篇诗词的过程中还复习到以前的知识或者是了解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使他们在课后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的资料。比如在讲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不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勾起对农村风味以及劳动生产的回忆,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被农庄的生活美景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这样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又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的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通过多媒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说在讲解《观沧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曹操的图片还有经典的电视剧视频来对曹操进行一下简单的认识,之后再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期间教师可以适当的通过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表达对诗文的感受,具体的感受需要教师对古诗的充分理解。

2.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朗读的能力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中诗人所投入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才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方法,古诗词的朗读不但要有感情还要有节奏,可以根据相关的录音进行一下练习,之后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技巧,例如说,在讲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时候,我会先介绍一下文章的思想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情感后再给学生放一段本首词的音频,让学生先跟着音频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与朗读,然后自己再做一下示范,可以让其他学生指出哪里与音频不符,之后让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整首词的熟悉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语感。在《天净沙·秋思》的讲解中我会让学生注意,平仄上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让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景物的并置,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荒凉的背景以及哀愁的情调,让学生体会到游子思念故乡,不愿漂泊的凄凉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主要讲的是韵律,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连,语调以及节奏还有重音,对于作者要强调的地方一般要重读,像《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亡国恨”表示对统治者的不满所以一定要重读,还有“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唱”也表示作者的不满所以要重读。前面的两句主要是介绍一下秦淮河上的状况,语气要轻缓,平静略带伤感,对于表明文章思想的后两句就需要语音坚实有力而且激昂凝重些。在朗读此篇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寒水”、“秦淮”、“不知”、“犹唱”需要连读。大多数此类古诗一般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法。

3.联系生活,用情欣赏

在古诗词的讲解中,主要注重的应该是一个“情”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毫无用处,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由此可见,只有使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才能使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重要性。比如说在《钱塘湖春行》的讲解中,我会通过把文章中的主人翁换成学生来讲解。还记得春游的时候吗?那时候阳光明媚,春意正浓,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听听鸟儿清脆的声音,听它们在说什么,我们再看看树上的黄鹂,他们是不是怕抢不到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而在打架.......只有将古诗词转换成现实生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才能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对于一些情景比较明显的古诗词来说,我觉得可以直接将其情景再现,通过对原文的了解将其改成一个话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去体会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过故人庄》的时候,我会将原文改成小剧本的形式,然后找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农庄的主人以及作者,将古诗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知识内涵,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 篇4

一、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如今的阅读和写作教研, 古诗词教研的落后性较强。如今在古诗词教学中, 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讲, 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语言化倾向较为严重。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古诗词观赏课中, 都将其当作文言串授课, 甚至直接将其作为文言文课, 这是因为他们将诗文的句义以及诗文的静态解释作为了重点, 没有重视学生对古诗文表达的意境的差异化理解。

二是看法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人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 简单地告诉学生本诗词就是寓情于景或者景中抒情, 没有重视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以及心理素质。

三是支解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教师在整体赏析一首诗词的过程中, 往往局部解释单调的诗词文句, 没有对诗词鉴赏的整体性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一是情景导入, 走进诗词意境。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指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教材内容, 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 将一系列的方法应用过来, 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当中。通过有效的新课导入, 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 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 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 教师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充分钻研, 对新课导入产生足够的重视。比如, 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们聆听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 这首曲子有着十分深远的意境, 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 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 也可以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在音乐的背景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诗词意境, 对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感悟, 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是对写作背景进行剖析, 以便更好地把握诗词主题。作者通常会将个人的一些遭遇以及感情变化融入到诗词当中, 那么在学习诗词之前, 就需要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 通过对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解, 都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主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将作者写作的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线索进行把握和理解, 这样诗词中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被学生更好地掌握。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们理解, 本诗创作时间为安史之乱, 杜甫弃官西行, 在路途中看到了人们生活颇为艰难, 有感而发, 遂创作了此诗, 作者十分关心民间百姓疾苦, 学生们也可以对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更好的学习本诗词。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过来, 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差距就可以有效拉近, 促使学生对所学的诗词更加透彻地理解, 进而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是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 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情思给体现出来, 就艺术化客观事物, 这种创作活动被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可以将作者的真实生活给反映出来, 又可以承载诗人的情感价值, 有机统一了客观事物和诗人的内在情感。通过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 可以促使学生对诗词作者的感情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比如, 在对陶渊明《饮酒》进行讲解时, 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用“看来”代替悠然见南山中的“见”, 是否可以产生同样的感觉? 学生们通过思考, 就会理解见字更加的贴切, 可以将作者在无意之间看到南山的神态给充分体现出来, 说明了诗人的生活十分悠闲。因此, 在对诗词进行讲解时, 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将经常见到的诗词意象集中讲解给学生, 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通常用“月”来表示, 对人生苦短的伤感通常用“流水”来表示, 对苍凉凄冷进行体现, 霜字尤为合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来感悟常见意象, 鼓励学生对诗词独立分析, 进而实现诗词鉴赏效果提升的目的。

四是进行诗词鉴赏, 组织诵读活动。可以开展一些古诗词兴趣小组活动, 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 不仅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 还可以起到延伸的作用, 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的理解, 促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 教师就需要将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开展下来, 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基础上, 还可以对学生的诗词素养进行培养。比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 教师给出诗词的上半句或者下半句, 有学生来回答下半句或者上半句, 或者是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让学生将诗词题目以及作者说出来, 或者给出一些有关联的语句, 让学生将经典词句写出来等, 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 促使学生的诗词记忆量得到显著提升。总之, 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 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充分调动起来, 促使学生诗词背诵量得到加大, 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 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教学, 可以促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过去传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实践过程中, 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 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导入诗词情景, 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 将学生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 以便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讲, 需要充分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词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 更应该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古诗词, 它在语文课本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做好古诗词教学, 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实现。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词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朱猛.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学园, 2013, 2 (25) :123-125.

[2]陈晶晶.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 (6) :66-68.

[3]田艳敏.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手段优化古诗词课堂教学[J].学周刊, 2011, 2 (11) :77-79.

简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5

长顺县代化中学:刘星刚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学者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现,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精神面貌、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更是我们进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教育和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都被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本文笔者就数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表达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见解。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教学

经验

一、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研相比较,古诗词教研则显得相对比较滞后。在我看来,当前的古涛同语教学基本存在三种不良倾向:

首先就是“语言化”倾向,大多数教师都把古涛同观赏课当做文言串授课来上,甚至和文言文课一起来上,这是因为他们只看重诗文的句义和诗文的静态解释,却轻忽了学生本身对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有着不同的理解。

其次就是“看法化”倾向,许多人还会把古诗间简单地赏析为“诗物”与“诗情”的简略比,告诉学生说本文就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但却轻忽了此阶段学生审美观、世界观以及心理素质的教育。

还有就是“支解化”倾向,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分成了单调的诗词文句的局部解释,忽略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效果。

这些问题也仅仅是我个人认识到的一部分,可见当前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好它呢?

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教会学生艺术审美的过程。要教会学生发现其中的美,体验其中的美,并运用其中的美。

二、重视学生审美心理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教会学生一种认知态度、一种审美态度、一种学习态度,让学生了解一种规律、一种方法,就会让教学变得顺畅的多。学生以适当的情感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他们的能动性必然会很强,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提升;以不妥的感情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平常人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的,如果我们对作者的身世、观念、志向进行解释,再告诉作者当时所处的大背景,同时对学生进行见解、视 野方面的扩充认识,相信教学就会容易的多。

审美心理的教育是个庞大的生理工程。一般说来,好的教学导人是其中的第一步工序。导语的情绪色彩应该和诗词的情绪色彩息息相通。我们用可 以适合的导语去涤荡学生的心灵,以求获得先声夺人之妙。其次,要特别注意吟诵对培养审美心理的特别效果。古诗词毕竟是一种语言艺术,古诗词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又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我们吟诵就要吟出诗词的情绪味、音乐味,让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孕发特定的审美心境。再次,要注意教 学辅助手段的适当运用。如在教学历程中随机使用挂图教学、乐曲欣赏或幻灯片等教学于段,去扩展表达诗境诗情。

三、重视教学步骤的实施

其一为“传播阶段”,即老师精讲。老师在认真研讨课本,归类好本文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条件下,对将要温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解,拟成具有开导性的综合思考题,板书给学生,以形成知识的大概和全部内容的阶梯,发挥“导”的作用这一步,要求老师必须把知识进行重复讲解,抓住要害,理出规律,让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只有这样老师才气发挥启示和引导作用。

其二为“反刍阶段”,即让学生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启示、引导,是为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服务的。那么这里的读书,就不是一般平常意义上的读书,而是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带着问题,在老师引导下读书,边读边思考,把书读懂.唤起自身的理解。把知识重复品味。知识梳理、唤起影象的这个开端目的就到达了。读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读的要领举行具体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四管齐下: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做到真正的念书。

其三为“消化阶段”,即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理解,当然这远远不够,还必须牢固消化,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牢同踏实,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要真正到达目的,就必须举行一定量的学习练习。但练习到底是要求精讲多练,还是精讲少练呢?笔者以为既不能多练,也不能少练+而要精讲巧练。

其四为“反馈阶段”。学生学习后,不能一了百了,老师一定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调研,实时进行查缺补漏,或单个批改,或全班批改,或老师抽样批改等,批改后的试卷,要迅速总结,对实习中出现的倾向性题目必须实时“回炉”,举行个体指导或是全班补习。

四、重视全面教育的实施

一般说来,艺术审美具有相互关联、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光要学生读出“诗言”的表义,而且还要门生读出“诗言”的韵律、节奏、色彩美等。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 “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同,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人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人”,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本文构思精巧,结构非常严谨。本文全文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那“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的苦闷,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一刻,学生即诗人,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心天地。参考文献:

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篇6

关键词:古诗教学;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86-01

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笔者想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3、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

4、想象激趣。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1、变身诗人,感同身受。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

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離,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诗人李白空有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在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

2、纵情诵读,情意皆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3、熟知意象,感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

4、巧用媒介,身临其境。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歌的意境。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篇7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且具有很大的教学难度。本人结合实际教学工作,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 并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前预习、加强朗诵技巧培养和展开想象、品读课文四个方面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不佳。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对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总结, 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80%左右的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 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阅读课本以外的其他古诗词作品。一些学生因为觉得存在理解障碍, 学习古诗词比较费力;一些学生认为除了应付考试外, 学习古诗词没什么用;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不符合时代潮流, 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2) 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不懂诗歌鉴赏的方法, 不会鉴赏。 (3) 中招考试在古诗词学习中起着导向作用, 历年的中招考试中古诗文的默写都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换时间去诵读, 而不能真正地去欣赏。 (4) 不能学以致用。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古诗词积累对自己的写作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在写作中不会化用诗句。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收效甚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他们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以识记和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并探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二、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 时代较远的距今两千多年, 较近的也有一百多年。由于时代不同, 在读这些古诗词时, 今人与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鸿沟。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 要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是件较难的事情, 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在学生学习《蒹葭》时, 笔者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 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并告诉他们这首歌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的。接着, 又举出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词, 并告诉学生这些词是将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诗句稍稍改动,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学习每首诗词时, 都先将涉及的作者逸事、创作背景以及史实、典故等讲给学生听, 不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还增加了课外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 强化课前预习。

古诗词的教学中, 如果将所有内容都安排在仅有的课堂45分钟时间, 可能会很仓促, 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课前预习活动。首先,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自己熟悉的途径, 搜集古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常识, 为课堂教学增加生动详细的内容, 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 要求学生找出预习时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并列出预习计划, 对课文中需要详细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提前介入字词理解和内容理解, 并依靠自己的理解展开学习。最后,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筛选学习中的难点, 奠定教师课堂针对性讲解的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有效的课前预习帮助课堂教学更好地将时间运用到重难点,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形式美和韵律美,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他们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 古诗词教学中应将朗读贯穿始终, 并加强朗读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培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的美、理解其中表现的情感。教学中, 我将诗歌的朗读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教师泛读或者让学生听录音;其次师生齐读, 读准字音并点拨难以理解的词句, 对较容易理解的字词让学生自己讨论, 在读的过程中弄清诗歌的大意和表现的主题;最后指导学生划清节拍、读出节奏感, 甚至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 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味。以理解为基础, 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诗词表现出的美。

4. 展开想象, 品读课文。

初中语文古诗的教学艺术初探 篇8

然而, 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古诗的时候总爱把古诗当作古文一样, 一字一词地去讲解, 然后把她翻译成现代汉语, 叫学生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讲就是:枯藤缠着老树, 老树上有一只乌鸦, 远处有小桥、流水和百姓家。在荒凉的古道上, 有一个人骑着马在走。本来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却被老师隔离得支离破碎, 一幅美丽的图景顿时黯然失色。她圣洁的灵魂因此而玷污, 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变得平淡无奇, 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 她不再给人以美的遐想, 不再给人以细嚼慢咽的满足。她已面目全非, 失去了她夺目的光泽, 失去了她的原汁原味。

那么, 怎样才能让古诗这一最高艺术以她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呢?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就是要在读中去品尝诗的韵味, 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古之学者读书大都摇头晃脑, 而且颇为陶醉, 其神情难以言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去写老师读书的神态:“因为读到这里, 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我想此时的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之中, 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种美味佳肴还要舒爽。

当然, 作为一名初中生, 他们是不会在读中领会诗的深邃的内涵, 也不会在心中勾画出蕴含在诗中的美丽图画。教师应以读带讲, 讲中再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把学生带入那神奇而优美的画面之中。如: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 边读边作如下讲解:“常言道: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美妙绝伦, 而西湖六月的风光更是无与伦比, 美不胜收。红日当空, 莲叶满湖, 似与天相接。朵朵荷花姹紫嫣红, 娇艳欲滴。莲叶上露珠晶莹, 在阳光的映射下, 闪闪发光, 像一粒粒珍珠。微风吹来, 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 就像喝了一口陈年的老酒。那珍珠也一粒粒的滚动, 显示出无穷的生机。此时, 天空日丽, 那红碧交辉的彩色画卷, 令人心旷神怡。你会感觉到:此时的我已并非凡夫俗子, 而已飘飘欲仙了, 似在天上走, 何似在人间。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送别友人, 心中是何等的惬意, 没有丝毫的哀怨和忧伤。”

经过上述讲解, 师生共同走进了天堂般美丽的西湖, 共同去领略西湖那“淡抹浓妆总相宜”的胜景。这样, 我们既走进了诗的意境, 又带给了学生无穷的美的遐想。如此讲读结合, 学生易于理解, 易于成诵, 培养了学生欣赏古诗的综合能力。

另外, 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 并不是单纯地只讲一首, 而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起讲。这样, 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 又可激发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如讲《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时, 让学生了解“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细雨如丝, 繁花似锦的三月, 表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在古道西风, 杨柳依人的初春送别友人, 作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在奇寒无比, 冰天雪地的隆冬送别友人, 作者心中满怀惆怅。这样, 一组送别的场面像放电影式的在眼前浮现, 清晰而生动, 这不仅加深了印象, 而且还展示了古诗的无穷魅力与生机, 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议 篇9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 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探求思索。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迫切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 初中阶段不少于五十篇。

从教学实践出发, 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因素,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吸收, 并能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古诗词的诵读

课堂诵读的形式, 除了通常的范读、跟读、齐读、轮读、重音朗读之外, 还可以进行定时背诵、小组背诵、背诵接力、小组评优等, 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这些方式方法,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诵读对象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的诵读应不拘于形式, 只要学生觉得所选择的诵读形式有助于理解与体会, 就是最好的诵读形式。在不拘一格的个性化诵读中, 学生可随时中断诵读, 品味作品的精彩之处。一般而言, 经过教师的讲述、提示, 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和认识, 对诗文的背景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此时进行诵读, 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个性化的诵读要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 如“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反复地读, 在读中进行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得多了, 自然成诵, 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在反复诵读中, 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 指导学生低声漫语吟读诗句, 仔细品读赏析诗中的意境, 在低声诵读中感悟, 在感悟诗情意境后再品读, 读出诗文的抑扬顿挫、回旋曲折之美, 悟出诗中所写景物的情趣。

二、情感意境的把握

1. 创设情景, 直观感受

教师通过CAI课件、挂图、书面文稿等形式展示有关资料, 学生通过欣赏、阅读这些资料, 获得初步的认识, 以便读通诗文, 读出诗句的内在情感。资料内容可以是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可以是诗中蕴含的画面, 也可以是与其相关的背景音乐。比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 就可以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获得直观的艺术感受。

2. 知人论世, 深入理解

孟子曰:“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而只有“知其人, 论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词学习, 必须让学生做到知人与知世, 否则就很难真正准确理解作品的含义。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字面上看, 这首诗无非是写三峡水流湍急、船行之快, 是一首山水诗, 但是如果这样理解, 此诗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了。这首诗还有更丰富的含义, 那就是表达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路过三峡, 遇赦而返时所作, 因为有不久之前逆水而上的艰辛, 所以在遇赦归来顺流而下时, 才会感到格外轻松喜悦。这种感情在诗里并没有直说, 而是以轻松的节奏流露出来, 如果不了解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和心境, 恐怕很难理解这首诗隐含的内容。

3. 品味诗句, 作发散性思考

例如教学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时, 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以作发散性思考:将“落花时节”与诗中的“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又可视为对国家命运的感叹。

三、鉴赏能力的提高

前面笔者已说过, 诗词的背诵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也是一个考验人的意志的过程。一时的冲动是背诵不了多少诗词的, 没有一定量的诗词积累, 很难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呢?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虽然,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开展相关活动, 可以说没有这些活动, 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就很难提高。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词的感受。如何开展活动, 没有现成的模式, 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 所要采取的方式就不同。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次数。现在进行的活动常是一些象征性的: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 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为纪念什么节日, 就找几个学生朗读一下诗歌。这样一个学期也不过一两次, 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应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诗词, 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几首以前学过的诗, 可以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几个组选出代表去背诵另外几组学生抽出的诗词……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 只有把学生发动起来, 教学活动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

四、多媒体助力诗词意境

古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在对古诗词的整体审美感受中, 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根据所学诗词的内容和特点,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设置相应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以丰富他们对古诗词的形象感受, 从而准确把握好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 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 体现沙场征战、壮志凌云的豪情;《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 教师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帮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五、古诗词助力写作

古诗词经受时间的检验,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犹如一杯至醇至真的美酒, 古色古香而韵味无穷,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皆光辉灿烂, 令人心醉神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掌握古诗词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以致用, 把古诗词中的名句自然巧妙地引用到写作之中, 帮助学生汲取精华, 将古诗词的精神内涵有效地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表达中, 从而写出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农训之.诗歌教学不可忽视两个重要环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 , 2004 (Z1) .

[2]蒋德均.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教育评论, 2005 (1) .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篇10

一、古诗词诵读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人创作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其中的经典古诗词犹如星河般璀璨,其凝聚了前人们的睿语哲思,且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熏陶、感染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由最初的《诗经》到《楚辞》,再由汉乐府至建安风骨,再由陶渊明的诗词到唐诗宋词,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名家,且给后世留下大量精彩绝伦的诗词。这是前人们留给后世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与诵读,对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体会

众所周知,诵读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与想象的朗读方式,通过诵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得到诗歌的美感。古诗词当中所使用的语言极为精炼且优美,学生在不断对其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无形之中调动其想象,进而依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创设,且在想象之中体会古诗词中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形成犹如身临其境的体会。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地诵读,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想象诗人当时所处时期北京边境地区具有的异域风景,即:在秋季,边塞的大雁早早地飞去衡阳,且没有任何逗留的意思;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孤城,在夕阳西下、暮霭形成之际,便已经将城门紧紧关闭;在这时,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马嘶声、风吼声以及起伏不断的号角声。由此可见,边塞的寒冷、荒凉,以及紧张的战事。在学生理解上片意境之后,再对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行诵读,就不难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悲凉、慷慨之意,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将士们的报国之情。学生在不断对诗词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渐渐地沉浸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当中,进而得到内心情感的体会。

三、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诵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对其审美趣味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诗歌犹如美的化身,其中所隐含的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学生在不断、反复地诵读古诗词时,会渐渐地对诗歌产生兴趣,且在此过程中其审美能力也将发生一定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粗俗、低级逐渐迈向高雅。因此,对初中生而言,加强古诗词的诵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其审美水平。

(2)诵读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古诗词的语句精炼,韵律协调,且节奏鲜明,可以说古诗词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古诗词拥有优美整齐的语言,多种多样的修辞,以及丰富的内涵,在对古诗词进行诵读时,往往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初中生不断对这些古诗词进行诵读,就能够对其中的词句进行推敲,了解并感受其中的佳句、妙语,从而逐渐提升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诵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诗歌与想象是密切相连的,古诗词反映了现实的生活,但是并不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而是一种结合诗人想象的描写。诗人们在对诗词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似乎永远都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进而创作出精彩绝伦、激情澎湃的诗歌。例如,在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学生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会不断想象诗人所描述的情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其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

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介绍背景;反复诵读

古诗词是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哲理、向世人传达的情感以及营造优美意境的手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新课标出台之后,古诗词占教材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古诗词的翻译上,当然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古诗词教学必须要抓住的关键点展开论述。

一、介绍背景,加强理解

每一首诗都包含了作者对于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如果学生知道了诗词创作的背景,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诉求。笔者在讲解《泊秦淮》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作者杜牧想要表达的内容,对整首诗的写作背景做出了以下介绍:“作者杜牧非常关心百姓疾苦,而当时的唐王朝统治已经走向了没落,与此同时藩镇的势力日益强大,边患频繁出现,这些社会现状使作者对唐王朝的统治充满了失望,《泊秦淮》正是以这种思想为基调进行创作的。这首诗是作者夜泊于秦淮河上的所见、所感、所伤,诗中引用了陈后主由于贪图享乐而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讽刺了当时唐王朝的封建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一种忧虑。”通过对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学生可以加深对《泊秦淮》这首诗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拼搏进取、居安思危的情感。

二、反复诵读,重视积淀

现阶段的初中生,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重视时尚、现代,忽略了自身文化的积淀。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藏,对于这些精神财富,我们绝对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需要学生将其消化、吸收,将它们转化为内在的一种意识形态。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每天都会在晨读的时间选择几首教材中的古诗词要求学生来反复诵读,读熟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并且要求学生互相考查对方的背诵情况,笔者自己也会随时抽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情况,以确保学生能够认真对待这件事。除此之外,笔者还在每节课预留出10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诗。讲诗的过程是:首先对诗进行范读,然后对作者、意境进行介绍,最后背诵整首诗。讲诗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另一方面则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品味诗词,感悟意境

古诗词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营造出一种悠远绵长的意境,使身处其中的人们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词中所传达的那种意境,并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悟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比如笔者在讲解《夜雨寄北》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时,就引导学生展开了这样的想象:“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君问归期一句我们可以推断,作者在此之前就收到过妻子的来信,来信的内容是询问丈夫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而‘未有期一句则是作者对妻子的答复,‘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其中包含了无限的思念与些许的无奈,作者仅仅使用了七个字,就将自己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表达出来,看似平淡无奇,却也耐人寻味。”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特别是孩子的想象力,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去把握诗人的心境。

四、运用诗词,融会贯通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同时应用又是最有效的复习。因此,语文教师还要利用一切机会,甚至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使用贴切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比如,笔者发现有个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故意问其他同学:“李白在《将进酒》这首诗中,有一句自我勉励的话是什么?”同学们都抢着回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笔者带领学生去春游,登上了山顶时,问道:“你们最想使用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现在的心境?”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也有一个学生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引起同学的一阵欢笑。显然这位学生不但理解了这句诗的真正含义,同时还能够幽默灵活地运用这句诗,这才是真正地掌握了这句诗。

综上所述,古诗词有着言语精练、意境深远的特点,广大教师需要从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教育,在巩固学生文学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品味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灵川.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1(3).

[2]蔣永胜.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6).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当前,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进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陷入提高成绩的怪圈中, 语文教学也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教学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美感,古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词本身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导致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过分重视古诗词的讲解。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进行背诵记忆缺乏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古诗词中的内涵进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越来越差,学生自己不能对古诗词进行有效地体会与分析,不知道古诗词中存在的美,会认为古诗词是枯燥的、无趣的,学习就会更加被动,效果也会更加不理想。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学会古诗词,首先是要对古诗词感兴趣,这样才能积极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 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好。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学生们面对升学的压力,大多都被动地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学习是极为枯燥的事情,需要学生具有极大的忍耐力但是这往往是初中阶段学生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

(1)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源。 为了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应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意识以及动力。 例如,在学习《 行路难》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明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开元盛世,李白虽然满腔抱负、满腹才华,但是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赐金还山。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并自己设计出能够符合人物当时心境的对话,同时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举止等。 通过学生的表演,李白 “ 停杯投箸 ”“ 拔剑四顾 ”的苦闷 、“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的呐喊以及“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都被学生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住李白当时的情感,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有效地激发,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辅助古诗词教学。由于古诗词教学比较枯燥、难懂,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古诗词内容通过图片、 视频以及动画等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来, 实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 明月几时有》 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漆黑寂静的夜里,一轮明月高高挂在空中。 月亮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能够给人以一定的艺术联想,古今很多文人利用月亮传递和寄托自己的情怀。 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明月的诗句,然后播放歌曲《 但愿人长久》 。学生一定能够凝神静听, 将学生带入学习的场景中, 进而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明确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3)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古诗词一般都是借用一定景物进行情感的抒发,给人们留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优美境界, 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美与艺术魅力。

三、结束语

上一篇:幼师专业钢琴教学下一篇:急诊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