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2024-06-04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共12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1

摘要: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能够突出体育教育以人为本和贯穿终身的主旨思想,本文首先介绍了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涵,通过在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将其贯穿到体育教学评价中,提升了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项目;体育精神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体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故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并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初中体育老师强化学生日常的体育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验技能,同时还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和勇于攀登的意志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2

一、开展“创业+感恩”教育的原因

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是一种修养,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心怀感恩, 爱心永恒”“心存感恩, 知足惜福”, 是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美德。为此, 本校从2008年下学期开始, 在学生中开展了“创业+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二、开展“创业+感恩”教育的方法与步骤

(1) 宣传发动。 (1) 召开全校德育工作会议, 做好“创业+感恩”教育活动的宣传动员; (2) 利用周会课进行国旗下演讲, 拟定并宣读《“创业+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 (3) 以“创业+感恩”教育为主题, 布置宣传橱窗, 悬挂感恩主题条幅, 印发《弟子规》《二十四孝》《十月怀胎歌》, 各班张贴《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 营造校园感恩氛围; (4) 各班每期办一期以“创业+感恩”教育为专题的黑板报, 学校组织检查评比; (5) 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教唱感恩系列歌曲———《感恩的心》《感动中国》《十月怀胎歌》; (6) 校园广播站开辟“创业+感恩”教育宣传专栏, 选播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诗歌、散文。

(2) 具体实施: (1) 学习传统文化; (2) 收集整理孝敬故事、感恩故事等感恩教育材料, 各班开好主题班会或主题团队会; (3) 每一位同学培育、护理好一棵树或一株花, 维护一块清洁区域; (4) 为父母或师长洗一次头或脚, 为父母或师长寄一封感恩信; (5) 组织学生进社区、敬老院、孤儿院进行慰问; (6) 组织献爱心活动; (7) 每人学会10首感恩歌曲; (8) 开展以“创业+感恩”教育为话题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比赛; (9) 学校出好专栏; (10) 每班编排以“创业+感恩”教育为主题的优秀文艺节目2~3个; (11) 每班上报本班级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恩故事。

(3) 总结: (1) 每位学生分两次写出参与“创业+感恩”教育活动以来的变化和感想, 各班选5篇上报团委; (2) 下发感恩教育反馈信, 向家长了解实施“创业+感恩”教育的效果; (3) 各班写好文字总结材料; (4) 评选校园“感恩之星”; (5) 对各项活动的获奖者和教育效果显著的班级、团支部进行表彰; (6) 团委将该活动的成果材料进行整理。

(4) 深化: (1) 设立“创业+感恩”教育月, 把每年的5月份定为感恩教育月, 将感恩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2) 建立“创业+感恩”教育长效机制, 健全“创业+感恩”教育规章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确保“创业+感恩”教育内容始终渗透在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 (3) 政教处、团委统一安排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注重计划、实施、检查、评比、奖励五环节的落实, 并将实施情况纳入班主任、班级、团总支、团支部的考核。制定考核细则, 对各班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活动内容结束后, 分年级评选出活动开展得好的班集体4~6个, 每班评选感恩之星1~2名; (4) 以班级为单位, 加强活动的动态跟踪、信息反馈和素材收集; (5) 各班主任负责本班“创业+感恩”教育活动的落实,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施方案并作好具体安排、检查、督促; (6) 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7) 主题教育活动办公室积极收集并上报活动开展情况及信息。

三、学校开展“创业+感恩”教育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初步实施, 目前已初见成效, 具体表现在: (1) 学生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理念, 人心积极善良, 能自觉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班级活动, 班主任直接管理少了, 但班上工作井井有条。学生们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达到了“管就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2) 对长辈和教师有礼貌多了; (3) 学生的潜能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4) 知福惜福、富有爱心的同学多了, 自己省吃俭用, 在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时却毫不吝啬, 在学校组织的每次捐款中都很积极; (5) 爱护公共财产的同学多了; (6) 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多了; (7) 过去, 晚上就寝后, 还有部分学生再跑出去上网, 清早赶回学校出操, 白天上课打瞌睡。现在基本杜绝了这种现象, 政教处的老师感到学生工作好做多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展;感恩教育;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知恩图报已离我们太遥远。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很多人都已觉自然,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来都没曾想过去回报。今天,我们的学生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都在警示我们:语文教学应加强感恩教育,对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进行灵魂的洗礼。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呢?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以教材为本,开展感恩教育

1.父母的养育之恩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忘恩负义必遭唾弃。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赐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养育成人。父母操劳了大半辈子,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白发与皱纹。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章从各个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游子吟》赞美了母爱的伟大,留下了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父亲在家中祸不单行的情况下,仍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那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刻在了多少人的心中!《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对儿子“教之严”、“爱之慈”,宽容隐忍、仁慈温和,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师长的教诲之恩

学生对老师要感恩,感谢老师给予做人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教导自己时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藤野先生》中老师对于一个弱国学生的尊重以及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了在困境中奋斗的鲁迅多少鼓舞,而莎莉文老师以无私的爱再塑了海伦的生命,使一个盲聋哑的女孩成为杰出的人物,成为许多人的楷模。

3.朋友的帮助之恩

在社会上处处都有感人的事,只有学会分享,学会谦让,学会心存感激,将来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从《羚羊木雕》中感知好朋友万芳对“我”的友恩;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4.自然的赐予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赐予我们壮丽秀美的山川,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受,还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二、注重情感体验,开展感恩教育

1.在朗读中开展感恩教育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有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阿长与<山海经>》,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如《背影》一课,要反复朗读描写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语段,体会年老体衰、行动艰难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在写作中开展感恩教育

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一封感恩信,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妈妈,以交流心声、增进感情;在建党节之际,写一篇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的抒情作文,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在国庆之时,通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当老师、同学给予自己帮助后,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以表达感谢之意。

三、实践报恩行动,开展感恩教育

1.感恩就是承担责任

感念父母之恩,就不应当让父母为自己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舍生而取义”,《木兰诗》中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等等。而学生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好本领,将来好赡养父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感恩就是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就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珍珠鸟》用信赖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境界。感念社会之恩,就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人和谐相处。《老王》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告诉我们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安秀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吉林教育.2009年26期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4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也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 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1、运用体育课堂常规,加强文明意识培养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而,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

我在教学中从队列和休操队形抓起,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有些学生自制能力差比较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诱发学生进取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比较复杂,那些身体和心理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学习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可以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类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在教学中,采用了距离错位的方法,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一种平等竞争的假象,以刺激学生的练习欲望,诱发学生的心理竞争意识,达到练习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已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道德意识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克服障碍(如阻力、困难等)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犟等。作为体育教师就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体的任务,把它作为份内之事,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定时、定量、定强度、定具体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在身体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练习。及时发现正典型,正确进行评价,对特殊学生区别对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诚实、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克服困难、坚毅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4、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外伤害事故发生,这不仅会妨碍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影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会给受伤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损失。所以,体育课中的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应当引起每个体育教师的重视。

首先是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上课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并根据课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如何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辅助练习,使学生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受伤,更重要是学生走向社会,在场地、设施简陋的条件下,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自我保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让学生学会保护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再次是让学生关心器材收拾。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

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5、良好风气、互助互爱、爱国主意教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武打电影片及武打小说中的问题,由学生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应爱护公共财产,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开火车”中,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

此外,在体育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

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生的培养上更注重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在“传道”、“授业”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优化的育人效果,让学生理解成才先成人的真正含义。初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当前,难度特别大,对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比较高,但只要我们坚持把自己平凡的工作与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领域各项改革,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体育教学过程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菩萨庙中学

孙永利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5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如果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指导,将会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探索物理奥秘的精神。我个人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方法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分析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流和水流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教师也要提出类比与实际是有区别的;在电压表教学中,将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比较,学生记得更牢。在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连通器原理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

二、在加强物理实验的同时体验科学方法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很多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才建立起来的,实验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物理教学法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教给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下面的教育:(1)平衡原理:物体和温度计温度不相等,会出现热量的转换,当温度计与被测物体达到热平衡,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的示数即是被测液体温度;(2)转换原理:把被测液体的温度转换为温度计内液柱的高低,是看不见向看得见的转换,把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可知可测的物理量;(3)放大原理:结合凸透镜成像原理,解释温度计放大的原理,温度计内径做得应当小些,以便观察的现象明显,能表现出温度微小的差别;(4)使用所有有刻度的仪器仪表都需首先观察量程、零刻线和分度值,以便于使用。

三、在重视物理学史的同时体会科学方法

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学史溶于物理教学之中,将科学方法教育溶于物理学史教学之中。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如“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一个训练的好例子,可将教学过程组织为较完整地体现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学生,对前人的学习只是对他们的部分学习,要有批判的精神来学习,可以对他们的知识提出质疑,甚至可以设想实验去推翻他们的知识,这样才能让知识不断的更新换代。

四、在精心设计习题的同时训练科学方法

习题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效的好方法,也是教师来考察学生掌握程度的工具,只有设计好了习题,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等专项训练。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求解,教师要点明这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应用。如习题:请你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没有了重力,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请分别写出2个合理的场景。要解答此题,就要用到联想思维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6

语文教学用时多、成效差的弊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忧虑,乘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东风,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语文高级教师顾申予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组织,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学生在活动课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他们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新闻采访知识,剖析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报道文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纪录片编辑室》《名人访谈》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围绕“做”设计了2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现场采访;二是指导学生自编报纸。为配合宣传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建设文明学校,形成文明校风,新闻采访组以“让世界清洁起来,使校园美丽起来”为主题组织活动,广泛采访学生、教师。采访活动针对农村学生胆小怯尝不善言辞的状况,分两步走,先在教室内练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然后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采访组,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办公室、走进校长室,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起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深有体会他说:“平时见到老师就脸红,如今竟敢面向老师采访,让老师回答问题,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人。”

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我们设讨的第二 环节是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排版设计、自己插图美化、自己设计各种字体的标题,编成各具个性的小报。学生在编报活动中,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我校的“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一年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新闻采访”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自编小报,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生那种沉睡多年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问答,采访素材整理,小报的设计编排,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增强。

第二,“新闻采访”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的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7

一、营造审美氛围——发现美

1. 环境布置

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为了营造浓郁的审美教育环境,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教室的墙壁, 或制作一些工艺品来装饰教室, 从而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被美术的气氛所感染,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同时, 对于那些书画作品被选中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例:教学《探求文明古国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一课时, 笔者事先布置同学们从家里各自带一件工艺美术作品, 加上教者自身的作品, 一张张配以文字说明的精美文化瑰宝的图片张贴于墙壁之上, 美术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小型展览会。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仿佛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中, 结合教材内容, 同学们争相发表意见, 互相讨论, 互相提出疑问, 教师相机作临场指导,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 媒体创境

教学实践表明,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抓住教材的审美点有效运用现代电教媒体, 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欣赏的特定情境, 能够充分展示凝固在教材之中的静态美、动态美, 活跃学生的思维, 增强他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例:教学《灯与光》一课时, 笔者通过播放一段自行拍摄的夜景录像作为教学导入, 以此可开阔学生的视野,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向学生传输大量的信息,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具有现象美的事物进行细致观察,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欲望, 丰富学习情感, 提升审美意识。

二、有效美术欣赏——感知美

1. 激发欣赏兴趣

作品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 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 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然而, 由于种种缘由,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却一直以传授基本技能为主, 许多教师一遇到欣赏课时往往会简单草率而过, 或轻描淡写介绍一下, 或让学生自己看课本, 缺少了对一些古今中外美术名作的欣赏讨论, 学生学得也兴趣索然。作为中学美术教师, 应充分利用好欣赏课, 使课堂成为探究、感受、表达自然美、生活美, 欣赏美术作品的“大沙龙”。教学中, 教师应少讲结论性的话题, 留下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把专题欣赏与随堂欣赏及现场欣赏有机结合起来,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艺术现象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 关注欣赏方法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我们的欣赏课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笔者认为具体可从如下角度欣赏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 (1) 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欣赏, 即欣赏时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因素, 体会这些因素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或围绕作品的主题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2)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欣赏, 即欣赏时可从某一画派、某一艺术运动的角度出发, 看它的演变、兴衰及在某一画派中的地位, 在美术史上的贡献。如: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时, 可告诉学生《日出印象》因印象派而得名, 其在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贡献。此外, 我们还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来欣赏。

三、鼓励想象创作——创造美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 有形的东西, 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 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审美创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 美术教育不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例:教学《家居装饰》一课时, 在学生学习了版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的基础上, 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手工制作“版画”。创作中, 同学们自由选择各自喜欢的厚纸板、石膏板、肥皂、橡皮等制作材料, 充分展现了一幅幅趣味盎然、充满艺术灵性的作品。如古朴的印章肖像、可爱的动物、美丽的风景等等。教学实践表明, 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让学生在审美创造中提高了审美素质。

总之,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是与新的时代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关于美育的论述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 巧妙地通过各种途径拨动学生美感的心灵, 启迪智慧, 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1995.1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 篇8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起。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没会学。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体会。

在提问时开展赏识教育

学生刚接触化学课,尤其会对化学实验更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时间要对学生提问,有不少学生胆子小。不敢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课堂的一切活动与“我”无关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就会变成一个“老实”的人,积极性很差。

其实,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欲望,如何让他们的个体得到满足,就靠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要让他们有胆量表现,有信心去做,因此老师要抓住时机,抓住他们的长处,适时鼓励。如果遇上他们不敢面对、没有信心做的、没有勇气回答的问题时,老师就要鼓励他试一试;如果一旦他们没有做好,也不要批评他们,更要给他们鼓励,不要让他们失去信心,进而保护好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赏识教育

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式,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谈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及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就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让学生增强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激发学习欲望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新课时。有很多知识、实验很简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做,这时候老师不但要启发学生该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信心试试看。例如用“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出来,一定会做得很不错”“看一看,谁最棒,谁做得最好”等激励的语言,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9

1 引言

初中语文的学习,在新课改的宗旨下,注重语文课堂的氛围是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朝气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创造适合初中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学习情境[1]。为了提高初中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应该注重学生感悟课文情感方面的引导,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2-4]。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能力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紧要阶段,批判性的思考模式和独立自我意识正逐渐加强[2]。而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比较低下,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同时,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生活阅历少,心理素质差,价值观有待强化,意志品质发展有待完善,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升余地。语文教学比较贴切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更容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乡镇中学的很多学生是留守生,家庭教育不完善,这就更加凸显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合理、高效的语文教学,渗透其中的素质培养,将会为乡镇初中学生带来极具价值的影响。

2 乡镇初中语文学习的现状

2.1 教师方面的不足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淡薄了对个人价值的重视,没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唇齿关系。同时,逐渐多的负面新闻报道反映,一些乡镇初中的教师自身对素质教育的意识比较匮乏,缺乏对初中学生人格的尊重,总是以教育者的地位自居,教学中对学生授予和说教是多数初中教师特征,致使叛逆期的初中学生对其空洞说教的反感和不信任[1]。再加上乡镇初中语文教师很多都疏于学习或进修,自身的综合素质都不高,因此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2 课堂教学方式的死板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少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依然采用陈旧的上课模式[2,4]:课堂上仅仅是教师台上描述重要部分、学生台下忙记录的不变流程。学生没有提问的机会,只有听教师的“正确答案”。学生在标准答案的束缚下容易形成定性思维,少了独立思考,多了死记硬背。

在这种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长期作用下,很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出现“厌学”“逃学”的不良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会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是给老师和家长“面子”。加上师生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教师也无法知道学生真实的心理情感。协作、竞争、研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课堂、在乡镇中学还很少见,这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素养的培养。

2.3 学生自身方面的不足

大多数初中学生觉得语文枯燥无味,至少单纯地记忆生字、解词,分析如何分段、总结段意和中心思想。除此之外,还要写没有思想却有错别字的作文。完全把语文学习当成一项任务来应付,自然就没有主动性了。因此,科学、高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是培养综合素养的基础工作之一。

3 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的.宗旨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从综合提升学生个人价值的角度,提出几点优化乡镇初中语文学习的策略。

3.1 发挥教师榜样的影响作用

《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一语中的,道出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他们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师表,理应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因此,若要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他(她)成为学生毕生难忘的高素养、有能力的老师。

首先,生命不止,学习不止。教师要持续进取,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令学生钦佩他(她)的知识能力。

其次,教师要多思考、多感悟,提高认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能把初中学生当成平等的人看待[1],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使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作为一名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心智和个性;要善于观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引领;要把高尚的素质修养当成自己的追求[1-4],以培养有素质、有文化的新时代青少年为己任,用自己足够强大的能力去影响学生。

3.2 探寻信息化的新课堂学习模式

要对乡镇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还必须探索恰当的课堂教育模式。现提出3个策略作为切入点。

1)鼓励人人平等的课堂。课堂是教育的根据地[1],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个人演讲,它需要师生间的互动。新课改要求教育以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本目标[2,4]。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学生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当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思路时,教师应给予理解、支持和引导。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一样的、有创新的想法。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大家一起碰撞出智慧、创造性的火花[4]。

2)鼓励自主学习意识的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多的是引领学生怎样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思考、独立地去探索。这种新时代的学习理念已经在很多大城市的初中语文教育中有所体现。乡镇初中语文课程框架可以此为范式,建立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模式,如尝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方式:确立方向→指导方法→引导自学→查资料→讨论答疑→师生反馈综合→融会贯通推广等。也有句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本领。

3)积极发展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及多媒体教学辅助,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学习色彩,活跃课堂氛围。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辩论、调查访问、偶像剧、小组竞赛、抢答等。教师勇于让学生负责自己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只是扮演一位高水平的引导者,这样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口头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敢于解决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3.3 营造共鸣的学习情境和情感

很多乡镇初中学生是留守儿童,有的即使不是留守儿童,家长也疲于劳作或没有文化,使得很多乡镇初中学生生长在缺乏沟通、理解甚至关爱的环境下成长。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文章、思想、情感进行体悟;再结合自身环境,设想相应的思想、情感模式。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与作者的灵魂对话、与文字进行沟通,甚至是情绪与感情的碰撞以及写作情境的重现。

比如,在学习《泌园春・雪》一课时,在朗读描写北方冬季雪景的内容时,体会其中作者所处的情境及表达出怎样的感情?乡镇初中生很少有出去旅游的,如果想象自己能与父母一起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该是多么令人愉悦、欢快的事!这样,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喜爱、赞美情感的表达。

4 总结

初中语文学科的根本特征就是实用性与社科性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读文、写作、交流等能力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第一要务,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决定的[3]。但同时,初中语文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文章的思想有些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有些发人深思,有些深具批判精神。它可以给初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以启发和教育。因此,个人价值教育、综合能力教育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教师要综合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结合信息化教学探索适合乡镇初中语文课的新课堂学习方式,营造适合乡镇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境和情感课堂,采用灵便多样的训练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情感体悟,引导乡镇初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较高的能力水平体系,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江梅.乡镇中学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

[2]颜广侠.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4):8-9.

[3]姚恒朋,李云国,李文清.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8):24-25.

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10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 而心理健康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小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调查表明,当前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

据有关资料揭示: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相当严重,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一是呈上升趋势,趋于低龄化;二是在校中、小学生犯罪居高不下;三是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流窜作案增多;四是结伙作案多,犯罪类型向多元化发展;五是作案手段野蛮凶残,日趋成人化。究其原因:在未成年人本身上查,主要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不平衡,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崇尚江湖、哥们儿义气重;在家庭因素上查,主要有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过分溺爱,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家庭放任自流,家长品行的污染等原因;在学校影响上看,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风气不正,流生辍学生过早走上社会等原因;在社会影响下查,主要是不良风气的污染,不良文化的侵蚀、帮教、工作不力等原因。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的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任其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师做起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比较能乐于接纳教师的职业,较易体验到教学是一件有乐趣的事,也较能促进学生良好情绪的发展,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容易认为“教书令人烦恼”、“学生不服管教”,使自己的心境处于不佳状况,如果不注意及时控制和调节,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偏差,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面临社会变革,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处于平静,思路处于清晰,去处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呢?著名教师魏书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在学校里,老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每天有5-6小时,除去睡眠时间后,可以说是接触孩子时间最多的成年人。教师又是学生认可的施教者,学生的向师性很强,他们对老师的尊重和信赖常常超过了他们的父母。所以,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处世态度乃至言谈举止,对于每一位幼小的心灵来说,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和雨露。不论什么社会,对老师的角色期望甚高,甚至认为教师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才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的举手投足,可以使学生心领神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一次严格的要求,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一次爱心奉献,可以使学生一生铭记。给一个学生关怀,会使全体学生得到温暖;给一个学生以鼓励,能激发起大家的热情;给一个学生的冷漠,会刺伤众多学生的心。着一身整洁服装的教师,能赢得学生喜悦的目光;一个俯身拾取纸屑的动作,会换来整个教室的洁净„„

教师要具有基本的职业个性品质,其核心就是热爱学生。老师对学生的爱指向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感情和行为,要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是:“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热爱学生,我们才能在每一节课上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双差生”的闪光点,热爱我们才能在每一堂课上杜绝讽刺、责难、挖苦、体罚等摧残学生心灵和身体的违法行为,防止学生因焦虑、紧张、拘束、压抑而造成人格扭曲、心理变态,使幼小的嫩芽畸形生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从日常抓起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

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实际上,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教学活动为主的特点,让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我们改变教学观念,一堂课上多讲一例,少讲一题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处理好所学知识和自身的关系,要使学生有兴趣去学,要越学越有兴趣,因此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自然教学为例,课题的引入就采用游戏、魔术、实验、故事、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有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兴趣的多种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分组比赛、个人表演、作品展示、相互提示、实验材料互通有无等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允许相互补充提醒,互相质疑问难,比一比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将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场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学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合群的性格、学习的信心、追求真理的人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重校外参与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家庭教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终身影响。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沟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育”水平,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儿童心理教育健康的强大合力。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11

关键词:锻炼 教学 教师 安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63-01

1 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1 在正常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强度严重超过了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

在学生的体育课上,体育教学的内容,内容的难度,都大大超过了学生的年龄段所能承受的,最终稿导致体育课上伤害事故的频频发生。例1:某校五年级体育课上,教师在20米的距离内用板凳设置四道障碍,要求学生越障碍往返跑。练习中,学生李某在越障碍时被板凳绊倒摔伤,被送往医院治疗。该学生家长与学校协商未成,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审理查明,该体育课教学内容安排违反了原国家教委《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其强度和难度均超过了四年级学生的承受能力。法院因此判决学校支付医药费、护理费、交通费等费用。

1.2 一些意外的事故导致了学生的伤害事故

这其中指的是在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活动前的热身,由于一些意外的原因,或者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例2:某校初二学生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做完准备活动之后,组织学生练习跳高,教师在一旁看护。学生徐某在试跳完成后时不慎被垫子绊倒,肘部着地,造成肘关节骨折。

1.3 体育课上,教师教授的内容不够充分,最终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这其中指的是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比如教师让学生做的活动前热身不够充分,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没有讲述清楚,活动前没有对学生的动作或行为进行一系列的提醒和要求,并且更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更有甚者在学生的活动期间,教师擅离职守,没有看着学生进行练习。从而导致的一系列伤害事故的发生。例3:某学校体育课上,该节内容:前滚翻的练习。由于体育教师在学生练习之前没有对每一个学生说注意事项和提醒事项,更没有对学生的装束进行严格要求。该校一名女生在练习之前,没有检查自己的衣束,衣兜中装有钩针,在滚翻练习时,不慎扎入小腹。类似这样的现象数不胜数,所以教师在这其中的责任没有落实到实处。

以上的案例可以分析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首先一个方面,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的过程中,对安全问题意识不到位,安全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于此同时,在体育课的授课过程中,不等同于普通的教室课堂的教学,体育课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如果授课过程中,教师没有将安全事项一一讲解清楚,也没有具体的要求。而遇到活泼好动的学生,最终导致了运动中的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课的具体练习过程中,安全隐患都存在在很小的细节当中,如在跳高的运动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到了杆底下才能跨腿,不能还有一段距离就抬腿,这样不仅杆会打伤学生的身体,而且也容易造成“骑杆”的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在练习投掷的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强调大家同时抛,抛完同时去捡。这些注意事项看似简单,其实稍不注意,就会带来很大的伤害。第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隐患不够重视。(1)技术动作要领掌握不熟练,练习时不按要求做。主要在田径、体操、身体素质练习中,必须按教师要求做,循序渐进,用力大小、快慢、用力顺序、方法等必须掌握好。(2)保护、帮助不及时,不到位。这类隐患主要隐藏在体操项目中,由于保护帮助过程中站位的时机、方法不正确,学习的难度稍大就会容易出现受伤。第三,课的组织不合理,教师之间场地协调不合要求,有的学校由于实际情况,导致场地划分不合理或同场做几种练习,随意穿越投掷区,这些都会引发伤害事故。

2 体育课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对策

(1)学校的领导一定要重视体育课的安全教育,相关的制度一定要落实到实处。

(2)学校应该对体育器材和设备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一定要舍弃,不能再给学生用。学校也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开展体育教学,不能超标要求学生做不符合年龄段的活动。

(3)家长有义务将学生的一些身体状况向学校汇报,不能有所隐瞒,学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制定合适的体育锻炼。

3 何预防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

3.1 在體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时刻教育学生一切体育活动以安全为主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出现一次,制止一次,直至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3.2 体育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能掌握一些常见病的处理方法和急救措施

在具体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的一些身体状况和自身的特点,要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特点,制订适合每一个同学活动的强度,以防止因为每位同学都安排相同的活动强度,不适应而导致的体育课伤害事故。另外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对突发事故有应急的措施和急,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运动的医学常识。只有这样,在体育课的事故发生的同时,学生才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最终把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予以重视,我们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用最有效,最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只有安全教育做到了实处,才可以谈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晓霞.新纲要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 篇12

一、充分运用数学教材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如, 在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中, 我结合班级中正在开展的勤工俭学活动———收集啤酒瓶, 先以同桌为例导入。王小军这次收集了15个, 李小梅收集了13个, 先问:谁收集的多, 谁收集的少。再问:王小军和李小梅是好朋友, 他们想交一样多的瓶子, 怎么办?同学们的讨论顿时热烈起来, 一些同学说用“移多补少”法后, 我请王小军和李小梅2位学生和“移多补少”观点的学生代表上讲台实践操作, 使两人的瓶子一样多。瓶子由不相等变成同样的14个, 进而明确这14就是平均数。再通过引导和分析, 让学生发现列算式求解平均数的算法, 逐步让学生深刻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对教材进行这样的重组、拓宽, 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 学生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 更增强了学习应用能力。

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 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节时, 我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屋脊架、高压电线的塔架、信号塔钢架、建筑塔吊钢架等引出:这些设备为什么都由三角形形状的材料组成?一些学生说这些设施都和安全生产相关, 三角形形状的构造很结实。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推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实践活动, 对比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使他们明白了以上设施构造多呈三角形的原理。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印象深刻,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 三年级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量一量教室门框、窗框、黑板等长方形的长与宽, 并算一算它们的面积。课后在家中和父母一道量一量门框、窗框的长短, 算算安装玻璃要用多少钱?量一量客厅、卧室等面积的大小, 算算粉刷涂料要多少钱?测一测自家的菜园、农田的面积, 算一下今年的单产是多少?收入有多少?通过引导小学生对身边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 可有效地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开展数学活动, 激发数学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还应向课外拓展。春节购物是孩子们向往的活动, 春节前家长可带孩子亲历一次购物, 购物前一起计划购买哪些年货, 每样估计用多少钱, 一共估计用多少钱?实际用了多少钱, 钱够不够?通过一次购物, 体验消费活动中遇到的加减乘除问题, 激发他们数学应用的兴趣。

总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激活学生生活的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增强数学技能, 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应用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增强数学技能, 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电视台的实习总结下一篇: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