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2024-10-19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共11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篇1

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任何时候教育改革都应紧随时代潮流。这样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合理汲取优秀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新课题。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它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改革中必须有效利用儒家德育思想,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一、儒家德育思想特点分析

1重视道德的德治功能

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蕴含着重要的德治内容。这是儒家道德思想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而在儒家的德育理论之中,道德在政治教化上的作用又尤为明显。在古代,统治者主张道德教育为政治统治服务,人们利用儒家道德开展教育更多地是利用儒家道德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人们治理国家、促进天下太平的目的,因此儒家德育思想的与治国息息相关。时至今日人们也不难发现,入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围绕治国平天下展开的,“为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就强调“德”的治理功能。总之儒家的大部分理论都或多或少强调了道德的治国功能。

2培养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祖先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祖先们对道德的追求形成了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民族根基,因此儒家德育思想存在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为自己赖以存在的民族服务。一方面,儒家德育思想是古代人民对在道德生活的实际实践的总结,是古代人民对传统精神气节的日积月累。是中华民族关于道德伦理的结晶;另一方面,儒家德育思想也为民族精神的培养服务,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依赖,而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传统儒学是分不开的,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传统儒学德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

3重视个人修养和自我教育

儒家对个人的自我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儒学思想家们将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教育看作每一个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主张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重视个人自我修养,将修身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每一个人自我修养开始逐渐实现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和谐。儒家德育思想将自我教育放在教学中的突出位置。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而儒学著作《礼记?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述的就是修身的重要性。

4重视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不仅重视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对道德实践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传统美德,都要通过人的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儒学德育思想不只是空洞的口号,很多时候儒学都会将道德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强调知行合一,言行相顾。儒学思想家都主张学习道德理论,反对空洞的说教。时刻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将道德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知”转化为“行”,在实践中检验、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儒家德育思想的可行性

儒家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包括修身要求、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众多方面,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这些儒家要求和规范,和中国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儒学思想道德理论内涵对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不小的帮助。

1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

儒家德育思想主张人们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处理个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个人和家庭之间、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处理这些关系的途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这其中很多思想道德理论可以极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涵,比如其中的“与人为善”、“敬业乐群”、“为人师表”等观点对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不小的帮助,这些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都有积极意义,从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儒家德育思想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注重对人们的德育和教化,因而在教学方面儒家德育思想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值得人们去借鉴学习,即使有一些需要摒弃的东西。但关于道德修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道德教育内容却值得继承和发扬。儒家德育思想中因材施教、身教师范、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等观点是儒家先贤们的思想结晶,是对教学方法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即使在现代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因材施教、注重个人特点,教师以身作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及结合实践发挥理论价值等教学方法依旧十分有效,值得教育者们认真总结并加以利用。

3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教育氛围

儒家德育思想之中也有很多关于教育环境的观点,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孔子看来,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不同人之间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这才导致每个人的道德品质出现了差异。儒学德育思想认为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得来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儒学思想家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的与环境密不可分,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场所,领导层更要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合理利用儒学德育思想,可以帮助高校更加优化教育环境,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思想的应用探讨

1借鉴优秀道德,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儒家德育思想十分重视对人格的塑造,重视对人道德精神的构件,这些精神包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强不息等等,这些精神在古代就对人自身的精神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更需要利用优秀传统美德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各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优秀儒家德育思想,将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勤劳简朴等优秀精神文化注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之中,给大学生以人格和情操上的熏陶。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1借鉴儒学德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儒学德育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结合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在各方面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状况,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换句话说,教师自身应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断积累专业知识,重视自身修养,引导学生做事,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另外,教学相长,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中与学生频繁互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有助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教师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2借鉴儒学修身之道,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的人才需求,社会更加需要拥有良好自主意识的大学生,因而在引导学生提升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带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真正学会约束自己,提升自主意识。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礼义廉耻、益智养气等众多自我教育观点都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要求学生严格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的习惯,带动学生从严要求自己,时刻反省自身,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注重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将为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持久的动力。

3拓展德育途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师对学生关于道德知识的灌输,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留下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过程,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所教授思想道德的认同感。另外。高校应积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想道德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我的学习和理解来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四、结语

很显然,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合理利用优秀的传统思想与文化,那么再先进的口号也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再先进的改革理念也难以起到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逐渐深化对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利用,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逐渐迈向一个新台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思政教学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合理利用儒家德育思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篇2

关键词:儒家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者

《汉书·艺文志》云: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儒家思想又称儒学,是由教育家孔子创立并逐步发展而成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儒家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依据,以教化天下为核心价值,以修身正己为思想关键,其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对当代教育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及借鉴价值。

一、教学内容的延续

从施教内容看,儒家学派整合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跃升致一定的理论高度,强调教育的功能,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一)仁学思想

“仁”是儒学为了复兴周礼而对其所做的补充和发展之一,是德化的具体内容。孔子对于仁思想的系统发挥,构成了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思想最具特色的地方。如“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 阐述了 “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克已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阐述了仁的特点,即求仁完全是自觉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阐述了求仁的具体做法,即视听言动均需符合礼的内在要求。

(二)塑造理想人格

儒家仁学思想对当代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理想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即要学会做人。《庄子·天下篇》提出“内圣外王”一词。“内圣”即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世学者均将其用来阐释儒家思想,提出“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并把它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目标。儒家思想认为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达到内生,进而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即能够“推己及人”便做到了“仁”, 亦即达到了理想人格。

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契合了现代中国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一直被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它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时期。儒家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有助于促进当代道德教育。儒家主张“有为”“入世”。对个人处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投身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以报答父母、国家。”这也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传承

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儒家先哲留下的教学方法正好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宗旨。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哲学体系,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首次将人跃升到了空前高度。“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灵魂,即通过教育来实现人与人的平等,通过教育改变人格改变人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是孔子对不能平等接受教育而使本来一样的本性由于后天习染而有了差别的慨叹,体现了孔子认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教育之爱要求教师爱生如子、以生为本,孔子即是一位爱生如子的教师典范。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高等教育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二千多年前儒家教育思想中早已闪耀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光辉,并在践行中不断发扬光大。将儒家人本思想引入到现代教学中,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方针和宗旨,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选择,体现现代教育返璞归真的决心,亦是对中华千年悠久文化的致敬!

(二)因材施教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不重要,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把握、引导,而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注重教学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也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论语·先进篇》展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场景,即针对学生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差异性教育。“因材施教”是孔子核心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教学法主要解决教学过程中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统一要求,但同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个性差异进行教育。现代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分层互动”“团队合作”等教学模式,均是儒家因材施教的实践例证。因材施教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启发式教学法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即启发式教学法。孔子最早提出并实行了启发式教学法,意即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进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礼记·学记》对启发式教学作了最完善的阐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而不是牵着走,勉励而不是强迫屈从,开导而不是全部告以现成结论,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启发式教学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先哲们启发式教学法对现代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其他教学法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即德育教学法,寓道德教育于知识、礼乐、日常行为教育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即学思结合教学法,强调学习、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学思结合方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即环境教学法,良好的教育与学习环境是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即实事求是教学法, 强调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以上这些儒家教学方法与今天的教育方法有诸多一致的地方,对此继承和发扬有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

三、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因此,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一) 以身作则

孔子的教学目标是要让“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学而优则仕”,并且提出在美育方面应该要发展,即学生要“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可以说孔子是第一个要求学生在德、智、能、体、美、才各个方面均要得到发展的先师,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然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泰伯》) 同时,孔子也强调: 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儒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现代教育者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汲取。身为人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以爱育爱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它强调“仁爱”之内在情感与“礼”之外在规范是相互统一,相互共存的。这就为今天的教学工作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 以“爱人”之情感养成作为教学新的起点,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道德的认同和践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诚信、关怀、公平。

先秦儒家思想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篇3

關键词:先秦儒家思想;思想教育;作用

先秦儒家思想,以孔、孟、荀为先导。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子的“德治”思想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荀子则在孔、孟“德治”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礼治”,即“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正错之而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

先秦儒家孔、孟、荀理想的道德社会思想标准就是“德治”,“德治”是实现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治者在此则要起到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不可否认,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已经具备一定的完善性、理论性与系统性,在儒家的“德治”思想理论体系中,已经包括了明确的目标、实现的途径,似乎只等着有一个贤明的君主来具体操作实践则可。但是,如果我们结合社会具体实践来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先秦儒家这一看似严谨的“德治”思想,存在着实践性的缺陷,很值得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认真反思。

首先,先秦儒家孔、孟、荀的“德治”理想,将“德治”放到了治理国家的很高标准层面。如果没有“德治”,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则根本无法实现,理想社会的建立,必须依靠“德治”思想的践行。可是,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个社会,必要的法律规范必须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秩序性,才能够确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理性社会的实现。其实,这一点,早在与儒家同时代的法家思想中早已有所体现。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就在《商君书·画策》中表述“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故善治者,使跖可信,而况伯夷乎?”商鞅认为,法治是可以将国民们培养成有道德水准的人的。其实,法治在中外历史实践中早已被证明是培养社会国民道德的有效方式与手段。由此可见,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其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将“德治”作为根本的治国之道,同以德育教育培养国民思想道德素养,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存在。

其次,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教育对于民族竞争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先秦儒家孔、孟、荀的“德治”思想将“德育”置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甚至成为理想社会终极标准,成为社会好坏的根本评判标准。面对着社会精神与物质的矛盾对立,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尽管也承认物质的追求,也倡导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但当物质与道德发生冲突时,则要求大家以道德为先导,必要的时候放弃物质的追求。所谓“取义舍利”,是先秦儒家“德治”的根本思想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如果当时的统治者想要提高民族竞争力而在军事武装等方面进行投资,那么,必然会遭到儒家思想的大力反对与谴责。我们从战国时期的历史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儿。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历史时期,那是一个军事实力大比拼的混乱时代,可是,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孟子则提出对那些善于打仗、善于拓展疆土的用严刑进行惩罚。我们都知道,儒家孔孟思想在中华民族央央五千年的历史中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正因这样,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重德轻罚”“取义舍利”“重本轻末”等观点,已经深入到民族骨髓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竞争力。

最后,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华民族封建社会法制化产生很大影响。一种制度的好坏,主要衡量标准有两个,其一是约束机制的完善有效性,其二是对国民积极性调动的有效性。可是显然,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关注的重点是后者。客观分析,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有点在于能够得民心,从而得民力;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没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国民、统治者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旦统治者不施惠于民甚至更为严重时,我们看孔子的主张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的主张是:“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在孔、孟的思想观点中,根本就没有提出什么较为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很好地进行下去。正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这种缺乏制度化的保障,致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带有更大的随意性,有时,甚至还有着听天由命的思想,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形成极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和谐理性的道德社会的建立,先秦儒家思想倡导的道德教育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我们当下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德育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将德育作为建设和谐理想社会的首要手段与标准。先秦儒家思想由于其较为片面地把道德作为人类道德培育、构建理想社会唯一的手段标准,从而形成了重道德轻其他诸如法律、科技、商业、军事等当面,这是很值得我们进行思想价值反思的一点。当然,先秦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瑰宝,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品鉴的闪光点,但我们应该在反思中继承。(作者单位: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先秦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观,刘淑梅,中州学刊,2006/05,3,310.

[2]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权与伦理政治主体的自由,成云雷,社会科学辑刊,2006/05,129.

[3]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梁艳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1,127.

[4]先秦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本精神探析,罗源芳,黑龙江史志,2008/22,1,216.

[5]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权理念及其对近世社会的影响,唐北海;谈家胜池州师专学报,2005/06,1,143.

[6]“中国梦”文化精神的解读——基于先秦儒家思想的考察,朱莉,理论学刊,2014/05.

[7]先秦儒家思想视野下的生态伦理观及现代价值,彭青霞;唐伟,学理论,2010/07,152.

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影响 篇4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地继承中国文学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核心价值,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 儒家思想;素质教育启示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 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风骚。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价值精义的阐发,已深深渗透与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是民族传统拥有更多光华,使后人成长拥有更多钙质,为我们国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0.

[2] 安徽俗话报[N].安徽;19.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篇5

(一)敬让

《礼记·聘义》说:“敬让之道,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曲礼》开篇便说:“毋不敬。”孔子也曾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些都鲜明地点出了敬让是礼之本质。

有了敬让的原则,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自然能处理得比较妥贴。这些细节在《礼记·曲礼》中随处可见。如在家里,“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到人家作客,“户开亦开,户阖亦阖”。送人礼物时,“赐人者不日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遇到丧事,应是“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送丧不由径”。

(二)礼不妄悦人

梁漱溟先生曾说:“所谓礼者,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与人交往量力而行,不可言过其实。孔子曾批判过这种没有行动,仅用语言讨好人的做法。他说:“巧言令色,鲜以仁。”所以《礼记·曲礼》这样规定:“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贫者不以财货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其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真实无妄的仁爱之心。

(三)不苛求于人

《礼记·曲礼》说:“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正因为君子不要求他人全心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他人全力为自己尽忠,所以才能使得交情完美地保持下来。同时,孔子也满怀信心地告诫我们:“德不孤,必有邻。”精力放在完善自己的品德上。

(四)群居有则

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会群居。群居应注意什么呢?孔子曾感叹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非常反对不以善道相切磋,终日言而不及于正义,却专好耍小聪明的群居的。此外,群居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要“群而不党”。只要是以道相处,以和相聚,一定不会结党营私的。

人际交往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难题,因为未能真正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或者行动力不够。如敬人,初次相见很敬,但在一起久了,就不敬了。渴望有好的人缘,希望自己在困难之时有人能伸出援助的手,但常常事与愿违。其根本还是语言的花架子太多,而助人的行动太少。

此外,大学生的群居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即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有的甚至打群架;还有的拉帮结派,影响团结。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问题,重温儒家经典中的日常交往的重要原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三、儒家男女之间的规范与当代大学生爱情婚姻

《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段话解释了人类社会文明产生的过程。不难看出,儒家十分重视男女之间的关系。

这一思想在《礼记》中还有论述,如《礼记·郊特牲》有言:“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礼记·昏义》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由于先人把婚姻看作是为了结两性之好,而不仅仅是为了两个人结合为伴侣。因此,男女之间一旦缔结关系,所要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更强烈些,因此,对婚礼也更看重,即“昏礼者,礼之本也”。

今天,高校恋爱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一种“敬慎、重正”之心,选择恋人随意,更换恋人轻率。没能深入了解对方,就开始租房、找旅馆同居。带着这样的心态选择恋人,未来很难有幸福的婚姻。所以,要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敬慎、尊重之情,使他们在恋爱时就应自觉地承担起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而不要看成仅仅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

四、儒家道德修养论与当代大学生自律精神

(一)成德由己

一个人要想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最主要的是自身应有好德之心,成德之愿。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好德之心得需要人用力才能具备,不像好色之心那样天然自成。孔子还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告诉我们:成德,自己是起关键作用的。否则,别人再帮忙,自己没行动,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二)成德需内省

孔子学生曾子这样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生二人都强调内省,是因为一个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善与不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真实动机。如果自己不内省很容易变成沽名钓誉,这就完全走向了道德修养的反向。由此可见,内省是发现过错,提高道德修养的最基础性的工作。

(三)成德必改过

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实际就是一个改过迁善的过程。那么找到过错后应持怎样的态度呢?儒家先哲早就给了我们答案。首先,要敢于批判自己的过错。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孔子不满意当时多数人对过错的态度,曾这样感叹过:“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小人之过也必文。”它表达的是人们明明知道自己有过失,不但不责备自己,反而还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加以掩饰。孔子从反面告诉我们对待过失的正确立场。其次,改错要有行动。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才是过错的真正实质。所以应该有“过则勿惮改”的精神和勇气。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是因为孔子时刻担忧自己的是“不善不能改”。

论丘处机思想中的儒家倾向 篇6

论丘处机思想中的儒家倾向

丘处机是全真教的一代宗师,但在他的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儒家倾向.在宇宙观上,他很少谈及道家的`道生,而更多是坚持儒家的天生.在天人关系上,他思想中的天不是道家的自然无为之天,而是儒家的义理之天、命运之天、主宰之天;就人而言,他坚持了儒家天地之生,人为贵的观念.此外,他对儒家的中庸之道,反求诸己的内省方法和孝行观多有阐发,足见他“明天人之际,助圣贤之教”.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实践上的儒者.

作 者:颜炳罡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1) 分类号:B244 关键词:丘处机   天生   人为贵   孝行   内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篇7

一、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儒家文化又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儒家文化是前人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儒家文化中含有的人生道德修养给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的源泉,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优秀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 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儒家思想文化以仁爱为本

这种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正确处理产生的各种矛盾。仁爱也是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精神境界。当人与人相处时, 要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 对于人们的立身处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儒家文化注重伦理道德中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有责任抚养自己的子女, 当父母老了之后子女也有义务照顾他们。这些都是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现代生活中依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儒家思想文化重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应该是跟随自己的心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在精神追求当中, 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以一种高标准的理想道德来要求自己, 对于培养自己的良好情操起到巨大的作用。

4. 儒家文化强调对自身的道德修养

儒家文化把道德修养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 达到知行合一。儒家文化重视培养人的信念和人格, 并立志向善。这些对于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很大帮忙。

二、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它属于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方法上来看, 它通过对人的不断引导教育使其全面发展。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对人们进行熏陶以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人们养成伟大的仁爱精神。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儒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刚好实现了古为今用。这种结合方式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 同时也是对古人带给我们的这些优秀成果的一种尊敬和佩服。

1. 儒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中强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国民教育系统必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而且必须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载体、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儒家文化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陶冶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办了很多私塾, 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儒家一直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 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 这也形成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现在也有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拥护自己的文化, 积极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这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等, 从而激发起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儒家教育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这种现实差异, 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发扬儒家精神。儒家文化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 包含了传统道德和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儒家文化出发, 充分吸收其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唤醒人们内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道德, 给国家的发展提供动力。

2. 儒家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

步入21世纪以来, 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也迫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回到我们的身边。纵观一些发达国家, 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珍视, 例如美国、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现代化新时期, 我们应该把儒家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念, 避免文化教育上的失误。

中国文化教育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影响。这使得中国文化教育慢慢地淡化变弱甚至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理念, 也让更多的本土人对本国的文化感悟知之甚少。儒家文化凭借其几千年的文化根源, 刚好可以提供一个方向标。这对于当前情况下确立一种文化主题, 加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作用。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很欠缺, 这就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用儒家文化的思想分析其道德文化的迷失,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处世态度。将儒家文化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多高校开设有《诗经》《论语》和《周易》等传统文化课程。这让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明白其中的价值意义, 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因为其中就蕴含有许多的民族精神和处世态度, 同时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三、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

现在, 文化渐渐成为增强一个国家凝聚力的源泉, 也成为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深远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 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 将仁爱思想投入我们的工作当中, 这会对我们的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作用。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也是悠久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人文支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大的课题。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肩负着促进祖国繁荣和富强的使命, 有必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蕴含的内容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它为提前, 使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 适应时代潮流, 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 积极更新观念, 善于因势利导。儒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可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郭建锋, 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8) .

[3]何宇红.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0) .

[4]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 2007 (1) .

从儒家教育思想浅谈合作教学 篇8

一、“仁爱”、“泛爱”贯穿合作教学始终

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讲究“仁爱”,主张实行礼治和德治,用礼乐和教化治理国家,注重情感和道德的力量,这影响到目前的“以德治国”思想。当前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这同“仁治”一脉相承。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其中核心是建立和谐的关系,合作教学出发点也在此。前苏联、美国等教育家也明确提出重塑新型的人际关系是合作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阿莫那什维利认为,只有师生关系建立在人道原则基础上的教育过程,才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是对作为个性特点的认识积极性的发展最有效的教育过程。教学中的“人道”则体现在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和互动关系之上。

课堂中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前提条件。儒家的“和为贵”,认为古代圣王的治道,无不遵循这条原则。教学主体在“合作”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師生间亲密无间的教学状态,学生才能在融洽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有效的合作,才可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能。孔子温良恭俭,“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方能“问其政”,能让弟子无所不问。“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能看出教师人格魅力在“合作”中的作用。“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能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方能独立思考,才能说是善诱导。教学中,教师并不是“中心”,更没有什么特权。在课堂中教师能与人为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创设良好的研讨合作学习的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泛爱”,是最广泛范围的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待人诚实,遵守推已及人的忠恕之道,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代的合作教学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教学要素之间的合作,是以教学主体(教师、学生)间情感融洽为基础,教师博爱每位学生,以“言传身教”的感染力量,激发诱导要素间自主的“合作”,而不是强迫、命令教学要素间表面上“合作”。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反对用政令、刑罚来整饬人民;合作教学中的“合作”,也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意愿的“合作”,更不只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的实质内容的“完成任务”或“命令”式的合作。

二、“学友”式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的雏形

“相观而善之谓摩”,体现了学生相互观察学习的学习方式,虽然这只体现了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只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但也体现了合作的意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乐其友而信其道”,这些都谈到朋友间相互切磋问题。儒家的这些教育思想表明学习不是学生个体的独立活动,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相互联结、相互交流的活动,这是现代的合作教学的基本思想。学生学习不是单极的活动,而是学生个体间、学生同其它教学要素间形成发散与聚合式的网状结构,从而进行信息的交流,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论,在这种“交互”式合作中,活跃思维、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活动。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有全方位的交往,才有知识、情感的交流,才能有思维的互动。

三、“开而弗达”是合作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时而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指出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不要急于灌输知识,培养学生养成用心思考的习惯;“慎思之,明辨之”“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时,不能讲解无余,学生才会思考。教师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有其诱导、点拨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包办代替,什么都讲得一览无余,结果学生一无所获;合作教学也而应“开而弗达”,激发学生同教师合作的诱因,让学生能自主地与他人合作,尤其是设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思维交往与互动,才能有高效率的合作。

孔子的“不耻下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告诉我们学习要多问,提问要先易后难,多让学生体会到“提问”的愉悦。“问”是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师生间、生生间的互问、互答活动就是较高层次的合作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做到“必也其听语”,教师解答问题也要“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学生问题的答案这种单极的问答式合作,而应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启发诱导,多撞击提问者的心扉,在多层次的合作中,激起学生去探索,促进学生间、师生间思维的交互式合作。

四、“有教无类”是合作教学中的个性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学生有其个性差异,合作教学要有针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者“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教人不尽其材”就会让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学如不针对学生情况,部分无兴趣的学生在一概而论的单纯的大众化的合作中会是多么痛苦!因此,合作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个性为目的,合作时也应尊重学生个性,尤其是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其个性得以最大发展。

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自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他赞同独立钻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要让学生“游其志”,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地学习,“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强调发挥学生的长处。这些教育思想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时期的个性教育。合作教学同样要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从而使学习群体间合作、互补,既注重了个性教育,又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应。

合作教学中的基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教学目标,或多或少都受到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很多方面体现了教育的继承性,也需要教师深入解读古代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教育实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益。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篇9

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中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阐述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学英语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提出的“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的教学思想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新课程标准又赋予陶行知生活教育新的内涵。《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要以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努力根据教育内容,创设真实的生活背景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

一、构建语言环境,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提倡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提倡“learn by doing”。在陶行知的生活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范围之广实于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教育的生活化对英语教育的意义是非常大的。然而现在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为学而学,学用分离,脱离语言交际的环境。要改变这一现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得有意义。1 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使教学生活化

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是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学生,他们往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是自己身上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课程的资源,尽可能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如同无暇的碧玉,不希望看到有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的瑕疵,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互动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这在无形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在互动和创造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因为生活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坐在课堂上学习的几十名学生,肯定会有人把不为教师所知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其能量对传统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引导关注生活,通过生活进行学习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因为在这样的理念下生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想受什么样的教育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么如何决定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教师就要不局限于书本的情境,创造更多更真实更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掌握语言,并在特定环境中正确使用。《牛津初中英语》特别关注课堂活动与生活的关系,在每个单元中都设计了大量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教材的话题包括了颜色、服装、家庭、学校、学校等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学会如何关注生活中的英语并在实践中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促进了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真正达到了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二、学做合一——提高教和学的效率,达到“教学做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英语课程标准》的任务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上,也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来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得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来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得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起了变化,才算是教育起了变化”。然而,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造起了一座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造就了教学的低效状态。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因此,教学做是统一的。1 为用而学

作为一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性,我们不可能脱离生活的实际来学习一门语言,这样只会造就一批哑巴英语学者,严重缺乏运用能力。而今的英语教学这种现象大有存在,通过了大学四六级考试却不能和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甚至不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作为英语起步阶段的初中生而言,有用的英语意识,并能进行简单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走出低效的状态呢?是学生改变学法吗?是教师改变教法吗?都不是,关键在于了解英语的真正目的——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学的目的,否则学了仍然不知所用。2学了就用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种语言,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最主要是口头交流。因此,英语在听说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英语知识、技能目标的主要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好习惯。在用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学习的新内容只要在生活中运用,掌握的效果就好,反之则不然。语言最大的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用能解决这一问题,也能大大得提高考试能力。在用中学,在用中复习,远比抄写背默的效果要好得多。“人生两件宝:双手与大脑”。所以,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师观,形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英语教师,如果和学生不能很好得进行交流和沟通,那么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应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将生活引入英语课堂,以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的大课堂,使英语融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改变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建立起学生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语言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作 者:陈昌龙 作者单位: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江苏,射阳,22436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 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篇11

儒家思想教学理念小学语文一、引言

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课堂讲授科目,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科学和联系现实生活的纽带,也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交流思想的工具。“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因此,学好小学语文这一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一线教师在研究儒家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叶圣陶[1]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提出小学语文基础性教学的富有内涵的生本思想体系;李廉方[2]主张国语与常识结合,倡导在情景中识字,由“义”到“形”再到“音”等。围绕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阐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生平等、启发式教学等教学理念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教学实战经验。

二、儒家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应用

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精旨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谓中华文明之精髓。孔子之教育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上仍有应用,主要表现如下:

1.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同学习场合、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孩子的表现能力也是极不相同的,因而出现成绩优劣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凭借人生智慧,灵活设计教学方式,关注学生性格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鼓励学生择善而从之,使其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素养。众所周知,在中国教育史上长期秉承的是一种“齐步走”的方式,不仅是家长,教师也是恨铁不成钢,生怕孩子学不会、学不懂或者少学了知识,往往不顾孩子自身特点而硬性灌输,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抹杀了孩子的体化差异,还形成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这绝不是我们一线教育者所希望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3]。“一视同仁”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小学语文基础性教学中,我们也要用关怀生命、塑造全人的教学理念来区别对待所谓优生和后进生,切不可抹煞了孩子的自尊心。“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但只为追求成绩、追求所谓教学质量而在充满阳光、青春活力的生命中一谓的堆砌理智与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并以卷面成绩评判孩子的优劣,无异于欲速而达、急功近利、伐根以求木茂、赛源而欲流长也。摧枯拉朽,其成事乎?

2.有教无类

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口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打破了氏族宗法制的限制,扩大了教育对象,而顺应了宗法制崩溃的必然趋势。虽然世人对“有教无类”的见解不同,但并不能遏制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地位,穿越了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在峥嵘岁月里见证了教育史的浪涛几簸,闪烁着耀眼的人文光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教无类,平等为先。”虽然我们一直呐喊着倡导教育资源公平,孩子们受教育机会平等,但透视当下中国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有教有类”。教育在城乡间、地区间有扩大的趋势,有些小学教师甚至因“分”施教,因“财”施教。为此,应统筹区域资源,促进不同地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消解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大力提高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孩子,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准,切不可违背教学原则只青睐优生而摒弃劣生,让每个孩子都动态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扎根在“有教无类”中间,一名小学教师也能获得精神上的营养和心灵、情感上的震撼,这种与儒家思想骨肉相连的理念同样是对学生的最好滋养。

3.师生平等

孔子重“礼”,孔子也重“仁”,长期以来以礼为基础的师道尊严与以仁为基础的师生平等理念就打的不可开交。师生平等,不仅指教师与学生人格地位相等,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之间始终处于和谐氛围。教与学的过程并非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接受,其实质是师生在精神上的交融、思维上的碰撞。

打开孩子心结,改变教学方式,走出讲台这一狭小领地,积极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勤于学习,给予孩子以积极的情感支撑。这样,孩子就有感于“我”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上帝。孩子在心理上有了随和感、安全感,精神上得到了鼓舞,积极性便可得到调动,思维便更加活跃,敢于挑战困难的信心更加充足。扎根在“师生平等”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之中,与孩子打成一片,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认同孩子的主体地位,这种民主、平等、宽松、友爱、自然、和谐和合作的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中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机械式教学所带来的缺憾!

4.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是孔子教学思想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则,同时也是相生相长、无休止的学习过程。启发教学即教师启迪式和激发式教学,指导孩子勤于学,主动学并参与到课堂教学进程。教为不教,自求而得是启发教学的最高境界,靠自己的力,端自己的碗,在学习过程中自力更生、自能、自问、自解、自会、自知、自乐。古往今来,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家都长期致力于启发诱导式教学的探究中。蔡元培倡导启发教学,阐释了启发教学理论,践履启发教学实践;叶圣陶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基础性教学的灵魂,传播的是科学真谛,弘扬的是真善美,引领的是师德道德,若能始终不渝地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启发教学思想,能令孩子思维处于巅峰状态,与孩子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智慧交相辉映,以启发性教学模式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素养。无论从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身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此教学精旨之所在。

三、结束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生平等、启发教学等教学思想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共识。研究其精神实质,可以深化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也能很好地解决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如何教好孩子,促进其为社会主义蓝图发展进程贡献力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茂才.论叶圣陶语文教育的生本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02):54-56.

[2]陈来.考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5,(05):198-204.

[3]马群仁.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2,(01):30-33.

[4]李启谦.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在教育上的成就.

上一篇:夏韵六年级作文450字下一篇:高一班主任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