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2024-09-19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共12篇)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语文知识, 必要的思想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它所具备的思想情感教育价值可能不亚于思想品德教材,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课文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们或一身正气, 或者卑劣猥琐, 或者内心矛盾重重,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应及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 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外, 还应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 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美、思想美,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共鸣之余, 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

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 一小部分学生存在着漠视集体的不健康心态, 事事以我为先, 唯我独尊, 有的对于国家人民遭受的灾难无动于衷, 甚至毫无国家的概念, 这些不健康的心态在他们进入社会后有可能给集体、社会、国家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语文教学中应有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材中不乏描写祖国大好山河、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的瑰丽多彩的名篇, 还有表现爱国情感的名篇, 更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 从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发出对祖国的热爱, 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毛泽东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 带领学生领略青年毛泽东的革命豪情, 从而渗透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敬爱之情。又如,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写了三峡的雄伟与壮丽。作者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而是与那个时代的生活联系起来了。那是一位革命战士对光明的强烈向往, 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在作者笔下, 长江三峡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 同作家胸中汹涌澎湃的战斗激情, 完全交融在一起, 使作品充满着一种时代精神、战斗激情和英雄光彩。这无疑可以教导现在的学生要有时代意识和国家意识。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文章, 通过课文“登泰山, 游长江, 览黄山”等, 会激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生动的景象, 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图中, 欣赏作者笔下的名山大川, 从而唤起了他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在表现爱国情感的名篇中, 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 牺牲小我, 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蔺相如敢对抗秦王的淫威, 却能接受廉颇的无礼;在《指南录后序》中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天祥为何能遭遇几十次的死亡威胁也不改其志。在千古传诵的名篇中, 有春秋战国时的汪洋恣肆的诸子散文, 如《劝学》《秋水》等, 有人物形象鲜明历史散文《鸿门宴》等, 有论点突出的政论散文展, 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六国论》《过秦论》, 有瑰丽的唐诗宋词, 还有元明清大家的作品, 它们风格各异, 个性鲜明。教读这些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对于增加学生知识, 弘扬古代文化,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具有重大意义。它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契机。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具体爱国主义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 引领学生朗读、想象伟大祖国的名山大川, 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名篇名作,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时代在发展, “90后”学生因为接触的东西多, 见识也较以前的学生广, 但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与成熟的思维方式, 会以各种方式接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潮流”“风尚”, 然而并非所有的“潮流”“风尚”都是健康积极的, 其中难免良莠不齐, 而其中不良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因此我们的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 应比以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青少年时期正是立志的关键时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作用。因而, 语文教学中应有道德品质教育。

19世纪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就是实施德育的良好范本, 教材中许多生动感人的形象, 发人深省的哲理, 高尚纯洁的感情以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等, 对学生品质的形成, 人格的提升, 都会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荆轲刺秦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 能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鸟啼》中鸟儿啭鸣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 启示学生即使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也应该学会珍爱生命。教读《离骚》, 可以让学生看到屈原的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 对学生进行高尚品质的教育;教读《人是有思想的苇草》, 可以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追求真理;教读《我与地坛》, 可以告诉学生在面对厄运时, 首先应该战胜自己;教读《赤壁赋》,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苏轼旷达的处世态度, 学会直面人生的挫折;教读《沁园春·长沙》, 可以让学生体味作者昂扬奋发的精神, 总之, 语文教材就像一面明镜, 学生可以对“镜”自照, 不断审视自己, 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对自己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语文教师应好好使用这面“明镜”, 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而中学生好奇心强, 容易接受新事物, 视角已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 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赋予思想教育具有时代特点, 并且可以将教学中显性的说教化为隐性的渗透, 讲究思想教育的艺术, 应该像适时适机潜入的春雨, 伴着春夜的和风, 悄悄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陶、心灵的净化、观念的改变, 最终才能达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的目的。

(靖江市第二中学)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2

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思说过:“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新课程改革着眼于生命意识的呵护、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于人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精神空间的拓展、人格、人性等全面均衡的发展,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质的渗透。让德育和智育协调发展,这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始终把学生的思品教育放在自己教学过程的首要地位,而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也为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模本。

一、以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人活在世上大都追求美好的人生,而美好的人生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因为它是人生前进的精神支柱。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一个重要阶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可从情感入手,让学生在文章中激起自己内心情感的波澜,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例如《理想》这一文时我就非常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入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导入上,我从“希望能看到自由的太阳辉煌地照耀的角斗士斯巴达克思,到追求‘天下大同’的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从预见‘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的马克思,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从李大钊到董存瑞„„这些人物的事迹入手。告诉学生他们都曾为实现美好的人类的社会而炽热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一往无前,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终身。这个导入语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定下了情感基调,激起他们内心的涟漪。

在这一过程基础上,我也重视从“动情”到“晓理”过渡。在教导时,引导学生明白崇高的理想常常会赋予那些致力于人格完美、道德高尚、为人类奉献爱心的人。从“三过家门面不入”的大禹、“仁爱忠善”的孔圣人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雷锋、孔繁森、李素丽等。这些人无一不是实现人生最高道德理想的楷模!他们的声名与他们的奉献的爱心永存。而与之相反,滚滚红尘中,也有人追求卑下的理想,比如有的人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醉生梦死;有的人向往自由自在,随波逐流,逢场作戏„„以此对比告诫学生人活在世上,毕竟不只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希望学生能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二、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意志的锻炼和培养。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意志品质相比于过去有所提高,但自制力不强,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缺乏毅力,有时甚至会应付了事,我们要对他们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更何况坚强的意志对一个人的一生的成才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意志过程及其心理特点,逐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薄弱,从而更好地完成对学生一生的教育工作。

1、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课外阅读中就包含着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荒岛余生》中的鲁宾逊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张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以此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通过课外阅读来进行德育实施。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励志的读物,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这样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

科学的不断进步,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也逐渐呈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与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时代的中学生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当的宣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例如《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作者抓住了破土而出的瓜苗、心脏的跳动从生命的诞生和生命的律动告诉人们生命力之强大。以此唤醒学生人格尊严,引导他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从而发挥出人格的魅力。

在唤起学生自尊心的同时,我们不妨给予他们“精神关怀”。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学生中“留守”现象极为普遍。有些同学还处在支离破碎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心灵有一层忧郁笼罩,在教学时,要关注他们,唤起他们对生活建立信心,对生活的热爱,以积极乐观姿态面对生活。例如《背影》(八年级下册)课文在作家的泪花中把父与子那美好之情琥珀一般展现给我们。文中的凄凉氛围和那沉郁怀恋伤感之情却会刺痛这些心灵已受伤的同学。那么对学生施以“精神关怀”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巧妙的把这种父子深情渲染、强化,去淡化化解家庭破碎带来的阴影,让学生感受、理解人间天伦的同时,教育他们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主动去发展,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避免学生憋闷,教学也得以正常进行。

在引导学生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的同时,还需让学生处理好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日常生活是和大自然紧密联系的。教师可选择一些文章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以曲折反映人类的理想追求。比如人教版里的课文《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斑羚飞渡》中斑羚群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都告诉我们生命是平等的没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人类不应该因为我们拥有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而去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形式。我们要学会和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

四、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如何使学生树立“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经过精心挑选的课外阅读的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进行思评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是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1、利用材料中涉及到中国发展史的文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挖掘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例如《黄河颂》这篇文章时在黄河大合唱的配乐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告诉学生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2、语文教材中关于介绍名胜古迹和自然资源的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很好教材。如教《中国石拱桥》(八年级下册)这篇文章时告诉学生:“石拱桥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用这些我国建筑史的独树一帜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3

一、品词析句,还原课程德育本色

古人著书立说,写诗行文,特别注重推敲词句。运用准确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能反映对人生、世界的认识,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也是一切优秀作品共同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示儿》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诗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的临终叮嘱,真情流露,自然深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紧扣重点词语“元知”“但悲”“无忘”,體会诗文含意,聆听诗人心声,感受诗人抱负情怀,诵读诗歌韵味,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诗人的儿子,听了这样的临终遗嘱,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清明节,如果你到陆游墓前,你会做些什么?如此经过与古人陆游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内容。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是人民的导师”“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教学中结合培养学生语感,锤炼学生思想,这样的教育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色所在。

二、再现情境,培育学生道德情感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应注意以情感人,寓教于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声音、图象,甚至视频,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认识,既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实现寓教于情的有效手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

如《火烧圆明园》一文以其高度概括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记叙了圆明园被列强烧毁的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文字描述,向学生展现她昔日的辉煌,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这一园林艺术的风姿,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教师紧接着激情导入:假如圆明园保存完好,我们到圆明园去游览时,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对此,想必每个少年儿童都会为之自豪,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当视频中英法列强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一定会生出无限愤慨与痛恨,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起好学上进、立志兴国的道德情感。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一位同学写道:学了这篇课文,我的眼在流泪,心也在流泪。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向我们诉说着它当年的痛苦与屈辱。今天,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坚持锻炼身体,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一切准备。

可见,教学中应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及感情基调,创设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刻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诱发兴趣,体察情态,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净化心灵、塑造品格。

三、形象感染,树立美好道德榜样

小学生好奇,爱模仿。他们的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形象特别丰富。有反映伟人崇高品质的光辉形象,如《一夜的工作》中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周总理。有反映历史人物高尚品质的美好形象,如《将相和》中为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有反映英雄人物革命品质的崇高形象,如严守革命纪律的邱少云,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奋不顾身的狼牙山五壮士和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还有反映中外少年儿童美好品质的少儿文学形象,如《夜莺的叫声》和《小英雄雨来》中的“小夜莺”和雨来等等。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都会记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同学们的课堂纪律会比其它时候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虽然它并不持久,但课文中邱少云这一道德形象的感染力,给了我们难以忘怀的启发——道德形象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课本中的道德形象往往会定格在小学生脑际,成为他们道德成长的楷模。语文教学过程中如能让他们深受感染,必将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引领他们茁壮成长。

四、单元整合,深化儿童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应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学生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就是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过程。发挥语文课单元教学整合优势,有利于深化儿童道德认识。

如教学《钓鱼的启示》,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教育,放弃“诱人的大鲈鱼”,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严格要求自己从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谁说没有规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识到,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不仅仅是为了他人,更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懂得为了遵守规则作出一些牺牲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通过习作教学“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了规则,遵守规则,人们才能有序生活”为话题,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写作,经过耐心细致、由浅入深的引导,能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这样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从课内到课外,由理解感悟到表达体验,能使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逐步丰富、提高,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五、引导实践,体验德育无限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参与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道德经历的过程。

课文《一枚金币》记叙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父亲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钱财送与他人。母亲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直到儿子“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才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课堂上通过阅读,让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结合这一认知,老师设计实践性作业练习:请大家通过自己的劳动挣10元钱。写日记记录挣钱的过程,写出挣钱的体会。这样的作业练习绝不仅仅是一次写作练习。学生在捡拾垃圾,到市场销售小商品等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不少真切体会,体验到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与魅力。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

甘肃嘉峪关 73000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刍议 篇4

思想道德是做人之基、立身之本, 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学即文以载道, 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 语文教学仍然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感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光荣使命。但是,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却被牢牢绑在应试教育的“车轮”上, 丢弃了思想教育这一重要任务。因此, 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和深入思考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不断推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强, 但辨别是非能力差, 易受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在新时期、新环境, 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条件下, 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极思想流行, 暴力、色情等不良现象泛滥, 这些都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 必须将青少年思想教育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 使其贯穿于中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 教育目标。

国家教委明确将语文学科界定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 这就说明语文教学至少有两种基本功能, 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人生理想等。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渗透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社会道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习态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以期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

(三) 教育优势。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与物质载体, 语言自身的形成也与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知识包罗万象, 既有阅读、写作、逻辑等方面的知识, 又有政治、历史、生物、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这些学科知识的发展与语文教学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其他知识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 培养阅读、理解、表达能力, 而且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内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有鲜明的思想性, 思想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思想教育的路径求索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不少争议, 还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我认为, 应将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 实现语文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 将思想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课堂的思想教育应该与课文的内容水乳交融、彼此不分。对课文内容的合理引申与正确解读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巴东三峡》、《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等优美的散文时, 老师以动情的朗读配上相应的图片, 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感情, 这就是一种思想教育。

同样, 只有实现思想教育和语文训练的紧密结合, 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著名作家冰心有过这样的比喻:作品好像一盏纱灯, 思想性好像灯罩上的画, 艺术性好像里面的灯, 里面的灯越亮, 外面的画就越鲜明。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时, 通过解释语言、比较语言、发觉语言的作用等一系列的语言文字分析训练, 学生可以发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 从而自然而然地把握藤野先生的品质,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的思想教育。

(二) 将思想教育渗透到写作与说话教学的过程中。

写作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感。这是因为写作的内容有丰富的思想性, 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思想认识再现、再提高的过程。为了在写作教学中突出思想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 确定文学写作的题目, 如当攀比之分盛行时, 可以将“学生应不应超前消费”这一类的话题作为写作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受到思想熏陶。

(三)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课堂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 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外活动有较强的趣味性和选择性, 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此,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读书读报活动, 如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古典名著等, 让他们受到思想的熏陶, 感受作品带来的艺术魅力和精神享受;让学生阅读《孟子》、《老子》、《资治通鉴》等国学经典, 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演讲活动, 如每天开展一次的“三分钟演讲”、“讲故事”、“朗读”等活动, 在活动中教育学生。

(四) 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思想教育。

古人云, 身教重于言教。其实, 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 就是一部“活教材”,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他的举止风范、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 规范言行举止, 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 是贯彻落实国家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将遵循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 将语文教材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结合,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曾术华.探究当今学校德育教育理念发展的几个新动向[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6) .

[2]闫俊岭.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途径[J].黑河学刊, 2010, (5) .

[3]郑涛.浅谈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J].南方论刊, 2010, (4) .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5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对此,做为数学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所当然的地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光荣重任,然而数学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脱离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空泛的说教,将会大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内容其内蕴的思想教育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智育之中。实践证明通过具体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为此,就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供参考的浅见。

一、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切事物的特性或事物间的关系,都中不同程度上需要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加以描述,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所以数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般成员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参加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学好其它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方法也日益广泛用于各门学科。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的发展了。科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因此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的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从数学在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来引入新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以此启发学生应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对青年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应当、也有可能在这方面承担本身承担的任务。我国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大部分时代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左右,我们的先辈在数学研究方面的始终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过去在数学领域中曾经有过极大光荣。目前我国数学家或有中国血统的数学家也在一系列领域中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卓越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必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极限概念时,首先通过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三国时期魏人)为了更精确的求圆周率于公元263年所创造的“割圆术”来讲述极限的思想,当时刘徽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算到3.1415,这充分说明现代的极限思想方法,最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并得到应用。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数学具有严谨性的特点。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叙述结论精练、准确,而结论的推理论证,要步步有根据,处处合乎逻辑理论的要求。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离不开推理。通过数学教学养成学生讲理的习惯。数学中要判断一个命题、猜想的真假,不是通过实践检验,而是要依靠概念的定义,依靠公理、定理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它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脱离客观世界和生活实践。我们通过数学概念、结论形成过程的数学,培养学生在现实客体中抓住本质特性,抽象出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解题的探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难题时要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寻求解法,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说明我们不应该把辩证法作为外来的东西引入数学,而是应该从数学内容与方法中发现辩证的因素。例如有限与无限;连续与间断;直线与曲线;近似与精确;微分与积分;收敛与发散等等。这些内容都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在数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实践第一的.观点

数学的产生由于实践的需要,而数学发展是直接或间接由于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上的需要,而刺激起来的。应结合教材阐明数学的现实性、起源及数学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的历史。众所周知,数学的概念和公式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有其实际的模型。所以在讲新知识时,要列举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概念和公式,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再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理论上懂得实践第一观点及数学与实践的关系。

2.对立统一观点

毛主席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相互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到处可见,如:正负整数,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之中;有理数与无理数对立统一于实数之中;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数学中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是经常的,整个数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时刻抓住对立面的转化。转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运算的转化;数形的转化;对立概念的转化(常量与变量,已知与未知)。利用这种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中的矛盾所在,找出问题内部不同条件之间的联系,再寻求转化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运动变化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静止、不变是相对的,但是人类认识这些运动、变化是在无数相对静止中逐步认识的。这正如人类从无数相对真理中去认识绝对真理那样,如通过直线认识曲线,通过常量认识变量,通过近似认识精确,通过具体认识抽象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变化的观点去考虑、分析和认识事物,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在讨论变速运动时,怎样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变速运动呢?在微积分中是研究该运动在某一点(即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用瞬时速度来刻划这一点的运动状态。而瞬时速度的定义过程就是认识变速运动过程。再如把曲线看作点的运动的轨迹,如果建立坐标系,再引入动点坐标,就可以使曲线与方程发生联系,从而就由代数与几何发展形成解析几何。

4.质量互变观点

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与量,它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又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当量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使物质发生质的变化。通过事物量的变化,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变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有限个无穷小量的和,仍然是无穷小量。当我们把“有限”两字变为无限时就产生了质的变化。事实上无限个无穷小量之和未必是无穷小量。

5.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渗透教育 篇6

教书育人,育人是教育之本,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要使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多用人才。我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学生喜爱的娱乐形式,把思想教育巧妙而有效地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也便于理解和改正,以促使其在知识和德育方面全面健康地发展,做到知识和道德双丰收。例如,在给学生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堂课时,我除了让学生要掌握新闻知识的特点,新闻中的记叙作用,以及艺术特点等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学习解放军那种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了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同学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家不干家务活,在校不参加劳动,做事不动脑筋,事事以我为中心,这和解放军的行为就是天壤之别,因此,我要求学生向革命前辈学习,用“苦不苦,看看红军二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的老前辈。”对学生们进行鼓舞。

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对生活,对社会有坚定的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我在给学生上《我的信念》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树立信心,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向玛丽.居里学习,热爱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求知的强烈欲望和好奇心,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创造了伟大的成就。在给学生上《紫藤萝瀑布》时,告诉学生人生哲理,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有困难,有挫折,有灾难,也有不幸,面对这一切,我们要摆正心态,信心百倍,像鲁迅说的那样:“敢于面对血淋淋的现实,敢于直视惨淡的人生。”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要相信雨过天晴太阳红,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学习《周处》时,我告诉学生,人不怕犯错取,只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正确对待自己存在的不足,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视自己的问题,这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授《斑羚飞渡时》时,教育学生,要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互帮互爱,无论在德智体美任何一方面,不让一个同学掉队。让同学们要明白一花红不算春,满园红才是春。在教《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我们要用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和能力,给祖国壮丽的河山锦上添花。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篇7

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也变得多样化。在众多花样教育中, 语文和数学的学习是小学不可放弃的教育, 其中对于语文的学习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识字、阅读、写作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外, 还要认真落实国家总的教育方针, 使得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注重个性的发展。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品德教育。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内容, 要充分体现道德教育的培养, 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材中体现道德因素:培养良好的道德

语文教育是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来设计的, 它是从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进行教育和学习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或者眼前的单一目标, 那么我们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展望以及塑造整个生命。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我经常注意对这些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他们的爱心,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对周围的人、对社会的爱的种子, 实现在我们班级和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互助、真诚和亲密。另外,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均都体现或者暗含了对于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渲染人物良好的道德。这些优秀的文章能够使得朦胧中的小学生明辨是非、认清善与恶, 哪些可以努力去做, 哪些不能越雷池半步。这些优秀文章熏陶着小学生们, 也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净化自己的道德修养, 汲取正义的力量,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2]。

二、语文教材中的理想教育:培养远大理想和优秀品质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对于小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还要努力在语文教学工程中体现现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在现代教育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应该时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本质, 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教育的学生是人, 而这个阶段是学生整个生命中的起跑点, 是各种情感整体发展的阶段, 例如他的情感、认知过程、生理、思想意识等, 均会在这个阶段变得成熟和理智[3]。

如在语文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课文内容就集中体现了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文章用对比的手法讲述两只小狮子对于生活的认识问题:一只刻苦锻炼, 自己掌握一身好本领;另一只却怕吃苦, 总想依赖父母。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刻苦锻炼, 自己要向勤奋的小狮子学习, 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好习惯;要不断强调小狮子妈妈说的话“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要让学生明辨两只狮子中的好坏, 自己应该学习哪个小狮子。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 才能真正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节和情感

虽然小学教育的主体是小学生, 思想不成熟, 对于物质的认识停在表面, 而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要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这些幼小的个体, 把他们的目光引向社会, 开阔他们的眼界, 提高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程度, 提高他们对于什么是国家的理解, 让他们的思想感情逐渐靠近我们国家人民的情感, 并与之融为一体。

正因为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位中国人的道德基础,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中体现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的文章非常多, 例如《小八路》、《铁道游击队》、《桂林山水》等, 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既有描写祖国和平来之不易的文章, 又有描写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的文章。总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4]。

通过一系列爱国题材文章的讲述, 使得朦胧中的小学生感知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祖国统一, 换来祖国的和平与强大。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爱祖国、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的思想情感逐渐成熟起来, 成为强国的主要力量。

四、结论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必须从幼年开始培养, 而这一重要的任务要靠我们这些小学老师兢兢业业、忘我和有艺术的去完成。现在要急于解决的问题是让老师去阅读那些体现人类美好东西的文章, 让他们在语文教学中做个有心人, 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了解自己学生的思想状况, 找好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明确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 还得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只要这样做, 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大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摘要: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多样化,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必须从幼年开始培养, 而这一重要的任务要靠小学老师兢兢业业、忘我和有艺术的去完成。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了解自己学生的思想状况, 找好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明确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只要这样做, 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教学,思想道德,优秀品质,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马晓红, 张桂香.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并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1995.03:95-96.

[2]王云霞.浅谈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 (综合版) , 1995年第1期:18-19.

[3]孙进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东北师范大学, 2008.02:16-17.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8

一、在识字中培养

识字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识字、写字的过程,挖掘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既让学生掌握字形、字义,又让识字教学过程不再枯燥。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打”字,让学生进行组词时,学生会组“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在肯定学生答案正确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然后引导下学生用“打”组成其它词语。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另外,教师也可通过让学生对字形的观察,引导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朗读中感悟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让学生通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从而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例如: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简介天都峰入题,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再读一读。接着默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指导朗读,学生练读,评读,从充分的读中体会天都峰的高与险。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后面课文人物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到“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使学生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从中对学生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渗透。

三、在写作中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练习中的德育教育也不可忽视。例如学生现在很多孩子们都是独身于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教师就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载体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可在班上组织学生开展做家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习作中表现的思想变化的细微之处,利用习作评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指导,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目的。

四、在活动中感受

高中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篇9

一、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是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生活提供给人们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世界是直观和丰富的,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生活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实现生活化的回归,把教育重返生活,丰富生活。例如,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课后教师让学生收集三国故事,整理生活中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开阔学生思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抓住课文的关键,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加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活动里要清楚语文源于生活。像流行歌曲、春联、广告词、电视作品等语言都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满智慧和魅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里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引来源头活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老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想让学生领略语言的精彩,提高语文能力,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投身于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如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培养学生的探险与创新能力;《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青少年恋爱指导书,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情感;《昆虫记》提供给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机会。教师要挖掘名著与生活的关系,发挥文学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二、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感情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失去情感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灵性,情感教育是心灵碰撞的教育,学生感化、陶冶中升华品格。通过语文教学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育肩负着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师要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世界,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例如,《琵琶行》教学,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偶遇一琵琶女,落魄的境遇使得二人成为知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画面,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学生的心灵为之感染,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略诗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例如,《长江三峡》课文词语优美,描写了波澜壮阔的三峡景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雄伟瑰丽的三峡特色,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之情,以及自豪与喜悦的情怀。通过体验三峡的美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朱自清认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格培养,对学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读书的意志,构建和升华学生完美的人格。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品质,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创新与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情感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人格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三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思想,人格,情感

参考文献

[1]尹静,齐军.浅述叶圣陶语文教材观及其对当今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2).

[2]余昊东.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实践[M].云南师范大学,2006(10).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10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 学生听起来似乎离自己也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 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 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 旷了课去找鸟窝, 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 我多么懊悔!”念到这儿, 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 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 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紧接着,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奇怪, 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点拨这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 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从现在做起, 关心集体, 爱护他人,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 也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而后, 我结合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告诉他们, 国家兴亡, 人人有责!可见, 语文教学中, 进入课文情境, 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 学生们真切感受爱国思想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11

但单纯的德育教育并不能真正完成这个任务,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有的性质与功用,在贯彻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思想性。人类传递思想的物质外壳就是语言,语文课文更是人类杰出思想的结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沉淀了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精神的精髓,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过,我们也应认识到在完成德育任务中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而是应该在遵循语文学科固有属性的基础上把握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有机地进行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过程具有相涵性

在语文学科中,德育内容包含其中。而且,同一个德育的内容会在不同的课文中出现。如爱国主义思想,既可以融入《唐雎不辱使命》《三峡》等古文作品中,也可以在《沁园春·雪》《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可以在《芦花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优秀现代文中展开。不仅如此,在同一篇文章中,也会有多个思想品德教育的点出现。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既有对恩师给予的无私关爱和真诚鼓励的感激,又有作者强烈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的体现,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一篇好的课文便是一个优秀的德育教育的舞台,它以丰富的德育内涵,对学生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二、语文德育过程具有随机性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段的理解,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会在理解上出现不同。因此,学生思想的体现具有个性特点和极大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能“相机而动”,把握住德育教育的时机。其次,德育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出现并不像思想品德课本一样,各节课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会有层进的阶梯性,因此,語文课中的德育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严密鲜明的系统性。语文德育内容是分散在各册和各篇具体课文之中,这样的德育内容也要求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点化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就具有了随机性,即从各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出发,采用灵活随机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行道树》这类的散文时,应该从剖析象征的表现手法入手,深入挖掘形象所代表的更深层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借赞颂行道树,来赞颂了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赞颂他们的高尚品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的叙事性文章,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使学生认识到战胜困难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苦难是成长的财富及怎样对待朋友;而教学《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时,可以利用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直观教具,来了解中国桥梁的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具有情理性和潜隐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思想教育情感的学科,其内容文学成分较多,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感情体验的过程,是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德育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学生没有感受是在接受思想教育,而自己的思想却在受到深刻的教育。例如,《散步》一文,作者在初春景色的铺排、一家人选择路线的谦让以及我们慢慢的行走,无不让学生体悟到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也将引导着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浓浓的亲情。正是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给了学生心灵的感悟。

那么,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1.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有效地教学方法,这样才会既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编选而成的,大多具有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些活生生的形象,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一些贴近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文章,更是会引起他们的共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教材中美好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熏陶他们的情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他们不断积极向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剖析,在人物描写的学习中去体悟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声调、衣着的描写,再现了一位生活简朴的教师形象;又通过对藤野先生修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表现了先生的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又如《变色龙》一文中,通过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因为狗的主人地位不同而表现出来的言行,深刻揭示了作为反动阶级走狗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灵魂。

2.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抓住作品中具有生命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在品评中理解作品的含义。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者用他们的热情赞扬了富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

总之,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师,需要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较好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责编 周春晓】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一、再现形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学生的审美接受过程, 而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通过什么形象唤起了学生的什么直觉。作家在作品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审美直观反映生活的本质, 同时, 通过这种具体存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感知大千世界, 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正是如此, 学生将主观情绪与审美对象所带有的情绪色彩和谐统一起来, 在鉴赏这些形象的同时, 又调动学生自己的好恶喜憎, 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1]这种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方法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唤起的呢?突破形象, 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知的视觉、听觉、感觉是最好的办法。只有如此, 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兴趣、意志等主题活动。如朱自清的《春》, 要想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教师就可借助具体形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如可配乐朗诵, 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看一些江南春色的图片, 从视觉上加以形象展示, 尤其是通过吟诵扩充学生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果树开满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在整个吟诵过程中通过朗读、默读、齐读、泛读、个别读、整体读, 使一幅幅描写细腻图画显得生动活泼, 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让美感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2]学生只利用形象, 通过吟诵文字进入审美的感知, 达到美的愉悦, 留下美的形象。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就可以利用电脑创造一个“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形象, 将诗人所追求的意境寄寓图画中, 学生通过分析欣赏这一具体形象就可感知诗情画意的境界, 得到美的享受。

当然审美感知不是零碎的形象片段, 而是一个整体领略美的意蕴的过程。可以说, 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一刻也离不开具体的文学形象。

二、拓展意境, 活跃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高峻的黄山, 壮美的三峡, 连绵的大青山, 巍峨的长城……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化自然, 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这是美的源泉, 中学生就是从这些审美意境出发, 去寻找一个美好的世界。而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 来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和审美主题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 创设一个审美的氛围, 用这些来感染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汤姆也指出:“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创造一种新的形式。”要发挥想象的翅膀, 离不开文学作品意境的拓展, 在意境中得到感染, 得到熏陶, 才能让学生在无声之中活跃起了想象能力, 达到了美感创造和渗透。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那“舞女的裙”, “明珠”, “星星”, “美人”,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月光”, 这些可观可触可嗅可闻的画面, 不单单是一些景物, 而是作者展开想象精心组织的一幅心情和美景的组合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抓住意境想象站在一望无际的江边, 送友人泛舟而去, 带着对友人“烟花三月”的美好祝福, 带着朋友远离的愁苦宣泄, 让读者也产生了一种“黄鹤一去不复返, 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喟。这就是形象感染了读者, 使读者内心产生了一种感情的共鸣, 从而活跃自己的想象力, 达到了美的领悟。

可以说, 一山一水, 一词一句, 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像, 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 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 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但是, 现在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往往把一篇很美的文章肢解开来, 以零星的片段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 这些都是越俎代庖的做法。因此, 传统的分析讲解不如营造气氛, 诱导学生去联想, 使无形的东西渗透到学生心中。

三、加深理解, 唤起学生的情感

审美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 没有情感, 也就没有审美感知和审美想像。审美情感是一种“净化”的情感, 它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性, 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的满足。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作品所包含的真、善、美挖掘出来, 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 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 感情上得到满足, 产生美的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而赞叹。那当然, 要想让学生能从形象中把握内在的情感波动, 在学生身上再现美的闪光, 需要教师诱导学生进入美的情境和创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吟诵文章是前提, 理解文章是关键, 丰富学生是目的。

当然, 世间有美好与光明, 也有丑恶与黑暗。以美的观念对丑的事物进行鞭挞和讽刺, 以对丑的东西的否定获得美的评价, 也同样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恶, 对美的向往, 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升华创造, 提高学生理解力。审美接受中的直觉、想像、情感的唤起, 都是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它们的最终导向是审美创造, 达到理性的理解, 而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在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感中, 引导学生升华创造, 进入较深的审美理解层次。《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会”:

黛玉一见, 便大吃一惊, 心下想到:“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 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 因笑到:“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 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 然我看着面善, 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 更好, 若如此, 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 因问……

这一节, 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对于羞涩的少女, 黛玉的心理活动是得体的;而宝玉的神态和语言, 尤其显示了其无拘无束的性格, 对于他的特殊身份, 也是得体的。从审美心理来说, 学生只有理解了这种共同的审美理想, 才能升华认识, 创造出不同于封建卫道士看待宝黛爱情的态度。审美的这种理解力已远远超过了审美感知力, 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感的感性阶段, 它已步入了本质分析的理解阶段。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够更深刻的去感觉它, 学生的这种能力提高了, 就会在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审视社会、对待人生。只有学生达到了这种升华的程度, 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才不会“雾里看花”。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两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 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等, 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要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 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 培养美的情操, 磨砺美的意志, 养成美的性格, 完善美的人性。

上一篇:澳门历史城区下一篇:科学性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