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教学

2024-08-12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教学(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教学 篇1

语文是鲜活的, 是具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性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文的生命性应该在学生练语习文的过程中鲜活、丰满起来。当代作家刘戈说得好:“观察自细节始, 知识自细节来, 文学自细节出, 哲学自细节入, 人生自细节明, 文明自细节进, 意义自细节显。作为人, 你怎能不认识和把握细节, 学会观察和深入细节, 仔细品味细节。”细节是生命精灵的凝聚, 细节是至情至爱的自然流露。在呼唤生命细节的时代, 我们应当格外留心去孕育细节、珍视细节、体验细节、滋养细节。

多媒体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心灵, 具有美育之功效。幻灯、投影, 可储存、再现、放大教学中的文字和图像, 鲜明地表现主题, 清楚地展示细节, 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突出展示静态的美。录音机是一种录音、放音的音响设备, 能协助教师课堂教学, 朗读示范欣赏, 给学生以音乐美。电影、电视、录放机活动性强, 声画并茂, 视听结合, 又具有动态美、情境美、色彩美。

这些现代教学手段使我们可以将文学中种种生命的细节以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 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在学生深层心理上,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 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一、在阅读教学中, 用多媒体解读细节

1. 导入课文时, 创设情境的细节

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的教学。这一特点启发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学生头脑中积累表象。没有丰富表象储存的大脑, 就像是干涸的池塘, 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表象丰富的学生思维灵活, 学习效率高;表象贫乏的学生思维迟钝, 学习效率低。我们在导入过程中, 不妨尽可能地利用电教手段, 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有一位教师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 就播放了影片《泰坦尼克号》中那些感人的细节:年轻母亲温柔的故事, 老夫妻紧紧的拥抱, 乐队如水般的音乐, 船长紧握船舵的双手……这些细节情境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格的魅力, 再回过头来领会课文中船长的“一个伟大的灵魂”时, 就水到渠成了。

2. 讲解重点时, 再现精妙的细节

《鸟的天堂》一课, 有两处描写大榕树的大和美。尽管课文描写极为细致, 但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 对榕树是如何大、如何美仍觉得很陌生, 很难理解“鸟的天堂”真正含义, 尤其是对文中叙述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等语句很难置信。在这种情况下, 借助投影, 教师从各个角度用特写镜头展示榕树千姿百态的细节景象, 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

3. 在适当的时候, 补充精彩的细节

有些课文, 尤其是略读课文, 有的是原著的缩写, 有的是大略的介绍,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部分细节, 重现原著的精彩。如学习《厄运中的海伦》时, 教师补充关于海伦学习的片段, 让学生具体感受她学习的艰难;学完《鲁滨孙漂流记》, 由于课文是原文的缩写, 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共读原著。我就和学生共同阅读了鲁滨孙救“星期五”这一节。逼真的细节, 细致的描写, 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二、在作文教学中, 用多媒体创造细节

1. 定格镜头, 为观察描述创设条件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指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细节时时可以发生, 天天可以创造, 人人可以开掘。关键是要练就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火眼金睛。在作文教学时, 我们要非常注重利用多种手段, 对学生作文进行细致指导。

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的作文时, 教师先举行一次拔河或者打球比赛, 把比赛过程录下来。在指导比赛场面描写时, 教师把画面上表现特别明显、有趣的学生镜头定格后, 指导大家细致观察其动作、神态并领悟内心活动, 再让学生描述。画面生动直观, 停留时间长, 学生就可以充分感知画面的每一处细节, 捕捉特点, 深化理解, 描述起来自然惟妙惟肖了。

2. 自选画面, 培养文思的独创性

我们不能光像摄像机一样把客观的事物摄入自己的眼帘, 印入自己的脑海, 而要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在观察人、事、景、物时, 教师要教会学生既要整体把握, 又要认清局部, 还要拆解开来看, 洞悉生活的细节。只有这样, 才能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透过现象, 抓住所观察事物的本质。

第九册第一单元的看图写话《植树》训练中, 我引导学生抓住不为人注意的但又很有意蕴的细节:花上的蝴蝶结、女孩的笑脸、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野花、小女孩的眼神等。又如第十册第一单元的漫画作文《假文盲》, 可指导学生从那几个大男人漠然的眼神想到假文盲的自私、冷漠;从抱孩子妇女怯怯的神态想到母亲的无助。

3. 激发想象, 引起创作灵感的源泉

美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它可以在孩子多维的世界里得到升华。电教手段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认知事物的工具, 还可以成为激发他们想象、引起创作灵感的源泉。

贝多芬的《月光曲》一文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学完这篇文章, 学生们意犹未尽。我又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调动各种感官, 把自己融进音乐中去: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你能把音乐化为什么形象?你能听出旋律的变化吗?很快地, 有学生写下了这样的片段:“仿佛天黑了, 一颗颗眼睛似的小星星闪烁着。我好像飞了起来, 飞到了弯弯的月亮上, 月亮像小船似地摇着。一颗小星星摘来一朵云, 盖在我身上, 我很快地睡着了。我睁开眼睛, 已经天亮了, 我变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 我觉得特别幸福, 特别快乐。”

当岁月老去, 繁华落尽, 有关情感的细节就是贴满心头的珠片, 会令所有黯淡的日子闪闪发光。让我们都来体验细节、创造细节、奉献细节;让这个世界成为充满细节、充满爱的世界。当我们充满激情和敬仰地在教育的园地里安身立命时,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将成为铸就学生语文生命中的鲜活存在。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教学 篇2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说大礼不辞小让,在当今这个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影响品质,细节显示差异,须知细节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件事的成败。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细节同样重要,教师只有心思细腻,扎扎实实的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会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精彩,使我们的学生更坚信自我,健康成长。

一、鼓励学生带着情趣上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而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从而获得最成功的情感体验。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边讲边问。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带领学生朗读课前提示中毛泽东同志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了兴趣,启动了思维。

另外还可以改变单一的传教式的教学方法,组织一些多样的课堂形式,点燃学生的兴趣之花,如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会,通过查阅、选取毛泽东长征时期写的诗词,通过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感受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的胸怀。又如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观看雷锋同志的影视资料,并撰写小论文阐发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等等。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和参与,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历史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二、创设生活化的历史氛围

大部分历史课堂通常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大堆的历史年代、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在学生的脑袋里集合,而后学生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学了历史又有何用。随之,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的了无生趣,学到的历史知识都是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老古董”。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而作为课堂主角的教师就必须在备课内容上下细功,让历史课堂吹进生活的春风。

例如在设计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一课时,我先提前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吸毒和国家严禁毒品的一些案例和图片,让学生对毒品有个简单直观的了解,课上播放一些精选的毒害小录像,让同学们集中讨论毒品的危害。学生们通过前期对毒品知识的收集和对录像的观看、讨论,加深了对毒品危害的认识,然后我顺势引导: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又如搜集自家不同时期的照片,观察自家吃、穿、用、住生活条件的变化,谈我家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亲手制作五星红旗,感受革命烈士的满腔爱国热忱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收集五四爱国学生的标语、条幅图片,讲述五四青年的爱国壮举,观看五四影片,广泛讨论21世纪的五四精神是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通过这些形式新颖的活动,学生把历史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三、远离失败感的历史误区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而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而无法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有的学生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总跟在能力较强的学生后面人云亦云,有甚者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逃避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习题或活动,当他们受挫时往往得不到必要的鼓励和指点,受到的确是老师的批评、奚落、谴责的白眼甚至是训斥,长此以往学生们尝到失败的苦果越积越多,必然会挫伤和扭曲他们的心灵,更为糟糕的是,学生在内心容易产生一种自弃行为,感觉自己是笨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于是便自暴自弃,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

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的;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动物。”如此看来要想让学生远离失败的误区,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进行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的学习环境。而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布置课前预习

1、你知道多少岳飞的故事?你知道岳飞的《满江红》吗?

2、南宋有岳飞、韩世忠等历史名将,为何北伐不能胜利呢?这两道预习题是有意识地让学生承担一部分独立思考的责任,启发他们去分析解决问题,并为在课堂上独立阐发自己的观点做好思想准备。上课时在沉郁激越的《满江红》音乐的背景下,渲染着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他们急于要把自己知道的岳飞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还拿出了岳飞“还我河山”的图片。此时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最佳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谈出自己对英雄人物的喜好,对卖国者的憎恶,语句不限,只要言之有理,老师都要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另外教师继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提出:“老师,不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吗?可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北宋的金为什么竞能灭宋呢?”学生们对提出的问题再进行深入的探究。激烈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通过整堂课对细节的精心设计和处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又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挑战自我和战胜疑难的成功喜悦。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教学 篇3

一、细节描写能凸显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有的细节虽只寥寥几笔,但对人物性格的显示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把人物刻画得入微传神,栩栩如生。

“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范进中举》)

这一有些夸大了的屠户低头为范进扯衣服的细节,写出了胡屠户极力讨好范进的奴颜婢膝的神态。与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在范进面前“腆着肚子”“臭骂”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活画出胡屠户趋炎附势的丑态。

“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已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已己》)

孔已己已经“弯腰下去”看见豆不多了,但为什么“直起身又看一看豆”呢?说明他看到孩子们都不散,仍想再给孩子们豆吃,可看看自己的豆不多了,也没给成。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孔已己性格的另一面——善良。

二、细节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

人物的心情,除了通过面部表情、语言表达外,也可通过细小的动作流露出来。因此,细节描写也是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手段。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甲虫飞进来,但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这段文字的细节描写比较多,挂在铁杆上的字帖,是韩麦尔先生精心所制,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小小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孩子们没受甲虫影响专心画“杠子”,刻画出了孩子们对法兰西文字的热爱;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产生的联想,可以看出他内心在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这平平常常的细节,烘托出法国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三、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细节是构成基本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某些细节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却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如果没有这细微的铺垫,故事情节就无法关联。

“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小橘灯》)

小姑娘削橘皮,揉橘子,一瓤一瓤掏橘瓣,这些细节,虽不能表现小姑娘的性格特点,但它们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小姑娘制作小橘灯是作者重点写的,而此处小姑娘的诸多动作,为后文写她制作小橘灯作了准备。如果没有小姑娘剥橘子这些细节,就没有“我”临别时小姑娘制作小橘灯,就更不会有作者由小橘灯所受到的鼓舞、所看到的希望,小姑娘的形象也就不是那样鲜明。

细节描写虽然是作品的“细微末节”处,但决不是作者信手拈来之物,而是他们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认识得最透彻、理解得最深刻之处,倾注了作者独有的审美情结,因而其含义是极其深刻的。其细小的形式与深刻的含义构成了一对矛盾,矛盾现象无疑使人产生意料不到之感,于是又可从中体验到一种创造的骄傲与快乐,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课堂细节 篇4

关键词:关注细节,有效教学,落实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界人士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做到课前有充足的准备, 课上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 还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一.关注学生, 增加关注细节教学的成功指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语言水平等等因素, 充分考虑学生在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设想出几种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的方法, 这样, 教师才会在课堂上运用自如。如在《牧童与画师》一课中, 老师也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幅画, 突然发问“老师画得怎么样?”说画得好的学生没几个, 挑刺的倒是不少, 完全在意料之外。面对这一意外, 如果教师手足无措, 草草地收场, 也就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了。如果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到有备无患, 就能处理好这一语言运用的关键性细节, 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达到让课堂呈现出精彩的预想效果, 使有效课堂得到落实。

二.发挥特长, 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细节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关键性细节中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特长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把课堂推向高潮。教师善于运用自己富有表现力的特长, 如朗读, 板书, 绘画等, 在关键性细节设计时充分彰显自身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 把文章的主旨意蕴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如对于《万里长城》一课, 为了让学生加深民族自豪感, 擅长朗读的教师可发挥自己的特长, 配乐深情地解说一段长城视频: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 这就是雄伟壮观、气吞山河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排比句的应用, 给学生带来极强的震撼。教师关注自身能力细节的体现, 使有效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三.精心备课, 对关键性细节做到有预设。

在备课中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发现关键之处, 并以此为基础, 从关键性细节突破, “小孔窥豹”, 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如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第七册的选学课文《真实的高度》写了法国大作家小仲马拒绝父亲的帮助, 凭借自己的努力, 坚持不懈地创作, 最终完成了作品《茶花女》, 获得文学上的成就的故事。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作者分别选择小仲马的语言、行动、神态各一处精心刻画的深刻用意。如果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领会到这些细节描写, 无疑是“有效”的、“高效”的。

四.关注细节, 创设模拟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 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 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常常需要有情景教学的组织实施,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 教师常常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 经历的现实情况, 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 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 形象的比喻等, 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 以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要提高教学效率, 就必须注重对细节的科学处理。教师只有不断锤炼内功, 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 从“小”处出发, 以细节入手, 让课堂在预设中、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别样的精彩, 从而在最大空间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柏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从《再见了, 亲人》一课的教学说起[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2) .

[2]李润琴.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01) .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动刻画细节的方法。

2、能写出生动的细节。

【教学重点】

传授生动刻画细节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方法写出生动的细节,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性认识

通过两组文段的比较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组:

片段A: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下着雨,爸爸来学校接我。一路上,冒着风雨,爸爸尽力照顾着我,我知道,这就是父爱。

片段B: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爸爸来学校接我。一路上,风呼呼的刮着,冰冷的雨点击打在我的脸上,像刀子割了一样生疼;凛冽的寒风直往领子里钻,冷得我直打哆嗦。爸爸见了,一手用力的撑着雨伞,一手紧紧地握着我冰冷的手,还不时把我的头搂进他温暖的胸怀,“儿子,把腰杆挺直一点„„再看看路灯,呵呵,暖和多了吧!”看着被灯光包裹的爸爸的脸,我感到格外的温暖。爸爸,有您在我身边,我暖和多了!第二组:

片段A:第二天,我的病有好转了,头也不疼了,烧也退了。可是妈妈却因没有休息好,眼睛多了两个黑眼圈,脸色枯黄,好像整个人都老了很多。“妈妈真对不起!”

片段B:当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把我唤醒时,我张开眼就看见了妈妈那双由于整夜为我的病操心的黑眼圈,但那双眼睛那样温柔的注视着我。妈妈看见我醒了,高兴地对我说:“烧退了,我去为你准备早餐了。”看着妈妈脸色枯黄,好像在一夜之间她变老了许多,我的眼睛在瞬间被酸酸涩涩的液体充盈着,我低低地说:“妈妈,真的对不起!”

引出课题:细节,让你的文章更动人

二、重温经典

经典片段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山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经典片段二: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 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节选自都德的《最后一课》)

经典片段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节选自鲁迅的《社戏》)

三、方法指引(板书)

1、细化人物描写: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写具体。

2、添加景物渲染: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味、听、嗅、触、视)细腻描摹。

3、注重美化语言: 锤炼词语(如动词等),运用修辞等,美化文字,增强感染力。

四、堂上练习(10分钟,分组选题,推荐展示)

1、当你被批评后,你的心情怎么样?(兴奋、紧张„„)

2、母亲怕我累着,催我早睡觉,遭我拒绝,母亲不但没有责怪我,还端牛奶给我,这让我非常后悔。(要求:把上述的材料扩写成一段话,200-300字左右。)

五、课后作业

1、用本节课学过的方法写一篇作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篇6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几个例子来浅谈一下。

一堂课的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最佳的方法就是做练习,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练习的选择一定要“精”,可以把习题分成若干等级进行合理安排,不能一味地贪多,要找具有代表性的题让学生来做,要注意实效。训练要实,唯有经过训练才能将一番苦心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质量。但是批改作业要细致才行。就拿周记来说,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不愿意去认真完成,有的干脆抄范文应付。造成这个现象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也在应付学生的周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会写上几句简单的评语,诸如语言优美,结构严谨之类的话。看着重复的没有实质内容的评语,学生才会厌倦写周记。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细处分析。比如文章中的有语病的句子给他们指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有语病的句子摘抄下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改正,让大家感受到写周记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再比如学生的作文写得很枯燥,我们如果简单的给出句子枯燥这样的评语,学生还是不明白该怎么样去使得文章生动。记得有一次写小作文,题目是要求描写家乡的某种风俗。有些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开头的:我们这里中秋节的习俗是_______。我在他的作文开头旁边写了这样一句话:试试用景物描写来引出要描写的节日。有些同学写到过年放烟花时,用一句话概括,那烟花很美。我在旁边批注:盛开的烟花像什么,像什么,像什么,请用几个比喻句来描写下烟花的美丽。学生照着做了,虽然当时他们的景物描写还不是很好。但我相信只要他们知道可以具体从哪些地方改进自己的作文,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他们会有兴趣,在课内课外会去积累一些关于描写的优美句子,一步一步把作文写好。他们下次的作文会有新的突破。相信在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会像以前那样敷衍作文了。

这里还想举个例子。我们知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阶段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平时的积累。积累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记住一些常用的字词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多查字典,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读懂文章的内容。每次碰到一些重要的字词,我都会给学生课堂时间让他们把这些字词的所有意思结合例子记下来。多查几次字典,所有的意思就能记住。有了这些积累,阅读文言文就要简单很多了。很多时候当我们说学生查下工具书,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下一个话题。这本来就是个枯燥的事情,如果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记,那问题永远在那里。我们的课堂不是看我们讲了多少内容。而是要看学生消化了多少内容,学到了多少知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所以,大理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文韬武略的战略家,而是缺少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在语文教育中,我们也不缺少长篇大论的理论,而是缺少着眼于细节的意识和行动。很多時候,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而应该提倡注重细节,把语文教学做细。让我们的学生因为我们的精细真正的爱上语文课堂,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县第二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细节探微 篇7

一注意讲授语言规范的细节

信息技术的概念性很强, 名词术语很多, 操作过程讲述要求非常严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只强调示范指导和学生练习, 这样必定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 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如把Word中的控制点说成“小方块”, 把Windows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说成“叉号”, 鼠标操作中的“双击”说成“连击”、“拖动”说成“拉”, “存储器”说成“储存器”等等, 把信息技术常用术语说成生活化的语言,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 但不规范。再如, “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 而“选择”则是执行一个命令。这些细节, 既关乎习惯, 又体现能力,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细细琢磨说法, 体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

二注意操作演示严谨的细节

教学演示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正确操作的范例, 让学生掌握操作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养成良好的习惯。然而, 有很多教师在操作演示中都随意而行。比如, 教师讲授保存资料, 或是图片, 或是文档, 但是, 要保存到哪里呢?就临时创建一个文件夹, 创建了文件夹, 怎么命名?于是就随手命名为“123”, 或“abc”之类。这样的操作无论是从管理角度而言, 还是从观赏角度而言, 这都是不严谨、不规范的, 让人容易忘记。所以, 教师在保存文件时, 一定要保存在专门建立的文件夹里, 并根据保存的内容分门别类地整理清楚, 告诉学生不要随意存放, 特别强调不要保存在桌面上。

再如, 在讲授“Internet应用”时, 为学生示范申请电子邮箱, 或者注册论坛ID, 也来个“123”, 或者“abc”, 最后连自己也不知哪个是“123”, 哪个是“abc”了。其实, 在这些细节里, 就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范例, 就是榜样, 要拿出供学生模仿使学生回味的东西来, 如果教师的范例过于草率, 学生自然“照猫画虎”。对于每一个范例, 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有精心细致的准备, 耐心准确的讲解, 认真严谨的操作。唯其如此, 才能彰显专业品位, 引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注意娴熟技能展示的细节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学科, 教师一定要苦练基本功, 掌握娴熟的技能, 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叫绝, 调动其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五笔中文输入时, 学生往往心不在焉, 一副懒洋洋、无所谓的样子, 或者慢悠悠地偷着用拼音输入。有些打得比较快的学生更是目空一切, 不情愿地在练习着。这时, 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教师的操作, 每分钟达到100个汉字的录入速度将会使学生震惊, 正是——技能决定出路, 在一片赞叹声中教师再强调录入的要点和意义, 效果会妙不可言。

教师讲授基本操作和理论知识时, 通常都是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好的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一定要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课件要有合理的布局, 有生动的动画和过渡, 再插入精美的图片、音乐等, 这样既能展示教师的技能, 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达到了两全其美, 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意设计任务细节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适当的任务对学生就是一种兴趣、一种“催化剂”, 能促进他们积极学习,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任务时要坚持恰当、科学、适度的原则, 要具有情境性、可操作性, 避免滥用、泛化。

一方面, 任务的大小要适当, 要有具体的要求, 各环节之间要相互联系, 要有梯度, 形成一个任务链, 如用Word或WPS软件制作一张贺卡、完成一段话的输入和排版, 设置格式等任务, 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另一方面, 任务难易程度要适当, 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要注意分散教学的各个知识点, 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 新知识点一般不要太多, 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 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过多的新知识, 是不太可能的。例如, 教学“保存文件”的内容时, 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 (操作简单, 不会难倒学生) , 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 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和操作,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 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只有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老师同学的指导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才是合适的任务。教师设计的任务一定要适当, 要把握好分寸, 让所设计的任务真正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天下难事, 必成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无数的细节连缀而成的。在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捕捉每一个细节, 发现它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就会有充满生命力的律动, 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 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对教育教学中的细节思考 篇8

一、课堂上的小插曲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大舞台, 教学评价中要求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我校一位英语教师曾经写道:那节英语课我们练习句型“Are you happy?”“Why?”时, 无意中得知那天是你的“birthday”, 老师和同学为你唱生日歌时, 你显得非常高兴, 还特意在课下找到我表示感谢, 我当时真觉得很遗憾, 因为我没能为你准备生日礼物。

遗憾中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真挚的关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是教师和校长的金科玉律。”教师要能够做到主动全面、立体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用“爱心”加“细心”, 观察捕捉每个学生特有的行为细节, 并将它转化为亲切、真挚的话语传递给学生。

二、生活中的难忘事

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 教学评价要求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手段多样化, 教师除了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外, 还应关注生活中的细节。

我校校长写给一名九年级学生的评定:下雨了, 停电了, 雨点敲打在你宽厚的背上, 你倔强地开着发电机的房门, 我喊了几次让你快进别的屋子避避雨, 但你依然试图打开生锈的锁。做事、学习你都体现出这股韧性。

充满赞扬的话语中, 体现了校长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视, 其中的师生情结也是无以言表的。通过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学生树立了信心, 在教师的赞许中, 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学会了自爱, 也学会了欣赏他人。在教师的激励中, 学生学会了自激、自励, 更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知识技能高、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三、作业本上的小剧场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必要手段, 又是师生交流的媒介, 作为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 能够发挥很大的教学辅助作用。

师:作业写得很工整, 也很准确, 希望你上课能够积极回答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做到吗?

生:我一定努力去做。

师:上一节课你回答了两个问题, 你很有进步, 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很高兴, 而且听课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了, 谢谢您, 老师!

或用一个卡通笑脸, 一个感叹号, 问号来表达教师对所交作业的态度。

朴素的笔谈, 有趣的奖励,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令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起来, 学生被注意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四、假期中的“不了情”

有一位家长曾在评语的回复单中这样写到:看到你们对我的孩子这么细致的评价, 我很惭愧, 惭愧自己的失职。

一位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对教师说:放假时, 每次看到评语中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都想放声大哭, 这辈子也忘不了老师真诚的劝说和鼓励。

学生和家长的回忆中充满了对教师的感恩之情。评价是一种判断, 是一种界定, 是一种激励, 是一种导引。

教学评价中的赏识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希望得到赏识, 渴望被关注, 被重视的愿望。但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之后, 针对学生的弱点, 要对其提出切合实际的下一步目标。这将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自己, 辩证地看待自己, 欣赏自己的特长, 改正自己的不足, 做到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古人云:“责人要含蓄, 忌太尽, 要委婉, 忌太直。”这就要求教师要言之有度。如“……未来的灌篮高手, 凭着你聪明的头脑, 你一定会搞好学习与运动。”其次是言之有理。如“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最后是言之有情。如“有缘成为你的老师, 送你一串用心感觉的祝福, 让芬芳伴你步入青春!”

在宏大的东西背后, 往往蕴藏着一种智慧, 它就是细节。每一个细节尽管很单纯, 但它都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 是教师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 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一种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教学 篇9

一、教学细节是构成完整历史课堂的关键因素

生动的教学细节构成了完整的历史课堂, 完整的历史课堂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教学细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时刻让学生通过细节感受历史的血肉, 深刻认识史实中所赋予的情感。历史教学细节往往是动人心弦的, 通过细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也能训练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一个处理得当的细节, 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关注教学细节, 就是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智慧性。历史教学中的细节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让枯燥的史实生动起来,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学细节来引导和鼓励学生, 通过细节层次, 微观层面的切入和描述, 使学生迅速进入某种历史角色或历史情境之中, 体验其中蕴含的酸甜苦辣的情愫, 并且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链接, 使其进入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的状态, 就一定能够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由此可见, 在历史课堂中, 教师有必要把教材中隐藏或者忽略的细节展现给学生, 营造历史氛围, 如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关键历史情节的补充, 历史场景的适当渲染, 紧凑的环节冲突等精彩细节, 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让学生的心绪随着历史事件的发展而跌宕起伏, 从而促使自己迅速走进历史, 融入历史。

二、教学细节是增强历史课堂魅力的重要环节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历史的魅力不仅仅限于让学生了解史实, 更多的是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要想让历史课堂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教师应该设置合适的教学细节, 才能对学生心灵的丰满、精神的充实起引领作用。

对学生而言, 几乎所有的历史史实都发生在特定的年代, 根据课本一板一眼的固定叙述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特别是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观点, 教师必须根据课标进行拓展。如教学《商鞅变法》一课时, 书本上简单介绍了商鞅变法的结果, 对商鞅的最终结果没有太多描述, 使学生不能完整理解改革需要付出沉重代价这一观点。在讲述过程中, 教师可以串讲到近代史上谭嗣同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时所说的话:“西方各国的变法, 都是因为有人以身殉道而成功, 现在中国还没有因为变法而流血的人, 这是国家之所以不昌盛的原因。我愿成为第一个为变法强国而牺牲的人。”从而深刻体会到变法、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比较商鞅和谭嗣同二人的革命和改革的精神, 学生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历史知识, 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 让所选的细节背后蕴含着思想的底蕴, 并能够对感性的细节作理性的思考,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历史课堂的魅力。此外, 教学细节对历史课堂魅力的影响还表现在“读史以明志”, 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 开阔视野, 认清国情, 在历史的感知中洞悉生活, 感知社会。教师用历史细节拓展教材, 使学生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 进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论从史出”, 提高学生的历史智慧, 感受历史的魅力。

三、教学细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苏格拉底有句话说:“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燃他们思维的火焰, 而注重教学细节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兴趣能否及时被激发起来。教学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 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 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以小见大, 于细微处见精神, 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 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细节教学的过程, 学生从文本语言中倾听着心灵的搏动, 点燃精神火把, 照亮固有的精神隧道, 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最完美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课堂中, 教师有必要把生动详实的细节展现给学生, 营造历史氛围, 尤其要重视历史和社会现实相关联的细节, 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 融入历史。

历史的魅力体现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历史课堂教学因细节而打动人心, 因细节而充满魅力。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 通过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 在历史课堂上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历史, 使学生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感受历史的魅力, 最终不是要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的, 而是要真正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友西、叶小兵,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2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叶小兵, 《细节的重要》《历史教学》, 2005

文言文教学中的细节品味 篇10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语言的积累为主要方法。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重视一些字词句的积累,并且将字词句与文章的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运用一些文学常识去解决一些问题。这种由细节加入整体感知的方法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这里所说的细节就是指凝聚了作者心思、心力与心智的,能给予读者以暗示意义但又需要读者用发现的眼光来审视文本才能捕捉到的寻常言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古人讲究炼字,因此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字词的准确把握不可缺少。学生在品味诗歌语言时的问题并非是辨不清哪个字炼得好,而是对好在哪里、表达效果怎样颇费踌躇,说不出所以然来。可见学生整体朦胧感觉还是有的,只是没能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就如《将进酒》的诗末“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愁”与开篇“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中的“悲”关合照应,而“万古愁”的含义更为深沉。愁若止于一身是毫无意义的,难以引起他人共鸣。若叹韶光飞逝,则易流于浅薄与单调乏味。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又为陈思王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也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才可当知。由此观之,本诗尽管多次出现豪情万丈、洒脱不群的诗句,有悲、有乐、有愤、有狂,但情感的源头还在于愤激。豪放洒脱只是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之情。这就是通过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字来传达感情。

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有时一个词语就是整体感知文本的一个绝妙的入口。在《琵琶行》一诗中前后共出现了七次“闻”字,由它切入便能迅速找到体现诗歌主要内容的诗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句诗的大意是诗人听了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和悲苦自诉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叹。因此“凡六百一十六言”的长篇叙事诗经整体感知后,就可浓缩为精简的九言:闻琵琶—闻此语—叹沦落。这样抓住“闻”字切入,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用时少,并且印象深刻。

在阅读庄子《逍遥游》节选部分时,就应注意到多次出现的“笑”,学生在标画出“笑”字出现的位置时也就不难说出“笑”所对应的具体内容。在学生准确说出蜩与学鸠这二虫嘲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贤人时,教师可适时点出能够体现整体感知成果的关键词:二虫笑鹏—斥鹌笑鹏—宋笑贤人。从关键词可以看出,庄子写虫写鸟的最终目的是写人写事,庄子的本意不在谈自然,而在谈社会、谈人生。表面上是写小动物的生命运动方式,实际上是写庄子所神往的人生至高境界。

对于文言文中细节的关注,还可以更好地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性格的凸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带领学生找到几点,就会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这一作用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鸿门宴》这一课。在教学《鸿门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刘邦对张良的称呼前后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自己的功业将毁于一旦,惊恐万状,无计可施,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宴后,张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留在项羽军营以拖延时间,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从这两个称呼中,学生就能感受到刘邦为了让张良为自己排忧解难,不惜屈尊降贵,一再谦恭,语气由恭敬乃至哀求的情态。由此可见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的性格。

再如《鸿门宴》宴会上的礼仪也很有讲究。古人席地而坐。肉在镬中煮熟后,用匕首将肉取出,放到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刀、俎不可缺一,所以用来比喻宰割者。《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后进营帐,身份又低,自然与席无缘。但他覆盾为俎,以剑代刀,吃得有气魄而又合“礼”。这两处描写,活脱脱刻画出一个豪爽果决但又粗中有细的形象。

而范增在鸿门宴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杀刘邦,使得渐趋缓和的形势又紧张起来。在项羽“默然不应”之后,范增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邀项庄以舞剑为名,行刺杀之实,并晓以不杀后果,可谓计谋老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出戏的上演,使本来紧张的形势更趋严峻,叫人紧张得屏住呼吸,非谋士安能出此毒辣之计?而当两计未成,刘邦脱逃,张良献礼之时,“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还破口大骂。玉斗是一种名贵的酒器,且有奉觞上寿之意,实在是吉祥的好东西。可他愤而把玉斗砸得粉碎,并借机指桑骂槐,这一细节使范增刚直率性的性格跃然纸上。

品味字词不仅有利于领悟作者情感之路,而且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学完《琵琶行》,可以就“感我此言良久立”的“感”字,让学生对琵琶女的心事进行推敲,写一篇“秋叶的回忆”。学完《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这样一位老人: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常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如何可以成功?这篇文章可用于“胆识”、“口才”、“说话艺术”、“综合素质”等话题。学完《劝学》,学到了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有不少同学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一也”了吗?由此本文可用于“学习”、“恒心”、“说与做”等话题。在《过秦论》中,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的反对,可用于“反腐倡廉”“民心”等话题。

语文教学中的细节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细节描写;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4-1

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细节,文章就成了“无水之源”,缺乏精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细节描写的品析和运用。但由于细节描写范围广,细微且多变化,又无具体可依的教法,所以教师教学和学生把握起来难度都很大。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教学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挖掘教材,分析特点,让学生走进人物

教材由文质皆美的篇章组成,其中的细节描写也是非常经典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着重从细节中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领悟中心主旨。如教学《孔乙己》,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孔乙己穿着的句子。一处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地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处是“穿着一件破夹袄”。接着提问引导学生分析:(1)他“穿长衫”和站着喝酒有什么特别,怎么只有他一人这样做?(2)他的长衫又脏有破怎么不换一件,怎么不洗一洗?(3)最后怎么“破长衫”变成“破夹袄”了?学生很容易理解“穿长衫”是读书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同时思考他为什么会站着,不坐着。进而领会到他没地方坐,因为他不愿与“穿短衫”的坐,又不可能与真正的“穿长衫”的坐在一起,由此看出他是一个好面子的迂腐而没有得到功名的读书人;第二问,学生能初步地认识到孔乙己很穷很懒,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第三次对孔乙己的服装描写,学生能理解到他更落魄了,也没办法顾及“读书人”的面子了。通过对孔乙己的服装描写的分析,一个可叹又可怜的读书人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进而引发对“是什么让孔乙己变成这样一个人”的主题思想的思考。对教材细节的具体分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人物、走进主旨、走进作品和作者。

二、巧用修辞,画其神韵,使文章文采斐然

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格,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又可使文章文采斐然。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这样写道:“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这三段文字大加赞赏:“真正奇文”“三段,一段奇似一段”。一奇在曲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脸一顿乱打,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去写:打鼻子,从嗅觉写,咸酸辣,不是滋味;打眼睛,从视觉写,红黑紫,头晕目眩;打太阳穴,从听觉写,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鲁达三拳,各尽其妙,绝不雷同。二奇在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不打在一处,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束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嫉恶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这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走上逃亡、出家落草的道路,最终上了梁山。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文中以调侃的口吻畅写三拳之下,开肉脯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水陆道场“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被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强烈爱憎情感所感染。

三、指导写法,加强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细节描写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怎样运用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理解中心主旨,解决学生作文空乏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在课上和课后做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训练。语文教学最终都落实到写作上,学生怕写作文和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普遍没有养成静下心来反复构思、仔细揣摩的习惯外,跟教师的重视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教学任务的繁重,细节描写写法指导的难操作性,学生完成质量的不高,评改的琐碎性等,使教师很难给学生做系统的训练。即便做了,短时间内也出不了明显的效果。所以,细节描写的写法指导和训练工作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我引导学生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外,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一要抓住观察对象不同于其他对象的地方;二要抓住最能反映对象本质的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描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低唱的油蛉,“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莲蓬一般果实的木莲,有臃肿的根的何首乌,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的覆盘子,从声音、色彩、味道等不同的方面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泥墙根一带具有无限的趣味。以上是从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角度观察。

课堂上的练习还可以是说的方式、品的方式、评的方式等。如文言中优美的凝练的写景的句子除了让学生写,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优美句子也可以让学生以备注的方式品一品;或展示几个学生细节描写,让学生评一评。课堂练习可以形式多样,但必须有方法指导且针对性强,还要有评价。

注重汽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细节 篇12

一、强调作用,让作用贯彻整节课堂

教学中当我们在讲解一个汽车零件或者某项技术时,我们首先要重点阐述的是———作用。把握好“作用”的教学有利于其他内容的说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该内容的兴趣以及重视。

(一)“作用”是引入新课的手段

众所周知,“新知识的引入”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在课堂设计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作用”来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作用”是永恒的教学重点

记得在一次企业培训中,这家企业的售后经理拿着一块安全气囊的电脑板对我说“你们的学生不一定要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但是他们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二、充分利用汽车实物进行现场教学

中职学生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地掌握工作原理,但是结构、原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大纲中对这一内容的表述通常是“熟悉”和“掌握”。如何把握结构内容的教学是汽车专业教学的关键。

(一)在教学中应尽量展示实物,切忌凭空讲解

中职学生有他们的特点和优点,但是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中脱离实物,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实物进行教学。

(二)注重让每位学生都观察到实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中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出于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目的,将实物或模型拿到教室进行展示。在展示实物时应让每位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这就要求教师应走下讲台,在班内的大部分地方展示教具实物。

(三)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

所谓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汽车专业课不宜采用课堂教学,而应着重于使用现场教学。

三、以原理为依据,教学中把工作原理讲解清楚透彻

相信很多中职汽车专业的教师都会认为“原理”的教学最为刺手,“教授这些原理”不但刺手而且还是教学重点,因为这些工作原理是我们进行故障诊断的依据。

(一)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应讲明白、分析透彻

教师在讲授中切忌照本宣科,一来教学态度不好,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二来容易忽视学生的听课反馈,缺乏适当调整。总之,教师应把工作原理吃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

(二)检测、故障诊断才是最终目的

工作原理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排除故障。例如在介绍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时,其核心为一个负温度系数的可变电阻,该类型的电阻阻值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把水温变化这个物理量转化成一个电脑可识别的电信号,发动机电脑再根据这个信号进行工作。那么,我们讲解该原理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检测车辆水温传感器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水温传感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果我们把“工作原理的讲解”比作一座桥梁,那桥的那一头就是“检测、故障诊断”。

(三)原理的讲解中切忌复杂化

由于工作原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应把工作原理简单化、通俗化。尤其是电子控制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作为培养维修人员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讲,在电控原件工作原理的教学中切不可将原理复杂化。

四、明确教学目的,以检测、诊断为目的

“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是现代汽车维修的一种典型模式,汽车的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是修理作业中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现在车型千变万化,各种技术不断更新。中职汽车专业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够科学运用设备进行车辆检测、准确排除车辆故障的人才。这需要我们重视以下几点:

(一)检测、诊断要以原理为依据

前面已经介绍,原理是一切内容的依据,原理的教学不是目的,而最终的目的是检测元件、去判断元件能否继续使用。学生最初是模仿性学习,而后才是提出问题、动脑思考,因此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应加强讲解,并规范检测步骤。

(二)在检测内容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使用仪器

零部件的检测离不开仪器的使用,首先应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仪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检测结果中的任何细微之处,不可放过每一点与标准的差异,培养学生工作细心、认真的能力和态度。

(三)不要离开故障的现象

现象是故障的表现,当汽车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时,说明有故障存在。在进行故障诊断的教学中,我通常是事先说明一个元件的损坏,让学生观察这个元件损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在什么情况下,然后带领学生分析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或多或少地对故障现象有了一定的掌握,为以后工作中独立分析故障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下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培养高素质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而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密不可分,因此专业课教师把握好专业课教学中的几个环节至关重要。以上几点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表述中有不适之处,希望各位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关键词:汽车教学,汽车实物,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网络主体下一篇: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