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禅悟

2024-07-03

语文教学中的禅悟(精选6篇)

语文教学中的禅悟 篇1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鲜活的形象、醒目的颜色、敏锐的采光、适度的声音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和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安然地学习,产生独特的体验。让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能正确地培养、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健全自己的人格。因此在多彩的语文课程里,如果配上优化的电话教学就能有效地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领悟语文素材中的真、善、美,把握课文当中字里行间跳动着的特有情感,让学生的心理得到一次次情感的洗涤,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

因此,在现在开放的课堂中,如何让语文教学中鲜明的情感效应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巧妙的运用媒体,让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凭借媒体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媒体,捕捉兴趣,激发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具有良好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而兴趣又是情感的外露,由此可见高涨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开端,是推动学生热爱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学生不是建筑师手中的砖和瓦,他们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有自己的审美眼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等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当这首古诗生硬的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怎样让这种难以见到的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呢?怎样体会“万仞山”中的孤城呢?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境,然后打开多媒体,让学生静静地观察和欣赏。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只听见黄河的波浪声,看见的是蜿蜒曲折的黄河像一条飘逸的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霎时,学生的眼光全部集中到一点,他们屏住呼吸,陶醉在画面中。此时,他们模糊的情感认识已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增强为感性认识,并且通过自己的感官达到了一定理性认识,为后文的学习激发了求知欲,并在一定的感情色彩中通过语言文字的跳动认知了事物的全过程,有效地融合了语文课堂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二、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流露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语文课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首选,而情感又是影响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课中凭借媒体,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则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采用了课件再现、音乐渲染的方法创设情境。屏幕上出现的是蓝蓝的天空、碧绿的漓江水、奇特的桂林山、古色古香的竹排小筏,伴随着悠扬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那情那景,让学生如痴如醉。再加上柔和的色彩、拔地而起的山峰,无不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赏心悦目。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这就是桂林山水啊!”学生由衷的赞叹之词和发自肺腑的自豪感显现得淋漓尽致。此时,老师适时的点拨,学生边看边想,仿佛自己成了画中的一员。同学们像身临其境,情绪高涨,争着发言。显然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为祖国的地大物博感到无比的骄傲。这种情感态度无需教师传授,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三、利用媒体,启发思维,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不完整现象。这样直接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情绪,产生畏难心理,影响语文课的学习效果。由此,利用电教媒体,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给学生以良性刺激和引导,激发学生情感,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你们可以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会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利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桅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句子。学生的表象认识占据了上风,出现了暂时性的思维障碍。他们并没有完整的回答问题,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此时,利用电教手段,演示翠鸟叼鱼的情境,让这种模糊的印象变成直接刺激,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鸟活了、飞起来了,动作是那么敏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教师顺势提问:“‘桅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这里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越深刻,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情绪就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由此可见,电教媒体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活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必须巧借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有效的情感教育中陶冶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良性的学习动机,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让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得到认同、遵循,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禅悟人生等 篇2

平常之心

很喜欢一句话:“一个平常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把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才能更快适应社会”。人生三原色: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只要你有良好的心态,就能保持较好的心情,就能把名利地位、个人得失置之脑后。只要自己用平常心对待所得所失,就能“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就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很多时候,我们常对自己说,内心要强大,如何做到呢?这就在于各种心灵的结合,只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领悟,心灵就会强大。只要“有心”,万事不难。(23)

换位思考

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快铲起来,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下!“哎”,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你当然懂,太太,”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学会体谅他人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认真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23)

平等才有爱

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丈夫在里面问:“谁?”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里边又问:“谁?”“维多利亚。”女王回答。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这一次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这一次,门开了。 (10)

秃头论证

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答案是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茂密的头发脱落了几根,没人会过多在意。但谁也不能断定到底哪根头发的脱落是秃顶的开始。

(10 美编 01)

语文教学中的禅悟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标点教学,朗读

我国文学巨匠郭沫若曾说过:“标点符号是文章的五官。”标点是文字的眉目,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载体,作为文本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小小的标点有时也蕴藏着深奥的语言魅力。对一些独具匠心的标点细细品味、揣摩、推敲、咀嚼、想象,对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小标点,在语感训练中起着大作用。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标点教学中的感悟。

一、潜心涵泳,标点让朗读更有味道

(一)于停顿长短中体会

在细读课文时,我们会发现有些标点很陌生,感觉应该用我们想象中的标点,而课文里却用了另一个标点。这种陌生的标点符号,它往往因其特殊用法传达着作者、言者的一种特殊心情。如《海伦·凯勒》中: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只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这里三个“练习”之间用了逗号。于是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步:自导错误,引发自悟。先出示一个句子:“……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问学生:想一想用顿号行不行?很多同学都说顿号不行,顿号停顿的时间太短,同时我抛出问题:“课文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请细细地、比较着读一读,想一想,很快学生,指导逗号表示时间长,能体现海伦凯勒刻苦。第二步:再读再悟,亲历提升。当对两个不同标点的句子进行对比着读时,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实”“有效”了。

(二)于节奏轻缓中体会

很多文本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标点它并不一定代表某种特殊的意思,但却向我们传达着言者的当前状况。如《小鹰学飞》中:“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在这句话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读出小鹰的探问语气,更要关注这其中的两个省略号。这里的“……”并不表示省略了什么话语,而是表示小鹰的呼吸快而短促。我这样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步:学生试读。很多学生只给了简单的停顿,读得比较平淡缺乏感情。第二步:引导体会。引导学生关注前面的提示语“急促地喘着气”,想象小鹰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话的?经提示后,学生相互间再读,体会到了“……”表示小鹰学飞后喘气的语调。此时,入文入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中小鹰刻苦学飞时的情景,读起来也就情感充分了,语调丰富了。

二、用心揣摩,标点让语言更有深度

标点符号和文字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中应把它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结合起来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它的认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这项训练,要渗透在阅读教学里。

(一)精细研读,解释疑惑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提醒学生阅读时注意标点符号,体会标点的作用。如:《最大的麦穗》一文中,有三句分号的句子。教学时,我先出示这三个句子:A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B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C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是时机的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然后,我引导学生这样品悟:第一步:对比试读,自我体会。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分号表示什么,多数学生能作比较简单的理解。第二步:教师点拨,师生揣摩。教师进行细致点拨:第一处分号表示并列的关系。第二处分号表示转折的关系。第三处分号表示对比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引领探究,传情达意

当一个标点反复出现在一段文字中时,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拿着放大镜去仔细琢磨、用心体验它。如《天火之谜》中的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这句话中连续运用三个“!”。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细读。第一步,理解词语,体会心情。先让学生体会“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再抓住“喊”字和三个感叹号体会他的欣喜。第二步:对比句子,揣摩体会。如果把其中一两个改为句号怎么样?显得很平淡,这样不能表达出富兰克林当时的激动心情。学生通过自由练读,体会到这三个叹号最好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这样巧妙借助标点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词语,让隐含的情感因素敞亮开来,带给学生具体可感的生动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

三、创造体验,标点让写话更有内容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又提高写作能力。如《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垮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拔银弦;有的到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飘拂,漫天遨游……引导学生从省略号入手,想象还有没有其他飞天进行随文练笔。第一步:自读自悟,朗读感受。通过学生自读,让学生感受飞天的姿态优美。第二步:教师点拨,自我创作。成千上万的飞天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美,多的写不过来了。让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姿态的飞天吧!(出示展现飞天姿态的一段视频)你是否也可以按照书上的格式,通过文字展现飞天的优美动人了?这样既丰富了文本的理解,又起到了练笔的作用。

王石:一名登山者的禅悟 篇4

本期封面人物小档案

王石,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柳州,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王石1968年参军,服役于空军汽车三团。1973年转业,就职于郑州铁路局水电段。1983年辞职下海到深圳创业。1984年,以中介商身份赚得第一桶金,组建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展销中心改组发行股票,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1年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交易。1999年2月辞去总经理职务,现任该公司董事长。王石还是登山家和户外运动爱好者。2001年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运动健将”称号。2002年当选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并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成功登上七大洲的最高峰。2003年5月,52岁的王石随中国业余登山队登上珠峰,刷新了中国最年长登顶珠峰的纪录。2010年5月,60岁的王石再次成功登顶珠峰,至今为中国最年长登顶珠峰的纪录保持者。2011年3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有许多人说:“王石真不简单,52岁还能登珠峰。” 还有人说:“王石真让人佩服,60岁还去哈佛当学生。”

登山和游学,这两件看似极为个人色彩的行为,在王石的思想里,却和万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探险家,王石在挑战完世界七大高峰后,将万科的社会尊重的达成上升为他要挑战的“第八峰”;而在美国的环境下王石会用另外一个角度,更客观地看待中国房地产市场。

王石的转变,让人们对万科的未来产生更多的期许与关注。

不断攀登的开拓者

王石的人生轨迹,似乎可以从他所代言的广告中一窥端倪。广告中的元素,无外乎冒险、高度、攀登和那张沧桑却又坚毅果决的面庞。在他60岁之前,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中,他都像是在攀爬着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王石祖籍安徽,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综合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说法,王石人生的大致轨迹为,先在新疆当了5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1年的工人。由于其父在柳州铁路局当领导,王石得以进入兰州铁道学院当了工农兵大学生。1980年进入广东省外经委当了6年公务员,负责招商引资工作。

再后來的故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玉米贩子”生涯。王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深圳发展,通过倒卖玉米,积累了将近300万的身家。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个天文数字。用这倒卖玉米赚到的300万,王石在1984年组建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也就是万科的前身。

随后的90年代初,万科在深圳上市,股票代码000002。雄心勃勃的万科也一度多元化,一段时间内,其触角延伸到了地产、零售、证券、工业、文化,就连蒸馏水和电影都曾有过他谋局的身影。

1999年,王石辞去了万科总经理的职位,2年后,年仅33岁的郁亮由王石亲自挑选出来,成为万科的第三任总经理。而在王石44岁正当大好时光时,却主动退出了万科的经营核心。在此期间,王石为万科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引进了8位执行副总裁及3位副总裁。

这期间,作为登山运动在国内的积极推动者,王石第一次攀登珠峰时已52岁,因此创造了中国人登顶珠峰年纪最大者纪录。而从1999年到2004年,从非洲到亚洲,从乞力马扎罗山到珠穆朗玛峰,五年间王石完成了对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与此同时,他还开创了中国人滑翔伞飞翔6100米的高度纪录。因此,对于王石而言,在物理的边界上,已没有他征服不了的高度。

而万科也悄然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销售额达到200亿美元的房地产企业。2011年,当众人均在讨论千亿万科之后的发展时,王石却低调地远离了一手打造的辉煌。2010年12月,王石曾在万科中心一次青年创业学员的演讲中透露自己未来3年赴欧美游学的计划,从此一直走在求学的路上。

王石,是一个事业上不断挑战高峰的开拓者,也是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挑战自我的攀登者。

六十五岁再考虑退休

外界对王石如此热衷登山的缘由有颇多揣测。最新的说法是王石提出住宅产业化,但受限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实状况,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推广,所以他只能去登山,将世界高山踩在脚下,弥补心中的缺憾。

王石听后,哈哈大笑。他说:“我要到65岁才会考虑退休,所以有人总结说我是因为精力过剩才去登山。还有一种人认为,我属于激情型,追求投入感,公司里的事情会情不自禁去干涉,那与其折腾别人不如折腾自己。你刚才讲的,是把几种说法揉在一块了。”

登山多了,王石的性格也开始改变。万科的员工告诉记者,很多年前,王石有个外号叫“王老虎”,他在自传中也写道:由于军人出身,比较严肃、生硬,有时爱发火。“现在,老板给我的感觉,更像父亲。”员工们这样说。

然而,王石对登山带给自己的转变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在登山运动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恰恰是死亡。如何面对死亡?面对大自然时,人是非常渺小的。人们往往认为登山是征服了高山。其实人不可能征服高山,只是登山会使人们获得良多,会引发你从哲学角度去面对生死。毫无疑问,人要追求比生命更久远的东西。选择登山就像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欲罢不能。在登山过程中最大的体会就是直面死亡,更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

“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在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现代文明带给我们很多方便、舒适的条件,但只要进山一星期,身处物质供应短缺、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之上,你会想什么呢?我第一次在雪山上待了一星期后,只想两件事:一是洗个热水澡,二是坐在马桶上。以往住酒店一般都住在商务层,果盘或鲜花随处可见,我们却连看都不看。但在深山中,当队友掏出一个苹果给你时,你会觉得这个苹果无比甜脆……远离文明,回到原始的自然中,我才感到现代文明的好处。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不但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好处,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也忽略了……再回到大城市,再洗热水澡,再坐马桶时,我会清楚地感到对生活的珍惜。”

nlc202309012313

“登山既是人生的浓缩,也是人生的延长。登山是艰难的,登山者可能随时都有放弃的念头,我并不是很勇敢,意志也不很坚强,也曾想到放弃,但终究坚持到最后登顶成功,有时,自己也奇怪:‘我竟然能上来了?’然而,正是因为一步步的攀登,人们才能顺利登顶。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放弃才没有成功。在生活中总结出一些道理往往需要10年、20年,等你懂得之时,很多东西可能已来不及改正。但在登山过程中,一个星期就可以让人们懂得很多,这是人生的浓缩。所谓人生的延长,是因为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总结经验,很多你想做的事就可以去体验实施。回到现实生活中,遇到坚持不下想放弃的事情,我就会想到登山的体会:世界上没有什么诀窍,只不过是坚持、再坚持一下。”

“登山之前,我认为一生能做成一件事已很不容易,人生简短几十年,能把万科做好已很不简单。但在登山之后,我感觉到人无限的潜力,仅把万科做好是不够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让自己在将要离开世界时,才遗憾本来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体验人生更多的乐趣。”

美国著名记者乔恩·科莱考尔是一名业余登山者,他曾经经历过惨重的1996年珠峰南坡山难。在其专著《INTO THE THIN AIR》中,他引用这样一段话:“在具有神秘魅力的探险后面呈现出的坚忍不拔和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是对我们天生的舒适和安逸的解药。它预示着一种对衰老、他人的虚弱、人际关系的责任、各种各样的弱点及缓慢而乏味的生活进程的青春年少式的拒绝。”

这也正是王石的禅悟。

去哈佛挑战人生的宽度

在事业上已经无欲无求之后,王石以耳顺之年,继续尝试挑战自己,向人生的宽度发起挑战。游学欧美、遍访名校。

赴哈佛大学之前,王石引用洛克菲勒的话发了一条微博,似乎也是给自己的选择做出注脚:“赴美前寄语: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将平凡的事,做得不同凡响。”

王石到哈佛大学刚刚1个月,便接受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邀请,在哈佛做了一场名为“人生的三座山峰”的演讲。他指的“三座山峰”,第一座峰指创立万科,第二座指两次登珠峰,第三座指目前在哈佛的游学。

王石在哈佛游历生活的最初,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轻松,他主动选择了一种清苦的“修道者”式生活。与国内的董事长的生活方式相比,哈佛的生活在物质上是简单的。他自己做早餐,步行上学,乘坐地铁出行,每天的日程很程式化:上午8:40~11:00,哈佛聽课;下午1:00~2:30,英语选修课;2:45~6:00英语语法课。每周两次晚7:30~9:00口语课;每晚看资料做笔记至凌晨1点。即使如此,他仍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在哈佛,王石的研究方向是“企业伦理和城市群落研究”。他选择了两门跟宗教有关的课:“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史”。“我们现在是西学中用。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更多是技术层面,如何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理解、去了解、去吸收。到最后一定是宗教信仰。”王石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与宗教有关课程的原因。

在王石看来,既然到了“耳顺”之时,是该放下对外界的牵绊,心无旁骛地想想万物相生相克之理的时候了。“来美国之初,我是希望帮万科寻找更先进的西方现代科学管理模式,但是慢慢的我发现,自己文化知识水平本身就有很多欠缺,我不怕别人说我没文化,我恰恰希望能通过学习弥补我的不足。”在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王石收获了很多。

然而,在哈佛的简单生活方式和最单纯的想法,并不能改变一个人客观的生理限制。60岁,去挑战一门全新的语言,从精力到记忆力,王石都面临挑战。在语言班里,他与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年轻人一起上课,王石需要放下的东西不仅仅是自尊,还有外界曾经赋予他的一切光环。“最有压力的是每周一次的考试,每次60分钟,周围的同学答题30分钟后陆续交卷,60分钟后,整个教室变得空荡荡,只剩下握着笔的我和一位等待收考卷的老师。”

尽管是班里的后进生,但对于学业,一丝不苟的王石还是凭借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来解决,求而不解之时,也曾几近崩溃,甚至怀疑自己是否会患上忧郁症。不过一觉醒来,生活还得继续,人生磨砺出的勇于挑战、不畏艰难的个性,让他在这样往复循环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前行,坚决不“下车”。

哈佛里的修道者

从小学、中学到工农兵大学,王石的成绩虽不是最好,中等偏上却从不是问题,自己也曾恃才放旷。但到了哈佛,他才惊喜地发现,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所世界知名的院校里讲座比比皆是,比如王石所在的亚洲中心,讲到日本海啸发生,一个月之后,日本中央银行来了一个副行长,分析海啸之后日本金融政策;还有一个有关2012年台湾大选的讲座,一看主讲人:蔡英文。再比如说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事故调查总检查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亲自讲述……哈佛的讲座,几乎牵扯到整个世界热点事件主要的当事人、事后主要的负责人、核心人物。

这些都大大地开阔了王石的视野。“我现在已经60岁了,也算是中国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为什么还来哈佛学习?这其中当然凝结了很多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通过学习,我能更好地顺应市场的新变化。在这个时代,尤其面对新经济,如何管理,让一个传统的公司迎接挑战?换句话讲,如果我觉得我不胜任董事长,我会马上辞职。但我辞职了必须找新工作,支撑我的生活开支。我的消费不少,因为我喜欢登山、喜欢旅游,还包括我的家庭支出。或许退休后会有固定的退休金,但是我现在还是会想。钱太多会很麻烦,即便是企业赚得多了,也不行,我们也要想如何做公益。辞职之后,我的责任会比在万科小,我的工作会比在万科多。”美国游学的王石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他淡出万科后的第一次讲话。

在哈佛期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一名哈佛教授讲述二战后美国信教人口变化。在课堂上,他了解到二战后美国71%的人信仰基督教,上世纪80年代初骤降到39%,90年代初又有所回升。他还了解到,二战后出生的美国人有两个宗教,一个是出生时家庭给的,第二个是20岁后独立选择的。上完那门课,王石形容自己“豁然开朗”。

nlc202309012313

“谈到西方文明,就无法回避基督教。以前我总是困惑上帝究竟存不存在,现在我发现,这不是要点,要点是宗教背后的文化诉求。”王石说,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源跟基督教密不可分,包括现代企业管理提到的“契约精神”,可以在《圣经》的旧约中找到最早的故事。

在哈佛游学的日子里,王石无时无刻不在用房地产开发商视角观察哈佛,观察波士顿,观察美国。在设计学院的“城市规划课”上,王石不忘观察身处的这栋建筑: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盒”,冬暖夏凉,可容纳400人。独具匠心的是,这个学校的教室与教室间没有视觉上的阻碍,“梯田”状从一楼一直到达五楼,五楼高高挑空,将空间串联成一体,更像开放式的三角形阶梯图书馆。低年级学生在顶层,便于观摩下层学长的设计活动,学生们随着年级上升,教室逐年下移至毕业。

在设计学院,王石了解到美国人数百年的城市规划史。他拿波士顿举例,波士顿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曾大肆建造高速公路。没想到,交通是顺畅了,却一下子把城市一分为二,造成了城市割裂。后来美国政府不得不花大量财力,把波士顿重新规划。“如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避免高速、地铁的劣势?纽约和芝加哥是怎么过来的,遇到哪些情况,如何处理,这是可以借鉴的。”

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王石更希望去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对。“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虽然是向别人学习,但我清楚自己的身分和文化。我在哈佛选修有关中国的课程,比如中国的传统哲学。我弄明白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宗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時,我做东西方的文化对比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应从所谓‘权威观点’来看,很多时候我们批判的、丢弃的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是值得保留的。所以现在每到暑假、寒假,我会更多地接触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历史的教授和学者,和他们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反而能更好地为我指引方向。”

也籍由此,王石完成了由高向宽的转变。

剑桥的恣意时光

去年10月,王石已经在剑桥大学开始了自己新一阶段的游学生涯。谈起这段经历,王石坦言:“如果说在哈佛有一种熬的感觉,那么在剑桥的感觉很滋润,像梦幻一般。”王石选择的是剑桥的彭布鲁克学院(Pembroke College)开始新一轮访学。彭布鲁克学院成立于1347年,是剑桥第三古老的学院。

王石主要的访学方向是犹太学,他的两位导师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日本人,日本教授来自东京艺术大学,也是彭布鲁克的访问学者,擅长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化。两位教授每周给王石开书单,他去图书馆借书,每周见面讨论一次。这也正是剑桥最出名的“导师制”。

王石同时还在做商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和一位管理学教授合作,试图从比较文化的角度研究企业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

在剑桥,王石租了一个91岁的老教授刚好空出的三室一厅公寓,公寓靠河边,骑单车5分钟就到学院。周边美丽安静,教堂尖塔、传统斜屋顶的烟囱、林荫树、早晨的鸟鸣、被建筑围合成的互相连通的学院的院落、精心护理的草坪、自然主义的花园和植物园,令王石心情愉悦地融入其中。

王石在微博上介绍过他某一天的经历:清晨5:30起,一杯果汁,自行车8分钟抵达CULRC(轻量级赛艇俱乐部),6:00开始一小时强度体能训练。7:30返回公寓,吃早餐。在平时,和哈佛路径的“公寓——课堂——图书馆——小餐馆——全食品超市”相比,剑桥路径是“公寓——指导教授——图书馆——学院食堂——就近超市”,环境更适合读书、思考,更多一份思古幽情。

谈到在剑桥的生活,王石充满兴奋感,“让我最感到意外的是吃得丰富而正规,剑桥的学院有个任务,就是要管好伙食,而哈佛只管本科生,别的都是快餐。和剑桥比,美国快餐确实有点像垃圾食品。”

“在这里中午是自助餐。晚餐则非常正式,老师要事先登记。晚上7:30,学生先在长条凳上坐好,敲一声锣,接着老师穿着袍子鱼贯而入,坐在老师专属的‘高桌区’(比学生区高几十厘米),有专人用拉丁文念一段圣经,然后‘阿门’,开始进餐。先是餐前酒,接着是三道菜:前菜、主菜、甜食,一般吃1个小时多一点。然后端上专门的洗手盆,每个人沾沾水,擦好嘴。再响锣,祈祷。之后是餐后酒,同时也是交流的阶段。餐后酒的交流时间很长,往往到十点多,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11:50才结束。”王石很享受这样一个过程,“因为可以和不同的教授、学者交流,没有学科界限,没有明确主题,却能碰撞出很多火花。我也没有想到能这么快融入剑桥,这么忙。每天晚餐这么严格的程序,看起来很繁琐,但慢慢我就明白了,这也是知识的尊严。‘高桌区’谁坐主位,不是看职位,是看学术地位,而且仿佛有一种默契,今天如果谁没有来,谁来递补,都水到渠成。”

剑桥学院的庭院草坪茵茵,异常平坦。修剪草坪的工具都很普通,不普通的是草坪已经打理了800年。王石感慨:“耐心、细心梳理,并懂得应用,知识积累就成了取之不尽的财富。在剑桥,这样的草坪,不允许学生踩踏,只有资深的学问者有资格在草坪上散步,既表示对知识尊敬,也隐含学府等级。”

访学之外,王石也尝试参加过清一色本科生的赛艇俱乐部训练,训练强度之大如同参加大赛,却有一种血脉畅通后的轻飘感。如果要正规训练,固定在周一到周五,每天两次,早上6点开始。在剑桥,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定要擅长一项运动。

王石也到伦敦参观过英国开发商高富诺的老街区项目,180年前就开始开发,仍未结束,除部分住宅外,不动产租约可以长达20年,但只租不卖。他发现绿色是伦敦的亮点,市中心的高档项目都有街心私家花园。

正是受到了这样的文化的影响,王石说:“本来计划访学一年,但以我的水平和这里轻松的学术氛围,恐怕要两年才能结束。”

70岁后的“移民”计划

王石计划2015年结束剑桥访学后,转到耶路撒冷继续研究犹太史和基督教的起源等问题。

王石一边做学生,一边也有着导师的身分。他已经给香港科技大学的EMBA授过三年课,期间又接受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邀请,给光华EMBA讲授“商业伦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个学期。去年11月他还从剑桥请假两个星期回国上课。尽管讲义不断调整、深化,从讲演式授课变成启发讨论式授课,但他坦言并不轻松,他乐意教学,因为“中国希望在年轻一代,在教育、启蒙。”

nlc202309012313

但在王石心中无时无刻放不下的就是万科。回望万科30年,王石说,开心的是创业时就信奉的那些商业伦理,比如“阳光下的利润”、“丰盛人生”、“尊重生命”、“不让年轻人受委屈、必须十年媳妇熬成婆”等等,一直坚持下来。万科为庆祝成立30年,正在建企业博物馆,“其中没有一张我个人单独的大头像照片,因为万科是职业经理人文化,是团队文化。”

谈到新30年,王石说,万科的定位也从主流的住宅开发商,向“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变。万科已经聘请麦肯锡做“万科未来十年”的战略咨询。他告诉记者,城市配套服务商就是城市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城市需要下水道就提供下水道,需要垃圾焚烧厂就提供垃圾焚烧厂。深圳前海就有一个例子,有块地幾个月前还是鱼塘,万科很快就建成了一个可以办展览、可以开会的地方,以至于政府领导说“怎么比‘违建房’建得还快”。

答案在于住宅产业化和“向制造业学习”的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王石说:“现在每天有30万人在万科的工地上工作,我们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住宅产业化实现绿色建筑和高品质,要做‘房地产业的苹果公司’;一个是不断提高工友的满意度,比如工地的卫生间不臭,能提供直饮水,要让工友们觉得在万科工地上工作是一种自豪和竞争力。”

预计2014年万科的销售收入将突破2000亿元。王石认为,在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金融化过程中,中国庞大市场中的很多细分行业都会产生“产量世界第一”的企业。产量第一有利于资源集中,投入研发,产品更新换代,领导市场未来。“万科在转型,转型要的是质量。公司有大的体量,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做很多事情。”

谈起70岁之后的生活,王石笑着说:“到了70岁,我可能会考虑移民。”笔者听了一愣,这还是那个当年反对移民外国的王石吗?随后王石的解释消除了我的疑虑。“我说的移民是从城市移到农村去,现在城市化的过程更多的是从农村到城市,我觉得现在的农村才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众所周知,以色列的农业非常发达,是在戈壁滩、沙漠上发展高科技的农业。他们生产的主导并非我们传统意义的农民,是有知识的人,是工程师,是大学教授,是技术专家,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人,做出的是科技含量极高的农业。受限于我们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构成,我们还不能成功地完全种植高产的农作物。”

目前中国国土面积的28%是沙漠,发展的空间非常大。按照他的想法,他的游学至少有两年时间在以色列度过。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未来号召中国更多有文化的城市人口到戈壁滩上去建设现代化的农场。也许可以预见的未来,这将成为中国发展的又一次契机。

借用王石的书《徘徊的灵魂》中的话说:“近几年,不断观察自己,观察企业,观察社会,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社会越来越富裕,产业越来越庞大,我们一路狂奔,似乎停不下来。在狂奔过后的路上,是饱受创伤的自然,迷茫躁动的社会,还有我们自己徘徊的灵魂,都已经跟不上脚步。”

用他的这句话结尾,可能是对王石人生的最好诠释。

语文教学中的禅悟 篇5

初中专生在校期间没有升学的压力,年龄小,阅历浅,情感方面不够成熟、稳定,而且,三年后就面临着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比较自主、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学会认知、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理念始终渗透于教学中,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做人打下坚实基础。中职语文课一般都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进行,一周四个课时,即只有八十个左右的课时,要想在这短短的八十个课时中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直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通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感:中职语文不能再像普通初中那样着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应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上有特色的语文课,重视“作文”与“说文”,把作文教学作为切入点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语文教师就像一位营养学家兼高级厨师,根据顾客的营养需要和口味,创造性的烹调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佳肴,让学生从中的得到滋养,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拥有健康的人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人才。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教学感受与体会。

一、充分做好作文课的准备工作、后续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后续工作

1. 作文的准备工作

教师应切实掌握自己学生的特点,掌握其在校过程中各阶段发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在不同阶段结合教学进程安排作文。例如:在第一单元记叙文单元结束后,鼓励、督促学生坚持写日记,自己写书信(或者自写手机短信)常发给亲人、朋友,并安排作文,命题作文为:我第一次……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经历。在这阶段学生初到学校,大部分学生是初次离开父母、熟悉的朋友,年龄只有十五六岁,人生地疏,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想念家人、想念朋友的感受最强烈,会自然回忆起在父母身边那些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因此,许多学生把思亲想友的情结以及适应新生活时的艰难化作了一封封书信和一篇篇“我第一次想家”、“我第一次住校”、“我第一次参加军训”、“我第一次在学校过中秋”等等作文,所写作文虽说错别字较多,篇章结构不够合理,但是,情感真切、生动感人,他们终于借此把抑郁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排解。我们教师经过教学设计,借作文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使学生很快融入新的生活,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2. 作文的后续工作

当学生的作文交上来,语文教师应本着爱学生,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精心批改,写出有特色、有价值的评语,切忌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概念化评语,草草收场。即就是笔者所说的要做好作文的后续工作。

在批改作文时,笔者都是在认真读过三、五遍后才下笔写评语,评语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该文的优、缺点,指出应努力提高的方面,是客观评语;第二部分,针对学生作文中反映的一些现实现象和困惑,或者引导、规劝或者鼓励、启发,用精美的语言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挚的情感来关爱和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每写一则评语都要调动教师许多生活积累和情感,也使教师的情感和认识得到净化和升华,因此这部分评语,叫它情感评语。

当把经过精心批改的作文本发下去,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久久地、默默地注视着作文后面红笔正书的评语出神。那是因为,有语文教师的心血——把特别的爱给每一个特别的他(她)写成的评语在和他(她)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另外,对个别学生在作文中反映的一些特别问题,教师还要找其单独谈话,使他们的一些偏激的思想认识及时得到纠正,防止其因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形成扭曲的人格。实践证明作文的后续工作做得好,就像商家的售后服务做得好一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顺应学生的情感发展变化、适时安排说文课,这样可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与发展,增进互相了解和理解、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大都是来自各省市地区,他们带着各地的“风土人情资源”走到一起来,好奇心促使他们想相互了解,面对此情,笔者在第二单元说明文单元结束时,组织了一次说文课:让学生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在爱家乡的激情支持下、学生有说不尽家乡美的自豪感,这样做给予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同时进行“信息联网”以达“资源共享”。为了使学生放得开、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先点名班中的“活泼分子”发言,课堂上,随着同学们的自我介绍和夸赞家乡,加上我适时的幽默的、善意的点评、引导,教室里动情的同学以掌声相报,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能说的,来段趣闻笑话;爱唱的,不妨清歌一曲,连那些平时不大爱讲话的同学也受到鼓舞,开始“翻身道情”了,直到下课时,学生们还感到意犹未尽,而教学目的早已达到: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而且增进了互相了解和理解。

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他们充满了好奇,表现为活泼好动,对许多实践活动都是跃跃欲试。此时他们的性机能迅速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觉醒”,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产生对异性的好感和好奇心,开始关心异性,寻求异性的友人等等。因此,当学期过半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把学习的注意力转向了比吃、讲穿、贪玩、上网、谈恋爱等。这时期的他们心理情感脆弱,又缺乏处理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经验。针对此情形,我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学学美术、摄影音乐、舞蹈、观看电影、文艺作品,通过阅读经典的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来陶冶情操,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兴趣小组来疏导、分散他们“过剩”的精力,有助于学生顺利度过人生中的多事之秋——青年初期。

另外,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赛:中职生活是否应该丰富多彩。先让学生结合刚刚学过的议论文知识,寻找自己一方的有力论据,经过辩论的正反方激烈地辩论,纠正了一些同学的片面认识,明白了中专生活丰富多彩的真正含义,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也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心中有爱,要对语文、对学生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更要使他们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达到教文育人。作为教师了解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情况和特点及弱点,加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结合教学进程安排相应的作文课和说文课,创造性地采用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笔者还想借此文抛砖引玉,愿同广大同行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中职语文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作文课的安排与设计,提出了中职语文课应有其特点——根据中职生的特点重视作文教学,并以它作为切入点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教学观点,也是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尝试和探索,期望借此文抛砖引玉,以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禅悟 篇6

一、朗读训练的作用

朗读训练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 朗读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我国的汉语语言博大精深, 有复杂的结构, 有专属的语音和词汇。而对于这些因素的掌握, 需要学生的努力和实践, 而朗读训练能够通过对于学生感官上的刺激, 让学生对语言从形状到读音都有一个更深层的记忆, 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其次, 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的课文学习。小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很不集中, 因为孩子还处在贪玩的阶段, 但是朗读能够让学生把心思收回到课文中来, 让学生的注意力变得集中, 这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此外, 还有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 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和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朗读课文, 从而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朗读训练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朗读训练,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被应用, 这是因为小学生是一群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很强的群体。在朗读训练的教学中, 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适合学生的朗读训练方法, 就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把握课文的层次脉络, 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应该注意要对课文吃透, 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的结构和朗读所需要的语调、速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 首先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之前, 先要自己对课文进行朗读, 并给学生做演示, 同时挑选出符合课文特色的重点段落和句子给学生重点指导, 让学生熟悉这些段落和句子的朗诵方法之后, 再让学生进行全篇的整体朗读,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能让学生体会循序渐进的课文内容。

同时, 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 进行朗读的感情和语速、语调到位的指导。在分层训练时, 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线, 让学生从分层次的朗读中感受到主线的发展,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之中, 不同的情境需要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和感情去朗读。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刚开始第一层是描写战争结束之后的场面, 因而要用沉闷、深沉的语气来读, 而后面“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 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句, 代表着战争虽然还在继续, 但是反抗也不会停止, 总会有新生的希望。这句就要用满含希望的语气来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之中, 给学生讲解每句所具有的含义, 让学生更加生动的朗读。之后第二层, 是小孩和德国军人的对话, 这段对话显示出了小孩的机智和聪慧以及不怕危险, 对战争胜利的渴求。这段话就要从小孩的聪慧出发, 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孩子的智慧。

此外,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注意适当的示范和指点, 以及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 让学生提起兴趣。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 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课文, 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要适当给学生进行示范。如《独坐敬亭山》的朗读, 学生觉得顺口, 就一口气读下来, 但是古诗讲究抑扬顿挫, 讲究声调和停顿, 所以教师向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时, 其中在“众鸟”之后要稍作停顿, 然后富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但是, 教师还要注意朗读训练的方式, 一味枯燥的朗读, 学生会失去兴趣, 所以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 如每个学生读一句话, 接龙朗读或者在有角色的课文中, 让学生分别扮演一个角色, 还有旁白等一些趣味性的活动,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朗读训练的动力和兴趣。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训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朗读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语言,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层次以及主线。在朗读训练中, 教师应该处理好课文的关系, 注意分层次地引导学生朗读的感情和语气, 同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加以示范, 并开展一些趣味的朗读活动, 这样才能让小学四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阿如娜.试论对小学汉语文朗读训练的几点认识[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27) :49.

[2]张伟龙.加强朗读训练是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J].师道:教研, 2012 (5) :27-28.

上一篇:老年阑尾炎下一篇:涉外法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