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共12篇)
语文中的朗读教学 篇1
一直以来, 高中语文教学气氛沉闷, 教师精疲力竭, 学生收效甚微。一直沿袭的“教师讲, 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如何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乐学、会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 教师们认为高中生理解和自学能力强, 没有必要进行朗读教学, 朗读是浪费时间。殊不知朗读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 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 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朗读是语文训练最基本的手段和形式,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 不是沉寂的字符。因此, 我们倡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积极地体悟。
一、朗读是一种体悟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学科。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和载体, 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表现。对于文章的精义妙理, 作者的神思匠心,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 而非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替代。本来完整的一篇文章, 在分析之后变得支离破碎, 这不是语文教学所期望的。因此, 重视朗读教学是让学生体验语文无穷奥妙的重要途径, 也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的主要方法。
(一)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朗读有助于理解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通过朗读可以了解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文章的难点、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 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感受语言, 并不是只靠教师的讲授灌输就能得到的。学习语文反对死记硬背, 但如果因此而不记不背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远不如反复朗读理解得深透。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文字信息、储存知识的重要手段, 这是语文的基础。其余知识的获得, 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没有这个基础, 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朗读的体验作用正在于加强理解, 促进记忆。
(二)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朗读的体验
看看我们周围的高中生, 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不容乐观的, 一些高中生在公众场合说话结结巴巴, 辞不达意, 即使是上课回答问题也是支支吾吾, 不能简洁完整地表达,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而朗读能帮助学生克服怯懦心理, 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鼓励学生在平时将课文大声地读出来, 反复地朗读, 有助于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同时逐渐习惯文章的词汇, 使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学重视书面语言的应试教学应该向重视口语的素质教育转变了。所谓的“出口成章”, 也是需要在不断的语言表达积累之上才能形成的。
(三)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朗读的体验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的真理, 也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只要有了朗读量的积累, 就会产生写作的质的飞跃。人们把到学校接受教育叫做“读书”或“念书”, 从另一侧面突出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读写结合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更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 也是一种语感的实践, 而语感能力对于表达水平的高低又具有决定作用。没有认真读书这个大前提, 大脑空空, 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写出好文章, 因为读书是接受信息, 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根本没有信息的储存, 那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了。
二、朗读是一门技巧
为什么作为我国语文优秀传统教学法的朗读, 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 自然有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限于篇幅不一一指出。但是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却应该认识到朗读教学有技巧, 学生朗读也有技巧。我们不希望看到和尚念经式的朗读, 这样做只能是浪费时间, 对学生毫无裨益。因此, 朗读要注意方法, 找到朗读的技巧。
(一)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才会快乐地去朗读。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研究表明, 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范读具有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它比录音教学更有效, 范读的正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 只有听到了有感染力的朗读, 学生的兴趣才会有所激发。学生自己参与的朗读比纯粹地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还可采用竞争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朗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在教学中, 我们不妨卖点关子, 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 有意留出相当的空间让学生思考, 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活力, 更有张力, 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如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 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作者的观点, 即“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必须失去双臂”, 教师不必讲得太多, 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体味, 谈感想。教师的不说, 带给学生的是一片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 以读代讲
在高中语文的课堂内, 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形,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开口说话”了, 这种情形是令人担忧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朗读更要以学生为主。因此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而不能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静坐。有时我们也能感受得到, 语文的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古人云:“授之以鱼, 莫如授之以渔。”那么就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朗读, 去感悟吧。把讲的时间给学生去读, 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不负责任, 而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好方法, 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
(三) 重视检查
朗读教学之所以未被重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检测机制, 它不能在卷面上直接表示出来, 但这不能说明它不重要。语文教师心中应有一个衡量的天平。学生朗读了, 教师就应该即时地反馈, 给学生积极的肯定, 采用朗读比赛或者演讲等都是对学生正向的肯定。在平时也可采用自读提问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对学生在朗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有所准备, 对学生的朗读效果不断地关注, 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适当改善评价制度, 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 是保障朗读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四) 拓展阅读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就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的朗读时间上, 不应该只是语文课短短的几十分钟, 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地阅读、朗读。早读是很好的时机, 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这段宝贵时间, 选择适宜朗读的段落篇章, 将有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在课外自觉地朗读有意义的文章, 养成“读书”的习惯。此外, 在朗读材料上,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在课堂里朗读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片段, 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而且可沟通课内外的阅读联系, 开阔视野,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朗读也是一门艺术
语文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 朗读教学是让学生懂得美、欣赏美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 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 “意在言外”的储蓄。语文课文一经朗读, 更具有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
(一) 朗读可以感受语言美
散文语言流畅、优美, 通过朗读散文, 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所在。比如说《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的代表作, 文中写到“曲曲折折的荷塘, 密密田田的荷叶, 星星点点的荷花, 脉脉的荷香”都是以“淡淡的月色”为背景而出现的, 这就写出了景色的素雅、朦胧, 静美而有几分清幽。在写到荷香时“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作者把“荷香”比喻成“歌声”, 由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启迪学生去想象和联想, 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似有似无的情形, 从而感受到语言的美。老师的讲解和默读都不会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语言中的感情,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 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看到语言背后的美丽景象。
(二) 朗读可以感受形式美
朗读还可以感受语言的形式美。古今中外富有生命力的诗词, 无不具有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句式, 或排比, 或反问, 或对偶……工整的诗句, 对仗的言语, 优美的文句, 只有朗读, 才能感受得到那种气势和力量, 只有朗读才能领悟其美感和内在的神韵。语文教材的艺术形式有体裁、结构、语言、韵律、表现手法等, 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众多的美育因素。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进行评析, 学生就能从中学到丰富的文学知识, 欣赏到各种文学形式的艺术美。以语言来说, 词语的丰富精细, 生动传神;句式的规范整齐, 灵活多变;修辞方式的多种多样, 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艺术形式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认真地朗读, 积极地去感受和体悟, 那么朗读就会是一门学生喜欢的艺术。
(三) 朗读可以感受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 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朗读能唤起学生的内部体验, 感受到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意, 这是教师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因为情感的理解是需要自己体验而不能靠灌输的。情感教育, 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 在潜移默化中, 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 感情上产生共鸣, 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 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特别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朗读, 因为时间无穷无尽, 空间无边无际, 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向无限的时空, 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
如《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 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 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 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 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赋分三层意思展开, 一写夜游之乐, 二写乐极悲来, 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 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 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 情则哀乐相生, 理则物我相适, 杂以呜呜箫音, 悠悠古事。体物写志, 妙在不离眼前景, 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 景以情显, 两两相触, 缥缈多姿, 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 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 而兼具哲理。学生读到这里, 就会随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再上升, 望远、再望远, 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 视野更开阔了, 心胸更开阔了, 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
总之, 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现状还是朗读自身的意义, 我们都应该重视改变朗读教学的现状。我们期盼朗朗书声早日回到校园, 回到课堂, 让学生愉快地读书。
语文中的朗读教学 篇2
【摘 要】朗读是教学目的,也是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字词范读、课文范读;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语气和语调;读思结合。希望大家重视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教学 地位作用
兴趣
技巧
感情
一、朗读的地位及作用
朗读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1、读书可以明义,读书可以明理。朗读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老师移情动容的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作者的内心,对课文进行深层的理解。
2、多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常年重视朗读训练,形成长期系统的习惯,学生语言领悟能力逐步提高。在老师感情充沛以情动人时,他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喜爱朗读,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
3、精读读出技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精读分析会让学生提高表达技巧。如《紫藤萝瀑布》写一树花——一穗花——一串花——一朵花,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生动的比喻拟人,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他们会在朗读中也为紫藤萝的茂盛亮丽而兴奋和感动。
朗读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它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好,会使整个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激发朗读的兴趣
国家普通话测试题目是读字音、读词语、读课文、说口头作文四道题,介绍电视台播音员普通话测试等级很高,要当老师以后先要普通话测试过级。这样让学生有大语文的观念,有大语文的目标。同时要求他们要每人必备字典词典,随身携带,随时查字正音,争取努力三年,三年后普通话远远超越别人,超越老师,像播音员一样能读,能说。初一学生上进好学,可塑性强,他们信心十足,真正爱上了朗读,爱上了我的语文课。
三、字词范读,用普通话朗读声母韵母读音到位,声调也要到位
老师的示范加上日常指点和鼓励,学生养成准确读字词的习惯,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读音慢慢规范,标准。
四、课文范读,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们情真意切地朗读《化石吟》,同学们便穿越时空,聆听远古的呼唤,于是探索的思想便油然而生;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皇帝的新装》,一个荒唐的社会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们顿生厌恶之情;我们抑扬顿挫的朗读《理想》,让同学们萌生了“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的豪情壮志。……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于是,我们的学生便又跃跃欲试,想要一读为快了。
五、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一)要读出节奏和重音:尤其是诗歌的朗读。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抒情色彩比较重,读出节奏,读出重音,显得尤为关键,以《理想》为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节奏的划分,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的确定,是根据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停顿或托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2)要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地,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要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读思结合,读出感情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适当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分析、回答,做到读思结合。这样既可以避免形式单一,又有助于其它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还要有爱心和耐心。因为学生在练习朗读时,不一定如你所愿,我们应该多鼓励,多引导,保护他们的朗读兴趣。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篇3
[摘 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语文教学被推到浪尖上,如何恰当运用朗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显得更重要了。本文从朗读教学的特点出发,谈谈朗读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作为教师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上好语文课。
[关键词]: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 语文课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施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体现。因此,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自古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读可以提高语感能力。语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看文章、说话、写作需要理性的思考,但主要是依靠语感能力,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语感。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基本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把朗读训练放在首要地位。如何把朗读教学贯通于整个语文教学课堂呢?
一、要读准字词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能把课文读得流利,读准确。所以我们必须兢兢业业地教生字词。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朗读的基础,更是写作的基石。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字词教学。字词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生字词的教学,学生还可积累词汇,为阅读与写作练就了基本功。在这套新教材中字词教学编著也是比较突出的,在新课中出现的新词,要求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又在语文活动园地中特设了一个汇总“词语盘点”进行复习巩固。可见教学生字词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
二、要读好文中的重点词句
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分析与品味重点词句,文章才能被真正的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流于形式;才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草虫的村落》这一课,笔者紧紧地跟着本单元中的基本训练点,狠抓文中能体会作者是怎么样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能体会作者是怎么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句子,进行品读。通过朗读句子比较,学生很快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体会出“灵泉”这个词的作用力。
三、要读透文中的意境
朗读是音、形、义三才的结合,想象与联想是其重要的辅助。通过读者朗读,我们可以复活艺术形象,升华艺术形象。朗读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朗读都有其独特性,给别人和自己的感受也不一样的。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内化了语言,从而在大量的语言文字中品读中激发了审美的情趣。
四、以读带写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诵,笔墨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式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学生的朗读化无声的语言为有声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了文字所表达的情景。在《草虫的村落》一课的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练笔:“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模仿写。让学生模仿作者的遣词造句、写作方法,模仿作者如何展开想象,如何融入自己的独特的感受。通过仿写让学生内化了这些写作方法,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进一步提升。
“读”是线索,“品”是亮点,“写”是提升,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溶于一体,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知识,为此,我们教师也应注重课堂中的朗读指导,正确的有效的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享受朗读的乐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指导学生:
1.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想办法创造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作品形象深入学生脑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的文字符号在内心跳动起来。朗读情感的逐步升华可与学生对作品逐步理解同时进行,理解的逐步加深,也是朗读情感逐步升华的过程。
2.加强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
学生理解了文本,产生内部思想感情活动,使朗读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但若没有外在的声音形式,内部心理状态无从表达,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朗读技巧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语调、语速、停连、轻重等。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但要注意,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分析文字教材中,哪些字需要顿读、重读,哪些字需要拉长读、舒缓读,哪些句子需要高低起伏,哪些句子需要舒缓平读……对每个字、每句话都能把握自如,这样,读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到位、才能够愉悦别人的视听。
3.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
在授课时,根据情况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采用全班齐读、个别朗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领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等。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让学生乐读、爱读,读得有成效。另外,教师范读功不可没。声情并茂的范读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重现作品形象,加深学生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语文中的朗读教学 篇4
古人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又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说,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 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平日的教学中, 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是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不断地分析、思考和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将时间还给孩子,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对话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不是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 导致阅读量不够, 语言的吸收积累太少, 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 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危害, 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二、采取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低学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 容易厌倦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 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 融入多种形式, 学生就不容易感到厌倦了。
1. 老师的范读, 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低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 尤其是他们的老师, 更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就拿我个人来说, 我自己本来就酷爱朗读, 在教学新课时, 我自己就已先陶醉在文本优美的文字里, 总是对着镜子有滋有味地读上几遍, 兴致浓时还会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在课堂上, 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我的朗读声中, 听到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 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模仿的时间长了, 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 马上停下来范读, 再多加练习, 和学生一起闯过这个难关。此外, 也并不是老师读的就称之为标准的范读, 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 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 通过他们的范读, 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低学段学生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 可爱至极, 有时连老师都自叹不如。
2. 创设情境, 最有效的朗读方法
低学段的学生, 有着惊人的想象力, 这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情境, 带他们进入想象的天空, 使他们边读边想象, 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 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 一直会很有兴趣、富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也有多种方式, 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背景音乐的播放,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儿童语言的引导等等。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找了很多荷花的图片, 在讲到荷花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 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荷花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荷花的赞美。而音乐的渲染在很多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表演读, 在朗读中理解
表演读是低学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 这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虎和狐狸的神情与动作的词, 让学生上台表演读, 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同时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把握也相当有帮助, 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 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 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 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较高要求——顺畅朗读, 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 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 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 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 不断地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 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 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泗泊河小学 何学平
高效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会逐渐养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6
第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个体朗读,等于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表现欲是比较强的,老师给他们机会,从而能使他们在自己的琅琅读书声中表现自己,他们大多都会尽力读得最好。读的人朗读水平得到提高,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可以使听者情感受到感染,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心灵受到点拨而生喜悦、忧愁、悲哀、兴奋等各种感情,使广大听读学生对作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产生喜爱心理,从而想进一步探究而去认真听课,听取老师下一步的分析。
第二,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深刻细致地了解课文的每一个字、词、句,每一个细节描写。如果只是浏览默读,就只能是整体把握,粗粗略略,而且还很容易走神,漏字漏句,记不完整。初中课本所选篇目都是精品,是需要学生精读的,而要精读,最好能朗朗上口地朗读,朗读可以使人的视觉神经紧张起来,逐字逐句细看才不至于读错,从而认识文章所写的每个字,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第三,朗读,可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在我国,不管是今天还是今后,作用是越来越重要。讲好普通话是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的,中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所以,让学生学会朗读课文,并很好地朗读课文,就是对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最佳训练,同时也是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的锻炼,可谓是一举两得。
除了要认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外,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朗读得法,质量才会提高,课堂才能添光加彩,否则就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第一,注重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放录音,或是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范读不宜过多,最好是开头一两段。
第二,朗读时间、朗读内容要适可而止。朗读时间最好是在开讲课文前十几分钟,切不可一读再读占据大部分时间。朗读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文辞优美的散文、记叙文宜用朗读教学,如朱自清的《春》、《背影》;戏剧类也宜用,如《威尼斯商人》;诗歌类也适合反复朗读,如《天上的街市》;还有课文所选的古代诗词,更须反复吟诵。
第三,朗读方法要灵活多变,有齐读、个体读、分组读、对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全班的齐读,虽然声音响亮,看似“壮观”,但往往会降低学生表现的积极性,其中不乏有只动嘴巴,没有声音的“南郭先生”。但并不是说都不用齐读法,简短的诗歌还是适合齐读的。而个体读,是叫学生轮流读,最好是分段读,每人几段,分配来读。戏剧、有较多对话的记叙文适合对读,分角色朗读。
第四,对朗读的内容,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诸如速度、读音、感情、停顿等方向。学生读后,教师不要忘了点评。不管他们读得如何,都要先加以激励表扬,多说一些赞美的话,如“有进步了”、“声音很洪亮”、“咬音很正确”、“感情把握恰当”等等之类的评语还是必要的,然后就是指出缺点,提出要求。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正确地运用朗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我曾深有体会。我曾多次教初一年级语文,开始,请学生起来朗读,大部分都噤若寒蝉,或读得连他们自己都听不到,或是读得虽然大声,但却是在“唱读”,因为在小学时,他们都齐读惯了,所以就是这样的效果。我不断地给他们进行范读,并不时放课文朗读磁带,并激励他们大胆地读。从这以后,我发现在早读课上,教室里传出很热闹的读书声,不再是稀稀落落的读书声了。语文课上一说要同学朗读,他们个个都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这样,学生整体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由此对课文内容、词语有了较好的掌握,印象加深,考试成绩也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朗读作用、朗读方法的一点认识,各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不妨试试朗读教学,相信会有所收获。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篇7
第一, 朗读,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让学生个体朗读, 等于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 表现欲是比较强的, 老师给他们机会, 从而能使他们在自己的琅琅读书声中表现自己, 他们大多都会尽力读得最好。读的人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又可以使听者情感受到感染, 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心灵受到点拨而生喜悦、忧愁、悲哀、兴奋等各种感情, 使广大听读学生对作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产生喜爱心理, 从而想进一步探究而去认真听课, 听取老师下一步的分析。
第二, 朗读, 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深刻细致地了解课文的每一个字、词、句, 每一个细节描写。如果只是浏览默读, 就只能是整体把握, 粗粗略略, 而且还很容易走神, 漏字漏句, 记不完整。初中课本所选篇目都是精品, 是需要学生精读的, 而要精读, 最好能朗朗上口地朗读, 朗读可以使人的视觉神经紧张起来, 逐字逐句细看才不至于读错, 从而认识文章所写的每个字, 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第三, 朗读, 可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及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在我国, 不管是今天还是今后, 作用是越来越重要。讲好普通话是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的, 中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 所以, 让学生学会朗读课文, 并很好地朗读课文, 就是对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最佳训练, 同时也是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的锻炼, 可谓是一举两得。
除了要认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外, 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朗读得法, 质量才会提高, 课堂才能添光加彩,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第一, 注重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 也可以是放录音, 或是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范读不宜过多, 最好是开头一两段。
第二, 朗读时间、朗读内容要适可而止。朗读时间最好是在开讲课文前十几分钟, 切不可一读再读占据大部分时间。朗读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 文辞优美的散文、记叙文宜用朗读教学, 如朱自清的《春》、《背影》;戏剧类也宜用, 如《威尼斯商人》;诗歌类也适合反复朗读, 如《天上的街市》;还有课文所选的古代诗词, 更须反复吟诵。
第三, 朗读方法要灵活多变, 有齐读、个体读、分组读、对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全班的齐读, 虽然声音响亮, 看似“壮观”, 但往往会降低学生表现的积极性, 其中不乏有只动嘴巴, 没有声音的“南郭先生”。但并不是说都不用齐读法, 简短的诗歌还是适合齐读的。而个体读, 是叫学生轮流读, 最好是分段读, 每人几段, 分配来读。戏剧、有较多对话的记叙文适合对读, 分角色朗读。
第四, 对朗读的内容, 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 诸如速度、读音、感情、停顿等方向。学生读后, 教师不要忘了点评。不管他们读得如何, 都要先加以激励表扬, 多说一些赞美的话, 如“有进步了”、“声音很洪亮”、“咬音很正确”、“感情把握恰当”等等之类的评语还是必要的, 然后就是指出缺点, 提出要求。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 正确地运用朗读,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点我曾深有体会。我曾多次教初一年级语文, 开始, 请学生起来朗读, 大部分都噤若寒蝉, 或读得连他们自己都听不到, 或是读得虽然大声, 但却是在“唱读”, 因为在小学时, 他们都齐读惯了, 所以就是这样的效果。我不断地给他们进行范读, 并不时放课文朗读磁带, 并激励他们大胆地读。从这以后, 我发现在早读课上, 教室里传出很热闹的读书声, 不再是稀稀落落的读书声了。语文课上一说要同学朗读, 他们个个都跃跃欲试, 想一显身手。这样, 学生整体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由此对课文内容、词语有了较好的掌握, 印象加深, 考试成绩也不断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安排 篇8
一、课前预习读
课前读文会让学生巩固旧知的同时探究新知, 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读中, 学生识记字词、积累词汇、熟悉语法句型;读中, 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与作者思路;读中, 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情感与思想……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反复的预习读中, 学生会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掌握, 一个基本的判断, 在领悟若隐若现、情感呼之欲出时, 老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就挥洒自如、水到渠成了。
为此, 我专门设计了“课前三人听读”预习形式:学课文前, 每位同学都要把课文分别读给三个人听, 听的同学要在听的过程中扮演老师的角色, 给读的同学纠错、指导。合格了, 听读学生给诵读学生签字证明。整个过程, 读的同学要“舒缓不迫, 字字分明”, 不读错字, 不读破句;听的同学要“明察秋毫, 有错必纠”, 不疏漏一处, 不徇私一位;班干部负责监督安排, 要求听与读的学生都认真对待、各尽其责, 做好记录并及时汇报老师;对于学困生, 我固定人员负责给他们听读——小组长、学习委员、老师, 安排小组长和学习委员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让他们读会, 安排老师是为了给他们压力和动力, 让他们读好。
“三人听读”的方式全班循环进行, 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读和听, 互相借鉴, 共同提高, 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拔高读
课堂上,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 学生的认知达到一个新水平, 对文章的理解也深刻透彻了, 这时候就需要精心设计组织朗读环节, 用读把领悟体现出来, 把情感表现出来, 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精妙之处读出来……因此, 老师就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技巧和语音的多种变化 (譬如重音、语速、语调、语气等) , 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 加深体验, 升华情感。这一过程中, 老师的范读、引读和放录音, 学生的赛读、接读等多样而灵活的形式都是很好的方式, 对学生的单独、重点、难点指导也尤为重要。
三、课后巩固读
教语文就是要教会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达到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目的。那么, 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读——熟悉课文”、“课堂拔高读——理解课文”后, 就需要“课后巩固读——背诵文章”来实现这一目的了。
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在《谈背诵》中说:“背书, 就如练字、练舞、练拳, 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生, 好文章背诵得多了, 灵巧的修辞, 畅达的词句, 铿锵的声韵, 周密的谋篇, 口诵心惟, 不知不觉, 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 背诵是朗读的目标, 是教与学的法宝, 学生于背诵中增加积累, 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 读的次数多了, 背也就不是难事了。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那就是遗忘, 背了又忘了, 那前功尽弃。所以, 老师得督促安排学生的复习, 让学生在记住之后再强化背几次, 每隔一段时间把以前背过的温习温习, 甚至默写一遍, 这样才能“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 朗读是重要的, 让它伴随教学活动始终, 必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抓好朗读训练, 让课堂充满读书声, 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 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 必能实现“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摘要:朗读对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 “课前预习读、课堂拔高读、课后巩固读”节节相连, 环环相扣, 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为教学起到了铺路奠基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课前预习读,课堂拔高读,课后巩固读
参考文献
[1]卜星星.用朗读引领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09) .
[2]马宏.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之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 (01) .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9
关键词:朗读,感情,语文教学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熏陶情感,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但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同学在课堂上不愿朗读, 有的同学当众朗读时紧张得结结巴巴, 还有的同学朗读时心不在焉……凡此种种, 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自信心, 不敢大胆尝试。笔者以为, 要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学生要对朗读有准确认识
(1) 字词是基础。课文由字、词、句、段组成。字词就像房子的墙基, 墙基打得好, 就为房子的牢固提供了保障。所以会读、会写、会用字词说句子, 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2) 有声语言三要素——说什么, 为什么说, 怎么说。说什么是内容, 为什么说是目的, 怎么说是方法。朗诵者必须了解自己在说什么, 就是理解作品, 心中有数, 言之有物, 心中有本。朗诵者变文字为形象, 就要学会想象。朗诵者看的是文字, 读的是情, 情中有个性, 个性有文本的个性, 也有朗诵者的个性。
(3) 分清朗读和朗诵。朗读就是用声音再现文本内容。朗诵则是依托文本, 结合审美体验进行二次创作。朗读强调的是忠实于原文, 朗诵则允许朗诵者进行艺术加工, 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手段及其它声音形式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和形象。
2 朗读的有效途径
(1) 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在学生精读理解时, 可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针对课文中某些重点词, 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改变句型。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特别的句子, 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 又有助于他们领悟作者的情感。
(2) 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能使人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顿悟。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 课前可先录下海水拍打礁岸的声音、海鸥在海面上的叫声, 音乐响起就使人置身浩瀚无边的大海,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在朗读“大海, 大海, 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 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入睡。而读“大海, 大海, 多大多宽!”这一句时, 大海磅礴的气势可通过自己声音表现出来。
(3) 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课文, 旨在培养他们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 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 《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 可分两步, 首先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两个角色各自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 选择感兴趣的角色朗读, 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把握狼和小羊的性格特点。
(4) 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助其想象,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感悟情景,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时, 创设一定的情境, 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感, 还有利于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 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 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 可提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 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 散步时很舒服。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到, 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5) 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 教师应抓住时机, 诱导他们进入角色, 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启迪他们的思维, 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 可布置相关场景, 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边演边说, 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 同时在表演中加进自己的言行。这样,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不但丰富了想象, 深化了情感, 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得到了美的陶冶。
3 朗读的技巧
朗读的技巧是指朗读者为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进行的设计处理。要求学生用语音手段, 辅之以体态动作和表情, 还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调动人生体验, 同时作用于课文, 投向课文的每一个闪光点, 充分、形象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对课文的一次再创造, 也是对课文语言材料的全面“内化”。
(1) 抓住时机, 激发顿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 也很认真地投入了朗读, 却怎么也表达不出课文的“味”。在这个节骨眼上, 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 促使学生悟读。范读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从范读中借鉴领悟, 找到感觉, 进入状态。还可利用现代多媒体创设情境, 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境、临其景,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 利用相似效应, 触景生情。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使某些熟悉的具有相似性的记忆信息和组块得以自动快捷恢复, 使课文语言信息与学生主体体验协调互动, 从而达到美读的效果。配乐朗诵能唤起学生炽热的情感, 使他们借助音乐渲染的抒情与激昂、欢乐与悲伤、清新与凝重的多重情感氛围, 去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3) 淡化技巧, 读出真情。叶圣陶说;“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忘我地投入, 真情地表达, 才是朗读的真谛。
4 结语
总之,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 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 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芳.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阅读与鉴赏 (教研版) , 2005 (6) :2.
[2]徐小红.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8) :83.
[3]赵静.怎样进行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J].学周刊 (A) , 2011 (2) :49.
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朗读教学,朗读兴趣,朗读技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朗读既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好,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1. 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以动情的朗读创设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更愿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情真意切地朗读《化石吟》,同学们便穿越时空,聆听远古的呼唤,于是探索的思想便油然而生;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皇帝的新装》,一个荒唐的社会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们顿生厌恶之情;我们抑扬顿挫地朗读《理想》,让同学们萌生了“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的豪情壮志……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于是,学生便又跃跃欲试,想要一读为快了。
2. 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朗读过程中,仅仅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
(1)读出节奏和重音,尤其是诗歌的朗读。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抒情色彩比较重,读出节奏,读好重音,显得尤为关键,以《理想》为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节奏,有的是按章节来划分的,两字一拍;有的是按意义划分的,依内容而定。重音,是根据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的,朗读时一方面语气要加重,另一方面,在重音之前或之后有适当的停顿或托音,这样重音的表达效果更加鲜明。
(2)读出语气,读准语调。一般的,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要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读出语气的前提是要读准语调。语调是指句子中间的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的变化。只要能正确把握这些变化,就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皇帝的新装》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皇帝的心理和语言的描写:“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在这里我们且不必说轻重的变化,单说高低和快慢的变化,前者声调低,语速慢,因为,它是心理描写,他要思考,他在害怕;后者声调要高,语速稍快,因为它是语言描写,表示他并不怀疑,并不愚蠢。这样一低一高,一慢一快,再加上一些拖音和装饰音的变化,一个表里不一、愚蠢荒唐的皇帝形象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是寓谑于庄,无情的揭露与嘲讽。
(3)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适当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分析、回答,做到读思结合。这样既可以避免形式单一,又有助于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要有爱心和耐心。因为学生在练习朗读时,不一定如你所愿,我们应该多鼓励、多引导,保持他们的朗读兴趣。
3. 朗读带给我们的好处
(1)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例如在《变色龙》一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身份的不同而表现出对赫留金前后巨大反差的态度,学生通过朗读对比,认识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沙皇警官形象,认识了小市民的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黑暗,从而对他们进行审美的正义评判。
(2)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准、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可以通过朗读领会文章神韵,陶冶情操。
(3)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通过朗读,在思维中就沉淀一些优美的经典的语句片段,在写作时,遇到类似的文章,学生通过片段似的回忆,模仿写作,使表达通顺,语句优美,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感知多彩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地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因为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很难快速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不过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假如只是单一的大声读,一起读,个人读,就会非常枯燥乏味,学生对朗读必然会缺少热情和兴趣,从表面上看学生都在朗读,而这些朗读却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最佳朗读效果。在有些时候学生虽然能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但不能很好地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其次要形成有特点的朗读方式,丰富朗读形式
从朗读的表面上看形式非常单一,但事实上形式却是非常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时要尽量丰富朗读形式,使朗读形式多样化。在提高学生对语言领悟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词语的精练及活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在语文课文中经常会有特殊的语句,对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改变句型之后再朗读,比如祈使句、感叹句等。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自豪骄傲的情感,而且又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语句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
此外,还有很多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和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再次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性朗读,进行激励性评价
朗读是一项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艺术魅力。
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把以往教学中属于教师的讲台让给学生,让讲台成为学生演讲的舞台,指引学生把死板的文字转变成生动、鲜活的场景,从而体会到人物的情感,这样不仅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展开想象,促进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景和情,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课文。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往往认知能力不够,很难快速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作出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热情和动力。所以,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要立刻提问学生“他哪里读得不好?哪里读错了?有没有读出感情?”这些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会让学生产生失败挫折的心理感受,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热情。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变迁,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后,面对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观念日益多元化,这不仅表现在成人社会,也较深刻地影响到了少年儿童的成长,尤其是21世纪后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乐意接受新事物,吸收新观念,而不是拘泥于旧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此条件下,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进,新形式和新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观念的调整,甚至是大胆的变革和创新。朗读教学亦是如此,唯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方能不被历史所淘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多总结、多学习,相信教学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朗读——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12
然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采取朗读、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和文章所隐含的深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千法读为本。
由此,重新引起教师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视是相当必要的。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中朗诵这一环节切实有效地一经贯之呢?
一、树立朗读教学观念
教师是否对朗读教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是决定朗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第一环。因此,应当先行的就是树立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念,引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讲解和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说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朗诵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跃出纸外,更好地把教师的讲解加以综合。
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发现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与此同时,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凭借朗读过程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才能让学生得以体会。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诵可以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万不要弃,朗诵教学时也不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
二、注意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是任由学生一味盲目地反复朗读,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难以让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示范朗诵
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朗诵要领。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将作为一种信息,即时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易感染学生。
如,朗诵《匆匆》一文,其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话中有多处要求采用轻声的读法,因受方言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出轻声的味道,此时教师的范读便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范读只是起示范、启用的引路作用,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而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遁“自得”而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角色朗诵
通过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各种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朗读《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小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四次对话,就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朗诵。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有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是当寒冬来临时,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无奈、多么的伤感!树和鸟的对话中饱含着请求与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肯定而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因此,在这里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紧接着,后面的三次对话,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而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又是非常焦急的,因此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要读出鸟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的感觉。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又转为忧伤。读时要突出情感的层次性,伤心难过的情感在一层层地加重。
三个角色的回答,因其身份不一样,朗诵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则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则要稚嫩些。
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诵,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感的酝酿,加深体验,与文中的角色进行心灵碰撞,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朗诵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音像朗诵
使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的视听器官受到复合刺激,目见其形(图画),耳闻其声(音乐)地朗诵课文,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如,《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但是很多学生面对语言文字的描写,难以领略到大草原之美。通过腾格尔的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的MTV,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上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略到课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美丽景色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真实情感。
4.朗诵欣赏
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感觉示范朗读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体会语言的韵味和文章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观潮》一课的朗诵,在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诵欣赏,伴着音乐朗诵,学生犹如亲闻潮来时先是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声响,亲身感受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气势,亲见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知道了怎样朗诵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此外,朗诵教学中还可采用齐读、领读、自由读等方法。总之,在朗诵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朗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朗诵教学评议
评读亦是取得良好朗诵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主体意志,学生才能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真切表达出其所理解的朗诵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语文中的朗读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朗读中的阅读教学08-24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11-19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07-13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07-30
妙用语文教学中的朗读10-06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11-08
语文教学中的“有感情朗读”11-1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08-28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07-04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情朗读训练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