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

2024-09-18

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 篇1

摘要: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事关重大,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读出情致、读出韵味。当前语文教学中对于朗读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亟待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文章对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究, 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 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相互连接的桥梁, 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门必备的基本功。当学生把课文中的文字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来时, 原本静态的纸张就瞬间成为了一幅幅灵动的画面和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会朗读、能读好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更是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内在人文气息的感悟的重要表现。所以, 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事关重大,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读出情致、读出韵味。

二、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时间不够。近年来, “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认可, 教学方式也渐渐地从以前的“满堂灌”发展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 教师和学校教研组也为学生在课堂朗读及朗读课上做了许多工作。尽管如此, 从教学实际来看, 教师们在不经意间还是倾向于讲解课文, 并没有为学生留出朗读的训练时间。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来看, 朗读教学在一节课中所占比重还相当轻;中低年级还好, 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时间平均不足7分钟。值得一提的是, 在课堂朗读训练时, 部分教师偏爱于优等生和尖子生的朗读, 其他学生就失去了大部分朗读的机会。朗读时间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足, 从而大大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2.朗读质量不足。当前课堂教学的朗读环节中, 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的层面上, 而对学生情感朗读方面的要求上比较缺乏。书声朗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学生朗读课文的“呆板”和“死气沉沉”。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朗读要求里, “有感情”朗读是最重要也最难实现的部分。如果朗读缺乏感情的话, 好文章就失去了灵魂。

3.评价与指导不力。教师在学生语文朗读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指导, 学生单纯的反复朗读造成在朗读时没有具体目标的同时, 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朗读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自由朗读和分组朗读之后教师只进行简单的评价或不评价, 不会“夸”学生, 或者说“夸不到位”, 造成原本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很难得到朗读水平的提升, 也会极大地挫伤朗读表现优异学生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朗读有效性的策略

1.确保学生的朗读时间。对于语文教学来讲, 只有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课本沟通, 从中获取信息, 才可以增强其对文字及语言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毫无疑问, 朗读是学生和文本沟通的桥梁, 老师应将朗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这些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呢?

首先, 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设计, 缩短传统教学中枯燥讲解的时间, 将节省的时间分配到朗读方面。消除传统教学中乏味的分析过程, 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学会自行体会、总结。

其次, 教师应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爱上朗读时, 才会对他人的朗读感兴趣, 学会倾听。这样, 课上朗读的时间才不会显得冗长。当一个学生在起身朗读时, 周围的同学认真听他读书, 并且积极纠正他的错误, 这同样能浓缩朗读时间、提高朗读效率。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首先, 创设文本情境, 朗读有感而发。情感需要激发, 它具有共鸣性, 环境气氛等因素时时都能影响它。因此, 创设情境, 渲染朗读时的气氛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 可以先让学生预热当时的气氛, 想象一位清官应该具有的言行, 互相讨论之后再朗读课文的相关部分, 学生就能读得相当沉稳。

其次, 把握情感基调, 体会作者思想。作者的基调是文章的基调, 是文章各部分感情思想的综合;只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才能真正读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如《虎门销烟》这篇课文从始至终都流露出浓浓的爱国情怀, 尤其是在读到虎门销烟的过程和意义时, 更应该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读。如果学生对中国的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话, 读起来一定是掷地有声的。

3.重视评价, 以评促读。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 教师生动简明的评价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 更是教师展现自身学识、人格魅力的平台。好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在教师预期的方向上走得更远、更快, 并且最终保护学生的朗读兴趣, 进一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所以,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 千万不要泛泛而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只有在朗读中多倾注思考和热情, 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收获语文学习的快乐、培养语文的语感、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 是传情达意的读书声, 更应该是充满学生思考的读书声。相信在教师们的努力下, 学生一定能学会读书、学会“读好”书。

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 篇2

[摘要]: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则很值得探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着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五、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2-0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哪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呢?

一、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小学语文所选课文皆是文情并茂的佳作,都是作者情感的凝结。阅读这些文章,就是主动与作者交流,体会作者、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只有结合自己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倾听与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真正把握作品。阅读过程就是与作者心灵契合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落到实处,不摆花架子,在阅读教学课堂中以主动探究为中心组织教学。

二、通过“评读”, 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

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朗读评价能起到激励、启发、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就要我们一边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己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评价同伴的朗读。

让学生对同伴的朗读进行评价,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对文本进行理解、揣摩,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朗读指导中,我们应当把更多评价机会留给学生。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可以评价些什么。另一面,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我们在教师自己不断追求评价艺术的同时也一定要教会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朗读的时候,应该首先热情的肯定优点,然后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恰当地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对保护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十分有益的。

三、通过范读领路 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范读,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且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教师要经常给以示范,不论是整篇整段的范读还是一句一句或一个词一个词的跟读,都会给学生一个正确优美地朗读模范,同时以范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思索、鉴赏、揣摩,达到范读启情的目的。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四、通过自读感悟,对学生进行巧妙点拨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新课标强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我们如果常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这样的语句启发学生朗读,就如隔靴搔痒。也有老师在朗读指导上是从技巧上入手,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这样的指导也许在朗读的声调上会有点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有抑扬顿挫了,却没有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有人说,语文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歌,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小诗……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着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文;尽享语文之美[J];山东教育;2006年10期

[2]贺婷;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课文学习检测[J];金色少年;2001年12期

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 篇4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朗读,并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朗读的重要性还缺少一个准确的认知,很多情况下对于朗读都是一带而过。

1. 朗读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多是停留在对课文和字词的讲解上,并不注重朗读的运用,即便使用朗读,也只是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根本不给学生朗读的机会,更别说让学生多练习了。学生不去朗读课文,教师就没有办法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其所讲解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就不得而知,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对于教学效率都有极大的影响。

2. 朗读的时间不够。

如今,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得原本就不宽裕的课堂时间变得更加窘迫,课堂上能够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通常不会超过五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少,温习的时间就更少了。而且很多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赶时间,给学生朗读的范围只局限在字词上,关于课文少之又少,致使朗读成为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

3. 朗读缺乏必要的目标。

有些教师也会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甚至不止读一遍,但是在朗读之前并没有做出必要的指导或者解析。这种缺少目标的朗读,使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产生敷衍的心态,心不在焉,只是去应付了事,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做法。

二、对策

其一,让课文焕发出新的光彩,刺激学生朗读的兴趣。小学的语文课文中所出现的文章,都是经过大量的专家和学者千挑万选的,说它们文质兼美,万里挑一毫不为过。并且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小学语文课堂也更加具有时代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切合,所以说,从课文的本身来看,就是很有魅力的。而小学生的课文大多是配有插图,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对学生做朗读前的指导,让学生对课文和图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内心中对文章有了期待和欲望,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必然会产生疑惑,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质疑做出必要的安排,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在朗读中思考和学习,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

其二,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朗读之中。朗读,不仅仅是对着课文读,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而更多形式的互相转化和使用,会对学生的朗读和理解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应该占用太多的朗读时间,而是要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朗读,去学习。

集体朗读的模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全班同学都参与的朗读形式,这种朗读模式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并不是很有利。所以可以适当的进行,但不可过多,会导致学生朗读兴趣的缺失。

分角色朗读。学生们在其内心其实是非常喜欢语文的,所以让学生在自我阅读文章之后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去朗读课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配乐朗读,对于一些抒情的散文,配乐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朗读方式。

其三,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朗读时间。语文课堂是非常短暂的,所以要想为朗读留有充足的时间,就需要教师对课堂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学习水平,年级的不同,课文的不同等,安排不同的朗读时间,要读好,读完,用普通话表达,清晰准确,在朗读中读出思想,读出感情,切不可急急忙忙进行,急急忙忙结束。在朗读之后,要有点评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不足和亮点。朗读的时间要从课堂的教学中挤出来,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去掉那些形式化的教学活动,将时间真正利用起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达不到“读百遍”的地步,但是只要用心去读,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必然能够真正的理解课文的意义,作者的感情,从而真正学习到知识。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窥探 篇5

朗读对小学语文的意义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里说的语感,就是通过朗读获得的。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最不能少的就是朗读,朗读应该是我们课堂中的主旋律。它是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基本技能,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感的传递与熏陶。

小学各年级朗读特点

低年级学生喜欢朗读,但是缺乏朗读训练,所以低年级学生虽然读的很熟练、大声,但不清晰、拖长音。因为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生字不多,朗读时这个字不认识,那个字读不准,想起来的时候又忘了标点停顿。高年级朗读时,生字不再是朗读的障碍,但是由于朗读基础不扎实;朗读的效果依然不尽人意。而孩子的自尊心又比较强,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就会羞于在同学们面前表达,不敢去练习和展示自己的朗读,这就造成了一种朗读的“马太效应”,同学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现状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有的是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朗读走过场,有的是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与阅读是两张皮,各自为阵,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朗读常常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朗读形式单调,水平低下。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存在随意性,齐声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别读、形式繁多的朗读充斥整个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问题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朗读,不仅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诠释。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自己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历久弥新,个性化朗读更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以下就有效策略提出几点方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朗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们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和成就感。朗读兴趣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

二朗读方法指导。朗读指导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表情朗读、比较朗读、情景朗读等等。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朗读教学方式:1 表情朗读即通过有表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2.比较朗读即通过有比较的朗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在比较朗读中,词句的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角色朗读。即通过分角色的朗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发挥评价作用。1发挥教师评价的左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要具有指导性、激励性。2发会多种形式评价机制的功能。例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等。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学生自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家长评:引入家长参与,增值亲子感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感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也需与时俱进,向着更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培养学生语感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的见效最快的方法。所谓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而且可以声情并茂地将文本变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培养语感的作用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很常见的教学方式。有时候,对于古诗文的教学,采取朗读教学法的效果比对教师逐词逐句进行讲解的效果还要明显。朗读讲究美读,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声情并茂地大声读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作用。

1.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感的感悟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书面语言的规范和条理性具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痕迹,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和节奏感。

2.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注重将文章分成一段一段、一层一层,逐词逐句进行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朗读教学则避免了这一弊端,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语言之美,有利于语感整体性的培养。

二、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对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朗读对于促进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已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朗读教学,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从而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模范作用。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不高,还具有很多欠缺之处,有待加强。此外,有些教师的朗读教学意识不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在平时加强自身训练,加强自身的朗读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模范作用。

2.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涉及很多种文体,不同的文章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文体以及学生的情感需要选择不同的朗读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养成朗读的好习惯。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齐读、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也可以就同一篇文章,举行简单的朗读比赛,或者是读书读报比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反复朗读中增强语感感知力。

3.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语感模仿和感知情境。情感的迸发需要一定的氛围。教师在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带来的便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选择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情感适当的背景音乐,从而让音乐感染学生,并且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可以让学生听一些少儿故事的录音,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用强烈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迸发朗读兴趣和欲望,促进语感的培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技能。只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掌握音色和音高等要素的相互配合,注意语气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才能体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才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悟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7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兴趣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 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 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 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 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 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 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 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 所以, 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 有一位大学生, 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 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 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 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 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 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 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 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 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 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 这样的集体活动, 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 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 他发现, 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 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 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 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 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 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 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 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 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朗读的。我们都知道需要背诵的内容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 所以, 我们再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背诵。但是对于那些朗读的内容, 我们从来都不去理睬。这是因为朗读对于我们没有什么概念, 朗读又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高考都不考试朗读能力, 小学如何要求我们去朗读呢?所以对于这些, 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1,2,3]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在升学压力下, 往往选择直接把这些内容的要求放弃掉,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这些需要我们朗读和背诵的内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 要么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 要么就是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 或者是蕴含了教我们如何表达自我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 我们不应该放弃。从学生角度讲, 他们很有可能意识不到朗读对他们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 我们知道朗读的意义。所以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 我们应该重视给学生们传输朗读的意义。这样, 学生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朗读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小学生看不了那么远, 他们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所以,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口才演讲或者是辩论赛的内容, 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们去朗读课本内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 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们考试技巧, 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那么我们教育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此这般, 还不如考试给他们答案, 让他们自己去考就行了。这就说明, 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偷懒, 把和考试貌似无关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只让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内容, 那么全面教育从何说起呢。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愿望想从这里走出去, 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考大学成为他们走出困境唯一的方法。他们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 会努力去学习能够提高他们成绩的内容, 而不是学习那些能够提高他们能力的知识。这就说明了, 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我们是教书育人的, 不是为了教育一些只知道学习, 而不知道应用的人。朗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 在公共讲台上他们的自信心都是来源于他们娴熟的表达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不够好的, 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非常尴尬, 有的人在冬天讲课的时候都会汗流满面。有一位教师在讲语文的时候非常紧张, 他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可笑。后来学校领导考虑到这个问题后, 让他去教自然课程。[4,5]后来发现它还是非常紧张, 最后只能让他去管理学校的微机了。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会对他将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多大的影响。他的紧张其实是个人演讲能力不够引起的, 如果他讲话流利, 必然会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表达自我, 但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 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害怕学生挑出自己的毛病, 所以就越来越紧张, 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 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是教育的一个宗旨。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001, (11) .

[2]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 2001, (2) .

[3]孙建龙, 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

[4]唐晓明.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辩证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4, (6)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8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式”教学, 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 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学生,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

4. 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 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 (相对环节而言, 非指读的人次) , 但有安排却未到位, 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一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 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 让烦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 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 创设气氛, 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 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 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有一次, 我教《桂林山水》一课, 在理解的基础上, 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 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 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 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我顺势引导说要想做好导游, 首先要把课文读熟, 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 这样在介绍时, 才能生动精彩, 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 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 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 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 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 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 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 形式多样, 合理运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 篇9

一、简单与深刻

简单是指方式单纯, 不要花哨, 杜绝浮华, 一切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 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 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 这是朗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原则。多一些简约, 少一些繁琐, 多一些朴实, 少一些华丽, 朗读教学应在简单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

光有简单没有深刻是肤浅的朗读教学, 简单是朗读教学的外在形式, 而深刻却是它的实质所在。教师用本真的方法, 发挥自身的资源, 或用语言渲染气氛, 或用语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 感悟更深刻。

在教学《怀素写字》一课时, 有这样一段文字:“传说当时纸贵, 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教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 怀素真是一个写字认真的孩子。白天, 当同伴们都在嬉戏玩耍时, 怀素却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夜晚, 当伙伴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时, 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 就这样———

生1: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夏天, 骄阳似火, 当伙伴们都摇着蒲扇躲到阴凉的地方, 怀素满头大汗, 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冬天大雪纷飞, 当伙伴们都围着火炉取暖的时候, 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 就这样———

生2: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这木板坚硬又厚实, 可是怀素在上面写了擦, 擦了写, 一遍又一遍, 不知写了多少遍———

生3: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怀素练字很累很辛苦, 可是他春夏秋冬, 坚持不懈, 天天写, 月月练, 写了一年又一年, 在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中———

生4: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所以, 他从小就是这样一位 (出示) 读:“好学上进”的孩子。

在上述案例中, 同一句话教师创设了不同的语境, 学生重复读了四遍, 形式虽然简单, 但每一遍的朗读却蕴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 在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的朗读体验中, 把学生的情感引向纵深推入高潮。简单中见深刻, 重复中有递进, 这就是朗读教学真正的智慧所在。

二、朗读与感悟

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朗读教学, 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 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加深对重点句段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

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

(屏幕出示)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 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了这句,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槐花形态很美, 抱在一起像圆球, 挂在枝头的像小辫儿。

(练习朗读)

生2:槐花开的很多, 从“抱”、“一条条”、“挂满”看出。

(再次指导朗读)

师:这美丽的槐花还像什么呢? (出示画面, 想象说话)

生3: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 像鞭炮。

生4:有的槐花一朵一朵的, 像云朵。

生5:有的槐花飘荡在空中, 像风铃。

生6:有的槐花绽放枝头, 像蝴蝶。

......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千姿百态的槐花之美。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教学中, 教师紧扣“抱”、“玉雕的圆球”、“一条一条”、“挂满”等词, 鼓励学生想象表达, 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在读中悟, 悟中读, 使学生的朗读激情四溢, 读出了感受, 读出了情味, 读出了智慧。

三、想象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 重运用。《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 阅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荷花》第二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 课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 还要合理地运用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的训练: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 感受荷花的美, 并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 从这些优美的语句, 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每幅图中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 再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说一段话, 并用“荷花真是千姿百态”这句话作为中心句, 使段落更加完整。

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 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 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如有的学生这样描绘:荷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全部盛开了, 雪白的花瓣舒展开, 层层叠叠, 炫耀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荷花被碧绿的荷叶环绕着, 宛如在碧波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亲密的姐妹, 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还有的花儿含苞待放, 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

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地表达中, 既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 展现荷花多姿多彩的美, 又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四、共性与个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 对文本、现实、社会的理解有着多元认识和主观感受。朗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主观表达, 使课堂呈现出多彩和智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其次, 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的时间和朗读的体验, 在关注共性的同时, 要体现个性的魅力。第三, 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学生的阅读不应全是呼声一片的“大合唱”, 有时也可以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多重奏”。

在《荷花》的教学中———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其中“冒”字用得特别传神。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关键词语仔细揣摩, 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妙处, 先引导学生感悟出因为荷叶长得“挨挨挤挤”, 大而圆的荷叶间没有丝毫缝隙, 所以荷花必须使劲长, 才能冒出来。在反复朗读中, 再次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还能用什么词来替换“冒”字, 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用“跳”, 因为“跳”字采用拟人化手法, 能表现出荷花的活泼可爱;有的说用“挤字”, 更能表现荷叶的茂盛和荷花出来的不容易;有的说用“钻”字……学生的答案真是有理有据, 丰富多彩。最后,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斟酌后选用的那个词再带到句中去仔细朗读体会……

教学中, 教师没有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感情朗读的尺度, 而是尊重学生们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文字中的内涵和情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朗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有着非凡的魅力。愿“课标”引领下的充满“情感”的朗读教学走出平庸, 摆脱技巧, 向着智慧的艺术之路前行, 在学生、老师和作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参考文献

[1].2003年5月陆友松, 蒋志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黄桂林, 坚持返璞归真, 培养学生悟性[J]福建教育, 2006, (8) .

[3]“.感悟”纵横谈[J]小学语文教师, 2010, (10) .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0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在乐读、爱读轨道上发展,使学生在乐中读、读中乐,心情愉快地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比如,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配置一些相应的图片和音乐,这样就给学生创建了一种适合的氛围,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很快就进入状态,享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范读之前还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自始至终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了《东方之珠》之后,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

二、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的朗读,给予热情地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可以以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对待他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即使有发音不准,丢字多字甚至读错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行打断,甚至批判,而是要有耐心地听完。在学生完成阅读后,要对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表扬,而对学生的建议也要以肯定的方式,例如“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能使学生乐读。这样,学生心理就会放松,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进行阅读,从而对自己更加有信心,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才会收获大。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蚂蚁和蝈蝈》时,我采用了师生同背的方法,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分配角色,一起表演,边表演边背诵,个个兴趣高涨。

三、讲究朗读的形式方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阅读方式的转变和灵活运用。一种方式再好,被无数次的重复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总是用同一种形式,同一个腔调,那么学生最终也会对阅读失去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通过领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如《草原的早晨》一文,文中描绘了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勤劳的牧民。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从而让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又如《雨点》一课,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演一演雨点,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学生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朗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配合现行的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把音、像、文字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激起学生朗读的愿望。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投入感情,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学《春到梅花山》时,我首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山的美。再引导学生边感情朗读语句,边欣赏画面,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境界中。

四、加强朗读的指导督促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督促。首先要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午读时间,教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重视阅读课中的朗读感悟,重视课外阅读,经常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重视朗读,引入这股“源头活水”,小学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朗读与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99-01

朗读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语文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各个阶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对策很有必要。

一、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作用

作为语文能力形成的起步阶段,朗读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和方式,也是儿童言语能力的具体表现。

各版本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都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可以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积累语言,使字、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他们的语言仓库;还可以锻炼他们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而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

由此可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喜爱朗读,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是“填鸭式”,即“讲问教学”。在一节课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学生的读书的时间就被挤掉了,有时候甚至没有,朗读教学往往只是一种形式,来去匆匆,没有实质的效果。

2、朗读教学目的不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学生阅读,A同学读完B同学读,教学课堂看着似乎很热闹,但是在读书之前没有明确的要求,在读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指导,在朗读之后更是没有及时的评价,只是单纯的“读书”,是为了“读”而“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没有用心没有自己的感情,读书只是“有口无心”的念经,朗读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的与计划,朗读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

3、朗读教学阅读对象狭窄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朗读往往只是关注尖子生,成绩一般的同学没有朗读的机会,没有发挥自身的特点的机会,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机会的情况下,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不会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机会的均等性得不到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4、朗读教学指导机械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的时候,只是一味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让学生将某一人物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但是在阅读课文之前生字生词,主旨大意,思想感情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分析。

5、朗读教学评价方式单调

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言比较单调,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教师低于学生的阅读评价往往就是“读的比较好”、“读的比较认真”,这些评价语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相反,往往会削弱学生去朗读,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优化

如何解决低年级朗读教学的上述问题、落实以读为本,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整体感知,自由朗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因此,阅读教学首要的是整体感知。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新课伊始,可以在要求学生正确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从而激发他们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如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徐童保树》一课时,板书课题后可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徐童是个什么样儿的人?“保树”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保树”?怎样“保树”?保的是怎样的树?……问题提出后,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适时提出阅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请多读几遍。(2)边读边思考前面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并试着帮他解决。学生此时按要求进行的自由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在教师指导下若长期如此训练,学生就会形成从整体上着手边读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

2、抓住重点,理解朗读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细细地全部消化、吸收,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应大力提倡一课一得,即要让学生每节课真正有一点实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的含义,一段课文的背诵,或者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都应该抓住阅读的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

3、回归整体,品味朗读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己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碎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如齐读、分角色读等,那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如学完《鸿鹅》一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捕鱼前渔人坐在船尾悠然自得地吸烟,鸿鹅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的宁静,捕鱼中鸿鹅不断钻进钻出、跳上跳下地捕鱼,渔人都要忙不过来的热闹,以及捕鱼结束后渔人驾船归去,湖面又恢复平静的恬静幽美。三个场景,虽各不相同,但却同样能带给人美的感觉。

这时的品味朗读不用花很多时间,却能把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失为两全其美之法。

参考文献:

[1] 钱 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大,201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归因 篇12

纵观国内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实施情况, 现状不容乐观。在朗读教学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程晓红在其《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中论述道:近年来教育者们主要将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2]。此外, 根据笔者的调查, 国内很多省、市、区在低年段都会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一定的测试, 以此作为衡量某个学校语文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这些举措都反映出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尽管目前国内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专家们已经在朗读教学上做过大量的研究, 但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却不是那么明显, 学生中机械模仿、生硬夸张、没有感情, 缺乏感悟的现象比比皆是, 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钱莉通过大量的听课和调研, 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偏重‘讲’和‘问’, 目标不明确;朗读涉及面狭窄, 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形式上‘喧宾夺主’和方式上‘放任自流’;教学中忽略学生情感, 评价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等。”[3]在朗读教学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尚且如此, 中高年级情况可想而知。伴随着研究成果的越来越多, 朗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笔者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

1. 研究者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 研究者旨在论述朗读教学, 但实际上所讨论的内容只是谈朗读的训练、指导, 偏重“教”的方面, 而如何“学”则谈之甚少或避而不谈。事实上, 完整意义的朗读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教”与“学”两方面内容, 单独谈“教”或者单独谈“学”, 都会导致以偏概全。这说明多数研究者对朗读与朗读教学的定义界定和区别认识不甚清楚。因此, 研究者在讨论朗读教学之前, 首先应该弄清楚朗读学中的朗读与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朗读学中的朗读, 其书面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其书面语言既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 同时又是认识和学习的对象。这是两类朗读的本质区别”[4]。由此得出:“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 而是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 以提高语言能力。”[5]因此, 研究者只有从根本上了解朗读教学的这一目的, 才能真正从朗读教学的角度去讨论朗读, 而不是将笔墨浪费在各种各样“独辟蹊径”的指导方式、训练方法上。学生从这些方式、方法上习得的仅仅是如何去“读”, 其中机械地接受和模仿占很大比重, 这样的“读”仅仅是达到课标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却忽视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缺少“感情”。长此以往, 其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阻碍。

2. 研究成果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研究内容扎堆、分类不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和意义。纵观目前的研究内容, 大多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重要性及朗读训练的指导上。朗读教学的作用与重要性毋庸置疑, 值得研究。但过于关注作用与重要性, 对于朗读教学的实施指导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真正明白朗读教学的目的, 理清朗读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致命问题。在朗读训练的指导上, 不乏走过场、走形式的嫌疑, 或只是对朗读技巧的生硬灌输, 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 只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中, 读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很难使学生进行语言感知有所提高。

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其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指导的针对性不够, 最终对于实际教学的指导性意义不明显, 这与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无关系。在目前的研究者中既有专业的教育教学专家, 又有许多一线教师, 还有在校的学生、研究生。因此, 在阅读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之前, 不能一味盲从, 照搬照套, 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比较鉴别, 辨伪存真, 去粗取精, 从而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研究成果和实际教学之间搭建合适的“桥梁”, 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

1. 教育者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够。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又是教学内容之一, 不容忽视。而现在轻视朗读教学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对其认识不深入, 特别是朗读与朗读教学的辨析亟待解决。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它既是阅读的起点, 又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发展智力, 受到思想熏陶, 又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一文中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 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 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 应该有。这就是:一个字, ‘读’!……这不但是个办法, 而且是个学语文的好办法、大办法, 最根本的办法。……在初中和小学阶段, 尤其要重视的是读, 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 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 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 因诵成悟, 因悟入巧, 因巧入神,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6]其实, 教育者们未尝不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书到精绝潜心读, 文穷情理放声吟”这些至理名言的警示意义, 可是一到教学就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真理性认识抛诸脑后。因此, 只有教育者本身重视朗读教学, 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而低年级作为学生众多学习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 就更加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能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基础训练, 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和良好的朗读能力, 那么将会在以后的朗读教学甚至阅读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朗读教学的进行受教育者自身朗读水平的限制。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指导作用。然而, 培养专业教师的各级各类师范教育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进行专门的朗读学理论指导和技巧训练, 由此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师, 其自身的朗读水平必定良莠不齐, 从而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是差强人意。以笔者为例, 在从事朗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 因缺乏专业的朗读训练和学习, 受限于自身有限的朗读水平, 在给学生做朗读示范和指导时, 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只能“随心所欲”。因此, 要教学生朗读,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此外, 目前的教师考核制度中, 也没有对教师的朗读基本功设定量化的评分细则和考核制度。因此, 要不要教、怎么教、教什么、教的结果如何等都只是凭教师个人的认识、喜好、水平和能力而定。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各年级都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各学期都会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专门的测评。但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内容如科学规范的测评机制、全面合理的评判标准及准确有效的评价体系, 这样“空洞”的测评大多只能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既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意见, 又没有专业、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改进措施, 更没有后期的跟踪与再测再评制度, 仅仅是为了测评而测评, 重复相同的工作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由此可见, 此类形式大于内容的测评对朗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认识不够、水平有限使得绝大多数的教育者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进行规范的朗读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指导。而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中朗读教学内容 (包括朗读教学的目的、意义、实施策略、评价体系及提高方法等) 指导的缺失, 是导致目前朗读教学执行困难、学生整体朗读水平欠佳的根本原因之一, 应该引起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重视。只有解决了这个影响朗读教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因”, 才能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为进一步进行朗读教学的探索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不管是研究者还是教育者, 首先都要对朗读教学有深刻、清醒的认识, 在概念明确、目标清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研究和教学。而“如何让学生的朗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语言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朗读教学实施的问题上, 可以参考写字教学的实施, 不仅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可以展开量化评判, 还应该在时间和场地上进行一定的协调, 唯有这般花大力气去做, 认真贯彻实施, 才能真正消除当前朗读教学的各个弊端, 才能发挥朗读教学的巨大作用, 才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4][5]程晓红.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教学研究, 2012 (7) .

[3]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上一篇:汉语国际化趋势下一篇:录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