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小学语文

2024-06-02

朗读小学语文(精选12篇)

朗读小学语文 篇1

摘要:朗读能力对于一个人的能力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朗读能力强的人表达能力就必然会很好。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可以充分表现出一个人的魅力, 所以, 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对学生们抓起, 督促他们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 培养自己的能力, 为将来的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兴趣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 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 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 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 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 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 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 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 所以, 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 有一位大学生, 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 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 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 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 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 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 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 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 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 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 这样的集体活动, 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 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 他发现, 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 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 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 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 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 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 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 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 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朗读的。我们都知道需要背诵的内容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 所以, 我们再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背诵。但是对于那些朗读的内容, 我们从来都不去理睬。这是因为朗读对于我们没有什么概念, 朗读又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高考都不考试朗读能力, 小学如何要求我们去朗读呢?所以对于这些, 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1,2,3]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在升学压力下, 往往选择直接把这些内容的要求放弃掉,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这些需要我们朗读和背诵的内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 要么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 要么就是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 或者是蕴含了教我们如何表达自我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 我们不应该放弃。从学生角度讲, 他们很有可能意识不到朗读对他们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 我们知道朗读的意义。所以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 我们应该重视给学生们传输朗读的意义。这样, 学生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朗读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小学生看不了那么远, 他们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所以,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口才演讲或者是辩论赛的内容, 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们去朗读课本内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 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们考试技巧, 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那么我们教育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此这般, 还不如考试给他们答案, 让他们自己去考就行了。这就说明, 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偷懒, 把和考试貌似无关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只让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内容, 那么全面教育从何说起呢。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愿望想从这里走出去, 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考大学成为他们走出困境唯一的方法。他们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 会努力去学习能够提高他们成绩的内容, 而不是学习那些能够提高他们能力的知识。这就说明了, 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我们是教书育人的, 不是为了教育一些只知道学习, 而不知道应用的人。朗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 在公共讲台上他们的自信心都是来源于他们娴熟的表达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不够好的, 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非常尴尬, 有的人在冬天讲课的时候都会汗流满面。有一位教师在讲语文的时候非常紧张, 他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可笑。后来学校领导考虑到这个问题后, 让他去教自然课程。[4,5]后来发现它还是非常紧张, 最后只能让他去管理学校的微机了。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会对他将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多大的影响。他的紧张其实是个人演讲能力不够引起的, 如果他讲话流利, 必然会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表达自我, 但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 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害怕学生挑出自己的毛病, 所以就越来越紧张, 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 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是教育的一个宗旨。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001, (11) .

[2]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 2001, (2) .

[3]孙建龙, 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

[4]唐晓明.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辩证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4, (6) .

[5]申继亮, 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3) .

朗读小学语文 篇2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较低。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 一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有些课文中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好课文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训练要依据教材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品爵语言文字,在这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区朗读,训练语感。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男女生对读。结合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所学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师生对读。像古诗词、古文之类的课文,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也可以交换去读,或者老师说出意思,学生说出诗句或古文。这样不仅通过朗读学习了内容,还对诗词、古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8、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比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础上,结合音乐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9、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五、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3

【关键词】朗读教学素质教育

朗读和默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千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俯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閱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琅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晕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朗读小学语文 篇4

一、创设朗读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精力很难集中,如果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教学活动将很难展开,朗读教学也是一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朗读情境,让小学生通过想象融入情境中,对朗读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对小学生正确诠释文章表达的情感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重现文章中的情境,这样的安排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热情,他们会自告奋勇地想要扮演文中警察、父亲、儿子以及消防队长等角色,并且会非常认真的去朗读,对不同人物的情感:父亲找不到儿子时焦急,儿子听到爸爸声音时的激动等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朗读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小学生达到与课文情感上的共鸣,这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给予朗读时间,提升学生理解力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从主导者过渡到协助者。在实际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小学生能够反复朗读课文,进而充分的感受和体会文章的魅力,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朗读任务。

在讲授《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通过对话的形式还原课文的真实故事,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分组对话朗读练习,慢慢地感受学生内心的挣扎、矛盾,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一点点自私,然后通过朗读将这种情感诠释出来。在讲授《纸船和风筝》这一文章的时候,我要求小学生要将文章的两个主人公:小松鼠、小熊之间情感的变化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然后留出时间让他们朗读,而我会专注地看着他们,学生们仿佛受到鼓励般,读的非常认真,表情也在不断变化,这说明他们理解了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三、细品文本语言,增强朗读技巧

小学生鉴赏课文、获取语文知识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小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能力不是轻易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朗读练习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找出文中的经典语段,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品味,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首先,选择的语段感情要浓烈。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的词句、段落蕴含的思想感情都很强烈,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语段进行反复朗读,仔细的分析,挖掘出其中隐含的感情。其次,选取的语段含义要深刻。课文的主旨、意义、重点知识也都附在一些语段上,教师要找出来,让学生多朗读,多思考。再次,选取的语段描写要精彩。小学语文课文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简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且语言比较生动,对这些描写精彩的语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感情去朗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借助有效形式,培养学生语感

相对于那些新鲜的事物,朗读对那些天性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无趣的。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怎样激发小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此,教师可从课文的实际内容出发,丰富朗读的形式,借助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赏读、听读等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最终使小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动物过冬》这篇文章时,可以以配乐范读的形式来进行,优美的音乐加上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篇课文这么美。在聆听的过程中,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同时对语言的感受力也会增强,他们会感受到教师语气、节奏、语调、重音等的变化,自身的语感得到有效增强。另外,教师也可以给小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朗读方式,或者开展朗读竞赛等,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这对培育小学生的语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努力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创新朗读形式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众多的语文学习方法中,朗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作用非常显著。笔者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从情境创设、朗读时间、语言细品、语感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生朗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江.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语文教学,2013(1).

[2]何如.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有效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4(4).

小学语文诗词朗读方法 篇5

吟诵区别于朗诵的主要之处就在于:吟诵是有曲调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第一步就应该明确吟诵的曲调。教师在教学时先要作吟诵示范,一句一句的地交给学生带基本调子的吟诵,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吟出模仿的调子来。这样一来,先是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通过声音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了古诗词的意境中去。

吟诵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现有传统吟诵、现代吟诵、自成曲调三种方式。

在学习吟诵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先模仿现有的吟诵曲调。在模仿的过程中,再渐渐感受其中的情感、发掘其中的规律:比如,回环往复——吟诵的曲调大都比较简单,每句都是同一个调,句句如此,回环往复;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据诗句中每个字的读音的高低起伏来拉长声腔,以此来形成简单的曲调。吟诵得多了,自然就会感受到其中的规律。

在学生基本掌握吟诵的曲调之后,应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走进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想象,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去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去想象作者当年创作诗歌时的情景。音乐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当学生们用着或低回沉郁或高亢嘹亮的曲调吟诵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会更深的镌刻在他们心中,让其感同身受。

2、字正腔圆,感受韵味

在小学阶段,要保证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教学将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2.1 吟准音节,吐字清晰

小学阶段,对字词的掌握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在用吟诵教古诗时,教师以普通话吟诵为主,带领学生吟准字音,使学生通过吟诵,掌握整首诗的字词发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汉字的音节是优美的,能够准确清晰饱满地读出来,展现腔调的圆润,给人以美的感受。

2.2 运用腔音,感受韵味

中国古典诗词,除了节奏鲜明之外,还要押韵。押韵不仅使古诗词读起来整齐、好听,还可以使古诗词充满风韵。古诗词的韵味体现在韵尾发音时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鸣,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在吟诵时,通过对韵尾拖腔的处理,可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3、根据节奏,培养语感

在诗歌中,节奏能显示语言的顿挫。节奏的停顿、延长等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语气的急剧、舒缓又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吟诵的“诵”字,本来就是指有节奏地读,可见在吟诵时必须掌握好节奏的规律。在吟诵时,把握住不同的节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情感,也能逐渐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增强学生对诗句语言的感受力。

汉语的音节本身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不同,就有长短、高低、轻重、急徐等不同的节奏;其次,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汉语节奏美的典型,也会因语义的群集、情感的波动等产生不一样的停顿,凸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因此,在教学生吟诵时,主要需掌握每个字词音节的节奏和每一句诗句停顿的节奏。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为平声调,“上、去、入”为仄声调。现代汉语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阶段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把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归到了“去声”当中。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简言之,平声平缓而悠长,仄声猛烈而急促。这就是几位吟诵大家们所提出的“平长仄短”的规律。

4、通过吟诵,领悟诗意,体验情感

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熟练地境界。”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陈琴也创建了“素读经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读书方法。以上例子均证明在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吟诵。

试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62-01

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听、说、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中,朗读涵盖了“听”和“读”两项内容,它不但是培养学生语言规范、提高语文感知能力的训练内容,而且是语文教师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合理、科学的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语文是感性的学科,具有人文性,它肩负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育人功能。语文学习需要形象的感知,需要想象的驰骋,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激情的奔涌,需要真情的付出,需要发自内心的感动。而调动学生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抒发情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意义而言,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学生的各种形式朗读中,就会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 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其次,朗读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再次,朗读教学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朗读优秀作品,学生 的思想能和作品发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产生鲜明的爱憎。最后,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朗读优秀作品,生动的文词,准确的修辞,巧妙的构思,嚴谨的逻辑,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使学习优秀作品的表达技巧,诸如丰富的词汇,各种名式和艺术结构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必须使学生喜欢学。因此,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自身生活中的经验,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对培养学生把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阅读表达能力起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或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如,教学《观潮》时,我了解到学生从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这种认知缺失对本课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风平浪静的江面上,一会儿便传来隆隆的响声,越来越来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在脑海中便形成了基本的影像,对课文的领悟更加深刻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注重范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引导十分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薄,情感世界单纯,很多东西不能一下子就领悟。但是他们的可模仿性强、塑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会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范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师的范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从朗读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主人公的高尚心灵,教师用那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文段范读,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人物形象鲜活地浮现在他们的面前……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有感情的进行范读,在教给学生基本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教学也真正的落到了实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开展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忽略学生朗读的这一过程,因为只有学生朗读了,学生才能确切的感受,从而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激趣、范读引导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由朗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之类的朗读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朗读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能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

朗读小学语文 篇7

古人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又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说, 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 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平日的教学中, 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是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不断地分析、思考和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将时间还给孩子,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对话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而不是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 导致阅读量不够, 语言的吸收积累太少, 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 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危害, 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 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二、采取各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低学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 容易厌倦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 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 融入多种形式, 学生就不容易感到厌倦了。

1. 老师的范读, 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低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 尤其是他们的老师, 更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就拿我个人来说, 我自己本来就酷爱朗读, 在教学新课时, 我自己就已先陶醉在文本优美的文字里, 总是对着镜子有滋有味地读上几遍, 兴致浓时还会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在课堂上, 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我的朗读声中, 听到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 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模仿的时间长了, 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 马上停下来范读, 再多加练习, 和学生一起闯过这个难关。此外, 也并不是老师读的就称之为标准的范读, 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 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 通过他们的范读, 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低学段学生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 可爱至极, 有时连老师都自叹不如。

2. 创设情境, 最有效的朗读方法

低学段的学生, 有着惊人的想象力, 这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情境, 带他们进入想象的天空, 使他们边读边想象, 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 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 一直会很有兴趣、富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也有多种方式, 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背景音乐的播放,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儿童语言的引导等等。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找了很多荷花的图片, 在讲到荷花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 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荷花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荷花的赞美。而音乐的渲染在很多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表演读, 在朗读中理解

表演读是低学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 这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虎和狐狸的神情与动作的词, 让学生上台表演读, 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同时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把握也相当有帮助, 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 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 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 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较高要求——顺畅朗读, 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 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 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 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 不断地提高认识, 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 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 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8

一、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保证读书的时间

要读好课文, 首先把课文读正确, 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即做到“五不”:不丢字, 不添字, 不错字, 不重复, 不读破句子,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 就这点来讲, 最好从一年级抓起, 严格要求, 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达到正确朗读, 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营造情境, 让学生传神朗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深入体验文章主旨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涌动。正所谓:境伴文出, 情从境生, 营造生动的情境, 触动心弦, 引发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在朗读中很重要。

1. 设置问题情境。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朗读课文前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 如: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和感情基调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也可以选择学生喜爱的或者较精湛的语句、段落, 有质疑地读, 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或句子?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比较好?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读而未晓则思, 思而未晓则读”, 逐渐实现读有所悟, 情有所感, 理有所谓。

2. 多媒体再现情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形、声、色结合, 直观形象, 表现力和可控性强。它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 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动静相映、虚实相生, 生动地再现了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 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 亲自体悟文中所蕴含的意味、情感。情境的营造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领悟作者播撒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感情自然流露, 倍加传神。

三、结合学生的个体体验, 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地为每个学生保留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如果有了长久的积累, 就能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良好语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言为心声, 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就是通过朗读, 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 并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 即他自己体验所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所以学生在朗读时通过结合自身体验可以更好地感悟品味文章。如在教《家》一文时, 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木是小鸟的家……小河是……泥土是……”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句话的涵义。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 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 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 反复朗读, 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 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 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 共命运”的境界。

四、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 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 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要以情感人, 使学生身临其境, 引起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再见了, 亲人》时, 教师用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 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 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 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 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 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9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在乐读、爱读轨道上发展,使学生在乐中读、读中乐,心情愉快地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比如,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配置一些相应的图片和音乐,这样就给学生创建了一种适合的氛围,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很快就进入状态,享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范读之前还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自始至终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了《东方之珠》之后,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

二、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的朗读,给予热情地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可以以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对待他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即使有发音不准,丢字多字甚至读错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行打断,甚至批判,而是要有耐心地听完。在学生完成阅读后,要对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表扬,而对学生的建议也要以肯定的方式,例如“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能使学生乐读。这样,学生心理就会放松,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进行阅读,从而对自己更加有信心,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才会收获大。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蚂蚁和蝈蝈》时,我采用了师生同背的方法,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分配角色,一起表演,边表演边背诵,个个兴趣高涨。

三、讲究朗读的形式方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阅读方式的转变和灵活运用。一种方式再好,被无数次的重复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总是用同一种形式,同一个腔调,那么学生最终也会对阅读失去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通过领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如《草原的早晨》一文,文中描绘了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勤劳的牧民。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从而让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又如《雨点》一课,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演一演雨点,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学生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朗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配合现行的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把音、像、文字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激起学生朗读的愿望。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投入感情,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学《春到梅花山》时,我首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山的美。再引导学生边感情朗读语句,边欣赏画面,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境界中。

四、加强朗读的指导督促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督促。首先要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午读时间,教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重视阅读课中的朗读感悟,重视课外阅读,经常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重视朗读,引入这股“源头活水”,小学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浅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0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语言仓库,锻炼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领读、齐读、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种形式读的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朗读。各种形式可以交替进行,富于变化,使学生感到新鲜,吸引人,充分地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如讲读《惊弓之鸟》一课时,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读出不同身份的人物特征,而且加入表情和动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文读熟,而且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便兴高采烈、津津有味地准备,争先恐后地表演,在欢笑中不仅锻炼朗读水平,而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更增强朗读的兴趣。

二、朗读训练重在指导

1. 指导口脑并用读。

教师应要求学生见于书,入于耳,显于脑,并诱其发于心,诵于口,表于声,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神游所悟。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感情吟诵,然后逐步领悟:(1)色彩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2)恬静美———月光泻满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让学生尽情地想象、朗读。

2. 抓住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在教学中朗读的训练,应从整体入手,沿着篇、段、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讲读的(1)初读。让学生自由读全篇课文,初步领略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学生读后对桂林山水总的感觉怎样。初读的目的在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大概;(2)细读。让学生重点读三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通过反复的读,可知大海的动、西湖的静、与丽江的动而不觉动的对比,产生一种奇特的美,这就是细读产生的效果;(3)重点读。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重点读课文,揣摩重点句段,词语,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

3.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时,课文讲“武夷山山势险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教师教学武夷山的山水时那种静、清,结合自己见过的湖水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再说一说自己身边对大自然的一些破坏的做法,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三、评读与促进发展

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1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架设好朗读这座桥梁,使文章的作者、师、生三者的情感达到和谐共鸣,从而构建师生共奏一曲悦耳动听之歌的语文新课堂。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然而,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呢?教师又该做什么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拿起书凭眼睛扫视来感知成段成篇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示范朗读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达情感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创设情境,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四、在比赛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1.利用阅读课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篇12

一、掌握技巧———奠定朗读基础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还要在朗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和训练。朗读训练时要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手势、情感等方面, 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应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在阅读教学中, 从“朗读四步法”入手, 加强朗读指导。第一步:“查”, 教学生学会查字典, 查资料, 利用上网、课外书查找作者的情况、文章的时代背景;第二步:“注”, 圈画自己印象深的词、句并进行批注, 初读课文, 知道课文大致内容;第三步:“读”, 读课文, 读准字音, 边读边想, 理清层次, 想清理由, 以供小组讨论阐述;第四步;“想”, 对文本内容展开质疑, 针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做好这“四步”能让学生从多次感悟中, 积累朗读预习的途径和方法, 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形成预习的能力。

实施“朗读四步法”一定时间后, 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生了变化。原来学生预习课文就是读一读课文, 把生字圈一圈就完事了。自从实施“朗读四步法”后, 学生不仅知道读课文、圈生字, 还会去了解作者、查找不懂生字词的意思。有的学生甚至会在课文里做一些批注, 比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 当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 我在巡视中, 发现学生在书本上做了批注。我仔细一瞧:有的在“朴素中带有几分华丽。”这句话旁注上农村的花是不像城市里的花有花瓶, 简单, 自然, 这样的花往往是最美的;有的在“游泳”这句话的边上注上鸭子们生活很自由很快乐;有的在“从不吃惊”边注上体现了农村生活的自在、轻松、和谐。从这些批注可以看出学生已有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的思维就经常会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有依托, 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而形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达到自主学习。

二、抓好范读———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普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 是感受、理解、品味文本的重要方法, 是语文教学中无可替代的教学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 我们较重视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加深对作者思想的感悟, 较多采用的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全体齐读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 我采用的则是以多种形式的课堂朗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课堂的方式, 以此带动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范读, 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感悟, 通过有声的朗读, 正确地示范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范读的作用, 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快速融入文本,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激发学生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学生朗读———实施朗读教学的重要保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指导的再多, 不如让学生亲自实践。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学生亲自反复的朗读, 难于感受“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静、清、绿的感慨?又何以知“父亲的菜园”中理解菜园的来之不易和父亲的勤劳、坚毅、执着和能吃苦的精神所?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 何以知“麦哨”之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以及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所以说, 在每一堂语文课上,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通过朗读, 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对文本的交流活动中来, 亲身“品味”了词语的含义、色彩, 锻炼了学生用词汇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 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 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放手给学生朗读, 对学生朗读加以指导。

四、课外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水平的提高, 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 正所谓熟能生巧, 朗读不能只靠课内练习, 还要多参与课外朗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 在语文教学在意义重大。通过课外朗读活动, 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实际锻炼, 提高朗读能力, 更深层的认识朗读的意义。比如励志奋斗类、童话寓言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些都适合推荐给学生。课外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 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 同时要多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悟, 或开展课外朗读交流会, 把自己喜爱的文章进行现场朗读, 老师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这样做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朗读意识。

上一篇:工厂电力线路下一篇:审计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