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执行

2024-06-02

审计执行(精选12篇)

审计执行 篇1

“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是温家宝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要求。财政资金的运用, 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财政资金运作情况的监督是国家审计的重中之重。从1995年开始, 国家审计实行了“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的财政审计监督制度, 对财政、税务部门组织执行预算情况和各部门具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形成了我国的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体系, 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永恒主题。

一、实现“四个转变”, 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1、审计重点从收支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 重点审计财政部门的转移支付资金和部门单位的支出资金, 并以资金流向为主线, 跟踪实施有针对性的横向和纵向延伸审计, 实现对支出资金的全面、有效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是充分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 财政资金应逐渐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 主要投向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建设、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因此, 财政审计的重点也应相应地加于调整, 应更加关注环保、民生、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从预算编制拨付向预算分配管理审计转变, 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分配的透明、公正, 规范预算分配程序。目前, 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如预算编制较粗、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并不科学、年初预留资金较多、通过虚列支出或无项目结转的方式减少结余隐瞒财力、部分非税收入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等, 预算执行审计应注重分析、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体制上的原因, 促进财政部门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3、从合法、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 加强对财政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评价。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 财政资金将主要投向基本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 因此迫切需要对财政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加强审计监督, 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从注重查错纠弊向推进制度创新转变。审计机关应关注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屡查屡犯的问题。例如, 挤占挪用项目经费、项目未按期完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注重从政策层面、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 提出意见, 推动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同时促进行政问责制、重大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

二、优化审计方式, 创新审计方法,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1、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

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 将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相结合。通过审计与调查相结合揭露各项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突出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促进加强专项资金和有关项目的管理, 保障国家各类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2、采取全局一盘棋, 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审计的思路, 整合人力资源。

按照组织、方案、评价、处理、报告“五统一”的原则, 选择义务教育、水利、社保等重点资金、重点行业采取全局业务处室一盘棋、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审计的运作方式, 使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项目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 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

3、积极创新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方法。

一是抓好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 重点关注财政农业投入、医疗卫生、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二是抓好财政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 从项目的立项、批复、使用、管理和效益等环节入手, 对项目支出的目的、执行过程、产生效果进行全面分析, 查找项目决策依据、投融资体制、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综合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推进预算执行联网审计, 对预算管理和执行过程实施实时、动态跟踪监控。

加快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检查”的审计模式, 对财政部门、国库支付中心和部门预算单位实行联网, 做到实时查询、动态地跟踪审计, 及时发现问题并促使其及时纠正, 增强审计监督的效果和威慑力。

三、重视审计结果的披露和运用, 加强审计问题的整改

2009年审计署首次通过官方网站公开披露了中共中央直属机构预算执行审计结果, 并在同年第15号审计结果公告上公布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成果, 是审计机关能否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在做好现场审计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披露与运用。

1、对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的披露要适度。

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许多问题, 多数都涉及体制和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 不能一概以对错加以评论, 许多问题都是政府相关领导参与或决定的, 对于此类问题的反映应该特别谨慎, 既要规避审计风险, 同时又要考虑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整改。

2、对问题的处理和评价要恰当。

预算执行审计不能只停留于对具体事项的评价与查处, 应从产生问题的根源和存在的历史的、社会客观原因来分析, 因此对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的评价和处理不能简单化、教条化, 从而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采纳和问题的整改, 达不到审计的最终目的。

3、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整改。

预算执行审计后, 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将审计结果予以充分反映。对审计中查找出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 实时地以简报、信息、文章的形式, 通过报刊、广播等媒体向上级审计机关汇报或向社会公开披露;对社会关注度高、敏感性强和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应及时向党政部门汇报, 以便政府能迅速对问题做出反应, 使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和处置。只有重视对审计结果的披露、加强对审计问题的整改, 预算执行审计才能引起市委、市政府和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关注;审计工作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社会的支持和党政领导的肯定。

总之, 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要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财政改革, 及时把握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依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力度, 重视审计结果的披露和问题的整改, 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摘要: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永恒主题。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出发, 浅议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首先, 实现“四个转变”, 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其次, 优化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方法, 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最后, 重视审计结果的披露和运用, 加强审计问题的整改。

关键词:预算执行,财政改革,审计

参考文献

[1]郝振平.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分析.审计研究, 2009.

[2]周新生等.财政审计的未来发展和对策思考.审计研究, 2009.

[3]鲍国明.切实履行法定职责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国审计, 2009.

审计执行 篇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的规定,,省审计厅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认真履行审计保障和监督职责,积极探索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审计全覆盖,推动我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在维护健全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规范财政管理,服务改革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审计结果表明,20,各部门各地区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较好完成了年度预算收支任务。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427.55亿元,总支出3887.38亿元,年终结转540.1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504.95亿元,总支出265.99亿元,年终结转238.96亿元;社保基金预算当年收入308.87亿元,当年支出327.56亿元,年终滚存结余514.81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25.29亿元,总支出15.92亿元,年终结转结余9.37亿元。

——财政保障和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增长从约束性向预期性转变,实现了财政收入平稳持续健康发展。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省财政用于公共安全、教育、科技、交通运输支出达953.98亿元(含转移支付),分别完成预算的141.33%、250.6%、131.99%、264.17%;用于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支出783.83亿元,完成预算的114.6%。免征32项中央设立和7项省设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省级收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发行地方债券募集资金148亿元,加大公共投资规模,有效发挥财政政策在推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成效明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公务活动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建立落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经费支出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实施省直部门会议费及“三公”经费支出统计制度,加强考核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庆典、研讨会等活动,停止新建楼堂馆所资金安排,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年,省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下降27.8%,省直党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0.19%。

——预算执行约束力和公开化程度不断提高。围绕推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编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推进细化全口径预算编制,政府预算体系更加完善;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控制新增支出,清理结余结转资金,清理压减专项资金项目数量,预算执行约束力不断提高;不断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公开内容不断细化、范围不断扩展,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专项资金公开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一、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审计情况

2014年,省财政厅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注重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大对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推进预算公开,强化预算监督,全口径预算执行不断规范,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的问题。

(一)一般公共预算管理方面。

1.部分支出项目年初预算资金未及时申请拨付使用。从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审计抽查发现,有9个部门12个支出项目2014年年初预算资金9.13亿元,当年未申请拨付使用;有5个部门6个支出项目2014年年初预算资金19.15亿元,在当年11、12月才开始申请拨付使用。

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279.1万元未按规定上缴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3.个别专项资金项目已完成仍继续安排预算。抽查发现,“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专项经费”项目的建设任务在已完成,但至2014年仍每年安排预算额度1086万元。

4.部分专项资金管理有待规范。一是内控不健全。有3个部门单位17项专项资金没有制订相应的项目评审办法和验收办法。二是资金拨付不及时。有2个部门单位的5项专项资金会签、审查时间长达4、5个月才安排使用。三是信息公开不充分。有3个部门单位3项专项资金未按要求纳入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平台管理;有43个部门单位192项专项资金未在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公开管理办法、申报指南或分配信息。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方面。

1.部分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由于编制预算时未充分参考上一年度收入实际完成情况,省级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育林基金收入、森林植被恢复费、港口建设费收入等4项政府性基金至2014年的收入实际执行数均为预算数的1.5倍以上,差距较大,最高的达5.34倍。

2.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执行率偏低。2014年,省级政府性基金年初预算安排的项目资金中,有4项支出1.02亿元未执行;有3项支出执行率低于50%,未执行资金1.69亿元。

(三)社保基金预算管理方面。

1.未及时归还各市社保基金利息收入415.1万元。省财政未将4月至6月归集各地级市委托中央投资运营的社保基金形成的活期利息收入415.1万元及时划归各市。

2.少征工伤和生育保险费4001.3万元。省地税局未按社会保险法规定方法征收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导致实际征收金额比应征金额分别少2162.6万元和1838.7万元。

3.信息系统信息更新不及时。对比省公安厅户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发现,截至2月底,省社保局社保信息系统中有241名离退休人员死亡后仍继续领取基本养老待遇超过3个月,涉及金额1079.4万元;有301个参保人员因死亡、退保等原因,社保费38.3万元至今未退还;2014年省地税局征收868人的社保费1015万元,至审计时未能在省社保局社保信息系统反映。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方面。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年初安排的财政贴息补助资金支出、产业升级与发展支出等9827万元当年未安排使用。

2.部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省财政未将1家省属企业、2014年上缴的利润收入587.1万元,纳入当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二、税收征管审计情况

对珠海、东莞、中山、江门4个市税收征管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省地税局及珠三角8个市(除深圳市外)的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审计结果表明,上述地区和部门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税收实现稳步增长,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税收征管存在薄弱环节。有2个市未将7家委托代征单位收取的2.15亿元税费及时划解国库;有2个市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110个项目的土地增值税清算手续;有1个市将核定征收作为土地增值税清算的主要方式,存在税款流失的风险。

(二)延缓征收税款或应征未征税款。有3个市利用10家企业所得税预缴期和汇算清缴期的时间差调节税款入库进度,导致1.72亿元税款当年未征收入库;有1个市将6家企业营业税及附加1.58亿元违规延缓至次年征收入库;有2个市应征未征16家企业或单位营业税等税费1.46亿元。

(三)土地使用税税源管理存在漏洞。对比8个市国土部门登记数据与地税部门征收数据发现,有4.34万宗涉及面积75077.36万平方米土地在地税部门没有土地使用税征收记录。抽查其中2272宗土地,发现有涉税问题的有743宗,核实其中472宗涉及面积4441.3万平方米土地应征未征土地使用税4.64亿元。

(四)房产税税源管理存在漏洞。对比7个市房产部门登记数据与地税部门征收数据发现,有7个市5.99万宗涉及面积13032.89万平方米房产,没有房产税采集记录。抽查其中1872宗房产,发现有涉税问题的有362宗,核实其中106宗涉及面积196.18万平方米房产应征未征房产税3484.9万元。

三、省直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审计情况

对省法院、省科技厅、省民族宗教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药品食品监管局、省海洋渔业局、省知识产权局、省旅游局、省法制办、省社科院、省地方志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省有色金属地质局、省专用通信局、省妇联、省工商联、省计划生育协会、省社会主义学院、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省伦教蚕种场、省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29个部门单位进行了审计,延伸审计63个下属单位,涉及资金总额136.52亿元(含延伸以前年度资金),其中本部48.67亿元、所属单位87.85亿元。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总体情况较好。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有8个部门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年中追加预算比例较高。如省民政厅及下属单位2014年年中追加预算2.46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49.64%;省科技厅本部年中追加预算6808.3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67%;省文化厅及下属单位年中追加预算共3.39亿元,为年初预算的96%。

(二)有11个部门单位预算编制不够完整、细化。如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未将销售蚕种、检测费等收入纳入年初部门预算,涉及金额1259万元;省地税局年度追加预算5.72亿元没有细化到规定的经济科目;省旅游局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专项资金等5个追加项目,没有细化到规定的经济科目,涉及金额1.18亿元。

(三)有23个部门单位部分项目预算执行率偏低。如省商务厅有46个项目总体执行率仅为11.18%,其中27个项目执行率为0,涉及金额8597.8万元;省国土资源厅有44个项目执行率为0,涉及金额1.59亿元;省有色金属地质局有21个项目执行率为0,涉及金额1447万元;省民宗委有11个项目执行率低于50%,其中9个项目执行率为0,涉及金额594万元。

(四)有22个部门单位未按规定用途使用预算资金,涉及金额6346.5万元。如省专用通信局有4个项目经费被用于人员和公用支出,涉及金额295万元;省社科院在“课题及业务经费”中超范围列支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225.4万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179.3万元;省计划生育协会在“生育关怀行动”项目经费中列支其他项目费用17.8万元。

(五)有12个部门单位执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不到位,涉及金额258.7万元。如省法院以现金支付车辆燃料费、差旅费等67.6万元;省法制办以现金支付车辆加油费、车辆维护费等13.8万元;省伦教蚕种场以现金支付办公费、差旅费等13.5万元;省冶金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未制定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管理办法,未按规定开立公务卡。

(六)有18个部门单位和27个下属单位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涉及金额2.11亿元。如省妇联及下属省妇儿中心未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标,涉及金额517.1万元;省海洋渔业局部分政府采购项目未按规定编制年初预算,涉及金额1047.8万元;省地方志办印刷服务、耗材等21个政府采购项目未编制年初预算,涉及金额114.6万元。

(七)有4个部门单位未严格执行零余额账户管理规定,涉及金额1.14亿元。如省质监局下属省质检院违规从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基本户划转资金万元;省知识产权局违规从零余额账户向下属知识产权研发中心划拨资金131.3万元。

(八)有13个部门单位的往来款长期未清理,涉及金额3.79亿元。如省交通运输厅下属省公路局以前借给直属单位的周转金等9123.3万元长期未进行清理;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上级下拨未用的委托事项拨款977.5万元中,有47项共计432.1万元超过3年以上未清理;省工商联有124.2万元应收款超过未清理;省社会主义学院有22.7万元超过3年以上的个人借款截至2014年12月未追回。

(九)有4个部门单位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涉及金额3568.3万元。如省司法厅未将地块有偿使用收入180万元上缴省财政;省水利厅下属省水文局2012至20对外提供水文专业有偿服务收入3254.7万元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十)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有7个部门单位和4个下属单位未经批准出租土地或房产面积18.49万平方米,涉及金额1.54亿元。二是有2个部门单位和7个下属单位无偿将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转借给下属单位等使用,涉及17.16万平方米。三是有3个部门单位和6个下属单位未按规定将租金收入上缴财政或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涉及金额1174.9万元。四是有3个部门单位和5个下属单位违规处置固定资产,涉及金额498.5万元。五是有2个下属单位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闲置,涉及1274.8万元。六是有23个部门和25个下属单位未按规定及时结转在建工程或未及时入账等,导致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涉及金额9.85亿元。

(十一)“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务车运行维护费方面。有8个部门单位违规长期借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车辆77部;有4个部门单位违规到非协议(定点)厂家维修、保养车辆,涉及金额5.7万元;有4个部门单位车辆运行维护费超预算44.6万元;有3个部门单位向下属单位转嫁公车费用,涉及金额77.1万元;有5个部门单位在其他费用列支公车费用,涉及金额145.3万元。

2.公务接待费方面。有14个部门单位2088次接待没有公函、邀请函,涉及金额334万元;有4个部门单位在“会议费”、“培训费”等其他科目列支公务接待费,涉及金额27.8万元;有2个部门单位在公务接待费列支接待对象的差旅费,涉及金额3.7万元。

3.因公出国(境)费方面。有4个部门单位11个团组因公出国(境)费超预算79.8万元;有2个部门单位13个团组因公出国(境)年初没安排预算,涉及金额149.5万元;有4个部门单位在其他科目列支因公出国(境)费用376.4万元。

(十二)会议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有14个部门单位120个会议费用超标准206.9万元;有7个部门单位在非定点酒店召开会议107个,涉及金额354.7万元;有8个部门单位在会议费中列支差旅费等其他费用79.5万元;有6个部门单位在培训费等其他费用里列支会议费20.7万元;有7个部门单位计划外召开会议61个,涉及金额104.8万元;有2个部门单位将89.8万元会议费用转嫁给下属单位或相关社团承担;有5个部门单位32个会议存在会议费用报销凭证不齐全等问题,涉及金额208.9万元。

(十三)差旅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有7个部门单位263次出差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涉及金额124.5万元;有3个部门单位超标准、超范围报销差旅费1.7万元;有2个部门单位在培训费等其他科目列支差旅费6.3万元;有3个部门单位在差旅费中列支签证费等其他费用45.6万元;有3个部门单位34次出差存在差旅费报销凭证不齐全等问题,涉及金额93.9万元。

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情况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和审计署、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审计厅2014年分两个阶段对珠海、汕头、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肇庆、清远、揭阳等12个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地铁等全省25个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结果表明,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各项工作总体上推进正常。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一)部分重大建设项目进展缓慢。有3个高速公路项目因受征地拆迁进展缓慢影响,总体仅完成计划征拆量的31%。其中有1个项目截至2014年9月底仅完成年度计划的1.54%。

(二)部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工作落实不到位。抽查发现,有2个区因承接机构职能不健全承接不了上级下放的学校和托幼机构医疗室设置许可等6项行政审批事项;有4个市因没有合适的社会组织来承接,有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等50项应转移事项仍保留在原机关实施;有2个市、1个县的护理学会已承接的“护士执业证书核发”事项,仅有1名全职人员或仅由兼职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来办理,影响服务质量。

(三)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限制条件多、覆盖面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要同时满足行业、资产总额、从业人员和应纳税所得额等多种限制条件,制约了政策的实施,如有2个市已享受税收优惠的覆盖面均不到30%。

(四)部分地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配套工作不落实。有3个市的工商部门实行“先照后证”改革后,其他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简化有关行政许可办证程序和要求;有1个市的工商部门尚未建立“宽进严管”的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有2个市的工商部门虽已初步建立此平台但公示的信息量不充分、不完整,与公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也未能实现互联共享和同步监管。

五、重点民生项目资金审计情况

(一)污染减排专项资金审计情况。

对河源、梅州、惠州、阳江、湛江、肇庆、清远、云浮等8个市2012至2014年6月省级污染减排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涉及省财政安排的污水处理设施新增减排量“以奖促减”奖励资金、水泥厂脱硝奖励资金、污染减排预留资金、省级配套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资金等专项资金共8.39亿元。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2个市的3个项目未验收即获得专项资金450万元;有1个市的1个项目获得的专项资金比补助标准少150万元;有1个市的1个在建项目未完成即提前获得奖励资金300万元。

2.有2个县挪用省级财政污水处理奖励金1466万元用于平衡预算等支出。

3.有6个市未能按要求完成省“十二五”城镇污水管网设施建设任务,其中有1个市2012和20计划建设污水管网92.6公里,全部未完成;有3个市2012和2013年共计划建设15座污水处理厂,实际仅完成4座,有11座未按计划完成。

4.有7个市的.81座污水处理厂部分污泥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占7个市133座污水处理厂的60.9%,存在二次污染风险。

5.有4个市的35座污水处理厂负荷率低,其中有21座运营1年以上的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未达到60%的标准。

6.有4个市的11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涉及投资额8.65亿元。

(二)政策性农业补贴专项资金审计情况。

对河源、梅州、惠州、阳江、湛江、肇庆、清远、云浮等8个市2012至2014年6月省级政策性农业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抽查了能繁母猪饲养补贴专项和政策性能繁母猪、水稻种植、农村住房、渔业等涉农保险保费补贴专项共2类资金1.60亿元,占资金总量7.31亿元的21.89%。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推广涉农保险存在硬性摊派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违背商业保险自愿原则,将政策性涉农保险作为硬性任务分解下达,有的将参保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有的甚至采取与休渔补助等其他惠民政策相捆绑的形式,导致个别地区为完成投保任务弄虚作假。如有1个市的3个镇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水稻种植投保任务而制造虚假标的投保,造成多支付财政资金51.2万元;有1个市的1个村虚构耕地承包合同为不愿投保农户集中投保;有5个市为完成农村住房保险投保任务,利用财政资金统一为农户购买保险,但农户没有承担相应的保费。

2.补贴政策落实不理想。一是参保率低。8个市的能繁母猪保险平均参保率仅为35%,其中有2个市没有开展能繁母猪保险。二是资金压力大。由于统计部门提供的能繁母猪数远低于农业部门核实的数据,有关部门预拨的资金不足,各市代垫付资金的压力大,造成8个市均未能按要求及时、足额发放补贴。三是部分资金未及时到位。有3个市渔业保险补贴资金未及时拨付到位,涉及资金159.9万元。

3.承保机构管理不够完善,服务不到位。一是省渔业互保协会的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存在漏洞,不能识别保单日期录入错误,可以随意删改相关信息,投保价值填报存在随意性。二是对投保农户服务不到位。有3个市的部分承保机构查勘定损、理赔不及时。三是水稻种植保险的个别承保机构存在未按要求对投保、报损和理赔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参保信息不准确,对理赔的审核把关不严谨等问题。

(三)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跟踪审计情况。

组织对2014年度有棚户区改造任务的16个市本级和58个县(市、区,以下统称县)的棚户区改造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2014年,我省下达棚户区改造开工任务3.72万户(套)。审计结果表明,16个市共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70.8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38.37亿元,银行贷款32.47亿元,实际完成开工任务4.93万户(套),完成率132%,超额完成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审计发现的问题是:

1.有3个市本级、10个县2675户(套)棚户区改造任务未开工。

2.有1个市本级、8个县通过虚报任务数套取棚户区改造财政补助资金1768.8万元;有1个县的1个施工单位虚报土方工程量,骗取省级财政补助资金418.4万元。

3.有1个市本级、3个县的棚户区改造财政补助资金共2092.3万元闲置1年以上,最长的达3年,涉及金额116万元。

4.有1个市本级的1个建设单位挪用棚户区改造银行贷款资金5374.6万元用于城市改造项目建设。

5.有1个县的1个项目违规使用土地共73.65万平方米。

审计执行 篇3

财政效益审计就是审计机关通过一定方式对财政支出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监督活动。其中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费用达到财政支出目的,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财政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即支出是否达到了目标。财政效益审计的核心就是要从公共支出和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评价。

财政体制是财政审计的重要载体,联系财政体制来理解和把握财政效益审计十分必要。当前对财政效益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方面: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损失浪费并存,财政支出结构性差异明显,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效率性和均衡性差,支出标准尚不完善,滚动式项目库作用尚不明显,财政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中由原先的收支并重审计转向当前的支出审计为主,以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加强对本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不断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性、效益性、宏观性和建设性。

从近年审计情况看,财政效益审计在实际执行中面临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等方面不确定的困难。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当前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执行中往往存在预算不细化、预算管理不透明、专款下达晚、资金分配随意性大和预算不完整等问题,结果出现调剂、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向人大瞒报预算情况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真实性的问题,其实与效益性紧密相联,是财政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但由于目前没有一项法律法规来明确转移支付中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使审计评价、处理等方面不易把握。此外,财经领域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财政效益审计在探索中渐进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技术性问题。因此,财政效益审计不能一步到位,应当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既不能满足于在真实合法审计中发现一些效益方面的问题,也尚不能达到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和做法

由于审计主体与客体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当把重点放在财政管理及耗用资源最多、效益容易衡定的支出项目上。具体地讲,就是围绕预算管理及预算支出特点开展效益审计,确保财政支出有绩有效。

(一)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

当前财政领域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改革,旨在从财政支出体制入手,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围绕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不断推动各项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与改革措施的落实。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真正从根本上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对财政支出管理审计首要的是从财政分配入手。对财政分配环节审计,着重看预算编制中财政支出安排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力支持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结构是否符合公共财政要求,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短腿”问题;分配中是否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公共财政普惠百姓生活。同时,还必须对财政支出管理配套措施情况进行审计,如转移支付是否建立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无财政激励约束机制等;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是否包括所有预算执行单位,是否将专项资金也纳入集中支付范围。

预算执行审计中可按照“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的思路来逐步深化财政效益审计。围绕规范财政管理,建立和完善支出管理制度这一目标来开展审计,可以按照一年确定一个目标,一年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通过连续几年的审计,实现由最初规范财政部门自身行为到促进财政转变以支出管理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配套财政管理制度,使财政分配体现公平、合理、效率的目标。如对部门预算改革情况的审计,首先检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单位是否全面,是否达到同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目标;其次看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将取得的各项收入及安排的各项支出纳入编制范围,是否逐步实现综合财政预算的目标;第三检查公用经费是否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支出标准体系是否发达到科学合理透明的目标;最后检查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严格执行免年初部门预算的目标。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强化预算执行单位和部门的行政成本审计

对本级预算单位及下属二三级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是预算执行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近年审计情况看,作为预算执行主体的部门和单位,有的粗放管理,缺乏预算意识和大局观念,超预算支出,铺张浪费、滥发钱物,人员车辆严重超编;资产管理不善,损失浪费现象严重;部门预算、非税收入和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改革制度在有的部门难以落实;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的问题时有发生。对预算执行单位开展行政成本审计就是要抓住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各项支出的监督,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益性,并延伸到部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达到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注重审计分析年初预算安排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其是否合理;审计分析行政管理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增长率是否协调;审计分析政府集中采购程度,是否达到节省支出的目的;审计分析各部门年初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是否按照部门预算标准完成全年项目计划安排。具体到某一部门或单位,就是看人、财、物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执行;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是否按职责定岗定人,是否存在超编、借用、随意聘用临时工,各项支出是否有预算、有计划、有定额标准;资产管理是否安全、完整,有无闲置损失浪费问题;管理使用的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下达拨付,有无挤占挪用等。

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前,可将上述审计的重点和方法作为年初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方案的编制内容,并细化成统一表格,把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与其承担的管理职能结合起来,逐步开展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深入分析成因,有些是制度或政策本身造成的,要特别关注,找出管理中的漏洞,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降低各种消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针对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之间的工作未彻底理顺,造成预算单位资金周转速度慢,资产管理核算不规范,财政资金分散存放,不利于发挥最佳效益的问题,一方面对会计核算中心提出改进意见,规范其核算管理,另一方面促使财政部门不断深化和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而彻底解决体制、制度层面的问题。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抓住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现行体制下,掌握和分配这些资金的部门众多,既有财政机关也有各主管部门,在财政机关内部又分散于各职能机构;分配时既“切块”又“分条”即由财政机关拨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再按“条”下拨;使用单位众多,致使资金分散,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当前财政部门在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转移支付形式过多,计算方法不一,不仅使管理繁琐复杂,而且给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和评价带来困难;专项拨款种类过多,分配随意性大,透明度差;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重小,资金分散,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专款下达晚,滞留欠拨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一要看转移支付形式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二要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数额确定依据是否科学;三要看专项转移支付是否有明确严格的事权依据和规范的分配方法,分配过程中是否存在随意性大、透明度差,财政资金低效甚至无效运作。对各级政府安排用于本级支出的专项资金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批准的预算安排资金,有无用于其他方面或没有完成预算;资金是否用在了寸比准的项目上,有无擅自改变项目,将生产性资金用于建房购车、弥补行政经费等非生产性项目;项目支出是否按照计划完成并能够发挥作用。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是坚持与财政收支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离不开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在目前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还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只有在保证真实合法的前提下,才能够谈效益,因此,还必须把效益审计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制订详细审计方案,做好财政效益审计的充分准备。财政效益审计综合性很强,尚无成熟的理论操作指南,需要在充分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周密细致的审计方案,要跳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根据审计目的,着重对某个项目和某一具体事项效益进行评价。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能够按时获取证据,又不会增大审计成本。

三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调查,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更能被被调查单位接受,更易引起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的重视。因此,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时,结合审计调查手段,能更好地分析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 篇4

一、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 评价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 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格局, 但作为国家预算的基层单位, 高等学校的预算仍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份,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依然是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 (教财[2008]12号) , 要求各地高校“高度重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 “严格预算执行审计”, “加强决算审计”, “即使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 同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中《意见》还特别指出了“通过预算执行审计……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由此可见, 在强调高校预算执行审计重要性的同时, 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

(二) 绩效审计是符合我国发展的主流审计理念与方法

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单位是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是效率审计 (Efficiency Audit) 、效果审计 (Effect Audit) 和经济审计 (Economy Audit) 的总称, 即“三E”审计, 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 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管理, 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 是国际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2003年, 国家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 争取到2007年, 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的要求;2008年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这一战略决策, 既为我国的审计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对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 并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改革和发展进行。

(三) 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发展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 是对高等学校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 而且绩效审计的开展又能够十分有效地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 因此, 我国可以尝试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 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这一举措也符合《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通过结合, 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 加大审计力度,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 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的要求。开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其关键是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 改善高校预算管理,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关键——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 从易于确定、争议较小的原则出发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在不同文献和微观实务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 以下四个原则针对评价体系得建立比较重要且务实:一是整体与分类相结合原则可以提高审计评价结果的针对性。高校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活动的反映, 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整体性原则, 使审计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有关要素和环节的关联, 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高校的各个预算执行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 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也有不同的绩效及体现方式, 因此,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应根据预算执行的适用范围分类建立, 从而使得各项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是确保审计评价质量的关键。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 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使得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 同时使得对预算执行绩效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对一些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 也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 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三是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与时俱进。绩效审计指标的构成、内涵、数量等方面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随着我国各项经济体制的逐步建全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进和变化, 因此, 绩效审计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特征。四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能真正促进发展。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 要将有利于教育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绩效和体现管理工作业绩的短期绩效结合起来评断, 统筹兼顾, 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 减少各种形象工程的出现, 以促进学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确定宏观与公允的总体评价标准

总体评价标准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标准, 是对预算执行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 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效益的标准和尺度, 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依据, 也是预算执行部门应努力达到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总体评价标准, 具体可包括:国家的法律或法规规定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定的预算目标、预算执行计划;国内外同类型单位、项目的先进水平;以前年度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内部控制制度等。

(三) 建立突出重点、灵活对应的具体指标体系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体系是评价标准的量化表现, 是将预算执行绩效通过有关绝对数或相对数具体表现出来。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的时候, 务必突出重点、根据审计的目标, 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特点, 灵活地选择或者设计指标,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考核。考核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常用的指标, 例如:用来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 主要包括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绩效的指标和反映经费内部结构的指标 (见表1) ;衡量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和学校资产、校产利用绩效指标 (见表2) ;其他指标, 如可以设计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标来衡量教育预算资金投入产出效果, 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反映高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经济效益, 高校投资、培养人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作为高校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依据等。

(四) 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运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实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有别于运用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或经济评价, 要将监督、审查、评价、反馈结合起来, 不但起到“免疫系统”的功能, 并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 不应仅仅在实际评审时才进行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而在前期决策评价即预算目标设定的时候, 就应该形成确定的指标, 从而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评价考核以及财务结算的业绩考核。后两者的考核结果形成决策评价, 又成为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 如此周而复始, 使得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结果导向型”向“目标——结果导向型”转变, 实现对高校预算整体层面的“效率”、“投入——产出”、“潜力”地有效考核、评价和挖掘, 使得学校资源更加合理配置 (见图1) 。

三、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最终作用

(一) 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与高校发展目标的结合

通过检查高校以及下属单位的工作规划与经费预算、资金收支的街接情况, 分析高校以及其下属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否与国家宏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预算编制目标有无游离于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之外, 是否兼顾资金投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 有无出现埋头“切蛋糕”和盲目“争盘子”的现象。

(二) 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与过程管理环节的结合

在审计过程中, 要从细化审查预算支出结构入手, 依托基本的审计方法, 分析每一项预算资金的实际投入或耗用是否都是必须的, 是否体现了效率和效益。同时, 审计中不仅要检查财务方面的内控制度, 还必须适度向有关业务流程和制度方面延伸, 更深入地去发现和揭示财务信息难以反映但却直接影响财务运行结果的信息, 进一步促进过程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三) 预算执行结果评价与年度工作成果考核的结合

通过将年度预算执行评价结果和工作成果考核相结合, 在考核中引入资金成本理念, 对预算执行后所取得的业务成果进行评价, 分析预算执行和部门效益的相关程度, 使得部门工作业绩评断有充分的依据;同时分析高校以及下属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得的经费供给是过剩还是不足, 分配是否公正且讲究效率优先, 评价部门和人员经费保障情况。可见, 通过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与实施, 不仅仅可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和改进, 同时可以实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作用和对结算工作的后馈作用, 从而形成整个“预算编制———执行———决算”链的良性循环体制 (如图2) , 实现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升华。

在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 可以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更加全面地监督。但必须明确, 内部审计是为管理服务的, 因此须将对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看作是对预算管理的促进。审计所揭示的高校或者其下属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各种问题、不足和矛盾, 必须还原到预算管理工作这一本源上来分析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分析审计发现的差异和提出审计意见的时候, 都要将学校预算管理目标作为一个基本前提来对待。这样才能使循环往复运行的预算制度逐步得以完善。通过开展绩效审计,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预算执行效益和效率, 它延伸了高校内部审计范围、拓展了审计领域, 全面发挥了学校内部审计的职能。针对高校预算执行进行绩效审计, 在高校内部审计领域仍是一种尝试, 是对内部审计方法和内容的一种创新。只有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工作, 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 大胆探索、开辟新的审计领域, 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经济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国审计报》2007年7月14日。[1]国家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中国审计报》2007年7月14日。

[2]Robert Moeller著, 李海风、刘宵仑译:《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 (第六版)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2]Robert Moeller著, 李海风、刘宵仑译:《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 (第六版)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3]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

[4]张祖飞:《浅析高效经济效益审计》,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4]张祖飞:《浅析高效经济效益审计》,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5]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 2007年第5期。[5]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 2007年第5期。

审计执行科调研材料 篇5

2010.12.23

如何做好审计结果执行工作,提高执行效果,解决一些被审计单位屡审屡犯的状况,审计整改工作是重点和难点。搞好审计整改是确保审计监督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审计成果转化和运用的根本途径。整改的过程是工作提高、管理规范的过程,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各部门积极配合。政府的支持和部门的配合都能为审计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对审计执法的支持力度,同时,各部门也要深刻理解审计执法对本部门长远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大力配合审计部门工作,从而为审计提供一个洁净、安全的外部环境,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谈得上提高审计的执行效果,实现审计的目标。

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机制建设是提高审计执行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对因审计质量或审计组其他原因,致使审计决定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完全执行到位,超出规定期限执行的或最终未能执行的,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审计建议不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无法采纳和整改的,扣减该审计项目考核得分,并取消其评选优秀审计项目资格。

三、避免审计结论简单化,审计意见要有宏观性和建设性。1

有的审计人员容易机械地将发现的问题与法规对照,然后下结论被审计单位违反了哪一条规定,而不顾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存在的历史的、社会客观的原因,被审计单位因此对审计结论往往不接受、不理解,进而影响问题的整改。因此,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评价和处理,结论不能简单化,应该本着规范各项财政管理,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宗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处理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提出的审计意见也要有宏观性和建设性,不能停留于对具体事项的评价与查处,而要把微观的经济事项放到宏观上、全局上去考察、判断,透过具体的事项,解剖本质,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查找出带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使政府能迅速对问题进行处置,减少处理问题的难度和社会成本。只有这样的审计结果,才会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审计结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实行审计整改情况通告通报制度。审计部门要及时掌握和定期检查审计整改的情况,检查结果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及人大报告,对审计整改好的单位,总结经验,对整改不力的,通报批评,增强被审计单位落实执行审计决定和意见建议的外在制约力。坚持每年向县人大常委会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报告时通报披露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对一些较为敏感问题发审计建议书、向政府领导上报信息要情、不定期召开审计整改情况通报会等方式,在一定范

围会议上通告被审计单位落实执行审计决定和意见建议情况,从管理措施上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

五、构建审计整改联动机制。一是加强和纪检司法部门的联系,先后与纪委、监察、检察、公安等相关部门协同作好整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移送,平时定期开会沟通,并在有关制度中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的好坏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内容;明确凡要求进行整改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并要将整改结果在规定期限内反馈给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工作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的部门和单位,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依纪依法进行查处,共同督促审计整改工作的开展,并形成长效机制;对审计部门依法提请暂停拨付与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行为有关的款项,以及代扣罚没款等事项,财政部门要及时扣缴和清收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对审计部门作出的被审计单位补缴税款决定或移送处理意见,税务部门应当依法足额征收;对审计部门建议采取的措施等,各主管部门应予以支持和配合。二是聘请特约审计员和行风监督员检查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情况。

六、深化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问责制是法治国家追究公职人员责任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行政制度。被审计单位是进行审计整改的责任单位,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听取审计整改情况汇报,对整改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更要

加大整改力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并要将整改结果在规定期限内反馈给审计部门。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6

关键词:部门预算 执行审计 作用 问题 措施

预算执行审计指的是政府审计机关根据财政预算对各个预算执行部门的资金使用进行审计与监督。预算执行审计可以规范部门财政预算的执行,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政府审计机关需要针对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不断该机你审计工作方法,从而确保财政预算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意义

第一,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内容以及体系。通过审计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及结果,能够发现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收支执行数以及收支计划数间的差异,审计部门向财政部门以及被审单位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有利于部门预算编制合理界定预算的内容以及范围[1],同时确定预算收支的计划数额,从而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科学水平。

第二,提高预算的约束力。通过审计部门预算执行,能够及时掌握各个预算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核实各个部门的预算收支,从而审计各个部门收支真实情况,揭露各个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当中的问题,例如隐瞒收入或者超预算使用等,发现问题之后要求部门加以改进,同时严格各个预算部门根据批复的预算展开,强化预算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其相应的政府职能。

第三,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人大是我国立法机构,同时有权对政府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加以监督,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人大对于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行全面监督并不现实。所以通过审计部门预算执行结果,评价各个部门的资金运行情况,有利于人大履行其监督职责,为政府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促进政府合理科学制定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

2、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

2.1、预算执行力比较弱

因为部门预算编制的制度存不足.例如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各个环节的职能界限较为模糊,使得各个部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权责不明,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同时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滥用职权。编制预算的工作人员、以及执行工作人员及和监督工作人员应当相互制约,但是实际上缺乏相互制约效果。这方面的体制不足导致预算编制以及执行过程不够合理,使得预算以及执行的情况存在着超常的差距。

2.2、审计的效率比较低

一方面是审计机关信息化的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审计机关难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审计技术来改善审计的效率以及精确性。被审计部门信息化的水平往往要高于审计机关,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审计效率低下。一些审计领域缺乏通用的审计软件,从而使得税务以及财政等难以通过联网来进行操作,更是严重地影响了审计的效率以及准确性。另一方面,目前审计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传统审计方法使得审计的对象以及审计机关工作过程中存在局限性。这就导致上级审计机关难以审计同时基层审计机关无权审计。这一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因为审计方法不够合理而导致的,从而使得预算执行审计出现不够真实以及不够完整的问题。

2.3、审计法律比较落后

审计法律法规比较滞后使得预算执行审计发挥职能的过程当中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虽然我国陆续出台各项财政改革的对策,不过审计方面的很多法律法规没有随之改变,沿用之前颁布的《预算法》,在预算执行审计方面的很多规定已经难以适应目前审计工作的要求[2]。除此之外,预算执行审计处罚方面的规定也应当進一步加以改进。虽然已经颁布实施《财政违法处罚条例》,不过其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没有详细规定,这就导致处罚条例的操作性不强,因为缺乏处罚条例震慑,导致审计工作即便出现问题也不会遭到处罚,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审计问题。

3、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措施

3.1、完善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指标

随着部门预算不断深入改革,我国的公共财政预算逐渐想着绩效预算的方向演变。实施绩效预算能够刺激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对于公共部门的控制以及约束,将资源投入以及政府行为的效果以及产出相联系,从而不断改善预算透明度,真正落实责任归属制度。这有利于推动我国政府部门预算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同时提高审计的效益性。当前情况下,我国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已有的相关政策关于绩效审计的规定不够具体,因而缺乏操作性。所以通过建立完善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指标成为刺激绩效审计的核心工作。首先是要建立绩效审计的评价机制,同时建立配套的审计管理方法以及工作规范,并且设置部门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一来就对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的绩效工作加以指导、监督以及质量控制。其次是要建立符合我国财政绩效审计具体情况的操作指南,从而选择性地对部门预算执行进行重点绩效、单项绩效以及整体绩效审计。再次是要根据积极试点以及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在部门预算审计的过程当中引入绩效指标,开始引入简单绩效指标以及措施,然后跟踪措施实施的功效以及影响,同时选择性地进行调整,不断改善适用性,从而逐渐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指标结构。

3.2、积极推动预算编制的审计工作

预算编制可以说是审计部门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离开了预算编制,那么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就是无本之木。预算执行当中的很多问题根源就在于预算编制不够公平不够合理。预算编制审计则可以实现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从而保证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更加合理科学以及规范,提高预算的权威性以及严肃性,实现预算执行源头方面的控制,并且为后阶段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提供良好的条件。部门预算编制的审计需要重点把握以下环节。首先是要重点关注部门预算编制是不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政策的要求,是不是符合量入为出以及收支平衡的原则。其次是要关注部门预算能否根据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从而改变目前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再次是要关注预算编制内容是不是真实完整,部门收入能否包含实际工作当中的各种收入,能否对部门预算收入增长实现科学的预测,部门支出的结构是不是合理,资金的投向是不是符合政府宏观政策的导向。

3.3、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运用

有效使用审计结果可以说是改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水平的重要措施。只有持续完善载体建设,逐渐丰富实质性的内容,才可以不断改善审计监督的纠错功能,充分发挥出审计的建设性作用。首先是要强化督促整改的制度,对于审计工作当中发现的漏洞,要尽快反馈给政府部门,从而揭露部门预算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避免因为非主观故意或者是因为对政策的不够了解而出现人为的失误,从而进一步改善部门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其次是要进一步优化信息的报送制度,将审计过程当中发现的那些典型性以及普遍性的问题,及时通过审计要情以及审计信息等方式,传递给党委政府以及立法机关等,从而为调整政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且保证政策制定更加科学有效。再次是要要实行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这属于审计公开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结合党委政府要求,逐步公告预算执行的审计结果,从而扩大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地位,改善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其职能的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随着财政改革的持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面临新的挑战,在改进预算执行审计质量的过程当中,应当推进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同时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最终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壮志.顺应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预算执行审计[J].现代商业,2013,12(26):154-155

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初探 篇7

我国绩效审计的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我国审计部门仅仅是在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 进行了一些经济效益审计的尝试。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2002年首次提出“要把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 促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从查处严重损失浪费入手, 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 这标志着绩效审计实践的正式开展。国家审计机关开始进行公共资金领域的经济效益审计探索, 在审计报告中注意披露和反映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因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等问题。

2003年, 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的要求。随后, 2006年9月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效益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2008年, 审计署颁布《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渐进式绩效审计改革规划, 即“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因此, 当前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战略规划可以理解为:以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为先导, 培育绩效审计文化, 夯实改革基础, 逐步将审计范围扩充至财政绩效审计以及全面绩效审计。

二、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

引入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旨在明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对象与审计原则等问题, 解析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区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内在特点。虽然学术界对于绩效审计的概念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界定, 但是一般认为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在于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过程中所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调查与评价。显而易见, 这与以检查合法性与合规性为主要目标的传统财务审计存在明显区别, 需要围绕以绩效为重心的审计目标设计相应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与审计评价体系。承前所述,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作为我国绩效审计渐进式改革的前期试点, 与综合性绩效审计相比, 又具备局部性的以预算执行绩效为重心的特点, 对应的规则定位同样需要结合绩效内涵加以梳理。

以部门预算执行绩效为关键词的审计评价对象理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框架来理解: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 经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 反映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公共收支计划和法律文件。这也为将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对象界定为收入与支出预算两类范畴提供了直接根据。细化后的收支预算项目, 如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人员支出、公用支出等则是评价对象的逐层展开。

预算执行绩效作为绩效审计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衍生概念, 理应是传统绩效内涵与公共部门预算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充当绩效管理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绩效考评理念正是提炼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原则的理论依据。挖掘“3E”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理念与部门预算的内在拟合是理解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原则的关键环节。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是财政活动的先导和基础, 效率性是财政有效性机制的外在表现, 效果性是财政活动最终效果的反映。在财政预算分配的实际工作中, 忽视支出的最终目标而单纯追求经济和节约, 或不顾效益单纯追求效率, 或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益”而不顾资源状况, 最终都会影响支出的综合绩效。

三、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根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对象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框架的理解, 结合细化为预算执行过程与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审计原则, 设置相应的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是定位部门预算执行阶段的过程评价, 主要源自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评价数据实质上也代表了对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事中评价, 因此可借助数据之间的勾稽对应关系, 设置有理有据的评价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指标。

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的重点在于收入预算组织、支出预算控制与预算调整三个方面, 收入落实得力、支出控制有度、预算调整有效代表了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良好状态。收入预算组织评价预算收入的实际落实能力, 应设置预算完成率、财政拨款预算完成率与自筹经费预算完成率指标, 分别考核整体预算落实、获取财政拨款能力以及自筹经费到位情况。支出预算控制主要衡量预算的适度节支能力, 应设置支出预算完成率、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基建支出预算完成率指标, 分别评价支出总量与分量的适度节支情况。预算调整则是对预算严肃性的反映, 应按照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两类基本类型, 分别设置收入预算调整率和支出预算调整率指标。预算一经审核除非发生不可预见重大情况方可调整, 调整次数越多、调整数额越大说明预算的预见性较差, 管理绩效较低。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是定位部门预算执行阶段的结果评价, 主要依据预算决算报表得出评价数据, 代表了对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事后评价, 应借助数据之间的勾稽对应关系, 设置有理有据的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绩效的指标。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作为预算管理流程终结阶段的评价, 一方面应该保持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的逻辑对应关系, 实现从过程到结果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必须基于预算单位事业性质考虑预算决算绩效的表现形式, 设置客观科学的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指标体系。据此,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预算收支保障绩效、财务状况绩效与事业发展绩效三类。

首先, 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指标保持对应, 预算收支保障绩效同样从收支平衡和收支配比角度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在预算收支平衡绩效下设置预算执行收支平衡率与预算执行收支结余率指标;在预算收支配比绩效下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基建支出保障率指标。通过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指标数值的纵向比较, 实现全过程的绩效审计。

其次, 将财务绩效分解为筹资能力、偿债能力与资金能力。在筹资能力下设置自筹收入、拨款收入、贷款收入以及自筹基建资金比率指标, 评价预算单位多方位筹措资金的能力;在偿债能力下设置资产负债率与流动比率指标, 考核预算单位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资金能力可通过自有资金净额、可临时周转货币资金两个绝对数指标来反映, 衡量预算单位资金结余满足流动性支付需求的能力。

最后, 事业发展绩效作为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 必须与预算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质相挂钩, 对其事业绩效的评价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标的设置从属于预算单位的事业属性, 事业属性差异化随之带来指标的特性化, 这部分指标需要结合预算单位事业属性特点进行规划。

综上所述, 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实施背景出发, 解析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 构建初步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有利于绩效审计渐进式改革的有序推进。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DFA06011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08ZS93)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华.增强责任性与改善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剖析.审计研究, 2008;5

[2].谢志华, 孟丽荣, 余应敏.政府绩效审计职能之二维层面:解除受托责任与实现决策有用.审计研究, 2006;3

浅析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篇8

一、当前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高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有的学校尚未真正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有的学校没把财务预算制度作为组织财务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 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 使预算成为摆设。高校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 其突出表现就在于财务预算管理“虚”、资金管理“散”, 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二) 部分高校预算参与意识不强, 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只是财务人员, 而学校的审计、教学、科研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并没有主动参与到预算编制工作中, 各部门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 而财务部门又缺乏与职能管理部门的沟通, 职能管理部门也缺乏与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 这就造成预算编制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透明度不高, 约束力不强。同时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仅限于事后的审计, 缺乏对预算实旋全程的监控和跟踪, 未能做到审计关口前移, 与内审机构对财务预算执行要“事前参与”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 部分高校预算执行考核机制不健全, 缺乏绩效评价。

一方面, 绩效审计意识不强, 据调查, 目前高校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中绩效审计只占到8.5%, 这意味着绩效审计工作十分薄弱。另一方面, 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严重滞后, 在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内容, 也没有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前高校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时, 大部分是对预算完成情况的总结, 并没有对预算最终执行情况的效益性评价, 这就导致对预算结果的审计流于形式, 没有达到应有的成效。

(四) 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部分高校内审人员配备不足, 知识更新较慢, 年龄趋于老化。且一些审计人员专业较为单一, 大多只是熟悉会计业务, 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经济、财政、金融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有限, 业务技能与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特别是在审计手段上, 进行数字化审计存在一定困难。加之自身经历和素质的局限性, 使部分内审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识不足, 缺少主动创新精神。

二、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内容

当前高校规模日趋扩大, 内部二级单位众多, 经济活动日趋复杂, 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高校预算执行中重点审计的范围

1. 对于高校资产的审计范围。

一是在货币资金方面, 应着重对其安全性进行审查, 对于活期存款, 应结合银行对账单进行检查, 对于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 应查验定期存单和相关存单, 要充分利用平时学校对银行存款审计审签的结果, 对资金安全进行重点分析。二是在债权方面, 应检查应收及暂付款项是否及时清理结算, 有无长期挂账等问题, 对于坏账应予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核销。三是在实物资产方面, 应检查设备、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固定资产的购置有无审批手续, 验收、领用、保管、报废、调出、变卖等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备案, 有无被无偿占用和流失等问题, 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 账账、账卡、账物是否相符, 并应着重检查账实关系, 有否存在账外资产等问题。四是在对外投资方面, 应着重检查这类资产投资回报情况, 有无明显减值的情况, 有无投资无收益的情况, 以及是否存在对外投资未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问题等等。

2. 对于高校负债的审计范围。

一是在各项负债方面, 应重点对借入款、应付及暂存款、应缴款项、代管款项等进行审计检查, 看其是否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分别管理, 以及其管理是否合法合规。二是有无将收入列入应付及暂存款等隐瞒转移收入的问题。三是要重点审计是否有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以外的负债现象的发生, 如是否有担保和财务承诺等现象的发生。

3. 对于高校净资产的审计范围。

一是学校的经营收支结余是否单独反映, 是否单独记账, 其会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二是结余分配是否符合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三是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的提取, 以及学校提取或设置的其他基金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是否及时足额提取。四是有无违规乱设名目, 提取基金的问题等等。

(二) 高校预算执行中审计的重点内容

1. 预算编制审计。

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一是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及编制程序是否符合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规定, 预算编制是否坚持“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原则, 是否严肃、公开、公正。二是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 收入预算是否坚持稳健原则, 支出预算是否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原则。三是有无赤字预算及预算调整有无确需调整的原因及明确的调整项目、数额、措施和有关说明, 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 是否报经学校领导审定后执行。四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2. 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一是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款和其他收入, 是否纳入学校预算,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二是应检查事业发票管理与使用状况, 检查有无使用事业发票而收入未纳入学校的情况, 特别是二级独立核算单位使用的发票。三是学校组织的各项收入是否符合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 各项收费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 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问题, 特别应注意收费项目及标准是否经物价管理部门批准。

3. 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一是各项支出, 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否按计划执行, 有无超计划开支。二是应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有无虚列支出、以领代报、利用往来科目隐瞒收支等问题。三是应特别注意审查专项基金的计提情况, 对于计提的专项基金如果没有法规依据, 则属于虚列支出。

4. 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一是对本年度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进行跟踪问效审计, 审查各专项资金立项论证程序是否合规, 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项目组织实施单位的相关要求, 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是否明确资金申请条件, 分清轻重缓急, 优先考虑必要的项目。二是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做到专款专用, 有无超预算开支、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有无虚列支出的费用。三是专项经费的设备采购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招投标程序。四是专项资金建设的新建工程、修缮工程是否执行了工程管理的相应程序。

三、对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思考

1.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对高校及下属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 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为做好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 首先应加强审计宣传, 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只有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管理者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其次应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特别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增强绩效审计能力。再次应积极探索建立公平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2.借助外部力量开展高校预算执行审计

为了便于审计人员开展工作, 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公平, 理论上可以采用内外审结合或单一外审两种方式。但是, 对于有外部人员参与此项审计时, 由于外部的审计人员一般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审计人员, 他们对于高校的办学规律及高等教育管理不是十分熟悉, 为了确保审计效果和质量, 宜采用内外审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由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安排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 负责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和撰写审计报告等工作,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的调阅资料及查询查证等其他工作可由会计师事务所安排社会审计人员负责。为了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约束, 可以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出具审计报告, 然后, 由审计组组长在此基础上另行撰写审计报告。

3.内审部门要参与预算编制, 以促进预算执行的科学与合理

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 而内部审计又是一种再控制、再管理的活动。因此, 对于全面的年度预算执行审计, 首先应该通过提前介入到预算编制程序审计中, 以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然后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和执行的合理合法性, 并通过对预算资金的跟踪问效,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从而使预算执行审计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 保证预算执行情况真实、合法和有效。

4.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健全学校预算管理体制

高校应加强预算审计工作, 从预算收入入手, 将工作重点放在预算支出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 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审计。通过审计, 健全和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促进预算管理体制的规范化, 以建立和健全预算管理机构。如建立校长直接领导, 由财务、审计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学校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预算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的集体工作,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 对学校及下属各二级院系及部门提交的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行调查、论证, 加强对整个学校预算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 高校预算执行的审计内容多、范围广、责任重, 时效性明显, 法律程序严格, 工作要求极高, 其审计过程及结果备受上级主管部门、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甚至社会公众的关注。因此, 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而言, 应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有力地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摘要: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是高校管理的必要手段, 由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使高校内审机构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现状, 阐述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内容和范围、提出了推行绩效审计模式、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开展审计工作的几点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预算执行,内部审计,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4号.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1996.

[2]国家教委.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教审[1997]2号

[3]教育部令第17号.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2004.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8]12号.

[5]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内协发[2009]19号.

[6]田有玲.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12) .

政府审计执行力浅析 篇9

1.1 什么是审计执行力

审计执行力, 就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贯彻落实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及上级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即执行审计命令、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的手段和能力。

1.2 政府审计执行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真实情况难以客观反映, 审计结果缺乏透明度。

《审计法》要求审计机关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查出的问题, 但在审计实践中由于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 总会有干预审计过程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在一些牵涉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重点领域、专项资金、敏感问题上查出重大事项后, 审计机关会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有的时候审计人员刚刚揭露出一个问题, 说情者便络绎不绝, 再加上某些部门利益或者局部利益的作用, 使审计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被某种势力“监督”。审计机关既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反映违法违纪问题, 同时又不得不考虑自我的生存环境, 处在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真实审计情况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缩水”现象。现阶段, 政府审计工作依然处于封闭运行状态, 公众知情度低, 缺乏科学的透明度。近两年来开始实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正是审计透明度长期缺乏的必然反映, 而且, 审计公告所涉及的审计情况数量比例极低, 其中的内容也还是会进一步有所保留, 并不能反映事件的全貌。

(2) 审计决定难以落实, 审计结果缺乏强制约束力。

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执行力低下常常直接体现为审计决定难以落实, 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审计体制原因。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型领导审计体制下, 审计机关只是政府机构的一个职能部门, 在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必然缺乏审计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执法力度也必然不如其他诸如检查、公安、纪检等部门。没有强制手段来保证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必然在审计决定的执行中就会遇到地方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 使审计决定执行难。二是审计法规对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单位或具体责任人缺少有效的法律约束。目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 我国的法规只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应该执行审计决定”,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不执行审计决定行为审计机关只能是“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但却没有任何规定对不执行审计决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这就使上述原则上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三是由于对被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处罚不力, 导致被审计单位倾向于逃脱审计决定的执行。因此, 没有法律赋予的可操作的强制约束力为依托, 审计决定难以落实。

(3) 审计队伍素质难以提升, 制约审计执行力的提高。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 其个体以及审计机关群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并决定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进而影响着审计机关的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执行力低突出表现在执行能力欠缺和执行意识不强两个方面。执行能力欠缺突出表现在我国审计机关特别是在基层审计机关, 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而且许多审计干部经常满负荷工作,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培训, 审计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比如, 基层审计机关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相对较低。审计人员因自身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的欠缺使自身的审计执行力难以符合当前审计工作的要求。执行意识不强突出表现为执行理念不明确, 思路不清;只讲原则话, 不踏实务实;缺乏责任心, 工作不具体、不深入、不扎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不足。责任追究机制及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得部分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既没有压力又缺乏动力、没有热情, 懒于思考、无心创新, 从而影响了审计执行力的有效提高。

2 提高政府审计执行力的途径

2.1 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审计体制, 理顺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

我国现有的隶属于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条件的日趋成熟, 使得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成为可能。通过审计体制的改革, 从体制上理顺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 使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其他个人的干预, 依法独立对政府进行财政监督, 从真正意义上增强审计的独立与权威。

2.2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审计结果的实现提供法规保障

制定明确的对被审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使审计工作有可操作性强的法可依才能真正提升审计执行力。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比如, 可以采取强制手段监督其履行审计决定, 还可以合理增加高额罚金;建立常态化制度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内容及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公告;与财政、税务、法院、银行等机构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对违法违规者的经济行为采取监督、限制和处罚等有效执法手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或经济处罚、情况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 应加强对《审计法》和《审计实施条例》等审计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的审计法律意识, 使全社会能够了解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

2.3 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为审计执行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1) 树立全新的审计理念, 强化责任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先进的理念决定先进的行动, 先进的文化产生先进的动力。审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审计理念的不断创新。作为审计干部要有创新意识, 要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不断推进审计工作创新, 用新理念谋求发展, 用新思想破解难题。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 培育执行理念, 通过贴近审计工作实际、贴近审计人员生活、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使基层审计干部自觉把不断提升审计执行力作为一种基本功和必备素质来对待。同时要通过思想教育使审计干部树立责任意识, 引导审计干部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审计事业的发展统一起来, 树立起“我以审计事业为荣”、“我为审计事业添彩”理念, 切实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 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业务精是提高审计执行力的必要条件。要提高审计执行力, 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具备适应时代需求的丰富知识和专业技能。业务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达成,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深化和拓展学习的范围, 广泛吸纳各领域的信息和知识。要坚持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向书本学, 向实践学, “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 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实战的本领, 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有效的实践, 切实提高审计执行力。

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篇10

关键词: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经过中国多年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我们发现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和方式方法。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国预算资金的使用质量。随着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系不断的完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各界的要求。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使得传统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向数据化方向转变,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审计的监督职能。新的时代下,对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要求,中国要培养一大批具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人才,建立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信息化审计队伍,全面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监督能力。推进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事业的科学全面发展。

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审计人员信息化培养方面存在理解上的误差。比如说一些区县级基层审计机关领导干部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审计人员在现代化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不予以重视和培养,在经费支出上,这方面的支出是少之又少。有时还存在经费不能够落实到位现象,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员工由于感受到上级不重视,自己也没有积极性参加培训,在平时的审计工作中,存在技术手段运用不上,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存在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机构老化矛盾突出,由于受到中国编制和专业的限制,原来的基层审计员工渐渐老化,但是刚刚毕业的专业人才想进来又进不来,难以及时弥补新鲜血液,老龄化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受自身习惯影响比较严重,做事方法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来。专业素质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结果,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又比较缺乏,所以信息化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队伍亟待成立。

(二)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落后

随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事业的不断进步,审计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资金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的审计转变成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但是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技术和方法没有发生改变,措施和手段还和以往一样,这样出现了审计内容和审计手段方法不匹配的现象。总体上来说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难以适应当下中国审计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审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大部分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都是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审计,对于当下先进的审计技术还不能掌控。比如说“内控制度测试”、“抽样审计技术以及计算机审计等”还没有完全应用起来,造成了中国审计工作的效率还不高。另外一个方面调查了解和方案的具体实施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审计内容的不完整以及审计档案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最后就是计算机审计技术没有完全普及,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全面。如果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一味地墨守成规,不进行技术更新,那么将阻碍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正常开展。审计方法的落后,使得真正意义上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少之又少,审计结果处理大滞后也使得审计结果失真,难以具有说服力。

(三)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很难被落到实处

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主要针对各单位在财政资金的违规违纪问题上的披露,并且要求被审计的单位进行整改。但是目前由于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审计制度配套不健全,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很难被运用,或者面临运用障碍比较大的问题。与传统资金真实性审计相比,当前形势下的审计还包括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对于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没有制度和评判标准,怎样程度的资金使用效益才是符合要求的,达到标准的,目前中国没有统一标准。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同级政府单位的审计有时会受到对方的阻力,很难完全披露。在中国体制社会下,对于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问题不亚于贪污腐败,对于浪费政府资金的情况,相当于违规违纪,政府单位负责人要受到一定的纪律处罚,所以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结果上是调了又调,不敢轻易披露。一方面由于受到的法律支持比较少,另一方面受到的阻力比较大,所以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很难对被审计单位构成威慑,对于审计项目的经济效益方面很少发表意见,大大缩减了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功能。

二、完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策略

(一)提高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积极拓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培养渠道,培养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审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此,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可以拓宽审计人才培养渠道,树立培养一批综合性高素质的审计人才观念,不断强化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为计算机审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一方面可以拓展教育学习的途径,通过学历性教育学习,培训讲座的开展,交流学习机会的提供等,达到开拓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视野,提高审计业务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完善奖励激励体制,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参与度。当下,很多途径都可以学习到专业化的审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只要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有足够的积极性,完全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主要还是因为激励不够,在对人员考核过程中,参考其学习技术能力以及计算机水平的熟练程度,对于程度较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金激励,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质量。

(二)改进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

改进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将会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手段是我们完成审计目标的桥梁,正确充分利用审计手段,能够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效率。我们一方面可以实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减少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人工翻阅账簿的频率,减少其工作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审计之前,设置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关口,做到审计之前的预防,审计过程中的控制,审计之后的总结。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事后的审计到整个过程动态审计的过程。纠正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避免因为小问题而造成大的损失。创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方法,把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和真实性审计相结合,提高资金使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成果和质量。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审计而审计,我们要把审计结果切实落实到经济活动中,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提出的改进建议,纠正单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检查结论是否可行。

(三)突出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加大监督

突出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主要从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真实性以及合法合规性方面出发,更多地关注中国政府财政预算资金、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利用和效率方面展开审计。当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发现重大问题时,要及时地实际记录,更多地关注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制度存在的漏洞,并根据发现的漏洞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其预防的作用。做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个案分析,个案监督,做到警示作用。转变单一的审计评价思路,更多的关注审计结果的变化和动向,做到审计结果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完美结合。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提出科学的整改建议,注意方式方法,必要时不能妥协,坚持用法律手段保护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要敢于辩驳,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审计过程中,当出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法律制度问题不够健全时,要积极做好汇报,争取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并公开公布审计报告结果,扩大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效益。不断地积累经验,到现场去,多手段发现问题,多方向披露问题。

小结

审计执行 篇11

【关键词】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创新

一、基层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概述

在基层审计机关中,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有利于促进财政改革,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体来说,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及时对预算进行批复;第二,执行各项支出,审查支出数额是否和批复预算的数额相一致;第三,管理会议费用,控制三公经费,培养勤俭节约的精神,并审查公务接待和会议内容;第四,审查结余资金的用途和真实性,看是否满足新预算法的规定;第五,审查国有资产的合法性,检查账面记录,看各种收入的真实性,以及是否满足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第六,审查专项资金的设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完善的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新的预算政策出台后,基层审计机关中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形成阻碍。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分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计工作缺乏全面性,以国税、央企等审计工作为例,由于上级下级之间的授权范围受限,就会导致审计中出现真空状态。如此一来,上级部门不会关注审计工作,本级部门又没有审计权利。第二,预算体制问题,审计工作中对于增值税的收缴,在预算收入中具有较大比例,该项税收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基层审计机构无权进行监督管理。第三,预算支出问题,收入清单是由财政部门、税收部门提供的,其中记录了乡镇税收情况,应该根据是紧急情况合理安排额度。由于审计部门没有对预算情况进行详细划分,所以容易造成审计缺位、监控缺失的情况。

2.审计方法单一

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发生变化,同时财政的收支、结构等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财政管理职能加强,对于审计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实际工作中对审计方法的调整不到位,审计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且以事后监督为主;另外,监督检查质量差,难以对有效的监督手段进行利用。以查账工作为例,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而且还会出现人为错误。

3. 审计人员素质低

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素质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不重视人员的培训学习,用于这方面的经费较少,无法及时掌握相关技术手段,造成工作效率低、信息化水平低。二是在专业和编制的影响下,审计人员存在老龄化问题,难以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也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创新。

三、大数据环境下预算执行审计的创新

1. 采用审计大格局模式

审计大格局模式的应用,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改变组织架构,从人员构成、职责分工等方面进行重新组织,尤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一指挥。第二,对审计阶段进行重新划分,制定科学的流程图,明确考核时间点和相关注意事项。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及时发现疑点线索,作为审计重点方向。第三,采用专业的审计调查方法,及时对疑点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将风险评估、审计抽样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2.大力推广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具体操作时,第一,应该合理应用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比较各项评价指标,明确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例如对不同年度的绩效目标进行比较,从而了解预算资金绩效的变化情况。第二,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作用,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审计工作进行分析,并遵循绩效审计的方法和要求。例如针对资金的闲置和挪用情况,绩效审计能够从不同方面发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3. 加强数据分析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应该从数据的采集、分析等方面入手,开展数字化的审计工作,为现场审计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针对于此,首先应该采集数据,要求审计人员了解系统数据架构,掌握财政业务的数据表示方法,將各种基础信息熟记于心。其次,采集工商、税务、社保等数据,通过相应转换为分析工作打下基础,要求采用标准表的格式,对查询脚本进行编写,确保审计数据相互关联。最后,数据分析应该立足于全局,构建科学的分析模型,有利于及时发现审计疑点或问题。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基层审计机构而言,其一,要拓宽审计人员的培养渠道,不断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制定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二,通过教育学习的形式,开阔审计人员的视野,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掌握新型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其三,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用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端正工作态度,增强责任意识,能够积极参与审计工作和培训活动。针对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层审计机关中,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较多,通过分析可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审计方法单一、审计人员素质低三个方面。针对于此,审计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采用审计大格局模式;第二,大力推广绩效审计;第三,加强数据分析应用;第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胡三毛.浅议大数据环境下基层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方法创新[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6,(09):161-162.

[2] 梁莉.基层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时代金融(中旬),2015,(02):209-209,216.

[3] 赵波.当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创新探析[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06):21-23.

[4] 徐见月.分析新预算法下基层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共性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5,(17):52-53.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构想 篇12

一、高校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在对预算资金合法准确性审计的基础上, 帮助学校对预算执行质量和效率做出合理判断, 辨别资源是否有效使用, 保证预算严格按设定目标和规定程序运行, 并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引导其加以改正。评价的结果将成为优化执行和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

(一) 确定评价对象, 建立过程流程图

确定审计评价对象首先要确认学校在本次审计期间内发生了哪些占有预算支出的活动;其次, 确定业务活动需要哪些物力资源;再次, 将预算资源按经济性质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等类别, 并根据部门活动所涉及到的成本因素, 分配到各个业务项目和活动中;最后, 根据决策评价中选定的绩效优先方案及项目计划, 界定与之对应的学校内部业务活动, 绘制流程图。

(二) 明确绩效目标, 形成关键绩效指标

贯穿在高校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目标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经济性是指在预算部门绩效产出一定下, 尽量减少支出、节约成本、杜绝浪费;效率性是指预算部门绩效产出与其所耗费的资源之间的关系及资金本身运行效率, 反映部门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效能水平;有效性是指预算部门绩效产出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的关系, 并适当考虑其对环境和发展的长远影响。明确审计评价目标之后, 可以以此形成关键绩效指标。具体阐述如下: (1) 分解绩效目标, 得到相关因素。借助专家调查法对绩效目标从不同维度进行分解, 初步得到关键绩效指标的相关因素。 (2) 构建或选择绩效衡量指标。构建或选择绩效衡量指标, 是指在过程流程图的基础上, 针对每一项具体的预算支出, 结合绩效目标, 制定一系列全面、可操作的业绩效率、效果指标。业务表现衡量指标的具体形成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法, 并结合平衡计分卡等模型进行进一步确定和估测。 (3) 导入偏相关模型, 筛选关键绩效指标。为了使所分解的因素更准确地描绘部门产出、成果、潜力等关键要素, 可进一步借助偏相关分析模型, 从而筛选关键因素, 得到更为精准的关键绩效指标 (4) 运用多种方法, 确定关键绩效标准取值。需要以一定量的样本资料为基础, 采用多种方法和模型,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定性与定量标准取值, 以具体地衡量和分析评价对象的优劣、强弱。

(三) 导入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模型

在选择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过程评价模型时, 应引入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模型, 其能够通过测评业务表现衡量指标的动态满足程度, 全面公正地评价各个执行单元在预算执行过程所产生的效果和效率, 能够更好地满足过程评价的目的。

(四) 对过程评价进行报告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过程评价报告是指将预算项目计划实施进程、具体业务行为表现及预算资金运行的审计情况, 对照评价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查、分析、总结,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书面报告。

二、高校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审计评价

高校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评价是判断高校和部门各项预算资金开支是否达到相关目标和标准, 是否满足预算编制时所提出的预算承诺, 并探寻影响预算管理的因素。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决算总结和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一) 确定评价对象, 建立绩效测评指标

预算项目完成之后, 审计部门通过采集数据、征求公众意见和现场调查等方式, 收集到预算资金支出项目从决策、执行到产生效果全过程发生的各类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投入。即预算的实拨数量、使用金额。不仅限于投入资金量, 还包括为筹集资金所发生的一切福利损失, 安排支出过程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 以及错误的支出安排所引致的福利损失等等。 (2) 产出。是预算部门的直接绩效产出, 包括数量、质量、时间期限方面的信息。 (3) 效率。衡量财政资源的配置状况和使用效率。 (4) 经济效益。指高校预算投入项目中有利润回报的项目, 包括非教学用基建投入、后勤社会化中的经营部分以及校企、科技园区等, 主要有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5) 社会效益。主要反映支出项目实施后对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及所做出的贡献。 (6) 持续性。评价项目计划完成后, 项目所规定的目标是否可以继续, 项目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无冲突, 项目是否可以持续地发挥影响等。

高校预算执行结果评价的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四种类型: (1) 产出类指标, 反映财政支出项目的直接结果, 如单位财政投入所培养的学生数、学生质量水平、学术成果水平。 (2) 效率类指标, 反映财政资金运行质量和业务流程效率, 如财政经费支持率、项目支出/财政支出、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使用率、总资产更新改造率; (3) 效果类指标, 反映通过支出项目获取的服务供给能力、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非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公众满意度; (4) 影响类指标, 反映支出项目对相关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潜在影响、间接影响, 包括公平、就业、技术进步、国际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二) 导入模糊评价模型

在预算执行结果评价阶段, 由于预算执行已经完成, 学校预算资金投入的产出或服务已经发生, 因此可以直接根据预算财务数据得到相关绩效产出。为了对预算执行活动最终结果有一个全面和科学的把握, 除了评价单项或局部指标外, 需要采用模糊评价法从整体角度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模糊评价法假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三个层次。

(三) 对结果评价进行报告

此报告将综合展现预算投入和执行为学校部门运作提供资源和部门自身履行职责、实现绩效目标的真实状况, 并且对整个预算管理提出改进工作、优化支出、追究相关责任的措施建议。具体包括: (1) 对绩效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概述, 确定部门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了绩效目标, 描述和分析资金运行情况。 (2) 如果没有达到绩效目标, 要说明其原因, 以及将来完成绩效指标的计划和时间表 (3) 根据年度执行结果, 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的情况做出科学判断, 据此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三、高校预算目标决策的绩效审计评价

预算目标决策绩效审计评价的实质是以绩效审计目标为导向, 对预算资金分配决策情况进行的最优化模拟。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审计评价, 科学掌握各预算项目计划目标决策的正误和优劣。

(一) 确定评价目标, 明确评价程序

预算目标决策评价中需要确定的绩效测评目标, 即部门或者项目前期预算编制过程中设定的投入产出目标以及部门发展规划中一系列现实的绩效指标和工作重点。一要查阅原有计划方案, 设立备选方案库。二要测定部门或项目现实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耗费和绩效产出。三要确定事后最优方案。四要比较差异, 评价原有方案优劣性。五要进行修改, 指导下一轮预算编制目标决策。

(二) 应用系统层次分析法

对于系统评价的问题, 为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需引入系统层次分析法 (AHP法) 。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元素, 将这些元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梯阶结构, 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 通过两两比较将判断量化, 形成比较判断矩阵并计算确定层次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 进行排序。基本过程是: (1) 对所分析的问题建立层次模型图。 (2) 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通过对结构模型中较低一层的各要素相对于上一层某个要素的优劣或重要性程度进行对比, 从而构建矩阵。 (3) 层次单排序中相对重要性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4) 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整体一致性检验, 得到各因素相对于决策目标的优选序列, 作为决策的依据。层次总排序计算按从高到低的原则进行。若对应结构模型中上一层次的要素A1, …Ai…Am的总排序权值, 其下层要素B1, …Bj…Bn的单排序权值为 (bi1, bi2…bin) , 则下层要素Bj的总排序权值为:

为保证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对其应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检验指标CI、CR的检验过程与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过程类似, 即:CI=0, 满足完全一致性检验, 若CI≠0, 但CR<0.1, 则有满意一致性;否则应重新调整矩阵。得到各因素相对于决策目标的优选序列, 而在所有的方案中具有最大权值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三) 对目标决策评价进行报告

(1) 对目标决策评价的结论报告。该报告主要对原有预算计划决策的正误性或者优劣性进行评价, 并指明造成原有计划决策失当的原因所在。 (2) 基于具体优先方案的“成本—绩效”分析报告。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在学校和部门绩效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成本—绩效”分析确定优先方案及具体项目, 并详细说明其在产出效益和成本估算方面的信息。 (3) 整体发展战略分析报告。该报告应详细说明部门预算目标和国家发展战略计划总目标、预算内容和学校战略需求的关系, 在报告中建立“战略计划—部门预算目标—资金供给”的因果链。

参考文献

[1]谢家启:《绩效审计理念下的高校内部审计》, 《教育财会研究》, 2007年第2期。

上一篇:朗读小学语文下一篇:两点式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