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2024-06-13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究(通用6篇)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篇1

一、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实施背景

我国绩效审计的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我国审计部门仅仅是在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 进行了一些经济效益审计的尝试。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2002年首次提出“要把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 促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从查处严重损失浪费入手, 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 这标志着绩效审计实践的正式开展。国家审计机关开始进行公共资金领域的经济效益审计探索, 在审计报告中注意披露和反映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因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等问题。

2003年, 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的要求。随后, 2006年9月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效益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2008年, 审计署颁布《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提出了渐进式绩效审计改革规划, 即“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因此, 当前我国绩效审计工作战略规划可以理解为:以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为先导, 培育绩效审计文化, 夯实改革基础, 逐步将审计范围扩充至财政绩效审计以及全面绩效审计。

二、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

引入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旨在明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对象与审计原则等问题, 解析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区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内在特点。虽然学术界对于绩效审计的概念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界定, 但是一般认为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在于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过程中所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调查与评价。显而易见, 这与以检查合法性与合规性为主要目标的传统财务审计存在明显区别, 需要围绕以绩效为重心的审计目标设计相应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与审计评价体系。承前所述,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作为我国绩效审计渐进式改革的前期试点, 与综合性绩效审计相比, 又具备局部性的以预算执行绩效为重心的特点, 对应的规则定位同样需要结合绩效内涵加以梳理。

以部门预算执行绩效为关键词的审计评价对象理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框架来理解: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 经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 反映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公共收支计划和法律文件。这也为将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对象界定为收入与支出预算两类范畴提供了直接根据。细化后的收支预算项目, 如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人员支出、公用支出等则是评价对象的逐层展开。

预算执行绩效作为绩效审计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衍生概念, 理应是传统绩效内涵与公共部门预算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充当绩效管理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绩效考评理念正是提炼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原则的理论依据。挖掘“3E”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理念与部门预算的内在拟合是理解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原则的关键环节。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是财政活动的先导和基础, 效率性是财政有效性机制的外在表现, 效果性是财政活动最终效果的反映。在财政预算分配的实际工作中, 忽视支出的最终目标而单纯追求经济和节约, 或不顾效益单纯追求效率, 或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益”而不顾资源状况, 最终都会影响支出的综合绩效。

三、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根据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对象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框架的理解, 结合细化为预算执行过程与预算执行结果的绩效审计原则, 设置相应的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是定位部门预算执行阶段的过程评价, 主要源自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评价数据实质上也代表了对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事中评价, 因此可借助数据之间的勾稽对应关系, 设置有理有据的评价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指标。

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的重点在于收入预算组织、支出预算控制与预算调整三个方面, 收入落实得力、支出控制有度、预算调整有效代表了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良好状态。收入预算组织评价预算收入的实际落实能力, 应设置预算完成率、财政拨款预算完成率与自筹经费预算完成率指标, 分别考核整体预算落实、获取财政拨款能力以及自筹经费到位情况。支出预算控制主要衡量预算的适度节支能力, 应设置支出预算完成率、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基建支出预算完成率指标, 分别评价支出总量与分量的适度节支情况。预算调整则是对预算严肃性的反映, 应按照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两类基本类型, 分别设置收入预算调整率和支出预算调整率指标。预算一经审核除非发生不可预见重大情况方可调整, 调整次数越多、调整数额越大说明预算的预见性较差, 管理绩效较低。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是定位部门预算执行阶段的结果评价, 主要依据预算决算报表得出评价数据, 代表了对部门预算管理流程的事后评价, 应借助数据之间的勾稽对应关系, 设置有理有据的评价预算执行结果绩效的指标。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作为预算管理流程终结阶段的评价, 一方面应该保持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的逻辑对应关系, 实现从过程到结果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必须基于预算单位事业性质考虑预算决算绩效的表现形式, 设置客观科学的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指标体系。据此, 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指标可进一步细分为预算收支保障绩效、财务状况绩效与事业发展绩效三类。

首先, 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指标保持对应, 预算收支保障绩效同样从收支平衡和收支配比角度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在预算收支平衡绩效下设置预算执行收支平衡率与预算执行收支结余率指标;在预算收支配比绩效下设置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与基建支出保障率指标。通过与预算执行过程绩效审计指标数值的纵向比较, 实现全过程的绩效审计。

其次, 将财务绩效分解为筹资能力、偿债能力与资金能力。在筹资能力下设置自筹收入、拨款收入、贷款收入以及自筹基建资金比率指标, 评价预算单位多方位筹措资金的能力;在偿债能力下设置资产负债率与流动比率指标, 考核预算单位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资金能力可通过自有资金净额、可临时周转货币资金两个绝对数指标来反映, 衡量预算单位资金结余满足流动性支付需求的能力。

最后, 事业发展绩效作为预算执行结果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 必须与预算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质相挂钩, 对其事业绩效的评价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标的设置从属于预算单位的事业属性, 事业属性差异化随之带来指标的特性化, 这部分指标需要结合预算单位事业属性特点进行规划。

综上所述, 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实施背景出发, 解析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规则定位, 构建初步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有利于绩效审计渐进式改革的有序推进。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DFA06011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08ZS93)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华.增强责任性与改善绩效——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剖析.审计研究, 2008;5

[2].谢志华, 孟丽荣, 余应敏.政府绩效审计职能之二维层面:解除受托责任与实现决策有用.审计研究, 2006;3

[3].张成福.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XX年11月至20XX年3月,审计署对发展改革委20XX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重点审计了委本级和所属宏观经济研究院等16个单位,并对有关事项进行了延伸审计。

一、基本情况

发展改革委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由委本级和19个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组成。财政部批复发展改革委20XX年度部门财政拨款支出为1XX XX4.79万元(含政府性基金预算,下同),发展改革委决算(草案)反映的当年财政拨款支出92 740.52万元,其部门预算与执行结果的差异总额为19 384.27万元,差异的具体情况及产生原因见附表1。

本次审计发展改革委本级及所属单位20XX年度财政拨款支出共计93 599.49万元,占部门财政拨款支出总额的83.48%。审计查出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9775.38万元,其中20XX年9356.72万元;其他财政收支方面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3992.61万元。上述问题对发展改革委20XX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见附表2。

审计结果表明,发展改革委及本次审计的所属单位20XX年度预算收支基本符合预算法和其他财经法规的规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本符合会计法及有关财会制度规定,对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进行了整改。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XX年,所属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下属培训中心收支未纳入部门预算编报范围。

2.20XX年,所属宏观经济研究院本级、经济研究所等6家单位多列报人员24名多申领人员经费预算。

3.20XX年,所属国家节能中心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项目经费超预算支出163.09万元,未履行备案手续;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和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将日常公用经费68.93万元、33.66万元,自行调剂用于人员经费;国家节能中心、国际合作中心等3家单位取得的事业收入超预算3585.63万元。

4.20XX年,所属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小城镇中心)在往来科目核算部分收支,涉及金额3575.75万元,造成决算(草案)少计收支。

5.至20XX年底,委本级拨付宏观经济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等XX家所属单位的委托课题费和培训费,已全部列支出,但实际结存XX32.89万元,其中20XX年10XX.23万元。

6.20XX年11月,所属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支付课题经费45万元,并全部列支出,但至20XX年底,实际结存36.33万元。

7.20XX年,所属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现金16.7万元,向职工发放移动电话通信费等;能源研究所下属《中国能源》杂志社、投资研究所下属《中国投资》杂志社和产业研究所使用虚假票据等分别套取现金55.71万元、16.11万元和3.65万元,用于发放工资、劳务费等。

8.20XX年,委本级接受24家单位资助33人次出国(境)费用共计157.03万元;4个出国(境)团组存在未经批准延长境外停留时间、超标准列支住宿费6.XX万元、违规拆分报批等问题;还有43个团组未按规定提交出访报告。

9.至20XX年底,委本级和所属离退休干部局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21辆;至20XX年2月底,委本级尚未完成核定的9辆超编车辆的处置工作,7辆已上交的公务用车未核销固定资产。

10.20XX年,所属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等3家单位非财政拨款的因公出国(境)费和公车运维费超预算支出40.54万元,均未履行备案手续。

11.20XX年,所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超预算支出公务接待费93.XX万元。

XX.20XX年,委本级1个国际会议超标准支出会议费163.9万元;5个会议向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和企业转嫁费用52.02万元;7个国际会议违规列支管理费4.XX万元;所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1个会议人数超标准。

(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XX年至20XX年,所属价格认证中心以办培训班的形式,违规开展价格评估专业人员资格认证,收取培训费183.52万元,其中20XX年XX8.16万元。

2.20XX年,所属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自定项目,收取制冷空调维修资质认证评审费和煤矿设备维修资质认证评审费、审验费53万元。

3.所属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将部分考试项目委托与协会负责人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单位实施,20XX年收取考务费等741.9万元,且未纳入协会预决算。

4.所属对外开放咨询中心违规改变厦门综合服务楼建设项目的土地使用用途,与企业合作建设酒店式公寓,20XX年该中心将上述相关权益转让,收取费用211.86万元。

5.20XX年7月,所属宏观经济研究院未经批准,同意所属北京国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转让下属公司部分股权,转让价格XX15万元。

6.20XX年,所属小城镇中心未经批准,以自有资金570万元在张家口市购买酒店式商品房8套。

7.至,所属价格监测中心使用自有资金17.49万元以个人名义购置3套房屋作为职工宿舍,中国开发区协会使用自有资金74.9万元以个人名义购置3套房屋作为职工宿舍,相关房屋产权均登记在个人名下,未记入单位固定资产。

8.20XX年,委本级少计固定资产693.94万元;所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投资研究所和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少计对外投资231万元。

9.截至20XX年底,所属宏观经济研究院下属经济研究所等9个基层预算单位尚未申请开设财政零余额账户;该院20XX年3月未报财政部备案开立定期存款账户,转入资金5000万元,存款本息已于20XX年1月归还至单位基本账户。

三、审计处理情况和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预算编报不完整、多申请人员经费预算、超预算收支未履行备案手续、在往来科目核算部分收支问题,要求完整、准确编报部门预算,严格履行备案手续、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对调剂使用预算资金和决算支出不实问题,要求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对以虚假发票套取现金问题,要求取得真实凭证,调整会计账目,并依法缴纳税款;对因公出国(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今后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对超编配备公务用车、公务用车清理不到位问题,要求按照有关规定纠正处理,加快资产核销工作,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对超预算、超标准列支公务接待和会议费问题,要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纠正处理;对违规收费问题,要求清理收费行为,取消自定收费项目;对项目建设和处置不合规问题,要求尽快清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资产购置不合规问题,要求按规定补办报批手续和妥善解决房屋产权问题,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对少记资产、对外投资问题,要求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对银行账户管理不规范问题,要求按规定设立财政零余额账户。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发展改革委应进一步改进预算编报和管理工作,严格“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加强资产管理,规范对外投资等经济活动,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进行整改。对43个团组未按规定提交出访报告问题,已有37个团组补交了出访报告;对中国设备协会违规收费问题,已研究明确取消收费项目,对少计对外投资30万元问题,已进行了账务调整;产业研究所对以虚假票据报销问题,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批评,调整了会计账目,依法补缴了个人所得税;对违规开设定期存款账户的问题,宏观经济研究院已纠正。具体整改结果由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告。

附表:1.发展改革委20XX年度财政拨款预算执行总体情况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篇3

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概述

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审计职责, 是审计机关依法对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活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基础和延伸。审计机关开展这项工作以来, 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规范政府部门财政资金使用、促进部门领导廉政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 随着法制国家的建设、国家治理理念的加强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也遇到了不适应体制变化的问题, 其中, 预算监督要求的提高与审计相关法律依据的不足和滞后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内容和重点, 根据单位情况、项目背景和审计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但有关预算编制、预决算的完整性、预算支出的真实和合法性、专项资金的使用、结余资金和国有资金的安全完整性等问题, 一直都是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关注和重点审查的方面。审计这些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 才能有效地促进相关部门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依法行政。

二、新预算法与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有关的变化

(一) 明确了预算包含部门的全部收入和支出

新预算法对预算完整性的阐述, 从横向和纵向进行了大幅延伸, 将政府全部的收和支都纳入预算, 被称为全口径预算体系。从横向上删除了预算外资金的相关内容, 加入了过去单独核算的社会保险基金, 明确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险基金预算。从纵向上将乡级预算纳入法定预算范围, 严格按照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 明确了五级政府五级预算的预算体系。

(二) 明确了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新预算法细化了相关规定, 指明操作办法, 明确提出了约束内容, 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一是新预算法第四十六条明确了“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的内容, 改变了过去预算法中预算细化明确。二是增加了支出不得虚假列支, 在预算支出编制中严控部门运行经费和楼堂管所等基本建设支出等内容, 强化了预算支出的约束性。三是新预算法第四十二条提出了“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 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 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 明确长期未用完的结余资金要加强管理。四是明确了预算调整的方式方法, 直接列明了四种预算调整的情形、调整预算时需要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的要求。五是添加法律责任的认定, 新法就各部门的违规行为, 追究单位领导人的相关责任并依法依规进行处分, 这些规定为进一步问责单位负责人, 提供了依据。

(三) 取消了法定支出项目, 增强了国家重点支出的机动性

法定支出是指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了支出比例和增幅要求的特定支出项目, 涉及农业、教育、科技等领域。曾经是体现对重点、薄弱环节的财政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削弱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肢解预算完整性等问题。新预算法删除了预算审查和执行中有关法定支出的阐述, 但在预算编制一章中也增加了在保证合理基本公共支出的前提下, 优先安排国家重点支出的规定。

(四) 首次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概念

新预算法将原有的预算原则叙述从单一的“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修改为新预算法第十二条“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的规定。可以看出, 新法从原来对预算的单一要求发展为对预算的多维度要求, 更加讲求预算的绩效性, 而且这种绩效思维已经贯穿于新法的各环节。

(五) 提出了预决算公开的制度要求

新预算法第十四条提出了“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 对预算公开有了全面细化的规定。一是要求由财政部门负责公开本级政府预算, 部门公开各自的部门预算。二是要求公开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和决算等预算全过程的内容。三是要求本级政府和部门的预算、决算分别在批准或批复后20天内公开。这些变化对于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立现代化法治国家, 推进国家治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

(一) 应对新预算法,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

1、审计内容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新预算法深化了预算完整性的内涵, 明确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审计内容需要随之调整。一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在审计预算编制、预算收入和支出核算、决算编制时, 要突出四本预算有分有合的特点, 审计范围需要把政府各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其中。二是细化了审计层级。预算层级从四级增加到五级, 尤其一些涉农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 审计必然要以预算为线条, 延伸到更深的层面。

2、审计定性进一步准确和精细化。

新预算法中, 关于加强预算约束力和严肃性的修改内容还比较多, 可见从预算角度强化这方面工作的迫切性。审计实践也必须在约束力的细化、硬化和法律责任的明确化情况下做出相应调整。一是定性处理明确化。过去由于有关预算约束规定的缺失或不明晰, 使得审计只能在模糊的定性之后, 提出规范管理等不疼不痒的处理意见, 导致被审计部门对问题整改工作的忽视和懈怠, 新法有助于审计定性和处理落到实处。二是需要加大查处力度。规定中增加了预算编制、预算支出、预算调整等方面的硬约束, 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 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这些规定无疑给加大审计力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预算法关于法定支出的删除和对国家重点资金支出的机动性描述, 让审计工作的监督弹性增大。如何认定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怎样算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求等, 都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新课题。审计时一定要结合当时具体情况, 来查处问题、评价效益, 进而决定问题的处理, 审计工作要细化又不可一刀切。

3、审计评价从传统向绩效进一步靠近。

审计机关已经对绩效审计探索多年, 对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开展绩效评价, 也不是新事物。但新预算法绩效预算的提出, 更加突出了绩效审计概念, 需要审计人员在对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上侧重关注绩效分析、绩效成果, 对影响绩效的有关问题深入研究, 在政策层面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扩大审计效果。

4、审计结果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化。

公开、透明和阳光的财政预算工作要求, 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这种政策导向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需提高审计处理的准确性。预算、决算的全面公开, 公众必然会对各部门的预决算更加关注, 进而延伸到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的高度关注, 审计工作需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二是需提升审计结果的公开度。审计结果公告已经是一种制度化的行为, 新预算法完善了审计公告的政策依据, 推动了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开。三是需加大审计整改落实的监督力度。审计的结果必须通过审计整改加以落实, 审计整改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公开透明的预算, 会引起公众关注和监督, 同时, 也会对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问责, 审计机关需加大推动、落实和检查这项工作的力度。

(二) 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调整工作的相关建议

1、建立审计创新机制。

审计机关应该开展组织培训、交流等活动, 轮训审计人员, 加强审计人员对新预算法的学习和研究, 深入理解新法的意思表达, 增强执行政策的能力, 为审计质量提供人力保证。一是加大三公经费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等专项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 不断扩大延伸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和审计层面。二是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 在开展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促进建设节约政府。三是不断创新审计方法, 利用部门预算会计信息系统, 统筹审计资源, 实现政府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2、加大审计质量监督检查。

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的复核和检查, 针对审计监督不细化、审计定性不准确等问题, 质量检查结果要有惩罚机制。督促审计人员准确运用法规和处理审计问题, 将问效、问责的审计职能有效发挥出来。运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这个手段, 来帮助政府各部门找准问题症结所在, 督促相关部门细化、科学管理预算工作。

3、推动审计信息公开, 完善相关制度。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篇4

一、预、决算编制及预算批复方面

1.预算收入不完整,应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未纳入预算或未全部纳入预算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九条“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也不得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作为编制预算收入的依据”。

(2)《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十七条“部门收入预算,包括财政预算拨款和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含财政专户核拨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

其他收入等预算”。

(3)天津市财政局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津财预[2 0 1 0]7 6号)“自2 0 1 1年1月1日起,除教育收费继续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外,市级预算单位的各项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填报缴款

书,上缴市级国库”。

处理处罚依据:(1)《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七十五条“隐瞒预算收入或者将不应当在预算内支出的款项转为预算内支出的,由上一级政府或者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责令纠正,并由上级机关给予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2.动用上年结余安排本年支出未纳入预算管理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内容:„„上一结余用于本安排的支出”。

(2)《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财政项目预算管理的意见》(津政发〔2009〕038号)“

四、终了后,部门项目资金结余总额超出项目预算规模20%以上部分,以及中项目未实施形成的结余,原则上由市财政局核减预算并收回资金”。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3.部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整

定性依据

(1)《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三十条“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单位根据政府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将部门预算中应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草案”。

(2)《天津市标准周期预算管理办法》(津政发[2001]51号)第二十三条“政府采购预算,按照政府采购目录要求,将公用支出预算和专项支出项目备选预算中属于政府采购目录的支出,进行筛选和分类排序后编制”。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4.未按规定申报追加或调整预算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2)《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四十条“部门预算批复后原则上不得调整变更。确需调整变更的,由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不影响总预算收支平衡的,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财政部门相应办理预算调整变更手续;影响总预算收支平衡的,经本级政府同意后,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5.多报人员编制或实有人数,套取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拨款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 “ 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一)法律、法规;(二)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三)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四)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五)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二十三条 “人员支出预算按照财政部门核定的人数和人员支出定额标准编制。在职人数以编制管理部门确定的编制为依据,超过编制的按编制数核定,没有超过编制的按实有人数核定;编制管理部门没有确定编制的单位,以1999年财政部门核定的人数作为编制核定。离退休人数原则上据实核定。人员支出定额标准根据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障缴费等标准,综合考虑下一正常晋职晋级等因素核定”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六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6.部门为所属非预算单位申报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预算,套取基本支出财政拨款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六条“ 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第七条“ 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2)《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 56号)第三十九条“主管预算部门不得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本部门或所属单位,转给下一级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使用,也不得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下一级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转回本部门使用,严禁用财政预算资金设置账外账和私存私放。”。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7.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将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申报

定性依据

《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财政项目预算管理的意见》津政发〔2009〕038号“

三、严格预算审核流程,实行项目动态管理按照预算管理级次,对项目预算实行逐级申报审核制度。各部门要对所属基层预算单位申报项目的立项依据、项目内容、预期效益、资金需求及筹资方案等进行审核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确保申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并与本部门发展规划和计划相衔接。

基层预算单位上报的支出项目和主管部门申报的支出项目,都要纳入部门项目库管理,按照统一规定进行动态维护、合理排序、滚动管理,并与市财政局实行联网。各部门向市财政局报送的项目预算建议方案,要区分轻重缓急,一律从项目库中筛选上报。市财政局对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要进行审核论证,必要时可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经综合平衡后,提出部门项目预算草案,并与申报部门沟通后报市长办公会议审定”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8.项目支出预算明显超过实际需要,造成“小项目大预算”

定性依据

《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财政项目预算管理的意见》津政发〔2009〕038号“

三、严格预算审核流程,实行项目动态管理按照预算管理级次,对项目预算实行逐级申报审核制度。各部门要对所属基层预算单位申报项目的立项依据、项目内容、预期效益、资金需求及筹资方案等进行审核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确保申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并与本部门发展规划和计划相衔接。

基层预算单位上报的支出项目和主管部门申报的支出项目,都要纳入部门项目库管理,按照统一规定进行动态维护、合理排序、滚动管理,并与市财政局实行联网。各部门向市财政局报送的项目预算建议方案,要区分轻重缓急,一律从项目库中筛选上报。市财政局对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要进行审核论证,必要时可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经综合平衡后,提出部门项目预算草案,并与申报部门沟通后报市长办公会议审定”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9.项目预算编制不细化,项目预算未落实到具体执行单位和具体项目

定性依据

《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 56号)第二十九条 “主管预算部门和专项预算管理部门应将项目支出预算建议草案的 0%以上资金细化到使用单位和具体用途。”第三十六条“主管预算部门和专项预算管理部门年初未细化到使用单位和具体用途的项目资金,应在预算执行的9月底之前,商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全部予以细化。超过上述时间仍未细化的项目资金,一律由财政部门收回统筹使用,并相应核减有关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10.虚报项目支出,骗取财政资金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 “ 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一)法律、法规;(二)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三)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四)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五)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 56号)第二十八条 “项目支出预算按照预算管理级次实行逐级申报审核制度。主管预算部门和专项预算管理部门要对相关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根据本部门发展规划和计划确定项目轻重缓急,按照财政部门明确的资金规模组织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建议草案。财政部门对主管预算部门和专项预算管理部门申报的项目支出预算建议草案进行审核论证,经综合平衡后,提出项目支出预算草案”。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11.未将经批复的预算支出及时拨付用款单位 定性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和监督。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六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12.未经批准,随意在上下级之间或所属单位横向间调整预算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第五十四条“ 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第五十七条“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报经批准。”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 “ 预算调整方案由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有关说明,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13.未经批准,随意调增或调减项目支出预算

定性依据

《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 6号第三十二条“部门预算经批复后,财政部门、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数额、科目和用途执行。主管预算部门不得擅自截留、滞留、挪用所属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 第四十条 “部门预算批复后原则上不得调整变更。确需调整变更的,由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不影响总预算收支平衡的,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财政部门相应办理预算调整变更手续;影响总预算收支平衡的,经本级政府同意后,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14.未经批准,将预算拨款在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相互调剂使用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2)《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 6号第四十条 “部门预算批复后原则上不得调整变更。确需调整变更的,由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不影响总预算收支平衡的,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财政部门相应办理预算调整变更手续;影响总预算收支平衡的,经本级政府同意后,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15.违反规定批复所属单位预、决算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第六十三条 “各级政府决算经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为当年本级政府预算。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本级政府预算之日起30日内,批复本级各部门预算。地方各部门应当自本级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

第七十二条 “ 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决算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20日内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各部门应当自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本部门决算之日起15日内向所属各单位批复决算。”(3)《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三十九条 “主管预算部门不得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本部门或所属单位,转给下一级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使用,也不得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下一级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转回本部门使用,严禁用财政预算资金设置账外账和私存私放。”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16.决算编制不完整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六十条“ 编制决算草案,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做到收支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第六十一条“ 各部门对所属各单位的决算草案,应当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在规定的期限内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五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编制财务报告,认真进行财务分析,并按照规定报送财政部门、主管预算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4)《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四十七条“ 部门预算执行结束后,主管预算部门应按要求及时编制部门决算草案。主管预算部门要将部门机关及所属预算单位全部收支,按照有关规定统一纳入部门决算草案”。第四十八条 “部门决算要贯彻真实、准确、及时、全面的原则。部门决算要以基层单位上报并经审核的会计数字为准,不得随意调整科目,不得估列代编。决算报表要保证数据准确、内容真实完整,做到账表相符、表表相符,不能瞒报、漏报,形成表外资产,更不能虚列支出、随意结转,造成决算不实。”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17.决算编制不真实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 “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决算各项数字应当以经核实的基层单位汇总的会计数字为准,不得以估计数字替代,不得弄虚作假。”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五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编制财务报告,认真进行财务分析,并按照规定报送财政部门、主管预算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4)《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四十八条 “部门决算要贯彻真实、准确、及时、全面的原则。部门决算要以基层单位上报并经审核的会计数字为准,不得随意调整科目,不得估列代编。决算报表要保证数据准确、内容真实完整,做到账表相符、表表相符,不能瞒报、漏报,形成表外资产,更不能虚列支出、随意结转,造成决算不实。”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第七条“ 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二、预算执行方面

18.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2)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津财预[2010]56号)第三十二条 “部门预算经批复后,财政部门、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数额、科目和用途执行。主管预算部门不得擅自截留、滞留、挪用所属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国家机关的规定执行;但其在经营活动中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19.未按规定的预算预算级次和程序拨款或向非预算单位拨款(属于挪用预算资金)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3)《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三十二条 “部门预算经批复后,财政部门、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数额、科目和用途执行。主管预算部门不得擅自截留、滞留、挪用所属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 第三十九条 “主管预算部门不得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本部门或所属单位,转给下一级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使用,也不得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下一级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转回本部门使用,严禁用财政预算资金设置账外账和私存私放。”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国家机关的规定执行;但其在经营活动中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20.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

(二)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

(三)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

(四)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

(五)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津财预[2010]56号)第七条“部门预算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二)真实可靠原则。部门预算数据要真实准确,不得随意夸大或隐瞒。”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移送依据:

中央纪委《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党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国家财政拨款、退税款或者补贴的,对主要责任者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将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的钱款合伙私分的,对主要责任者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从重或者加重处分,直至开除党籍。”

21.未经批准,预算科目之间相互调剂使用

定性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2)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津财预[2010]56号)第三十二条 “部门预算经批复后,财政部门、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数额、科目和用途执行。主管预算部门不得擅自截留、滞留、挪用所属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四)违反规定调整预算级次或者预算收支种类”。

22.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3)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津财预[2010]56号)第三十二条 “部门预算经批复后,财政部门、主管预算部门、专项预算管理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数额、科目和用途执行。主管预算部门不得擅自截留、滞留、挪用所属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国家机关的规定执行;但其在经营活动中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23.收入不及时入账

定性依据:(1)《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应当在提供服务或者发出存货,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进行计量。”

(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处理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处理措施”。

24.转移收入

定性依据:

(1)《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3)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津财预[2010]56号)第三十九条 “主管预算部门不得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本部门或所属单位,转给下一级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使用,也不得将财政预算资金通过下一级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转回本部门使用,严禁用财政预算资金设置账外账和私存私放。”

(4)市政府《批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意见的通知》(津政发[2003]114号)第三条“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严禁私设收入过渡性账户,严禁转移、截留、坐支和挪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处理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处理措施”。

25.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其他收入、动用上年结余安排本年支出,未纳入预算管理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第一款“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4)《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第六条“强化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

(一)政府非税收入分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将政府非税收入分步纳入预算管理。一是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03]470号)的规定,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二是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其他政府非税收入分期分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要制定本地区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步骤,确保这项工作扎实稳妥进行。三是从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按照国家规定审批权限新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按照本通知规定新取得的其他政府非税收入一律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不得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四是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分类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5)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天津市部门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津财预[2010]56号)第十七条“部门收入预算,包括财政预算拨款和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含财政专户核拨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预算。”和第三十三条“主管预算部门和预算单位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及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将收取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预算外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擅自减征、免征或者缓征,也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26.无预算支出或超预算支出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七)其他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27.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按照标准考核、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28.虚列支出、重复列支或提前开支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决算各项数字应当以经核实的基层单位汇总的会计数字为准,不得以估计数字替代,不得弄虚作假。”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四十一条“行政单位的各项支出按实际支出数额记账。”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二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收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条“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处理措施”。

29.在往来中列收、列支

定性依据:

(1)《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各项支出由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办理。”

第四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对暂存款项的管理,不得将应当纳入单位收入管理的款项列入暂存款项;对各种暂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处理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处理措施”。

30.在本单位工会或其他单位列支

定性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各项支出由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办理。”

(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处理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五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处理措施”。

31.违反规定办理个人商业保险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2)《关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若干问题的规定》(财金[2004]第88号)第七条“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用公款为个人购买商业保险时,严禁下列行为:

(一)购买虽在本规定险种范围之内,但具有投资分红性质的商业保险;

(二)购买本规定险种范围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商业保险;

(三)为本规定受保人员范围之外的其他人员购买任何形式的商业保险:

(四)违反本规定的财务列支渠道,挤占、挪用其他资金购买商业保险,以及私设“小金库”购买商业保险等;

(五)利用行政隶属关系或行政管理职权,指使或接受主管范围以内的下属单位为单位领导干部或职工购买商业保险;

(六)利用职务之便,在购买商业保险的过程中收取“回扣”等谋取私利的行为”。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三、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管理方面

32.违规收费(超范围、超标准、自立名目乱收费)

定性依据:

《天津市对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市政府124号令)第五条“下列行为属于乱收费行为:

(一)未按规定程序获得批准而自行设立收费项目的;

(二)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分解收费项目收费的;

(三)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

(四)收费项目已明令取消仍继续收费的;

(五)不按规定申请办理《收费许可证》而收费的;

(六)涂改、伪造《收费许可证》收费的;

(七)将《收费许可证》转借他人的或利用他人《收费许可证》收费的;

(八)拒绝接受年审或审验不合格继续收费的;

(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收费行为”

处罚依据:

《天津市对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市政府124号令)“第七条 对有乱收费行为的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和负有责任的行政领导,根据事实和情节,可以给予以下处罚和处分:

(一)通报批评;

(二)责令将违法所得退还交款单位和个人;

(三)不能退还的违法所得予以没收;

(四)罚款;

(五)根据情节,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的处分。

以上处罚,可以并处。

33.擅自将应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 定性依据:

市政府《批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意见的通知》(津政发[2003]114号)“

三、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收费项目审批管理。按照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审批管理制度,坚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从严审批。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一律不得设立新的收费项目。同时,严禁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或将国家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继续收取。各种经营服务性收费都要依法征税。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市级审批制度,区县政府和各部门不得越权出台新的收费项目和调整收费标准。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财政、物价部门必须会同农民负担监督主管部门审批。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严禁私设收入过渡性账户,严禁转移、截留、坐支和挪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严禁将执收执罚权力擅自下放给所属事业单位。”

处理、处罚依据:

(1)财政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4〕100号

第三十六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收费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其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收费款项:

(一)擅自改变收费主体的;

(二)擅自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的;(三)擅自撤销收费项目的;

(四)擅自缩小收费范围、缩短收费期限的;

(五)擅自减征、免征、缓征收费的;

(六)未按规定在收费场所公布收费项目文件的;

(七)拒绝接受检查或不如实提供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资料的。

(2)财政部、监察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若干规定》财综字[1999]第87号

“第五条 执收执罚单位应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34.违规减免、返还土地出让金

定性依据:

(1)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财综[2006]68号

第十条 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有企业改制”等各种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实行“零地价”,甚至“负地价”,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也不得违反规定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将应缴地方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直接将征地和拆迁补偿费支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等。”

(2)《天津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办法》(津政发[2003]51号“第二十四条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由三部分组成,即土地补偿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和政府净收益。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收取标准一般不低于评估确认地价。其中,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额不低于土地出让金总额的20%。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土地出让金。”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财综[2006]68号)“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规定,擅自减免、截留、挤占、挪用应缴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不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政府采购等制度的,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会计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国务院令第26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35.土地出让金未上交财政入库

定性依据:(1)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财综[2006]68号)“第四条 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政府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地方国库中设立专账(即登记簿),专门核算土地出让收入和支出情况„„

(2)市财政局《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津财综[2008]47号)

“第一条从2008年7月1日起,市和区县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市或区县级国库”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五条“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

第四十六条“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将应上缴的预算资金及时、足额地上缴国家金库,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四条 “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三)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四)不依照规定的财政收入预算级次、预算科目入库;

(五)违反规定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36.预算收入未及时上缴国库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五条“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 第四十六条“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将应上缴的预算资金及时、足额地上缴国家金库,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

(2)财政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4〕100号)

第二十九条“收费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费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省级财政部门规定及时将收费收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隐瞒、截留、占压、坐支和挪用收费资金”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四条 “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三)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四)不依照规定的财政收入预算级次、预算科目入库;

(五)违反规定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37.行政事业性收费未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定性依据:

(1)财政部、监察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若干规定》财综字[1999]第87号第二条“具有执收执罚职能的单位(以下称“执收执罚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下同)和罚没收入,属于财政性资金,均应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即,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财政部门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支出按财政部门批准的计划统筹安排,从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中核拨给执收执罚单位使用。”第五条“执收执罚单位应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市财政局《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津财预[2 0 1 0]7 6号 “自2 0 1 1年1月1曰起,除教育收费继续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外,市级预算单位的各项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填报缴款 书,上缴市级国库。”

处理处罚依据:

《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4〕100号第三十七条 收费单位未按规定将收费收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由财政部门责令其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收费收入。

四、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方面

38.在国库集中支付中采用非法手段,骗取财政性资金或者造成财政资金流失

定性依据:《天津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暂行办法》第八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伪造、变造或提供虚假收款人及其账户,骗取财政性资金的;

(四)预算单位有关人员与收款人合谋,以非法手段骗取财政性资金的;

(五)预算单位提供虚假信息,造成财政性资金流失的。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39.将零余额账户资金划拨其他账户

定性依据: 天津市财政局《关于加强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津财库[2 0 09]2 6号

一、按照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构建和管理要求,除以下情况外,预算单位不得违反规定从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基本账户或其他实有资金账户划转财政资金:

1.按规定应计提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可以从零余额账户划拨至预算单位相应的专用账户;

2.每月需缴纳的必须通过银行特约委托收款方式办理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可以据实从零余额账户划拨至预算单位基本存款账户或其他代缴账户;

3.公务卡结算账户备用金额度不足时,可以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金额从零余额账户划拨至预算单位公务卡结算账户;

4.经市财政局批准可以划拨的其他资金。

二、未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的预算单位,每月工资、离退休费等实行银行代发的,不得将资金从零余额账户划拨至本单位基本存款账户或其他账户,应将资金划拨至收款人为代发银行名称的银行代发工资专户。

三、在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尚未批复下达前,因特殊或紧急事项需要从基本存款账户或其他实有资金账户垫付资金的,预算单位应事先向市财政局国库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垫付。待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批复下达后,主管预算单位须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并附《预算单位资金归垫申请表》(见附件)及相关资料,向市财政局提出资金归垫申请。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正式发文通知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办理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向基本存款账户或其他实有资金账户划拨垫付资金手续。

处理处罚依据: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40.应当集中采购项目而自行采购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条“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实行集中采购。”

第十八条“采购人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必须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采购。”

(2)天津市财政局发布的各《天津市XX年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处理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四条“采购人对应当实行集中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实行集中采购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停止按预算向其支付资金,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分。”

41.应公开招标采购的项目变为其他采购方式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一)公开招标;

(二)邀请招标;

(三)竞争性谈判;

(四)单一来源采购;

(五)询价;

(六)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第二十七条“采购人采购货物或者服务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其具体数额标准,属于中央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国务院规定;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的,应当在采购活动开始前获得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

第二十八条“采购人不得将应当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货物或者服务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2)《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意见》(津政办发【2009】147号)

第一条:„„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的采购项目,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采取公开招标方式以外的其他采购方式。

(3)天津市财政局发布的各《天津市XX年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处理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一)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擅自采用其他方式采购的;”

42.委托不具备代理资格的机构办理政府采购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九条“采购人可以委托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认定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办理政府采购事宜。”

(2)《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财政部令第31号2005年)第五条“代理政府采购事宜的机构,必须依法取得财政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认定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

处理处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三)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机构办理采购事务的;”

53.无预算、超预算采购

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篇5

关键词: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经过中国多年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我们发现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和方式方法。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国预算资金的使用质量。随着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系不断的完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各界的要求。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使得传统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向数据化方向转变,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审计的监督职能。新的时代下,对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要求,中国要培养一大批具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人才,建立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信息化审计队伍,全面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监督能力。推进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事业的科学全面发展。

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审计人员信息化培养方面存在理解上的误差。比如说一些区县级基层审计机关领导干部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审计人员在现代化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不予以重视和培养,在经费支出上,这方面的支出是少之又少。有时还存在经费不能够落实到位现象,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员工由于感受到上级不重视,自己也没有积极性参加培训,在平时的审计工作中,存在技术手段运用不上,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存在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机构老化矛盾突出,由于受到中国编制和专业的限制,原来的基层审计员工渐渐老化,但是刚刚毕业的专业人才想进来又进不来,难以及时弥补新鲜血液,老龄化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受自身习惯影响比较严重,做事方法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来。专业素质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结果,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又比较缺乏,所以信息化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队伍亟待成立。

(二)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落后

随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事业的不断进步,审计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资金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的审计转变成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但是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技术和方法没有发生改变,措施和手段还和以往一样,这样出现了审计内容和审计手段方法不匹配的现象。总体上来说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难以适应当下中国审计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审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大部分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都是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审计,对于当下先进的审计技术还不能掌控。比如说“内控制度测试”、“抽样审计技术以及计算机审计等”还没有完全应用起来,造成了中国审计工作的效率还不高。另外一个方面调查了解和方案的具体实施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审计内容的不完整以及审计档案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最后就是计算机审计技术没有完全普及,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全面。如果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一味地墨守成规,不进行技术更新,那么将阻碍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正常开展。审计方法的落后,使得真正意义上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少之又少,审计结果处理大滞后也使得审计结果失真,难以具有说服力。

(三)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很难被落到实处

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主要针对各单位在财政资金的违规违纪问题上的披露,并且要求被审计的单位进行整改。但是目前由于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审计制度配套不健全,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很难被运用,或者面临运用障碍比较大的问题。与传统资金真实性审计相比,当前形势下的审计还包括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对于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没有制度和评判标准,怎样程度的资金使用效益才是符合要求的,达到标准的,目前中国没有统一标准。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同级政府单位的审计有时会受到对方的阻力,很难完全披露。在中国体制社会下,对于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问题不亚于贪污腐败,对于浪费政府资金的情况,相当于违规违纪,政府单位负责人要受到一定的纪律处罚,所以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结果上是调了又调,不敢轻易披露。一方面由于受到的法律支持比较少,另一方面受到的阻力比较大,所以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很难对被审计单位构成威慑,对于审计项目的经济效益方面很少发表意见,大大缩减了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功能。

二、完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策略

(一)提高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积极拓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培养渠道,培养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审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此,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可以拓宽审计人才培养渠道,树立培养一批综合性高素质的审计人才观念,不断强化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为计算机审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一方面可以拓展教育学习的途径,通过学历性教育学习,培训讲座的开展,交流学习机会的提供等,达到开拓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视野,提高审计业务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完善奖励激励体制,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参与度。当下,很多途径都可以学习到专业化的审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只要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有足够的积极性,完全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主要还是因为激励不够,在对人员考核过程中,参考其学习技术能力以及计算机水平的熟练程度,对于程度较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金激励,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质量。

(二)改进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

改进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将会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手段是我们完成审计目标的桥梁,正确充分利用审计手段,能够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效率。我们一方面可以实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减少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人工翻阅账簿的频率,减少其工作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审计之前,设置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关口,做到审计之前的预防,审计过程中的控制,审计之后的总结。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事后的审计到整个过程动态审计的过程。纠正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避免因为小问题而造成大的损失。创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方法,把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和真实性审计相结合,提高资金使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成果和质量。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审计而审计,我们要把审计结果切实落实到经济活动中,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提出的改进建议,纠正单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检查结论是否可行。

(三)突出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加大监督

突出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主要从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真实性以及合法合规性方面出发,更多地关注中国政府财政预算资金、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利用和效率方面展开审计。当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发现重大问题时,要及时地实际记录,更多地关注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制度存在的漏洞,并根据发现的漏洞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其预防的作用。做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个案分析,个案监督,做到警示作用。转变单一的审计评价思路,更多的关注审计结果的变化和动向,做到审计结果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完美结合。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提出科学的整改建议,注意方式方法,必要时不能妥协,坚持用法律手段保护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要敢于辩驳,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审计过程中,当出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法律制度问题不够健全时,要积极做好汇报,争取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并公开公布审计报告结果,扩大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效益。不断地积累经验,到现场去,多手段发现问题,多方向披露问题。

小结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管理研究 篇6

1 开展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管理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学校预算管理, 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 使资金做到优化配置, 对高校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 对加强经费管理,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是对高校的财务预算收入、支出、决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效益性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因此, 高校搞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意义重大[1]。

(1) 对于贯彻执行《审计法》, 推动高校内审工作意义重大。高校是国家的一个财政主体, 一个重要的预算单位, 合理地对预算管理进行审计监督、保证预算的执行, 是对《审计法》的深刻贯彻与执行[2], 也是对学校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服务的有力保障。开展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能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与约束, 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把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摆在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位置, 能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使其不断探讨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效益, 从而推动教育内审工作的发展。

(2) 有利于高校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力度加大, 学校对教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多, 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经费等随之增加。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能有效地防止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发生, 控制和促进综合财务预算平衡。同时, 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 通过对有关经济指标的计算, 对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评价资金使用效果、效益, 提出合理建议等, 能够使资金获得最佳使用效果, 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

(3) 有利于拓宽审计领域, 扩大审计影响。高校内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 扩大了单一项目审计工作的内容, 改变了专项财务收支审计的程序, 从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的全过程, 全方位分析问题, 提出建议。这是内审工作领域的拓展, 也是扩大审计影响的突破口。它有助于审计人员从全局角度探讨审计新方法, 同时使管理者更直观地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效益性。

2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淡化, 相关部门重视与配合程度不够, 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质量。多年以来, 大多数高校认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 内审只是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导致内审工作比较单一, 定位不够准确。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经费不断增加, 高校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办学经费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 矛盾不断突出, 导致在收入方面监管不力, 在支出方面违规行为较多。部分高校没有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 逐渐显示出预算管理意识不足、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预算内容不完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重视不够等问题, 致使预算执行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与结果。

(2) 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审计方法落后, 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应有的服务职能发挥。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所不同,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根据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特点, 结合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从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入手, 弄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 摸清财务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3]。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 重视对预算收入、支出执行的结果和差异原因进行确认和分析, 重视对预算管理的考核和对效益水平的评价等。但目前高校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更新较慢, 业务能力提高不快, 常年审计工作量大, 往往重数据、轻分析, 审计报告缺少创新, 利用效果不明显, 对促进财务预算执行的服务效果不明显。

(3) 缺乏统一、有效的预算执行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对预算执行的结果和效益无法准确判断。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以批准的预算为审计依据, 考核和检查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同时在预算执行审计实施过程中, 检查对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 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任务有所侧重, 突出绩效审计的特点, 重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但就目前实际而言, 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缺乏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况且高校规模差异较大, 评价标准口径难以统一, 不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判断,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进行审计评价。这样的审计评价结论往往缺乏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 导致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结论产生怀疑, 可信度较差。

(4) 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尚未形成体系, 没有针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控制内容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明确规定, 使得预算执行审计的项目管理不到位, 质量控制目标不明确, 审计责任意识不强, 责任制流于形式。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基本是依照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中有关审计程序、审计目标责任以及审计文本的要求实施质量管理和考核。对于预算绩效审计, 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 对预算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审计方式、审计结论、底稿编写、报告内容、成果转化等都没有详细的规定, 对其质量要求和控制等方面缺乏规范和指导, 导致了预算绩效审计评价没有一定的秩序保障[4], 预算执行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3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建议

3.1 调整工作思路, 创新审计内容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常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预算支出的合法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经费项目和支出用途进行开支或拨付经费;是否专项专用;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是否有切实可行地保证预算目标实现的控制措施和办法等。

二是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审计。主要审查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 有无随意改变支出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 多列、不列或少列支出的现象;预算支出中有无虚列支出、以领代报和以购代置现象, 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和其他违纪违规问题;是否按特定项目或用途专项专用, 有无挤占或虚列行为, 会计核算是否合规、正确。严格按计划执行, 有无超计划等问题, 是否按照标准考核、监督支出, 各项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资金使用效益如何。

三是预算支出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支出中有无利用应付暂存、代管项目等过渡性会计科目持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

在这些常规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 应该适当深化和挖掘审计内容, 增加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内控和管理措施完善情况、薄弱环节改进建议等内容, 使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由“单一财务审计”模式向“综合财务审计”模式转变, 从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大胆创新, 在提高资金效率与效益上下功夫, 在确保监督审计职能的同时提高管理服务审计水平, 用全方位系统审计的理念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节约资源, 提高审计效益。

3.2 搭建信息平台, 整合审计资源

高等院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作, 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协调好外部环境。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处理好与财务部门、被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关系, 争取他们的配合, 是搞好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保障。其次, 要整合内部审计资源。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涉及面广, 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全面的财会知识和较强的审计综合素质。再次, 利用电算化提高审计效率。高校是科技产生应用的基地, 应充分利用新的审计软件及信息互动平台, 实现数据处理电算化, 促进审计方法与模式转变,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探索计算机管理审计的新模式。

3.3 逐步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在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 审计部门应主动参与, 积极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 即从财务预算编制开始, 到预算批准、预算执行和决算批准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的审计, 包括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预算执行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随时发现、分析预算差异, 及时调整, 加强预算的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审计。首先, 在编制预算期间, 审计部门应要求财务管理部门提供预算编制情况;积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审查预算的细化程度等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其次, 在执行过程中, 应该利用网络系统控制资金流向, 会同财务部门对预算进行实时监控, 对各部门提供的预算建议进行分析、审核, 编制学校收支预算草案, 实施决算。最后, 决算批准后, 针对预算执行全过程提出预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信息反馈与沟通制度, 使财务预算科学、合理、可行, 实现良性循环。

3.4 灵活运用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既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专门知识, 又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广, 审计业务全面, 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审计方法, 综合运用财务审计中的查账方法, 如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函证法等;经济效益审计中的多种分析方法及现代管理方法, 如经济活动分析、技术经济分析、决策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在进行某一项目全面审计时, 一般可以采用逆查法和抽查法;若进行专题审计, 则一般要用详查法、顺查法等。充分利用每个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保证收集到所需的合理证据, 考虑审计人员的素质, 在选用审计方法时与相应的审计人员的素质结合, 尝试点面结合, 加强对预算收支指标的分析, 促进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提升, 营造和树立创新意识, 实现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从单项详查向系统抽查, 从单一听审向综合检查, 从手工审向电脑技术审计转变, 在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信誉。

参考文献

[1]梁小琴.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几点建议[J].当代经济, 2011 (8) .

[2]李静峰.高校财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8) .

[3]邵国珍.加强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24) .

上一篇: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下一篇:数码防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