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2024-06-13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精选12篇)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篇1

摘要:主要分析了医院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应要照顾到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的要求, 深入探析了医院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

由于医院自身的特殊性, 更需要重视人性化所占的比例。随着现代化医院模式的变化, 医院的建筑与人文、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变化相一致, 其自身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医院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应考虑医患双方的因素

1.1 立足于医护人员的人性化需求

医护人员是维护医院正常运行的中坚力量, 让医护人员在舒服的环境内进行工作、歇息, 能够有效地稳定医护人员的情绪, 降低其疲惫感, 使其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要分清医护人员工作与歇息之间的差异, 建立专门的歇息室, 注意歇息室不能设计在太过嘈杂的地方, 与工作地的距离不宜太远, 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开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 人性化医院空间的设计, 既要能够应用于临床工作, 也要能应用于后勤的工作中, 认识到后勤人员工作环境的重要性, 为其建立舒服的工作建筑。同时, 要满足物流的需要, 让医药用品能够及时运送, 使医院的日常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1.2 立足于病人及陪护人员的人性化需求

人性化医院空间的设计要能够适应病人和陪护人员的需求, 降低其在就医过程中因医院建筑而产生的不便性, 体现医院不同区域之间差别性, 方便病人快速就医。要按照服务对象的差别性, 科学合理的设计医院建筑的空间, 充分体现人性化。

2 医院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 医院院部空间的私密性

医院院部虽然向外人开放, 但也要求一定的私密性, 尤其是对于某些病人而言, 他们不希望在医院院部进行活动时被他人注意到, 如在院部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时, 病人需要安静的环境, 保证私密性。

在人性化医院院部空间设计时, 要充分体现私密性的原则, 有针对性的建立院部, 设计出敞开和封闭两种不同形式的格局, 让病人有充足的院部空间进行活动, 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同时, 也向其他人员提供了院部空间。另外, 因为个人空间的需求, 使得小部分的公共空间无法体现其作用性, 这就要求设计出多样化的辅助空间, 例如, 楼梯扶手、就医休息区、花园等空间设计要科学合理, 美观大方,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2 医院室外活动人群的活动规律

2.2.1 必须要求性活动。

必须要求性活动即在多种情况下都可能进行, 基本不会受到空间的约束, 具有一定的非自主性, 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活动。例如, 患者从医院正门步行到就医大厅、等候就医等过程中, 最突出的即不受外部空间制约, 都必须要求进行的活动。

2.2.2 自主进行的活动。

自主进行的活动, 建立在舒适空间的基础之上, 需要人们产生自主进行的想法, 才能进行的活动。例如, 倘若医院室外空间布局非常合理, 环境非常舒适, 患者就会自发的去室外活动、舒展筋骨, 或是与其他患者进行沟通对话;相反的, 倘若医院室外环境很差, 空气受到污染, 患者很难产生自主活动的欲望;倘若医院室外空间一般, 患者则会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活动, 空间的舒适度越高, 人们自主进行活动的欲望更大。

2.2.3 社会要求性活动。

社会要求性活动即在公共空间中人们自由进行活动, 如聊天交友、步行或是跑步等。人们在活动时, 不仅能与大自然有亲密的接触, 还能够有效地激发与他人聊天的兴趣, 如下棋、沟通等, 保持公共环境中病人的互相交流对其恢复身体十分有效。因此, 这类医院的设计要从打造舒适、安静的公共空间入手, 以及从病人会经常进行活动的空间入手, 让病人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沟通、交流等活动, 有助于他们早日康复。另外, 医院公共空间的设计, 还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 切实提高医院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 推动人们进行人际交往, 发挥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作用。

2.3 公共空间社会化与家庭化处理

事实上, 部分医院不能有效地扩展公共空间。这类医院, 需要借助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 将医院的绿化区、急诊室充分利用, 在不扩展公共空间的条件下, 创建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让病人切实感受到医院的亲切服务。另外, 医院公共空间的设计, 如果能以平时看到的大型建筑物的特色元素为中心, 来打造医院自身的独特主题, 让病人在等候就医或是在病区休息时, 都能充分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设计。

3 结语

综上所述, 人性化医院公共空间, 要充分考虑到病人、医护人员、陪护人员的实际需求, 并落实在设计中, 建立舒适、安静的公共空间, 推进病人进行沟通交流, 帮助他们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完成医院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曙光, 钱宁亚.医院与环境的友好和谐——德国沙芬堡医院印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1 (09)

[2] 黄燕芳.医院室内空间环境氛围营造[J].现代医院, 2009 (02) (3)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篇2

1.公共建筑的类型: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

2.公共建筑与总体环境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惨途,相互补充。

3.创造室外空间环境考虑两方面问题:内在因素: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以及美观问题外在因素: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

4.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群体建筑 广场道路 绿化设施 雕塑壁画 建筑小品 灯光造型的艺术效果

5.环境布局的最终目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要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

6.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集散广场 活动场所 停车场所

7.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空间是主要的,环境应与与空间相结合,其最终目的通过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组合做到两者相互依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精神方面的需要。

8.公共建筑出入口及区间道路设置举例并说明其处理手法:一般公共建筑总平面的出入口应安排在所临的干道上,并与主体建筑出入口有比较方便的联系;有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并不与干道相临,这时要考虑出入口与附近的干道有比较方便的联系,给人流活动创造通畅的条件;还有一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面临几个方面的干道,这就需要对人流的主要来向进行分析,把地段的出入口放在人流较多的部位上,而其他方向应根据需要设置次要的出入口。

9.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包括:利用环境 改造环境 创造环境.10.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11.室外空间环境组合的三个基本经验和看法:1)从建筑的实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需要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室外环境。

3)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群体建筑的空间环境艺趣,一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本章其他重点:1)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图及其各种对比效果分析2)塘沽火车站总体布局分析3)和平宾馆总体布局分析4)北京故宫总体布局图及其艺术处理上的三大高潮5)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的总体布局分析6)巴西巴西利亚三权广场总体布局分析第二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1.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核心问题:功能分区 人流疏散 空间组成 室外环境的联系2.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次要问题:空间的大小、形状、朝向、供热、通风、日照、采光、照明等。3.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与组成类型:主要使用部分 次要使用部分 交通联系部分4.一般出入口,通道,过厅,门亭,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等称为建筑的交通联系空间。5.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水平交通 垂直交通 枢纽交通。6.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按使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1)基本属于交通联系的过道、过厅和通廊。如旅馆,办公室等建筑的走道和电影院中的安全通道等;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过厅或通廊。如医院门诊部的宽形过道,小学校的过道或过厅;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与厅堂。如展览馆陈列厅等建筑的过道,园林建筑中的廊子。7.公共建筑中双面通道中采光不足的解决办法一般是依靠走道尽端开窗,或借助于门厅,过厅或楼梯间的光线采光,有时也可以利用走道两侧开敞的空间来改善过道的采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局部采用单面通道,还可以利用走道两侧房间的门或亮子,高窗的措施进行间接采光8.设计是要注意:满足疏散最小宽度 满足功能要求一般在公共建筑中专供通行用的过道,宽度常在 1.5m 以上,例如旅馆;办公建筑要做到

1.52m 或者更宽些;学校建筑一般为 23m,医院门诊部为 34m 左右。9.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楼梯 电梯 自动扶梯 坡道10.楼梯的主要形式:直跑,双跑,三跑,剪刀式,旋转式,曲线式11.楼梯设计的要求:选择好适当的位置和数量 根据功能和防火规定建筑楼梯梯段的最佳坡度为 26°34′最大坡度不宜超过 38°楼梯段部位净高≮2.20m,楼梯平台部位净高≮2.00m。12.各类楼梯特点:直跑楼梯:导向性强,指向单一,贯通空间,可布置在人流较大的大厅中表达严肃气氛双跑楼梯:可节省交通空间,使用性强,三跑楼梯:装饰性强可增加空间的活泼轻松气氛,有趣味性。13.坡道的坡度一般为 815,在人流比较集中的部位,则需要平缓一些,常为 612。此外,坡道设计还应考虑防滑措施。坡道所占的面积通常为楼梯的四倍,处于经济上的考虑,除非特殊的需要如多层停车场外,一般在室内很少采用。14.自动扶梯的坡度较为平缓,通常为 30°左右。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多采用 810mm 的宽度,每小时运送人数约为 5000~6000 人左右,运行的垂直方向升高速度为 2838m/min。优点:1)不需要等候。2)没有地坑和顶部机房。3)停电还能使用。15.电梯:特点:服务层多,使用方便,效率高。电梯设计时应该考虑的要求:1)按防火规定要求,配置辅助性质的安全疏散楼梯。2)每层电梯出入口前,应考虑有停留等候空间。3)在 8 层左右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几乎起同等重要的作用,4)在超过 8 层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5)因电梯本身不需要天然条光,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比较灵活。16.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的设计,主要依据两个方面的要求:功能方面要求 精神方面要求17.功能分区的要点:当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需要把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便。18.功能分区的首要目的和原理:满足各功能的相互独立使用 适当的建立联系 便于管理 方便人流的引导19.功能分区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动、静区域要分开 ②有联系的空间相互要建立联系③有声音干扰的空间应加以隔离 ④有污染的空间要加以隔离⑤将最好的朝向及位置给予主要功能空间 ⑥对外联系紧密的空间应设置在底层⑦不同类型的空间要相互分开 ⑧主要功能空间与次要空间布局应便于使用20.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因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人流特点: 有的人流集散比较均匀有的又比较集中。一般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方式。平面疏散适合与较少的人流场所立体疏散方式适合于较多的人流场所。平面组织方式:即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同一平面的不同区域。立体组织方式:即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不同的层上,以垂直方向把不同流线分开。在某些公共建筑的流线组织中,往往需要运用综合的方式才解决,也就是说,有的活动需要按平面方式进行安排,有的活动则需要按立面方式加以解决。21.公共建筑空间组合的人流组织问题实质:是人流活动的合理顺序问题。它应是一定的功能要求与关系的体现,同时也是空间组合的重要依据。它在某种意义上,会涉及到建筑空间是否满足使用需求,是否紧凑合理,空间利用是否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人流组织中的顺序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22.公共建筑中的人流疏散:有连续性的(医院,商店,旅馆等)和集中性的(影剧院,会堂,体育馆等)。有的公共建筑的疏散属于两着之间的,兼有连续和集中的特性(展览馆、学校建筑等)。23.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特点:在高等学校中阶梯教室所容纳的人数,小型的为 90-150 人,中型的为 180-270 人,大型的为 300 人以上。24.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组织常用基本方法:出入口合并设置 出入口分开设置。25.影剧院,会堂人流疏散的特点:电影院的人流活动多具有连续性,且各场次中间休息的时间一般较短,所以常要求入场口与散场口分开设置。但是出入口的位置,应密切结合总图的道路系统和室内席位的具体情况妥善安排,使疏散设计达到方便,安全,快捷的要求。在考虑剧院,音乐厅,会堂建筑的疏散时,需要密切注意缓冲地带人流停留时间,切忌各部分之间的疏散时间失调,超过安全疏散的允许范围。26.体育建筑人流疏散的特点:体育馆建筑具有集散大量人流,疏散时间集中的特点,所以在安排人流活动时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疏散口,以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27.体育建

筑常用的布置方式:1)在观众席内设置横向通道,即在同一标高疏散口之间的联系通道上

2)只设纵向走道方式,即以纵向走道直接通往各个疏散口。本章其他重点:1北京和平宾馆老楼门厅空间效果分析2幼儿园功能关系图解3普通旅馆功能关系图解4一般剧院功能关系图解与流线示意图5阶梯教室出入口设置示意图6)电影院人流疏散与会堂人流疏散示意图第三章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涉及的内容:基本特点 室内空间 室外体形 民族形式 地域文化 构图技巧 形式美规律 等2.多样统一:即是建筑艺术形式普遍认同的法则,同样也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公共建筑是由各种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和若干细部组成的,它们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不相同,这些客观存在着的千差万别的因素,是结构建筑形式美多样变化的内在基础。3.简述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建筑艺术不能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它只能通过一定的空间和体形,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些抽象的思想内容,如如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清幽典雅,轻松活泼等气氛。4.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的最不同点(最大特点):建筑艺术可提供其他艺术形式没有可供人们使用的空间5.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于建筑空间序列中活动,所产生的印象及所所构成的综合艺术效果,因为有了时间因素,常称建筑艺术为四个向量的艺术(四维空间)。6.形式美规律用于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如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视觉与失察等构图经验。7.建筑的空间与实体,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抓住它并认真地去剖析,运用一定的构图技法把它解决好,则是建筑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8.建筑的空间与技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1)建筑技术水平对建筑的空间形状是有很大的约束力。2)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又给空间形式的创新提供各种可能性。9.艺术创作中值得深入思考:1)多样统一应是所有的建筑环境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2)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既是建筑艺术形式创作的普遍法则。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准绳,因而需要正确解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协调,并善于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新的技术成就,更好地为创新的建筑艺术形式服务。3)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问题,善于吸取建筑历史传统优秀的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在公共建筑艺术创作中,力求不断创新。空间形状:(常见的有几何图形和不规整图形)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空间所处的10.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1)规则的几何形:给人严肃,庄重的气氛和感觉,如古代宫殿和宗教建筑,近现代某些政治性、纪念性较强的建筑。2)不规则的自由形:给人开敞,活泼,轻松的感觉,如园林建筑、旅馆以及各种文娱性质的公共建筑。

11.空间的尺度:就是人们权衡空间大小、粗细等视觉感觉上的的问题。

12.空间的尺度与细部关系:1)空间的尺度感表现在参照物体与建筑的内部构件的比例关系上。2)人们观察空间时,尺度以及和人体相关的细部尺度(如踏步,栏杆等)作为参照物。来衡量空间的体量,以此体会到空间气氛的宏伟粗壮和亲切。3)细部尺度的设定影响人们对整体空间的感受,如在大的建筑空间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细部处理,则会使空间尺度产生变小的错觉,甚至使人感到简陋和粗笨。相反,如果细部处理过分细腻,也会因失掉尺度感而产生繁琐的感觉,因此注意尺度的推敲,把握控制与处理。

13.常见的划分空间的方法:1)空间组合中界面的围透,是空透还是封闭一些,两者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需要依据设计意图而定;2)室内空间环境的划分,应根据设计的意图,采用如半隔墙,空花墙,博古架,落地罩或家俱组合等方法,以取得空间之间既分又合,隔而不死的效果;3)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还应对人流的导向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14.对外部体形与室内空间统一的正确理解:绝不是简单地把室内空间当做内容,把外部体形作为形式去理解,建筑外部体形的艺术形式是一定思想内容的反映,而建筑形式又可反作用于内容。

15.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中取得统一的三种方式:1)以简单的几何形体取得统一2)通过共同的协调要素达到统一3)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16.“韵律”按其形式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连续的韵律:其构图手法系强调运用一种和几种组成要素使以冷暖和重复出现产生的韵律感。渐变的韵律: 此种韵律构图的特点使常将某些组成要素如体量的大小高低色调的冷暖浓淡质感的粗细轻重等做有规律的增强与减弱以造成统一和谐的韵律感.起伏的韵律: 该手法虽然也是将某些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的增减变化所形成的韵律感但是它与渐变的韵律有所不同而是在体形处理中更加强调某些因素的变化使体形组合或细部处理高低错落。交错的韵律:系在建筑体形构图中运用各种造型因素,有体量的大小,空间的虚实,细部的梳密等,做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相互穿错的处理形成一种丰富的韵律感。

17.建筑构图中比例问题,一般包括两方面问题:一是建筑整体或它的某个细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二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18.在建筑设计构思中,常运用光线的明暗,颜色的冷暖,质地的粗细等对人的视觉所引起的不同感受,借以增强各种建筑形象的特色气氛。一般来说,暖色调给人们以亲切热烈的气氛,冷色调则给人以幽静深沉的感受,亮光易突出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并能使光滑材料闪闪发光,使粗糙的材料因造影导致色彩暗淡等。

第四章 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分析1.公共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结构形式:混合结构 框架结构 空间结构.2.常用的结构选型:1对于一般标准的中小型公共建筑如中小学校和卫生院等多选用墙承重结构2 在高层公共建筑中如宾馆,大型办公楼等多选择框架或框剪结构体系而对于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如剧院,会堂,体育馆,大型仓库,超级市场等多选择空间结构体系。

3.混合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混合结构形式以砖或石墙承重及钢筋混凝土梁板系统最为普遍优点: ①取材容易 ②造价不高 ③构造简单 ④使用广泛 ⑤施工方便缺点: ①不能做灵活的大跨度的空间 ②抗震性能较差 ③要保证墙体的刚度。进行建筑布局时应注意下列要求:1为了保证墙体有足够的刚度承重墙的布置应做到均匀,交圈并应符合规范的规定2为了使墙体传力合理,在有高层的建筑中,上下承重墙应尽量对齐,门窗洞口的大小也应有一定的限制3墙体的厚度和高度,应在合理的允许范围

4.框架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优点:①承重体系与非承重体系统有明确的分工 ②分割室内外空间的围护结构和轻质隔断是不承受荷载的 ③层高高一些 ④抗震性好 ⑤开窗很随意。5.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常选用 6-9m 的柱距结合功能要求与空间处理,排列一定形式的柱网和轻墙,力求做到空间体形的完整性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6.悬索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突出特点:1悬索结构的钢索不承受弯矩,可以使钢材耐拉性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能够降低钢材的消耗量2施工时不需要大型的设备和大量的模板,施工期限较短。7.悬索结构一般的形式:单曲悬索 双曲悬索 鞍形悬索。8.马鞍形悬索结构优点:1在观众厅容量相同的条件下,椭圆形比赛大厅能获得更多的视线较好的席位;2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马鞍形悬索结构的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其他结构形式;3马鞍形的屋盖形式,使观众厅的空间利用较为合理,有利于音质和空调的处理;4马鞍形的悬索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抗风和抗震性能较好,并有利于排除雨水。9.空间薄壁结构(壳体结构)在公共建筑的运用:突出特点:1壳体结构的刚度,取决于它的合理形状,而不像其他结构形式需要加大结构断面,所以材料消耗量底。2厚度可以做的很薄。3壳体结构本身具有骨架和屋盖的双作用,而不像其它结构形式,只起骨架作用。10.空间网架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特点:①消耗的钢材量较少 ②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③空间平板网架具有较大的刚度。11.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电器照明、通讯线路、闭路电视、网络系统、自动喷淋以及煤气管网等。12.采暖: 1热水采暖:温度低,安全热惰性大,保温稳定适用于医院幼儿园或旅馆等类型公共建筑 2蒸汽采暖:温度高,安全热散量大,室温不稳定适用于学校会

堂影剧院等其他类型:地板辐射采暖带型辐射采暖以及热风采暖等13.空气调节:温度(22℃-26℃)湿度(40-65)集中空调系统: 优点:具有服务面大,设备固定,机房集中,管理方便,风速较低和容易消声。缺点:机房大,风道粗,层高大等弊端,对高层建筑颇为不利。高速诱导系统: 优点:送风量较少,风道端面也不大,并能省掉回风管道。缺点:风速偏高,产生的噪声偏大,因而需要采取有效的消声措施。风机盘管系统: 优点:各个单独空间可自行调节保温,不用时也局部 关闭风机等。14.人工照明应 满足下列要求:1保证舒适而又科学的照度2适宜的亮度分布和防止泫光的产生3选择优美的灯具形式和创造一定的灯光环境的艺术效果。15.人工照明分类:照度分布:一般照明 局部照明 混合照明受光情况:直接照明 半直接照明 间接照明 漫射照明16.解决眩光问题主要途径:1加大灯具保护角,控制光源不外露(光源与人眼处于 030°时眩光最强烈);2还可以采取提高光源的悬挂高度,选用间接照明或浸射照明等减弱眩光的措施17.评价建筑设计是否经济应考虑的方面:建筑用地 建筑面积 建筑体积 建筑材料 结构形式 设备类型 装修构造 维修管理。

18.常用面积系数:有效面积系数有效面积/建筑面积 使用面积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结构面积系数结构面积/建筑面积有效面积: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使用面积: 有效面积减去交通面积结构面积: 建筑平面中结构所占的面积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衡量环境好坏的标准19.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若干用地定额:小学生每个学生为 15—30 ㎡中学生为 20--35 ㎡400 床以上的医院每张病床为 90--100 ㎡20.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交通便利、城市公共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2)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 部门的规定。

3)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五章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1.公共建筑设计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分隔性的空间组合 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综合性的空间组合2.分隔性空间组合(常称之为“走道式”的建筑布局):分类: 内廊式 优点:走道所占的面积相对较小,一般比外廊式布局经济; 缺点:这种布局的房间朝向有一般欠佳,且容易造成走道采光不足; 外廊式 优点:几乎所有房间可以争取到良好的朝向,通风与采光; 缺点:容易造成交通走道过长,辅助面积过大,建筑进深过小等缺点。3.连续性的空间组合五种基本形式: 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串联兼通道的空间组合形式 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 综合大厅的空间组合形式

4.体育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除应保证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应保证观众席有良好的视线与音质条件,影剧院、会堂建筑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观众厅、舞台、休息厅及门厅之间的关系。5.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高层建筑分类: 板式:指高层部分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体形像板块状 特点:容易争取自然的通风与采光不利于抵抗水平推力。塔式:平面形状有正方形、三角形、“Y”字形、“T”字形和圆形等。塔式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将主要的使用空间布置在外围,而将垂直交通空间、盥洗厕所、设备管 道、附属用房等集中布置在中心部位。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篇3

摘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是城市公共生活的焦点,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城市社会公众生活和活动的良好环境。一个建筑物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一个个有着使用功能的限定空间,而是连接它们或它们所围合的公共空间,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交往的场所,使得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抽象物,建筑也因此带上了感情色彩。

关键词:建筑;公共空间;功能

一.公共空间

(一)单一扩大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感受,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空间 的流畅、聚集和碰撞,体会到与他人他物的接触、交往和互动,产生了更多的联想,释放了更多情感,引发了更加丰富的思考。

(二)双重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人们可以自由进出自由交换和接受信息的地方。只有具备开放性的地方才真正具有公共空间的意义。开放性是许多公共建筑体现其公共生活的重要方法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位于裙房之上的平台平台上的空间配以合理的植物种植适当的公共设施便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开放、灵动的人文空间、共享空间甚至运动空间。平台上的空中花园大大改善了建筑在夏季与过渡季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并降低了建筑能耗。平台上的公共空间为工作于高层中的员工提供了人性化、多元化的公共交流空间,增加了员工投入工作的愉悦感。“大”支撑起了功能实体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 制约而是扩充。在大的前提下它们的特性被放大了,功能从其格子笼中释放出来。如果说建筑产生了潜力而公共空间利用了这种潜力,大则利用了建筑的慷慨以反抗公共空间的吝啬。“大”还原了一个交往、休闲、观赏、展示型的空间。

(三)多重的公共空间

以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内部公共空间就好比会呼吸的肺一样,让建筑生动而富有活力,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消化融解了建筑空间中的交通空间。当一个建筑中连续出现多个公共空间时那么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垂直方向展开的传统二维城市区域,其内部公共空间则扮演着广场空间与传统街巷或同样性质的作用,是连接不同的使用空间、组织交通、改善室内生活环境、解决使用者交往、自由交换、接受信息的重要空间。

建筑空间中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是一部分的新起点,也可以作为一部分的收束,为人们思想急速前行的过程中提供小憩的花园,使室内的虚空形成了一个既具有个性特点又具共同性特征的公共空间整体。多个大小形状不一的公共空间串联在一起其竖向上的通透性、连续性使室内空间产生流动感,成为公共建筑中最具魅力的场所。使用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层高来体验空间,人的活动成为视觉的焦点。

二.场景

一个既定的场景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渲染主题,所有场景的人物、道具等等内容都是为其主题来服务的。是泛指生活中特定的情境:这场景令人难忘。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本质特征是:公共建筑空间与其所容纳的公共活动情感体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公共建筑空间的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之间有一种特定的联系法,是一种建立在公共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的情感体验,并且具有氛围感和公共活动事件感的空间序列。

(一)公共空间场景的构成要素

1.确定性要素

确定性要素的主要构成内容包括周边的公共建筑和地面,共建筑空间场景中的第一层次,是构成空间场景的重要物质因素。是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存在的基础,决定了空间场景位置、顺序、空间属性、空间尺度等等,表现了空间的基本属性。是公共空间场景中决定性的限定要素。

2.半确定性要素

主要包括各类景观设施、铺设、凉亭、景观灯具、装饰与艺术品等等,这些空间中到处可见的部品并且能够相对迅速切容易地加以改变。也构成了空间场景的主要性格因素,这些要素是空间中表达性最强、与人接触最为密切的东西,此类要素的布局安排、艺术深度、层次性、连续性直接决定了空间场景的品质特征。

3.非确定性要素

是指公共空间场景中的人的行为及其情感体验,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从人的行为和体验来对公共空间场景的塑造的设计方法论的探索与总结,人在空间场景中的各种抢徐、状态,所在空间场景中的位置、时间和所从事的活动方式、方法、内容,都是不确定的、变化的、流动的。其他两种构成要素是从哲学中午的形态来研究空间场景的,是镇长可以塑造的物质实体,是空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对象,而非确定要素恰好相反,七大都是不可以用武力来量化的因素,是空间中不可或缺但又难以把握和操作的精神要素。

三.公共空间场景设计研究

公共空间场景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类似图像和图层之间的关系一样,个要素是空间场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优势相对有其独立性的一面,体现在各要素所要表达的那个,在空间中的作用也不相同,每个图层都是图像的单个元素,只表达整个图像特征的某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不能涉及或表达的方面呈透明状,留给其他图层去表现,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整个的空间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建筑空间理论

建筑的控件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空间与其空心部分,是指人们可以在期间进行活动的内外环境。在建筑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建筑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对空间进行探究并设计生成合适的空间,从而形成各种或封闭或开敞的空间。

结语

公共空间设计离不开开放与共享。空间的开放性是要重点 解决的问题,否则公共空间就没有参与性。“大”拓展了空间的开放性,“大”不仅仅是尺度的代言,在“大”的理论下建筑形式构成、传统文脉、透明性的突破暗示了最终最激进的突破,建筑因此进入一个超越好坏之分的领域,它们的影响不依赖于它们的品质。一个建筑物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一个个有着使用功能的限定空间,而是连接它们或它们所围合的公共空间,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交往的场所,使得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抽象物,建筑也因此带上了感情色彩。

参考文献:

[1]王海辰.西安地区公共建筑中玻璃幕墙的节能分析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崔慶飞.基于AHP和结构熵权的公共建筑绿色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 2015

[3]贺杰.成都市某城市综合体能耗分析及节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4]张燕.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8

[5]李皓.以环境行为学观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6]李志伟.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 篇4

公共空间在建筑设计与使用过程中, 要形成独有的建筑文化风格, 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以此来构建多角度多方面的空间组合建筑的整体性。

1 简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基本功能

1.1 公共空间的设计概念

在进行施工建筑时, 在全面考虑综合因素的基础上, 要严格控制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 就要根据自身建筑需要的客观情况做好定位, 例如具备品位、舒适、时尚, 含有许多资讯等元素。譬如在酒店建筑公共空间的设置上, 就是要提供旅客休闲娱乐的空间场所, 以及餐饮消遣等一些公共活动的地方, 公共空间的设计主要从商务酒店的进口、出口、休息空间、茶座、会议厅、接待厅、娱乐空间、健身设备及空间等多方面来考虑, 把握这样基本的要素, 这也是构建公共空间设计的基础。

1.2 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建筑空间要素构成中, 为了能够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间的组合设计魅力就需要根据建筑实际需求进行。而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2]。除此之外, 还要基本具备有接待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会议空间等要素构成, 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空间设计点, 譬如入口空间、走廊空间等一些基本的空间组成, 具体的位置运用上就是包括卫生间、安全通道等多方面的空间组成要素。

2 概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

度假酒店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主要是为了突出舒适、美感等和谐的自然空间应用。而从美感出发就需要重视对材料的选用, 是否能够在大方得体的基础上对人体无害等因素出发。

2.2 以人为本的总体把握

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 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为客户创造一个安心入住的环境。就需要在以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 适当融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等, 这样能够让人感受到公共空间的多样化、美感性和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3 细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必要要素及附属要素

3.1 空间设计与主题文化的品位运用

现代度假酒店公共空间主要包括酒店入口、大堂、中庭、楼梯、电梯走廊、屋顶花园等诸多要素,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构建一个整体的节能设计理念, 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依据所在的环境包括构图、尺寸、色彩、照明、形式等, 譬如在照明等的应用上, 在要装修的地面、墙面、柱子以及天花板, 在选择适当造型的同时, 考虑节能设计, 尤其是在照明的运用上, 可以融入艺术的特色, 做到明暗相间、强弱有别, 紧密有致, 层次鲜明, 让每一个灯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充分使用一些节能性强、美感感受强、欣赏力度强的照明设施, 让设计从大堂一直延伸到客房, 渗透到整体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 凸显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入住上海度假酒店尽享高贵与享受。独具匠心的自助餐厅汇聚了传统的典雅和现代的豪华, 佳肴美食荟萃精华, 为各方人士营造完美体验, 可容纳130人同时就餐, 是商务会谈、朋友聚会的理想之地。二层的休闲吧集咖啡、茶艺为一体, 时尚典雅, 浪漫温馨。三楼的会议室、接待室, 是举办会议进行商务洽谈的理想场所。商务中心、商品部等服务设施, 为各界商务人士提供全面快捷周到的服务。酒店大堂宽敞明快, 设有商务中心、贵宾休息区。四楼设有会议室、接待室, 可接待大中型会议。

3.2 公共空间的构成及功能分区

公共建筑的空间依据使用性质大概可以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空间、交通枢纽空间。主要使用部分, 所占面积相对较大, 造型别异;次要使用部分, 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交通联系空间是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具有联系、协调和服务的作用, 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交通联系空间为根本, 对主次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 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丰富多彩的交通联系空间。而交通联系公共空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即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其中水平交通与各部分交通空间相互联系, 并且有比较好的通风和光照;垂直交通空间, 主要有楼梯、电梯、坡道形式, 具体设计时应该根据消防需要和功能需要而定, 应与交通枢纽接近, 布置均匀。

3.3 塑造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局部亮点

公共建筑空间包括能够进行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公共空间, 因此在设计上就要突出公共空间的某个布置上的一个亮点, 这样才能体现企业建设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也是彰显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显眼的位置摆放一些具有古香古色的老家具或者古董等, 就会产生文化的共鸣, 这样要比全盘的改造设计更突显效果。

3.4 建筑室内空间处理艺术

在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处理上, 要注重色彩与质感的准确把握, 可以采用暖色的建筑风格, 体现出紧张、热烈、兴奋的氛围, 适合运用在观众厅、游艺厅等, 体现出一种空间靠近感;也可以采用冷色调的建筑风格, 融入一种安定、幽雅、宁静的气氛, 适合运用于居室、阅览室, 融入一种空间远离感。此外, 在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全盘考虑整体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图纸, 在确定了度假酒店的营运性质、客源、档次之后, 就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房间设计的功能布局, 无论是条状性建筑, 还是异形的建筑, 都应该合力规划客房、餐饮厅、会议厅、休闲游乐厅等和公共区域的面积设计, 正确把握好主体建筑、公共空间建筑、后台支持区域的比例, 一般来说,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除了布置基本的服务项目外, 还要合理地实现度假酒店在公共空间上的合理比例控制。

4 总结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全面组合设计分析时, 要从建筑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彻底了解公共空间的情况下, 再进行功能参数分析。同时, 还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各项特点, 通过采用形式与美感的追求, 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和技术, 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公共建筑组合设计, 丰富群体空间, 取得多样化的公共建筑空间效果。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组合设计的多样性, 给社会需求提供了最有利的资源服务。为了显示出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重要性,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要求也愈加严格。本文全面阐述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和组合设计上的优势和不足, 其中主要针对不同的建筑需求包括公共空间中的接待空间、会议空间、餐饮娱乐空间等方面的设计、特点要求、构造等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技术运用

参考文献

[1]蔡晓梅.商务客人酒店需求特征及其在酒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旅游科学, 2005 (2) .

[2]赵静静, 李春光.公共建筑内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2) .

[3]杨茂川, 李乃昕.现代技术背景下的地域性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 2006 (12) .

公共建筑设计教学楼设计资料 篇5

3.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4.美国纽约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置采用形式是串联式 5.电影放映院不需耳光

6.点式住宅可设天井或平面凹凸布置可增加外墙面,有利于每层户数较多时的采光和通风

7.对结构形式有规定性的有大小和容量、物理环境、形状的规定性 8.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段 9.垂直方向高的建筑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

10.橙色是暖色,而紫色含有蓝色的成分,所以偏冷;青色比黄色冷、红色比黄色暖、蓝色比绿色冷

11.同样大小冷色调较暖色调给人的感觉要大 12.同样距离,暖色较冷色给人以靠近感

13.为保持室内空间稳定感,房间的低处宜采用低明度色彩 14.冷色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气氛

15.色相、明度、彩度是色彩的三要素;三元色为红、黄、蓝

16.尺度的概念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给人的视角印象大小和其实际大小的关系 17.美的比例,必然正确的体现材料的力学特征 18.不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比例形式

19.西方古典建筑高度与开间的比例,愈高大愈狭长,愈低矮愈宽阔 20.‘稳定’所涉及的要素是上与下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 21.人眼观赏规律

H 18°~45° 局部、细部 2H 18°~27° 整体 3H <18° 整体及环境 22.黄金分隔比例为1:1.618 23.通风屋面只能隔离太阳辐射不能保温,适宜于南方 24.总图布置要因地制宜,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紧凑,节约因地; 适当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形,绿化和小品的关系; 合理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与人流的组织 25.热水系统舒适稳定适用于居住建筑和托幼 蒸汽系统加热快,适用于间歇采暖建筑如会堂、剧场 26.渐变具有韵律感

27.要使一座建筑显得富有活力,形式生动,在构图中应采用对比的手法 对比的手法有轴线对比、体量对比、方向对比、虚实对比、色彩对比 28.要使柱子看起来显得细一些,可以采用暗色和冷色 29.巴西国会大厅在体型组合中采用了对比与协调的手法 30.展览建筑应使用穿套式的空间组合形式

31.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

32.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布局中,采用了强调了各种空间之间的对比 33.当坡地坡度较缓时,应采用平行等高线布置 34.建筑的有效面积=建筑面积-结构面积

35.加大开窗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较易办到 36.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

37.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

38.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

39.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 40.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 41.建筑楼梯梯段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

42.住宅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窗地比为1/7,其他为1/12 43.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 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 44.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

45.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 46.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 47.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 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 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 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

48.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

49.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米

50.楼梯正面门扇开足时宜保持0.6米平台净宽,侧墙门口距踏步不宜小于0.4米,其门扇开足时不应减少梯段的净宽

51.入地下车库的坡道端部宜设挡水反坡和横向通长雨水篦子

52.室内台阶宜150*300;室外台阶宽宜350左右,高宽比不宜大于1:2.5 53.住宅公用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 54.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1M(6层及以下一边设栏杆的可为1.0M),净空高度2.2M 55.休息平台宽度应大于梯段宽度,且不应小于1.2M,净空高度2.0M 56.梯扶手高度0.9M,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M时应为1.05M 57.楼梯垂直杆件净空不应大于0.11M,梯井净空宽大于0.11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58.门洞共用外门宽1.2M,户门卧室起居室0.9M,厨房0.8M,卫生间及阳台门0.7M,所有门洞高为2.0M 59.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 60.卧室起居室净高≥2.4M,其局部净高≥2.1M(且其不应大于使用面积的1/3)61.利用坡顶作起居室卧室的,一半面积净高不应低于2.1M 利用坡顶空间时,净高低于1.2M处不计使用面积;1.2--2.1M计一半使用面积;高于2.1M全计使用面积

62.放家具墙面长3M,无直接采光的厅面积不应大于10M2 63.厨房面积Ⅰ、Ⅱ≥4M2;Ⅲ、Ⅳ≥5M2

64.厨房净宽单面设备不应小于1.5M;双面布置设备间净距不应小于0.9M 65.对于大套住宅,其使用面积必须满足45平方米 66.住宅套型共分四类使用面积分别为34、45、56、68M2 67.单人卧室≥6M2;双人卧室≥10M2;兼起居室卧室≥12M2; 68.卫生间面积三件3M2;二件2--2.5M2;一件1.1M2 69.厨房、卫生间净高2.2M 70.住宅楼梯窗台距楼地面净高度低于0.9米时,不论窗开启与否,均应有防护措施

71.阳台栏杆净高1.05M;中高层为1.1M(但要<1.2);杆件净距0.11 72.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预留排气机械的位置、门下设进风百叶窗或与地面间留出一定缝隙

73.每套应设阳台或平台、应设置晾衣设施、顶层应设雨罩;阳台、雨罩均应作有组织排水;阳台宜做防水;雨罩应做防水

74.寒冷、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西面应采取遮阳措施 75.严寒地区的住宅出入口,各种朝向均应设防寒门斗或保温门

76.住宅建筑中不宜设置的附属公共用房有锅炉房、变压器室、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商店

但有厨房的饮食店可设

77.住宅设计应考虑防触电、防盗、防坠落 78.跃层指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

79.在坡地上建住宅,当建筑物与等高线垂直时,采用跌落方式较为经济 80.住宅建筑工程评估指标体系表中有一级和二级指标 81.7层及以上(16米)住宅必须设电梯

82.宿舍最高居住层的楼地面距入口层地面的高度大于20米时,应设电梯 83.医院病房楼,设有空调的多层旅馆,超过5层的公建室内疏散楼梯,均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

设歌舞厅放映厅且超过3层的地上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公共建筑门厅的主楼梯如不计入总疏散宽度,可不设封闭楼梯间

84.图书馆内书库、非书资料库的疏散楼梯,应设计为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 档案馆库区设置楼梯时,应采用封闭楼梯间,门采用不低于乙级防火门 85.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紧邻布置 86.12层及以上每栋楼设电梯不应少于两台 87.建筑楼梯一般不应超过18级,且不应少于3级

88.楼梯净宽按每股人流0.55M+(0-0.15M)计算,并不应少于2股人流 89.管道井在安全、防火和卫生方面互有影响的管道不应敷设在同一竖井内 90.排烟和通风不得使用同一管道系统

91.图书馆照明一般室0.75M水平面—150-200-300LX 老年室0.75M水平面—200-300-500LX 陈列室0.75M水平面—75-100-150LX 读者休息室0.75M水平面—30-50-75LX 92.托幼园照度标准

活动室150LX、保健隔离室100、寝室75、卫生间30、门厅20 93.中小学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 黑板灯其垂直照度不应低于200LX 94.二级踏步不允许出现在楼梯梯段 95.电梯和自动扶梯均不可以计作安全出口 96.建筑物底层地面至少应高出室外地面0.15M 97.电梯不宜被楼梯环绕 单侧排列电梯不应超过4台 双侧排列电梯不应超过8台 98.候梯厅深度 单侧台住宅电梯 ≥B

其他电梯 ≥1.5B

多台双侧排列时 ≥相对电梯B之和;并<4.5M(客梯)99.一般平屋面的最小坡度为1:50 瓦屋面无望板坡度1:

2、有望板1:2.5 石棉瓦坡度为1:3 波型金属瓦坡度为1:4 压型钢板为1:7 100.10米以上建筑无上人屋面楼梯时应设上屋面人孔或外墙爬梯

101.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米,外窗窗台低于0.8米时应采用防护措施

102.双面弹簧门应在可视高度部分装透明玻璃 103.旋转门、电动门和大型门的临近应另设普通门

104.建筑物内的吊顶应设检修口及通风口、水管道通过应有防产生冷凝水措施、管线多时应留有检修空间

105.天窗应采用防破碎的透光材料或安全网,并应有防产生冷凝水或引泄冷凝水的措施

106.窗的开启形式应能方便使用、开启应安全并易于清洗、平开窗适用于多层或高层

107.砖墙-0.06米处设连续水平防潮层,室内相邻地面有高差时应在墙身侧面加设防潮层

108.设计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0.3-0.5米,且基地内土壤回填土无形成滞水可能时,可采用防潮做法 109.全国气候分区:

严寒地区(Ⅰ区)累年最冷月平均≤-10℃ 寒冷地区(Ⅱ区)累年最冷月平均>-10℃,≤0℃ 温暖地区(Ⅲ区)累年最冷月平均>0℃

累年最热月平均<28℃ 炎热地区(Ⅳ区)累年最热月平均>28℃

110.厕所隔间平面最小尺寸;外开门0.9*1.2;内开门0.9*1.4 淋浴隔间平面最小尺寸;外开门1.0*1.2;带更衣1.0*(1.0+0.6)111.有空调的建筑外表面积要小;窗户面积要小; 连续开机的建筑,其围护结构内侧宜选用重质材料; 外墙颜色要浅

112.设备层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当设备层设于地下室又无机械通风道时,应在地下室外墙上设不小于地下室地板面积的1/400的出口或通风口 113.内走道长度<20米时至少应有一端采光,>20米时应有两端采光,>40米时应增加中间采光口,否则应采用人工照明

114.离地面高度在0.5米以下的采光口不应计入有效采光面积

115.影剧院建筑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观众厅、舞台、休息厅、门厅之间的关系

116.影剧院的观众席应按每400个座位设一个轮椅席(0.8*1.1)117.视力残疾人的导盲杖的摆动波长为0.9-1.5米 118.肢体残疾人用双拐水平行进时的宽度约为0.95米

119.板式高层建筑与塔式高层相比,具有体形系数小,冬季耗热量少并且夏季通风散热好,节能好

120.大型医院建筑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原因是:根据不同功能特点分散布置,有利于组织不同的流线、争取较好的通风和朝向、防止交叉感染

121.影响建筑日照的因素有地理纬度、日照间距、冬季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122.太阳能采暖建筑一般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123.非机动车道纵坡<2.5%,坡长可不限 困难情况下最大纵坡3.5%但有长度限制 2.5%时的坡长限250米 3.0%时的坡长限150米 3.5%时的坡长限100米 车道宽度≥2.5米

124.残疾人使用的道路及建筑物规范道路纵坡<2.5%;道路宽度≥2.5M 125.不设人行道栏杆的商业街缘石坡道间距≤100M

单面坡缘石道坡度不应大于1:20坡道;扇形宽≥1.5M;在转角处单面直线宽≥2.0M

三面坡不应大于1:12坡道;宽≥1.2M;坡道中缘石外露高≤20;凸条停步块材路宽≥0.6M 人行道中的地下管线井盖必须与地面接平,不得用蓖式井盖; 侵入人行道上空的物件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2.2米 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 126.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 梯道宽度不应小于3.5米,踏步0.3*0.15;超过18级;休息平台宽1.5米且不小于梯段宽

梯道、坡道、走道净高均不得低于2.2米;扶手高应为0.9米,设下层的为0.7米

坡道坡度≤1:12,特殊困难处≤1:10,每升高1.8米或转弯处设长度≥2米的平台

127.无障碍入口的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50 128.建筑人口轮椅通行平台最小宽度 大中型公建、中高层建筑、公寓建筑≥2.0 其他≥1.5

129.方便残疾人通行的入口坡道宽度0.9M;坡度1:12;每段坡长9M;每段升起的最大高度0.75M 中间休息平台深≥1.2米;转弯出平台深≥1.5米; 起止点留有≥1.5米轮椅缓冲带

130.残疾道扶手高度0.85M,0.65M、扶手应保持连贯、起点、终点应水平延伸0.3M 扶手与墙之间的距离为38;

131.供一辆轮椅通过的走道净宽1.2M;供一人一辆轮椅通过的走道净宽1.5M;供二辆轮椅通过的走道净宽1.8M 132.出入口设两道门时,门扇开启后应留有不少于1.2米的轮椅通行净距(大型公共建筑中高层建筑1.5米)

133.轮椅通行的门洞门扇开启的最小净宽0.8M 自动门最小净宽1.0米 134.轮椅通行最小宽度 大型公建走道≥1.8米

中小型公建走道、建筑基地人行通道≥1.5米 居住建筑走廊≥1.2米

检票口、结算口轮椅通道≥0.9米

135.门扇走道开启的凹室不应小于1.3(0.8+0.5)*0.9 136.无障碍主要对象是视力残疾、住拐杖、坐轮椅者 137.残疾人使用的电梯:候梯厅面积不应小于1.5*1.5 电梯门开启后净宽不应小于0.8M、电梯轿厢面积不小于1.4*1.1 138.残疾厕所设有足够的轮椅面积、单设隔间、设安全抓手、设置坐式大便器 墙挂式小便器最大离地高度为430;小便器前应有760*1220的活动空间 洗脸盆应是独立墙挂式,占地为760*1220 139.残疾人使用的出入口:宜靠近电梯厅;室内外有高差时应采用坡道连接;内外应留有1.5*1.5平坦的轮椅回转面积;出入口设有两道门时,门扇开启后应留有不小于1.2M的轮椅通行净距

140.县级及以上的政府机关与司法部门,必须设置无障碍专用厕所

141.高层、中高层住宅及公寓建筑,每50套住房宜设两套符合乘轮椅者居住的无障碍住房套型

142.残疾人通行的门不得采用旋转门 143.卫生间室内外地面不应有高差 厕所内应留有1.5*1.5的轮椅回旋面积 隔间门1.2*0.8 144.坡道地面应平整、宜采用不滑及不易松动的表面材料

145.残疾人机动车停车位应布置在进出方便地段并靠近人行通路,其车位一侧应留有不小于1.2米宽的轮椅通道,并应有明显标志

146.食堂、报告厅、影剧院及体育场等建筑的轮椅席位(0.8*1.1)应布置在便于疏散的出入口附近

147.残疾人国际通用标志牌的应用有;指示建筑物出入口及安全出口;指示建筑物内、外通道;指示专业空间位置 148.防火等级分为四级

149.一、二级除二级吊顶用难燃材料其他全部采用非燃材料 150.钢材的耐火极限为0.25小时

151.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为普通混凝土的1/2耐火等级

152.室内排水管下表面距楼地面不应低于1.9M,且不得影响门窗开启 153.套内入口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2M;通卧室的过道1M;通辅助房的过道0.9M 154.套内吊柜净高不应小于0.4M;壁柜净深不宜小于0.5M 155.楼梯人口处地坪与室外地坪高度差不应小于0.1M 156.综合楼的定义是:由二种及二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 157.高级住宅是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 158.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的耐火等级是一级 159.甲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是1.2小时 乙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是0.9小时 丙级防火门的耐火极限是0.6小时

160.高层建筑使用丙类液体燃料,储油罐直埋于建筑或裙房附近,在面向油罐的一面4米内建筑外墙为防火墙时,油罐总储量不超过15M3时,油罐和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限

161.两座高层相邻,较高一面外墙比较低屋面高15M及以下范围内墙为不开门窗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

162.高层主体之间或与高层附属房之间防火间距13M 高层附属房与高层附属房防火间距为6M 高层主体与其他建筑一、二级耐火防火间距为13M 高层主体与其他建筑三级耐火防火间距为15M 高层主体与其他建筑四级耐火防火间距为18M 高层附属房与其他建筑一二、三、四级耐火防火间距为6M、7M、9M 163.高层内院或天井,当短边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高层民用建筑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供消防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164.穿过高层的消防车道,净宽和净高不应小于4M 165.一类高层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1000M2 二类高层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1500M2 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500M2 166.多层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防火分区2500M2(150M)多层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防火分区1200M2(100M)多层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防火分区600M2(60M)地下室、半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是500M2 167.一栋高层与裙房之间设有防火墙分隔,当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裙房的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是5000M2 168.规范没有对通风及空调机房的门提出防火门要求

169.民用建筑及厂房的疏散用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人数不超过60人的房间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30人时,开启方向不限。

170.高层塔式住宅只设一座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时,每层面积不超过650M2 171.高层住宅户门不应直接开向电梯间前室,确有困难,可部分户门开向前室,采用乙级防火门

172.标准层超过1000M2的超高层公共建筑,屋顶宜设直升飞机停机坪 173.一级建筑使用年限为100年以上; 二级建筑使用年限为50-100年; 三级建筑使用年限为25-50年; 四级建筑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下;

174.架空电力线距甲乙类厂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电杆高度的1.5倍;丙级1.2倍

175.1KV以下的电力线于建筑物垂直距离2.5,地面6,树木1,行车道路6米;水平距离1米

176.高于24M为高层(不含24M单层); 高于100M为超高层

177.厕所浴室地面略低于走道20-50,≥0.5%的坡度坡向地漏 178.洗脸盆、盥洗槽水嘴中距≥0.7M;距墙≥0.55M 179.小便器中距≥0.65M 180.烟道伸出屋面≥0.6M

181.采光口上部有>1.0M的阳台时,其采光面积按70%计 182.水平天窗有效采光面积可按采光面积的2.5倍计算

183.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居室浴室厕所≥1/20;厨房≥1/10,并不得小于0.8M2 184.噪声标准卧室50昼-40夜;一般室为55-45分贝;有音质要求的为40分贝

185.学校主要房间净高:小学教室3.1米;中学教室和实验室3.4米;合班教室3.6米;

辅助用房3.1米;办公室2.8米

186.绿化用地:中师2M2/生;中学1;小学0.5 187.运动场小学每生2.3M2;中学每生3.3M2 188.南向普通教室日照宜为2小时

189.小学规模以12-24班为宜;农村可设6班;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 中学规模以18-24班为宜;大城市密集人口可30班;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 190.课桌排距:小学850(合班800),中学900(合班850),纵向走道宽度550(合班900),课桌于墙净距120(合班550)

191.第一排课桌距黑板2000(合班2500),最后一排课桌后沿到黑板距离小学不宜大于8000; 中学8500(合班18000)

192.黑板尺寸:高度不应小于1000;宽度小学不宜小于3600;中学不宜小于4000 黑板下沿与讲台垂直距离:小学宜为800-900;中学宜为1000-1100 讲台两边至黑板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宽度不应小于650,高度宜为200 193.教室灯具距桌面的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米,灯管排列应采用长轴垂直于黑板的方向布置

绿色公共建筑电气设计的分析 篇6

关键词:绿色 公共建筑 电气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044-01

1 绿色公共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配电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公共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变配电房的选址十分重要,有的设计人员把变电所设置偏离了负荷中心,造成供电半径增大,导致线路损耗增加。对变压器的选型不合理,选择有功损耗大的变压器,负荷安排不合理,都会照成不必要的电能损耗。在配电过程中,三相电能的配置不平衡,不仅增加线路、变压器的电能损耗,同时产生零序电流,影响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随着公共建筑中电子设备、电器的增多,3次及以上的奇次谐波越来越多,不仅对供电线路产生了附加损耗,而且对共用电网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影响各种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应尽量的减少及消除奇次谐波。

1.2 照明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照明设计是公共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项,但在该设计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对照明重视不够;目前节能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照明也不例外,照明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相当大比例,2012年我国总用电量5.15万亿 kW,照明用电占总用电的12%,即6180亿 kW,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可见照明节能的进行刻不容缓。有的设计人员对光源产品了解不够,图纸未注明有关参数,致使市场上6000K以上高色温、低显色指数、低光效的荧光灯充斥建筑工程。应该根据不同场合选用满足场所要求的光源产品,不可千篇一律。有的在选择灯具方面缺乏不同场所对灯具的防护等级、亮度限制、噪音限制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不同的灯具有不同的配光曲线、不同的效率,在达到相同照度下,将有不同的灯具数量,因此在灯具选择方面,应紧密结合该场所的具体要求而定。

1.3 公共建筑能耗计量、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和经济快速发张,大型民用建筑越来越多,随之能源消耗也是与日俱增,对电能的依赖日益凸显。在国家推行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下,对电能的分项计量就凸显出其价值了。通过能耗分项计量,可搭建出建筑能耗分析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可对今后制定节能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因此在电气设计中,不应将不同用途的负荷混合同回路配电。

2 对公共建筑电气进行绿色设计的合理建议

2.1 对公共建筑电气进行“绿色”设计,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安排变配电房的位置,尽量布置在负荷中心,缩小供电半径,合理选择线路途经,从而降低供配电线路上的电能损耗。选择节能型变压器,以降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同时合理安排变压器的负载,使其负荷率达到75%~85%之间,此外对于某些冬夏负荷显著不同的变压器,应考虑多个变压的节能设计,达到经济运行的目的。在配电系统设计中尽量做到三相平衡,以降低零序电流及线路损耗。同时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无功在线路上的传输,如采取电容器补偿、无功补偿装置就地补偿等。

对于谐波的治理,可通过选用D,yn11变压器;设置滤波或隔离滤波装置;合理选择中性线截面;功率因数补偿电容器组串联消谐电抗器等措施抑制谐波,提高电能质量。

2.2 绿色公共建筑的照明设计

在公共建筑中大力发展绿色照明,首先要遵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各项要求,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以达到高效、舒适、安全、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目标。在光源的选择上,应选用高效的节能光源,如三基色节能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冷反射单端照明卤钨灯、LED灯等;使用低损耗、性能优的光源附件,如电子镇流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触发器、电子变压器等;改进灯具控制方式,可采用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等方式,如楼梯、道路等公共空间,使用触模式延时开关、声光控延时开关,红外式延时开关等;改善灯具的安装的方式,灯具的悬挂高度、方式、位置应合适,避免直射光和二次反射光造成的视觉疲劳,减少眩光和闪光;防止光污染,防止室外霓虹灯、广告灯、汽车灯及玻璃幕墙等产生的光污染。天然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设计时应尽可能利用天然光能,以节约电能。可采取以下措施:房间采光系数或采光窗地面积比应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规定;随室外天然光变化自动调节室内人工照明照度;有条件时宜利用各种导光和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人工照明等。

2.3 对绿色公共建筑的能耗计量和管理

在配电系统设计时,应将照明、空调、动力设备(包括水泵、风机、电梯等)、特殊用电(计算机系统等)均设独立系统配电并进行分项计量。在变压器低压侧出线回路安装智能电表,对三相平衡的动力设备采用单相电能表,对三相不平衡的照明插座等回路采用三相电能表。多功能电表应具有监测和计量有功电能、有功功率、功率因数、最大需量、总谐波含量的功能;有RS-485标准串行电气接口,具备数据远传功能。只有电能计量越详细、精确,才能越有利于建筑节能的决策和实施。通过各类建筑各个分项用能状况的公示,使大楼的管理者发现问题,从而激励各种节能措施的实施。

2.4 对绿色公共建筑引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连续再生、永久持续利用的能源如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如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在绿色公共建筑中引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目前南方城市经常运用的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热水系统等。案例:南宁科技馆,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安装面积约360 m2,系统装机容量50 kWp,年发电量约5.96万 kWh,占整个建筑年耗电量的3.0%(该项目年耗电量约196.5万kWh,用能标准为61 kWh/(m2·a))该项目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提供给建筑内的车库及公共照明负荷。由此可见,利用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在建筑内使用是可行的,既可节省资源,减少废气排放,又保护了地球环境,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3 结语

对公共建筑电气进行“绿色”设计,就应该在保证公共建筑电气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建筑的电能损耗,引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节约有限资源。设计师应该科学、细致、认真开展公共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共电气在风格上具有时代性,才能实现公共建筑电气功能上的多样性,才能让公共建筑电气更好的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吴为权.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供配电系统分析探讨[J].建筑知识,2013(1).

[2]刘东昱,刘涛.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节能原则[J].科学与财富,2013(1).

分析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 篇7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中, 需要对公共建筑空间的功能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选择合理的结构选型, 建立紧凑的总体空间环境布局。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是千变万化和多种多样的, 在进行组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实际情况, 做到主次清晰, 层析分明, 条理有序。

1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原则

由于公共建筑的功能复杂性, 在进行空间组合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但总体要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1 功能分区合理

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联系特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功能分区是将建筑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 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加以划分与联系, 使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

1.2 流线组织明确

流线组成为不同人流和货流, 组织方式有平面和立体。明确、尽量避免交叉和相互干扰。如某旅馆住宿客流、非住宿客流以及后勤服务人流要分开 (见图1) 。

1.3 空间布局紧凑

在对建筑各组成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的前提下, 进行合理的设计, 使空间布局紧凑, 适当提高使用面积的比例。可采用的手法有:加大建筑进深, 增加进深可以使布局紧凑, 减少交通面积;增加层数;降低层高;在尽端布置大空间, 有利于节省走道, 布局紧凑。

1.4 结构选型合理

空间的组合应有利于结构的布置。常用的结构类型: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空间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采用合理的结构类型,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类似的空间采用相同的结构形式, 大小空间尽量避免大空间上布置小空间。

1.5 设备布置合理

民用建筑中的设备主要包括上、下水, 采暖通风、空调以及电器照明。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考虑设备要求, 使建筑、结构、设备三方面相互协调;②合理安排设备用房的位置, 如锅炉房、水泵房、冷冻机房以及电梯机房、消防控制室等用房。

2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方式

2.1 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

这种空间组合的特点是各个房间的组成, 在功能要求上, 基本需要独立设置。所以各房间之间就需要有一定的交通联系方式, 如走道、过厅、门厅与之联系, 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整体, 通常称这种组合方式为“走道式”的建筑布局。越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布局形式, 特别是对于某些公共建筑类型来说尤为适用, 例如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医疗建筑等。这种布局方式通常有两种:①走廊在中间联系两侧的房间, 称为内廊式;②走廊位于一侧联系单面的房间, 又称为外廊式。内廊式主要优点为走道所占面积比较小, 较外廊式布局经济。主要缺点为房间朝向有一半基本不好;处理不当易形成黑走廊。外廊式主要优点为所有用房基本可得到良好的朝向、通风和采光。主要缺点为走廊过长、偏大的辅助面积、过小的建筑进深。

2.2 以套穿的方法将主要空间按一定序列的组合

这种空间多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 基本可归纳为五种形式:

2.2.1 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具有流线紧凑、方向单一、简洁明确;流程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等优但也有流线不灵活、人多时易拥挤、不利单独使用某空间等缺点。主要用于展览性建筑。

2.2.2 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向将空间围绕放射状的交通枢纽加以组合, 是这种布局的基本特点。优点是:流线简单、使用灵活, 各空间可独立使用。缺点是:流线不够明确、易造成交叉干扰、各空间内呈袋状流线, 易产生迂回拥挤的毛病。

2.2.3 串联兼走道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形式优点在于能使各个主要空间单独串通, 又能通过走廊间接联系, 所以具备串联与放射组合空间的双重优点, 灵活适应性强。但处理不当易产生加大面积、增加造价、占地多等缺点。

2.2.4 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这种布局的特点具有空间组合紧凑、适应性强, 兼备串联、放射与走道相联系的优点, 但是也易出现人流大时易拥挤与秩序混乱现象。

2.2.5 大空间分隔的组合形式

空间和人流活动皆组合在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大空间之中, 具有使用机动灵活、空间利用紧凑, 流线自由灵活的特点。

2.3 以大型空间作为主体穿插辅助空间的组合

这类建筑通常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作为活动的中心, 而在大空间的周围, 布置附属的空间, 并且它们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种类型的建筑常见的为:体育馆、影剧院、车站、空港、大型综合展馆、大型商场。

2.4 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多层的公共建筑相比, 是有较大差别的, 首先在交通组织上, 高层垂直交通系统的安排, 是整个布局的关键, 而在多层公共建筑中, 就不像高层建筑中这么突出。另外在结构体系上, 多层公共建筑主要考虑垂直受力系统, 而在高层建筑中, 除考虑垂直受力外, 更重要的是考虑水平风力及地震力的影响。高层公共建筑类型主要可分为:板式和塔式两种。

2.5 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某些公共建筑因功能比较复杂, 不可能只运用某一种单一空间组合形式来解决问题时, 常常采用多种空间组合形式, 一般称为综合式的布局方式。

3 案例分析

3.1 四川省博物馆

设计师从巴蜀文化中浓缩提炼艺术符号融入室内, 手法简约而不失文化个性品味, 兼有古朴典雅和大气内敛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形象。且室内展示设计在色彩材质氛围上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 最大限度地烘托精美的文化展品, 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充分满足博物馆的安全、坚固、耐用、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利于文物保护并环抱节约的要求。大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展示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的风采。在突出功能文化特征的同时选用显色性高的光源进行照明设计, 塑造“新奇特”的氛围和光环境。采用多种手法及声音多媒体技术, 加强展示效果和宣传形式, 能更有效地突出宣传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人流导向组织上力求简明便捷、视觉合适, 参观路线最短。方案从博大精深巴蜀历史文化中吸取精髓, 雍睿大气, 浓郁的人文历史氛围, 展现古朴典雅, 内敛而平和, 做到简洁而不失个性、标志性, 既能突出巴蜀文化特征, 又兼具新颖、独特现代优雅的特征, 使之既是四川省又是中国的文化殿堂, 将历史与未来, 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一起。

3.2 国际花卉艺术馆

国际花卉艺术馆, 是世博园的主题馆, 总占地面积19148m2, 建筑面积4798m2, 由三个边长24m的正六边形组成。整个建筑的平面布局是由远古植物三叶草演变而来。隐喻建筑由大地中“破土”而出, 给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重又归于自然”的感受。其内部空间充盈而富于变化, 非常利于展示空间设计创作。该展馆展开了设计的主题———“凝固美丽”。通过对整个空间的设计和规划, 把现代声、光、电的技术与鲜花保鲜技术相结合, 通过恰当的空间展示, 把鲜花最美的姿态呈现给大家, 在这浪漫缤纷的花的海洋里, 我们尽情感受花之香, 花之美, 花之韵。同时也把展示、互动、消费三大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入大厅,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简约、时尚, 层次对比分明的异性logo屏风, 球形和叶片膜结构吊顶装饰的点缀, 表现含苞待放的生命初始阶段, 整个氛围显出雅致而神秘的色彩。在入口左侧放置花神树, 游客可自由上下此树, 体验感受人与自然的结合。通过人们对鲜花的感性认识, 引导人们开始一个情景消费的序曲。

走过神秘花园布入眼底是赫然开朗的3D影院厅, 利用科技的造物之美, 营造夺目的幻象空间。带有柔美自然曲线的天花, 犹如盛开的花朵, 经全息成像系统和鲜花的点缀, 让这“世间最唯美的精灵”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从感性上更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花雨走廊依附于四个名花厅外围, 给人们展现花的相关历史文化, 如:12月花神及12星座与花的代表、花卉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等。花雨走廊环绕成围合状态, 仿佛环抱着整个展厅, 保护这“世间精灵”永不凋零。

展馆巧妙利用通道空间, 使游客在与大师们的亲密接触中自然过渡到多功能活动区。步入该区, 展现给人们的是壮丽夺目的中心旋转舞台, 以及延伸出的“花瓣”, 体现花卉生命的张力, 利用声、光、电系统、可活动花架和展板, 实现空间格局的任意变化。该区有配套齐全的会议展会活动设施 (如:更衣间、配套餐厅等) , 使该区域不仅有展示功能, 更具备多功能营销服务。在3号厅的中心是现代科技与时尚创意相结合, 游客在这里既能看到以花为素材做的各种工艺产品, 更能直接感受到花在现实生活中的可创造性 (如:鲜花书签、干花工艺品、香熏、玫瑰油等) , 让游客从理论上体会花的价值观, 从而再次升华游客消费欲望。经过旋转舞台, 映入眼帘的是优美的大花瓣造型17层台阶通道, 张开的花瓣, 犹如敞开的怀抱, 向人们发出热情的邀请。台阶两旁玻璃造型内, 穿插着各种艺术造型的花枝, 台阶两旁玻璃造型内, 穿插着各种艺术造型的花枝, 台阶中延伸的落地花球纱幔, 尽显轻盈柔曼, 富含诗意的花瓣位于顶部。中间以鲜艳的暗纹地毯铺设出星光大道, 给来此举行婚礼的新人们营造一份庄重与浪漫。

4 结语

公共建筑是供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 不同的建筑性质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中, 要结合具体的设计条件, 进行综合的考虑, 全面的分析问题, 才能掌握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

摘要: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对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要按照基本原则进行, 对建筑公共空间的舒适感、立体感等进行全面的实现, 保证公共建筑空间资源最大化, 从而提升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相关内容。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参考文献

[1]金景春.分析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J].门窗, 2012 (04) :84~86.

[2]朱勇.浅析公共空间的建筑元素---玻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5) :93~95.

[3]蔡一暄, 杨学惠.科技新城公共空间设计---以烟台辛安河东为例[J].重庆建筑, 2011 (05) :77~78.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篇8

医院公共空间艺术品的政府采购操作较难, 其在医院公共空间中的陈设也很有讲究, 需要认真研究和摸索。杭州市滨江医院自2013年3月建成启用至今, 其公共空间陈设的艺术品受到各方好评。下面以该院为例, 就医院室内公共空间艺术品的采购和陈设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采购

该院由政府全额投资新建, 经财政部门批准, 将医院建设总概算的0.56%用于公共空间艺术品采购, 艺术品以“生命健康”为主题, 以油画、国画、水彩画、摄影作品等为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 采取综合评分法公开招标, 总分100分, 其中商务报价部分为30分, 资信部分为10分, 技术部分为60分。

(一) 商务报价部分

评审基准价为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且最低的投标报价;投标价等于评审基准价的, 其价格分为满分;其他投标人的价格分统一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投标报价得分= (评审基准价÷评审后的投标报价) ×30%×100 (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 由评标委员会当场统一计算) 。

(二) 资信部分

资信部分的评分因素和分值范围见表1, 各项打分值可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三) 技术部分

技术部分的评分因素和分值范围见表2, 得分值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技术部分文件至少应包括详细的技术投标表、设计意向及意向图、材料组成、制作工艺等 (格式自拟) ;主要创作人员的简历、介绍;提供如下样品:各种题材手法油画3幅、国画2幅、水彩画1幅、摄影作品1幅, 尺寸0.6m×0.6m, 并注明作者姓名及简介。提供的样品将被封存, 后期作为验收依据, 供货的产品档次须不低于投标样品。

要求作品必须为原创, 创作者必须具有美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含在读) ;供货前所有效果图或小样必须经甲方认可后方可供货;所有作品到达现场后在验收时供货方应提供作者个人简历, 包括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荣誉证书等;画框的主材为木质, 每幅画作同时附有含作者姓名等信息的铭牌。

评审工作由招标代理机构负责, 评标委员会由熟悉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 成员人数为7人及以上单数。评标委员会将评审综合得分最高的前两名投标人作为中标候选人向招标人推荐, 得分最高的为第一中标候选人, 得分次高的为第二中标候选人 (得分相同时, 报价低者优先;报价、得分都相同时, 技术部分得分最高者优先) 。

二、陈设

根据医院室内公共空间不同区域的功能分别陈设不同类型、题材的艺术品。

(一) 医疗街以风景油画为主

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即心理学上的“初始效应”。由于疾病的压力, 患者往往怀着忧虑、紧张的心情前往医院就医, 他们对医院的初始印象与感受, 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医疗的信心和对医院的信赖。因此, 对于患者进入医院后首先接触到公共空间——医疗街, 宜选择自然、熟悉、亲切的湖光山色、故乡山水、田园风光作为主题。作者通过风景油画将生命体验表现出来, 不仅满足了观者一定的精神需求, 也向人们表明, 艺术化不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也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 这是诗化生命体验的终极意义, 更进一步说, 是生命本体存在的意义。同时, 医疗街作为通过性空间, 以画面简单、连续性的组合作品为主, 偶尔穿插相对大型的作品进行提味。

(二) 候诊区域以花鸟油画为主

候诊区域为逗留性等候空间, 患者对等候的忍耐程度与环境舒适度、空间趣味性密切相关。如果人们身处一个舒适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 往往不觉时光漫长。鉴于此, 在候诊区放置描绘相对静止的事物的作品, 营造“借物抒情”的意境, 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和急躁感。花鸟油画追求悠闲、自在, 体现人、自然、艺术的和谐统一;生机盎然的一草一木、花果虫鸟, 让人有视觉上的舒服感, 使人觉得人间是美好的, 生活是有滋有味的。

(三) 病区走廊以街景油画为主

病区走廊空间的处理方式如果过于简单, 就容易引起患者的疲劳和烦躁情绪;用适宜的街景油画作为点缀, 不但可以使其成为此类空间中的视觉中心, 引起人们观赏的兴趣, 适度地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而且有助于空间意境的创造。

街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人文、社会面貌而存在, 一条街道对于不同的人来说, 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一个优美的场所、一个安静的场所、一个宜人的场所。病区走廊的街景油画多取材于当地的一些老建筑群, 这些老街区建筑创造了非常有价值的建筑典范, 街景组画创作也包含了对于过去历史的记录和追忆。画中建筑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得到历史价值的突出和强调, 色彩赋予建筑丰富的表情和内涵, 油画作者借助色彩对建筑形状、材质和固有色的调节, 来强化观者的淡雅心理感受和精神境界。同时, 作者把传统文化的古朴与和谐贯穿于油画之中, 建筑空间与自然风景浑然一体, 让人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流动, 置身其中有一种无限舒畅之感。

(四) 病房以山水国画为主

在病房的设计中, 应营造出家庭般的温馨环境氛围, 使患者在医院感受到温暖和安慰, 心情平和地接受诊断和治疗。

中国画常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形态与色彩, 崇尚按照画面的需要以及美的原则, 大胆取舍概括、夸张变形, 力求写意, 将充满诗意的画面与写意的用笔完美结合。其中的山水国画还追求博大、安静。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 压力加重, 人们往往很浮躁, 因此往往会追求朴实、亲切、简单却内涵丰富的室内环境, 而山水国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简练、恬静、含蓄和韵律等审美情趣, 适合用于病房陈设。

(五) 科教办公区以水彩画、摄影作品为主

长期为患者服务的医务人员也是应该被关爱的对象, 对医务人员科教办公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 是柔化高科技、渗入人情味的有效手段。

水是生命之源, 同样水赋予色彩以生命, 水的灵性品格为水彩画带来了清新明快。水彩画与摄影作品的组合, 用色彩和光影描绘出对生命的热爱、诠释对工作与生活的理解, 让医务人员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理想与现实, 也看到了艺术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 加深对艺术作品中那些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体会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三、结束语

作为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装饰的重要元素, 各种类型的艺术品的陈设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艺术可以是天马行空的, 但是医院建筑内的艺术品的陈设还是有规律的, 如何在合适的位置、以合适的方式设置合适的艺术品, 使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发生我们所预期的变化, 需要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和总结。

摘要:文章以杭州市滨江医院为例, 介绍了采购医院室内公共空间艺术品过程中, 采用综合评分法公开招标, 商务报价、资信和技术这三部分各自的评分因素和分值范围;还详细介绍了医疗街、候诊区、病区走廊、病房、科教办公区的艺术品陈设的特点。

关键词:医院,公共空间,艺术品,采购

参考文献

[1]翁震宇, 刘洋.艺术治疗及其在当下艺术教育视野下的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视角, 2012 (5) :21-24.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篇9

关键词: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1 满足人们舒适性需求的设计策略

完善的环境小品设施:环境小品主要指文化建筑外部空间中的绿化、道路、铺地、构筑设施、水体等为市民服务的设施。它们的设置首先应与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 在选题、造型、位置、尺度、色彩上均要纳入文化建筑整体环境的天平上加以权衡。既要以文化建筑主体为依托, 又要有鲜明的形象, 能从背景中突出。其次, 小品应体现生活性、趣味性、观赏性, 不必追求庄重、严谨、对称的格调, 可以寓乐于形, 使人感到轻松、自然、愉快。再次, 小品设计宜求精, 不求多, 要讲求适宜、适度。

2 满足人们社会交往需求的设计策略

在文化类公共建筑中, 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 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

外部空间为文化建筑提供的是面向城市开放的入口空间, 其目的源于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以期获得市民的参与以及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外部空间环境的塑造可直接影响人们集聚与情绪感受、促成人们文化消费行为的发生。通过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从而加深对环境的理解, 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

2.1 以提供物质需求为主的空间环境

以提供物质需求为主的外部空间, 应该是活泼、开朗的。使人们可以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神经, 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既应有人们日常交谈、聊天、休憩的空间, 也应给孩子们娱乐游戏的空间, 更应为成年人室外锻炼的场地, 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室外行为,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这时的外部空间组织可以考虑自由、流畅的布局, 强烈、明快的色彩, 醒目、夸张的造型, 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深受感染。从空间功能构成到环境设施的配套都应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设置的。

2.1.1 以广场的形式组织各功能空间

如果条件许可, 尽量修建与文化建筑规模相当的外部广场, 使广场成为各功能空间的联系, 成为各功能空间单元的“核”。文化建筑外部的广场空间往往同时可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 多数情况下, 广场空间服务的对象并不局限于文化建筑的使用者, 它的布局要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布局, 成为城市级的文化娱乐场所, 所以其空间已更多地具有“运动”的特色。

由于此类空间的性质主要是可容纳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性空间, 所以对空间的私密性要求不高, 但由于其它的功能需要, 如影剧院具有候场的功能要求, 文化宫需要提供人们休息的场所等等, 所以在保证交通疏散流畅的前提下, 也应在某些适当部位提供具有一定私密性的个人区域。使人们在这里可以不受干扰, 休息或候场。这些空间之间应相对独立, 又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创造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多功能建筑外部环境。

2.1.2 注重“边界效应”

在人的行为特性中介绍了人的“边界效应”,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人们驻留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沿建筑物立面的地区、广场边缘或是空间与空间过度处, 这些地方使人既可滞留和观察, 又不会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可采取以下措施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

A.沿着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比在中心的座椅更受欢迎。而且在边界上能同时观看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在这些空间应当适当增加坐息设施。

B.可进人的绿化空间是非常受到活动者青睐的。对集散广场周边的绿化带进行改造, 使其能够容纳休闲活动, 即使是规模最小的休息、聊天等活动, 也会使绿化带成为良好的集散广场亚空间。并且活动也更容易在这类边界上聚集。

2.2 以提供精神需求为主的空间环境

这类外部空间往往是为主体建筑渲染某种气氛, 或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 给人们精神上带来寄托和某种启迪。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文化建筑的外部空间中多塑造这种纪念性和标志性场所。如博物馆前的文化广场、图书馆外的纪念雕塑, 也有为某一区域或某一环境设置的标志性空间。

有景观要素为公众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有必要为人们提供休息、游览、漫步的小环境, 以期人们能够更好地领略环境的美感。其外部空间, 应完全服务于由主体建筑所创造出的精神氛围, 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场所。让人们完全被这种精神气氛所包围, 在空间内踱步、注目以体味空间的精神意义。

3 满足人们视觉美感需求的设计策略

不同的文化建筑, 其外部环境也应该具有不同“姿态”, 即适宜的文化氛围。具备恰当“姿态”的建筑外环境才能使得环境的功能性很好地得以实现。

3.1 和谐的整体

作为为人们提供休闲、审美的环境场所及场所氛围, 它的塑造则应相当注重人的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 以求人们对建筑及环境的文化、艺术审美有较全面的领获。

整个场地中元素不宜过多, 应以主要景观为中心, 其它附属要素做补充, 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将注意力从充满手法的形体转向营造空间, 避免陷入“形”的泥潭之中。有助于创新与设计方法的多元化, 为设计提供一种更广阔更积极的媒介来表现个人的艺术、一种爱、一种美丽的景、一种激情、一种感染力等等, 表达个人对于世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为人提供安全、自由与舒适的活动场所, 带入阳光、蓝天与绿地的自然气息, 通过提高环境的自然因素, 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缓解建筑体量的压迫感。

3.2 塑造文化情节

一个场所吸引人的魅力, 往往首先是来自它的情节。这里的主题雕塑与场景叙述着各种事件, 可以是历史的、人文的、传说的、现在的或是未来的, 它们赋予了场所除了视觉的标志性与可识别性之外的一种文化精神, 一种艺术感染力。

3.2.1 具有鲜明的空间主题

环境的组织以反映主题思想的景观为中心, 其余作为必要补充处于次要的地位, 烘托、渲染主题。主景观位于小环境的中心位置。主要景观的尺度应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有所变化, 伟人雕像应该高大, 而普通人的塑像更合乎日常尺度。

为了更好地烘托主要景观, 主要景观和次要景观应有一定距离, 不应太局促。进入小环境中达到主景观应有一定的距离, 并保持良好的视野, 两侧景观最好均衡, 背景景观尺度一定要得体。

3.2.2 烘托主体形象

环境的塑造可起到烘托建筑主体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 可运用低矮的绿化、小草铺地、水池等可以用来充当前景。而一些自然的元素如湛蓝的天空、茂密的树林等则是理想的背景。特别当文化场馆中的主体建筑体量非常宏大时, 借用天空作背景是非常理想的。点到即止的前景, 宽广深远的背景, 多方面的对比统一, 使主体建筑形象更为突出。

3.3 渲染环境氛围

环境的塑造应对建筑的功能、文化等有所提示。有机地制造室内与外环境的空间连续性, 从而实现文化的内外延续, 以便于人们对体系一贯性的把握。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 以环境要素的特征来暗示展示主题中的人、事和场景, 使参观者沉浸与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特定的空间氛围来感染参观者。

4 结束语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探析 篇10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被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 (John Portman) 引入他的“人看人”的旅馆之后, 这一特殊的空间形式在现代公共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的逐步深入, 以“生态”为目的的共享空间设计应运而生, 然而实际使用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常常出现室内环境舒适度差和空间能耗过高等问题。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 它的生态化设计需要建筑师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2.“共享空间”的溯源与发展

共享空间在历史上是波特曼把现代中庭空间引入酒店建筑时论述的一种空间模式, 其形态演变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中庭 (图01)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 传统中庭的空间尺度和组织模式获得了不断的突破, 在空间关系上, 经历了一个从室外、半室外, 到室内的空间演化过程 (图02) 。20世纪60年代波特曼开创性的将绿树、水池、雕塑和透明电梯引入中庭空间, 营造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充满人性的社会化共享场所, 赋予了中庭一种新的内涵, 确定了现代共享空间视线自由、功能交汇、空间开放的基本特征 (图03) 。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精神愉悦的同时, 共享空间也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 并由此引起建筑师的理论与实践反思。随着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和发展, 共享空间在吸收太阳辐射、改善自然采光、促进室内通风等方面的生态效应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 它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空间的精彩演绎, 还是生态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策略1。

01. 古罗马露天中庭住宅, 公元前约 200 年 (图片来源:王其钧, 永恒的辉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02. 伦敦水晶宫中庭空间·帕克斯顿, 1851年 (图片来源:http://en.wikipedia.org)

图片来源:http://chengdu.kaiwind.com)

纵观从古代中庭到现代共享空间的演变过程, 基于气候响应和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空间模式, 经过一系列发展演变, 最终又回到原初的思考, 人们通过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合理设计建筑空间, 从而达到提高空间舒适度, 降低建筑能耗, 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3.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设计现状与反思

形态高大的共享空间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发展需求越来越高, 广泛应用于商业、酒店、医院等公共建筑以及综合体建筑中。但由于建筑师设计不当, 冬季寒气袭人, 夏季热浪扑面的共享空间司空见惯, 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舒适度感受和空间体验, 也造成了空间和能耗的双重浪费。目前, 我国公共建筑空间面积增长迅速且单位面积能耗巨大, 对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现状进行反思, 挖掘其生态节能潜力已势在必行。

3.1 气候特点认知不足

我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在全球气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按照美国建筑气候学专家吉·格兰尼博士 (Gideon S·Golany) 的观点, 我国有相当大的地区当属气候恶劣地区。我国五个建筑热工分区, 除面积极小的温和地区, 建筑一般都有采暖或空调的要求, 另有相当部分地区如夏热冬冷地区北部和寒冷地区大部分既有夏季制冷降温要求, 又有夏季制冷要求2。

虽然共享空间作为建筑应对气候的缓冲层具有先天的生态特性, 但由于它是建筑受外部环境影响波动最大的空间, 其空间的舒适度也受外部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最大, 应对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也须因时因地制宜。而现实中对于相当多的建筑师来说, 由于相关经验知识的不足, 对于气象数据的应用和处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更有甚者忽视气候因素, 随意的简单模仿, 最终导致室内舒适度下降或过于依赖设备而产生高能耗等负面效应。因此, 共享空间设计应该基于地域性气候分析, 通过采用适当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将气候、地域和人体的生物舒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3.2 建筑空间偏重形式化表达

随着建筑技术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 其中共享空间的体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巨大透明的空间尺度虽然可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但也导致了采暖和制冷能耗的大大升高 (图04) 。现阶段建筑师多以功能-形式为公共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且常受“以大为美”的权利空间美学影响, 片面追求空间上的视觉效果, 导致了建筑空间形态与节能设计的严重脱节, 在方案设计阶段就留下了高能耗的隐患。如寒冷地区的许多共享空间一味追求通透的空间界面效果, 大面积高透过率的玻璃幕墙在毫无遮阳构件保护的状态下, 直接面对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冬季又无保温措施, 严重影响了室内的环境舒适度。不同的气候环境和设计条件决定不同的空间形态, 忽略生态化设计思考的空间设计注定是有缺陷的。因此, 针对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设计不能仅贪图“高、大、新、奇”的形式设计倾向, 应尽可能的发展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型建筑空间。

3.3 缺乏节能设计策略的系统性应用

实践中由于缺乏对节能设计方法的系统认识, 设计中节能设计策略的应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单一设计策略的季节性矛盾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过程, 是一个综合考虑全年效能的设计过程, 单纯应对某一季节的节能设计策略, 往往产生季节性策略的矛盾和制约, 若仅凭经验应用, 往往实际效果适得其反。例如, 在冬季, 为了采暖把太阳辐射热引入共享空间, 通过温室效应可以使室内温度升高, 从而降低建筑冬季能耗。但同样的热过程在夏季依然发生, 而且强于冬季, 当设计中缺乏针对性的遮阳降温措施时, 将导致空间过热, 即使在空调运行情况下温度仍然很高 (图05) 。诸如此类的矛盾性策略在冬夏气候差异性较大的区域较为常见, 很多气候因素的利用与防御是截然不同的做法, 建筑师需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策略组合来提高建筑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

05. 温室效应导致夏季过热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不同目标的策略对空间需求的冲突

一般来讲, 每个设计策略都会对应一种空间模式, 如热压通风需要共享空间的高宽比大一些, 利于形成烟囱效应, 加强自然通风。但是太阳辐射得热和自然采光对高宽比的要求恰好相反, 高宽比小, 底层获得的光和热就会多一些 (图06) 。得热、通风和采光作为建筑可同时需要的节能措施, 在空间的需求上发生了冲突, 设计中如何取舍或平衡, 建筑师常常缺乏判断依据。而实际设计中遇到的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 与节能策略对应的空间模式还须考虑不同类型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功能需求和人的空间感受。因此, 只有理顺节能设计策略、建筑空间模式和人的空间感受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避免冲突的发生。

06. 得热、通风与采光对空间高宽比需求的冲突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所述,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现状不容乐观, 其实际效果与建筑师对于空间生态化设计方法的系统认识, 策略的合理应用以及转化为空间形态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 建筑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 应深入研究当地气候条件, 制定合理的系统策略, 通过利用简洁高效的软件设计工具驾驭复杂的信息数据, 这将是保证共享空间在实际使用中发挥良好的生态效能的重要手段。

4. 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的研究方向

4.1 基于气候的节能空间设计

建筑关注气候古已有之, 无论是原始的穴居和巢居, 还是文明对时代的乡土建筑都表现出适应气候的要求和特征。它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地庇护人类的同时, 也保护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此视为生态建筑的原点3。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 对建筑空间的生态化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空间设计中除了要研究其位置、形状、尺度和界面等空间要素以及使用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还应重点考虑地域气候和场地环境。空间设计中融入气候因素, 积极回应气候的影响, 避免从形式入手, 顺应更加基本的设计原点, 这样才能形成自在生成的形式。当今人类面临气候恶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生存环境, 响应气候的节能空间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理论发展的需要, 更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4.2 整合设计策略的直观应用

在建筑学科领域内, 国内外的既有研究已从不同侧重点对建筑节能设计策略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宏观到微观, 由外到内的层级式策略对于指导建筑设计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建筑师来说,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 策略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关联组合来创建一个生态节能建筑, 仍知之甚少, 要组合一套可行的策略而不遗漏一些重要内容需要丰富的经验4。

整合设计理念强调全面协同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 以整体综合设计取代现有线性思维的设计理念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气候的特殊性, 使得设计策略不能随意拼贴式使用, 它需要在一个清晰的设计策略框架下把人的舒适度、空间的形态以及自然的动态性进行重新整合, 并直观地呈现出各策略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层级性和关联性, 从而使众多策略间的关系更加形象化, 便于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阶段提高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3 建筑性能模拟软件与设计软件的协同操作

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面临诸多重叠复杂的设计要素和信息数据, 沿用传统的估算方法已经难以准确应对, 有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将会使设计事半功倍。建筑性能的计算机模拟是了解和预测建筑物理环境和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 但现有的大多数模拟工具进行模拟时需要有详细的建筑信息, 很少有专门针对方案设计阶段的模拟辅助工具。因此模拟工具总滞后于设计过程的问题, 使得建筑性能模拟只能起到评价设计效果的作用, 而不能真正辅助设计5。方案设计阶段的建筑性能模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是实现方案设计阶段节能设计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模拟软件本身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分析方案设计过程和模拟过程的关系, 并在模拟辅助设计的原则下开发符合方案设计阶段特点的软件集成化模拟平台, 如建立环境性能模拟平台与建筑信息建模平台之间的数形关联模型, 实现性能模拟数据为建筑空间生态化设计决策提供量化数据支持6。面向方案设计阶段的节能设计模拟方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 将有助于提高方案的生态化设计水平, 并能实现建筑方案设计过程的革命。

5. 结语

面对今天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建筑师在进行公共建筑共享空间设计时, 不能只凭经验或仅偏重于美学形式的表达, 而应把它看作一个可以协助建筑进行节能和调节气候的空间, 使之成为一个以整体环境为中心的系统概念。共享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研究应当成为建筑师的一个关注方向, 以往忽略其生态效能造成的盲目和随意的设计现象, 在今天务必得到扭转。以地域气候条件为基础, 设计策略整合应用和软件协同操作的设计方式将促进真正的空间生态化设计, 使共享空间与建筑的其他部分同外部环境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朝着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雷涛, 袁镔, 生态建筑中的中庭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学报, 2004 (8) :68-69

[2]吕爱民, 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馥艺, 刘先觉.生态原点—气候建筑.新建筑, 2000, (3) :69-71

[4]Mark Dekay, Using design strategy maps to chart the knowledge base of climatic design:nested levels of spatial complexity, PLEA2012-28th Conference

[5]夏春海, 朱颖心, 林波荣, 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性能模拟方法综述, 暖通空调, 2007 (12) , 32-40

公共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措施探讨 篇11

【关键词】电气设计;节能措施;用电负荷;照明节能;减少能耗

1、用电负荷计算

用电负荷的合理计算能有效的降低电缆的用量,降低能源消耗。对于民用建筑来讲,常利用需用系数法进行计算,合理的选择需用系数,降低工程的用电负荷量,从而降低电缆的使用量,达到节能目的。

2、变压器的节电

变压器是电气配电中的一个重要设备,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节电分析:

1)变压器的损耗

变压器的损耗主要有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两大部分,由于上述两项在变压器出厂时已经固定,我们无法对其更改,只有在选择变压器的时候尽量选择低损耗节能型变压器。

2)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有三种情况,如果以节约电量为主,则按照有功功率考虑,如果以提高功率因数为主,则按无功功率考虑,如果对两者均无特殊要求,则按综合功率考虑。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区间一般在75%~85%之间,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及台数时,应根据计算负荷,负荷性质等条件进行选择,对负载率很低(正常使用时低于30%),而且损失率又很高,应予以调整或更换,尽量保证变压器运行在比较经济的运行区间内。对于超过85%负载率的变压器,证明不利于经济运行的变压器,可放大一级容量来选择变压器,以降低其负载率和损失率。

对于采用多台变压器的配电设计,应根据负荷情况,有切换每台变压器的可能性,通过调整使参数好的变压器在运行状态,让参数差的在备用状态,以实现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对于较大的季节性负荷,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或者把其中不能停电的负荷集中到某一台变压器上,停用不运行的变压器以利节电。

不允许变压器空载运行。

需要考虑大型电动机启动时对电网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变压器容量以利于电动机的正常启动。

3、照明节能设计

公共建筑照明节能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以降低白天时人工照明对能源的消耗;二是合理选用光源、灯具及附件;三是采用智能化的照明控制系统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总量。

首先,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充分利用自然光源是照明节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白天尽可能利用天然光源,使公共建筑物内获得稳定的光照条件。

其次,合理选用光源、灯具及附件。其一,选择高效、节能、环保的光源。选择照明光源时,应尽量减少白炽灯的使用量,一般情况下室外照明不应采用白炽灯。当悬挂高度大于4.5m时,宜采用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多用于高大厂房、商场及体育馆照明及室外照明等;当悬挂高度在4.5m以下时,宜采用荧光灯,应选T8荧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有条件时,应采用T5荧光灯,多用于公共建筑、住宅、写字楼等。LED照明灯适用于多种场合的动态照明、室外照明、景观照明等。一般照明场所不宜采用荧光高压汞灯,不应采用自镇流荧光高压汞灯,尽可能推广使用高光效、长寿命的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其二,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的灯具。在满足眩光限制的条件下,应优先选用开启式直接照明灯具,尽量少用带漫射透光罩的包合式灯具和装有格栅的灯具样式,一般室内的灯具效率不低于70%,并要求灯具的反射罩具有较高的反射比;选用光利用系数高的灯具;选用高光通量维持率的灯具;尽可能选择不带光学附件的灯具;采用空调和照明一体化的灯具,同时应考虑灯具的布置、灯具与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的距离以及灯具的距离比是否科学合理。其三,节能镇流器的选用。应尽可能采用节能型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最后,采用智能化的照明控制系统。采用智能化的照明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照明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开灯时间、数量和过高的照度,有利于照明的节能;同时可以延长灯具和电器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通过系统控制不同工作场合的照明模式,实现照明场景的多样化,以满足人们对照明舒适度和情趣的多种要求。

4、减少线路电能损耗

应选用电导率较小的材质做导线,其中铜芯最佳。减小导线长度,增大导线截面。对于比较长的线路,除满足载流量、热稳定、保护的配合及电压损失所选定的截面,应再加大一级导线截面。

5、提高系统功率因数

提高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供配电设计中应通过正确选择电动机、变压器的容量以及照明灯具启动器,降低线路感抗,提高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应优先考虑采用功率因数较高的同步发电机,荧光灯可采用高次谐波系数低于15%的电子镇流器等。

补偿电容法提高功率因数。当自然功率因数偏低,达不到电网合理运行要求时,应采用并联电力电容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無功补偿设备应适当靠近无功源,低压用电设备产生的无功功率宜由低压侧的电容器来补偿,高压用电设备产生的无功功率应由高压侧的电容器来补偿。用电设备集中的地方采用成组补偿,公共建筑内的其他无功功率主要在变电所二次侧集中补偿,并多采用自动无功功率补偿加固定补偿方式。对供电点较远、容量较大,负荷平稳、经常使用的设备多采用就地补偿。空调主机及冷冻泵等常在其附近设专用变电所,可以集中补偿,但若供电距离过长时,最好采用就地补偿。当配电系统中谐波电流较严重时,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应考虑谐波的影响。

6、电气设备节能控制

公共建筑内能源机电设备的能耗占公共建筑能耗的绝大部分。随着公共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广泛应用,采用节能控制,综合应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对公共建筑内能源机电设备实施集中监控和能效管理,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控制和管理,达到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的节能目标。

其中,空调系统是公共建筑物中的耗能大户,其用电量约占整个公共建筑用电量的50%,因此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热交换系统温差与流量的优化控制;定风量全空气系统的空调机组的优化控制;变风量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冷冻水与冷却水系统的优化控制;冰蓄冷系统的优化控制;水蓄冷系统的优化控制,等等。

7、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潜力很大,对于电气设计者而言,应全面认真地考虑电气设计方案,选择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应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按节能标准合理设计。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的同时,又能行之有效地节约能源

参考文献:

[1]万小洪:《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科技信息

[2]《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

[3]《钢铁企业电力设计手册》上下册

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模式研究 篇12

一、通用型大空间

建筑的功能周期与全寿命使用周期之间存在矛盾,建筑的功能周期短,一般二三十年,而建筑的全寿命使用周期长,达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二者的不匹配是造成建筑短期老化和闲置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大空间建筑也存在上述问题,因此衍生出“通用型大空间”的设计概念,意在创造一个更加灵活、更具适用性的空间,以适应多种功能的需求,使大空间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均得以充分利用。

为了达到空间通用的目标,设计应具有前瞻性,注重挖掘大空间建筑的功能潜力,通过把握空间系统各要素和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利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及相关设备设施的支持,提高空间系统整体的适应能力。具体设计时要区分“主空间”与“服侍空间”,“主空间”是指主要的功能空间(此部分设计为通用空间),“服侍空间”主要指服务于主要功能空间的辅助空间、设备空间等,这两类空间按各自的功能、空间要求进行设计,区别对待,从而达到“主空间”的通用。这一设计理念在北京奥运场馆规划设计中有所体现,如奥运中心区除设置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等建筑,还设有40万m2的会展博览设施.其中会展建筑设计成通用的大空间,平时作为展览馆赛时兼作比赛场馆。

通用型大空间以其多用的特点,已成为一种空间发展模式。

二、伸缩型大空间

“伸缩型大空间”的构想是由奥运场馆赛后利用问题而引发的。大空间公共建筑为大型活动而设计建造,一般以最多使用人数的使用需求为设计依据,赛后往往会出现闲置或不能充分发挥空间作用的情况。学术界关于大空间多功能和复合功能的研究都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起到很大作用,但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如何利用空间的考虑。如果从空间本身考虑,我们可以设想将大空间中的固定部分按照合理的使用规模设计,其他部分考虑伸缩设计。这一想法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的设计中已经实现(图1),体育场南、北两端可在赛时增加容纳3万座席的临时看台,赛后即被拆除。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设计在此方面也作了精心考虑:一是展厅之间可灵活伸缩,既彼此独立又可连接成更大的展厅;二是通过打开室内展厅的外维护,与室外展场连接,实现展示空间的最大化伸缩。

打破空间界限实现空间伸缩,是适应大空间使用容量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涉及的问题相对复杂。体育场的“伸缩”较容易实现,而体育馆等室内大空间的“伸缩”涉及屋盖结构等技术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对此方面的探索已经开始,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自由伸缩的大空间公共建筑一定会出现。

三、活动型大空间

“活动型大空间”想法的提出,是受世博会外国馆会后拆卸的启发。大空间公共建筑并不一定都是百年建筑、固定不便。一种新型、可动的大空间建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从更深层面应和了可持续发展观,表达了人类对于环境的爱护,体现了“轻柔触摸大地”的生态思想。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世博会结束后,会场内几乎所有的新建造物都被撤除,恢复了基地的原状。这种建设策略对于像世博会、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博览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可采用装配式结构,1851年建成的位于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展览馆,采用了装配花房技术,这座主要由钢与玻璃构成的建筑在9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建设,展会结束后被移至锡德纳姆(1936年毁于一场大火)。美国最杰出的工程师和建筑师富勒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探索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在1967年设计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览会美国馆球体的直径为76m,因为使用两种简单的、可以随时安装或者拆卸的金属构件,非常容易制造和安装(图2)。

另外,借助可折叠展开的空间结构也可创建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图3)。所示某自成型的游泳馆生成过程,其结构方案同样适用于临时性大空间。

目前建筑界对于活动型大空间的探索刚刚开始,建筑实例大多仅是一次性拆迁,可重复拆迁的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将是未来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种建筑类型。

四、巨构型大空间

巨构型大空间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出现的,表现为空间绝对尺度的加大,运用巨型结构形成大空间,其应用范围可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

1. 城市大空间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追求覆盖范围更大的空间,大空间建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局限,逐步向着更大尺度发展,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就已初显端倪。从功能上看,城市大空间是为多种功能服务,用巨型结构覆盖一个或几个街区,形成功能齐全、联系方便、可人工控制气候的环境,仿佛室内化的城市,其出现将有利于未来城市的更新与改造。

在覆盖能力方面,目前跨度150m以上的超大型建筑已非个案,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研究跨度达到300m以上的超大空间结构。英国伦敦千年穹顶即是一例,其穹顶面积10万m2,穹顶周长1km,直径达365m,中心高度50m(图4,图5),如果以前建造跨度超过1 000m的超大穹顶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实现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图6),那么现在这些想法随着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现实。

2. 空中大空间

随着建筑高度的纪录被不断刷新,人们在探索空中城市的可能性,随着城市未来向空中发展,或许有朝一日会出现科幻电影中的空中巨厦。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过空中巨型结构的设想,以缓解日本人口密度过高的社会问题。近期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Shimizu Construction Co.)又提出了建造一栋在上班时间能容纳约100万人的金字塔“空中城市”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图7)。这座名为“挑战2004”的巨型建筑物的底面为2 800m×2 800m的方形平面,顶部升入空中,高达2 004 m的金字塔采用多层桁架式网格结构。在这个巨型空间结构中,仅空心球节点直径就高达50m,功能为内部空间交通运输的集散与转换。

3. 海洋大空间

用于采掘能源的海上钻井平台及工作附属设施是海上巨型结构的代表。开发海上巨型结构,以扩大生存空间并形成海洋大空间也是人们的一种设想。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曾提出“海上浮动城市”的设想。在浮动城市中,“居住细胞”将附着在漂浮于海面上的大圆筒的内外壁面上。

五、结语

上述四种大空间模式虽然有的只是设想,有的刚刚起步,而且实施将受技术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认同的制约,但却给我们很大启迪,预示出未来大空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约翰·奇尔顿著.高立人译.空间网格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赖德霖·富勒.设计科学及其他.世界建筑,1998(1)

上一篇:国有企业创新管理下一篇: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