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共12篇)
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 篇1
设计方案的优化就是运用价值工程原理择优选择最佳方案, 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力求用最低的周期总成本生产出在功能上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工程项目, 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组织的活动。
一、医院建筑优化设计管理的程序任务
因医院建筑的功能多、系统多, 所有优化设计管理的程序任务要从优化设计的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及组织与协调等六个方面进行管理。
(一) 质量控制
1. 确定项目质量的要求和标准
要确定项目质量的要求和标准, 满足设计质监部门质量评定标准和要求, 并作为质量控制目标值, 参与分析和评估文件, 作为方案设计优化任务书的一部分。
2. 研究设计文件
研究图纸、技术说明和计算书等设计文件, 发现问题, 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 对设计变更进行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 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设计变更手续。
3. 审核文件
审核各设计阶段的图纸、技术说明和计算书等设计文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有关设计质量要求和标准, 并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若有必要, 组织有关专家对结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 以确定施工的可行性、结构的可靠性, 进一步降低建造成本。
4. 审核系统设计
对常规设备系统的技术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进意见;审核有关水、电、气等系统设计与有关市政工程规范、地块市政条件是否相符合, 争取获得市有关部门审查通过。
5. 审核施工图
审核施工图设计是否有足够的深度, 是否满足可施工的要求, 以确保施工进度计划的顺利进行;会同有关部门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 必要时组织会议或专家论证。
(二) 投资控制
1. 论证总投资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进行项目总投资目标的分析、论证;根据方案设计, 审核项目总投资目标参考, 并基于优化方案对估算做出调整。
2. 编制切块、分解规划
进一步编制项目总投资切块、分解规划, 并在设计过程中控制其执行;若有必要, 及时提出调整总投资切块、分解规划的建议。
3. 审核概算
审核项目总投资概算, 在设计深化过程中严格控制在总概算所确定的投资计划值, 对设计概算做出评价报告和建议;根据工程概算和工程进度表, 编制设计阶段资金使用计划, 并控制其执行, 必要时, 对上述计划提出调整建议;审核施工图概算, 调整总投资计划。
4. 运用价值工程方法
采用价值工程方法, 在充分满足项目功能的条件下考虑进一步挖掘节约投资的潜力;进行投资计划值和实际值的动态跟踪比较, 并提交各种投资控制报表和报告;控制设计变更, 注意检查变更设计的结构性、经济性、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要求。
(三) 进度控制
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 有关施工进度要与施工监理单位协商讨论;审核设计方提出的详细的设计进度计划和出图计划, 并控制其执行, 避免发生因设计单位推迟进度而造成施工单位要求索赔。
(四) 合同管理
确定施工分包合同结构及招投标方式;确定主要甲供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计划。
建设方要对设计文件尽快做出决策和审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进度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和纠偏。
确定设计合同结构;选择标准合同文本, 起草设计合同及特殊条款。
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分析设计合同条款, 分析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如何进行风险转移。
进行设计合同执行期间的跟踪管理, 包括合同执行情况检查, 以及合同的修改、签订补充协议等事宜;分析可能发生索赔的原因, 制定防范性对策, 减少委托方索赔事件的发生, 协助委托方处理有关设计合同的索赔事宜, 并处理合同纠纷事宜;整理有关合同管理的报表和报告。
(五) 信息管理
对设计阶段的信息进行分解, 建立设计阶段工程信息编码体系;建立设计阶段信息管理制度, 并控制其执行。
监理有关会议制度, 整理会议记录;督促设计单位整理工程技术经济资料、档案;将所有设计文档 (包括图纸、技术说明、来往函件、会议纪要、政府批件等) 装订成册, 在项目结束后整理归档。
(六) 组织协调
处理设计与各市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联系, 摸清有关设计参数和要求;做好方案及扩初审批的准备工作, 处理和解决方案和扩初审批的有关问题。
协调设计与招标、施工之间的关系;协调设计方进行主体设计与专业细部设计、设计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关系。
二、医院建筑优化设计管理的原则内容
医院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大型系统工程, 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 而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 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 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 但正是这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0%以上, 单项工程设计中, 其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设备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 据统计, 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 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 可降低工程造价5%左右。
要实现建设意图, 必须从整体全局考虑, 从各分专业子系统入手, 从选址、勘察、设计到施工, 环环相扣。
(一) 建筑设计的优化
1. 医院建筑设计必须因地制宜
医院建设要从国情、地域特点、医疗服务要求、医院管理模式出发,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和建筑功能布局、建筑形式, 这样才能建设出适用、经济、科学的医院建筑。由于地区不同、医疗服务模式不同、医院管理模式不同, 因而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医院建筑形式。盲目地谈国际上的先进模式和趋势, 而不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 一定出不了好的建设方案。在医院的建设中, “因地制宜”是医院管理者、设计者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2. 医院建筑设计应更重视细节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医院建筑设计上差距最大的是在细节方面, 国内大多数设计者对细节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 在医院建设过程中, 不光要重点考虑功能布局、建筑造型, 对于细节、细部、人性化方面, 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诸如一个开关的位置、一个候诊室的色彩、一个窗帘的形式等。只有这些细节精致起来, 建筑整体才能保证合理与精彩。“细节决定成败”应该是医院管理者与设计者共同遵守的准则。
3. 医院建筑设计方案确定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由于医院建筑具有复杂性和个体性, 在方案设计阶段, 建筑师应常会与院方反复进行意见沟通, 不但要和管理者讨论, 还要和具体的使用科室的人员讨论, 广泛听取意见, 这有利于方案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即更能适应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使用特点。但在沟通工作过程中, 由于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不同, 不同的医生对功能布局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 有时同一部门的医生, 甚至会有截然相反的理解和要求。发生这种情况时, 建议管理者应在充分听取使用部门意见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 合理取舍, 科学决策, 既要民主又要集中。不听取使用者的意见, 武断决策, 会使医院建设偏离实际工作需要;而过于“民主”, 往往陷入局部问题的纠缠, 而无法实现宏观上的有效控制, 极易造成决策失误。
4. 医院建设的成败, 管理者起着决定作用
一个项目最终的好坏、成败, 从全局上来讲, 管理者是起决定作用的, 因为参与建设的其他部门、人员, 考虑问题往往有其片面性, 比如, 设计单位往往考虑如何设计得更好, 而对投资控制、日后运行使用考虑不多。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 要统筹考虑各方面问题、各种意见, 综合平衡决策。随着国家工程建设的日益规范, 医院建设项目管理者, 不一定是建筑专家, 但一定是管理专家。我们的医院管理者只要将参建单位有机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 合理处理内部需求与建设项目的矛盾, 并重点依靠项目管理、监理、设计等单位的技术支持, 选择好的施工单位, 最终的建设结果是会令人满意的。
(二) 结构、建筑设备设计的优化
1. 基坑支护设计优化
深基坑支护是一个大型工程, 基坑支护设计要根据岩土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设计, 做到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基坑支护方案设计要根据地区的岩土特性进行, 通过多种方案的筛选, 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 也要避免设计冒进。基坑支护设计不仅要保证岩土开挖、地下结构施工的安全, 而且要使周围环境不受损害。这既是国家规范的要求, 也是社会大环境的趋势。
2. 结构设计优化
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是在保证建筑物安全、技术上可行、配合并促进建筑设计的前提下, 以最经济的手段来实现建筑的预期效果。建筑物在经济上合理与否, 取决于设计的合理和优化, 特别是高层建筑, 设计上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可以挖掘经济效益。结构体系的优化和设计过程中的精益求精, 不仅带来合理的设计, 而且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结构优化设计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快速自动设计过程, 可以在满足规范等约束条件下得到优化的设计方案, 降低结构造价, 提高结构性能, 增大使用空间, 缩短施工工期, 这是建筑设计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为了使结构设计做到尽善尽美, 满足结构设计的全面要求, 结构设计优化途径的核心内容通常包括三方面: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要合理、结构计算与内力分析要正确、细部设计与构造措施要周密。三方面的工作互为呼应, 缺一不可。
3. 建筑设备设计的优化
建筑设备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 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 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 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组合, 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三) 节能设计的优化
1. 建筑单体
建筑节能要考虑建筑单体通过外形轮廓的变化尽量延长外轮廓面, 使病房、走廊具有自然采光和通风;内墙采用轻质成品隔墙, 减轻建筑总重量, 节约能耗;幕墙或外窗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屋面采用新型保温材料。
2. 给排水节能
给排水节能应考虑采用合理的用水量指标 (包括冷水、热水定额) , 给水系统采用合理的竖向分区, 充分利用市政水压, 各楼层按功能分区独立计量, 锅炉和空调补水管单独设水表计量, 热水及蒸汽管选用性能优良的保温材料, 确保有效地保温厚度, 水泵采用高效率环保型产品, 卫生洁具采用节水型产品, 限制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 如冲水量6L/次的大便器, 陶瓷片密封水嘴, 汽水换热器采用节能型产品。
3. 电气节能
应考虑能源管理电能计量设于35KV电源进线侧, 对整体用电统一计量;主要节能措施包括:采用节能型干式变压器, 采用节能型荧光灯具, 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对楼内的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热交换站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 使整个病房大楼的各种设备更安全、可靠、节能、高效地运行。
4. 暖通、动力节能
应考虑空调通风设备均选择符合能耗和性能指标优良的产品, 过渡季节和采用室外空气进行预冷时, 尽可能利用新风系统, 空调水系统采用二次泵系统和变频调节, 空调系统满足各种控制要求, 病房大楼各房间可实现分户计量。
三、结论与建议
1.设计是关键
进行优化设计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 而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 其关键就在于设计。当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 按专业部分进行优化、细化、量化而后运行。设计优化管理, 旨在于打破旧的、固定不变的教条, 采取积极地动态管理办法。
2.项目前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建设投资项目要耗费大量资金、物资和人力等宝贵资源, 且具有一次性和固定性特点, 一旦建成难于更改, 因此在建设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要进行优化设计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包括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 , 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
3.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
在优化设计中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 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 要考虑整体系统和专业子系统的关系, 专业子系统要服从整体。
4.应有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应督促设计院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机构, 成立监督机构, 即领导亲自挂帅, 与设计院内起主导作用的专家形成有机结合体, 设立质量检查小组, 在设计过程中跟踪服务, 对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正并处理。
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 篇2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绿色医院建设的开展,医院的绿色建筑技术逐渐被探索,以实现低碳节能、生态环保及经济效益的绿色医院模式正逐步建立。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医院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信更多更实用生态的节能技术将被应用到医院建筑中来。另外,绿色医院还需要在施工及运行等多阶段给予关注及落实。
参考文献
[1]刁淑鑫.基于“四节一环保”下的绿色医院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7.
[2]聂鑫.BIM技术对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的影响[D].北京建筑大学,2016.
[3]张旻.基于建筑风环境理念下的太原地区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4]张智俊.绿色医院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王静.基于CRS模式的绿色医院建筑策划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与管线布设 篇3
管线系统是维持各种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在建筑设计中对管线布设的考虑因素也越来越多。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内部空间、功能分区等建筑设计范围内的因素,而忽视设备管线的约束,就会在建筑设计及深化过程中反复修改,增设管井管线,最终影响建筑空间品质。
现代综合医院中的主要管线系统
1.给排水系统
医院的卫生设备大大多于普通建筑,用水的供给要充分保证质量和持续性,而且要符合各科室以及不同医疗设备对水压、水温、水质的各项要求。
2.医疗气体系统
医用气体系统是现代综合医院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患者生命支持系统,除门诊各科室、住院部、手术中心、急诊急救部需要配置外,癌症治疗、美容整形等领域都有应用。气体系统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因此其管线的布设要求比较严格。在供给路线中要防止气体泄漏、管道风化锈蚀,避免气体液体或环境的污染,而且由于气体成分和湿度等条件不同,管道管径、坡度都各不相同。气体经过管道传输,到达和患者直接相关的末端出口装置,气体终带的设计宜靠墙,靠边,结合内部空间合理设计。
3.空调系统系统
医院的空调系统不同于多数其他类型建筑:如有些部门科室的空气中含有细菌、病毒,有的含有余热和余温,有的含有异味、有害气体或粉尘;有的需要严格控制各区域的气流和风速;有些部门需要独立的空调系统;有些部门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人体有害,必须经过严格过滤后才能排放。综合医院科室繁多,对于空调系统所要求的温度、洁净度、运行时间,以及负荷条件,各部及科室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空调系统需细化分区,并且针对不同科室及区域多样化设计空调方式,并满足各房间或部门独立调节与控制的可能性。
4.电气系统
医院电气系统与普通建筑相比区别很大,如防干扰、断电保护、供电负荷等。由于患者体质特殊,对那些直接与患者或患者身体接触的电气设备,要求有更高。现代综合医院规模庞大,许多科室不常常增设电设备,因此需在实验室、检验科中心等发展迅速的部门配电线槽,为增设设备提供灵活的选择。
5.其他系统
随着医疗品质的提升,直饮水系统,管道物流系统等各种诊疗、服务设备管线正为更多的医院采用,建筑师要学习和重视如何合理组织预留高新设备的管线空间。
医院建筑设计与管线布设策略
1. 合理组织满足功能需求
在综合医院设计中,主要竖向管线经常被集中设置,既可以节约建筑面积,又宜与横向管线衔接。竖向管线集中设置已成为医院建设设计中的主要原则之一。设备管线的敷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医院建筑的空间和布局。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阳·德律教授(Prof. JanDelrue)在教学和设计中特别重视管线的布设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管线应集中布设,与建筑结构构件集成处理。这一观点始终贯穿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平面布局中仅有的几个竖直管井次级的管线往往沿水平向敷设,并向竖向管井集中。竖向管井成为整座建筑的管线枢纽,横向管线成为其向外辐射的水平脉络。竖向管井经常和楼电梯等竖向交通核心在一起集中布置,其他部分则没有集中的竖向管线。
竖向管井影响平面空间利用,横向管线则直接影响建筑的竖向层高。在保证管线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减小吊顶所占空间,有利于节约成本,室内空间舒适性。要合理处理高层医院层高,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减少竖向管线的水平叠加。②管线敷设前要了解梁的位置、走向,与结构共同优化设计。③在所有常用管线中占用空间最大的是空调风管,因此要合理预留,避免后期使用空间不足。首先,暖通专业要精确计算风管管径。其次,风管的布设长度不宜过长,尽量少跨柱网,且布线过长会造成截面尺寸加大、回风处理困难、噪音增大等
弊端。
2. 总体规划避免管线交叉
在建筑设计中要了解设备专业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优化管道走向,出现交叉问题应及时协调解决。在的到一些管线设备信息时,设计师要大致梳理管线的总体走向。清楚管井内有哪些立管,各立管来自哪里,通向何处,穿越哪些楼层,各层是否有支管等。知道管井的周边环境和基本情况,管井的所需空间及各管线的主要信息,这些都是合理布设医院管线的基础。
结语
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 篇4
體檢機構是指以開展體檢服務爲主的醫療機構,分爲體檢中心和體檢站。其中體檢中心要求符合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場所建築總面積不少于1 000m2。在綜合醫院中,體檢中心作爲一個科室分支,不僅是醫院營銷與品牌强化的重要手段,更具有促進全民健康教育、建立服務網絡、優化服務質量等作用。
健康檢查始源可追溯到1908年的美國士兵體檢。各個國家的衛生保健系統的運轉方式雖有不同,但部分做法仍值得我們借鑒。例如在英國,著名的BUPA健檢中心(1)的服務涵蓋個人健康、公司健康醫療、長期照顧、護理之家、電話醫療咨詢、體能俱樂部等内容;作爲英國最大的健康慈善機構,Nuffield醫療集團(2)更擁有附屬醫院和養生康樂中心;在日本,出現了以體檢車爲媒介的移動體檢方式;在美國,健康管理與保險行業相結合,醫療保險公司鼓勵顧客進行健康體檢以减少顧客的患病幾率和醫療費用。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定期體檢的人口比重相對較低,一綫城市也僅爲12%~20%。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民衆對自身健康狀况越來越關心,定期進行全面體檢成爲管理健康狀况的一種常用手段。根據定期體檢得到的系統的個人健康信息,醫生可作出相應的診斷和建議,從而改善健康、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提升個人生活水平,進而提高總體社會生産力。這種觀念的日漸普及使當前我國定期體檢的人數逐步增加,體檢市場有很大的發展潜力。
依照經營方式,體檢中心可分爲民營專業體檢中心與綜合醫院附屬體檢中心。民營專業體檢中心多租用普通寫字樓,在室内設計階段根據功能流程需求對空間進行二次設計,醫療水平相對較低。綜合醫院附屬體檢中心是我國當前體檢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擁有完善的醫療設備和巨大的專家資源,并以醫院品牌爲依托,能够兼顧大衆體檢和高端體檢,一旦查出疾病,可立即安排進一步的確診和治療。因此,體檢中心通常會作爲綜合醫院建築的一部分進行建設。在其選址規劃、醫療專業方面的建築和空間設計中,建築師的參與足以對其使用起到主導作用,因而近年來,綜合醫院管理下的體檢中心(以下簡稱體檢中心)的建築設計逐漸成爲醫療建築設計領域值得深入研究的對象之一。
二、設計原則與規劃布局
1. 設計原則
科學規劃——在城市規劃階段,應根據綜合醫院級别及地區需求,合理規劃不同規模、等級的體檢中心,并與小型體檢站、衛生院健康站形成合理的輻射關系;在綜合醫院建設的可行性研究階段,應對體檢中心的規模有科學的評測,并確定其經營策略(獨立對外經營或是利用原有醫療功能區塊,如門診、醫技等);在醫院功能分區階段,應結合體檢中心的規模(或預見規模)和經營策略進行布局。
合理分區——醫務人員、普通體檢者、特殊體檢區應有相對獨立又便于聯系的功能區域,避免因功能分區不當而造成的流綫混亂和不便。由于體檢人群默認爲健康或亞健康人群,爲防止與就診患者交叉感染,體檢中心應有相對獨立的區域、主入口和步行系統。
流綫便捷——個人體檢者通常衹能在周末進行體檢,團隊體檢時往往會因人流集中導致體檢路綫交叉而降低效率,加之體檢項目日趨多樣,因此體檢中心宜采用一體化體檢服務,建築内流綫設計應參考普遍體檢流綫,使體檢者無需或盡可能少走回頭路,提高體檢效率。
安全提升——體檢中心的安全包括“體檢安全”和“穩私安全”。體檢安全指避免體檢者在體檢全過程中與入院病人發生交叉感染。如果體檢中心設在門診樓内,宜有單獨的入口及獨立成套的醫療設備;如與門診合用醫技科的醫療設備時,應對建築流綫作特别處理,盡可能减少交叉。隱私安全則是指確保體檢者個人資料的安全和體檢過程的安静私密,尤其是女性及VIP體檢者。
環境人性——體檢中心環境的人性化設計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體檢中心主要有普通體檢者、女性體檢者、VIP及醫務人員4條流綫,當體檢中心與門診合設時需與門診患者分流,因此體檢中心空間設計應導嚮明確。第二,體檢中心屬于醫療設施,加之部分項目需體檢者空腹進行長時間的等候,室内外環境宜安静舒適。第三,因體檢者多數爲健康人,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對空間品質的要求較高,因此體檢中心的環境布置較醫院的普通科室宜相對温馨。
2. 布局類型
體檢中心在綜合醫院中的布局可分爲3種類型:獨棟型(包括復合型和單一型)、獨立分支型、科室分支型(表1)。
三、體檢中心建築設計
1. 平面功能設計
體檢中心按照功能可分爲體檢區、休息接待區和辦公區(圖5)。
在科室分支型的體檢中心,檢驗可通過醫院物流系統與醫技的檢驗中心聯系,既節省面積又充分利用資源。休息接待區包括門廳、集中等候大廳、接待處、結算處、咨詢室、餐廳、走廊等。辦公區包括更衣室、資料信息中心、主任及副主任辦公室、醫生辦公室、護士休息室、財務出納、清洗室、洽談室等。其中財務出納應與前臺結算有便捷的聯系。爲防止交叉感染,體檢中心不宜與門急診合用預約、服務、收費處。以南京同仁醫院體檢中心爲例(圖6),其體檢區與醫生區均互不幹擾,VIP與女性檢查區均有獨立區域。醫生區宜與主等候廳有便捷的聯系,使體檢者欲嚮醫生咨詢時不必穿越體檢區,方便各種檢後服務的開展。
目前,醫院體檢機構的服務大致可分爲普通個人體檢、團體體檢、特殊體檢(如病理體檢、婚檢等)三類,主要分餐前項目和餐後項目兩部分進行(表2)。
依照體檢流程,體檢中心面嚮體檢者的對外營業部分可分爲接待區、餐前體檢區、用餐區、餐後體檢區。餐後體檢區包含臨床體檢區和功能體檢區,項目占體檢全過程總量約60%。餐後各檢查項目可不分先後、交叉進行。在條件允許的情况下,可將婦科檢查使用的B超、彩超與其他區域分開設置。
體檢中心的體檢和醫務人員兩條主要流綫不應交叉。體檢流綫宜順應普通體檢流程設計,主體檢走道宜形成單嚮環路,盡量减少回頭路和往返路綫(圖7)。
體檢流綫又可細分爲普通體檢流綫和VIP體檢流綫,其中應考慮普通體檢流綫中女性體檢者在部分項目中流綫的私密性。普通體檢和VIP流綫可共用X光、心電圖、采血室、檢驗室等通用設備。在建築設計中,這些科室可采用雙開門,檢查時關門封閉其中一個走道便可保證其私密性(圖8)。
體檢區通道寬度一般應不小于2.0m~2.5m;臨床體檢區檢查室面積在8m2~15m2較合適,功能體檢區檢查室的房間體積應與醫療設備體型相宜。由于體檢中心接待的絶大多數爲健康人群且無治療需求,因此一般情况下體檢中心無需配置過于高檔和特殊的儀器,普通的醫療設備都是適宜的。體檢中心使用的醫療設備可分爲檢驗設備、放射設備、超聲設備三類。
除了接待個人體檢者和普通體檢團體,綜合醫院管理下的體檢中心還要接待大型體檢團體和特殊體檢者(如軍檢、高考體檢等),這也要求體檢中心能够具備較强的適應性。因此,體檢中心還應考慮設置若幹預留房間以應對特殊情况下突增的體檢人流。
體檢中心建築設計的細節應更詳細地考慮適用性和人性化。大型體檢中心如改善候診條件,可考慮采用廳式二次候診,此舉亦可增加各體檢科室的可識别性和領域感。體檢中心若設搶救室,宜設于采血室附近,以確保體檢者在采血後出現意外狀况時能够在最短時間内得到救護,既可保障應急醫療的順利進行,而且對其他體檢者的影响甚小。衛生間宜設置在檢驗科附近,甚至前室直接與檢驗科相鄰,以便在隔墻上開設傳遞窗,既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檢驗品被污染而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也免去了體檢者端着備檢品穿行于走廊、科室間的尷尬。
2. 空間環境設計
體檢中心的内部空間應對各種人流有明確的導嚮,設在綜合醫院門診樓内的體檢中心更應在建築内外具備清晰的導嚮系統,以避免體檢人流與門急診患者人流交叉。除了合理進行功能布局,室内空間設計時可利用鋪地、色彩、標識等要素加以輔助、强化。
基于并非治療的功能屬性,體檢中心的室内環境應比普通醫院更加温馨、安静。設計的重點應放在入口門廳、集中等候大廳、候診廊、餐廳等人流集中、停留時間較長的公共空間,而多數檢查室由于面積較小且可能隨時間和設備的變化而改變使用功能,其室内空間不宜過多裝飾,適用即可。等候區、餐廳等人流較集中的公共空間環境設計,可充分利用隔斷、燈光、壁紙、家具等要素形成半開放、領域感强而不失活力的空間。室内宜采用暖色調,顔色不可過多并配以適宜室内種植、利于健康、形態優美的緑色植物,使體檢者心情放鬆(圖9)。這樣既可避免浪費、有效利用資源,亦可爲綜合醫院管理下的體檢中心打造一張有别于普通門急診、住院空間的高質量空間名片,有利于提高醫院的整體聲譽和效益。
結語
綜上所述,在綜合醫院體檢中心的規劃與建設中,相關建設部門和建築師都應科學地跟踪、掌握體檢行業的發展趨勢,對區域内的體檢需求和發展情况有準確的把握,合理利用綜合醫院的醫療資源,科學評估體檢中心的規劃布局、建設規模和服務定位,充分了解當前體檢技術以及體檢人群需求的發展情况,在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尊重體檢者對體檢中心安全性、便捷性、人性化的需求,在功能流綫、空間環境以及造型、細部等各方面精心設計,爲提升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参考文献
[1]潘习龙,徐冬尽,张红主编.医院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杭元凤,于泓主编.医用建筑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卫生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医院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建筑选编(第三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高悦.体检中心建设经验谈.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5)
[5]两岸卫生学术交流考察组.台湾健康检查中心见闻.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5)
[6]罗旭,连斌,许苹,柯良根,宋炜,杨志平.医院建立体检中心的市场调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3)
[7]孙乃强.体检市场初长成.中国卫生产业,2005(9)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考题 篇5
姓名:分数:
1、综合医院主要包括:、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7项。
2、医院建设规模是以数量为计算的。
3、医疗工艺流程分为二级流程,一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医院各医疗功能流程;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为各医疗功能流程。
4、病房应获得良好朝向或景观,病房间距≥%的病房满足日照要求。
5、总平面设计中,功能分区应合理,等路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6、供病人使用的电梯和污物梯,应采用。
7、门诊部应设在靠近医院交通入口处,与、邻近。
8、急诊部应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应便于、的停放。
9、住院部护理单元规模一般为— 床,护士站到最远病房门≤ m。
10、重症监护病房(ICU)宜与快捷联系。
11、手术部分为一般手术部与分区要求
12、核磁共振(MRI)检查室自成一区或与放射科组成一区,与门急诊部、邻近,尽量避开强电磁波和干扰。
13、中心(消毒)供应室布局分为三区——、,单向流程,并应卫生通过。
14、每个护理单元应有二个不同方向的;同层≥2个护理单元时,通向公共走道的单元入口处,应设。
医院进出管理系统的设计 篇6
关键词:车牌识别;人脸检测;VC++;OpenCV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 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医院的业务也日渐增多,如何为医院提供一种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开放的信息化生活空间,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下文中,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医院内部管理的高效、互动和快捷。对医院的出入口进行实时智能监控,达到维护治安和防止破坏的作用,及时的把一切可能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案件制止,以及对进出医院的可疑人物及车辆进行信息采集,把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对确保医院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工作,是基于VC++和openCV设计开发了一款实用的医院车辆及人员进出管理系统。能够对来访车辆进行自动车牌识别,根据车辆的数据库信息查询,实现门禁系统的自动控制;同时系统还包含人脸检测模块,能够对每天来访的人员进行人数统计。
2 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功能主要分为两大模块:监控管理和数据库信息管理。具体功能图如下所示:
3 系统详细设计
打开和关闭摄像头:通过调用opencv中的函数cvCaptureFromCAM();初始化从摄像头中获取视频,获得每一帧的图像,并显示在窗口的图片控件上。通过调用opencv中的函数cvReleaseCapture();释放资源,并将视频窗口销毁,实现关闭摄像头的功能。
实时信息采集:通过函数cvSaveImage();将图片保存,并进行命名,可将当前摄像头所捕捉到的状况进行采集,可对进出医院的可疑人员和车辆进行抓拍。
人脸检测:在opencv中含有根据人脸模板训练的人脸分类haarcascade_frontalface_alt2.xml。通过加载分类器,可以对当前帧的图像中出现的人脸进行识别,并通过cvCircle()将人脸圈出,实现人脸检测功能。通过检测出来的人脸可以知道今天目前为止该医院共进出了多少人次,并将信息通过定时器定时刷新信息,反馈给保安人员。
车牌识别:车辆检测可以采用埋地线圈检测、红外检测、雷达检测技术、视频检测等多种方式。采用视频检测可以避免破坏路面、不必附加外部检测设备、不需矫正触发位置、节省开支,而且更适合移动式、便携式应用的要求。
系统进行视频车辆检测,需要具备很高的处理速度并采用优秀的算法,在基本不丢帧的情况下实现图像采集、处理。若处理速度慢,则导致丢帧,使系统无法检测到行驶速度较快的车辆,同时也难以保证在有利于识别的位置开始识别处理,影响系统识别率。因此,将视频车辆检测与牌照自动识别相结合具备一定的技术难度。
车牌识别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车牌识别流程
车牌图像处理:对于车牌图像,由实时监控录像进行实时保存,在进入车牌识别过程时打开。用dlg.GetPathName()得到图片的路径,将图片打开。因为保存的图片是倒着的,所以将图片显示在图片控件前需要将图片进行旋转。利用函数cvCreateImage()将图片转化为二值化时的大小,用函数cvCvtColor()转化为灰度图,并用cvSmooth()进行高斯滤波,为图片二值化做准备。
图片二值化:所有灰度大于或等于阈值的像素被判定为属于特定物体,其灰度值为255表示,否则这些像素点被排除在物体区域以外,灰度值为0,表示背景或者例外的物体区域。程序中没有用opencv函数库中的cvAdaptiveThreshold()和cvThreshold()进行二值化,而是通过调用AdaptiveThreshold()获得第一个阈值,将最大像素的*0.7作为第二个阈值,进行图片二值化,并将这两个阈值用来做边缘检测函数cvCanny()的参数。
牌照定位:本程序中通过对二值化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后,在对得到的图片进行垂直和水平扫描,在对水平方向从左往右扫描的过程中,对最大信息量的区域圈出,然后进行垂直分割,将得到的区域即为车牌区域,之后再用cvResize()将得到的图片变为统一的大小。也就是车牌定位的过程为:水平分割、垂直分割、二值化牌照字符分割。完成牌照区域的定位后,再将牌照区域分割成单个字符,然后进行识别。字符分割一般采用垂直投影法。由于字符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必然在字符间或字符内的间隙处取得局部最小值的附近,并且这个位置应满足牌照的字符书写格式、字符、尺寸限制和一些其他条件。利用垂直投影法对复杂环境下的汽车图像中的字符分割有较好的效果。
牌照字符识别:字符识别方法主要有基于模板匹配算法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基于模板匹配算法首先将分割后的字符二值化并将其尺寸大小缩放为字符数据库中模板的大小,然后与所有的模板进行匹配,选择最佳匹配作为结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对字符进行特征提取,然后用所获得特征来训练神经网络分配器;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把图像输入网络,由网络自动实现特征提取直至识别出结果。
是否放行:在识别车牌号之后,将得到的车牌号的字符串与数据库中的车牌号的字符串进行对比,如果数据库中有该车牌则是医院的车,放行,否则不放行。
4 论文下一步的工作
本系统基本实现了医院车辆进出的自动化管理,以及进出人员的人次统计。但是目前系统只实现了一个摄像头的视频监控,这还不能满足目前医院多个监控摄像头同时工作的现状。因此,论文下一步的改进工作,是实现医院内多个监控摄像头的同时调取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钟志光,卢君,刘伟荣.Visual C++.NET 数字图象处理实例与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2]何斌,马天予,王运坚,朱红莲.Visual C++ 数字图象处理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夏良正.数字图象处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9.
[4]葛亮.Visual C++从入门到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康晓林,袁建州.Visual C++6.0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Scott Meyers.Effective C++[M].Addison-Wesley,1992.
医院建筑的设计建议 篇7
门急诊设计现状:我国多数大中型医院门急诊部较普遍存在“挤、乱、差”的状况,从建筑设计的方面考虑,主要是对所设计门急诊部有关的基本数据和未来发展的分析与预测欠准确,对各院门急诊的全面情况和规律掌握不够,对医护运作的特点理解不深,所以会出现下面的情形:1)建筑总面积不适应要求,或者是过多安排无关的部门,导致门急诊的主要功能用房和面积难以保证;2)诊疗用房特别是候诊面积不够,且缺乏机动应变的空间,在门急诊高峰季节和就诊高峰期间始终人满为患;3)平面位置欠合理,分流不当,各层面各部位及主次楼梯通道的人流量有失均衡,加上人流往返迂回重复,局部阻塞、通行不畅,以致秩序混乱,病人就诊时间延长,感染机会增多;4)门急诊部的设计标准偏低,设施与设备较差,工艺设计不合理。人流密集场所往往通风不良,盥洗如厕都不方便,在一些急诊部门的输液,留观场所输液架来回拖,使用仪器设备时管线到处拉,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门诊大厅是医院人员最密集亦最公众的场所,又是医院中多种流线的交叉点,门诊大厅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病员能否方便就诊。按照现行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就诊人数是该医院床位数的3倍。综合医院建筑面积指标(m/床)为60 m~64 m,而门诊部所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在15%左右。此标准是1996年颁布的,而新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卫生部已计划在修订。
对于门诊大厅而言,建筑设计中应注意:1)设计上要留有足够的面积,使病员有一个充足的空间,另外要合理安排门诊大厅的各种功能,门诊大厅并不是越大越好,大固然有充足的空间,但亦会造成病员行走的线路过长,且不易分清各部分的功能,反而造成混乱,故门诊大厅可根据功能安排设计成几个相连的厅,而每个厅都要区分出交通空间与滞留空间,这样可有效地对人流进行必要的组织和疏导;2)门诊大厅要有自然采光及通风,这在设计上十分重要。由于门诊大厅一般面向多个不同的功能部门,从侧窗采光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门诊大厅人员密集,面积大,从空间尺度上及卫生条件上均适合设计成高空间或共享空间的形式。现实的设计往往采用天窗的形式。这种形式从采光、通风来讲更适合门诊大厅人员密集的特点,不仅可节省能源,更重要的是可舒缓病员焦虑的心情,倘若有条件在门诊大厅的高空间中种植一些植物(甚至是人工植物),都会对病员的心理有更好的调节作用;3)门诊大厅的主要功能是挂号、交费、取药,这在大型的医院中往往都是要排较长时间的队。因此除在管理上要研究如何缩短排队时间外,在设计上还应考虑细部的处理如何更方便病员。如设置栏杆或可坐式的栏杆,使病员在排队时有依靠,或坐下等候。窗口柜台的高度应比正常人使用时再低一些,在1 050 mm左右。必要时考虑设置专为乘坐轮椅病员服务的柜台。
2 护理单元设计建议
护理单元的平面布置应更趋合理,随着病房楼建筑体型的多样化和中央空调的普及,护理单元的平面布置也一改长期沿用的中间走廊长条形,南病室、北辅房的模式灵活多变。但由于对各类用房的功能及其关系了解不深,对现代化医院建筑的基本要求考虑不够,在平面布置上往往存在功能分区不明确、人物流向欠合理、清污混杂、工休干扰等缺陷,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平面布置原则是:1)病室设置于最好朝向,以直角、钝角、半圆或弧形排列。医师办、治疗、换药、处置、抢救、护士站应集中设置于面对病室的中部,使相互联系紧密,缩短医护路线。护士站应敞开,便于观察病区动态,有助于沟通工休关系,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与亲切感。2)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平时作尸梯、污梯),污洗间,污被服车,污物车存放处组合一区设置于护理单元的终端,以消防门与病室相隔,既符合消防、卫生要求,又使洁污分流,使尸体、污物不致冲着进入病区的人流迎面而出,避免不良心理反应的产生。3)生活用房和办公用房另设一区,减少污染和干扰,科室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临床教学室设于本科病室同层,有利于医疗抢救和教学但必须另设一区,以减少病人、家属的干扰,以利于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4)因地制宜,设置不同标准的病室护理单元。苏北油田医院住院部设计,考虑总体布局中与原有建筑的关系及病室朝向,采用中廊一字形,护理单元的西部采用锯齿形病室、集中卫生间的一般标准,东部每病室自带卫生间,端部为套间型的高标准病房。5)既缩短护理路程又保证各用房能有自然采光通风条件的护理单元。北京东城区芍药国际医院,由14层的住院部和4层门急诊医技裙房组成一个整体。6)提高护理单元平面系数,尽可能扩大病室面积,减少走廊面积。江苏省中医院扩建综合楼,由相错的病室组成Z字形,每层建筑面积1 017 m2,病室每间23.2 m2,占41%,走廊面积占15%,比通常复廊平面提高了平面利用率。
3 洁净手术部布置原则
洁净手术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无菌清洁环境,减少创伤感染,防止交叉感染。而洁净手术部合理布置是防止交叉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洁净手术部合适的平面布置,分区及合理配置辅助用房极为重要。按照这一原则,我们以手术室为中心的洁净区域和手术部外的非洁净区划分界线,两区域中间为清洁区,这样手术区有机地将其他辅助用房合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对独立,互相联系的医疗区,如何处理人员和物品的流向是设计洁净手术部重点,它反映的是手术室控制思路。笔者认为在洁净手术部平面布置中,应遵循“人物分流、洁污分隔、污物不扩散”三原则。具体实施中应采取“入口分流”“内外廊分流”以及“污物不扩散”方式,严格控制洁净区与非洁净区界面。
洁净手术部的布置类型,我们按照术后感染是以“接触感染”为主,“空气感染”为辅的思想原则布置洁净手术部。
1)中央供应型。该形式基于手术感染是以“接触感染”为主的观点,将手术器械,敷料设置优先,其他人流其次。由电梯运来的无菌材料通过中央洁净厅送入各个手术室。在中央洁净厅里面一二名护士则必须进行洗手和换衣后进入,其他医生、护士和病人都从外廊进、出手术室,使用后物品由外廊运出,而且医生、护士使用的洗手池也设置在外廊。
2)单走廊型。单走廊型是从“污物不扩散”观点出发,将手术使用后被污染的物品处理作为优先考虑的重点,而人员流程并不重要。手术使用后器材、废弃物必须打包后运出,需要消毒处理的物品就地消毒后运出或返回手术室。该形式应注意手术室必须带前室,它的功能是在手术前后对手术物品进行有效、彻底的消毒。
3)双走廊型。国内洁净手术部形式大多数为双走廊型(或多走廊型),这种形式已被大多数医护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接受。它从“防止交叉感染”着手,关注手术使用后的器材、物品处理,注重消毒。将手术使用后的器材、废弃物由外走道送出,其他器材、医生、病人则全部由内走道出入。
洁净手术部是医院标志性的部门和形象窗口,它的建设和改造日益迫切。目前我国洁净手术室还处于正在开始建设阶段,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经验,建筑师应加强洁净手术部的研究和管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医院洁净手术部的建设。
摘要:针对现阶段医院门急诊设计现状及可能出现的情形,总结了对于门诊大厅而言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阐述了医院护理单元的平面布置原则,根据洁净手术部布置类型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布置方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医院,门诊部,护理单元,洁净手术部
参考文献
[1]黄锡缪.现代医院建筑特征及发展动向[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1):47-48.
[2]宋晓龙.医院.空间.应变性——未来我国医院建筑研究的主题[J].南方建筑,1995(1):30.
[3]章开文.医院建筑设计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新建筑,2004(4):106.
[4]张春阳,孙一民.以病人为本的医院病房设计[J].新建筑,2002(1):40-41.
[5]张友芗.医院建筑设计探索[J].福建建筑,1994(4):36-37.
[6]董黎.现代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向[J].华中建筑,2001(2):47.
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 篇8
医疗规划, 要制订长远目标
*设计任务书的制订更重要
对于医院建筑, 有些人非常强调最终的效果图, 想方设法把它做得漂亮。最终的效果图固然重要, 但是, 我们认为, 设计任务书的制订更重要。一份详细、科学的设计任务书是建立在医疗规划的基础上的, 它不但要给出各个方面的具体数据, 还要对功能进行合理定位。
*医疗规划制订的三个步骤
在做医疗规划时, 按照我们一般的正常程序, 第一步是收集数据, 这种数据可能是广义的, 也可能是狭义的。我们要调研一个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产业构成。例如, 如果蓝领工人多, 我们的设计满足他们需求的相应科室就会多。另外, 在这些前期数据收集调研当中, 对现有医疗机构、竞争者的情况等要进行评估。第二步是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做分析, 制订出任务书, 制订出定量、定性的设计要求。第三步是由建筑师根据要求, 给出体量关系、未来的分期发展。这三步工作都完成之后, 建筑师才开始进行设计。如果前三步的工作没有做好, 迅速地进入建筑设计阶段, 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中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区域性差异非常大, 医疗规划第一步工作主要是研究当地的人口情况, 例如年龄分布、职业构成, 等等。不同的人口情况对医疗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这是前期医疗规划制定战略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例如, 白领比较多、年轻人比较多的地区和老人比较多、成年人比较多的地区, 对医疗设施的要求明显不一样。
了解了与人口有关的数据后, 即可协调政府制订医疗战略、医疗规划, 同时又帮助医院制订远期计划, 根据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来分析医院将来应发展成什么样。
*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数据的研究, 我们不只是从患者角度出发, 同时也从医护人员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 根据未来的医疗技术发展、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来预测医院将来的发展模式, 从而提出我们的策略和要求。
因此, 我们在前期调研和医疗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的任务书, 不仅对医院当前的发展进行了定位并提出相应要求, 而且还对医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并进行了相关的准备。无论医院是否提出要求, 我们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在横向和纵向上都考虑发展的可能性, 在建筑上和用地上都要做出预留。
总之, 在做前期策划的时候, 不仅要收集静态数据, 同时要总结现在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以及预测未来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
精益设计, 追求最合理、最高效
我们认为, 精益设计是一个新的潮流,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即如何把制造业的经验用于医院建筑设计,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 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某医院的设计过程中, 我们运用了丰田汽车的制造经验, 例如, 如何让库存量为零, 如何让流线、生产线效率最高, 如何能够提供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服务。
通过借鉴, 我们努力提高医院的效率, 使医护人员和各种设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患者身上。这需要对整个医疗医护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组织。
第一步, 我们做了一个流程表, 所有的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建筑师要共同审核这个流程表, 看看在哪些方面能进一步提高。所有的“流水线”上的人都要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 检验自己的过程是不是最合理的, 有没有多余的流线。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大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个流程提出自己的意见。
第二步, 我们做1:1展示模型。这个过程很快, 而且并不昂贵。模型做出来之后, 让所有医护人员从他们的角度来观察那些流线是否合适, 存在什么问题。尽可能让每一个医疗流程、流线都是最高效的, 从而提高医院建筑在运营阶段带来的效益。
以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盒为例, 要让所有的建筑师和参与的人都清楚, 每一个仪器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流程才是最合理、最高效的, 设计平面是否能够满足这种流程的需要?
我们通过这种“精益设计”想要达到的目的是, 让建筑师不仅仅是影响医院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占25%的建筑成本, 更要影响占75%的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
变通性, 处理好不变的东西
医院建筑变通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实现呢?我们认为, 使医院建筑具有变通性的最大矛盾就是要处理不变通的东西。例如, 墙可以是可移动的, 但是柱子是不能移动的, 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处理柱子。首先要设定柱网, 这是为了使建筑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功能, 比如说对于大型设备的使用, 这种柱网是否合适?在设定柱网之后, 下一步要考虑诊室的大小、设备的大小, 要考虑通用性和变通性, 同时也要符合地下停车需求。可以通过柱网的组合, 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另外, 一些功能区域的房间要具有变通性, 房间的大小可以进行调整, 当某一个部门人流多的时候可以增加这个部门的面积, 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率。
简单、高效、具有变通性, 这是我们非常注重的。我们尽量使可变通的面积、可变通的范围最大化, 同时把相对不可变通、不需要变通或者不规则的区域进行处理, 比如手术区、急诊区等等。
循证设计, 注重经验的积累
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 篇9
闽东医院位于福建省福安市, 是闽东规模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院区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 新建病房综合楼, 满足约1000床的住院及5000人次的日门诊量, 并且在新建大楼建成后, 再拆除3号门诊楼, 以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营。整个院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4万m2, 建设用地1.28万m2。病房综合楼层数为地上22层, 地下2层, 总建筑面积7.91万m2。其中, 地上建筑面积6.62万m2, 地下建筑面积1.30万m2。地下停车167辆 (采用机械停车) 。
2 设计原则
医院建筑不只满足病人日常的治疗需要, 建筑师所制造的医疗空间还要具有以下特点: (1) 一个精神松弛的场地———寂静的环境可以舒缓紧张的心情。 (2) 一个给予人文关心的场地———为病人治疗服务。 (3) 一个性能与美学共存的空间———短捷高效的医疗进程和夺目清楚的标识体系设计。 (4) 一个充满时代性及地域性的建筑———结合医院特点, 进行“定制化”设计, 体现医院建筑功能特色。尝试将社会学的观念融入设计中, 本着“国际化、人性化、科学化、现代化、环保节能、可连续发展”的观念, 努力创制一个性能正当、过程科学、技能优秀、环境美好的建筑。
3 设计理念
3.1 应势而合
建筑布局中, 讲究顺势而为。合, 又寓意着围合、融合、和谐, 医院综合楼的设计, 考虑在暂时保留3号门诊楼, 以满足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实施, 在设计中, 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避免建筑的斜角正对道路, 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相对于两条道路的立面效果, 使建筑和地势联珠联璧合, 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3.2 韵律
作为医院的主体, 综合楼和原有1号病房楼首尾呼应, 采用直线和折线的引申和变异, 加以虚实对比的韵律感, 谱写医院建筑的“健康之韵”
4 规划设计
根据地形和规划条件, 综合楼需退鹤山西路道路红线21m, 退世纪大道道路红线16 m, 西侧退让消防间距不小于9 m。北侧与6号病房楼和3号门诊楼留不小于6m的安全施工距离。
为更好地适应医院发展和运营, 本项目分两步实施:第一步:现在南侧用地范围内建设综合病房楼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建成投入使用后, 将原来6号病房楼和3号门诊楼的功能搬入新建综合楼中。第二步:拆除3号门诊楼建设地下车库, 由于3号楼地势较高, 为顺应地势, 建设两层地下室, 其上布置康复绿地, 形成整个医院康复绿地。同时改造6号病房楼, 作为新综合楼的裙房, 完成医院功能的优化整合。使之与新建大楼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整个院区形成以该建筑和1号病房楼为双核心, 2号楼, 4号楼, 6号楼为辅的医疗场区。
5 交通组织
院区内道路结构力求简单便捷, 合理组织院区交通。出入口设置的原则为“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住院与就诊分流”。
(1) 院区各出入口均布置在鹤山西路和秦溪路上。
(2) 新建综合楼主出入口设置在鹤山西路, 结合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 就诊人流经入口广场引导到达门诊出入口。
(3) 急诊出入口与秦溪路上原1号楼住院探视出入口合用, 方便急诊患者快速到达急诊区。
(4) 后勤出入口独立设置在秦溪路上, 后勤人流车流通过后勤出入口进入后勤区。
(5) 污物出口设置在鹤山西路西侧, 污物由地下打包, 利用夜间, 分时段由污物出口运出院区, 避免对其他流线造成影响。
新建病房综合楼于原有1号病房楼的围合, 形成沿鹤山西路和秦溪路的入口广场区。连接起医院的各个出入口。
内部采用环形道路系统, 将各个出入口串联起来, 使各类人群都能方便快捷的到达院区各个部分。
停车采用地上、地下相结合, 地上主要为急救及无障碍车位。其他机动车通过地库出入口将车辆引入地下, 最大化实现人车分流, 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就诊环境 (见图1、2) 。
6 建筑立面设计
本项目立面设计风格, 一虚一实, 以及横向线条为立面构成要素, 互相穿插对比, 形成典型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态。以大面积的虚实对比、精致的细部设计、丰富的形体造型, 塑造现代医院建筑新形象, 具有标志性、时代性。
7 功能布局
本项目集中了门诊、急诊、医技、住院等功能, 功能较为复杂, 设计中引入医疗街的概念, 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成区, 通过医疗街道串联起来。做到医患分流, 患患分流。使各种流线简单明了。
各功能采用竖向分区, 分别设置不同的竖向交通, 1~12层为门急诊区、医技区, 13层及以上为住院区。
(1) 地下空间规划:为了充分利用土地, 地下一层设置放射科、120调度中心、消防控制中心、非机动车停车及发电机房、高低压配电等设备用房。机动车停车采用机械立体车位。地上和地下空间各自成区, 相互不影响。
(2) 地上部分:门急诊病房综合楼门诊部分设置九层, 采用医疗街+模块化的设计理念, 首层布置三层通高的门诊及住院大厅, 阳光充足, 使患者体验轻松开阔的就医环境。在大厅中部共设置两部自动扶梯和两部门诊电梯, 专门服务于门诊患者方便快捷地到达所需就医楼层。考虑到医患分流, 在大厅中部设置了两部专门供医生使用的医护电梯。儿科单独出入口设置在综合楼北侧, 且为了照顾到儿童和孕妇这些特殊人群, 专门设置了两部直接到达儿科中心和妇产科中心的病人梯。在急诊急救部分设置一部专门供急诊患者的急诊专用电梯。住院入口设置在综合楼北侧正中, 并设置八台病床电梯直达住院部, 其中一台病床电梯设置为手术专用梯, 一台作为药品运送电梯。
手术中心部分在设计过程中, 严格遵守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三区划分的原则, 设置了洁净走道和污物通道, 医务人员和患者通过洁净走道进入手术室, 术后物品打包后, 经过污物走道运送到污物电梯。
13层以上的病房层, 每层均为一个科室, 医护工作区域设置在两个护理单元的中部, 医护办公区域采用开敞的大空间设计, 同时设计医护休闲区域, 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个缓解疲惫以及探讨医护经验及知识的一个交流空间。在每个护理单元的端部扩大走廊空间, 设置一个供家属休闲以及聊天的一个区域 (见图3、4) 。
8 消防设计
本项目综合楼的周边设置了环形消防车道及消防登高操作场地, 消防车道净宽大于4m, 距建筑外墙均不小于5m,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不小于8m×15m, 同时设置了消防救援窗口, 满足消防通道及登高的要求;新建建筑与周边原有建筑的防火间距均满足规范的要求。
综合楼建筑高度为90.30m (建筑室外地面到屋面) , 为一类高层医疗建筑, 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总的分为48个防火分区, 其中地下室6个防火分区, 均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地上每个防火分区均不超过2000m2, 地下机械停车库防火分区不超过2600m2, 地下室其他功能用房防火分区不超过1000m2, 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均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本建筑共设置6部疏散楼梯, 19部电梯, 其中2部为消防电梯, 满足疏散和消防的要求。
9 结语
医院病房综合楼与地势契合, 浑然天成, 与原有建筑呼应, 和谐共生, 经过重新塑造的入口广场, 和谐的建筑, 健康的韵律, 共同打造闽东地区医疗建筑事业的新篇章。跟着医疗各性能组成的有机增加与医疗技能的快速进步, 医疗建筑已成为目前更新速度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目前, 我国医院体系也在经历着涉及体制、模式和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时期, 怎样提升各大医院的总体机能, 其实对医院来说是全方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医院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篇10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 由于执行的是计划经济政策, 建设费用均由上级拨款, 医院只能用有限的款项在医院基地内见缝插针地零星添建, 以致医院总体布局凌乱无章。许多房屋弃之可惜, 留下又阻碍了发展, 缺乏一个现代化医院所需的起码硬件条件。
在当今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政策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新形势下, 大部分医院在争取政府拨款的同时需自筹资金, 如何使新建工程项目经济合理,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求得回收率高而快, 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在一所医院确定建设工程项目之前缺乏建设前期策划过程。在不少项目中, 没有对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研究, 由建筑设计专家与医院领导决策层进行沟通、比较, 提出一个远近期逐步发展、过渡、切合实际的建筑总体规划, 并制定一份实施工程项目的详细任务书等准备工作。仅凭空地提出建筑设计招标, 不仅使参标的设计单位因缺乏足够的设计要求与切实可行的任务书, 以致方案设计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还使业主花了大笔费用与精力而得不到一个切合实际的好方案。包括国际性招标在内, 往往只能在选取时偏重造型而选不到一个内部功能使用合理经济的好方案。更何况如若没有在合理的总体规划下进行, 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医院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领域相当复杂、专业性极强的项目。它既要满足医院内部医疗技术功能各部分合理管理、操作的体系;又要为病人、医护人员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诊疗环境;同时, 要有一个具有医院本身内涵与地方特色的造型。以上三者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是不可能通过一个或一个半月的“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我们在近期的实践中,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并通过对医院建设工程前期策划的研究, 集国内外的经验, 做了初步的尝试。我们的工作大致分三阶段进行:a.实地调查与数据采集。与医院领导决策层进行沟通、交流, 阐明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的特点, 医院建筑与医疗技术发展的关
系, 国内外医院建筑发展的新动向, 对照本院的实际问题与差距等。b.资料分析与可行性研究。包括面积指标的分析比较, 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面积指标, 提出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远近期建筑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与逐步过渡、分期实施步骤;与医院领导决策层及职代会代表沟通, 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能性及优缺点, 商讨医院发展的大计。c.当前建设项目的任务书编制 (细则) 。与相关科室切磋, 由领导决策层把关, 制定当前项目的详细任务书。无论是医院建筑物的主体或是医疗设备, 若能充分使用, 就能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而不是愈大愈好。
医院建设前期策划的重要性, 还没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许多业主并未意识到它对医院整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不愿出资先行此项工作。岂不知这项工作的成功进行可使业主在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 从而提高效率, 节省资金, 并且对医院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计划与实施步骤。以下以陕西省的二个市级医院为例进行探讨。
1太仓市新区医院
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医院的设计中, 任务书很不明确, 加之该医院是由原第三人民医院与原中医院合并而成的, 现状条件复杂。因此, 首先我们为了较准确地把握医院的内部功能要求及医院的发展规模, 对该院戒毒所的特殊要求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制定了一系列的数据采集表, 实地调查、收集, 然后为其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的任务书, 并做了一套远近期分批分期建设的总体规划。该地段城市高度控制在24m以下, 呈园林式布局;考虑到医院应相应集中设置的要求, 采用半集中式布局既可满足医疗建筑内部功能联系的方便;又可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园林化医疗条件。同时, 绝大部分房间都能直接对外采光通风, 既节能, 又使病人享受到自然空气条件。半集中的布局当然也方便了医院分期分批建设的需求。何况政府不可能全部拨款, 需医院自筹大部分资金, 这就更需医院自己精打细算, 切合实际地考虑实施的可能性。这里要说明的是, 医院建筑的总体规划必须与单体建筑设计结合起来。
2咸阳市中医院
在咸阳市中医院建筑设计中, 首先确定砖混结构的原门诊急诊楼已没有保留价值。原病房楼虽为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 但由于已不能满足当今住院部的要求, 故医院决定在基地的东面征地, 全院规划, 分期建设。我们在做了分期建设的总体规划后, 在此基础上做单体建筑设计, 一次完成, 分期实施:第一步, 先建住院部, 建成后将住院病人迁入, 并将一、二层作为门诊、急诊过渡用房, 与此同时, 将原病房楼改造为医技用房;第二步, 将原门诊急诊楼拆除, 退后 (按红线要求) 建门诊急诊楼并与住院部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建室外入口绿化广场。
对一个医院建设工程项目作前期策划, 在我国还刚刚开始。相信在医院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下, 它会被愈来愈多业主所认可, 而前期策划最终会为医院建设项目带来更大实惠。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医院建筑设计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缺乏前期策划, 不能与医院实际情况结合, 现就此谈一些浅见。
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 篇11
摘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管理,采用综合数据处理、海量数据存储、宽带传输网络、自动化仪器分析等技术,将人员、样本、仪器、试剂、方法、环境和文件等各种相关因素整合起来,为实验室各种信息的存储、交换和统计分析提供分布式的网络平台。
关键词: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网络平台
1 引言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做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集现代化管理思想和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宽带传输网络技术、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为一体,将人员、样本、仪器、试剂、方法、环境和文件等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开放的分布式体系,为实验室各种信息存储、交换和统计分析提供网络化的平台。LIS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数据库的实验室全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优秀的实验室管理思想或方法在实验室管理领域中的体现,或者说,是通过高级的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管理质量的一种手段。
2系统框架概述
本文设计的LIS系统是一款基于B/S架构的RIA系统。它要求以下几个特性:
① 响应速度。一个可接受的LIS系统必需具有快速的反应时间,系统应在5秒钟加载一个程式和在2到3秒钟内在互动程式内实现界面间操纵。
② 可靠性。一个可靠的LIS极少减速,除非它正在进行联接和文件备份。
③ 连通性。连通性包括有LIS从检验室、病房、门诊部、医生办公室、甚至医护人员的家里读取数据。
④ 适应性。可随时由用户作出调整数据项目或建立新的测试要求,以确保检验室达到因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所需的质量和效率变化要求。
基于以上特性以及当前流行技术考虑,本文采用面向的思维对LIS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在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现有的流行框架与技术。本文设计的LIS涉及的技术包括Java、AS3、C#。使用的框架含有:Hibernate、Spring、BlazeDS、.NetFrameWork等。除此之外,考虑到系统的灵活性和系统的扩充性(设备的扩充),在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模式。
3 B/S模式与RIA技术
B/S架构是C/S结构的一种改进,应用软件装在服务器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來实现,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B/S架构以其业务扩展简便、维护方便、开发简单和共享性强等特点得到普遍应用。
RIA是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的缩写,是下一代的将桌面应用程序的交互的用户体验与传统的Web应用的部署灵活性和成本分析结合起来的网络应用程序。RIA户技术通过提供可承载已编译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客户端应用程序使用异步客户/服务器架构连接现有的后端应用服务器,这是一种安全、可升级、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新的面向服务模型,这种模型由采用的Web服务所驱动。结合了声音、视频和实时对话的综合通信技术使富因特网应用程序(RIA)具有前所未有的网上用户体验。
4 Spring框架
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为使用OR映射层来创建数据访问的应用程序提供了支持。Spring对Hibernate的支持是第一级的,其集成结果是一个可以依靠的持久性框架。
5 Hibernate框架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可用于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尤其可以在应用EJB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
Hibernate的核心接口分别为:Session、SessionFactory、Transaction、Query和Configuration,通过这5个核心接口,不仅可以对持久化对象进行存取,还能够进行事务控制。
6 设计模式
本文在LIS系统设计与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模式,包括:责任链模式、动态代理模式、命令模式、策略模式等,使用这些设计模式大大的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充性。
责任链模式: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受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受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处理完成为止。责任链模式可以减少对象的链接,为对象责任分配增加了很大的灵活性,该模式允许把一组类作为一个类来使用,并在类的组合中,一个类的时间可以发送到另一个类并由其处理。另外责任链还会以树状出现,这样一个事件可以传给多个类,或者,多个类的信息可以提交到一个类,从而提供更灵活的技巧。
代理模式: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或地方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当客户想Proxy对象第一次提出请求时,Proxy实例化真实的对象,并且将请求传给它,以后所有的客户请求都经由Proxy传给封装了的真实对象。
命令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对象,一次可以参数化多个客户的不同请求,将请求排队,记录请求日志,并且支持撤销操作。命令模式分离了接受请求的对象与实现处理请求工作的对象,这样,已经存在的类可以保持不变,使得增加新类的工作变得简单,例如,很多软件的宏命令就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命令模式还可以分离用户界面和业务对象,降低系统的耦合度。
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的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并让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策略模式提供了替代派生的子类,并定义类的每个行为,剔除了代码中条件的判断语句,使得扩展和结合新的行为变得更容易,根本不需要变动应用程序。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的转移语句,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应用策略模式会产生很多子类,这符合高内聚的责任分配模式。
7 结论
本论文围绕系统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模式和框架技术做了具体的分析,主要针对B/S架构、RIA技术以及Flex、Spring、Hiberante框架和一些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为管理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开放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概念、结构与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2]罗晓沛主编,数据库技术(高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智能建筑设计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 篇12
1.1 医技病房大楼平面概况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建筑平面功能如下:地下室为X光机, 放射室, 设备用房, 1层主要设置出入院大厅、药房、消防控制室、病理科和中心供应室。同时设置不同的出入口将病人流线、医生流线、洁物流线、污物流线和物品传输流线合理的分流, 避免交叉感染。2层, 3层设置为儿科病房、妇产科病房。4层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划分为公共区、手术区和产房。产房根据医疗工艺要求又划分为洁净区、污染区、隔离区。其中ICU和手术区又划分为洁净区和污染区。分别设置了针对医生和病人不同的卫生通过方式, 例如针对病人设置换床间和病人通过区, 医生则设置了一次换鞋、卫生通过、二次换鞋等空间。污染区则由污物走廊、洗消间、处置间、污洗室等空间组成, 通过门窗、隔墙等与洁净区隔离。5层~15层设置为内科、外科、五官科等功能科室病房 (见图1) 。
1.2 医院智能化系统特点分析
相对其他智能建筑, 智能医院除了具有一些智能化系统, 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管理和出入控制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监视闭路电视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广播应急系统、综合管网布线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等之外, 还有一些医院专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能够更好的改善医院的管理, 提供更全面的人性化服务。
病房大楼建筑功能繁复, 智能化设计包括建筑学、护理卫生学、临床医学、工程设计学, 再加上医学医疗发展迅猛, 同各种现代的高新技术互相补充和结合, 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医技病房大楼的建筑功能平面布局的设计。病房大楼的设计是需要多学科进行综合考虑。平面设计将功能联系紧密的房间集中, 综合布线, 能集中的管线共沟, 各网络系统协同工作, 使得建筑平面集约化。
病房楼中各种医疗设备繁杂, 人流物流交叉大, 病房楼各种设施很多, 如“供配电、给排水、通风空调、消防火警、电话电梯”等, 是同病房建筑同步设计、建筑中的医疗设备, 如“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压缩空气、麻醉气体的供应及回收、中心对讲、中心监视、示范教学以及层流病房、洁净手术部、医疗信息处理网络”等系统, 都是病房楼所专属的。病房医疗设备, 如“监护设备、急救设备、小型治疗设备和检查设备”品种多, 数量大, 新设备不断推陈出新。
1.3 医院智能化建设目标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技病房楼的设计根据病房楼的使用功能特点与工艺流程, 特点为“一个中心, 三个密集”, 以医患病人为中心, 物流, 人流, 信息流集聚, 与以前的传统建筑相比, 智能建筑可节能15%~30%, 智能化医院更多的强调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在医院设计的要求中, 要实现智能化建筑、医疗先进化、设计人性化、病房公寓化、环境园林化其重心是建筑集约智能化, 没有智能化的设计, 就难以实现医疗先进化和病房公寓化。
2 医技病房大楼智能化建设内容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具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即“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电视系统及安保自动化系统”等四个系统。病房大楼设有信息化控制机房, 消防控制室等, 智能化医院采用了空调系统、集中采暖系统和病房以及家庭化设计, 病房内具有带洗涤设备的独立卫生间和电话、广播、电视设备, 医院大楼内部可实现自动控制的温度、湿度及新风量, 可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舒适、通信现代化的办公环境, 提高办公效率;还能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序、优良的就医环境, 也可体现现代化医院要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病房大楼含HIS管理功能, 包括门诊管理, 电子处方, 住院管理, 病区管理, 药品管理, 经济核算, 院长查询等系统管理模块。
2.1 医技病房大楼管理信息模块
现代医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首先是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满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需要。两条信息线贯穿系统内部的框架:第一, 病人信息线;第二, 费用信息线, 以此为总体框架来构造和组织整个系统。
全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完成了国有信息的全过程捕捉和动态管理, 从而做到便捷患者的门诊医疗过程, 优化患者就医环境, 改变目前患者排队多、等待时间长、医患秩序严重混乱的局面。
设备管理系统 (BAS) , 病房大楼的医疗设备包括:1) 中心供氧, 本设计采用液氧气化系统, 应进行系统中各种设备的布局设计, 传输管道的安装设计。2) 中心吸引, 系统由负压吸引站, 管道, 吸引终端组成。3) 压缩空气, 病房用于呼吸机的驱动气源。4) 笑气供应回收:手术过程的麻醉气体。5) 洁净手术部:洁净手术室采用过滤器, 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过滤, 以达到除菌效果。手术室的湿度, 温度, 进风量, 空气余压, 洁净度需要监视控制。6) 层流病房:用于血液病科白血病的治疗病房, 空气洁净度达到100级要求。7) 多媒体示教中心:病房大楼集医疗门诊、教学探讨和科学研究于一体, 医疗手术的观摩和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手术过程通过手术室的摄像机传送到示教室供学生学习, 家属和医护人员通过手术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存档以备参考。8) 能耗计量系统:病房楼各护理单元电量, 水量, 医用气体, 空调热能实现量化管理。9) 中心对讲:手术网络配有独立的机柜及交换机, 手术室常规在吊塔设置6类数据点, 数据终端布置在病房大楼的手术室的墙上, 每间手术室设置电话点或者呼叫对讲分机, 实现了手术室与护士站的随时联系和双向通话。
2.2 医技病房大楼设备集成管理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楼的设备分为两大类:建筑医疗设备和普通楼宇设备。系统的设置应符合适用性强, 维修方便的要求, 设备投入运营后, 能保证不间断开通, 具“手动”和“自动”双重功能, 实现分散监视和集中控制原则, 既要防止系统、设备之间过于依靠而缺乏处理的灵活性, 又要避免大量工程的资金投入。
3 医技病房大楼设计要点
3.1 医技病房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所有其他系统的承载平台是综合布线系统, 因此在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时采取审慎的态度, 设计包括电视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分为医疗设备专网, 医院信息管理内网, 病房网, 不同网络大楼的布线系统作为病房楼内的语言、数据、通信等系统的传媒。鉴于现代化病房楼环境对网络通讯 (CNS) 、自动化办公 (OA) 等系统的传输的需求, 在布线方面要求具有高度灵活性、可靠性及综合性, 并且要求易扩容、应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方便维护和管理。
3.2 高速稳定的网络平台是智能化系统所必需的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大楼信息网络平台特点分析对于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建设投入大、影响面广, 网络方案的设计显得非常有必要。网络平台需求利用目前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设备, 架设一个“功能齐全, 接口丰富, 技术先进, 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平台。“利用千兆以太网技术, 实现网络系统千兆做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 既具备稳定的性能, 又具备良好的升级能力, 从而全方位支持用户的信息处理与交换的传输、操作和策略服务”;网络安全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基于网络的应用日渐增多, 网络用户的增多, 网络病毒的泛滥, 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系统建设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技术, 如VLAN, QOS, 防病毒体系等, 对办公网和互联网进行控制, 使网络之间在未授权的情况下不能互相访问, 保证系统内部的安全。
4 智能化意义
综上所述, 智能化的终极目标是:
1) 服务患者, 体现人性化服务。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信息技术系统、办公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运用在本次设计中。2) 为医生提供方便, 便于辅助诊疗。在提供智能人性化的就医和就医环境的前提下, 减少管理人员、降低能量消耗、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提高服务响应速度, 使建成后的病房大楼高效、稳定的运转。3) 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 提高管理效能。医院医疗、科研、教育的网络化管理, 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和能力, 更好的满足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摘要:介绍了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技病房大楼平面概况, 根据医院病房楼的设计理念, 从改进病房楼的智能建筑设计着手, 针对病房大楼的特点和服务的对象不同, 对医技大楼管理信息模块、设备集成管理及设计要点作了阐述, 以更好、更便捷、更舒适的为病人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
【医院建筑的设计管理】推荐阅读:
医院建筑设计的新思路08-22
医院建筑节能设计10-22
医院建筑设计施工09-12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06-13
肿瘤医院建筑设计11-19
医院建筑设计调研报告11-05
医院建筑材料的分类06-30
医院建筑系统整合05-13
医院建筑日本考察07-22
医院建筑给水系统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