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2024-06-0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篇1

一、教学现状:忽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学生一旦进入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朗读教学就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

二、朗读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朗读”是这样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由于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汉字组成的。而学生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特别是在诗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朗读更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课文。

三、具体措施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精华,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三)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1. 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我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美读,即表情朗读。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提问学生朗读,当学生无法读出那种少年同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时。播放录音,借助录音使学生感受那幅绚丽的湘江秋景,体味“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3. 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4.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我教《庄周买水》这篇故事新编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文中的人物的语言,这些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无奈的庄周、“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打着官腔的吴主任,《涸辙之鲋》令同学们拍掌叫好,从而也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内涵。

5. 配乐朗读。

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如我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选择班得瑞的《寂静森林》作为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淡雅的氛围,朗读时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使学生在熏陶中领会到诗人与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6. 表演朗读。

这种方式适合于戏剧作品。如在教《一块钱国币》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表演朗读的方式,课堂效果极佳。

7. 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写作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8. 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致橡树》则可以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形成对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其能。

(四)保持朗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师生的朗读就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学习.教育学.

[2]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篇2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较低。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 一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有些课文中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好课文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训练要依据教材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品爵语言文字,在这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区朗读,训练语感。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男女生对读。结合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所学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师生对读。像古诗词、古文之类的课文,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也可以交换去读,或者老师说出意思,学生说出诗句或古文。这样不仅通过朗读学习了内容,还对诗词、古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8、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比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础上,结合音乐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9、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五、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正确理解和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而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能力的训练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但是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视写的训练,轻视其他方面训练的情况,尤其是读的训练。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

一、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让学生对学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的做法。如大量的机械的重复抄写之类的作业等,许多学生正在越来越远离语文。为此,语文老师在不断地探索、努力、尝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加强朗读训练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材中有许多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前面提到“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能力的训练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多读多听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多读,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多听,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别人朗读说话的鉴别、欣赏能力。学生在多读多听中进行思索,设身处地去体会蕴藏于文字背后的东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就会逐渐增强。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读到写扫路老人的外貌时,我抓住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朗读:“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拿着竹扫帚清扫路面。”“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纷纷发言:“他是一个艰苦朴素的人”,“他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负责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接着我又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很快,就有学生写道:“我们的孙老师经常穿一件粉红色的风衣,她戴着一副眼镜,上课时,她总是慈善地看着我们,有时候她会从眼镜框外边向我们看,那一定是有同学没注意认真听讲。”学生朗读时还特意强调了“经常”、“慈善”、“有时候”、“一定”这几个词语。可见,朗读训练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三、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将图像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语言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现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现系统的概念——词语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现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情材料受到了审美关照,概念性的词语被激活、唤醒。这样重复实验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关于漓江的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描写,学生没去过桂林,所以他们没有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观察书上的插图和有感情的朗读来让学生进入到美妙的意境中去。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词语的含义,分析文章的写法,修辞等,学生很难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美,背诵起来也会很困难。

四、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往往局限于政治思想道德灌输,这种教育又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使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变成“两张皮”,效果较差。同时,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烦琐机械分析,缺乏人文精神的倾向。《语文课程标准》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历史的熏陶、感染、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的灵魂,失去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是干瘪的,毫无意义的,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追溯和回归。将思想教育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范畴,就是将思想教育纳入了语文教育本身,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落到了实处。如我在教学《我的油布伞》一文时,通过我声情并茂的范读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饱含深情的讲解,师生个个眼含热泪,都被那崇高的母爱而感动了,接着,又引出了许多感人的关于母爱的故事。《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个学段都提出了不同的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时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但就整体而言,每个年级都要加强读的训练,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加强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学生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思想教育。叶老说:“多读作品,多培养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刍议 篇4

一、范读激情, 培养兴趣

“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 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来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 教师的示范朗读显得极其重要。

如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一课时, 用低缓有力但充满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语气, 范读词的上阕, 教室里一片寂静, 老师的范读早已带着学生入情入境。当读完下阕时, 教室里沉寂片刻, 继而响起热烈的掌声, 当我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时, 学生读得十分投入。

可见, 教师声情并茂的精彩范读,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视其人、如入其境。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教师范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语气、语态等的变化而活跃、激扬, 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 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冲动, 产生一种强烈的先读为快的欲望。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联想、揣摩、想象、领会、体味等活动, 就可以感受情景交融之美, 体味浓郁的诗情画意, 领会到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体验, 注重感受

当学生对书中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时, 就会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 使学生与作者心灵相融。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都很有限, 学生朗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将会受到许多阻碍, 而要消除这种阻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视听媒介。如在教学《海燕》片段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教学情境, 在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同时, 还配上了动听的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随着音乐、朗读、画面的变化, 情绪不断高涨, 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点拨技巧, 个性朗读

朗读是一种艺术。经过精心点拨, 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小朗读家。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 我并没有刻意地向学生灌输朗读技能, 而是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富含哲理的句段或富有抒情性的句段, 进行点拨、渗透。

(一) 描写精彩的句段

在平时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筛选课文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段, 进行朗读指导。如鲁迅先生的《雪》这篇优美的散文, 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江南雪的滋润美艳, 感悟朔方雪的战斗不止的精神。在实际训练中, 着重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内涵采用不同的读法这一基本技巧。

(二) 富含哲理的句段

课文中有些句段蕴含深刻的哲理,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 然后理解、领悟。如冰心的《谈生命》一文中有一段话,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如海, 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生命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奋斗, 积极向上, 才更有意义。

(三) 富有抒情性的句段

课文中有些句段, 比较集中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比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一文中:“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 如果不写, 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第一本书的敬重、珍爱之情。选择此句让学生反复朗读, 读中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感, 也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 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兴趣有别, 他们在选择朗读内容、形式时, 就会有所差异。因此, 朗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着眼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不同的感悟, 倡导个性化朗读。

如在教学《春》一文时, 我先鼓励学生说说春天带给自己的感受,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当学生朗读展示时, 有的读得欢快, 有的读得喜悦, 有的读得激昂, 有的读得平缓……不论是好是坏, 那是学生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文本不是“僵死”的, 它可以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被“活化”, 教学中要倡导个性化朗读,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从而读出个性。唯有如此, 才能把文本演绎得丰富多彩。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5

中宁县石空镇新桥小学 孟玉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进行指导

呢?

一、合理运用各种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范读《再见了,亲人》时,我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就让小朋友们模仿萝卜在地下捉迷藏的情景,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词的把握也相当有价值,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二、朗读中进行必要的适时点拨

新课标强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体验。平常我们的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调、生硬,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如隔靴搔痒。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上是从技巧上入手,但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等等,这样的指导也许在朗读的声调上会有点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有抑扬顿挫了。却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读的欢快,为什么那里要读的忧伤。这样的朗读指导解决不了实质问题,没有理解体会就不能促使学生产生内驱力,没有朗读的内驱力就不能真正的读出文章的韵味。如《林海》中描写大兴安岭形状一段“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岭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横着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大兴安岭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学生在读中悟,出现偏差时老师点拨一下,自然而然,课文的内容也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

能力。

三、在朗读中进行对比

对比法是指导朗读的有效手段,把各种内容形式的朗读加以对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性朗读,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题目,我根据作者有这样的战友感到骄傲,读出自豪的语气;又根据邱少云牺牲,读出大家的沉痛怀念之情。两次读课文题目,但感情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又如认知与情感是相互促进的。重组词句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其间韵味。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换成“邱少云像石头一般”,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再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个人认识,对课文中事物加以认知判断进行再创造。朗读总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一定是不尽相同,这时对比性朗读自然是受益非浅。运用对比法进行朗读活动,真正关注注重学生认知过程。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

四、朗读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如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已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只是谈谈我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这一部分中,提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所以我认为,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本文来自本网http://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曾经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把“道”放于首位,今天的师者更应提倡新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课改不仅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应该具有“身正”——新的师德。因为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明白: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揩摸,学生在学校里父母的替身。学生们都会把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最具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功课的,”而最直接又最容易被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和教师。学习了新“师德规范”,我的体会如下:

一、保护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自从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当地教师范美忠临阵脱逃的事件之后,有关“范跑跑”行为的探讨,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师德问题的高度关注,显而易见,重新修订师德规范后新增的“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一条,几乎就是针对“范跑跑”之类的行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师德规范”实际上是对以往的师德规范的一次有益的补充。教师保护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并不与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当然要有保护学生的美德,这种美德不仅是人性的美德,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规范》也十分强调老师的“自我修炼”。

比如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三、评价学生观念要改变

不仅在思想、业务上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规范》还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做出了引导。《规范》指出,教师“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要求很符合时代的需求。

所以,我们要做到:

首先,教师要做到教态和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亲具事,信其道”教育实质是一种交往,一种互动。和谐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潜能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理解和关爱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感情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理解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关爱每一位学生,使得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教师的爱、真诚与温暖

其次,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欣赏、期待每一个学生。因为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毕竟不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毕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对于落后的那些所谓的“差生”,作为新课改下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差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教师的若能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他们都会成为学习工作中的佼佼

新师德规范学习体会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新《规范》对教师既有底线的要求,又有较高的标准。通过对新《规范》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充分认识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重担。

从教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师德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有爱,然后是德,最后是师德。

爱究竟要爱什么?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这也是新《规范》中提到的两条。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难有教师特有的那种奉献精神的,而爱学生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这次新《规范》也明确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又要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其次是德,也就是品德,换一句说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光有人格还不够,我们师范学校大多有一句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光身正是不够的,身为人师无学既是无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新《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以上是我学习了新师德规范后的一些粗浅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易经里的两句话自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德行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

随着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在教师中掀起了对其学习的高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新师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书育人先人为师

新的师德规范有了不少的改变,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问题,看着这新的规范,我不禁想起了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些为了保护学生生命的老师,他们尽力用自己的身躯去庇护学生的行为让世人感动,就像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当时我不禁为之感动,确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刻不容缓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谈像谭老师那样在危急中去保护自己的学生,就说最根本的,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我们就应该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去关爱学生,孩子的父母相信老师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学校,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们,爱护他们,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高度重视,[查看更多范文,请百度搜索QQ文章]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

“终身学习”在师德规范中也比较惹眼。诚然,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多元性等特性是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在读书学习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是我们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所以教师就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第一次写入师德规范当中,它是克服教育浮躁现象的科学教育观。但现实不容乐观,盲目追求片面,短见的成绩,学生受罪,老师受累的事屡见不鲜。我觉得真正要做到以上规范,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科学量化评价学生的课业负担,我觉得是个问题。不论怎样,我一直在坚持探索少而精的作业数量,让学生的学习保持良好的效率。

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本文由QQ文章整理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我们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对于学生

说到学生,我就会想到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遇到好的老师,我们老师也有为人母的一天,我们的心理和家长们的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再好的环境下成长,都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关心学生这方面应站在家长这一方面,对待学生要想自己的亲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有时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体会.相会理解,来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我们在教学中让一些孩子去背,去写,去读,让他们去学习知识,他们却以为是给老师学的。却体会不到老师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所以我觉得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QQ文章|您的范文专家]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对于教师自身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应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对工作认真负责.认真辅导学生,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认真撰写教学反思,做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多听取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

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后一条是终身学习,我觉得教师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他们对书的酷爱,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教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教师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要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

刍议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共同搞好语文教学。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二、搞好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2、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

3、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4、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三、“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7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兴趣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 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 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 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 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 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 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 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 所以, 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 有一位大学生, 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 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 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 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 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 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 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 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 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 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 这样的集体活动, 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 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 他发现, 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 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 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 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 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 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 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 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 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朗读的。我们都知道需要背诵的内容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 所以, 我们再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背诵。但是对于那些朗读的内容, 我们从来都不去理睬。这是因为朗读对于我们没有什么概念, 朗读又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高考都不考试朗读能力, 小学如何要求我们去朗读呢?所以对于这些, 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1,2,3]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在升学压力下, 往往选择直接把这些内容的要求放弃掉,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这些需要我们朗读和背诵的内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 要么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 要么就是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 或者是蕴含了教我们如何表达自我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 我们不应该放弃。从学生角度讲, 他们很有可能意识不到朗读对他们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 我们知道朗读的意义。所以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 我们应该重视给学生们传输朗读的意义。这样, 学生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朗读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小学生看不了那么远, 他们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所以,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口才演讲或者是辩论赛的内容, 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们去朗读课本内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 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们考试技巧, 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那么我们教育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此这般, 还不如考试给他们答案, 让他们自己去考就行了。这就说明, 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偷懒, 把和考试貌似无关的内容都省略掉了。只让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内容, 那么全面教育从何说起呢。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愿望想从这里走出去, 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考大学成为他们走出困境唯一的方法。他们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 会努力去学习能够提高他们成绩的内容, 而不是学习那些能够提高他们能力的知识。这就说明了, 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我们是教书育人的, 不是为了教育一些只知道学习, 而不知道应用的人。朗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 在公共讲台上他们的自信心都是来源于他们娴熟的表达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不够好的, 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非常尴尬, 有的人在冬天讲课的时候都会汗流满面。有一位教师在讲语文的时候非常紧张, 他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可笑。后来学校领导考虑到这个问题后, 让他去教自然课程。[4,5]后来发现它还是非常紧张, 最后只能让他去管理学校的微机了。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 会对他将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多大的影响。他的紧张其实是个人演讲能力不够引起的, 如果他讲话流利, 必然会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表达自我, 但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 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害怕学生挑出自己的毛病, 所以就越来越紧张, 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 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是教育的一个宗旨。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001, (11) .

[2]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 2001, (2) .

[3]孙建龙, 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

[4]唐晓明.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辩证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4, (6) .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8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式”教学, 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 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但实际上至少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 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学生,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

4. 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 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 (相对环节而言, 非指读的人次) , 但有安排却未到位, 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 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 不到一分钟, 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 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 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 匆匆过场, 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 让烦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 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 创设气氛, 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 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 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有一次, 我教《桂林山水》一课, 在理解的基础上, 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 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 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 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我顺势引导说要想做好导游, 首先要把课文读熟, 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 这样在介绍时, 才能生动精彩, 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 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 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 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 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 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 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 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 形式多样, 合理运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 篇9

一、简单与深刻

简单是指方式单纯, 不要花哨, 杜绝浮华, 一切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 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 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 这是朗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原则。多一些简约, 少一些繁琐, 多一些朴实, 少一些华丽, 朗读教学应在简单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

光有简单没有深刻是肤浅的朗读教学, 简单是朗读教学的外在形式, 而深刻却是它的实质所在。教师用本真的方法, 发挥自身的资源, 或用语言渲染气氛, 或用语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 感悟更深刻。

在教学《怀素写字》一课时, 有这样一段文字:“传说当时纸贵, 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教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 怀素真是一个写字认真的孩子。白天, 当同伴们都在嬉戏玩耍时, 怀素却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夜晚, 当伙伴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时, 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 就这样———

生1: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夏天, 骄阳似火, 当伙伴们都摇着蒲扇躲到阴凉的地方, 怀素满头大汗, 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冬天大雪纷飞, 当伙伴们都围着火炉取暖的时候, 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 就这样———

生2: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这木板坚硬又厚实, 可是怀素在上面写了擦, 擦了写, 一遍又一遍, 不知写了多少遍———

生3: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怀素练字很累很辛苦, 可是他春夏秋冬, 坚持不懈, 天天写, 月月练, 写了一年又一年, 在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中———

生4: (朗读) 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所以, 他从小就是这样一位 (出示) 读:“好学上进”的孩子。

在上述案例中, 同一句话教师创设了不同的语境, 学生重复读了四遍, 形式虽然简单, 但每一遍的朗读却蕴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 在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的朗读体验中, 把学生的情感引向纵深推入高潮。简单中见深刻, 重复中有递进, 这就是朗读教学真正的智慧所在。

二、朗读与感悟

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朗读教学, 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 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加深对重点句段的理解, 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

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

(屏幕出示)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 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了这句,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槐花形态很美, 抱在一起像圆球, 挂在枝头的像小辫儿。

(练习朗读)

生2:槐花开的很多, 从“抱”、“一条条”、“挂满”看出。

(再次指导朗读)

师:这美丽的槐花还像什么呢? (出示画面, 想象说话)

生3: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 像鞭炮。

生4:有的槐花一朵一朵的, 像云朵。

生5:有的槐花飘荡在空中, 像风铃。

生6:有的槐花绽放枝头, 像蝴蝶。

......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千姿百态的槐花之美。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教学中, 教师紧扣“抱”、“玉雕的圆球”、“一条一条”、“挂满”等词, 鼓励学生想象表达, 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在读中悟, 悟中读, 使学生的朗读激情四溢, 读出了感受, 读出了情味, 读出了智慧。

三、想象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 重运用。《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 阅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荷花》第二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 课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 还要合理地运用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的训练: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 感受荷花的美, 并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 从这些优美的语句, 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每幅图中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 再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说一段话, 并用“荷花真是千姿百态”这句话作为中心句, 使段落更加完整。

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 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 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如有的学生这样描绘:荷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全部盛开了, 雪白的花瓣舒展开, 层层叠叠, 炫耀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荷花被碧绿的荷叶环绕着, 宛如在碧波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亲密的姐妹, 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还有的花儿含苞待放, 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

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地表达中, 既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 展现荷花多姿多彩的美, 又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四、共性与个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 对文本、现实、社会的理解有着多元认识和主观感受。朗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主观表达, 使课堂呈现出多彩和智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其次, 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 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的时间和朗读的体验, 在关注共性的同时, 要体现个性的魅力。第三, 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学生的阅读不应全是呼声一片的“大合唱”, 有时也可以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多重奏”。

在《荷花》的教学中———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其中“冒”字用得特别传神。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关键词语仔细揣摩, 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妙处, 先引导学生感悟出因为荷叶长得“挨挨挤挤”, 大而圆的荷叶间没有丝毫缝隙, 所以荷花必须使劲长, 才能冒出来。在反复朗读中, 再次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还能用什么词来替换“冒”字, 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用“跳”, 因为“跳”字采用拟人化手法, 能表现出荷花的活泼可爱;有的说用“挤字”, 更能表现荷叶的茂盛和荷花出来的不容易;有的说用“钻”字……学生的答案真是有理有据, 丰富多彩。最后,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斟酌后选用的那个词再带到句中去仔细朗读体会……

教学中, 教师没有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感情朗读的尺度, 而是尊重学生们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文字中的内涵和情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朗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有着非凡的魅力。愿“课标”引领下的充满“情感”的朗读教学走出平庸, 摆脱技巧, 向着智慧的艺术之路前行, 在学生、老师和作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参考文献

[1].2003年5月陆友松, 蒋志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黄桂林, 坚持返璞归真, 培养学生悟性[J]福建教育, 2006, (8) .

[3]“.感悟”纵横谈[J]小学语文教师, 2010, (10) .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0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在乐读、爱读轨道上发展,使学生在乐中读、读中乐,心情愉快地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比如,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配置一些相应的图片和音乐,这样就给学生创建了一种适合的氛围,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很快就进入状态,享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范读之前还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自始至终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了《东方之珠》之后,我问学生:“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

二、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的朗读,给予热情地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可以以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对待他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即使有发音不准,丢字多字甚至读错的时候,教师不能强行打断,甚至批判,而是要有耐心地听完。在学生完成阅读后,要对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表扬,而对学生的建议也要以肯定的方式,例如“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这样,增强了学生自信心,能使学生乐读。这样,学生心理就会放松,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进行阅读,从而对自己更加有信心,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才会收获大。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蚂蚁和蝈蝈》时,我采用了师生同背的方法,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分配角色,一起表演,边表演边背诵,个个兴趣高涨。

三、讲究朗读的形式方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阅读方式的转变和灵活运用。一种方式再好,被无数次的重复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总是用同一种形式,同一个腔调,那么学生最终也会对阅读失去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通过领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如《草原的早晨》一文,文中描绘了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白白的云和羊群、勤劳的牧民。课前让学生做好头饰、道具等,课堂上表演,体会草原的大、绿、动和美,从而让学生深深地喜欢上了朗读,喜欢上了课文。又如《雨点》一课,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演一演雨点,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学生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朗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配合现行的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把音、像、文字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情境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激起学生朗读的愿望。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投入感情,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学《春到梅花山》时,我首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山的美。再引导学生边感情朗读语句,边欣赏画面,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境界中。

四、加强朗读的指导督促

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督促。首先要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要特别重视每天的早读课时间、午读时间,教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重视阅读课中的朗读感悟,重视课外阅读,经常进行背诵古诗、背诵优美片段等朗读比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激起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其次,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味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重视朗读,引入这股“源头活水”,小学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朗读教学素质教育

朗读和默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千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俯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閱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琅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晕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归因 篇12

纵观国内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实施情况, 现状不容乐观。在朗读教学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程晓红在其《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中论述道:近年来教育者们主要将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2]。此外, 根据笔者的调查, 国内很多省、市、区在低年段都会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一定的测试, 以此作为衡量某个学校语文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这些举措都反映出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尽管目前国内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专家们已经在朗读教学上做过大量的研究, 但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却不是那么明显, 学生中机械模仿、生硬夸张、没有感情, 缺乏感悟的现象比比皆是, 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钱莉通过大量的听课和调研, 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偏重‘讲’和‘问’, 目标不明确;朗读涉及面狭窄, 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形式上‘喧宾夺主’和方式上‘放任自流’;教学中忽略学生情感, 评价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等。”[3]在朗读教学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尚且如此, 中高年级情况可想而知。伴随着研究成果的越来越多, 朗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笔者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

1. 研究者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 研究者旨在论述朗读教学, 但实际上所讨论的内容只是谈朗读的训练、指导, 偏重“教”的方面, 而如何“学”则谈之甚少或避而不谈。事实上, 完整意义的朗读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教”与“学”两方面内容, 单独谈“教”或者单独谈“学”, 都会导致以偏概全。这说明多数研究者对朗读与朗读教学的定义界定和区别认识不甚清楚。因此, 研究者在讨论朗读教学之前, 首先应该弄清楚朗读学中的朗读与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朗读学中的朗读, 其书面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其书面语言既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 同时又是认识和学习的对象。这是两类朗读的本质区别”[4]。由此得出:“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 而是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 以提高语言能力。”[5]因此, 研究者只有从根本上了解朗读教学的这一目的, 才能真正从朗读教学的角度去讨论朗读, 而不是将笔墨浪费在各种各样“独辟蹊径”的指导方式、训练方法上。学生从这些方式、方法上习得的仅仅是如何去“读”, 其中机械地接受和模仿占很大比重, 这样的“读”仅仅是达到课标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却忽视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缺少“感情”。长此以往, 其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阻碍。

2. 研究成果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研究内容扎堆、分类不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和意义。纵观目前的研究内容, 大多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重要性及朗读训练的指导上。朗读教学的作用与重要性毋庸置疑, 值得研究。但过于关注作用与重要性, 对于朗读教学的实施指导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真正明白朗读教学的目的, 理清朗读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致命问题。在朗读训练的指导上, 不乏走过场、走形式的嫌疑, 或只是对朗读技巧的生硬灌输, 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 只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中, 读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很难使学生进行语言感知有所提高。

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其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指导的针对性不够, 最终对于实际教学的指导性意义不明显, 这与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无关系。在目前的研究者中既有专业的教育教学专家, 又有许多一线教师, 还有在校的学生、研究生。因此, 在阅读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之前, 不能一味盲从, 照搬照套, 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比较鉴别, 辨伪存真, 去粗取精, 从而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研究成果和实际教学之间搭建合适的“桥梁”, 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

1. 教育者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够。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又是教学内容之一, 不容忽视。而现在轻视朗读教学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对其认识不深入, 特别是朗读与朗读教学的辨析亟待解决。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它既是阅读的起点, 又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发展智力, 受到思想熏陶, 又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一文中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 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 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 应该有。这就是:一个字, ‘读’!……这不但是个办法, 而且是个学语文的好办法、大办法, 最根本的办法。……在初中和小学阶段, 尤其要重视的是读, 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 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 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 因诵成悟, 因悟入巧, 因巧入神,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6]其实, 教育者们未尝不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书到精绝潜心读, 文穷情理放声吟”这些至理名言的警示意义, 可是一到教学就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真理性认识抛诸脑后。因此, 只有教育者本身重视朗读教学, 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而低年级作为学生众多学习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 就更加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能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基础训练, 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和良好的朗读能力, 那么将会在以后的朗读教学甚至阅读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朗读教学的进行受教育者自身朗读水平的限制。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指导作用。然而, 培养专业教师的各级各类师范教育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进行专门的朗读学理论指导和技巧训练, 由此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师, 其自身的朗读水平必定良莠不齐, 从而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是差强人意。以笔者为例, 在从事朗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 因缺乏专业的朗读训练和学习, 受限于自身有限的朗读水平, 在给学生做朗读示范和指导时, 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只能“随心所欲”。因此, 要教学生朗读,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此外, 目前的教师考核制度中, 也没有对教师的朗读基本功设定量化的评分细则和考核制度。因此, 要不要教、怎么教、教什么、教的结果如何等都只是凭教师个人的认识、喜好、水平和能力而定。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各年级都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各学期都会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专门的测评。但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内容如科学规范的测评机制、全面合理的评判标准及准确有效的评价体系, 这样“空洞”的测评大多只能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既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意见, 又没有专业、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改进措施, 更没有后期的跟踪与再测再评制度, 仅仅是为了测评而测评, 重复相同的工作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由此可见, 此类形式大于内容的测评对朗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认识不够、水平有限使得绝大多数的教育者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进行规范的朗读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指导。而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中朗读教学内容 (包括朗读教学的目的、意义、实施策略、评价体系及提高方法等) 指导的缺失, 是导致目前朗读教学执行困难、学生整体朗读水平欠佳的根本原因之一, 应该引起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重视。只有解决了这个影响朗读教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因”, 才能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为进一步进行朗读教学的探索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不管是研究者还是教育者, 首先都要对朗读教学有深刻、清醒的认识, 在概念明确、目标清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研究和教学。而“如何让学生的朗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语言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朗读教学实施的问题上, 可以参考写字教学的实施, 不仅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可以展开量化评判, 还应该在时间和场地上进行一定的协调, 唯有这般花大力气去做, 认真贯彻实施, 才能真正消除当前朗读教学的各个弊端, 才能发挥朗读教学的巨大作用, 才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4][5]程晓红.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教学研究, 2012 (7) .

[3]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上一篇:血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下一篇:电厂中央空调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