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分析(共12篇)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分析 篇1
前言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真正的朗读还应是一种艺术, 它不仅能读出语调,还能将文本的内容、 意境情感和思想传达出来。
2011年版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界天天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搞题海战术,抓专题,抓升学率, 认为考试不考朗读就不去学不去教不去读。语文课堂变得“ 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汪洋”的哑巴课堂。 根据笔者在广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平时对学校其他教师与班级的观察,对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学校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缺乏系统的朗读理论指导; 语文课堂朗读时间有限。 针对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朗读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师朗读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语文教师朗读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 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 进行朗读相关的强化训练。 学校也有责任建立相关制度, 如定期举办语文教师朗读技能比赛、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等。 通过学校与教师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和指导学生。 师生重视朗读能力,从而再现“ 朗朗读书声”的精彩课堂。
二、完善朗读教学理论系统
首先, 有关专家应完善语文教材中的朗读知识体系, 让教师和学生有理论可依。其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即不仅停留在对语音语调等表层的指导上, 更要教会学生在朗读中利用朗读技巧来调动情感。 如停延的处理、重音位置的确定、显示重音的方法、不同语气的表达、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再次,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朗读情境的创设。慎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朗读范文, 然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方式方法的把握,如合理安排齐读、范读、 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 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 接力读、 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 让学生置身于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朗读世界中。最后,教师应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朗读的凭借、教师的指导、朗读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等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让朗读实践有理论可依。
三、 给予充裕的时间进行有效朗读
首先,学校与教师应一改“ 讲问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性朗读, 也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朗读。 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点缀。哪些篇章、段落、句子、 字词需要学生循环反复的朗读, 教师要了然于心并在课堂中做到实处去。
其次, 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 早晚读的时间应设定在30分钟左右。 早晚读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保证在这有限时间里的朗读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做好巡堂和指导的工作。 适时的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不止停留在语音方面, 更要着重于技巧与情感上的指导, 让学生避免陷入麻木的重复文本中, 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对朗读产生兴趣。
第三, 把朗读作为一份家庭作业或者寒暑假作业来布置,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也能适当地去朗读一些文章, 教师应配套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朗读登记, 并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进行监督与检查, 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课外朗读系统。 这样课内与课外两手抓才能更好地落实朗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
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我们应从知识理论到教学实践等方面去落实, 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让学生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 都能享受到有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分析 篇2
【摘要】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重要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它指出了朗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作用。新课改后也强调,初中生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朗读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有效措施。所以,要明确语文课堂朗读的必要性,注重改变其现有的不足,使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一、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一)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中要求学生眼口并用,调动学生感官的同时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时,更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带给学生新鲜的课堂体验。尤其是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对许多新事物存在好奇心但又存在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缺点。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初中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若可以采用合理的背景音乐伴奏,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在朗读的过程中文章里浓浓的父爱以及孩子对父亲的心疼自然而然就深入学生的内心。长此以往,学生就更愿意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因为在朗读中,他们有直接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会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向往和探索心理,有助于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朗读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是培养学生信心的手段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学习,都渴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无疑,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中是积极主动的,但青春期也使得他们存在一定的羞怯心理。此时,朗读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他们必须克服内心的恐惧,勇于站到人前,并大声朗读,这对他们的胆量是一种极佳的锻炼,而朗读收获的掌声进而又树立了他们自我的信心,以后无论遭遇何种情况,定能以此道待之,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有这样的一个实例,某初中生因成绩差感到自卑,但其语文老师发现该生朗读课文十分富有情感、动人,抓住这一特点,老师鼓励他在课上为同学们进行朗读示范,并多次表扬他,该生受到鼓舞,更用心朗读,这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胆量,也使他有了自信,各科成绩竟有了起色。可见,朗读无形中带给学生勇气,是增强初中生胆量、信心的有效手段。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朗读的重视仍有欠缺
调查发现,在初中语文的课堂里,许多教师并没有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去强化朗读在课堂中的作用。比如,许多教师将朗读仅安排在课前几分钟,时间太短。其次,他们采用较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如更多的语文老师是自己读,学生只需要听,而后他们的任务仅是概括段落大意以及中心思想,从头到尾都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很强的参与实践感,自然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更可怕的是,许多教师将朗读僵化为一个必要程序,所采用的形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只会让学生生出厌恶无趣的心理。如此,朗读反而成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阻力。
(二)朗读的实施过程存在不合理
许多教学案例表明,许多教师将朗读带入初中语文课堂时,所采用的形式是不科学合理的。具体说来,大部分教师不区分各种课文存在表达思想、文章体裁等的不一致,统一采用的或是全班齐读,或是小组轮读,或是单个抽读的形式,反而掩盖了朗读的情趣。除此之外,也要关注的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自身的练习,无论是朗读的技巧、情感的传达,甚至是最基本的普通话标准也达不到。试想,若老师都无法率先做出表率,又如何能指望学生受到熏陶爱上朗读,爱上语文呢?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应试,强调的是硬性灌输学科知识,却忽略了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文之美,这是语文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水平
(一)呼吁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重视朗读
教师和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想朗读教学有质的提高,就要彻底改变二者固有的观念,让他们真正重视并用心朗读。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把控者,首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首先要把朗读重视起来,如可以在课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更长时间的朗读。其次,初中生作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文章的朗读中,明确朗读对自己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科学实验指出,同校相邻的两个班,两个语文老师各自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一个十分重视朗读,时常在课前组织学生一起诵读当堂课所要学习的文章,旨在振奋学生精神,提高他们上课的注意力。而另一个班的老师却不是十分重视,对朗读总是不了了之。结果,前一个班的语文成绩明显优于后一个班。这也更加证明,师生都重视朗读,才会更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
(二)优化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比如,针对教师普通话问题,教育部门应提高对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要求,为上岗的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定期的普通话培训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其次,应加强教师对朗读的应用水平,尤其是针对不同题材、风格的文章,教师一定要有区分意识,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举例来说,教师在教授鲁迅先生的《祥林嫂》时,可以尝试分组、分角色朗读,让组内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分析人物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最后相互点评,学生不仅可以实践起来,也能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理解,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各自的表现给出点评,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三)注重语文课堂中朗读的创新
教育在发展,学生在成长。所以,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为了保持独有的生机与活力,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文课堂中朗读的创新。从选材、形式各方面进行创新,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选取多国语言的朗读版本,让学生感受语言与文字交融的魅力。又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引进更多形式的配乐,增强意境。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中,朗读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永葆生机。
总的来说,朗读带动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培养人生自信心,我们一定要重视其现阶段的不足,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改进,才能确保朗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出现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成为他们有力的助推剂。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句话当中就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重视学生在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学生在有效阅读方面的指导。
一、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把朗读当成一种兴趣的时候,他们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会自己主动地去朗读。在朗读教学当中,教师起着带头的作用,教师在教一篇文章时,在教学生之前应该自己先把文章读透彻、理解透彻,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比如,梁实秋在回忆他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时说:“教师先是自己把文章从头到尾仔仔细细、有重点、有突出、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地把文章里文字所代表的气息都读出来,在教师还未讲解之前,通过教师的阅读,我们就已经了解了一半。”教师先从自身做起,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主人翁的意识,引导学生喜欢朗读,并把朗读当作一种乐趣。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当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后,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乐趣,知道朗读可以帮助他们很快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朗读的好处很大。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通过语文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朗读兴趣慢慢变成作为一种习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朗读,不管是课本内容或者其他优秀文章都可在课堂上阅读,让学生在朗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体会和对文章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加以指导和补充。
三、阶梯式、整合式的朗读训练
学生慢慢地会习惯朗读,而朗读的精髓在于理解,朗读不单是读,而是在读中生疑,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实现感情的升华。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对学生朗读的时候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例如,从一篇文章的课题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在带着情况下去朗读,这样不但可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且把朗读能力也提高上去了。
综合上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先从自己改变,然后帮助学生由喜欢朗读再变成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最后达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参考文献:
徐永梅.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2(04).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4
我国古代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朗读的意义、作用等, 一直被历代学子奉为圭臬。当代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先生曾说:“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 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 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朗读教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课堂教学不读或读得不多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误。
1.朗读教学被忽视
考试对于教与学的取向有着“指挥棒”的作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 由于朗读考核评价的缺失, 导致教师对朗读教学不重视甚至“回避”, 形成认识误区。一些教师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 就是尽量向考试的内容靠拢。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小组讨论等, 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一堂课45分钟, 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到5分钟, 来去匆匆, 如雁掠过, 朗读只是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进行朗读练习。即便让学生回家朗读预习, 但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 缺乏反馈的渠道, 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 不能仅仅把那些可量化、可细化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还应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 放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朗读恰是一个人全方位感悟提升的手段, 是口、眼、耳、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能使学生达到“读其言、见其物、闻其声、悟其情”的境界, 使语言表达更流畅精炼, 使阅读理解更准确深刻, 使领悟感受更迅速敏锐, 使情感熏陶更丰富细腻。其次, 鉴于考试是目前无法替代的评价方式, 我们可以借鉴英语人机对话的形式, 把朗读作为期中、期末考查评估学生语文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提出的朗读要求, 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 保证评估的科学性。比如在中学语文考试中, 增加语文听力的测试, 播放一段优美的文字, 通过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 考查语段所表达的感情或者语音文字的运用, 把朗读和思考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实现《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目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书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2.朗读目的性不明确
有的老师在开设公开课时, 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热烈”, 而把朗读当做法宝, 全班读了小组读, 男生读了女生读, 甲生读了乙生读, 看似热热闹闹, 书声琅琅, 其实读前没有明确的要求, 读中没有精心的指导, 读后没有及时的评价, 学生只是被教师命令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读, 而是“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缺乏目的性, 效率低下。
笔者认为, 不管是朗读的哪个环节, 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 目的性要明确, 要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章中语言, 让他们自己动脑, 经常比较、揣摩, 并养成习惯。”教师应该在每一次的朗读教学中突出重点,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领、指导。例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解决字词;再读时要求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复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进一步朗读时要求学生细细研读、品读, 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每一次朗读都要让学生有要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书有目标, 有方向感, 使学生在朗读目的、明确。
另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 明确朗读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比如朗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时, 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图画美;《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 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感悟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朗读《鼎湖山湖山听泉》时, 让学生体会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启迪……总而言之, 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和独到之处, 不能随意安排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要求、无实际效果的朗读, 朗读必须讲究有效性。
3.朗读范围狭窄
朗读范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参与朗读活动的学生范围, 二是学生朗读的文章范围。第一, 参与朗读学生的范围不广, 这主要是由于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进行检查性的朗读, 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 经常只是盯着某一小部分的学生 (一般都是在朗读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 , 大多数学生缺乏朗读的个体练习;第二, 学生朗读文章范围面不宽, 这是由于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往往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朗读, 而没有对学生阅读文章的范围予以外扩, 未能将课堂之外的一些优美的文章引入朗读教学的计划中。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教师要适当扩展学生阅读文章的范围, 关注全体学生的朗读情况, 拓宽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让学生从单一的课本文章朗读中拓宽视野, 能够接触到课文之外的一些优秀文章, 丰富学生朗读的文章的类型,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教师应充分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朗读训练, 做到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朗读中。由于每个班的学生朗读水平都不是整齐划一的, 其能力会有明显差异, 因此, 在朗读教学中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 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应量“材”录用, 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 为其蜕变成“白天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大量、大范围的朗读, 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 增加语言沉淀, 提高读书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质, 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朗读评价内容单一
在教学中, 很多时候朗读评价被淡化了, 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学生读完后,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 几句简单空洞的话语成为仅有的朗读评价。长此以往, 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 朗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其实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 也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在朗读训练中, 教师生动简明、赏识激励的阳光评价, 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 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缺少了朗读评价这个环节, 朗读教学就是不完整的。学生朗读后, 教师应进行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在朗读评价中, 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指导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评价中应有具体的朗读指导, 指出本次朗读的优缺点和提高途径;二是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朗读评价中首先应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 其次应指出存在的问题, 不能一味指责;三是发展个性原则。朗读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不能搞标准化、一刀切,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进行评价。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 诗词曲赋流传古今, 享誉海内外。从《诗经》到先秦散文到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再到现当代文学作品, 所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 都有值得大力朗读之处。语文老师应立足长远, 紧抓朗读这一重要教学手段, 让琅琅读书声响彻课堂、响彻校园, 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 让形象从朗读树起, 让意境由朗读创设, 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强化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曹明海, 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梅桂能.浅谈朗读教学[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6) .
[4]黄爱民.浅谈语文朗读教学[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5
青舟
“三分文章七分读”,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语文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多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先就朗读的作用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朗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惋惜批评之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抱负;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朗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例如在《变色龙》一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身份的不同而表现出对赫留金前后巨大反差的态度,学生通过朗读对比,认识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沙皇警官形象,认识了小市民的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黑暗,从而对他们进行审美的正义评判。
三、朗读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情况
其实,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分析便可发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其一是对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的反馈。其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反馈。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朗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章的意蕴和深情,能感悟出文章中的哲理。如在《芦花荡》的第一段,若从学生的朗读中,能感受到学生对敌人的恨,和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爱,便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如果读来语气平淡,只当作纯粹的景物描写,便知道学生对此理解不深;若语调抑扬顿挫,让人听了感受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中顽强的生存姿态,则能更胜一筹。其三是对学生勇气、自信、习惯等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发现问题,才可以对症下药。
四、朗读与写作水平息息相关
虽然说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调查。这就要求我们去借鉴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知识。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无不博览群书,他们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军事经济、琴棋书画等等都有广博的认识,因而写作起来能随心所欲,涉笔成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还得博览群书。多朗读,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多背诵,就能终身受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授之以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常示范朗读、创设情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以动情的朗读创设课堂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更愿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必须使用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必须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如文言文,学生尽管大多普通话比较准确,但能读出一点文言味道来的实在很少。而教师的范读,能够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和气息。在教《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我就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自己朗读,尤其是经典段落,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再给学生范读。再者,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二、朗读要花样翻新、长期坚持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选得课文大多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如在教《黄河颂》、《我爱这土地》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多听
1、请学生听男声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请学生听女声配乐诵读,边听边感受诗中的“情感”。
3、请学生再次听读并跟读,边听边体会诗中的“细节”。
(二)多读
1、请学生自己朗读。初读,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再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品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
2、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与表达。评说其他同学的个性化朗读。这个训练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
古人曾主张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说的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这么多年的教学,我觉得齐读也有它的弊端。在齐读的过程中,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的,不认真的,甚至“滥竽充数”的都有,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纠正。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不能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但用多了,效果不会好。最好的方法是单独朗读。这需要老师在课余时间舍得吃苦,甘于奉献。抓住点滴时间训练学生的朗读。如利用中午和课间休息时间,每次叫一两个学生朗读。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单独朗读。老师虽然辛苦,无偿地奉献了休息时间,但对学生来说,他们会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他们会下功夫去朗读,不敢“浑水摸鱼”,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到老师这儿过“关”;再者,就语文这门课来说,学生重视了,老师的威信也提高了。
三、加强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在教《<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教师要帮助他们让其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
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表情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
四、以读促写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写”是读的自然结果。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给学生朗读作文。早读课读,课前三分钟读,班会课读,晚自修读。学生最喜欢晚自修前听我朗读作文。打开录音机,配上轻音乐,听我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说是一种享受。初中三年下来,作文听得多,积累得多,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从朗读、背诵到运用,学生作文水平整体提高,这是教师所希望的结果。
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方面,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有了很大收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我也得到了荣誉。朗读,让教师尝到了甜头,给学生带来了益处。
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6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朗读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朗读的对象的理解、记忆及品悟的过程。学生每一次朗读,都会有新的体会与感受,反复朗读,就能取得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实现了对知识的积累。
2.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方法。语感是什么?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感受和运用规范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语感培养的惟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就是长期耐心地去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感的培养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不难理解,朗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词语、句式、情感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语感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能力。
3.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确系作者强烈情感的结晶,既贴近生活,充满情趣,又语言优美,可读性强,而且特别适合中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要。朗读则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酝酿、产生情感,学生在朗读中可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等思维活动,再现作品的感情,呈现丰满的艺术形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深刻领悟作家的态度、看法并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并由此激发爱、恨、敬、憎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一旦产生,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便逐渐得以提高,从而实现了“陶养性灵,使之日渐于高尚”的目的。
4.朗读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朗读既然能激起美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那它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不论趣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与优秀的人物交谈,令人回味无穷,深受感染,心灵震撼,精神振奋,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开展好朗读教学的策略
不少学生认为熟读、背诵课文是一件苦差事,枯燥无味,毫无乐趣可言。每当需要完成背诵任务时,许多学生叫苦连天,讨价还价,平时能拖则拖,临到检查,抱着书本背得昏天黑地,可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虽然短时间内也能取得一些效果,但时间一长便忘得一干二净,久而久之,学生厌恶背诵的情绪越来越严重,有时甚至会导致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1.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读、乐意去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的重要性,知道诵读是帮助理解课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心态。还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背书的故事来激发他们诵读的欲望。如:蔡文姬背古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现在;韩愈幼时家境贫寒,却“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终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举行诗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分组背、接力背等,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精选诵读内容。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诵读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
3.朗读的指导。朗读需要一定的技巧,正确地朗读能够提供朗读的效果。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1)正确处理重音。重音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内容。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
(2)合理安排停顿。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聯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3)注意语速适宜。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4)恰当运用语调。恰当运用语调的变化来朗读,可以表达不同语气,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个性,鲜明地区别内容实质,形象地烘托环境气氛。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尝试 篇7
一、培养朗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动力。
1.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兴趣, 学生易被新事物、先进的教具所吸引。
课前结合课文, 准备朗读录音, 配上合适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听, 使学生被美妙的朗读紧紧吸引。
2. 选择典型教材, 保持学生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对话, 可以利用人物对话保持学生兴趣。讲《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石像和小石块的对话, 并附之动作表情, 使学生感到自己像一个演员, 积极准备, 认真朗读, 在欢快之中感受学习乐趣, 提高兴趣。
3. 利用课前训练, 增强学生信心, 培养正确学习态度。
利用前四五分钟, 让学生自选内容朗读, 日积月累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说话读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4. 表扬优点, 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
使之产生强大的求知欲望, 自觉自愿去读。
5. 组织表演, 提高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模仿故事中、小说中人物语言, 模仿电视中演员的语言, 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进行正确有序的指导
1. 遵循规律, 循序渐进。按照从简单到复杂, 从表面到本质的规律, 要求学生。
2. 耐心诱导、打开“金口”。许多学生入校后不愿读, 不愿说, 上课早读没有声音, “启不发”。针对这种情况, 深入了解原因, 多方诱导, 排除学生心中顾虑, 打开了学生的“金口”。
3. 深入境界展开想象, 如讲《春》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展开画面想象, 仿佛置身于繁花嫩叶之间舒活筋骨畅想未来, 心中激荡着春的气息, 朗读中融入浓浓春意让人回味无穷。
三、朗读技能和推广
1.
.正确流利, 音节圆润, 做到发音有弹力, 音色饱满, 声调准确, 普通话标准, 能准确表达原文。
2. 轻重相间, 快慢适当。
朗读像唱歌一样, 语音的轻重宛如歌曲的旋律, 要注意轻重搭配。一般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及强调作用的要重读, 其余部分可轻读, 如“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爱我们, 并没有打我们的意思。”一句“狡猾”在表情达意上要起重要作用要重读, 其余的轻读,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写完后他呆在那儿”, “全身”、“法兰西”表强调应重读。
3. 节奏分明, 高低起伏。
停顿是一种间隔, 语音的延长、声音的休止、思想的延续, 急促时少停顿、舒慢时多停顿, 能给听众思考, 留有想像的余地, 使朗读生辉。
4. 语气相宜, 融入形象。
不同的人说话语气不一样, 不同的情感语气也不一样。
四、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1. 语音技能训练。
朗读是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 通过查找标准字音、读词练习、讲故事、读优美段落、即兴演讲等方式纠正方言字音, 加强语音训练。
2. 语气修饰, 语调变化练习。
老师对学生, 学生对学生, 判断用什么语气, 体会语气修饰作用, 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读出, 让学生讲明意思。
3. 节奏技能训练。
利用文言文、古诗进行逻辑和语法节奏技能训练。
4. 感情表情训练。
观察周围熟悉的人, 发怒时、喜悦时、哭时、难过时、焦急时不同感情表现出来的神态, 组织学生模仿, 选择合适的教材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提高了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表达, 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准确理解文章。早读中, 欣赏自己或别人的朗读, 不时会投以赞许声。学生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兴趣盎然, 学习语文也轻松, 愉快。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浅探 篇8
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一些教师“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多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因为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而且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这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下面就朗读的作用谈谈心得体会。
一、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
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范读,是教给学生感知教材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二、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朗读时,心、口、耳、唇、舌等多种感官积极投入阅读活动, 使静态的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使阅读者的感觉、知觉、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充分活跃起来,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 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如果要把一篇文章中的喜、怒、忧、思、悲、惧、惊等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送到听者的心里,使之受感染,就非有很好的语感不可。这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达到良好的语感效果。
四、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之所以重要,我认为有三点: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三是它的感染性。这第三点尤为重要。 可以想见,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予学生感染和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意象的领悟; 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清代的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涌,滔滔不绝。”现在虽然不要求学生死记死背,但在教学中还是离不开读,甚至是不读不行。一篇文章,不读就不能明白意思,老师就讲不成。有些文章的某些部分甚至只能读,不能讲;学生读起来,通过仔细品味,会觉得很有意思。老师一讲,就会趣味全无。有时还会把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妙处讲得不妙,讲得不合原文精神。“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圣陶对吟诵有极高评价,认为吟诵能使内容与化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是学习语文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正是对朗读的重要作用的精辟阐述和评价。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甚至听不到。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以讲代读,一讲到底,朗读已无立足之地。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语文就是学字、词、句、篇、修、逻、文等常识,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课文是浪费时间,会挤占老师讲解的时间。这样就把本应训练语感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地传授字、词、句、篇、修、逻、文等常识的知识课,把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卖力地讲,学生则被动地听。善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拙者简单罗列一二三四。尤其在农村初级中学,朗读普遍不被重视,似乎已成为多余的。朗读被忽视,并不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教师不重视朗读,忽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导致学生不善于朗读。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 篇9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读, 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 培养读的能力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而朗读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不能没有朗读, 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教学至关重要, 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甚至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变得更加更富有魅力;还能够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变得更有说服力。如果说阅读是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 那么朗读就是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的感受, 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1. 精选朗读材料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个作品, 如果它的感情是矫揉造作的, 语言是装腔作势的, 格调是低下猥琐的, 那么任何人也不可能通过朗诵把它提高。因此,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对于朗读作品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重视朗读并不是指每一篇课文都要以朗读教学为主, 有的课文适合进行朗读, 有的课文更适合速读, 有的文章则适合进行精读。通常情况下, 从文体的角度来说, 诗歌一般最适宜进行朗读教学, 散文、小说、剧本等也比较适合朗读。例如, 在《这不是一颗流星》的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体会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在朗读中要注意停顿, 讲究抑扬顿挫的节奏;还要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 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流星”多重意义的理解。
2.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 同时它也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领悟和体验到文章中的美感。好的朗读不仅仅能够愉悦心情、陶冶情操, 还能让朗读者得到一种满足感。众所周知, 兴趣是需要逐渐培养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注重文化积淀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以此来促使学生朗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有了朗读兴趣。例如, 学生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的时候, 课文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教师在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 可以引导学生在念完上半句之后深深地吸一口气, 在心中进行联想, 然后再接着进行阅读, 这样学生对于文中的“我”陶醉在朦胧月色中的好心情能够感同身受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3. 朗读与讲解相结合
讲解和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大部分。讲解是要学生钻进文中进行分析, 朗读则是带领学生在课文之外加以综合运用。教师通过讲解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则更能让学生加强对作者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讲解前可以让学生进行试读, 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在之后的教学中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教学。由此可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朗读教学的时候不能忽视讲解的功能。例如在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平和素淡的语调读出作者的心底蕴藏的奔涌的感情,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那幅画面, 随后点拨文中重要的动词, 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 使得学生更能在这平实的文字中感受到父爱的温暖与伟大。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朗读教学在如何发音吐字, 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技巧知识方面都涉及到了,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地进行“充电”, 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同时又能够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 逐渐激发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学习热情, 已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骆佳.“读”是第一教学法[J].中学语文教学, 2006 (8)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勤学多读练技能, 以美读激发爱读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 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语文老师如何能在课堂开始就将学生带进情感的天地, 为新课的教学开好头, 为新课打好情感的底子?此时指导学生阅读成为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文本对照的选取方式, 将文本与学生的成长相对比, 结合课文的内容, 进行情感的调动和激发, 深入地走进文本, 深入体验文本中的丰富意蕴, 品味文本情感, 创设情感空间。用深刻的思考、优雅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世界, 启迪和熏陶学生的心灵。阅读的开始, 就是感情酝酿的开端, 上好每一个课的开头, 用情感将学生带入语文教学的情境之中, 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这样的情感阅读体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情的温暖, 从而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真、善、美的标尺。在教朱自清的《春》时, 我先读了不下20 遍, 最后背了下来。当我再次聆听一些朗读录音后, 又揣摩了多出节奏、语气、语调的处理技巧, 最后配合《春野》这曲优美的背景音乐流畅的进行背诵。学生听后, 明显, 热情高涨, 兴趣浓厚, 收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巧设妙法品美文, 恬吟密咏出灵感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 感受语言情境, 体味语言情感, 理解语言内涵的重要方法。在美文或者诗歌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联想、想象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并进入其中, 深入其里, 去感受语言情境, 体会语言情感, 领悟语言情境, 理解语言技巧。记得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时, 笔者就其中“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进行了仔细地推敲。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洞庭山水比作一只白银盘, 皎洁的月亮比作一只青螺, 想象令人啧啧称叹。课堂上,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 反复吟咏, 看看还可以把平静的洞庭水面比做什么, 把圆圆的月亮比作什么?这样一来效果就逐渐显现了。又如, 在教授《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 学生必然对祖国心生敬爱。此时, 老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活动, 将伟大祖国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重新演绎出来。老师可以将《我爱你, 祖国》这首民谣唱给学生们听, 在深情饱满民谣的背景烘托下, 在学生快乐的吟诵中, 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通过学生吟咏, 不仅清晰地了解了这段历史, 而且从中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少年能力强大, 则这个国家才能够强大, 祖国强大, 心中才会涌动浓厚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通过参加老师精心安排的这个吟诵, 初中学生也对自己国家心生浓浓的爱意, 也逐步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埋下振兴祖国的种子。通过老师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 语文课本上的不再是干瘪的汉字, 而是或喜或悲的生动的故事。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诵读, 逐渐会对语文产生由衷的热爱。
三、课堂延伸到课外, 养成诵读好习惯
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还有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情境创设几乎贯穿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中, 仅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 还有教材中有限的诵读范本, 显然难以满足创设情境的要求, 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 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 创设直观、形象、丰富、感动的课堂情境, 更可以把这个空间延伸到课堂以外, 在课堂之外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世上至真至纯的美的情感。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 尤其是在表现美的时候。为此, 我们可以选择适宜的文章, 引导孩子们进行课外书的大范围阅读, 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升华那绚烂多姿的心灵。在课外, 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系列的名著, 让学生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 也感受到莫大的快乐, 同时也用行动真正诠释了“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这一文章主题, 让诵读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好习惯。朗读课外作品,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 朗朗上口的语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睿智、鲜活的思想, 俯瞰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学会做人的道理, 达到读书使人明智的真正作用。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 朗读;策略;循序渐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颇具特色的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
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一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那么,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不足呢?
一、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
我们要转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深思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浅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老教师,要尽快杜绝用方言进行朗读,可想而知,教师的朗读水平很低,他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又会如何?
二、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教给学生朗读的策略、技巧。
例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朗读时凭什么停顿?大的停顿和小的停顿,凭标点符号,更小的停顿,组合句中的三个小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停顿时无大小之分。那么这句话应读成怎样的腔调?这是一句表达告诉别人一件事的陈述句,要读轻一点,读出陈述语气。
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诚然,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如第一册第十七课的课后练习五还重点浅析了朗读一段课文的重音、轻读、小停、拖音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假如教師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且掌握好速度(广播速度每分钟200字)、富有节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情调韵味,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这样便自然地避开了课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三、教师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朗读
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四、善于采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训练方式
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以齐读作为朗读的重头戏来抓,齐读在初中占压倒优势。当然,认真使用齐读,恰当安排,精心指导,可使训练面广,加强朗读气势,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滥于齐读,也明显体现出它的不足,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都混杂在一起,滥竽充数,学生有时顾了整齐顾不及准确,顾了响亮顾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读一字停一顿、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读,远离了朗读的要求。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推动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试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篇12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 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 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许多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 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 所以导致朗读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了。但是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基础, 教师必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得他们养成朗读的习惯, 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重讲轻读
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 首先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时间来进行朗读, 而是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花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 从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来进行朗读。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于是就将课文逐字逐句地为学生进行了解读。但是语文学科往往更侧重于感性认识, 即使教师十分细致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析, 学生也有可能会不理解。但是相反, 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代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 或许能够对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再加之许多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而并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所以就使得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 而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朗读。
(二) 朗读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
虽然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大合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朗读, 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了一定的朗读时间, 并且专门增设了朗读环节。虽然看似学生进行了朗读, 但是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 并没有带着思考去读。再加之教师也没有就学生的朗读提出具体的要求, 没有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 从而就使得朗读教学流于形式, 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而且, 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读, 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 并向学生介绍朗读技巧。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使得朗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即使是进行了朗读教学, 学生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收获。
(三) 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学生对于“朗读”都没有准确的理解。他们认为“朗读”与“读”是一样的, 但实质上“朗读”与“读”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读”所强调的只是将课文读出来, 所以“读”往往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和思考的。但是, “朗读”不同。“朗读”要求学生有情感地将课文读出来, 并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正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 学生往往只是在读, 而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这样的朗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这种形式的朗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因此, 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 从而使朗读教学能够正常开展。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 让学生重视朗读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这一点。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 教师必须先要让学生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朗读的含义, 并对其引起重视, 朗读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为此, 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朗读的含义以及一些朗读的技巧, 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朗读, 将“朗读”与“读”区分开。要让学生重视朗读, 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学生对朗读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去进行朗读。对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 或者举行一些朗读比赛,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使得他们发现朗读的好处, 进而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 要使得学生重视朗读,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营造班级良好的朗读氛围。如果整个班级都对朗读引起重视了, 那么即使个别学生不喜欢朗读, 为了跟上班级的步伐, 也会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在课前做好朗读准备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 应该让学生事先做好朗读准备。课前的朗读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朗读时更加有自信, 而且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同时, 课前的朗读准备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 教师也需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工作。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 教师和学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练好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朗读的基础, 如果普通话水平有限, 那么在其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必然会影响到情感的表达。所以说,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必须要有扎实的普通话功底。其次, 就是要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朗读有着很强的技巧性, 如果对于这些技巧不能够有效掌握, 那么朗读必然要受到影响。朗读的技巧主要包括停顿、语速、重音和语调等。只有注重这几个方面, 才能使朗读更加有感情和感染力。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朗读, 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敢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 因此, 他们在朗读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于他们的心理。对此,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 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 那么他的朗读一定是自信和充满感情的。相反, 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 那么他的恐惧和不自信必然会影响朗读的效果。所以,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 更好地进行朗读, 使朗读的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最终使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 必须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由此可见, “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朗读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让学生学会朗读,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 2010 (10) :77-79.
[2]黄永红.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2 (12) :59.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分析】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11-19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07-26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09-21
初中语文要重视朗读05-22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06-24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05-13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的转变性分析探究05-28
初中语文学科分析范文08-29
初中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07-06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