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2024-05-13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精选10篇)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篇1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海南省东方市大田中学:梁俊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几种种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娓娓动听”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渐入佳境”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八)“现代技术”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6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次,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 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导入 形式 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20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如戏剧的序幕,一篇佳作的开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本堂课的学习中去,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因而,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研究探讨,要对课堂导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能掌握基本的导入方法。近年来,我在听课调研中,深感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 2014年6月本人的桂林市个人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课例研究》开题以来,我深入课堂听课调研,收集了许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课例,对每堂课的导入做了详细的记录,借鉴相关的科学的理念和知识,对课堂导入认真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课堂导入的基本形式

(一)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就是避开迂回曲折,开宗明义直奔本堂课主要任务和目的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简明扼要,直奔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常态课最常用的开头方式,实用性和操作性最强。例如,《犟龟》的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德国当代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一篇代表作——《犟龟》,“犟”在注释里的意思是:固执,不听人劝。那么作品里的犟龟究竟是怎样一只龟呢?请同学们一起打开课本113页,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了解作者笔下的犟龟的性格特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永和初中:蒋红翠)

这个导入,非常简明短小,开宗明义,告诉学生本课学习的内容是一篇童话,并对题目做了解释,交代本堂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认识了解犟龟的性格特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二)激情导入法

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一些比较

抒情的诗歌、散文,可以由教师诵读导入。例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先请学生们听老师朗诵一首诗(配乐):“秋风吹着细雨/ 延水奏着哀曲/ 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 ——一/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由此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中,再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三)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借助音像、图片、游戏和故事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新课学习的情境中。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心轻松愉悦,学习专注而又轻松,效果自然极佳。趣味导入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以是一则笑话,一个寓言故事,一段名人轶事,一首流行歌曲,一个游戏活动等,其功用寓教于乐,非常适合于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和需要。例如,“心语心愿——心理描写”一堂作文课的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把两个口袋放在讲台上,一个口袋里放有物品,另一个没有,然后叫学生上去掏口袋,有的摸出了物品,有的没有,然后教师问他们的心情如何,摸到的说高兴,没摸到的说失落,就此自然归纳出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心理活动,进而引出本堂课教学内容:心语心愿——心理描写。这个导入,采用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感性亲切新鲜,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四)“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同时播放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中,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五)联想导入法

联想导入,就是利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由此及彼生发联想,以引出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这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生活入手,学生感觉亲切熟悉,容易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风筝》的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在童年里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也做过许许多多的事,这些事情,有对有错,有喜乐也有遗憾,如何去对待做错的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从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从鲁迅严格剖析自我的反省中去寻找答案吧!(全州三中:盘瑞明)

这个导入,由唤起学生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引入对鲁迅关于童年故事的回忆的学习,过渡自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探究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个工作认真取得成功的教师,都会极度重视每堂课的导入。导入的方法林林种种,在此不一一分类论述;导入的方法也不是排他的,很多时候是兼容的,一个导入常常包含了两种甚至更多的导入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二、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1.课堂导入要遵循实用性原则。课堂导入主要是为学习本堂课内容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它都必须与本堂课所学内容密切相关。要么为学习本堂课起到渲染烘托感情基调的作用;要么在内容上相关相连,由此及彼起到铺设桥梁的作用;要么为学习本堂课内容引发浓厚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的欲望。

2.课堂导入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渴望了解文本内容的欲望。

3.课堂导入要遵循逻辑性原则。在此说的所谓逻辑性,就是说由导入过渡到下面的学习过程,要顺理成章,要自然流畅,由此及彼,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用一个故事导入,那么故事里的人物与本堂课学习内容相关,或者故事所包含的道理与下面所学内容相类相连;如用一首歌曲导入,那么这支歌曲的内容一定要与下面所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从而起到渲染烘托过渡的效果。

4.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激情导入”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5.课堂导入要遵循简明性原则。言约意丰,不管是以激情澎湃的演说导入,或以视频片段和音乐导入,或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活动导入,或以一句名言一首诗导入,凡此种种,一定要做到简明,占时不宜过多,不要喧宾夺主,要与整节课时比例分配合理。“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

小议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技巧 篇4

作者/黄华燕

一节英语课的课堂导入如同一本书的序言部分,序言主要交代本书的写作缘由、目的、经过,通过序言可以让读者了解本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果要吸引读者耐心地读完全书,那么引言部分就必须新颖生动、引人入胜,让人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豁然和冲动。课堂的导入部分亦然,一个好老师要想吸引学生认真地听课就必须写好课堂的“序言”,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并让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1课堂导入概述

1.1课堂导入内涵

课堂导入,在英语教学中也叫课堂引入,它是课堂教学开始的3―5分钟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导”指的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用巧妙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入”即是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让学生从导语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头绪,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

英语教学中富有艺术性的导入,教师通过实物、语言等进行词汇、语法、课文等教学时,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情入景,形成事物或情景的清晰、完整的形象,使学生准确、 鲜明、生动地感知教材,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概念,理解教材打下基础,并培养观察能力。

1.2课堂导入的原则

既然课堂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导入的内容就必须得符合学生的胃口,要求具有教强的趣味性。课堂导入是为后面的各教学环节做铺垫,那么导入的内容就得跟后面的内容能自然衔接,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课堂导入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启发性原则。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以启发式导人新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理解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求索,要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

第二,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求知的力量。导入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自然会高。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篇5

崇仁县河上中学杨金荣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颖独特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为上课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心理条件,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历史课堂,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本文笔者结合十几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历史学科导入的技巧,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磁性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上课伊始,导入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我这样导入:“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样的导入,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导入,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如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史实。通过磁性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授课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历史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境界,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导入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其表现为:生动风趣、幽默诙谐;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如故事引入);使用直观、电

化教具演示教学内容等。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电化教具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进入课时内容讲述前既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能够在不觉间已经进入了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如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在 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历史课的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一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不同的课时、单元、不同性质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等。如给小学生上课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唱歌入手;给初中生上课最好从启发谈话入手。笔者曾经听过《秦王扫六合》一节优质评选课,有位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的导入是:“假如你是古代的一分子,你愿意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愿意生活在秦朝?”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导入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针对性差,致使很多学生的回答远离主题,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但有位教师的导入是通过多媒体将泰山上的石刻、五大夫松等图片搬上课堂,以此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学生倍感亲切,针对性强,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导入时注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四、历史课的导入要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此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讲《难忘九一八》我利用课件这样导入:新华网9月18日电“经商不忘爱国”,这是今年沈阳市商界纪念“九一八事变”74周年的共同心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沈阳市工商界向全市1.5万家会员发起倡议:9月18日不搞庆典活动。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沈阳人民要纪念九一八?再如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五、历史课的导入要有新颖性和多样性

历史课的导入必须注意新颖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常听常新。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如故事(典故)导入式、创设情境式、设疑激发式、温故(复习)导入式、音乐(诗歌、谜语)导入式、顺口溜导入式、角色扮演导入式、时事导入式等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如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我利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导入,让学生与画面中的人物对号入座,分角色扮演汴河上的船夫,忙碌清贫的饮食摊主,出身高贵的官员,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大家现身说法,谈自己的衣食住行,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导入很容易打破了时空限制,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抓住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契合点,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我利用狼和牧羊人的故事导入,使学生真正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如中考复习阶段,对历史人物的复习时,我设计了《走进历史人物》复习专题,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导入,引出历史人物,让学生讨论探究,引发学生共鸣。如讲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我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导入,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从“聊城站”出发,到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踏寻着秋收起义的历史足迹,瞻仰革命圣地——井冈山。学生在地图上进行了“红色之旅”,饶有兴趣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六、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简洁性和目的性

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引子和“序幕”的导入,要求教师设计要精悍、简练概括。而不能庞杂冗长。如《鸦片战争》一课对林则徐虎门销烟一目,我选用一首竹枝词(朱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筒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到天。)导入来说明鸦片的危害,同时利用龚自珍的一首诗歌(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何不专城花县去,春夜寒食未曾醒。)导入,既对当时官吏吸毒成风和鸦片戕害身心的丑态进行了辛辣讽刺,又表达了广大人民痛恨鸦片的共同心声,为林则徐广东销烟做好了铺垫。这样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要讲授的内容上来。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导入用时过多,就会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述。片面追求导入的生动、有趣,导入用时过长,等到讲述教学内容时,剩时也就不多,于是加快进度,草草讲授。如我校教师初三的《法西斯势力猖獗》公开课上,用

《二战老兵解放纳粹集中营回忆》导入,用十五分钟的时间介绍,这样导致学生对导入内容虽然印象深刻,而对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反而印象模糊。因此为了使导入发挥引导学生思路的功能,设计的导入内容应简洁明了。

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这既是讲授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如《北伐战争》一课我利用一首军歌导入: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纵横扫荡,复兴中华,所向无敌,立大功。旌旗耀,金鼓响,龙腾虎跃军威壮,忠诚精实风纪扬。机动攻势,勇敢沉着,奇袭主动智谋广。肝胆相照,团结自强,歼灭敌寇,凯歌唱。你知道这是哪支部队的军歌?这首歌包含了历史上两个重大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这样的导入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导入时不能图热闹、讲形式,而把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硬加上去,使导入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那些与教学目的无关、非教学所必需的、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导语,即使再精彩、再有趣,也要忍痛割爱。

浅谈初中考语文阅读教学试 篇6

江苏省金坛市朱林中学 王伟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实施改革,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形势的变化,对广大的中学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再也不能仅囿于传统的课本教学思路,要敢于跳出如来佛的掌心。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点戏”的阅读教学现状也确实令人担忧,事倍功半比比皆是,徒劳无功以至事与愿违者也不乏其例。因此,对阅读教学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反思,找出弊端的根源,确立努力的方向,提出改进的举措,实在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在难辞其咎的现状面前责无旁贷之职责。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学生生活圈子狭窄,每天由家到校,由校到家,对其写作更欠材料。现在学生极少阅读,学生只在课堂上泛泛地读一下课文。有的学生一课学完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阅读教学没有学生自己实践,就像作文教学没有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一样,肯定收不到任何实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为了少讲,以读代讲。通过读,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少问题。因为课本是是循序渐进的,只要熟知作品,就能自学到相当程度,并且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一种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特色,既有兴趣又不易疲劳,往往还印象更深,记忆牢固。这样,似乎在“读”上费时较多,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抓住了根本,剩余问题由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讲得可以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题无巨细,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容易使学生疲劳,厌烦的做法。因此,只有学生自己读书,才能从多方面受益。

一、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获得语感

众所周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其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一般情况而言,阅读能力的核心便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语感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诸多妙处。反过来,语感的优劣,也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多了,富有积蓄,“感觉”自然灵敏,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发展。语感丰富敏锐,便能明晓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亦可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亦可表达同一的思想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需要特定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粘贴”。好比冷暖的感觉,你不能命令谁感觉到冷暖,而必须承认从而尊重人作为感觉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成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实在是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由途径。另外与课堂阅读有别,课外阅读不拘形式,不受时间限制,不带太多的功利性,在放松的阅读状态下,对阅读对象更易获得全面的认识与整体的领悟。基于此,激发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的欲望,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语言材料,帮助他们在拓宽读书视野中吸纳新知,提高能力,无疑是激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

二、在读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要从识字、阅读起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是信息量骤增的社会。因此,在读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大胆地改革现有教法。把分析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哪些课文应该重点研读,哪些课文可作一般性阅读,都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商定。在这一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中选择应该重点阅读的书籍。

其次,把学生带到图书馆中去自由阅读,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肯定是不够的,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内容,我把阅览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在教室设图书阁,让书架上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老师的讲授,从而为学生拓宽了视野。形成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

三、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自己读书,有利于记诵大量诗文佳作,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何指导其读书呢?

首先,处理好学生读书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表现在主动地读书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分析讲解。教学主导作用在于指引阅读方向,指导阅读方法,设计并组织多种方式的阅读训练,点拨、诱导,帮助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我采用一定的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读。由于本届的学生的字、词量的储备,阅读基础不理想,审美能力便是造成学生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所以一定要扫清阅读障碍,如对初一学生,可让学生先读精彩的,感兴趣的部分,让学生想读,这样他们由于读进去了,就会要求弄清来龙去脉,自然就会去读其它内容,对那些缺乏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讲荐读书目中的精彩故事,让语文优生介绍得益阅读的经验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新生渐入阅读的正轨,步入阅读的快车道。

其三,要处理好学生读书过程中多种读书方式、方法的运用。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朗诵、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并制定以阅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常规:

1、默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2、赏读: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情感,品出味道,说出佳处和感受。

3、研读:学生边读边思边写,完成思考练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反复阅读,扎实地学好课文。

指导学生自己读书,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意义重大,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理念,我相信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我相信阅读教学必将在读书声中写出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篇7

一、歌曲导入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智力都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 接受能力强, 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更容易接受。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这一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导入。比如, 可以把歌曲等文艺类型的节目作为导入对象, 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出来, 在课堂中营造出自由活泼的氛围, 便于学生学习。例如, 在讲授《公民的国家观念》这一章节内容时, 教师可以播放《我爱你中国》等励志歌曲。师生一起解读歌曲中的歌词, 再结合当下情况, 说明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赢得世界的尊重。最后, 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中国公民, 我们要具体做些什么?歌曲作为切入点, 既能活跃气氛, 又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而且还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用视频, 实施多媒体直观导入

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成熟, 现代教育技术也逐渐成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教学手段, 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初中政治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结合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探究意识。例如, 在探究“从众心理”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选取《绳子》与《“不明”飞行物》中的一段视频作为课堂导入部分。通过观看视频, 学生也会很容易理解从众心理的概念、利弊, 这种直观的导入比起教师直接讲授与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层面上, 要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 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引导, 以及在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当中。

三、漫画图片导入法

众所周知, 漫画图片直观性强, 且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趣味性, 结合教学实际, 选取既能体现教学主题的漫画图片, 又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调动起来, 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知识的要点, 兴趣盎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殿堂之中。例如, 在分析“学会合作”相关内容时, 我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漫画:“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学生观看这一漫画后, 非常感兴趣, 大家纷纷讨论起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为什么在此行不通呢?这时, 我迅速结合学生的疑点导入新课, 人多力量大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 为什么会出现漫画中的这种现象呢?而且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三个和尚之间没能进行诚实的合作, 才导致最后没水喝的境地。可见, 与他人真心实意的合作有助于我们事业的成功。这一讲解一下子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了, 而且还能开启师生的智慧之门, 为新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 无疑为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 温故知新导入也是经常被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其能够在唤醒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再启发学生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当中, 然后借助教师的导语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进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感。例如, 在分析“感悟青春”一课时, 我就利用“温故知新法”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 在面前的框题中, 我们也对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状况有了一些初步了解与认识, 而且,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这些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变化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困惑、烦恼, 进而影响、导致了认识和行为上出现偏差的现象。我们将如何面对这些困难, 愉快地度过美好的青春时期呢?接下来就一起学习和探讨这一话题, 你们从中也会有所启发、感悟。”接着导入新课:“欢快的青春节拍”的第二个框题, “感悟青春”这一内容, 主要包括了“青春误读与青春畅想”两部分。通过积极引导, 学生便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为本节课的知识讲解奠定基础。

可以说, 政治课堂导入既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创造。导入环节设计得好, 则能优化知识结构, 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思维, 好的导入也能调动课堂的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政治教师在教学时, 只要勤于钻研, 设置新颖别致的导入环节, 为每一节课精心选择好特定的“小石头”, 结合实际情况, 适时投下去, 相信我们的政治课堂也一定会出现“万波涌动”的喜人局面。

摘要:“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 将旧课与新课紧密联系在一起, 预示着课堂后半段的高潮与结局;好的导入犹如路标, 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和兴趣;良好的导入还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 加强师生的双向教学。所以, 良好的导入有利于学生快速启动思维的齿轮, 尽快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当中。

关键词:初中政治,导入教学,技巧分析

参考文献

[1]姚海清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 (6) .

[2]李善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策略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陆加花.导入, 让政治课堂熠熠生辉——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方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2 (10) .

[4]杨军良.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师, 2009 (11) .

[5]戴胜利.浅析政治课堂教学导课艺术[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1 (3) .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 导入 技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更应该遍寻良法,以博得满堂彩的效果。因此,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是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入若能生动有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眼睛里就会散发出攫取知识的光,也会刺激教师讲课的激情。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厌恶空洞的说教,喜欢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从故事、趣事、轶事、典故等方面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小故事作为开场,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他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出期待心理,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于漪教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入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是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来引入教学,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回顾旧知,也会找到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如某教师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已》,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四、“目标式”导入法

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某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文章,如教学《藤野先生》这一经典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人物描写、性格塑造、主题及难懂词句几个重点作为每节课的目标,在上课之初先明确告诉学生,让他们在学习时有针对性。目标展示法醒目、直截了当,是一种很实用的导入方法。

五、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它的教学效果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的,但学生对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已心生厌倦,如何创新呢?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笔者先用幻灯片播放几幅图文结合的美丽的关东大地的图片,然后将图片切换成满目疮痍、尸骨遍野的景象,并在这些图片上标注拍摄照片日期,随即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发他们思考,“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关东大地变成了这幅模样?”要求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背景。在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系列的照片对比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接下来他们对于文中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就更易于理解了。

六、知识导入法

学习课文前,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对联、俗语进行导入,可使学生重视课文的学习,且能逐渐积累一些语文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接着,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杜牧读到的是闲情;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那么,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何其芳的《秋天》,看看在他的诗歌中描摹了什么样的秋景,抒发了怎样的深情。”这样的导语拉开课堂帷幕,前后两个知识点的链接在知识导入法的“润滑剂”下自然过渡,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

参考文献 :

[1]郑晓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1998(6).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9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10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榆钱饭》一课,作者刘绍棠,当我介绍到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在1953年被编入高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十)“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篇1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12汉教六班 石园鸯 20120517079)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启发性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优秀且适合的语文课堂导入无意是为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字:教学技能;课堂导入;导入技巧

一、导入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对整堂课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优秀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实际的导入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甚至利用教学工具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例如教师做课文《木兰诗》的导入,首先通过PPT放映了动漫、影视和戏曲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图片给学生看,然后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同学简单了解本节课文的主人公花木兰和她替父从军的大概故事情节,由图片展示进行了课堂的导入。

二、导入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是要求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应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来,同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1、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时间正是一堂课的初始,从学生的角度看,课间休息的惬意自在尚未得到完全的释放便立刻回归课堂,也尚未从上一节课堂中脱出,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之前,课堂导入就起到一个过渡作用。语文课堂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教师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新奇的教学内容、精彩的开场语言或者借助教学工具的辅助,进而吸引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做课文《口技》的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课前带问朗读的方式进行导入。并在朗读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诸如“本文讲述了什么”“朗诵本文后有什么感受”“朗诵后对课文有什么疑问”之类的问题。

以七年级学生的朗读速度,齐读《口技》一文,约需要三分钟的时间,三分钟的认真朗读足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课堂,带进课本。然而问题的设置,又让学生可以边读边思考,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上节课不懂的数学题或者课间没聊完的小趣事呢?加之问题带给学生的疑惑和思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启迪学生思维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直接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然也能从教师的导入中体会本课重难点,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从导入开始,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思维的启迪。

在进行《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是这样的:“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这段导入语可以给学生提供这个信息:作者由紫藤萝有感而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于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显而易见:是把握对紫藤萝描写的分析。而难点就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又该怎么去理解。

3、衔接新旧课程,培养思考能力,实现课程联系 纵观历史和当前的各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往往是有课与课之间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新课的导入引用上一堂的课程内容,可以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由刚学习过的课程引入新课程,实现了课程联系的同时,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7年3月第二版的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的目录中,第三单元课目11是朱自清的《春》,课目十二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做《济南的冬天》的课程导入语时,教师可以如此这般:“上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济南的春满眼嫩绿,尽是生机,朱自清说它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然而,在这个季节,我们却不能看到这样的景色。真是可惜呢!可是呢,‘冬天’正向我们走来,那么冬天又像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济南的冬天》,看看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与朱自清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区别吧!”

原本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季节,开头两篇正是朱自清和老舍的名篇,导入语中联系了授课的季节,也穿插了几个问句,问句并不算很正式的问题,但却能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导入方法,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算是常用的。

三、导入的技巧

那么语文课堂的哪种导入技巧会更有效呢?我通过资料设计、课堂学习、老师讲解以及自身作为学生的经验总结了几种导入技巧。

1、析题导入

析题导入就是直接对授课题目进行分析,开始本课的导入。这种的导入方法优势在与方便快捷,易于进入授课主题的同时又明确了学习目标。但缺点也在于析题这一部分做得不够巧妙很容易让学生有直接跳过导入的错觉,无法达到安定学生学习情绪的目标。

例如《在山的那边》的导入设计,太过见到的直接导入很有可能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王家新的脚步去看看在山的那边有什么!”这样的一句话角度简洁过度。优秀的析题导入应该这样: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会发出千千万万的疑问,好奇心伴随我们长大,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王家新就曾问过“山那边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看看山那边到底是什么!

2、作家或背景导入

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会在进入课文的正式讲述前介绍课文的写作者和写作背景。所以,我们便可以将导入和对作家背景的介绍合作,直接由作家或背景进行新课的导入。这种导入方法在一举两得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背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就可以讲对莫顿·亨特的介绍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写作背景的介绍作为课文的导入。

3、联想导入

联想导入是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已学课文或者耳熟能详的诗歌、寓言、童话故事甚至是对联来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这种导入方法在于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更有助于学习。在教师教学课文《背影》的时候,导入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为朱自清散文的《春》。导入便可以是如下: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位名人的作品? 生:朱自清 师:那么有哪位同学来简单说说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作品内容或者你读过作品的感谢都可以。

生:我们曾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写了济南的春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自然美好,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济南春天的喜爱。而今天我们要学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背影》,看看《背影》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悟呢?

4、设问导入 设问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设置问题做课堂教学的导入。这种导入法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上面提到的《背影》可也可以算是设问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给留下“读过《背影》后有什么感悟”的问题。设问导入的问题可以有答案,也可以是没有答案的。

例如《理想》的课程导入,教师的问题就可以是“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这契合课文主题的同时也引发同学们对自己的理想的思考。

5、工具导入

这里说的工具导入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利用教学工具放映的图片、音乐或者视频等等。实物是可以在课文《羚羊木雕》的导入中利用小巧的木雕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是在《风筝》的课堂带一只风筝。图片的利用在最初提到《木兰诗》的导入已经说过,音乐和视频的导入在信息化的课堂也是十分常见的。

教师在课文《黄河颂》的导入时,就可以以《黄河颂》为词的歌曲《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为导入。先让同学听一遍《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从歌声中体验黄河的气势,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错误的导入

与优秀的导入相反的,自然是满是缺点与错误的导入。一般来说,教师都不会犯导入的错误,犯错也只是导入太过普通不够精彩,或者说导入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也就是我说的“错误的导入”。导入中值得诟病的,往往是太过普通或者不符合教学情况的。

哲学上说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样的导入由不同的教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我最初提到的《木兰诗》的导入,如果是由一名80后的语文教师进行00后学生的教学,对于00后来说,80后老师所提供的花木兰的图片都是他们所不熟悉的,更别说初中生少有人有兴趣的戏曲图片。

这是我在做一次授课比赛做的教学设计,原本设想了学生的思考讨论时间,然而因为学生的角色是由于我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扮演,于是他们几乎毫无思考就直接脱口而出了图片形象名称和实际,连大概情节故事的回答也与我原先的设想一模一样。因为出乎我的意料,很多预想与学生互动的话全部付诸流水,根本无法施行,导致了导入太过匆匆,脱离了预期效果。所以这类课程导入在我看来便是“错误的导入”。

语文教师在做课程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对自己学生的把握和了解一定程度代表了你对整堂课走向的掌控。在有的时候,合适的导入比一篇优秀的导入更值得投入教师的精力和心血。

五、结语

上一篇:准妈妈生日祝福下一篇:探水钻孔验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