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精选11篇)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篇1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无棣 朱希村
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行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即指在新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开始新的学科、新的教学单元,还是一节新课,乃至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都应当发挥良好的导入技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整个教学过程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环节犹如整台戏的“序幕”,优美乐章的“序曲”,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仿佛是演讲的“开场白”,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入技能实施的程序是:集中注意力——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 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当我给出正确答案D时,学生感到不可思议,非常惊讶,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设疑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根据中学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新的教学内容讲授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的一种导入发方法。引入时,可故意设置疑障或陷阱,使学生处于欲得而不能的情景,甚至诱导学生上当。
例如:讲授“分式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解-2x=4,再解-2x﹤4,学生类比得出x﹤-2,然后让学生代个值检验试试,结果又不对,学生陷入茫然和矛盾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三、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提问:小明买4千克苹果,3千克梨需27元;若买4千克苹果,2千克梨需22元,问梨和苹果每千克各多少钱?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苹果都是4千克,梨多一千克多了5元,所以梨每千克5元,得出苹果每千克3元。比直接给出方程组引入好的 多。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一动手试验而巧妙的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的见摸的着。”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效果非凡。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惊喜万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很自然的引如新课。
五、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歌曲、游戏、谜语等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1、故事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配方法”时,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老头,在临终前打算把17头牛分给3个儿子,要求大儿子分二分之一,二儿子分三分之一,小儿子分九分之一,不能宰杀。(可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三个儿子听了很纳闷,最后一位聪明的人告诉他们,先在邻居家借一头牛,然后大儿子分9头,二儿子分6头,小儿子分2头,剩下一头再还给邻居。”这个故事即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又渗透了配方法中“借一还一”的思想,为新课讲授做好了铺垫。
2、游戏导入法
在讲授“游戏公平吗?”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转盘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经常在街边,看见有人摆地摊赚钱,我就见过这样一个——“转转盘”(拿出准备好的转盘),接着讲了游戏规则(如右图)。你想试试手气吗?,此时学生已经兴奋不已,都想试试,参与度极高,但结果总是拿不到大奖,又陷入了茫然与困惑之中,看着他们着急得样,我顺势引入了课题,结果这堂课学生个个都目不转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儿歌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小时候你们念过儿歌吗?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学生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然后我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趁机我说:“今天这节课我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以后,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得起来了”。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
4、诗词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①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苏轼,《题西林壁》)②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5、幽默语言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三角函数的应用”时,一位教师如此开场白:“我的‘法力’无边,能不过河而测河宽,不爬山而知山高,不接近敌阵地而知晓敌我之间的距离。”学生被这些话深深地吸引,教师接着说:“我的‘法’是数学方法,我的‘宝’是三角函数”,同学大笑。
6、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指在讲授数学概念、定理、方法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有趣味性的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史实,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强学习毅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于德育于智育之中。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也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
六、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种导入类型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形状相同的图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以一曲振奋人心的国歌,伴随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两面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从大屏幕下冉冉升起,作为课堂的切入,很自然的引入新课。
再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了两块(拿出准备好的三角纸板——如图),如果重新到玻璃店割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有三种做法:①把两块都拿到玻璃店去,②只拿第一部分,③只拿第二部分。问哪种方法不能买回新玻璃,哪种方法最聪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巧妙的引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使枯燥的几何问题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然后先让学生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看似两三句话,但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和研究新知识。
八、温故知新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a=a(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m
n
m-n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数学问题情境起着激发动机、诱导提问和引发思考的作用.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使教学内容、数学结论在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自然生成, 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水到渠成的, 而不是强加于人, 从而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可建立平等合作与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从而可发展学生外在的和潜在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是系统化、循序渐进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迁移规律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学生的“旧知”与将学的“新知”相互沟通, 铺平“道路”, 架起“桥梁”, 从“温故”出发, 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 以旧引新, 以旧探新, 在“新旧”的衔接点与共同点上充分展开思维, 探究规律.
例如, 在讲菱形时, 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说出它的性质, 然后在其一个较长的边上截取一段与其较短的边相等, 从而引出菱形的定义, 既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又让菱形与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也使所学知识逐渐地系统化、结构化.
三、做数学游戏, 导入新课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 (赫尔巴特语) , 好奇是探究的起点, 新课导入若能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游戏,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譬如教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 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来进行导入.具体导入如下: (上课前教师预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 多媒体演示游戏, 游戏规则:给定1~100这100个自然数, 计算机随机给出其中一个数字, 通过操作键盘, 让学生去猜这个数.对于学生每次猜测的结果, 计算机的提示是“对了”“大了”或“小了”.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一声声“大了”或“小了”, 再加上多媒体画面, 学生很兴奋, 立即进入状态, 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教师根据情况再适时抛出问题:“请问你们在10次内一定能猜出这个数吗?”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 引发了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经过试验、探究和分析得出只要利用“对半猜”的二分法思想就能猜出, 进而引出了新课.
四、开展竞赛, 导入新课
竞赛符合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 竞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前几分钟, 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起来, 此时开展竞赛活动, 能够振奋学生的精神, 增强其参与意识.开展竞赛可采用多种形式, 如小组赛、男女赛、个人抢答赛、笔头赛、累积积分等.这样, 在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中进行新课, 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譬如在讲完了“椭圆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后再来学习“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 本人就采用了小组竞赛形式引入新课, 以相邻的两小组为一大组, 比一比哪个组归纳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既多又准, 哪个组能分析证明相应的性质.结果学生的热情高涨, 积极投入, 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而且从学生的思维量、知识量、题量均取得突破, 但学生不觉得累, 不知不觉地轻轻松松度过了45分钟!
五、迁移知识, 导入新课
类比, 是选择两个对象或事物 (同类或异类) , 对它们某些相同或相似性进行考察、比较进行类比推理, 即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 推论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方法.譬如本人在讲完了“等差数列”后再来学习“等比数列”一课时, 就采用知识的迁移, 用类比导入新课, 依次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固着点”和“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导入显得自然、亲切, 而不是强加于人, 学生也显得易学、乐学, 其数学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六、贴进生活, 导入新课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课堂导入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充分开发与挖掘,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表现出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学生在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表现出了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威力, 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情感, 初步建立起学好数学是将来更好地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个人需要.
当然,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 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 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 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无论在操作层面上, 还是在思维层面上, 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才能带动学生, 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1-2) .
[2]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 2001 (4) .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篇3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在讲授“圆周长”时,提问:假如把地球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________ 。A. 一支铅笔,B. 一只老鼠,C. 一只猫,D. 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当我给出正确答案D时,学生感到不可思议。这样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也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设疑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根据中学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新的教学内容讲授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引入时,可故意设置疑障或陷阱,使学生处于欲得而不能的情景,甚至诱导学生上当。
例如讲授“分式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解-2x=4,再解-2x﹤4,学生类比得出x﹤-2,然后让学生代个值检验试试,结果又不对,学生陷入茫然和矛盾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三、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提问:小明买4千克苹果,3千克梨需27元;若买4千克苹果,2千克梨需22元,问梨和苹果每千克各多少钱?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苹果都是4千克,梨多一千克多了5元,所以梨每千克5元,得出苹果每千克3元。比直接给出方程组引入好得多。
四、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动手试验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效果非凡。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必然会引起浓厚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惊喜万分,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五、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种导入类型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形状相同的图形”时,设计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播放振奋人心的国歌,让精心设计的两面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从大屏幕下冉冉升起,作为课堂的切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篇4
1.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如:图片、挂图、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音、录像等等手段导入教学。直观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加生动,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利用课本教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创设一种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生动、活泼。直观生动的课堂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师生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来。如牛津版 8A Unit4 Wild animals 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大熊猫希望的故事,我事先上网找了一些有关大熊猫的录像,通过放映,观看后,再讨论一下有关大熊猫的一些问题:Giant pandas are our national gems.They mostly live in China.The number of giant pandas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Why? Because they are many dangers in the wild.What dangers are giant pandas facing that we can know from the text? 这样能让学生怀着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去阅读文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2.提问式导入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除了借助具体的实物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提问,使用问题导入法。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提问要注重针对性,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提问要能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问题,突出课的中心,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我在教学牛津版 7A Unit3 Let’s celebrate的Reading 时:
T: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 China.Right?
Ss:Yes.T: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S1:Yes.Spring Festival.May Day
S2:Dragon Boat Festival.National Day.Children’s Day and so on.T:OK.Very good.There are also many festival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Such as Christmas.Easter and Halloween.Right?
Ss:Yes.T: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Halloween?
Ss:No.T: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Halloween.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授课的学习。
3.自由谈话导入法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自由地发表看法,也可分组汇报,或者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内容不限,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利用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的特点来使用自由谈话,既可寓教于乐,又可记得牢固。但自由谈话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什么。因此课前一定要好好准备,做好谈话主题的选择,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引入主题。如在教学牛津版 8A Unit5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部分时,我从 5月12日 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谈起,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事,大家都很熟悉,都很了解,在谈论的过程中顺便复习一下跟地震有关的词汇,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导入Reading部分所讲的发生在台湾的一场大地震。这样做学生更能很好的理解课文。
4.背景知识导入法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定主题而设计,有些主题学生不一定熟悉。对于一些有背景材料的单元,教师应充分把握该单元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所设问题要与本单元知识点联系精密,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我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网络、参考书等找到有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本单元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背景知识或以课文的关键词出现,或以课文的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采用以介绍人物,讨论历史背景和日常或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背景知识的导入要适时、适度、适当,切莫喧宾夺主。
5.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牛津版的英语教材在每一单元的课程安排上都是前后相连,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授新知识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相连,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从而引出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对复习,教师一定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传授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变化复习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传授新知识的契机。这样的导入就会显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所以,复习绝不是简单的默写几个单词,背几段课文或翻译几个句子,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
6.情景导入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前景即“情景”相联的,在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好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撩起求知欲,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情境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把需要解决的课题与各种情境结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设疑,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为完成新课任务达打好基础。教学情境的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导入只是一种教学活动的准备,不宜费时过多,切不可喧宾夺主。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应立即开始新课学习。新课导入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浅析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技巧 篇5
奠基课堂基础,创设良好的课堂开端;沟通情感的桥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思维方向和学习目标。
1.2导入技能的原则
课堂导入要坚持启发性、目的性、关联性、和简短性原则。
1.3导入技能的程序
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激发思维阐明联系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设置不同的导入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因此,恰当巧妙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将点燃 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可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什么呢?这样使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故事、典故导入法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巧妙设计,变换形式,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三、观察、实验引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例如在学习“原生动物门”时可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培养液,可看到培养液中有一白点在游动,这时老师问:“这些小东西是什么动物?它的形态、结构怎样?它是如何生活的呢?”这样就达到了自然引出新课的目的。
四、新旧知识联系法“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
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设计“血液循环”导入时,先提问心脏的有关知识和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哪种血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的呢?血液流动时,它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的知识。这样的过渡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五、联系实际法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炎热的夏天里,人们坐在大树下与坐在广场中的大洋伞下相比较,哪种感觉好呢?学生会同声回答:“在大树下”,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时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解说到:“因为大树具有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周围空气湿度,并降低空气的温度。所以大树下乘凉感觉舒服些。那么,什么是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导入,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容易激发探究知识欲望”。
六、创设情境法
利用语言、电化教具、挂图、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例如,讲授花和花的种类时,让学生观察彩图和标本,教师同时用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纶一幅春天的情境,使学生被感染,心里产生学习的动机。也可利用漫画、故事、音乐、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还可利用时事热点问题巧妙地设置导入情境,同样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2.14提问导入主要指针对新课内容、素村,直接提出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们带着认知突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以思促学的目的。例如,在《细胞的增殖》一课导入:“大多数动植、人都是由受精卵不断分裂和细胞生长而逐渐发育形成,但是不同的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的大小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巨人症、侏儒症和正常人,象与鼠,个体大小的差异是由于细胞大小还细胞数量多少造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影响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细胞数量的多少;不同生物或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细胞大小没有大的差异。由此引出问题:受精卵在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当细胞长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生长,可能就要进行分裂了。那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地长大呢?”
直接导入经精炼、快速见长,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它对学生的要求偏高,尤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同时,在课堂之初就带着一定程度的有意注意参与课堂教学。
2.22经历回顾导入法
经历回顾法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重视师生经历过的情境,回忆与课程紧密联系的生活经历,这种经历既可以是直接经历,也可以是间接经历。例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课导入,“2003年美国进攻伊拉克,在战争中众多的尸体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但运用生物DNA技术,最终证明萨达姆的两个儿子已经死亡。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有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提取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由此可见,通过DNA测序可以对生物种类或个体进行区分。DNA有什么作用?我们2.23观念冲突导入法
观念冲突导入法是指针以某一自然或者社会现象,教师向学生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从而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进而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课导入,“一提到糖类,我们通常认为像蔗糖、果糖那样,吃起来是甜才是糖。那么糖都是甜的吗?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节的内容来认识它。”
以旧带新的导入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被使用。所以如此,是因为新知的学习并不是完全的零起点,未知总是在一定的已知基础上展开、扩展与深化。
可以通过学习这节的内容来认识它。”
2.31引用材料导入法可引用的材料范围极其广泛,只要能这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包括故事、谜语、诗、歇后语、成语、对联、笑话、典故等。
例如,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车胤囊萤‟的故事,„车胤囊家贫,常聚萤以缣囊之,照书夜读。‟晋代车胤年幼囊萤夜读,学识与日俱增,官拜吏部尚书。好学不倦,勤奋刻苦的车胤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给车胤提供光明的萤火虫发光这一生命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探讨。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那么萤火虫发光的能量从何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例如,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导入,“同学们,在《世说新语•假谲》上写道:曹操的军队在一次行军中,由于路上缺水,士兵都感到口渴难忍。这时曹操用手指着前面说前方有梅林。士兵一听,嘴里顿生津液,都感觉不渴了,继续前进。这样就留下了“望梅止渴”的典故。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今天,我们就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
2.33背景介绍导入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还有介绍作者、文章写作背景、年代特征等,这就是背景介绍导入。亦即,如果文章形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地位,那么,其相应的背景知识都值得教师在导入中有选择性地重点介绍。
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课导入,“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质化学组成部分不断地自我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蛋白质存在,也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有什么样的蛋白质就能表达出什么样的生物性状。由此可见蛋白质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51实验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索原因,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实验,用铁架台固定一个倒置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口用玻璃纸封好,漏斗内倒入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一个盛清水的烧环,使漏斗口伸入水中,使漏斗内外的液面一致,然后静置等待观察。过一段时间后,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2.52活动游戏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索原因,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篇6
导入新课一般指一堂课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16年, 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 实例导入
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而且可以使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教师可提出:“你有办法计算出学校国旗旗杆的高度吗?”或者问:“大家都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利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 求学校操场芒果树的高度.”这样的导入既联系实际, 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教学朴素自然, 简单实用.
2. 生活情境导入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七年级上册“直线公理”, 教师可提问:“运动会体育老师画100米直线跑道时, 需几名同学帮助拉线来画呢?”学生就会议论纷纷,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再如:九年级上册“概率”, 教师可提问:“平时两个队进行拔河比赛时, 大家为什么愿意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确定场地呢?”这时, 学生就会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 对双方都公平.”教师趁机说:“我们这堂课就用数学知识来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所以, 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3. 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 激发学生直觉思维.如:八年级“三角形全等判定”, 教师布置同桌的两名学生合作, 各自画一个三角形, 让它满足三角形六个元素中的三个, 然后把画得的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看看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发现任意选择三个条件, 有些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 有些得不到, 这样就能使本节的新课自然导入, 这样对于课堂中得出判定方法“ASA、AAS、SSS、SAS”很有帮助.
4. 悬念导入
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假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
如:八年级上册“作轴对称图形”, 如图所示, 要在河边L上建造一个供水站, 分别向A, B两村供水, 供水站要在河边的什么地方, 可以使所用的水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 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种设置障碍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比如: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 老师提问:“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 就能求另外三个元素, 同学们不妨出题考考老师, 看看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此时的学生能考老师, 热情高涨, 对整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5. 以旧引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自然引出新课的课题.
如: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 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计算几道题, 并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1) (a+1) (a-1) =? (2) (3x+2) (3x-2) =?这样的导入既能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为新的平方差公式做好铺垫, 学生可以体会到“旧瓶装新酒”的功效.
6. 类比导入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 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性质”, 可以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作为类比, 老师导入时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呢?”
又如“多边形内角和”, 可以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类比, 老师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 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 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 同时也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导入乐园,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的成功之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探究 篇7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即教师在上课时直截了当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内容等。例如,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本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五种运算来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种导入直截了当,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促使学生思维迅速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类比比较法
“类比比较法”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过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有时遇到某个新问题,我们时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把这些类似进行比较、联想,就会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比如: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再比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在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地连接起来,使“温故”成为“知新”的基石,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故事联想法
在人类数学发展史上,产生了许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利用历史上笛卡儿在梦中见到蜘蛛网上蜘蛛的爬动,受其启发发明解析几何的故事来设计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学习笛卡儿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像这样用故事导入新课,让数学包含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由常识性、经验性的东西逐渐上升为科学知识,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四、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
五、实例引入法
“实例导入法”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例如:讲有理数中的正数和负数时,通过温度计、收入与支出、输与赢、水池中进水量和出水量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使学生感悟到这类带“-”号的数确实是实际生活中的需要。再比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导:今天我们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唱到后来,同学唱不下去了,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学生摇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怎么可能?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 “用字母表示数”。
六、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是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一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学发一根40cm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问谁能弯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实验自己悟出道理,尝试着成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七、诗词想象法
人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的诗词体现了很好的数学文化。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引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平面(大漠)与直线(孤烟)的垂直关系,直线(长河)与圆(落日)的相离关系。例如:在讲授“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正视,俯视,侧视)。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这两首诗把所学知识熔入诗词中,使学生体味到诗词中隐含的数学之美,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感染力。
八、猜谜比喻法
简短、易猜的谜语,能活跃课堂气氛,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知识接受快、记得牢,增强记忆的延续性。如:“五四三二一”——倒数;“马路没弯儿”——直径; “两牛打架”——对顶角;“邮寄账本”——函数。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篇8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 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 孔子曰: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情感性. 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 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 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 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 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改革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 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表现为: 教师权威高于一切, 对学生要求太严; 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缺乏应有的活力; 形成了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 违背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 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篇9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技巧与方法
初中数学作为小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过渡,在对学生计算方面严格要求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技巧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尤其是在初中几何教学中不难发现,只要找对方法,计算量都不是很大,比较容易算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找对方法非常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节课的新课学习之前,我们通常会对已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印象。那么在总结已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巧妙设置几个小陷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求证。例如:我们常说:“等边对等角,那么等角可以对应出等边吗?”这时候学生一般叽叽喳喳两个阵营互相讨论,在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同时,就是他们自己学习与修正的过程,这时候老师只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图形,列出几个正面与反面的例子供他们讨论即可,最后他们意见能否一致,还需要老师参与其中加以引导。
教育学中对教师的界定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你是老师,就把你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有他们自己的判断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已学的知识探究出新的问题和方法,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会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问策略
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根据学生接受问题的能力实时调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开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与引导。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都需要备课。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已经把这节课如何进展烂熟于心,可是我们的规划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调整我们的提问与解答。例如: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找好一个例题,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在黑板上画好图之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看到图之后的感受逐步展开证明。如果题目简单,学生一看便知,那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思路证明;如果条件不明显,我们则需要往定理上引导学生,让他们找条件套用定理加以证明;如果定理也套不上,那么怎么添加辅助线,怎么创造对等条件,就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提问角度,同时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情绪与接受程度,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爱上学习。
三、利用问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
严格意义上来说,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是从初中几何开始的。小学数学注重的是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数学运算的掌握与运算精确度;初中计算在小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运算量与公式的灵活运用,而几何才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初中几何是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感性到理性升华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切勿采用“填鸭式”的教育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后期立体几何的学习,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都需要以此为基础。数学课程的传授本身是枯燥的,反复证明那些显而易见的定理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考验”,如何把枯燥的知识灵活化,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思考,爱上逻辑,就需要几何老师不断引导。
四、及时总结,帮助学生由点及面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几何,就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与分析、代数等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且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初中几何是为代数服务的,那么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应用自如。初中几何可以说是说知识点比较少,并且步步推进,关系极为紧凑,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很容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系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好这些系统结构,等学完回头来复习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运用起来更自如。对一些几何定理与知识点,老师不妨采用反复提问的方式,直截了当,加深学生记忆;同时加强习题的解答与跟进,反复识记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与掌握。
提问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考核,又是对老师的一种提醒。提问,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随便问,提问需要讲究技巧与方法,既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达到合理引导的科学目的。通过提问,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弱项与不足,加强学习与掌握;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提问的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地加以引导;同时利用提问的方式,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并帮学生总结反馈,让学生形成学习的知识网络,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卢龙.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周忠科.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
[3]吴瑞生.“四自主”教育模式对培养初中数学教师素养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张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与原则 篇10
我们知道, 一节课到底应该怎样开头,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由于教学内容不同, 教育对象有别, 每节课的开头必然会有所差别。因此, 课堂导入的技巧, 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唤醒学生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它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 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课题的教学过程。
实际上, 课堂导入的过程, 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 即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这个“不协调”是通过设疑置问,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运用于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中, 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 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等凝聚在一起, 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 课堂教学有了好的导入, 就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使学生形成一股乐于探究的内驱力, 以极大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笔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对课堂导入的技巧作了一些探索, 经常运用的有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一是创设实际问题情境。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讲“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 我先给学生介绍一个事实:建筑工地上的泥瓦匠在砌墙时, 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 经常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细绳来观察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 然后问学生:“他这样做, 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学生点头称是, 但不懂其中奥秘 (理论依据) 。这样, 从实际问题入手, 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情况下的新问题, 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讲述数学家的故事, 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而且数学家的创新意识也会给学生以启迪。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 先给学生介绍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 老师让学生算“1+2+3+……+100”的故事, 当学生觉得饶有趣味时, 教师适时指出:“这种思想方法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我们来推导公式, 用理论说明问题:比高斯进步没有?”学生就极易进入思维状态。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俯拾即是, 诸如讲“平面解析几何”起始课, 介绍笛卡尔发明坐标系的故事;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 等等。数学家的创造看似偶然, 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 数学家的灵感源自长期的思考、观察与艰辛探索, 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
三是利用矛盾引入思辨。利用矛盾, 犹如引水击石, 能诱导学生迅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讲“曲线的参数方程”之前, 教师先设计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 要求学生求物体运动的曲线方程。当学生运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办法去思考时, 是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的。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 能否间接去找?这就促使陷入矛盾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得新的发现:运用力学原理, 借助时间参数, 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 从而间接获得了运动的曲线方程, 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参数方程”的认识。
四是巧设悬念诱导探寻。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知识, 从学生常见的“折纸”活动中, 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 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的事实, 告诉学生1毫米厚度的纸板, 只需对折23次, 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巨大反差, 从而造成悬念, 思维就会迅速进入亢奋状态。这样通过巧设悬念, 诱导学生探寻答案, 进而导入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课堂, 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恰当而适度, 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
通过以上案例可见, 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是富有创造性的。但透过这些技巧也容易发现有着共同的目的, 既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促使学生联想, 发展学生思维。因此, 设计数学课堂的导入, 应遵循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一是兴趣性原则。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凡成功的导入技巧, 总是从兴趣入手,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求知欲望;学生有了求知欲望, 就会化为自觉行为。
二是思维性原则。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发兴趣”的层面还不够。启发学生思维, 以揭示数学现象蕴含的客观规律, 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要优化设计导入, 以激发兴趣为契机, 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初探 篇11
袁廷辉
(湖北省南漳县长坪初级中学)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来,总是力求在上课时以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集中到课堂上来,经过潜心的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情况时,先复习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然后引入到研究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问题上来。大家知道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0,就是函数值y等于0,这样就把二次函数转化为了一元二次方程,而抛物线与x轴焦点的横坐标就是这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样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二、亲手操作导入法
亲手操作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时,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将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从实践中总结出三个内角之和为180°,使学生感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三、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创设疑问,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从疑问到思考,由思考到感知的一种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首先提出问题:工人师傅要用钢筋焊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9米和12米的三脚架,你能很快算出斜边应准备多长的钢筋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你能很快地帮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而且知道,只要告诉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的方法是借鉴已学过的知识来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可以从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中SAS、SSS,来探究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五、演示导入法
演示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教具演示更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个圆,然后将自己准备的一个圆环,靠着黑板在所画圆的左侧慢慢向右移动。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有五种位置关系,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或让学生自己在纸上先画一个圆,用一枚硬币演示这个过程,观察这五种位置关系。接着进一步直观研究出与其对应的两圆半径和两圆的圆心距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对所探究总结出来的知识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得牢固。
六、反馈导入法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11-09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研究11-08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论文07-27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06-16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8-31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05-30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10-26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方法06-02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07-27
课堂教学与初中数学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