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

2024-06-16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共12篇)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 篇1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教学开端的新课导入环节成为了每节初中数学课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它也是实现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的基本途径。优秀的新课导人方法, 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和基本技能技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引趣导入法

新课开始, 巧妙地设置问题, 使学生产悬念, 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例如, 在讲圆的概念时, 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圆形!”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 做成正三角形, 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 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 (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 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 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来,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小棍中任意取三根, 看能否组成三角形, 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会发现, 有时能组成三角形, 有时不能组成三角形, 这样就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六、直接导入法

这是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即开门见题。当一些课题与学开门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 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便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 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这接课我们学习……”或“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例如, 讲正方形时, 我们在小学已经识别了图形, 现在我们来研究它的性质。这样导入新课, 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的效果。

七、温故导入法

一些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 应尽量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 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 尔后, 对就知识的形式或者成立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 引出新课题。例如, 讲解分式方程时, 可先复习分解因式, 然后提出, 解方程的步骤, 由此导入新课。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 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 我们就学习, 第七章圆。

总之,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 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 篇2

袁廷辉

(湖北省南漳县长坪初级中学)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来,总是力求在上课时以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集中到课堂上来,经过潜心的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情况时,先复习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然后引入到研究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问题上来。大家知道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0,就是函数值y等于0,这样就把二次函数转化为了一元二次方程,而抛物线与x轴焦点的横坐标就是这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样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二、亲手操作导入法

亲手操作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时,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将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从实践中总结出三个内角之和为180°,使学生感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三、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创设疑问,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从疑问到思考,由思考到感知的一种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首先提出问题:工人师傅要用钢筋焊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9米和12米的三脚架,你能很快算出斜边应准备多长的钢筋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你能很快地帮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个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而且知道,只要告诉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的方法是借鉴已学过的知识来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可以从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中SAS、SSS,来探究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五、演示导入法

演示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教具演示更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个圆,然后将自己准备的一个圆环,靠着黑板在所画圆的左侧慢慢向右移动。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有五种位置关系,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或让学生自己在纸上先画一个圆,用一枚硬币演示这个过程,观察这五种位置关系。接着进一步直观研究出与其对应的两圆半径和两圆的圆心距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对所探究总结出来的知识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得牢固。

六、反馈导入法

浅析初中数学课程导入方法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精彩的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好的导入可以引着学生把接下来的新内容学习好,反之,就会影响到对新课的学习情绪,甚至影响到整个数学教学目标的完成。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以引人入胜的导入开始美妙的数学之旅,那么必将引发学生兴趣。

一、悬念激趣导入法

数学课缺少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发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利用多媒体提出问题:“方程 3 x2-x-4=0的一个根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点击出断定:“由于c/a=-4/3,所以x =-4/3÷(-1)=4/3,请同窗们验算。”当学生确信答案精确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心理状况,此时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阐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X 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多媒体在此处的运用,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生活情境导入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具体,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入课程的良好方法。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教学中讲“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时,先让学生观察几条腿的凳子放在地上最平稳;为什么自行车放置时要有车梯;我们出门儿时都要上锁从而将门固定等生活中大量实例,总结出课本中的公理3,使学生心领神会。如果能从实践入手,以公理的产生过程为突破口,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达到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无论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教学效果来看,都比直接给出公理好得多。

三、温固知新导入法

在讲新知识之前,先简要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要以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联系,这种导入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引出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法。如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运用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四、学生亲手实践导入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归纳、思考、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引入以下实例: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度AB,有人在池外取一点C,连结AC、BC,及其中点D、E,量得DE的长度,便得到这个池塘的宽度。这个问题的提出,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

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几何知识的教材,采用动手操作导入新课的方法效果良好。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把预先做好的8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拿出来,让他们用这些小积木各自摆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我提出如下问题:①你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②你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知道的?③体积的长、宽、高有什么联系?这样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的兴趣。

五、故事导入法

在新课开始之前,不要急于提示课题,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故事、谜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新课。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先讲一个故事:在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1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发现很复杂,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类比联想导入法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时,可与等式的性质进行类比:

类比法引入课题,要求教师首先要从内容、形式、甚至方法等各方面把握所选中的两个类比对象。其次,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明确类比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两个类比的对象并非完全一样,所以应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明确:类比的结果并非完全可靠,它只是形成猜想的一种方法,学生进行类比猜想所得的结论往往还需要进行证明。

浅谈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 篇4

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要, 它的设计必须力求简洁、紧凑, 在教学中, 有许多老师, 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 只图表现气氛热烈, 闹闹哄哄, 追求形式上的活泼, 而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 或过多的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影响教学效果, 结果偏离了主题, 一堂课下来, 费时不少, 收效甚微。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要简洁、短小精炼, 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最佳学习时间, 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 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从教这些年, 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试验, 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即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 促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把悬念引进课堂,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劝,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悬念导入法, 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奋点, 精心设计准备,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围绕问题步步深入, 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旧导新法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网络结构, 各个知识点之间或多或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着极强的系统性。旧的知识点是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而新知识则是对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其实就是将新旧知识建立网络、融会贯通的过程, 这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学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要求。因此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因些我们在导入环节, 就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在课堂上以学生学过的知识, 引出新知识, 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 还可以通过提问、练习等活动, 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自然地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 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 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地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对比导入法

对比导入法获得新发现的途径, 也是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之一, 即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教学对象或知识, 寻找它们的共同性质和属性, 在类比中, 获得知识。如果对比中的一方, 学生们比较熟悉, 那么通过对比, 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新的教学对象, 引入就会比较自然。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前后知识衔接紧密, 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 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如果在教学分式时, 引导学生将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 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顺利。又如, 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方程的解法类比, 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 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 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生活情境导入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具体,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 是探求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引入课程的良好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或创造具体的生活情境, 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或场景,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数学就存在于身边, 这对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教学中讲“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时, 先让学生观察几条腿的凳子放在地上最平稳;为什么自行车放置时要有车梯;我们出门儿时都要上锁从而将门固定等生活中大量实例, 总结出课本中的公理, 使学生心领神会。如果能从实践入手, 以公理的产生过程为突破口, 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就可以达到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 无论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教学效果来看, 都比直接给出公理好得多。

数学课教学导入的方法 篇5

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 “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 “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方法之我见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导入法;数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課堂导入,就是老师在数学课前,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而精心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学生进入新的知识当中。它包括某种教学语言和一定的教学方法。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打开新课学习的钥匙,可以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走入新的知识领域;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更加快乐。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导入方法的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根据自己近二十年的的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初中数学教学常见的一些导入方法。

一、“温固而知新”导入法

新问题的解决思路总离不开旧知识和方法的结合,所以温固而知新的导入法,是课堂导入最常用的、使用几率最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式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老师在引入新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迁移,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为连接点,使学生轻松的接受新知识,巧妙增加知识坡度,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使学生学习的道路会走得顺顺利利,从而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解方程移项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复习小学学过的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有两个基本性质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的两边分别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这样的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新知识,并且能感悟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直接导人法是一种简洁明快的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人方法。教师开始上课就直接把要解决的问题,即新的知识提出来,也就是上课不绕弯路而直接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有的教师走上课堂就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主要问题的学习上。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难以和其它内容联系起来章节的教学导入。如在讲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先将有几个小立方块摆成的一个几何体展示在白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画出从正面,从上面和从左面看出的不同的形状图。这种导入法的最大优点是直截了当的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获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三、“提问、质疑、悬念”导入法

根据教学大纲,把所要新授的问题设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目标上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比较线段的长短时,先提问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一般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很容易知道用“<”、“>”或“=”符号;再复习线段的画法,学生按老师要求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然后抓住时机问学生:我们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呢?大部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可用画线段的方法进行比较,第一个端点画在一起,看第二个端点落在何处,新课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还比如:在讲授频数直方图时,首先出示本班全体64名学生上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的测试成绩(分):98,78,120,32,98,112,108,56,97,104,106,89,115,113,108,99,76,84,99,103,105,86,97,102,113,119,101,87,96,85,98,103,109,97,116,108,102,99,97,100,118,88,98,113,114,120,98,96,110,67,87,108,98,96,90,103,116,118,98,74,119,88,120,68。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恰当的表示我们班此次考试的数学成绩呢?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处于哪个等级吗?成绩的整体情况怎样?小组合作探究。把问题布置了,学生很快进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学生根据老师一般批改试卷后发试卷的情况把十分为一组进行排序,如七十分至八十分为一组,八十分至九十分为一组,九十分至一百分为一组等进行分组,再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绘制图形。这时老师出示本节课的课题:绘制频数直方图。今天我们如何用刚才大家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种方法绘制的图形叫做频数直方图。随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顺利的开始新授课的学习。

四、“相似类比”导入法

“相似类比”导入法是利用旧知识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利用“对比”主要是比较新旧知识在某些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不同点引入新知识,从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如进行几何体的分类,可用实际例子相比较,把数学分类的思想具体形象化。在多媒体投影中呈现出一堆吃的食物,把它们进行分类:水果,蔬菜,食品。这个游戏学生能轻而易举的完成,根据七年级的学生对实物问题会感到新奇而达到情绪高涨的心理特征,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自然的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中来,在分类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不同图形的特征,让他们从有无顶点和组成图形的面是曲的或平的入手。学生乘胜追击,很自然的进行了分类。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 篇7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导入,导入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课堂导入是整个新课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 也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更是一堂成功课的起点和关键。教师课堂导入得好, 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实践和大家一起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以旧引新导入法

二、练习导入法

这是许多老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这样既简单又实用。首先通过布置和旧知识相关的练习, 然后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对练习进行变换, 提高难度, 使学生产生困惑, 引起学生急于获得新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 在讲解二次函数抛物线中有关最值时, 可在新授课前布置学生去做例题:如图1, AB是一条小河, C、D是两个村庄, 现在河AB上修建一座水塔M, 使水塔到这两个村庄铺设的水管距离之和最短。请你在图中找出水塔M的位置, 并说明理由。

同学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地就能求出M点所在的位置。在此题的基础上, 把例题进行变形:如图2, 已知经过点M (-1, 2) 、N (1, -2) 的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 与y轴交于C点。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 求出点P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遇到这样题目如何来解, 学生迫切想知道解题方法, 以此导入新课。

三、联系实际导入法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导入新课, 一方面贴近生活, 具有实用性, 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而是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 对于生活的实例, 学生有亲身感受, 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讲授“抛物线”时, 可以结合足球运动员在踢弧线球时的情形和水龙头灌溉浇水时等现实中的情形加以引导。

总之, 我们的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我们的任务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成功的基调, 使得学生在几分钟之内注意力迅速集中, 并且在高度集中的状况下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 它是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必由之路。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既要认识到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又要结合教学实际,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有所进步,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浅析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8

一、借助实物导入

这是在数学教学中, 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 因为实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师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张图、一幅画、一件实物教具等, 只要运用得当都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季, 我拿着一把折扇走进课堂。这时学生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当我把扇子粘在黑板上, 并写上大标题———求扇形的面积时, 学生恍然大悟, 并快速进入听课状态。

二、通过设置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喜欢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设计的。一开始上课, 教师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借用游戏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游戏导入正课,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例如, 我在教授学生“实数的性质”一课时, 用“孙悟空‘火眼金睛’辨真伪”的游戏, 快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通过小实验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 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对相应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 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一课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他们把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各拼到一块时, 都能得到一个平角, 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他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感受到了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通过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法。它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物理学家开普勒曾经说过:“我们珍视类比胜于任何东西, 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 它能提示自然界的秘密, 在几何中, 它是最不容忽视的。”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很常见。例如我在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方程的解法类比, 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 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

六、借用历史故事导入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 有许多值得颂扬的历史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地借用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使其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如我在讲“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 借用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 在一种轻松、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七、通过提出问题导入

在课堂的导入中, 适当的提出地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惑, 积极思考。比如, 我在讲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先把问题写到了黑板上:“具有什么特征的方程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呢?”在学生的积极回答中, 我一步一步地提炼出正确答案, 从而顺利导人新课。再如, “大家都喜欢喝味道鲜美的营养汤吧!那么做一锅汤, 要知道汤的味道好不好, 怎么办呢?”我通过这样切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引出“用样本估计总体”一课。

例谈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9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例如:在讲正方形时, 先复习矩形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这样学生较易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 也是特殊的菱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正方形的知识.

二、类比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很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学习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结构特征上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 则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比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物体三视图时, 让学生自己建立模型, 观察, 体验, 思考, 从而从实践中总结三视图的画法,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实例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觉得亲切, 易于接受.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位于教室中的几排几列, 让学生从实例中领悟“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这时再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水到渠成了.

五、设悬念导入法

设悬念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名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不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例如:在讲线段的轴对称时, 先在薄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折纸使两端点重合, 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然后在折痕上任意取一点, 连接线段两端点, 又有什么结论呢?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 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 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急于释疑的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 可先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 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 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 难分高低, 一时无法定下来, 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 出了一道数学题目, 要他们当场计算, 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 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 他们说, 若每人分6匹, 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 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 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 其他人也心服口服, 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 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 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在两相比较下, 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 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 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 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 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建议“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文为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对初中数学课的导入介绍了几种方法和体会.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 篇10

一、趣味引入

引入数学新课, 寓趣味于其中,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

如, 教师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是这样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有理数的乘方”, 请大家把书翻到51页 (人教版)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不是不行, 但长久使用就显得千篇一律, 枯燥乏味.这种导入只体现教师的行为, 而没有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流程.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导入:从前, 有一个聪明的乞丐, 有一次他讨回一块面包, 他想, 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 第二天再吃剩下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下的一半, 这样下去, 我就永远不用再去讨饭了.你知道第十天, 他将吃到多少面包?他的想法对吗?利用小故事切入, 会使学生静下心来, 投入到数学环境中, 这时可再抛出悬念:“第二天、第三天…第十天各吃多少面包, 他以后再不用讨饭了, 这种想法正确吗?”更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纷纷动脑思考, 这就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实际问题引入

构想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 引入新课,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 上课铃一响, 教师急匆匆地走进教室, 装出焦急的样子说:“我有一件要紧的事, 那位同学帮我办一下?”学生纷纷举手, 几个平时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我继续说:“我有一块玻璃摔成了两块 (如图1) , 需要照原样再配一块, 是不是要把两块都带到玻璃店去?”此时学生议论纷纷, 有主张带一块的, 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如果带一块, 那带哪一块呢?”学生拿不定主意时我又说:“到底带哪块, 就要用到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 哪位同学学得好, 就找哪位同学去配.”接着便转入新课, 使之在思维情境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实验操作引入

这种引入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

如在立体几何引言课中, 一开始, 我先给每个学生分发6根火柴棒, 然后提出实验要求:以桌面为基础, 6根火柴棒为元素, 摆拼正三角形.实验问题:能摆几个正三角形?此时学生摆弄火柴棒, 并积极思索,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紧接着可深化问题“最多能摆出几个正三角形?”于是全体学生进入了更深一层的思维之中.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以致有的学生摆出图2后, 手执剩下的火柴无从下手.面对此情景, 我及时点拨, “火柴能否向桌面外摆弄?”不久就有学生摆出图3所示的正四面体的模型, 得出答案.接着引出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区别与联系等等, 从而顺利完成引言部分的教学.

四、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自然引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 能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自然引出新课.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知道, 任意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 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 它们还存在着两边和三边相等的特殊关系.那么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要研究的问题:勾股定理.

这种引入方法的好处在于, 既复习了旧知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又很自然引出新问题———勾股定理.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实效性

导入是一节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我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展开详细论述与说明。

一、巧妙设置疑问,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好动、喜欢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所以,我们可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在课堂起始环节,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富有悬念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使学生带着非知不可的急切心理进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这节内容时,我首先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星期天的时候,李红跟几位好朋友在河面上滑冰,在滑的过程中,李红忽然发现冰面产生了裂痕,于是她赶紧告诉朋友,马上分散开来趴在冰面上,否则冰面裂开就会有掉下去的危险。于是,朋友按照她的要求,慢慢爬离了危险区。那么,你们知道李红为什么在冰面产生裂痕时让学生以分散的形式趴在冰面上吗?”因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他们明显都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小声讨论

着……见状,我趁机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会给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解答。”这样,我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求知欲和探索动机,在接下来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有利于增强本节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引入数学故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则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既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改变学生心目中对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这节内容时,在正式讲解之前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出门时总爱随身带一个装有酒的酒壶,每次到达一个卖酒的地方,就会要求店主将他壶中的酒增加一倍,在赏花时,会边喝酒边做诗,每次都要喝掉大概一斗酒。这样反复经过了三次,将壶中装有的酒全部喝光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心里可能会想:“老师干吗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啊?与我们这节课有什么关系吗?”然后,我继续说道:“这个故事的重点来了,即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这时学生都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该如何回答,此时,我们就可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一元一次方程,并告诉学生这一课题与此故事问题答案的关系。于是,学生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浓厚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渲染浓厚的课堂教学气氛,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和进行做好了铺垫,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这章内容时,我就采用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来进行课堂导入:上课后,学生刚坐到座位上,教室里的投影屏幕上就出现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继而,中国剪纸艺术、脸谱艺术、风筝、蜻蜓、枫叶等图片及录像资料都出现了屏幕上……于是,学生立刻被眼前直观动感、生动逼真的景象吸引了,我趁机说道:“同学们,这些事物对你们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是,你们有没有观察过这些事物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我们可以称其为什么?”然后,屏幕显示几个大字“轴对称图形”,这样,我们不仅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还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以上就是我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几点研究和实践,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希望能为各位在初中数学问题上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崔惠.浅议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J].考试周刊,2012(1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研究 篇12

初中生对于数学课的学习来说, 一般兴趣较淡, 并且时常怀有一种恐慌感,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突出表现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 不喜欢啰嗦的课堂, 为此, 在开展教学导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的进行课堂导入. 在一堂课的开始, 为了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明白本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可以直接的导入学习的内容, 做到所谓的开门见山, 不拖泥带水. 直接导入法就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先交代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任务, 让学生大概了解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进而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兴趣. 如, 在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 我国的GDP今年增长了7. 6% , 而日本的经济却出现了下滑, 呈现了负增长, 我们记作 - 1. 3% ,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正数与负数的问题.

二、寓教于乐, 开展数学游戏导入

对初中生来说, 确实有他们的特殊性, 所以在开展数学导入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的变化, 给学生足够的关注. 在开展游戏导入教学的过程中, 能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接受程度, 实现教学过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学有所获, 学有所乐, 是要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 为了娱乐而娱乐, 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游戏,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做到集思广益, 尊重学生. 游戏是为促进学习而展开的, 所以在初中数学开展游戏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把游戏的目的性上升到教学目标的高度. 比如, 在学习“相反数”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 比如, 一个学生说一个数, 然后让同桌说出相对应的相反数, 逐个的开展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心理非常的放松, 并且积极的参与其中, 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一定的规律, 那么随着学生感悟的加深, 对本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就越来越多.

三、与时俱进, 巧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可以实现声文图像并茂, 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可以实现直观化、动态化、交互式的教学场景, 把知识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学生对数学课的冷淡和漠视,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没有兴趣,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课的评价是: 死板、陈旧, 厌恶死板的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我首先从课程的导入开始, 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导入的环节中巧妙的使用多媒体, 并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影视作品、游戏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轻松自然的进入到学习状态.

四、形象生动, 实施故事导入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 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爱好, 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把数学知识故事化, 在教学导入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依据教学内容, 精心的选择和设计数学故事, 让学生在宽松的故事环境下学习新知识. 故事有自身的特性, 那就是起起伏伏, 形象生动,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创造的“鸡兔同笼”的问题来进行课堂的导入, 这既是讲授数学故事, 也是巧设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 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以“趣”引思, 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 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 而且还能增长知识.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且带动学生积极的去思考. 其实, 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但是良好的引子, 更是新知识与旧知识衔接与过渡的桥梁. 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来说, 除了上述谈到的之外, 还有很多, 比如设疑导入法、回顾旧知识导入法、实物导入法等. 至于采取何种导入艺术还需要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和学情, 做到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要:一堂课的开始, 是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有效的引导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事关重要, 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这就需要在课堂引入的时候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 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本文中, 笔者就探究了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方法,学习兴趣,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超.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4 (3) .

上一篇:历史的方法下一篇:词汇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