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共11篇)
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1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定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纷纷议论。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2
儋州市
要求同学们继续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加工编辑。由于
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先创设计一种虚拟情境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堂当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会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应创设一个生动局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情境,使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好奇、渴望的心理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比如:我讲授海南版七年级信息技术《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这一课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在三亚旅游的图片:如亚龙湾、天涯海角、南山等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漂亮的图片后就问:“老师在哪里拍的”?这时我不急着回答学生的提问,而趁这机会,我接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想不想去旅游,老师准备在周末带你们去三亚旅游”。学生们一听到要去旅游,兴趣马上来了,个个都瞪着眼睛看着我,课堂气氛瞬间就达到了高潮。紧接着我又说去三亚旅游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学生们都要抢着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以下几种需要了解的信息:
1、这个周末三亚的天气情况。
2、三亚的旅游景点有哪些。这两个信息现在我们坐在教室又不能去三亚,怎么办?这时有的同学就想到了用手机查找,有的说在网上查找。这样的导入不仅体现出海南是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而且又能在活跃的氛围下顺利的导入课题《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
四、对比导入法
对比法也叫对比分析法或比较分析法,对比法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寻求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对比法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方法,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讨论、对比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又如:海南版八年级信息技术《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这一课时,在上学期听了我们学校一位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他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过
于简单,没有真正的让学生进入很好的听课状态,就急于讲解课本的知识,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堂下来开头导入用不好不仅累倒了自己,还累倒了学生。结果这节课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说这节课是很不成功的。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做好准备,没上课之前我就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收集一些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还要带上照相机来拍一些生活照片,接着对生活照片进行加工处理,还保留了原照片和加工后的照片,然后到上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再展示生活实例中照片的原图和加工图。因为学生对图片或相片是最感兴趣的,趁着这个兴趣我再让同学们对这些照片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师生一起总结:1.原图的图像太暗了、2.图像中的色彩亮度不够强、3.原图当中还有一些多余的图像。而加工图是老师通过计算机进行加工得来的,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加工自己的照片呢?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更能顺利的导入新课。以上两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导入一门深奥艺术,值得我们去探讨。
总而言之,上面阐述的四种教学导入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方法,除了这四种以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只我们信息技术的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唯有这样才使得我们的课堂导入设计“新”、“活”且实用。
参考文献 (1)海南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2)中学课程资源,2011(12).(3)新版海南教育
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3
关键词:导入;教学;接受
数学本身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由于学生能力的不同,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上也各有差异,在现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总结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确保班级的学生能够齐头并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新旧知识的连接
数学这门学科不像其他学科,数学的知识前后连接较为精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先从引入旧知识入手,从学生熟悉的领域慢慢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知识,为接下去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故事的导入
数学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刚接触新的知识时,就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在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时,可以从该课程的某些小故事入手,数学知识点的汇总,也是数学家历经种种困难后辛勤汗水的结晶。
三、预习—提问互动法
预习工作是上好一门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前,要进行备课,而尽管许多教师也要求学生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能付诸行动的学生还是占少数,也可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提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必然会对新知识做一个很好的入门。
四、小老师讲课法
这是属于游戏互动的一种。教师在进行新一轮的讲课时,可每次让一名学生上台试讲,试讲时间可由教师来定,模拟正常上课秩序。
数学课是一门理性色彩较浓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或是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新知识的导入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的导入方法,打消数学学科在学生心中的障碍,让数学学习更有趣味,让学生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因此,数学教学的导入方法至关重要,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找出适合双方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合永.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教学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6):35-35.
[2]陈英.浅谈初中数学课的导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2):73-73.
[3]陈玉梅.浅谈初中数学课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5):7.
小议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4
一、亲手实践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二、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 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指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指外分线段、切线。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反馈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四、设疑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 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类比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六、演示教具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 先把圆规两脚分开, 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 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 当∠BAC的一边不动, 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 是顶点在圆上, 一边与圆相交, 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强调式法
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复习导入;情境导入;实践导入;设疑式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学习情境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如果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过程,创造教学过程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注意。安定学生情绪,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 投入课堂学习。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只是每个人的认识和做法不尽相同,最终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样。现在的中学生活泼好动,根据专家结论,中小学一般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思想集中,这段听课效果也最好,那么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导入,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一般的说理不能起到的作用,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里,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二、创设情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法即教师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生动形象。它的设计思路:教师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出里面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点出新课。例如: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 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运用此法需要注意:情景的设置要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或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典例出发,若学生对这个情境不熟悉,他们想思也无从下手了。只有贴近他们,他们才会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动手实践导入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中指出“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从活动中抽释出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比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先让学生量量自己两个三角板三边的长度,并大胆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我又让学生画出,使得求AB。有的学生尝试计算,有的学生由前边动手量的数据能推出结果,但也讲不出原因。这时,老师提出要解决此问题,我们须学习一个重要定理:勾股定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动手操作的效果是学生们通过实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一场实验下来,内容可以掌握80%;动手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的理解力。同时,在今后的知识运用中,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错误。
四、设疑式导入法
问题设疑是根据中学生喜好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新的教学内容讲授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的一种导入发方法。引入时,可故意设置疑障或陷阱,使学生处于欲得而不能的情景,甚至诱导学生上当。例如:讲授“分式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解-2x=4,再解-2x﹤4,学生类比得出x﹤-2,然后让学生代个值检验试试,结果又不对,学生陷入茫然和矛盾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五、联系实际引入
教师可结合新课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时,我提问学生:“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c-4°c,这天的温差怎么计算?”,在学习行程问题中的“顺流逆流”类应用题时,我问学生:“你在河流中游泳时,往上游快还是往下游快些?为什么?”由这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不会觉得数学知识乏味,同时对间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好。
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6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 先把圆规两脚分开, 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 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 当∠BAC的一边不动, 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 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 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 师生共同证明。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中的重点, 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 我们就学习, 第七章圆。
总之,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 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浅析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7
一、借助实物导入
这是在数学教学中, 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 因为实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师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张图、一幅画、一件实物教具等, 只要运用得当都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季, 我拿着一把折扇走进课堂。这时学生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当我把扇子粘在黑板上, 并写上大标题———求扇形的面积时, 学生恍然大悟, 并快速进入听课状态。
二、通过设置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喜欢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设计的。一开始上课, 教师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借用游戏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游戏导入正课,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游戏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例如, 我在教授学生“实数的性质”一课时, 用“孙悟空‘火眼金睛’辨真伪”的游戏, 快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通过小实验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 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对相应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 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一课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他们把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各拼到一块时, 都能得到一个平角, 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他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感受到了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通过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法。它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物理学家开普勒曾经说过:“我们珍视类比胜于任何东西, 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 它能提示自然界的秘密, 在几何中, 它是最不容忽视的。”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很常见。例如我在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方程的解法类比, 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 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
六、借用历史故事导入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上, 有许多值得颂扬的历史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地借用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使其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如我在讲“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 借用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完故事后, 在一种轻松、亲切、自然的氛围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七、通过提出问题导入
在课堂的导入中, 适当的提出地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惑, 积极思考。比如, 我在讲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先把问题写到了黑板上:“具有什么特征的方程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呢?”在学生的积极回答中, 我一步一步地提炼出正确答案, 从而顺利导人新课。再如, “大家都喜欢喝味道鲜美的营养汤吧!那么做一锅汤, 要知道汤的味道好不好, 怎么办呢?”我通过这样切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引出“用样本估计总体”一课。
例谈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8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例如:在讲正方形时, 先复习矩形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这样学生较易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 也是特殊的菱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正方形的知识.
二、类比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很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学习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结构特征上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 则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比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物体三视图时, 让学生自己建立模型, 观察, 体验, 思考, 从而从实践中总结三视图的画法,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实例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觉得亲切, 易于接受.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位于教室中的几排几列, 让学生从实例中领悟“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这时再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水到渠成了.
五、设悬念导入法
设悬念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名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不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例如:在讲线段的轴对称时, 先在薄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折纸使两端点重合, 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然后在折痕上任意取一点, 连接线段两端点, 又有什么结论呢?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 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 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急于释疑的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 可先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 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 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 难分高低, 一时无法定下来, 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 出了一道数学题目, 要他们当场计算, 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 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 他们说, 若每人分6匹, 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 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 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 其他人也心服口服, 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 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 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在两相比较下, 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 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 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 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 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苦学”为“乐学”, 变“学会”为“会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建议“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文为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对初中数学课的导入介绍了几种方法和体会.
浅谈数学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9
一、情境导入法
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教学《认识正数与负数》时, 教师创设北方气象站天气记录情境:201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在北京的一个气象站中, 小花正忙碌地登记气温资料.
教师运用生活中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零下3、8、16摄氏度”, 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情境导入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实例导入法
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 教师应把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以生活实例为起点, 巧妙运用生活实例,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 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5) + (+2) =?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结果?”生1:“ (-5) + (+2) =-3.比如, 以正东为正, 向西走5米, 记作-5, 再向东走2米, 记作+2.整个过程向西走了3米, 记作-3.”生2:“比如, 我欠小李5元钱, 记作-5.第二天, 小李向我借了2元钱, 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李3元钱, 记作-3.”
生活实例导入法可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教师设置具有冲突的情境, 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相冲突的矛盾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认知矛盾中, 学生仅凭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矛盾, 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 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究.
例如, 教学 《认识棱锥 》时, 教师要求学生用六根相同的小棒拼出四个三角形.此时,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立体基础知识, 促使学生利用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此类问题, 如右上图所示, 从而引出学习内容.
教师运用设疑法导入新课, 不仅形象地展示棱锥的基础知识, 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的头脑要具备与新概念有关的知识, 它们是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所以, 教师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 引入新知识.
例如, 教学《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时, 教师先复习“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然后推导“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总结“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即从复习已学知识出发, 以旧引新,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导入新课, 强化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运用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 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五、实验导入法
实践是知识的最基本来源.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然巧妙引入新课.
例如,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教师让学生将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或折叠在一起, 总结出内角和为180°的结论.实验导入法能够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 也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六、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初中数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所以类比导入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
例如, 复习《分式的乘方运算》时, 教师把作类比, 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分式乘方的要点.教师熟读教材, 把握教材的全局内容, 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 可使学生掌握类比的思维方法, 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学习乐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17-0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前几分钟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能不能让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没有兴趣跟老师一起愉快地学习完一节课的内容,同时也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课堂教学效率,我对课堂导入的方法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下面是自己不断尝试改进后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借助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先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再层层推进,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我在教授《同类项》一课时是这样设置的:
1、小姨一家三口到小颖家做客,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来不及做饭,下班后一家三口到超市买食品招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准备买下列食品:苹果、西红柿、红烧肉、草莓、清蒸鸡、红萝卜、西瓜、白菜、炖牛排。请你帮忙设计一下,他们如何快速地买到这些食品?(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2、你能把下列各式放到两间屋子里吗?
15、-3X、-48、9m
3、你能把下列各式放到4间屋子里吗?
-2n、 、 、 、 、 、 、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问题1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它的设置很快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上,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跟着老师的问题走;问题2逐渐把学生的思维从生活问题过渡到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解决这个问题;问题3提高了难度,极大地激发出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二、借助游戏规则的问题情景导入课程内容,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置的:
给四个数,每个数必须用一次,用“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得出24,看哪组最快。
(1)3、7、-5、9
(2)7、3、3、7
(3)-2、3、-8、5
(4)1、-2、2、3
第一组数只用加和乘即可运算出结果,学生能快速得出结果,因此可以吸引全体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3+9)×(-5+7);第二组数需要运用到除法,在无法简单得出结论的情况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开展讨论,参与兴趣也会比较高,7×(3+3÷7);第三组需要增加乘方的运算,难度的增加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学生在讨论不出结果时会邀请老师加入一起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2)3×(-8+5);有了第三组做铺垫,第四组数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讨论之后依然能得出结论,(-2-3)2-1。
三、借助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导入课程内容,通过动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
这类导入法在教授几何课内容时比较常用,例如教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让学生课前4人一组每组准备如下长度的小木棒:
(1)13cm 5cm 9cm
(2)7cm 4cm 12cm
(3)8cm 8cm 14cm
(4)7cm 7cm 16cm
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自己准备的木棒搭三角形,四个同学观察自己组内搭出什么样的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都是三根木棒,有的就不能搭成三角形,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渴望去学习课文内容的动力,而且他们对学习的结果会刻骨铭心。
四、借助开放性问题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放飞思维,发挥想象
例如教授《平行线》的小结复习课时,可以这样设置:
1、下列图形中,添加哪些线段可以使DE//BC
这样的设置答案不唯一,可以借助问题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都复习一遍。
2、如图,已知∠BAF=∠CDE,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如果不平行,可以添加什么条件能使AB//CD?
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11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一环,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行导入,可以讲述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的故事进行导入,也可以设置悬念进行导入,还可以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进行导入。下面,笔者就新课导入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指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用度来表示角的大小,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一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法”,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反函数”时,先复习一一对应、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内容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自然地导入反函数的学习。
运用此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
三、创设情境导入法
例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泥水匠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线绳来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这样,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实践证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提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实践导入法
实践导入法是指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进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实践导入法适用于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
例如,讲“椭圆的定义”时,让学生带上图钉、绳子和白纸,在课堂上告诉他们操作方法,让他们通过实践自己归纳、总结椭圆的定义以及性质。
五、设置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准备的。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已知一张纸的厚度是0.5mm,如果把它连续对折20次它的厚度与珠穆朗玛峰8843米相比,哪个大?想知道结果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知道答案了。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去。
六、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导入法是指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数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染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推荐阅读:
数学课小结的几种类型论文06-03
数学教学中的几种错觉07-31
初中数学课导入方法06-16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06-22
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09-25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11-02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5-29
数学课堂中的导入方法07-30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