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2024-09-25

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共12篇)

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篇1

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一个“导”字指明了教师的位置和存在的重要意义。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唤起、激发、鼓舞学生”。上课了, 学生由课间休息状态进入学习状态, 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导语, 给学生较强、较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刺激, 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强化知识联系。良好的教学导入犹如一台好戏, 拉开序幕就能吸引学生;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能充分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为教师有效的掌控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时曾试过几十种不同的写法, 经过反复比较、筛选, 最后才确定下来。笔者在多年物理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导入方法效果比较明显。

1. 设置悬念式导入。

高尔基说过:“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在新课开始, 教师构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 (悬念) , 能激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学生欲罢不能, 乐此不疲, 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效果。

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的导入, 教师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棉团, 接着又甩开小棉团, 紧随其后用玻璃棒“指挥”小棉团在空中飞舞。实验现象令学生感到惊奇与疑惑。教师紧接着不失时机的提问:“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为什么能吸引小棉团, 又能‘指挥’小棉团在空中飞舞?”问题恰到好处的引起学生产生悬念。必定会对后续教学产生良好的共鸣效应。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 使学生面临要解决的物理问题与头脑中固有观念发生冲突, 感到知识的不足,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探索意识, 使学生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如《物体沉浮条件》一节的导入,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下列物体全部浸在水里, 哪种会浮上水面?哪种会沉入水底?1.重的物体, 2.轻的物体, 3.密度比水大的物体, 4.密度比水小的物体。学生往往凭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重物下沉, 轻物上浮;密度大于水的下沉, 密度小于水的上浮。然后教师用实验演示:质量较大的木块上浮, 卷成团的牙膏皮下沉, 卷成团的牙膏皮改成筒状后漂浮。实验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有必要对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成功引导到了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上来。

3. 引入史料导入。

科学研究也不是波澜不兴、平静如水的, 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咸, 可谓是五味俱全。物理课本就有许多科学史料,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史料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坚定信念。

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导入: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 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 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 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 这是为什么?教师向学生介绍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抓住关键性语言:“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 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市民看到了一件令人惊奇又困惑的事情…两个直径仅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抽气以后…最后十六匹马用尽全力才将两个半球拉开…”市民惊奇的问:“什么力量把它们压得这么紧?”“是空气。”故事经教师绘声绘色、扣人心弦的描述, 学生也会和市民一样感到惊奇、疑惑, 对大气压强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

4.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导入, 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日常生活, 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材料的回忆, 感到亲切自然;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物理现象, 抓住其主要的物理因素进行教学导入。

如《压强》一节可提问:为什么书包背带宽的比窄的舒服?为什么载重汽车比小汽车的轮子大且多?又如《电压》一节可提问:人触高压线会导致死亡, 而小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平安无事?

5. 暴露问题式导入。

当代中学生普遍独立性强, 他们不愿被动的不假思索地接受课本中所写、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 教师有必要针对他们自以为是、自以为能的特点, 有意识的暴露其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 以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如《长度测量》一节的导入:针对学生“量尺子谁不会”的思想, 先进行用刻度尺测量一标准物体的长的比赛;公布几个相差比较大的记录结果;先不急于指出问题进入新课, 而是讲述一个“因小失大”的故事:一架客机失事, 造成一百多位乘客死亡, 失事原因就在一个价值仅五美分的小零件加工不太不精细———相差头发丝细的百分之几。学生在感到震惊的同时立即明白了“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道理。这样因势利导地讲授测量基础知识, 学生就会放弃“没有学头”的思想而聚精会神的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中学物理教学导入方法还有很多, 如学生实验导入、以旧拓新式导入、循序渐进导入、设疑导入等等。教师要想驾驭好每一堂物理课, 必须要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任务,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熟练、灵活、巧妙地导入好每一堂物理课, 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篇2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同时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做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中学科学课导入方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课堂导入 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人把上课比作演戏,比作表演,那么课堂的导入,往往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招、第一式。平时教学中,有些老师利用板书直接告诉学生本课要讲授的课题,这种开门见山的引题最常用,也最简单。其优点是避免废话,可集中精力,腾出时间去攻克重点与难点,但天天如此,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有悖于“寓教于乐”的精神。生活中有人把“变化”比喻成“生活中的香料”,那么课堂导入法的千变万化也可看成是课堂教学的香料,而且引人入胜的导入,诙谐幽默的引题,能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精神亢奋状态,集中注意力,听课就有劲头,会跟上老师的思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引题入手,不断摸索与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步尝到了甜头。

一、借题发挥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上完了几节课后,感觉疲劳了,状态不佳,不利于新课的开始。此时,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方式,引起他们的注意。

本人教七年级《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时,有一个班刚好是上午第四堂课。当时本人就直截了当地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声音的一些知识。”讲完此话,后面一些学生在打呵欠了,后来就按部就班地把声音是如何产生怎么传播的讲完,一堂课下来,平平淡淡、毫无起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到了下午的另一个班上课,我对引题进行了变换,从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用表情丰富、语调幽默的话语切入到了上课的主题。师生问好之后,我就给学生提了一个他们想不到的问题:“同学们,上午四堂课下来,大家肯定很累吧!下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唱一首歌来放松一下,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文娱委员唱了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我就说了:“她的歌声优美吗?”“优美”“动听吗?”“动听”“假如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舒畅吗?”“舒畅!”。然后,我话题一转,拿出一塑料泡沫(浸过水),在放于讲台上的玻璃板上面一划,发生一种很刺耳的声音,我又划了一下,同学们马上捂住双耳。我问:“同学们,声音优美吗?”“不优美。”“刺耳吗?”“很刺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舒服吗?”一位同学讲了“老师,生不如死!”我最后进行了总结:“同样是声音,有些声音使人入迷陶醉,而有些声音使人心烦意乱,可见声音对我们重要吗?”“重要!”。“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声音的一些内容……”

用借题发挥的方法导入新课,可水到渠成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且克服了部分学生怕《科学》的暗礁。因为,这样的引题,不是纯粹的从科学的角度进入,而是让学生很轻松、很自然地进入到学习,并且会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兴致昂然的学习状态。

当然,这种引题方法,应注意控制课堂气氛,以防失控,并且要注意教学中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围绕在当堂课的主题范围之中。我们老师应正确引导,以防偏离方向。

二、借助多媒体导入

2008年下半年,我校建立了有关科学学科的教学网站,本人承担了利用本校的网络平台的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为八年级第一章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我先不用本校的网络平台给804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课,引题也很简单,从常规入手,先复习前面内容,接着就进入正题:“同学们,饱和溶液中获取晶体会有哪些方法呢?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第八节内容,《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一堂课下来,由于开头的平淡,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总感觉慢了几拍,虽然后面有几个高潮点,但由于开头的直入,觉得不太完美。后来在803班的教学中,本人利用本校的网络平台,利用平台上的几张幻灯片改变了引题的方式,觉得效果与前面完全不同。上课时,我先用了一句话,把他们的思想集中起来,“同学们,时光不能倒流,但记忆可以再现,请看大屏幕。”且把手指向黑板上的大屏幕。利用屏幕上的几张幻灯片进行了引题。

幻灯片一:你还记得晶体、非晶体吗?

师:“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阀门,哪位同学能否把晶体与非晶体的曾经的过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七年级已经学了晶体与非晶体)。

学生作了回答后,打开第二张幻灯片。

幻灯片二:你能举出常见的晶体吗?

学生回答时,肯定会举出食盐晶体,打开第三张幻灯片。

幻灯片三:你能配吗?配制一杯食盐水溶液?

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我就小结并反问:食盐加水中搅拌就可以配制食盐水溶液,那么从食盐水中取出食盐,你会吗?

打开第四张幻灯片:

幻灯片四:你能取吗?从食盐水中获得食盐晶体?

学生们会有许多答案,肯定会有学生指出蒸发溶剂来获取食盐的方法,此时我就问:“假如给你一杯不饱和食盐水溶液,蒸发溶剂就会有晶体析出吗?”同学们此时就会提出:“通过蒸发水分,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再继续蒸发,晶体就会析出。”最后我就总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在科学上称为‘结晶’,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第八节内容,物质在水中的结晶……”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内容,并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还学习了结晶的一种方法:蒸发溶剂——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本节课的引入,结合学校所建的网络平台,以幻灯片的形式进入,使学生的思维阀门始终打开,为学生的思考及发言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并且这种引入方式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学生思维的激发、兴趣的产生,状态的进入有机地统一起来。本堂课,虽然引题用了将近二十分钟,但是,新课的引出,事实上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新课内容,学生会很轻松地接受与掌握。当然,在上课中,要注意控制上课的节奏,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我们应把握方向——即让学生始终绕着我们为他们设定的“圈套”上看似单调却充满兴趣的转!

三、设问置疑导入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让学生敢想敢问。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探索、讨论,才能有发现、有创造。

在上八年级一堂物理内容的课时,为了体现物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宇宙飞船要飞上天空,飞向宇宙,那么快的速度,势必要和大气层进行相当剧烈的摩擦,摩擦就会产生相当大的热量,需要用什么样的新型材料才能耐此高温?我国有没有这样的高尖端的科学技术?”这个问题立刻把学生吸引住了。然后,本人就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的张立同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有一项科研成果为“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利用该技术研制的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一个國家先进航空航天器制造能力的新型热结构材料。这种材料比铝还轻,比钢还硬,比碳化硅陶瓷更耐高温、抗氧化烧蚀,克服了陶瓷的脆性。通过这样一个疑问、一番解释,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在实践中,我发现成功的课堂导入就像在枯燥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了润滑剂、提神剂,使人投入,使人兴奋,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甚至忘掉其他一切,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增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效率比较高,传输信息的效率也最高,对事物的观察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避免出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其次,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语)。如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但由于老师的引题枯燥无味,讲评晦涩难懂,则使学生注意力很难长久保持。所以想要巩固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好的引题,能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最后,好的新课引入,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使学生很轻松自如地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很自然地接受了新的内容,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当然,新课的引入,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应根据具体实际灵活运用。避免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洋洋万言,喧宾夺主,离题万里,弄巧成拙。只要我们敢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改进,相信我们的每堂课,因有精彩的开始而有完美的结束。

参考文献:

王甲荣.http://2009.cersp.com/article/

browse/3506614.jspx1.《课堂导入的艺术》.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篇4

一、情境导入法

生活实例生动具体,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 是探求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引入课程的良好方法.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 如果能从实践入手, 以公理的产生过程为突破口, 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就可以达到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样, 无论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教学效果来看, 都比直接给出公理好得多.

二、剖析导入法

即对所讲内容的标题 进行剖析 解释导入 新课. 如在讲“黄金分割 ”一节时 , 我是这样开讲的 : “同学们 ,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 当你打开电视观看文艺演出时, 舞台上的主持人一般不站在正中或台角, 而且在偏左或偏右一点, 这是因为他站在‘黄金分割’点上时是最美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

三、趣味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才能为学生所喜欢. 生活化的数学内容, 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与灵性. 通过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把教学的难点解决了, 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而且可以把数学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避免了生硬的说教,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蕴含其中的趣味问题, 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能使学生在玩中学习, 在乐中思考,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故事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的现实生活, 结合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创设吸引人的故事情景, 通过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景, 将抽象的数学理念融入到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中, 能使学生有所感悟, 有所体验, 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词语导入法

先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关键语句,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了解, 以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列方程 (组 ) 解应用题”时即会用“数学语言” (数学、定理、公式等) 表示“普通语言”, 再指出行程问题中有相遇、追及、航行等问题.

六、热点导入法

数学课堂如果能适时适度的导入新闻热点问题, 与所学数学知识相联系, 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 在讲授“科学记数法”一课时, 插播了一段新闻“神七”升空, 使学习注入了很高的热情,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七、游戏导入

游戏导入法就是在呈现新知识前组织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 通过游戏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游戏能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内容, 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课堂教学中, 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 积极思考.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 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有所发现.

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篇5

新的课程改革犹如春风吹进了校园,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年轻教师,对此有颇多体会,也有几分收获。于此,本文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师生谈话导入。对于某个新知识,学生接触最频繁却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可以采取师生谈话来导入。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可这样谈话来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三角形面积,知到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下面就请大家来回顾一下,介绍一下如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组织学生交流)。待时机成熟便立即揭题: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梯形的面积(随即出示课题)。

二、实践操作导入。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 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高”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剪拼几种不同平行四边形,做成做大长方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剪拼的结果,画的线段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三、巧设游戏导入。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学“找2、3、5倍数”,在课前可设计“是2的倍数的学号”的游戏,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并营造了学习氛围和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讲述故事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9/12,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6/8,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3/4。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五、实际表演导入。《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施加表演,更为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景,也能将单纯的符号、繁琐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直观化。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六、借助媒体导入。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6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基本上都很重视课前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问卷和随堂听课,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导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一、形象精彩的描述导入法

大山深处的八仙中学,信息闭塞,资源匮乏。怎样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们精彩的描述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求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共鸣感,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运用形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可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天山景物记》时,先板书《救勒歌》接着说这是边塞风光。尽管诗人写出了草盛原阔、牛羊肥壮的景观,但这毕竟是‘西出阳光无故人’的地方;可在现代散文家笔下的天山,却是塞外江南,这里繁花争艳,五彩斑斓,溪流棕棕。”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天山游历一番。这样既复习了古诗,又使学生神往天山景物。

二、多媒体导入

2010年,我校教室多媒体普及,教师笔记本电脑配齐,多媒体成了时尚。对于一些影视剧,学生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设置悬念导入

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呢?这样的“疑问”,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挑起了,都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欣赏歌曲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们就可以先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愉悦心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在教高中语文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五、轶闻趣事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那么《陋室铭》一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六、新闻时事导入

这一导人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聞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当时正好是“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而当时有人写了诗,来突出一“返”一“归”,因为这天正是巴金逝世的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又能够突出两大事件。

七、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利用英文版的演讲“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人。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浅谈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篇7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最传统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直接导入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种方法便于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向性,会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我在执教“相反数”时,一开始便直接让学生观察“+2”与“-2”的特征并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加以比较.学生马上就会发现:这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在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点位于原点的两侧,且离开原点的距离一样.此时教师顺势点出相反数的概念,学生一下子就对所学内容铭记于心了.

二、谈话导入法

谈话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到新课学习之中.教师在设计谈话的内容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快速接近学习目标.笔者在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跟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同学们小学里学过三角形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呢?”学生踊跃将△ABC中的∠A、∠B、∠C撕下,拼成一个平角加以说明.此时教师顺势:利用观察、发现的结论往往具有片面性、不可靠,必须要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那么怎样利用我们学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将三角形中的两个角大小不变地转化到第三个角的顶点处且拼成一个平角呢?”学生马上投入到探求状态之中.

三、设疑导入法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科学地设疑发问,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使其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之中.设疑的学问很深,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让学生似乎觉得面熟而又稍有障碍的问题,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探求新知的兴趣.如本人在执教“正数、负数”一节时,先向学生呈现了这样的问题:“北京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5℃,最低气温是零下5℃,那么怎样记写北京这一天这两个意义不同的温度呢?”这样的设疑贴近生活实际,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游戏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游戏设计科学,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就会不知不觉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学习起来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陶醉其中,乐此不疲.笔者在执教“合并同类项”时,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已知x=-5,y=728,z=30,求3x5y4z2-7x4y3z+x5y4z2+2x4y3z-4x5y4z2+5x4y3z的值,看谁计算速度最快,老师给他表演一个节目.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认真观察起来,不一会儿,好几个学生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其余的学生也提起精神聆听他们的方法.

五、动画导入法

学生大都喜欢动画片.动画视频直观、形象,本身富有趣味性,非常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欣赏兴趣.如果教师在进行新课前能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会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探究兴趣.动画设计要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贴近他们生活实际,这样才更容易能吊起他们的“胃口”.本人在执教“线段的和差”时,为了解决求重合部分线段的长度的问题设计了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采用幻灯片给出两条AB、CD各自的长度,然后借助动画演示让两条线段一部分重合的过程,给出重合后线段AD的长度,问这两条线段重合部分的长度BC的长.促使学生回顾、思考动画中演示的情境,自觉发现计算原理、方法.这样引入便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远不止这几种.只要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导入的重要性,精钻细研教材,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年龄特征,科学设计导语,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导入是一节课的序曲,导入方法设计科学就会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角色,为顺利进行新课做好铺垫.

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8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定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刍议中学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 篇9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就是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即开门见题。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作为导语,就能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指向,从而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调节、评价功能。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要求,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二、温故导入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既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讲解一些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时,应先尽量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再就知识的形式或者成立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引出新课题。例如,讲解分式方程时,可先复习分解因式,然后提出解方程的步骤,由此导入新课。

三、设疑式导入法

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入,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中,思维就能较快地启动,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如在学“有理数乘方”一节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张厚度为0.5毫米的报纸对折50次,其厚度大概是多少?”大多数学生不会猜到其很厚,最多猜到几米厚。这时我又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报纸放到地面上,另一头的高度就远远超过月球了。”学生感到很惊讶,并急于探求其所以然。至此,我再点出本堂课的主题,以设置悬念成功地完成导入。

四、生活实例导入法

设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实例导入,体现数学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并强调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呈现方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导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可提问:“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的宽度吗?”“你能不过河而测量出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既联系实际,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可指出:“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导入朴素自然,十分得体。

五、引趣导入法

新课开始,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例如,某位老师在讲圆的概念时,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老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老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来,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

六、故事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需释疑的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朝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这名官员就把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另一个候选人心服口服。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学生被故事吸引,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七、实验导入法

数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数学的良性循环。上课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好3根等长和1根稍长些的细木棒,然后做如下的实验:(1)用2根等长和1根稍长些的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2)用等长的3根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3)用3根等长中的1根对折成2段和另一根能否拼成三角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能;(2)能;(3)不能。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八、实战演习导入法

有句话说得好:听过了会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关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数学规律,认识数学特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实战演习导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议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10

一、亲手实践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二、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 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指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指外分线段、切线。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反馈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四、设疑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 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类比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六、演示教具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 先把圆规两脚分开, 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 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 当∠BAC的一边不动, 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 是顶点在圆上, 一边与圆相交, 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强调式法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篇11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5-01

新课开始时,老师若通过恰当巧妙的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可在极短时间内稳定学生情绪,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动脑筋,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应创造创造出轻松、有趣、新奇的情境,联系实际精粹巧妙的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征和思维特点的教学内容。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中学生物课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在讲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时是这样讲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但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向高处流。例如在夏秋之际的早上,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其根处上流而来的。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呢?”这样提出了问题,设置了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可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什么呢?这样使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以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那么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原生动物时,首先把盛有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然后问:“同学们请看,这只试管里有什么”学生们会说“有水”或“没有什么东西”。然后再神秘地告诉学生“这里面有动物”,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惊异、好奇的心理,进而会产生弄明白这里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求知欲望。

在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时,我用多媒体演示两段影像清新的空气、污染的空气对比导入。然后问: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在这两种环境中呼吸,一定会对健康产生不同的结果。由此导出课题,很容易将学生吸引到所学习的内容中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导入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其中,创造性的成分、艺术性的成分都很多,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很关键的问题------只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动”,才能很好地设计教师的“导”。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巧妙构思,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以较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努力去创造一个愉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采用实验导入新课

例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就是以演示趣味性的实验开始,我让学生从家中自带能说明植物体中含有水的东西来,一上课,我请学生来说,有的同学将树叶揉搓,挤出了一些水,有的同学将果实咬开,挤出一些水。我将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火上烘烤试管的底部,不一会儿,试管的内壁上出现了一些小水珠。从而自然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个结论。随着实验现象的出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产生认知冲动,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再经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能较快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四、利用娱乐法导入新课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导入,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等,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 比如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导入,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同时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昆虫”一节时,我先出了一则动物谜语:“头戴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齿刀,小虫见了拼命逃”。学生立即猜出是螳螂,随即出示螳螂的图片,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知道螳螂,但你知道螳螂是怎样捕捉小虫的吗?它在运动时有什么特殊的‘技能”。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昆虫”知识的学习。

五、利用生活实际导入法

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篇12

一、实物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片形式来导入新课, 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 能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中, 课前准备一些实物, 采取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

二、热点话题、新闻事件导入法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 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如在讲“基本不等式”时, 我这样导入:一项“抗风浪”网箱生态养殖技术目前在安徽巢湖研发成功并推广, 设计者们力求用最少的围网围成最大的空间, 当箱口面积一定时, 网箱长宽各多少时用料最少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类最值问题, 所用的知识为基本不等式。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 即有了内驱力时, 他们才能爱学、乐学、学好;相反, 他们不感兴趣, 你不管讲得多投入, 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想办法吸引学生,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我拿着一张普通白纸, 问学生:“谁来说一说这张纸大约有多厚?讨论一阵子后, 找几名学生估计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1毫米, 假如我把这张纸多次对折后, 它的厚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可能。就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然后我再说:“认为可能的坐左边, 认为不可能的坐右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好!下面我们一起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 思维活跃, 进入最佳状态, 不用多说, 在问题情景之下, 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 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 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 原以为富人不愿意, 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是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 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 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都比前一天多1万元;但是借钱的第一天, 穷人还1分钱, 第二天还2分钱, 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完后感觉挺划算, 本想定下来, 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 害怕上当受骗, 所以感到很为难。”你能帮这个穷人出个主意吗?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于是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 然后老师再导出今天的课题。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生活实例导入法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选择生活化和趣味化。一打开课本, 就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而每一点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数学问题中去。例如, 在教学《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拉紧的电线和地面、教室的日光灯管和地面;生活中也处处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教室内的南墙面与北墙面、前黑板面和后黑板面、天花板和地面, 本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六、实验活动导入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其实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在教学《空间几何体》时, 提出:“用6根火柴棒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不能。”这时,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火柴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

上一篇:受困人员下一篇:词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