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记忆方法新探

2024-09-25

中学数学记忆方法新探(精选5篇)

中学数学记忆方法新探 篇1

摘要:初中数学总复习, 是完成初中3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 做好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 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 归纳数学基础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应用, 同时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达到查漏补缺、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过程。

关键词:初三数学,复习方法,课堂经验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安排初三数学总复习, 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结合从教20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 谈谈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几点看法。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 精心制定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多而复杂, 其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 学生往往学了新知识又忘了旧知识, 因此一定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 精心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的制定应注意:

1. 认真钻研教材, 确定复习重点;

2. 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

复习计划的编写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时间的安排也要合理, 往年编写的教学计划常常前松后紧, 重点知识复习仓促, 不扎实, 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 中考当中由于计算能力较差造成失分严重。具体的操作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进行。我校20多个初三班, 数学教师分工合作, 根据平时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 按教材章节每人编写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然后再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的, 遗忘率较高的且易混易错的题目, 确定教学计划的重点。集体备课时, 全体教师达成共识, 从而制定好整个初三的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制定后, 教师就要精心的准备复习题, 包括例题的选择, 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数量, 课后作业的配套练习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往年的中考题, 我们全体老师分类分块准备, 可以采取剪贴、复制、摘抄等形式, 重新组合, 展现给学生的数学题都是精华部分, 重点知识得到深化和巩固,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去年中考中, 我校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 这一经验也在全县推广。

另外, 及时地检测和抽查, 也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 教师可以指定一定数量的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接着抽查部分同学的作业, 从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课后作业老师分层检查, 对于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要放在课堂上作为重点内容来一一解决。

二、巧用课本, 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和数学推理的基本材料, 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复习的开始阶段, 必须要求学生系统复习, 全面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1. 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 而且要灵活应用。结合具体的数学题目进行复习上述内容, 可以降低难度, 学生容易掌握。

2. 对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老师还可以举一反三, 变化题目中的题设和结论, 已知和求证, 创造性的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

3. 每一章后的复习题都有一定的综合性, 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难度大且大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题目,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点拨与讲解, 让学生彻底掌握, 不留死角。有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 相互交流, 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复习时, 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复习时应着重分析题目, 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是如何运用的。要求学生不要搞题海战术, 做题少而精, 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要贯穿始终, 及时总结解题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5. 做课本中的习题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对数学方法的运用。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的步骤都应熟练掌握。采取不同的训练形式, 填空题, 选择题, 解答题, 证明题交换使用, 让学生认识到虽然题变了, 但解答题目的本质和方法没变,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进行题组训练, 用一定时间对一种方法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印象深, 掌握牢固。

三、系统整理, 加强能力培养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 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初中数学加以系统整理, 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 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 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结构,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系统复习中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结构入手, 甴结构找性质, 由性质找方法, 甴熟练掌握方法到形成能力。此阶段切忌求快、求深、求难。复习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横纵联系, 将各部分知识结合在一起系统学习。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要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复习的始终。如变换图形的大小、方向、位置、形状,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也可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本阶段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并能综合应用,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例如, 初中代数可分为以下几块进行: (1) 数与式; (2) 方程与不等式; (3) 函数及其图像等内容。几何部分有: (1) 三角形与四边形; (2) 相似形; (3) 解直角三角形; (4) 圆。这些都是初中几何的主要内容, 按大纲要求进行复习, 在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定义定理的前提下, 教师结合精选例题讲深讲透, 讲练到位, 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学以致用。

四、集中复习, 争创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 把握教材内容之后, 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 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 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常以章节综合练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 适当加大模拟题的分量, 教师应及时批阅模拟试卷, 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以便有针对性的补救。对教师来说, 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 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 及时讲解点拨, 从中查漏补缺, 巩固复习内容, 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 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 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另外,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往年的中考试卷, 认真分析中考试卷, 把握好中考试题的格局和难易程度, 摸索中考命题的新动向, 狠抓重点内容, 适当练习一些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题型。

综上所述, 初三数学总复习时间紧, 任务重, 要求高。因此, 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复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素霞.如何上好初三数学复习课[J].新课程学习·上, 2012, (04) .

[2]胡全刚.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方法[J].中小学数学 (初中版) , 2011, (05) .

[3]孙沛.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2, (02) .

中学数学记忆方法新探 篇2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数学,下面介绍几种在理解的前提下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学好数学,要注重逻辑性训练,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在这里,主要有三种思维方法:

比较归类法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于相互关联的概念,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它们都是四边形,但又各有特点。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将习题分类归档,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使得练习可以少量而高效。

举—反三法

平时注重课本中的例题,例题反映了对于知识掌握最主要、最基卒的要求。对例题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有意识地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可以尝试从条件不变问题变和问题不变条件变两个角度来变换例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一题多解法

每一道数学题,都可以尝试运用多种解题方法,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不应仅满足于掌握一种方法,应该多思考,寻找出一道题更多的解答方法。一题多解的方法有助于培养我们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由此可产生多种解题思路,同时,通过“一题多解”,我们还能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

口诀记忆法

将数学知识编成押韵的顺口溜,既生动形象,又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如圆的辅助线画法:

“圆的辅助线,规律记中间;弦与弦心距,亲密紧相连;两圆相切,公切线;两圆相交,公交弦;遇切点,作半径,圆与圆,心相连;遇直径,作直角,直角相对(共弦)点共圆。”又如“线段和角”一章可编成:

四个性质五种角,还有余角和补角;

两点距离一点小,角平分线不放松;

两种比较与度量,角的换算不能忘;

角的概念两种分,三线特征顺着跟。

其中四个性质是直线基本性质、线段公理,补角性质和余角性质;五种角指平角、周角、直角、锐角和钝角;两点距离一点中,指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的中点;两种比较是线段和角的比较,三线是指直线、射线、线段。

联想记忆法

联想是感受到的新事物与记忆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暂时的联系。主要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等。特别是对某些无意义的材料,通过人为的联想、用有意义的材料作为记忆的线索,效果十分明显。如用“山间一寺一壶酒……”来记忆圆周率“314159……”等。

分类记忆法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新探 篇3

一、渗透极限思想

极限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灵活地借助极限思想, 可以将某些数学问题化难为易, 避免一些复杂运算, 探索出解题方向或转化途径.

极限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反映, 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能够体现数学极限思想方法的因素极为广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 并抓住适当的时机, 将这一思想和方法适度地渗透给学生.这样学生沉淀下来的就不只是数学知识, 更主要的是一种数学的素养, 为他们以后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进一步拓宽数学的空间, 走出校门后去独立学习和研究更高深的数学理论夯实基础.

二、渗透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就是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 然后逐类进行讨论, 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 得出问题的答案,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 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概括, 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每名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 如人群的分类、书籍的分类等, 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 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 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 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 把握渗透的契机.

结合式的分类、数的分类等教学内容, 反复渗透, 强化数学分类思想, 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中分类的意识, 并能在分类的时候注意一些基本原则, 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 标准是统一的, 如若不然, 对象混杂, 标准不一, 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如把自然数分为合数、零和奇数, 就是犯分类标准不一的错误.在确定对象和标准之后, 还要注意分清层次, 不越级讨论.

三、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未知领域发展, 通过数学元素之间因果联系向已知领域转化, 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 主要表现为数学的某一形式向另一形式转变, 化未知为已知, 化繁为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 不能算做, 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 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的操作过程, 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学生操作时, 有一种声音在指挥他, 学生观察操作结果时, 也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 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对思维表象的描述”.因此, 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 更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载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经验出发, 帮助学生把新知转化成旧知, 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 进而主动地理解和掌握转化的方法, 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经常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培养转化能力.

四、渗透对应思想

小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相等”与“不等”的内容, 从一年级开始, 通过直观实物, 运用一一对应的方式, 初步建立“相等”与“不等”的观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主观形象为主, 应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具去做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操作学具要在操作的细节、操作的顺序、操作的设想上给学生以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基础知识, 又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终身受益.

五、渗透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所谓“化归”可理解为“转化”与“归结”的意思.我觉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如果注意并正确运用“化归思想”进行教学, 可以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 对事物内部结构、纵横关系、数量特征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也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 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人的一生中, 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意识, 因此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 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新探 篇4

一、注重培养学生审题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首先要教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所谓关键语句, 就是能揭示相等关系的重要句子.抓住它, 理解它, 并能将其转化为符号语言或者文字等式, 这样就抓住了应用题的解题关键.例如, “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8倍”, 可以转化为“汽车的速度=8×自行车的速度”, “铁矿石的含铁量是85%”, 可以转化为“铁的重量=85%·铁矿石的重量”, 再如, “每人分8包, 还剩2包”, 可以转化为“所分包数=8×参分人数+2”, 等等.这种方法简单易学, 效果也很好.有些关键语句, 如“把甲乙两种溶液混合成丙种溶液”等, 并没有直接给出相等的关系, 但它指明了应用题事件的发生过程或操作过程, 教给学生怎样根据这个过程发现等量关系———“甲溶质质量+乙溶质质量=丙溶质质量”, 从事物的发生过程发现数量关系, 也是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途径和前提.

二、教给学生辅助做题的方法

辅助分析的方法有很多, 主要用的有线段图、示意图、列表法等等.作图可以帮助学生看清楚数量关系,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理顺纷繁的数量关系, 使其思路更清晰, 更容易列出等量关系.

三、引导学生读题

读题,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因为许多教师觉得简单, 才导致学生也一起忽略.许多学生读题没有明确的目的, 不分主次, 抓不住重点, 理解不准确, 导致题意弄错.针对这一点, 笔者提出“两读”法, 一是“概读”, 了解基本的题意和基本数量关系;二是精读, 边读边画出语句, 列出具体的关系.要做到, 由粗到细, 由浅入深.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思维能力, 为做对题打下基础.

四、优化做题, 提高效率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杜绝简单重复、面面俱到的题海战术, 提倡一题多解、变式联系, 针对性训练, 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回味与反思, 使方法得以深化, 效率得以提高.“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 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 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 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 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

例1甲乙两数之和是51 (1) , 甲数比乙数的3倍少1 (2) , 求甲乙两数. ( (1) (2) 编码为解题提供方便)

解法一设甲为x, 由 (1) 列代数式, 由 (2) 列方程x=3 (51-x) -1.

解法二设甲为x, 由 (2) 列代数式, 由 (1) 列方程x+13 (x+1) =51.

解法三、四设乙为x, 同解法一、二分别得方程 (51-x) =3x-1和 (3x-1) +x=51.

解法五列方程组.

这些题很简单, 关键是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题目讲方法, 进行思想渗透, 当学生再碰见同类型的题目, 他们就可以自己应对.

例2要使含盐15%的盐水20克, 变成含盐18%的盐水, 应加入纯盐多少克?

解设应加入纯盐x克, 由溶液中盐的质量变化关系可得方程15%·20+x=18% (20+x) , 由加盐前后水量不变可得方程 (1-18%) · (20+x) = (1-15%) ·20.

一题多解的过程, 是知识整理和重组的过程, 是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 是认识的深化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 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大多数学生存在畏惧心理, 不知道怎样去分析, 去寻找数量关系.要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要从基础抓起, 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应用题的背景较为简单, 语言较为直接, 学生容易领会, 容易建立数学模型.因此, 适当地做一些简单应用题, 可以为解决复杂问题打下基础, 也能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生学习应用题的信心.其次,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渗透应用题教学.要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多讲解应用题, 要善于结合课本的内容, 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多引入一些典型例题, 渗透方法和思路.

五、小结

综上所述,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通过图示或列表的方法来显示解题思路.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要着重强调, 对于思路较为复杂的题目,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简单易行的新思路.总之, 对于应用题的学习, 教师应该重视其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允.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J].科学之友, 2010 (7) .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篇5

一、重感知的升华, 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 即观察事物的能力, 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 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 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 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 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 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 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 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 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 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 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 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 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 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亲自体验, 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 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 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 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 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 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 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 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 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 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 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 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 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 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 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 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 主动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提高思想,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 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 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教师应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 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 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 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 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 还有的在天上画上飞机、鱼等图形, 随心所欲, 千姿百态, 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例子给我们启示:走出课堂,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 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 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 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 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 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 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 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 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 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 那是难乎其难。因此, 开设欣赏课, 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 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 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 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 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 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 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 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 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 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 拓展思想, 通过提高欣赏能力, 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上一篇:AT89S52下一篇: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