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新探

2024-07-12

中学作文教学新探(共9篇)

中学作文教学新探 篇1

近10年来, 中学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教学, 可是现在的高考、中考试题中有大量涉及语法知识的试题,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语文》卷中第3题, 2009年贵州省贵阳市初中毕业生 (学业) 升学考试《语文》卷中第7题等等, 都是考查语法知识的试题。居于这一怪怪的现状, 如今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势在必行应占有一席之地, 且要探索出一个科学、大家认可的标准, 不能再像过去, 你争去, 我争来, 尤其是语法部分。

近年, 涌现出大量的语法论著这些论著观点不同、体系各异。这些语法论著观点不同、体系各异。从而使语法教学中出现了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 也是现行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误区:一是副词、叹词、拟声词的不同定位;二是短语的分类;三是单句成分的切分。

一、副词、叹词、拟声词的定位

副词、叹词、拟声词界定为虚词, 是不够妥当的。这种界定, 既没有理论基础, 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颜迈编著的高等学校教学用书《现代汉语》 (上册) 这样认为:“既然是语法分类, 还是采用语法功能做标准比较好:能够充当语法成分, 或独立成句的词是实词, 不能充当语法成分, 不能独立成句的词是虚词。”于是, 该教材分别在第21页和第30页给实词和虚词下了定义和归类, 能够充当语法成分或独立成句的词称为实词,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叹词、拟声词;虚词是不能充当语法成分, 不能单独成句的词, 包括介词、连词、助词, 把副词、叹词、拟声词界定为实词, 颜迈编著《现代汉语》的界定是最恰当不过的。这一界定, 不仅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众多实践中, 也引证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语法教学中, 如采用这一定位, 对于教学来说, 无疑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二、关于短语的分类

短语是不止一词而又不成一句的语法单位。一般的语法论著都从两个角度划分短语的类型, 一是短语的结构, 二是短语的功能。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八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 , 共把短语分成7种类型, 同样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致使语法教学中的短语教学出现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表现为:

1. 教材中, 把短语分成这七种类型, 并没有指明是从什么

角度, 按什么标准, 这种作法, 对于中学教材来说, 是极不严肃的;

2. 仅七种短语类型, 很难满足整个语法教学的需要。

其中没有提出复指短语、兼语短语、连谓短语等几种常见的短语类型。如:教学中, 遇到“科学家竺可桢” (复指短语) 、“请大家发言” (兼语短语) 、“报名参加” (连谓短语) 等短语时, 学生肯定会感到疑惑, 教师也会变得被动, 这一划分, 对于整个教学无疑是一个缺憾;

3. 羞答答地将主谓宾短语界定为主谓短语, 使主谓宾短语和主谓短语混为一体。

在这教学中, 容易把学生弄糊涂, 因为学生学习不怕难, 只怕乱。关于这点, 在此不作过多的论述, 颜迈《现代汉语》 (下册) 第49页到第50页已有详细论述。

短语的划分, 颜迈主编的《现代汉语》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把短语按结构角度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主谓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复指短语、介宾短语和其他短语。这一划分, 不仅解决了上述语法论著中的不足之处, 而且还具有以下特点:

1.分出的短语类型, 可以满足整个短语教学的需要;

2.主谓短语和主谓宾短语区别开, 不仅解决了把其混为一体的做法, 而且避免了那种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矛盾的不明之举, 更为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单句分析的三分法奠定了基础;

3.将特殊的短语列为其他短语这个收容所, 解决了用僵死的语法理论对待灵活发展的语言的这一大难题。

三、单句成分的切分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 这样表述“句子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颜迈的《现代汉语》 (下册) 第83页说:“在各种语法论著中, 有句子、单句、复句三个概念。”因此, 中学语文教材也好, 其他语法论著也好, 把“单句成分”与“句子成分”等同起来, 不仅是一个称法的不准确, 问题的关键源于他们对句子定义和分类的矛盾与混乱。颜迈《现代汉语》第101页中, 把句子成分称为“单据成分”是最恰当不过的。

单句的切分, 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几乎全是采用二分法的方法分析, 不仅中学语文教材如此, 很多语法论著也是采用二分法这种分析方法, 就按这个方法分析单句:

伟大的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业绩。

这种二分法, 从理论方面讲, 有其合理的因素, 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主语“伟大的人民”与谓语“创造了”是句子的主干, 他们之间是用双竖线分开, 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创造了”和“伟大的业绩”与“伟大的人民”同是句子主干, 它们之间为何不同竖线分开呢?难道有这样的规定, 谓语和宾语不分开吗?这种操作只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主干只是主语和谓语, 宾语不是句子的主干;二是认为主语和谓语宾语在句子中, 虽均是主干, 但地位不同, 有主次之分。颜迈《现代汉语》第101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即“三分法”, 简而言之就是用“‖”分开主语和谓语, 用“︱”分开谓语和宾语, 再逐渐对这三部分进行分析。现将这种三分法与二分法对比看看, 就不难发现它的优越性和合理性。

小红‖死了爸爸。 (二分法)

小红‖死了︱爸爸。 (三分法)

按三分法, 第一次切分得到主语 (小红) 和谓语 (死了) , 第二次切分得到宾语 (爸爸) , 三者之间分别用“‖”和“︱”分开, 主干很显然就是“小红死了爸爸”, 即主、谓、宾, 这样一来, 句子的主干一目了然, 并且不会产生歧义, 这三分法不仅是有客观基础, 符合实际, 而且它也有着自己的理论支持。

诚然, 学术问题允许“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但作为教学语法, 与其他学术问题有别, 它更需要的是规范性和统一性。本文力求从不同的语法体系中, 寻求有利于教学语法的语法观, 从而求得以上问题的解决, 使整个语法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纲领, 从而完善整个语法教学, 达到整个语言文字教学的目的。

摘要:现行中学语言文字教学中, 最为薄弱、最为混乱、争论最多的环节就是语法教学部分。但遗憾的是, 今天的整个语文教学, 由于长期淡化语法, 对语法问题躲躲闪闪, 导致不少学生分不清词性, 看不出句子结构, 学了10余年的语文, 汉语水平居然相当低。新课标中强调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知如何是好?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新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篇2

【关键词】文言文 中学教学 方言口语 成语 汉语语法

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教师头疼,寻不到门径;学生憎恨,找不着北。其问题的症结归结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把文言文割裂开来教,孤立地学,当然事倍而功半。

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眼里,文言文是陌生的古怪的语言。其实,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老祖宗,是汉语言文学创作生动鲜活的源头。它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任何语言的发展,都分口语和书面语两条线向前发展,汉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汉语言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即,它的书面语是“五四”时期“突发性”的一次飞跃,可以说,有比较大的人为作用,所以,汉语的口语相对而言,发展比较“滞后”(其实,它的发展才是比较正常的),而口语对更多的地区而言,方言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方言口语是古代汉语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延续,与古代汉语有着更大的继承性。

而书面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有两块最为稳定,首先是语法。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数千年来,即有史以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它靠着几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它的语言。”“汉语的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其次是成语。“成语是历史上巩固下来的固定词组”它们古已有之,千年不变,所以,许多古代汉语字词的用法,甚至词法都比较完好地保留在成语当中。比如:“暴”在现代汉语里面已经没有“晒”的意思了,但是这个义项在“一曝十寒”这个成语中很好地保留下来了;“危”在现代汉语里单独使用已经没有“正、端正”的义项,这个意思只在“正襟危坐”这个成语里使用;“唯利是图”这个成语完好地保存了“唯……是……”这样一个古代汉语的固定结构。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可见,古代汉语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种孤立看待古代汉语的教法和学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古代汉语与方言、口语、成语、现代汉语语法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它们与古代汉语之间的渊源关系,就能比较轻松地把文言文教好、学好。

先说方言口语。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古汉语的一个难点,但是其实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于方言口语之中。比如:南通海安方言中经常说“妈妈宝贝我”,这里“宝贝”是一个名词,后面接了一个宾语“我”,就是一个意动用法;日常生活宴客时,我们常常会说“干杯”,就是“使杯干”的意思,是一个使动用法。方言口语中古代汉语的残留非常多,吴方言尤甚,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做一个专门的研究,并运用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去,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再说成语。古代汉语的语法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难点,枯燥乏味,假如我们充分挖掘成语中的语法现象,会使这个问题变得有趣得多,轻松得多,好记得多。所以充分利用成语掌握文言文中一些语法现象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1.形容词用如使动

讲解这一条活用规则时可以联系很多成语。比如,“完璧归赵”,“完”,形容词,本是完整的意思,在这里带了宾语“璧”,就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就是使璧完整无缺的意思。类似还有:丰衣足食、良药苦口、富国强兵、赏心悦目、明火执杖、破釜沉舟、坚壁清野、正本清源、严阵以待、息事宁人等。

2.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

这一条活用规则在很多成语中得以保存。比如,“劳民伤财”,“劳”“伤”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即“使民劳苦”“使钱财耗费”的意思,“劳”“伤”本是不及物动词,不可以接宾语,现在接了,它们就必须活用为动词。像这样的成语还有:腾蛟起凤、痛心疾首、降志辱身、动心忍性、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等。

3.名词用如使动

这种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本不是太多,但成语中也存在这种活用。比如,“生死肉骨”中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带宾语,即“使骨生肉”的意思;“汗牛充栋”,这是夸张书籍很多,收藏时塞满屋子,搬运时使牛马累出了汗,这里的“汗”本是名词,现在接宾语“牛”,是使动用法,“使牛出汗”的意思。类似的成语还有:兵不血刃、祸国殃民、恩泽万世等。

意动用法

1.形容词用如意动

“是古非今”,就是“以古为是,以今为非”;“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类似的成语还有:不耻下问、不远千里、厚此薄彼、食不甘味等。

2.名词用如意动

鱼肉人民,“鱼肉”,名词用作意动词,“把人民当做鱼肉”的意思;“幕天席地”,“幕”“席”都是名词意动,意思为“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类似的成语有:草菅人命、师心自用等。

其它还有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诸多活用现象保留在成语中,这里不再列举。

二、古汉语词序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这是一个中学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成语,如果我们告诉他这里有一条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他们一定会感兴趣:这里有否定词“不”,有一个代词“我”作宾语,那么它就是否定句中代詞作宾语前置,我想,学生记起来大概要容易得多。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何患无辞”也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我们告诉他,这里的“何”是疑问代词,它要充当宾语必须放到动词“患”的前面,这就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此外,还有用“之”“是”代词复指,使宾语前置的。如:“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唯命是从”就是“唯从命”;“唯你是问”就是“唯问你”等。

当我们把许许多多古汉语的语法现象用成语来进行解说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到我们平常使用的一些成语原来就是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生动教材,这一切就显得非常的有趣和亲切,原来,古代汉语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汉语的距离。

成语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古汉语的一些字词的用法,这里不再一一解说。

三、现代汉语语法

如果我们借助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性的语法特点的有关知识,判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就会对它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问题变得豁然开朗。我们以此为例说明现代汉语语法对文言文教和学的重要。

请看下面的例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这里的“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汉语的语法规则要求动词后面才能接宾语,所以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从而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这里“侯”在句中也充当谓语,汉语规则要求只有动词或形容词才有资格做谓语,结合本句的具体情况,“侯”活用为动词,是“做诸侯”的意思。“继”,本来是动词,但后面是动词谓语“有”,因此它做主语,而汉语语法规则要求主语要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或短语充当,所以“继”就应该活用为名词,是“继承者”、“后人”的意思。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这里“险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做“在于”的宾语,而汉语语法规则要求宾语应由名词充当,所以它要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危险而遥远的地方”。

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这里“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根据汉语语法规则,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只有动词做谓语时才可以接宾语,而“弱”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必须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

5.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这里“目”本是名词,汉语名词的特征是不可以被副词修饰,不可被动量词修饰,只有动词才能被动量词修饰,但是现在它被副词“数”(“屡次”的意思)修饰,所以,“目”在这里要活用为动词,是“用眼睛示意”的意思。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这里“兄”,本是名词,“事”是动词,“侍奉”的意思,根据汉语的一般规则,名词放在动词前,应该做主语,但这里的主语却是“吾”,所以,“兄”只能充当副词的角色,做状语,修饰“事”,意思是“像对待兄长一样”。

7.而世之……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险”、“远”本来是形容词,现在用在介词“于”的后面。汉语的语法规则告诉我们,介词的后面只能接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或短语,那么,这里的“险”和“远”就必须活用为名词,做介词“于”的宾语,意思是“危险的地方”和“远的地方”。

8.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本来是名词,这里用在表示能愿的词“欲”的后面,按照汉语的一般规则,能愿词的后面,一般接动词,所以,这里“刃”要活用为动词,是“用刀杀”的意思。

9.三保所貨西洋珠(《王忠肃公翱事》)

“货”本来是名词,这里用在“所”的后面,根据汉语的一般规则,“所”字后面要接动词(“所以”除外,其实,“所以”一般也起“所”字的作用,这里不展开),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所”字结构名词化。那么,这里的“货”活用为动词,是“买”的意思。

像这样的规则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根据汉语词性的一些语法特点,我们可以概括出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

1.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先破秦入关者,王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

2.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为名词不受副词修饰。如: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

汉水又东。(《水经注》)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因为能愿词后面须接动词。如:

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不及物动词后面如接了宾语(包括这宾语被省略),该动词为使动用法。如:

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石钟山记》)

可烧而走(之)也。(《赤壁之战》)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形容词后面如接了宾语,则该形容词使动或意动,因为形容词后面不好接宾语。如: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6.用在动词前面的名词,从意义上不能做该动词的主语的,则活用为状语,修饰动词。如:

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7.两个动词用在一起,不是连动关系的,前一个做状语。如:

争割地而赂秦。(《六国论》)

8.介词和动词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因为介词和动词后必须接名词宾语。如: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以上只是根据汉语语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文言文实词活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只要我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把现代汉语的一般规律运用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就会总结出更多古代汉语的规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语文运用的水平自然会迅速提高。

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新探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中学数学总给学生留下这样一种体验, 学过的数学知识, 若今后不再直接应用, 很快就会“还给老师”。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无外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 往往由于课程过于枯燥, 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扼杀, 同时又因为当前的数学教学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大部分中学将数学视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 从而又要加大对数学教学的力度, 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循环。这些都源自于对中学数学教育原则的错误理解, 虽然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但是若没有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实现,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此前提下, 对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新的探索, 就变得极为必要。

“所谓数学教学原则, 是依据教学原理和规律, 数学教学必须准收的基本要求。”迄今为止, 数学教学的研究者对数学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 这些原则归其一点, 便是尽可能详尽着实将数学分解成一份份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 是学生对这门学科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及其配套的新课改, 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现提出一些数学教学原则内容

1 返璞归真原则

返璞归真的本意, 是去掉外部修饰, 发起本真。而此处提出的返璞归真原则, 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回归数学的形式的起源, 遵循数学在形成过程中的发明、发现和创新的发展规律, 进行数学教学。

因为数学本身抽象的特点, 总给人难以接近之感, 但是在数学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数学的形式却是活泼的。已故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好玩!”便是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恰当的御用教学艺术和策略, 使数学活生生的, 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形式, 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猜想-验证”等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领会数学本质,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课本中数学知识的学术型态向宣讲的教育形态的转化, 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工作, 也是数学返璞归真原则的重要体现, 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完成转化工作, 长期累积, 积少成多, 长身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变。

2 教材与教学协同原则

数学教学与数学教材之间有联系, 又由区别。在数学教学中, 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响总是不好;有的教师上课甚至连书都不带, 但却能让学生由浅入深, 吃透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是教的对象, 成为二者之间纽带的是教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也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 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教材。可见, 教材在教学活动之中的作用。反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教材都缺少不了在教学活动的补充。可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协同的。

故而教学与教材协同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教师的教学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者是统一于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过程。教师怎样组织, 学生如何理解难以事先完全设计好, 好像一场球赛, 是一个典型的混沌过程, 主要靠临场发挥, 在这里, 如何控制好这个过程是一个艺术, 也是一门技术。研究这样的过程, 认识它的规律, 对教师来说, 是真的挑战。

3 适度严谨原则

严谨是数学的三大特点之一, 从数学的发展史上看, 数学的严谨性是相对的, 是逐步发展的, 不严谨的数学是长期存在的。中学生对数学严谨性的认识, 有一个逐步的适应过程, 它涉及到学生的年龄、智力、学识发展水平的诸多因素, 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定理和数学符号的认识不深刻, 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 所以, 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做到绝对严谨, 我们只能做到适度的严谨。尽管如此, 因为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思维水平没有固定, 还是有很大可塑性的。

在普遍意义下数学知识是一种结构合理组织严密的理论体系, 但因为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性不适应, 而逻辑思维能力还带发展, 因此, 数学教学要尽一切力量严谨, 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这便是适度严谨原则。

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熟悉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把握好适度严谨的度, 但究竟如何把握, 却是一件困难事情,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 不断的踪迹经验。

4 结语

综上, 在当今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 认真研究数学教学原则, 结合数学学科发展的规律, 领会数学教育的精神所在, 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教师队伍应在以教授学生的学识的前提下, 与学生的实际困难为目标, 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鼎兴.数学思维与方法——研究式教学[M].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谢咏梅.重构中学数学教学原则的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 篇4

一、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处理教材,弥补教材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现行的思品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特别是数据和图表的比较非常之多。从内容上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既讲正面的事例,也讲反面的例子;既讲我们的优势,也讲我们的不足与困难。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现行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内容的安排上、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中学生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但即使这样,也会有明显的不足:一是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二是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可将教材的例子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如国家的最新建设成就、本世纪市的建设成就、我县的建设成就等等,都要在相关的内容中进行补充。

爱国,首先要爱家乡;建设祖国,首先要建设家乡。我们的中学生绝大部分将来都是家乡建设的后备力量、生力军。因此,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过去、懂得本地区的现状、想想本地区的未来非常有必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本地区的内容。如讲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要讲我们宁夏改革开放的成就、我们贺兰县改革开放的成就。如近年来,贺兰欣兰广场的建成、兰山公园的峻工、一幢幢高楼立起、柏油马路的拓宽,使贺兰县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讲我国的奋斗目标时,要讲我们本地区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讲我国的困难与不足时,要讲我市的困难与不足:资源匮乏,人才匮乏,特别是土生土长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等等,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运用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提高德育效果。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在讲关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这一内容时,播放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场面,作为中国人,我们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后,再小结出民族自豪感的定义。这样,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易懂。学生较容易理解、掌握,思想教育性也强。

2.借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实验法,提升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好地理解基本观点。如在讲“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采用实验法: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否是弯曲的?学生观察到此竹筷是弯曲的。老师从杯中取出,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也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一观点。这样,不但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证明了思品课的观点,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运用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提升教育效果。图片、图表、漫画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这些手段对启迪学生的思维、理解抽象的观点很有帮助。如在讲思品课“正确认识自己”这一内容时,制作了一幅漫画:骆驼和山羊为争谁的本领高而发生争执:骆驼说“我个子高能吃到树上部的叶子,你可吃不到。”山羊:“我能穿过门洞吃到园子里的草,你就吃不到。”漫画展出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对怎样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这一内容有了较深的认识,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其德育功能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但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自我教育形式;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一是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开展活动。如针对法制宣传日,组织“法制手抄小报”比赛;山区受灾,组织表爱心赈灾活动等。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严重的问题,举办“反浪费展览”;针对学生学习劲头不足、自制力差的毛病,组织“约束自己”的小品表演等。

“请进来,走出去”,是用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邀请有关人士作专题讲座。如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内外形势、本地的形势教育,鼓励学生发扬拼搏精神,立志成才,邀请党、政部门的领导作报告;为了宣传禁毒知识,学校邀请公安部门、戒毒所有关人员作专题讲座。这些活动,产生了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走出去”,是根据教学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参观调查。与年级组长、班主任配合,利用星期六、日的时间开展活动。参观本地企业,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职工的收入,还有工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比例以及与南方企业的比较等,要求学生通过看、听,取得第一手材料,写出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与老人们的交谈,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重要性;通过服务活动,增强了劳动意识,树立了服务观念;通过参观,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也认识到全社会对老年人事业的关心与重视。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篇5

一、重感知的升华, 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 即观察事物的能力, 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 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 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 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 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 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 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 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 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 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 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 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 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 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 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亲自体验, 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 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 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 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 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 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 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 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 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 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 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 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 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 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 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 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 主动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提高思想,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 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 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教师应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 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 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 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 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 还有的在天上画上飞机、鱼等图形, 随心所欲, 千姿百态, 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例子给我们启示:走出课堂,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 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 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 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 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 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 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 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 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 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 那是难乎其难。因此, 开设欣赏课, 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 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 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 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 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 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 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 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 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 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 拓展思想, 通过提高欣赏能力, 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中学作文教学新探 篇6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首先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行为支撑.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放弃盲从,鼓励学生多思敢疑.反思传统化学教学,学生思维僵化、反应迟钝是化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与教师偏颇教学思想下,学生忙于课堂记录、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亦或思考缺失有关,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刺激、唤醒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认知的欲望和思维的主动性,显然,达成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指导学生如何思考、怎样质疑,并循循善诱启发他们思考的针对性,对于喜欢发问、钻牛角尖的学生,无论他们的问题可能是多么的幼稚,他们的思维是多么的肤浅,我们都要注意保护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学习态度,这样他们才会敢于想象,勇于表达;才会懂得尊重真理、事实和尊重教师、教科书两者并不矛盾,从而教育学生把尊重教师与迷信教师分开来,把崇拜教科书与学习教科书区分开来,使他们逐渐养成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可以说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化学的影子,因此,化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还原生活情景,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思维沿着平凡的生活轨迹丰富、求新,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混合物分离法后,笔者创设如下情境:“食堂师傅在超市买盐回校的路上,由于粗心把盐洒落一地,我们如何用所学知识来帮帮他?”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兴趣骤然显现,思维异常活跃,充分表明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方法:收集洒落的食盐,置于容器中加水溶解,再通过过滤与蒸发,得到比较纯净的食盐晶体,可以想象对于这样的情景,学生只要善于小结所学化学知识,再通过对头脑中所储存信息进行盘点、分析等一些列思维过程就能容易解决这些生活问题.诚然,化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化学眼光判断身边的事物,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思维运行轨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当然,化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确保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否则再好的生活情境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还可能挫伤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打破了以教师和教材为核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为有不同学习经验的学生提供了共同交流、合作探讨的机会.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为确立一个化学概念、认知一个化学现象,经历从不协调到互相探究、共同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智力活动不断完善,从而使已有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得到改造和提高,进而摸索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化学式书写教学中,针对有些学生对于原子团是否先写括号,再写系数的困惑,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式书写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是否需要括号,怎样验证,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样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从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中受到启发,打破个体静思时可能的思维束缚,扩大了自己的思考范围,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实现了思维的深入性,同时,也让思维受阻的学生豁然开朗,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修正错误的想法,从而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将更加全面、深刻.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把易于学生操作、诱发学生思考的内容,诸如二氧化碳性质、酸碱盐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学习提炼出来用于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过程中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四、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相对于其它学科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教学更具魅力,它不但可以揭示物质世界的诸多神奇,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笔者将二氧化碳吹入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学生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此教师提问:怎样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产生了反应?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设计验证方案,学生顿时象炸开了锅似的,积极思考,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学生提出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置于装有矿泉水的瓶中,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假若瓶子产生瘪窄现象就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也有学生认为既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钠,不妨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如果产生气泡现象则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一个简单的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兴致极高,思维敏捷、多向,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化学实验对学生思维影响的特点,力争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时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通过学生实验时的直观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实验在不同层面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优化化学教学过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入手,养成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实践、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化学教学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利通.化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学作文教学新探 篇7

一、培养课堂教学启发艺术, 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 启发思维更应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 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帮助他们学会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 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地获得发展。

在今天,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这一教法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自觉性;既重视知识的传授, 又强调学生智力和非智力能力的发展。同时, 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阵地, 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改革课堂教学。一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 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促使他们去探究, 去创造,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二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语文教材被誉为“培养想象力的学校”。因此, 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水天相接的秋日美景图。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 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思维遨游于宇宙之中。

三、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 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 思考及表达方式, 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由此可见, 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 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它可以内化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 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 用文章中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审美趣味, 获得审美愉悦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 皆是作者体验生活, 抒发性灵之作, 有着极强的可读、可感性, 这些文章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灵动活跃中透出很浓的人文意识, 也极大地刺激着人内心隐秘的世界, 激发着人潜意识里的审美愉悦。

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词语丰富, 读来节奏婉转, 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课文中所形成的画面, 可以更好地拓展课文的内涵, 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比如读到“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学生可以尽情想象:一棵枝繁叶茂的绿树,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一个身穿长衫之人, 拥抱自然, 展望家园的情景, 体现了一个厌弃官场之人回归家园的急切心情。通过想象,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许多可感的画面, 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知象外之音, 弦外之意, 味外之趣, 获得审美愉悦。

同时, 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 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因为, 在教学中, 教师既是审美者, 又是一个审美对象, 学生喜欢某个学科其实某种程度上的潜意识是来源于对教师的喜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注意仪容仪表, 光明磊落、品德纯厚, 对学生充满关爱, 这无形中会使学生产生如坐春风之感, 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这是一种形象的魅力, 是一种品质的魅力, 是一种人文素质的魅力, 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五、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着眼于发展人的个性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注重人的内在价值, 强调人的主体存在。而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关注人的自然发展, 生命的健康成长, 承认个体差异, 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 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 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 教师不仅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良师, 更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益友。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气氛,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的思想解放, 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说、敢做, 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双方都处于心理愉悦而思维活跃的情境之中。这样, 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彰显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中学作文教学新探 篇8

一、篮球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笔者认为, 要想真正提高和激发中学生的篮球兴趣, 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首先要对班里的学生进行摸底分类, 要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篮球教学内容和目标。

例如, 在篮球运球教学的第一课时, 我们可以把其内容和任务安排如下:对于那些基础好的同学, 可以安排他们练习背后运球或胯下运球;对于那些基础中等的同学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行进间运球的练习;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可以安排他们掌握基本的运球要领或者练习原地运球:高、低、双手、单手运球。由于运球教学的任务、对象以及内容的不同, 因此其教学方式也应不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 可以运用徒手练习或者原地持球练习,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相对较少干扰的情况下去体会和思考运球动作要领。而对于那些运球基础较好的同学, 则采用移动、对抗、记分、比赛的形式, 这样就可以加大完成运球动作的难度以及运动量, 可以对运球技术动作起到巩固和提高的重要作用。

通过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安排运球练习和教学, 一节篮球课下来, 每一位学生都会得到不同的收获, 大部分学生心中都会涌现出一份快意, 课程快结束的时候还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期待下次篮球课的快快到来。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适时解决篮球课堂中的主要矛盾

1. 解决设备不完善、场地少、学生多的矛盾

篮球教学中充满着各种矛盾, 无矛盾也不成课堂。首先, 在我们的中学篮球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多的就是设备不完善、场地少、学生多的矛盾。每一位中学生都喜欢用好球练习, 也喜欢在好的篮球场地上练习。但是, 那些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没有这个机会, 这些机会往往都会被那些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所剥夺。再加上还有部分中学生性格上比较叛逆, 根本不听从教师的指导, 这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 确实充满着无奈。

面对此种情况,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篮球以及篮球场地, 对那些篮球基础较差的同学应该尽量照顾, 能做到一人一球最好。其目的主要是让这部分同学可以多练习投篮技术、运球技术以及传接球技术等, 可以让这部分同学更好的增加球感、熟悉球性。对于那些基础好的同学, 可以考虑把他们分成二人或三人相当水平的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多进行一些有防守、有配合的集体性篮球对抗练习。但是解决了器材的不足以及好坏问题还只是第一步, 在此基础之上, 还应该做到因人而异施教, 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不同的需求和满足感, 这样无疑又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和尝试, 对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解决学生篮球技术好坏的矛盾

其次, 在我们的篮球课堂教学中同样还存在着学生篮球技术好坏的矛盾。由于中学生的年龄以及身体基础的不同, 中学生的篮球技术呈现出一种参差不齐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矛盾是篮球技术好的学生不愿意和篮球技术差的学生进行练习;而篮球技术差的学生则充满自卑, 害怕和篮球技术好的同学进行练习。这一充满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的得到解决, 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篮球学习的兴趣。

基于此种情况, 笔者做出了如下尝试:例如, 在安排行进间的传接球练习的时候, 可以运用三人全场直线推进的练习方法。中路安排一个核心队员, 要求这名队员应该具备有较成熟的传接球技术以及较扎实的分球能力, 由较好的同学担当, 而核心队员的两边则可以安排基础稍差一点同学。这种的练习安排既有利于差生进行传接球练习, 又对提高技术较好学生的传接球以及左右分球能力有所帮助。除此之外, 还要对两类学生做出不同的练习要求, 例如要求差生不要运球走, 而是要尽量采用侧身跑动传球, 还要求注意自己的跑动路线以及篮球的飞行路线等;对于处于中路核心位置的好生则要求其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 即要求好生可以做到随时救差生传来的那些不到位的困难球, 并且要想办法做到给两边队员的球要到位, 让其他两位同学接球更容易。这种传接球练习, 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尝到合作取胜的喜悦, 也可以增加他们对篮球这项集体项目的感性认识, 兴趣自然就更浓了。

结语

以上两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 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 一定要对他们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还要认真、适时的解决好篮球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只有真正做到基于学生差异进行篮球教学, 学生的篮球兴趣一定会大幅度得到提高。

摘要:篮球学习兴趣的激发一直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部分中学生对篮球学习兴趣低下的情况, 本文主要从基于学生差异的角度, 针对如何激发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展开新一轮的探索, 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中学篮球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教学,兴趣,激发

参考文献

[1]于健.简析中专学生的篮球兴趣培养[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2]经飞跃.简析中小学生篮球运动兴趣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 2011, (06)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篇9

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 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 ,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一、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 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 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 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 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 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 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 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课标》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 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 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 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 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 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 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 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 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 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 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 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 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 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 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如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 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在天上 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千姿百态,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 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 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 卢浮宫的现象,李正天的教学措施说明: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 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 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 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 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 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 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 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 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 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 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上一篇:城市形象营销策略研究下一篇:消失的滨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