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精选8篇)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 篇1
“人与动物”作文教学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作文训练。归纳了一下本单元作文训练有两个要求:一是可以写人与动物,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二是可以写“图片报道”的想象作文。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本单元作文挺难!经过认真思索后, 我把握好单元备课, 设计了本单元作文教学“三步走”, 效果挺好!现把做法总结如下。
一、“诱逼”学生读课外书
进入七单元“人与动物”我立刻结合教材“课外书屋”的推荐以及我的阅读经验, 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至少要看1至2本课外推荐的关于动物的小说《狼王梦》《第七条猎狗》《云豹斑斑》《小爱尔沙》等学生喜爱的精彩书籍。刚布置时有一部分不爱看书的学生“怨声连连”, 但由于是作业, 学生“被逼无奈”只好被迫完成。两天后, 我便发现学生深深被这些书籍所吸引了, 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读了两本书, 个别的学生因买不到还在网上阅读。阅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使我的语文课生动起来, 不少的学生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如《最后一头战象》《老人与海鸥》时感受丰富, 列举了较多的动物情感的例子来谈自己独特的理解, 使本单元的语文教学更加深入有趣, 也为后面的单元作文打下了扎实的铺垫。
二、“聊”出来的作文材料
有了阅读的铺垫, 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之间故事的储备丰富了, 但那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中的, 还远离学生的生活。当进入七单元作文教学时, 我照例上了一节学生喜爱的“聊天课”, 目的只有一个, 为每一个学生寻找写作材料。
聊天之初, 我开始讲自己真实感受的《狗不吃狗肉》故事“引路”。我讲得很细致, 也很真诚, 并且讲述时关注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也许是我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或说是启发了大家, 接下来班上一些养过小动物的学生纷纷的讲起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情感的故事。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别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也努力地搜寻记忆中的与动物的故事。连班上调皮蛋卢国兴也走上了讲台, 一本正经地讲起了“小灰, 我想你”听到这个题目时, 我愣了一下, 紧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与一只叫小灰的鸭子的故事:星期天小灰啄我起床;小灰想吃农家用于烧烤的小鱼的情景;小灰掉进厕所结果没救起来……当他讲到小灰掉进厕所妈妈和姐姐怎么也捞不上来时, 声音哽咽了, 眼圈红红的, 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结尾是他这样说:“老师, 我真的好想好想我的小灰!”他的话音刚落, 班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学生犹婷逸又讲了“黄狗道歉”的故事, 就这样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真实的人与动物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大家, 也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半节课后, 大约班上半数的同学找到了写作素材, 但我心里十分明白, 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没养过小动物, 缺少这方面的感受, 作文, 他们该写什么呢?
三、出示书中“图片报道”写作材料, 继续“聊”
我先模仿记者叙述了《参考消息》2001年10月9日的内容, 并出示了图片。再让学生提出疑问后, 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补充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几只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怎样跌入下水道的?鸭妈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向巡警求救的?怎么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救出小鸭子后鸭妈妈怎样做的?等等问题。并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解决以上问题, 这样既能让学生各抒己见想出多种鸭妈妈救孩子的办法又能“聊出”鸭妈妈不同的神态、叫声、动作。
接着, 我让学生思考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让学生根据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并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就这样充分的聊透之后, 最后学生才动笔。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作文教学, 学生落实在写上自然容易了。在第二节作文指导课上我仅用了十分钟左右让学生翻开本单元课文读关键的描写表达动物的神态、动作的语句, 感受作者表达动物情感的句子, 提醒大家作文要关注这些细致的描写, 关注用词的准确, 关注语言的精炼。然后学生进行作文。说实话, 效果挺好!如:彭阳的《小云, 我想你》;王泽国的《智救小鸭》;史文杰的《我的护花使者》;徐艺好的《猫爱·母爱》;赵晓兰的《我与老沙》;孟倩妹的《金色的身影》代长哲的《母爱·鸭爱》等等作文写得真不错!批改时, 我把作文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语言表达经典型;另一类是长篇感人型, 让人读后鼻子酸酸的。
本次作文训练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作文的训练是来自生活中真实的感受, 而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还来自于课外阅读。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感受, 还应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 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乐于表达, 乐于习作。这样, 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更扎实、更有效。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一、纠正学生错误的作文观念
写作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发展的一项必备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做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学生看来,作文就是老师逼着写的一篇“流水账”或“三段论”,学生不会主动去进行写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一种任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比如我会经常拿起我小时候的日记,给大家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很多学生都羡慕我有那么好的记忆,我就告诉他们,是因为我的日记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日记,每天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这些都是我们美好童年时光的记忆与见证。当你遇到什么开心的事就记下来,当你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记一下,当你有什么心得体会的时候就写下来,久而久之,不仅可以积累很多资料,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可以为写作积累很多素材,就再也不用怕作文没什么可写的了。经过我的言传身教,我们班很多同学已慢慢地喜欢上了日记,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大家的作文素材质量提高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二、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写好一篇作文,素材与一定的作文功底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作文素材进行积累,包括基础知识、作文方法的积累。除了上面讲的作文素材的积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成语词汇,让学生的作文中多使用一些优秀的词汇,或者是本地特色的方言、谚语等,以此来让其作文更加真实、活灵活现。比如有一次一位同学的作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真是‘春眠不觉晓’啊,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今天万里无云,妈妈要带我去外婆家……”这里学生用到了一句诗,还用到了一个成语,都运用得十分恰当,如果没有这些素材的积累,单单写上“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今天是晴天,妈妈要带我去外婆家……”这样就会使文章显得生涩、无趣,所以在作文批改、教学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运用成语、诗句,错了不要紧,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写了一篇文章,还复习了之前的知识,还将之前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作品,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教的作文写作方法他们可能会感觉比较抽象,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但是他们对具体的某篇文章的结构可能理解得会更为透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拿出一些比较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学习、体会、领悟,然后让他们进行仿写,或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比如对《小摄影师》《小马过河》进行续写等。
三、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修改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可以了。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的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 篇3
一、吟咏朗诵, 生字正音, 敦促学生提前预习
俗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对于有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脚, 本用于吟唱的诗词来说, 只有高声诵读、反复吟哦才能够真切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深沉的人类情感, 引起一种在更高的精神层次上的共鸣。当然, 对初读古诗词的中学生不宜要求过高, 通过课堂讲解之前对他们的诵读要求, 使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有预先的情感与语言铺垫即可。
学生在接触古诗词时, 往往会遇到一些生字词或未曾掌握的多音字, 给阅读和理解课文造成障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标出生字词, 首先结合上下文揣测字面意思然后使用工具书对照。在此基础上仍然不能贯通文意或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再做好标记, 等待老师讲解。
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即采取以上步骤让学生自主预习, 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对诗篇结尾“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强烈的呼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诗中的“罥”字等生僻字也做了主动学习。
二、发扬传统, 情景教学,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
古诗词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其讲授也有源远流长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具体方法, 例如知人论世、文以载道等文学观念和句读、批注等细读方法。这些内容一直被应用于我国传统的私塾教育, 是非常有助于对诗词的鉴赏的。在当今社会的语文教育中, 我们可以继承和改进这一传统, 使其在新形势下发挥功用。
当然, 中学语文课堂也要贯彻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 例如情境教学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词中“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 认为我国古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意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呢?根据情境教学法的理论, 我们可以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设置适当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使学生准确把握到诗词中蕴含的美妙意境。
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 对其中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即采取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使学生们了解王维作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和他写作此诗时的个人经历, 再告知以何为古诗词中所讲究的“炼字”与平仄对仗的格律, 让学生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背景下细细体味这两句诗的妙处。接着利用电教设备, 综合运用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诗中所描绘景色的直观形象, 也可以请亲身经历过大漠风光的同学讲述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在多个角度上去体会诗句所营造的意境, 感受短短十个字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三、课堂延伸, 课外拓展, 激励学生积极阅读
新课改以来, 课本中的古诗词篇目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相对于浩瀚无际的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所撷取的只能是沧海一粟。要使学生们对中国古诗词、中国古典文学能有相对完善的认知, 或者说开发同学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 提高传统人文素养, 就必须使他们的阅读视野更为开阔, 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在课堂教学上, 无论是在教学进程中还是教学任务完成以后, 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课本之外的诗词知识, 例如相关作家并未收入课本的名篇和代表作, 基本粗浅的诗词创作要求与形式, 清晰概括的诗词流变及发展史等等。这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是自己要学识渊博、思维灵敏, 虽然不可能要求中学老师像专业学者那样学富五车, 但也要努力去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学养,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在恰当的时刻旁征博引, 信手拈来, 潜移默化之中用知识滋润学生的心灵;二是把握好课堂延伸的度, 毕竟青少年学生尚处于心智发育阶段, 学习和接受能力有限, 课业负担也很重。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切忌强塞给学生一些枯燥晦涩、过于艰难的古诗词文本或理论, 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也不能够对课本之外的延伸知识做硬性的规定,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还有第二课堂——课外阅读。青少年需要有大量的时间用来进行课外阅读, 用以补充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课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引, 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词, 教师需要严格筛选一些名家名作, 有系统、有条理地指导学生去进行阅读, 并及时应对学生的反馈。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 篇4
[关键词]教学目标 文本体式 课文解读 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1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真正适合“这一篇”课文和“这一些”学生的教学目标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合理有效的阅读活动;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目标则会使学生的阅读活动走入偏道。如何针对具体的文本和具体的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呢?
第一步:体式确认
王荣生教授说:“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不同体式的课文,其教学目标不同,其阅读取向不同,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阅读方法也就不同。因此,确认所教课文的体式,是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走好的第一步。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很明显,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说词,而演说词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承担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是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一个演讲者的角度来阅读演说词;一个是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要求学生以一个听者的身份阅读演说词。基于这些认识,我决定把学习这篇演说词的结构特点和说理方式作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同时要求学生了解陶校长演讲的目的并模仿陶校长进行演讲。我按照这个教学目标开展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演讲词的一般性要求和规则,训练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钱理群先生说:“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要弄清其文体。”要想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从体式的确认入手,依靠其体式特征把握文章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应注意结合文章在课本中所处的位置及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去思考这一篇文章的体式特征。
第二步:课文解读
王荣生教授指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教学内容的问题往往根源于教师的文本解读。”在对课文的体式进行确认后,教师应以一个正常读者的心态进行阅读,进行常态的文本解读,这样才能“正常思考”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九色鹿》是一篇著名的民间传说,因为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并且情节生动,学生阅读兴趣较高,所以许多教师都将它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发现,许多教师虽然也明白九色鹿是课文的主角,可上课时却总会将批判调达作为主要内容来讲。于是,我决定抛开一切教学材料,以一个读者的纯净心态去“裸读”这个民间故事,直接面对文本,去体悟这篇故事带给自己的真正感受。通过这种“裸读”,我越发感受到九色鹿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越发感觉到九色鹿如同神佛一般纯净的心灵,而调达丑陋的行径只是在衬托九色鹿的高尚,是故事宣传“因果报应”的材料。于是,我就将理解九色鹿不图报答的高尚品格,弘扬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作为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这种“裸读”式的课文解读有助于教师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梳理出教学要点,从而帮助教师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备课中还是授课中,如果不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进行合理、有效的学情分析,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无法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四年级上册《桂花雨》时,我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学情分析:(1)关于桂花香味、桂花的样子,学生可以自学了解,可不教。(2)关于“摇花乐”,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可以理解,不用教。但为什么将“摇桂花”称作“桂花雨”,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可能理解上有难度,点拨一下就能解决。(3)“摇花”后母亲洗净双手和父亲点上檀香的做法,学生难以理解。(4)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学生最难理解。通过这样的学情分析,我决定将体会作者及其家人对桂花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怀念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当然,学情分析不光是在备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学情分析,以便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如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原本认为毫无难度的对于“摇花乐”的感受,学生理解得并不到位,于是我及时调整,让学生抓住“缠”字进行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王荣生教授说:“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通过这样针对具体文本的学情分析,教师就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也就知道了哪些内容不用教,哪些需要补充知识,哪些需要深化理解。
了解了课文的体式特征,进行了文本解读,再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分析,才能真正制订出适合“这一篇”“这些学生”的教学目标。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 篇5
一、“导入激趣”, 构筑精彩课堂的开始
“导入激趣”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初, 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方案, 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三步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前提, 也是影响后续环节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一堂课的导入阶段, 如果能成功地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后续的教学环节则更容易进行。因此, 我非常重视这一环节, 对于每节课的导入, 我都会精心准备, 尽量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 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方案, 以期能够成功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导入激趣”的方案有很多种,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要求进行比对选择, 选择的标准为能激发学生兴趣, 顺利导入新课。在小学阶段, 一般都是到了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尽管有很多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学习过英语, 很多家长也都给孩子报过学习英语的课外班, 但真正到了义务教育阶段, 很多知识需要重新温习。根据学生对26个字母以及一些简单单词的掌握情况,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 才能做好衔接, 避免做些无用功。
比如, 在教授学生学习这些字母的过程中, 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 联系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联想记忆,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遇到一些与有关的动物单词相关的教学时, 我还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一些面具或是头套, 方便在课上进行表演, 这样的导入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渴望。小学生毕竟年龄尚小, 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 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想方设法, 采取各种手段, 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过程设疑”, 构筑精彩课堂的关键
“过程设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 让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这一步是“导入激趣—过程设疑—方法探究”三步教学策略中的关键一环, 属于整个课堂的主体部分, 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的达成。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一堂课能够出彩的关键所在。问题设置得好, 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高, 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 课堂效果就会好;反之, 问题设置的脱离实际, 就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 课堂气氛也会受到影响,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可以就地取材, 设计问题, 在和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 在学习关于颜色的单词后, 我安排学生两人一组, 以问答的形式练习教室内的物品或图片的样子:
A:What colour is the bus?
B:It’s orange.
A:Is the desk yellow?
B:Yes, it is./No, it isn’t.
又如, 在学习At the Zoo时, 我设计游戏, 让学生根据我的描述以及手势和动作来猜动物。
T:Listen to me, children.Guess what it is.It has a long nose.It has two big ears and a short tail.It’s gray.
S:It is an elephant.
T:Yes.Good.It is an elephant.
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依据英语教学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问题的设置, 可以多采用游戏的方式, 在游戏的过程中顺便提出以下问题, 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回答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单词和句式的用法, 从而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方法探究”, 构筑精彩课堂的保证
“方法探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产生了疑问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在“过程设疑”的基础上, 对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需要思考后找到答案, 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个找寻答案的过程需要运用“探究”的方法,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自主合作, 自我探究完成。这个过程, 我们教师不能简单地替代, 因为, 这个探究的过程正好是学生培养思维品质, 提升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一次一次的锻炼过程中, 能力才能提升, 素质才能提高, 到了考场上, 到了社会上, 学生才能独立地应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由来和答案, 我们适时给出引导和指正就可以了。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 篇6
笔者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自从接触到“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后,也从多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省和总结,下面笔者就将自己的所获所想在下文进行详细论述.
一、增强学生自信心是基础
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较初中数学大大提高,学习所接触的内容的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尤其是解析几何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立体几何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这些都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随着这种心理的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丧失同时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天然的逃避心理.这些问题是急需教师重视的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提高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基础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学生的自信心获得了增强,学生面对数学的时候心理上就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有关的学习.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有以下做法.
1. 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教师,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某一门科目上的导师.很多学生对一门科目的喜欢与否以及对这门科目的心理状态很多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所以一个教师如果能够主动与学生走近,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这门科目的喜爱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与该科目的心理距离.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就学生在某一个阶段的学习状态进行谈话交流.这样的一些方式都能够更快而有效地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且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奠定基础.
2. 降低课堂导入的难度
此外,要让学生在学习之中有一种轻松愉悦感,还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的时候注意降低课堂的难度.课堂的难度稍微降低一点,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入状态,并且在第一时间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拥有信心,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有关的学习.
例如:对一般二次函数的定义进行学习,教师就可以首.先将标准方程式“y=ax2+bx+c”(a≠0)引入,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就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个带有系数的函数,此时,教师就可以将a,b,c三者进行具体数值的替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对函数的定义进行理解.
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更好地导入,也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关键
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就为有效教学创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就能够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所谓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注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进行“圆与方程”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就可以这样开展.
教师:今天我们要对“圆与方程”这部分内容进行有关的学习,首先我需要大家将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写出来.
学生书写方程式.
教师:大家的方程式都掌握得很牢固,下面我要问问大家:圆与直线、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1:有没有相交点.
学生2:要分多种情况进行详细讨论,比较复杂.
学生3:圆和方程是不是能够简化这部分的讨论,直接借助一个方程式就将有关的内容进行判定呢?
教师:大家的思考都很有道理,这也确实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学习圆和方程就是要帮助大家借助一个方程式来判定出圆与直线、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仅是凸显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加入到学习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此外,这样的方式是对学生的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所以能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课后及时总结是有效的催化剂
以上两步都是有效教学实施的重要步骤,但是笔者认为还有一步是必不可少的——课后及时总结归纳,
课后总结归纳就是帮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理解,实现知识的升华.课后的总结归纳就像催化剂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提高.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 篇7
“三步”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延伸;“六环节”是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八段”即重申目标、生生互查、基础知识点拨、讨论展示点评、精讲点拨、当堂检测、总结归纳、课堂评价。“七要、四不讲”策略, 即教材要让学生读、问题要让学生提、过程要让学生说、规律要让学生找、实验要让学生做、检测要让学生编、结论要让学生下, 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能弄清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摘自“人民网”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 篇8
[关键词] 阅读 活动 生活 体验
什么是体验?《淮南子记论训》里说:“故圣人以身体之”。《教育大词典》这样注释: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体验”的准确定义应该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作为新课标的直接实践者,我们如何去理解“体验”、实施“体验”,进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具有很强地“体验性”,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体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尝试以下三步:
第一步、尊重学生主体,在阅读中体验。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创造课堂教学情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请学生质疑问难,做他们愿意尝试的实验等。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而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营造出足够宽广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一点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在教学《岳阳楼记》这篇古文时,我并没有着急地讲解作者的成文背景、心境,作文目的、意图,而是请学生课前去搜集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如有关作者的经历,有关岳阳楼的历代风物等。在课上,以学生已有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深入文本,自己阅读翻译文作,寻求知识,然后问问他们读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在文章内容理解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我对学生提出了:你认为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重组,学生在读、想、问、说的过程体验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体验到一种自主学习的喜悦。这样,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轻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提炼的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历史的悠久。
第二步、创设体验的氛围,在活动中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在适宜的活动去理解、感悟,并自己去评说。如学完《岳阳楼记》后,请学生随之介绍一下“四大名楼”的知识、看点,评评范仲淹等文人的仕途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对作品的认识体会等等。让他们在这种活动中亲自体验,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角色的体验,促进其感悟。在教学《故乡》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我”对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走进闰土的内心世界,感悟闰土的心理,想其所想,然后进行小练笔,想象闰土见到“我”时的内心活动,想象闰土到“我”家挑选那几件物什时的心理等。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角色体验,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极好地训练了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用“心”去思考、去体验,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了学生的悟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步、延伸体验的感受,在生活中体验。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进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其实,“大语文”教育观念下,“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地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合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文就是生活,老师不只一个。这就要做到:语文生活化。例如,假如中考结束后你到哈尔滨旅游,正好赶上奥运圣火传递到此,面对圣火你想说些什么?走出中考考场你见到父母你会说什么?老师看见你会说些什么?这一系列的仿真试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就应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生活化例如在看电视、看报、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书时用语文;出黑板报、演讲比赛用语文;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外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升华,是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
【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推荐阅读:
中学作文教学策略12-22
中学作文教学新策略09-07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10-13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策略12-22
中学生作文教学策略01-09
中学政治教学策略10-08
中学作文教学小议07-17
中学作文有效教学07-19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01-19
中学作文教学问题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