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学习

2024-09-11

引导式学习(精选12篇)

引导式学习 篇1

引导式主动学习的小组合作方式, 要求教师能够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有的放矢, 利用一切可行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使他们不仅“学会英语”, 而且“会学英语”“学好英语”, 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践阶段, 无论是在自己常规的教学中, 还是在每一学期的公开课上, 每个英语教师都对该教学模式作了多次尝试, 下面是笔者对选出的公开课的过程进行简单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所教学的是PEP新版教材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4 B部分第四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五种常见的动物, 而关于动物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 可以根据前面的课文内容进行衔接与拓展。

二、教学过程

在开课初, 我巧设了和学生一起去动物园的情景, 又请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来模仿小动物, 从而引出将要教学的生词, 但由于人数过多, 浪费了些时间, 导入不直接。引入课堂后, 我请组长教自己的组员, 从他们学习的情况来看, 很多同学很感兴趣, 学习效果好, 很快就对要学的单词有了初步的了解, 能在班级中大声地朗读, 并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 有趣地练习朗读单词, 有的方法是我想不到的意外的惊喜, 这些方法新颖而有趣, 所以只要给学生平台, 他们会有很多展现的机会来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 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活动拓展的环节中, 我想小学生都非常喜爱小动物, 每位学生最喜爱的动物也不同, 针对这一生活实际, 我让学生戴上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头饰, 介绍自己, “Hello, I am a bird.Nice to meet you!”提高了学单词的趣味性, 使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说”, 即能寓教于乐。学生模仿动物, 学得开心, 玩得快乐。在课堂小结中, 由于课中没有合理安排时间, 导致课堂超时, 留下一点小遗憾。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教学效果

本课时紧紧围绕两个句型和六个与动物有关的词汇进行教学,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 教师的引导为辅,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是一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虽说发现课堂中的许多不足的教学环节与缺失, 但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 参与面广, 学习积极主动,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我把学的权利与自由交给了学生,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下,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一堂好的英语课, 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 而且更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学, 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好, 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 还是在能力方面都能得到长足发展, 应试能力得到提升了, 其综合素质也能有所提高。

此外, 在大容量的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 有更多的发言机会。但是, 小组合作学习也并不是适合英语课堂的任何课型。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结合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教学内容, 区分对待, 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味地强调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多, 或者教师掌控多, 要收放有度, 这个度的把握也需要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度来进行判断, 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准确地把握其尺度, 将好的方法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和学习技能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于英语教学实践中, 我相信通过一次次尝试, 对于英语教学会有较大的收获。

引导式学习 篇2

一、加强自身修养。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我们这个师傅该怎样把他们领进门,该领进哪个门呢!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怎么做才能教好学生呢!有人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们老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同时还应该摆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去扮演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教育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策才能促使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愿意去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求;才能学会学习,并在学习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如何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的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创设各种语言情景。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被表扬,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表扬有进步的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被激发。当然并不是一味的表扬为主,在表扬之后能在对他的学习进行辅导,更能引导他到学习中来。再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和关心爱护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

四、激发学习情绪,实现角色转换,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听到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分析,而且能听到其他同学的见解,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巩固知识,掌握技能,锻炼思维。激发学生在课内高涨的学习情绪,实现角色转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式学习 篇3

【关键词】scratch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教学  引导式学习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28-01

2007年麻省理工科学院实验室推广使用scratch程序的语言,scratch提供了图像和积木拼图操作界面,并结合网络社群功能,以多元想象力,深入的思考性为理论,同时也延续他们之前的产品logo所注重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意。

一、scratch的介绍

scratch是一种具有导向特性的语言,教师若掌握scratch导向特质,引导学生依据导向分析与设计,逐步独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重点关注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而易被忽视的重要步骤。例如程序完成之后的反思。因此scratch教学适用于引导式教学,将教学策略可以延伸至非程序式语言,本文将讨论引导式学习策略,适用于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因为无法构思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而陷入困境。如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适当给予学生提示,有的学者认为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回答老师问题的过程增加理解层次,使学生能反省自己的策略。台湾地区的学者吕俊龙和康景成两位教授分别针对logo语言以及KPL语言进行引导式教学的研究,均发现学生在学习效果中有显著提升。

二、scratch的核心教学目标和策略

由于scratch是具有搭建特质的程序语言,因此若将引导式程序分析和设计方法应用于教学,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这种语言的设计方式。

而程序设计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1.学生理解教学问题的内容。2.能独立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法。3.使用正确的程序来完成目标。

而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应结合以下的策略:1.当学生遭遇困难时,适时引导以避免学生陷入放弃以及胡乱尝试的情况。2.在编写程序前明确引导学生理解意义,并且具体构思程序的编写方式。3.通过作业或测试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使用方法。

三、针对教学目标老师开展教学的方法

第一,由浅入深的进度。在前期课程让学生先学习规划程序的能力,并在课程后期逐渐增加案例中角色之间的互动,并且在每一个新知识点讲授完成后搭配对应的测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掌握scratch的导向特质,在课堂讲解和课例制作时,参与导向程序分析与设计,系统地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制作,帮助学生理解正确的制作流程,同时加强学生观察分析案例的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导向分析的设计思维。

四、小学阶段学习scratch程序设计应用引导式学习单的作用

第一,引導式学习单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程序的能力,使用引导式学习单的班级,在笔试测验中的表现优于传统教学的班级,应用引导式学习单的班级着重学生观察、分析程序的能力。因而可以探究学习单中的问题,而且能较深入地观察、分析程序编码方式。并将此能力迁移到纸质测验中,从而使两组不同的班级在测验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第二,引导式学习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编写能力,在难度较高的实例中效果更明显。在简单的程序中,两组学生表现差异较小,但当难度提高后,应用学习单的学生实际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可见学习单引导式学习确实能增进学生的程序编写能力。

五、使用引导式学习单开展教学时应注意的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学习单,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引导式学习单,让学生通过预设问题思考和探究的方式,深入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合适的学习单。使学生通过学习单开展自主学习,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二)scratch程序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许多学校都在高年级开展了scratch的教学,但是由于程序设计课程难度较高,许多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而引导式学习单的应用,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多个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理清思路,设计出正确的程序。

我认为只要教材难易适中,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喜欢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引导式学习单,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程序的难点和关键点,让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创作出风格迥异的作品,真正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施渭妃.“三本教学法”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1.07.

[2]覃海慧.冯旭初和他的“四合一”教学法[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7,12.

[3]魏焕萍,单娜娜,刘静,单云官.关于用PBL教学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A].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作者简介:

引导式学习 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 学生应尽量摆脱以前被动学习的方式, 而要主动去学习, 感兴趣去学习, 这样, 学生一定会快乐的学习, 快乐的成长。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一、怎样使学生对自主学习感兴趣

先说说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是高品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1.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如何教, 学生就如何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的是主导地位, 学生是次要地位。而如果我们改变这种模式, 将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 那么学生就不再是被“填鸭”的一方, 而是真正动脑筋的一方。另外, 这种模式中的老师并不是彻底退出教学环节, 而是要起一个方向引导的作用, 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把握。譬如, 可以对一节课先设出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中要用到已经学过的知识, 也有在本节课内要学习的新知识, 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自己去补充、学习新的知识, 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这样, 学生既完成了任务, 取得了成就感, 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那么学生会非常乐意的将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

2. 老师的引导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能做甩手掌柜, 要给予恰当的帮助;但又不能做保姆, 什么都帮, 要拿捏一个度, 这个分寸,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的摸索。

3. 学生能自我控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适应的, 为什么不能适应?因为过惯了老师讲知识的日子, 要让他自己去动脑子,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当有学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去学习发现、去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 转去做其他无关的事情, 所以在这一点上, 老师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没有学习的自控能力, 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是空谈。

二、为什么学生要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 有的学习比较省事, 俗话说“脑子比较灵光”, 有的学习比较费劲, 就是传说中的笨。如果将会学习的同学和不会学习的同学放在一起学习, 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一种无形的竞争性, 不会学习的同学也会比平时个人学习的压力和自觉性都来得高, 学习效果比平时要有所提高。另外, 不会学习的同学还可以请教会学习的同学, 学习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对他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三、怎样有效率的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 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可定义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1. 提出问题, 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提出问题, 促使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有一定的可接受性。一个有难度又可接受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 把探究性学习引向实质和深入。

2. 收集数据 (证据) , 扩展和解释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需要搜集用于解释和评判问题的证据。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材料, 对他们的探究进行扩展和补充。

3. 形成解释, 学习者对所探究问题作出回答

解释是将所体验到的直接经验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 提出新的见解。对学生来说, 解释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

4. 评价结果, 学习者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或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等对自己的解释进行求证和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须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并展开讨论, 通过比较各自的结果, 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等, 以保证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结论与适合其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5. 检查结果, 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找出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己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 结果是学生们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矛盾, 或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探究或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

参考文献

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篇5

宝宝开始撕书了!那简直是噩梦的开始。不论廉价的还是精美的图书,只要被婴幼儿宝宝抓到手,就会惨招“肢解”厄运。其实,妈妈们不妨找找宝宝撕书的原因,并将这种“破万卷”行为向好的方向引导。

第一大撕书原因:尝试刚学会的手部操作技能。

如果你发现自家的宝宝开始爱撕书了,千万别烦恼,先好好恭喜一下自己吧,家有“撕书宝”恰恰说明宝宝的生长发育很正常,精细动作已有了进一步发展,宝宝正在通过会撕书的小手认识外部世界。

宝宝在满6个月以后,眼睛和手的动作已经基本协调,手指已逐渐分化使用,大拇指和其它四指能分开抓取周围的东西,这标志着宝宝手部动作的重大发展。而当宝宝掌握了对捏的本领后,他就会寻找机会运用自己的本领。由撕书带来的嘶嘶作响以及纸的大小变化等,让宝宝发现:原来通过自己的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某些事物啊,他们会感到惊喜和愉快,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搞破坏”。

对策:引导破坏变学习

虽然前面我们说到撕书对于两岁以下的幼儿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它锻炼了宝宝的小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满足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但是撕书毕竟是非常不好的行为,有可能埋下日后不爱惜书本、不喜念书的种子。所以对于撕书宝宝,还是得花点小心思,既让宝宝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又能满足他撕书的愿望,并使其进一步发挥积极意义。

第一步:明确态度

妈妈需要明确地告诉宝宝:“书是不可以撕的!”看见宝宝撕书,妈妈除了抢救书外,还需要告诉宝宝你自己的感受:“真可惜啊!你把书撕了,故事就不完整了,我们只能听一半的故事,后面发生什么就不知道了。而且,你撕书,书会感到疼的,就像宝宝被桌子狠狠地撞了一下也很疼一样。”

第二步:用报纸等物代替书本

找一些没有用的草稿纸、报纸、广告宣传单等给宝宝撕,告诉他如果要撕可以撕这些废弃的纸。

第三步:撕撕玩玩的亲子游戏

游戏(一)七彩雪花

材料准备:各类轻薄的广告宣传册、报纸等,篮筐

玩法:

1.父母将平时收集的广告宣传册、废报纸给宝宝自由撕扯,引导宝宝将大纸片撕成小纸片,鼓励手部小肌肉群发展得好的宝宝将纸片撕得越碎越好。

2.将撕出的纸片放在篮筐里。

3.父母将装满碎纸片的`篮筐端好,让宝宝站到高处(最好和大人一样高),然后用双手抓起纸片向空中抛洒,下一场五彩缤纷的雪花。

4.“下雪”完毕后,引导宝宝将地面上的“雪花”收拾进篮筐里,以便反复玩耍。

益处:训练宝宝的小肌肉精细动作的发展,并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而收拾“雪花”的过程则能培养他讲卫生、爱整洁的好习惯。

注意:小心印刷品中的铅伤害到娇嫩的宝宝,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宝宝把纸张塞进嘴里,玩耍过后要洗于净小手。

游戏(二)自制拼图

材料准备:被宝宝撕破的广告宣传册,硬卡纸,胶水

玩法一

1.父母帮助宝宝将撕破的广告宣传册挑拣出来。

2.引导宝宝把分裂的画面拼合完整。

3.父母帮助宝宝把重新拼合的页面贴在硬卡纸上。

玩法二

1.父母将撕破的广告宣传册放在一起,让宝宝挑选自己喜欢的画面重新组合。

2.在组合的过程中,引导宝宝编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3.父母帮助宝宝把新拼合的画面贴在硬卡纸上。

益处:

玩法A与传统的拼图游戏相类似,它不仅有启发智能的作用,如让宝宝了解“部分”与“全部”的关系、培养平面组合的概念、懂得顺序秩序逻辑的意义,还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做事情的习惯。

玩法B能锻炼宝宝的推理思考能力,因为宝宝会尝试不同的选择。决定合适的图片组合,最后编出完整的故事,也就是经过假设、判断到选择的过程,学习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

注意:

撕得过于细碎的画面不适合给宝宝玩,另外,单色或色彩层次不易区分的画面拼起来也比较困难。一定要结合宝宝的实际能力,从简单的开始。

在引导宝宝玩拼图时,耐心是很重要的。相比直接告诉他“应该选这片,不应选那片”,让宝宝自己去发觉一些有用的拼图技巧更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游戏(三) 撕贴画

材料准备:各类广告宣传册、废报纸等,硬卡纸、胶水、蜡笔或水彩笔

玩法:

1.父母引导宝宝用废旧广告宣传册、报刊撕一些简单的物体轮廓,如圆形的太阳、三角形的蛋糕、方形的面包等。

2.宝宝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撕出的轮廓图贴在卡纸上。

3.父母鼓励宝宝在轮廓图上添画,做成一幅别出心裁的撕贴画。

益处:按照广告宣传册上的图案轮廓有目的地撕,可以有效地训练宝宝手部动作的精确性和感觉的灵敏度。让宝宝天马行空地添画则对启发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大有益处。

注意:这个游戏适合一岁半以后的宝宝玩,因为此时,宝宝的手部动作已经发展得更精细了。父母可以让宝宝从撕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开始,然后再撕一些比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否则宝宝可能会因为无法完成而产生很大的挫折感。

其他撕书原因

父母要是仔细观察,会发现宝宝爱撕书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不但有成长发育的内在冲动,也有其它的外部原因:

◆手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宝宝没有能力做到一页一页地翻书,加上有些书的纸张太薄太脆,宝宝稍一使劲,书就容易被撕破。

◆在宝宝的眼里,书和其它玩具没有区别,他不会像成人一样只把书拿来翻看,而是把它当作普通玩具玩耍,撕咬扔甩都不足为奇。

◆书中通常有很吸引人的漂亮图片,宝宝看见了会又兴奋又好奇,于是就忍不住伸出手想把图片里的东西抓出来窥探一番。

◆有些书籍的装订很粗糙,经不起宝宝没有控制力的翻阅,因此多翻了几次就开始脱页了。

◆宝宝对书籍的装帧感觉好奇,想拆开来来看个究竟。

◆宝宝拿书的时候,有时只提住中间的几页,这样很容易造成脱页。

◆宝宝撕书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可能是模仿大人的动作。

对策:

1. 给宝宝看撕不破的书

布书一般是用棉布缝制,印上文字及图案,书页中间则填充棉花或海绵,怎么撕都不会破。而且从6个月至3岁,每个年龄段都可以找到内容合适的布书。

2. 让宝宝练习一页页地翻书

一岁半左右,就可以逐步训练宝宝自己翻页。妈妈可先将手放在一页书的下面,让他捏起一页翻过来;还可用一张照片放在要翻开的一页下面,使他翻开这一页后找到照片。如此反复练习,在两岁前就能熟练掌握一页页翻书的技能。

3. 讲不完整的故事以提醒宝宝

将撕过之后的书留着,以后给宝宝讲这本书上的故事时,就讲剩下的内容。时间久了宝会明白,书撕了就没得看了。

4. 将撕掉的书还原

和宝宝一起把撕破的书页拼完整,补回原书中去,边修补边告诉宝宝:“你撕书,书会感到疼的,就像宝宝擦破了皮也很疼一样,所以我们要把它补回去。但是补了也会有疤,不漂亮了。”渐渐地宝宝就知道要爱惜书本了。

5. 父母多做环保表率

每次买来一堆新书,就让宝宝和你一起来一本一本地翻,很工整地放好。稍微落了尘土就拿干布擦一下。不要在宝宝面前乱丢书、随便撕报刊杂志,就算是废弃不用的,也要整齐地叠放在一起。以后可以送人或送到废品回收站,这样也把“环保”的种子种进了宝宝幼小的心灵中。

6. 暂停看书

对于不接受父母的建议、仍然反复撕书的构宝宝,可以暂停他看书的权利。

兴趣引导科学学习 篇6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好的情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思考,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发挥,诱导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可以创设下列情景:我们先来做一个比力气的游戏好吗?请大家分别推荐一位力气最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将短铁棒搁在小铁块上,组成一个杠杆,另一同学手指按在力臂长的一端,同时向下用力,结果产生与大家预料完全相反。这时学生脑子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比不过力气小的同学呢?这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等等。”除了游戏还有猜谜、儿歌、实验等等。这些方法自然在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就会积极活动起来,对上述疑问作出积极反应,设法努力思索和主动探索和主动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得法,学而有味。

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水的浮力》一课,要让大家了解到放在水中的物体(包括沉与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可以让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的办法,首先通过实验掌握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具有浮力后,然后提出疑问:那么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有浮力呢?让大家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做实验、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最后设计一对实验:一团橡皮泥和一只有盖玻璃瓶,放在水中有什么现象?能不能改变这一现象,让沉的变成浮的,让浮的变成沉的呢?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倍增、自主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教师可以全放开,让学生边讨论边设计方案边实验。这样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民主教学。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

三、精心选择,探究材料。

小学生生性好动,把材料放在学生的面前,就会吸引他们,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学生在摆弄材料,在按各自的想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实验中就会形成感觉、表象,即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材料。而且教师课前必须实验过的效果要明显,实验要容易,成功率要高的材料。学生通过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可以形成科学概念和得出科学结论。同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例如:在教学《热气球》一课时,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蒸发皿、酒精、木片、玻璃钟罩、塑料袋。使用这些材料能使学生做成功塑料袋升空的实验。把玻璃钟罩放在燃烧的酒精火焰上空,下垫两块木片便于空气对流,再把塑料袋套在玻璃钟罩空气出口上,即可完成实验。通过这些材料,学生能比较准确研究出热气球升空的原理。

四、善待发现,经常鼓励。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成功的尝试,思维合理的成份以及每一点细小的进步,都适时地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必要的肯定,特别是注意保护创造型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好奇,想象力丰富,常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他们思想敏捷,发散快,好刨根究底,发表意见,但又往往比较淘气顽皮,因而常被人视为捣乱分子,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他们,必须改变评价学生的观念,爱护学生积极性,爱护创造型的学生,要顺势引导,鼓励探究,例如:《光》一课,利用放大镜能聚光的实验研究时,在小组汇报中,都说放大镜不但能放大物体,而且能聚光产生热量,使易燃物着火。但有一位学生却说不一定,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太阳,放大镜就不能聚光,从表面上看,他是多余的话,故意捣蛋,但仔细分析,他已掌握了这一原理,这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事物现象。于是我马上给予表扬,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 篇7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弱, 直接影响对新知的获取质量.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需要的是科学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案, 要设计好新课的导入, 为萌发学生探求新知开好头, 铺好路.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逐步过渡的, 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低年级学生对生动形象的教具感兴趣, 恰当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在教学“10以内的连加”时,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采用直观方法导入:出示投影片, 固定显示3只小鸟,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述 (有3只小鸟) ;移动拉片再请同学们说一句话 (又跑来2只小鸟) , 编一道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怎样列式, 得3+2=5;再移动拉片, 请同学们说一句话 (又跑来3只小鸟) , 问合起来共有几只小鸟, 谁会列式, 得3+2+3=8.由此从生活形象的具体事物感知, 导入新课, 认识“10以内的连加”, 在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兴趣的同时, 引导他们思维, 加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

二、新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在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生成“结论”、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如有题为:“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盒皮, 要将其做成一个高5厘米的长方形铁盒 (无盖) , 它的容积最大是多少?”多数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但如果让学生借助纸板, 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在实践中探索, 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变得比较容易.某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围成怎样的长方体纸盒, 容积才会最大”, 使学生明确“要做成长方体铁盒 (无盖) 的容积最大, 底面必须是正方形, 并且要用上全部材料”.接着, 让学生利用纸板动手剪一剪, 拼一拼, 发现:把长方形纸板先剪成2个正方形, 再把其中1个正方形平均剪成4个长方形, 以正方形做底面, 4个长方形分别做侧面, 围成的长方体纸盒 (无盖) 容积最大, 它的容积是20×20×5=2000 (立方厘米) .由此可见, 如果教师善于用实践、探索的眼光处理教材, 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直观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就能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

三、问题———让学生自我提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科学始于发现问题.在教学生动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

例如, 有一教师在教学完“梯形面积的计算”后, 为了让学生发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提出:“比较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结果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 (a+b) h÷2, 那么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类似的公式计算呢?”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内部联系.教师鼓励提问的学生后,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能否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统一起来.接着, 教师动态演示梯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演变关系, 使学生意识到可以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统一为“‘上底’、‘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一过程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评价———让学生获得自信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 能促进学生追求新目标.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 某教师在教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出示“52+43”让学生计算, 结果一名学困生很快口算出:“52+43=86.”顿时,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大声说:“老师, 她算错了!老师, 她算错了!”这名学生失望地低下头, 十分尴尬.此时教师处理得是否妥当, 将直接影响这名学生的自信心.只听这位老师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着说:“这名同学, 你没有用笔列竖式计算, 而是用口算很快算出结果, 说明你肯动脑筋, 有进步!”其他学生都投来肯定的目光, 这名学生也露出了笑容.紧接着, 教师又鼓励她:“你的口算结果错在哪儿, 请你再口算一次, 相信你会成功的.”这名同学鼓起勇气, 再一次口算结果:“52+43=95.”教师又问:“你是怎么想的?”这名学生说:“5个十加4个十等于90, 2+3等于5, 90加5等于95, 十位上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个位上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多么好的回答啊!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这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让学生做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对联 篇8

对联,不唯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体,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奇珍。因为在世界各国的各种文字中,只有中国的优秀方块汉字,才能形成对联,才能竖立写联读认,其他横写横读的文字,是不可能竖联成对的。所以,对联是世界文学当中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学样式,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珍。

为了使这一奇珍在我国更为发扬光大,就必须后继有人。这个责任应该落到我们教育者的肩上;这个目标应该落实到青少年的身上。为此,特拟就了这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对联》的稿件,以便逐步进行。

一、应引导学生对对联有所认识,提高他们对对联的兴趣和爱好

应该告诉学生们,对联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且是非常贴近人民生活的;它不单只为上层文人学士所爱好,同时更为广大百姓所应用。在过去,无论城乡,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在家屋前门两边,用大红纸写上对联贴上,表示喜庆团圆,增加精神希望。尤其是每年的春节,百姓们都叫“过年”,人们除了准备许多食物享用外,还要为孩子们购制新衣,但最重要的,还得买好红纸,在节前请有文化的人编写对联,于春节前一天,贴在屋前大门两边,家家皆此,使得一城、一村、一街、一巷,都是一片红色喜气,安乐景象。虽说现今城市的民居建筑已无前庭后院之式样,多是高楼大厦,不易贴对联,过年庆节贴的人家少了,但在乡村贴的人家还是很多的。喜庆节日的气氛还是不减。这说明对联这一文化已深入百姓生活之中,成了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再说,中国的优秀汉字和众多的精美词语,能在对联这一文体中广泛应用,灵活多样,这对学习祖国的语文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高考时的语文试题中,有时也有对对联的试题出现……等。

能引导学生对对联的学习有兴趣,他们对学习对联这一文体,就会采取主动方式,多方接触,容易进步;而且更会逐步深入,成为对联这一文体的能者。

二、必须引导学生懂得一些对联的基础知识

对联必须是两双配合成对互联,对联称为“副”。一副对联的两条,分别称为“上联”及“下联”。对联的字数是没有限度的,最少的只有二至三字,最多的可到几百字甚至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所用的词语,必须要与所描述的事物内容相吻合,要能表达一定主题。而对句要求对仗工稳,上、下联的词语一定要相对,词性一定要相对或相同。句式一定要一致,即上联某句是两个字,则下联同一位置的某句仍须两个字;若是三字或四字,则下联同位句式仍须三字或四字。另外,上、下联不能用相同的字混杂使用,要用相同的字,必须同在一定的位置上。如果上联中有数字性的字句出现,那么下联中也要对上数字性的字句才行。其中包括拾、百、千、万、亿等字句。总之,上联中有何种形式的词句出现,那下联中也一定要对上相似的词句才行。

三、平仄要相对

这是对每个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一般人,将平声和仄声都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即平声为“一”,仄声为“I”。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要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平仄声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在一副对联中,上下联一三五等单位置里的字音,可以不相对,相同的声律也不论;但上下联二四六等双位置里的字音,一定要相对,声律不能相同,平对仄,仄对平必须分明,必须讲究才行。此外,对联还有一条铁律,就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不得违反的。初学对联的人,对有些汉字难于分清平仄,这可查阅现行出版的“学生字典”、“新华字典”等词书,就知道了。另外应该知道,现时的诗词对联等文体的音律中,多提倡应用普通话的现代音律,所以词书上都标明的。

对联创自我国,是我国独特秀美的一种文学文化。长期以来,它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喜爱,贴近人民生活的各个部分。融入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形成了对联的许多类别,如:1.节日联:节日联里又分春联、其他传统节日联、现代节日联等。2.喜庆联:喜庆联中又有婚联、寿联、其他个人贺联、团体活动贺联等。3.挽联:挽联有挽伟人、名人、烈士等,挽亲友联包括挽祖父、祖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岳母、伯、叔、舅、姨、夫、妇、兄、弟、姐、妹、子、女、老师、朋友、学生等。4.行业联。5.胜迹联。6.宅室联。7.题赠联。8.谐讽联:包括两类:讽刺联、谐谑联。9.杂题联,不属于以上八类的对联,统归入杂题联。如文艺联、某些集句联以及其他。

最后,特录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楹联教育委员会主任谷向阳先生的一幅题联于后,说明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朝代发展的重要性:

汉赋唐诗明朝小说;宋词元曲清代楹联。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对联的特点和对联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使学生对祖国的这一奇珍有所了解,对初学对联者有引导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9

一、引趣要精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 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 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课堂引趣, 一是要“精”, 要根据所学内容, 或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或布迷设障等, 但不能冗长。二是要“妙”, 开课引题, 要具有延伸性。例如, 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 教师先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任意写分数, 进行笔算, 得出分数值, 并记录下计算的结果。上课时, 师生打擂台, 学生报分数, 教师判断结果。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分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 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 它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二、设问要精当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 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自学、自探, 然后得出结论。例如讲“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 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 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 长越长, 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 宽越长, 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 马上放手, 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 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在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之后, 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表格, 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 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具体数据, 很快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 经过深入思考, 慢慢悟出:摆长方形时, 横着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 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竖着摆这样的几排, 长方形的宽就是几;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 因此,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以上教学, 教师通过精心设问, 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 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培养。

三、点拨要精巧

学贵有思, 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 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 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 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 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 使其茅塞顿开。例如,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一课, 通过师生打擂台, 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 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 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 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1/4和1/3分子相同, 而1/4能化成有限小数, 1/3却不能时, 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 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 但1/9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说分母是偶数, 但1/5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可点拨:“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 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 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 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又出示7/35和5/35, 先让学生判断, 再组织试验, 从而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同是35, 化成的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通过观察分析, 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 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

如此点拨过程, 使学生对探索知识一直抱着很高的热情, 在兴趣指引下达到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目的。

摘要:所谓“自主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 实现课堂学习自主, 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 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三妙招 篇10

帮助一个差生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 我们在大院子里选了一位与她同年级的, 比她学习还要差一些的孩子, 约她每周一、三、五晚上到家里来一同学习, 并由山杉辅导她功课。这样看来, 好像是牺牲了女儿的一些时间, 可从另一方面来讲, 却符合教学相长的科学原理。女儿为了辅导好这位同学, 在学习时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有些搞不清的地方经常主动钻研。

瞄准两个同等生我们在班里选择了两名与她学习成绩基本相同的学生, 把他们作为女儿的竞赛对象, 要求女儿每次考试都要力争超过他们。一学期以后, 当女儿成绩真的有所提高后, 再选两名名次相近的学生作为她的竞争对手。这样阶梯式的前进, 使女儿更有信心, 并且有一种不断超越的乐趣。初中毕业时, 她已由班里的三十多名上升到前十名。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11

关键词: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

G633.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创造未来。因此教师不应该只局限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真正懂得学什么和怎么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达到教学不需要教的境界,其关键和有效途径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能力与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方法。那么具体在教学中應如何培养学生达到这一目标,现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主投入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才会努力去学,并用心学好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事情去做,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具备进入学习的必要条件。除了诱导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还需关心学生自身的物质准备,乃至饮食、睡眠、玩乐活动的正常秩序,使学生能自觉地投入学习。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学习基本的学习过程,掌握全程的学习要领

在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在宏观上让其有个整体的把握,能够熟悉整个学习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要求。如最基本的要求有:掌握课前预习技能,保证听课效率,一丝不苟地完成每次作业,适时复习功课,及时纠错,克服马虎潦草的坏习惯,不断扩大阅读量,提倡边学边思考,加强“常规”知识的记忆,正确理解概念判断,勤于辨析知识,精确运用知识等等。这些都是贯穿于各科各项内容活动的每个环节的意义,并持之以恒地遵守环节要求,一些程度趋于自动化后,学生养成习惯,领悟到全程学习要领,也就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三、教给学生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良好、适合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学生的学习技巧如下:教给学生快速的阅读方法:一是扩大视觉覆盖面,二是减少发音动作,三是加速思维运转。除此,要丰富生活经验,拓广知识面,增加其识字量和阅读量。又如教给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公式的方法:一是要求注意公式成立条件、明确使用范围;二是分析证明思路,学会数学方法;三是总结主要用途,探索应用规律;四是掌握基本变形,重视灵活应用等。一般来说,学习的专心程度与年龄和个人状态有关。为此,学生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作业要求,视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家庭作业时间和作业顺序。根据学习效率曲线,先做容易的书面作业,一定程度上作为热身阶段,接着交替进行其他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必要时就增加短时休息,这样效果更好些。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满堂灌一节课一讲到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形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实际上是老师代替学生。自学教学法则要求教师从“重讲”转向“善导”。授之于“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首先,教师先作指导,把自学要求告诉学生,有关章节重点难点进行点拨,让学生作预习时就弄清有关概念。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不要局限于教科书内容。可以去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各种知识,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预习中学会学习。

五、培养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学习既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又要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对于后者,学生情况往往千差万别,教师应贴近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如,设法增强学生的专注能力,有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促进和培养。其方法有:通过各种游戏练习集中注意一个物体(球、棋子等)或者瞄准一个伙伴、对手;有意识地感受日常事情(呼吸、嗅气味等);有目的地观察和回忆日常事物(一只鞋、一件玩具等)逐步扩大视野;有意识地倾听(车声、音乐);通过扮“盲人”的方法,触摸熟悉的或不熟悉的物品;有意或随意遐想等。总之,当精神有压力时,可以做一些放松动作和平静的活动,以便获得解脱。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使其克服困难,处处留心积累知识,要增强自信心,多实施“成功”教育;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使其将某一方面的学习优势转化为优势的学习。老实认真、勤奋刻苦、谦虚谨慎,这些普遍经验虽是老生常谈,但却非常重要。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下功夫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慎思习惯,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有计划的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做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认真备好“教法、学法”,学习就能积极主动,会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陈梅香.素质教育的实施重点应是教学生学会学习[J].教育评论,2005(01):45-46.

引导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篇12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 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 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它能引起学生注意, 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从而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有赖于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便是为学生营造探究性学习的快乐天地,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培养学习兴趣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内驱力。我们的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 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 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种类多, 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可能与不可能”的时候,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

三、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 它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培养技能。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 学生缺乏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 因而教师依据现有条件, 在必要时适当点拨, 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质疑手段进入情境尤为重要。因此在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 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 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 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 搭积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思考探究活动,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大家交流形成共识后得出正确结论。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 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 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和脑并用的过程, 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 创造条件, 让学生人人动手, 按要求进行操作, 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例如:因为学生易于理解长方体、四面体的表面展开图, 所以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时, 让生在课堂上剪纸张, 再折成长方体、四面体。

2. 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设计如下三个问题: (1) 当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时, 如由方程2x-5y=l与2x-3y=3组成方程组如何解; (2) 当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 如由方程3x-2y=2与5x+2y=30组成方程组如何解; (3) 当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没有特殊关系时, 如由方程3x-13y=-16与x+3y=2组成方程组如何解。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了观察、推理、归纳等过程。

另外, 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 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 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 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 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 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憾, 引起个性化联想启迪。特别是在新课堂中, 学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 让老师异常惊讶却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独特思维能力。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我给出一个方程让学生赋予情境, 学生的说法是各种各样, 有的参照经常看到的应用题背景, 有的联系生活实际, 有的拿班里的同学做主人公。在我的课堂上, 经常有学生举手说:“老师, 我有其他的方法。”“老师, 我的方法比他的简单。”此时, 我总是尽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上一篇: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优化下一篇:中学作文教学三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