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引导

2024-05-26

评价引导(通用12篇)

评价引导 篇1

学术评价是一项很复杂、很困难同时又是很重要的工作。如何对于一个学科进行科学的评价, 引导学科长远发展。这次学科评估, 在以往探索经验的基础上, 做了不少改进, 比如, 不是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 更强调学术质量, 注重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学术影响和声誉, 既包含定量的客观数据、也考虑了主观评价。一个学科, 是否卓越, 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从结果上看, 一是该学科的教师中成长出一批或若干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 能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二是能从学生中够培养出未来学界或业界的领袖。如果从其软环境来看, 需要机制上的保证, 能够形成一个专注、自由、和谐的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因此, 今后的学科评价, 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更多关注和鼓励原创性的工作, 更过关注和鼓励支持青年学者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松)

评价引导 篇2

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徐光华

445400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然而,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因此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课堂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促使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就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所以我们尽量采用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讲环境保护这一内容时,我创设教学情境:在一个美丽村庄附近,在工厂不断排出废水,使村庄果树、庄稼、塘鱼死亡。请学生自己选择有关角色,有村长、果农、厂长、工人、记者及环保工作人员等,然后分角色进行表演。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采用小组竞赛、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二、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

1、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要在研究中努力改变这种状态。例如在上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上网意见不一,于是我就组织一场“网络对我们青少年是利还是弊”的辩论赛,课堂上正反双方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双方进行激烈的辩论,有的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有的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经过分析、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网络对我们青少年既有益处也有害处,关键是如何去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让网络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大家提出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奴隶。通过这样的辩论课堂上活跃的是学生,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主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2、教师要学会“倾听”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小组内、在班里有了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谈怪论”。如果在这时候,我们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这些“奇谈怪论”,以自己的标准答案作最终的评价,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好奇、探究、创造的内在动力的减退,最终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样一来,即使是课堂上有了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时间,学生也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只能成为流于形式的一句空话。如在学习“学会欣赏别人”这一内容时,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在欣赏别人时,会欣赏别人的哪些东西?有些学生说我会欣赏别人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等,可是却有一个同学猛然冒出一句:我只会欣赏别人缺点。这一回答让教师有点措手不及,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把问题抛给了学生,问:大家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有何看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这样做会影响同学团结;有的说这样做对他自己也是不好的,会让他失去很多朋友。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学会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少“讲”多“听”。教师只有学会倾向学生的评价意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三、教给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就必须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

1、建立课堂评价的常规

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全新的事物,建立一套完整的课堂评价常规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参与评价的步骤。课堂评价常规包括“听”、“想”、“评”、“听”。“听”是指听清楚对方的发言,这是做好评价的前提。“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听”是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课堂上建立了评价常规,学生评价的内容就更具体充实,更具有针对性。

2、掌握评价的方法

评价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组际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六种评价形式。如果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划分,评价又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1)多项评价,即让学生围绕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这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如讲到“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这一课时,老师创设情境:张京同妈妈要从北京乘火车到杭州旅游,让学生帮助张京设计最合理的旅游路线(老师出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结果各小组找出9条不同的旅游路线,老师让学生以互评方式评出最佳路线图,并讲出理由。通过评比,各组都找出各自的不足之处,也发现了各自的可取之处,最后大家统一意见,从而找到最佳路线图。

(2)比较评价,即当问题的答案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进行比较,意在培养学生辨析能力。如讲台湾问题时,对于陈水扁的台独行径我们该怎样对待?有的学生说通过外交力量严厉谴责并和平解决,有的学生说用武力解决,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比较讨论。(3)补充评价,即在听取别人的发言后,在赞同的同时,补充自己的意见,这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如讲到洋务运动时,教师问:我们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往往会说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最终洋务运动还是失败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它有没有进步之处呢?学生这时也许会想到,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通过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初步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掌握了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4)建议性评价,即对解决某些问题提供参考意见,或针对不足提出解决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精神。如在学习“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时,可以让学生编演历史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文武大臣,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巩固边疆等方面进行辩论。这种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5)争议性评价,即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主要是培养学生大胆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如讲“怎样评价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病逝后,为自己立了块高7. 53米、宽2. 1米、厚1. 49米 的无字碑。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假如请你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写上碑文,你会怎么写?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的观点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容许学生有异议。一句话,让学生在融洽的、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萌发创造的动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摩擦碰撞的环境,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赞赏性评价,即赞同别人的意见,并说明自己赞同的理由,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时,可以评选班中健康心理明星,如开朗之星、热情之星、信任之星、坚强之星、正义之星、诚实之星、奉献之星、友谊之星„„

3、让学生掌握评价的语式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果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如讲《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课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郑成功、文天祥、戚继光、岳飞、康熙等,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请同学分别判断一下,上述人物是不是中华民族英雄,请说明你的理由。这一问题引起子学生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都是,有的说有几个不是。双方都结合自己小组的观点找出各种支持材料进行论述,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为自己辩护,同时还给对方提出各种反问,双方都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最后争论的焦点集中到“什么是民族英雄”这一概念上来了。这样的辩论,其实就是给了学生一次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究,最后对“民族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还形成了如何判断“民族英雄”这一标准,又从对知识的理解上升为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终水到渠成,树立正确的观点。这种大胆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重评价引导发挥主体作用 篇3

关键词:评价;学生主体;地位;导向;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70-01

评价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进行随机与艺术的评议。评价运用得当,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真诚和尊重先行

无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教师开口进行评价都要注意讲真诚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失误和错误。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所以,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优点。

二 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地运用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该满足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及分析判断能力等。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正确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协调问题。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经常思考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如何?他们接受能力怎样吗?教师只有熟知课程目标,变“教材”为“学才”,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并对教材进行巧妙地整合,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教材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三 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课堂

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的情感与能动性)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产生,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以往的地理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唱主角,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这样的课堂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能发挥出来?

和谐的课堂,应给学生一定的活动时空,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教师的适时的点拨和评价,又会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在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师生就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使教学更为顺畅,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使其思维得到升华;在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教师的适时表扬与鼓励,会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 要自评与互评互补

1.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自评与互评。学生们虽然天真、烂慢,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因此可以进行自评与互评。(1)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想象丰富,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行为或作业做出自我评价。有位学生在评价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情况时是这样说的:“老师,我觉得我们学习小组比以前有进步了。”我说:“你指哪方面的进步?”他说:“目标很明确,没有一点犹豫,直扑过去!不过,我们老因为意见不一而吵架,浪费了时间。”他说着低下了头,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我也高兴地笑了。(2)互评。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对自己的认识有时不够深刻,从而使他们无法完整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五 立足过程,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

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倾向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而这种倾向性往往是由教师主体的激励功能决定的,并且作用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对象、环境、层次,灵活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把握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倾向性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使学生主体的个性得到完美发展。在这里“准”——准确把握评价时机是关键所在。

概言之,发挥教师主体的教育、导向、激励功能,确立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发挥学生评价主体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相关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师的自身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性推进,教学评价的理念、功能、作用,以及评价的主体、方法、内容、时机等一系列评价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就评价主体而言,已由教师“独家经营”的单一机制,转变成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机制——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有关部门、社区组织和有关人士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主体中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评价体系改革的趋势。

学生评价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必将大放异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以人为本、创新理念的体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意味无穷。

引导自我评价 学会自我完善 篇4

一、创造机会, 引起自我评价

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体”, 更是“生命体”。只有富有个性、充满创造力的生命, 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课堂交流, 从而使数学课堂呈现出生成性和丰富性。如在教学应用题及题的一题多解时, 应尽可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考虑问题, 寻求最佳、最妙解法, 不断训练思维的开拓性、创造性, 达到自我评价客观、公正, 自我调节正确而合理。

又如, 应用题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解, 可请学生自主说出列式道理, 让学生发现错在哪里并进行改正。通过这样的训练, 强化学生的正确思维, 并形成在列式后不急于求解而能沉思默想算理根据的习惯, 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二、注重指导, 掌握自评方法

自我评价, 是学生在教学中听取了其他同学的各种想法, 结合老师的要求或提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价, 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 指导自我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异中评长短

在一题多解的题目中, 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并评一评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相比有什么优势或不足, 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能以客观的眼光对待自己。

2. 答中自感悟

课堂上要使学生学中生疑, 疑而有思,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亢奋、活跃的状态。如学生在归纳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时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这时, 教师没有马上判断对错, 而是留下一点空间给学生, 并加以疑惑的表情, 学生马上感悟到回答有缺陷: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是6个面的总面积。如此, 学生能在教师留下的适当时间内及时自我评价, 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3. 议中求完善

学习中常常会采取小组学习, 尤其以议论、交流、争辩等方式见长。而小学生在议论中往往善于发现他人在学习中的情况, 却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时, 就要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赏识、相互评价中找出自己在思考、辩论等方面的优缺点。

三、体验乐趣, 乐于自我评价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篇5

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仅能使人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使人在认识自己不足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奋斗目标,自我加压,奋起直追,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但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伴互评,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外在性的“他评”,这些外在的评价如果不能被受评者理解和接受,即使该评价非常正确、非常实用也毫无意义。当“他评”真正地引起学生的自我认同,引发其自我反思之后,“他评”实质上就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自我评价。只有到这个时候,促进学生自我调整、改善学习的效果才会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评价中虽然教师评价和学伴互评很重要,但学生的自我评价最重要。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知人易、自知难,当一个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别人的时候,很容易做到心如明镜,把别人的优点、缺点看的一清二楚。但如果要反观自己,则往往优点看得多、缺点看得少。比如一次大型考试后,有些学生不是与成绩好的同学比,正确分析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而是与成绩差的同学比,或者强调客观理由,认为自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考好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式的评价,怎么能促进自己进步呢?因而,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看清自已在群体中的位置,敢于与优秀同学比差距,敢于否定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不是躺在现有成绩上面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其次,要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创造机会。以往的评价,往往都是在期中或年终的时候,由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投票结果和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给每个学生写出操行评语,学生个人几乎没有自我评价的机会,即使对评价结果不满意,也没有申诉的权利。现代教育主张把评价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有效的自评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比如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清楚自己哪些知识已经学会?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学校每举办一次活动,要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在活动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有什么不足;期中或学期结束的时候,要让学生及时总结在前一阶段的学习和成长中,取得了哪些成绩?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等等。

再次,要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对照标准,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过去,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在日常行为方面,还是在学习以及文体活动等方面,学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对照标准进行自我剖析,这是自我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漆雕开之所以认为对作官没有信心,也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孔子制定的作官标准。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坚持写反思日记、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及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也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好方法。

评价引导 篇6

一、引导品悟

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主,但读的前提是悟,只有品悟得深刻,才能读出意境,读出韵味,读出个性来。那么怎样品悟呢?那就要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反复玩味,精心推敲,细致琢磨。

1.抓住体现线索的词语促思,化分散为集中

上课教师教学的课文是《会飞的蒲公英》,这篇课文借助“蒲公英”的一路相伴,既展现了孩子成长的历程,也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期许。有的教师抓住了写妈妈送礼物的词展开教学:蒲公英、书包、连衣裙、水彩画;有的教师抓住了表示时间的词引导学习:童年、小学、中学、大学;还有的教师抓住了描写小路的词促进学习:山坡、山路、大马路、林荫道。正是这些词语能很快使学生把握了课文的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2.抓住对比鲜明的词语促议,化浅薄为深刻

文中有两处描写妈妈神态的语句,出现的位置各不相同,也蕴含着不同的深意。教师在教学时把两次描写目光的词语提炼出来,引发学生的议论与思索。教师是这样提问的:“为什么妈妈两次带我来到山坡上,一次是‘目光亮亮的’,而后来‘眼睛里盈满了泪花’呢?”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对比感悟,学生终于明白:第一次是因为妈妈看到“我”勤学上进,心中无比欣慰;而后来又因为我考上了大学,妈妈看到我实现了梦想,心中万分激动,所以喜极而泣了。在对比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心意。

3.抓住蕴含深意的语句促读,化平淡为神奇

(1)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开始学生只体会到句子的表面含义,体会出蒲公英的特点——喜欢自由高飞,但教师不满足于此,继续追问:难道妈妈仅仅是向孩子介绍蒲公英吗?孩子在思索后回答:这句话更体现出母亲的希望,希望孩子像蒲公英一样,能飞出大山,追求梦想。教师引导朗读:能读出妈妈殷切的希望吗?接着,教师又适时地进行了引读:不管高山多么险峻,都遮挡不住孩子求学的脚步——;不管山路多么崎岖,都阻拦不住孩子远大的志向——。在读中学生的梦想在高飞,妈妈的希望在延展。

此时,有一个孩子又发现文中描写在梦境中,孩子变成了蒲公英在“飘荡”,而母亲的话中为什么用“闯荡”而不是“飘荡”呢?通过深入解读,学生明白,文中运用“闯荡”更体现出蒲公英的顽强勇敢,而“飘荡”,好像给人随意、无所事事的感觉。这时教师再次鼓励学生读这句话时,读出孩子战胜困难、无坚不摧的勇气。

(2)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镶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

句子中的“缝、镶、绣”看似平淡,但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剖析:表面上母亲绣的是会飞的蒲公英,而实际上妈妈把浓浓的爱缝进了书包里,把无声的鼓励镶嵌在学生的心上,也把殷切的希望绣在了一针一线里。

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细细品来,文字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只有在用心品味之后学生才能从心底读出神韵来。

二、激发想象

吴克杨曾说:“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如何在语文课上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放飞心灵呢?文中往往有很多给读者以无尽遐想的留白,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有效的资源激发学生想象,张扬学生的个性。

如根据文中“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松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森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一句话,可让学生想象:蒲公英还会飞过——飞过——飞进——呢?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任意驰骋。有的说“飞过潺潺的溪水”,有的说“飞过辽阔的原野”,有的说“飞进了蔚蓝的天空”,学生的思绪伴随着蒲公英自由地飞翔。

教师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将来飞出校园,飞到社会,会怎样完成自己的梦想?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使学生的思想从无边的畅想,又重新回归于现实的土壤里。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回归现实,教师都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张扬了他们的个性,放飞了他们的心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三、有效评价

教师只有在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内涵后,才能适当地抓住时机,运用有效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和有效的提升。有效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纠正了学生思想的偏移。

1.激励性评价

当有的学生发现文中在不同的句子中运用了近义词“闯荡”和“飘荡”,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真是独具慧眼,善于观察又勤于思考,集智慧的头脑与敏感的心灵于一体。”这样的评价保持了学生的自信,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2.点拨性评价

当有的孩子理解不透彻、不深刻,或有时偏颇时,教师运用启发性语言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导入正轨。如有的孩子在课堂上想象说“蒲公英会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进异国他乡”时,教师可以这样点拨:“难道她的母亲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从此远走高飞,不再回来了吗?无论蒲公英飞得多高,飞得多远,飞不出什么?”这时孩子们想到蒲公英也许永远“飞不出母亲温暖的怀抱,飞不出对故乡的依恋。”学生飘飞的思绪被教师拉回到正轨。在点拨性的评价语中,学生的心灵得到荡涤。

3.提升性评价

当教师让学生畅谈理想时,有的孩子说“长大要做有用的人报效祖国”。此时教师可以评价:“你真是一个有志少年,让孩子长大成材是每个爱子心切的母亲最朴素的愿望。”当有的孩子说“要学成后回到山村教书”时,教师可以这样赞扬:“你真是有情有义,知道回报故乡和亲人的培养,这也是伟大无私的母亲心底最崇高的理想。”在这样的点拨下,学生既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又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他们的成长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东四小学学)

教会观察引导分析综合评价 篇7

生物科学的特点之一是观察性极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 并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从教材安排了九个“观察与思考”并辅以大量精美图片中, 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 还要为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提供条件。这些设计有的训练“提出问题”, 有的训练“作出假设”, 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每一个内容都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物入手, 实践性强且贴近生活, 力图让其带着兴趣去参与、观察、实践并完成。在这期间,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评价的内容在整个综合评价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 除了书中的图片, 我还从“K12教育资源网”上下载了相关图片, 以丰富学生的视觉, 让学生在学会观察, 进行分析后, 自己得出结论, 改变以往“先说结论, 后举实例”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体内物质的交换”这部分内容, 由于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挂图、投影、板图三方结合的方法。首先出示挂图, 这是静止的, 让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用投影出示人体内环境模式图, 通过斜纹薄膜的拉动, 演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 以及CO2、O2的进出方向, 这是动态的、形象的,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关系。最后再通过课前准备好的故意有名称错误、箭头错误、顺序错误、原理错误等问题的板图, 让学生认真观察, 找出错误所在。这样, 学生通过静→动→静的多面观察, 再通过识图→作图→纠错等一系列教学手段, 较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如果仅靠单一感知, 往往会导致认识的片面性。有的学生对实物与挂图对不上号;有的认识实物, 但在作图时却不能正确表达。这些正是由于观察不全面所致, 如能通过观察分析评价的方式便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再如马铃薯块茎上长出新芽, 仙人掌茎上长出新芽, 酵母菌生出芽体, 学生很容易认为它们都是出芽生殖。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观察马铃薯、仙人掌的出芽情况, 再与课本上出芽生殖的概念相比较, 找出其不同所在。然后通过挂图进一步比较以强化印象。最后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并与前两种情况再次比较。这样, 学生对出芽生殖和营养生殖这两种生殖方式就不会搞错了。另外, 在《动物胚和胚后发育》这节内容的教学中, 我还要求学生做了三方面的对比观察:一是受精卵的动物极和植物极的对比观察;二是卵裂时, 动物极和植物极的对比观察;三是囊胚和原肠胚结构的对比观察。我依次出示观察材料让学生进行反复观察对比, 最后由学生总结。可以看出, 在这些教学过程中, 运用观察, 注意对比, 并对学生进行实时的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促进生物课程的学习。

用科学评价来引导学生 篇8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 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帮助他们悦纳自己, 拥有信心。去年我接了四年级一个班, 班里有个孩子叫侯丽洁, 据了解, 这孩子父母离异, 母亲长年外出打工, 他从小与外祖父一起生活。由于外祖父年迈, 对他的管教有所欠缺, 他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学习纪律性不强, 从一年级开始语文、数学就没及格过, 不仅他的母亲、外祖父对他有所失望, 就连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知道了这情况以后, 我一方面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 请家长一同配合, 一方面对他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方式与标准的评价。我告诉他:“没有人天生就是违反纪律、学习不行的, 遵守纪律、学习好, 你也会做得到, 这就是你付出努力的回报, 坚持下去, 老师相信你能行!”过了几个星期, 他已把绝大部分的陋习改了, 学习也认真了。他的各科成绩也从开学初的二三十分提高到六十多分了, 他能集中精神去学习了。我也没想到, 一个优字, 改变了这个学困生的命运, 一个肯定, 使孩子看到了希望。他学得自觉了、努力了、开朗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获得了信心这第一个台阶, 他是踏着肯定、赞赏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

二、允许学生失败, 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

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 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 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 鼓励他们再来一次, 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 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 每次单元考试后, 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 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 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 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通过复习, 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 又获得了好成绩;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 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 一举多得。这不是比家长看到孩子差的成绩而大发雷霆, 训斥一番, 效果更好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劳动的快乐, 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

三、师生互动, 为学生提供自我总结、评价学习结果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 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孩子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 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科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每节课中应该为孩子留下5分钟的时间, 让孩子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节课我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对我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单元结束后, 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与评价。让孩子写一写: (1)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中你哪些内容掌握得好?还存在哪些困难与不足?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对你的学习有何帮助? (3) 你最想对教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而评价工具的科学安排, 最有利于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积极正确地运用评价工具在创设成功情境中, 对每个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引导每位学生走向成功。

摘要: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 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由于过分侧重甄别作用, 因此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 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造成了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 产生愉快的体验, 自信心得到激发, 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隐性的失败者, 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使评价更能促进主体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尊重个体差异, 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尝试。

评价引导 篇9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教学,翻转课堂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综合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法规、标准及技术导则, 从而了解、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评价人类活动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影响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在课堂授课过程中, 由教师有意识的将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案例导入课程教学, 通过教师的讲解,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去思考和解决未知的实际问题[2]。因此, 在整个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担任着设计者的角色, 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规划;另一方面作为引导者, 必须鼓励学生全程参与课堂讨论, 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和辨识能力。

因此, 结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所具有的特性, 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就必须做到与客观实际案例的遥相呼应,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提高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率, 从而最大程度地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 并最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 课程内容的特色性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保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性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广, 是基于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3]。

(2) 时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环境认识的深入和重视, 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等在不断地完善、加强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应紧跟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动态, 及时补充教学内容, 让教授与时具进[4]。

(3) 实践性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学科, 在实践中诞生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所以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才能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

2 课程教材的选择

目前设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都开设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 由于在理论和实用性的偏重点有所不同, 因此选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国家环保部在最近几年更新了部分环评导则, 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空气》 (HJ2.2-200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2.4-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 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 2.1-2011) , 因此导致有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从现有使用的教材来看, 李淑芹主编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较全面, 大部分内容符合现行的导则, 而且主要章节都有一定的案例分析, 比较符合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的内容, 但存在理论性不强的缺憾。因此, 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补充、更新内容, 紧贴环评工作的实际, 才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

3 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偏重于重视人的社会化, 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 一方面老师无重点地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 单向向学生灌输信息和知识, 无法做到与实际工作相关联, 另一方面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和乏味, 学习成绩不理想。

(2)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课时平均为32学时, 其中大部分为理论课, 实践环节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从而无法培养学生实际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毕业后根本不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4 案例分析导入课堂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 如果将具体的评价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并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则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做到融会贯通;二则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及时将理论印证于实践, 并提高将理论综合应用到实践项目中的能力[5]。如在对课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章节的相关概念—生态敏感区讲解过程中, 学生对这一概念多存在于字面上的理解, 而并无感性上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如温州市乌牛溪 (永乐河) 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浙江省龙泉市地质灾害易发区、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天然林保护区、杭州市东苕溪水源地等都属于生态敏感区, 以此加深同学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 让学生分组学习。学生根据具体的项目特性分析其对环境的主要污染要素和影响程度, 最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 在组织学生就相关知识点进行阐述、辩论的基础上, 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讲解。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再吸收。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 同时也锻炼了团队的协作能力, 整个教授过程使得学生的精神能高度集中, 从而避免了上课的枯燥无趣[6]。如在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等经典环评报告书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中就某一知识点提出疑问, 随后让大家分成小组讨论, 最后各小组派代表讲述本组的讨论结果。

经过笔者几轮的课程案例教学, 认为该案例分析教学的引入不仅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也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 课后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余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 而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教师的答疑解惑,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7]。

利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课前将相关案例提前发给学生, 即能有效地发挥教师传道的作用, 又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8]。同时借助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网络资源[9], 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Blackboard (BB) 平台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加上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这种授课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和合理, 也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在期末课程结束阶段, 为了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预先布置模拟环评任务, 学生利用假期完成一份环境影响报告。通过这一实践环节的锻炼, 使学生在编制模拟环评报告的过程中再次对相关环评执行的标准、如何评判目标区域的敏感性及设计敏感点的分布、环评过程的工程分析、环评过程的污染防治以及如何介导公众参与等内容的理解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并最终对该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 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

6 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综合性、时效性、实践性等特点, 探索案例教学在其课程教授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案例教学模式的引入对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教师具有系统的、扎实的课程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 并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同时课堂教授过程中所选择的相关案例, 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既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 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基础。

“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能满足于《环境影响评价》这类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增加践环节, 改变教学方式, 提倡学生主动学习, 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的认知度, 加强了学术意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锻炼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社会,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能更好地帮助与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服务工作,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促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评价引导 篇10

但倘若要问:“评价”这个词会带来什么感觉?大家普遍感觉压抑。在日本, 有研究者专门对此做过调查。调查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像天堂与地狱 (因为有喜有忧) ”“像拔牙、像吊桥 (因为心里没有底) ”的回答, 甚至还有“像烧红的烙铁, 因为会受到伤害, 必须抛弃同情与怜悯”这样的体验。可能不只在日本、在中国, 甚至在整个东亚文化圈, 许多人从评价想到考试, 想到竞争, 想到失落, 甚至联想到“地狱”。“评价”何以让人产生这么多的负面体验?这恐怕与长期以来我们对评价工作的不当定位有关。

如何使评价变得让人喜欢, 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近综合素质评价, 需要每个人从根本上反思根深蒂固且习以为常的评价观念。

是指向过去, 还是面向未来?

日常评价工作确实更多地是在跟“过去”打交道:对过去已经学过的东西进行复习检查, 对已经走过的学习、生活经历进行总结回顾;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证书进行收集和整理, 并据此做一个鉴定, 归入档案……可评价绝不止于此。

人的成长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 对其评判是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人的发展有一个从潜在到显现的过程, 一个各方面素质的孕育、显露、走向成熟的过程。可能某些方面的天赋较早地显露出来, 而另一些方面素养的形成却是一个漫长、不断改进的过程, 甚至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关于人情绪、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的生理基础——脑神经, 传统的看法是幼儿时期差不多定型, 而新近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科学家们发现, 相对于公交汽车司机, 伦敦的出租司机拥有更大一点的海马体 (方位定向中枢所在) 。如果大脑不使用, 那么神经元硬件就会减少。人的经历、感觉、思想和行动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现代脑科学已对此给出非常清楚的解释:脑电波通过神经之间的连接在流动, 神经腱通过这种方式发生改变, 并将信息传输得更好。

青少年的才能、素养更多地处在潜在状态。“认识你自己”, 是每个人一生的重大课题, 对成长中的孩子显得尤为重要, 也更加困难。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知道, 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或自卑, 或自负, 或最终被埋没, 发不了光。

评价不是对孩子的过去给一个鉴定、贴一个标签, 通常给孩子下结论都为时过早, 它的要义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 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质所在、成长空间所在, 并为之提供适当的舞台使其潜质能够显露、充分发挥出来, 并由此得到提升。

现实中不只在政界、商界, 而且艺术、学术领域一批精英在成年之后才“冒”出来, 他们的可贵潜质在中小学时代并没有被发现、激发;或者他们的才能 (如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 有所显露, 却不被教师认可, 更谈不上得到成人欣赏, 相反却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被视为“差生”。

人是可以不断超越自己的。对孩子的评断, 首要是维护生命的尊严, 对生命固有秩序及超越性本质保持应有的敬畏, 不要轻易对成长中的孩子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

是全面考核, 还是关注个性?

提到“综合素质评价”, 自然会想到人成长的各个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不错, 综合素质评价不同于人的某方面的素质测评 (如体能测试、器乐演奏技能测评、数学水平考试等) , 所要面对的是整体的人, 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 其内容范围涉及德智体美诸多方面。

但是, 全面观察分析并不要求学生每个方面平均发展, 每门功课都去争“优”, 所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而是为了把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 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把握其优势、潜能、特点所在, 将其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揭示出来, 引导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业、生活道路的目标。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选对舞台, 选择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 然后尽情地发挥自己独特的才华和能力。

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给学生越来越多的选学、选考的机会, 提供给学生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 学生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不知道该看重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越来越多的机遇和选择面前, 会变得更加焦虑、盲目、退缩。综合素质评价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在直面各种挑战中, 观察并分析自己的长处, 克服自己的不足, 发现和培育自己的个性品质, 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扬长避短, 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应特别关注“社会实践”维度, 关注学生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特定实践任务的胜任情况, 不只是发现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而且能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它是对德智体美几个方面要素的综合, 是一个人品德、智力、体力、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

从成长的角度看, “社会实践”还是素质形成的基本途径。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着关门读书、重复解题倾向, 学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被削弱了。将“社会实践”单列, 是对当前学校教育薄弱环节的强化。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综合素质并不是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简单相加, 也不只是停留在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上, 而是集中表现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 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 特别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综合素质的内容划分, 为的是使评价内容更加明晰。现实生活中, 人的综合素质是个整体, 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不是孤立存在。

有一个例子, 说的是某小学一年级招收了一个新生, 这个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测试时, 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 《人民日报》, 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 又拿起小提琴, 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 《梁祝》。据说, 他还擅长电脑, 汉字输入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简直是个“神童”。过了一学期, 任课教师却发现, 这个孩子的妈妈对孩子要求高, 只要孩子参加的考试都要优秀, 而且要拿第一。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错, 但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有一次, 这个“全能冠军”因为不会跳绳, 怕体育测验, 所以撒谎说肚子痛, 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了。后来, 老师一了解发现, 这已经是第二次了。如果这样的学习生活状况不改变, 这个孩子今后会发生些什么?他的生活有多累?真不愿再想下去。

造成这样不良教育生态的原因之一就是成人脑中那套从“三好”到“五全”, 到“全能”的考评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挖空心思研制出一套“大而全”的指标体系, 将学生游戏、学习、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一一罩住, 而是帮助学生在把握自身成长轨迹的基础上, 选择符合实际的努力方向。

日常评价工作中对完整而统一指标体系过于执着地追求, 容易将某些成人认定的标准异化为某种绝对不变、不容置疑、至高无上的“神圣形象”。孩子生活在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是在成人窥视、监督中, 感受到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圣贤”压力, 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不堪忍受之重。

在人的发展问题上, 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 强调统一要求, 不如关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

每个人的生命有自己的底色, 同时也有与底色相协调的其他色彩, 否则过于单调, 没有了生气;生命活动有自己的主旋律, 同时也有和声、有插曲, 否则生命活动失却应有的律动、活力, 成为无法忍受的“凝固的时空”。

是划分等级, 还是识别类型?

当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致力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 刻画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质时, 便会发现有血有肉的个性:有的孩子从小对昆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能用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许多曲子;有的孩子善解人意, 交往能力强;有的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有独特的表现等。

“多把尺子衡量人”本来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应有之义。一旦我们把综合素质评价聚焦到整体的人, 聚焦为对丰富多样的发展可能性评判, 这样的评价必然以分类为主导:长于学术, 还是长于技艺?善于沉思、独处, 还是乐于交际、群居?富有想象力, 还是务实行动?没有必要, 恐怕也很难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这样讲, 并不排除从单个维度对人的某些方面的素质测评出高低。如对学生的某门学科学业水平、某种能力甚至某些方面的情感态度, 均可开发出有一定信度、效度的测量工具, 量出个水平高低来。

只是这类测评无论多么精确, 都不能用来标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状况;同时, 将这些单方面测评结果简单相加, 也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状态。

与社会分工相适应, 评价既要分等, 也要分类;既要分析, 也要综合。如果说, 单方面的素质测评重在分析, 重在分等、分出水平的话, 那么综合素质评价重在综合考察, 重在把握发展方向、发展类型。两者各有侧重, 同时又相互衔接, 共同发挥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重要作用。

分等、分水平是一种评价思路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分类, 从类别中看出个性差异, 也是一种评价思路和结果呈现方式, 并且它比前者更为重要、更加迫切。

人的个性原本就是丰富多样的, 每一个生命原本都可以占据自己应有的生态位, 发挥自己特定的生态作用。不只是人, 其他生命存在个体, 从本体论意义讲都是平等的。只是受制于先天的遗传、群体的传统、习俗、制度以及个体选择意识和能力不足等,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适合的舞台。

评价引导 篇11

学生自我评价尊重刺激体验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孩子的所谓偏好更多的来源于父母与老师的强加,真正的自我并不受困于外界的刺激与干扰,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被迫成为父母与老师的雕塑品,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就开始慢慢地迷失自我。

此种现状,父母与老师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位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至少一个学期,在过程中的十几节课与上百节课中,教师足以发现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偏好,只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学生就能够在成长伊始就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型,需要时刻保持着传教者的心态,在平凡的教学生涯中让学生收获知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真我”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与自主学习的有益尝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即从7岁到10、11岁,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再教育的问题。”由此看来,在学生的成长伊始就让学生发现自我,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激发学生发现自我过程中存在常见的模糊评价。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水平,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感情态度,最终导致的情况是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界定模糊,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中,学生与家长仍然依赖教师的传统权威,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由教师一锤定音,家长往往也用学生的学业水平推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也无法给予学生明确的要求与合理的指导。教师很可能对自己的学生缺乏本身的了解,从而无法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难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水平的高低其实不能单纯地让教师作出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第二,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评价。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为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基于学生衡量自己学习表现尺度,由此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教学的能力。

罗杰斯指出,所谓自我评价,就是由学习者负起考核自己的责任,自己选择特定的学习目标,确定评分标准,并实际执行评价。这一理念正让学生发现真我的理论基础。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作出评判,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为自己打分。

第三,要建立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心理学普遍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与系统的记忆过程。因此,教師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有兴趣,其次是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学生发现自我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好的学会自我管理,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与教师共同制定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从而让学生发现“真我”。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当学生认同评价标准时,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过程就会由笼统变得具体。

二、让学生发现真我的实施方法

第一,期末评价对每个学生而言同样重要,作为学生一学期的表现结束语,期末评语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关的延续性。教育是需要延续的,教育只有在具有延续性的同时才能具有长效性,因此才能具有相关的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文字式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作出客观,立体统一个性的评价,老生常谈的评语是不足取的,若再用叙事性的书信语言,不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并且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优点,明确方向与目标才是最主要的。

第二,教师要给予教育对象希望,教师除了要写期末评语之外,还要要求学生在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写出相关的感想,再将相关的感想反馈给老师,如此才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教育者,教师要用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在教育中的行走姿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问题当做课题,这样一来,期末评价就不再是一纸空文,开始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让学生总结暑假教育过程是对学生身心的积极引导,真正地实现了教育的延续性,从而让学生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对学习与生活的体验。

第三,让学生深化自我评价的实施。为了更好让学生实施课堂的自我评价,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展示活动,从而不断发现与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激发学生讨论与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课堂中的随堂练习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的及时点评,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有价值的点拨。一旦学生通过了课堂检测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就会不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进行渗透,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渗透的过程,建议从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开始,如此也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相互评价,教师也要引导家长关注与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此也能够让家长真实的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与督促。

三、让学生发现“真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虚假的互动伤害学生的自我发展。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把问题提前预设好,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就会不顾及学生的真实感受,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师的答案。如此一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就丧失了,因此思维也不会得到发展。

第二,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情流露。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和行为作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直接的信息反馈形式。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使现代的课堂更具有活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策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课堂评价更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最终以此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四、结语

教师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教与学,课型评价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中培养学生及健全的人格,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先批评后表扬,从而给予学生进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林亚.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真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2).

评价引导 篇12

关键词:学生,自我评价,尊重,刺激,体验

韩愈曾说:“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 很多孩子的所谓偏好更多的来源于父母与老师的强加, 真正的自我并不受困于外界的刺激与干扰, 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被迫成为父母与老师的雕塑品, 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 就开始慢慢地迷失自我。

此种现状, 父母与老师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位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至少一个学期, 在过程中的十几节课与上百节课中, 教师足以发现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偏好, 只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点拨, 学生就能够在成长伊始就找准自己的位置。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型, 需要时刻保持着传教者的心态, 在平凡的教学生涯中让学生收获知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真我”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 既是对学生的尊重, 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与自主学习的有益尝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 即从7岁到10、11岁, 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 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 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再教育的问题。”由此看来, 在学生的成长伊始就让学生发现自我, 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 激发学生发现自我过程中存在常见的模糊评价。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水平,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感情态度, 最终导致的情况是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界定模糊, 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中, 学生与家长仍然依赖教师的传统权威, 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由教师一锤定音, 家长往往也用学生的学业水平推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因此也无法给予学生明确的要求与合理的指导。教师很可能对自己的学生缺乏本身的了解, 从而无法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难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反思, 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课堂学习水平的高低其实不能单纯地让教师作出决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 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第二, 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评价。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为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 基于学生衡量自己学习表现尺度, 由此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教学的能力。

罗杰斯指出, 所谓自我评价, 就是由学习者负起考核自己的责任, 自己选择特定的学习目标, 确定评分标准, 并实际执行评价。这一理念正让学生发现真我的理论基础。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行为, 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作出评判, 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为自己打分。

第三, 要建立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心理学普遍认为, 学习应该是主动与系统的记忆过程。因此,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有兴趣, 其次是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让学生发现自我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从而更好的学会自我管理, 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与教师共同制定学生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从而让学生发现“真我”。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当学生认同评价标准时,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过程就会由笼统变得具体。

二、让学生发现真我的实施方法

第一, 期末评价对每个学生而言同样重要, 作为学生一学期的表现结束语, 期末评语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相关的延续性。教育是需要延续的, 教育只有在具有延续性的同时才能具有长效性, 因此才能具有相关的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文字式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作出客观, 立体统一个性的评价, 老生常谈的评语是不足取的, 若再用叙事性的书信语言, 不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并且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优点, 明确方向与目标才是最主要的。

第二, 教师要给予教育对象希望, 教师除了要写期末评语之外, 还要要求学生在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写出相关的感想, 再将相关的感想反馈给老师, 如此才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教育者, 教师要用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在教育中的行走姿势,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问题当做课题, 这样一来, 期末评价就不再是一纸空文, 开始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让学生总结暑假教育过程是对学生身心的积极引导, 真正地实现了教育的延续性, 从而让学生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对学习与生活的体验。

第三, 让学生深化自我评价的实施。为了更好让学生实施课堂的自我评价, 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展示活动, 从而不断发现与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讨论与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课堂中的随堂练习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教师的及时点评, 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有价值的点拨。一旦学生通过了课堂检测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了明确的认识, 也就会不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进行渗透,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渗透的过程, 建议从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开始, 如此也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要与教师进行相互评价, 教师也要引导家长关注与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以此也能够让家长真实的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与督促。

三、让学生发现“真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虚假的互动伤害学生的自我发展。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把问题提前预设好, 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教师就会不顾及学生的真实感受,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师的答案。如此一来,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就丧失了, 因此思维也不会得到发展。

第二, 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情流露。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语和行为作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 是直接的信息反馈形式。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 使现代的课堂更具有活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策略,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 课堂评价更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最终以此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四、结语

教师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教与学, 课型评价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中培养学生及健全的人格, 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先批评后表扬, 从而给予学生进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林亚.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真我”[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 (02) .

上一篇:大宗交易下一篇:微污染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