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引导

2024-05-21

激光引导(共4篇)

激光引导 篇1

摘要:设计并开发了基于激光引导的火灾人员疏散与应急救援系统,该系统将程控激光指示与GIS技术相结合,通过探测器采集火场动态信息,针对火灾实际,生成安全迅速的疏散引导路线,解决了当前消防系统疏散标志设置混乱、易被误识别、引导效率低的缺陷,提高了现有消防引导疏散水平,对提高消防安全技术水平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火灾,激光引导,振镜扫描,疏散路线,应急救援

0 引言

火灾是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灾害之一,也是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最主要灾害之一。火场空间中的烟雾会阻挡被困人员的视线,使其无法有效的判明逃生路线。由于传统的LED及气体灯产生的光线对烟雾穿透力差,照度低等提点,本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激光扫描的火灾人员疏散与应急救援系统,该系统基于GIS开发平台,实现了对建筑物的实时监控、最佳疏散路径计算、动态分析等功能,通过对火情的实时监控,根据传感器反馈的火情信息,结合内置的建筑物数字地图,生成疏散路线与救援路线,并根据通道内具体的着火点位置、范围等信息动态调整放射状引导光束,引导人员避开危险区域实现安全迅速的疏散与救援。

1 系统组成及工作参数

1.1 系统的组成

系统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为多层网络双向终端控制网络,由集成中控主机和控制分站组成,采用RJ-45、RS-485、802.11无线通讯方式实现对终端的信息采集、命令控制和应急电源的启用,最终达到通过终端输出激光指示信号的目的。

1.2 激光引导应急疏散装置

为了克服传统疏散指示系统的不足,该系统的疏散指示设备采用激光引导应急疏散装置,装置扫描振镜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该系统可识别性好、穿透力强。

该装置是系统的疏散指示终端,根据丁达尔效应原理,通过程控扫描激光指示人员疏散或救援,包括与单片机控制器相连的电源系统。单片机控制器分别连接有半导体激光器和振镜扫描系统,半导体激光器和高速振镜扫描系统位于同一高度,振镜扫描系统包括与振镜驱动器连接的两组振镜,振镜包括相互连接的步进电机和反射镜,用于对上述的单束激光进行反射扫描。振镜扫描系统通过两组振镜对上述输入的单束激光进行两次偏转形成方向可控的多束疏散引导激光束,人员跟随激光束产生的光通路向光源处移动疏散。

1.3 系统主要工作参数

基于MODBUS协议和EIA485协议的特点,系统总结构采用总线型网络,如图3所示,RS485通讯接口,异步串行,全双工通讯(四线),采用ASCII默认通讯协议方式,默认数据格式:1位起始位,7位数据位,2位停止位,默认速率为9600bps。

主机运行环境为Windows server 2003/2008操作系统,工作机及备份机数据储存使用RAID1磁盘阵列,主机控制柜供电功率200W,输入电源AC 220V/50Hz,配备500W 1000VA UPS不间断电源,应急放电状态不小于2 h。

平台运行环境为WinCE6.0,硬件架构为ARM9,处理器为Samsung S3C2440A,主频400MHz,64M字节SDRAM,12MHz系统外部时钟源,32.768kHz的RTC时钟源,采用5V电压供电,蓄电池应急供电时间不小于2h。提供100Mbps以太网接口及485串口,用于连接交换机和引导设备。

激光引导应急疏散装置采用15/25kHz双轴高速扫描振镜,532nm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引导应急疏散装置额定功率20W,输入电源AC 220V/50Hz,应急电源紧急供电时间不小于2 h,使用RS485电缆,DMX512或ILDA协议控制。

光电式烟雾探测器,报警工作电流在10-30MA之间,报警时输出短路,阻抗小于50Ω;每英尺3.2%的微弱灰尘,传感器有反应。

2 系统现场应用

2.1 疏散路线的生成

系统根据探测到的着火点位置、火势大小、烟雾范围等信息,评估路线的安全性和疏散时间,制定出相对安全、迅速的最佳路线引导人员撤离建筑物。图3为根据实际火情生成的引导疏散路线,系统通过烟雾探测器和火焰探测器确定火源的位置和起火范围,调整引导光束的射向和数量,引导人员避开危险区域行进,最终达到避险的目的。

为了避免人员对单一激光束无法辨别正确指示方向,此装置采用生成放射状激光束指示疏散人员,正确疏散指示方向为激光束交汇处,人员跟随任一指示光束向放射状光源处移动。系统疏散引导过程如图4,火灾发生时,通过远程控制将疏散方向的激光引导指示装置启动,被困人员由于趋光性本能向光源处移动撤离(即光束交汇处),系统通过控制疏散路线上的引导设备,以接力传递的方式引导被困人员撤离,同时,系统结合探测器报告的通道内着火情况和建筑物数字地图,调整指示光束的散射角度、数量,实现避险。

2.2 救援指挥功能

救援路线主要为引导外部救援人员进入火场等事故区域,解救被困人员,火灾发生时,如图5所示。疏散指示装置生成多束放射状疏散指示光束,被困人员由于趋光性本能跟随光束向光源处移动。经过训练的救援人员则跟随光束放射方向逆向进入,实现了引导救援人员进入的目标。救援人员在疏散路线中快速搜索可能的被困人员,提高其逃生的成功率。

2.3 多级保障机制

该系统具有多种通讯方案,包括两套独立的由防火材料保护的通讯线缆和一套无线通讯系统,当火灾发生时,各通讯方案具有足够的抗高温能力,如果某一套出现了烧断的情况,另一套方案立即启动,保证通讯畅通。无线通讯负责数据的校验与辅助通讯,当有线通讯中断后,该系统能及时的通过无线通讯网(由无线中继节点和终端组成)检测出相关中断区域,并启用无线通讯网进行数据的交换与处理。

3 系统技术特点

3.1 扫描激光引导

采用扫描激光作为引导信号,是目前唯一采用双轴扫描振镜的消防疏散指示系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引导光束的数量、方向、位置,将对人员的疏散指示精确至区域中火源的避险,进一步提高了逃生的成功率。

激光引导设备产生多束放射状的引导激光,人员依靠趋光性本能沿光通路向光源处移动。有效避免人员由于高度紧张对现有安全出口文字、图形标志产生误判,利于人员的安全、迅速的疏散与救援。

利用X-Y双轴扫描振镜产生的多束放射状引导激光,可以针对引导需要在三维空间中改变方向、数量。

3.2 智能引导

系统基于GIS平台开发,将GIS数字地图、路线分析计算、探测器数据采集、激光引导设备整合在一起。该系统根据火场信息,结合内置的电子地图,生成控制激光引导设备的疏散路线与救援路线,引导人员疏散与救援;根据实时探测到火源位置、火势等火情信息动态调整路线,控制激光引导设备在逃生通道产生避开火源等危险区域的引导光通路。

4 结束语

火灾事故已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建设中主要的威胁之一,降低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不容怠慢。因此,基于激光引导的火灾人员疏散与应急救援系统针对现有消防设施的缺陷提出了解决方案,完善了火场烟雾等复杂条件下的疏散救援指示,提高了现有消防引导疏散水平,有利于降低火灾事故中人员的伤亡率,对提高消防安全技术水平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邴树奎,赵英然,潘悦.智能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J].照明工程学报,2004(4)BIN Shu-kui,ZHAOo Ying-ran,PAN Yue.Computer-ai-ded emergency exit light system for fire protection[J].China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Journal,2004(4)

[2]谢旭阳.基于GIS的重大事故应急疏散决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4)XIE Xu-yang.The research on accident emergency evac-uation decision based on GI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4)

[3]吴宗之.重大事故应急计划要素及其制定程序[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WU Zong-zhi.Elements of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formajor accidents and the formulating procedure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2(1)

[4]万明,李进发.高层建筑消防安全[J].劳动保护,2009,(3)WANG Ming,LI Jing-fa.High building fire safety[J].Labour Protection,2009,(3)

[5]王宇航,樊晶光,缴瑰,等.建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6)WANG Yu-hang,FAN Jing-guang,JIAO Gui,et al.Framework study on the emergency rescue standards forwork accidents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and Technology,2006(6)

[6]杨殿波.火灾报警系统布线绝缘——神话、现实与要求[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YANG Dian-bo.Fire alarm system wiring insulationmyth,reality and requirements[J].Fire control technol-ogy and product information,2008(1)

[7]邢娟娟,姜秀慧,杨力.紧急救助员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12)XING Juan-juan,JIANG Xiu-hui,YANG Li.The impor-tant role of emergency assistant in emergency rescu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2)

[8]张满可,王劲柏.基于NetLinx网络的火灾报警及联动系统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6)ZHANG Man-ke,WANG Jin-bo.Design of the fire alarmand linkag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NetLinx[J].Fire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

[9]张云明.安全疏散基础参数的量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6)ZHANG Yun-ming.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alparameter of evacuation[J].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

[10]费丽娜,方源敏,吴晓明.基于GIS应急处理系统的设计[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4)FEI Li-na,FANG Yuan-min,WU Xiao-ming.A studyon the design of emergency disposal system based on GI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4)

激光引导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7例, 男174例, 女193例, 年龄28~70岁, 平均年龄43.2岁。本组患者均有反复腰痛或B超发现结石病史, 病程2天~6年, B超或KUB+IVP检查提示输尿管上段结石伴肾脏积水或肾脏结石, 结石大小为1.5~6㎝, 结石体积2~45ml, 平均为24ml。

1.2 方法

全麻, 截石位, 经膀胱镜置6#或7#输尿管插管, 并持续冲洗, 行成人工肾积水, 膀胱留置尿管。改为俯卧位, 肾区抬高, 在B超定位下, 取患侧近腋后线穿刺成功有尿液返流, 由6#扩张器逐步扩张到16#, 放入输尿管镜, 证实输尿管镜在肾盂根据结石大小, 决定是否选用微通道还是标准通道, 甚至大通道。用40W钬激光将结石击成细小颗粒, 冲出结石, 放置5#D-J管、肾造瘘管, 术毕。

2 结果

本组患者367例, 均冲出结石, 结石体积2~45 ml, 平均为24ml, 手术时间20min~220min, 平均 (75.6±6.8) min, 术中出血约150ml。术后5天, 复查腹部平片, 如无结石残留, 先后分别拔出肾造瘘管、尿管, 术后一月左右拨出D-J管。31例出现结石残留, 行了二期清石;11例出现出血, 经夹闭肾造瘘管后好转, 1例损伤肠管, 中转手术;2例出现重度感染, 加强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住院时间8~12天, 平均9.2天。

3 讨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作为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方面已完全取代了传统开放手术, 是现阶段处理复杂性肾结石的微创技术首选, 也是泌尿外科指南推荐的标准的方法。经皮肾镜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成功的建立通道, 但手术每一个环节均很正常, 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需从以下方面做好。

3.1术前准备及相关器械准备

术前准备:血尿常规、尿培养、出血凝血时间、肝肾功能, 电解质及心肺功能等检查并留尿培养。有尿路感染时, 应控制尿路感染。术前做双肾CT及KUB+IVU检查, 了解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肾盏的关系可以帮助选择穿刺部位。如IVU肾盂不显影或显影不佳时需行逆行肾盂造影。患者体质弱、贫血等情况需术前纠正, 必要时备血。

3.2 严格把握经皮肾镜的手术适应症

肾结石包括:开放手术残留和复发肾结石;有症状的肾小盏结石或憩室内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无法粉碎的结石及其术后残留结石。输尿管上段腰4椎体平面以上梗阻较严重的结石或结石长径大于1.5cm。输尿管上段结石息肉包裹或由于肾积水致输尿管迂曲, ESWL无效或输尿管镜手术失败。孤立肾合并肾结石梗阻;移植肾合并结石梗阻;马蹄肾合并结石梗阻;糖尿病合并肾结石。

3.3 手术禁忌

未纠正的高血压、糖尿病和急性尿路感染;严重的脊柱侧弯及后凸畸形, 不能俯卧者;左肾结石伴脾大;不能控制的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脏疾病及肺部疾病致使心肺功能不能耐受手术者;极度肥胖, 建立通道困难者;结石合并同侧肾肿瘤;服用阿司匹林及华法林等药物者需停药3~4周方可行手术治疗。

3.4 穿刺点及皮肾通道的设计

完全俯卧位, 穿刺点一般在12肋下至10肋间腋后线至肩胛下线之间的范围内, 大多选择在11肋间腋后线和肩胛下线之间最接近结石的点为穿刺点。穿刺针一般与病人脊柱方向近乎垂直、与水平面约30°~60°方向进针, 从中盏后排肾盏入路。皮肤至肾脏的通道和置入的镜鞘不能扭曲。对巨大结石, 多发结石等取石较慢时, 可酌情考虑一期或者二期建立多通道。术前常规采用输尿管插管建立人工肾盂积液, 镜尿道置入F5~F6输尿管插管达肾盂, 留置并固定在尿道外, 术中注入生理盐水。

3.5 手术要点

穹窿进针, 见尿扩张, 宁浅勿深, 不求完美, 只求完全。穹窿进针, 一般可能避开肾皮质血管, 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有利于手术的进行。见尿扩张, 穿刺成功有尿液才进行扩张, 在初期, 次筋膜扩张管边旋转边推进, 使筋膜扩张器达到设定的深度, 此时应有尿液流出, 必要时可经输尿管插管注入生理盐水或者超声监视, 使手术更完全。扩张原则:宁浅勿深, 减少扩张时穿破肾盂, 甚至肾蒂及周围组织。手术过程中不求完美, 一次不一定将结石取尽, 视野不清, 出血多时, 应该及时终止手术, 手术只求完全, 病人完全、医生完全。

3.6 PCNL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术中出血:较大的出血常因穿刺及扩张皮肾通道时撕裂肾弓状血管或叶间血管, 此时出现视野模糊, 经冲洗及使用止血药物后无好转者应及时终止手术。经鞘内置入肾造瘘管夹闭30分钟至60分钟后出血一般能自行停止, 待二期清石处理。为了减少肾集合系统穿孔或撕裂伤, 术者要注意预防, 关键是手术动作要轻柔操作, 如发生此类并发症, 在出血不多的情况下可小心操作继续取石, 术后必须放置双J管及肾造瘘管。如果损伤严重, 出血明显, 应立即终止手术, 经Peelaway鞘内置入肾造瘘管夹闭30分钟至60分钟后, 并采取药物等止血措施。待出血停止后酌情予以二期手术。

术中寒颤:此时除了麻醉药物反应外, 更应该注意在原有感染, 因高压灌注致细菌及毒素入血致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等可能。此类并发症可在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术中保持灌洗液引流通畅, 适当降低灌注液压力, 或者换大一号的管鞘以促进排水。术中出现寒颤是可予以地塞米松10mg~20mg。气温较低时可酌情加热灌洗液或升高室内温度。它的关键处理, 如术中发现肾有积脓, 估计手术能在10分钟内结束, 手术可以进行, 否则应暂停手术, 行二期手术。

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如胸膜、肝脏、脾脏及肠管的损伤。尽量在腋后线背侧进针, 进针及扩张时注意宁浅勿深。中上组肾盏行穿刺时, 需在呼气末闭气时进针, 可以减少胸膜损伤的可能。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腹部及双下肢情况, 注意早发现、早处理并发症。

尿外渗:多为尿液或冲洗液经皮肾通道进入肾周, 也可以因术中鞘管脱出后, 水外渗所致。少量的尿外渗可不做处理, 但是大量时需做肾周引流, 术后常规置入双J管及肾造瘘管可减少尿外渗。术后B超检查, 如肾周发现较多液性暗区, 可予以穿刺置管引流。肾重度积水者因肾实质变薄易出现尿外渗, 不易拔管过早, 一般可在术后7~10天拔管。

术后出血:少量出血, 仅予以预防感染及一般止血出来即可, 若止血效果较差, 可酌情夹闭肾造瘘管, 注意不易冲洗。术后若出现大量出血, 需及时清除膀胱内积血, 并立即采取制动及抗休克等处理, 仍不能控制则应及早采取介入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

因此, 笔者认为术中使用超声定位较X线定位的优点: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操作者辐射, 同时可以术中结石定位。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熟练操作技能, 行经皮穿刺钬激光碎石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严格术前准备, 是安全可行的, 它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病程, 体现微创外科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吴铁球, 汪志民, 唐智旺, 等.经皮肾镜与后腹腔镜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 28 (1) :22-25.

[2]梁华庚, 赵岩, 潘敏杰, 等.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96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 28 (8) :578-582.

[3]李炎唐, 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8-152.

[4]王宇雄, 李逊, 谢小平, 等.经皮肾镜取石术不同直径工作通道对肾血管损伤的研究[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6) :434-438.

[5]杜国顺, 余兆雄, 胡清, 等.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中两种不同定位方法的应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9, 14 (1) :67-68.

[6]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8-150.

[7]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14-218.

[8]郭应禄.泌尿外科内镜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97-100.

激光引导 篇3

1 激光消融甲状腺的原理

激光仪的主要部分为激光发生器,其产生的Nd:YAG激光是近红外线激光,波长为1 064 nm,具有较好的穿透深度。

激光消融甲状腺组织的机理为激光与甲状腺组织间的热效应,导入组织的热能与使用的激光能量呈线性关系[9]。光子为组织生色基团所吸收,转化为热能,组织被加热到高于某一特定温度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则蛋白质发生凝固变性,其他的热效应包括气化和炭化[10]。气化可引起爆炸性的组织破裂(爆米花效应),尤其当其发生在温度最高点附近时。炭化可以显著增加组织热量吸收,从而减少组织穿透距离,并缩小坏死区域。过度高热还可能引起光导纤维本身的损坏[9]。

2 方法

2.1 实验仪器

激光仪由意大利百胜公司提供,型号为E c h o Laser X4,波长为1 064 nm的Nd:YAG激光,光纤为直径300μm的石英光学纤维,功率(0~7)W,能量范围(500~1 800)J连续可调。彩超仪为意大利百胜MyLab9.0,超声探头频率(6~18)MHz。

2.2 实验材料

离体新鲜猪甲状腺140只,由南京放心肉供应基地提供。

2.3 实验步骤

(1)剪剔离体新鲜猪甲状腺周围的脂肪、筋膜及肌肉组织,并编号。

(2)根据激光功率和能量的不同组合,分4组:500 J、900 J、1 350 J和1 800 J组。每能量组再按激光光纤的功率又分为1 W、2 W、3 W、4 W、5 W、6 W和7 W组。每种组合消融离体猪甲状腺5只。

(3)将离体猪甲状腺平放于操作台上,在超声引导下用21GPTC针从甲状腺一端穿刺,进入其实质部。在到达甲状腺实质居中部位后,再通过PTC针置入激光光纤,确认位置合适后,将PTC针后退约10 mm,使激光光纤前端约10 mm直接接触甲状腺实质,见图1。

(4)调节好激光发生器的功率及能量设置,启动激光发生器开始消融。用超声实时观察消融过程。在消融开始后短时间内,可显示激光光纤周围甲状腺组织回声不规则增强,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回声增强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并在增强回声后方产生声影,见图2。观察激光发生器的显示器,当能量显示器到达设定数字时,立即停止消融。

(5)消融结束后,退出激光光纤,PTC针暂留甲状腺内。沿PTC针长轴剖开甲状腺,测量消融灶和空洞的长径和厚径。再在其最大横切面处横切,测量消融灶和空腔宽径。

2.4 病理学检查

将解剖的消融灶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然后行病理切片、染色及显微镜下检查。进行电镜检查时,需用特殊的溶液固定后进行观察。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及体积与激光能量、功率关系

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统计结果表明:同一能量组不同功率组内比较,功率(3~7)W时,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明显大于2 W(P<0.05)。随着激光功率(3~7)W的增加,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和体积亦增加,但其增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激光能量相同,功率为3 W时,达到较好的消融效果。不同能量组的相同功率组间比较,功率为2 W时,各能量组间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没有差异(P>0.05);功率3 W时,1 800 J组的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明显大于1 350 J、900 J、500J组(P<0.05)。功率(4~7)W时,1 800 J和1 350 J组的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明显大于900 J、500 J组(P<0.05);而1 800 J、1 350 J组及900 J、500 J组的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只是量上的增加,其增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率3 W时,1 800 J达到较大的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而功率(4~7)W时,1 800 J组与1 350 J组比较,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的大小没有明显区别,即1 350 J即可达到较好的消融。

3.2 消融灶空腔的径线、面积及体积与激光能量、功率关系

激光功率为1 W、2 W时,沿针道未见空腔形成。激光功率(3~7)W时,各能量组沿针道可见空腔及炭化形成。统计结果见表3、表4。统计结果表明:同一能量组不同功率组内比较,功率(3~7)W时,空腔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明显大于2 W(P<0.05)。随着激光功率(3~7)W的增加,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和体积亦增加,但其增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能量组的相同功率组间比较,空腔的径线增减没有统计学意义。

a同一能量组内不同功率间比较:7 W、6 W、5 W、4 W、3 W组与2 W组比较,P<0.05;b 3W时不同能量组间比较:1800 J组明显大于1350 J、900 J、500 J组(P<0.05);c(4~7)W时不同能量组间比较:1 800 J、1 350 J组明显大于900 J、500J组(P<0.05)。

a同一能量组内不同功率间比较:7 W、6 W、5 W、4 W、3 W组与2 W组比较,P<0.05;b 3 W时不同能量组间比较:1 800 J组明显大于1350 J、900 J、500 J组(P<0.05);c(4~7)W时不同能量组间比较:1 800 J、1 350 J组明显大于900 J、500 J组(P<0.05)。

功a同一能量组内不同功率间比较:7 W、6 W、5 W、4 W、3 W组与2 W组比较,P<0.05。

a同一能量组内不同功率间比较:7 W、6 W、5 W、4 W、3 W组与2 W组比较,P<0.05。

3.3 激光消融区域组织的病理变化

(1)大体病理变化

激光消融离体猪甲状腺后,沿穿刺针长轴剖开甲状腺,观察剖面甲状腺实质的改变。实验结果显示,功率1 W时,各能量组剖面沿针道周围未见甲状腺实质的改变,未见空腔形成。功率2 W时,各能量组剖面沿针道可见椭圆形的呈灰色改变的坏死组织,未见空腔及组织炭化。功率(3~7)W时,各能量组剖面沿针道可见一空腔,空腔周围见薄层炭化组织,再外层为坏死的呈灰色改变的组织,最外层为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见图3。

(2)显微镜下病理变化

激光消融区域形成空腔,腔内壁为棕褐色炭化组织,细胞形态不清。炭化组织下方可见薄层甲状腺滤泡变性,滤泡上皮不明显,部分滤泡腔内可见空泡,见图4。甲状腺小叶间动脉内膜增厚,可见不规则乳头状增生伴部分内膜细胞脱落,动脉壁外膜变性,血管外组织呈灼伤后改变,见图5。

(3)电镜下病理变化

激光消融电镜观察:(1)坏死区(炭化周边明显颜色改变区)滤泡上皮细胞细胞膜中断,显示欠清,细胞器崩解呈碎片状,结构消失,细胞核核膜部分中断,核内染色质稀疏,出现边集,见图6;(2)移行区滤泡上皮细胞细胞膜显示尚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细胞和部分中断,染色质出现边集,见图7;(3)远端区滤泡上皮细胞细胞膜完整,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显示清晰,细胞核核膜完整,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见图8。

3.4 激光的功率、能量和消融灶大小及病理改变间的关系

随着激光功率和能量的增加,甲状腺组织温度不断升高,加热时间缩短,升温迅速。针道中心组织温度上升最快,温度最高,在短时间内针道中心组织气化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组织炭化变黑。炭化的组织明显减少了激光能量的传导,使得炭化周围甲状腺组织温度迅速降低,传导距离的增加也使炭化周围组织内温度逐渐下降,使消融灶的大小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该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功率1 W时,加热产生的温度低,光纤所在区域甲状腺组织未见空洞形成和实质的改变。激光功率2 W时,仅见光纤周围甲状腺组织呈灰白色改变,但其所产生的温度不足以使组织形成空洞和炭化。功率(3~7)W时,产生的温度较高,可使光纤所在区域甲状腺组织气化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组织炭化,炭化外层组织呈灰白色改变。但激光功率在(3~7)W时,由于炭化的组织明显减少了激光能量的传导,激光功率增加,虽使甲状腺消融灶的大小及空洞的大小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同一功率组,随着激光消融时间及能量的增加,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和体积亦增加,但当能量达到1 800 J时,达到最大值。

4 结论

可见,激光消融离体猪甲状腺消融效果明确,消融灶的大小随着激光功率及能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径为300μm的光纤产生的激光,当激光功率为3 W、能量为1 800 J时达到较理想的消融效果,消融灶的长径为(22.24±2.00)mm,宽径为(13.26±3.38)mm,厚径为(11.76±0.45)mm。该实验的结果将为进行活体猪甲状腺激光消融和人体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激光消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Pacella CM,Bizzarri G,Guglielmi R,et al.Thyroid tissue:US-guided percutaneous interstitial laser ablation-a feasibility study[J].Radiology,2000,217(3):673-677.

[2]Helle Dossing,Finn Noe Bennedk,Steen Karstrup,et al.Benign Solitary Solid Cold Thyroid Nodules:US-guided interstiti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initial experience1[J].Radiology,2002,225(1):53-57.

[3]Enrico Papini,Rinaldo Guglielmi,Giancarlo Bizzarri,et al.Treatment of benign cold thyroid nodule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 versus levothyroxine therapy or follow-up[J].Thyroid,2007,17(3):229-235.

[4]Roberto Valcavi,Fabrizio Riganti,Angelo Bertani,et al.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 of cold benign thyroid nodules:a3-year follow-up study in122patients[J].Thyroid,2010,20(11):1253-1261.

[5]Pacella CM,Bizzarri G,Spiezia,et al.Thyroid tissue:US-guided percutaneous laser thermal ablation[J].Radiology,2004,232(1):272-280.

[6]Gerardo Amabile,Mario Rotondi,Giovanni De Chiara,et al.Clinical research:low-energy interstiti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nonfunctioning thyroid nodules:therapeutic outcome in relation to pretreatment and treatment parameters[J].Thyroid,2006,16(8):749-755.

[7]Helle Dfssing,Finn Noe Bennedb?k,Laszlo Hegedüs.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interstiti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n benign solitary solid cold thyroid nodules:one versus three treatments[J].Thyroid,2006,16(8):763-768.

[8]Enrico Papini,Rinaldo Guglielmi,Gharib Hosseim,et al.Ultrasound-guided laser ablation of incidental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a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patients at surgical risk[J].Thyroid,2011,21(6):1-4.

[9]Hans-Joachim S,Frank E,Volkhard UF,et al.Basic principles of laser induced interstitial themotherapy in brain tumor[J].Med Laser Appl.,2002,17:147-161.

激光引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经CT或MRI确诊, 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无严重椎管狭窄、椎间盘钙化及结核、肿瘤等其他合并症, 经保守治疗1个月以上疗效不佳。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25~65岁, 平均43.6岁;病程3个月~9年, 平均17.3个月;L3/43例, L4/517例, L5S18例, 两个椎间盘同时突出2例。B组:男20例, 女10例;年龄25~66岁, 平均42.7岁;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18.7个月;L3/43例, L4/515例, L5S19例, 两个椎间盘同时突出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行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患者俯卧位, 椎间盘CT扫描, 确定具体进针部位和角度。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麻, 穿刺途径采用侧后方经“安全三角区”进入椎间盘, 使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后1/3位置。经CT扫描确认后, 先注入浓度为60µg/mL的臭氧5mL。再次CT扫描观察髓核消融情况, 可追加臭氧剂量至总剂量达10~20mL。完成盘内注射后将穿刺针尖退出至椎间孔外口, 然后在神经根旁注射40ug/mL的臭氧5~10mL。拔针后局部穿刺点消毒包扎。

B组行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联合激光减压术。同A组CT确定针尖位置无误后, 注入浓度为60µg/mL的臭氧5mL到椎间盘内。将穿刺针后退5mm, 光导纤维导入椎间盘内, 设定激光功率15W, 单脉冲工作模式工作1s、间隔1s, 移动穿刺针5~10mm, 变换烧灼部位, 一般烧灼3个点, 每点激光能量800~l500J。而后操作亦同A组。两组术后卧床休息, 常规静滴抗生素3d预防感染, 3d后可带腰围下床活动, 术后3个月内禁止负重, 同时加强腰背肌锻炼。

1.3 疗效观察

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VAS评分;疗效评价参考文献[1]进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 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 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A组术后6个月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微创介入技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型疗法, 因其损伤小、见效快、疗效好而被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所青睐。近年来, 经皮穿刺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以其安全性高, 对脊柱的稳定结构无破坏而受到广泛关注[2]。通过臭氧释放活跃的氧原子氧化消融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 祛除炎性介质和神经调质, 具有明显的消炎去痛作用。但单纯的盘内注射臭氧, 特别是纤维环较完整者, 因其注射阻力大、量少而作用有限。经皮穿刺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PLDD) 于1986年成功应用于临床, 是一种有发展应用前景的微创技术。PLDD利用激光高能热量使椎间盘内髓核组织脱水变性, 汽化并形成空洞, 以降低盘内压力、使突出的椎间盘部分回缩, 从而达到减轻或解除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二者联合应用可从不同的治疗角度减小髓核体积,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从而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

注:与A组术后6个月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1个月, 两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种治疗均有效;A组优良率为80.00% (24/30) , B组优良率为86.67% (26/30) , 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表明两种疗法的近期疗效相当。术后6个月, A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 B组与治疗前比较P<0.01, 且B组优于A组 (P<0.05) ;A组优良率为73.33% (22/30) , B组优良率为93.33% (28/30) , 两组优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表明B组的远期疗效优于A组。因此, 臭氧联合激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疗效, 优于臭氧单一治疗,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冬梅.CT引导下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与单纯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性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3) :104-105.

【激光引导】推荐阅读:

激光成形07-16

激光原位10-21

激光雷达05-31

激光推进06-04

激光干预06-08

激光成像07-04

532激光07-08

激光修复08-04

激光通信08-08

激光测量08-19

上一篇:神话下一篇:操作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