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共10篇)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 篇1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 教师们经常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 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 能使观察更加敏锐, 记忆得到加强, 想象力得到丰富。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 才更为有效”, “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 深入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地理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 要真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让他们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很多学生, 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片面, 把学科分为主科、次科, 对地理学习不重视, 无所谓。因此, 要培养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需要做到:
一、在课堂上让同学“动”起来
地理课堂普遍地存在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厚, 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 教学互动。教学上常常是引而不发, 启而不发。学生没能置身教学之中, 没能参与课堂的互动之中。因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即调动起来。先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课上来, 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 要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 挖掘教材中吸引同学注意的内容、知识点, 最大程度地调动同学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我国的疆域”的教学, 我国陆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是世界大国之一。为加深同学对我国之大的认识, 课堂中笔者让同学从课文中找找有几处能说明我国面积大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问题一提出, 课堂情况与先前的沉默, 或做其他小动作完全不同, 形成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氛———同学“动”起来了。经过一阵查找, 同学们纷纷发言, 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东西的直线距离;相跨经度的度数, 南北的直线距离, 相跨纬度的度数;我国疆界2万千米, 海岸线18000千米, 两者之和约绕赤道一周等。
笔者不但设法让同学在课堂上“动”起来, 同时也设法让同学在课后“动”起来。又如“中国气候”的教学后, 笔者让学生在班级的正面的黑板上开辟一个“今日天气”栏, 让当天的值日生将从报纸上搜集的当天天气预报以简易天气图的形式, 画在“今日天气”栏上。表面上看, 同学们只是每天在黑板上画画简易天气图, 实际上也是让同学们“动”起来, 让他们逐渐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关心报纸, 关心时事, 关心身边的地理, 关心有用的地理, 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亲近了地理, 对地理产生了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渐渐地把同学的学习注意力、学习的兴趣慢慢地吸引到地理科的学习上来。
二、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学习地理
同学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 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开始活跃了起来, 同学开始学会了思考,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课堂活动。对于思考的结果, 有的同学会迫不及待地要表现出来, 因此课堂上的气氛也就与以前有了明显不同, 变得更加活跃了, 甚至有点“乱”。他们的发言中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很好的观点和看法。仔细地思考, 从中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并对之加以赞扬或肯定。对于其中的错误则耐心地加以纠正,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同时也能从中很好地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然, 同学们的学习活动中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也不乏一些错误的东西。对此我们更要正确地对待, 如若处理不当, 就可能导致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挫伤, 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导致前功尽弃。例如, “中国行政区划”教学后, 笔者要求同学课后用厚纸板制作一幅“中国行政区拼图”。希望通过手工制作加深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分布位置的了解。然而在上第二节课时却发现很多同学并非自己动手进行“小制作”而是买的拼图, 有违作业的初衷。如何对待这件事呢?是批评吗?批评的话, 是否会挫伤某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或许他们只是对制作和购买现成的意义认识不足。因此, 课堂上笔者仍然对学生作了很大的肯定, 表扬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看到了购买的拼图更方便于拼图, 于是笔者就及时组织全班分组进行行政区的拼图竞赛,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改变评价机制
课堂上学生动了起来, 学习气氛活跃了, 这就为更好地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同学们的思想五花八门, 其中有许多错误的东西, 也不乏有许多闪光点。如何正确地对待, 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牵涉到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思想、思维。对学生的评价应本着能够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习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原则, 不能单纯的从“对”、“错”、“好”、“坏”来评价。评价应该更重视过程而不是只重视结果, 重视创造性而不是重视答案。应从中找出闪光点加以表扬, 给予鼓励。例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水能方面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为了让同学发散思维, 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我国地势是东高西低, 那又会对我国有什么影响?”问题一提出, 同学便活跃了起来, 有的说, 我国将和现在的情况相反, 东部干旱, 西部多雨。有的说, 我国将是大面积的干旱……对于同学们的回答, 首先笔者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的学习态度予以表扬。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些同学的表现欲。然后针对这个问题指出, 同学们的回答固然有不同的地方, 但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依据, 谁对谁错,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同学都学会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起码他们都知道了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势的分布状况会对该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同学们对于这样的评价也都感到满意, 这就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 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培养同学们学习兴趣只有在学生投入了学习之中, 并参与了学习才能够成为可能。当然, 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力, 而是日积月累之功。只要坚持不懈, 必然会水到渠成。让同学“动”起来, 参与到学习之中, 使之渐渐地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教学中不求“立竿见影”, 只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只希望能“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情景,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智能德综合素质,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吸引同学参与到教学之中, 是诱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深挖教材, 把同学的学习注意力吸引进来, 参与到地理的学习和地理的活动之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因势利导;改变评价机制, 一切本着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则, 循序渐进, 坚持不懈, 必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吸引注意力,因势利导,改变评价机制,坚持以恒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 篇2
关键词:教育研究;教学情境;参与学习;科研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者要研究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要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作为化学教师更应该考虑此学科的情境营造问题,因为化学是属于抽象的理科学科,它的学习环境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此,本人参与了十二五期间的此项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感到有如下的感触。
一、营造激发兴趣参与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他们就会迸发出不可遏制的学习爆发力,他们将会积极踊跃地进行思考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作为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去研究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出一种宽松、快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用各种手段去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比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一节时,教师可问学生:为什么明矾可以净水?为什么纯碱溶液显碱性呢?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事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用理论来进行解释就很难难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动脑筋,去思考分析,寻找出合理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些内容就会产生积极的兴趣,也就会愉快地进入学习氛围中。
二、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进入了教学课堂,它集图像、声音、动画、色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使用多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学内容的抽象性被多媒体的直观而生动性所代替。通过多媒体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我讲化学反应的实质如何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的时候,就用一个Na和Cl2反应的动画播放个同学们,展示了Cl2分子变为Cl原子的过程以及Na和Cl相遇后变成阴阳离子结合的过程,学生马上就总结出来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多媒体在情景学习时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质疑营造参与情境
通过质疑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情景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问,学生想,继而发问,思考问题,辩论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达到比较广的学生参与效果。引发质疑的手段比较多,比如故事导引、游戏启迪、动画观感、生活情境……运用情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尽快带入新情境中去,意识到问题的客观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动手操作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的自主性也就会得以体现。
总之,作为教师要研究教学情景的营造,积极引诱学生的参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真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培银玲.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09).
(作者单位 吉林省扶余市第三中学)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 篇3
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唤起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语言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传递知识信息、启迪智慧、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为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工作语言, 教学语言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课堂上, 教师应该用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 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简单的问题有趣化,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发挥情感因素的感召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当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交换的过程。情感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的传达带, 只有师生情感交流的勾通, 才能引起师生思维上的共鸣。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 没有交流就谈不上学习数学知识。轻视情感的作用, 必然使数学教学枯燥乏味, 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沉闷。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情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心理条件, 它渗透到掌握知识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构成教学过程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愉快的情感, 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只有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创设“激情”,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感召力,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巧设激趣情境,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动力。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能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知、发展新能力。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 但不乏味, 它蕴含着许多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因素。比如数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学习数学的社会价值, 数学中的和谐美, 数学家们为数学的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 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等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 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 吸引、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激趣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自学自悟、精讲精练”模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自学自悟的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 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掌握“火候”, 适时点拨, 让学生学中悟、悟中学。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吸引力, 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将静图动画, 将过程重演, 形成文图并茂、声情交融的动人画面,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 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创造活动空间, 实现学生主动参与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 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让学生在新课开始前讲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或讲预习新课时所遇到的障碍, 或让学生说一说教材的重、难点, 或谈一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或讲一讲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或说说自己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或说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等等。短短几分钟,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为一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氛围。课堂讲解例题时,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探索解题的方法、步骤, 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分析、类比。学生在课堂训练中, 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或错误, 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评价, 并加以纠正, 使学生在认识上来一次亲身的再认识。
总之, 课堂上要尽力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产生极强的表现欲, 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愉快感, 从而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家桦主编《.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中学数学) 》[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5.
如何引导顽皮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篇4
作为英语学科,这是孩子的第二语言。喜欢学习英语的孩子,他们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学习,完全不需老师操心。相反,顽皮的孩子整天都是动来动去,心无法静,他们根本没有空闲去思考学科对他们有好处,这个学科的学习充满乐趣。所以,当老师布置一些任务,孩子由于上课没懂也难以完成,久而久之,基础差了,学习积极性就更加低。
那么,如何去引导这些顽皮的孩子爱上英语学科,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来呢?这些许多英语老师很关心的话题。
首先,我个人认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对世界的一切感到新颖、好奇的美好天性,想在一天内探知世上的所有奥秘。而顽皮孩子的行为和做事情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总是想把最原始、最天真的想法表露出来,因而隐藏着无穷的潜能。作为家长和老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加以教育和引导,最大化地发挥顽皮孩子的潜能。
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师生达到心灵的互动,是解决许多方法的有效途径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包括“顽皮孩子”,主要表现为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等。他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小手到处摸摸碰碰,探究一下奥秘。《爱迪生的故事》里面提到,爱迪生从小就喜欢问,喜欢探索,喜欢做一些大人们感到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他的母亲总是包容他,鼓励他,引导他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科学道路。我们应该向爱迪生的母亲学习,珍惜、保护孩子所表现出的好奇心,从众多的好奇与兴趣中识破、把握其主导和本质,并加以鼓励和重点引导。实践证明,凡是因为好奇心受到保护、引导的顽皮孩子,更能表现出极大的探究和求知欲望。
二、利用英语科的学科特点,投其所好,巧用他们的顽皮
英语课堂的多元化教学,充满着刺激性、趣味性、挑战性、多样性。英语课堂的设计都包括热身活动Warm up—导入,Presentation—学习,Learning—巩固,Consolidation—复习,Summary—总结,Homework—作业。每个步骤里面都包含许多环节,歌曲、诗歌、故事、游戏都是英语课的主要活动形式。对于顽皮的孩子来说,多变的课堂本會充满乐趣和挑战性,关键取决于英语老师的引导作用。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采取大胆创新的方式,一成不变地依赖课本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他们都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歌曲,编写出琅琅上口的英语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热情,许多小学生在课余放学后都会哼上几句英语歌曲,让英语的教学目的在日常小生活中充分体现。例如,我的一个学生,是一个天生的追星小伙子,喜欢明星杰克积逊。他上课总把MP3都带回学校。这样,老师就应该投其所好,巧用他的顽皮,巧妙地向他借MP3然后在课堂一起分享歌曲,同时在唱歌的过程中,把握时机学习英语,学习歌曲里面的单词,老师的机智性课堂教学,不但能够帮助这个孩子,也使感染其他孩子,整个班的学习就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性,孩子学习起来就会感到不拘束。这也能充分体现到新《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融合艺术教育元素,有技巧地利用手段教学英语,使英语教学事半功倍。顽皮的学生在文化语言美的熏陶下,培养个人的艺术情操和品味,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他们日常语言交际能力。
三、支持顽皮孩子的探索活动,在英语课堂上多鼓励孩子游戏和动手
孩子的探索过程,是一种从未知到已知的特殊质变。孩子的探索活动越多样,变化越丰富,探究活动越灵活、新奇,探究活动的成果也越大。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孩子多进行一些诸如小实验之类的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独特思维去思考、去怀疑、去认识自然和社会,满足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说:“顽皮的男孩好,顽皮的女孩巧。”当今时代,人人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可以花费高昂的代价买钢琴、买电脑、请家教,去占据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但从不想想,这样是否符合孩子的特性和本愿。有的家长还向孩子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大学是唯一的智慧之门。
对此,我们再想一想爱迪生童年的那些奇异举动,想一想爱迪生母亲的聪明做法,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顽皮的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只要保护有方、教育得力、引导得当,越顽皮的孩子,将来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不管哪个学科,只要走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我们都能够引导这些孩子积极学习,积极人生。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 篇5
一、注意四个问题, 教师要做好引导。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 也是探索真理、创造发现的起点, 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 才能探索。当前,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学生提不出课题或课题太泛而无从下手。实际上, 每个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问题库, 都隐藏着大量与自然、社会、生活休戚相关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每课都有它独特的价值, 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去发现、研究。因此, 在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 提出的研究专题或问题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和问题,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
2.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自选主题, 自我解决,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 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是, 由于当前学校的硬件建设情况、学生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 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 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大家共享, 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 相互启发, 相互争议, 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3.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很大差异, 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独立学习研究, 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跟踪指导, 及时总结。我们可以在确定小组之后, 召开小组会议, 师生共同商定研究方案, 只有制订详细可行的方案, 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去探究。而在方案中, 要确定几个阶段,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小结, 同时确定下个阶段的任务。
4.同传统的教学不同, 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所起的作用, 因而我们必须注意自身角色转换。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和作为被指导者的学生, 应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里的指导既不同于说教, 又不同于“布置任务”, 而是一种探讨合作, 更多地体现在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方法上, 而不是体现在具体的内容上。
二、挖掘研究因素, 让学生获得成功。
1.以教材为依托, 进行学科整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 使教学的内容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 有助于学生对某一问题形成多角度认识, 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学生模拟角色, 用探究激发兴趣。所谓角色体验, 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模仿某个角色, 从而调动学习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如在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的教学中, 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每组的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 自主选择角色, 自编自导,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 进行积极准备, 课堂气氛浓烈。它有助于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的课堂氛围, 对培育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每个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是大有裨益的。
3.关注社会生活, 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现实生活实际、思想实际, 针对课题难以确定等问题, 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从而确定恰当的课题。指导学生遵循“三个原则”, 坚持“三个联系”:兴趣原则、课题难度适宜原则、可操作原则, 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生命力;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 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三、重新解读教材, 激发学生的兴趣。
政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代性, 教材则相对滞后,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加以重新解读。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规律或问题, 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探究是学生的天性, 每个学生都怀有好奇心。可以说, 在探究中激发的求知欲是学生爱学的重要的内在动力。如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有很多新的提法、新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便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用新观点来重新解读教材, 发现教材的不足, 让学生理解、领会十七大文件的精髓,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主动思维、探究活动, 也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 从而在此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及表达。
四、提供动手机会,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求索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情境教材的兴趣。要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 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以往教材的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 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 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核。新课程理念的教材观认为:学生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 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只是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 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 培养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愿意承认不确定性、批判性思考, 等等。基于对新教材观的认识, 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如学完“社会主义初级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 启发学生利用小结构建知识网络。有的学生把它概括为“五、四、三、二、一”, 即五个概念, 四个地位, 三个作用, 两个体现, 一个决定。有的学生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初步画出网络。
总之, 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又能使课堂较多地呈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 有利于学生形成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习的兴趣。
摘要:职业中专政治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在学校, 即从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意识出发, 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又能使课堂较多地呈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 有利于学生形成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 篇6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弱, 直接影响对新知的获取质量.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需要的是科学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案, 要设计好新课的导入, 为萌发学生探求新知开好头, 铺好路.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逐步过渡的, 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低年级学生对生动形象的教具感兴趣, 恰当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拓宽解题思路.在教学“10以内的连加”时,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采用直观方法导入:出示投影片, 固定显示3只小鸟,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述 (有3只小鸟) ;移动拉片再请同学们说一句话 (又跑来2只小鸟) , 编一道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怎样列式, 得3+2=5;再移动拉片, 请同学们说一句话 (又跑来3只小鸟) , 问合起来共有几只小鸟, 谁会列式, 得3+2+3=8.由此从生活形象的具体事物感知, 导入新课, 认识“10以内的连加”, 在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兴趣的同时, 引导他们思维, 加强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训练.
二、新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在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生成“结论”、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如有题为:“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盒皮, 要将其做成一个高5厘米的长方形铁盒 (无盖) , 它的容积最大是多少?”多数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但如果让学生借助纸板, 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在实践中探索, 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就可以变得比较容易.某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围成怎样的长方体纸盒, 容积才会最大”, 使学生明确“要做成长方体铁盒 (无盖) 的容积最大, 底面必须是正方形, 并且要用上全部材料”.接着, 让学生利用纸板动手剪一剪, 拼一拼, 发现:把长方形纸板先剪成2个正方形, 再把其中1个正方形平均剪成4个长方形, 以正方形做底面, 4个长方形分别做侧面, 围成的长方体纸盒 (无盖) 容积最大, 它的容积是20×20×5=2000 (立方厘米) .由此可见, 如果教师善于用实践、探索的眼光处理教材, 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直观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就能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
三、问题———让学生自我提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科学始于发现问题.在教学生动中我们要善于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探讨问题.
例如, 有一教师在教学完“梯形面积的计算”后, 为了让学生发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提出:“比较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结果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 (a+b) h÷2, 那么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类似的公式计算呢?”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内部联系.教师鼓励提问的学生后,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能否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统一起来.接着, 教师动态演示梯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演变关系, 使学生意识到可以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统一为“‘上底’、‘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一过程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评价———让学生获得自信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 能促进学生追求新目标.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 某教师在教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出示“52+43”让学生计算, 结果一名学困生很快口算出:“52+43=86.”顿时,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大声说:“老师, 她算错了!老师, 她算错了!”这名学生失望地低下头, 十分尴尬.此时教师处理得是否妥当, 将直接影响这名学生的自信心.只听这位老师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着说:“这名同学, 你没有用笔列竖式计算, 而是用口算很快算出结果, 说明你肯动脑筋, 有进步!”其他学生都投来肯定的目光, 这名学生也露出了笑容.紧接着, 教师又鼓励她:“你的口算结果错在哪儿, 请你再口算一次, 相信你会成功的.”这名同学鼓起勇气, 再一次口算结果:“52+43=95.”教师又问:“你是怎么想的?”这名学生说:“5个十加4个十等于90, 2+3等于5, 90加5等于95, 十位上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个位上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多么好的回答啊!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这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让学生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篇7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有针对性地创设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存在于实际生活中, 引起参与学习的需求,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 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学生会兴致很高, 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立刻产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课始, 老师随多媒体课件呈现购物情境直言:“今天, 老师带大家到商店购物好不好?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 你们看, 这里还搞促销呢。”学生很高兴地说:“真的呀, 这个文具盒降价呢, 我们来算算, 实际应该付多少钱?”教师顺势让学生先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 再计算。学生很快就编出应用题:“商店里的一个文具盒原价18元, 促销降价, 现在一个文具盒多少钱?”“商店里现在一个文具盒18元, 比原来降价, 原来一个文具盒多少钱?”这样运用生活情境创设出的应用题比只是文字呈现的应用题更生动、活泼、有趣。在例题教学完后的相应练习中, 教师继续利用例题呈现的情境来强化新知的学习。编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书包原来50元, 先降价, 再涨价, 现在的价钱和原来的价钱是一样吗?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应该是多少钱?”这道题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解答步骤都比例题复杂, 难度也大了, 但由于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呈现的, 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凸现了解题思路, 便于学生正确分析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准确选择解答方法。这样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活实景的形式呈现, 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 关键是教师要关注社会, 关注学生生活, 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 我们应该把学习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片, 优美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从四季更替, 周而复始的规律中, 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认识。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像这样的事例, 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然后放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的学生说:“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傍晚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有的学生说:“每年有十二个月, 一月、二月……十二月, 过了十二月又是一月、二月、三月……不断重复, 无穷无尽。”“每个星期有七天, 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也是这样不断重复的。”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情境中, 教师相机引入新知识的学习:“那么, 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70.7÷33=?”在计算和讨论中, 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这样尽可能创设一些有趣且贴近生活的事例,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 激起了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三、运用生活经验, 解决数学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知识规律, 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 体验研究的价值, 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老师就应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结合教材内容, 创设情境, 设疑引思,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例如, 在教学“前后”时, 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再调换同学的位置, 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 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又如, 在教学“时、分、秒”时, 由于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比较抽象, 因此, 我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 有数跳绳、拍皮球、晃扶拉圈等活动, 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 较好地建立时间概念。尔后, 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 (1) 小华每天睡9 () ; (2) 小红跳绳10下用了7 () ; (3) 小亮吃饭用了20 () ; (4) 小明跑50米用了12 () 等。这样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活动情境,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 篇8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本节课各个自主努力目标,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 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 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摒弃错误, 发现解决新知的办法,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 通过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 能够积极地被同化, 从而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使新知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如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时, 课始我先出示第一个学习目标:今天我们用直尺和线来测量一些图形 (包括规则和不规则图形) 一圈的长度。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随即动手测量。当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后, 我即告诉学生:我们测量的这些封闭图形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得到理解后, 我再出示第二个学习目标:测量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并计算出来。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边的特点很快得出答案;有的一边一边去测量后再计算, 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结果是一样的。我又出示第三个学习目标:比比看, 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和算法, 找到你最喜欢的方法, 练一练。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并比较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法。整个课堂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一个个自主努力目标中, 有效地掌握了新知, 自主参与性得以充分体现。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形成自主参与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关键。所以, 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 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 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节时,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北京赢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 全国人民欢庆的不同场面, 并介绍申奥成功来之不易, 学生的情绪显然受到极大感染。再出示北京是以多数票的绝对优势获得申奥成功的统计表, 提出:算算看, 当时我们北京获得的票数比其他国家城市获得票数多多少呢?学生在兴奋中都急于想知道北京比其他国家城市多多少张票, 学习兴趣再度高涨。从而为本节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带来很好的学习契机。整个一节课, 学生都带着“北京比其他国家多多少张票?”的问题而乐于去算, 带着“北京赢了”的喜悦心情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例如: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 在学生已了解周长的含义后, 放手让学生自己测量, 按自己的测量数据去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通过与其他学生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 从而找到自己喜欢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 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 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 教师巡视时, 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 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 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 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四、着力学习方式的指导, 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篇9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有针对性地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引起参与学习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学生会兴致很高,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立刻产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课始,老师随多媒体课件呈现购物情境直言:“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商店购物好不好?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你们看,这里还搞促销呢。”学生很高兴地说:“真的呀,这个文具盒降价1/9呢,我们来算算,实际应该付多少钱?”教师顺势让学生先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再计算。学生很快就编出应用题:“商店里的一个文具盒原价18元,促销降价1/9,现在一个文具盒多少钱?”“商店里现在一个文具盒18元,比原来降价1/9,原来一个文具盒多少钱?”这样运用生活情境创设出的应用题比只是文字呈现的应用题更生动、活泼、有趣。在例题教学完后的相应练习中,教师继续利用例题呈现的情境来强化新知的学习。编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书包原来50元,先降价1/5,再涨价1/5,现在的价钱和原来的价钱是一样吗?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应该是多少钱?”这道题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解答步骤都比例题复杂,难度也大了,但由于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呈现的,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凸现了解题思路,便于学生正确分析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准确选择解答方法。这样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活实景的形式呈现,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关键是教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片,优美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更替,周而复始的规律中,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认识。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然后放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的学生说:“每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周而复始。”有的学生说:“每年有十二个月,一月、二月……十二月,过了十二月又是一月、二月、三月……不断重复,无穷无尽。”“每个星期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也是这样不断重复的。”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教师相机引入新知识的学习:“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70.7÷33=?”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这样尽可能创设一些有趣且贴近生活的事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激起了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老师就应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前后”时,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再调换同学的位置,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又如,在教學“时、分、秒”时,由于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跳绳、拍皮球、晃扶拉圈等活动,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较好地建立时间概念。尔后,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1)小华每天睡9();(2)小红跳绳10下用了7();(3)小亮吃饭用了20();(4)小明跑50米用了12()等。这样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活动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师应根据“课标”强调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第一小学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 篇10
关键词:儿童,中心,学习主体,探究能力
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动探究意识,通过积极的思考,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解决认知冲突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从量变过渡到质变,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建立过程中,需要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感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促进他们知识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下的高效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通过积极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他们快速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掌握如何运用知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实现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有趣的学习环节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究,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从掌握数学知识的表象过渡到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通过在学习中获得的收获,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了发展,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还要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为了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创设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 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爱学。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高效进行的催化剂。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敢于向教师提问,并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因此,教师要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习数学,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并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探究中掌握学习内容。
2.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想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改变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想要学习新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 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使他们敢于大胆探究,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观点敢于质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握学习的方向,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开展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探究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还要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发现新知识,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分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下列问题:
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用分数表示();
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它的();
一个西瓜切成大小相等的十块,十个人各吃一块,每个人吃了()。
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实际意义,并提高了他们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数学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练习,激发了他们想要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11-08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09-21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08-09
在参与式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09-15
参与式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07
精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06-25
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引领07-31
对参与式教学的思考06-05
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