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学习兴趣(精选11篇)
参与学习兴趣 篇1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 教师们经常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 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 能使观察更加敏锐, 记忆得到加强, 想象力得到丰富。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 才更为有效”, “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 深入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地理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 要真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让他们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很多学生, 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片面, 把学科分为主科、次科, 对地理学习不重视, 无所谓。因此, 要培养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需要做到:
一、在课堂上让同学“动”起来
地理课堂普遍地存在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厚, 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师生互动, 教学互动。教学上常常是引而不发, 启而不发。学生没能置身教学之中, 没能参与课堂的互动之中。因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即调动起来。先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课上来, 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当然, 要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 挖掘教材中吸引同学注意的内容、知识点, 最大程度地调动同学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我国的疆域”的教学, 我国陆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是世界大国之一。为加深同学对我国之大的认识, 课堂中笔者让同学从课文中找找有几处能说明我国面积大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问题一提出, 课堂情况与先前的沉默, 或做其他小动作完全不同, 形成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氛———同学“动”起来了。经过一阵查找, 同学们纷纷发言, 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东西的直线距离;相跨经度的度数, 南北的直线距离, 相跨纬度的度数;我国疆界2万千米, 海岸线18000千米, 两者之和约绕赤道一周等。
笔者不但设法让同学在课堂上“动”起来, 同时也设法让同学在课后“动”起来。又如“中国气候”的教学后, 笔者让学生在班级的正面的黑板上开辟一个“今日天气”栏, 让当天的值日生将从报纸上搜集的当天天气预报以简易天气图的形式, 画在“今日天气”栏上。表面上看, 同学们只是每天在黑板上画画简易天气图, 实际上也是让同学们“动”起来, 让他们逐渐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关心报纸, 关心时事, 关心身边的地理, 关心有用的地理, 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亲近了地理, 对地理产生了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渐渐地把同学的学习注意力、学习的兴趣慢慢地吸引到地理科的学习上来。
二、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学习地理
同学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 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也开始活跃了起来, 同学开始学会了思考,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课堂活动。对于思考的结果, 有的同学会迫不及待地要表现出来, 因此课堂上的气氛也就与以前有了明显不同, 变得更加活跃了, 甚至有点“乱”。他们的发言中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很好的观点和看法。仔细地思考, 从中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并对之加以赞扬或肯定。对于其中的错误则耐心地加以纠正,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同时也能从中很好地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然, 同学们的学习活动中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也不乏一些错误的东西。对此我们更要正确地对待, 如若处理不当, 就可能导致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挫伤, 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导致前功尽弃。例如, “中国行政区划”教学后, 笔者要求同学课后用厚纸板制作一幅“中国行政区拼图”。希望通过手工制作加深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分布位置的了解。然而在上第二节课时却发现很多同学并非自己动手进行“小制作”而是买的拼图, 有违作业的初衷。如何对待这件事呢?是批评吗?批评的话, 是否会挫伤某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或许他们只是对制作和购买现成的意义认识不足。因此, 课堂上笔者仍然对学生作了很大的肯定, 表扬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看到了购买的拼图更方便于拼图, 于是笔者就及时组织全班分组进行行政区的拼图竞赛,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改变评价机制
课堂上学生动了起来, 学习气氛活跃了, 这就为更好地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同学们的思想五花八门, 其中有许多错误的东西, 也不乏有许多闪光点。如何正确地对待, 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牵涉到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思想、思维。对学生的评价应本着能够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习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原则, 不能单纯的从“对”、“错”、“好”、“坏”来评价。评价应该更重视过程而不是只重视结果, 重视创造性而不是重视答案。应从中找出闪光点加以表扬, 给予鼓励。例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水能方面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为了让同学发散思维, 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我国地势是东高西低, 那又会对我国有什么影响?”问题一提出, 同学便活跃了起来, 有的说, 我国将和现在的情况相反, 东部干旱, 西部多雨。有的说, 我国将是大面积的干旱……对于同学们的回答, 首先笔者对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的学习态度予以表扬。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些同学的表现欲。然后针对这个问题指出, 同学们的回答固然有不同的地方, 但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依据, 谁对谁错,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同学都学会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起码他们都知道了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势的分布状况会对该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同学们对于这样的评价也都感到满意, 这就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 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培养同学们学习兴趣只有在学生投入了学习之中, 并参与了学习才能够成为可能。当然, 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力, 而是日积月累之功。只要坚持不懈, 必然会水到渠成。让同学“动”起来, 参与到学习之中, 使之渐渐地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教学中不求“立竿见影”, 只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只希望能“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营造一种开放的教学情景, 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智能德综合素质,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吸引同学参与到教学之中, 是诱发和培养学习兴趣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深挖教材, 把同学的学习注意力吸引进来, 参与到地理的学习和地理的活动之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因势利导;改变评价机制, 一切本着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则, 循序渐进, 坚持不懈, 必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吸引注意力,因势利导,改变评价机制,坚持以恒
参与学习兴趣 篇2
如何多途径提高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新疆喀什市第十一中学 黄新兰
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学习地理的关键。下面结合自己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的经验,谈谈在地理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方法:
一、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活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生活重现与体验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地理的奇妙与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我们强调地理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学科,早在人类出现就接触了地理的范畴。人们重视地理还在于地理和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地理。工作生活的环境、出门看天、哪里的景观多,选择房屋的朝向等,都是地理方面的学问,甚至说到古代的风水学,孔明借东风……一个人学识渊博通常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说地理“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离开地理就寸步难行。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社会上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大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经常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环保、节能,以及身边的巨变如:旅游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交通条件的改善等等,讲给同学听,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
二、备课时积极设置激趣情境
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领域广阔,能活跃学生思维,可在导入新课题时设计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开场白”。教师利用多种多样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状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1.教师要精心设计引言并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兴趣
地理学科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引言吸引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自觉遵守纪律。巧妙的导入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启发思维。
我们通常所说的引言,顾名思义即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地壳运动”一刻时,我们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发现鱼类的化石。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
2.还可以从学生亲身感受过或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出所要讲的内容
如讲“区时”时,教师提出,最近才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很多决赛场次的现场直播都是在凌晨1―2点,难道这些运动员都是半夜起来参加比赛吗?在讲大气的保温作用时,问学生霜冻是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还是阴天的夜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时时有地理知识。这样学起来亲切、具体、生动有味,就会很自然地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巧用故事,激发情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而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设计时能用故事导入的尽量用故事导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真实、生动、形象而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寓故事于地理教学之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日本水俣湾出现猫集体自杀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追问其原因,是由于猫吃了被污染的鱼导致神经错乱,而人又吃了被污染的`鱼,使得人精神受损伤,行动失控,以至死亡。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维持学生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1.巧用谚语、歌诀、顺口溜辅助教学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讲“地下水”时,运用谚语提问:“井水不犯河水吗?”这平常无奇直接了当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趁机给学生讲解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的类型等知识,最后再联系到地表水的知识。不需说明,学生自然已经体会到井水其实是“犯”了河水的。地理歌诀以其精炼简洁、琅琅上口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可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巧用谜语,解决疑难,活跃课堂。
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它曲折有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而且能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培养思维和推断能力。
“地图上的方向”这节内容中,在经纬线画成圆弧形的情况下,南、北两极点如何确定方向是一大难点。这时可用谜语开路。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趣题:“要盖一座楼房,四面都开窗,要求每扇窗户都朝南,请问该在哪里好?”起先,学生会觉得兴奋但又有些莫名其妙。这时通过一则谜语来提示学生:“哪洲不连,哪国也不沾,盖房不用砖瓦,地皮也不出钱(打一地名)”学生对照地图边找边思考,很快猜出谜底“北极点”,然后根据经纬网、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北极点,这正是楼房要盖的地方。学生从而悟出北极点这一位置的与众不同来。同时,反之,也懂得一个人如果是站在南极点,他的前后左右便都是同一个方向――北方。
3.引用诗词成语,使教学生动形象。
要上好一堂课,离开生动精炼的语言是办不到的。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参与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积极地学习心态;高中生;地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用积极的心态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一、提高学生兴趣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
有人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用两队水平相当的学生来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堂内容,唯一不同的是一队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而另一队学生没有学习任务,其实这样的实验,不用想我们都能知道实验结果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很多地方都在实施的一种任务教学法,而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们也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笔者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学习任务单,这个任务单就是我们给学生的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的时候,根据这个任务单上的任务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最终根据学习计划来学习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个明确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能够让他们的学习有序而又有效的进行。
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个专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学习农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学,这个时候我给学生制作了一个任务单,掌握农业的特点,掌握农作物的分布,探究不同的农作物和气候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任务单,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需要怎么做。并且这个任务单在制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要求将学习任务分解成适合高中生操作学习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兴趣要以多样的教学活动为支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的尝试,可以将课堂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比如开展地理读图比赛、地理知识竞赛、小组讨论、辩论、游戏、以及角色扮演、讲故事等等,努力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只有当学生能基本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时候,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对地理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教与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必须要转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将听说读写的培养有机的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去,多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搬教材,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气候类型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并且在该课的一开始,可以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要求,对那些成绩稍差的同学,要求他们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不同的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而对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我则在任务单中要求他们探究不同的气候类型的成因。学会根据特点看气候类型图。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来塑造
在实施地理教学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课堂效率会非常的低下,而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成倍的提高,因为情绪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苦学之不若乐学之,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尤其是这些对地理教育并不认同,学习习惯并不好的的高中生产生乐学、好学的情绪呢?如何才能去除他们对于地理教学的错误认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呢?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风趣的谈吐是非常关键的。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诸如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对那些厚厚的大部头的史书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繁杂的历史年代和繁冗的历史事件,学生更是缺乏兴趣,但是对于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大部分高中生都看的津津有味,对于纪连海所讲的历史,学生就喜欢听。因此在上课的时候,高中生积极的学习兴趣离不开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幽默的谈吐,这两点是让高中生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的关键因素。
比如在讲解农业地域的时候,讲到乳畜业的布局的时候,因为牛奶易变质,所以应当靠近城市分布,但是奶牛场的分布又不能分布在城市内部;并且牛奶不便于长途运输,所以应该靠近交通线路,但是又不能太靠近交通线路,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这两个问题,我用了一个笑话来进行解释:奶牛也需要生活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如果车来车往的,汽车的鸣笛声和嘈噪声过大的话,牛容易受惊,那样,饲养员都成了斗牛士,就没法安心挤奶了,另外奶牛还没有养成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因此奶牛场不能分布在城市里面。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其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香.新课标下学生地理兴趣培养策略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宛冬雪.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宋乐.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参与学习兴趣 篇4
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奇、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低年级学生自始至终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 做到寓教于乐.
一、多动手操作, 使之学有兴趣
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的特征, 即学生在进行分析时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或它们的直接代用物及图形等.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增强学习效果, 而且改变了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有兴趣.例如, 教学“6”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把小棒一根一根地边数边从左往右放, 数到6, 让学生看看说出:表示一共有6根小棒, 有6个一, 也表示最后一根小棒排列的次序是第六.接着让学生用6根小棒摆图形, 学生的兴趣可高了, 摆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图形, 然后有选择地把学生的一部分图形画在黑板上.然后利用这些有用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出:6可以分成1和5, 6可以分成2和4, 6可以分成3和3,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过程中, 伴随着动口动脑, 不仅轻松地学会了6的认识与6的组成, 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从而产生要学数学的念头.
二、多动口表露, 使之思有乐趣
低年级学生爱动口, 他们一旦认为想好了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 就会迫不及待地举手, 他们希望通过发言来获得老师或同学的赞扬.根据低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有更强烈的自我表现的心理这一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并通过老师或同学的赞许使他们感到思有乐趣.例如, 在填空“ () +8=11”时, 要求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说出答案, 而且能相互之间说一说因为和所以.学生在积极的独立思考以后, 又争着与别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当老师说“现在请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告诉大家”时, 学生踊跃举手, 争取发言.有的学生说出, 因为3加8等于11, 所以括号里应该填上3, 因为8加3等于11, 所以填3, 老师赞扬他们说得好, 学生心理美滋滋的, 脸上洋溢着笑容.当有的学生说出:因为11减8等于3, 所以3加8等于11, 因为11减3等于8, 所以3加8等于11, 老师及时地赞许他们能从减法的角度去想, 肯动脑筋, 想得好, 真是聪明的孩子.学生顿时眉飞色舞, 乐不可支.由此, 学生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三、多动态处理, 使之听有趣味
低年级学生爱听带有动作声音色彩的语言, 尤其是在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将应用题的情境或情节做些动态处理, 不但能使学生听之有趣味, 而且对激发学生的思维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在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幻灯、录音机、录像机、多媒体, 等等, 对应用题的情境或情节做一些动态处理, 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条件有限, 教师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做动态处理, 同样也能收到培养兴趣、激发思维的良好效果.例如, 一年级学生对解答诸如“游走5只鸭子, 还剩下3只鸭子, 原来有几只鸭子?”这类逆向叙述题, 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老师一边运用图形卡片, 一边配以形象的模拟动作与生动的声像语言, 唤起学生对应用题情境与情节变换的理解:左手拿着8只鸭子的图形卡片, 右手拿着5只鸭子的图形卡片, 先用动作表示5只鸭子游去的游水动作, 并用嘴巴发出“嘎嘎嘎”的鸭子叫声, 使学生形象地领会到5只鸭子游走了的情景, 以及原地还留下3只鸭子的情景, 使学生从这一动态情境变换中理解了“游走5只鸭子与剩下3只鸭子都是原来一群鸭子中的两个部分”, 从而说出想的过程, 要求原来有几只鸭子, 就是把游走的5只鸭子与剩下的3只合起来.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生都很感兴趣,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 篇5
关键词:兴趣 整合资源 内在需求 任务型 教学模式
一、案例背景
笔者学校目前使用的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提高版)第一册》,它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和培养目标,重在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改的理念下,创设良好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组织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任务型”教学活动,给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实践的任务项目。
笔者的教学对象是中专班的学生,这个班级存在着纪律差、学风不够浓厚等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不管是找学生本人进行交流还是联系家长,效果都是平平。面对这种情况,结合教学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教学,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和归宿感,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和需求。
二、过程描述
1.整合资源,用丰富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Unit 11中Reading A的第一个课时。课前笔者已向学生介绍了电影《Titanic(泰坦尼克号)》,并组织大家观看。因为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有着“梦之船”称号的Titanic的处女航及其沉没。笔者在备课时,发现它的 warming-up部分只有discussion,而没采用这部电影的主题曲。笔者觉得很可惜,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笔者把主题曲和discussion穿插了一下,就立刻把学生带进了学习状态。
然后用Titanic电影图片按倒序排列,第一张图为Titanic的残骸。由教师通过开头提问来引起学生讲故事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试讲,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铺垫。由于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就降低了阅读难度。而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有一举两得的功效。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最后播放一段视频,节选了Titanic撞上冰山后,被截成两节而下沉的情节,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此乃课文阅读高潮部分。
在教学中,教材的教学资源和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节课中,笔者课前认真准备了Titanic电影图片及主题曲,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用生动的音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了解故事,进入学习的状态,真正走进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引导学生参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该课时中,导入的问题笔者用小组讨论和组间PK赛的形式来完成,答对的组别不仅能得到该组的代表物一枚,而且获得第一的组别由于表现突出能得到课堂表现分。这种形式的活动促使绝大多数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得到了思维和口语的锻炼,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能力。
2.教学设计应当科学合理,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
在Reading部分的学习中,笔者分三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在Pre-reading中对Titanic电影图片按倒序排列,第一张图教师以“What happened?”来开头,因为学生对该电影已经有所了解,这样让他们来看图说话,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铺垫。在While-reading时,让学生带着任务用两种方法进行阅读,用Skimming和Scanning来完成有关Titanic的信息填写,学生既能粗略的阅读故事的概要,又能查读到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掌握一些数字和时间代表的意义。在Post-reading中教师播放视频,并对视频作简要解说以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在该部分,阅读的设计强调了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尝试到合作的愉快和获得知识的喜悦。
此外,阅读通过Skimming和Scanning两种方法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细节内容,并通过相关的练习进行巩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学习自学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3.分层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在 Summing-up 环节中,通过Fill in the blank让学生Retell课文。作业布置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分层要求。中下水平的学生课后要求读课文,并且试着复述课文。而稍好的学生不仅如此,还要写一篇关于生命意义的文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倾向性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教育等影响下形成的。仔细分析一下那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而成绩较差的职校男生,他们在困难——不感兴趣——成绩差——更困难——更不感兴趣——成绩更差的轨道上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困难,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在分层作业中,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又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小结
一堂好的英语课首要的一点就是课的有趣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内在需求。除此,教学实践也证明可以通过“学唱英文歌、玩教学游戏、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英语综合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和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真正让学生用感官和心灵去体验英语语言及其运用。
本课为综合阅读课型,笔者认为通过阅读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字词句等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课文阅读之中又超越阅读之外——从阅读材料中学习到更深刻的东西,进而反思,这才是阅读最高的境界。
该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真正收获成功。在开课之初,笔者运用Titanic主题曲和电影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和PK方式完成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的作业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体验到学习英语成功的喜悦感,让学习英语成为他们内在的需求。
当然该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在有所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该节课设计的问题大多是 wh-开头提问,而且答案需要自己来组织语言,这无疑对英语基础不好,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很大的难度,对他们形成了学习障碍,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注意设计多形式的练习,针对中下层学生尽可能设计Yes/No或T/F 等较容易的问题。
有位伟人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由此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作用之大。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效果就更佳。
参与学习兴趣 篇6
一、 巧妙的旁征博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 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商代, 我国的古人就会制造精美的青铜器;夏代就会了酿酒;现在化工学家侯德榜研制成功的联合制碱法被世界定为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化学教学时我们有意渗透这些知识, 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有优势,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比如:我们可以不用火柴, 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 初学化学的学生看到不免会惊呼, 顿时感受到化学的魔幻, 其实只要运用化学知识把这只玻璃棒动点手脚就变成一支能点灯的魔棒了!具体做法是:在高锰酸钾中滴加2-3滴浓硫酸, 用玻璃棒搅拌后去接触灯芯, 酒精灯就被点燃了。再比如:白酒能变成红酒, 可能吗?当然可能!只要在碱性溶液中滴加酚酞, 就可以变色了。
二、创设乐学氛围, 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如何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化学学科的趣味因素, 使教学内容发挥化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如:讲CO2的灭火, 可用以下方法:用一个锥形瓶配上一个单孔塞, 塞子上插入一根带有乳胶管的玻璃管, 再取一支能装入锥形瓶的小试管, 锥形瓶中倒入约四分之一体积的碳酸氢钠溶液, 小试管中倒满浓盐酸, 将小试管竖直放入锥形瓶, 并将塞子塞紧, 迅速翻转过来, 将玻璃管指向火焰, 便会看到大量的二氧化碳泡沫喷出将火焰熄灭。还可以在浓盐酸中加点洗洁精, 以增加泡沫。其次, 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 在一节课上有张有弛, 张弛得当, 有难有易, 难易适中;不随意改变教学内容, 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可见,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也要善于诱导学生从“生疑”到“释疑”, 从而养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化学学科中可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比如, 在教学中, 当我们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 发表他的看法并做出解释时, 学生往往能正确地表述结果但无法做出解释, 或无奈地说:“我感到是这样。”实际上他是通过非逻辑思维得出结论的, 这个时侯, 教师应该鼓励全班同学共同对该生凭直觉得出的结论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间隔, 黄豆与黄豆之间有间隔, 那么分子与分子之间有没有间隔?许多同学只能凭直觉做出判断, 并且多数同学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 他们最终通过实验证明一开始的判断是正确的, 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成功感也油然而生。总之, 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期待, 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值得我们探索和尝试。
四、 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 使其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能做的实验要让学生做,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并从生活中体验化学如何为生活服务, 让同学们可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可以让学生自带生鸡蛋和调料, 学生知道后兴致都很高,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一会儿, 气氛越来越热烈, 同学们欢呼不断, “我的鸡蛋熟了”, “我的鸡蛋好香啊!”同学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同学们会终身难忘。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帮助, 积极思考, 各抒己见, 通力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就是那些平时在班级中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也参与进来,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五、 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延伸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是生动现实、富有意义、具有挑战性的, 我们应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寻找知识与生活情境的结合点, 对现有化学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 让学生贴近生活去学化学, 体会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为学生搭建学化学、用化学的舞台;使学生课外也保持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如联系农田里花木用薄膜盖大棚蔬菜, 蔬菜不会冻坏;让学生联系教材, 知道CO2也能像薄膜那样起保温作用, 从而指导家长更好地做好保温。另外, 我们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观察外面的世界, 让学生看看污染的大气和江河, 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 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能力。
参与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学习兴趣,医学生,有机化学
医学有机化学是高等医科大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学习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以及与医药有关的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用途;同时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有机化学作为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基础课,随着生源的不断扩招、学时数的下降,教学质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南方医科大学每年临床医学、输血、生物信息、生物制药、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学、护理、预防医学、预防食品、预防检验、临床检验等医学专业招生的本科生人数达到近2,000人。然而教学大纲的要求却没有下降,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知识,真正做到保证教学质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次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也由扩招前的小班100多人,增加到了目前的200多人的大班,在课堂上开展互动教学比较费 力,课堂组织 不好会对 上课的效 果有影响[2]。因此,在大班教学中利用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有机化学知识,是每个教授医学有机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者在怎样使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努力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使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教学过程中重视第一堂课
根据教学的安排,新年伊始,有机化学课就要开篇。学生刚从轻松的假期进入到紧张的新学期学习中,良好的开始和过渡是最重要的。有机化学的第一章就是绪论,第一节课教师一般会讲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的自我介绍;第二,介绍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及一些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对医学药学的重要性;第三,有机化学课的特点,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教师的具体授课方法等。第一节课对学生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不必要太过谦虚,应该实事求是的介绍自己,像自己的学历、研究工作、出国经历、发表过的论文以及课题等,尤其对自己擅长的科研工作要详细介绍,给学生打开一扇近便的求知和探索之门。甚至能向一些学生发出邀请参与自己的课题,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探讨一些科研问题。该方法能尽快的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把有机化学大的框架知识和发展史介绍给学生,能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个全面的了解[3,4]。
回顾有机化学的发展史,首先讲到有机化学一词是1808年瑞典化学家柏齐利乌斯提出来的,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知的有机化合物达到3,000多万个,常用的化 学反应达 到200多个。从19022005年共97次Nobel化学奖中,约有25项是有机合成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有机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二是从1858到1916年的“经典”有机化学时期;三是从1916年至今的 现代有机 化学时期[4]。有机化学经历了高速的发展阶段,正在不断地改变人民的生活。现代有机化学不是局限于以前的纯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趋严重,先后出现了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元素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和立体化学。把有机化学课程与交叉学科的相互密切关系一一简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有机化学的高度重视。让学生了解医学医药类科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起能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
2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促进自主学习
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自己来解决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改被动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为自主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显的尤为重要。在一般的教学考核中,教师一般将成绩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主要来源于期中和期末成绩;另外一种重要的成绩就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考勤、作业、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的合理给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多年的教学中,作者一直有一个特色的评分方式。针对选用的教材,鼓励大家在发现教材中的错误,哪怕是标点符号的错误。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教材中的错误,必须仔细地研读课本,同时还要找相关的专业书比较,反复的阅读、理解、考虑才能判断一个错误。同样的错误先提出的同学得到加分,所以大家能独立自主的学习,不会像做作业一样出现抄袭的现象。实验成绩的给分主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而不是只看实验报告。在每个学期的学生纠错课本中,学生一般会找到明显的标点符号错误或文字错误20余处,介绍知识点错误2-3处,课外习题或答案不严谨10余处。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将教师由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每个学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设置几个专题给同学们自学,查阅资料,相互探讨。最后在课堂讲解自己的所学所想所得。这一过程可以归纳为,设置专题查阅资料-学生整理资料-小组探讨-学生课堂讲解-教师点评。学生能很好的参与教学的章节是第六章醇酚醚,因为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对醇酚的性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因此每个小组都能自己 查阅资料,并做出漂亮的PPT,能简单详细地介绍醇酚的结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但是醇分子内脱水成烯,伴有重排的反应是本章的难点,学生还是难于讲透,教师需要在后面的总结中强调。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主动性,为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热情不足。上课时有睡觉的,玩手机的、看电脑的、玩游戏的,可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比如每次讲解新内容之前对上节课讲的内容进行复习总结,承前启后,加强记忆的同时为本节课新内容的讲解做准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教师从旁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教师上节课的课件进行改编,自己重新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把前面讲过的内容重述总结出来,教师最后可以进行补充完善。还有就是化合物的命名,每个章节基本上都有化合物的命名,书上的命名原则讲的已经很清楚,很有条例。教师可以给出分子结构式,给出自己的PPT,让学生预习后来给大家讲命名的步骤并给出结果,在讲完之后,允许学生纠错,同时允许其他学生补充遗漏,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记忆深刻。让学生参与到简单教学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多样性,实现师生互动,师生互换,气氛融洽,能很好的跟学生沟通。能有限地减少厌学、逃学现象的发生;通过每学期不定时的点名10次,发现学生很少出现无故缺课逃课现象。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同时为学生展示自己魅力提供了平台,为锻炼学生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近4年来同一专业 的学生学 习成绩进 行分析,发现:从2010-2011学年开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考试成绩有大幅提高,平均分由原来的60多分提高到了70多分,将近80分;考试通过率超过90%,数据见表1。
4科研教学,鼓励参加各种化学类的相关竞赛
在国外的教学培养中,像以色列的初中高中教育就有很多类似夏令营,鼓励初中生,高中生在课余参观一些大学的研究室,一些课题组的实验室,与科学家面对面的交流,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为以后的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科研教学对学生的成才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国内,大学生也很想参与科研课题,尽早地接触最前沿的研究。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尽早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来,可以在班级中建立科研兴趣小组。通过与教师共同经历科研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并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实践心得,来激励其他同学提高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以后学生的升学考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从2001年起,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主办广东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简称生化技能大赛),每年一次。作者所在院校学生在化学教师的鼓励下参与竞赛的热情持续高涨。每年都有1、2、3等奖的获得者。通过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学生能自主学习化学及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及技术应用,培养了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实验设计、分析和生化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建设,营造了浓厚学术氛围。
参与阅读培养兴趣 篇8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 借助图像、实物、语言、乐曲来再现美的情境, 能渲染气氛,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我绘制了精美的西沙群岛风景彩画, 录制了配乐朗诵, 让学生听着配乐朗诵来观赏西沙群岛风光。在声、乐、图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二、积极质疑, 激发兴趣
质疑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 就会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探索。所以, 在教学中, 我大胆地将质疑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 积极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等,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问题, 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共同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问题出自学生自己的探究, 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成就感, 因而更有表现欲, 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 我先出示“沉默”二字, 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对沉默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沉默就是不说话, 不发出声音。”有的说:“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在默默思考。”……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 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引出课题《可贵的沉默》, 激发学生进行再次思考:“文中的沉默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将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紧紧联系起来,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组织表演, 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 这些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 如《小猴子种果树》《小珊迪》《将相和》等。天真活泼的儿童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他们对扮演这类课文中的角色很感兴趣。为此, 我根据课文特点, 顺应学生的需求, 创设表演良机, 促进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 我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一人扮演船夫, 另外三人扮演游客。船夫吆喝, 请游客上自己的小艇, 游客上小艇之后也可以向船夫询问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四人准备好之后, 教师用同样的方式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情境教学使文本就变得更有情味了,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开展辩论, 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注重参与探究 篇9
一、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参与
现代师生关系应以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地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为基础,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同时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 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严格的要求。
良好的师生情感和民主、亲切、愉陕、合作的课堂气象对当代高中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真挚的爱生之情去换取学生的好感, 当我们在和学生交谈时, 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学生的表情, 去分析他们的语言内涵, 就可以探索出他们的一些心理特征, 我在教一个“希望班” (差生班) 的时候, 经常和差生交谈, 在谈话的过程中我逐步发现:普遍的差生在学习上都存在着心理障碍, 都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 都具有压抑心理、惰性心理和逆反心理, 于是我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使学生乐于与我交流情感,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上尽量发扬民主, 让学生在充满关怀、支持、鼓励的氛围中学习,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制定教学方法, 面对后进生不讽刺, 不挖苦、不歧视、不冷落、对后进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 换取学生心理的亲近,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增强。
二、激发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 兴趣促使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感因素, 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 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 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般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 揭露它的新颖、奇异, 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和方法美, 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 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和简洁美, 与此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创新所遵循的和谐统一, 到不和谐统一, 又在高的层次上取得统一的美学创造规律。
2.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科学的工具,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 已充分显示出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本质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其价值取向是多极的。
3.让生活走进数学。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数学的本质来说, 新知识是建立旧知识的基础上, 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 完全从抽象到抽象, 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 在有关内容教学中, 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留足参与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 坚持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一定的创新潜能, 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 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的放松,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 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说话、记笔记。
四、把握课型、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分析、类比、思考, 以“问题”来激发求知欲望, 运用对比法, 帮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 都是前人匠心独具的精神产品。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 增强创造力。例如, 在概念教学时, 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材上的定义常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使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从而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在公式定理教学时, 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讲授问题的多种解法时, 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 使学生能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解法, 进行优劣评价, 从比较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参与学习兴趣 篇10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学生——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率的关键,也是深化教改的迫切需求。
更新观念,让活动体现学生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爱好。作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共同的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凸显主体,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足够大的展示舞台,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思、多动、多练、多探,而教师则隐退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兴趣——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让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关键。
在活动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是游戏导人,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游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中国大舞台这一活动中,教师可利用电脑制作课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界面:在一幅中国地图上,用身着民族服饰的人物图像标注出少数民族地区,并在每个图像上都链接上相关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民俗习惯等。游戏开始时,由学生参与有关少数民族的抢答题,回答正确的学生可自选进入一个民族村。如藏族村,用鼠标点击进入超链接,可以欣赏到西藏圣洁的布达拉宫、洁白的哈达、热情的锅庄、美味的酥油茶、青稞酒等影像资料。退出这一民族村时,电脑在这民族村上标上代表这一学生的记号,表示已游览过。其他同学可继续答题,循环游戏。
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情绪体验,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自主探究学习的“利器”。
二是以疑促思,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小到对课题、内容的质疑,大到选主题、选课型的尝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纸艺玫瑰的活动中,教师预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上一枝做好的纸玫瑰,学生很感兴趣,但又不知道怎样去做。这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制作方法,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本人在活动时,先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桌上的玫瑰,并鼓励他们动手拆开教具,仔细观察,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集思广益。
事实证明,这样的激趣方式,孩子们是很乐意接受的。他们小心翼翼地拆开玫瑰,细细地观察,热烈地讨论……这时,如教师适时地、恰到好处地给予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那孩子们的主动探究兴趣就被完全调动起来了。
三是巧设悬念,激发自主创新能力。
教师上课的主要职责是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不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因此,必须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民主的人际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在走进老游戏——翻花绳的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翻花绳技巧,课上我表演了3个较复杂的花绳游戏,吊足孩子的胃口,当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准备尝试时,我却故意不教,提出让他们课后去自学一种新的翻花绳式样,用来和我交换,使教学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这样做,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是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和鲜活的生活经验。它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发现、反思,在生活中观察、调查、访谈、探究,在实践中设计、制作、试验、操作。教师在活动中要渗透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参与活动。
三、评价—一成功的基石
评价是综合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同时也关注实践活动的结果。这就要形成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教师的正确评价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以及家长的激励评价,同样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方位、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灵动、精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天地,同时也成为激发学生参与兴趣,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大舞台。它带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更多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 篇11
一、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 体育课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解动作, 强调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练习, 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新课程标准指出, 体育教学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 在体育活动中练就强健的体魄。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 对于一些学生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项目, 可以采用不同形式, 达到相同的训练目的, 且不可硬性强求, 否则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使学生心生厌倦。要教会学生技术、要领, 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不能放羊式地任由学生自由玩耍, 那样学生就不能提高体育能力。在进行技术教学前, 教师还需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从学生出发, 合理安排课时的运动负荷, 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田径运动项目跑时, 绝大多数学生对跑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使学生达到运动量, 又不至于乏味, 我改变了惯用方法, 采用接力跑、合作跑等方式, 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 乐于练习, 在跑时就会思考如何能协调得更好, 让自己组的成绩更优秀, 同时优胜者树立了自信心, 爱上了体育课。
二、明确教学目标, 树立任务意识
教学要有目标, 学习要有目的, 有目标才能有方向, 有目的才能有动机。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能够增强体质, 小到对自己大到对国家都有好处, 从而使学生刻苦锻炼。每一节课上, 都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在老师讲授完动作并示范后, 积极学习和练习, 这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与学的结合, 它能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在强烈解决任务的动力驱动下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以任务的完成检验学习过程的效果,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运用的学习体系, 形成良性循环。
如在学习铅球时, 由于滑步推铅球的技术比较复杂, 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课上,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了不同任务, 如体质比较好的学生, 要在掌握要领的基础上把握技巧;体质一般的学生, 要掌握基本动作。我在做了示范并分解了动作后, 让学生带着任务练习。因为任务不同, 学生都乐于练习, 对于动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进行了矫正, 通过反复练习, 不同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很多学生都超出了任务要求, 学习效果很好。
三、运用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参与
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成不变,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终身爱好体育奠定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练习任务, 锻炼身体, 从而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如在开始上课时, 我往往让学生先做一组音伴操, 学生随着音乐节奏自己创编各种动作组合的健身操, 作为准备活动, 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热身的目的。也可以语伴操, 如教师说: “天亮了, 闹钟响了。”学生可以做伸展运动等动作。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 将学生的体能与智能结合起来, 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合理利用游戏和比赛
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 开展一些比赛性的活动或游戏, 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如在跑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分组来回跑、接力赛、挑战赛等;跳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看谁跳得远刺激学生开发潜能; 篮球教学时, 可以比一比, 看谁投得准, 等等。这样寓教于乐, 学生可以放松心情, 不觉得体育活动是一种负担, 反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并且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会了合作与竞争。
3.选择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学生不喜欢重复而单调的练习, 不断变换练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新奇, 始终对体育有一种期待。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影响学生的心情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喜欢上一门课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让学生始终不知道你下一步的套路, 让他有期待才能有兴趣。如在教学跑时, 如果只是让学生练习跑这一种形式, 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没意思, 兴趣不高, 若变换, 如竞走、侧身跑、变速跑等形式, 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新鲜, 提高兴趣, 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参与学习兴趣】推荐阅读:
参与学习活动11-12
学习参与行为12-07
学生学习参与度10-18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11-08
语文参与式学习活动07-05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08-31
运动参与兴趣10-13
在参与式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09-15
参与式教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