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参与

2024-10-15

校长参与(共3篇)

校长参与 篇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如何使中小学校长迅速成长, 引领教师提升育人质量和教学水平, 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培训者和校长共同关注的命题。影响校长培训实效的因素除培训模式、内容、导向外, 还有校长的参与度、积极性、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力度等因素。而传统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经常存在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导向功利化等弊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校长的培训模式和方法也要根据新的情况而有所改进。既不能固守以往的做法不变, 也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模式、方式、方法;要继承, 更要改革与创新。在培训过程中某一个培训者可以运用多种模式、方式、方法, 某门课程也可以运用多种模式、方式、方法。笔者认为, 在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中, 不仅要参训校长人在, 更要参训校长心在, 使其主动投入到培训中, 从而提高培训实效, 迅速促成校长专业化的提升。

一、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概述

所谓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 即培训活动以参训校长为中心, 融教育教学新理念、校长专业知识技能、管理经验于参与式活动之中, 强调参训校长主动、平等参与培训活动, 主张参训校长与培训者、校长与校长之间的交流合作, 充分关注校长已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让校长通过培训活动自主整合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自主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学校管理和发展新理念, 以及知识技能体系。

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结合校长管理、教育教学实际,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 能够引领校长个体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和群体活动中学习、反思、交流, 既是校长自身专业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作用下自觉、自愿、主动的学习, 也是他们能够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这种培训模式与策略既可运用于校长培训, 当然也可以运用于教师培训, 甚至更多是后者, 因为教师队伍比校长队伍要庞大得多。

二、实施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的理由

1. 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是由校长参加培训目标决定的

不管是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 还是研修培训, 最终目的都不是拿到培训证书, 而是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 帮助校长获得自身发展。所以培训模式应该从校长的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 让校长主动地参与培训, 高效完成培训目标。

2. 传统的“满堂灌”呼唤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

即使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形势下, 现实中不少培训却仍然采用与这些理念不相符合培训模式、方式、方法, 偏重集中统一, 忽视成人学习的特点, 传统的大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每每可见。这样的培训给予受训校长互动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很少, 有的参与式活动也仅仅流于形式, 没有实质性意义。

3. 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培训中, 忽视校长培训实际需求的现象比较常见, 表现为校长培训以培训者为中心, 关注培训者做了什么, 给校长传授了什么, 提供了什么, 而培训前期缺乏对校长的需求及培训后水平提高状况的调研和分析。同时培训内容多是基于讲授者的提供能力及其科研成果, 而忽视了校长的实际需要和对培训的期望, 这样的培训有时会影响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也会降低培训的效果。

三、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的实践操作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培训方式的不断改革, 参与式校长培训模式与策略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培训模式与策略, 已被很多培训者所认同, 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笔者结合自己参与培训的实践, 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实施策略和措施, 提高校长培训实效。

1. 共同参与交流模式与策略

在参与交流培训模式与策略中, 培训者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为“学员学习的协作者、促进者”。它强调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要进行多向交流与互动, 运用多种手段调动校长参与各项培训活动, 发挥校长的主体性。要把校长彼此之间关注的角度、认识的差异视为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库, 共同针对学校管理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性交流、质疑, 引领学员理性地思考问题。

在培训一开始应该对受训的校长培训需求和工作的困惑、难题及普遍关注的热点进行调查、综合与分析, 通过“校长培训需求情况调查”把情况、问题、热点、焦点及校长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展现给受训的校长们, 促使培训者、受训校长之间就这些问题相互交流, 促进反思, 并在反思中生成新知识。参与交流是从校长的需要出发, 把校长视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把这些问题编成几大专题, 把受训的校长分成相应的小组, 每组研讨一个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里提出解决的策略, 然后互传给另一组, 另一组的校长继续作答, 但解决的策略不能重复……这些问题在各小组中传遍之后, 就有了大量珍贵的解决策略。每个小组的代表把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发言, 供全体受训的校长们分享。最后的活动总结是培训者与参训校长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的收获, 评价培训学习的效果,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共同参与交流的培训模式, 主要以小组交流为主, 充分挖掘每个校长的创造潜能, 提出解决问题的多方面见解, 形成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的共同交流活动分享经验, 并开拓想象的空间, 促使受训校长对自身经验的重新评价定位后, 积极寻求与他人思想的对话, 产生学校管理、决策、发展的智慧火花。

共同参与交流的培训模式很适用四五十人的校长培训, 要有能够激发校长讨论兴趣的开放性问题。培训者要有较强的课程设计和随机调控的能力, 有民主的作风和收放有度的组织才能。当然, 同时也要求参训校长要以放的心态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来配合。

2. 把真实课堂搬进校长培训模式

把真实课堂搬到校长培训中来, 关注校长需求, 走进学校, 以创建有效课堂为着眼点, 体验评价课堂, 是新形势下校长培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有利于校长从事务堆中解脱出来, 真正实现向专家型校长角色的转变。从真实的常规课堂中, 校长们领略到学校的办学, 教师实施新课程, 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 以及整个师生互动和学校风貌, 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培训效果自然好。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与默会性的认识也正被回归课堂的校长培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 这可能正是回归课堂很容易被参训者所广泛接受的真正原因。

3. 案例研究分析模式

案例研究分析模式, 即通过剖析发生在校长身边的教育管理事件来提高校长专业能力的培训方式。由于案例是发生在受训校长实际工作中的事情, 受训校长能够设身处地, 不必真正深入管理实践就能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问题。与此同时, 受训校长身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能训练他们处理各种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增强直面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的本领。

选择真实、典型又有启发性的案例, 供大家共同思考分析之后, 培训者要进行总结点评, 并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对参训校长提出殷切的希望, 从而提高参训校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4. 严格管理下外在驱动参与策略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在的严格组织管理就是外因, 是校长培训取得高效的必要条件。人的成长往往是逼出来的, 校长的成长也不例外。校长平时是管理者, 管理教师、学生及其他教育资源, 所以培训机构、培训者必须对校长培训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也有利于提高培训实效;相反, 组织管理松散是培训低效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对校长培训的管理中, 开班之初即向大家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考核办法, 并将考核分过程管理考核和结业考核。过程管理考核具体包括:在座位的安排上, 打印好参训校长名字纸牌粘贴在桌子的左上角, 对号入座, 固定位置;每半天考勤两次, 每周两次及时公布、反馈考勤结果及相关信息, 缺勤累积达到一定数量不准结业且要参加下期培训 (补训) ;还有结合培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研讨交流时发言的踊跃程度及广度、深度等。结业考核主要是书面文字资料, 包括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个别参训校长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 如在教室里吸烟并随便扔烟蒂, 不注意礼仪、个人形象及内在修养, 需要培训者有针对性地强调、做思想工作。当然做思想工作要讲艺术性、方式、方法, 幽默委婉的批评教育效果更好。这种严格的管理考核和要求, 能够保证受训校长的高度参与、高度投入, 有利于培训效率、效果的提升。

校长参与 篇2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从1999年12月开始启动, 在临夏州的东乡、康乐、和政和积石山四个少数民族县进行试点。项目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提倡自主参与, 强调积极主动和亲历实践的重要性。项目的参与式教育教学理念与我国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实施, 使得当地的教学从观念、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教师的角色与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科学、正确的评价教师的工作, 必将影响到参与式教学改革的落实与推广。

2 研究范围与方法

(1) 范围:

笔者确定了临夏地区中英项目四个项目县之一的康乐县为研究地区。时间从2004年9月13日——15日,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小学校长与教师。

(2) 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教师问卷120份;校长问卷60份, 采用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法。其中校长问卷60份, 回收59份, 回收率98.3 %;教师问卷120份, 回收117份, 回收率97.5%。

访谈:访谈小学校长4人, 教师30人, 其中对教师的访谈时间比较多, 因为我校有中英项目的临夏康乐学员班, 为笔者的访谈提供了便利。

文献研究:为了了解当地在中英项目实施之前教师评价的状况, 笔者查阅了当地学校的教师评价档案以及有关的文献。

3 来自教师的调查

3.1 项目实施前

我校受中英项目委托, 在四个项目县共招收了120名在职教师来我校学习, 在这些学员中, 有30多位是康乐县的。为了了解项目实施前校长评价教师对教师产生的影响及教师的看法, 笔者与这些学员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3.1.1 项目实施前教师对教师评价工作的态度

根据调查的信息, 在项目实施之前, 所调查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在学期末进行的, 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 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奖惩挂钩;评价者主要是校长及管理人员, 教师的自我评价对评价结果影响很小,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评价的全过程;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对教师评价不满意者居多。70%的教师对评价感到有压力, 对学校的评价工作持消极心理。

3.1.2 项目实施前, 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情况

调查表明, 在项目实施前, 有66.1%的教师反映, 教师评价对其专业发展没有关注;有21%的教师认为关注较少;非常关注的1.8%;关注较多的9.1%。

3.2 中英项目实施后

为了了解项目实施后校长评价教师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笔者在康乐县的项目学校随机对12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项目实施后, 教师对校长评价教师所持的态度、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情况、教师评价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影响、对教师教学改革是否有促进作用四个方面。笔者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1) 项目实施后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情况统计。

项目实施后, 教师评价非常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为21.3%;关注较多的为54.7%;没有关注的为9.4%;较少关注的为14.5%。这表明, 项目实施之后,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已经开始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转变了。

(2) 项目实施后, 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的调查结果:

由表中可以看出来, 教师们认为参与式教学实施后的教师评价, 对个人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依次为:改变教育观念、强化教师责任感、指明教师努力方向、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研能力、拓展新知识。所选择的人数占总数的比例依次为:61.5%、49.6%、47%、45.2%、42.7%、39.3%、22%。大部分被调查教师认为, 项目实施后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3) 项目实施后, 教师评价对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的影响的调查结果:

关于教师评价是否有利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调查显示, 有69人认为本校的教师评价不利于参与式教学的进行, 占59%。有48人认为本校的教师评价有利于参与式教学的进行, 占41%。

有77.8%的教师愿意实施参与式教学, 认为参与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比较融洽,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有22%的教师不愿意进行参与式教学。在访谈中, 他们谈到, 他们认为参与式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一定的影响, 进行参与式教学会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有5.4%的教师认为要根据学校的要求来考虑。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使用参与式教学的教师只有35.7%, 64.2%的教师仍然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4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 项目实施后, 校长对教师的评价有很多的变化:

(1) 从校长评价教师的目的来看, 被调查的教师中有59.3%的教师反映学校的教师评价的目的已趋向诊断与改进, 评价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而不单单为了评等、排名。有部分学校的校内教师评价已经在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方式了。

(2) 有68.6%的学校不再像原来那样只关注结果评价, 更重视过程性的评价, 注重通过灵活的评价方式, 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的工作、学习与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让教师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指导教师进步。

(3) 在教师评价主体上, 被调查的学校校长有很多已经改变了以前单独由校长评价教师的状态, 将校长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家长的评价都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中, 为教师的成长着想。根据调查, 让学生参加教师评价的占10%、教师同行评价的占69.4%、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占61%、教师自评占28.8%。尤其是项目倡导的“快乐校园活动”, 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这种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改进、发展的信息, 有助于教师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也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

(4) 从对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来看, 参与式教学实施后, 由于参与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度的问题, 因此使得当地的校长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重视教师的教, 又关注学生的学。调查显示校长评价课堂教学时关注教师的教, 原来占96.5%;关注学生行为的只有10.3%。项目实施参与式教学后, 校长评价课堂教学时关注学生行为的上升到了69.5%。初步建立了“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调查中笔者发现, 虽然项目实施之后, 对当地的校长评价教师评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地参与式教学改革逐步见成效的同时, 教师评价仍然不尽如人意, 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也严重制约了参与式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 王卫东.基础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M]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3]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宋中英.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一种理念[M].上海教育科研:2003 (7)

[5]罗锋艳.新课改中教师角色与评价的变化[M].职教论坛, 2004

校长参与 篇3

从历史上看, 我国很早就有学生承担学校劳务、参与私学的日常管理活动。宋代书院的管理人员多由学生选择, 或由学生轮流担任。到了近代,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提出“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北大的管理, 开创了我国学生参与现代大学管理的先河。[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1919年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自治”的概念, 所谓自治, 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从学校这方面来说, 就是为学生提供机会, 使学生具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从法制角度看,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主体系中的根基。在倡导“民主”“法制”的当今社会, 中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组织形式, 理应顺应这一趋势。同时,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规定:儿童系指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显然, 中学生在国际上被定义为儿童。而其第十二条又规定:“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此外, 该公约为了保护儿童, 规定了儿童四大基本权利:生存权、保护权、参与权和发展权。故此, 中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得以以法律的形式确立。[2]

从国际经验看, 在西方, 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影响, 社会与学校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人的价值与权利意识。在该背景下, 学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参与学校管理早已成为一种制度。20世纪70年代中期, 有的西方国家 (比利时1974年、意大利1974年、法国1975年) 第一次通过了旨在确保教育管理民主化和保证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其他社会各界通过专门性机构广泛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文件。到70年代末, 几乎所有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颁布了相应法律。有些国家, 如西班牙, 甚至把这一权利写入宪法。[2]

基于上述理由, 在我国中学引入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很有必要。

学生校长助理制度, 作为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搭建校方与学生直接沟通的平台,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让学生感受民主的存在, 增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兴趣。 (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校长助理团给中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管理, 对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 增强沟通、协调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通过学生校长助理团反映的都是各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饮食等方面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可直接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 (4) 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学生校长助理来自各个年级、各个班级, 他们最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最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也能够从学生的视角来反映校长在日常管理中不易发现的一些问题, 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5) 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推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是学校加强民主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使学校管理更贴近学生实际, 更具育人功能, 也更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1]

二、中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现状

目前, 国内中学大都设立学生会、团委来开展学生工作, 培养学生能力, 起到沟通学校与学生的作用。而这一模式在实际的民主管理中效果欠佳。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1) “从上而下”内容单一。由学校行政部门主导的学生管理方式主要以班级为单位, 班委和班主任共同参与管理。一般情况下, 这一途径反映并解决较多的是关于学生学习、校规校纪等方面的问题, 而其他方面比如校风学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后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解决效果甚微。在这一管理模式中, 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较浅, 范围较窄, 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 “从下而上”效率较低。由学生会、校团委主导的学生民主管理模式相较于班级学生民主管理来说, 更加主动, 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 包括校园活动、常规检查、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5]但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 范围局限, 在不参与或者甚少参与校园活动的学生群体中效果不明显;第二, 组织内部产生了官僚化的倾向, 一些学生干部为学生服务的观念较为淡薄, 仅仅把在学生会工作视为一种经历, 甚至是逃课、逃操、逃早读的理由。有的学生干部缺乏学习意识, 不能正确处理文化课和学生会工作的关系, 不能积极主动地充实自己。同时缺乏责任意识, 上传下达的工作不到位, 真正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工作做得少, 出谋划策的工作做得少, 服务学生的观念树得不牢。[6]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 参与热情不高。在很多学生眼里, 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浪费时间的表现。同时, 现今大多数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十分依赖教师和家长, 缺乏独立意识以及对于自己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观念, 这些都造成了对于自身权益的漠不关心, 对于管理工作的参与热情不高。[7] (2) 参与作用不大。在部分中学, 学生可以通过一年一次的学生代表大会, 以班级为单位上交提案, 在提案中提出自己对学校建设或学生组织管理的建议, 但提出的建议往往得不到落实且召开大会的程序繁琐、解决问题效率较低、反馈不及时。

近年来, 我国很多高校积极探索与学生沟通的新渠道, 并先后创建了一些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学生校长助理制度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得到不少高校的肯定, 目前已在安徽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设立, 并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 国内少数中学也已在校内推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 其中部分中学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比如青岛第五十八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东营中学、江西靖安中学、浙江宁波中学等。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该制度的优越性与可行性。但目前学生校长助理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三、怀化市第三中学学生校长助理团制度的实践

怀化市第三中学设立学生校长助理是为了拓宽学校和学生的沟通渠道, 构建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反馈体系, 建立好学校领导与学生直接联系的桥梁, 在学校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听取学生意见, 让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 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 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和效能建设, 体现怀化市第三中学“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出类拔萃”的育人理念。

在此背景下, 怀化市第三中学首届学生校长助理团于2015年9月成立。首届学生校长助理团书记由团委书记推荐, 其余成员经申请和面试选拔, 最后在成立大会上由校长统一颁发聘书。助理团成员在筹建期间, 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明确了工作目标。成立后,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 收集意见

收集学生意见及建议, 及时联络并协调相关部门答复、处理。在前期准备中, 通过分工, 助理团制作了调查问卷, 并在高一、高二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收集问卷后, 对客观题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对主观题的回答进行收集与汇总, 并将其中具有实际价值的问题形成了提案。

(二) 开展调研

结合学校重点工作和学生关注热点, 协同有关部门开展调研。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助理团利用来自学生的天然优势深入实地调研。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随机采访, 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如有学生提出食堂的饭菜有待改进, 学生校长助理于当天在食堂就餐, 并询问其他在食堂就餐的学生对食堂的态度。

(三) 解决问题

与职能部门密切合作, 帮助学生解决其关心的问题和困难。在形成了提案后, 学生校长助理及时咨询了校领导, 与校长、团委书记进行了讨论, 并将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领导。在问题反映后, 学生校长助理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跟踪, 及时将校方的举措予以总结, 并向学生宣传通报。

(四) 介绍政策

积极向学生宣传介绍学校有关学生发展的政策与举措。在解决学生提出问题的后期, 学生校长助理在与校长进行讨论后意识到部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对此, 学生校长助理会于下次交流会上就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行交流与讨论, 并向全校学生发起“做文明三中人”的倡议。

(五) 交流研讨

与校领导、学生代表等召开交流会, 进行沟通和专题研讨。学生校长助理每月会与校领导在座谈会上进行交流讨论, 届时, 部分班级的团支书会作为各班的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并将会议精神转达给班级学生, 保证了全校学生接受学生校长助理的服务。除此之外, 学生校长助理会经常前往领导办公室, 接受学校新的思想, 以便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在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实践中, 建立并形成了专门的沟通机制 (见图1) 。

在实践中, 助理团成员把自己定位为联络员、宣传员与服务员。作为联络员, 架起学生与校领导之间的桥梁, 让校领导更好地把握学生动态, 同时也方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校领导。作为宣传员, 学生校长助理会发动各班团支书, 深入学生群体, 做到“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站在学生的角度, 在学生中树立一批以身作则的榜样, 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校的育人理念。[8]作为服务员, 会就学生宿舍热水供应时间过短、食堂饭菜不可口、校园主干道垃圾桶损坏、厕所水管和地砖损坏等涉及学生生活的问题予以收集总结, 以最快的速度反映至学校有关部门, 并跟进学校的解决情况, 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令学生没有想到的是, 在问题反映后, 几天内就得到了解决。如学校厕所设施、校园路灯等问题就得到了迅速的解决。

学生校长助理团在成立以来, 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活动多次, 初步在学生与校领导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拉近了学生与校领导之间的距离, 和谐的校园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同时,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提高, 校园主人翁意识在不断加强, 向助理团提出建议的学生不断增多, 学生也对学校的相关制度表示理解。

四、完善中学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的建议

(一) 创新与外界交流、宣传的形式和方法

学生校长助理制度作为一个新鲜事物, 在中学校园引起了较高的关注, 但大多数的学生对学生助理制度缺乏清晰认识, 为此, 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交流, 具体措施包括: (1) 在校园主干道通过海报等形式对学生助理的工作成果及内容进行展示, 增强校内师生对学生校长助理团的了解,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热情; (2) 利用校园广播站及电视台的传播手段, 将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过程进展或结果进行展示; (3) 在学校公告栏及各班级张贴每次交流会提出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落实情况; (4) 在学校网站中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团”专栏, 便于宣传; (5) 创建学生“校长助理”工作室, 进一步完善学生“校长助理”的相关工作制度和选拔机制, 通过定期调研、微博等一系列崭新的交流方式,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使学生“校长助理”这一制度能够真正规范、高效、持续运行和发展。

(二) 完善学生校长助理的竞聘机制

与其他学生组织成员不同, 学生校长助理需要极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要能及时处理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 宣传学校政策, 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不耽误学校的正常工作及自己的学习。那么, 如何从学生中选拔出优秀人才当选校长助理?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竞聘机制, 制定学生校长助理竞聘上岗方案, 公布竞聘职位、职位数量、竞聘条件、竞聘方法、竞聘步骤等。申报的学生需要经历个人申报、资格审查、竞职演讲、民意测评、面试答辩和考察、聘前公示等环节才能走上学生校长助理岗位。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自愿、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 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

(三) 拓展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

在实践中, 中学生参与管理的层次较低, 范围较窄, 方式单一, 影响力有限。参与管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学校后勤方面的具体问题, 目前关于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如关于阅览课的开设、学生评价教师敬业情况等问题还有待下一步的落实。另外, 在拟定提案的过程中, 发现部分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素质而不是学校管理。如有学生反映校园主干道上放学时垃圾较多, 对这一问题, 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加设保洁力度, 而助理团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卫生意识不强。

目前, 学生校长助理团主要通过座谈会的形式, 每月与校领导进行交流。每次交流会邀请校领导及班级团支书参加交流会, 在会上校领导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 但由于处于正式场合, 学生交流时比较拘谨。为此, 可改进方式, 比如可以开展“与校长共进午餐”的活动, 邀请校长中午在学校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拉近学生与领导之间的距离,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

另外, 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管理, 定期以倡议书的形式向学生发起倡议, 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从而拓展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 以提高参与实效。

(四) 建立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的长效机制

目前, 不少中学都已意识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 特别是认识到推行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的意义, 但制度的缺失是最大障碍。因此, 在现代中学制度建设中, 要特别重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的构建, 通过畅通参与渠道来保障学生校长助理制度作用的发挥, 学生的参与要真正落到实处, 使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组织化和制度化, 为畅通其参与途径, 多样化的参与形式、严格规范的参与程序必不可少, 这就需要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参与机制和一整套具体的运行机制。

摘要:实践表明, 中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怀化市第三中学学生实行校长助理制度, 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及成效。从中学习、总结可得出完善中学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的策略:创新与外界交流、宣传的形式和方法, 完善学生校长助理的竞聘机制, 拓展学生参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 建立学生校长助理制度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中学生,民主管理,学生校长助理

参考文献

[1][4]吴宁建.“学生校长助理”:校长的小参谋[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2007 (3) .

[2][3]廖华平, 黄春英.中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 (3) .

[5]周斌, 崔璨.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制度为例[J].时代教育, 2014 (5) .

[6]李焕旭, 董双波.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0) .

[7]陈树柏.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交际, 2014 (5) .

上一篇:音乐喷泉设计下一篇:转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