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与(共12篇)
教学参与 篇1
摘要: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与不同学科的结合中存在着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与对参与式教学的体会和理解谈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何提高参与式教学的实效性;参与活动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参与活动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有益性;参与活动的综合性与延展性等。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教学设计,素描,几何形体,透视,明暗
一、什么是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 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这一理念与课程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研究的课题。下面就以“高一美术素描几何形体写生”的单元设计为例谈谈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理解。
二、课程设计列谈———对参与式教学的设计
1. 基本课程结构。
课程名称:素描几何形体写生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课时:8课时
使用教材:《天祝一中美术高考指导教材》 (校本教材)
主要教学内容:素描石膏几何形体写生
教学目的:通过石膏几何形体的基础课训练,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知识点:透视、明暗调子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
(1) 专业理论的探讨与生成。
(2) 学生写生实践训练。
(3) 学生互动式作业点评。
重点、难点:重点是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难点是对物体明暗规律的运用。
教学进程:一课时理论讲解, 六课时写生训练, 一课时作业点评。
2. 对参与活动的设计。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共设置了两个环节的游戏和几个启发性问题, 分别让学生体验、感悟几何形体的透视规律和光源与物体间明暗规律。
(1) 拼图游戏:给学生提供有一边相等的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三种几何形。让学生任意选择一到三个几何形组合成不正方体, 并用某种规律将它们进行有序排列, 找出其中的异同;同时思考正六面体最少能看见几个面, 最多能看见几个面?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现象?
学生参与活动:学生亲自动手组合各种角度的立方体, 并讨论彼此间的差异。
生成的知识点: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最少看见一个面, 最多看见三个面,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观察角度的不同, 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透视”。透视分为以下几种:在正六面体上下、前后、两侧三个面中, 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 同时有一面与地面平行的正六面体透视就叫“平行透视”。当正六面体的一个面与地面平行, 其左右各侧面与画面成角时就叫“成角透视”。正六面体位置高于视平线时就叫“仰视”, 低于视平线时就叫“俯视”。
得到的核心结论:正六面体可见面的多少、大小、形状取决于观察者与正六面体之间的透视角度。因此, 在写生过程中应先分析我们与写生对象属于哪种透视关系, 并按透视规律体现这种关系。
(2) 灯光游戏:让学生用聚光灯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几何形体, 仔细观察光影明暗的变化, 思考几何形体上的明暗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三大面五调子的客观规律。
学生参与活动:学生使用不同角度的灯光照射几何体, 仔细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线下的明暗现象;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光线下的明暗现象。彼此讨论、分析物体上明暗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得到的结论:几何形体的光影明暗效果是由光源与几何形体之间的角度、几何形体的体面转折的特征共同决定的。因此, 在写生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光源与物体转折之间的关系。
3. 对写生过程与结果的设计。
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作业与对照范画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分析点评, 指出作业当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被点评作业的同学可根据点评同学的意见进行辩论, 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学生实践完成一张四开大小的素描石膏几何形体写生作业, 并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点评。
三、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理解
1. 学生的参与活动应有实效性。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持续参与。学生只有在完成各个环节的活动,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沟通才能生成知识体验。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确保学生参与的实效性。要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 对学生的准确了解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如我们美术选修班的学生中有已经学习了两三年的, 有学过一两个月的, 也有完全没有基础的, 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2) 对教学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解决问题是参与式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根据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易度的问题, 由浅及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落实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如在两个游戏中都是从简单的现象入手, 再从现象中总结规律。现象是每个学生都可以直观感受到的, 因此几乎没有基础的门槛, 学生可以全员参与。但要从现象中总结出透视和明暗的规律就不是简单的问题了, 这时候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就能够发挥作用了, 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讨论后将教学设计中预设的知识点逐一凸显出来,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教学过程。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兴趣。
(3) 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了传道、授业的角色, 到参与式这一新的教学体系下往往缺少耐心, 急于想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探索应用知识的作用, 降低了参与式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自主获取知识的快感,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应化身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 适时适度的出现, 保障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 参与活动应有启发性。
参与式教学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获取信息与知识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突出参与活动的启发性。如果学生的参与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课堂看上去虽然热闹, 但并不能帮助学生归纳信息、总结知识, 就不能称之为是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活动必须和预设知识点有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 才能启发学生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如在灯光游戏中让学生在同一光源下照射不同的物体与在不同光源下照射同一物体, 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比两者的差异, 得出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明暗现象不同, 不同物体在同一光源下的明暗现象也不同, 从而推导出物体的明暗现象是由光源和物体共同决定的这一结论。启发性的设问和实践活动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参与活动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有益性。
参与式教学中不能将目光仅仅放在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提高上。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知识与技能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写生实践过程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完成整个作业过程, 遇到困难和问题通过参照其他学生作业与优秀范画的方式解决, 这里包含了三个意图。
(1)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一张简单素描作业也需要学生用六课时的时间去完成, 需要他们一笔一笔的铺完所有的明暗。这一过程需要耐心、细心, 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态和性格将得到锻造。这是一个他们认识自我的绝佳机会,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2)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竞争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面对的是同一组静物, 而作业的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其能力与水平的象征。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加强学习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自谦意识与学习意识。学生在写生过程中会遇到或简或难的很多的问题, 有的问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决, 而有些问题他们可能解决不了。在与其他同学的作业和优秀范画进行对比后, 学生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设计能够克服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骄傲自满的情绪, 使学生虚心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和作品学习, 促使其人格健康发展。
4. 参与活动的综合性与延展性。
教学活动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将参与教学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让生活成为课堂。这就要求在参与式教学的设计中充分重视参与活动的综合性与延展性。让学生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去改变生活, 再用生活中的改变促进学习。如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与个性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 有的好动急躁、有的内向腼腆, 而性格与心态上的缺陷又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 笔者在作业的点评中让学生进行互评与辩论, 就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性格缺陷。互评中学生内心对其他同学对其的负面评价有不认同之处, 就会用自己的理由去辩解, 而在辩论过程中认可彼此合理的部分。这种训练能够养成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分析对待事物的判别能力。同时, 语言表述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与学习。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 参与活动是教学的基础, 学生必须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参与式教学的生命力就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调动。提倡参与式学习, 其目的就是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 做好参与式教学设计, 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技能, 使他们有机会按自己的能力和进度学习, 自己探究、动脑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自己寻找答案。教师也应改变传统观念, 不再一味使用讲授和灌输的方法教学, 而是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朋友, 引导和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世界、探索未知。
参考文献
[1]谢泽慧.参与式教学 (参训教师用书)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教学参与 篇2
我们小组于第十一周星期晚上小组个成员搜素资料。第二天星期四,小组在分享搜集的材料,讨论,并对这个课题作业进行分工。
首先是每人对自己手里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写成书面材料,田亚琴和张列红对材料进行整理,写出文献综述,做成此案子版本。王尧和徐魏对这些材料整合,写成正式论文形式,并做成电子版本。最后由王丽根据论文及文献综述做出PPT,交给发言人(田亚琴)熟悉,为上课作准备!
一,参与式教学的意义
我们认为,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在宽松,灵活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就一定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在相互交流,共同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及时作出总结及相应评价的一种学习方式。二,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严谨的教学目标,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与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同,参与式教学迎合新课程改革有关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正以崭新的姿态进入教学课堂中。一堂合格的参与式教学课必须达到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然而,参与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特定的,他的教学内容除了包含该学科已有定论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或者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2,注重师生互动,生动活波的课堂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灌输只是知识的对象。教师高高在上,有时甚至严厉惩罚学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参与式教学吧师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注重师生对话。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营造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3,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注重教学总结,评价
与传统教学死板的授课方式相比,参与式教学因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必须灵活多变。参与式教学有教师讲述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课后实践等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游戏,鼓励和惩罚的的教育方式。例如,一个学生的手机在课堂上响了起来,怎么办?老师可能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回这个电话,然后让他为同学们表演节目或者做某件事。此外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还注意总结教学内容,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4,论文形式的考试
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生对特定知识的识记情况,考试多以有固定方案的试题为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等能力的发展。参与式教学通过论文形式的考试,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三,评论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我认为,他应具有以下几个要求: 1,高素质和高业务水平的教师 参与式教学从表面上使老师卸掉了讲课的沉重负担,实际上却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他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开放的思想,还要求教师占有大量的各学科信息资源,熟悉每位同学的情况,有掌握课堂的能力。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选择“参与载体”,如何设置“参与热点”,如何创新“参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要认真思考和精心策划。其次,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技巧,要钻研业务不断拓宽知识面,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高超的沟通技巧和艺术。第三,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因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2,认清参与式教学的本质
从参与式教学的定义来看,他要求参与式教学有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其次,开放式教学要注意要注意学习效果,教师要定时抽查,进行评价。再次,参与式教学要注意培养新型综合性人才。
3,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一个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参与活动中技能高屋建瓴地确定目标,设身处地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经验储备的差异,细致入微地体察到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又能匠心独具的给学生以巧妙的暗示和及时的帮助,并及时将偏离主题的对话引回正确的方向,以实现预期的目的。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又开始的疑惑,胆怯,不知所措到结束时的胸有成竹,充满自信。
文件综述
在为期很短的文献搜索过程中,我们第三组同学充分发挥了“笋芽儿”的精神,在短时间内,搜集了二十余篇有关参与式教学的文章及期刊,如:姚晓燕的《参与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要领》,蔺永诚,刘箴的《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丁莲梅的《浅谈参与式教学》等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论述了有关参与式教学的一些内容。
通过一周时间的阅读和整理,笔者对参与式教学有了大体的了解。由于参与式教学是个“新事物”,直接对他论述的专著和文章很少,现将所获文献综述如下。
1,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文献
《参与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要领》(姚晓燕)一文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出发,指出参与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融知识于参与是活动中,通过组织和学习内容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闫承利)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出发点,介绍了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的艺术,就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为取得当时条件下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而进行的创造教学实践活动,这一思想为在课堂中如何实施参与式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参与式教学应如何实施》(姚建光)一文是宜兴外国语学院长达八年的有关参与式教学的论述。他适应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新的诉求,进行了参与式教学改革。文中认为参与式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严肃,严格地重视学生主体性发挥,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和教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使“知识被嵌入学生”转化为“知识被学生积极内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趋向积极的一种教学行为。
2,论述参与式教学要素和特点的文献
《浅析参与式教学》(韩起昊)一位中指出了参与式教学的四个特点:,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课;,无标准答案的习题;,论文形式的考试。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认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以平等身份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信任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参与式教学应如何实施》(姚建光)一文将参与式教学“四个为主”:教材以自学为主,课堂以讨论为主,作业以学术为主,评价以平时为主。据此,文章也提出了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的总体要求:课前会预习,课中高效率,课后少作业。
《浅谈参与式教学》(丁莲梅)一文中指出:实践中的参与式教学要在参与形式,参与过程以及参与结构这三个要素上着力。
3,研究方法方面的有关文献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陈向明)《质的研究指导》(白芸)为笔者学习“质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大帮助。《教育研究方法》(袁振国)既清晰明了的介绍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又充分介绍了新起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它,笔者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袁方)中较为详尽的介绍了有关“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介绍了有“关文献查找”的内容,为笔者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4,相关的教育学文献 《教育学基础》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好书。本课题研究中有关“教学”等概念的界定直接饮用了其中的观点。《活动教育引伦》(田慧生等)《活动课程研究》(李臣)是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活动教育柔和开展的奠基之作。“参与式教学”提倡以“活动为中心”,因此这两本专著中有关活动教学的思想与“参与式教学”必然有难以分割的关系。
让参与贯穿教学始终 篇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参与
案例:华应龙老师教学“神奇的带子”一课
师(出示一张白纸条):请拿出这样的白纸条。这张纸条有几条边。几个面?
生(齐声):四条边。两个面。
师:现在我会变魔术,我能把它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你会吗?(学生摆弄着纸条,无人应答,这时教师微笑着把纸条变成纸圈)
师:是不是两条边。两个面?(是)你会吗?(会)我看那位同学的笑很特别,什么意思?
生1:这没什么神奇的!
师:是啊,奇妙的是我还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纷纷操作尝试)
师:非常好,有同学在大胆尝试!现在有五六个同学已经做出来了。太棒了!是不是这样的?(师把纸条放在背后操作,做成莫比鸟斯圈)
师(出示莫比鸟斯圈):想想吧,是怎么做的?(学生们微笑着、尝试着……)
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它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重要保证。课程进行到此,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都急着要知道老师究竟有什么窍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学生就能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案例:华应龙老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
教师出示表格: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几号球员去主罚最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应让6号来主罚,因为他罚球最稳、最准。
生2:我觉得哪位失球最少,就该让哪位主罚,所以应安排6号去罚球。
师:有道理。1号失球数是25-22=3(个),6号失球数是20-18=2(个),15号失球数是50-43=7(个),这样看来应让6号去罚球。同意这一理由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手了)
师:按照这样的说法,我罚1个球,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是1-0=1(个),最少,那个点球倒该我去罚了不成?
生3:因为1号踢25个球进了22个,照这样计算,1号踢100个球会进88个;6号踢20个球进了18个,那么6号踢100个球会进90个;15号踢50个球进了43个,15号踢100个球会进86个。这样比较后,我安排6号去踢这个点球。
师:是个好主意!照这样计算之后,都踢满100个球就一目了然。
生4(抢着说):应算进球数与罚点球数的百分比。
师:好主意!为什么要算百分比呢?如果不求进球结果数是罚点球数的百分比,而是求几分之几。行不行呢?上面两位同学的想法有联系吗?请前后桌4人为小组讨论讨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要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需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探索的过程。由此,故事情境化作数学寻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争论、比较中主动积极地学会新知识。
三、体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参与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获得成功体验。通过评点结合,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案例:刘松老师教学“认识时分”一课
师:钟面上有什么?
生1:格子。
生2:有12个大格子。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2:从12到1是1大格,1到2是2大格……一共是12大格。
师(拍其肩膀):观察得真仔细,请坐。
生3:我还知道1大格里有5个小格子。
师:那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子吗?
生4:60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子,5个5个地数。5、10、15……60。
师(走上前与那个学生握手):你真聪明。咱俩交个朋友,好吗?
教学参与 篇4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参与的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进行民主教学, 民主教学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土壤, 教师要接纳学生的独特个性行为, 要满足学生独特的个性行为的需要, 创设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条件, 让学生自由发现自己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 只有在这样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下, 学生才有参与的兴趣, 也才能全员参与.
目前, 偏远农村中学有留级现象, 甚至有个别学生七年级还没读完, 就辍学了.究其原因, 是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最近几年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等原因, 学生进入初中后, 个别差异越来越大, 有些教师的课堂就成为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智力较弱的孩子只是旁观者, 他们在课堂中根本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更谈不上有什么幸福感, 怎么可能有参与的兴趣呢?久而久之, 对学习就丧失了信心, 坚持不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可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而且能让学生全员参与, 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
二、创设参与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 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参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注意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 在认知活动中探索未知, 体验情感, 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时, 可以通过“剪, 转, 拼”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具体做法是:
(1) 课前先准备一张三角形硬纸片, 剪刀, 胶水等.
(2) 课堂上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中位线, 然后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上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
(3)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通过“剪, 转, 拼”等一系列的操作, 学生直观形象地得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听到的记不住, 看到的记不牢, 只有动手做过了, 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寻求结果历经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仅训练了动手操作能力, 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 通过小组讨论来参与
实践证明, 课堂上采取合理的分小组讨论学习,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单一的教学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 极易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全程参与, 有效参与, 并能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
1.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据教材内容, 可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在教学“勾股定理, 图形的旋转, 轴对称图形, 平面直角坐标系”等节时, 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2. 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
针对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灵活运用实物和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几个不同的轴对称图形的实物, 图片等教具,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 找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这样学生就会踊跃参与, 直观形象而又主动地接受了知识.
四、设计分层巩固练习
目前, 农村中学以中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优劣的观念至今仍未打破, 况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遵守基本要求一致, 鼓励个性发展的原则, 在课堂上设计分层巩固练习, 让学生共享参与成果, 并能激励再次主动参与.
例如, 如图1, 在正方形ABCD中, E是AB上一点, F是AD延长线上一点, 且DF=BE.
(1) 求证:CE=CF;∠BCE=∠DCF.
(2) 在图1中, 若G在AD上, 且∠GCE=45°, 则GE=GF成立吗?为什么?
(3) 运用 (1) (2) 解答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 完成下题:
如图2, 在梯形ABCG中, AG∥BC (BC>AG) , ∠B=90°, AB=BC=6, E是AB上一点, 且∠GCE=45°, BE=2, 求GE的长.
C层的学生只做第1题, B层的学生只做第2题, A层的学生做第3题.
通过分层练习,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真正地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参与式教学 篇5
水阜乡初级中学 王代伟
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舞台,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真正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基于这一理念,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前提
知识的无限性和学校的有限性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学生获取怎样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学习,使他们从枯燥乏味的知识海洋中游弋出来,这才是符合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行为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新者。创造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理性的获取知识。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利于师生共创合作交往,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呈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重点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帮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参与式”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教授课程时,要注重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紧跟社会前沿热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
列如,在讲授“氧气的制取”时。我让先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行组装仪器并制取氧气。然后各小组展示实验步骤及成果。并分析实验过程,反思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最后全班交流总结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归纳出一般情况下气体制备是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三、搭建学习的平台是保证
参与式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使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看法和所关心的问题,使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可以相互交锋,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平等对待学生的看法、意见,对学生意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容纳学生的不同声音,接纳与自己不同的有关观点、意见等。同时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发来修改完善自己的见解,生成新的意见或想法。
四、及时的评价机制是支撑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在动态变化中发展,而且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发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动态生成因素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
多元通道参与教学的魅力 篇6
一、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那么如何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参与活动,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呢?
幼儿掌握适应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多媒体教学或摄录各种实物图象,或对实物进行动态模写,或模仿实物的声音;在向幼儿说明抽象的要领和道理时,多媒体还能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这一切都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幼儿吸引到学习中去。
例如:小班音乐活动《小星星》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将本班分成甲、乙两组尝试,一组在活动中配上了多媒体课件,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生动活泼、富有动感的动画,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孩子们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看着,仔细听着,小手开始舞动着。当歌曲和画面停止时孩子们都嚷着,要求我再放一次。当我再次重播时孩子们看着动画情不自禁地随音乐哼着,很开心。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效果非常理想。另一组,则只出示图片,然后鼓励和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歌曲创编,但只有一小部分幼儿能达到要求,也有一部分幼儿能编上几句,但课堂气氛比较纳闷、低沉。由此可见,课堂上利用视听影像资料进行课堂教学,让幼儿在视觉、听觉上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重难点
直观演示教学手段是教学媒体作用下的一种形式,包括各种音像设备、简单的实物教具、教学演示等等。它可以使幼儿的形象思维具体化,从而克服认知过程中的障碍,达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性问题,不可以为演示而演示,演示过程造作、虚浮,或无效地重复完成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发挥直观演示手段这个教学方法的最大作用,为活动注入活力,带来高效。
每个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重难点的解决是整个活动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都会运用很多的形式让幼儿掌握重难点,也是一个活动目标的达成与成功与否。有的活动很难用几张图片和几句话来描述清楚,更不能形象的再现的,那么就有必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和再现具体内容。例如:《京剧》的重点是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掌握京剧的唱腔、动作及服饰特点等,如果采用图片等形式,幼儿不能很真切地感受到京剧的唱腔和动作等。通过网络,可以下载京剧的视频,有目的地采集需要的片段,如需要幼儿了解京剧的几个动作:手画圆、头画圆、身体画圆等。通过学一学京剧的动作,唱一唱京剧的唱腔,画一画京剧的脸谱、掌握得更加直观和清晰,使幼儿能更真实地体验国粹京剧的魅力。
三、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记忆率
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1967年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对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能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动像、生动逼真的音响来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牢牢牵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在绘本活动《云朵面包》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超大的白板,逼真的画面,有趣的动画形象把幼儿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利用多媒体教学,比以往传统的利用图片或一些手偶的活动方式更加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记忆率。
我园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的有效整合,教学手段的巧妙利用,从教师学习、操作中开始尝试,在幼儿的乐学中推广,如今已运用于幼儿的教学活动中。用赏心悦目、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让幼儿亲自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并从中获得乐趣、获得信心、获得成功,多元通道参与教师的教学,不仅对幼儿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与促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
略论初中化学“参与教学” 篇7
所谓“参与教学”, 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 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 积极而又创造性的主动介入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从而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参与教学”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挥, 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
一、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 在于能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呢?这中间就涉及到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1.理论联系实际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 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一定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 学生也只有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 才能过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由此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设计趣味实验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 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设计趣味实验常用以下两种方式: (1) 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 (2) 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
3.揭示化学之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寓美于教, 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 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 这是中学化学教师的不懈追求。不少化学实验都具有美的魅力, 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 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 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 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谁都知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这种发展使当今文盲并非目不识丁之人, 而是不会学习这人。为师者, 与其教给学生知识, 不如教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这也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 是为了不教”。要从这几方面来训练学生:
1.明确学标
学生是独立的, 具有创造意识、自觉意识的人,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到内的传导过程, 也是由内向外的主动自觉过程。现实教学中的学生总是有差异的, 既有差异,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分层设定目标, 分层教学, 分层递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不同的教学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设问、激疑释疑, 分层发散学生思维, 分层进行课堂练习, 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自主发展。
围绕新课标, 本着切实可行的态度, 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使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指”, 与教师达到共鸣。分层设问激疑, 启发释疑是分层施教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 不但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 还要注意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学后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注意问“怎样?”让他们听懂, 以听懂, 知其然。而对于尖子生则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但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不但要有所知, 还要有所不知, 于无疑处生疑, 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索的余地, 启发他们多想、多思、多问、多解、举一反三, 培养他们探索认识的能力。
2.提示学法
根据新教材的设计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了“三自”学习法, 用于指导学生自学:
(1) 自读。
在化学学习中, 阅读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本, 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 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实践证明带着问题阅读能使理解更敏锐、更深刻, 是学生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不会阅读, 就不善于思考, 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叮嘱学生在阅读时要认真, 正所谓“空带子难以直立”。其次, 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阅读化学书籍常常需要自己动手推演、计算、写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 或者动手做实验来验证、加深印象和帮助理解。读完材料后, 动笔做摘记, 用铅笔勾画、圈点, 乃至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小结, 有助于抓住重点、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 从而使学有所获。
(2) 自参。
阅读时, 学生可以参阅教科书和相关教辅资料的提示, 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 尝试解题, 自我检测, 充分培养自学能力。
(3) 自思。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为了启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地提出几个问题来抛砖引玉。之后, 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设问;围绕教学内容, 他们可以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 他们可以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他们也可对同学间出现的错误或者答不全的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
3.组织讨论
问题通过讨论, 就会更加明晰。因此,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 让他们成立若干讨论小组, 围绕问题各抒己见, 争论反驳, 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 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 让他们扬长避短,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 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等。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 再把“电子为什么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 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 得出结论。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人的探究动机和发挥人的探究潜能的学习情境, 充分发挥引航员的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 自我发现。课堂教学中, 尝试了下列几个做法来创设学习情境, 效果明显。
(1) 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 或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 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路, 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与成就感。
(2) 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发表见解。
(3) 鼓励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 修正教师的错误, 超越教师, 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 有计划地提出问题, 有意识地设计错误,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 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4.点拨归纳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归纳总结能力是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 对学生学好化学学科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它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掌握梳理总结技能, 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通过对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平衡状态的分析比较之后, 学生都能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
三、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形成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与理论讲授相互配合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并经过思考而形成概念是活生生的, 所以学生学好化学最基本的方法是重视观察和实验。
在教学中, 除了按“三自”学习法来达到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和掌握学法外, 对化学实验也要全力以赴, 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 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为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 从教材的全局出发统筹设计每一个实验, 让学生感觉它们是那么的真实、鲜明、生动, 直观性强, 现象明显。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 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这一组实验, 把学生领进实验室, 通过演示与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引导他们认真观察, 最终认识到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 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 并由此推导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2.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 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 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 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 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 帮助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 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 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 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3.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 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 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 就特别抽象, 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 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 也就难以接受这样的化学结论。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 他们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 有些则不能导电后, 就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电离的概念, 也就能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
化学实验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 创造条件, 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 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另一方面, 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 因为实验习题的解决过程, 从设计方案到实施, 再到最后形成结论这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何况, 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和实施实验操作, 观察会更细致, 参与的意识会更强;这也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高级阶段发展,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 学会终生学习, 都埋下了最好的伏笔。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教学参与 篇8
一、扮演历史人物, 走进历史年代
纷繁复杂的历史事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遥远的、抽象的, 而北师大版教材中对中国历史事件的片段式的, 画面式的叙述, 无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 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内容。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一课中“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灾难”这一知识点是一个难点。北师大版的教材讲的不够生动, 怎样让学生来了解那段疯狂的年代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灾难, 是教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 现在初中生的年龄跟当年的红卫兵相似, 性格特点也相当, 可以让他们走进那个疯狂的岁月, 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红卫兵, 自己去体会, 去思考, 去领悟。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 布置学生课前分组活动。第一组, 访问组。要求访问老一辈中做过红卫兵的人, 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 记录下来, 加以整理, 形成史料。第二组, 调查组。要求调查一下, 在“文革”中, 兴化地区有没有被红卫兵破坏的文物古迹。第三组, 文献资料组。利用文献资料或网络资源, 了解整理“文革和红卫兵”知识内容, 进行梳理概述。第四组, 实物收集组。收集“红卫兵”资料, 如红卫兵袖章、红卫兵使用过的《毛主席语录》等, 亲身体验。其次, 课堂中教师适当补充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以《疯狂的年代, 疯狂的“我”》为主线, 写出“我”在文革十年中的心路历程。
学生在分组活动中观看了一些历史纪录片, 看到了万人疯狂的场面;访问了当年的红卫兵, 回忆起骇人听闻的往事;有些学生还听到了当年的歌曲, 像《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红卫兵之歌》等等。他们从“红卫兵”这一特殊时代的人物的视角出发, 体会到文革的点点滴滴, 他们很有感触。学生在亲临其境后, 对文革有了很深的了解, 对文革中青少年在身心上受到的戕害有了感性的认识, 同时还谈到了文革中红卫兵的疯狂行为对自己的警示作用。
二、报道相关事件, 了解事件性质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体味当年的历史, 在对事件的表述中揉进学生自己的观点, 这是我在历史课堂上的又一尝试。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冷战”与“热战”》中讲述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和“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 笔者考虑教学方案时, 没有按照一般的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 而是另辟蹊径, 笔者先补充了一些材料, 然后让学生扮演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和美国联合通讯社的记者, 让他们运用从课本中获取的知识, 分别报道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事件。教者指导学生在报道时注意各自的视角和立场, 从中挖掘出两大军事组织成立的目的和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报道:
塔斯社消息:4月4日, 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规定, 缔约国联合实行集体防务, 任何缔约国与他国发生战争时, 其他缔约国应给予援助, 包括武力支援等。该公约的签订旨在对抗我国和我国的盟国, 称霸世界。
联合通讯社消息:5月14日苏联、捷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利亚等8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 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 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 包括使用武装部队, 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 同时也跟我国为首的北约形成了对抗。
学生的报道, 很自然的把两大军事组织成立的目的和影响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参与政策制定,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罗斯福新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我模仿了北京市161中学胡京昌老师的教学实录, 虚拟了一个教学情境:全班同学模拟罗斯福“新政”智囊团, 参与“新政”政策的制定和措施实施。智囊团设一总团长, 下设四个分团, 分团长由四个小组的小组长担任。这四分团是:金融监管团、复兴工业团、振兴农业团、社会保障团。各分团在课下搜集判读资料, 课上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展示他们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最后再由总团长来统筹大家的意见, 进行简短的总结。
这里看一下启动需求团团长的发言:
首先, 采用让发行美元使美元贬值的办法来大力刺激出口, 从而使工厂起死回生;其次, 和现在的中国政府一样通过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其三, 解决个人消费不旺的关键在于充分就业, 不能单纯靠输血救济, 而是通过“以工代赈”这个充满智慧的政策, 收到了解决就业、扩大需求、稳定社会和完善设施一举四得的良好效果。
角色参与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潜能被极大的发挥出来。
关注学生参与, 提高教学质量 篇9
一、激发学生参与思维
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 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 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 先复习把“2”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得多少?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很快回答说:“把一个整数扩大10倍, 就在这个数末尾添加一个“0”……然后把“2”改为“0.2”要学生把0.2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问是不是也可以在0.2的末尾添上一个、两个、三个……“0”呢?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 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因受到知识迁移的影响, 认为可以这样做。另一些学生看到, 如果这样做, 得到的是0.20、0.200、0.2000……=0.2因此,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0”, 这个小数并没有扩大, 从而激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这时教师设问:“是什么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呢?”同时出示一组数字:4.321、43.21、432.1, 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小数中的“4、3、2、1”四个数字一样, 由于小数点位置不同, 显然数的大小不同, 悟出是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经过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 正确导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引导学生参与操作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 教师要经常创造机会, 让学生在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中, 手脑并用, 以动促思, 感知实践, 自我获得知识, 这是很有必要的。如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引出面积,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后, 让学生比较下面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出示图 (1) 大长方形和图 (2) 小长方形, 教师提问:图 (1) 的面积比图 (2) 的面积大多少?此时, 学生充满疑惑, 思维正处在“愤悱”之时, 教师把握契机引入新知, 要知道面积的大小, 首先要有一种统一的标准 (即面积单位) 来度量与计算。
于是, 学生又急切地想学习“面积单位”。学生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 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面积后, 教师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 旨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真正体验到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并觉得量不方便。这时出现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己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愉悦地获得新知, 感受成功的乐趣。最后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去量教室地面的面积,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 水到渠成地引出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具体操作中解决矛盾不断获得新知。
三、引导学生参与解题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参与解题。如:我在教含有未知数等式解应用题时, 采用了一题多解的方法, 教给学生从题中的数量关系中思考问题。如:农场养的肉牛比奶牛多16头, 肉牛有94头, 奶牛有多少头?首先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接着引导学生用新的方法解答, 即根据题意, 题目中的三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哪个数量是未知的?如果设奶牛有X头, 根据题里的等量关系,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学生明确:奶牛的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肉牛的头数。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即可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X+16=94。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想, 还想列出其他等式来解答吗?就这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明确, 根据“肉牛的头数-奶牛的头数=16头”这个等量关系列出“94-16=X”这个等式。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据“肉牛的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奶牛的头数”的等量关系, 列出了“94-16=X”的等式。为了肯定学生发表的见解, 教师要说明:关系式正确, 但列式时一般不把未知数X单独放在一头, 要让未知数X和别的已知数放在一起列式。这样可摆脱思维的单一性, 加强思维的灵活性。
四、引导学生参与练评
评价是一种手段, 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 有什么样的评价, 就产生什么样的心理行为。不同性质的评价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正确评价学生, 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积极评价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必须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给学生以某种精神上的满足,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尝试“求平均数”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时, 我请班上学生板演。他的解答是这样的: (136+142+140+135+137+144) ÷6=840÷6=140 (厘米) 。评析的时候, 学生异口同声地讲错了。但我没有“一刀切”, 而是采用了滞后评价的方法, 没有及早下结论。首先肯定这位学生理解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且数据全部抄对, 算式完全正确。同时, 我在他的算式旁打了个“√”, 但在计算6个数字的和时, 却算错了。紧接着在旁边打了个“×”。同时指出, 笔算求平均数如果马虎得出的结果会不符合实际。接着引导全体学生帮助他在旁边的竖式上找错误。我为了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成功的机会, 用信任的目光让他把题重新算一遍, 结果他成功了, 完全正确。我也毫不吝啬地给了他一个大“√”, 这样, 淡化了他的失败意识。
灵活机动的评价方法, 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重新创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使学习成了学生的自愿行为。
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参与
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它能生发学习热情, 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 理论联系实际, 诱发学习兴趣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 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 设计趣味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 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趣味实验,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掌握参
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参与的本领
1. 指导学生阅读
不会阅读, 就不善于思考, 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 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 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 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 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 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 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 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中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的答案进行反问, 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 组织学生讨论
培养参与意识 提高教学实效 篇11
一、给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
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进行角色转变,要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动者,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要变“演员”为“导演”,要把语文教学当作一出生动的“话剧”,学生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在剧中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教师要自觉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反思以往的教育行为,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重新深入学习和思考新课程改革与学生的关系,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导演”下,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还给学生。新教材通过表演讨论、口语交际、资料收集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拉,鼓励他们勇敢地突破“师唯上”的思维定势,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就无从谈起。此外,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去答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搞什么活动,都可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开展,力求体现自己的特色。教师只充当这项活动的指导者和信息、线索提供者,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就是使他们获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参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部分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成绩差的学生,从而造成学习机会的不均等,后果是差的更差,好的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要让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见解,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样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学生会受到带动,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的参与,并不意味着允许削弱、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与帮助。
四、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悲哀。有关专家指出: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储存器,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转化为他本人的财富,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主动的努力,他们认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如果我们经常到中小学去走走,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室里,学生不仅按课程表的规定和拿到的教科书上课,而且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如何教,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每日课堂生活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重视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与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学生参与教学模式初探 篇1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与“学”被分割为两个部分, 教师只负责“教”, 学生只负责“学”。这种分割, 表现为两个方面:
( 一) 备课方面, 备课完全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传统备课模式下, 备一堂课就像做一个项目, 项目负责人就是该课程主讲教师, 项目参与人员也是教师, 备什么、怎么备等一切事宜都由教师来决定。教师也无意识地把备课当作个人事情来处理, 认为备课是一切以教师为主, 必须是而且也只能是教师的行为。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备课是封闭进行的, 确定教学目标、收集教学资料、组织教材、甚至包括启发学生思考及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等等, 都由教师来决定或者预设, 整个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这种封闭性导致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交流和互动, 无法与学生就教学形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料取舍等方面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双向交流。
( 二) 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讲授占主导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提问答疑、指导阅读、作业练习等,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充分阐述法的思想和精神及理论知识, 却忽略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 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的差异性, 不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 学生反应冷淡, 甚至沉默不语, 缺乏应有的应答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学生沉闷的课堂气氛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 造成教师教学情绪不高, 缺少激情。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感到学习索然无味,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的学生根本无法获得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生参与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 学生参与教学的必要性
在教学模式中, 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备课及课堂教学, 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每个学生都能根椐各自的需要和能力, 运用各种教学媒介, 进行兴趣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个别学习, 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积极地学习, 并在学习中进行知识建构和技能训练。在这种注重学生参与性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下, 模拟法庭 ( 审判) 教学法有其充分实施的必要性。
模拟法庭 ( 审判) 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 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 模拟审判案件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具有实践性、知识性、综合性、表演性及观赏性等特征。通过模拟法庭的组建活动,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对理论教学和务实训练都有兼顾,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
( 二) 学生参与教学的可行性
《诉讼实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该学科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打官司”。在学习过程中, 坚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真实案件的诉讼中, 将基本知识学习与诉讼活动实践相结合, 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刻掌握, 又能寓教于乐活跃学习气氛。将情景模拟的教学法运用到诉讼的整个程序中, 而不仅仅局限在审判阶段。在刑事诉讼的学习中, 用孙伟铭案贯穿整个刑事诉讼程序, 在该案的立案、侦查、审判等程序中, 都会由学生根据案件资料, 模拟表演。学生借助一个案件, 全程参与到诉讼程序的学习与实践中。笔者认为, 实施这一教学理念和模式, 应创造性地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改变传统备课模式, 强调学生参与备课。要求学生参与备课, 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分工配合, 使课堂上的教学呈现出师生互动的局面。学生参与备课, 主要表现在对书本知识初步认识和收集备课资料。通过对书本知识初步认识, 学生会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 将对备课获取的知识与真实案件结合起来, 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模拟表现出来, 教师可以从中观察出学生备课的充分性及薄弱点。参与收集备课资料可反映教学对象某些特性, 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备课,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时间延长了, 师生互动的广度及深度, 都得以进一步延伸, 课堂教学更具明确性和针对性。
其次, 引入情景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主体化学习。在诉讼实务的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参与备课获取的知识, 将其分为七个学习小组, 分别饰演诉讼中的不同角色———公安人员、法官、检察官、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律师和其他群众;学习小组人员的分配不固定, 学生在每节课之前, 可根据参与备课所获知识自由选择在下一个程序中所饰演的角色。具体来说, 刑事案件选用孙伟铭危害公共安全案, 这一案件将贯穿刑事诉讼过程始终, 教师根据每节课所学知识的需要,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案件进展情况等资料, 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呈现的资料模拟诉讼程序。通过真实案件模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达到了学习完诉讼程序, 就等于办理完一个案件的效果,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 学生充分利用机会展示才华, 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小组合作形式则强化了工作技能及团队合作意识。
三、学生参与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一) 重点是学生的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参与不仅指课堂上的模拟表演, 还包含了学生参与备课, 两者有机联系。模拟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课下参与备课是否充分。学生的表演欲和求知欲结合在一起, 既能深刻理解知识, 又能寓教于乐。教师对模拟的现场点评和对知识的提炼应具有针对性。教师运用自己已掌握的事实材料, 结合法律规范的要求、诉讼程序的安排等编成实例,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模拟表演,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案例分析可使学生观察到法律概念如何运用于具体的案件事实, 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成功的案例可以起到预测、防范、警示、评判的作用, 甚至比法律条文更具体、更生动、更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 二) 学生参与教学关键在于真实案件的选择
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及如何准确地表述案例发生的背景是关键所在。案例选择应以其中法律问题是否重大为依据, 应能从中抽象出法律原则, 最好是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件采取最合理的法律操作、对不同裁决结果进行最充分的法学价值判断, 是案例教学期待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能够相互交流, 充分地表达各自的观点, 并对自己观点产生的法律后果有足够的认识。案件要有一定的难度, 还要有广泛的影响力。近年的社会热点是酒后驾车问题, 据此本学期选择孙伟铭案作法律样本, 该案有广泛的影响, 也有很大的争议, 且经过了二审程序的生死改判, 案例比较典型, 能贯穿刑事诉讼整个过程, 保持学习的连续性。
( 三) 学生参与教学难点是课堂时间的分配与掌握
有限时间内, 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表达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参与情景模拟的时间长短难以把握, 往往会出现超时表演的情况, 因此, 教师一定要引导到位, 以便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分配时间。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模拟表演进行点评, 有针对性的提炼出重要知识点。
四、结语
总之, 模拟法庭 ( 审判) 教学法是学生参与教学模式的探索, 笔者在讲授《诉讼实务》课程中, 尝试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诉讼实务》课程的特点, 充分将学生参与备课所获得的书本知识与孙伟铭案件的审理实践相结合, 社会热点案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模拟既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又能寓教于乐,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改革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 建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参与教学的法学教学模式。本文拟从诉讼实务教学过程中, 组织学生参与对社会热点案件进行诉讼程序模拟表演的个案切入, 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学生参与,教学模式,模拟
参考文献
[1]刘文晖.自主互动性教学模式的效果论证[J].职教论坛, 2005 (11) .
[2]梨广彬.参与型课型的教案设计[J].职业技术, 2005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