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

2024-11-14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精选12篇)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 篇1

1 引言

在我国法律的强制实施的效果比企业自行实施的效果好, 法律条例、办法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必须根据不同的校企合作领域、程度和行业来制定。国家为了满足企业和政府的需求, 同时照顾学校的利益诉求制订了相关的政策, 并调整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政策具有补偿性、一体性、回报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投入模式促进了多元格局的形成以及企业在相关方面等的发展。

2 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推进企业投入

为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推进企业投入, 所做工作关键有三, 首先, 将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列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其次, 加强立法, 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最后, 建立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协调制度。

之所以为关键工作, 原因众多, 众所周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目前正由以前的广泛开展向内涵建设转变, 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所以,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变得更加重要。若要使得职业教育质量变得更加突出, 必须深化改革。

国家应该主导好全国各行各业发展, 为了推进企业投入, 国家需要制定详细的准则。加强立法, 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 鉴于我国法律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 需要我们想发达国家学习, 建立全面细化的法律制度。当法律制度的建设得到解决时, 政策是否能够有效的推进与落实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这需要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保障政策的执行。

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由于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会涉及多种机构组织, 且个组织机构间存在较大差异性, 使得工作的难度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必须依靠协调机制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协作关系促进各主体之间利益达成一致。若能在职业教育上与企业建立协调机制, 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并保障企业在投资职业教育的合法收益。

3 优化教育质量提升社会服务等级

学校与企业相合作优点众多, 不仅能使得学校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且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应不断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 使企业在学校效益达到企业所期望的范围之内。高质量服务能力不仅是以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 还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为了能够优化教育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级, 需要院校和企业共同做出努力。院校的主要任务即为人才培养, 在高质量的现代化社会, 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趋向于高质量, 这需要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在其中可以凭借其广泛的社会资源, 为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支持。同时可节约企业成本, 保障企业的生存能力。还可将政府进行引入, 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等的共享。最大程度的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达到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当预定目标实现时, 人才的应用以及人才资本价值的使用效果应达到预期目标。人才最大化实现价值, 不仅需要院校和企业, 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及时向其中传递信息, 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结合实际, 让企业的投资能够有效的用到实处, 以实现职业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后, 能力能够达到预期所期盼的效果。这其中, 学校应起到主动性的作用, 及时同各方进行沟通, 谋求紧密配合, 信息及时更新。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和企业的需求变化。

完善服务社会企业等级。企业在职业院校中大量投入后, 院校有责任向企业输入适合的人力资源。由于学校各有特色, 各有所长, 这更加决定了加强合作领域针对性的必要性。作为院校, 为获得企业投资, 应充分利用自身特长, 使其能够完美满足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具体下来, 学校可根据企业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设计, 尽量充分融入企业产业链, 同时可与企业合作设置训练基地, 对教学及同学提出实质性建议和意见。

为获得更大限度的企业投资, 院校应该加强服务企业机制的建设。加强服务企业机制关键在于院校应确立积极的服务观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院校作为被投资方, 应充分主动沟通商议。同时应对企业做好充足了解, 熟悉企业文化、企业准则、企业程序、企业需求等相关信息将使工作更好的开展, 这样将大大促进学校的就业率, 同时也能向企业输送针对性人才等。其次, 综合实力至关重要, 企业与院校相合作, 究其根本为利益目的, 这个利益不是指物质经济, 而是有价值的人才。有价值的人才, 需要院校具有专业的科研实力以及教学能力, 最前沿的信息、条件, 可以在同等院校中变得更加突出, 所培育出的人才也更具实用性。服务观念以及服务水平将成为院校是否能够获得企业投资的关键核心条件。院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细则来实现。

职业院校由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拥有其独有的特点, 但这些特点并不一味全益。因其普遍建校时间较长, 造成师资力量偏老龄化, 知识水平落后不先进, 由于经验十足的老教师德高望重使年轻的优秀教师能力得不到充足发挥。这需要院校着力提升职校师资水平,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彻底结局显存不合理。为解决系列问题, 院校应多培养年轻优秀教师。否定经验论, 实行能理论。积极推动行业先锋模范, 充分发挥年轻教师作用, 同时保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价值充分利用, 实现师资水平的全面有效提高。

4 完善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首先, 注重社会责任制度建设, 加强企业的职业教育主体意识。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校企合作方面的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与职校建设的责任意识。例如学校对企业的一些信息进行透明化, 企业对学校用人方面进行调整。这不仅可以企业就可以拥有所以自己定制的专业人才, 而且由于学校具有有利条件, 能够更发的发挥其服务于优秀企业的能力。企业虽为整个过程的推动者, 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条件。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其必须考量的事物。应加强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将其作为考量企业职责执行情况的标准, 这样可使得企业在其中收到充分限制, 且将有效提高参与投资企业的质量, 之一措举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也能缓解我国高校的就业压力。

其次, 大力宣扬企业与院校合作后取得共赢的真是引例, 提高企业投入职业教育意愿。这仍需要院校方面具有足够强的主动性以及足够优秀的服务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 充分照顾好企业的发展, 不断使企业发现与院校合作的优点, 增加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期望。无论企业何种性质、何种规模, 企业最终目的均为利益的流入, 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初期洽谈中, 可通过给予校内商业等条件实现谈判的成功率。

5 结束语

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将会使双方得到共赢。这需要院校具有足够高的水平以及与企业足够的适合性作为基础。在其中院校必须以主动地身份积极沟通, 使得企业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其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将得到足够的利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组织建设将会最大化的推动企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并将使企业和职业教育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文.大专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新校园 (阅读) , 2015, (10) .

[2]吴同喜.试析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之问题及解决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2) .

[3]叶财富.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 篇2

三星奥克斯,可能是我们的浙江企业一个真正的佼佼者,三星奥克斯以前的业务是生产电表,但它赁着在空调生产上的价格竞争力,短短三年时间成为国内空调行业前三名。也因此,它在企业界被人们称做“鲨鱼”,是颠覆型的一个企业,颠覆了原有的规则,颠覆了原有的竞争格局。

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奥克斯能够把空调的价格做到这么低,难不成它在“亏本赚吆喝”?那为什么到现在奥克斯的总资产能够过百亿?而且它的这种发展的冲劲至今还没有降下来,它究竟靠的是怎么样的一种内在的能力,使得奥克斯可以坚强地往前冲?

事实上,奥克斯清楚地知道,任何企业之中都有无数个内部交易,我们向其他部门要人,他们给我们人,这就是内部交易。但很遗憾的是,企业里面的内部交易往往是最遭糕的,它不是赚钱的,这是很多企业一直过不去的一关。如何提高内部交易的质量,一个企业为什么赚钱,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把企业捏合到一起,就是让内部要发生交易,这类交易的成本要比外部交易低,价值要比外部交易高,所以企业才能赚到钱。但是这个想法前提是,当企业里有无数次内部交易的时候,如何使内部交易的质量保持在高于外部交易的状态;否则的话,我还不如从外面采购。

为什么企业要设立一分厂、二分厂,生产上游产品,道理何在?奥克斯把这个事情北后的道理早就想通了,所以他们所有的运作都表现为打造内部健全的交易点。奥克斯内部的交易点坚强到什么程度呢?每一个交易点的每一次内部交易,几乎都在赚钱。我们想想看,如果每一次内部交易几乎都在赚钱的话,那最后企业不仅具有非常强的成本竞争能力,更重要是它的利润一定非常可观。

那么奥克斯是如何打造这个内部交易链的?它打造的手法,基本上可分为三层:

一个层面是人人都包,事事都包,人人都承包,能包则包。它的承包方式,到了一个疯狂和无边界的程度:它的门卫承包了大楼的水电,就是像晚上“长流水、长明灯”是不可能的,门卫因为承包了水电,多余出来的、节省的有奖励,如果浪费的有罚;叉车工承包了企业内部的路面,因为路面坏了,叉车就没法正常运转了,所以叉车工居然在他的房间里放了一些水泥,随时经常去补路面,使得它们的叉车零配件一两年都不坏;锅炉工大字不识,但是知道怎么样记录天气的温度,在晴朗多少天以后,温度多少以上以后才去买煤,

奥克斯的内部交易、内部承包,焕发出了无穷无尽的群众智慧。在内部承包这个层面上,所有的工作能够承包给个人的,全部承包掉,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就是管理费用的承包,就是公司与各个部门,所有的能够把费用承包的,全部承包掉,甚至包括它们的广告部门,费用都承包掉了。部门之间的承包协议,解决了企业成本虚高问题,过去我们可能投入的过多了,或者有很多,事实上是年底突击花掉的,但是现在很多能不花的就不花了,因为不花了以后,有很大一块奖励。但是,明年这个数字肯定就降下来了,事实上只要混沌上两三年的话,很多数字就是已经非常接近实际运转的成本。

第三个层面是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打造内部协议。

通过这三个层次,即个人承包、公司与部门之间的承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承包,这就打造出了三星奥克斯坚强的价值链。这就是在三星奥克斯中所诞生出的一种智慧,每一个个体都是奔着私利去的,但是把这个私利与公利、与整个企业的利益,如何链接在一起,如果把所有的工序承包掉了,它就会争取自己的最大的利益化。所以,必须在这个之上有一些部门专门在协调、在管理,我们不仅承包掉以后,争取最大利益,更重要是所表现出竞争力,一定会表现到我们的产品上去,表现到我们的售价里面去,表现给我们对经销商的支持中去,使得企业迅速壮大。拥有内部的正相反馈——蝴蝶效应,这才是整个三星奥克斯内部交易链的厉害之处。

行业企业如何参与建筑类高职教育 篇3

【关键词】建筑行业企业 高职教育 激励机制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是技能教育,更是就业教育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校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注重人际关系、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构建基础学科的关键内容、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解力,衡量标准规定行为表现的良性评价体系,认知的目的不仅要知道客体是什么,还要将这种知识内化到自身的情感体系和个性工作实践之中,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传统教学强调死记硬背(什么是),不注重综合思维能力(如何做好)的发展。在工业化模式下运行的企业环境中,工人只需机械地重复任务即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工人完全符合工作需要。是否具备综合思维能力,并不会对工作产生影响。但是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形下,必须明确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技能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58年,国家曾经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学工、学农、学军”。高等职业教育从微缩的本科与发酵的中专夹缝中发展到10年后的今天,这是历史的回归,还是历史的扬弃?

教高[2001]4号文件指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高[2005]1号文件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建设5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质量工程[2008]文件指出:“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团队、名师”。从这一系列的文件可以看出,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

二、行业企业如何介入高职教育

要使行业企业介入高职教育,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难以解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探讨解决方法。

1.难以逾越的阻力。

(1)从企业找原因。制度原因: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教学任务;利益原因:企业欢迎学生到工厂实习,关注的是廉价劳动力,并不是将实习实训作为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必要内容加以认真对待,因而很难对学生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2)从学院教学管理找原因。其一,通过哪些教学途径保证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与工程现场对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希望通过学生到企业完成教学任务,顶岗实习;企业要抽调工程技术人员配合学生的实习实训,还要控制工序工作过程场地。双方如何分担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功在学校,利在社会,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仅凭道德和情感难以持续拉动“工学结合”这架马车。其二,怎样安排项目课程,才能使教学进程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教学资源的利用?学习讲究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但建筑工程追求工作场景的空间逻辑、程序衔接。双方如何对接?其三,如何在“大班(40至45人)”实施工程项目教学?安全问题如何保证?施工场地狭小,安全隐患多发,分组学习标准如何同一?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对于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难点在于,项目教学周期与工程建设周期不匹配。很多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统一模式制约了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另外,地域差异、学校差异、专业差异、建设项目差异,都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挑战。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存在,很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随着社会发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也必然随之改变。教师孤立地教学,使得学生“认知、转化、重组”的过程也处于孤立状态。为重新认识课程和教学,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需要增加对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学习,并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2.结合的关键。行业企业介入学校教育平台是工学结合,形式是产学联姻,实质是产权融入。要放弃过多的学科教育思想及系统的观点,追求实用、适用、够用。产学联姻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呢?核心问题是产权。众所周知,高校是事业编制,企业是市场编制,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教师资格问题、编制问题不易解决,走出去(送出去)相对容易,请进来比较困难,常态化融合互动则更加困难。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利益驱动双管齐下,只有产权才能解决利益分配、身份障碍(事业/企业)、短期行为等一系列问题。认真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时,可以吸收比较实用的东西,但外国模式不可复制,最终只能走自己的路。工学结合不仅是熟悉建筑技能,而是将相关知识与建筑技能融合,将学习与建设工程项目有机结合。

按照从学生到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成长逻辑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通过工学结合、情境耦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岗位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引导是关键。政府可以通过税费减免、转移支付等手段促成行业内优秀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姻。教育资源的共享是示范院校建设的需求,是区域经济的需求。资源的共享将是内涵建设的标志,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载体。

参考文献:

[1]2008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资料[Z].

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研究 篇4

一、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

德国职业教育高度发达, 职业院校数量庞大, 在册学生数量多、比例高。2005年底, 德国人口8200万, 全国共有各种职业学校 (包括部分高等专业技术学校) 8831所, 卫生护理职业学校1613所。两项合计是10444所, 注册学生约为280万。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2006年的最新统计, 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只有20.6%, 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 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1938年德国就把职业教育纳入到了义务教育系列, 这不仅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还给德国经济社会带来两个积极影响, 一是较低的失业率, 德国青年都有一技之长, 很容易找到工作, 德国24岁以下青年失业率只有10%, 而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为20%, 意大利和法国在25%左右, 西班牙甚至高达48%。二是普遍的职业教育也缩小了了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 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 德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只有0.28, 远低于社会主义中国的0.47。较低的失业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使德国保持了高度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在德国逗留的一个月中竟然没有看到一个街头警察, 秩序之好, 令人感叹。

德国职业教育有两种, 一种是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种是全日制职业教育, 其中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主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职业教育过程是在企业和学校同期进行的, 学校教理论, 企业教实践。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 一般必须具备初中或高中毕业证书, 之后, 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 签订培训合同, 成为企业的培训工人, 企业向其支付生活津贴, 然后再到定向的职业学校登记学习。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工。据统计, 2005年德国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约95万人, 58%的学生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 在德国历史上, 这一比例第一次低于60%。其余的中学毕业生大部分进入由各级政府或劳动部门举办的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学校, 这些学生并不是不想参加双元制教育, 而是因为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不能满足全部需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教育体制,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投入资金

企业把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看成是对企业中长远的投资, 他们认为企业在竞争中要生存、发展, 必须拥有大量在生产一线的训练有素的员工, 而各企业都乐于投资职业教育, 负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 每年德国各企业用于双元制教育的经费占工资与薪金总额的4%以上。据德国官方统计, 2004年德国参与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企业有62.2万家。2003年至2005年, 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投入均为276.8 亿欧元。而公共财政 (包括联邦和州) ,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投入, 在上述三年分别为31.57亿、31.15亿和28.15亿欧元。“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界输送接受过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后备力量, 确保了德国在世界上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2.组织培训

大中型生产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 如西门子、大众汽车公司、奔驰公司等由于对技术工人需要量大, 必须依靠自身的培训中心或培训部培训后备力量, 这些企业需要购置培训设备, 配备专业教师。但是小型企业, 如手工企业则一般没有自己的培训中心, 学徒必须到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培训。跨企业的培训中心一般由地区的行会组织, 负责本地区的小企业的“双元制”培训。

3.参与考核

在德国, 要想找到工作, 必须拥有一张资格证书。一个没有受过任何职业教育的人几乎不可能在劳务市场找到工作。在德国, 职业教育的考试及证书颁发由德国工商总会考试专业委员会进行。考试委员会由三部分人组成, 一部分是企业, 一部分是专家, 另一部分是职业学校的老师。德国职业学校的期中考试, 其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考试主要参照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业教育标准和具体要求进行, 结业考试由企业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愿望提出要求, 由考试委员会的专家根据企业要求及相关的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出题, 并对考题的范围及难度进行审核, 以保证试题的水准和标准的统一。考试中, 监考人员由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老师组成, 但这些人员是交叉进行监考的, 比如本企业的实训教师不监考本企业的员工, 只能监考其他企业的员工。在考察中我们确实发现, 学校教育也把帮助学生通过考试视为重要教育目标。德国企业通过参与考核, 保证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偏离企业需求。

二、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分析

我们在德意志银行参观过程中了解到, 德意志银行每年招收700名培训合同工, 每名合同工3年花费10万欧元, 但是在培训结束时, 80%的培训工选择上大学。也就是说德意志银行每年用于培训合同工的花费就高达7000万元, 最终只有140人留下, 相当于每个员工花费了50万欧元。当然有相当数量的培训工在大学毕业后会重新选择德意志银行, 但是德意志银行人员培训成本高昂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德意志银行为什么还是乐此不疲地培训合同工呢?广而言之, 德国企业参与员工培训的动力何在?

1.历史动因

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看,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是以企业为主体, 学校处于辅助地位。德国职业教育起源于中世纪手工业内学徒制, 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工学结合方式。1869年德国颁布了《工业法》规定, 在企业里接受培训的学徒必须到地方当局举办的继续培训学校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 这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最早起源。1938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法》第一次把职业学校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 从此, 职业学校正式成为企业职业培训的必要补充。1969年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 把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以法律条文确立下来, 明确了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最终形成了当前的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双元制”体制。可以看出来, 1969年以前, 职业教育一直属于企业雇主的职责而不是国家的职责。德国各企业都会制定当年的培训计划, 一般来讲, 企业的培训预算约占当年总体支出费用的10%, 如果是大的企业, 比如奔驰, 可能是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在德国, 企业有一个共识, 如果你想让企业继续发展, 让工人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就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德国企业认为, 职业教育是企业生存的保障, 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

2.经济动因

在德国, 企业要向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徒工支付生活津贴。据德国官方统计, 2005年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每月拿到的学徒津贴, 在德国西部地区平均为623欧元, 在东部地区平均为529欧元。由于工种和所学专业不同, 学徒津贴也有差别。比如西部的建筑工人, 包括筑路工、木工和瓦工, 2005年的平均津贴是每人每月833欧元, 东部是679欧元。理发师最低, 西部是平均每人每月415欧元, 东部只有260欧元。但是这些津贴仅当于熟练工人30%的工资, 在三年培训中, 第一年徒工的任务主要是学习技能, 但是在最后的两年所做的工作基本和熟练工人是一样的。这样, 企业获得了廉价劳动力, 可以减少劳动力开支,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当然为了防止企业把学徒单纯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不给予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培训, 行业联合会要对参与培训的企业进行资格认定, 而且要对培训过程实行监督。

3.政策动因

政策优惠也是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动因之一, 企业可以培养出自己需要的员工, 又可以得到政府的经济补偿, 何乐而不为呢?为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 德国推出各种税收政策优惠:一是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二是政府向小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一般情况下, 企业可获得占其净培训费用50%-80%的培训补助;如果所培训的职业符合发展趋势时, 企业可获得100%的培训补助;三是政府提供职业培训所需的人员费和物质材料费;四是政府对职业培训机构的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给予一定补贴。

4.文化动因:员工忠诚度高

德国的企业会给每—位学徒支付约1.5万欧元, 包括工资和各种保险, 这是企业发展进行的情感投入。尽管学徒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 但企业将他们作为自己需要的后备力量, 由企业出资进行培训和实习的学徒忠诚度也更高。科隆经济研究所指出, 德国员工在其公司的任职时间明显比欧洲其他国家员工的任职时间长:平均为10.5年。经合组织 (OECD) 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只有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员工的任职时间高于德国。德国工人对中国人频繁的“跳槽”现象非常不理解, 因为在德国换企业非常困难, 员工很少有换企业的想法, 即使要换企业, 也必须由原企业的老板推荐, 否则对方不接收。由于自身培养的员工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因此, 德国企业把培训员工看作固定资本投入, 企业对培训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很高。

5.结构动因:中小企业多、专业化水平高

推动德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德国企业结构和企业的生产结构。在德国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据了很大比例, 德国现有中小企业约370万家, 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5%。中小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提供了全国82%的培训岗位。这些企业之所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是因为这些企业高度的专业化生产策略。它们着眼于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领域, 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努力做到最好, 它们在国际市场上遥遥领先于生产同类产品的其它企业, 甚至占有国际市场的一半以上。比如, 洗涤设备制造公司“温特哈尔特”公司是餐具洗涤设备制造行业的全球市场领先者, 在全球有17个子公司, 共计750名员工。该公司专门制造宾馆和饭店的餐具洗涤机, 而不生产医院用或其它用途的洗涤设备。由于高度的专业化生产, 这些中小企业都拥有独门的技术, 这些技术是在职业学校和其他公司都学不到的, 因此企业不得不招收大量的学徒, 培养后备人才。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 2008年, 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812万人, 在校生规模2087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310万人, 在校生规模916万人, 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现阶段每年还有约700多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有2000多万名农民工失业, 超过600万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难以全部就业, 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也只有3.5%左右。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还需要大力发展, 一方面职业培训规模需要进一步要扩大, 一方面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特别是要破解当前的“技工荒”需要企业大力参与职业教育。

1.压缩普教招生规模, 扩大职教招生比例

前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发展的前景持不乐观态度。他说, 十多年前, 江苏、山东、天津等地就尝试引进德国教育模式, 但都没有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是中国还没有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传统。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很重要, 但是建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更重要。

当前国内确实存在着“普高热”和“学历热”的问题, 虽然普教和职教招生规模和在校学生各占半壁江山, 但是整个社会仍然轻视职业教育, 上职业院校也是考不上本科的学生的无奈选择, 整个学生素质相对偏低。

在德国, 几乎不存在“普高热”、“学历热”。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 80%以上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 只有20%的学生接受普通教育。德国法律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德国人看重“工作资格”, 而这主要靠职业教育来实现。因为上职校就业有保障, 所以家长都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上职校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不会觉得低人一等。

要解决中国青年就业难问题, 就必须落实就业导向教育方针,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普教, 轻职教的社会风气短期内难以改变, 但是政府的教育政策应该在这方面起一个引导的作用。首先是在招生方面, 减少普教招生规模, 扩大职教学生的招生名额;其次, 在教育投资和师资配备方面也要向职业教育倾斜, 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职业教育。

2.变学校主导为企业主导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体制下, 学校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者、供给方, 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 学校是主导方, 学校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 企业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产品。虽然随着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 学校不得不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 面向市场培养人才, 但是, 学校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现有的教育体制的必然结果是人才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存在错位, 职业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企业缺人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最近就有报纸报道, 企业开出月薪8000元的条件却招不到熟练技术工人。

德国是一种企业主导的职业教育体制, 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技术工人, 学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职能非常简单, 只是承担了部分理论教学任务。企业主导职业教育, 保证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考核都不偏离企业实际需求, 这实际上是一种“订单培养”的模式。

我们应该改革现有的招生、就业政策, 积极增加企业在这两个环节的话语权。企业应当向定向学校申报未来年度的岗位需求数量和结构,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安排招生。此外, 要积极增加企业和协会在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 使学校教育能够更加贴近企业的要求。

3、减少学校实训投资, 增加企业培训补贴

为了实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 中国各个职业院校都投入巨资建设豪华实训室, 希望在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是, 据笔者了解, 这些实训室使用率非常低, 实训室模拟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差甚远, 实训效果很不理想。而且各个实训室还在不停地“烧钱”, 可以说实训室建设是一个资金“无底洞”, 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

在德国, 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 不搞见习、参观, 即不搞模拟性的所谓生产实习, 而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上岗前10分钟, 他们要清理卫生;在工作中, 他们严格按图纸要求加工产品, 产品通不过严格的检验, 达不到标准, 必须返工重来;下岗后, 他们必须整理工具, 各种工具严格地按使用顺序排列。由于严格的训练, 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

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 篇5

一、全球一体化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企业公民(Coporate Citizenship),一般解释为

企业为了表达出对人类、社区以及环境的尊重,所做出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发展策略。对于小型公司来说,企业公民作为可能只是为了拓展公司业务,提高公共关系,或是获得其他利润,而零星推动的一些小规模的行为。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公民作为通常被看成是企业体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原则。

在西方企业中,“企业公民”这一理念已经渗透在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公益策略”这一企业公民具体体现的原则成为成熟企业必不可少的企业策略。公益事业虽然并不直接带来利润,但它对企业的潜在促进力却是非同一般。美国的《策略管理报》对469家来自不同行业的公司调查的结论是:资产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有非常显著的正面相互关系;销售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成绩也有显著的正面相互关系。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社会加快了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向跨国企业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企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企业管理与市场经营等提升企业赢利性竞争素质的部分上,而较少注意甚至忽视了跨国企业回馈社会营建良好企业发展生态的战略意图。大部分的跨国企业都是把参与公益事业承担企业公民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重中之重的组成部分来实施的,这不但促进跨国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而且也间接为其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此之谓“非赢利性”竞争。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已相继成立专门的公益事务部,由企业高层直接管理在不同地区和市场的公益项目,许多公司还专门为中国市场度身定制了公益事业发展项目。

面对更为激烈和直接的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全面提升竞争力;不但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等;同时更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自己的品牌。一个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企业应该具备长期的获利能力,而长期的获利能力是建基于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公众的持续认知能力的。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是获得社会亲和力和公众的认知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展企业的持续发展空间,同时还能增加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或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公益事业也是生产力

承担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的价值观和竞争力

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外显企业的价值取向,也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而不断提升和完善企业的价值观,将企业追求良好人文环境的价值取向传播给社会大众,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每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都努力追求的方向。这种顺应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取向不但能增加企业社会形象的美誉度,同时可以对内提高凝聚力,激励员工的士气,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价值架构中,良好的声誉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企业在市场营销、人才招聘、广告传播及与各方合作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作出的承诺,使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合作伙伴都对其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及信赖感,从而提高企业在多层面上的交易成功率和降低直接交易成本。所以,公益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精髓。事实也已经证明,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参与公益活动不仅能满足企业对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追求,同时也还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公益事业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

企业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涉及与当地的政府、公众及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很多企业甚至提出了“公共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而参与公益事业无疑是处理公共关系的最佳手段,这已是被跨国企业实践证明过的企业经营真理。成熟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基本上都把参与发展公益事业写进了其企业文化或发展战略中。不管企业从事公益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参与公益活动都在客观上起到了为企业整合公共关系的实际作用。世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曾经指出:“ 旨在产生最大顾客满意的顾客导向与长期消费者福利,两者都是公司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这种包含了营销生态与社会思考在内的理念,对企业提出了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求得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的要求。

由此可见,企业除了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之外,同样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去承担企业的社会角色责任和义务,以树立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企业形象既是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企业形象不仅是一个企业规模、产品、管理等技术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包含了其对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价值取向这一重要内涵。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承载企业形象传播,不仅能更好地寻求与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促进gov-ern-ment、社区、公众等社会各界对企业的认知;也是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为其产品进入目标市场所展开的最好的公众公关方式。所以,将社会公益活动与企业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在使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产生了1加1大于2的效果,还将对企业的长久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三、树立中国企业的企业公民形象

目前,全球五百强企业已绝大多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弘扬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公民”价值方面的所作所为对中国企业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以多种形式支助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已经成为目前各大公司回馈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实际上,在其企业公民的概念中,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的投入和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一样,已经是企业经营的一种基本的和必要的支出。

跨国企业带来的先进的公益事业理念不仅促进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公益意识的提升。在跨国企业将参与中国公益事业作为其中国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的战略思维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寻求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及拓展企业持续发展所需环境的新模式。企业群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强势集团之一,而社会的健康发展内涵包含社会各阶层的均衡与协同发展,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是一种扶助和反哺的相互关系,此二者良好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在跨国企业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其长远竞争战略来执行的情况下,更多地参与公益事业提升中国企业的企业公民意识,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竞争战略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树立中国企业整体形象的需要,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

企业家朋友参与公益的理由:您参与了慈善,奉献了爱心,履行了社会责任。同时,您也会得到回报。一是做为市慈善总会的成员,您可以以在市慈善总会相应职务的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根据市委、市政府规定,原则上以后每年只组织开展一次“慈善一日捐”活动,您参与了慈善捐赠,可以避免其他捐赠,杜绝了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 篇6

【摘要】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立足当前中职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大背景,对中职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理性思考,并初步构建出企业参与的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为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监测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提供理论标准,对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 校企合作 ; 企业参与 ; 教育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48-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发展水平明显地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准和生产力程度。所以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广义的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产业界与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属于广义的校企合作的范畴,但就其核心内容而言主要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属于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合作教育不但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有大样本调查显示,人们的工作技能无论是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70%以上来自工作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的必要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对《基于企业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更现实、迫切的意义。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为社会服务显得更直接,与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从而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也就显得更需要。

2.通過立足当前中职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大背景,对中职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理性思考,并初步构建出企业参与的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为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监测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提供理论标准,对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为企业服务的,这就同样要求企业要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来。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育。它主要包括:培养面向是为第一线服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

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企业在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上全方位、多层面参与中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三)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指我国中职教育中,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度与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度的总和。

(四)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使用特定工具系统地调查与收集能够反映培训质量的证据,并对培训质量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体系的研究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来管理中等职业教育并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的研究是包括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研究。这些研究都重在说明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质量体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没有构成一个具体的企业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具体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本课题研究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空白,充实和完善了现有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从而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企业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学校的质量评估,准确、全面衡量职业学校教育状况,找出薄弱环节,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决策提供依据,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2.通过企业调查、研讨、评估实践等方法形成基于企业参与的中等职业学校质量评估体系,并通过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功能,引导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的教育监控与保障机制,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通过考察企业参与中职教育质量评估的现状来分析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企业参与中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并据此制订出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案和运行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企业参与中职教育质量现状研究。

2.企业参与中职教育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基于企业参与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模式、细则及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是指我国中职教育中,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度与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度的总和,决定着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可有效实现校企对接,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本课题通过考察企业参与中职教育质量的现状来分析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企业参与中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并据此制订出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案和运行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八、研究成果

自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通过考察企业参与中职教育质量的现状来分析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企业参与中职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并据此制订出相适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案和运行机制。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还根据归纳总结了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与经验,发表了多篇论文,形成论文集。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 篇7

企业参与项目设计, 增强项目课程内容的真实性

(一) 引进企业真实项目

引进企业真实项目的 目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否合理, 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能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 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实践教学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引进课堂。每个项目的选择都是精挑细选的, 用真实的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企业真实项目实战教学形式, 系统地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 从而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

企业真实项目的选择标准 根据项目难度、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对项目精挑细选。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学期, 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所要锻炼的技能来选择项目, 以学生能顺利完成项目为标准, 以通过项目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 最终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赢:学生得到了锻炼, 企业得到了效益。

企业全程参与真实项目的教学设计 首先, 企业一线专家与软件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充分沟通, 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基础和学生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与一线教师一起分知识点、分模块地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授课计划的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 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开发项目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问题以及出现的偏差及时沟通处理。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 找出不足, 积累经验, 使企业项目更好地融入实践教学中。

(二) 校企开发仿真项目

仿真项目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企业项目有时候不能完全覆盖教学知识的难点、重点和满足社会需求, 企业专家和相关课程教师设计了很多适用教学任务的仿真项目。原则上按照企业真实项目设计, 在具体细节上充分考虑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仿真项目设计的方式方法 仿真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处理的过程, 根据企业实际项目的需求, 把企业需要的技能设计成知识模块, 然后用相关的模块组成一个项目, 有的放矢。

仿真项目的教学设计 针对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整体课程设计。首先依据工作过程, 把项目分成相应的任务列表, 对每一个任务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 考虑怎么覆盖学生所学的知识点, 注意任务设计难度要适中, 不仅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模块的功能, 而且要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NET Web项目开发》课程中的“CMS信息管理系统”仿真项目, 考虑到《.NET Web项目开发》为第三年下半学期开设, 学生刚学完.NET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对.NET的WebForm项目的深入和提高, 主要锻炼学生的业务逻辑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编写复杂T-SQL语言的能力。普通的企业类型网站比较简单, 在实现难度上不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 大型的门户网站实现又比较困难, 现阶段的学生技术能力又达不到要求, 我们设计的“CMS信息管理系统”这个仿真项目能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难度适中, 业务逻辑比较复杂, 涉及各种用户权限的处理、静态页的生成、DIV+CSS的静态页面的布局等。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最终完成项目。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企业参与项目实施, 增强项目课程教学的真实性

企业专家走进课堂 企业专家走进课堂, 按照软件企业真实的项目管理来要求, 依据实际经验, 可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技能学习方向, 更好地把握项目进度和质量。如我院长期聘请软件公司技术经理参与课堂教学, 从授课计划制定、整体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到备课、上课和课外辅导全程参与。

企业专家参与实际项目编码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企业专家也参与一些模块的代码开发, 展示编码的规范和技巧, 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实际开发项目的技能要求和实现方法, 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项目测试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企业测试人员全程跟踪。测试是多方面的, 如前台界面色彩搭配、功能区域划分的合理性, 后台代码的完整性、性能、输入有效性验证, 用户是否有良好的体验, 整体项目的安全性等, 让学生充分体验项目开发的氛围和所需的技能技术。

企业参与项目考核, 增强项目课程评价的真实性

企业参与项目评价标准的制定 企业是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者。为了保证项目教学的质量, 我们对每一个教学项目都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让项目评价标准能紧跟行业企业的最新变化, 以企业需求决定项目考核的方向, 包括知识、素质、学习能力等要求。在项目考核内容方面, 以企业项目中的实际业务流程为主, 以企业工作环节作参考, 引领学生熟悉企业工作流程, 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企业参与项目评价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否符合岗位能力需求, 每学期我们都邀请知名IT企业的技术专家和高校专家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进行鉴定。专家在观看学生开发项目演示后, 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现场考核结束后, 由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展示企业实际研发项目, 分析项目的具体工作流程, 并对工作流程中各个阶段的内容和开发经验进行讲解, 展示其熟练的编程技巧, 并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最后, 企业选拔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提升专业技能, 感受企业工作氛围。

结语

由于我们坚持企业全程参与项目教学, 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因此,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上海软件园、苏州软件园和徐州软件园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专业对口率较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软件专业师生承接的软件项目达10多项, 直接产生经济效益40多万元。其中, 我们开发的《图书馆综合管理系统》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煤炭企业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获得了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摘要:从企业全程参与项目课程教学的角度, 介绍了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和校企开发仿真项目增强项目课程内容的真实性、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参与项目实施和企业参与项目评价等方面的做法。

关键词:企业参与,项目课程,项目设计,项目评价

参考文献

[1]林良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立法思考[J].职教论坛, 2009 (15) :51.

[2]林良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探索, 2009 (8) :146.

[3]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 2006 (6) :138.

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 篇8

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 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增强学校教育质量, 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它体现着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社会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也是实现人才高效培养、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型期的人才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正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今天,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直接受益者和主要服务对象的企业, 该如何更有效地参与高职教育,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就这一问题, 在昆明地区开展了专项调查, 旨在了解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并探求原因, 并探求合理的参与路径。

1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昆明地区的企业,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150份问卷, 收回138份, 问卷回收率为92%, 其中有效问卷为131份, 问卷有效率为94.9%。本次调查共涉及了78家企业, 其中国有企业18家, 私营企业55家, 外资及合资企业5家。另外, 我们还对安宁温泉心景酒店和昆明诺仕达企业 (集团) 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此次调查的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

2 调查结果

2.1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态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国有企业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最高, 而私营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意愿度最低。而18家国有企业均重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并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当中, 与高职院校联系机密, 有14家企业已开展了多层次的校企合作, 有9家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训实习的基地。而相比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的参与度则明显下降, 尽管有个别企业重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并积极开展相关实训活动。但大多数私营企业仍没有充分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不愿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也不愿建立各种实习实训基地, 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在接受调查的55个私营企业中, 有36个企业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 有5家企业是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

从总体上来看, 有接近所调查的55个私营企业中36个都没有与职业院校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合作, 只有5家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总体上, 接近半数的企业认为企业与职业教育关系密切, 但实际参与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却只有42.3%, 成为实习基地的也只有17.9%。

2.2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形式

调查问卷中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式”设计了七道题, 分别是: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挂职锻炼、签订订单培养合同、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合作科研等。统计发现, 在以上7种形式中, 企业比较接受的是“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 而“教师挂职锻炼”、“订单培养”和“参与教学计划制定”这几种形式所占百分比最低。

2.3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深度

目前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仅停留在浅层次上。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调查发现, 仅6.4%的企业接受过教师挂职锻炼。后期的访谈中发现, 部分企业愿意热情接待教师挂职锻炼并安排任务, 或者选派技术骨干协助挂职教师锻炼, 但更多的企业态度是接待但不安排工作, 原因则是担心商业或技术秘密外泄。

2.4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程度低的原因

有82%的受调查企业认为政策导向不明是造成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程度低的原因;52.6%的企业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减免企业的税务, 激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有70.5%的企业希望政府将向企业征收的教育附加税返还给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由此可见, 企业都希望在税收政策上能有所优惠。在访谈中, 还有企业高管人员表示, 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太短, 企业好不容易让一批实习学生掌握了技术, 马上又要换新的一批过来, 企业成本太高, 收益却很小。

2.5

在“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受以下哪些原因影响”的选项中, 46.2%的企业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经济利益, 35.9%的企业则是担心学生安全, 5.1%的企业接纳学生会导致产品质量降低。在访谈中, 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坦言, 企业内部各岗位人员相对固定, 没有精力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 还担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可见对企业而言, 经济利益始终都是最重要的考虑对象。对于“怎样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这个问题, 几乎所有被访对象都表示, 如果实习学生表现较好, 或曾有毕业生在企业表现良好, 就愿意接收该校的学生来企业实习。可见, 对实习生或是毕业生的满意度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意愿。

以上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 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政府政策不完善, 扶持力度不够。

《职业教育法》颁布已有18年, 但类似于“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的规定一直还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 缺乏具体的配套政策, 操作性不强。现有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明确在合作办学中学校与企业各自应承担权利和义务, 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 对于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责任没有明确。

(2) 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还不够高。

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 许多家长和考生都把上重点大学和本科院校当作求学的第一目标, 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各企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 也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

(3) 高职院校自身能力不足。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定位不够科学,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太明确, 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 毕业生的从业能力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有些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当作任务来执行, 单纯追求与企业合作签约的数量, 而不重视企业履约的质量。还有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比较弱, 不能真正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教育与服务, 使得企业参与一直不热情。

3 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

企业参与, 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保障企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将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

3.1 政府要营造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首先, 要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实行高素质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设立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岗位津贴。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的重要贡献, 形成政高素质技能人才, 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其次, 形成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共性, 政府可出台激励政策, 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再次, 要下大力气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以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

3.2 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如美国、德国、法国都为规范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 我国已公布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 但都没有明确指出企业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因此, 我国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立法, 建立更加完备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如制定和出台《高等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职业培训法》等法规, 以规范和鼓励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 要根据已有的法律法规, 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 地方政府要制定地方性政策和配套措施, 明确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3.3 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 开门办学

首先, 高等职业院校要保障经费投入到位, 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结构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注重特色办学;其次, 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保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以满足解决生产中技术问题的人才需求;再次, 高等职业院校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开门办学, 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重要因素, 要把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看成是提高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都要保证有企业的参与, 如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包括人才需求分析、专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等) 、专业建设 (参与专业设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的完善及专业布局、专业类型和专业层次结构的优化) 、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改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完善等。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以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正确认识企业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过程的内外部及相关诉求,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各自的作用, 必将有力提高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质量, 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娟, 陈龙根, 罗永彬.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与障碍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8 (5) .

[2]张伟贤.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和建议[J].教育与职业, 2011 (9) .

[3]王琴.发达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及启示[J].职教论坛, 2010 (22) .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 篇9

但是, 我们却很遗憾地发现, 绝大多数的行业企业缺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即便偶有合作, 也难善始善终, 高等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之间形成了两张皮、油水分离的情景。究其原因, 是缺乏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因此, 要解决“学校热”跟“企业冷”的现状问题, 就必须从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入手, 从而保障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既得利益。笔者认为, 激励机制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的法律规范

一个国家的兴亡, 一个社会的发展都必须有法律加以规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中, 也不能放弃这一原则。不能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行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高等职业教育承载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任, 它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与其互生共存的行业企业也不能例外, 也应当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制约, 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国家的意志。所以,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将校企合作制度化, 促使行业企业承担必须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 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

二、校企合作的政府支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方针政策, 它是国家教育的长远大计, 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个长远大计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或办法。这一手段能否实施关键在政府, 政府要履责, 要发挥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 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的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标准, 行业企业实践教师职业标准, 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的教师职务评聘等等, 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的多渠道保障机制。

三、企业参与的优惠政策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特色, 它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决定了行业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有较大的付出, 例如, 顶岗学生的管理, 技术操作的指导, 机器材料的消耗等等, 这是行业企业消极对待校企合作的症结所在。因此, 激励机制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 只有保证了企业的利益, 才能使校企合作真正变成双赢和共赢。企业的根本利益就是它的利润和效益, 国家应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例如企业税收的减免政策、经济损失的合理补偿等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让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它才会主动参与, 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四、企业员工的培训保障

职业教育应当是一种终身教育, 目前大多数的行业企业的员工职业技能保持在从事本行业时的基础状态, 由于缺乏再培训, 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产业高度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 因此也就无法满足企业日益信息化、知识化、规模化的需求。现实中, 一方面, 行业企业对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存在迫切而又大量的需求, 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途径屡屡受阻, 两者之间梗阻的原因是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缺乏优势互补的激励机制。实际上, 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就是企业和地方经济, 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其实就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跟踪和延伸, 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需的社会责任。因此, 为了激励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 两者之间应当建立职业培训联盟, 以合作的形式承担权利与义务, 在更多的情况下, 使行业企业享有更大比例的利益, 看到互利合作的直接好处, 从而形成企业员工的培训保障制度, 进而使行业企业通过员工培训提升竞争力, 跟上时代的发展。

五、优质人才的储备积累

当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 这个时期正是大规模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时期, 也是迫切需要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时期。但行业企业所遇到的困境是此类人才十分匮乏, 没有优质人才的储备。行业企业选拔这类人才往往是通过人才市场的信息进行筛选, 导致了三种结果的出现:一是“大海捞针”式的选拔, 付出的时间以及人力的成本过高;二是选拔使用后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期望效果差距较大;三是选拔的人才跳槽比例较大。凡此种种归结为一条, 就是行业企业缺乏对所需人才的前期了解和控制。因此, 对行业企业匮乏人才的储备是鼓励其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企业提供所需人才标准的方式, 校企双方共同实施管理。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过程中, 通过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建立起针对合作的行业企业的人才储备库。由此可以保证行业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全程管理, 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的校企合作形式。行业企业基于对学生的前期管理实际上就是对未来员工的管理的情况, 必然会高度重视, 投入百倍的精力。

六、专业设置的企业评价

近几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急剧扩张, 随之带来的是数以百计的专业的设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 专业设置的依据大多是就业状态。某一专业在特定年份中一旦出现了就业高潮, 马上就会产生反射效应, 此类专业就成为各高职院校追捧的专业。往往是还未对其进行深入的调研, 就已经匆忙上马, 教育质量可想而知。因此, 激励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略其能够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 应对行业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予以礼遇, 通过聘用制、认证制等形式, 在制度上明确他们的地位, 赋予他们对专业设置与否的认证权力。在这种激励制度下, 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感、权威感和荣誉感, 在专业设置可行性上, 会根据行业、岗位需求提供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决策性意见, 从而保障专业的设置不会偏离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岗位需求的主航道, 形成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互相支持、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七、尖端科技的利益共享

技术壁垒也是造成校企合作的障碍之一。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由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拥有的资源不对等, 造成了各自对所掌握技术资源的保护。高职院校所掌握的是师资和科研资源, 行业企业所掌握的主要是生产和设备资源。双方资源虽有一定互补性, 但更多的是不对等。因此出现了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不愿意同行业企业共享, 另一方面行业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装备不愿意为高职院校掌握。更多的情况下, 行业企业掌握的职业所需资源远胜于高职院校, 由于高职院校无法获得相关一手信息, 自然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 还是由于激励机制的问题。在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 要想启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愿望, 就应当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应当明确机构的设置, 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归属, 所产效益的分配, 违约责任的认定等规定, 尤其是要强调行业企业对所研究出的尖端科技的共享权力。唯有如此, 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影响着我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 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效果, 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这一激励机制, 才能实现校企双赢, 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2 0 10年理事大会暨河北冶金行业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

高峰论坛在唐山举行

韩虹张铁群韩灵玲

国家工信部河、北北省冶冶金金国家论商坛务, 于部、行行业3中月业解协放会思国27钢日铁至工28业2想01日转0协在会唐变年发理、展事方大式会高暨峰河山河隆北重省召发开改。委、河北省政府研究室、河北省工信厅、河北省政协、河北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唐山市等单位和部门的有关领导莅临大会。会议由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和“我的钢铁”承办。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大勇主持会议。

会议首先由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张震宣读孙瑞彬副省长发来的贺信。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高金浩, 省工信厅副厅长张羽分别就全省经济形势、钢铁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作了重要讲话。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鲁俊芳对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所作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并对今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会议听取、审议了省冶金行业协会会长、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义芳所作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听取、审议了省冶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铁群所作2009年会费收支情况报告。会议还听取由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董事长张海宣读的关于吸收新会员、变更副会长、理事等常务理事会通过事项的通报。会议还表彰了先进, 由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秘书程品湘宣读《关于表彰2009年度协会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会议期间举办了“河北省冶金行业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高峰论坛”。国家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肖春泉就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作了精彩报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以“金融危机后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为题, 就当前经济以及钢铁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刻分析和阐述。

"!!!!!!!!!公!!示!!!!!!!!!"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新闻记者证核发情况自!查!工作并重申有关规定的紧急通知》 ([2009]299号)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关于2009年换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关于期刊申领记者证的有关通知》《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单位申领新闻记者证的通知》要求, 我单位———河北!企!业杂志社已对申领记者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 !现!将我单位已领取或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 公示期2010年4月20日—4月30日。举报电话为0311—!

"!!拟领!!!!!!取新闻记者证名单!!:赵!莉!!!!!赵丽韩!虹!李!!亦军!"!!!!!!!!!!!!!!!!!!!!""

!本刊2010年第3期补第充2、更页“正副理事长”名单上应加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连贵”“中!国!电信河北分公司总经理赵麦庆”。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永忠”应改为“李连平”。!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 篇10

一、美国企业参与职教的动机

许多学者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托马斯·贝利(Thomas Bailey)认为,企业参与职教主要基于三个动机:慈善动机(philanthropic)、个体动机(individual)和集体动机(collective);帕特丽夏·麦克尼尔(Patricia McNeil)等人将企业参与的动机划分为“经济动机”(financial incentives)和“非经济动机”(nonfinancial incentives)。虽然这些学者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提出的企业参与动机基本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益服务

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欧洲企业参与青年培训项目具有相关的立法支持,而且各国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的组织结构以使企业的参与得到明确的定位。美国没有此类制度建设,许多企业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参与青年培训项目的。多项研究表明,改善社区是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原因。托马斯·贝利的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企业将慈善原因作为参与的主要动机。在他所调查的企业中,将对社区公益做贡献作为主要参与动机的企业占26%,另有33%的企业表示,改善公共教育系统是其参与职教的最重要原因。[2]

(二)建立公共关系

许多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是巩固公共关系的一种隐性方式。在一项对参与合作教育项目的250家企业的研究中,53.2%的企业表示参与合作教育项目活动对改善其公共关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31.6%表示具有比较大的作用。[3]另外,参与青年培训项目也能够使企业在业界获得良好声誉。例如,太平洋证券公司(Security Pacific Corporation)在12年的时间里与200多个加利福尼亚学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向4,500多名学生提供了入门水平的工作培训机会,这使该公司在当地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也使其与当地银行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关系。[3]

(三)降低成本

许多企业将高中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教育与经济协会(Institute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的一项研究显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最普遍的动机是获得低成本的、短期的劳动力。因为雇佣学生比雇佣临时成人劳动力的成本低,学生通常会免费“实习”或者只要求低廉的按小时计算的报酬。[1]另外,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习项目可降低企业招募员工的成本。企业招募一个工人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根据美国《培训杂志》(Training Magazine)的分析,填补一个空缺位置的预计成本相当于该职位工人年工资的33%,[3]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做招聘广告、面试应聘者需要承担的费用、参加招聘工作人员的误工成本等。因此,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参加职业教育。

(四)招募员工

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项目是基于招募员工的目的,有的企业是为了招募短期或者兼职员工,有些企业是为了招募长期的、高质量的劳动力。

(1)招募临时工作人员。因为学生实习生通常是无偿的或者只需支付很低的工资,所以一些企业便安排实习生填补临时空缺岗位。托马斯·贝利的研究表明:10%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为了雇佣兼职的、短期的员工。[7](2)获得潜在的、长期的高质量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的缺乏也使得一些企业将目光瞄向职业教育,因为许多学习职业科的学生具有成为高质量劳动力的潜在可能性,所以在托马斯·贝利的研究中,10%的企业表示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获得长期的合格员工。[7]林恩(Lynn)和威尔斯得(Willsde)通过调查发现,几乎50%的企业在学生结束职业教育实习项目之后便招募他们为正式员工。技术评估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所调查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表示,它们参与职业教育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招募员工,因为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其自身进行潜在的投资。

二、美国企业参与职教的障碍

(一)培训成本的高昂

阻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参与成本问题。虽然节约成本是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参与职业教育需要负担的成本往往是惊人的,这使得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启动成本。启动一项职业教育实习项目的成本从几百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不等。一项研究显示,计划成本的数额波动幅度很大,简单项目的启动,如基本的计划和设备添置等所需的成本在1万~5万美元之间,而综合性强的项目的开发所需的成本则高达10万~20万美元。[3]当然,初期的启动成本是由学校、企业、中介组织共同分担,但是这依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实施成本。事实上,实施职业教育实习项目的负担比实施员工培训项目的负担还要大,这是因为前者要求有导师指导、与学校课程结合等。培训费用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即使在以完善的培训制度而著称的德国,一些较大的企业也发现进行学徒培训的开销几乎大到无法承受。戴特马·哈霍夫(Dietmar Harhoff)和托马斯·凯恩(Thomas Kane)发现,德国企业为每个学徒工支付的平均培训费用为9,381美元。[1]专门为学生设置的“青年学徒项目”的培训成本同样不低。而且,企业参加职教的培训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不断攀升。另外,培训费用也随着学生受培训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如戈德伯格(Goldberger)的研究数据显示,企业为第一年参加培训的学生所负担的平均成本为3,500美元,为第二年参加项目的学生所负担的成本则上升为5,200美元。[3]

(二)经济大环境的波动

在波动剧烈的经济环境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况。汉密尔顿(Hamilton)根据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当经济状况恶劣时,几乎没有企业具有雇佣学生的资源和动机。[3]但是,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在经济状况良好时,企业便会积极地提供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因为市场的动态性使得企业难以提供长期的学生培训岗位。例如,西尔斯公司(Sears)曾经承诺向其所在社区的学生提供综合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但是,公司重组及规模削减使得该公司无法完全履行此承诺,它最终只能向学生提供为期三周的课后工作实习项目。[3]

(三)相关法律规章的制约

美国联邦的、州的法律规章也是制约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工部规定任何行业都不得雇佣18岁以下的学生,各州也出台了对青年工作时数进行限制的规章制度。如威斯康星州规定,16岁~17岁的学生在学习日的工作时数不能超过4个小时。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险的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积极性,如45%的合作教育的负责人认为,为学生安排安全保险的要求是制约企业参与的主要原因。[3]有些企业指出,《职业安全和健康法》(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OSHA)中的某些条款成为制约企业参与的因素。该法规定,规模在1 1人以上的企业都要做事故记录,事故频发的企业将会受到审查乃至罚款,因此,许多企业认为雇佣不成熟的、缺乏经验的青少年将会对企业的安全系数构成威胁,并增加企业被《职业安全和健康法》处罚的风险。[15]

(四)企业内部的阻力与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实施的决策也会受其内部力量的影响。有时,企业的正式员工会对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参与学生产生怨恨心理,认为这些学生的低工资以及所接受的培训机会使他们受到威胁。另外,如果员工没有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支持,他们也会失去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兴趣。信息不对称也会制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缺乏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管理体制或者相关知识都会使企业缺乏参与的兴趣。因此,全国商业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非常强调中介组织帮助企业建设青年学徒项目的重要性,乔伊斯(Joyce)和伯恩(Byrne)认为中介组织提供的支持性工作应该包括:召集工作小组、管理项目、确定工作岗位、开发课程和制定管理结构。[3]

三、美国政府吸引企业参与职教的策略

为了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制定了各种策略,包括进行道德劝说、施加同行压力、激发企业的集体兴趣等,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政策支持以及通过中介组织吸纳企业的参与。

(一)政策支持

如上文所述,高昂的培训成本是制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许多州政府对症下药,制定相关法律规章为参与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包括直接的经济补偿政策(如课税免除等)以及间接的支持性政策(如减少企业管理参与学生的责任等)。

一些州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企业提供课税免除(tax credit)政策。例如,密西根州制定的《密西根高中生注册学徒制课税扣除》(Michigan’s Registered Apprenticeship Tax Credit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障碍,并制定了相关的资助政策。资助政策包括补偿参与企业培训高中生的成本——每位学生每年补偿2,000美元。[17]州政府补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本的另一种形式是减少学生在工作场所受伤时企业应担负的经济责任。例如,夏威夷修订了《职业安全法》,以减少企业管理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学生应担负的责任。[17]

(二)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吸引企业参与

与制定支持性政策的手段相比,通过中介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吸引企业参与是一项更加有效的策略。从层次上来看,美国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层面的中介组织。此类中介组织一般是垂直设置,即在全国范围内促进某一行业的联系,通常在地方层面和州层面有分支机构,如美国商会(U.S.Chamber of Commerce)——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基金会,包括3,000个成员、850个商业协会、87个美国海外商会;二是地方层面的中介组织。此类中介组织一般呈水平状态设置,即在某一地区建立跨行业的教育一工作场所联系,如加利福尼亚首府萨克拉曼多(Sacramento,California)的地方性组织“联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组织”(Linking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EED);三是在这两种模式之间的中介组织是州层面的中介组织。州层面的中介组织试图将地方层面的和国家层面的中介组织联系起来,如美国最大的州层面的商业服务组织康涅狄格州工商业联合会(Connecticut Busines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该联合会包括10,000个成员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这些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便是采取各种策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以帮助青年的发展。

1. 发挥自身影响力吸引企业的参与

美国的民间组织非常发达,而且有些组织影响力巨大,所以一些中介组织便发挥其自身影响力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制造业职业生涯联盟(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areers Alliance)和全国零售业联合基金会(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Foundation)之类的组织实力雄厚,能够吸引大量地方层面的、州层面的、国家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在2000年,餐饮企业联合会(Hospitality Business Alliance)提出的目标之一是确保所有50个州到2005年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目标之二便是每年吸引5,000所学校、10万名学生、5万个工作场所、5万名工作导师参与职业教育培训。为了实现每个州参与的目标,2001年2月,餐饮企业联合会在20个州设立了基金会,并向这些基金会提供资料和理论培训。餐饮企业联合会做出承诺,将为促进州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长期努力。[17]

2. 通过影响政府决策及政府态度获取政策支持

随着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对政府的决策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企业“发言人”的行业协会也越来越懂得通过影响政府决策和态度为其成员谋求利益,并实现自己的目标。国家层面和州层面的中介组织主要通过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倡导能够满足其成员需求的公共政策和项目。例如,为了动员州和地方的会员,美国商会、全国制造企业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以及其他企业团体会固定参与华盛顿的立法和规章制定程序,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影响与教育和劳动力开发相关的政策制定,间接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3. 制定行业标准吸引企业参与

行业技能标准通常是将企业和学校联系起来的中心环节,许多行业协会将行业技能标准作为建设教育课程、规划经济发展、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等方面的基础。旨在促进萨克拉曼多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地方性组织“联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组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组织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联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组织”合作学区的所有高中将该组织制定的技能标准纳入其职业生涯学院和职业路径,以此来指导课程开发。“联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组织”直接吸纳200家企业、间接吸纳1,500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其中,有500多家企业提供与技能标准结合紧密的工作实习机会。另外,“联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组织”已经培训了60多名管理者管理、扩展这些工作实习项目,并向6,000多名学生提供参与这些项目的机会。[17]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实施校企合作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近几年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如浙江省以“制造业大省”为依托,组建了服装、大港、商贸、金融四个省级职教集团,这些职教集团以一所高职院校为龙头,均有1个企业和3所中职学校参与。[21]但是总的来看,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现在多数企业还缺乏长期考虑,主动提出联合办学的企业较少,办学伙伴难以寻觅”。[22]此外,行业协会、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一些行业协会、企业管理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商会、基金会、社区组织等已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许多行业协会已经开始逐渐介入职业教育。例如,广东省中山市拥有上百个各类区域性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通过与该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当地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23]但是,我国行业协会、商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还处于初始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强。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问题:

(一)通过立法等手段吸引企业主动参与

尽管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2002年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劳动保障部又联合发文,提出要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还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制度环境。由于职业教育投入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多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只会增加成本、很难获得收益,从而不愿过多投入。同时,我国政府虽然提出了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却没有建立配套的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建立配套的政策机制,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

(二)充分重视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秩序的形成,社会组织在公共社会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应创造一个较为宽松、公平的外部环境,从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逐步向社会组织放权,把大量的服务性职能如调节、培训、监督、保护等功能交给社会,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筑政府一社会组织一社会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公民和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就美国的经验来看,行业协会、商会在职业教育中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如吸引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渐成熟,行业协会、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会日渐彰显,因此,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政策环境以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5][10]Peter Cappelli,Daniel Shapiro & Nichole Shumanis. Employ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to-Work Program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h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8,Vol.599:109~124.

[2]Thomas Bailey,Katherine Hughes & Tavis Barr.Achieving Scale and Quality in School-to-Work Internships:Findings from an Employer Survey.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Spring 2000,Vol.22(1):41~46.

[7][8]ThomasBailey& Katherine Hughes.Employer Involvement in Work-Based Learning Program.National Center for Rese- 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1999.11~12.

[3][4][6][9][11][12][13][14][16]Steven G.Klein.Emp- loyer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a Comprehensive School- to-Work Transition Program.Berkeley,CA:MPR ssociates, 1994.5,6,9,11,16,17.

[15]Thomas Bailey.Learning to Work:Employer Involvement in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Programs.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94.

[17][18][19][20]Marc S.Miller & Robert Fleegler.State Strategies for Sustaining School-to-Work.Jobs for the Future & New Ways Workers National,2000.3、4、7.

[21]刘显泽.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24~26.

[22]王廷才,韩全立,姜岩蕾.校企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1,(6):9~10.

供给侧改革 企业如何参与 篇11

当务之急是确保改革落地,

增强企业的可获得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历史性转折阶段,面临的问题既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更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在供给与需求这对主要矛盾体中,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侧。正因于此,去年以来,为积极应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同时着眼长远,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及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方案,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了部署,一些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初步效果,一些已出台政策效果的评估尚需时间,一些实质性的改革举措仍需加快推进。总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政策措施都与企业发展直接相关。如果这些措施能全面落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如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改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优胜劣汰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仅就降成本一项任务为例,该项改革至少涉及五个方面内容:一是通过改革行政体制,推动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这项改革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二是全面实施营改增和清理各种收费项目,使企业税费负担得以减轻,国务院已明确要求营改增改革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三是通过社保降费,帮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成本攀升问题,这方面改革已开始启动,还有较大空间;四是通过深化电力、石油、交通运输等价格改革,帮助解决企业反映较多的生产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五是通过金融改革,争取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些主要通过政府侧推动和市场侧驱动的改革,可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当务之急是确保这些改革真正落地,增强企业的可获得感。

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

在四个方面大有可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的是体制、调的是结构、变的是企业。改革种种的政策措施最终都要落到企业上来,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提升上,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善上。只有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了,产品总体适销对路了,效益上去了,改革才能说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类企业应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应有所作为。

一要坚持练好“内功”,提质增效,增强有效供给的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我国已经迈入中高收入阶段,人民收入提高了,必然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和工艺等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消费观念正从“价廉物美”向 “物美不必价廉”转变。但很多企业还看不到这个阶段性变化特征,国内高技术、高质量、精工艺的产品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仍较突出,这就是为什么2015年中国人海外消费达12000亿元-15000亿元人民币、跨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及国民纷纷从海外背马桶盖、感冒药和日用品的主要原因。记得有企业家向我谈他的成功之道时,其中有非常简单的一条,就是他非常关注海关进口产品的种类和规模,哪个产品进口多,就意味着进口替代的机会多。近两年,我国作为出口主力的加工贸易掉得非常快,我前几天赴广东调研外贸形势时政府和企业对此都反映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成本上升挤掉了本已微薄的加工利润空间,相比越南、印度等地,我国东部沿海甚至一些内陆城市已处于成本劣势,再靠低成本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已难以为继,外贸转型迫在眉睫。对此,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在产业配套能力和人才素质方面仍有一定优势。当然,这一贸易形势变化未必不是好事,也可以说是我国发展阶段转换的重要特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求企业必须在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塑造精品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把提供优质有效供给当作企业主攻方向,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匹配市场需求的阶段性、结构性变化,甚至引领市场需求。

二要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持续创造竞争新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新技术潜力、新商业模式得以快速释放的过程。当今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重要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突破,为我国创新发展、“弯道超车”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当前国内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应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新产业正在快速成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传统领域的企业,都需抓住技术变革的机会,补齐技术和创新短板,努力占据价值链高端。在新兴产业发展上,要立足核心技术突破,不能只满足于低端组装,要减少低效低端重复投资;在传统产业发展上,要善于利用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有效增加产品品种,提升生产品质,塑造全球品牌;在技术创新路径上,要坚持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国内资本充足、市场空间大、工业配套完备的优势,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度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要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坚定不移地处置“僵尸企业”和减少过剩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优胜劣汰、资源再配置的市场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衰退期包括经济发展阶段的更替期,必然会有一批企业不能适应新阶段,最终沦为破产企业。我国正处在自身发展阶段转换和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叠加阶段,面临着产能过剩和带有中国特征的“僵尸企业”等需要下决心,并且只有立足长远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形成倒逼机制,加快市场出清,释放出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使之向优秀企业集中,为新兴企业腾出更大发展空间。已深陷产能过剩的产业,不宜再抱守“过去的增长模式还会重来”的幻想,长痛不如短痛,对待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该退出的退出,该重组的重组,让企业轻装出发。当然,政府也应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创造企业退出的环境条件,妥善处理人员安置、资产处置、银行债务等问题。

四要坚持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其关键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能否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能否与市场经济真正融合、能否从企业形态更多地转变为更具流动性的资本形态,这些都从根本上决定着市场发挥作用的程度和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国有企业要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李克强总理在批示中要求,国有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将国企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改革上力求率先突破。比如减少管理层级、解决历史包袱,瘦身健体,精干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解决国企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一般员工难出、管理人员难下、激励机制难到位”等问题,增强企业的市场特性,使之与市场经济更加融合;加快国有企业去产能、去僵尸,支持市场出清,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更加法治化的市场环境。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是改革的核心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乎全局,关乎长远。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更多地发挥作用。企业作为市场参与和改革落实的主体,应立足长远,抓住机遇,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 篇12

一、考核内容及记分方法

(一) 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

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 是学生获得实际操作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不到现场实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实践技能。通过理论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拓宽思路, 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上和思考上的准备, 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 要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 再用我们已具备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将此方法应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看是否奏效, 如果问题得到解决, 再进行经验总结, 上升为成熟的经验或理论。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 再分析、再找原因、再实践直到解决问题。由此看来要掌握技能必须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反复交替才能很好完成。因此, 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学生必须在学校和企业中交替学习才能完成, 企业实践是职业学校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主要课堂。职业教育应该有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办, 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没有发展动力, 没有发展方向, 没有发展前景。到企业中去参加实践锻炼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 也是为企业培养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 企业应该从企业储备人才的战略高度看待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 企业不仅要主动接收学生的实习, 还应主动参与到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部过程中去。

1. 学生实习登记表 (电子表格) 。

实习学生应做好实习记录, 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要做好实习生的登记报表, 如填写下列明细表格, 便于统计上报和检查核对:

2. 计分方法。

接收实习生按年度由企业职业教育机构统计上报, 政府协调机构组织核查记分。提供实习岗位按每人每100天计1分, 例如某企业为10名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每名学生实习100天;或者接收100名学生实习, 每名学生实习10天, 就记10分。

(二) 职工培训

企业定期对职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是提高职工素质, 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职工培训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有青年职工上岗前 (包括预招聘职工) 的培训、在职职工短期培训、在职职工学历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 培训方式主要有委托培训和企业自办培训机构培训两种。要比较准确地评价企业职工培训的水平就需要进行量化考核。

1. 企业职工培训登记表。企业职工培训如填写下列表格, 便于统计上报和检查。

2. 计分方法。预招聘职工培训, 每人每天记0.002分, 青年职工上岗前培训, 每人每天记0.005分, 在职职工学历培训, 每人每天记0.01分, 在职职工专项技能培训, 每人每天记0.02分。

(三) 建设实习生产线

建设实习生产线主要是为学生实习之用, 工位上工作人员实习学生要占一半以上, 可以建在企业里面, 也可以建在职业学校, 生产的产品符合企业需要。

1. 建设实习生产线登记表。

2. 计分方法。

计分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按投资金额计分, 每5万元记1分, 正常使用过程中每年连续记分, 第二种是按实习产品产值计分, 每5万元记1分, 正常生产过程中每年连续记分。

(四) 无偿提供实习设备

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看待企业的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他们经常把企业生产出来的先进设备无偿提供给合作院校, 专门让学生参观和实习使用, 这样做有三大好处, 第一, 为新产品做宣传, 通过学校办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新产品的性能和用途。第二, 通过老师给学生讲解和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检验, 对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使用方法、设备维修保养等进一步了解, 容易发现产品的不足之处, 便于产品的改进和完善, 第三, 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节省了企业自己培训人才的花费。例如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他们每造出来一款新车或新型发动机都要送一辆给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供学生实习使用, 也免费接收学生到车间参观,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无偿提供的设备登记, 便于统计上报和检查核对。

1. 无偿提供的设备登记。

2. 记分方法。

提供最先进的新设备或者企业淘汰的旧设备供教学使用, 均按设备评估价值计算。设备价值每万元记1分, 捐赠的设备的价值由职业学校和捐赠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共同评估, 新购先进新设备根据发票据实记分。

(五) 合作编写专业教材

1. 合作编写专业教材登记表。

2. 记分办法。

使用和出版的校企合作专业教材, 根据企业人员和职业院校教师编写内容比例和教材数量考核, 一般企业人员编写的内容在30%~70%, 每本教材根据企业人员编写内容字数得分, 每万字记1分, 获得国家优秀教材的加倍记分。

(六) 合作开发技术改造和专项研究项目

1. 合作开发项目登记表。

2. 计分办法。

合作开发技术改造地市级项记2分, 省级每项记5分, 国家级每项记10分,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加倍记分。专项研究地市级项记2分, 省每项记5分, 国家级每项记10分, 获得技术进步奖的加倍记分。

(七) 提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现场顶岗实践岗位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平均每年必须有一个月到现场顶岗实践, 时间结束时要撰写现场顶岗实践工作报告, 分别交企业和学校各1份, 没有现场顶岗实践工作报告企业可以不给鉴定, 回单位就没法交差。

1. 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登记表。

2. 计分办法。

每人每天记0.01分, 按专业教师现场顶岗实践协议及教师现场顶岗实践工作报告为记分依据。

(八) 企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职业学校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

1. 企业兼职教师登记表。

2. 计分办法。按实际授课时数计分, 每课时记0.02分。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评定

参与度的概念。“参与度”是衡量一个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的量, 政府部门根据企业规模给企业定一个标的, 也就是企业职业教育基本分, 企业规模 (职工人数或年产值) 设定具体指标, 按职工人数每1人0.1分, 或按年产值每万元0.01分。用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评估得分与基本分的比值来衡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 定名“参与度”。以“参与度”来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等级, 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参与度在0.9以上的企业为职业教育优秀企业, 在0.6~0.9为之间的企业职业教育合格企业, 在0.6以下的企业为职业教育不合格企业。例如某企业的年产值为1亿元, 则基本分为100, 评估得分相加为105分, 该企业职业教育参与度为1.05, 则该企业评定为职业教育优秀企业。政府搭建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 参与情况由企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根据实际参与项目和数据通过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向政府协调机构报送信息, 由政府协调机构组织专人核查评定, 并将评定结果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做到公平公开透明, 避免弄虚作假。各方无异议后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给相关企业、相关职业学校、教育、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单位或部门, 落实相关政策。

三、奖惩

1.对于职业教育优秀企业免征教育附加费, 企业评先、升级, 企业领导提拔任用, 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配备等方面优先考虑。

2.对于职业教育合格企业教育附加费减半征收, 企业评先、升级, 企业领导提拔任用, 企业专业人才配备等方面适当考虑。

3.对于职业教育不合格企业, 批评教育, 限期整改, 教育附加费全额征收, 并处一定罚金, 企业评先、升级, 企业领导提拔任用, 企业专业人才配备等方面谨慎考虑。

4.对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生产线的企业, 学生实习生产产品的产值免税。

5.允许企业付给实习学生的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 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6.对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 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授予相关荣誉称号。

7.对于不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 征收学徒税。

8.对于职业教育优秀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 企业用地, 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四、结束语

本文所提出的措施不尽完善, 参数指标也不尽合理, 主要是想提供一种量化考核、落实政策的一种思路,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考虑这些事, 大家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祥.提高职业教育集团绩效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18) .

[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11-14.

[3]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2) .

[4]广东组建首个校企合作型职教集团[N].中国教育报, 2006-06-29.

[5]教育部.解读教育规划纲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Z], 2010-03-03.

上一篇:感应电动势下一篇:区域行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