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精选12篇)
参与式教学 篇1
摘要: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与不同学科的结合中存在着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与对参与式教学的体会和理解谈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何提高参与式教学的实效性;参与活动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参与活动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有益性;参与活动的综合性与延展性等。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教学设计,素描,几何形体,透视,明暗
一、什么是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最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 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这一理念与课程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研究的课题。下面就以“高一美术素描几何形体写生”的单元设计为例谈谈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理解。
二、课程设计列谈———对参与式教学的设计
1. 基本课程结构。
课程名称:素描几何形体写生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课时:8课时
使用教材:《天祝一中美术高考指导教材》 (校本教材)
主要教学内容:素描石膏几何形体写生
教学目的:通过石膏几何形体的基础课训练,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知识点:透视、明暗调子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
(1) 专业理论的探讨与生成。
(2) 学生写生实践训练。
(3) 学生互动式作业点评。
重点、难点:重点是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难点是对物体明暗规律的运用。
教学进程:一课时理论讲解, 六课时写生训练, 一课时作业点评。
2. 对参与活动的设计。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共设置了两个环节的游戏和几个启发性问题, 分别让学生体验、感悟几何形体的透视规律和光源与物体间明暗规律。
(1) 拼图游戏:给学生提供有一边相等的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三种几何形。让学生任意选择一到三个几何形组合成不正方体, 并用某种规律将它们进行有序排列, 找出其中的异同;同时思考正六面体最少能看见几个面, 最多能看见几个面?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现象?
学生参与活动:学生亲自动手组合各种角度的立方体, 并讨论彼此间的差异。
生成的知识点:正六面体的平行透视最少看见一个面, 最多看见三个面,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观察角度的不同, 而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透视”。透视分为以下几种:在正六面体上下、前后、两侧三个面中, 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 同时有一面与地面平行的正六面体透视就叫“平行透视”。当正六面体的一个面与地面平行, 其左右各侧面与画面成角时就叫“成角透视”。正六面体位置高于视平线时就叫“仰视”, 低于视平线时就叫“俯视”。
得到的核心结论:正六面体可见面的多少、大小、形状取决于观察者与正六面体之间的透视角度。因此, 在写生过程中应先分析我们与写生对象属于哪种透视关系, 并按透视规律体现这种关系。
(2) 灯光游戏:让学生用聚光灯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几何形体, 仔细观察光影明暗的变化, 思考几何形体上的明暗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三大面五调子的客观规律。
学生参与活动:学生使用不同角度的灯光照射几何体, 仔细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线下的明暗现象;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光线下的明暗现象。彼此讨论、分析物体上明暗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得到的结论:几何形体的光影明暗效果是由光源与几何形体之间的角度、几何形体的体面转折的特征共同决定的。因此, 在写生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光源与物体转折之间的关系。
3. 对写生过程与结果的设计。
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摩其他同学的作业与对照范画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后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分析点评, 指出作业当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被点评作业的同学可根据点评同学的意见进行辩论, 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学生实践完成一张四开大小的素描石膏几何形体写生作业, 并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点评。
三、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理解
1. 学生的参与活动应有实效性。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持续参与。学生只有在完成各个环节的活动,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沟通才能生成知识体验。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确保学生参与的实效性。要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 对学生的准确了解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如我们美术选修班的学生中有已经学习了两三年的, 有学过一两个月的, 也有完全没有基础的, 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2) 对教学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解决问题是参与式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根据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易度的问题, 由浅及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落实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如在两个游戏中都是从简单的现象入手, 再从现象中总结规律。现象是每个学生都可以直观感受到的, 因此几乎没有基础的门槛, 学生可以全员参与。但要从现象中总结出透视和明暗的规律就不是简单的问题了, 这时候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就能够发挥作用了, 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讨论后将教学设计中预设的知识点逐一凸显出来,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教学过程。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兴趣。
(3) 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了传道、授业的角色, 到参与式这一新的教学体系下往往缺少耐心, 急于想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探索应用知识的作用, 降低了参与式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自主获取知识的快感,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应化身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 适时适度的出现, 保障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 参与活动应有启发性。
参与式教学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获取信息与知识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突出参与活动的启发性。如果学生的参与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课堂看上去虽然热闹, 但并不能帮助学生归纳信息、总结知识, 就不能称之为是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活动必须和预设知识点有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 才能启发学生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如在灯光游戏中让学生在同一光源下照射不同的物体与在不同光源下照射同一物体, 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比两者的差异, 得出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明暗现象不同, 不同物体在同一光源下的明暗现象也不同, 从而推导出物体的明暗现象是由光源和物体共同决定的这一结论。启发性的设问和实践活动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参与活动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有益性。
参与式教学中不能将目光仅仅放在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提高上。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知识与技能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写生实践过程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完成整个作业过程, 遇到困难和问题通过参照其他学生作业与优秀范画的方式解决, 这里包含了三个意图。
(1)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一张简单素描作业也需要学生用六课时的时间去完成, 需要他们一笔一笔的铺完所有的明暗。这一过程需要耐心、细心, 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态和性格将得到锻造。这是一个他们认识自我的绝佳机会,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2)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竞争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面对的是同一组静物, 而作业的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其能力与水平的象征。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加强学习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自谦意识与学习意识。学生在写生过程中会遇到或简或难的很多的问题, 有的问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决, 而有些问题他们可能解决不了。在与其他同学的作业和优秀范画进行对比后, 学生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设计能够克服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骄傲自满的情绪, 使学生虚心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和作品学习, 促使其人格健康发展。
4. 参与活动的综合性与延展性。
教学活动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将参与教学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让生活成为课堂。这就要求在参与式教学的设计中充分重视参与活动的综合性与延展性。让学生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去改变生活, 再用生活中的改变促进学习。如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与个性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 有的好动急躁、有的内向腼腆, 而性格与心态上的缺陷又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 笔者在作业的点评中让学生进行互评与辩论, 就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性格缺陷。互评中学生内心对其他同学对其的负面评价有不认同之处, 就会用自己的理由去辩解, 而在辩论过程中认可彼此合理的部分。这种训练能够养成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分析对待事物的判别能力。同时, 语言表述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与学习。
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 参与活动是教学的基础, 学生必须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参与式教学的生命力就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调动。提倡参与式学习, 其目的就是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 做好参与式教学设计, 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技能, 使他们有机会按自己的能力和进度学习, 自己探究、动脑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自己寻找答案。教师也应改变传统观念, 不再一味使用讲授和灌输的方法教学, 而是把自己作为学生的伙伴、朋友, 引导和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世界、探索未知。
参考文献
[1]谢泽慧.参与式教学 (参训教师用书)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参与式教学 篇2
传统的电子技术课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式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教学分享交流平台,形成了一种更加开放、民主的教学互动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电子技术教学中“教”与“学”的割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相分离的状况,形成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张永老师主讲的《中职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与技术》,这应该是打开学生学生兴趣的一把金钥匙。中职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智力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主要是外界环境影响或者个人主观排斥造成的。因此,我们老师应该让他们先对所学课程不排斥,然后接受,最后主动。那么,要做到这些,就应该在我们的课程内容及形式中下功夫、多思考。
一、注重互动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要想有效促进职校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知识上取得良好成效,就必须努力提升和放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电子技术课的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就可以不断激发和放大学生学习兴趣。在电子技术课推进互动教学,就是改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从而全方位、多层面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在电子技术课上推进互动教学时,教师应该认真设计每一个课堂问题,从而确保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激发学生提出更多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不断引导学生走近教材、深入教材。在电子技术课上推进互动教学模式,就必须深入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要适时根据教材,在课堂上适当地设计一些讨论题,然后,组织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课堂讨论可以真正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授“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这部分知识时,就将“Y—△启动控制线路”的分析设计成课堂讨论题,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看法,将全班分成三至四组,每个组推荐学生代表详细解释各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再由进行系统总结。实践证明:课堂讨论取得教学成效远远胜于教师独立讲解的传统教学方法。
二、注重实验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电子技术课实践性比较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对学好这门课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又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例如: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伏安法测电阻中介绍的两种接法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就引导学生都带着问题去实验,向实验要答案,从实验寻求真相。结果证明带着问题做实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在讲授“电动机”这一章时,就针对该部分知识实用性很强的特点,在教学时不能只是单单通过口头讲解电动机的结构、转动原理等等,于是,在讲授时就拿出一个小型电动机模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对电动机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讲解电动机转动原理时,就及时将电动机的型号、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等进行演示,通过上述实验性的教学模式,有效保证了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了电动机的有关知识。在教学“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时,就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发了一些交流接触器、熔断器,并顺便为学生讲解一下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原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交流接触器的线圈和触点的具体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了“继电交流接触器控制系统”。通过实验教学可以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助推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助推学生创新
由于电子的理论教学相对复杂和抽象,所以,采取“粉笔+黑板”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清讲透相关知识,往往会出现“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听起来更费力”的局面。所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的授课手段可以将抽象理论直观、形象、生动地显现在学生眼前。比如:在上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这一知识点时,就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了磁场慢慢旋转的动作,借助于比较形象的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地领会其中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 组织学生利用电子仿真设计软件进行各种电路的设计和测量。上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电子技术的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中职学生在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与式教学 篇3
一、语文参与式教学的设计思路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对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因此,在设计参与式教学的时候放在首位的一定是人,也就是学生。在中学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智都在逐渐成长,还不够完全成熟,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培养学生价值观、态度和情感都是在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语文教师在设计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时候,就需要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来设计和确立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正确认知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还能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态度,并在相互协同合作和互帮互助下对工作技能加以熟练掌握,培养学生之间为了达到目标而有序分工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和精神。其次,语文教师还需要在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储备状况及当前课堂教学中可用的教学资源等多方面之间的关系。在现代课程观中,组成课程动态统一的要素,包括教学环境与内容、学生和教师。因此,在语文参与式教学的设计中,就需要有机统一上述各要素,不能使其相互分离。在语文参与式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是综合且具体的,要具有新颖多变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都是积极活跃充满激情的,教学资源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以丰富,但也需要教师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经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参与式教学,进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语文参与式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清晰具体的表述,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着眼点。语文参与式教学就有这样的要求“目标的表述应该通过对具有行为倾向的词语的使用,促使学生在了解教学目标之后能够明白应该做什么”,这样既能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又能够方便活动之后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状况加以了解和掌握,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在语文参与式教学中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存在的,相反更应该在实施教学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对教学活动和内容进行反复思考,明白教学活动到底需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应该怎样组织教学活动等,尽可能让所设计的目标详细、清楚,才能够让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率,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在进行“这个就是我的家乡”这一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乡的介绍,增强学生自身的自豪感;(2)在介绍家乡的美景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语言修辞、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2教学资源设计
在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保证教学材料内容集中,形式开放,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器材也要保证形式多样并且切实有用。在语文参与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和器材都是辅助教学活动开展顺利的有力工具。在选择教学材料的时候,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贴近教学内容,并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网络、报刊等资源的利用,进而扩大教学材料的范围,教学器材则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材料加以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选择教学器具上,应该遵循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只要合理运用这些都能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内容的表达有着很大用处,而且利用教学材料和教学器具,能够给学生带来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的感知,便于语言的传递,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升华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一课的参与式教学中,在开课之前教师就可以找一些与父亲相关题材的视频、图片,亦或者是让学生回家照一张以父亲背影为主题照的照片,并带到课堂上展示,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小段时间对照片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发生在学生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通过各种父亲的形象,在经过教师的总结,让学生明白父爱的深沉与沉默,然后再进行课文教学,进而让学生感同身受,更深入地体悟作者的情感、思想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
3教学活动设计
在语文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既可采取班集体的形式,也可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通常语文教师都会采取小组活动形式,这样有别于传统大班授课的形式。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案例资源,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可以加以善用,因为生活的教育世界是直观形象的展示,能让学生学习到课堂中很多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在教师认真透析并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时,始终围绕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的设问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向,并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给出所探究内容的合理解释,进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进行《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京》这一课的参与式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先收集关于人民解放军夺取南京的有关历史资料和信息,以及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并提前预习课文,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文中找出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要素和新闻特点,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了解这两则新闻(消息)的发生背景,知道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的目的,然后再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导语部分,分析其作用,并向学生分组讨论其中写作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以及文章中为什么描写我方的较为简略,而敌方却较为详尽。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融入到教学氛围中,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思想等内容。
总而言之,在语文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及树立教师的创新教育观,通过进行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设计,向学生提供更容易被接受和吸收的教学活动,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同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式教学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进而才能全面发展,实现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堂参与式教学课堂教学竞赛课 篇4
为了切实推进福贡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促进参与式教学在我县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取得新进展, 促进中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着力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提升教师在教育改革形式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素养, 我县教育局从2009年9月开始, 举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次课堂教学竞赛是分组进行, 竞赛还分初赛和决赛。从这次教学竞赛来看, 我们的教师, 通过参与式教学的培训, 已经把参与式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里。下面就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这节课, 谈谈我的感想。
二、课堂片段及评析
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上课地点:福贡一中初一150班
上课时间:2009年11月14日
上课教师:和跃星老师
上课一开始分组, 6个组, 每个组7人 (个别组有8人) 。
活动一:引入课题。教师说:同学们你知道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们的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外国人把七巧板称为“东方魔方”, 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做法, 大家愿不愿意?同学们一致回答愿意。
活动二:介绍七巧板的做法。每个组发一套七色纸, 每个同学做一副七巧板, 7个同学正好有不同颜色的7副七巧板。七巧板的做法没有用教材上介绍的方法, 而是用折叠纸的办法, 再用剪刀剪下来。这里每个同学都必须认真做, 要不然这个组就可能缺一种颜色。所以这个活动, 同学们要有合作的态度来完成整个活动。也就是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
活动三:运用七巧板拼图。要求各个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用比赛的方法拼出不同的图案。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特别高, 老师用小红旗来表示各个组做出的图案, 各小组争先恐后生怕自己的组落后。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同时更能提起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四: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要求同学们在自己拼出的图案里, 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并把它们表示出来。指出它们是多少度?在课堂上同学们多数能够很快说出来。分组说出七巧板各个图形分别有哪些角, 并说出它们的度数。并和其他同学分享。上面是七巧板的学习, 这个活动是复习和回顾前面的知识, 并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 即学习了新内容又把知识和活动联系起来, 学生容易接受, 也有兴趣学习。
活动五:完成课本的习题。分组完成课外作业, 由老师和同学共同评析。
活动六:各个组进行了本节课的小结, 教师归纳各小组的小结。
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是:
1. 教学设计合理, 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加活动, 并且积极性很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生能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并且缺少一个也不行。有一个小组中, 有一个同学在做七巧板的时候把一个三角形剪错了, 另一个同学就不想要, 结果这个七巧板就缺少一个三角板。后来这个同学补充了一个七巧板才完整。
3. 搭建一个平台, 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 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
4. 利用七巧板, 把前面学习的知识在这里进行复习。学生不仅学习了有趣的七巧板, 同时温故了前面的知识。
5. 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 还按时完成了课外作业。参与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的控制, 我觉得这节课的时间控制是很好的。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有许多知识点可以展开, 却没有完全展开。比如, 活动三可以让学生多一点机会, 发挥学生的能力, 但考虑到时间, 做了几个图案就转入下一个活动了。
2.小结应该给学生机会。
四、小结
我与参与式教学 篇5
“参与式”教学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学校要提倡“微笑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神韵、语调等表达对学生的爱,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一、新课改下,我对参与式教学中新型师生角色的扮演有了新的理解。
“参与式教学活动”突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在理论上要求实现教育公平、承认个体差异、协同发展认知与非认知因素以及促进个体发展为其支撑点。所以,它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榜样,把学生看做学生,不再把学生看做是教育过程中的被动的“训练”、“给予”、“评价者”,不再以“容器论”来看待学生。同时,参与式教学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变学习的被动者为主动者,积极参与者、发现者、探究者。做知识的构建者,个性发展的张扬者。
二、我对参与式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冲突有了新的认识和应对措施。
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在跟学生的交往中,有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如学生与学生的冲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冲突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冲突,作为教师首先要用积极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是来自于学生需求的不满还是权力分配的不公,或者是目标的不一致,抑或是沟通的不畅,找准了原因,然后观察,对症下药,必要的时候因敌取资,利用“草船借箭”的方式化解矛盾,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调整心态,沉着对应,适时地采取“冷处理”和“统一表达法,允许参与者解释他们为什么这样想或这样做,也可以组织一些互动式游戏淡化冲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把矛盾化解在大家的讨论中。
三、参与式教学中,我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教十多年来,从未静心探讨过“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总认为自己能拿着书本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就是教书,能在学校工作,培养遵纪守法的学生就是育人。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更深刻地懂得了,教师专业不单是教书育人,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做教学工作与我们自身的生存、生涯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行为,在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中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也是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成熟、提升、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对参与式教学如何“参与”的感悟 篇6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 认识 感悟
笔者就自己对参与式教学中“参与”的理解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设计中留有广阔的参与空间
教学设计通俗来讲即备课。传统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上课的每一个环节细致入微地进行设计,要求环还紧扣,步步相连,甚至是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提前设计好。如此导致教师被束手束脚,没有任何施展和扩展的空间,即使有也是少之又少;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即无兴趣可言,更无创新可谈。在参与式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研究、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活动,教师只从宏观上进行设计,至于活动中的具体细节,全由教师在上课中根据学生的发挥情况随机应变,相机教学。这样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充足的施展空间和参与空间。如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仿写《春雨的色彩》,我只设计从春雨的其它颜色入手,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格式仿写《春雨的色彩》,具体的活动情节并没有详细设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春雨的其它颜色入手来进行创作,因引导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学生借题发挥,大胆想象,想出了春雨的脚步、春雨的语言、春雨的笑脸等新颖别致的内容,把课文的理解推向了更深层次。
二、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
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参与者,是活动中的一员。教师将教学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活动,活动开始后,教师一边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一边投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跟学生一起讨论、朗读、游戏、实验。学生和老师心间没有了距离,学生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发挥的更淋漓尽致。如我在教学《长征》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朗读比赛,因朗读难度较大,节奏、轻重等都不好把握,选手们均信心不足,前几名选手朗读得不很到位,于是我主动“报名”参加这次朗读比赛,经“组委会”——全班同学同意后,我有意读的不好,参赛选手们一看老师都读的不怎么样,顿时信心百倍,经过我的指导,一个比一个读的有感情,朗诵完成后好多选手要求在给他们一次机会,再次登台朗诵,读的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达到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的境界。
三、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活动
参与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比赛、游戏、竞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加之组内分工更加明确(汇报员、解说员、记录员、噪音抑制员等),记录员记录组内所有成员的发言,最后进行总结、概括,由解说员进行解说。每次活动之前重新分配组内成员的任务,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可干,这样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学生往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我在五年级语文课前结合天气、环境、近期发生的事件为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的作文片段训练,因题目是随机产生,而且要求小组3分钟完成100字片段,这就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集大家之智慧完成任务,学生全员参与,忙的是不亦乐乎,完成的作文也是文笔优美,名言警句等应用较为普遍也恰如其分。小组完成后组织小组互相评议片段,可以从字词的对错、句段的表达、片段的结构安排多方面进行评议,最后评出“最佳评论员、最佳表现奖(小组)”。
四、教师参与教材的拓展
我们许多老师提起参与式教学,就认为是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其实不仅如此,更应包括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拓展。如我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因是一篇环保主题的文章,我在简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升华,并结合学校实际安排了两节环境保护实践课:《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让学生调查、了解学校垃圾差生的原因及垃圾的种类及处理办法,亲自实践处理学校的垃圾。后又设计了一节《校园环境保护宣传》,通过学生画宣传画、设计宣传标语、写倡议书、制作环境保护手抄报等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五、学生参与教师的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大多数教师仅是不打骂、体罚学生,课堂中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活动,对学生说话和气等,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落实“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去看学生,去要求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活动中来。传统教学中教师,“教”、“评”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不可越雷池一步,学生只有听的权利。在参与式教学的今天,我们应大肆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评”之中来。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后,由“小老师”来讲,教师只做适当的补充;对于学生朗读的好坏、发言的优劣、完成质量的高低尽可以由学生去评议,最后给予定论,教师只做辅助;学生的作业、作文可以由学生去评、阅,教師只做订正。当然这并不是教师放任不管,任由学生胡乱地去批阅;也不是教师偷奸耍滑,减轻负担。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的作文时就采用了互动参与式评改方式。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先进行阅读,选取优、中、劣典型作文各一篇,在作文课上问绕一个主题先进行讲评,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使学生明白从什么地方去评、去改、去下评语。教师先组织学生自评、自改,然后同桌互评,旨在纠正作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然后,将作文打乱顺序随机发给各组评改,最后教师在进行阅读,对于中肯的修改、评语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欠妥的修改、评语给予订正。俗话说“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一段时间后,学生作文水平大为提高。
参与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趋向 篇7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兴起
参与式教学设计是随设计领域参与式设计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方式。参与式设计 (Participatory design, 简称PD) 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端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参与式设计所基于的假设是, “用户最有资格来决定如何改进他们的工作和工作环境”[2]。参与式设计欣赏所有的参与者, 他们被视为影响产品质量、价值等所有指标的相关专家。正如Flemin所指出, “通过这种方法, 用户走出诸如旁观者、审核批准者、‘知识库’等角色……成为设计伙伴、设计主人、专长贡献者和自主决策者”[2]。参与式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不同在于, 它是一个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的过程, 它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把用户的参与考虑进来。在传统设计中, 用户闲坐在一边, 等待设计专家提供答案;而在参与式设计中, 用户加入到设计组中, 参与提炼需求, 参与问题分析, 参与产品设计等。可见, 参与式设计鼓励、倡导用户积极地参与设计, 使他们成为设计者的合作伙伴, 使设计过程成为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式设计自产生以来, “迅速跨过大西洋影响到北美地区, 成为人机互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一种重要手段”[1]。而从1990年开始, 世界性的参与式设计大会 (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 简称PDC) 每隔一年就召开一次。进入21世纪以来, 参与式设计在国际上更是方兴未艾, 目前参与式设计已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网络设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 参与式设计深入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 教学设计也越来越强调面向学习者, 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目前, 教学设计领域正经历着设计范式的转换与重构, 正日益走出行为主义、技术理性的窠臼, 正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一元决定走向多元协商。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这一新发展,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巴纳锡 (Bela H.Banathy) 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他从设计未来的假设出发, 区分出四代设计方式:第一代是“按指令设计” (design by dictate) ;第二代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 (designing for) ;第三代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进行的设计” (designing with) 或者“设计者指引的设计” (designer guided) ;第四代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 (designing within) [3]。第四代设计理念要求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以及这些系统所服务的人共同来设计, 即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 共同分享设计的权利, 共同承担设计的责任。Charles M.Reigeluth在《一种教学设计的新范式?》一文中则更为明确地指出, “教学系统设计的‘健康’依赖于执行者们开发出一种将用户设计的方法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设计方式, 这一设计方式应将所有相关群体都纳入到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之中”[4]。受参与式设计理论的促发以及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的推动, 到20世纪末期, 参与式教学设计逐渐兴起, 并日益得到关注, 正成为一种日益崛起的教学设计方式。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其二为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价值;其三为改善师生间交流与协作方面的价值。可将其分别略称为学习价值、教学价值和交流价值。
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学习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学习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学生或者是未被允许或者是被认为没有能力参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完全由教师负责, 学生则成了教师意图的被动接受者和猜测者。而学生参与教学设计之后, 学习目标由学生参与制定, 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有利于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并释放出来。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传统的教学设计完全由教师完成, 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得好与不好, 与学生毫无关系。教学设计得好, 是教师的功劳;设计得不好, 是教师的责任。而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 师生共享设计的权利, 相应地师生也共担设计的责任, 教学设计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一项活动, 设计质量的高与低、好与不好, 与每一位参与者都密切相关, 所设计的教学未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学生也有相应的责任。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 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采取更负责的态度, 而不是掉以轻心、心不在焉。
最后,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在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与教师、同学等交流合作, 相互探讨, 共同学习, 不断建构和重构自己的学习, 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也必将随之不断增强。比如, Diana L.Johnson于2006年在大二学生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的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就发现, “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分析能力, 发展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促进了他们的学习”[5]。
2.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教学适切性的提高。在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意见和想法得以充分表达, 这有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完全显现出来, 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学生。同时, 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必须对学生的意见、想法、建议、决定等加以吸纳, 这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的师本主义倾向, 促使教学设计由统一的标准化设计走向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 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有效生成嵌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以及通过教学将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等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学习的方向性显著增强,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积极配合, 同时教学中因沟通不畅引起的障碍也必然大幅度减少, 从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高效开展。
最后,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为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 有利于群策群力, 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各方都比较满意的, 其质量水准必然高于由教师单独进行的教学设计。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以及师生之间的高度协作, 必然有助于教学设计的直接目标———教学效果的提高。
3.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交流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为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完全由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只是接受和享用教师的成果, 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活动。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部分做法不了解, 甚至误解教师的设计构想。另外学生的想法和要求也无法有效地为教师所认识, 这会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对教师的构想和意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也为教师所吸纳, 这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 有助于相互体谅。同时, 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会感到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尊重, 差异性得到了关照, 意见得到了重视,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教师也会从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中获得鼓舞。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协商的氛围。这是传统的那种完全由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无法企及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教学设计成果成为师生共同的成果, 若获得成功, 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若失败, 则师生各有其责。学生与教师成为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合作者, 这有利于交流合作氛围的形成,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三、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与传统教学设计相似,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也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环节。但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包揽一切、排斥学生参与的现象, 在参与式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参与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实施环节。为有效概览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可将其分为分析阶段、方案形成阶段、方案执行监控阶段、方案评价反馈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是, 在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实施阶段都多了一个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环节。这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设计的时间, 却能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及效益, 其所得远远大于其所失。同时, 由图1还可以发现,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参与是一种整体性的参与, 包含参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等的分析, 参与方案的形成、执行监控、评价反馈等。学生依次参与每一个阶段, 方案评价反馈阶段获得的信息又输入到分析阶段, 作为下一次参与的参考信息, 即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 是一个循环推进的系统。
2.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层次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等的差异, 学生的参与程度应有一定的差异性。与之相应,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对低段低年级的学生实施较低程度的参与, 对高段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较高程度的参与。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 可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大致分为咨询式、协商式、参谋式三个层次 (参见表1) 。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层次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 层次与层次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宜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看作一个随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等的增长而参与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小学阶段宜逐步采用咨询式, 中学阶段宜从咨询式逐渐过渡到协商式, 大学阶段宜从协商式逐渐过渡到参谋式。各阶段的学生以相应的参与层次为主, 但也不排除对于特定的设计内容、设计环节等适当尝试较高层次的参与, 最终形成参与由弱逐渐变强, 由他主逐步走向自主的终身学习体系。
3.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
在国外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实践中, 已经逐渐形成了诸如调查问卷、学生日记、师生谈话、讨论会、意见或建议书、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设计教学等参与方法。 (1) 调查问卷。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通过回答问卷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将学生的意见汇总, 并根据学生意见改进教学设计。 (2) 学生日记。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学习的收获、学习的困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 并定期交给教师, 以便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对教学设计加以改进、优化。 (3) 师生谈话。教师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个别和小组交谈, 以获得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4) 讨论会。定期组织教学设计讨论会,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行民主协商,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5) 意见或建议书。学生通过系统地撰写意见或建议书的方式为教学设计出谋献策, 从而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 (6) 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设计教学。在教学、学习开始之前, 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完成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再将自己或所在小组的设计与他人或其他小组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加以优化, 最后在全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生成最终的教学方案。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方法并不是统一不变的, 而是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水平等的不同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的参与方法, 并综合运用多种参与方法, 使所选择的参与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在实施过程中应牢记, 每一次实施都是独特的, 实施方法应根据现实具体情况而“量体裁衣”。
当前, 参与式教学设计已在欧美多个国家加以倡导, 并已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参与式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助于扭转我国现实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缺失以及学习主动性低下等弊病。然而,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开展也面临着教师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以及具体环境下参与模式与方法的构建等问题, 对这两类问题进行纵深研究是参与式教学设计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lay Spinuzzi.The Methodology of Participatory Design[J].Technical Communication, 2005, 52 (2) .
[2]Andrew Large, Jamshid Beheshti, Valerie Nesset, Leanne Bowler.Designing Web portals in intergenerational teams:Two prototype portal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55 (13) .
[3]高文.试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之二) .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 .
[4]Charles M.Reigeluth.A new paradigm of ISD-[EB/OL].[2010-03-20].http://eric.ed.gov/ERICWebPortal/recordDetail-accno=EJ524802.
“参与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8
一、立足语言,对话阅读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运用,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体会文本的思想。学生对课文的言语理解和品味是对文本解读的关键,语言就像是打开作者心门的一把钥匙,学生通过语言这把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的媒介,学生可以与作者对话,获得直接阅读体验,而不是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近几年关于《背影》教学的讨论非常多,由于时代的隔阂,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达的父子情深,还闹出过许多“抨击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教学尴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对话呢?可以将“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仔细阅读文章中“望父买橘”的背影片段。在这个片段中引导学生品味动词的使用,“爬”“攀”“倾”“缩”。这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父亲吃力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细细体会之后,仿佛如亲眼所见,难怪作者说“每每想起如眼前一般无二。”这样的文本解读不仅是与作者对话,理解了文章的情感,也是对语言的学习。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带有丰富的隐喻、意象、韵律的文学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体验和提升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
二、文本分类,期待阅读
在阅读的动态构建过程中,注重激发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运用不同阅读策略来阅读不同种类的文本。依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在阅读的早期,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画、角色扮演和说故事的形式学习记叙文;提供舞台、服装和演出的方式学习戏剧文学;还可以通过吟诵来学习诗词歌赋,享受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如此便可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发现体裁的特征,掌握诗歌的韵律与意象的运用;明了戏剧舞台冲突何以建立。对于文本的分类,使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借助语言词汇知识和文本特征的理解等策略方法,来理解和欣赏文本。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的阅读效果往往比泛读课文的效果要好,这是受“阅读期待”的心理影响。在新课标中“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之前对课文有所预想、好奇以及求知的心理状态。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期待,可以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学生更容易抓住阅读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在“导入”这一环节加入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是短时的,缺乏深入思考的后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讲求层层递进的方式发掘问题,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期待”,形成阅读期待的连贯性。例如在课文《老王》一文中有些问题就有很大的理解空间,比如: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老王最后送鸡蛋是不是想要换钱?这些问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能靠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回应。
三、微格教学,批判阅读
批判阅读是指阅读批判。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能通过自我阅读对文本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形成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不断的阅读探索中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理想的批判性阅读指导模式是一对一,这样教师能够最大限度的关注到阅读个体思维的过程。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也为阅读交流提供了机会。学生以围坐的形式分成若干组,相当于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微格,教师先做阅读指导教学,再留有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或者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再分别对小组进行指导。中间有一个交换小组的换位置时间,学生根据相似的阅读体验组成一组。最后由小组代表总结概括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以及阅读总结。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小说文本的阅读教学中,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有某些欲望或者动机,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遭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对人物的评价、人物的遭遇,并指出文章中的解决办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附文末表1)
四、营造环境,交流阅读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力的阅读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发展性阅读能力。学生阅读环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期待,教室里的阅读墙,放满图书的书架,还有演讲台这些都能营造出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期待。
比较观察美国中小学的教室设施,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教室,学生的桌椅以小组的形式摆放,方便学生交流与合作。阅读教室里面设置图书中心、写作中心、听说中心、音频中心、表演中心。图书中心的图书供学生精读,为学生阅读提供安静的环境,图书摆放可以按照作者或者主题分类,尽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听说中心配置录影机、耳麦和话筒,学生自由选择听的内容,定期开展“说故事”交流会,交流会的主题与内容根据不同的年级会有相应的差别。在音频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些视频资料,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表演中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对话”和“与读者对话”的平台。教学环境的改善同样能够激发教师改进教学的热情,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提供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轻松愉快、自主开阔的语文课堂氛围。
注重学生参与的四种“参与式”阅读教学策略并不是割裂的,这四种方式是相互交叉共同运用的。“参与式”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中心,教师通过这四种策略来引导学生思考,开拓思维,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好的条件。教师的引导地位非常重要,成功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立足语言,顺着阅读期待层层深入,乐在其中。
表1 批判阅读观察表
参考文献
“参与式”教学的现实思考 篇9
一、课堂教学中, 学生活动占时越多, 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吗?
“参与式”教学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组织形式, 以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 我们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参与式”教学的“以学生活动为主, 平等参与”, 一堂课中, 学生的活动急剧增加, 课堂气氛活跃而热闹, 而教师的讲却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我想, 这种做法是我们对新课改中“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误解。“参与式”教学重“导”而轻“灌”, 重“学”而轻“教”, 但若该讲的也不讲, 这样的结果将是课堂教学之后, 学生既没有会学, 也没有真正学会, 留下的只是一个气氛活跃的假象。
例如:教师在教诗歌《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一课时, 如果只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读后谈感受, 那么学生的感受只是肤浅的认识。因为你在上课时没有交代“非典时期”这个特殊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渲染特定的教学气氛, 也没有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因此, 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 认识比较有限。当然这种讲要讲到该讲处, 当长则长, 当短则短。不是讲得越多越好, 而是越精彩越精练越好。
二、过度关注学科整合, 忽视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吗?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四个太阳》时, 为了进行学科整合, 课堂上让学生当小画家, 动手画太阳, 又让学生当小音乐家, 唱《种太阳》的歌曲, 如此反复展示, 半节课的时间已过去, 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 但读书不多, 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一节课下来, 连最重要的语言学习也没有涉及, 最后测试, 学生竟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 连最基本的词语也不理解, 这样的课有效吗?因此, 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 为整合而“凑合”, 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异化本质。
三、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 忽视了一些传统但有效的教学手段, 这样的课堂该大力提倡吗?
现在的教学示范课, 多媒体课件是课堂的一大亮点, 也是教师在备课中占时多、耗费精力大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习惯了用鼠标代替粉笔, 用大屏幕代替黑板。一上来就是背景音乐, 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伴之以字正腔圆的朗读, 再接着是一个个问题, 鼠标一点, 问题的下面就又出现了答案。
多媒体的应用, 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 但一节课都用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 不仅教师手忙脚乱, 被课件牵着走, 学生也容易出现视觉疲劳, 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
语文参与式教学简论 篇10
语文参与式教学,从词组的构成和表面意思来看,中心落在“参与”上。“参与”决不是一般的“在场”,也不是被动的“参加”,而是一种由“计划”到“讨论”再到“处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强调的是行为上的投入,其中也包含意识上的加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得失。
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涵义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充分并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参与的乐趣,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发现成功的途径。
二、语文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一)参与性
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参与性。这种参与包括老师和学生的参与。首先,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其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种参与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个方面。
(二)合作性
参与式教学倡导的是分组活动的形式,这种形式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机会,智慧经验在合作中得以共享。在这种合作的氛围中,为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最大的机会。同时学生之间也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情境性
参与式教学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这里的情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一定的内容设计和展开的情境,例如作文教学中的现场观察。另一方面是和谐的教学交往关系,例如鼓励、点拨性的语言,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造性
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参与式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提出一个结论,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并证明这个结论,这样虽有助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会使学生失去创造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去参与其中,体验参与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放性
封闭式的语文教育,教师始终把“讲清”课本和表达要领看成是“神圣”的职责,学生始终把全盘接受看作自己的最高境界。这种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严重地限制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是无限生动和各具情趣的,因此,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接触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会使学生产生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语文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参与与合作的原则
语文参与式教学中所提出的参与包括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机制中,教师往往缺乏全员意识,偏爱尖子生的情感倾向比较严重。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控制上扩大参与对象,达到全员参与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全员参与是指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上文已经提及这里的参与分为三个层次,行为、认知、情感的参与,因此,这里的全面参与是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做到认知、情感全面的投入,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由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应当深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实现全程参与。回答教师提问,被指名朗读,是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渴望参与的环节。虽然这种参与都是必要的,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说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全程参与。在参与式课堂上学生可以参与设计板书、作业、训练,可以上讲台分角色表演课文,呈现生动的全程参与局面,给语文课堂带来勃勃生气。有效参与是指在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达到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合作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和有限的学生进行对话和眼神交流。参与式教学所提倡的合作原则,使教师在对话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下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平等对待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中所说的平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平等。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师生地位的平等使学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在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完全的发展。
(三)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起到一个引导、协调的主导作用。同时,在这样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与体验,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学生的某些启发,也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得以迅速提升。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交往关系。
(四)知识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播知识、发展智力、健全人格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因此,知识性是一切教学活动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没有知识含量的教学是教育在形式上的架空。
情境性是语文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之一。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这种根据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专业知识、生活环境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这种融入一定情境之中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
四、语文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首先,参与式教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面对学生,这样也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思考,学生产生了许多新观点、新想法,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适当的引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参与式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使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虽然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教学中也不能滥用,并且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并且一堂课中使用的形式不宜过多。
(四)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必须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参与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使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有所收获,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提升,这一点也是教学活动区别于游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宏.语文参与式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牛亚东.语文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林存华, 孙菊萍.论参与教学制度的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9) .
[4]段克丽.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参与式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角色转换; 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6-01
创新教学模式,是当今教改的主题。我是一位中学教师,我校近年也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那种“灌输”的沉闷气氛,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探究新知、体验新知、巩固新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我就构建新模式过程中,教师要做出什么样的准备,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改实际,谈以下四个看法:
1 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由原来课堂上的“演员”变为当今课堂上的“导演”
新模式要求教师角色转换,要从原来课堂上的“演员”变为现在课堂上的“导演”,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传统模式的长期影响,广大教师教改观念的普遍滞后,教师心理的准备不足,已成为构建新模式的难点。为些,应提前让教师作好相应的思想准备,让教师领悟到实施这一模式的意义、原则、方法和策略,促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认可对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从而自觉地把自己原有的“演员”角色定位,转变为“导演”角色定位,变“要我实施新模式”为“我要实施新模式”,把教学改革化作自觉的行动,为全面构建新模式奠定良好的实施主体条件。
2 教师业务素质的技术准备:由传统个体备课变为年级学科集体备课
学生主体参与型模式的实施,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情境设计。 创设情境是学生主体有效参与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学生“探究”意识强不强,“参与”积极性高不高,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科学与否。而情境的创设,不同课时有不同的知识特点,难度不一,作为教师个体,要创设好每课时情境的思路和水平是有限的,集体备课方式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2.2 循序渐进以“问题”为载体。 “问题”载体的设计,是新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情境设计一样,单个教师在一个学期里,要设计好几个课时容易,但要贯穿各学年始终,个体的力量、水平、素质显然不够用。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甚至积极收集、借鉴外校、外地关于某一课时的智慧,显得极为重要。
2.3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新知、拓展创新空间。 新模式就学生获取新知的途径,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和以往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环境中来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获取对新知的体验。这一过程中,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能学会,能做,能说,能探索的结论,集体备课时都应做出明确的定位。
3 教师亲和力的情感准备: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变为“和蔼可亲“的引导者
实施新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改变教师那种过度威严的现状,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3.1 倾注爱心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当老师平日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上课时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慈爱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老师有感情,自然地喜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只有师生互敬互爱,气氛宽松,爱在学中,学在情中,学生毫无心理压力,才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体参与、创新发展才能从可能变现实。
3.2 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心理安全感。 当学生见解出現错误或偏颇时,不要急于作出评价,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让他们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相反,如果不宽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就等于堵塞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道路,就会打击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3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思考、有创新。质疑的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教师能因有些学生所提问题不是教材里的内容就置之不理,而应视问题的种类,因势利导。总之,要让学生们为自己提出问题,能得到教师认可、并获得数学新知而兴奋无比,使学生充分尝到动脑筋、爱问为什么的乐趣。
4 教师课堂组织的能力准备:既需预案在先、成竹在胸,又要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一般要经历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展开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组间交流补充——形成创意见解——操作学具验证——自我评价、归纳总结——开放性练习、拓展知识等过程。
4.1 科学分设讨论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首先是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少,不利于讨论交流和相互帮助;人数太多,不利于性格内向学生的个人充分展示。其次是成员搭配,小组内成员按成绩好中差搭配,性格外内向搭配,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较好。再次是明确任务、分工到人。
4.2 认真拟定讨论制度。 学生因性格不同,对学生讨论不进行制度上监管,就无法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因此,要拟定课堂讨论制度,规范学生讨论时听、说、交往的具体要求。比如:听,要学生养成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善于把同学的解法与自己的比较。说,要有敢说的勇气,每位同学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尽可能清楚,让人一听就明白。交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4.3 合理控制参与时间。 新模式给予了学生较多的主体参与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讨论、交流、验证、归纳、练习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课前教师创设情境、中途各阶段的教师导语和最后的教师课堂小结,应不超过10分钟。在学生主体参与时间里,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开放性练习等应予重点考虑。当然,以上时间安排也不是一成不变,应视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适时调整。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探讨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 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语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中的比例份额较大, 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需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语文课堂的生动活泼, 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高他们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热情。如语文教学的切合实际, 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做教学范本, 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时下校园热点讨论、班上特发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拓展等;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所在, 鼓励学生的发言、发现,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能保证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加强, 从而转变观念:“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等。小学生的课堂热情比较高, 在举手发言环节, 多少都会有几个是比较热情的, 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需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 善于提问胆怯的学生, 提高他们的自信, 培养他们的热情, 才能实现课堂参与的全面有效。
二、创设有效情景, 展开情境教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感受是多重的;创设有效情境,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觉器官, 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 可通过多种方式创设, 如:让学生用不同的朗读速度对课文进行朗读, 进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文章中心, 教师可用不同腔调朗读课文, 在引起学生善意的笑声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 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上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无论是对话还是戏剧, 均能调动学生多重感觉器官感受课堂, 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课文的主旨;或让学生进行反串表演, 使得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或播放音乐, 直接把学生引入创设氛围中;或播放电影电视等视频,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中感受情境教学的魅力, 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这些方法均能有效创设情境, 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 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率。
三、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加合作的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分设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之间良好的互动、合作和竞争,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如, 小学语文的一个教学重难点就是认字, 可让学生进行默写比赛, 分个人或者小组均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当然, 教师需设立有效的奖励刺激学生的竞争热情。学生为了能在竞赛中赢出, 必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比如, 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做展示, 其他同学在下面各自写各自的;听写完成了之后, 小组直接互相批改, 互相评分, 评比出写得最好、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和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四、提高教师教学技巧, 积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好的良师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教师被学生喜欢, 学生进而爱屋及乌, 喜欢该教师的课堂。教师的角色虽然不是学习的主人, 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开路人, 又是检验者。多重角色的身份, 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 能在课堂上随时进行角色对换, 启发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不仅提高了学习氛围, 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在提问教学中, 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随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肯定学生的努力,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吸引学生的目光关注到课堂上来。关爱每一个学生, 通过眼神示意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是每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
五、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性
学生参与到课堂上了, 并不意味着课堂就是成功的。小学生好动, 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 在课堂上常表现为一窝蜂地哄抢举手发言或者扰乱课堂秩序, 这时, 教师如何有效地控制课堂氛围尤其关键。教师可通过言语引导, 如, 谁谁谁很优秀, 经常举手发言, 那么这次, 我们给机会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 大家鼓掌欢迎。学生站起来, 可能答不上来, 或者答非所问。这时, 仍需要教师的巧妙点评:某某同学的思维很全面, 想到了这些方面, 如果下次再注意一下题目, 肯定能答得更好;这位同学很有勇气, 老师一提问就站起来了, 也很诚实, 他暂时没想到答案就直接说, 我们应该给他们一点掌声是不是?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听到课堂的掌声。有教师评论:掌声热闹了, 成绩下来了。然则在小学语文的课堂参与中, 掌声是非常神奇的武器, 用好了, 能极好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课堂的参与, 不仅仅是重在参与, 更多的是关注参与的有效性。故而, 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加强自主加合作的学习能力, 也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 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党永萍.对参与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 2007年05期.
[2]蔡军.浅谈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J].大众文艺, 2011年02期.
【参与式教学】推荐阅读:
参与式教学本科教学08-29
参与式小组教学06-16
参与式教学国际经济06-02
参与式教学方法06-03
参与式教学法08-09
参与式教学方法10-12
参与式教学特点原则10-13
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引领07-31
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引导08-31
企业参与式教育教学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