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2024-07-11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共11篇)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篇1

运用参与式教学

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蔡学军

二零一七学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学校启动了专任教师培训项目。通过近两千分钟的认真学习,我感到受益匪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参与式教学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德育课教学的长期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适合于职业学校的很好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实施德育教学,如果教师措施、组织得当,参与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能够让师生双方更深入地交往与合作,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当然,如果课前准备不足,或者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够较好地开展参与式活动,甚至对课堂活动放任自流,这样的课堂也就可能变成自由市场。

如何利用参与式教学活动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呢?

首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参与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必须遵循公平性、多样性、有效性和主动性的原则。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参与式课堂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协作者,培养每一位同学的民主意识和平等思想。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应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学习主体,并逐步形成自律、自强的思想观念和良好习惯。

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思考价值,小结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理论提升,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形式不能单一,要经常变换;努力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还有就是不要讲太多理论,讲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太抽象。再就是把一些“种子”放进去,安排一些很爱发言或者特别爱较劲的人,以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建立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的主导作用 “参与”是指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参与”主要是通过教学互动活动来体现的。互动主体虽然只有教师和学生,但互动形式却多种多样,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有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互动。所以,要使课堂教学互动有效,就需根据教学实际变化,灵活选择互动形式,将各种形式的互动在一堂课中融合在一起。

参与式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成功的参与互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亲密合作。对于教师来说,使用参与式教学,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提高了。在组织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参与目的;师生之间相互都要有严肃认真而又积极参与的态度;教师的前期指导和说明要清楚;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对象的参与方法,而不是照搬,流于形式;要督促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去;要了解学生参与前后的自我主张,尊重和理解儿童;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合理,并且要符合学生概念理解水平;在互动过程中,利用教育时机,关注学生的生命情感意识的培养。

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

参与式教学所说的“参与”,既不是被动参与,更不是盲目参与,而是主动参与。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强调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因此,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样对上好一堂参与式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意教学环境的设计,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集中全部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展示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图片、幻灯片、课件。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如:即兴表演,观看录相,启发式谈话等。其次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创设悬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想象问题,这样新课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们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

最后,教师应该善于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组织参与式教学,离不开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恰当地进行活动总结,就会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应当简明回顾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拓宽知识面的指导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并有所发现。当然,也可以请一名参与者进行活动小结,这样的锻炼对学生的成长大有帮助。

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指出,正确引导;对个别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让他们拓宽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参与式教学是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全面推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为教学的最优化而努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让学生真正享受“快乐课堂”,我认为这是参与式教学所追求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篇2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轴对称图形”一课是这样设计的:欣赏———感知———实践———验证——动手操作———拓展, 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 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从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我认为农村小学数学运用参与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 参与式教学要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教学中, 课前导入通过让学生欣赏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舞蹈《千手观音》,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舞蹈在表演中左右都是一样的动作时, 我及时点拨:千手观音这个舞蹈中有很多的动作都是对称的。然后通过欣赏Flash课件———对称特征十分明显的剪纸作品,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 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 将作品贴到黑板上, 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善于组织、调控教学活动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组织、监控和调节。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后,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 每小组5人, 分别讨论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即上台当“小老师”, 若小老师讲的不妥, 其他小组的学生很快指出错误之处并予以评价。课堂上教师要迅速地发现学生表达中出现的问题, 并能较准确地看出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以便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自己改正错误;还要随时观察学生动态, 如发现有学生对教师引导和讲解难以理解时, 应采取及时反馈措施, 以便对原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调节。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导入到新授, 到练习操作, 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 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而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这些剪纸作品的左右两边是否完全一样, 需要让他们动手进行检验, 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验证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要求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幅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在“做”中“想”, 在“想”中“做”, 使他们明白:只要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在其中的一侧画上要剪的图形的一半, 剪好后打开就是一幅轴对称图形。最后要求学生把这幅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仅需要合作, 还需要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折、剪、比等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实际操作,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探索者。如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这样才能动在其中, 乐在其中。

五、重视发展学生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 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我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每个学生拿出彩色纸和剪刀, 大胆创作。完成后将作品张贴到黑板“我的杰作”区展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参与式教学中, 教与学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每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大胆的尝试。作为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 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参与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提高应用参与式教学的能力, 最终达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福清.新课改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 2013 (8) .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篇3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参与式教学 运用原则 运用策略

针对特殊教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运用开展研究,对提升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以特殊教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运用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一、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应用参与式教学的原则

1.参与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参与式教学究其本质来说,是以学生作为教学实施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殊教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应以学生为教学实施中心。以学生为本为特殊教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实施的重要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有其合理依据,因为首先根据多元智能相关理论,特殊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潜能是非常大的,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潜能挖掘,以学生潜能发挥作为教学实施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特殊学生的潜能,促进特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其次,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就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兴趣趋向和学习需要,不以学生为中心,这些问题在参与式教学中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对参与式教学在特殊教育课堂中的高效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只有以学生作为参与式教学的核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再次,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实施参与式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实施的真正主人,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学习活动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参与式教学在特殊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有必要以学生作为教学实施中心。

2.参与式教学要遵循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参与式教学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该承认人生而不同,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才能结构与智力情况等,都使不同个体存在诸多差异。特殊学生之间彼此存在的差异更突出。如果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那不同的学生就会很难适应,这样的参与式教学实施很难实现预期效果。因此差异性原则是特殊教育课堂中应用参与式教学应该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开展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既要制订出适应全体学生的整体性教学计划,又要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制订出与不同学生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方案,要制订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前就要下足功夫,要深入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量身制订差别化教学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开展参与式教学遵循差异性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3.参与式教学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参与式教学不是一味强调重复教学,更不是对知识的机械传授,而是一种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共同研究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开放性不仅在参与式教学目标制定上充分体现出来,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得到很好体现,并且参与式教学实施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参与式教学在特殊教育课堂中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方面,同时体现在教师方面。因此,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实施参与式教学遵循开放性的教学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应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精心开展教学设计

特殊教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作为基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根据自身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状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实现参与式教学目标,就要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引导特殊学生自主设计“我的学习需要检核表”,以此促进特殊学生自我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操作过程中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为了突出参与式教学特征,教师在基础教学设计过程中,如进行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设计时,要把设计重点着重放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是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可以实现的,这样的教学目标确立有利于参与式教学有效开展。此外,基础学科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开展好参与式教学,教师要充分重视教材与教法的选用,尽可能选用那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教材,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优化现有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具参与性。而职业类学科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选择那些学生需要并且感兴趣、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参与学习的教学环节,以此促进参与式教学活动高效实施。

2.重视参与式教学执行

在以往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行为,对参与式学习的心理投入则缺乏应有的关注[1]。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尤其特殊学生认知能力与普通学生相比较是比较弱的,同时特殊学生的社交能力与普通学生相比较不占优势,因此,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状况,使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尽可能适应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避免参与式教学中虚假主体现象的发生。另外,开展参与式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特殊学生的心理需要,了解特殊学生的参与兴趣点,开展一些游戏性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有能力参与的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如开展制作卡片、角色扮演等活动。在教学中尽可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精心开展分层次教学活动,让不同学生在分层次的个性化教学中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参与式教学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3.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特殊学生之间能力结构异质性比较大,其能力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开展参与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和自我比较。教师开展参与式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2]。评价不只关心全体同学的参与学习情况,也不是设定一个检验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统一评定标准,更多关注的是每一个鲜活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以此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快地成长。此外,在参与式教学评价实施中,教师要尽可能简化程序,在教师有效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个人表现自评。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还要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情况,引导学生开展相互间评价,探寻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上述评价情况提出学生开展参与式学习的建议,以此促进参与式教学活动更好地实施。

开展特殊教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运用研究对促进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效率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本文开展相关问题研究非常有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伟斌,赵斌,赵吉昌.参与式教学在特殊教育课堂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5(04).

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 篇4

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与构划。一般地,教学策略有两类: 第一种是产生式教学策略

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第二种是替代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而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尊重人(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下面从产生式教学策略方面简要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用爱心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

人们常言道: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用爱心构筑宽松的现代课堂,用真爱去沟通,用真情去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只有抓住了教育的这一本质,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存在,以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倡导“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主人的角色。用真爱营造课堂,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的思考,想象才能更丰富,各种隐藏的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学的轻松,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愉快,真正体验到学习是一个多么快乐的幸福的事情,最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

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天生的,只要你善于抓住孩子的学习特点,引导孩子的长处,那么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也就是说,所谓的好、中、差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正确的做法是要充分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树立自信,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从而获得成功。

另一方面,一个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文化水平高低,都享有人格尊严受尊重的权利。因此我们都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前有些老师更多地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对象,而忽略了学生和我们一样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学会尊重,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是受到教师重视的。

(三)宽容与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改过的机会。

从宽容的角度讲,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阶段,生理、心理的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细心,要学会宽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原谅他们的失误,过错,多给他们一些改过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些反复战胜自我,表现的机会,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

另一方面,赏识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同,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承认的尊重与赏识,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学会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某学生语法好,就多给他机会给大家讲一讲某些语法,教师省力,学生锻炼了能力,还鼓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可见,哪怕一丁点值得你赏识的地方也不要放过。

(四)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学会换位思考

冯建军教授说:“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美和幸福”。而“有效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锻炼能力、启迪智慧的主阵地,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课堂。课堂教学没有效益,学生发展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同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我们设置的情境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事件,这样学生才有的说,才深刻,因为这是来自他们身边的真实生活,是通过我们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提升出来的,是感性到理性认识的一种质的升华。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年龄,能自觉地调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体验学习,从而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并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5

[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中层干部远程跨区研修笔记体会]

义马市第二初级中学------毛长明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要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因学定教,学情分析就是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前概念、认知方式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通往教材的桥梁,使教师的教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动机和愿望,因学定教,因学施教,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义马市第二初级中学------毛长明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他对学习内容的前期了解,要有效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新课程要求“从讲课到教学”,从教师的单项传授到师生的双向互动。分解难点。师生互动,课堂一半是老师的一半是学生的。动的基础,所讲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因学定教、因学施教”,让老师的教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所以要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前概念、认知方式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通往教材的桥梁,使教师的教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动机和愿望,因学定教,因学施教,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实每个老师都进行过学情分析,如谈话、提问、测试、问卷调查、查阅学生档案、向前任教师了解情况以及家访等,只不过以前可能没有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始终看着学生,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以及交流问答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问和困惑,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领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对问题有更深的或新的认识,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课堂交流问答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回答是否有依据,语言是否规范等。

我们常说,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职责之重,让我们丝毫不敢怠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学校、家长以及教师自己关注的话题,教学中的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检查与评定等各个基本环节,都离不开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性的前提就是要仔细客观地分析学情,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我们要引导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就必须先知道,他现在到底在哪里。”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反映,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总结提炼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师生沟通中

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等。当然,在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过于自以为是,粗心大意:表现在语文英语默写不当回事,但基础又容易丢分,数学计算总是不能踏实完成导致失分。还有些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三天两头不交作业,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独立完成有困难,有些是因为丢三落四等。还有的学生虽然十分用功,但是成绩依然平平,可能是因为其阅读能力较弱,表现在语文和英语阅读十分严重,数学应用题和几何题等不能理解题意等。了解学生,摸清现状是教学的源头和关键所在,只有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观察了解学生的现状之后,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寻找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未知的知识、想知的知识,可以采用课前质疑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存疑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存疑,优化备课质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回答课前存疑的部分,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那些依然存在困惑的同学就应该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一堂成功的课,除了精彩的课堂之外,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学生的课后反馈,要让他们真正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策略选择和教与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应该说,无论是传统课程所强调的因材施教,还是目前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都对学情分析给予了高度关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学情分析感到比较迷茫,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学情

分析简单化,将学情分析看成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班级均分在年级排名定等级,以学生个体分数在班级的排名将学生分层次;二是分析经验化,进行学情分析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界定教学重难点。所以要做到:

1.注重学情分析的全面性

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起点能力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及思维规律等。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操作也有利于学情分析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新课程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关注学情分析的过程性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要注重三个分析:预测分析、实时分析和反思分析。首先,对学生进行“可能”的预测分析。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在预测分析结束后,下一个步骤便是对学生行为进行实时分析。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

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在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后,最后要做的是对学生状况的反思分析。经历过课堂教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了解会更加准确,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格的认识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将这些感受与思考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和记录,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也有利于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另外,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强调学情分析的多样性

对学情分析除了注重其全面性和过程性,不可或缺地还需要研究其多样性。在强调其多样性时,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立足调查研究开展学情分析。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等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关系。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现实中的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一个学生的基本学习背景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然后应主动深入家庭和社区,实地考察和收集与学生学习有关的信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学情分析。学生在面对不同教学内容时,所具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也不相同。依据教学内容的学情分析,一方面应注重联系,不仅要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新知学习的意义,而且要考察新知学习对后续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应突出对比,仔细地比较新知学习与先前知识的学习在内容上、方法上各自所具有的特点,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方面所欠缺的是什么。

三是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这是进行学情分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既可以更清晰地探明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使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关键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利用预习提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编制预习提纲并在新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围绕提纲进行预习,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提炼,这些源自学生的问题正是教师备课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篇6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被知识内容充斥,知识中心、教师中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而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现代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的过程,才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自主地建立起知识的认知结构,实现主动发展。可以说,教师主导课堂与学生的主动发展之间形成一种矛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以化学实验为根本,形成反映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促进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条件。

但化学实验中常存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等,都难以靠传统的教具完美地展示其运动内容。同时,在化学实验中还存在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传统教学很难完成将其真实反映的重任。实验虽然重要,但教师在实验的难操作性面前不免打起退堂鼓。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通常以期中、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这种传统评价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形成性发展,不能很好地、动态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即时的帮助。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即时的刺激与强化无疑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这种评价方式具有总结性评价的功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能力的测评,极易使学生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既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媒体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在每节化学课教学的起始阶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的记忆,并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和同化新知识,促使学生将新的化学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新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这样就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自我认知结构的“顺应”,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如前文所述,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带来的资源的多样性,可以把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模拟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一方式,教师可以把一些难于用传统教具展示的,微观的、抽象的、危险的化学过程虚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比如,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原电池反应等实验可以以动画形式模拟展现出来。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与计算机的直接交互,进行实际模拟化学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建立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是内在动力的激发,可以较好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改进教学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机制。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时间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不可能有充分的、尽可能多的交流。而交互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有效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交互,可以有效地突破认知上的冲突,建立起自我的认知结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这种交互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师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中交互不足的问题。同时,信息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同一化学主题不同观点的分析综合机会,这样就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舞台,这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师生、生生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可以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实现自我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其认知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地融入,这种交互更加便捷,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沟通;可以与传统课堂教学交互,这种相得益彰的补充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发展学习者的情感。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篇7

一、启发情感让全体学生想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前提. 一些教师往往从自己教的角度或从教材编的思路出发设计几个参与项目,再让学生奉命按程序进入. 学生被动参与,自然积极性不高,容易流于形式,造成参与的低效性. 有效的参与必须是全体学生主动的实质性的参与. 它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 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 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 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心向. 至少可从两方面入手:

1.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 激发参与热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但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于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这也正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本身较抽象,我这样处理,先结合图片给出条件和问题:体育商店里有乒乓球拍每副24元,排球每个34元,篮球每个46元,足球每个64元,如果给你100元钱,你最多能买几种商品? 还余多少元? 这一开放性问题来源于生活,难度不大,答案不唯一,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列式. 教师将不同的算式按一定位置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很容易地发现了加减法之间内在的规律.

2. 创设认知冲突 , 形成参与需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当信息与儿童现有认知结构不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或不满足感,儿童就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 ”学习新知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必将引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渴求,探索知识成为内在的需要,学生自然会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提供机会让全体学生能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保证. 传统教学模式下, 只有少数尖子生能真正参与学习,多数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为等、听、看等观望态度,且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 (少数学困生还缺少参与能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练习、游戏等等.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确定适当的形式,同时尽可能的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器材,让人人都能真正参与,并在参与中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困生的参与能力. 尤其要关注以下两点:

1. 重视操作实践 ,提高动手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 ,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中“做”的成分,能操作的,就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对学生说:“教室里和教室外有这么多长方形,你能选定一个通过测量算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小组商量,很快根据所带工具选定目标,又分头行动,并借助计算器算出了面积. 新知识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运用.

2. 重视小组合作交流 , 提高表达能力. 课内信息的交流应是多向互动的.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 弥补了师生一对一低参与度的不足. 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使得学生、教师甚至学习材料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或接收者,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顾忌、约束,更容易相互启发,激活思维,碰撞出“创新性信息”.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明确角色要求. 如组长要组织好整个交流过程, 表述者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要清楚,且言之有理;倾听者要认真收集别人的信息,能自我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整个交流过程要相互尊重,能有机进行角色的转换等.

三、加强随意后注意维持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关键. 心理学一般把注意分成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目的, 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 ”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 很容易刺激学生不随意注意一下抓住学生,但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呢?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理想的方法是强化随意注意向随意后注意发展,让艰苦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内在追求.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兴趣有助于注意的维持 .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多来源于学科本身和教师两个方面,小学生喜欢数学老师,一般对数学课也“爱屋及乌”.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要关爱、尊重学生,表现在教学上就要创设开放、民主、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

平时上课,我总是面带笑容,语言亲切. 一般不轻易批评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提疑问难,让学生之间展开以理服人的争辨. 我常把讲台、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作图、板书,讲解自己对题目或问题的理解; 我常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别人的发言(或板演)进行分析、判断或选择最佳解法;我甚至允许即将“挂黑板”的同学自找一名助手给自己解围、解难. 我常以一个爱抚的摸头动作,一个充满期望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让学困生感到老师对他真诚的关心无处不在. 对开了小差的同学我也总是以一句幽默的话语给予及时提醒. 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投入,情绪饱满.

2. 建立赏识的评价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 : 了解了学习活动的结果有助于维持注意的稳定和合理迁移,获得学习结果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课内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多从正面进行积极鼓励,对不足也以期待的方式提出要求,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别珍视教师的期待和鼓励.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篇8

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它与物理学和数学密不可分,也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化学存在复杂的元素关系和方程式,同样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化学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好的教学方法将会事半功倍。

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诸多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化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并且充满色彩与活力的学科。高中化学也是重要的高考科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接受教科书上相对呆板的知识,而老师主要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注重学生“学”的如何,也缺少课外的延伸,只在乎学生如何死记硬背,而化学是一门有着许多复杂的实验、化学元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放法并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兴趣,很容易造成学生乏味和抵触的心理。

二、参与课堂教学的优势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进行互动,使老师抛开了传统教学所束缚的条条框框,使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了由“模式化”向“个性化”的重大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良好的互动既可以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也会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利于学业和个性的发展。

三、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作为学生的指路者,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摒弃“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并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多了解国内外知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成功人士的学习技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使用ppt等有助于教学的软件,培养自我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以便提高自身水平和文化修养,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学生就必须要掌握多少,老师往往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巨大的容器,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因此,学生学到的都是课本上的呆板的知识,而对于化学这样一门生动的实验学科,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因此,老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为学生建立信心,也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及其他学习中,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3.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及课后巩固,教师可为学生提前准备预习作业,采用预习提纲等方式使学生预先了解书本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预设出充足的时间参与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参与更多的活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只要给学生们足够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学好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老师也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欢乐、自主、互动的氛围下接受知识。

4.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表现为:對知识的渴望、敢于发言、愿意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不固执己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与学生互动的想法,也要培养参与学生课堂的意识。老师应改变以往唯我独尊的形象,努力营造亲民的形象,使学生主动亲近。老师要在教材原有基础上主动扩大范围,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本质相连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化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让学生体会他在日常工作、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才不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老师也可以找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老师也应该时刻注意同学的情绪,适当运用魔术化学来调动学习氛围。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时,老师也可以采取“巧设问,形式活,不包办,师生同创”的方法来教学。巧设问,即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提出有一定思维深度而有趣的问题,训练学生参与与合作的能力,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提出假设、原理设计、实验验证等方式利用起来,灵活使用,训练学生的同时丰富课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要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老师与学生在某些方面是平等的,可以共学习,共同研究。同时老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并克服困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学习除了书本意外其他有价值的知识,增加学生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如何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 篇9

雍熙二小 张 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4页认识厘米单元《量一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住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

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长就是5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听讲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

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电脑查阅资料,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如在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

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僻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

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参与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到下一次作文时再进行范文选读,作文总结。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太低,作文批改的周期较长,一篇作文的写作及评改要历经两周时间。对作文进行总结评价时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老师教、学生学”成了作文教学“永恒的旋律”,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主动学习写作的能力受到遏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写作。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机会少,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孩子应有的灵性和神采老师的金典批语扼杀了。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鼓励命题题材多样化,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 学生快速自改作文、分组评改交流习作,师生总结点评,学生二度作文”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命题、题材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在作文课前由各小组命题,课堂上分别把各组的命题写到黑板上,然后由全班同学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题目来写。哪一个题目喜欢的人多就确定哪一个(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作文教学)。然后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自己喜欢这个题目的原因、自己的写作思路等。学生对题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后,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指导。当然学生命题不能随意为之,因为每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作文训练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命题有所规划,稍加限制。如对话题作文的训练,可由教师设定话题,然后由各组根据话题去写提示语等内容。即使是训练命题作文,也多采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学生自主命题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应题为主动命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作文题目的课堂生成。

二、鼓励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命题、解题后立即进入写作状态,一般要求在四十分钟内成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动而辞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表达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的写作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与此同时教师写“下水文”。教师的“下水文”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可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贴近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评价。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巡视写作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写作的难点和重点,更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也便于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

三、自改作文、分组评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和相互批改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改作文能力。“文越改越精,玉越琢越美”。修改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到位。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检查修改自己的作文,从字、词、标点到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逐一进行自改,或同桌互相交换检查修改,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台,修改典型性作文。然后教师再集中评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能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悟出一些作文之道然后在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评改,典型作文组内宣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剖析文章的优缺点,综合大家的意见写评语,写出尽量详细的眉批和总批,其他作文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换评改。与此同时教师在每组中抽取一本进行浏览式批改,所抽取的作文应兼顾不同水平的作文。学生分组评改作文,把作文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朗读作文,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写作要领,成为学习的主体。朗读作文和学生评议能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例文朗读、师生总结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

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通过合作这种形式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合作中学生又发现的新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主动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钻研的能力,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增强驾驭学科教材的能力,具有独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可贵的创新意识,真正学会学习。教师把互评后的作文进行查阅、更正,掌握批改情况,肯定学生批改的成绩,鼓励学生批改的积极性。并挑选学生的典型作文(也允许学生毛遂自荐),由学生当堂朗读。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作文进行总结点评,找出优点或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怕出现课堂争论,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教师因势利导形成本次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哪样写是一篇好作文,哪样写不是一篇好作文。教师适时读自,己的“下水文”,由学生进行评议。“下水文”要有针对性和引导功能,要体现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学生对例文的总结点评将本次作文引向探究的领域,由对几篇具体文章的分析过程上升到摸索、感悟写作规律的过程,学生在生动鲜活的例文中领会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五、学生深入探究、二度作文。这个过程是探究的尾声,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学生深刻把握本次作文的要领后反思自己的作文,充实自己的“胜笔”,修改或删掉自己的“败笔”,使每一篇作文让自己有所感悟、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得到组内成员的肯定,受到老师的表扬,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如何有效地运用化学概念教学 篇11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化学基础知识是由许多基本概念组成的体系,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才能起着扩大加深基础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取得摸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不少学生化学基本概念模糊不清、死记硬背定义,不会灵活地运用基本概念,因此,要切实加强化学基本概念之教学。下面浅谈一下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做法。

一、正反两方面对比,讲清概念

初中化学中的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讲“氧化物”的概念时,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之后,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氯酸钾(KClO3)是不是氧化物”,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并不一定是氧化物,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句“两种元素”来分析,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是克服学生对基础概念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讲“单质”与“化合物”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容易错误将一些物质(如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认识为单质(因为它们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会误将石灰水、蔗糖水等混合物认识为化合物(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讲酸碱概念时,酸的概念是“阳离子仅是氢离子,阴离子仅是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酸”,碱的概念是“阳离子仅是金属离子,阴离子仅是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碱”,其中“仅是”二字便是关键词,否则,学生易将NaHCO3误以为是酸,而将Cu2(OH)2CO3误以为是碱。因此,讲解酸和碱的概念时均要突出“仅是”二字。

三、要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化学基本概念有些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如,讲“原子”和“分子”概念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个联系就是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而区别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保持着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就没有这样的性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把概念分解成幾个要点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分解,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溶解度的概念时,“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这个概念表达较长,而且涉及知识点较多,学生记起来较困难,往往也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将概念分解为以下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最大克数。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溶解度,缺一不可。将概念这样分解记起来比较方便,且易理解和掌握。

五、组织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学完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配套练习加以巩固,这样能促使学生提高对概念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概念的思维灵活性,在不断地应用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认清概念的外延。

六、经常应用,经常复习

新概念的定义中往往包含着旧概念,因此,会出现旧概念掌握不好,学习新概念就觉得困难的现象。所以,要对已学过的概念经常复习、使用,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语言表达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描述概念、解释概念。根据学生学习掌握概念的特点,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总结和探讨化学基本概念和教学规律,使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书心得500字优秀下一篇:教育系统扶贫日活动开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