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参与性教学

2024-10-05

美术参与性教学(精选12篇)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1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 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是前提。如果能把学生真正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中去,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这样又创设了把学生的思维, 引向抽象概括规律的情境, 这时学生的思维又进入兴奋状态, 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像这样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置身情景, 互动参与

长期以来, 我们的美术课堂除了画画以外, 似乎找不到别的内容了, 乏味而又沉闷。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 照着书上的图案“复制”作品, 这种教学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新的美育教学应当积极地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要你学”转变成“我想学”。美术教师应根据教材的设置,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比如在上人物写生这一课时, 我做了这样的试验, 我在两个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授课方式, 结果出人预料。在甲班我采用谈话、演示的方法, 把要求反反复复多遍讲解, 提出作业要求, 再让学生观察写生。整节课我讲得口干舌燥, 原以为结果应该不错, 可是学生交来作业却罕有合格。而在乙班, 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方式, 少讲、多演示。我请了班上的一名学生做模特, 一边演示, 一边总结写生要领。这时候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热情已经完全被调动了。接下来, 再和学生们研讨一些典型的动作姿势, 鼓励学生“你能否上台来表演这个动作?”而对观察的同学则要求他们把这个动作画下来。之后对学生当堂完成的作业进行讲评。这样以来, 人人都有表演的机会, 人人都在置身于特地的情景中学习。这种参与式学习, 使他们积极性很高, 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人物写生知识, 完成了学习任务, 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置身活动, 诱导参与

交流和活动应该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积极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又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更好地吸取别人的思维优点。学生的成长过程都经历过一些活动, 其过程具有典型意义的变化。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学生身心、智力发展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把活动引入到课堂中, 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比如《小鸟找家》一课, 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 应用起伏跌宕的音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森林中小鸟找家的意境, 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小鸟, 通过说画、画画、评画、游戏等情节,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性情得到陶冶、审美意识和能力得到升华、健康的人格得以伸展。整堂课气氛活跃, 浓烈的学习兴趣贯穿课的始终。

三、置身媒体, 鼓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 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 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将处于沉睡状态。”中央电视台儿童节目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美术节目教学更是精心别致, 他使参与者开阔了视野,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节目中的孩子们采用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节目之所以成功, 是他了解并尊重孩子们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 并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动学生, 了解和沟通学生的心灵。比如我们可以鼓动学身着围裙, 头戴厨师帽, 运用富有趣味的动作, 让学生模仿写生, 这种夸张的表演, 更容易把学生带进快乐的世界, 通过生生的互动, 学生自然体会到新美术教育理念带给课堂的乐趣。

由此, 我们的美术教师应该学习媒体教学的魔力, 更应该学习主持人的快乐教学意识, 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快乐的参与自主的学习。

四、置身音乐, 体验画境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 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 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看看一些大画家在完成大作的过程中也会欣赏音乐。所以我们在美术课中也可以适当的引用音乐。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边听《春江花月夜》, 一边欣赏着马远的笔墨丹青;一边听《蓝色多瑙河》, 一边品味着雷诺阿的流光异彩。整节美术课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中心, 引导学生在大师的美术作品中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 感受画的意境, 这种教学无形地牵引学生的思想进入画境, 感染画中的韵律, 不仅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而且提高了绘画中的审美情趣。

当然, 我们在美术教改模式的研究过程中, 要想重视学生参与, 优化美术教学, 除了做好以上几个方面, 还应该把握好这样的两个方面:

1. 注重传统授课方式与新方式相结合, 突出主体性。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应该适当借鉴主持人的做法和电视益智节目的形式, 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 有一种学中有乐, 乐中有学的感受。

2. 注重学习和娱乐相结合, 突出活跃性。

适逢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 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 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 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是精彩的体现, 激励, 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激活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 这是教师不变的追求。

总之,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素质, 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 使美术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快乐的空间, 最终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2

汽车区第十四小学

杨蕾

兴趣是学习的垫脚石,兴趣是所有学习的开端。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在美术课堂中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所谓游戏,其实很简单,比如:分成几组比赛,可以是制作,也可以是绘画,或者是模仿表演等等,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都可以。

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孩子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童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一个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和谐发展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规律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

我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用前人如何学习绘画,如何持之以恒等等,可以以小故事等形式,一一说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倍受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受已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素质。

也许只是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只是你随口的一句表扬就能对学生今后起到很大的引导,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真确对待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让我们能够确实地为学生的成长做出应作的贡献。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深,给美术教育注入了更宽泛的内涵。传统上,美术教师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通常是通过完成美术作品来决定学生一个学期的美术学习成绩。很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美术评价是美术教育一项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任务,是每个美术教育者亟待探索的问题。

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这句话更为适用。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就会使学生只注重结论,忽视过程,只看到“现在”,看不到将来,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关注过程,就是让评价的重心逐渐的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以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现今,努力的过程就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来给学生的能力进行定位。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差异。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学生的绘画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个性特点。

在美术课上,尽量多的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例如: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孩子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欣赏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赏识他们,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近学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还抓住学生活动中情感和行为的细微变化适时点评、适度点拨。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情的激励性上,例如,“你的感觉不错,你理解得很深刻,你很会看人,你有几分独到的见解,真棒!你想得很奇特,你的画面很有趣。”等等,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好奇,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一点点智慧的火花,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尤其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即使回答得不理想,也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成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并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跟怎么做怎么做。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会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可以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整个世界都是童话的: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教师就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思考、去实践。他们才会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不断的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单改变评价的形式,不干涉学生的想象,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应抓住评价的时间及机会,巧妙的根据学生“攀比”的特点,因人而异,因班而异进行评价。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评价,此时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从容自然。接着再用几周的时间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表扬爱学习、肯动脑、胆子大的学生,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只有这样,教师的评价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才会被拉得更近。

美术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美术课程价值取向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倡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的宗旨应放在培养有能力、有优良品质、有高素养的现代化建设适应型人才。能力强了是不是就代表什么都好了呢?我看不是的,现代社会行行色色的影响太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要确立学生良好的素质,必须从更本抓起,要从平时的教育中进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我们教师所需要做的。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它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的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可以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完善。

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友善待人。学会与人相处。

二、美术作业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教师评价的环节中,有时我也采用五星评价作品的方式代替传统“优,良,合格”的等级评价方式,每个星代表作品中表现优秀的一个方面,如:智慧之星(有想法有创新精神)、进步之星(代表学生在作品表现能力上有进步)、创意最佳星(表现作品大胆,敢画能画)、唯美之星(表现作品是否是在创造美,当成一种美的享受)、速度之星(作业完成是否及时且有质量)。或者一枚“加油”印章。每颗星用不同的形状大小或者颜色表示,每一颗星都是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的肯定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星光灿烂,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提高。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小星星作为选票,在“参观”全班同学的作品后将小星星放到你最欣赏的作品旁,选出班级最受欢迎的作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件作品?等等„„美术作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和新颖,是从注重创作结果向注重创作过程的美术教育观发展,使学生不断感受到美术作品评价的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促进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美术课堂教学多环节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表现在多个方面,诸如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励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给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也异常活跃,有一次教学《可爱的动物》时,当叫学生模仿动物神情动作时,学生兴趣极高,踊跃参加,看着他们认真模仿的脸我也不由自主的加入他们的中间,游戏活动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创作热情:笨拙的黑熊、威武的狮子、灵巧的猴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面前。教师及时的鼓励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甚至模仿动物三三两两、结伙成群嬉戏、打闹。当一只只生动有趣的动物跃然纸上,组成一个动物大家族时,灿烂的笑容写满了学生的脸颊。几个“小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再度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上虽说是一堂课例,纵观其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及时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起到很大的推动效应。

探索美术评价的魅力,是一道崭新的课题,有待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去探究、实践。其强大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将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术评价的多元化研究将更加深入,更加完善。

评价的方式的多种多样:

(1)学生以口述或文字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想,发表看法;(2)教师为学生设计简单易行、生动有趣的问卷;

(3)学生之间交流,开展课内外作业展示及校内小型作品展览。

3、评价内容应结合美术教学的安排:

(1)学生是否有效地掌握美术知识,运用技法有创意的表达主题;

(2)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否容纳及判断他人的意见;(3)学生是否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利用各种材料,积极主动的参与动手操作;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3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教与学的对立面,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与关系,师生关系对立紧张,学生惧于教师的威信与权威,自然会对学科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与消极情绪,而降低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个性受压抑、思想受束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总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突出美术的学科特色,着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朝气的美术课堂,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4

一、激发兴趣, 沟通情感, 激励学生大胆动手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 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1) 激发兴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 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 使之有新鲜感。如学习颜色时, 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 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 这一变化, 学生没有见过, 觉得很新奇, 很好玩, 兴趣顿生, 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 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 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 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 红加蓝变为紫, 黄加蓝变为绿, 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问色, 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 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 沟通情感。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 有思想、有情感,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 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沟通情感, 能够缩短师生距离。实验表明,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 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 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 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二、注重学法指导, 促使学生动手参与

(1) 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 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 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 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 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 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 又要胸有全局, 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伺学, 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 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 又要具体辅导, 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 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 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问, 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问创设一种“不协调”, 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 培养动手能力, 提高智力。如教学画帽子时, 可以先出示几顶漂亮的帽子, 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等, 然后戴到头上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出外形更美、功能更全的帽子。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帽子的结构, 而且又发挥了想象力制作出雨伞帽、飞行帽等新品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行为因素, 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在对学生行为的观察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的活动和相互的讨论悟出道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最终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三、创设教学氛围, 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 还必须有参与机会, 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 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1) 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 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 学生可以直接感受, 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 一定程度上, 学生都爱看, 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 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 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 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感兴趣, 看得仔细, 学得认真, 因为这时的看, 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 学生掌握得就更快, 更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 布置任务, 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 学生走上讲台, 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 老师讲学生听, 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 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 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学研究证实: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情绪积极, 思维敏捷, 想象丰富, 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励学生走上讲台, 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 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共同交流, 共同进步。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5

摘要:数学教学是指由数学的教和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数学科目的教学活动必然与数学,教师,学生这三个对象都有密切的联系。参与式教学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过程与教师指导过程进行了研究。关键词:初中数学

参与式教学

课堂教学

通过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到逐渐形成适合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课改下教学的关键在于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保障机制使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使师生的积极性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形成教育合力,达到知识增长、能力增强、情感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活动应符合如下层次:

学生参与过程:寻求参与—尝试参与—探究参与—创造参与 教师指导过程:启发诱导—激情授李去一一鼓励点拨—拓展升华

上述两组对应关系,对于我们初中数学教学有很好的作用,但步骤不是绝对化的,模式也不同等于定式。学生参与四层次与教师指导四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它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活动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

一、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指导活动的四层次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是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在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1、启发诱导:它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育活动。如:由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出基本概念,它和学生寻求参与层次相对应,它也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2、激情授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把获得的经验用来实践以探求更大的发展。这个环节的实施一般应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先让学生尝试,教师结合尝试情况,归纳出所学知识的精髓,让学生反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形成的学习经验去解决新问题。

3、鼓励点拨:对学生在参与学习中的“惑”给予适当点拨,这即为学生参与学习扫清障碍,又将鼓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法而是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启发式,在学生踞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以搭桥铺垫,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常用的方法有联系已知,对照比较,变换角度等等。

4、拓展升华:学生通过活动练习等操作过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以学生为主进行总结,并转化为多种学习形式的综合性的活动,其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属高层次的教学活动。

二、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四个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

1、寻求参与:通过教师启发作用,学生在开课3-5分钟内表现出求知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各种感官都积极活跃。这种情绪的持续发展应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中,其形式应多种多样。如主动质疑,积极回答,认真完成作业,小组间相互协作讨论等。

2、尝试参与: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完成某项活动,对于获得的成功进行过程反思,揭示规律,对尝试过程中的困难,请求老师指导,然后再尝试,直到成功。

3、探究参与:这是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深层次学习的体现,属于学习的展开阶段,主要应表现在学生敢于大胆向老师提出问题,而且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并且见解独到有创意。

4、创造参与:学生不能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能独立思考问题,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深入,不断激发创造欲望,让“顿悟”和“灵感”不断涌来。参考文献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感参与;以情带情;启迪想象;角色移位

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美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美术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美术作品表达的主题和意境;与作者和作品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创作的欲望;才能创作出富有情感的好作品。因此,美术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我认为应从教师要以情带情、启迪想象、角色移位三个方面思考。

一、以情带情,激起共鸣

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美术教材中的许多优美的画面,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范作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创作能力的提高。

(一)想要学生有情首先教师要有情。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深入挖掘,理解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画面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画面的创意之美、色彩之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美术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授《多变的颜色》这课时,教师首先要自己能感受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色彩之美,才可能将这种美的情感传给学生。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美术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美术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来呢?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来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并和学生共同讨论对作品的感受,适时穿插绘画或设计技法,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更好的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创作出优美的作品,也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以情带情。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善于启迪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象,引入作品创作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他们养成欣赏艺术的习惯,逐步积累鉴赏美术作品的经验,鼓励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如果我们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情感氛围。如在教《服装设计的色彩搭配》这节课时,我在穿着上作了精心的准备,引起学生的注意,随后,请几位学生上前台来展示自己的衣服,放音乐,进行时装表演。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引起了创作兴趣,再拿起画笔,将自己对服装的感受用图形和色彩表现出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强度,而且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美术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内心深处的体验。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利用多媒体把色彩和画面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当然,我们在教学时还可通过讲激情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形式,尽快让学生入画入情入境。

三、角色移位,体验情感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激励、唤醒、鼓舞有时就在于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或身边的事例来激活,从而来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如果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去,不但可以将课堂教活,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主动性。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如教《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走进画面去感受当时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从而体会画面所表达的意境。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 利用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 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以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 在讲授一年级的 《花花绿绿的糖纸》时,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搜集各种各样的糖纸, 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观察糖纸的颜色, 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认识、区分不同的糖纸, 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糖纸的不同颜色, 适时引入颜料色彩,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调配相同或者相近的颜色,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提高教学的质量[1]。

2. 通过美感体验,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感体验,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例如, 在讲解二年级的 《花儿遍地开》时,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把各种各样的花卉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适当的讲解与花卉有关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了解和知晓基本的常识, 另外,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动手去描画喜欢的花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 通过美感体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 利用人的爱美之心,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1. 展览绘画作品, 提供参与机会

在上课之前,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展览一些绘画作品,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欣赏, 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美术教师通过作品展示,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2. 发挥主体作用, 调动参与热情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讲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寓教于乐,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 利用评价学习, 增强参与程度

评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同时, 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 有意识、有目的的带领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创造美, 以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2]。

三、教授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1. 重视训练学生的技法, 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美术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技法, 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训练学生的美术技法, 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美术技法训练主要包括蜡笔水彩的构图、勾线、造型和上色; 中国水墨画的笔墨、布局以及素描画的线条和透视等, 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重点,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技法, 解决学生在画法学习上的困难, 以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

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大力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 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升学生美术能力的有效方式, 因此,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 不断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 以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在美术教学中,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拓展想像空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 在教学中,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增强教学的效果[3]。

总结

总而言之,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的主动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参与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登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 (教师) , 2010, 11:81.

[2]王伟杰.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0, 12:69.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8

一、依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以往的美术课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掌握一节课的节奏,而且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讲,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这就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上难以得到落实。基于此种情况,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可以主体参与的活动机会,如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基本表现,当然,同时我们也给予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生长的植物》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你喜欢哪种植物?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植物吗?植物除了供我们欣赏外,还有其他功劳吗?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还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回答。在欣赏大师笔下的植物时,我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美术大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他所画的植物的?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在讲课过程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面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生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全面体现,因为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实现生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全面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比如,在学习《亭子》这一课时,课前,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4人为一组),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与本课有关的内容进行查阅和搜集,如,各类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色、中国的名亭等,并将查阅出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大家一起对整理的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对中国的名亭进行交流时,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亭子的特点和作用。这样,通过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美术新知进行探索,并在课堂上展开交流,给班里每位学生都提供了可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全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体现。

三、积极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体现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教学任务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术,而是可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即让学生可以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与现象,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开展一些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让学生体验到这门课程的魅力与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比如,在学习《房间的一角》这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房间随功能变化而设计的道理,懂得房间物体摆放中的主次关系的重要性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这样一项课外实践活动:放学回家后,对自己的房间进行设计,然后通过大胆想象采用添加替换的方式,用线描的方式画一画自己房子的一角。这一富有趣味性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同时通过学生对自己房间一角的描绘,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总之,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以此来推动学生美术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儿童主动参与美术校本实践简析 篇9

一、让美术教材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中会有各种美好的事物,一花一草,一件乐于助人的小事,一道天边的彩虹等,这些事物的美是无限的,充满着各种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课本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这样不仅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意识,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在教学“校园真热闹”这一课时,让学生描述的正是自己身边的事物,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并用画笔描绘下来。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拔河比赛或者是一节劳动课等,要求学生将比赛的场景和同学的动作表情要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也对提高美术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将美术教材中的要求教师给以细节化,明了化,学生就会用更大的专注力去体会这个过程,在绘画中也就更有自己的体会。

二、将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不能只是拘泥于教材,也要结合教材进行一定形式的创新。例如,在教学“送你一个书签”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不只要求学生设计几何图形的书签,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的书签。这样,有的学生就会制作成花朵的形状,有的学生就会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形象。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喜好,做成各种各样的书签,这不仅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美术,那么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素养,学生也会在绘画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这些不仅是想法的产生,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摘要:美术能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事物表现出来,而教师也会给孩子讲一些美术知识,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会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美术,善于运用教学方式,使美术课本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爱上美术。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10

教育评价一般理解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反馈———调节系统, 在教学教程中起导向、调整、激励等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研究科学而完善的评价方式已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课堂作业评价是美术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要求教师根据授课的目的, 对学生作业存在的优点缺点进行总的分析与评价,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从而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质量。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评价, 可以在课堂内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从而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然而, 在目前的美术课堂中, 作业评价仍没有受到重视。评价主要以教师讲评和教师批分两种方式进行。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 只注重个别学生, 忽视面向全体。

在讲评时, 老师往往选几张作业, 讲讲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然后匆匆收场, 这种讲评方式流于形式, 重复多了, 就发现被表扬和批评的总是那几位同学, 讲评也总是原来几句话。

(二) 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忽视对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的评价。

教师给学生的作业批改最常见的是将作业分类, 然后打分定等级。这种批改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学生的作业情况,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学生很难从教师的给分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 导致部分学生只注重分数, 缺乏对画面优缺点的分析。尤其是比较具体的构图、色彩、造型等从作业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能力、艺术才能, 以及对美的创造能力和高尚的品格、情操, 更不能在一个简单的分数中看到。久而久之, 学生会对教师的批改逐渐淡漠,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 只注重单一的评价标准、单一的评价手段, 而不注重对多方面标准和多种方法的运用。

美术是一门“见仁见智”的艺术, 每个人由于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境的不同都会导致审美状况的不同。教师用相同的一种标准, 进行一次相同的评价, 最终必将会培养出一批相同的孩子, 他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有的为了迎合老师的“好评”而改弦易辙, 从而丢失个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终身受用的东西。显然, 这样的评价方式和今天的教育是相悖的。因此, 改革目前的美术作业评价方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和假设

21世纪, 一个变化速率更快的社会, 一个以信息、人才、资源流为特征的大流动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面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世界,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更为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提出“主体参与”美术作业评价的实验研究, 把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评价的意识作为实验突破口, 把能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参与能力作为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主体”是指有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人, “参与”就是实践。只有参与实践活动人们才能感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学习知识也要靠个人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就是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 让学生参与美术作业评价, 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参与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评价, 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 便于巩固知识, 及时反馈, 不断进行自我评价, 不断寻找与别人的差距, 自我反省, 自我改进, 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是当前社会竞争的需要。人们在自由竞争中参与实践活动, 要求更有自我负责、自主命运、自主创造、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本领, 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将会被淘汰。根据这一要求, 我们将该实验中评价的主体意识的内涵定为自主性、协作性、创造性、责任性和坚韧性。

自主性: (1) 具有比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2) 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协作性: (1) 在与他人相处时, 懂得尊重他人, 能客观公正地评估别人; (2) 培养集体观念, 善于与别人协作。

创造性: (1) 善于独立思考, 求新求异, 创造意识比较强; (2) 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 有独立的见解, 创造能力强。

责任性:对自己的作业自始至终负责到底。

坚韧性: (1) 能正确对待评价中的批评, 对待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不灰心; (2) 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三、研究措施

(一) 转变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 主体参与评价的“三部曲”。

第一步:对作业的自我评价。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这其中就有培养自我评价能力的要求。因此, 在作业评价中, 我先要求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每次作业完成以后, 要求学生在修改作业后, 恰如其分地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有: (1) 画的内容是什么? (2) 你是怎样构想的? (3) 你认为作品最成功、最失败的地方在哪里?

第二步:学生互评作业。

根据对作业的自我评价, 请同桌同学相互交换对作品的意见, 或者教师根据学生美术能力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组, 每组分别评选最优秀、最有进步、最认真的作业。再者, 把班里美术尖子组成“评委团”也是调动学生评价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评委团发扬民主, 又不失权威性, 在学生中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利用这样的生生互评,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美术上的闪光点。

第三步:教师激励性的评价。

在学生充分的讲评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只要针对代表性的作业进行评价, 并对学生的评价发表适当的补充意见。

2. 形成阶段性的评价。

传统的美术课堂中的作业评价一般安排在一堂课的结尾部分, 时间在5-10分钟。而在实验中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系列目标, 以学生完成系列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把作业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进行形成性的评价, 使学生经常看到自己前进的步伐, 从而增强信心, 继续前进。

3.“总批”在作业批改中的运用。

借鉴语文课批改作文是通常在篇末写评语的方式 (这种评语叫总批) , 对美术作业反映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构图、造型、用色及作业态度等给予总的评价, 肯定其成绩, 也指出其不足。总批可由教师写, 也可由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

(二) 提示评价的内容, 积累儿童评价经验。

科学地组织作业评价, 对评价的质量与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首先要教给学生评价的内容和依据, 为评价的合理性做好充分的准备。

1. 作业评价的内容。

(1) 对作业中思想内容的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内容, 能肯定反映正确的思想、高雅情趣的作品;能摒弃不健康、低级趣味的作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体会生活, 发现、表达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内容。

(2) 对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的评价。告诉学生作品中有趣的、夸张的、富有幻想的、别人没有的就是一件好作品。

(3) 对学生表现技法的评价。主要引导学生看画面构图是否合理、饱满, 色彩运用是否大胆, 线条是否流畅等最基本的美术技能技巧。

(4) 对画面独到之处的评价。告诉学生虽然每件作品都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它必定有可取之处、独到之处。对于这些我们就该给予肯定, 并鼓励其不断努力。

(5) 对画面反映出的作业态度进行评价。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质量外, 还应表扬认真作业、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 对作业潦草、马虎、只是完成任务的同学提出批评与指正。

2. 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提示。

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 所以评价也该有不同的话, 但要做到有所侧重, 无需面面俱到。评价前教师可先给出评价内容的提示, 评价时尽量引导学生紧扣提示。如在评价中国画《石榴》时, 根据授课目的, 我们选取出示这样的提示:

(1) 画面布局合理吗?

(2) 画石榴的笔法墨色是否正确?

(3) 有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

这样评价提示下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讲, 有理可循。

(三) 创设评价氛围, 激励学生参与评价。

1. 满足学生的“需要”, 启动学生的自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出于“自尊心的需要”, 这种自尊心中就有学生对于教师给予的作业评价的感受。当这种感受与教师的评价形成良性循环时, 就会产生兴趣。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核心就是鼓励的力量。在课堂中教师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缺点之余, 肯定优点, 鼓励大胆表现, 不要怕失败, 这些带有教师强烈期望的关注, 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2. 创设评价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 没有兴趣, 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将是勉强的。作业评价首先可以在趣味上下工夫。有时候一段故事、一次游戏、一个谜语, 甚至是教师抑扬顿挫、富有激励性的语言都能创设一种催人奋发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初二年级《让世界更美好》时, 以课件展示熟悉的河流———在河道两边的树枝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 河道上漂流着生活垃圾, 河水越来越臭, 鱼儿越来越少……并要求学生说说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话音未落, 教室里展开了一场激励的评论。

3. 运用多媒体展示, 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

长久以来, 黑板是展览美术作业的主要阵地。由于受空间的局限, 它不能清晰地展示作品, 只能展示绘画作品, 而像《椅子的设计》等作业由于不方便张贴, 就少了很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就是充分发挥和表现自我的需要。”对于自己辛勤完成的作业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 学生难免会产生失落感, 从而影响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随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的不断出现, 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随着作品在大屏幕上清晰直观展示, 学生的兴趣随之而高涨。

四、初步成效

“主体参与”美术作业评价的实验开展以来, 学生对作业评价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在评价中的自信心、在对自己作业的自我认识、作业态度上都有显著的进步。我曾在实验中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参与和自我评价进行调查。

五、结论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探索, 我深切地体会到“主体参与”美术作业评价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作业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一)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这种作业评价方式, 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评价, 每件作品都受到评价, 而且都得到一次被赏识的体会, 自然信心百倍。

(二) 有利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这种作业形式易于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感情, 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易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主体自主参与美术学习的全过程 篇11

关键词:发现美 创造美 欣赏美

倡导学生——教学的主体自主参与“美”的全过程、自主探究——发现美、自主表现——创造美、自主评价——欣赏美,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一、自主探究——发现美

1.发现范作的美,教学设计:为了便于教学,教师组织学生来到空间比较大的活动室,坐在小凳子上围成一圈,学生对新的环境及座位形式感到很新奇,情绪非常激动。教师走向学生面前时,脚下发出吱吱声(教师安装在脚底下的玩具喇叭,踩动时会发出声音)学生低头一看,发现教师一脚踩一头“奶牛”,另一脚踏一只“刺猬”。(教师利用自己的鞋,设计制作的范作)。反思:独特的导入,提高主体发现美的概率。只有将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相结合,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调整到最佳位置,才能够使主体真正参与、发现美,教师双脚上的两只鞋,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美,它比客观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玩具喇叭随着被踩动而发出的声音,使主体由强烈跳动的不安定状态迅速过渡到积极主动的观察状态,从而发现范作的美并获得当前美术活动的有关信息。教师利用以上展示技巧引起主体的注意,使主体一上课就开始注意和立刻参与所要求的活动。这样不但提供了明确的观察目标,而且这种注意就像一台信息过滤器,它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获取鞋的联想装饰方法等一部分信息并进入意识层,将许多无用信息阻挡在意识之外,以便于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对重要信息进行观察。

2.发现物体的美,教学设计:教师展示用纸剪的鞋子,学生能够正面观察出鞋的特征,通过投影发现鞋的影子像水壶、汽车、狼……师生总结观察结果:这只鞋不仅具有自身的特征,而且某些方面还具备了其他事物的特征。从而学生自主联想、制作。拉开教室后花架上的帘子,展示形态各异的鞋子,学生可以走下位置随意观察,教师对观察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反思:引导主体,明确发现美的方向。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学中如果盲目地要求学生去观察,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样就影响了学生自主地、确切地发现美。而以上教学,则巧妙地设计教具,将鞋本身的特征和其他事物的特征突出表现,引导主体找出鞋中具备的别的事物的特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搜集美的信息。

二、自主表现——创造美

教学设计:可选择教室后花架上的鞋子或自己准备的鞋子,将自己脑海中联想到的其他物体的特征和鞋有机结合;可自主独立表现也可随意组合合作完成;可在自己座位上操作也可自己找个合适的地方……总之,学生表现美的方式五花八门,随意性很大。反思:在“大美术观”的教育下,学生对审美文化领域范畴只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再加上儿童的个性、环境文化、生活经历不相同,从而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存在着不平衡,而制作过程中的观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在活动室设计制作,表现的形式随意性大,学生可以随意走动,相互观察各自的创造过程,从而发现到不同的制作技法或给自己的设计制作带来灵感。如一名学生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手,当他无意间看到同学把鞋面与鞋底撕开作为鳄鱼的嘴巴时,他茅塞顿开,创作的灵感也就来了:咦,我何不利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一只狗呢?如此一番精心制作,一条富有创意、生动可爱的“狗”便产生了。

三、自主评价——欣赏美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的激化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艺术评价知识前提下,完全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做出一定的判断,故而本节课的评价采用展示道具在教室后花架上,学生自由评析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仅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也可使学生通过角色变换获得自尊感的满足。

美术参与性教学 篇12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尝试不同的工具, 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 通过看看, 画画, 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 就需要把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起来, 调动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所谓“有效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 而且含有一系列新的学习观念。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目标、内容和方法, 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是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针对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及没有升学任务的特点, 进行兴趣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可用愉悦性的教学方式。“策略研究”, 原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订行动计划, 这里是指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及时调整教育的行为和方法。

2 学习必要的理论依据

哲学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强调人认识的能动性, 认为主动性就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内因, 教学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 将知识内化, 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 提高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 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 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 从兴趣入手, 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 制定行为策略, 指导学法, 赋予学生动手参与能力, 选择创作途径,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 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通过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来开发潜能。

3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在小学美术课中, 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学生在小学一年级时非常喜欢画画, 常在地上、墙上、纸上信手涂鸦, 大胆请大人或老师来欣赏, 告诉他们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然而渐渐长大到了高年级阶段却不喜欢美术课, 不愿带美术学习工具材料, 有的昏昏欲睡, 有的显露不耐烦情绪, 交头接耳, 开小差、发呆, 还有学生油腔滑调, 怪声怪气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任意插嘴……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小学生的美术素质问题影响着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 实则不然,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所致:

(1) 学生对“主科”和“术科”的认识有偏差。艺术课程总处在边缘化的地带, 大家重视的只是所谓的“主科”。因此, 美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在设备条件, 排课调课, 师资培训, 评价考核等方面相对于其他课均要滞后。由此造成学生主观上对美术课程也就不重视, 认为美术课只是一节轻松放纵的游乐课, 认为对未来没什么用, 似乎可有可无, 甚至有些“用功”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做语数作业, 以获得文化课的好成绩。

(2) 教师教学教法不得当。这是关键原因, 包括缺少人文关怀, 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教学设计未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枯燥的知识教学令学生厌烦, 单调的分析程式令学生乏味, 陌生的作品学生本就漠然, 如不能引导学生凭借美术通道来欣赏作品, 更令人望而生畏。

4 策略研究成果有效调动学生全面参与, 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上述认识与反思, 且不同的年龄层次在教学上会带来不同的挑战, 笔者提出了《小学美术课有效调动高年级学生全面参与的策略研究》, 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树立学好美术的信心, 从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全面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要调动高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中全面参与, 达到有效教学质量, 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策略。

(1) 策略1:

了解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 找到利于美术教学切合点。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都逐渐趋向成熟, 在性格上会呈现出许多明显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增强、不轻易相信吹捧、团体意识也不断增强等, 而生理上最主要的表现则是高年级学生处于记忆力增强的黄金时期。针对这些特点, 应该给予关注, 并学会从中找到利于美术教学的切合点。例如, 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比赛教学, 让学生们在竞争中进步;也可以多安排小组分工合作任务, 让大家在团队协作中赢得友谊;还可以利用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争当“小老师”, 发挥极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大家进步, 以点带面鼓励大家积极创作绘画等。这样, 就可以通过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让学生们全面参与课堂。

(2) 策略2:

构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实现自主性发展, 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只有掌握了这样一套思想理论, 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课前在老师提问的启发引领下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 然后小组讨论探究得出实践方法或技法, 形成小组探究观点, 小组“金点子”汇报交流, 得出自主学习探究后的易学易用的方法结论, 最后教师有机渗透指导学法, 参照探究后的有效方法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这样, 学生主体能动性提高了, 自然参与课堂的学生就全面化了。

(3) 策略3:

建立师生互动关系,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情感。一堂课, 如教师一味地去讲些枯燥乏味的知识, 学生大多会皱紧眉头, 昏昏欲睡;如教师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入活动或者游戏, 来点幽默风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这节课会非常精彩, 师生互动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 拉近距离, 成为朋友, 这个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学生喜欢了美术老师, 才会认真积极地参与美术课堂, 促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特殊的感情。有了情感, 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了, 才会去自主学习, 去探究, 去和其他人交流。有个别学生本身不爱交流, 却非常喜欢画画, 上课总是闷着头画呀画, 遇到问题也不闻不问, 在课堂中成了孤立群。其实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爱交流, 只是因为长时间在课堂上不说话形成了一种习惯。于是, 笔者有意识地组织了几次师生的团队合作,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和老师、其他学生交流互动, 培养交往能力, 扩大参与面。

(4) 策略4:

学习兴趣形式多样化, 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美术课是通过一些基本的知识告诉学生, 美就在我们身边, 而我们缺少的就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只有当学生真正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了, 才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可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喜好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有效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如课前小故事, 给学生讲耐人寻味的故事, 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会让他们期待下一次美术课的到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 课前一个小游戏, 可以给他们安排“工作”, 让他们自己出谋划策, 参与游戏的全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课堂, 热爱生活。高年级的学生有自己喜爱的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进行课堂调整。高年级男孩子大部分喜欢打篮球、跑步, 基于这种情况, 笔者对学生说, 美术和体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体育中的投篮动作, 在我们美术中就要对它进行分解, 然后一步一步呈现在纸上。如果你真正的喜欢篮球, 应该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把打篮球和绘画结合起来, 大部分男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高年级学生兴趣非常广泛, 听流行歌曲更是喜欢。有一次走进教室, 听到学生们正在唱《自由飞翔》流行歌曲。看到他们认真学歌的劲头, 笔者想突然打扰他们会不好。笔者说, 咱们一起上课, 却没有一起唱过歌, 对吧?学生们齐声说对。课后我们一起唱歌吧, 学生们用最美的坐姿来表示同意, 他们个个挺直了腰板, 认真听课。这是一次最美丽的尝试, 也是课后一支歌的魅力, 不用猜想学生们全部参与了。

与同类研究课题相比, 本课题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入手, 重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 从学生的心理着手, 培养意识, 形成动手参与定势。其次, 从行为上关注学生, 指导学法, 赋予动手参与能力。最后, 从教学环境上创造条件, 提供动手参与机会。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 还必须有参与机会, 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目前, 笔者在所教学的小学五、六年级高年级阶段美术课堂教学中, 不仅学生们都能积极全面参与兴趣浓厚, 而且以期能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美育艺术教育成效。

上一篇:六步训练下一篇:软组织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