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2024-10-18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精选12篇)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篇1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 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 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达到良好的效果。参与型教学法是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 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它对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1]。

1 参与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1.1 主体性教育理念的要求

传统教育思想对人的价值和地位问题重视不够, 仅仅把受教育者看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 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 全世界迎来了教育思想的大变革,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等等, 无一不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主体性教育理念初见端倪。我国教育理论界于20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了主体性教育理念[2]。

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 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 它旨在培养受教育者主体能力, 提高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并以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为最高目标。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特点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学校内开设的其他专业课不同, 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深奥的专业知识, 而是教会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 向他们传授心理调节技能, 并力图使之内化到大学生的认知系统, 收到长远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不能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的方法, 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全方位的了解, 并且经过其自身的经验体会,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参与型教学方法正是满足了这种要求的教学方法, 参与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教学方式, 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从问题、探索和发现中寻找快乐, 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积累经验、学习知识, 在不断体验中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3]。

2 参与型教学法中可采取的策略

2.1 情境参与策略

根据主体教育思想的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我探索为主旨, 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教学情境中, 学生不是作为接受者来被动地接受, 而是作为其中的参与者共同创设教学情境。

2.2 活动参与策略

在参与型教学法中, 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过去完全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为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共同完成教学环节。

2.3 内容选择策略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并且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探索活动,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2.4 知识转化策略

教师要通过课堂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控制教学过程, 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5 时间控制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它自身的特点, 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所以每一节课要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讨论、操作、质疑、检测等方面, 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 以利于学生参与, 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2.6 多媒体使用策略

在参与型教学方法中, 应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可操作性, 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对这种教学方法起到帮助作用, 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心理测量、展示相关资料等等, 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更加方便地参与到其中, 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环节。

3 参与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3.1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 大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情景剧、心理测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参与过程中理解心理健康知识, 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 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

3.2 实践心理调节方法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 如放松训练、合理情绪调节等, 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具体实施方法, 并让学生亲身尝试各种调节方式, 加深印象, 直至掌握各项心理调节技能。

3.3 通过课外练习巩固知识与技能

课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操作性强的练习题目, 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况, 或是在生活中使用所学到的心理调节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 巩固所学内容。

4 参与型教学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要求

4.1 牢记主体性观念, 实践主体性教育思想

参与型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牢记主体性教育思想, 并把它贯彻到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每个环节中, 以确保参与型教学法不流于形式, 使学生能够真正受益。

4.2 加强课堂管理, 确保教学质量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就要给学生自由, 自由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最高境界。但自由不等于随便, 教师更应该加强课堂管理,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调控,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序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获得能力, 培养主体人格。

4.3 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参与型教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教学范围内的每一节内容, 要达到主体教育的目标, 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每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 还应该对这一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合理设计、难易适度、恰到好处[4]。

参与型教学法是比较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必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我们在应用参与型教学法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面应开展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 进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参与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参与型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 并针对参与型教学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参与型教学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关于参与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3) .

[2]孙芝凤.主体性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6 (6) .

[3]范海波.高职院校“参与型”教学方法初探[J].北方经贸, 2008, (11) .

[4]王凤荣, 李占宣.高职高专“参与型”教学的探讨[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篇2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到下一次作文时再进行范文选读,作文总结。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太低,作文批改的周期较长,一篇作文的写作及评改要历经两周时间。对作文进行总结评价时学生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热情。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老师教、学生学”成了作文教学“永恒的旋律”,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主动学习写作的能力受到遏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写作。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机会少,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孩子应有的灵性和神采老师的金典批语扼杀了。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鼓励命题题材多样化,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 学生快速自改作文、分组评改交流习作,师生总结点评,学生二度作文”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命题、题材多样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在作文课前由各小组命题,课堂上分别把各组的命题写到黑板上,然后由全班同学选择一个最喜欢的题目来写。哪一个题目喜欢的人多就确定哪一个(也可以选择两个题目进行比较作文教学)。然后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自己喜欢这个题目的原因、自己的写作思路等。学生对题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后,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指导。当然学生命题不能随意为之,因为每册教材中都有明确的作文训练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对命题有所规划,稍加限制。如对话题作文的训练,可由教师设定话题,然后由各组根据话题去写提示语等内容。即使是训练命题作文,也多采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想象力。学生自主命题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应题为主动命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作文题目的课堂生成。

二、鼓励学生放胆作文,书写真情实感命题、解题后立即进入写作状态,一般要求在四十分钟内成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动而辞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表达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的写作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与此同时教师写“下水文”。教师的“下水文”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可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贴近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评价。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巡视写作的做法,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写作的难点和重点,更有利于指导作文教学,也便于提高教师自身写作水平。

三、自改作文、分组评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和相互批改的过程提高写作能力,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改作文能力。“文越改越精,玉越琢越美”。修改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到位。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检查修改自己的作文,从字、词、标点到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逐一进行自改,或同桌互相交换检查修改,或教师通过多媒体展台,修改典型性作文。然后教师再集中评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自能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悟出一些作文之道然后在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评改,典型作文组内宣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剖析文章的优缺点,综合大家的意见写评语,写出尽量详细的眉批和总批,其他作文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换评改。与此同时教师在每组中抽取一本进行浏览式批改,所抽取的作文应兼顾不同水平的作文。学生分组评改作文,把作文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朗读作文,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写作要领,成为学习的主体。朗读作文和学生评议能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例文朗读、师生总结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

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通过合作这种形式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在合作中学生又发现的新问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主动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钻研的能力,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增强驾驭学科教材的能力,具有独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可贵的创新意识,真正学会学习。教师把互评后的作文进行查阅、更正,掌握批改情况,肯定学生批改的成绩,鼓励学生批改的积极性。并挑选学生的典型作文(也允许学生毛遂自荐),由学生当堂朗读。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作文进行总结点评,找出优点或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怕出现课堂争论,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教师因势利导形成本次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哪样写是一篇好作文,哪样写不是一篇好作文。教师适时读自,己的“下水文”,由学生进行评议。“下水文”要有针对性和引导功能,要体现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学生对例文的总结点评将本次作文引向探究的领域,由对几篇具体文章的分析过程上升到摸索、感悟写作规律的过程,学生在生动鲜活的例文中领会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五、学生深入探究、二度作文。这个过程是探究的尾声,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学生深刻把握本次作文的要领后反思自己的作文,充实自己的“胜笔”,修改或删掉自己的“败笔”,使每一篇作文让自己有所感悟、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得到组内成员的肯定,受到老师的表扬,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篇3

【关键词】微信平台 高校教育 心理教学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1-02

在当下,由于社会问题的增多,高校大学生们的心理教育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我国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经过连续多年的逐步分析与深入研究,已经逐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相关发展核心和理念。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如今这种社会背景下,原有传统的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已经不能够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因为根本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然而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许多高校恶性事件时常发生,致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也在变向的表明:现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说,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微信平台的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上的一个公开的平台。这一平台是没有限制的,在这里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以一些推送、群发的或者自动回复的方式来进行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从实质的技术上来讲,人们可以在在微信中扫描二维码、搜索相关名称或者是查找相关公章账号的的方式来加好友或者是进入微信公众号。而公众平台管理的管理方式则更宽广,目前在手机端或者电脑端都可以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相应的管理或者是发信息。微信公众平台有以下几种特点:(1)拥有互动性和实效性。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也使得微信成为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一款通信软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随时登陆微信,随时进行平台管理以及消息互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2)传播广泛,内容多样。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向用户发送消息。它信息量巨大,而且传播速度异常惊人;传播内容样式多种多样,不教条不死板,例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并茂等多元化形式。同时,微信平台易简单操作,没有技术含量,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十分广泛且快速。

二、利用微信平台参与高校学生心理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利用微信构建心理教育平台的可行性

微信的主要注册用户中年轻人偏多,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大学生。而且相比较来说,微信的手机端用户占据总体用户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智能手机的普及还是主要显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对新事物的喜欢和向往决定了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主要人群。微信的广泛传播性和覆盖性使其很适合建立一个在线教育的平台,通过推送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具有很大可能性。而且,在自从腾讯推出微信平台以来,公众号的数量早已注册过百万,但是在高校教育平台中涉及到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却少之又少,这个现象也表明了高校在学生心理教育一方面上意识浅薄,有待开发。大学生占据了大部分微信群体,这一现象为高校利用微信平台参与学生心理教育的想法提供了现实可能。

2.传统授课方式需要改进

一直以来,高校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相关教学都绞尽脑汁,这也是教育界一直在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曾尝试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对有关心理教育的知识进行宣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从教育形式上讲,老师们总是喜欢以讲大道理、或者举例子等的讲课方式来对学生们进行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授课方式呆板生硬、教条化,讲课内容枯燥无味,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烦、无聊的反感心理,不但没有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起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知识的传播上学校总是喜欢采用宣传橱窗、板报、学校广播或者校园网站等途径来进行传播,虽然或多或少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这些途径很容易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局限性很大,不能做到时效性的传播。而与此相反的微信公众平台就不一样了,微信更贴近学生们的的生活,靠近实际,而且普及性和互动性都很强,最主要的是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三、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参与学生心理教育的运行策略

目前社会发展处于新时期环境下,信息技术也在迅速发展。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即使这一平台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地方,但是也要校方的得当使用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根据这个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1.在传播内容上要立体化、要有实效性

眼下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需求,以及掌握好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喜好,管理员要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接纳、同时也要能够突出知识重点的推送内容。同时也要记得,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有特点,不易文字生硬、可以图文并茂的宣传,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对于不适合的言语要及时更改,根据学生生活现状把握好推送时机,心理教育内容要贴近日常生活、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内容的针对性,减少敏感性。只有引发出学生的真实内心感受,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被学生认同,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可以利用好微信平台独有的特点,来提高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立体化。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模式。微信公众平台有绝对独特的功能优势,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发挥其特有的创造性、选择性等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进行去粗取精的更改,因为以往的教学方式很古板,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很少愿意说出自己看待问题的真实想法,因为种种原因也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而微信平台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匿名发送消息,让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积极互动,把以往传统的单向、平面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借助微信平台的特征完善教育模式,使其变成学生与老师双向互动的立体授课方式,应用情景式教学,运用好微信平台私聊的方式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因素限制的特性提高教学空间的立体化。多多开展有关心理教育的教学活动,使心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互融合,从而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增进知识的渗透性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有问题可以大胆的在微信上说出的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在锻炼了个人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面对问题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这是一种变向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然的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3.运用微信平台的订阅功能做好教育的针对性

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订阅管理功能可以将加入平台的成员按照管理员的意愿进行分类管理。有了这个功能,学校就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所需从而向不同的群体发送具有针对性的推送信息。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对于心理教育的精准性以及实效性。微信管理员要学会由以前的身份转换成另一个身份,从老师转变为学生的的朋友,从教育者变为引导者。同时利用好微信的多方面功能时刻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增加推送消息的实效性。

4.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学习多样化提高

高校教育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广泛性等特点来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广泛性。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学生以共同目标为基础、以平等开放为特点来进行群体式学习。同时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将一些有共同兴趣和共同爱好的人组建在一起,让大家在群体的环境中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影响,这样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做法不但促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的开展,而且还可以大量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们在不限定的空间内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群体学习效率。

四.结语

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从而也改变了如今人们信息交流以及人际沟通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为高校教育者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作为教育界的知识传授者,必须要有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超强的适应力。这样才能积极的运用好微信公众平台。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在心理教育工作上绝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大学生心理教育上,更可以促进整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或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10%,即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调查,在我国1991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数已超过一亿。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85%,2050年将上升到20.43%。我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及心理问题,会关系到国家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通过长期的锻炼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保持活力,延缓衰老,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参与体育活动能够积极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对于预防老年人心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2、老年人促进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

2.1、保持和增进健康,防病治病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身体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辛苦工作了几十年,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困扰着他们的日常生活。退休以后老年人的时间就很充足,而且他们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因此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心理和身体健康,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2、精神寄托的需要

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在心理上会产生失落和挫败感。还有就是子女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有各自的新生活,让老年人在精神上感到了空虚,伴随这种空虚而来的就是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的孤独和单调。现在的生活格局使邻里之间变得陌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没有交集和共同兴趣爱好。现在的年轻人都奔波忙于事业,能够给予家里的长辈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老人空虚的精神生活。参加体育活动,从活动中获得乐趣,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2.3、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显示能力

在生活中有自己爱好的体育活动项目,但是由于工作的时间不允许或其他原因使自己不得放弃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在退休以后有了大量空闲时间,可以使老年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锻炼。在运动项目上的良好表现,得到同伴的认可及喝彩。同伴们的认可增加了他们继续参与活动的信心,也使他们的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3、参与体育活动对老年人产生的良好影响

3.1、体育活动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突然间有大量剩余时间没有事情做,对这种状态一时适应不了。焦虑、抑郁这些不良的情绪就容易产生。这些不良情绪的出现就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确保老年人能有个幸福的晚年,应该及时制止不良情绪的发生。

老年人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因空余时间多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或消除。体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体育项目为媒介相互联系起来,促进老年人们间的交往,通过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利用大家相互帮扶,相互促进的力量来抑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3.2、体育活动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参与体育活动对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反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对他们的认知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延缓他们的衰老速度,拥有健康的体魄。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刺激大脑,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进而使老年人保持着清晰的头脑,减缓记忆力的衰退,拥有良好的记忆能力和敏捷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老年时代也有着良好的认知能力。

3.3、体育活动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过程中不仅要克服客观的困难,还要战胜主观的困难,良好的意志品质就会从中形成和表现出来。在运动过程中人们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在运动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消除不良的情绪。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生活态度。

4、总结

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健康状况出现危机,老年人为了能延长自己的寿命,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并且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再者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稳定及社会交往范围狭小,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就会降低,缺少结识新朋友的机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让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大,在活动的过程中结识新的朋友,愉悦身心;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对待的生活态度及社会交往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起到很好的作用。

摘要:我国老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加,老年人的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需要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及不同因素的影响,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活动,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吴俊,刘玉.惠州市城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1,(1).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篇5

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学会自我调控、不断反思,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

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方式能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合作学习的意义绝不只在于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些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但讲课时却收不到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未掌握系统的运行和控制规律,不善于随机应变地采取调控措施。为此,教师需在课堂中巧妙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拓展其发展空间,挖掘其创造潜能,开发其创造力。

一、构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当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知识的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数学概念、定理等的建立和形成,必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从而自行获得和运用知识,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1 圆的概念的教学。

1、实验,获得感性认识。①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枚小图钉将一定长度的细线的一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让铅笔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得图形为圆;②教师在电脑屏幕上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操作到定点距离之定值r的动点轨迹。

2、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讨论。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a发生改变时轨迹如何变化?根据上述操作过程,你能给圆下一个定义吗?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上述过程中,圆的概念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参与实验、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乐趣,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把参与主体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选择与学生现代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材料,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赋予现行教材内容以新的活力。

案例2 轴对称及平移的教学。

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接着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图形、实物是轴对称的,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在讲利用平移图形设计图案时,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漂亮图案,向学生展示数学中图形的美感,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利用平移图形设计的图案,结合数学的结构美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的美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样,学生认为数学真是奇妙无穷,这其中无数的宝藏等待他们去开发和利用,结果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实施分层教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因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基础组,B组

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

四、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不能拘泥于形式,要以提高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己任

教师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时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教材特点以及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要求创设更多的参与方式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提高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为己任。

那么,什么是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有效性?我认为: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习主体参与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中的两个方面:

1、积极参与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待数学这门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参与乃是人的情感问题与态度问题。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待这一问题是十分不够重视。不可设想,一个对数学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怎么还能够学好数学。因此,在实施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探究、交流、合作中得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有效参与是旨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两个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把主要精力用在给学生讲解知识上,缺乏激励学生发展和提高主体性思维参与的意义、观念、措施和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被动重复前人结论的活动,没有自己的思考,缺乏创造性。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与空间,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策略,并给予学习群体以充分表现的机会。

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主体参与;唤起欲望;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18-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的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笔者在此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唤起学生学英语的欲望,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应始终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第一节我不是去讲学英语有多么重要,而是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教具,如商标、产品使用说明等进行表演。教师拿着教具,用比较流利的语言,再加上手势。学生看着教师的动作,听得全神贯注,人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多么羡慕英语老师啊!如果我也能讲流利的英语该多好啊!”第一节课的英语教学唤起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为他们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二、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之后,必须趁热打铁,因为就教材内容而言,一开始的教学便是干巴巴的字母和单词。为了摆脱困境,我进行了字母、单词、句子、音标整体教学尝试。如教字母时就用句子导入新课,自问自答。What's this?It's A.〔ei〕What's this? It' surface.〔ei〕等,因为这时学生求知欲非常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想跟着说。一节课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渡过,同时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整体字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26个字母的读音,与此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尽管教师始终不讲读音规则,可学生已经摸出了点规律。见了不少不认识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一个不懂英语的学生没有几天就能认识那么多单词,说那么多的句子,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自然增强,课堂气氛也就会十分热烈。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每一节课之前也就是在备课时都认真地去考虑,每节课该怎么上?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什么?为了使每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有不同的收获,我除按照常规上课外,每课时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坚持课前3--5分钟的自由会话,强化口语训练,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

第二,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每组4--6人,注意上、中、下各类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课前一读”。初三阶段,侧重课前一读。上课前发一份阅读材料,限制时间,提出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这种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速见成效,人人都能当场检验自己,学生对这一活动兴趣很大。

第四,从初二开始,安排一节学生自讲课。教材内容主要是每单元的复习课,试卷的讲评,复习题的讲评。要求中上等学生人人争取,稍差点的学生采取自愿,但事先教师并不指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准备,都想争取。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怕自己讲不好或讲不对,课前都认真查阅资料、词典或请教别人。这种手段使学生自学了所学的知识,无需教师再费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成效明显。

论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参与” 篇7

一、教师的能动性作用

教师应以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形成一个清新、安静的课堂气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当你精神饱满地踏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 踏上讲台, 并满怀热情地说:“Good morning.”会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使其为听课做准备。教师不要直接切入课文, 在这之前应该有一个导入过程, 激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很自然地导入课文。其次是教师说话要幽默、诙谐, 根据内容起伏变化, 不要平平淡淡, 直舒其意。低年级的学生, 有些课文需要教师去领读, 在领读过程中, 我会依据对话情境抑扬顿挫地去读这篇对话, 学生也会模仿我的口吻。读完之后, 我会让学生表演对话, 他们会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调去感受英语的魅力。当然, 在英语课堂当中肢体语言也非常有效, 教师适当做一些动作, 有意识地、主动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 上好每一节英语课

第一, 坚持课前3-5分钟的自由会话, 强化口语训练, 并巩固所学知识, 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会话能力。在课后我会事先布置下去, 每个学生自由找一个搭档组织对话, 目的是练习学生说的能力, 鼓励学生离开课本去组织语言, 将机械化的语言变成灵活的、自己的语言。

第二, 按座次编排学习小组, 每组4-6人, 注意上、 中、差各类学生组合搭配, 每节课都要以小组进行会话、 表演、讨论, 最后归纳总结,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 同时优生也可以帮助学困生, 从中得到巩固, 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之后, 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 哪些组会话, 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 学生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 及早动手, 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 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多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第一, 教“学困生”学英语是让很多教师头痛的事。 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而“学困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如果只是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 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 则可事半功倍。 记得我在上初三的一篇课文时, 有一个活动是关于分组讨论谁是班级冠军的。这个活动我同样分组进行, 学生讨论完之后再用英语表达出来。在这过程当中, 我让大家推选出来的班级唱歌冠军当堂高歌一曲。这个学生很珍惜这次机会, 他的献艺赢得了一片喝彩, 我从他脸上看到了一种自豪, 虽然这个学生英语并不太好, 但是我觉得从此他会更加喜欢学习英语。

第二, 用口诀帮助记忆, 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热情。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 常让学生迷惑。 有鉴于此, 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 降低学习难度, 使其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对初一学生讲“be”的用法, 记口诀:I用am, you用are;is跟着他, 她, 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又如:哪些动词后跟动词不定式, 哪些动词后跟动名词形式, 我找了一些口诀。常见的跟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 顺口溜如下:要想拒绝忘记 (want, refuse, forget) , 需要努力学习 (need, try, learn) , 喜欢同意帮助 (like, agree, help) , 希望决定开始 (hope, wish, decide, begin, start) 。教师只要常收集、多积累、勤总结, 口诀就会源源不断, 教学也定会趣味横生。

总之, “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兴趣”是学生把所要掌握的知识在参与的活动中自觉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它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要手段, 以体验课堂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兴趣”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智贤等.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式教学 篇8

一、给学习主体以平等的表现机会, 使之个性得以张扬, 灵性得以表现。

当前, 学生学习被动, 缺乏个性, 参与意识不强, 动手实践能力差等问题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 尊重学生, 发挥、完善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例如, 在解决了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构成六个对顶角的题目后, 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3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 有6组对顶角, 那么4条直线、5条直线, 甚至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 有几组对顶角?这个问题该如何思考呢?

针对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 我没有从正面加以解答, “你们当中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纷纷画图、观察、讨论, 他们画出4条直线交于一点时, 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数清是12组, 5条直线就很难数清了, 至于n条, 肯定是无法用有限个数的办法加以描述, 我提示学生从发展规律入手再试试看, 于是学生开始试探性地提出看法。

生:老师, 对顶角是成对的, 在半个图形中角的个数就是对顶角的组数。当3条直线交于一点时, 根据我们数角的经验, 可以得 (3+2+1) , 即6组对顶角。

生:不对。这里面有平角, 平角不合题意, 应该除外, 再说如果是4条直线相交, 按此算法就只有 (4+3+2+1) 即10组了, 少了2组。

生:我认为可以这样分析:3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 有6条射线, 形成 (5+4+3+2+1) 个角, 减去3个平角, 而其中一半是重复的, 所以计算方法是[ (5+4+3+2+1) -3]÷2, 即为6组。由此可以得出几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的对顶角有{[ (2n-1) + (2n-2) +…+2+1]-n}÷2, 即n2-n组对顶角。

师:上面我们是从对顶角的数量特征入手进行的探讨。现在大家不妨换一个角度入手进行探讨, 现在大家不妨换个角度入手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请想一想对顶角的构成特点, “对顶角的组数”与“直线的交点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对顶角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构成的, 每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并且有两组对顶角, 所以对顶角组数等于直线交点个数的2倍。

生: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那又该怎么办呢?

师:大家看了这两组图后有什么发现?

生:通过直线的移动, 直线相交于一点, 可以转化为直线两两相交。

生:直线相交于一点与直线两两相交, 他们的对顶角组数是相同的。

师:很好, 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几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

学生通过我的点拨继续讨论,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或n条直线两两相交都有n (n-1) 组对顶角。

至此, 我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中个性得到张扬, 灵性得以表现, 同时也贯彻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

二、扣紧教学目标, 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挑战式的问题情境, 把参与主体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教师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 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 选择与学生现代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景和问题;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材料,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赋予现行教材内容以新的活力。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有数学问题, 从而把学生引领到精彩的问题空间。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教师如果仅按照教科书的叙述, 直接给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可能会疑虑重重, 如产生“这个数学模型是从哪里来的呢”等疑问。这种把概念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的教法, 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效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 而应是“过程”的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将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

所以我从复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开始, 设计了问题1。

问题1:某地2008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一)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成折线统计图。

(二)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哪个月平均气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

2. 哪个月平均气温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 从哪个月到哪个月, 平均气温逐渐上升?

4. 从哪个月到哪个月, 平均气温逐渐下降?

通过问题1的复习, 学生头脑里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一部分, 于是我又设计了问题2。

问题2:你能根据下表中的数据, 制作折线图吗?

某地2008年每月的平均气温表:

请看教学片断:

师:你会做吗? (指生1)

生1:负数我不会做。噢, 我知道啦, 拉下来。

师:有道理, 拉下来的意思就是将纵轴向下延长, 延长后, 纵轴就是我们熟悉的……

生:数轴!

师:对!不过这条数轴是竖着的, 请同学们画出问题2的折线图。

通过问题2的学习, 学生把“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范围扩大了。

在小学, 学生还学过了两种相关联的量, 因此, 我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设计了问题3。

问题3:

通过问题3的学习, 学生从之前认识的不完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扩展到“整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当我祝贺学生发现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学生都露出了笑容, 激起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又如进行“比零小的数”的教学时, 由于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整数和分数和小数, 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对负数的概念初步感知, 而且对负数的意义不是很明白,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倾向, 我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 组织他们讨论:中央电视台在播出天气预报时是怎样表示零摄氏度以下温度的?负数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你想知道负数的哪些知识?我通过讨论、交流, 把学生的思维导入问题空间, 拉近了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 清除了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不拘泥于形式, 提高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当前, 我们通过教学改革, 采用了启发式、主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特点, 但在实践中各有偏重, 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 教师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时要进一步结合实际, 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教材特点, 以及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要求, 创设更多的参与方式并灵活地加以运用, 以提高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 像“生活与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从问题到方程”、“丰富的图形世界”、“设计包装纸箱”等内容, 教师都应将其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这些是学生现在或将来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引进课堂, 丰富数学知识的内涵, 使课堂教学显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主体参与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 篇9

如今, 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大力施行, “以人为本, 主动发展”教育理念, 已经被教育界认可, 要求教师能够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下, 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 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进而在相对自由的课堂活动中, 获得主体发展。可以说, 主体参与式教学的展开, 对优化课堂教学,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主体参与教学内涵

从字面上来看, “参与”, 强调的就是“相关人员在相关事情中的介入, 比如介入该事情的决策、战略规划与实施、管理等环节中”, 而“主体参与式”教学, 则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灵活应用各种办法与工具, 在遵循“平等参与、平等学习与平等表达”原则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学生这个教学主体, 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这里, 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理念下所认为的“相关信息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成为了整个课程活动的“参与者”, 更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主动创造者”, 它突出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后, 积极创新自身学习策略, 构建新知识结构, 并在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提高自信心, 创造新知, 获得发展。

2.高校教学中主体参与教学的实施

(1)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理念, 改革高校课程设置

第一, 在教学理念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高校教师要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并将整个教学活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进而根据学生是否得到相应发展, 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衡量, 而不是通过细数学校有几栋教学大楼, 有几个教授等数据来衡量高校的教学效果;第二, 改革高校课程设置, 使之迎合社会发展需求。首先, 高校要想培养出众多身心全面发展且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就必须全面开展“通识教育”, 既要开设人文课程, 又要开设自然科学课程, 以综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使学生逐步形成关怀人类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意识, 树立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其次, 适当扩展选修课程的构成比例, 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 使其能够根据自我兴趣、爱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 灵活选择相应选修课程, 并自主设计好学习进度, 提高其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同时, 学校也可在分析社会在人才需求上的特点与趋势入手, 将一些比较新兴且社会比较急需的科目纳入到高校选修课程中, 以此来强化高校课程设置同就业间的关系, 全面调动大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最后, 正确处理应用型课程同知识型课程间的关系。在如今这个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社会环境中, 众多大学生在校期间, 普遍都希望学到直接的技能知识, 然而高校一般更多关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平台, 使之逐步形成问题探索的意识, 还需要重点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突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2]。

(2) 科学设置学生主体参与式课堂展开的操作程序

在教学实践中, 操作程序其实就是具象化的教学策略, 是课堂教学实践德育展开的具体办法与过程, 有着良好的可操作性, 故对于主体参与式课堂展开的操作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制定教学目标, 开展课前预习。教师在下堂课开展之前, 可预先告知学生相关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使学生能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工作, 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个基本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开展, 可相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并培养其在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能力[3]; (2) 课堂互动, 交流讨论。在课堂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相关课题, 开展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主动发表看法。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需密切注意每个学生的观点, 并对其进行分类处理, 以掌握各层次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进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创设出适合每个层次学生发展特点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3) 精要评讲, 拓展延伸。通过上述环节, 学生基本上对教学内容有了较准确的理解, 故在这个阶段, 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以形成对知识更全面深入的认知, 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标新立异, 最终获得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主体参与式高校教学课堂的创建, 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 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新时期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大学生主体参与性的缺乏, 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而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推广、高校本身体质的束缚与教师观念滞后等均是致使当今大学生缺乏学习主体参与意识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此, 文章从分析主体参与教学内涵入手, 对主体参与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全面开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主体参与,高校,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汪洋, 徐自强.内在机理与实践向度:高校教师参与教育决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10) :37-43.

[2]谭福河, 吴强.高校教学改革主体性参与结构问题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4, (03) :3-8.

论参与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1、概念。参与式教学是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出现的, 它是指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 建立融洽的关系,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 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给出相应的成绩。事实上, 该方式满足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 顺应了教学的实际需要, 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2、特点。作为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参与式教学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具体来说, 这些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理念, 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创设相应的情况, 注重课堂提问, 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当中, 增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了互动水平和参与程度。最后, 参与式教学的授课形式实现了多样化, 具体表现为小组学习、课堂讨论、研究成果展示等等, 改变了单一的由老师讲解课文内容的情况,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正是因为参与式教学具有上述特点, 满足了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参与式教学。

二.参与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了促进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当中学习, 进而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更加敢于表现自己,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2、注重学习资料的收集。运用参与式教学, 教师要善于运用初中语文教材, 钻研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更好的开展课堂讨论和学习。学生需要注意收集相关的数学资料, 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 从而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例如, 在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之前, 可以让学生收集熟悉的成语“讳疾忌医”等资料, 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在讲课的时候, 从成语入手, 根据教学计划, 组织好学生讨论和发言, 或者向学生提问, 促进课堂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更好的掌握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参与式教学法需要老师关心每位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 对学生学习出现的疑问, 教师要耐心讲解, 也可以调动班上同学进行讨论, 以活跃课堂氛围。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更好的氛围,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 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将唐雎不辱使命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通过表演等方式, 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活跃课堂氛围, 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初中语文知识。

4、创设相应的参与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 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 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全文的思路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先讲自己的梦想?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优点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有序开展,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探究能力。另外,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辩论、表演等方式创设参与情境, 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5、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首先, 学校要重视对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的引进工作, 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注重引起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 以便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促进参与式教学得到更好的运用。另外, 要注重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 通过访问、进修、培训等方式, 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老师的综合素质, 更好的推动初中语文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的运用。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篇11

【关键词】初中 体育教学 主体参与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10-02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不断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清晰和掌握初中生体育课堂上“主体参与”的特性与规律,并有针对性的运用对策,形成良好的主体性品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想象,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整体价值的一种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通过对学生主体意识的诱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的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新课改中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及技能教授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转变;在体育教学设计方面,应从“以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在体育教学手段方面,应从以教师简单讲解与示范向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转变。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并乐于表现自我,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

2.贯彻教学以人为本,完善体育教学策略

开展“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无论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与坏,教师在教学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体育教学策略,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及创造力,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相互合作与相互学习的多边活动关系,只有教学氛围和谐,师生的课堂积极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我们说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运动技能的学习,也包括学生品德与意识的培养。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务必要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掌握学生合理需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体育知识及技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技能练习的难度。同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不同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安排教学环节,确保每个学生再每次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

5.科学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上级教育主管部分可以针对体育教师开展“主体参与”的专题培训,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能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多样化。

6.制定合理评价反馈,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评价与反馈才会有提高。体育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后,在练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评价的介入。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并提倡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评,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改正,并进行强化与巩固,提升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能够良好适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波.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J].理论导刊,2010(6).

[2]郑姚庆.体育教学中实施“主体参与”的探索与研究[J]. 2002首届中美学校体育研讨会,2002.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参与 篇12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参与———互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要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首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尊重学生,让尊重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

二、营造“参与———互动”的教学氛围

“互动”首先“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生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需的动力。此外,教师创设参与互动的教学情境,也能促使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转换角色,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激发。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消磨时光,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当教师把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宽容、关爱等人际因素注入课堂时,就会有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生机了。“参与———互动”教学氛围的营造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制定“参与———互动”的教学策略

1. 参与策略。

“互动”必须以“参与”为前提,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1)全体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要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2)主动参与。教师要创设吸引学生参与的良好情境,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让学生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3)差异参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参与的要求要灵活,形式要多样,评价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情感策略。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师生互爱。爱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渠道,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气氛的好坏和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要亲切和蔼,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2)人格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为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创造条件。(3)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教师应有开放的态度和观点,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想法。

3. 合作策略。

上一篇:教师惩戒下一篇:云湖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