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共12篇)
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篇1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社会活动中, 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 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 不能不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对体育教学的德育的几点看法:
一、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 身教胜于言教。体育教师要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 率先力行。自己倡导的思想和道德规范, 要贯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工作态度, 文化修养, 道德品质等, 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信服, 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有力, 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思想教育寓于严密的组织教学之中
体育教学是有一定的常规、制度、规则的, 并且是在教师直接监督下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本身就具有严肃性、制约性、公正性、权威性的特征。这样严密的教学组织工作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学生严格遵循各个环节及其课内容的基本要求, 自然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讲文明、懂礼貌、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 并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钻研教材, 上好每节体育课。体育教材中蕴含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它是从育人出发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通过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学习, 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激发学生刻苦锻炼的自觉性, 提高锻炼身体的主动性, 从而进一步明确练成一个坚强体魄, 具有对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自身的责任感。游戏教材一般有一定的主题思想、情节、竞赛规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这一特有的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举止行为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令和示范动作都会给学生很大启发。因此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 深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不可随意性。
四、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提出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要求, 要经常贯彻于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几个阶段。授课前教师首先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的一些爱好、体育基础、组织纪律。然后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分成若干个不同层次, 不同思想水平的学生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起点, 加强有区别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 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向高一层次升级, 而且还要发挥班集体的感染力、号召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团结、友爱、奋发进取的班级集体, 同时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注意抓住学生身边典型事例进行教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切行为表现, 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批评。体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的有力阵地, 班级集体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熔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环境, 抓住典型事例及时进行教育, 必将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跳马是勇敢性较强的项目, 有些思想负担过重、怕受伤害, 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学生总是不能完成任务。我们要抓住这种思想及时进行教育: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 一个人没有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有一点困难就被吓倒的人将来如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呢?因此, 教师要经常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以使完成教学任务和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在“爱”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严格要求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学生的爱, 只有在爱自己的学生思想基础上, “严”才能起到作用。因此要改进教态和教法。在教育态度上, 要从“爱”出发,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要创造和谐、融洽、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在和谐、舒畅气氛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充分, 理想、思想品德教育才更有实效。
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篇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向多元化,由此,对成长中的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心浮气燥、好高骛远以及以个人为中心、利益为先的思想不能不令教育者忧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单纯的德育教育并不能真正完成这个任务.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有的性质与功用,在贯彻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思想性。人类传递思想的物质外壳就是语言.语文课文更是人类杰出思想的结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沉淀了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精神的精髓.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过,我们也应认识到在完成德育任务中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而是应该在遵循语文学科固有属性的基础上把握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有机地进行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过程具有相涵性
在语文学科中.德育内容包含其中而且.同一个德育的内容会在不同的课文中出现。如爱国主义思想.既可以融人《唐雎不辱使命》《三峡》等古文作品中,也可以在《沁园春•雪》《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可以在《芦花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优秀现代文中展开。不仅如此,在同一篇文章中,也会有多个思想品德教育的点出现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既有对恩师给予的无私关爱和真诚鼓励的感激.又有作者强烈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的体现.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一篇好的课文便是一个优秀的德育教育的舞台.它以丰富的德育内涵.对学生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二、语文德育过程具有随机性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段的理解.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会在理解上出现不同。因此,学生思想的体现具有个性特点和极大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能“相机而动”.把握住德育教育的时机。其次,德育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出现并不像思想品德课本一样.各节课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会有层进的阶梯性。因此,语文课中的德育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严密鲜明的系统性语文德育内容是分散在各册和各篇具体课文之中,这样的德育内容也要求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点化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就具有了随机性,即从各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出发.采用灵活随机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行道树》这类的散文时.应该从剖析象征的表现手法人手,深入挖掘形象所代表的更深层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借赞颂行道树,来赞颂了像行道树一转自:http://样默默奉献的人们,赞颂他们的高尚品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的叙事性文章,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使学生认识到战胜困难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苦难是成长的财富及怎样对待朋友;而教学《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时,可以利用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直观教具.来了解中国桥梁的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具有情理性和潜隐性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思想教育情感的学科.其内容文学成分较多,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感情体验的过程.是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德育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学生没有感受是在接受思想教育,而自己的思想却在受到深刻的教育。例如,《散步》一文,作者在初春景色的铺排、一家人选择路线的谦让以及我们慢慢的行走,无不让学生体悟到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也将引导着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浓浓的亲情。正是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给了学生心灵的感悟。那么,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1.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有效地教学方法.这样才会既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编选而成的.大多具有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些活生生的形象。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一些贴近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文章,更是会引起他们的共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教材中美好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熏陶他们的情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他们不断积极向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剖析.在人物描写的学习中去体悟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藤野先生》~文中,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声调、衣着的描写,再现了一位生活简朴的教师形象:又通过对藤野先生修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表现了先生的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又如《变色龙》一文中,通过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因为狗的主人地位不同而表现出来的言行,深刻揭示了作为反动阶级走狗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灵魂。
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0 引言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担负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教学大纲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加强体质三基训练共同列为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且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来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在操场上课,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有意识地进行影响、培养和教育学生,决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任其自然。
1 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
体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可以引导学生将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逐步从个人的兴趣爱好转到为社会服务的需要上,提高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自觉性;通过体育活动中对困难的克服,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灵活机智、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等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的优良品质;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卫生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讲卫生、讲公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体育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把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共产主义思想情操的教育、意志品质的教育、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教育。其中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教育都应围绕共产主义思想情操教育进行,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培养他们为现代化建设而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 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方法
2.1 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在从事各种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在集体或个人的活动中,必然会反映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学会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从他们的语言、态度、行动中,发现他们的思想情绪,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进行教育。比如在炎热的夏天上课和开展训练时,常常有些女同学一有机会就躲到树荫下,或是用衣服遮住头,这主要是因为怕晒黑皮肤,不论是出于幼稚、误导或其他原因,这种现象都说明了她们想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但是由于各种不同观念的影响,审美的立足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应当及时教育学生不要追求时髦,要把健康美和“病态美”区分开,向学生灌输日光浴的好处,引导她们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身体坚实有力,达到真正健康美的要求。总之,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所反映的思想作风,要比其他学科鲜明的多,特别是竞赛,思想作风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球类比赛中,是互相配合还是突出个人?是表现集体主义还是小团体主义?等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进行教育。
2.2 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体育教学的基本教材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体育基本知识,大部分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如:目的任务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现代化建设锻炼身体的理想;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体育实践,可以激励学生以前辈为榜样,增强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体育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等等。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除游戏等少数教材有一定思想性外,大部分教材本身没有思想性。但是任何一个体育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教师要根据特点研究它具备哪些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因素。如:中长跑具有培养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精神的条件;各种器械操,便于培养勇敢、果断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教师就应根据这些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上好每一节课,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3 严格的课堂组织是无形的教育 课堂的组织措施,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特点,目的是统一行动、便于教学,否则各行其是,随随便便,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对体育课中的每一项安排,都要经过周密考慮,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如:上课的队形、教师的位置、队形的调动、教具的分配和处理、活动的分组与顺序等,都要有条理,尤其是在队列队形操练中,要特别注意要求学生行走坐立姿态端正,仪表大方。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在严格的组织下进行。从而,不但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组织性和纪律性。
2.4 严格要求,耐心教育 严师出高徒。只有严,才能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才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品质。教学中的严要求包括:第一,要严在练习的次数、时间和距离上。即对所提出的每一个项目练习,必须要求学生保质保量的去完成,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第二,要严在掌握基本技术上。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要求学生掌握要领,按规格完成练习,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勇敢、顽强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第三,要严在组织性和纪律性上。但是,严格要求不等于强制和压服,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要讲清道理、循循善诱地启发其自觉性。有些问题在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可以暂时放一下,课下谈心解决。
略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篇4
一、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要采取合理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能够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同时,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导不管, 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 应导管结合, 言传身教。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不仅体现一个体育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而且会直接影响青少年世界观的健康发展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 这就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创建和谐心理环境,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 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 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 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 使学生真正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同时,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 勇于实践, 并充分争取机会, 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
2. 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 为此,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 了解自己的缺点, 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由于中学生比较弱小, 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 因而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指标, 对照标准找到自己.
3.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 任性、自我控制力差, 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 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 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 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教会学生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 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然后通过反复思考, 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 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 间隔一段时间后, 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贯穿于作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5
八步区仁义镇龙珠小学陈纪悌
论文提要:小学作文教学纲要也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在教学中队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作文有真情实感,培养诚实的品德;
二、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生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写作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关键词:作文教学品德教育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与作文的紧密关系。纵观古今中外的一些不朽之作,无不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精神,就不会有保尔在烈士墓前关于“生命意义”激人奋进的议论;如果曹操没有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就不可能有《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襟和热烈情怀的表露;如果毛泽东没有建立新中国的雄韬伟略,就不可能产生《沁园春·雪》中品评古今人物,展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不可争辩的事实,数不胜数。并且小学作文教学纲要也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思想教育,这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一、作文有真情实感,培养诚实的品德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模式的束缚和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应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
如何能培养学生写真的良好的文风呢?
1、让学生养成写真实的习惯。编造情节是当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要求学生以《拾到东西以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公共汽车上拾到一元钱,问身边的乘客都说没丢。怎样处理这一元钱呢?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用真一元钱买了一张车票,周围的人向他投来谴责的目光,下车时,他又向售票员多买了一张票。小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把钱留下来固然不应该,但如果交给售票员,又有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只能用它来买张车票,才算真正交给了国家。我在评改时,感到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新颖的,但又认为一个小学生能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把问题考虑得那样复杂深刻,似乎不大真实。经过一番了解,我才知道这个学生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类似的文章,觉得处理方法很独体,所以就照搬过来了。像这样编造部分情节的现象应引起老师的注意,如不防微杜渐,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说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些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这样,使学生彻底打消胡编乱造、蒙混过关的念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是学生逐渐养成写真情实事的好习惯。
2、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形式写自己的话,强调真实感,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写”。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
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以命题的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而又不至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一是在同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给他们出了一系列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后悔》、《我学会了做饭》、《第一次游泳》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二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写出文章。例如,以《我的„》《„的人》等题目,乳糖学生写一个记人的记叙文,要求通过二、三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三是就是提出要求由学生自主命题。这样能使学生选材范围更加宽广,也极容易写出他们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多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写作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出真实感。如要求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班32名学生竟有12名写拾到钱交给老师,10名学生写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据了解,他们所写的事件大多是照搬的,没有生活的真实感。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积累素材。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看到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就是抓住这个机遇积极
诱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引导学生面向社会生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其中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存在假、恶、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思想、各种人物都会登台表演。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耳闻目睹,必然会受到社会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所以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高他们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
1、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小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对一些事物理不清头绪。就是在指导学生分析事物时,不要急于让他们去观察社会,以免造成学生不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要从家庭或学校入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如命题为《我的„》,要求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或性格特点,并要求从优、缺点两方面选材。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写这类文章时,往往只有人物的优点,不写缺点。这次把人物的缺点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地去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定向观察分析的能力。又比如在《给爷爷(奶奶)打分》或《给外公(外婆)打分》的作文命题中,提出上述要求,并要求在一周内完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题目,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平时在家照顾孩子的一般是老人,孩子对他们更了解〕不料这次作文在班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第三天全部交齐。评改后,我把作文发给老人核对,老人们大都认为叙述的情节完全属实,有一些老人简直不相信是孩子自己写的文章。有一名学生写道:“爷爷,您大概忘记了,又一次我向奶奶要零钱花,奶奶不但不给,还批评
了我,您把我叫到厨房,背着奶奶给了我十元钱。„您溺爱我,袒护我,却不能和奶奶一同教育我,您是我的好爷爷,可是我只能给您打75分,而奶奶要打100分。”还有一些同学不同程度地指出爷爷或奶奶的缺点,并且观点都很正确。有位老人深有感触地说:“我这点毛病平时连自己都没有觉察,没想到会给孩子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看起来以后还得改正。”学生们也一致反映这次作文没费劲,观察分析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多次反复训练,不断变换观察对象,为以后观察分析较复杂的事物打下基础,也在思想和品德上教育了学生。
2、全面观察,综合分析。定向观察基本限于家庭和学校,而全面观察的取向要转向社会。社会上各种事物都不同程度地染上政治色彩,如何观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能不能让学生写社会的“阴暗面”,这个问题很多老师都持否定态度。我认为不应该将社会“阴暗面”划入学生写作的禁区,因为它毕竟是现实生活组成部分,并且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极好反面材料。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对事物有个明确的认识。今年我给毕业班辅导作文,有一名学生在《我的爸爸》一文中邪了这样一段话:“爸爸在在深圳打了10年的工,掌管的是单位重要物质部门,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都说他是单位的积极分子,还多次受到表扬。这些年,和他一起打工的叔叔们有很多发了财,可爸爸还是原来的他,听妈妈说是因为爸爸不喜欢贪小便宜。”抓住这个细节,我在班级进行了公开讲评,做了积极的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贪小便宜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在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但它不是社会的主流,更不是社会的本质。党和政府已制定严厉的措施,决心铲除腐败,净化社会环境,那些以权谋私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
质。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在观察分析时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创设良好的写作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认识是社会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评价,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好人做好事感到光荣,坏人干坏事不觉得可耻。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的关键。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阅读优秀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各级电视台也为少年儿童安排大量的优秀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并组织学生讨论。切忌阅读和观看那些凶杀、色情的书刊和电影、电视片。
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听法制讲座、英模作报告,到“五保村”、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如不要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等。戒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以自身良好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学生。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就能逐渐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2、班主任教学参考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中国梦”教育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中国梦
“中国梦”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密切相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中国梦”教育。当代中学生是践行“中国梦”的主力军。作为主力军,必须增强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既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
要教育学生懂得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实现“个人梦”的前提,实现“个人梦”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中国梦”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要教育中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来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要磨砺坚强意志,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个人的理想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为了理想——“个人梦”的实现,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全力以赴。中学生要把对“中国梦”的向往、追求转化为学习、生活、工作的动力,必须勇担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身体,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领,培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使个人梦为“中国梦”积蓄能量。
要引导中学生开展纪念革命先烈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先烈精神,增强奉献意识,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牢固树立践行“中国梦”的崇高理念,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和书写者,为成就“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中学生懂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教育中学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志愿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团结互助,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中国精神的新篇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教育学生认识到我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学生要热爱人民,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自觉自愿地服务人民、奉献人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教育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不断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努力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品德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中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把它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贯穿思想品德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梅仲荪.道德情感教育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1.
[2]胡云琬.思想品德课与中国梦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7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教育体制下, 中学有着较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 而中学时期又是学生时代的重要阶段之一, 毫无疑问学生和家长会将更多关注文化课学习中, 使得体育锻炼时间减少, 加之社会和家庭对于分数至上态度, 让学生产生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导致身体素质逐步下降。因此, 初中生在校期间仅有的体育活动屈指可数。各中学对学校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宣传力度不大, 重视程度较低, 只是应付相关的检查和比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对教师的指导态度不满意;中学生参加课间操活动的动机不容乐观, 主要动机是强制性的“学校制度要求”;中学生参与效果不甚理想, 总体的活动强度都集中在中小强度以下, 不能达到健身和积极休息的效果;在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收效甚微, 课后感觉心情郁闷, 多数中学生对课间操的开展意义并不理解。南皮县农村中学教师对思想品德认识不够全面, 在参与过程中, 除部分体育教师外, 与学生沟通较少, 参与率较低, 没有充分起示范和教育作用, 有些规定还是流于形式, 视而不见。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 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和加强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到真知, 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
体育教学是一项室外教学活动, 它需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约力束来有效的进行体育教学。例如, 我们比较熟悉的集合、整队、队形、队列等体育教学活动的命令保证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这些体育教学思想包含着思想品德的思想, 并延伸到教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明确:良好的体育队列队形思想是一个集体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保证, 这种思想应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中,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的能力, 从而引导他们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于那些违反集体利益、破坏集体荣誉的学生进行约束和批评教育。
(二) 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性
中学阶段, 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爱表现自己上。这些主要体现在沉着、信心、自尊心极强、不求上进等。这些表现极大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表现, 及时的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把握学生的动向, 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做到课上安全教学。例如在进行课间操练习的时候, 选取几名自愿担当训练员的学生来练习课间操, 比教师自己领操练效果要好, 原因在于自愿领操的学生积极性高, 耐心强。如果分成小组来训练更是好了。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体现的学生的表现性。作为体育教学者要抓住学生的这种特性, 不仅能搞好教学, 还能拉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关系。
(三)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
体育教学跟文化教学是一样的, 它也具备着竞争的特性, 大大小小的比赛无非都体现着这种特性, 这种特性相应的激励着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发展这一特性能够加强班级的团结, 能够加强学校的团结, 有助于文化学习。因此, 作为体育工作者不单单肩负着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想品德, 这样才能在比赛中通过整体竞争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 每年各学校举行的校级运动会, 这就是学生与学生, 班级与班级, 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竞争。
(四) 体育教学中的规范性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组织, 有计划地教学。规范性是体育教学的前提, 它培养学生自觉性的能力, 合理的约束力。体育教学本身形式多样, 活动空间不一。没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 不可能完成教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前, 先制定必要的体育课堂常规, 规范学生们的课堂行为, 达到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很好地完成教学。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即为以思想品德教育辅助体育教学, 也就是说通过思想皮的教育, 培养学生纯真的道德品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原因在于, 学生的行为发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体育教育者只有把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以此作为要求和规范, 在实践中去实施, 去行动。
参考文献
[1]季浏, 汗晓赞《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周凤施《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湖北体育科技, 2007.
[3]罗菊玲《如何有效利用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教育革新, 2008
[4]魏丕勇, 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体育文化导刊, 2002.
品社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篇8
一、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 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 把品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与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德育在学校生活中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能够灵活、及时地进入教学过程, 补充教材的主题活动, 生成符合生活实际的主题来扩展教学。 (1) 设计研讨课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在《团结友爱欢乐多》一课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互帮互助的事情, 产生交流的话题, 这样在活动中学生有话说, 又能为同伴的发言及时加入个人的见解。 (2) 简单布置活动环境。一般采用小组合作, 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学中注意学生集体话题的设计。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探索求知, 既拓宽了思路, 又感悟了生活的美好。 (3) 适当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我们用微笑面对孩子, 用激励性的语言或手段, 唤起孩子的信心和勇气,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 讨论才会热烈, 不同的意见可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2. 德育在家庭生活中渗透。
教师应该将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灵活、及时地引进教学过程, 以达到补充教材的目的, 生成符合生活实际的主题来扩展教学, 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 身临其境, 觉得老师就是在说自己, 德育渗透效果会事半功倍。如通过《家庭的亲情》的教学, 使学生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和长辈所付出的辛劳和无私的奉献, 从而让学生读懂父母和长辈的心、感激父母和长辈养育之恩, 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和长辈的恩情。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恩思想, 为今后回报祖国打下扎实的基础。
3. 德育在社会生活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需要适当变换教学媒体, 通过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媒体的交互使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获取信息。这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教师设计一些疑问, 让学生回答, 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通过问题的探索, 引起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就代替了原本枯燥的道德教育。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有意注意高度集中, 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状态,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设计活动, 让学生人人参与
思品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 也是教育者, 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 不断感悟, 不断积累, 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在教学《保护生存环境》的教学过程中, 我带着学生搞过一次南湖公园 (唐山市原采煤塌陷区, 震后变成城乡倒生活垃圾的场所) 变化的调查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南湖的变化领悟大自然的“恩泽”与“危害”, 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同时, 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 学生通过调查, 找到其中的原因和答案。这次调查活动是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的, 教师仅参与了活动计划的制订。同学通过搜集南湖公园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得出自己的结论, 今昔对比。孩子们在小组活动录本中写道:“以前人们把采煤塌陷区作为倒垃圾的场所, 照片中污秽不堪, 让人看着都不舒服, 更别说生存了。现在通过综合治理, 南湖变了, 变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最后他们还写道:“爱护环境,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从一张张孩子们用心参与、精心撰写的活动记录中, 我们不仅了解了学生调查过程, 更看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除了收获知识还收获了课堂以外的很多东西。其实, 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
三、拓展延伸, 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在班会活动总结中应注意孩子思维的变化和知识的迁移, 给孩子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 密切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课上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都不是唯一的, 而是开放的, 儿童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活动, 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我曾针对《团结友爱欢乐多》一课在班会上组织同学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 直到班会结束还意犹未尽, 最后我给同学们留了作业:“同学们这么喜欢集体生活, 把这节课讨论的话题记下来吧, 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找出更好的解决同一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还通过思品课的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润物细无声”, 总之,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 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 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并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思品教师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摘要: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科学知识, 综合性人才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品社教师, 我觉得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应加强对其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逐步提高理性认识, 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 为以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9
1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 情感, 意志和行为长期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和完善起来, 所以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高职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感情, 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 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作用。
1.1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生理反应, 如疲劳感, 疼痛感, 酸胀感等, 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 如怕苦怕累, 怕疼痛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 这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不怕困苦, 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1.2 高职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 因
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 需要学生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 如规定的距离, 动作的次数, 动作的幅度, 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 以保证高职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加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形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
1.3 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 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
因此, 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比赛, 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 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 互教互学, 相互配合, 团结协作, 抛弃个人私心杂念, 先人后己, 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1.4 体育运动最具有竞争性。
高职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即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情况, 身体素质及技术水平, 战术意识等要素,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坚毅果断, 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 以及胜不骄, 败不馁, 服从裁判, 遵守纪律, 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 运动竞赛是技术, 战术, 智力的竞争, 是身体素质的竞争, 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2 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2.1 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2.1.1 教师的语言。教师用语要文明, 简练, 有
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的兴趣, 但切忌低级趣味。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2.1.2 教师的态度。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 对那些能力较差, 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 决不用讽刺的语言来刺激他们, 更不辱骂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对体育骨干, 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从严要求, 决不袒护他们的缺点。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2.2 组织中的教育时机。
2.2.1 课前准备。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 学生无兴趣, 教学效果差。除认真备课外, 场地器材的布置井井有条, 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与学习习惯。
2.2.2 调动队伍。
在调动队伍时, 要提倡让兄弟班先行通过, 切忌抢行。对本班调动队伍中相互谦让的组及时给予表扬, 利用这一实例对学生进行相互尊重, 讲礼貌的教育。
2.2.3 分组教学。
在分组教学时, 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互相帮助的良好作风和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必须反对对别人的缺点评头论足, 说长道短的不良习惯。
2.3 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时机。
2.3.1 素质课短跑教学。
在起跑教学前要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实事求是, 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后才能起跑, 而绝不能猜口令, 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机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3.2 素质课耐久跑教学。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 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 怕吃苦。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 深入了解情况, 从严要求,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3.3 素质课跳跃等项目的教学。
在跳远教学中, 从一些同学的素质看完成动作是没问题的。可他们就是不敢起跳。在跳高练习中, 过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 还可以再把横杆升起不少, 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通过这些项目的数学, 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 培养勇敢果断的品质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2.3.4 球类课的教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球场上一定要强调全局观念, 强调集体力量, 互相配合, 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给予纠正。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 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和误判, 要站在公正的立场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3 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3.1 意识教育法。
意识教育是贯穿在高职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让同学理解教育的意义, 动员其主观意识, 自觉接受教育, 形成良好的品质。如在素质课长跑教学中, 通过讲解长跑的意义和作用, 激发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 战胜困难, 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意志的目的。
3.2 说服教育法。
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通过讲解, 讲评, 座谈讨论, 个人谈话等形式, 阐明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明确是非, 提高认识, 要遵守课堂纪律, 刻苦锻炼。运用说服法要做好充分准备, 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有观点, 有事实, 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才能收到好效果。
3.3 困难训练法。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困难环节, 促使学生做出努力, 突破难关, 提高思想素质。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 远度, 重量和数量, 相应提高运动的次数, 难度和质量标准。在教师的激励下, 学生面对困难, 顽强拼搏, 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4 规范指导法。
用制度和规则制约, 指导学生的行动,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如课堂纪律, 规章制度,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学生必须自觉接受, 努力做好。又如游戏和教学比赛的规则, 任何人都要执行, 不得犯规。这样就能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3.5 批评教育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纪行为适当批评, 教育学生改正错误行为, 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发出警告, 提醒学生注意。在小结时, 对违反纪律的同学进行批评对较严重的, 一时不能接受的, 进行个别谈话, 与家长进行联系, 帮助同学改正错误。批评一定注意方式方法, 语言要文明, 用爱心感动学生才能收到好效果。
3.6 评比竞赛法。
通过检查评比和竞赛, 考评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其内容包括组织纪律,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爱护公物, 相互帮助。由于青年学生要求进步, 好胜心强, 凡是有目的, 有计划的评比竞赛, 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组织评比竞赛, 条件要明确具体, 要使学生明确目的, 态度端正, 评比要充分发扬民主。
3.7 表扬鼓励法。
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 教师要及时表示赞许, 做出好评, 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调动积极性。表扬时要一视同仁, 谁做得好表扬谁, 对过去犯错误的同学更要发现他们的优点, 事实求是进行表扬。
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社会中, 哪个国家的人才素质愈高其生产力发展愈快, 综合国力发展水平愈高。所以我国需要尽快培养出有赤子之心的莘莘学子,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摘要: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 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总体目标的过程中, 高职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篇10
一、关注学生健康、善良情感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条件
语文新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文不但可以作为学生读写的范文、样本, 同时还可以用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于早年语文学习的故事, 因受某篇或某些课文的教化和启迪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历程, 最终成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 因而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在语文课本中, 有凸显出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峥峥铁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的充满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辛弃疾的洋溢着英雄情怀的“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 同学生对话, 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 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 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 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 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 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借此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 应勇于开拓、勇往直前。讲解《生命的意义》时, 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 要珍惜生命, 让生命放射光芒。这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 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培养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 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 虽然都有其闪光点, 但内容各有不同, 有的是爱国主义, 有的是集体观念, 有的是自强不息, 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 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 综合在一起, 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 甚至是争议, 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 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 对德育渗透来说, 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 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这样, 才能激起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也增添了语文教学中的兴趣。
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人们最宝贵的情感, 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孝敬父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低的基本标尺。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背影》时, 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分析, 而应结合现实生活, 启发学生从自己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感受父爱。并由此及彼, 让学生深层次理解“父亲”一词的真正含义, 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另外, 我们还应重视课文中名言警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名言警句短小、简练, 且蕴含着朴素的道理。如《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展现出苏轼人生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等至理名言, 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其涵义, 还应落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 震撼他们的心灵, 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 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 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 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 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 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 或带着哀婉、悲壮的情感, 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11
当今世界各种极端主义思想十分泛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均有突出表现,成为世界不安定的重要因素。我国也深受其害,特别对青少年影响极大,思想道德不断滑坡。因此,探索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要认识到在完成德育的任务中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脱离德育内容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寓思想教育于以往的训练之中。
一、语文德育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素质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既是对祖国的一种政治立场和态度,又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要利用语文教材引导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利用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孟思想、屈原《离骚》、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佳素材。利用民族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从思想上钦佩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利用中国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感情。利用自然山川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2.科学思想教育。科学思想教育就是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语文课本为我们进行科学思想教育提供了大量内容。在众多课文中,有的介绍了科学知识,有的表现了反对迷信的唯物论,有的展示了科学家的光辉事迹,有的总结了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经验,有的反映科学的思想方法。
3.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是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相关课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主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培养学生优良的政治素质。
1.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传统教育,确立学生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借助《纪念刘和珍君》《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课文进行无产阶级政治方向教育。2.通过对资本主义腐朽本质的揭露,坚定学生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如通过《春蚕》《多收了三五斗》等课文分析,使学生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动本质,站稳无产阶级政治立场。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无产阶级的政治观点。
(三)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国民公德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社会公德教育,即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维护社会生活安定;讲究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做事有分寸,有节制,有文明素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先人后己,相互谦让等等。3.家庭道德教育。即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爱护兄弟姊妹,邻里互敬、互助、互让等。
(四)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四方面的个性品质:1.坚强的意志,其标准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2.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是现代人的典型素质之一。3.务实的精神,务实是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深入实践的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课文。4.乐观的情绪,乐观是对说谎的一种积极态度。
二、语文德育的方法
(一)情感熏陶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该法在具体操作上注重感染诱发,大体可从三方面着手:1.通过课文的意境分析,以境育情;2.深入挖掘课文义理,以理育情;3.重视情绪渲染,以情育情。
(二)艺术形象分析法,语文教材中具有众多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动具体的高大形象,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而且可以熏陶他们的情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在教学中要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细节描写等等,以突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三)语言文字品评法。只有细致的分析了作品的语言,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但作品的语言分析应该有选择、有重点,目的明确。一般而言,应该抓住下列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品评:1.抓住富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语言;2.抓住意蕴丰富的语言;3.抓住议论、抒情的语言。
(四)引申教育法,该法是根据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联系学生的有关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并了以自然地发挥与精炼地概述,以使这种德育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力度。
浅析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12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命教育,教育途径
近些年来,通过各种新闻媒介了解到,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和自杀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学生不仅漠视自己的生命,更对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侵害,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随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频繁发生,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实现该学科的真正价值,成为了所有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在此,笔者就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作用。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渗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选择用极端的方法来解决,缺乏对生命的认知与敬畏。在他们的观念里,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是无法越过的障碍,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最好的选择。曾经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这样一一名学生,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使其丧失信心,成日生活在自己的心理阴影中,最终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幸运的是,这名学生被及时发现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在笔者看来,正是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不了解生命的价值,才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发生。
其次,目前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一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致使孩子在温室环境下成长,没有经受过挫折承受能力差无法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而另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当孩子的能力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时,失望以及严重的心理失衡,驱使家长不断去斥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由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呵护,在心里无法承受的情况下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解脱自己。这也是由于生命教育不全面,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最后,在我国很多地区,没有对生命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单独设立相应的学科只是在其他学科中偶尔被提及,学生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生命教育。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课程,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的问题。
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受到的教育将会影响整个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生理,对生命的意义没有足够的了解,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因此,必须在这一人生重要时期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对生命的关怀,展现生命的独特性,这些都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入生命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素质教育不能缺少生命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重点提出要以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和生命成长,为主要教育方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在此过程中享受生命。将生命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不惧困难、超越自我、重视生命的价值。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 一) 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进行分类总结,并结合课程教材在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比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在面对各种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下不同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通过对学生真实反应的分析和讨论,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以及深刻思考。从体验出发,重视学生的亲历性和感受性激发学生对生命认识的潜能。通过教学与活动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生命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 二) 设立疑问,引发思考
教师根据学生在情景中的表现以及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譬如,对多起高中生因为高考压力跳楼事件的看法,教师可以提出“你们学习的压力有哪些”“面对这些压力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排解”“对于因为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的行为你们有什么看法”等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情感,把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融入教学,使生命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更重要的是根植入学生的内心,对学生最真实的想法进行探索分析让生命教育贴近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将思维和感悟相融合,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 三) 合作交流,分享体会
教育理念中,记住和理解学习内容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人解释自己学习的知识。在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体会,不仅加深对生命教育的了解,同时对自己认识上的误区进行有效的更正。合作既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通过共享经验和心灵沟通,加深对生命教育的感悟。
( 四) 巩固和延伸
所谓知行合一,教学内容从实践中来更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延伸到课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指导。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体会和感悟,而是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让生命教育得到巩固。比如,在课后让学生对社会上一些漠视生命的行为进行探讨,并对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让学生同一些有轻生想法的青少年进行同龄人的交流,同龄人对事物的共鸣和交流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效,不仅深化了学生的体验,同时给更多的青少年普及了生命教育。只有把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育教学才发挥了真正的价值。
( 五) 立足教科书,充分利用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元素
根据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教材中选用的素材大部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思想道德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若能够在生命教育中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变更能够深入生命教育在学生内心的影响。比如,八年级教材中《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一课,明确提出了生命和健康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内容和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紧密相连,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是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元素,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策略。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推荐阅读:
体育课中的品德教育11-08
品德教育体育教学渗透05-26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8-2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08-30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08-24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08-31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10-07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12-28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08-2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