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24-10-07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共12篇)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1

众所周知,与其他学科相比,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语文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直接和“生命”有关。生命教育是一项以教育为手段、以生命为中心,倡导超越生命、享受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及认识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命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应该将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保障[1]。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初中生的成长

如今初中生中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数量越来越越多,由于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致使他们变得不愿与人交往、沉默、冷漠、孤僻、封闭,有些学生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2]。生命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使他们学会珍惜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新课改实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激励和唤醒,在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在享受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生命教育开展的有效对策

1. 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实际上是一部灾难片,而其中的幸福时刻只不过是这个灾难片中的一段广告”,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认识生命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不是一种状态,而是存在着很多种形态。比如说,在讲到“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史铁生一生的坎坷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任何一种生命形态的到来都是无预兆的,同时通过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更深层次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此一来,才会让学生对生命充满珍爱之情和敬畏之心,从而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谱写自己生命的乐章。

2. 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生命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学生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生活进行体验、对人生进行感悟以及生命进行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此外,教师还应该提高生命教育内容的深度,不仅要包含对挫折磨难以及爱情、友情、亲情的认识等内容,而且要包含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程度的深度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生命教育”的记录片、微视频或者电影片段等等,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看到的内容写观后感。

3. 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生命的价值

阅读教学也是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关注生命的价值。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离骚》,并针对“屈原投江”的行为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在珍爱生命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度。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史记》,并对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仍坚持自己对待历史的态度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不应该放弃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是应该坚持心中的信念,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然需要,也是新课改实施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度挖掘教材的涵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在阅读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穆娇娇.呼唤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和实践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杨志洁.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以〈短歌行〉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2,(3).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2

摘 要:语文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它也是最具人文特性的学科,在语文学科里能够折射出很多的以人为本的特性,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教育意义,在语文知识学习时也应当注重生命教育意义的学习。这对语文教师也是有一定挑战的,需要在教学引以为重。让学生在学习时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含义,并且让学生养成爱惜生命的理念。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观念上的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很少涉及到对生命教育意义的研究与探索,这对教育学来说是有缺陷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生命意义的教学,这也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一大关键。在语文学科里有很多的关于生命意义的教学内容,所以可以通过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接触到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学科,也是充满人文特性的学科。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时让学生建立起生命意识,但是教师的重点却是专业知识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师不得不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教学上,因而忽视了教学时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素质教育还是需要有很大空间的进步的。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目前面临的大的问题之一。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内涵

1.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是人被赋予生命后就一直要接受的,需要在人诞生之后给人类进行有目的的生存意识的灌输,以及培养人们生存的能力,以此让人们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在此基础上让人们学会珍爱生命爱惜生命,并且能够通过自我生存实现生命的价值以及意义。

在进行生命教育意义时,应当让人们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所带来的就是更加注重对教育的影响,在生命教育时,除了教会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爱惜别人的生命,生命都是平等的,应当对世间所有有生命的都重视和爱惜。

2.生命教育的意义

给小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是必须的,小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应当给他们灌输良好的思想,他们也是刚刚接触知识以及社会的年纪,所以这时期的教学是对他们有很大影响作用的。对于学校而言,也应当将生命教育引起重视,让学校变成进行生命教育的载体。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意义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每个学生的知识以及理念的灌输,可以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地探索生命意义的真谛,让小学生明白生命对于成长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小学生能够独立生活,养成独立的良好习惯,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才可以跟周围的人友好的和谐的相处。

二、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热爱生命的理念,同时要教育学生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让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素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时仔细研究教材课本,要将学生往生命意义上去引导,让学生内在的学习技能被激发出来。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生命存在的价值并且能够理解生命中所可能存在并且发生的挫折,在遇到困难时需要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并且解决,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抓住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去领略生命的内涵。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子》这篇文章中,讲述的是在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冒死不顾众人的劝阻,经过几十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自己儿子以及儿子同学的故事,教学时教师会给学生设置疑问,是什么让孩子在废墟下还能够支撑下来,学生会明白是孩子的顽强的生命力让他自己撑了下来,这篇文章教会给学生的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例如《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通过对战火纷飞的场景的描述,反映当时的历史时期背景,讲述主人公在敌人面前都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镇定,学着夜莺的叫声也同伴传递情报的故事,这些文章都是及其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加以运用。

2.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给学生灌输生命教育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的认识到生命这一内涵,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同时还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和生活的态度,在困难面前不能害怕需要勇敢积极的去面对,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做到身心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在学习时也能够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小雪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更加的有激情,对教师职业更加的投入,这对于教学而言是一次超越与提高。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社会,所以在各方面的阅历和知识都不足,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的引导,所以教师需要努力的去发掘教材中的可以利用进行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

3.让学生置身情境来认识生命的意义

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要求是希望在教学时能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从情感角度去分析并且清楚教材课文的内涵,同时能让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对语文学科来说,需要以课本为教学依据,将教学多元化,教师需要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所在,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将自身与社会以及社会的其他人能够很好地融合起来,让社会更加的和谐做到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这对自然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是有利的。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主动地去爱护周围的环境与生命,在学习中慢慢地成长。不难看出,对于生命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多么巨大的影响,生命教育也是语文学科必须进行的一项教学,学生在学习时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以及态度等都包含在内,这也是生命意义最明显最简单的存在,更深层次的,在情感世界上也是有其促进意义的,这些都是生命赋予人们的教育意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抓住这些重点。鼓励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并且勇于探索。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可以依据教师的教学理解课本的知识,并且发现课文的内在含义,对生命价值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蒋洁蕾.论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及教学方法――以人教社2001版小学《语文》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3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其目标不仅是对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于漪认为:“学语文不只是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而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生命,生命是人存在的最重要形式,因此语文课程要实现育人功能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又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影响人的。阅读课是语文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同时“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一定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情感生命的外化,一定的生命内涵与形态都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并隐藏在文字符号的背后”[1]。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上,阅读教学是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注重生命教育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是由教育的终极目标决定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个体的生命观,这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其本身要义所在。另一方面,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这是其进行生命教育的优势所在。此外,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他们的过激行为与其生命意识的薄弱有密切关系,这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迫切现实需要。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也就是说,生命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2]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珍贵而每个人都具有了良好的生命意识,甚至有时是模糊的、朦胧的。中小学生能顺利地掌握具体的知识、解决学科学习中的难题,却少有明确的生命意识。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解决问题的机器人,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如果在教学中局限于具体知识的教学而对生命教育视而不谈,生命教育的缺失,将使个体的生命质量大打折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正确的生命意识应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思考生命问题: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是自然而正常的,这表示个体开始思考生命,对待生命的态度与方式反映出个体具有怎样的生命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生命来之不易,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每一个生命,同时对待生命,我们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不仅唯一而且有限,有生就有死,一个人出生了,死亡是必然要降临的节日。面对这唯一而又有限的生命,我们应学会珍惜与善待,努力使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魅力。

第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不仅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更要体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生命意识。语言是人类存在之家,文字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生命意识就蕴含在其中。如《我与地坛》,除了要学习其语言、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的不幸遭遇,体会深深的母爱,我们可以体悟史铁生的生命历程及他对生命的体悟。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他一度消沉、迷惘,找不到出路,也想到了死。但他慢慢地体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认为人生来本是残缺的,孤独、痛苦和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三大困境,面对困境与残缺,人要勇敢地活下去,要抗争命运。于是他拿起笔,进入“写作之夜”,以另一种方式开始了新的生命,史铁生表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第三,引导学生批判与吸收,完善生命意识。体悟作者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并不是要把其全部都纳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体系中,而是要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进而完善自己的生命意识结构。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片叶子挽救一个生命的传奇。病入膏肓的琼珊把生命的有无寄托于树上最后一片叶子的存落,她消沉、悲观,认为如果最后一片叶子落了,她的生命也会随之而去。在这关键时刻,年迈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为琼珊画上了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成了琼珊重获生命的希望,她病情好转,但贝尔曼不幸离去。琼珊将生命的有无寄托在叶子的存落上,这不是正确的生命意识。我们要学习的是贝尔曼,他心中有爱,没有爱,他不会举毕生之力托起琼珊重生的希望,没有希望,琼珊也就放弃了生命。爱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生命,爱让生命充满暖意和快乐。懂得爱和会爱的生命是饱满的。

注释:

[1]陈尚达.生命关怀视域中的语文教学设计论[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2]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4

一、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在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担当起唤醒孩子们生命意识的重任,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1. 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客观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人类社会的人,还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个体,都是客观存在的。孩子们通过学习《荷花》一文,能感知到荷花不断往上“冒”的生命力;在《第八次》一文中,感知到在大风中坚持织网,不怕失败,顽强生存的蜘蛛;又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感知到从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搏动声。这些都是奇妙的生命,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感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命本色。

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意识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使孩子们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点在语文课中是值得学习、讨论与探究的。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中,孩子们认识到了一个放弃休息加班,不顾危险抢救病人,疲劳过度而不幸染病去世的叶欣。叶欣的事迹是多么感人,她是那样地关爱患者,那样地关心同事,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旦夕间永远地离去。孩子们在感受到叶欣那高贵品质的同时,也感悟到生命是那么脆弱。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孩子们意识到:“生命虽然宝贵,但也很脆弱”。

因此,要通过语文教育让孩子们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二、引导孩子们欣赏生命的美好

孩子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其去思考,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去尽情欣赏生命的珍贵和美好。例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孩子们得以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奇瑰丽,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好生命;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孩子们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懂得爱与被爱的美;通过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孩子们领悟到虽然桑兰站不起来,但她的精神站起来了,学生深刻体会到桑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顽强不屈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时地渗透,并帮助孩子们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让他们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引领孩子们去探求生命的真,体味人性的善,欣赏人生的美。

三、引领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孩子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保护自然、不怕挫折、树立信心、造福人类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德。例如,教学《梅花》时,通过对在严寒环境中生长的梅花这种生命的描写,了解“岁寒三友”——松、竹、梅顽强不屈的品格,揭示它们的生命意义,并把这种自然界的生命意义拓展到人类生活,使严寒环境中的顽强生命成为人类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精神的象征。

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引导孩子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进而启迪孩子们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生命的可贵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孩子们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容,提升孩子们的生命品质,让孩子们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与面对生命进程中的困境与挫折。

四、启迪孩子们追求生命的博大和谐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活”,更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活”,要启迪孩子们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去追求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例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我紧紧地抓住文章主线,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说写中,感受恩科西生命力的顽强,对生命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功效,极力运用典型人物—恩科西,以他的事例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让学生从恩科西的感人事例中懂得“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让学生在层层剖析中,渐渐感受人的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的恒久与可贵;感受恩科西的这种大爱,是源于对自己生命的无比热爱,就如学生所言:“只有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才会这样爱惜别人的生命,而恩科西,你就是!”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层理解。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篇5

摘要: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命教育

我们目前的现状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出现了很多不珍视生命的现象,这都折射出当代一些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生命意识的极度淡薄已经成为我国一些少年儿童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社会都是一种可怕的威胁。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提供前提。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迎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是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从事教学之初我觉得数学仅仅是传授一些理性的知识,不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很容易开展生命教育。其实,数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有心,自然可以开展得很好。

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

比如:我曾经在两个班用不同的方式执教《元、角、分》。方式一: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卡通情境,学生在卡通人物的陪伴下愉快的学习完这节内容。方式二:在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贫困儿童的图片,然后播放一段与他们相同年龄的孩子上课的情景。接着询问孩子的感受,并询问学生我们可以怎么帮帮他们呢,从而引出新课内容。这个为贫困孩子献爱心的场景一直延续到教学结束。

显然,第二个创设的情景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状况是我们这些远离贫穷的人无法想象的。这使大家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也为了改变他们的现状而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接着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来学习新知识效果可想而知。这样我就把数学和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课堂上所展示的图文资料对所有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这种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命教育比刻意高举“生命教育的大旗”更有实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了学生如何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惜生命,如何热爱数学,洞察问题,学以致用。[1]

二、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教材中,很多章节后面的“你知道吗”中都有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我国古代数学有着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他们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事例,深深的激励学生。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一个冷漠无情、气氛紧张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人,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错,也允许学生给老师提出缺点,错误,让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品质。但如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又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2]

四、淡化学生结果的评价,重视学生过程的评价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赖,一切唯分数论,造成了学生只为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提倡“生命教育”的课堂上更应该淡化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会。[3]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已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4]

参考文献: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6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轻生自杀、伤人杀人现象日渐增多,因此,由这类现象反观青少年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其生命质量,深入地思考当今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并由此寻求解决之道,成为当务之急。而深思熟虑的结果必然地会引发出一个不能不正视的话题——生命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回避死亡的事实,不深入思考自我生命的有限而短暂,随意浪费光阴,终日沉迷于世间鸡毛蒜皮的事件中,庸庸碌碌地生活。海德格尔把这种生活状态称之为“沉沦”。他主张,人要先行到死中去,向死而生,借助死亡阴暗的背景,更明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有限的生命充满辉煌。可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缺乏对生命深度的关注,学生们很少深入地去认识生命的意义,更难以把“生”和“死”联系起来思考,因而,在青少年中轻贱生命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立足生命教育,在讲解分析悲剧作品时,充分地展示悲剧人物之死,让学生正视死亡,进而深入地去体味生之不易、生之可贵,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避免一旦遇到挫折就轻贱生命。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认为,生命是所有人的公有的价值,于是,像“不准自杀”“不准杀人”这样的道德命令就是普遍的规范。因此,凡是违反生命价值和普遍规范的行为和主张,都要加以反抗。贵阳市某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带着生死观教育的思考,在讲授《祝福》一课时,曾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祥林嫂来到人间,尽管受尽了苦难,精神和肉体惨遭摧残,但是她仍坚持活下去。她不想死,人都有活下去的强烈愿望。然而,罪恶的社会无情地扼杀了她的生机,剥夺了她活着的权利,摧毁了她存在的意志,她的生命被凶殘的社会吞噬了。同学们,我们应该为这非人道社会的罪恶感到愤怒,为一个非自然死亡的祥林嫂的死而感到悲伤。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没有什么比无情地践踏残害他人的生命更残忍的了。总之,中学语文教材包括着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同样就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

二、中学语文教材“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关于不幸和死亡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既能看到祥林嫂悲惨的死,又能够目睹窦娥冤屈的死;既能看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为争取爱情自由以身殉情,又能看到《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义士为大义而“谈笑以死”。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的死亡与毁灭,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并且能够唤起他们的怜悯之情,使其在审美想象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近距离地去审视死亡。人们常说:“人在死亡面前容易变成哲学家。”学生们学习悲剧作品,同样会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人应该如何珍惜生命、应该怎样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等问题,最终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还有人教版教材中的《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的地坛》《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等文章,另外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高一第一册中的《邂逅霍金》也是很好地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表达亲情和友情的文章,也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的素材,比如非常经典的朱自清的《背影》,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还有像《项脊轩志》《与妻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文章,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素材,包括《珍珠鸟》《猫》《小石潭记》《石钟山记》《大自然警号长鸣》等。

例如在《热爱生命》一文中写道:“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到烈士公墓凭吊英勇牺牲的战友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这就是死亡给人的生命教育、生命启迪。

中学语文课的不少课文则是充满了一种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又教人在关乎民族、国家存亡,涉及社会、他人利益时不惜牺牲生命从容赴死的思想,这在初中课文中尤为常见。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对文章第10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作了这样的理解:“人生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美好的事物是遏止不了,也戮杀不灭的,生活的洪流必将冲决各种障碍,日复一日地流动。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们,加快脚步吧,前边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她并且还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了她的学生共享。

笔者认为,上边这位教师应该算是对学生进行了一种生与死的教育。而渗透在各科教学中的这种有关生与死的教育可算是目前可怜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

三、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

青少年开展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广泛的基础的。在青少年中开展死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

1.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尼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病情恶化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在病榻上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苏联文学中卓越的英雄形象。作者用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教育着千千万万个读者,提醒人们要十分珍惜生命,对人生采取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这些关于生命的认识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自己生命,让生命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存在过程有所展现。

人的生命要和谐完整,首要的取向是获得自身自然生命存在的意义感,而不是自我生命的超越或他人对自己生命的评价,必须在本我生命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其下位的意义,以破除对死亡的神秘感、恐惧感,让学生了解死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没有鬼怪神灵为目的组织教学;对于初、高中学生,则应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了解怎样避免不必要的死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更加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因此,必须首先唤醒学生的生存意识,让他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欣赏自己,热爱、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人教版教材中的《敬畏生命》《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等都是用来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好材料。

2.培养学生挫折意识。所谓的生命意识是不应该单就生命的美丽而言的,因为它不现实,还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承载痛苦、追求孤独、超越死亡、深化忧患的生命体验,以便将来走上社会、面对人生时,承受得起生活之重。要清楚知道在人的一生中,都离不开困难、挫折,从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养成坚持、恒心、毅力等性格。现在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比较娇生惯养,在很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缺乏承受遇到挫折困难的能力,所以一遇到打击,往往会发生一些悲剧,轻视自己的生命。如2001年7月6日,长春市一名16岁女中学生因中考成绩不理想,失望之极服毒身亡。同年的9月17日,到广州某大学报到才两天半的新生小黄突然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没有留下遗书和遗言,只在日记中写道“睡不着”“头痛”,并曾打电话向家人诉苦。同年的10月3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凯钦固,觉得自己难以承受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他在遗书里说,要用死来向老师证明自己的清白,并讨回尊严。根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热线进行统计,在热线开通的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有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人教版教材中的《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都能在这方面给学生以启示和教育。

3.通过课外阅读增强生命意识。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和传承至今的文明,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类作品,可以与史上的伟人、名人、哲人进行对话。比如《论语》这部经典中就有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其实就是对学生渗透生命发展教育的很好的素材。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绝对是一部励志巨著。还有像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比如当代知名的作家余华,他的《活着》就是一部非常经典而深刻的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可以推荐给高中生来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个人的博客,网络文学与学生的关系密切。近两年来网络文学的兴起,一些同时代的“80后,90后”作家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如韩寒、郭敬明等,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至今仍风靡于中学生之中,赚足了很多孩子的眼泪。因为那些语言与学生们现实生活的贴近,这其中涉及到生命以及生命价值的主题就是教师指导孩子们的最好文本。将文中的点睛之处给予孩子们心灵光芒,让学生同时可以看到这些作家心灵的阴暗面,在自己的生活中变得明朗、向上。

关注生命,让语文重新回归到人,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心灵的选择,也是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当然,由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尚缺乏自觉的死亡教育实践,所以,要使青少年生命教育真正走向实践,还需解决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如实施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死亡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让他们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培养他们应对处理与死亡相关的事情的能力和调适技能,并通过认识死亡、思考死亡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以便提高生命的质量。具体实施方面,可选择的途径则主要有专门课程、学科教学渗透、课外实践活动及学校心理辅导等。此外,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解决思想认识、课程编制、教材编写及师资培训等实际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4]熊芳芳.生命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7).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7

一、认识生命的由来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生命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生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下来的? ……这些生命现象, 学生都非常好奇。部分学生从书本上看过生命的起源, 也有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人口中介绍得来的, 但他们知道的东西都不是很系统的, 甚至是根本无法考证的。在学习“生命进化的长河”一章时, 就对生命的由来进行系统分析,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其认识生命的神奇。

在学习“生命的由来”一节时, 我先让学生猜想生命的由来, 大部分学生认为生命是地球上慢慢演化出来的, 但具体怎样演化的, 就很难说清楚了。当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原始地球的环境及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然后参照书本的介绍,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生命产生的过程。学生的研究热情高涨, 小组内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我到小组中查访时, 学生都会询问我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最后我让每个小组发表他们研究出来的观点, 并且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最终得出一个最科学的观点: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无机物, 是历经无机物—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几十亿年的化学进化过程才产生的。由此让学生真正认识了生命的由来, 认识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此过程中, 任何一个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 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中。

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节时, 让学生能够解释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原因。通过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了解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第一个案例是:家里养的鸡有蛋鸡、肉鸡、斗鸡、观赏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主要是解释书本上插图里蕴含的答案, 使学生明白:家里养的鸡是人工选择出来的, 根据人们的需要把原鸡不同的变异选择了下来, 这种变异不断地积累, 就出现了现在不同类群的鸡。第二个案例是:在英国的一个小山村, 原来生活着很多浅色的桦尺蛾, 自从小山村的工业发达后, 浅色的桦尺蛾的数量明显下降, 取而代之的是深色的桦尺蛾, 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小山村上有很多树木, 原来这些树的树皮都是浅色的, 自从工业发达之后, 树木受到污染, 树皮变成深灰色, 并且那里还生活着一种吃桦尺蛾的小鸟。通过我的介绍及以前学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 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山村没有受到污染之前, 浅色的桦尺蛾停在浅色的树上, 就不容易被小鸟捕食, 因此浅色桦尺蛾数量比较多;自从小山村受到污染后, 树皮的颜色变成深色, 浅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容易被发现捕食, 数量会下降, 而深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不容易发现, 数量会急剧上升。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 最后得出自然选择的概念, 也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无情地淘汰, 现存的生物类群都是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斗争,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 才得以存活下来。在教学中, 再配上相关的视频, 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生物进化的残酷, 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 激发他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懂得珍爱每个生命

近年来, 学生自杀的事件频频曝光, 主要是考试没考好、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失恋……究其原因, 就是这些人缺乏生命意识, 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 懂得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学习“人体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 通过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首先我介绍人的生殖过程:女性一生排出400颗左右的卵子, 其中只有少数的几颗可以发育成新生命;男性一次射精可排出上亿个精子, 但最多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个体。因此你肯定是最优的那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来的, 你是“亿里挑一”, 你是竞争的优胜者。但在孕育过程中 , 处处存在危机, 母亲身体一旦出现问题, 你就有可能无缘来到这个世上, 所以说母亲在“十月怀胎”时, 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双重负担。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 每人在书包里放10本较厚的书, 然后把书包挂在胸前, 闭上眼睛, 站立10分钟, 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母亲在孕育过程中的艰辛。全班学生都一致反映实在太累了, 从而联系到母亲怀你的时候, 每天都是这样生活, 实在很辛苦, 让学生领会母亲生育自己很不容易, 进一步使学生珍爱生命, 好好学习,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呢? 除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外, 平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些在课堂上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除了人之外, 地球上还有其他生命, 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 这些生命我们也要珍爱它们, 因为它们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也不一样, 但都充满艰辛。如被子植物的繁殖, 首先要开花、传粉、受精, 然后才会结出种子, 只要这中间有一步出现问题, 就不会形成种子。种子萌发后才会形成植物个体, 种子的萌发也需要条件。首先自身必须是完整的, 然后需要空气、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 被子植物才可以顺利繁衍后代。被子植物的繁殖我们可以在课上做这样的实验, 让学生繁殖蚕豆, 虽然时间比较长, 但学生都很乐意做这个实验, 从而体会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易, 珍爱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在探究“不 同温度对 鲫鱼生活 的影响”实 验中 , 在完成实验后, 我问学生:“这些实验后的鲫鱼怎样处理呢? ”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我们要把这些鲫鱼放生, 让它们更好地在水中 生活。”最 后 , 我让学生 写一篇文 章 , 以小鱼的 身份, 谈谈在实验过程中怎样处理“我”, 怎样减少对“我”的伤害。从学生写的文章中可以发现, 学生很有爱心:抓小鱼时尽量轻拿轻放;不要立刻把小鱼从冷水中移到热水中;实验过程中不要惊吓了小鱼。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自然会珍爱生命。

三、欣赏身边的生命

有这样一则骇人听闻的报道: 某大学学生为了测试狗熊笨不笨, 居然用硫酸泼向了狗熊, 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一位大学生, 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难道不知道狗熊也有生命的吗? 地球上的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没有什么贵贱之分, 人类是无权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 我们要一起和谐地生存, 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

学习“地面上植物”一节时,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有自己特定的结构适应这样的环境, 如:仙人掌适应干旱的沙漠。我先让学生说说仙人掌哪些特点能够适应环境, 可以相互讨论, 也可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整理出来的资料要有理有据, 让其他学生觉得很有道理, 最后认识了仙人掌适应干旱生活的特点:茎肥大, 可以储存水分;叶变成针形, 防止水分的蒸发等。学习“水中的鱼类”一节时, 我让学生在课上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 认识了鱼类体型、鱼鳞、鱼鳍、鱼的侧线、鱼鳃等, 这些结构都和鱼的游动有关, 少了一样鱼都不能生活在水中。通过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大自然的造物之美,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天衣无缝的统一美。

每种生命在地球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即使它再微小, 也有它的地位, 如细菌等微生物。在学习“土壤中的微生物”时, 我让学生培养微生物, 主要利用腐烂的食物培养, 要求每天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让学生知道它们虽然微小, 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 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没有这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地球上动植物的尸体将堆积如山, 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将无法生存。可见, 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要爱护它们, 欣赏它们。

四、倡导与自然界中的生命和谐发展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使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我们不能人为地破坏这种和谐之美, 因此, 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 培养学生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的情感。

在学习“生物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中, 在课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生物, 然后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进行排列, 然后假设中间的一个生物消失了, 让学生思考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都能理解一种生物消失了, 很可能会影响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 甚至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受到破坏。如:稻田中的青蛙遭大量捕杀, 会引起稻田中大量害虫的繁殖, 最终会破坏水稻, 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消失都是人为造成的, 据统计:每小时都会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样下去, 最后地球上就会只剩下人类, 可能由于没有食物人类最终也会灭绝。因此, 我们要和地球上的生物和谐发展, 共创美丽的家园。

在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生存”一节中, 我们知道环境因素有两种, 一种是非生物因素, 包括水、空气、阳光、土壤、温度等。另一种是生物因素, 与生物生存有关的其他物。非生物因素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我们通过小麦植株对水分需要的实验进行证明, 不管是给小麦多浇水还是不浇水, 小麦都不能正常地生长, 只有浇适量的水, 小麦才能正常地生活。生物因素主要是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 藻类则为真菌提供有机物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如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其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森林中的树木和草原上的野草, 可以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等等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明白整个自然界是和谐共处的, 生命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以前人们认为:人定胜天, 人类可以驾驭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人类只有适宜自然, 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 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近几年来的洪水、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 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无能为力的。出现这些的灾难是我们人类不懂得自然规律, 破坏了生态, 从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句话:只有和谐发展才能维持丰富多彩的生命。

地球上的生命来之不易,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有现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我们怎么忍心破坏呢;我们自己的生命包含了父母的心酸, 是父母身上的精华造就了我们, 我们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我们身边的生命同样珍贵, 都有权利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要懂得珍惜它们生命的美在于其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我们要发现美、体验美、学会欣赏美, 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长期的进化, 造就了生命的和谐, 我们只有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 生命才更有意义, 生活才会更精彩。通过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希望中学生再也不会出现自杀、他杀、破坏环境、虐待动物等事件, 让我们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珍爱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文章主要从认识生命的由来、懂得珍爱每个生命、欣赏身边的生命、倡导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课堂,生命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素梅.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生物学教学, 2009 (2) :28-29.

[3]徐国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学教学, 2009 (1) :18-19.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8

1 人类从事体育的最初动力即生命安全

在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层次划分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自然的残酷,再加之种族之间的斗争,人们在迁徙和跑跳攀越中强健自己的体魄和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来保卫和延续自己的生命。这说明体育运动起源于人的原始诉求。

在体育课中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运动的理论和运动技巧,通过日常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使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主锻炼意识。这就使得体育课程具有渗透生命教育的机会和优势。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和体育技巧的讲授时可以适当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的同时受到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强身健体的技巧,还能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2 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2.1 生命教育关系个人的安全、家庭的幸福及民族的繁荣与国家的富强

生命教育对于个人而言,能使个人认识并重视个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并保护个人的安全,是保持人的健康的基础。对于家庭来说,家庭的稳定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安全关系整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当代大学生投身建设。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其投身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并投身国家的建设之中。

2.2 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很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阶段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是其形成的重要时期,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应该在大学阶段注入生命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也能对生命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们接受的信息渠道增多且信息量大,其所接触的信息也呈多元化的特点,再加之大学生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且其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对其生活甚至安全造成影响。再加之社会的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增大,有些学生容易走极端,这对学生的生命问题造成影响。高校体育课在锻炼学生的意志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在体育课中灌输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 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3.1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运动内容对学生渗透不同的生命教育

在高校中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根据不同的运动内容来进行不同的生命教育。首先校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在教学生练习武术或太极拳的时候,可以教学生一些易于掌握的男女防身术;在给学生上篮球课的时候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篮球规则及对抗技巧外还要教学生在打篮球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防止受到伤害;在体操课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体操的基本动作还要让学生知道在身体失去平衡时应滚动圆滑的落地,防止身体与地面的正面冲击,对身体造成伤害等;在给学生传授田径技能时,在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起跑、跳等技能后还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田径姿势,减少不规范的运动对自己的伤害。其次还要丰富学生们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如将滑雪、攀岩等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运动项目搬到高校体育课中,这些运动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和攀爬能力,让学生在增长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日常应对问题的能力。最后,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危险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比如教师在讲某一运动项目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此运动容易发生的意外以及遇到意外的应对情况,让学生知道任何一种运动都是不安全的,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3.2 在体育课堂游戏中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

体育课中的课堂游戏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置的,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预热身体,为其在体育课中打下基础。因此,在体育的课堂游戏中可以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通过课堂小游戏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及紧急避险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快走比赛,锻炼学生走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两人互抓或常玩的丢手绢来锻炼学生跑的能力;组织扔沙包来锻炼学生的投掷能力,并练习投掷的准度和远度等。还可以找一些有难度且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游戏,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和脱险能力。总之在体育课的课堂游戏中不仅要让学生锻炼最基本的体育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知识,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3.3 结合体育课本来进行生命教育

高校体育课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部分,虽然理论课程占比较小,但也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来进行生命教育。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要注意体育发展史、体育的目的与体育精神等与生命教育进行结合。比如,在讲解体育发展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体育发展之初就是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为躲避自然灾害和种族间的争斗等而不断地强身健体,所以,体育的出现就源于人们的生存。在对体育的目的和精神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理解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很需要耐心、毅力和自制力等,这些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用到的,所以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人们的生活能力,并在锻炼的时候能让人有健康的心态,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体育理论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要对某一意外进行细致的剖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发生的过程以及造成的结果,使学生充分了解意外所带来的伤害,以此来对学生形成警醒作用,端正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习惯,对于危险的运动要主动地规避,让体育真正成为健康、安全的活动。总之,在体育理论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还能要学生规避各种风险,最后达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效果,使学生都能健康的生活。

摘要:生命教育是为学生树立生命意识而进行的教育,其主要将生命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价值与重要意义,并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其预防危险的能力,要注意将生命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将二者相结合。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生命教育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简述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安永志.体育教学设计的理念、原理及技能、技巧——评《中学体育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

[2]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J].体育学刊,2013(3).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篇9

天地宇宙之间, 最贵重的价值就是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最奢侈的梦想就是生命之花尽情的绽放;最高贵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生命的探究之道。教育的基础就是生命的存在, 就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让教育去润泽生命, 这就是生命发展理念。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 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 是个性化的教育, 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 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学校开展生命化教育, 就是要把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关爱、信任、成全,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蕴含广博的生命教育资源, 这是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沿阵地。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这是时代使命与语文学科优势。针对着语文的思想性而言,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 以及对美好的灵魂的塑造、高雅情操的开发离不开语文教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的感受, 是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的真谛, 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同在。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生命特征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 注重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衡则扼杀了师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的预设封闭、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意识。教师应当明确: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在这一次的生命中我们应该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让生命精彩。对于学生要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 对人格的尊重, 对他人的尊重。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才能真正关爱生命, 呵护生命之花的成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用生命去撞击生命, 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用生命去灿烂生命。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既教书又育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构建生命关怀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僵化的模式, 应该注重多元化灵活开放性的课堂, 应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切身真实感受的唤醒与引领。

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生命资源, 激活生命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使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这三个问题产生正确地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会生命的可贵, 善待自己, 尊重他人的存在, 善待他人;认识生命的价值, 实现自我。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 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 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 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 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 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 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 要学会磨练;生命是一种尊重, 要学会理解;生命是一种和谐, 要学会相处。因为, 生命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注重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价值, 挖掘生命潜力, 使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让学生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 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二.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促使生命觉醒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地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 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 坚持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的原则;这样的设计, 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 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 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 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 使师生积极互动, 发挥出创造性来。

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读”, 在读中体味感情, 读出认识;可以让学生“议”, 在议中领会主旨, 议出精神;可以让学生“品”, 在品中体味情感, 品出主旨让学生“悟”, 在悟中感受人生, 悟出深意。

三.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验生命意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 , 必须构建师生平等的新模式。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 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是平等交往的朋友。在学习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相互启发、相互作用,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发光体, 既受别人的照射, 又散发着自己的光芒照射别人。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的一段人生历程, 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学习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思想沟通的平等对话过程。一、转变观念, 做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唯书”, “唯上”, 严重束缚着学生, 造成了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命令式教学, 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萌芽。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能认为自己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而是应该看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给予他们一个平等而广阔的空间。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以充分尊重。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是针对传统的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而言, 她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成为一种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是关注人, 关注师生生命和生命价值。在语文生命化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吧“生命”作为教学内容, 一种教学形式, 从而做到“教生命”和“有生命力的教”结合起来, 实现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精神性、超越性。力争实现语文教学的深入浅出、点石成金、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让我们共同努力, 使语文课堂成为化育生命的场所, 滋养生命的殿堂, 生命成长的乐园!

论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维度 篇10

一、英语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何以可能

时代的剧变与生活结构的调整催生了新的时代问题,当代生命问题的各类现象使生命教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文化社会现象。至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iters)提出“生命教育”以来,各类生命教育机构与研究成果已席卷全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学科与教育实践活动,生命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适应性,既具有作为学科的独立性,又具有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性,从而使其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当代教育实践。所谓作为独立的教育学科,是指生命教学可以作为一门区别于其他学科形式的独立教学内容;所谓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性,是指可以通过在其他学科教学提示和渗透中体现生命教学的内容和目的。例如在语文、历史等各类教学活动中都可以实现不同程度、不同视野、不同维度的生命教学,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同样,英语教学也并非只是单纯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包含着实现生命,成就生命,点亮生命的各种基础。其中,丰富的英语素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视野,交流的多向性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开放的心灵空间,活动的当下性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确切的现实融入感。

二、素材的丰富性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视野

不可否认,汉语教学的出发点是以汉语世界的生活情境、生活样态、生活方式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汉语世界的生活情景与思维方式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教学的行为和教学效果。同样,英语教学则主要是以英语世界人们的生活素材为教学内容,展现了英语世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通过英语教学,特别是通过丰富的英文素材,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西方人的生存、劳作,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学会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提炼生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讲授英语语法,识背单词,而更应该使他们融入英语世界的生活情境,体会他们的生活形式,从而增强英语语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英语表达技巧,而且更能促成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交流的多向性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开放的心灵空间

生命教育不是孤立的冥思与遐想,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实现,离不开现实的多面支撑,更离不开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对话。一种健康的生命教育,总是与一种开放的心灵相伴随,如同马丁·布伯“关系哲学”中“我与你”一样的生活关系,真诚地把他人作为成就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工具。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本质绝不只是使学生背诵单词,理解语法。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对一门语言的掌握实现彼此的交流与理解。它说明,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理解和实现生命的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的效果,往往需要借助同他者的深入交流,这为交流者展示自己,悦纳他人提供了广阔的心灵空间,

四、活动的当下性为生命教育提供了确切的现实融入感

作为一种实践和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英语教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群众性,它要求参与者破除一切私人的成见,进入当下的情景活动之中。在这里,不仅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更有你对我,我对你的真诚回应。要想实现对话,都必须用心地参与,离开了交流的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交流的失败。因此,它提示参与者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融入交流的过程之中,融入交流的群体之中。而之所以很多人不能突破英语口语的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理解活动的当下性与现实性,迷恋于在头脑中构筑交流的情景,使得丧失了交流的本质。

总之,英语教学具有深刻的生命教育维度,只有发现并重视这些维度,才能使教学活动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林晓蔓:《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载《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第9期

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中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专家们的广泛关注,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也日益成为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1.中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现在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生命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显得太渺小,不值得敬畏。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因身体上稍有缺陷而苦恼万分,始终没办法走出心理困境,走到哪里都觉得大家在议论她,以致多次用小刀来割脉想轻生。我想,正是因为她没有受过良好的生命教育,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会如此轻率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2.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有的家长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种情况是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往往让父母心理严重失衡,以致苛求、斥责、打骂孩子。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其次,部分家庭不完善。不完全的、不良的家庭,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平时没有给他关爱,没有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在一起还不如不在一起的思想就慢慢地滋生。

3.生命教育课程缺失

目前,生命教育在很多地区没有作为独立课程实施,只是偶尔闪现在众多学科中。因此,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这对于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程改革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常言道“教书育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多维的,全方位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尤其是对生命的认识。从人的一生来看,中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最具可塑性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受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人生观的形成。每个学生都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极富弹性和张力,我们应该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成熟相应提前。可是,很多孩子过分依赖长辈的羽翼保护,好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风雨洗礼,他们的心理成熟严重滞后。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遑论珍惜,就像好逸恶劳之徒得到意外之财,只会随意挥霍。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之事。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着对生命的感受、情怀和创造力,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使得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也无可推卸地肩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三、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生命教育元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命教育所需素材从哪里来呢?答案就是——立足教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制,着重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成长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一些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选用素材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被他们理解、接受,从而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比如,七年级的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八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尊重、关爱。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国情、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教育主题是承担生活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由此可见,教材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素材。现成材料摆在眼前,我们又何必舍本逐末,另起炉灶?再者,利用课内材料进行生命教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起到一箭双雕之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独特的禀赋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精彩的。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模本,须知: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避短。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功能。按照哲学的表达就是“随顺人的禀赋”。马克思·范梅南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一旦被别人发现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最高明的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帮助、提醒,使受教育个体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让他们的身心真正和生活本身融为一体,从而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的禀赋。一旦他们发觉了自己生命的独特价值,就会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总之,我们要遵循和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着重引导广大学生感受生命的真谛,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心和精神,建构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生活态度,营造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人生境界。生活、工作中,我们自己也要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这样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做学生人生旅程中的那盏导航灯,将他们引向理想的彼岸。

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篇12

一、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生命都没了, 还何谈教育。所以, 对于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来说, 我们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 从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到个体生命的产生和消亡, 其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元素, 为生命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教师不太重视生命教育, 这必然影响到我们今天的学生, 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既不了解生命, 也不珍惜生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幸运的是把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完善人格的养成作为我们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 在生物课堂上学生对生命知识进行学习、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探究的时候, 要刻意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 将生命教育渗透生物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敬畏生命。 在“认识细胞的结构到细胞构成了生物体”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用心地渗透了生命的产生。笔者这样引出: 当你看到一位母亲怀胎十月, 在经历痛苦的煎熬和漫长等待的焦虑后, 随着“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 宣告一个新的小生命诞生时, 你是否会感叹生命的来之不易?出生之后, 我们的父母、家人不辞劳苦地照顾这个襁褓中弱小的生命, 怕他冷, 怕他热, 怕他饿, 怕他遇到危险……上学了, 怕他被人欺负、怕他出现意外、怕他不安全……因为,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只有一次。生命的不循环性、不可再生性告诉我们, 不仅我们的父母对年幼、年少的我们更加爱护, 我们自己也应该有爱心, 善待亲人, 善待他人, 善待周围的环境, 调控自己的行为, 做一个有责任感、敬畏生命的人。

2. 感受生命的力量。 在讲到“种子结构及萌发”时, 种子吸水膨胀的量有多大?”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堂生物课。干大豆吸水膨胀后, 能使玻璃瓶爆裂, 解剖学家还曾利用种子膨胀产生的力量, 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 即把人的颅骨一块块骨片完整地分离开来。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发现种子在石头、水泥缝中长成了植株, 有的学生说看见一颗玉米的种子把大块石头给顶出了缝来……笔者接着说:“是啊, 种子的力量的确很神奇, 能克服阻碍, 长成一棵植株。有的植株为了长得更高努力地向上攀爬, 如婉豆;有的植株根长得特别发达, 拼命地往深深的土壤里扎, 来吸收养分及水分, 如骆驼刺。它们都是在顽强地生存下去, 为得到生存的空间在不懈地努力。同学们, 你们想没想过, 其实人的生命也是很顽强的呢?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只要我们相信自己, 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 让自己大脑最发达的区域苏醒或被激活, 释放出生命的能力, 创造奇迹。”

上一篇:流转探讨论文下一篇:低电压大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