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2024-07-19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精选12篇)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1

1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目前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外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国内普遍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生命的价值,为学生能更好的珍惜生命提出理论讲解。在国外的研究区别于国内的研究,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为了预防暴力、自杀等多方面的教育。从安全教育方面来讲,其内涵和定义的范围会更加大,生命安全教育本身就属于安全类教育,安全教育包含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从字面意思也能看出有两重含义,第一是生命教育,第二是安全教育。学校是一个很特殊的机构,其安全教育也是非常独特的,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往往是交通安全、自然灾害、教育行为、饮食安全等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而对于生命教育往往被忽视,还有就是被混淆,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并非健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但是从理论加上实践方面来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就会发现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各有自己的责任。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1]。所以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赋予的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方面,如教育训练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性事故的生存能力[2]。但是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安全教育就已经被学生牢记,如何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这将是一项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2 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教育

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一直以来是以单纯的体质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新素质教育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健康第一”的准则,所以高校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主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为主,但是高校体育教育始终没有脱离“运动技能”,也没有完全回归到学校体育的本质上去。回首体育发展的历程,高校体育始终没有抛弃安全这个原则,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堂也发生了重大突变,但是始终没有抛弃的就是安全教育,高校体育课堂的安全教育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取得健康体魄的同时学会了怎么用安全的方法来更合理的锻炼,使得原本的素质教育更加全面的实现。

3 高校体育课堂生命教育的价值

3 . 1 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也指个人在德智美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两种含义的,第一种当把人作为生产力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第二种当把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来看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的发展。对于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从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生命教育不仅仅满足了个人的才能展现,而且还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需求。

3 . 2 生命自由发展的价值

何为生命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人的自由发展也是有好几个层次的,首先要做到主体的自由,主体自由就是指一个人客观的从一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接受或者改造事物,这个层面是最简单的一个层面,也是最低级的一个层面,其次就是社会自由,社会自由就是指个体能够正确的按照自己的所想去支配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受到别人的管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这个层面是中级的一个层面。最后就是个体的自由,个体自由是依据自己的内在本性去支配自己的干任何事情,这个层面对人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高的一个层面。人在接受生命教育的时候首先是被动的去接受,接下来是主动地去吸收,最后就是积极的去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自由发展的体现,其最后要获得的就是第三层次,就是个体的自由,从而获得人的全面发展。

3 . 3 生命的终身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终身发展是一个全过程,其中包括了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而生命教育本身的意愿就是对生命的终身发展负责,终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育的本身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终身教育,生命教育也是不例外的,生命的终身教育是一个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伴随着生命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包含着生命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个体不断的完善自我,生命的终生教育也是对自我完善的过程。

4 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 . 1 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重点就是放在了“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之上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才会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而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以人为本”,生命教育是教育人对生命的认识要加强,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们发展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说他们在思想理念上是契合的,这两种教育的存在才有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4 . 2 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对于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管理,高校是在体育部门设立了组织机构,同时各大高校对于安全教育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也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目的就是能全面的为学生服务,保证学生的人身生命安全。其次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包括了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医疗部门等等,综上研究发现其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共同点,这也是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4 . 3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高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体育课程目标逐渐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中教给学生很多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将生命教育能从侧面展示给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学生学会了躲避自然危害和交通事故等本领,同时在观看一些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视频后会对生命产生一种珍惜的本能,加强了对生命的认识,从而完成了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 . 4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改变也发生了本质改变,由原本的单纯的技术技能和体力的教育发展成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内容的教授的内容也偏向了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改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制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加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体育课程内容是加强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 结语

本文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和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教育以及高校体育课堂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最后对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作出分析主要包括: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2

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

泰前办事处文化路小学

韩冰

2010年5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较为真实的材料,展现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2、借助课件让学生了解减少安全事故的方法及步行外出的安全常识。

3、让学生充分认识讲安全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讲安全的好习惯。

4、理解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及安全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引入课题。

1、放车祸视频

学生自己谈感受

① 同桌互相说一说观看以后自己的感受。

(道路交通事故对社会、家庭的影响,自己的心情等)。②指名同学汇报自己的感受。

③小结:发生交通事故是个人、家庭、社会的一种巨大灾难。

2、出示课题: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板书)

(二)借助课件,学习新知。

1、提问:什么原因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呢?

(板书:交通事故)

2、出示交通事故案例和数据。

3、看后谈感受:

同学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小组交流。

①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多事故的原因。②小组汇报。

4、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小学生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

①学生自由交流谈体会。

②积极预防减少安全交通事故。请看专家给我们支招。

(三)知行导行,学习遵守交通规则。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

1、看完之后告诉我你的收获。

2、练习巩固做选择题。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珍惜生命,注意安全,将是我们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课,所以,我希望每位同学,从现在开始起,注意交通安全,从现在开始起,杜绝安全隐患,从现在开始起,牢记每一条交通法规并且永远遵守它,因为他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

板书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

遵守交通规则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

俄罗斯在1994年制定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交通事故伤害与攻击等知识,并形成应变所需要的能力。这门课程多由体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由于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内容很难由一个专门的专业或学科来承担,因而其任务只能由体育专业来承担。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繁多和复杂。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建设安全文化,发展安全科学”已成为社会向学校提出的艰巨任务。而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部门,特别是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方面责无旁贷。应该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目前对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有如下三点: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课程提供理论依据。积极推广和普及生命安全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及其内容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指人针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律。生命安全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健全其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从而让学生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使学生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而生命体育又寓于生命教育中,是中小学体育新课程中一个崭新的重要内容。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国有句老话,叫“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应当意识到在人的权益当中,“生存”权是第一位的。

据民政部统计近几年的数字显示,我国因自然灾害(主要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台风、洪涝、滑坡泥石流和冰雹等)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在自然灾害的防御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以及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对这方面的知识根本不了解。从已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来看,80%的以上的事故都是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

学生作为我国弱势群体之一,由于知识结构较简单,身体、生理都处于生长发育、成熟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危险分子的目标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最无力的群体。据电视、报刊新闻报导,2010年发生在小学、幼儿园的人为伤害惨剧,造成多个幼儿死亡。就拿汶川大地震来说遇难人数为69142人(官方公布),其中学生就有5335人。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所以学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点,因为学生是一个发展的群体,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主要对象,生命安全教育要作为一门课程固定下来,经历过生和死考验的国人应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才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而作为素质教育突破口的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生命安全教育是最应该为当今学生补上的必修课.并把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之中。

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生命安全教育必要性

(一)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决定的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些危险是瞬间产生的,而有些灾难事故是几十年、上百年才一遇。中国目前正面临新的安全事故高发期。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2004年春节北京密云灯展特大踩踏事故和吉林市百中商场特大火灾、2008年初的大雪和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玉树大地震等,另外还有就是2009年以来,发生在小学、幼儿园的惨案告诉我们,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有助于某些体育运动技能迁移于生命安全教育,提高课程的文化价值和实践效益。

(二)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趋势

近几年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生命安全教育完全符合这一原则。生命安全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应如何更好的使自己不受伤害,培养在危险的情况下求生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这种能力不只适用于一种情况,体育运动技能具有迁移性,通过学习这些求生技能,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生命安全教育应与体育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摒弃传统体育课中的主要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技能的弊端,变成师生互动的双向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主体性、自由选择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性,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是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新世纪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再仅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质较高的窄面层次的人才,而是指宽面的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应具备应有的生存技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因处理不当,激化矛盾而加重危害或造成本可避免损失的现象屡有发生,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缺少起码的生存技能和防范意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意外事故的研究和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而生命安全教育由于其安全特点使其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更能激发中、小学生一旦遇险,即使未能想出万能之策,也知道一些基本的应对办法,转危为安。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存技能训练,既有助于他们适应当前紧张的学习生活,也有助于他们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同时更有助于他们将来追求卓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而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是极为正确之举,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的教学效果的不足,而且也必将成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师范院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是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是在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从挖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因而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强迫性的,非被动的,因而也就能够很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领域里的目标。

由于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把常规体育运动中的各项动作融在生命安全教育中进行,而且生命安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应用动作技能是传统体育课中所没有的,其内容新颖,吸引力强,如奔跑、行走、躲闪、滚翻、解脱、防卫、自救(包扎、固定、呼救)、互救(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固定与搬运)、攀爬、跳跃、支撑、负重、游泳、定向、联络、找水等技能。为了完成教学活动学生事前必须主动学习并掌握这些生命安全教育必备的知识和运动技能,并积极思考、锻炼思维,这有助于实现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

(五)符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理念

新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能全面的反映时代的特征,全面地体现了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理念。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人文性原则,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能建立强烈的个人内在安全感,更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去制止一些灾难,保护自我。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学校体育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原则,其开展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为基础的,只有中小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利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以及取得良好的效果,打开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新颖、实用,它的兴起充分地反应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把它作为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课程是时代的需要,顺应了体教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也符合新世纪体教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它在师范院校的盛行体现了新一代体教学生对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师范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完全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特点,也是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必将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子朴.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构建[J].体育教学,2009,(12).

[2]秦毅妮.体育课程中应渗透生命安全教育[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09,(8).

[3]姚云.扎实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有感于桑枣中学师生在汶川地震中无一伤亡的奇迹[J].教育科学,2008,(4).

[4]李春芳.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 篇4

1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活动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确保生命安全, 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养成运动习惯, 同时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会更加重视生命安全问题, 提升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促进学生正确树立生命观。

2体育教育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预防以外事故, 更是一种对生命安全教育的促进。

2.1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 除了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 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能力, 尽量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同时, 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技能教学等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然而由于体育活动的竞技性较强, 通常都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 因此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运动损伤在体育课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是可行的。

2.2国内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不健全, 不完善, 发展滞后

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 导致实际操作存在较大难度。比如, 有一次对26名登山队员急救演习时发现大部分的人员对急救知识缺乏了解, 对于脊椎受到伤害的人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固定受伤部位, 缺乏最基本的紧急避险知识。由此可知,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面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完善高校体育生命安全课程目标体系

目前, 国内体育教学过程对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少, 并比较零散的分布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中, 对这些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仅是“安全的体育活动”“野外生存技能”等, 其余方面几乎没有涉及, 同时这些内容缺乏具体的目标, 系统性和实践性不强, 给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知识体系, 有思维、操作、组织等, 应急避免的训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高校学生的规律。因此, 完善高校体育生命安全课程目标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2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过程

高校体育教学要体现出生命价值,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技能, 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优良的品质, 以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1) 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展现生命的活力, 通过教学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播放相关类型的视频, 从视觉和听觉给学生恰当的引导, 提醒学生重视安全, 通过视频观摩,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还能提高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候的应变能力, 达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体育设施现状, 利用相关资源给学生进行防范和预演, 如火灾逃离、溺水急救等。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 首先, 要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游戏教学中,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其次, 教师可通过利用与安全防范有关的项目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灵敏能力和自我防守能力;最后, 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演练。教师可定期在体育教学实践课中安排安全演习, 在教师详细向学生讲解自我保护过程后通过演习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 在体育课的技能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促进学生在强身健体、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综合发展。 (3) 在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方面, 要选择贴近生活, 90后大学生比较感兴趣和喜爱的内容, 除了喜爱的球类、武术等, 还应将基本生存技能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 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部分户外运动, 如拓展训练、攀岩、游泳等项目, 最大限度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 让学生体会大自然, 并从中学习生存的技能。在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增强运动技能, 还能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在教学模式方面,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坚持“以生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可选择探究性教学模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3.3创设生命课堂情景

体育知识来源于生活, 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 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体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要分析学生的具体状况, 并以此为基础, 创意的开设与生命安全有关的情景, 情景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引导学生想得到、学得会。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时, 首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和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 并从体育情境中引出生命问题, 让学生对此情景进行分析判断, 以便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提高学生愿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4体育教师要学会用包容关注生命

对体育教学而言, 要摈弃“差生”与“优生”的理念, 避免对学生进行分类, 对同一项体育技能, 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练习时间, 然而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先天运动的差异, 不同学生对运动技能的领悟、理解与最终结果存在较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体育技术并没有绝对的规范, 要对学生进行“技评”意义不大。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关键是为生命发展服务, 基于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 关注生命, 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体育运动的美, 不可挖苦学生, 而要赞美和欣赏学生, 引导学生意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为健康制定处方。

3.5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运动环境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的管理状况、体育场地和基础设施等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体育教学的管理要“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允许学生个体的发展, 尽量做到“三自主”, 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学习的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对于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 要按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 考虑体育设施的整体布局、位置、采光、通风、颜色等, 整体的建设要符合90后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征, 良好的环境能诱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高校还可以与校外相关机构联合, 以便能弥补高校体育资源的不足。

4结语

总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不断提升, 高校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生命安全十分重要。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价值, 珍爱生命, 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提高生命质量。

摘要: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以身体学习为主的学科。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现行学科和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设置依据人的健康作为第一指导思想, 如果没有健康, 生命体质就会下降。文章首先阐述了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体育教育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以期能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安全,安全教育,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隋晓航.生命教育视野中的高校体育[J].西昌学院学报, 2009, 6 (2) :114-116.

[2]李清, 季建成, 邬燕红.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5) :61-65.

生命教育课教学计划 篇5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市教育局《关于在松原市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的通知》,以及前郭县教育局 “关于转发松原市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我校深刻认清生命的重要意义,把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民生工程、学校安全建设的基础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拓展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工作。我校首先成立了“重新中学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担任组长,负责德育的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我校政教主任及担任生命安全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组成。

我校通过召开传达松原市“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使教师明确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切实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增强了教师对生命教育课重要性的意识。并以此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学校教育保障机制。

为了切实有效果地组织好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认真组织生命教育活动,我校制定了如下计划:

1.上好生命教育课。任课教师可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游戏、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课堂生命教育课的效果。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知识。要求教师在学科 教学中挖掘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与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一起,有机整合,贯彻落实学科生命教育。

3.本学期在教师中结合我校特点,开展“关注生命情怀,彰显阳光课堂”的开放性听课教学活动,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引起生命教育的重视。

4.要落实好生命安全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生命安全学习实践活动。

5.组织好教学辅助活动。对于无法在课堂和其他学科中渗透的生命教育内容,我校将充分利用班会、墙报、板报、体育课等方式,尽其所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生命教育。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6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获取途径、急救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该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并而得出该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南京市小学生 体育与健康课程 生命安全教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小学、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汉江路小学、同仁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南京市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分析

1.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逃生技巧的关注情况。根据调查,显示了被调查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与逃生技巧的关注情况。64.1%的学生选择了平时关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说明学生渴望学习和掌握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在校期間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情况的调查:有44.3%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生命安全教育,但不是经常性、固定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有48.1%的学生却认为他们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有关生命教育知识和逃生的技能。因此,这就产生了学生渴望学习掌握安全知识、技能与学校教育力度不够之间的矛盾,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2.学生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途径。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学校相关课程”,占40.5%,而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获取安全知识的选择也分别占到了20.1%和22.5%。说明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学生通过个人行为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同时也说明学校教育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把已有的、零散的安全教育整合成为系统的、规范的体系。

3.学生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从对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灭火装备的调查,可以看出有45%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设置的灭火装备。对于如何从着火的宿舍逃生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回答“宿舍发生火灾,烟雾很大应该如何逃生”时,36.1%的学生选择“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爬出宿舍”,这是正确的做法。对于“如果身上着火,可以快速奔跑或用手拍打”这一做法的判断,居然有64.2%的学生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或灾害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自救逃生能力也比较差。

4.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形式。调查显示,学生在学校接受安全教育的形式有“培训讲座”,占29.3%,“观看教育录像”,占23.4%,“学校宣传画”,占27.6%,“实习演练”,仅占13.8%。我们可以分析出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讲授宣传为主,偏重于知识层面的教育,缺乏相应的实战演练。因此,各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教学形式单一的状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二)南京市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

1.学生较关注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但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来教授,更没有系统的学习结构和框架。

2.学生通过个人行为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同时也说明学校教育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或灾害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自救逃生能力比较差,对于急救知识和运动损伤现场处理等内容不能正确的掌握。

4.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形式主要以体育教师口授宣传为主,偏重于知识层面的教育,缺乏相应的实战演练,学生不能完全的体会出生命安全教育对于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缺乏实际操作性。

(三)南京市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要与社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2.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3.加强体育师资培训。4.充分灵活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设施。5.学校定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运动会。

三、结论

(一)学生较关注生命安全教育知识,但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

(二)学生通过个人行为获取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学校教育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或灾害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自救逃生能力比较差,对于急救知识和运动损伤现场处理等内容不能正确的掌握。

(四)学校安全教育教学形式主要以体育教师口授宣传为主,缺乏相应的实战演练,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性。

(五)之所以呈现以上特征,是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尹贻伟,杨善乾,李金霞.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J].教学探索.2010(06):52-53..

[2] 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的思考[J].体育教育.2010(15):112.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7

关键词:安全教育,高校体育,引进与实施

生命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最为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珍惜、重视自己的生命,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轻言放弃,轻生是一个人懦弱的表现,在社会上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安全教育应该是一项贯穿终生的教育,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要重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这是一个人认识、重视生命的教育手段,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这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很好地负责。

1 生命与体育学科

1.1生命的意义

当看到夹缝中茁壮生长的小树苗,我们会不禁深刻领会到了生命的顽强,砖墙的夹缝中土壤是十分稀少的,照射进去的阳光也只是大拇指甲盖的大小,每逢下雨时才会流进去几滴水珠,但在砖墙的夹缝中随处可以看见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那一片盎然的绿意,会让我们对生命心存尊重与感激。人的生命存在着两种意义:一是人们的自然的生命状况;另一种则指的是人们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前者包括人类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吃饭喝水、新陈代谢、生老病死,这是正常的生命轨迹与规律。而价值生命指的是人们学习工作对社会文明的推进,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的价值,这在人类死亡之后还能留存于世,可以说是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生命有三种存在形式,除了广为人知的自然生命,还有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两种形式。自然生命是指人类活着的一种状态,是人类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与保证;精神生命包含了人类的精神活动,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事情,会产生喜、怒、哀、乐种种情绪,是精神方面的一种生命的体现;社会生命则是指人类在与社会人士交流、发展、经营社会关系时的生存体现,是人类精神生命在社会生活中的拓展。总而言之,生命的存在是一个人能够进行社会活动、感受快乐与痛苦、创造社会价值的前提与保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极为珍贵的,它有着独有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并花费较大精力去珍惜与爱护。

1 . 2生命的存在与体育学科

有句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从人类诞生的几千年来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与进化。早期的人类靠打猎与果实采摘来维持生活,后来人们不断地优化、改善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活动,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指针就是这一优化历程中强有力的证明。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它有着独特的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保证了生命的精彩与充实,彰显了生存的意义。毫无疑问,体育可以锻炼人类的体魄,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充实人类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健康与体质,使自然生命得到保障,向着健康的方向前进。毛泽东同志就主张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充实、健康的生命,也就是只有保障了自然生命,他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才能得到完善与健全,自然生命是社会与精神生命的必要前提与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一个人若是想要拥有一个正常、充实的人生,体育锻炼必不可少。传统的只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高校教育的需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但注重学生身体的锻炼,更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提升,精神生命得到了改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需要几个同学结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所以体育学科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学生的社会生命得到了锻炼并更加积极地发展。体育这一学科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出发,使学生的生命能够正确、积极地发展,体育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加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一门极为重要并不可轻视的学科。

2 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

虽然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职工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深,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会认为体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价值不高,学生也往往是应付公事地来上课,所以体育的教学往往比较散漫,授课的效率不高。第二,体育是一项注重身体活动的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是十分大的,老师在一天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维持旺盛的精力。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身体的锻炼和各项竞技活动的进行,老师很难意识到学科术语、营养学、健康学、保健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颇多。第四,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每项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体育的教学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系列竞技活动的进行,女学生还好,性子一般较为温柔,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但男生的好胜心较强,他们会因为肢体的摩擦或一言不合便发生冲突,所以在竞技运动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关于安全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受伤的现象频发。第五,竞技运动过程中会因为剧烈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在这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惊慌失措,并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处理伤口,这是由于老师只一味带领学生做一些肤浅的准备活动,并不教育他们如何预防激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六,因为体育这一门课程一般不计入总成绩,对学生排名和领取奖学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只是应付公事一般去上课,在老师教授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态度散漫、举止轻慢,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3 高校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的引进与实施

3 . 1在高校体育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 . 2向学生教授安全实例,设立生命课堂情景

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安全教育知识未免太过枯燥乏味,这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并且很难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育老师在安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实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危险的严重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教导他们面临这种情景时的正确做法,保证他们弄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3 . 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

有些体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精力不能长久地保持,他们往往会提供给学生较长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没有老师的监督,学生间的冲突、激烈的体育运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松懈,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必须较强,能够正确地、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4 结语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8

生命安全是人类首先应关心的重要问题, 作为教育的首要前提, 在教育中, 不仅要保护生命安全, 还应回到生命本质, 积极探寻生命真谛, 这是教育的天职和追求。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最初即是为了生命健康和延续生命而形成的, 对中小学生而言, 年龄幼小、阅历不足, 安全意识淡薄, 自救能力较弱,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对生命构成威胁。因此, 针对体育教育中出现的不足, 应加以改进。

二、国内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 安全事件频发

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 通常为“家庭———途中———校园”的单调路线, 由于安全意识不足, 加上周围环境影响, 常常有安全事故发生。对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安全事故调查结果分析, 可将事故分为四大类: 灾难类事故, 如踩踏、交通、房屋倒塌、溺水身亡等, 占了47% ; 社会安全事故, 如校园伤害、打架斗殴、宿舍失火、自杀等, 占了44% ; 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暴雨等, 占了6% ; 其他事故占了3% 。其中, 交通和溺水占得比例最大, 分别为20% 、18% , 校园斗殴次之, 占了15. 7% 。

2. 自救能力较弱

自救能力是一个人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受多方面原因影响, 如家庭、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乏、周围环境复杂等, 中小学生的自救能力极其薄弱, 是引发生命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生自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未开展应急自救教育学校的比例高达73% , 而不能独自使用防火器材的学生要占近90% , 了解人工呼吸却不会具体操作的学生占了87. 5% , 熟知火灾中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的学生仅为26% 。

3. 生命安全教育落后

传统的教育多偏重知识的传授, 在生命安全方面比较被动消极, 相应的工作做的不到位, 许多中小学对生命安全都很重视, 如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 但大都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多是说教式传授的理论, 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也有学校会组织一些应急自救活动、消防演练等, 但随意性较大, 且没有完整系统的预案, 在实际遇到危险时, 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三、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意义重大, 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从生命学的角度看, 生命是在不断发展的, 人体机能需要依靠物理运动来维持延续, 而体育的起源就在于促进生命健康, 延续生命。针对之前体育教育地位较低的状况, 新课改对此做了调整, 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地位, 开始从不同学科探索体育教育的价值, 重新解读体育教育。首先, 在课程安排上, 应保证体育课应有的比例, 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直接目标; 其次, 应重视安全教育的普及, 除了具备治疗普通体育伤痛的能力, 还需注重如何调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 包括对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故, 如火灾、交通、地震等, 学生应尽量掌握相应的解决能力。

四、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1. 体育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极为关键, 为保证生命安全, 首先应在体育教育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 加强对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重视。以往的体育教育中, 体育课常作为学校的一种模式化训练, 较为单一,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多向发展, 而且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涉及不深。对此, 学校应回归体育本质, 探寻体育教育的实际意义,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 这既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也是体育功能深化趋势的体现。无论从哪种角度, 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应将“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作为体育的基本。

2. 组织管理机制

生命安全是教育的前提, 也是教育的追求。尤其是体育教育, 不但有其社会性, 还有显著的生命性。从国内中小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来看, 组织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缺陷, 如负责学生安全的机构, 有人认为该由保卫部负责, 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 而体育部门只是负责课程的教授及体育活动安全, 由于在认知上偏差较大, 增加了安全教育统筹管理的难度。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担当, 体育教育固然很是重要, 但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整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 包括体育、医疗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安全保卫等多个部门, 明确各自的分工, 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3. 体育课程目标

将“安全地展开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 显然已经不能符合当下要求。为此, 必须增加“生命安全”这一目标, 在不同的阶段, 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 并逐步实现。同时, 应开拓有关教材体系, 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5大新课程目标。对以往的被动式保护教育加以改进, 形成主动的、全面的生命安全教育机制。

4. 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是具体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平台, 尤为重要。新课改对过去的“唯成绩论”进行了改革, 为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课程的契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课程的内容多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本质上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因此, 在体育课上, 应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珍爱生命、应急自救、运动安全等内容与体育活动相契合, 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结束语

人的生命与体能、心理密切相连, 为保护生命安全, 可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实现。针对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对其仔细分析, 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进而更好地维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

摘要:国内的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体育教育的本质即是保护生命安全, 促进生命发展。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 应加强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契合度, 在重视生命存在的基础上,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在体育教育中, 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并从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做好契合工作。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鲁国斌, 蔡春苗.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3, 22 (19) :134-135.

[2]鲁国斌, 王迪.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7 (3) :121-124.

[3]王帆, 杨雪芹, 牟少华, 路丁.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11, 23 (4) :120-121.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9

1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的概念释义

1.1 课程及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课程被称为“一种学习和行动计划”,同时被视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经验的活动”,即在特定环境中帮助儿童通过在学校中的实际参与来达到自我实现。而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本文所阐述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则融合于学校体育课程之中,具有独立的环节和特点,但在课程视野中,所操作的内容与形式趋同于学校体育课程,同样是一种生活教育课程和一种认知与技能教育课程,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正规课堂教学课程,还包括校内活动课程、校内外训练、课余协会活动、校园体育节日文化、社会活动课程、社会文化体育服务、个人体验活动等。

1.2 课程模式及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一种具有典型性、简约表达的、有推广价值的课程范式,具有与某种教育条件相适应的模式主题、课程功能和课程结构设定,并构建恰当的支持系统和适用环境。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以“生命安全教育”为主题,以“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为核心,在学校体育领域和环境中发挥着常态化教育的功能,具有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与操作空间,为学生生命安全技能的学习和生命发展服务。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有其哲学和教育理论基础,并整合课程内容、实施、管理等相应的课程要素。

2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选择

2.1 课程观的选择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从人的发展角度,开展人的生命自我保护、应急避险、生活与生存安全的教育活动,在课程实施中兼有人的生命改造与人格重塑两方面的任务。无论生物性改造,还是人格化的安全技能学习,都需要多元智能的参与和活动过程的体验,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事件中构建新的生命安全观、新的安全技能与行为模式。为此,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过程”意义十分重要,以“过程课程观”作为实践指导,符合该课程的性质和意愿。

“过程课程观”是在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 E·Doll)等人“过程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杜威主张教育需要在经验的选择和积累基础上形成“能够丰满而有创造性生活的经验”。多尔则以“转变“为核心,强调课程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及对话。“过程课程观”注重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生活化与创生性特点,则与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理想愿景保持高度一致,通过生活过程达到一种教育的目地。

2.2 目标价值的选择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为课程实施服务,其实就是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该课程不仅需要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学生在生命、生存与生活方面思想素质与技能素质,还要着眼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发展。生命安全技能作为国民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学校教育阶段得到塑造和提高,与学校体育的其他教育内容衔接与整合,将会改变全体国民应急避险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模式,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与生活品质。

2.3 构建机制的选择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按照“系统理论”的思想,强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耦联关系”。“系统理论”指出,某一系统的结构及其要素关联决定着该系统功能与信息输出质量。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将按照相互联系的诸多“子模块”进行整合,将“子模块”的作用建立在统一的生命安全常态化教育的体系之中,以至于发挥管理、示范、参照、统整等功能。

3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的功能定位

3.1 常态管理功能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之所以形成一种模式,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时空序列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常态化的实施,在课程模式的结构上反映常态管理的意愿,需要诸多人力、体制的共同参与,引导该课程走向一种日常化的趋势。

3.2 示范参照功能

当前,我国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并未有充分建立,该课程模式的构成就是承担一种示范作用,让融合于学校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起到参照效应,为今后的普及和完善打下基础。

3.3 教育统整功能

虽然贯彻“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理念,需要从不同学科和领域进行挖掘资源,付诸实施,以学校体育为平台的生命安全教育也不能包揽一切要素,但构建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已经突破以往的教育形式,它是在学校层面统领全校学科、空间资源的基础上所构筑的一种课程模式,可大大提高该课程的实施效果。

4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的结构生成

4.1 模块构成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从“主题”目标出发,在不同的实施空间里完成“主题”任务,按照不同的模块将“主题”学习过程串联起来,形成该课程特有的模式。“主题”目标来自于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主题”任务则是完成“主题”目标的课程内容,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学习单元”。“主题”任务实施的不同空间与匹配条件形成课程模式的各个“模块”和“子模块”,并最终构成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

4.2 模块划分

4.2.1 教研模块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学校领导、教务部门、体育教研组等,需要共同探讨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办法(如下表)。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在学校领导和教务部门的带领下,教研组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统一组织和安排。学校应根据本校本地区情况,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总纲、主题纲要、年级纲要、学期纲要、学周纲要,形成整体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文件,并将该课程文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成为学校的统一任务。

4.2.2 校内教育模块

4.2.2.1 课堂环节教学子模块

课堂环节教学就是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环节或穿插、融合在其他环节中进行学习和训练。课堂环节教学子模块是校内教育模块的主体部分,其学习内容具有启发、引导和构建的作用,能够指导生命安全教育的多项课外活动(如下表)。

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环节教学”的课时计划、课时内容、课时教学方案等;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设置行为导向,突出生活意图,生成学习愿景。课堂环节教学将体现出开放性、过程性、拓展性、体验性,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不仅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2.2.2 课外教育子模块

生命安全教育的课外空间是实施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专家、专业人员,将日常教育内容加以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下表)。

日常早练:按照每周“主题”计划,每天早操或课前,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将应急避险技能等重点内容和操作难点进行操练。

每周一演:每周选取一个大课间时间,在值班教师的指令下,开展全校统一的应急避险活动,让学生熟悉逃生出口、逃生路线、逃生方法、避险方位等,锻炼学生相互协调配合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集体关爱的情感。

课外自练:学校开辟课外自练平台,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应急避险的各项技能、体能素质,巩固和拓展生命安全技能。

宣传教育:学校通过宣传栏、学习园地、广播、网络、标语等,宣传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节日活动,传播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形成热爱生命、积极生活的文化氛围。

安全讲座:学校以“主题”的形式,聘请校外专家或专业人员,定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全员讲座,深入细致地讲解某一方面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策略。

师生演讨:利用课外时间,体育教师、班主任、心理咨询人员等深入学生中间,师生共同演绎、讨论生命安全特别是应急避险方面的知识、经验、技能,着重解决学生的疑惑和困难。

4.2.3 校外教育模块

校外教育模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直观感受,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启发和锻炼。学校应与校外社区、行政部门、安全救护部门等建立合作与联系,经常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校外自然灾害、事故等实体环境;在安全救护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参加校外应急避险等紧急情况的演练;组织学生与周边社区群众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如下表)。

4.3 整体模式的模块组合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的模块组合将遵循渐进性、关联性、开放性和过程性几个原则。在同一“主题”的背景下,各年级或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呈现出阶梯式的水平趋向,生命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内容标准层级化划分保持一致,遵循渐进的认知心理顺序。在各个模块课程内容方面,以“主题领域”作为学习范围,不同模块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整体的课程系统。该课程模式除了课堂环节教学以外,还注重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和校外资源,体现出课内外一体、校内外一体的课程样态。在各个模块课程实施方面,“互动式”教学过程和“体验式”学习过程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其“过程性”的课程观也体现于此。根据上述原则,由课堂环节教学模块、课外教育模块、校外教育模块组成了完整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如下图)。

需要指出的是,在课程模式的构建中,应始终将学生的“技能学习”放在首位,特别是课堂环节教学模块应发挥“安全技能”正确、科学的教育功能,以此为出发点引领其他模块加以巩固和练习。在课外教育模块、校外教育模块中,则应反复创设情境,制造“生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探索,构建自己应急避险和安全技能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生命情感,进而拓展未来的个体发展。至此,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的价值也得以体现出来。

5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样态

5.1 课程模式的实践表达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在日常实践中或许会遇到各种困难,建立“校本观念”应是学校的实践原点。各地区学校的地理环境、师资条件、生命安全危险趋向等有所不同,但在校本观念的指导下,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和调整,能够达到该领域教育的目的。在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过程中,学校领导、行政部门需要达成共识,更需要从素质教育思想出发,通过行动引导、统整资源、树立责任、强化意志,使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得以常态化的持久实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安全地发展。

5.2 课程模式的实践超越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模式在实践中可以逐渐完善和超越,对不同的模块进行强化和改进。生命安全教育是在较为复杂的情境中实施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应是一个必要的选项;在课程模式运行中,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信息化”模型,同样是发展之计;再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各级学校,建立“安全技能教育基地”,开展师资的专业化技能培训,不失为未来生命安全教育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帆.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78-81.

[2]罗平.“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1:65-66.

[3]程冰.对建立人化—整合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3:62-65.

[4]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36-237.

[5]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2:27-31.

[6]纪国和.关于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

[7]杨国宽.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12:7-9.

[8]许锋华.过程课程观的实践诉求[J].教育导刊,2008,3:7-9.

[9]罗梦龙.后现代课程观下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0,3:103-104.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10

1 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的安全是从事体育最初的要求。从最初的防御自然灾害保全生命到现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人们对于体育运动所包含的最初诉求, 仍然是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

1.1 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教授学生运动锻炼, 塑造学生强健体魄, 进而保持生命安全, 提升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体育知识、养成运动习惯, 使其更好更深刻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和重视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正确树立生命观, 长期且高效的为祖国做贡献。

1.2 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从生命的视角出发, 联系实际, 当前体育安全教育的现状中, 存在轻视岗位体能、欠缺安全意识及忽视精神安全教育引导等问题。

首先, 轻视岗位体能就是在工作期间, 无法承受不同阶段产生问题所带来的压力, 从而导致无法在工作时间中保持精力的充沛和高度的工作效率。例如:生活情感中的压力, 导致工作中体能欠缺, 无法使学生在短暂的教学期间更多的受益。

其次, 职业安全意识的欠缺, 使工作期间出现的危险事故不能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防范方式, 增加危险性, 致使事态恶化。例如:体育教学活动之前的热身活动, 教师不重视如何帮助学生使其有效预防剧烈运动的损害, 只做些肤浅简单的活动, 很少教导学生如何采取紧急事故防御措施。

最后, 精神层面安全引导的缺失。体育是高校教学中的基础必修学科, 在学生个人生命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 重视学生的心理抗压受挫能力。例如:优、差等生的区别使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内心受到极大挫败感, 出现自暴自弃、极度自卑, 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重则导致学生的自杀轻生。

2 高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从生命角度, 提出一下几点高校体育教学的路径, 以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

2.1 结合运动内容, 增强安全教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 需要将具体的运动内容贯穿其安全教育的始终。第一, 发展学生自我保护技能。例如:武术、跆拳道等教学活动中, 在教授学生基础套路动作的同时, 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防御和防卫;球类竞技教学活动中, 在教授其基础动作、技术的同时, 指导学生学习身体对抗技巧及自我保护能力;田径等剧烈教学活动中, 在教授其科学合理的运动加速技巧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动作躲避突来危险的发生。第二, 丰富运动的项目。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引入课堂中, 让学生在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的同时, 提高应对日常生活危险的能力。第三, 运用多种运动方式提升自我安全意识。

2.2 结合体育安全实例, 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枯燥乏味的安全教育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不免过于单调, 脱离实际生活,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对安全意识的重视。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 采用安全实例, 让学生了解危险的迫切性和严重性, 教导其应对危险的正确方法。

2.3 保证教师的专业性, 重视教学质量, 推动生命安全教育发展

在繁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有些教师精力难以长久保持充沛, 在提供学生大量自由活动的同时, 潜在危险性较大。学生间的一会冲突及其他激烈的运动, 稍有不慎, 就会对学生的身体及生命造成威胁。保证教师专业性和教学质量, 保证教师能够强有力地引导学生, 管理学生, 增强其安全意识, 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2.4 结合职业规划, 重视精神安全意识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 当今社会中, 职业规划及职业体能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运动安全训练, 引导学生明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在体育本身发挥体验性特质, 让学生重新看待失败, 增强抗压意识, 增强心理安全意识。

2.5 开展休闲体育活动,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学生个体在锻炼运动的过程中, 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实现生命价值, 从而推动生命发展。冲破传统体育观, 树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 培养基本活动能力, 使学生不仅能自我健身, 更能服务于社会。高校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体育意识, 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有力平台。首先, 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课时, 使学生掌握技术理论, 激发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其次, 举行休闲体育活动竞技比赛, 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魅力, 更多的了解体育竞赛, 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提升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这些知识技能, 为学生走出社会, 在忙碌生活之余, 提升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3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人一生之重, 安全教育也贯穿始终。厌世轻生不仅是对自己生命亵渎, 更对社会造成了消极恶劣的影响。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基于在生命任何阶段中对生命安全教育学习的重视, 生命安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 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它们的结合, 不仅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大趋势, 更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提升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能力。

高校的体育教学基于生命的安全技能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不仅尊重学生生命, 保证学生安全, 还使应急避险作为一项安全技能在体育课中得到训练, 紧急时刻保护自身安全。提升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同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重视生命教育,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提高健康水平, 适应社会改革变迁。高校体育生命安全价值的实现依托于体育安全的课程教育。为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根据因材施教, 强化学生心理抗压抗挫折素质。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影响。

4 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推进发展, 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眷恋不断升华。当代社会中, 高校学生的生命安全关乎祖国未来, 社会稳定, 其中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结合生命安全教育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生命价值、更加珍爱生命, 高校体育作为一项教学活动, 应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论, 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强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如何在危险中保证自身安全以及维护他人生命安全, 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抵抗压力。高校体育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科学体育知识的重要阶段, 完善体育安全教育的新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不仅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改革的趋势, 更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锻炼习惯及昂扬的生活态度, 在维护学生生命质量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笑昆, 陶成.高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 (2) :68-71.

[2]王帆, 杨雪芹, 牟少华, 等.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 2012 (1) :84-87.

初中体育实施生命教育探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  生命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19-01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还是一种教育理念。生命教育将学生作为有情感、有生命、有发展、有主体意识的对象来看待。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生命教育尊重人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能逐渐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其次,初中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能体现教育的博大内涵,促使学生生命得到全面发展。最后,生命教育能升华学生的精神生活,旨在追求教育的艺术性,使得生命因受到教育而愈发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不断深刻。因此,生命教育充分表达了教育对生命的人文性关怀,重视教育中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初中体育生命教育也能唤醒教师的教育自觉,促使教师对自身以及学生的生命价值产生较为崇高的追求,从而拓宽初中体育教学的宽度和广度。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以体育教材为基础,提炼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若想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学会挖掘体育教材内容。虽然目前的体育教材并没有直接的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但仔细研读的话,会发现很多内容都是和生命教育相关的。比如,在高科技和奥林匹克运动介绍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运动员的优秀成绩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我国有很多值得尊敬的奥运冠军,如邓亚萍、王军霞等,他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持之以恒的意志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运动员们不断奋斗的精神,能让学会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并巧妙引导,唤醒学生对生命本真的认识。

(二)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生命教育,提升生命质量

人的生命质量,主要是指生存质量、发展质量和劳动质量。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实施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1.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保护。

体育运动中,往往会出现学生身体受到伤害的事情。所以,在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在强调体育技能和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所学内容帮助和保护方法的学习、感悟和体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篮球训练进行接传时,应重视接球时自我保护的训练,提醒学生不能使用手指僵硬的接球,防止骨折。接球过程中,五指应该自然分开,在与球接触到时,双臂应自然弯曲进行缓冲。

2.应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

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很多初中生缺乏锻炼,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坚韧性、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项目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例如球类运动作为一种团体合作的活动,对于学生纪律性、进取心、勇敢拼搏精神以及团体合作精神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低杠、单杠和游泳等活动,技术难度高、危险性较大,能够培养学生果断顽强、灵活应变的意志品质。而队列训练则能培养学生的坚韧性、目的性和纪律性。所以,教师应合理选择体育项目,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应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特点深入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体育学习是学生互相互动的重要场合,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表达、合作和处事,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促使他们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满活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提升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性。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关怀,从而增加体育学习的效果。

(三)通过体验式体育活动的组织,来实施生命教育

体验式体育活动是初中体育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主题。

如可以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组织这样一次主题班会:去交通局参观交通教育展览。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交通事故。这些事故或让人怜悯叹息或惨不忍睹,对学生的心灵有较大的撞击,在参观过程中,他们会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珍爱生命。再例如,针对初一的学生,可以组织“红丝带飘扬”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远离艾滋病、远离毒品”的横幅上签名并宣誓,在系列活动中让他们意识到艾滋病和毒品的危害,从而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进行自我保护,促使自己的生命更有光彩和活力。这一系列的体验式体育活动,能充分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结语

现代教育中,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探索精神世界的关键途

体育课生命安全教育 篇1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海南省部分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从中国知网、教育部、省教育厅及其它新闻门户网站等,搜集与整理相关文献、文件、新闻报道50于篇。

(2)实地考察法,深入海口市郊、文昌、琼海、五指山等市(县)部分农村中小学,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开展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

(3)分析与综合研究法,将获取资料和现场考察情况进行分析与综合,从学校体育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课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海南省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其归因

据省教育厅透露,溺水、车祸、雷击是危害我省青少年的主要“杀手”,其中以溺水死亡占绝大比例,从年龄段来看,溺亡的多是小学4至6年级和初中的学生[2]。由于我省四周环海,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长夏无冬,岛上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游泳成了消暑的最好方式。但处于农村地区河流水源,安全设施薄弱,管理疏忽,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容易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因此,在此阶段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由于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学校过于偏向认知教育,造成了长期以来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甚至在一些偏远农村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使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自救能力非常有限,遭受了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我省农村中小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归结原因如下:

2.1.1 生命安全教育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2007年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要求学校在学科教学和实践课程中要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2008年后海南省教育厅每年都以各种主题开展“学校安全教育月”活动,提出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学生安全保护体系,校园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约谈制等措施。

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点地处偏远,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缺乏,很多学校把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升学率上,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加之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平时也难以衡量,导致生命安全教育被表面化和边缘化,于是在各项制度、措施落实上大打折扣。

2.1.2 生命安全教育方法单一,效果差

当前海南省农村许多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的教材,有的即便有安全教育读本,也只是发给学生阅读,未曾开课。学校平时分散的生命安全教育,一般通过口头说教、黑板报提醒等“嘱咐”和“告诫”的方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久而久之,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影响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质量。

2.1.3 教师生命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相关知识匮乏

目前,在海南省农村中小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主要由班主任担任,由于升学压力大,班主任把时间花在教学工作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少花时间去学习生命安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更无法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2.1.4 家庭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不重视、不配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或者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出现。这些儿童不但缺乏家庭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更是缺少安全监护。因此,火灾、溺水、触电、中毒、交通事故等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家庭不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跟踪管理造成的。

2 . 2 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学生能掌握面对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目的是保护生命,促进健康成长。而体育教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可见,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体育教育的前提条件,体育教育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基础和手段,二者高度辩证统一。

2.2.1 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更具有优越性

和其他的学科相比,体育与健康课有其独特的特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灵活,这些都更符合生命安全教育的特点;(2)体育与健康课程贯穿整个学生生涯,为生命安全教育的系统化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体育竞赛中的一些竞赛规则对学生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2.2《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 平 台

《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规定,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及提高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把学龄阶段分为几个水平等级,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如对水平五学生提出了“掌握运动创伤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的学习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中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2.3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和教学理念的升华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育人功能,课程内容从“突出竞技技术,忽视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和健康价值”的旧体系转为“增加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强调实用化、生活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增强可参与性和可授性”新教学内容体系[3]。让学生理解了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技能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模拟练习的体验,才能提高他们的生命安全意识,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健康生命的保障。

2 . 3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

面对学校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著名学者毛振明教授曾指出:“我们现在的学生对自己身体保护和救护的知识己经贫瘠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鉴于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下面笔者基于学校体育的视觉,提出了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构建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对策。

2.3.1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目标定位

当前我们在研究体育教育功能时,往往忽视了体育的本源——人的自然化,没有将应急、避险等生命安全教育功能贯彻进去,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现有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基础上,平等的构建一个生命安全领域的目标,在各学习阶段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使之分层次、有计划的纳入体育教育过程中,将体育教育的功能加以完善和深化。

2.3.2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开发

《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虽然规定了教学目标,但是并没有强制的规定教学内容,只是强调“以目标统领内容”这就给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创编生命安全教育的教材、选择新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可以根据海南农村多发的溺水、交通等主要事故针对性编写教材在各学龄阶段加以实施,使生命安全教育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现有规定中,只对运动安全类进行了描述,显然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是狭隘的,应该拓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增加为身体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社会安全教育三类,具体如图1。

2.3.3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实施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如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从实际出发,去创设一些与生命、生活相关的情景,这些情景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接受,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好的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2.3.4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曾提出:“基于教育的生命机制,评价要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4]。所以,我们应该把评价主体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老师应该发挥辅助和引领的作用。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要求人们掌握一定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生命安全教育也应成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改变传统“嘱咐式”“告诫式”的教育方式,“一阵风”的教育模式,构建以体育教育为手段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是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现实契合的成功标志,更是实现农村中小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化”“常态化”的重要保证。

摘要: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对海南省农村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其归因进行分析,试图从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角度,探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课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构建农村中小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常态化”教育,以发挥学校体育的独特功效。

上一篇:ERP模式企业财务管理下一篇:微积分基本定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