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区教育

2024-07-25

体育社区教育(共12篇)

体育社区教育 篇1

摘要:由于教育体制的持续改革, 学校也逐渐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给予重视, 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 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文章通过对体育教育评价与体育教育改革的阐述, 分析了我国目前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评价,体育教育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并没有对体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对学生的体制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看法

(一) 建立合理的评价观

运动作为人的天性, 应当尤为引起青少年的喜爱, 可是由于年龄的增长, 学生越发对体育课感到厌烦。而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评价方式, 让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在进步或者在锻炼中获得的成效。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有所影响。所以, 创建合理的评价观, 通过将单一的评价观转变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评价, 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发展, 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二) 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不同评价形式

素质教育的提出令体育教育更为繁琐, 其具有较多人文因素, 不只是发展身体、加强体质, 还要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顺应社会能力等。而这些人文因素并不容易被量化, 因此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并不科学。而对于使用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评定, 只会对应试教育更为误导, 因此一定要使用过程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形式, 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 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和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属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者, 只有亲自体会的内容, 才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比如爱好、情感、毅力等。只有透过自评才可以获取真正的材料, 这在较大程度上, 也建立了学生指导自身制度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提升本身素质的能力, 对于终身体育的构成和贯彻更为有利。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还需要进行他评, 也就是综合老师的考核内容, 依照评价准则对学生的健康与否进行评价。

因为教和学是双向的活动, 定期有学生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展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提升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工作, 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

二、体育教育评价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

(一) 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摆在首位

这是由于当前人们越发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 而健康素质包含的范围较广, 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这些均是学生在成长阶段一定要掌握的, 只有在学生学习的阶段,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打造, 才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而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而言, 则是给学生打下良好身体基础的方式, 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体育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也为学生美好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成为加快教育改革的前提。

(二) 将社会评价体系当做评价学生健康素质的表现

当前, 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 对学生近期状态的评价分析, 探讨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 为综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学生的健康素质进行评判, 这样的形式主要处在教育评价的中期和远期。可是, 对于体育教育评价还具有一些问题, 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 就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进而令学校的体育课失去意义。在调查评价过程中, 因为需要考量的因素较多, 并且统计方面也较难做到统一, 这些问题始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这些并非无法解决, 只是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了解, 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欠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调查体系。所以, 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应当从这方面着手。

(三) 加强对学生不同体育实践能力的评价

目前学生的体育达标程度依旧是评定学校体育课以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根据。这些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体现体育教育质量, 至今还说法不一。在执行学校体育课程评价里, 关键问题并非是要透过改革单一的体育考试制度来权衡学生素质, 而是还需要科学测定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乃至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 一定要转变当前由于不同因素影响而必须执行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 并且要将重点摆在评价学校是否对学生健康素质进行了培养方面。

三、结束语

体育教育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 其具有本身的规律及特征。所以, 创建现代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一定要综合学校体育改革, 从整体上审视当前体育教育体系, 不论是制度方面还是结构方面都要仔细分析, 完成体育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体育教育逐渐具有了产业的品质, 所以, 应当通过市场的视觉来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脱离了社会与市场, 学校的体育教育只能称为空谈, 变成单一的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杜健康.“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09-110.

[2]梁斌, 文建生.高校体育教改现状及发展方向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87-90.

体育社区教育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从出生到25岁是人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对青少年来说也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他们是从事体育活动是最有条件、最集中、最有时间保障的群体,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进行的,上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且在实践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保障。从终身体育角度看,高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002,(2)。

体育社区教育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深化认识;自主锻炼

大學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生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教育这个概念是最近一段时间才被提出的,在结合大学体育教育模式、融合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深化推动了大学体育教育效率的提升。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本文对大学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大学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深化对终身体育教育的认识

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坚持终身体育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化体育教师和学生对终身体育教育的认识。大学体育教育相对来说已经比较自由,学生不用为了考试而选择一些自己不喜欢的项目进行锻炼。正因如此,很多学生在接受大学体育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参与的热情。很多学生都会寻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拒绝参加大学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对此现象也多是睁只眼闭只眼,并不严加管理。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是非常有害的。而想要改变大学体育教育的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大学体育教师和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知,让体育教师和学生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学生才能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后获得更好的发展。而终身体育教育正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为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深化师生对终身体育教育的认识,必须从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方面做出努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综合素质,加大对终身体育教学的研究,对大学体育教育实行科学管理。

二、树立自我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终身体育锻炼,最终依靠的还是人的自我意识。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一项活动的意义,才能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因此,让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最关键的就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让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具有科学的态度,养成自己的锻炼习惯,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规划地始终坚持锻炼。而想要养成自我体育意识,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让学生自觉地把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融入自我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并把自我锻炼身体的意识一直坚持下去;其次,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每天坚持锻炼一次。明确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身体器官各部位的功能;最后对自己的终身体育锻炼做好规划,逐渐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三、加强体育技能培养,树立终身体育观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表现就是体育教师对教授的内容和选择的方法有所调整。体育教师要更加注意对学生终身体育技能的培养,让他们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他们掌握几种比较顺手并符合他们的日常喜好、能让他们一辈子坚持的体育项目。培养他们终身热爱体育活动的习惯,形成准确的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审美观,提升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最好时期,也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终身的体育锻炼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的年龄段适合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是到了大学时期,学生的身体结构基本接近成年。因此,此时选择的体育项目已经适合学生终身坚持。所以,在大学体育锻炼过程中,选择一两项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坚持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至少坚持一个小时,自觉养成锻炼的习惯,使身体的各项技能都能不断提升,体验到身体锻炼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这样,学生会更加乐于参与锻炼,从心理上喜欢体育锻炼。

总之,大学体育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明确终身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深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认知,完善和调整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要学生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以实现体育教育变革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协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热情,强化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苏树斌.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J].山西体育科技,2006(01).

体育社区教育 篇4

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重要的是学生在业余时间也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才能从真正上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终身体育教育的概述

终身体育就是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独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进行独立组织体育比赛或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得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在业余时间也有着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使得这种体育意识贯穿于其一生。

同时,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方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内容中, 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大学终身体育教育现状

2.1、成就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课程设置越来越多样化,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求,如设置了常见的羽毛球、篮球、长跑、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同时,增加了诸如健美操、武术、网球等体育项目。而且在班级设置方面设置了专门的兴趣小组让有着相同兴趣的学生在一起锻炼,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大学积极鼓励学生自创体育爱好社团,如跆拳道社团、滑板社团、街舞社团等,通过社团进一步提示了学生业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技能。

2.2、存在的不足

尽管在终身体育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第一,终身体育意识有待加强。从教师方面看,很多体育教师只是进行了相关的体育技巧教学, 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并没有养成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对于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体育课只是走过场而已,缺乏重视程度。

第二,在体育设施方面,部分学校由于资金问题,在体育设施及配备方面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教学需求,很多体育课程很难展开,使得终身体育思想仅仅是纸上谈兵。

第三,考核制度缺乏。受到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体育课的考核仅仅是走过场而已,体育技巧及专业知识考核力度较差,这些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体育教育游离于整改教育要求之外,同时加大了对体育锻炼的轻视程度,使得终身体育思想难有生存之机。

3、终身体育教育对策

3.1、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性地位只有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才可能在实践当中加强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身体状况达到最佳。 为了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锻炼,可以自由选择锻炼项目,以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可以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加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3.2、有效应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不但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而且要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如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比赛、足球俱乐部篮球协会等。 在有效应用这些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引起了学生的锻炼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有利于学生体质的提高。

3.3、大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意识到体育文化氛围在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得以保障。 当前,很多学生在大学中需要面对很多压力,自己认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况且本身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自身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有效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秀的体育文化环境。

摘要:在大学教育中体育教育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学体育教育中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国民体育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终身体育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施终身体育教育。

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论文 篇5

要将职高学校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这样丰富社区体育资源。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师和技术人员向社区输送,去培养和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弥补了社区体育的教练不足问题。也职高体育组织机构服务于社区体育,以便逐步构建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要鼓励职高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活力,也为职高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也能够为职高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2.2加强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组织机构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应建立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制定发展方案,职高学校和社区选派代表负责进行资源共享的合作事宜,使双方的互动合作更加紧密和有更多的收获。

2.3社区体育为职高学校的.体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可以动员社区内企业单位进行捐助,改善职高学校的体育设施,促进职高体育得到社会支持发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推广和宣传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如舞龙、跳竹竿等。这样能够丰富职高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职高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优化了职高体育教学内容。

3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两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定位的方向不同,其体育功能和结构内容也不同,这样造成对两者互动的体育功能研究不足,使得两者互动操作出现盲目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发展。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实践与理论上的脱节。另一方面,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紧密合作,缺乏社会公益性支持。

3.2建立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原则

为了能够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互动良好发展,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原则。一方面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原则,只有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作为参与的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另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原则是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合作的核心,双方的合作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互动促进。提高合作能更好地推广体育文化和终身体育的理念,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都能够享受资源,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

4结论

将“快乐体育”带入小学体育教育 篇6

关键词:

快乐体育,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游戏,情景教学。

一、前言

快乐体育,是迎合现行教育方针和现代教学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中的“乐”,不仅指学生乐学,也包括教师乐教。以兴趣为原动力,通过内容、形式、教学互动等因素的配合,来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最理想的效果。

二、“快乐体育”的重要意义

快乐体育,是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运动的自觉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为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小学生打好强健的身体基础,并同时磨练和建立他们坚韧、自信、乐观的性格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运动观,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应深入探索“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利用各种“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在有效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将“快乐体育”带入小学体育教育。

三、“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下面四个方面:

1、以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精神

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方法。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快乐体育”能够促进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同时强调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带动,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由于这个和谐愉快的师生互动,促使教学取得更加好的效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

4、提高运动技能

在快乐体育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下,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趣味性教学,能够使枯燥的运动训练变得愉快有意思,通过体育游戏、情景教学的教学手段,能够消除学生对于纯粹的运动竞技的压力感,使学生在更加宽松的氛围下取得更好的学习和训练效果。因此,快乐体育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四、“快乐体育”的具体实现方法

体育游戏是快乐体育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游戏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为目的的一种游戏方法,它既有游戏的特点,又有体育的特征。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主要有:1.体育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育游戏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的健康。3.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智力的发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气氛,以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快乐体育的另一个主要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1.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情境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3.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将快乐体育带入到体育教学中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课的类型、学生的能力、教学的条件以及教材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此,“快乐体育”的教学亦不可能仅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均要具备下述几个特点:(1)愉快宽松的育人环境;(2)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3)按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水平针对性教学;(4)教学组织打破强制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

1. 以针对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选择体育游戏时,首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学任务紧密结合的同时,要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另外,还要考虑游戏的目的和任务能否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从发展素质的体育游戏中提高体育兴趣

教师要不断增强用游戏来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合理巧妙地设计体育游戏,使学生在整个体育课程的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对身体素质和思维、美育的综合锻炼。

3. 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是快乐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快乐体育课程设计的时候,除了要积极利用体育游戏、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声像工具、多媒体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丰富的形式,来营造更加情景逼真和吸引人的课堂情景,既要能够把握教学主旨和课堂教学目标,又要形象生动的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情景等教学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

六、总结

将快乐体育引入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体育教师不仅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还要注重新内容和新形势的创新探索和科学实践。体育运动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靠老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希望体育教师能够真正把握“快乐体育”的本质与内涵,发掘设计出更多、更丰富的“快乐体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将更多的快乐带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李长红,如何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宁夏教育,2011.01,50

[2] 李小娟,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科教文汇,2010.02,166

[3] 赵建刚,巧用体育游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学阁刊,2011.02,129

[4] 王爱兵,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及应用,读与写杂志,2010.07,171

体育社区教育 篇7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中教育,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教学融合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一方面紧密结合世界高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另一方面也保持与我国高中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相贴合;同时还兼顾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衔接, 改变了多年来必修课程的固化模式, 从整体上改善了国家对课程集中管理的状况, 为以后体育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2007年, 为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 故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作为1名中学的体育教师, 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发展阳光体育运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使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下文针对这一新理念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作出阐述。

1 阳光体育教育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1) 鼓励引导政策不全。据教育部门2007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导文件, 其中明确指出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必须有其领导机构。然而, 现实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按此规定组建相应组织机构, 自然也就缺少相应的指引和鼓励政策, 从而造成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于法无据、无章可循”, 严重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效果。再结合现实中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仍有很多学校及学生对“阳光体育”知之甚少, 由此足以可见当地相关部门在政策执行方面存在较多缺漏。

(2)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普遍来看, 当前仍有部分学习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配备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使得现有体育教师工作量繁重, 有的学校甚至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讲授体育课程, 其结果可想而知, 且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此外, 体育教师获得参加培训的机会也普遍较少, 不仅有碍于教师对当前体育教学新思路和新发展的适时掌握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序开展。

(3) 体育教育设备老化。在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部分学校受资金的影响, 并没有按照政策指引加大对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的投入, 造成很多体育设备老化,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 部分教育观念陈旧。传统教学观念等陋习, 在部分体育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 导致其无法跟进时代发展与教学革新的步伐, 体育教学仍然是内容单一、方法陈旧, 教师课上没有激情, 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自然缺乏对体育运动的自觉性, 由此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

(5) 缺乏组织架构体系。前文已述, 部分学习对开展阳光体育教育部门提出的政策规定无动于衷, 即造成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体系缺失, 即便有的学校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 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 部分仅是走走过场, 为应付上级的检查, 组织机构形同虚设。也正因为此, 阳光体育的开展情况缺乏专门组织机构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由此活动的开展“陷入”恶性循环。

2 阳光体育教育对高中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不只是对体育技能的传授, 要兼顾培养学生自主锻炼, 体验运动乐趣, 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使其增强体质之余, 也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终身体育观”。阳光体育教育理念的推出, 对高中体育教育的裨益良多, 首先, 有效提高了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受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 部分学习对体育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 普遍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现象, 体育教师没有教案也没有教学计划, 随之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 不仅提高了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也引起了学生对自身运动水平和阳光形象的注重。其次, 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 课业负担极重, 故而无暇进行充分的体育锻炼。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上体育课会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 根本没有意识到疲劳和困倦的很大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引起。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极大地改善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再者, 符合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自2007年以来, “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并在全国推广, 其后得到迅速发展, 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纵深发展, 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在其中得到有效培养, 获益匪浅。

3 阳光体育教育与高中体育教育的融合路径

阳光体育与高中体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与融合, 是立足于学生思维、意识以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引导、对教学氛围的科学优化基础上, 其对教学过程学生内心与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满足了时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也为新时期体育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1) 落实政策的执行及其监督。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 如果未能事先作出应有的预防、加以重视, 将引发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甚至造成事故。因此, 为确保阳光体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顺利进行, 相关安全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即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注重政策执行监督和落实, 对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首先, 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采取有效政策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同时, 要建立学校体育安全责任制度, 确保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也保障在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及时追查具体责任人;其次, 要健全卫生保健制度, 督促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体育课的活动规则, 从根本上降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此外, 要完善场地设施建设, 张贴安全提示语。

(2) 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为保证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 首要确保师资力量的充足。学校方面可以从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入手,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的规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280, 但是达标的学校不多。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 在公开考试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为阳光体育运动夯实师资基础。同时, 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由于升学压力大, 很少学习有针对体育教师而展开的培训,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推行。对此,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组织体育教师进行课程进修, 或去其他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并有针对性地对本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确保阳光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加大体育教育的设施建设。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学校应加强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条件。对此,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 切实加大对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 禁止并严惩挪用资金行为, 务必执行专款专用原则, 同时, 亦要求在节假日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 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此外, 得益于国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不少生活社区都配备了健身场地, 安装了健身器材, 充分地利用这部分资源, 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在课外同样能够得到广泛推广。

(4) 提高体育教育的社会关注。体育教育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的原因之一, 在于师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文化课上, 对此, 推行阳光体育, 首应提高师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即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 要让体育教师和学生加深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会到运动锻炼不仅是为了强健身体, 更重要的是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 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同步讲授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和相关内涵, 丰富课堂内容, 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例如:将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和内涵结合教学大纲中“走、跑、跳、投”等运动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长跑、短跑等传统项目则可以采取接力赛、逆向接力赛等新方式开展, 从而实现阳光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5) 最优化阳光体育考评机制。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在体育教师评先评优方面、阳光体育指导方面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竞争评比促进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 建立阳光体育考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 对本地区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指导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评价的内容应主要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目标为其依据, 包含体育课教学、体育课外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运动舆论宣传及体育活动组织领导等五大方面的内容。此机制的构建, 能够为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估提供科学有效的反馈信息, 并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序开展。而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也都应当从思想上对其赋予足够的重视, 积极主动地参加身体锻炼。

4 结语

上文已对高中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理念的融合路径进行了多维度的论述, 但阳光体育在我国体育教育中仍处于初步适用阶段, 作为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要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切实促进体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必须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 实在、真切地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力等多方面收获了以往不曾有过或更为优秀的成果。而这一种进步, 不仅是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斩获, 还应包含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擢升。在阳光体育正能量的影响下, 教师应走出教学单一化模式, 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 形成制度, 认真组织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 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 积极创建快乐体育园地,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 在校园内全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合各种形式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姚灿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实施“阳光体育”中的优势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71, 73.

[2]舒川, 虞勇, 肖义慧.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 :177.

[3]陈琦.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105-111, 151-152.

[4]魏玉军.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阳光健康发展[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7 (00) :674-676.

[5]吴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101-102.

[6]黄丹彤, 刘晓星, 练情情.“阳光体育”能改变多少现状?[J].教师博览, 2007 (8) :14-15.

[7]李茹.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 :95-96, 99.

[8]薛志伟.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 :208-210.

体育社区教育 篇8

一、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 (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 , 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 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 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 在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 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 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如天津的天拖南地区体协等。到了70年代初, 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的中老年晨练活动, 后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80年代中期, 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广州等大城市出现了以街道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街道社区体协, 大单位牵头组织的一条街体协, 打破了待业隶属关系, 就地就近开展体育活动。这成为社区体育兴起的标志。进入90年代, 随着居民小区的大批兴建, 出现了住宅体协。1995年6月, 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号召全民锻炼身体。1997年4月, 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五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进入21世纪, 全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开展得更加轰轰烈烈, 社区体育活动进入高潮。

目前,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处于转型期和转轨期, 主要组织形式包括街道社区体协、社区俱乐部、晨晚练体育活动等, 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区体育成为居民主要的生活方式, 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群众体育锻炼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以其融洽的地域亲情、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组织形式、有效的健身效果和便捷的练习方法, 迅速发展起来。参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 已经成为社区居民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是国家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

社区体育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城市居民认识不足,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经费不足, 体育辅导站、固定活动场地、体育中心等活动点较少, 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满意程度非常低, 培训教师正规化程度较低, 缺少专业人才等。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处于起步的不成熟阶段, 与学校体育的融合不够。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 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 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 积极参与, 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均属于社会体育范畴,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 可以看作是群众体育的前奏曲。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 初步掌握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 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为今后能更好地发展群众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从两者的概念和功能上来看,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能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共同推进社会体育水平的良性发展。

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体育理应树立社会体育的观念, 积极投身其中, 帮助组织管理、指导和服务, 以满足社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

三、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的优势分析

1. 场地设施

学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器材与场地设施, 2008年, 黑龙江省30所高校拥有129个体育场馆。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可以看出, 22%分布在体育系统, 29.2%对外开放, 而65.6%集中在教育系统。这些场馆除满足教学、训练使用之外, 仍有潜力可供开发。

2. 体育人才

学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人才资源。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10年) 》数据, 到2010年,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在48万人以上, 加上高校体育教师, 师资有近百万人。学生们有充沛的体力与精力, 教师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和知识。

3. 技术方法

学校体育, 尤其是高校体育, 拥有丰富的体育项目、一流的运动技术、完善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科研成果, 具备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社区服务的能力。学校体育在指导健身锻炼的技术、方法方面具有服务社区体育的优势。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 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

要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必须以政府为主体, 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同时,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的制度、组织建设。由政府出面, 处于不同管理体系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二者方能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载体之一, 只有结合学校体育协同发展, 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学校体育要进一步发展, 也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建立社区和学校体育资源综合管理体系, 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体育资源要对社区开放, 应该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建立管理体系, 才能实现共赢。

第一, 学校的体育硬件资源相对丰富, 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在满足了本校的教学与训练任务后, 有很多时间还处于闲置状态, 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因此, 学校应该让这些体育资源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共享体育健身场馆器材。让社区居民走进学校, 进行体育消费, 不但缓解了社区体育资源紧张的社会现实, 而且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功能, 还推动了全民健身向前发展。

第二, 让学校相对丰富的体育人才走进社区。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应鼓励体育教师和体育特长学生来到社区组织、参加体育活动, 将专业的体育健身知识带到社区, 带动社区体育文化氛围, 推动社区体育发展。反之, 也可以将社区开展较好的民俗体育等项目由体育教师带进学校体育课堂。

2. 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和社会需求接轨

社会的实际体育需求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学校的体育内容要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与时俱进,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社会实际需求相关的内容, 紧密联系社会体育的发展实际。另外, 学校可以结合社区机构, 为学生建立体育服务的社区实践基地, 搭建参与社会体育的实践平台, 积极培养爱好和兴趣, 有意识地加强其对社区体育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与社会接触, 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基础。还可以与学校的体育俱乐部联系起来, 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形式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五、结论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走“双向参与”之路, 有一举两得之效。现代社区体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体育社会一体化的体育活动, 强调的是体育社会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 二者如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融于一体, 相辅而行。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 改变自我封闭的思维, 克服影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各种障碍, 进一步密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 做到资源共享, 全面协作互动, 对进一步深化社区体育的发展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郎格朗指出:“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 不重视学校体育, 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 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 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阶段的事, 那么体育教育就成了插曲。”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走共同发展的双向参与之路, 可达到一举两得之效。

体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使体育的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 是我们全体体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体育社区教育 篇9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发展,体育活动

1社区体育快速健康发展和完善社区体育组织至关重要

随着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与此同时, 人们必然要追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参与体育活动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必将伴随社会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增长。在新的条件下, 我们必须摆脱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束缚, 将大众体育纳入社区建设, 大力推进社区体育活动。这既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也是社区建设自身的需要。从体育的发展来看, 社区体育是大众体育的基础事业, 抓好社区体育就抓住了大众体育的关键。加快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美化社区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完善社区体育组织, 在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着重要的润滑剂作用。因此,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社区体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2 强化管理机制, 推进社区体育的服务功能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 社区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指导站 (点) 等社会体育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发展, 其中大部分在社区, 这都标志着社区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各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运动会、健身大会、健身节等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增进社区群众身心健康, 丰富群众生活内容、促进社区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 从总体上看,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社区体育发展很不平衡。社区体育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群众健身需求;社区体育组织不够完善;社区体育活动还需要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化;科学健身的知识还需要普及;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还有待于完善。

2.1 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 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 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它与体育有密切的关系。体育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社区成员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体育运动与健身、休闲娱乐的价值观发生了重要变化, 人们追求身体健康身心娱乐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目标。以休闲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顺应和调节社区成员的生活节奏,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行为, 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养成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良好习惯。进行体育活动, 可增进健康, 防止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通过社区体育活动还能满足人们的多种文化需求, 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 改变人们体育消费观念, 促进个人和家庭消费结构优化。社区各种体育活动, 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 调谐人的精神状态。所以, 体育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造就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提出了“体育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新概念, 使社区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体验人生的幸福完美。这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

2.2 社区体育服务管理

其主要职能是了解根据社区体育大众的需求, 设立、健全社区体育服务网络, 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服务, 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保证, 以提高社区体育居民对社区体育的满意度,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体育服务具有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等特点。

公益性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而以社会效益为主, 以满足于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为目标;群众性是群众的事情让群众自已去办, 以自我服务的方式来进行;互助性是提倡“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风尚, 发动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到社区体育中去, 以互相帮助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服务活动, 以稳定社区体育服务, 并有一定的区域范围的限制。

这就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互动性, 使社区的社会性关系融洽、人与人和谐相处, 人们的生活逐渐依赖社区, 人们从心理上归属社区。社区体育做为中介, 是社区成员经常联系的活动方式和纽带, 在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发挥社区各群体的作用, 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合理的整合, 使社区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从心理上归属于社区, 依赖于社区。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友爱, 互相沟通、交流情感, 使社区成员和谐相处。社区体育还能对社会进行规范, 因为体育活动能逐步形成并确立群体的行为准则, 进而把社区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行为模式, 体育活动中的各项规则和规程可教化社区成员的道德规范, 这对城市维持文明的社会秩序十分有益。因此, 社区体育的整合功能对构建一个安定有序、诚信有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策略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群众体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社区体育提出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体育运动是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高尚活动, 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共同健身、休闲娱乐, 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荣誉和相互交往的亲和感, 并用“公平竞争”的精神维系着伦理道德。通过社区体育活动, 社区成员相互沟通、交流情感, 使社区成员之间非常和谐的相处, 这也促进了整个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社会要和谐、人民要幸福,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便成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这个意义上说, 广泛而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正确处理社区内部矛盾的基础上, 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这一能力, 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能力建设的提出, 完善了党执政能力建设体系, 体现了社区对执政规律、社区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居民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成熟。

2.4 社区体育文化教育

这里的文化概念是指包括文化、娱乐、群众性文体活动及全民健身活动等内容在内的文化概念。社区体育文化管理的具体内容是对文化娱乐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 组织健全各类文体活动组织, 帮助和指导这些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性文体活动, 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全民健身活动。

体育是社会文化现象, 体育与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学艺术等都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事各种各样体育活动的同时, 也接受体育文化的教育, 学习、了解体育文化知识、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人们已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向“先进的体育方法为基础的科学健身”发展, 了解体育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方法, 进而参与健美运动、娱乐体育、健身运动、职业身体训练、医疗体育、矫形体育、保健体育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教育。从生物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体育方法学等角度出发, 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并根据体制监测和健康评价方面的知识, 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 以达到预期的体育锻炼效果。许多社区已举办了体育医疗、体育保健、健康教育、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等讲座和咨询, 使社区成员接受了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的教育。

2.5 社区凝聚力

凝聚力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社区意识, 提高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每个社区都具有社会心理要素, 而凝聚功能的发挥就是对社区社会心理要素的培养。城市住宅建设以小区为基本模式, 尤其强调小区的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种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休闲、购物、法律、社团等于一体的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社区在逐步形成。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主要在社区, 人们的社区意识逐步加强。社区体育是基层体育, 更贴近生活, 对形成体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社区体育属日常型活动, 就地、就近的便利条件, 使居民的体育生活化成为可能。通过社区体育活动, 社区成员产生了各种关系, 形成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 这种社区成员间的互动关系, 产生了居民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区意识。随着人们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需求, 社区体育要加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

逐步做到满足社区成员健身健美、保健、康复治疗、休闲、娱乐、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扩大交往、充实和丰富生活等目的, 还要开展体育咨询活动;体质监测、体育信息服务等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对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的满足, 又大大激发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强化了社区意识。使社区成员热爱社区、生活在社区、乐在社区。使社区、体育、互动更加溶为一体凝聚在一起。

3 结语

社区建设是重要的社会基础, 社区的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社区的各项活动来实施, 特别是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 发挥着特殊的服务功能和作用, 今后将继续朝着科学、文明、健康、休闲、娱乐、康复保健、实效的多元化方面发展,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北京体育科学, 2004, 24 (10) :22-24.

[5]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6]黄晓华.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体育[J].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3 (1) :22-25.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篇10

1.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的主旨在干沟通社区成员思想感情,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在社区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将社区塑造成互帮互助、温暖和谐的精神家园。而高校可以通过合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物质和教育资源优势,可以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完善社区终身大教育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整合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这些对于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社区终身教育环境及和谐社区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2、可以弥补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高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提供良好地人力资源。社区体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有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社区体育建设的强大力量,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不仅能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还能带动家庭成员广泛参与体育锻炼,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1.3、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和社会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程度的观念,它决定一个人对体育的态度,决定其参与行为的性质和状态,也决定人们对体育行为的取舍。”社区体育模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作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过程。参与更多的社区体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一个连续、健康进行体育锻炼实践的物质基础,有一个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体育锻炼者和传播者。

2、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较少

在我们以往研究社区体育与高校的相互作用时,很少从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考虑。并且,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自身体系出现问题和发展困难时,通常是从自身内部出发进行解决。在“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中,社区体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向作用,高校体育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其社会性。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在现实生活中联系不紧密,自成体系,独自发展,没有很好地将两者的功能进行整合,其合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2.2、社区体育发展较缓慢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首先,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社区体育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3、缺少资金支持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以及开放过程中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由于高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缺少资金支持的连带问题便是高校要用开放体育场地设施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因此便引出了高校场地设施开放收费过高以及学校只开放能盈利的那部分场馆,开放的时间段在考虑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之后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居民到学校也只能进行有限的活动。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策略

3.1、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教学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不是一种空泛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实践的参考原则和前提。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做强有力地支撑。从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比较突出的。就目前而言,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只有不断地从问题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说明和指导,才能使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会出现与目的相偏离的现象。

3.2、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是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下的两个子系统,由于目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没有实现优势上互补的现象,所以加强两者的互动交流尤为重要。同时,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体现的“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是两个互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在实现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在增强“社区体育教育化”的过程中,必定会对“高校体育社会化”有作用。

3.3、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程度

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高校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增加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度是各国解决社区体育场地匮乏的有效办法。我国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以盘活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存量,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将高校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同时社区体育的设施也向高校开放,真正体现“依托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维德.再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1).

[2]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2,(5).

从终身体育现状谈体育教育改革 篇11

摘 要 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要实现人们的终身体育的理念,慢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思想的引领下,带动其他措施实现体育教育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高校体育在整个体育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达到全民终身体育的宏伟目标。只有每个人都以终身体育为宗旨,才有可能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健康向上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将现在学校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关键词 终身体育 体育教育 改革 发展

一、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终身体育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的体育观

终身体育在整个现代社会中起到战略思想的重要地位,不仅在于体育教学中新的活力的注入,更加在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一生良好习惯到的培养。尤其是高校体育是整个体育教学中的桥梁和和纽带,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关键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坚强意志。终身教育为在校期间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学校的体育教育应当不断加强和完善,在新的指导思想下,赋予学生新的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途径和方法,在不断锻炼体魄的过程中,既增加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并且不断挖掘自己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之朝着体育的终身化发展,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这应该是终身体育的最基本的目标。

(二)终身体育为我们提供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规避现在的“文明病”

随着中国GDP的不断升高,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之后。原先的世界工厂中国,也在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由原先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现在的资本密集型,机械化的作业取代了体力劳动。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缩短了我们的空间距离,电信、电话的发明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联系到世界上说任何一个角落的朋友。电器的发明,避免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中国人民富裕之后,不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得了“富贵病”。在这里不能详尽的列出,可见城市化的进程已经侵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尽快推行全民健身是我们马上付诸实施的一项措施,这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还有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坚实台阶

学龄期生物学的静态式与社会体育生活的动态式的已经不能协调,必须把重点放在终身体育学习、生活上。这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式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提出的挑战,因此不能持续不变的保持原先的教学效果,现在就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要让学生明白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从“被动健身”到“主动健身”。因为学校阶段的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而且没有诸多工作、家庭的烦恼,因此有很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这是由体育教学转向终身体育的关键时间。使得学生从身体到思想上都要完全接受终身体育,自己积极地想要加强身体素质,并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思想促进现在体育教育,突破体育教育的瓶颈

(一)以学生为本,完成学校终身教育的构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指出,学会生存、学会吸收知识,远比自己储存的知识重要。也即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显然没有贯彻这一思想,在各种球类健身运动中,都是非常重视运动的技巧和实战的经验,但是并没有提供学生的方法和由此而来健身的意志和品格的培养。就在实际访谈中得知,很多的学生在体育课中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们感觉什么也学不到,但是他们平常还是热爱体育的,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使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

(二)改革学校的考试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学生以考试为终极目标”这种提法早已过时,但是很多学生还是很看重考试这项荣誉。体育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兴趣。例如篮球课的高分,很可能就促进了一个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因此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并且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运动,半个学期或者一个学期根本不可能对一个学生的实战技巧真正提高多少,因此体育考试应当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一种综合的考量。

四、结束语

学校体育的教学作为每个人一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与社会体育相接轨的非常关键的阶段,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注重实效性、科学性。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加强技术和技能的提高,努力使“终身体育”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个学生中,使之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使“为祖国健康奋斗五十年”不会仅仅成为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 高华程.终身教育:保护学习权——访吴遵民博士[N].中国教育报.7.

[2] 罗晓中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OL].

[3] 张元阳.论现代终身体育的本质和必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 陈建明,谢军.终身体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5] 张健,张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重视终身体育教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6] 杨鸣亮,雷耀忠等.我国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探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4).

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浅析 篇12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代教育已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所谓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合”, 它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终身体育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 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 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 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 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能实现自身“健康”, 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作为学生体育的最后一站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 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终身体育观的,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社会的挑战。

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核心是:使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从人生历程上讲, 依据人体生理发育规律, 不同的年龄阶段, 采取主动地、积极的、有效的健身体育锻炼方法, 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适应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退带来的影响,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振奋精神, 使其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以往是以“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培养能力”为主导思想,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其自身的不足已日渐显露, 以至于有关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并被高校体育界所接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 为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新的依据。

2、教材体系

从目前来看, 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学生体育教材体系, 教材内容不尽完善。就体育理论教材而言, 选题内容较窄, 所占教材内容比重小, 一般只涉及到体育概论、体育锻炼及运动竞赛的基础知识, 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使用的价值不高。而实践教材部分又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线的结构, 并大量选用竞技体育项目, 技术环节过细, 且难度较大;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 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例如, 对提高心肺功能的健身跑, 却以竞技式的内容为主, 对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而对于该项目的特点, 健身价值却未能提现出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兴趣淡漠, 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加之受时间、环境、兴趣的制约, 所学内容无法在课外运行。

3、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课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 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 并限于一、二年级开设, 就在这每周仅有的90分钟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 也多是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 形式上体现规范性, 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 形成了固定、古板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要用相当时间用于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学生在90分钟体育课上的实际活动时间不超过50分钟, 约占总课时的45%。这种状况从科学锻炼身体的强度、密度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都是不利的。

四、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确立“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培养锻炼习惯, 使其终身受益。”要求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能够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迅速自觉地调整其运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把教学内容更新, 学习内容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健身理论、健身运动处方、身体锻炼作用、方法、评价与监督, 体育的基本规律、价值及功能, 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的处理等。

对实践教材的选择内容, 应注重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 如: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等。对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要适当的改造, 把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作为增强体质的一种手短, 使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化。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扩充, 应培养学生自我设计锻炼, 监督与评价自我的管理能力。坚持课内外相结合, 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确保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长期性,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钢琴四手联弹下一篇:拉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