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体育

2024-08-04

社区居民体育(共12篇)

社区居民体育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体育、健身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认识到加强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有人有“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生存的需要;第二阶段享受的需要;第三阶段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解决生存和温饱后,人们的生活开始追求享受精神需要。然而,人们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发展,制约群众体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人们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需求,社区体育资源的正确分配,对群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群众体育的发展,跟许多因素有关系,包括经济、政治、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宗教和管理水平,影响群众体育的因素是一个大方面。因此,只有全面系统的梳理,多角度的分析,方能找出影响大众体育需求的根本原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主要以铜陵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为研究对象,以铜陵市部分小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的问题,为铜陵社区体育需求制定“铜陵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问卷”,在老师的指导和无数次修改后,并邀请专家对问卷的效度检验来确定最终的问卷调查。分时间段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40份。去体育馆、世纪广场发放问卷调查80份。共计发放320份,300部分回收,回收率93.75%,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87.5%。

1.2.2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学士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

阅相关书籍文献,为该课题积累提供所需资料和论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对符合标准问卷的数据使用了Excel软件进行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逻辑学方法探索铜陵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设定

2.1.1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1991年群众体育管理有关单位开始对社区体育进行定义;1993年李建红、王凯镇、肖树宏都对社区体育做了定义。1995年王凯珍全面地为社区体育进行了定义:以社区所在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运动健身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居民为主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加强身心健康,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标,就近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一直比较受体育管理部门和相关学者们的认同。

2.1.2 体育需求

体育需求是由于生理或社会原因而产生的愿望和要求。生活在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求人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保健,娱乐,自我实现的增长和多样化,以满足人们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人的体育需求有以下特点:指向某种具体对象;影响内容的选择和行动;不因体育需求得到满足而终止;体育需求的改变,伴随着满足方式的改变而变化。

2.1.3 研究现状

刘卫等在《有效需求不足,在中国体育转型期研究》中提出,目前中国的大众体育经济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大众体育需求的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有效的体育需求水平还比较低。许多学者也研究了一些地区的群众体育需求的研究。王俊杨(2009)在“中国残疾人体育现状和社会支持需求研究”部分,对残疾人体育需要研究的现状总结: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明显高于正常人的比例;随着残疾程度下降,残疾人体育参与率进一步提高。

在分析前人的研究得出结论,城市居民体育需求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动机研究体育需求类型,总结这些研究可分为居民生存和享受体育的要求,追求体型美化;物质需求动机主要是追求健身、娱乐、身体塑形、爱好、社会交往、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第二,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现状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分为:体育消费需求,信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劳动。第三,对影响城市居民体育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促进体育需求因素分析,对群众体育的主体需要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认知、人群、文化等方面。其次,制约居民体育需求的因素,主要因素为不同地区通过运动需要知道制约居民体育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居民体育意识缺乏,经济发展水平低,场地设施不完善,引导群众体育组织工作薄弱等。

2.2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据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参与体育锻炼的男性为99人,占总人数的45%,女性为121人,占总人数的55%,女性比男性多出10个百分点,说明参与体育锻炼的女性多于男性。

由表2可以看出:20岁以下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82%,21~30岁之间的居民占19.55%,31~40岁之间的居民占20.45%,41~50岁居民占25.00%,51岁以上的居民占28.18%。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年龄较最多的是51岁以上的居民,占比例最少的是20岁以下的居民,20岁以下的居民大多都是学生,课余时间较少,参与锻炼的时间较少,51岁以上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较多,时间较年轻人更加充裕,健康意识较高。

2.3 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场所的需求及对小区体育设施满意度

社区体育设施是居民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居民选在在广场或空地上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是体育场馆和健身馆。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选择在广场空地的多位中年和老年人,健身馆主要受年轻人群的青睐。从表4中可以看出:仅有5.91%的居民对所居住小区的体育设施很满意,选择基本满意和一般的居民分别有20.45%和35.00%,而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居民占了38.64%。社区居民对所居住小区的体育设施并不满意,表明该小区的体育设施还不能达到居民的体育要求,影响居民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

2.4 社区居民对健身指导员的需求情况

如表5所示,有80%的居民表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指导,这说明社区居民对社会指导员的需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落差很大。如表6所示,非常希望在锻炼过程中有专职人员进行指导的有36人,占16.36%,非常希望有专职指导员进行指导的有94人,占了42.73%。这说明社区居民对专职人员或社会指导员的需要很强烈。但是也有一部分居民表示有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指导无所谓或者不需要,说明这部分居民对专职指导员的指导不认同,或者喜欢自己自由自在锻炼,不受约束。

2.5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

表7是对铜陵市社区居民关于“您是怎样看待生活中的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从调查情况看,有38.18%的人认为“体育消费属于生活消费”,28.64%的人认为“体育消费是花钱锻炼身体”,还有29.55%的人认为“体育消费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形式,体现居民文化层次”,8.18%人在体育消费态度的调查中持相反态度,有16.82%的,“无体育消费”,只有38.18%的人认为“体育消费是高端消费人群,参与的“贵族运动”。这表明铜陵社区的居民体育消费是健康良好的。

2.6 制约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因素分析

从表8可以发现,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余暇时间和场地设施少,分别占了被选次数的38.18%和33.64%,除去一些主观因素,缺乏指导也占了18.18%的比例,这说明场地器材的不足和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年进行体育锻炼。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铜陵市社会环境发展稳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区居民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后,更多地追求多元化的健身体育及精神需求。

(2)铜陵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主要是体育设施缺乏,体育项目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体育活动无组织,体育信息不流通,体育消费低。

3.2 建议

(1)加强社区体育宣传,提高体育健身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认知,从而实现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追求。

(2)铜陵市政府应将社区体育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优先发展内容,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城市街道和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社区健身环境和条件。

(3)在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和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体育相关工作者、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和运动骨干的力量,来补充铜陵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乏。

(4)提高资本进入体育行业的比重,利用体育市场的能动作用,把体育相关产品与服务带进社区,研发适合各种体育消费人群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雪敏,杨勤,沈浩.九江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2006(10):9-10.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丛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10-11.

[4]贾秀春.山西晋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5]刘卫,宋君臣,韩军梅.转型期我国有效体育需求不足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23,37.

社区居民体育 篇2

随着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每日体育锻炼成为社会新风尚。为了了解达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以及分析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对此,本课题对达州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了调查,我把调查结果分成五个层次进行分析。

层次一(18岁以下):

在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后发现: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应试教育压力过大,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第二,痴迷于使用电子产品,压缩了体育锻炼时间;第三,部分青少年没有锻炼习惯,有时间也不一定去运动。

经随机抽样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希望可以户外运动,但因为作业太多而不能出去运动,而家长也认为:运动就是玩,玩还不如在家里做作业。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压力太大,没有自由时间”,“找不到小伙伴儿,一个人不想锻炼”,“想提高球类活动水平,但没有人教”。然而在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调查中,学生及家长普遍对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持肯定态度。这些结果表明,学校和家庭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都负有相应的责任。网络游戏现在已经成为损害孩子健康、学业的罪魁祸首。学习、升学压力的加大使得学生生活、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用于完成作业、玩电子游戏、浏览互联网、看电视等活动的时间相对增多,而用于运动时间则明显减少。

据了解,体育锻炼和体质,心理健康存在着正相关,坚持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和学习任务重、独立支配的运动时间少、缺乏合适的运动场所、以及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行为存在偏差有着密切的联系。

层次二(18-30岁):

据调查,该年龄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积极度不高,体育健身意识较为薄弱,但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并不单一:(1)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也就不同;(2)居民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同,每次锻炼时间也不同;(3)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同,采用锻炼的方式不同,但大多数居民采用简单的跑步或散步锻炼身体,还有最流行的篮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锻炼身体;(4)由于场地缺乏的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体育锻炼;(5)经济收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用于体育方面的投入。

在这个年龄段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绝大多数锻炼者能坚持早晚锻炼且方法得当,但少数锻炼者缺乏锻炼常识及缺乏方法,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大多数锻炼者缺少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并且部分锻炼者由于身体状况影响体育锻炼,一小部分锻炼者由于个人心情因素制约参加体育锻炼。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居民社区没有专门的体育管理组织,大多数社区也从来没有组织过趣味体育活动,对社区体育设施也缺乏维护。

调查当中锻炼者给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政府投入不足,居民健康意识不够,缺乏比较大型的场地设施(足球场等),而且收费价格高。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多举办全民性的体育比赛,以及及时维修室外健身设施;加强管理,号召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保护相关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社区管理组织;健全设备,增强体育健身投入,加强宣传。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应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鼓励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政府应适当的财政投入,建设相关的健身场地,推广科学的锻炼方法。

层次三(31-40岁):

该年龄层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体育作为健康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调查中发现:无论被调查的人群是从事何种职业或何种身份,他们每周都会参与体育锻炼,只是个人参与的程度与强度不同,其中在调查的对象里,技术员工、教育工作者、公务员或公司员工等,由于各种原因所参与的锻炼次数与时间都比较短,其每周锻炼次数约为1~2次,每次锻炼的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且锻炼的时间段基本都是固定的,他们的锻炼时间段分布与清晨及下班后。约70%的人群表示社区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人们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大都在普通的活动场地而不是相应的运动场地,这个因素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人们每年在体育方面的投入也处于很低的水平,平均每人每年用于体育锻炼的资金都只在500左右;另一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社区缺乏必要的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社区体育锻炼指导员,居民的运动锻炼得不到系统的指导以及运动损伤率的增加,挫伤了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层次四(41-50岁):

此年龄阶段社区居民健身的方式多种多样,时间、地点也不尽相同。女性所选择的运动基本都是瑜伽、健美操、舞蹈类的运动,男性的运动就球类、慢跑及健身运动较多,他们对体育项目的目的比较明确,大部分人能认识到了运动与健康的密切的联系,极少数人是为了工作的需要。

在以小记者的身份对小区健身居民进行了采访,发现大多人利用早晚进行锻炼。在健美操、舞蹈和健身类的项目中,多以组团的方式进行,有明确的场地划分和固定的团队,并且有专人指导。

通过此次的调查可以总结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大部分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能坚持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然而活动场地不足以及繁忙的工作然制约着该年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

层次五(50岁以上):

在对达州市仙鹤路社区中的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该年龄层以退休人员为主,基本文化程度为初中;男性每周锻炼频率多于两次的超过50%,而女性每周锻炼的频率多于两次的超过60%,锻炼时间多是在清晨或傍晚,运动的时间基本是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中老年人锻炼的目的非常明确,增强和维持体质是他们的首要锻炼目的。由此可见,将“强身健体”作为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和动机是符合锻炼基本功能的。另外娱乐身心、康复保健、调节精神、人际交往也是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动机。中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太极类、散步或跑步为主,有利于维持机体机能水平或延缓其衰退的速度。然而,该群体在体育锻炼中投入资金都比较少,对社区体育设施及场地依赖性强,能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趣味体育活动。

该年龄层体育锻炼群体对社区体育建设的建议:

(1)加强健身意识:我市区应加大群众体育宣传力度,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积极提高中老年人健康的消费意识,使中老年人认识到“花钱买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中老年体育协会:建立健全中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发挥协会带头的作用,扩大成员,使更多的中老年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去。各级中老年体育协会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创编和推广更多的能适应中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满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需求的健身活动项目。(3)场地设施的建设:社会有关部门应加大群众体育经费的投入,在规划城市建设的同时,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体育场地与配套的健身设施,也应有人员对这些健身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与保养,给中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健身空间。还应充分地利用学校已有的场地,尤其在学校周边的中老年人更应该利用这一便利的因素。

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篇3

关键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76-01

一、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一)成都市居民锻炼情况总体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居民总体锻炼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4.%,这一比例相对理想,但是符合国家锻炼标准的锻炼人数只占锻炼人数的24.%,大部分的锻炼者没有达到预定的锻炼效果;每周锻炼在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只占锻炼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出现严重的锻炼不足,锻炼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成都市社区体育开展效果不明显,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相当缺乏和专业素质不突出等等问题。

(二)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分析。成都市居民参加锻炼的目的与动机中“增强体力和健康”占所调查人数的80%,这也是其他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养成锻炼习惯”其次是“结交朋友”等。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社区建设带来挑战和压力。如体育设施的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社区经费的增加以及社区体育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等等。

(三)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分析。成都市城市居民参与锻炼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以上分析中显示44%的调查者参加了体育锻炼。通过调查对象调查,其中22%的人群锻炼后精力充沛;15%的锻炼后身体得到明显改善。有41%的锻炼后没有明显变化;22%的人锻炼后没有任何变化。大部分对他们没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接近总调查锻炼人数的63%的居民,体育锻炼效果不显著。再加上调查中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可以知道成都市社区体育在社区开展得不是很理想。

(四)成都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通过对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分析,其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下:调查中40%的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消费很少;而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者中不到1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40%;100-2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6%;300-4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19%;400-5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8%;500元/年以上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5%。这种体育消费呈“金字塔”式的结构图可以看出,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支情况的影响较大,体育消费的能力不足。

(五)城市社区居民选择场所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显示成都市社区中参加体育锻炼者选择社区进行锻炼的人数占总锻炼人数的21.%。还有79%的人没有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有的选择学校进行锻炼,有的选择健身房;还有选择其他场所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为社区的场地太拥挤、体育设施不够、社区环境太差、没有专人指导等等导致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影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基层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在体育社会化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和政策支持,以及监督评价。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社区体育指导员参与社区体育的工作中,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

(二)成都市居民的文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调查的成都市社区居民中,参加体育互动的主要人群是在校学生,其次是老年人,社区居民和中年人锻炼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组织必须加大宣传,使人们对体育能有个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

(三)管理职责不明确。成都市现行的行政职能当中,基本的行政单位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在理论上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应当是社区的居民自治组织。但是现有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真正代替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模湖,工作方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繁多、事务繁重弱化了居民自治的管理职能,同时也会削弱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很难为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且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这是不容事实。

(四)體育活动的需求不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并不高,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势必会起到阻碍作用。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体育的需求,但是,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参加的活动很多,并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怎样去引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刺激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这也是一种现实因素。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体育本身价值的认识,使他们自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五)成都市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社区体育资源的匮乏,在西部地区特别突出。突出的表现在:体育设施的匮乏、经费的短缺以及场地设施的兴建、添置、维修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匮乏也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为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社区体育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这种因素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和选择场所情况分析,认为: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职责不明确、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足、体育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建议应在:提高社会体育化、提高居民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丰富体育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以形成成都市居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排球教研室

参考文献:

社区居民体育 篇4

随着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同时对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均能够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它的效果取决于人们是能否长期坚持。现有的研究表明,多数参加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会在坚持一段时间后退出锻炼或完全退出锻炼。通过对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影响因素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建立一条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个体因素又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它是制约体育锻炼坚持性的最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制约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1 个体因素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是人们为达到自身生活和社会交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归根结底是个人的行为。因此,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对体育锻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居民有意识参加体育锻炼且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即内在的主观因素和外在的客观因素。内在主观因素是支配有机体的内部动力,是提高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内在潜力;外在客观因素即外在的诱因,是与内在需求相联系的外在刺激,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起着根本性作用。一般而言,形成体育锻炼坚持性行为,内在需求是基础,外在因素是必要条件,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有意识行为受其心理因素所驱动,这种驱动力与人的个性倾向紧密联系。体育参与动机、体育认识和体育行为习惯等成分构成体育参与的心理动力调节系统,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对稳定又可发展变化的驱动系统。因此,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形成与这些驱动因素紧密相关。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以需要和动机为前提,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也是如此。人们正是由于有各自不同的锻炼需求,在各自不同的锻炼动机的驱动下不断地产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尽管体育锻炼的方式、目的各有不同,但人们开始体育锻炼都是由于有了体育活动需要。在锻炼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受到正面良好影响,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又逐步形成了熟悉的环境因素和浓厚的锻炼氛围,因而形成了“坚持下去”的信念。由此可以看出,个人需要以及主体的主、客观因素是体育锻炼坚持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 体育环境因素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

体育环境是指与体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称谓。体育具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属性,决定了体育与自然界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体育环境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影响不同,而体育环境又受更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样,体育环境应该包括:体育的自然环境和体育的社会环境。

2.1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本文所指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的地理位置、资源以及气候等自然状况。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自然界,人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之一的体育活动也脱离不了与自然的关系,体育运动的开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制约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一大因素。

2.2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加工、改造自然物质,创造出新的环境。”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并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仅仅取决于个体主客因素,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容纳程度及其所能够提供的保障条件。当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下去的主客条件都成熟之后,就面临着参与什么、怎样参与、在何处参与等一系列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人们的体育需求和愿望就难于变为体育行为,即使一时参与了,也很难做到长期坚持。

2.3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的体育环境对于家庭成员参与体育锻炼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因为家庭是由婚姻和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以亲情为纽带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以休闲、健身、康复、娱乐为目的的自发的体育行为。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分子,家庭又是社区的分子,每一个社区都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组成的。人们把坚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家庭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并受家庭的影响,人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也离不开家庭体育环境的影响。家庭的客观环境(经济状况)和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成员的职业特点、文化水平、体育意识和习惯)对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坚持性行为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能够给参与者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们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欲望。活动场地器材设施、锻炼人文环境氛围、家庭条件等作用都是居民能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当人们置身其中,就会与其发生感应关系,从而不自觉的获得特殊的认识。当这种认识内化为信念时,环境对人就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效应,就会激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热爱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 提高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行为的措施

3.1 设置合理有效的锻炼目标

灵活的、恰当的长期或短期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发锻炼者的动机、强化锻炼行为。自行设置目标的锻炼者在锻炼计划结束后3个月,仍然能继续坚持锻炼。从长期来看,设置目标较长时间(以3个月为一阶段)比设置短期目标能产生更大的锻炼坚持性。锻炼者自身要制订有效的锻炼目标,目标的确立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明确具体; (2) 切实可行; (3) 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多个短期目标,并逐步实施。

3.2 建立和强化自身内部锻炼动机

内在动机是人本质上固有的心理需要,即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体验到胜任感和自主感。在内在动机的作用下,人们寻求和参加能够满足他们胜任和自主需要的活动,能够给他们提供适度挑战和探究自由的活动。在锻炼的持续性和频率方面,内在动机起着主导作用,即内在动机强的人能更长期、频繁地参加锻炼。

提高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内部动机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体验性、游戏性、竞争性和集体性等特点,满足社区居民期望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刺激、宣泄的需求,将社区居民吸引住,使他们沉浸在体育活动过程的愉快感之中,从而成为推动他们强有力的内部锻炼动机。具体对策方法如下: (1) 社区体育组织者应适当安排游戏、比赛,增加锻炼者从事体育锻炼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2) 锻炼者应创设新颖的锻炼内容和方法,激发自身的好奇心; (3) 体育组织者应给锻炼者提供活动的机会,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要求。

3.3 基层体育管理工作应求真务实,注重实效

调查显示: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我国政府群众体育政策目的是明确的,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各基层政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社区体育缺乏全面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形式,走过场,常常以几次群众体育活动来代替社区体育工作;许多居民小区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社区体育指导员过少,部分居民小区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内体育场地建设和开发持不支持态度,基层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管理、引导和支持,全员性和主动性不足,缺乏发展动力。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大众传媒、健康教育、政策导向等能够接触到较大群体的宣传手段,来建立和健全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兴建社区体育设施,建立社区体育客观的锻炼评价体系。

3.4 发挥人际关系在锻炼坚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际关系也是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张兰君的研究表明: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方式比较迎合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点,克服了独自运动锻炼的盲目、枯燥,而且训练组成员成了好朋友,经常约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本文调查研究表明:80%坚持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群体中锻炼身体。这一现象表明:锻炼群体对体育锻炼坚持性有促进作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社区居民形成各种形式的锻炼群体,保持锻炼的长久。

3.5 给锻炼者提供支持

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来自外界的社会支持力量对维持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Dishman&Buckworth (1996) 所做的多元分析发现,当社会干预措施实施于大众社会环境时效果最为显著,可以促使人们在闲暇时间更多地参与一些低强度或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另一个有关体育锻炼的随机控制实验表明:社会干预对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锻炼项目的推广最为有效。因此,给锻炼者提供锻炼指导、交通服务、服装器材支持、记录测量服务, 并为锻炼者组织一些活动来促进相互之间的人际交往,必然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家庭支持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它能有意识对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反映了家庭支持率与体育锻炼次数呈正相关,家庭成员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成员间持续地进行体育锻炼。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开始关注疾病的预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作为健康行为之一的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身心效应。但是,要真正使个体产生并维持良好、稳定的身体效应以及心理效应,必须通过长期有规律的身体锻炼才能实现。深入分析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建立一条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刊, 2005, 1.

[2]侯乐荣, 周涛.不同年龄人群体育需要及体育行为方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1998, 11.

[3]赵臣文.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心理心理健康[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4]郑宇宏.兴趣爱好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教育纵横, 2005, 1.

[5]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18.

[6]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自身因素研究[M].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5.

“居民社区计划”社区工作计划 篇5

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区三干会精神以及区委“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以开放统揽经济”的工作思路,落实“四联”战略,围绕以经济建设为支撑,以政治民主为保证,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创建新型文明社区这一主题,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扭住社区经济这个中心,借助优势,实现三增;强化党建核心作用,夯实基础,扩展凝聚工程;突出三大重点工作,抓实抓细,创新进取。本着强素质、增亮点、搞突破、出实效的要求和求真、务实、奋发、高效的精神风貌,与时俱进,聚合力开创处街发展新局面,推进全处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社区经济跨跃式发展主要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XXXX年安排总产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利润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税金XXX万元,同比增长X.X%。固定资产投资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引进省外资金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引进外资力争完成区下达指标。主要举措:树立强处富街为目标的“中心意识”,增加处街收入、增强处街实力,增强处街地位,唱响发展社区经济主旋律,营造热烈旺盛加快发展处街经济的活力和氛围。X、突出项目建设,拉动社区经济发展。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一是重点抓好军民离合器分厂在建项目和一中西小区谋划项目。二是对去年新建的天成塑料厂两条生产线和向阳绿化园艺服务中心认真搞好服务,支持引导他们开拓市场,加强外联,创造商机,确保达产达效。三是对原有项目强化管理、挖掘潜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效益获得稳步提升。X、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社区经济发展。一是充分发挥辖区支柱企业外联优势,广泛吸纳资金、技术、人才,重点搞好离合器分厂招商引资,以多种合作形式办企业。二是利用好社区“三个一百”基础设施成果,构筑社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共建格局,抓住联谊引线,向社区单位延伸,借用、依托驻街单位优势,互惠互利,走联合开发的发展之路。三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地缘、人缘优势,收集项目、信息,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创办社区实体。四是坚持走出去,参加各种招商、洽谈会活动,开阔眼界,收集信息,加强与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广泛联系,借助人才、科技谋求发展外向型经济路子。X、突出特色“三抓”、“三增”加快社区服务发展步伐。X抓规模,拓领域,增实力。在巩固提高家政、中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同时,扩规模,向产业化发展,拓领域向社区全方位延伸服务内容,逐步发展市场机制的龙型服务实体。以一中前街服务中心为基础,向各社区延伸,扩大服务网络,把社区单位物业管理、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利民服务内容开展起来,不断增强社区渗透力。X抓管理、上水平、增效益。按照社区服务体系网络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不断充实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充实工作人员,放重权。在注重发展社区服务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办事处特点,把福利型服务、公益性服务、便民服务和组织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运用市场机制,改造和提升旧的社区服务管理方式,注重两个效益的有机结合,以经济效益保社会效益,促社区服务业的发展。X抓服务、保质量、增速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是社区服务业的前提和生存。为此要提高服务本领,树立创名牌服务意识,着力在信誉、质量、服务水平上练内功。扩大影响力,求得居民、单位的信赖和满意。X、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跨越。环境是首要竞争点,是财富,是生产力。为此要优化好发展环境,为社区工商户提供优质服务,在处街推进诚信守法建设,转变工作作风,规范执政行为。重点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社区民营个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做好民营企业的咨询服务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维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加强社区党建,拓展五大工程X、强化夯实社区党建组织基础,巩固和扩展“阵地工程”。一是拓展社区党组织的工作领域,使党的基层组织在社区不断延伸。在整合社区资源的基础上,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建立覆盖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增强党的工作在社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对驻区单位的协调作用。继续开展互联共建活动,组织引导社区单位、党员共同参与群众性、公益性活动,推动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切实做到保证和改善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社区党建的整体效应。二是加强党委班子、社区总支和小区支部建设,筑牢与时俱进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优化班子、增强合力、发挥优势、服务居民”的原则,狠抓先进支部的巩固提高,软弱支部的整顿转化,提高基层支部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三是抓好建章立制,实施规范化建设。基层党组织做到“三化”“七有”,即:开展工作制度化、学教内容系统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公章、有标牌、有党旗、有办公场所、有工作制度、有活动阵地、有基础资料。四是完善党建带群团组织的工作,健全社区工、青、妇组织和活动制度。五是切实做好消除社区党建“空白点”工作。对社区内民营企业、个体户等新经济组织,组织起来开展党的活动,同时加强流动党员管教。六是加强社区居委会政治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居民代表会和社区民主协商议事会,搞好民主监督,坚持“事务、财务”公开制。X、强化用“三个代表”武装全党这个根本,坚持不懈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拓展“整体素质工程”。

社区居民体育 篇6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 湖南 社区居民 体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深刻,要求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更多的人开始在社区里面居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进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民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社区居民体育开展水平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城市社区建设状况能反映一个国家对体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水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育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将是未来50年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体育发展的热点,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的发展也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一、2001年来,湖南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变化

1.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多。根据2000年湖南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目前湖南城市成年人体力劳动者每周参加1次锻炼的男性占29%,女性占33.81%,城市非体力劳动者每月1次锻炼的男性占45.31%,女性占41.50%,不能每周参加锻炼的城市体力劳动者男性占71%,女性占66.19%,城市非体力劳动者男性占54.69%,女性占58.5%,与1997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城市体力劳动者有体力劳动可以替代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而2001年北京奥运申报成功以来,由于体育环境的变化,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对长沙市8大社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城市体力劳动者与非体力劳动者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和社区体育活动的人,分别增长到77.8%和86.9%。

2.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丰富多彩。以往,湖南省城市男性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最多的是球类项目,城市女性成年人最多的体育项目是健身操、舞蹈,排在前3位的项目中都有长走、跑步且占的比重大,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湖南城市成年人健身方式的单调和健身技能的欠缺。但自从2001年奥运申报成功以来,人们的体育锻炼项目逐渐增多,比如游泳、气功、武术、登山等等,而社区集体组织参加羽毛球等小球,或篮球等大球运动项目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健身技能的指导,强调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以体育运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强调重在参与,强调通过体育运动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观念的普及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对体育的认识。虽然2001年奥运申报成功以来,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提高,但湖南城市成年人体育锻炼意识仍然存在薄弱之处,而只有大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积极投入,才可能推动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真正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因此,利用奥运气氛的渲染,动员众多有健身技能的社会各界人士进入社会指导员队伍的行列中来,加强健身技能的指导,逐步形成社区活动有专人指导,且内容丰富多彩,社区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使作为保健、休闲、娱乐、交往的体育锻炼逐步纳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充分挖掘与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开启造血功能。要在奥运申报成功的大环境下,动员全社会支持和赞助,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体育投入,并进行合理配置、科学管理;通过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制度,开办社区体育服务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及个人投资,使城市社区体育走产业化、商业化道路,开启其造血功能,实现社会体育资源共驻共享共建的目的。

社区居民体育 篇7

1 体育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世界体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国家中,美国体育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也非常成功。志愿服务几乎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美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资料统计,1999年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26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00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2]。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2008年10月27日公布《美国志愿者活动》报告显示,在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在社区参与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占这个群体总数的26.2%,总计义务工作约81亿小时,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3]。日本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占8.6%,其中男性为10.8%,女性为6.7%[1]。

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体育志愿服务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大体分为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其服务体系构建背景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番禺区华南新城10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调查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各种有关国内发表的有关体育志愿、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文章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

主要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方式采用实地发放的形式。对社区居民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筛选回收的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社区居民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在9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57名,女性42名,男女之间比例约为1.36∶1,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合理。

年龄调查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岁,通过调查对象所有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从收集到进行资料统计获得的信息,主要年龄但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

(2)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采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得知:对调查问卷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r=0.917且经过双侧检验得P=0.000<0.01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调查问卷的信度能很稳定的反映出填答者的实际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3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分析

3 . 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作用, 对于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情况。在该次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7.5%的居民是偶尔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番禺华南新城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社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公司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该社区配套设施上都比较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在受访的群众中,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中,根据调查其文化程度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多,占了45.9%,大专或高职院校占17.3%,根据其社区的居住的人群的情况分析和收集回来的资料统计,对于该社区体育活动锻炼的居民相当多的人员是青中年高学历的人群。

通过调查居民对于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情况,了解到受访的居民对于这方面需求还是比较高,当然对于社区来说,在开展活动过程可能需求体育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少,对他开展活动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这样说明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当中,以协助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举办球类活动占41.4%, 舞蹈健身类占17.2%,跑步类也比较多,占16.1%。总体来看,球类活动和舞蹈健身类体育活动所需的技术比跑步类要高,因此,需要专业性指导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据表2中的情况分析,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年龄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主要是青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比较多,其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3 . 2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

居民获取体育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到,居民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的途径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比例占到52.3%。而居民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渠道是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只占了14.4%。居民从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宣传活动中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比例相对较低,占了13.1%。获得体育健身知识与社区体育开展有关的渠道的(有关体育文件等)也只占了11.1%。社区居民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体育健身知识占到9.2%。表明,社区居民获得体育健身信息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社区自身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大。

对居民平时体育健身活动是否有人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仅占了27.3%,而有业余人员进行指导的比例比较高占了42.4%。没有人指导的占了23.2%。这就说明了社区里面专业的体育指导者还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群众的需求还是不够满足。

根据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是否需要指导的情况,针对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在其进行活动时是否需要有人指导,在受访者当中高达76.5%的居民需要指导,不需要只有23.5%,这说明相当多的居民还是需要有人在其进行运动时进行指导服务的,这样对于我们开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居民是否希望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提供体育志愿服务,有78.8%的居民表示希望的,只有3.0%的居民表示不希望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居民所希望开展的内容依次为: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体育活动的组织、健身理论知识传授、制定运动处方。而居民则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多组织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或赛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希望能够在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和活动组织服务等方面得到专业指导。目前,这些社区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2)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比较重视,希望能得到有关运动防护的一些知识。

(3)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时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社区居民十分乐意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体育志愿服务,希望通过专业的知识做支撑,更好的参加锻炼,达到更好的效果。

(4)居民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还是以报刊、杂志、电视为主,并不能近距离的亲身去体验、了解,从而不易达到全民健身。

4.2 建议

4.2.1 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有效监督、激励的机制

第一,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效监督的综合评估制度,制定相关的准则来全面考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对其志愿服务过程中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定期开展评优活动。

第二,应系统全面地考察评定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个人经历、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成效、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次数等方面情况记录,完善活动服务标准。

第三,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对于参加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评优、及就业等诸多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利。

4.2.2 构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队伍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队伍内部的纪律等。为体育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二,通过完善各种措施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选拔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科学素养比较精通的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

第三,维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行动需要经济资金来支持,这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化融资。

社区居民体育 篇8

1 社区居民体育行为现状及分析

1 . 1 社区居民体育行为特征

1.1.1 体育活动频率、持续时间、活动强度

调查显示, 微微出汗和全身微微发热分别为149和123人, 占39.6%和32.8%, 社区居民每月活动参与1~2次有163人, 占43.4%, 有101人占26.8%每周2~3次, 在每周3次以上只有58名居民参与, 占15.4%。另外, 大部分社区居民在时间的选择上都是以每次20~30 min和30~40 min为主, 分别为151和107人, 占40.2和28.4%, 有65人是在20 min以下, 占17.2%, 只有53人在50 min以上, 占14.2%。这可以说明还有相当部分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没有正确的定位, 体育参与的随机性非常大, 也体现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的不规律性。

1.1.2 体育活动项目

体育活动项目是指选择什么样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根据数据统计, 社区居民选择体育运动项目主要以散步和跑步为主, 其次是羽毛球、乒乓球、登山、各种传统武术和足篮排等。显示出社区居民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以简单, 经济型的运动项目为主。其中选择散步跑步有154人, 占了40.9%, 选择羽毛球、乒乓球各占了30.4%和26.8 % 。

1 . 2 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项目和内容的选择

通过调查发现, 大厂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项目的选择中, 排名前三位的是:占32%是散步、羽毛球占14%、10.2%选择了棋牌。而新兴的户外休闲项目也占一定比例, 如野营, 远足, 登山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大厂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的项目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多种项目, 每个项目均有人选择, 这有利于休闲体育消费市场的全面化发展。在体育消费内容选择上, 大厂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内容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健身器材 (36.8%) 排在第一位;体育服装鞋帽 (32%) 排在第二位;小孩体育培训 (12.6%) 。这表明随着社会转型, 社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对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1.3 体育活动形式

体育活动形式是指以何种组织方式进行参加体育锻炼。如表1所示, 社区体育活动设施的缺乏影响了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 在调研过程中, 每个社区都有相关体育健身器材, 但是器材陈旧且少, 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需求, 从而限制了社区居民的体育行为, 这也间接反映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缺乏正规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

1 . 4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取决于人们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能力系统和动力系统。其中动力系统对能力系统具有推动和调节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能力系统的活动效率, 在统计数据过程当中, 81.9% (308人) 明显集中在“为了增强体质”这一方面, 选择了“为了调节精神情绪”有130人 (34.6%) , 其中选择“社区体育设施便利”有24.6%, 只有44名 (12.7%) 社区居民选了“ 提高运动能力”。

1 . 5 社区居民工作之余时间使用情况

根据数据结果表明, 社区居民工作之余时间主要集中在家务劳动和业务文化学习, 各占了50.3%和45.2% (见表2) , 其中有44人 (11.7%) 选择了参加其他活动。

从上面这两项说明:社区居民把增强体质作为优势动机, 符合其群体对增进健康的需求, 同时社区居民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 因此社区居民面临巨大的压力时, 可以使用体育活动形式来缓解、改善工作紧张带来的疲劳是比较合理的。

1 . 6 社区居民的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从表3可以看出, 有279名居民选择了打算参与, 这也说明了社区居民在体育态度上是很积极的, 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负担重, 身心已很疲劳”, “家庭负担过重”和“缺乏余暇时间。外在原因主要是:“锻炼场地远不方便、没有锻炼伙伴、没有体育设施、没人指导、单位不重视职工体育、没有合适的锻炼项目”分别占了31.4%、28.3%、18%、17.6%、13%和13.6%, 还有其它占了5%。

2 对策与建议

(1) 街道要充分重视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做好科学健身的宣传工作, 让社区居民了解科学健身的必要性;加强对体育运动健身作用的宣传, 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开展相关健康系列的各类讲座, 提高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理念与健身意识。

(2) 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场馆的需求。适当增加社区体育的经费投入,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配备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人员, 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让社区居民在平时能锻炼身体, 强身健体, 释放工作压力。

(3) 搭建一个完善的社区体育平台。社会各界应共同关心社区体育的发展, 建立与社区相配套的体育活动设施, 创造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 让周边体育场馆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社区体育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2]杨爱华.重庆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1) :13-14, 25.

社区居民体育 篇9

关键词:芜湖市,社区体育,居民,体育设施

1 社区体育的概述

1 . 1 社区体育的内涵

社区体育是城市社会主义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有了较高的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发展中不断改善和提高,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1]。安徽省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次中心城市,芜湖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高,奥体中心、赭山公园、南瑞湖边等等地方,随处可见锻炼身体的市民[2]。

1 . 2 社区体育的意义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中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全面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3]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使人们合理利用休闲时间,还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社区体育的工作[4]。

1 . 3 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社区体育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社区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 体育设施建设将逐步得到改善。(3) 社区体育将更加普及与科学。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国家会根据国民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制定更加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国民体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4)社区体育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芜湖市部分社区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询相关核心期刊,到校图书馆获取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查阅关于社区体育开展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可借鉴的理念和方法。

2.2.2 实地访问法

亲身走进社区,观察居民锻炼情况,与居民进行交流。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选题设计问卷,了解芜湖市社区体育的开展现状。总共发放给居民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 . 1 芜湖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和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芜湖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分析: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增强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保持健康的心态,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态度深刻影响着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和选择。调查发现(见表1),55% 的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平均每周参加4次或4次以上体育锻炼;20% 的居民认为重要,平均每周锻炼3次;认为比较重要的占到15%, 他们平均每周锻炼2次,只有10% 认为重要性一般,这些居民平均每周锻炼1次或者几周锻炼一次。数据说明,芜湖市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发展社区体育的目的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

3 . 2 芜湖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社区体育建设的状况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社区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小区的用地面积都被车辆占据,人们可进行体育锻炼的地方少之又少。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没有进行完善的组织管理,许多居民前往芜湖市奥体中心附近寻求体育锻炼的场所。调查中发现,相当比重的社区体育设施严重缺乏,并且从未举行过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还有一些社区占地面积本来就很小,自身的环境限制了其社区体育的发展。

3.2.2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状况

调查发现,芜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有组织管理型和锻炼指导型两类,然而这些社会指导员的思想较为落后,没有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专门性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较为缺乏[6,7]。就目前看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太少和素质不高是阻碍社区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两大因素,严重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8]。

3.2.3 居民对体育活动内容选择的状况

社区体育的开展使城市居民的身体素质大大提高,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开展得广泛,同时近些年兴起的广场舞更是规模变得日益庞大,可谓健身益智,样样俱全。调查发现,芜湖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多的项目分别是:球类、跑步、登山、武术、太极拳、气功、广场舞等等。不同年龄段的人选择体育活动不同,年轻人倾向对抗性竞技性的活动,中年人喜欢趣味性强的活动,老年人喜欢一些能够健康长寿且不受场地限制的活动。然而由于一些社区并没有很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导致居民会选择去公园或者街边的小广场进行体育锻炼,由此一来,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9]。

3 . 3 芜湖市社区体育发展改进策略

芜湖市社区体育发展改进策略的分析: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10],但是芜湖市约40% 的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还比较落后,具有完善体育设施的社区体育组织太少,没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指导人员的水平不够专业[11]。希望全社会共同承担供给体育资源的责任,为社区居民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坏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我国社区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体育仍以社区行政管理为主,城市社区体育的消费热情不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明显,社区体育教练人员匮乏明显等等。芜湖市社区体育锻炼情况表现如下:

(1)在众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中,年龄在30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居民重视体育锻炼且积极性较高,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低。

(2)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3)社区的体育设施器材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且一些社区组织管理不完善。

(4)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较大且思想较为落后,严重缺乏专门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型人才。

(5)部分社区的自身环境限制了其社区体育的良好发展。

4.2 建议

(1)加大社区设施建设,增加政府对社区体育建设的投入。

(2)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管理。

(3)建立合理的社区体育收费标准,让居民消费得起,在消费中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4)增加专门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型人才,对年龄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提高社会指导人员的水平,加大对指导人员的重视和保障。

(5)提高社区体育活动的服务质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社区居民体育 篇10

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具有强大的自然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城镇居民作为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 他们对社区体育的看法、支持度和参与决策, 直接影响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居民基础, 一个国家、地区的体育事业是很难健康快速发展的, 体育的种种功能也难以实现。鉴于此, 本文依据管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感知—态度—行为”之间内在特征与社会交换理论, 围绕社区居民“为什么参与 (感知、态度) 、能否参与 (能力) 、参与什么 (行为) ”等问题, 从构成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入手, 寻求影响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的相关因素。

二、理论背景

心理学认为, 倾向性是帮助解释个体渴望参与某种活动或者是个体参加活动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原因, 反映了参加活动的动机和对活动依恋的心理状态, 是解释人们参加某种活动的重要心理依据。而心理倾向则被认为是一个描述稳定态度成分, 以及预测行为持久性的结构。

Scanlan等人在过去社会心理学与组织心理学等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运动倾向性理论模型。该模型表示运动员对他们参加运动的依恋的心理状态, 这种依恋的状态反映了继续参加的一种动机力量它是反映持久性的一种重要心理基础。该理论后来又经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延伸和修改, 提出了“体育倾向性”的概念, 并用来研究一般运动人群 (如社区居民) 的体育倾向性的变化。

后续研究发现, 居民一致认为追求快乐、有趣是参与体育的主要动机, 而缺乏乐趣则是他们放弃体育极为重要的原因。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情绪, 表现为减少消极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抑郁等, 以及增强积极情绪反应如自我效能、精力充沛等。 (Cox, 1994) 认为, 身体活动能减轻或消除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和抑郁等, 从而获得精神享受是个体参与体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 研究发现, 居民不活动的三个主要原因是:没时间、没精力、没动机。这三大障碍主要还是反映出了不锻炼者对体育的价值取向, 由于他们对体育没有正确的认知, 从而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以至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态度。大量分析认为, 个体在体育中更多地选择自控的活动, 更愿意在体育中拥有支配权, 不愿被控制。在体育锻炼中是否有一定的自主权, 会很大程度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性及坚持性。因此, 根据以上分析, 专家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体育倾向性”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 该模型认为, 体育倾向性是由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参与机会这5个前因决定的。社区居民对从事该项运动越有乐趣, 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运动的投入越多;他们感到这种参与给自己带来的效用越多、应继续从事该项运动的压力越大、参与选择其他替代的吸引力越小, 他们继续参与体育的倾向性就越大。

运用体育倾向性模型的方法来描述体育健身行为动机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 它提供了一个有关一种行为及其潜在心理状态的综合的与运动有关的观点。由于该模型在国外已有了相当多的研究,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检验, 对该模型的量化分析方法也是比较先进的, 因而该模型对研究我国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行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国社区居民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运动条件等与国外都有所不同, 因此, 在我国的特定环境下, Scanlan等人建立的体育参与行为倾向性模型是否适用、需作哪些修正, 通过体育健身倾向的分析是否能够深入分析我国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影响因素, 进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则需要认真加以进一步研究的。

三、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因素分析

1.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心理分析

本研究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涵义, 将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解释为是居民对于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其心理和体验期望, 依赖于社区居民与政府组织、其他社区组织等之间的交换关系形式, 通过体育健身活动过程的感知和事先预期的对比, 如果实际感知超过活动前预期, 即差距为正值时, 居民就会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 差距越大居民参与程度越高;反之, 负向差距越大表明居民参与程度越低。居民参与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 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见图1所示。

此种“交换”活动是建立在理性、利益、公平等的基础之上。“理性”表明, 社区居民是以追求报酬为基础的理性的人。因此, 把维持或提高居民身心健康作为目标, 通常得到他们积极支持。“满足利益”表明, 居民可能意识到参与体育活动需要自身一定的投入, 但感知积极影响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时, 总体上接纳体育健身。“双赢”表明, 如果社区居民与社区体育组织者的资源交换和心理感知是平等的, 居民一般愿意承受基础设施费用、与其他人共享设施等负面的影响, 通常采取容忍的态度。“公平原则”表明, 每一次交换是以公正为标准, 以确保居民为支持或参与而获得的合理公平的回报 (这些回报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若居民对社区体育组织者信任, 可能持积极的参与态度。另外, 交换关系不是静止的, 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背景下, 在整个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居民不断评价交换结果, 若他们认为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的交换行为, 将对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持积极的态度。

2. 概念模型框架

(1) 模型结构

本研究依据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心理和行为学的“感知—态度—行为”之间内在特征和社会学相关理论, 围绕分析社区居民“为什么参与 (感知、态度) 、能否参与 (能力) 、参与什么 (行为) ”等问题, 同时参考部分研究者的前期研究成果, 初步尝试构建了社区体育服务开展中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行为的概念模型, 见图2示。

该模型体现了一种因果关系, 主要由6个结构变量组成, 即社区居民对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社区认同感 (归属感) 、体育活动影响的认知、居民参与能力、参与态度、参与行为等。其中,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社区认同感、体育活动影响认知等三因素影响到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态度;社区居民参与态度和自身参与能力又对居民进行“是否进行参与行为”的决策有影响;而居民的决策结果影响到其参与的具体行动。

(2) 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较多侧重于分析其体育参与的倾向性, 忽略了行为倾向并不能够代替行为本身的问题, 因此, 分析居民参与行为的结构, 便于制定更为具体的改进措施。根据城镇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行为解释结构模型, 并结合四川省城镇居民特征, 我们将模型中的具体变量更为细化, 分为结构变量和观察变量 (见图2ηi) , 以便社区政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机制时作为观测、考察所用, 具体标识含义见表下所示。

四、结论与启示

1. 本文尝试引入体育倾向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 对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其结论为正确认识居民参与体育行为的过程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的意义。

2. 我国居民的体育健身参与行为由于受我国的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其相对独特的一面。因此从理论上研究我国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过程及形成, 从实践上探索诊断和评价体育倾向性的途径和方法, 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文中所提出的理论结构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结果, 还需进一步进行论证。

摘要: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及定性研究确定构成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 建立了城镇社区居民采育体育健身行为结构概念模型, 并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健身行为分析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镇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Scanlan T 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1-15

[2]Fornell C, 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 :39-50

[3]CarpenterP J.A test of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l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119~133

[4]Scanlan TK. The Sport Commitment Mode: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for the youth sport domain[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1993, 15: 16~38

[5]李正中 郭志平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倾向性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24) :34~36

[6]宋 杰 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 中国体育科技, 2005, 41 (4) :99~102

社区医院:守护居民健康 篇11

新医改带来新变化

一到冬天,宋阿姨总会犯咳嗽的老毛病。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这种呼吸系统的慢性病接受“三伏贴”治疗会有很好的疗效。“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农历夏天最热的三伏天时在患者后背的一些穴位贴上膏药,以缓解冬季易发的哮喘、气管炎、鼻炎等疾病的症状。虽然许多大医院都能提供贴敷治疗,但是“挂号的人太多,根本排不上队。”宋女士向记者透露,“另外,大医院离家远,特别是天气又热,路上的奔波再加上长时间的等候,我的身体承受不了,所以只能放弃贴敷治疗。”从2010年起,北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提供“三伏贴”服务,像宋阿姨这样有需求的居民现在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这项医疗服务,省去了跑大医院排队等候之苦。

从中医保健到西医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提供的全方位服务现在已经成为居民健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前来看病、开药以及进行健康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设置和诊疗设施都不亚于二、三级医院。不过就在几年前,提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们的印象还大多是设备简陋,门庭冷清。医疗改革之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依靠自我创收,在行业中并不占优势,负债经营的不在少数,这直接影响到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老百姓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无论大病小病都必须到大医院看才放心。这不但使大医院超负繁忙荷的运青转岛,前老湾百港集姓装也箱深码受头“看病难,看病贵”之苦。

2006年10月,中国明确了医疗改革的方向,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成为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此后5年中,社区医疗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国家同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此次医疗改革,中央财政投入600多亿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

政府的财政支持直接体现在让利于民。2006年12月,社区基本药品实现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价销售,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药品价格。宋女士对此深有体会:“如果开同一种药,社区医院的花费比三甲医院要低。现在我们不用为了开药而去大医院排队挂号,确实减轻了不少负担。 ”

如今的社区医院在设施、人力及医疗服务水平上都显著增强。2012年1月,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在市政协社会管理专题座谈会上表示,在北京,目前到基层就诊的患者比重已经从2006年的5%提高到2011年的超过40%。

健康防火墙

社区医院对普通百姓的吸引力不仅仅停留在看病方便快捷这一层面。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医疗站点为居民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元。

早上9点,当很多病人还在大医院里为排队挂号而焦急的时候,家住牛街的张女士已经在宣武医院接受完诊疗,准备回家了。这是因为张女士所居住的西城区已经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三甲医院之间建立了转诊关系。“社区医生根据我的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到大医院,他们会帮我联系预约大医院的接诊医生,比我自己到医院或者通过网上挂号要方便多了。”张女士说。

与大医院的有机对接仅仅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诸多惠民服务中的一项。按照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等六位一体的职能。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常淑玲告诉记者:“社区医院的服务针对的是人、家庭和社区,这一点与大医院只针对疾病的理念是不同的。”通过分析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情况,社区医院可以掌握社区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以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以此为依据,社区医务人员可以对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服务中,慢性病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人。此外,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近年也呈上升趋势。常淑玲表示:“这些疾病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老百姓身边的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预防和控制上有着自己的优势。”根据慢性病患者的特点,各地社区医疗机构开设了“知己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医生结合监测数据分析患者在饮食和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不同病症的患者打造出“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很多慢性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方式上也逐步改变,从饮食的合理搭配到科学规律的运动,社区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提升了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培养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为了引导整个家庭逐步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医院还为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组织健康培训,培养家庭保健员。家住朝阳区的刘伟现在就是北京12万名家庭保健员中的一员。自从丈夫被查出患有冠心病后,刘伟就在家中承担起协助社区医生监控丈夫病情的职责。“老伴刚得病时,我对冠心病还没有什么了解,出现紧急情况总是很慌张。通过社区组织的培训,我学习了冠心病康复训练方法和对心梗的抢救方法。”刘伟说,“现在我相当于老伴身边的全天候‘医生’,我们心里都踏实多了。”

根据社区医院重点服务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原则,很多社区卫生机构在提供常规医疗服务之外,还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开展各种服务。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的空巢老人举办俱乐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讲座。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发挥到社区卫生服务当中。开展针灸、推拿、按摩、药膳等中医康复治疗项目,运用中医理论对社区中慢性病高危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宋女士以前很少看中医,主要是因为在家煎药太麻烦。“但是这两年开始,社区医院可以代煎中药,而且煎药费也纳入医保,可以享受正常的报销。”由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慢性病的治疗,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像宋女士一样愿意在社区接受中医诊疗。

遇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防控工作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甲流疫情爆发时,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对辖区内的归国人员进行观察,对发热呼吸道病人进行巡查随访并负责对社区公共场所进行消毒。社区医院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为全民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亦医亦友”的全科大夫

对于居民来说,社区医生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宋女士说:“相比于大医院的大夫,社区医生更有耐心,可以将病情深入浅出地给病人讲解。”社区医生与患者更像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他们将每位病人的病症、病史乃至生活习惯都记在心上,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有时却能解决大问题。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居民曹国芝因为身患肩背部筋膜炎,常受肩背疼痛的困扰。一天,她因为胸背疼痛又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接诊的郭大夫对曹女士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以郭大夫的经验,曹女士的疼痛点一般非常明确,但这一次,疼痛却遍及整个背部。郭大夫马上意识到疼痛并不是由肩背部的老毛病引起的,他建议曹女士接受心电图检查。果然,心电图显示背痛是心梗的前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立即以最快速度将曹女士转诊到人民医院,并联系到了曹女士的家属,为挽救病人生命赢得了有效时间。

这种亦医亦友的关系在“家庭医生式”服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团队一般由一名全科医生、一名社区护士和一名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为社区内的家庭免费提供“点对点”管理,定期上门随访,跟踪病情变化,提供健康评估。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的工作中,社区居民与基层卫生工作者也建立起超越医患关系的感情。“家庭式医生”服务团队不仅24小时待命,逢年过节还常常为贫困家庭或者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送去温暖。很多空巢老人更是把“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视为自己的亲人,除了身体健康问题,心里的孤独烦恼也愿意和社区医护人员诉说。

医改5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快速发展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在百姓的健康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万个。2011年1月至10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总诊疗人次达4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社区医院的主力军——全科大夫的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而按照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每万名居民应配备2~3名全科医生,也就是说全国的全科医生数量应达到30万~40万名。长期以来,正规医疗学院的学生在毕业时大都以二、三级医院作为就业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待遇和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但所承担的工作却更加繁重且辛苦。社区医生不但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还要承担出诊、康复训练、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低薪酬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培养专科医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

社区居民体育 篇12

一、影响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

1. 消费者收入与消费品价格影响因素

勿容置疑, 消费者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力。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 然而在体育消费领域其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仍然偏低, 偏低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处于城市下层和中下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能力低下, 而社区居民由于职业、受教育水平, 以及收入较高, 且按照社会分层理论界定大多居于中上阶层, 中上阶层居民依据统计数据结果体育消费能力明显优于其他阶层。由此可见, 影响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此外, 体育消费品的价格也是影响社区居民是否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价格形成理论启示我们, 一个商品的定价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该商品的销售, 合理定价至关重要。据现场访问调查发现, 大多数社区居民对所消费的体育商品持较不满意或一般的态度, 二者合计占调查总人数的6 3.5%, 这亦影响了社区居民总体体育消费水平。

2. 社会可提供体育消费资源影响因素

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消费资源包括多方面, 如场地器材、体育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政府对体育消费市场的管理与指导, 以及体育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都隶属于社会可供体育资源, 这些资源反过来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 甚至有时能完全改变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价值观, 潜移默化地引导社区居民加以购买体育产品。例如, 通过持续、大量的广告宣传体育健身功能或制造社会体育消费舆论, 能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正面体育消费观念, 使他们产生尝试体育产品的意识和动机, 进而付诸行动实现体育消费体验, 在从中体会到消费乐趣后, 他们往往会连续追加体育消费行为, 这样久而久之其极易固化成为体育产品的“回头客”, 同时, 由于从体育消费中获得了多种身心效益, 这些消费群体又会不自觉的通过口头营销的方式加大对该体育产品的宣传力度, 促使此消费群体的周围人群加深了体育消费认识, 转化了这部分人群的消费价值观, 并开始选择体育产品进行消费。总之, 诸如此类的案例枚不胜举, 毋需一一赘述, 从上述举例之中不难发现, 社会可提供的体育消费资源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必要条件, 体育消费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否会较大程度上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

3. 个体体育消费需求影响因素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 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如果把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归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框架中, 依据体育消费产品的物质属性, 体育消费需求应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划分之中, 其中既有社交需求的目的, 又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动机。比如社区居民在参与某收费性的健身俱乐部时, 有些居民是出于对友谊、爱情, 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而选择到此俱乐部进行消费, 还有一些居民则有可能是缘由发挥自己的体育潜能、施展已有的才华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到该俱乐部进行消费。由此而论, 社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不同需求是影响他们是否选择进行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也暗示着体育消费市场的管理者们, 当意识到社交需求成为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时, 应针对社交需求的特点设立相应的体育消费项目和营销基调, 强化体育消费的社交功能, 开展有组织的集体类和混合类体育游戏或体育比赛等体育消费活动, 并且做到趣味、宽松、遵从一定的游戏规则。

二、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因素分析

1. 加速城市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众所周知, 加速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必然会相应的提高城市的GDP值, GDP值高说明可供城市居民切割的“蛋糕”量由此变大, 毫无疑问每个居民所获得的收入就越多, 收入的增多改变了居民的经济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最集中的体现是消费行为的转变, 使居民的消费行为朝向更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前进, 这无形中就为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带来了更大消费空间, 加剧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当然, 单纯一个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彻底改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观, 其他要素如体育消费品的合理定价、体育资源的有效匹配, 以及体育消费需求等也会促使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转化。但不管怎么说, 加速上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会给居民的收入带来直接效益, 这种效益在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 有效匹配各种体育消费资源, 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整合

多种多样的体育消费资源构成了整个社会体育消费资源, 如果按相关性归类划分, 这些体育资源大致可分为体育公司、体育消费市场、政府三类资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这三类资源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企业是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的提供者, 是市场的竞争主体, 体育企业有权利和能力运用企业内部所有的资本, 依据体育市场的经济杠杆功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而政府凭籍自身职能要为企业规制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提供服务。所以, 在这三方博弈中, 如果博弈不当, 出现类似“囚徒困境”现象, 则意味着三败俱伤。假如有效匹配三方资源, 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有效整合, 又会大大减少资源的损耗, 提升各种体育消费资源利用度, 这就要求体育公司和政府必须理顺各自的责权利, 对政府而言, 要转变政府的角色, 以宏观指导和提供服务为主, 减少对体育企业的行政干预。对体育企业而言, 要克服脱离政府后的各种“断奶”综合症, 建立以公司法人制度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采用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营模式。

3. 强化体育消费意识, 促使消费需求向行为转化

从消费者消费心理过程角度看, 消费者在实现消费行为前, 会经历一系列的消费心理的变化。美国行为心理学派认为, 消费行为实际上是消费者主体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行为决策是内在环境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对社区居民来说, 在消费一个体育产品时, 一般来说, 他们的消费心理可分为5个阶段:关注、产生兴趣、购买欲望、记忆认同、购买行动。在实践过程中, 虽然这5个心理变化并非一一体现, 比如某一社区居民在购买体育产品时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 而不是理智消费该体育商品, 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区居民在消费体育产品的同时, 在心理上他们较多的是消费的欲望起了主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 欲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的发生, 很大程度上要刺激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欲望, 也就是要不断强化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 使得消费体育商品的数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这样, 才能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

三、小结

消费者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力。影响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此外, 体育消费品的价格也是影响社区居民是否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价格形成理论启示我们, 一个商品的定价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该商品的销售, 合理定价至关重要。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加速城市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有效匹配各种体育消费资源, 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整合, 强化体育消费意识, 促使消费需求向行为转化。

参考文献

[1]上海经济概况[EB/OL].http://www.cmtongji.com/hkis/qs/gb/EconomicEnvironment

[2]申亮肖焕禹: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6 (6)

上一篇:江苏省徐州市王杰小学下一篇:机械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