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会议制度

2024-10-20

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共11篇)

社区居民会议制度 篇1

金琴南路社区

《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一、依机据《居民组织法》规定。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是居民发扬民主的组织制度和民主决策的组织式,是实行自治的决策机构,真正的权利属于居民会议。

二、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由18周岁以上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本居住区居民或者每户派1名代表组成;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3人组成。本居民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或居住在居民区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当然代表,享有户代表或居民代表等权利和义务。

三、居民代表应热心社区工作,办事公道,代表居民意愿发表意见、表决;了解、监督居委会的工作。建立居民代表联系居民制度。居民代表由居民小组组织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三年,与居委会同时换届,可连选连任。

四、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召集,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下情况应当及时召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1)讨论决定属于居民会议职权范围的问题;(2)需要听取居委会的工作报告;(3)有 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提议。

五、居委会应当在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召开前三天通知出席对象,并告知议题。必须有相应的会议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

六、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议,必须由出席会议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得生效。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由居委会负责实施。

七、居民会议听取并审议居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资金筹集的收支情况报告;选举、撤换或补选居委会成员;讨论并决定居民区社区建设规划建议、居委会工作计划及实施项目;讨论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八、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在讨论和决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2)遵守国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原则;(3)体现居民意志和利益的原则。

二OO八年一月

社区居民会议制度 篇2

本次调查从杭州市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认识、态度、行为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基本药物制度在社区基层的普及现状以及社区居民对该制度的认知和信赖情况,分析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1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1 单纯随机抽样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并经预调查后确定调查内容。在杭州市首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城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各随机抽取一个街道,对所抽取街道的社区居民开展调查问卷,每个街道各发放问卷100份,总计300份。共计收回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7.3%。

1.1.2 非结构式访谈法

分别在各区随机选取10位居民进行访谈,同时对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基层社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有效措施。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的认知情况、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信赖情况以及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实施后社区居民行为改变情况。

1.3 调查方式

考虑到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主要采用社区拦截调查。调查人员全部由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并在调查前统一进行相关培训,问卷由调查对象独立、匿名填写,现场填写完当场收回,以此保证此次调查的质量控制。

1.4 资料整理与分析

对调查问卷进行检查核对,筛选出有效问卷,在Excel2003中建立数据库,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逻辑查错和相关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2份。按性别分布:男性共计119人,占总数的40.7%;女性共计173人,占总数的59.3%。按年龄分布:60岁以上人数占45.9%;40-60岁区间的人数占30.5%;20-40岁区间的人数占16.1%;20岁以下的人数占7.5%。按学历分布: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人数占73.3%;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未达到20%,受调查人群的学历情况普遍较低。按收入分布:57.2%的受访者表示个人收入少于1000元;1000-2000元之间的占33.6%;9.2%的受访者个人收入高于2000元。

2.1.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66人患高血压,42人有糖尿病,70人有高血脂,19人有冠心病,21人患慢性肝病,没有发现精神病患者。在《浙江省基本药物制度首批实施县(市、区)工作方案(试行)》方案中明确规定,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慢性肝病、精神病等6种常见慢性疾病防治必需,在过渡期间,可适当使用其他药品,但仅限于临床常用药物,并规定品种数量,不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优惠待遇。这种情况的出现便给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为过渡期间的用药配药。慢性病患者的药物需求明显高于普通患者,在基本药物实施后,原先的常用药未被列入,对一些患者的用药习惯产生较大影响。

2.2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

2.2.1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目录的认知

根据问卷数据统计,总计有76人次的社区居民表示实施该目录前后小部分药物被替换;37人次的社区居民表示一般药物被替换;69人次的社区居民表示大部分药物被替换;仅有20人次的社区居民表示全部药物被替换。59.2%的社区居民对于基本药物目录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对于基本药物目录处于基本了解以上的社区居民不到调查总数的5%。基本药物目录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目录了解程度的低下将会阻碍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2.2.2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作用的认知

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基本药物制度的作用主要包括了降低药品价格、增加药品流通透明度、规范药品使用和提高药品利用率四个方面。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共计有168位居民认为降低药品价格是其最大作用,53位居民选择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增加了药品的流通透明度,58位社区居民则认为其规范了药品的使用,同时还有13位社区居民认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药品的利用率。

2.2.3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药品价格变化的感知

药品价格作为影响社区居民配药的重要因素,对基本药物的顺利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中,74.3%的居民认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药品价格出现了优惠,25.7%的居民认为与以往无差别。

2.2.4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后经济负担的影响感知

调查显示,45.1%的社区居民认为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其经济负担,46%的社区居民认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起到缓解经济负担的作用,甚至有8.9%的社区居民认为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反而增加了其经济负担。事实上,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的确对某些药品的价格产生了影响,使药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优惠。但是从解决社区居民配药用药的经济负担来说,其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2.3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信赖情况

2.3.1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信任现状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目标是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旨在减少群众用药负担,缓解“看病贵”问题,实现社区医院的基础服务功能。调查显示,79.1%的受访者表示对于基本药物制度是信任的,但是也有20.9%受访者对该制度表示不信任。

2.3.2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不信任的原因分析

根据对受访者的调查,了解到导致部分受访者对于基本药物不信任的原因主要有药品质量难以保证、医生选药水平难以信任以及药品种类无法囊括三个方面。其中认为药品质量难以保证的居民为46人,认为医生选药水平难以信任的居民共计49人,认为药品种类无法囊括的居民共计179人。由此可知,药品无法囊括是阻碍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2.4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社区居民行为影响情况

2.4.1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社区居民的就医选择比较

调查数据显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社区居民的就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表1所示)。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算得其值为18.944,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基本药物目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民的配药范围,使得部分居民转到了综合性医院就诊或者自己到药店购买。

2.4.2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社区居民的配药选择比较

调查数据显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社区居民的配药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表2所示)。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X2 检验,卡方值为57.323,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使得部分居民放弃社区医院而选择去药店购买或者改为去综合性医院配药。

3讨论

3.1 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实施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本药物制度自实施以来,在基层的推进还是比较顺利的。药物价格均实现了零差率销售,减轻了居民的经济负担,居民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信任度达到了79.1%。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区居民的就医选择和配药方式,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3.2 基本药物目录实施效果未完全凸显,实施过程还需因地制宜

居民对基本药物目录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明显感受到药品价格优惠和疾病负担减轻。从试点情况来看,基本药物地域适应不一致问题凸显,有些药在西部地区常用但在东部地区已不常见。调查显示,杭州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原用药水平比较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居民普遍感到不适应,当常用药物无法在社区医院配到的时候,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居民选择医生推荐的基本药物,而其他的居民则会选择去大医院或者去附近药店配药,反而增加了用药负担。针对这些情况,浙江省增补非药物目录药品150种,同时按照《浙江省第二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县(市、区)工作方案(试行)》(浙卫发[2010]184号)要求,杭州市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区、县(市),增加已纳入我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常见慢性病、儿科、妇科、急救等50种品规门诊用药,方便了居民就医,部分缓解了居民用药的负担。

3.3 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了解和接受情况还不容乐观

基本药物目录是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社区居民最为相关的部分。从调查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目录了解情况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居民对基本药物目录的概念完全不了解。即便是知道基本药物目录概念的居民,对其中所含药品种类、药品数量、药品价格等也并不十分了解,更不知道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所在。

4建议

4.1 加大普及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

调查显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很低,没有认识到推行该政策对合理配置医药资源、保护社会公众药品获得的权利以及防止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保障作用[1]。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印制基本药物政策的宣传册向群众发放,印制广告宣传画进行张贴,也可采用举办展板的形式进行宣传;组织药学专业人员到社区向公众宣传、讲解基本药物的知识、使用方法,回答公众咨询问题;与新闻媒体联合举办“基本药物知识”科普宣传节目,向公众宣传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知识,使公众了解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最终受益者是老百姓的道理[2]。

4.2 加强社区医生培训,使其成为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者和社区居民的引导着

广大的社区医药工作者是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人员,他们了解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内涵,具有应用基本药物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制度的推行[3]。社区医生培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使社区医生明确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性;其次应要求社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宣传和告知,引导患者使用基本药物;最后社区医生应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对使用基本药物的患者进行记录,最终帮助患者养成使用基本药物的习惯。另外还应积极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引导居民转变过去的用药习惯,使社会公众清楚的认识到基本药物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物,是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首选的药物。

摘要: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以来,居民对开展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和信赖情况,分析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简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结论:社区居民对基本药物制度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未凸显,建议加强对社区医生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在居民中普及基本药物概念。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居民,认知,信赖

参考文献

[1]刘宝,武瑞雪,叶露.论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及性障碍[J].中国药房,2007,18(14):1041-1043.

[2]杨世民.提高全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及依赖度的建议[J].中国药房,2010,21(12):1075-1076.

社区居民会议制度 篇3

关键词:全科医生制度;社区居民;就医行为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目前医疗服务资源不均匀,社区服务水平远不及需求。社区居民存在着就医不及时、就医机构趋高、不合理用药以及遵医行为不足、健康意识保健意识缺乏等不合理的就医行为。为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我国2011年出台《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实行社区全科医生负责制,合理规范全科医生行为,引导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就医行为。目前,国内外对全科医生制度的研究集中在对该制度设计的描述上,对其政策影响研究较少,政策的反馈不足。因此,分析政策的影响结果对其调整和完善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建立在全科医生制度相关理论、就医行为相关理论、政策与行为的互动理论基础上,建立本文的影响路径分析逻辑框架,结合相关现实状况对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做出探讨。对政策的有效性和完善性进行相关评价,指出当前全科医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就医行为理论及分析路径。国外学者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就医行为理论模型。戴维·麦肯尼克将就医行为区分为卫生资源利用行为和就医促进行为,后者包含了预防行为、卫生服务利用行为、保健行为。在就医行为分析路径的分析上,首先,从研究主体来区分,姜丽(2010)指出,国外对于就医行为的研究分为关注结果和关注过程的研究;国内学者张容瑜(2012)将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分析路径分为两类,一种分析影响因素,另一种分析就医路线。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建立在Andersen模型上选取部分影响因素直接进行结果检验,并将就医行为仅仅局限于卫生服务行为。本文就医行为定义为就医促进行为,并结合Andersen模型影响因素与健康理念模型中建立新的分析路径。

(二)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蒋敏,李晓松(2007)利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算法,探讨影响患者就医行为各种因素间潜在的、有价值的关系,指出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是复杂而多变的。黄欢(2010)通过问卷调查对日照市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研究发现,以往就医经历、媒体信息情况、他人推荐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有影响。任晓(2010)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进行了研究,对就医选择影响的前八名因素为疾病程度、居民类别、婚姻状况、医疗服务价格、家庭规模、是否参保。但是国内大多数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分散性的特征,本文对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分类,并为政策的引入建立了影响路径模型。

(三)全科医生制度下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研究。王敏,张开金(2010)提出,只有不断改善就诊环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才能引导居民合理就医;靳婕,周颖清(2011)指出,全科医生制度缩短了人们看病治病的路径,提高了就医的及时性与可及性,就医意愿加强;陈宪泽,詹小清(2014)指出,全科医生制度中签约服务存在着供方诱导需求的现象,会影响社区居民合理就医;高其法(2006)从医患关系层面指出,全科医生的年龄、性别、学历、医疗质量及水平对社区居民的就医行为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总得来说,国内基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对居民就医行为的研究较多,而全科医生制度对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很少。本文将从正负两个方向进行分析,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完善提出一定的建议。

三、理论模型

本模型建立在健康理念模型和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上。通过内在的知觉、态度和信念进行心理决策以及外在即输入变量共同影响就医行为。

四、现实分析

(一)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与内容。首先,我国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与先进发达国家一样为签约服务模式,即医生责任制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而进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其次,在服务内容上,我国与其他国家也大致相似,但是包含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项。集健康教育、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并且与二、三级医院进行竞争与合作,双向转诊。

(二)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路径及结

果分析。(1)准入机制。在准入机制层面,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外在医生水平与态度这个因素,内在患者在心理层面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信任度,从而改变患者的就医机构选择、医生选择及遵医行为。从正向来看,高学历要求及“5+3”培养模式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了患者就医的信心,就医机构选择回流社区,医疗费用一定程度降低,社区的遵医行为有所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准入机制也存在着软约束力的现象,社区全科医生供不应求,高质量人才趋高就业,导致正向引导不足。(2)服务内容及模式上。在服务内容和模式上,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医生建议与经济费用两个因素,来影响社区居民预防及保健行为、就医机构医生选择及用药行为。首先,全科诊疗提高了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与及时性,降低了医疗费用,因此社区居民趋向社区就诊取药。其次,在委托—代理模式下,代理人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供方诱导需求行为会减少。再者,健康档案管理提高了居民进行健康管理的意识,但也存在着流于形式的现象,作用发挥受限制。(3)分级诊疗。在分级诊疗层面,主要是通过影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医疗技术水平与态度、医疗技术设备三个因素来影响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下,医疗服务资源可及性增强,由于政策支持,社区医疗技术设备,医生水平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社区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是会向社区医疗机构流向。但实际实施过程中,社区首诊的比例增加并不明显,其次,由于患者及其家人心里因素的影响,单向转诊严重,回转不畅问题层出不穷。(4)监管付费补偿激励机制。对于监管付费及补偿激励机制,两个层面进行了整合,主要是通过影响医生的水平和态度来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信任度,从而就医机构、遵医行为、及用药行为进行引导。实际状况中,我国的监管、付费补偿激励机制并不完善,社区全科医生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从而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并没有形成好的正向的引导。大多数社区居民还是选择趋向大医院及专家诊疗。

(三)全科医生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建议分析。(1)当前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存在的问题。1)供需失衡。由于收入的差异性和制度的不完善,大多数医护人才就业趋高,供不应求。从质量上来看,准入机制软约束,社区全科医生的整体质量水平较低,大多数医生仍然是老社区的传统医生。其次,服务范围有限,局限于基层首诊与转诊,诱导需求存在。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满意度与信任度较低。2)激励机制不足。国外对于全科医生的奖励机制类似于绩效奖励,按照全科医生完成的服务数量与质量进行综合考核,一方面,提高了整体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对全科医生进行了奖励激励。我国在激励机制层面非常薄弱,缺乏考核,处于政府发放固定工资的状况。3)政府补贴不足。政府补贴即,增加社区居民报销比例及为全科医生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奖金福利。但目前我国对于全科医生制度下的社区主体只有制度层面的规定,补贴较少,导致制度的推广和运行缓慢,对整个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合理化作用较小。

(2)国外先进经验借鉴。1)完善准入机制与服务内容。在当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通过高校医药专业、高级医院调用的专业人才任用及新人才的招聘来实现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的保障。其次,完善服务内容,学习国外强制性转诊手续,并且通过费用给付过程对专科医生进行约束,从而使社区居民形成从社区先就诊的就医行为。2)逐步建立起自愿签约服务。社区居民可以自由更换全科医生,促进全科医生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生合理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对社区居民进行正向的就医引导。3)政府要进行相应的补贴。在社保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中介购买全科医疗服务,按照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和人头数多少付费,对其业绩进行一个考核和奖励,即付费与个人业绩和服务质量挂钩,从而实现保障服务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考核、培训、激励机制。通过设置指标,如荷兰的患病率、按年龄的处方次数、服务利用年增长率、年转诊率等进行考核。并通过进一步的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素养与专业技能。建立和形成好的激励机制,如与任务挂钩,通过绩效进行奖励,形成其合理的行为,为社区居民负责。

五、小结

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立之后,通过提高服医疗服务资源可及性、卫生服务质量等,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正向引导,但由于制度本身的不足,如准入机制、监管奖励机制的不完善,医生对患者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导向。因此,结合现状及国外先进经验对全科医生制度进行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欢.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研究[D].江苏大学,2010.

[2] 张容瑜.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费用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 任晓,李君荣.新医改下的双向转诊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0,(4).

[4] 蒋敏,李晓松,段磊.关联规则在挖掘患者就医行为模式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7,(9).

[5] 陈宪泽,詹小清.基于全科医生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5).

[6] 王敏,张开金,姜丽,包思敏.中国城乡患者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4).

社区居民会议总结 篇4

6 月16日(星期二),山阳镇社区办召集召开全镇19个居委会(含筹建组)书记会议,分管镇长陈参加会议。会议持续了一天时间,以居民小区类型分三个片组进行:商品房片组8:45―11:00、动迁安置房片组13:00―15:00、混合类房片组15:00―17:00。

会上各居民区书记围绕贯彻市委“1+6”、区委“1+7”文件精神创新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特色楼道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镇社区办工作的意见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特别是在楼栋自治、村居联动、党员发挥作用、社会力量参与、新媒体应用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各相关推荐单位的书记将各自的创新社会治理方案、推进中碰到的重点难点进行了介绍和阐述。会议讨论认为特色楼道应继续保持上一评选年度的工作力度,要准确地根据本楼道的所选定特色开展工作,不可产生大致雷同,千篇 一律的情形。

谈到当前工作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汇总如下:

1.商品房小区停车位欠缺,居民停车难;

2.小区沿街商铺油烟扰民,大多没有设置油水分离池;

3.老旧小区道路、墙体破损严重,个别小区汛期排水能力弱等问题。

4.所有小区都存在不文明养狗行为,居民怨声载道。会上大部分居委会书记都提出了希望前往市区等先进居民区参观学习治理经验的愿望要求,个别单位要求增加居委会工作人员。

会上社区办韩纪元主任提出各居委会要以居民需求为方向、以居民反映的问题为导向、以居民参与为重点、以居民满意为目标去开展工作。韩主任要求各居委会加快抓好画廊、宣传栏的整洁度和时效性,保持居民区相关场所(老年活动室、暂时闲置点)的`整洁,及时关注有碍安全、稳定的居民区事件。对于“睦邻家园”建设,要求未参与创新社会治理项目推进的居委会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一至二个推进项目起步相关工作,为将来创新社会治理全镇层面的推广积累经验,做好铺垫。

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篇5

一、居民代表会议是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权力机构。居民代表会议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范围内,代表本社区居民行使自治权力。

二、居民代表会议成员由本社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居民选举产生,包括居民小组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居委会成员。

三、居民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召集和主持,会议议题由居委会组织。参会代表必须超过社区居民代表的半数,所做的决议或议定需经到会代表的半数以上同意方有效。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策。

四、居民代表会议的职责是:

1、讨论和决议有关全体居民利益的重大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2、监督和指导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对居委会的工作报告、财务收支、工作计划进行审议。

3、讨论制订本社区的居民公约和有关管理制度。4、根据居民意见对居委会工作进行评议。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 篇6

一、居民代表大会是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种组织形式。凡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居民自治的原则,把居民的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由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二、居民代表

1、居民代表由居民小组选举产生。居民代表的任期与居委会相同,可连选连任。

2、居民代表应有一定的议事能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热爱集体,关心居民,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坚持原则,伸张正义。

3、居民代表受本居民小组居民的监督,对不称职或不具备代表条件的,可由居民小组召集居民会议免去代表资格,另行补选。

三、居民代表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由居委会成员和居民代表参加。原则上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在特殊情况下,有三分之一以上居民代表提议,也可临时召开居民代表会议。

四、居民代表会议的主要职责: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按《北京市居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规定的法定程序选举、罢免和补选居委会成员。

(2)审议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讨论决定年度工作目标;

(3)向居民宣传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为居民服务,协助居委会开展工作。

(4)决定兴办本居住地区的公益事业;

(5)讨论决定社区服务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以及经营情况,并监督其执行;

(6)制定修改本社区的《居民自治章程》和各种制度,制定和修定居民公约,其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并报街道办事处备案;

(7)专题讨论本居委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涉及本地区全体居民利益的`其他重要问题;

(8)讨论居民代表提出的各项议案;

五、居民代表大会必须有全体居民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

六、居民代表大会在行使决定权和否决权时,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出席居民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

七、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区事务,要符合广大居民利益,并不得违背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国家的政策和其他有关规定。

八、居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定,由居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向居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监督。

九、居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事项,除由居民代表及时向居民通报外,居委会要利用会议、专栏等形式向居民公告,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社区居民会议制度 篇7

关键词: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中的两个主要构成主体,二者在社区自治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研究和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的产生、特点及职责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

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经费来源等作出了具体规定。1982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确了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设置、工作原则、工作经费来源、与政府机构的工作关系等作出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规定。

社区居民委员会除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一般特点即:基层性、独立性、自治性以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议行合一”,居民委员会既是居民会议的常设机关,又是居民会议的执行机关。

现行《宪法》规定了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居民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作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规定。

(二)社区业主委员会。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产生源于我国的城市住房体制改革。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住房分配制度,房屋所有权属于单位,居住者是承租人,房屋物业管理工作由单位后勤部门或政府房管部门承担。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带有福利性质的住房分配制度逐渐为住宅商品化所取代。居住者持货币在房地产市场选购商品房,并成为商品房的产权所有者。这些商品房所有者就是今天所讲的业主。业主作为商品房所有权人,其利益需有相应的组织为其代言和维护,这样,业主委员会就应运而生了。

业主委员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治性。业主委员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具有社区自治组织的一系列特征,是城市新型社区中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了业主委员会应当履行的职责。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关系的现状及原因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中两种主要类型的社区自治组织。二者具有社区自治组织的一般特征,在职能上有分工,也有交叉和重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二者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一)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社区自治过程中,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有分工,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社区业主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办理与物业服务有关的经济事务。二者在工作方面互有依存:从居民委员会的角度来看,业主委员会能够为社区管理提供资金支持,业主委员会能够出面协调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两点,居民委员会需要业主委员会在工作方面给予必要的配合和协助。从业主委员会的角度来看,居民委员会享有法律赋予的管理社区的合法权威和制度资源,负责社区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熟悉社区情况,组织能力强,业主委员会在工作方面需要得到居民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在居民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较强的社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二)二者之间的冲突关系。

一是双方的不作为。业主委员会很多工作都需要居民委员会的支持和协助,如果居民委员会不作为,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将很难开展;当物业公司或开发商侵犯业主利益时,由于业主委员会的不作为,致使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二是双方职能的交叉和重叠导致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居民委员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往往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干涉和限制。三是一些在基础设施方面需借助于物业公司或开发商帮助的居民委员会,当业主与物业公司或开发商发生矛盾时,很难做到切实维护业主的权益。

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业主委员会上述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居民委员会行政化倾向明显。无论是居民委员会与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方面,还是居民委员会自身的组织机构、职能方面,都有明显的行政化的痕迹。二是居民委员会的角色错位。居民委员会在经济方面依靠物业公司和开发商,就很难使其保持自治组织的中立地位。三是业主委员会尚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现有的法律法规均未赋予业主委员会任何法律主体资格,目前,业主委员会既不是法人,也不是其他组织。四是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能力较弱。社区自治章程的制定,居民委员会的人事权、决策权、财政权、考核奖惩等都受制于政府,导致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能弱化。业主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自身还不够成熟,地位、性质未经法律确认,因而其自治的能力也较薄弱。

三、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关系的建议

(一)整合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新建的住宅小区内,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的管辖范围是完全重合的,而且二者的工作职能也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若二者合一,则可达成优势互补。业主与居民的身份获得准确定位,社区共同体获得认同感,兼职的社区自治组织成员去除了行政化的色彩,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被激发,社区共同体的财产权利受民法保护,减少了政治国家的随意干预,真正实现了社区的自治。[1]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整合的可行性。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二者的组织性质相同,都是自治组织;二者的调整对象、调整范围和职能存在交叉和重叠的情况。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整合的设想。

1. 新组织的名称、性质与人员构成。

新组织的名称可以是“某某社区自治委员会”,新名称的使用要由国家以立法形式确定。现阶段,可采取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法过渡。新组织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自治委员会成员全部兼职,并且只能由本社区居民担任。

2. 新组织的产生及体制构成。

新组织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社区成员代表由社区成员直接选举产生,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是社区居民和业主。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决策层,是社区自治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享有选举权、决策权、议事权和监督权。社区自治委员会是执行层。新组织的体制实行议行分设:在新组织之下设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工作执行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之间相对独立运行,双方的成员不可兼任。[2]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自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也应不断调整和完善,如何协调和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将是社区建设中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柴小华.当居民成为业主[J].宁波大学学报,2005,5:109

浅谈社区居民民主自治 篇8

关键词:社区 民主自治 城市治理

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民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共同体。社区既是人民聚集、生活的区域、同时也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一般而言,社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人口要素、地域要素、组织结构要素、社会心理要素、规范体系要素和物质设施要素六个基本要素。①

一、社区民主及其意义

所谓社区民主,简单的说就是社区居民自己参与社区活动,使得民主参与制度化。实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自治。目前我国社区民主的主要形式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农村的村民自治。

社区民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基,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社区民主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发展社区民主,对于更高层级的政治运行有强烈的辐射效应,有助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区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最直接最便利的渠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二、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区自治被作为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最好形式在全国各地推广。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型时期,体制格局的构建、公民社会的培养、各种关系的理顺、配套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民主自治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居民民主自治,说白了就是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居民共同决定和处理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必须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前提,参与社区事务既是社区居民的权利同时也是社区居民的义务,没有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居民民主自治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国现阶段主要出现的居民参与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参与的主体不广泛。社区自治参与的主体大部分是退休在家的退休人员和一些弱势群体,其他的中年群体和社会主要劳动人员参与度不高。(2)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社区的事务人民总是认为是政府的事,没有社区事就是我的事的思想,导致社区要安排什么事务,需要动员、劝说、说服。明显缺乏主动性。(3)参与大的内容有限。现在社区的基本情形是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重要的事务决定,还不够民主,如制定社区规划、民主监督权等,居民参与的明显偏少。②

(二)政府干预过多

作为社区民主自治,就是要居民自己管理自己,而现实的情形是,大部分的事务是政府来管理,特别涉及重要利害关系的事务都是有政府来管理决策。虽然我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要接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排出机关"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但是在现实实践中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经常是政府直接指示居民委员会按照其的意思来做事。这是政府的职能的越权,导致自治的主体的错误,不是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其实质上还是政府通过居民委员会来管理社区。政府管理社区越权主要表现在,直接决定居民委员会的成员,直接把社区自治的事务自己大揽大包,直接把居民委员会当做自己排除机构。

(三)自治的内容不全面

社区居民自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四个方面。在社区居民自治的四项内容中,民主选举是自治的基础,是居民的权利的最重要体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是自治的关键,它要求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而不能由居民委员会少数干部擅自决定和管理;民主监督是自治的保证。③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民主选举贯彻的比较好,其他的三个民主实行的程度不是很理想。

(四)配套的法律措施还需完善

我国的社区发展很迅猛,但是配套措施发展有点跟不上脚步,特别是法律配套措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89年颁布的,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明显不能很好的适用于现在的社区。严格的来说《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质上还不能称为一部关于居民自治的法律,它只是一部居民委员会的组织法。我国关于社区居住自治的配套法律不多,并且规定的不够全面细致,导致我国很多居民自治的事物没有自己的依据,居民自治不能很好的开展开来。

三、社区居民民主自治的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民主自治的制度好不够完善,导致社区民主自治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对以上的问题的分析总结,现阶段实行以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政府职能加速转型

政府职能的转型必然要求政府改变以往的行政强控制领导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放弃以往所扮演的大包大揽的角色,应当自觉有序的退出社区民主自治的领域,要学会放手让社会在自治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要知道社会只有靠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自强、自信和自律,才有活力;要相信社会只有在自治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激发人得参与精神,才能真正构建民间的平面互动交往网络,才能真正实现居民民主自治。

(二)加强多样化的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通行于社区范围之内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时尚、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新时代的社区文化建设由于市场经济为背景所以它必须多样并存为前提。社区文化的建设多样化可以保障社区的居民的各种文化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地保障,可以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是多样化的文化建设可以使居民的自身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多样化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可以加快早日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

(三)加强法治建设

我们知道,法治的基本精神就在于防范政府的无度权力滥用,并在此基础上保障个人与社会正当权利的实现。法治对于社区民主自治自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法治是社区民主自治的基础。它约束和规范居民和社区自治组织行为,维护社区稳定与秩序更加妥当的方式。我国的法治建设还不够完备,特别是居民民主自治这一块的规定太少,所以我们应该抓紧修改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制定台符合现代潮流的法律配套措施,使社区民主自治有法可依和有法克保障。

我国社区居民民主自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只能在不断改进中前行,相信有一天我国会实现真正的社区居民民主自治!

注释:

①参加徐勇主编,胡宗山:《城乡社区建设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②参见王圣诵、王兆刚:《基层民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126页。

③参加戚学森主编:《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社区居民事务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9

第一条:例会制度。委员会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按照“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做好本社区内居民事务调解工作。对排查出问题一要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报告、及时协调,二要做到“三落实”,即化解落实、化解方案落实、化解措施落实。

第二条:值班制度。社区居民事务调解工作室是社区居民事务调解委员会的对外窗口,每日安排专人接待群众的来访和诉求。社区居民事务调解工作室,集社区民调委会会、社区矛盾排查工作站、社区法律服务室、党员恳谈室、民怨诉求室为一体,兼具接待居民诉求、心理疏导、矛盾调处、法律服务等功能。

第三条:预防制度。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注重发挥社区司法行政、民间组织的作用,把普法教育作为防范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群体和不同时期矛盾纠纷的规律、特点,分类施教,采取座谈会、演讲会、报告会、咨询会、大课堂、大法庭、文艺演出、知识竞赛、问卷调查、走访慰问等形式,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效地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坚持组织开展专项排查调处活动,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排查,及 1

时发现并处理矛盾纠纷隐患,保证敏感期的社会稳定。

第四条:协调制度。发挥社区居民事务调解委员会统筹协调功能,集调解、治安、信访“三位一体”,充分发挥联动效应,增强调解效果。建立成员日接待制度、台帐管理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纠纷情况通报制度、纠纷督办制度、包案调处制度、律师服务制度、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待制度,坚持周报告、月排查、季分析的工作制度,针对本社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第五条:处突制度。针对社区突发事件,采取“处置突发情况三三制”,即“三个立即、三个及时”;在接到突发情况的信息后立即与社区党委书记、社区民警取得联系,听从党委书记的统一部署;立即前往事发现场;立即向街道工委办事处先行汇报。及时向派出所进行通报;及时到达现场后控制局面,妥善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争取把危险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及时把整个事件的详细情况及处理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汇报给街道工委办事处和上级单位。

第六条:信息报告和反馈制度。加大宣传,引导社区居民前来诉求;通过接访及时了解掌握最基层的人民内部矛盾情况,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掌握苗头性问题,主动调处矛盾纠纷,根据轻重缓急,通知街道工委办事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

社区联席会议制度 篇10

时间:2009.12.10 09:45:331

一、参加联席会议的人员为社区党委成员、社区党总支成员、社区管委会成员、楼宇党支部书记。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会议有效。会议由社区党委书记召集和主持。

二、联席会议实行定期例会制,每月一次。同时,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

三、联席会议内容

l、贯彻落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布置的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的办法措施,研究确定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目标。

2、听取相关人员的工作汇报,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安排近期或下一阶段的工作。

3、讨论拟定居规民约、经济发展规划、年初工作计划、年终总结、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中心工作和重大工作事项,制订本社区建设的目标、规划和措施。

4、研究两委成员工作分工安排,讨论制定社区干部工作纪律等事项。

5、审批、审定财务收支情况,讨论决定重大经济开支、一事一议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等事项。

6、研究确定召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有关事项,研究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决定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7、其他应提交联席会议讨论的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及社区事务。

四、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会议形成决议时,应进行表决。表决应采用口头、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形式。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一半,决议方可生效。决议一经形成必须坚决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违反。

社区居民会议制度 篇11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29-02

1研究目的

城市社区体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体育发展史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壮大。近年来,中国社区体育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与需求进行分析,以间接了解当前中国社区体育开展的效果及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重点,进而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社区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为研究目标,选取上海、北京、温州、天津、太原、湖北、安徽、内蒙古、福建等部分省市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以上省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态度

体育动机与态度既是参与者主观出发点,也是客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料表明,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表现在健身、健心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健身为主。据崔丽丽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社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高达80%以上的居民是为了“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高维岭等人对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健身动机的调查中,对“健康长寿”一项的选择比例最高,占到72.03%。表明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有了高的追求,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关爱程度也明显提高。“社会交往”成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第二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说明现代社会发展给人类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对面对面交流机会的渴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虽然“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已得到普遍推广。但居民健身态度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温州市民中知道并清楚健身意义的仅占调查人数的9.66%,57.86%的人不具体了解,32.47%的人回答不了解。内蒙古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有39.5%的居民认识处于一般,不太清楚的占29%,不清楚的占183.%。说明除了人们的主观意识不足外,有关部门对体育的宣传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持续度都有所欠缺,進而影响到了体育的大众化普及甚至是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3.2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

健身场所直接影响着健身者的健身动机、健身时间、健身方法及健身效应等方面。因此选择和保证良好的健身场所是开展和完善社区体育的重要因素。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场所与所在社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等有很大关系,就近活动是居民选择活动场所的一个基本标准。

资料显示,街头公共场所、公园、社区空地、本单位设施依然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时占比例最高的选择。显然,因陋就简选择体育活动场所是目前中国城市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时的一大特点。另外,目前中国以政府投资为主渠道的体育系统的场馆无论从客观数量上还是居民就近选择上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现有的体育资源因其没有充分有效地开放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有限体育资源的浪费。

3.3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形式、时间、频率及成员特点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3种:一为利用早晚进行健身活动的日常型;二为以家庭为单位,在节假日进行健身活动的假日型;第三种就是参加有组织的社区体育竞赛。从参加时间和频率来看,各地活动时间多集中在0.5h—1.5h为主,频率从每周0~7次不等,没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就参与对象而言,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以离退休的中老年人居多,而青年人较少,表现出年龄结构失衡,如天津晨练者中,中老年人占73.2%,青年只占26.8%;晚练者中,中老年人占77.9%,青年只占22.1%。在温州市民高达70.9%的不进行体育锻炼人群中,中青年人(26-45)是锻炼最少的人群。武汉市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群体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从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性别来看,内蒙古、北京、天津、太原等地女性参与者所占比例高达60%甚至更多,呈现出较大的性别失衡。这一情况在全国各地较为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不同年龄人群闲暇时间的差别较大外,社区内缺乏适应不同社会群体需要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对活动内容缺乏必要的选择性也是其中之一。相对于中年人社会、家庭双重压力的重担影响其闲暇时间的体育活动分配外,青年人自己独特的体育需要在现有的以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育活动中,难以得到满足。

3.4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

从研究资料来看,中国社区居民日常型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健身娱乐性,竞技性相对较弱。内容的选择多为健身操、太极拳、武术、体育舞蹈、跑步、球类全民健身路径及棋艺等体育项目,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且在民间有相当的基础和普及性;②以非器械类为主,大多数项目均不需要特殊的器械;③场地要求较低,易于开展,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活动场地;④技巧难度较低,易于开展;⑤运动量较小,动作平缓,尤其适合老年人进行;⑥群体性活动较多;⑦花钱不多。比较经济实惠。

3.5制约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资料表明,影响中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没时间锻炼(武汉市居民高达71.2%)、没场地设施、参加体育锻炼时缺乏技术指导、家庭经费困难等问题。其中,造成没时间锻炼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说工作繁忙、压力大、易疲劳、家务繁忙等等,这些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却也因此成了很多人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借口,而事实上,哪怕只有十几分钟的晨练,即使起不到明显的健身效果,也会给参与者神清气爽的一天。再者参与体育活动也是积极消除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是我们的大部分人虽然对自己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从意识上增加了,但其行为上却依然处于“有病医治、无病不防”的阶段。再加上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不方便最终造成了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健身的不以为然。

参加体育锻炼时缺乏技术指导也是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就不可能科学的锻炼效果,进而影响到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认可程度。这一点除了与中国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本身不足有关外,与中国现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也有很大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中国城市杜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健身和健心,但更主要表现在健身。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模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参与意识的缺乏和体育宣传力度的不足。就近活动是社区居民选择活动场所的一个基本标准,因陋就简选择体育活动场所是目前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时的一大特点。

(2)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员构成体现出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失衡。总体表现为离退休的中老年人比例高于青年人,女性高于男性。体育活动设施总体数量不足和有效利用率不高以及缺乏技术指导依然是制约中国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一大因素。

4.2建议

(1)加强城市社区内健身服务设施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锻炼和健身的场所。同时定期地培训与考核社区体育指导员。提高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依照方便、实用、就简原则设置成人体质测试站,可以为居民随时做健康状况检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医疗保健指导等社区服务内容,同时有利于加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

(3)加强社区组织对社区内居民体育活动的引导和组织,最终形成“家庭健身活动、各晨晚练点健身活动、社区单位体育赛事、社区体育单项赛事、杜区大型综合运动会”5位一体的健身活动格局,营造“天天健身、月月赛事、季季活动、年年高潮”的健身氛围。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组建社区单项运动队,为繁荣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上一篇:小学第十八个安全教育日活动总结下一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