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通用12篇)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篇1
居民体育消费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日益加速, 经济迅猛发展, 大连市地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 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受足球之乡及马家军基地等竞技体育优势的影响, 对于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应具有较大的带动。本文通过研究大连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 分析探讨日后的发展趋势, 对促进大连市经济发展及东北地区体育消费市场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对象以大连市甘井子、中山区、沙河口区、西岗区、金州区、旅顺口区6个区的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书籍, 文献80余篇和近5年来的大连市政府报告及大连市总体规划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大连市6个区的城乡居民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478份, 回收率95.6%, 有效问卷455份, 有效率95.2%。
1.2.3 数理统计法
本文运用Excel办公软件和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连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目的分析
大连市社区居民主要是以强身健体和健身健美为主要消费目的, 分别占26.9%和20.6%;其次是休闲娱乐占18.2%。比例最小的为预防疾病和提高运动能力, 分别占2.5%和1.8%。这说明大连市社区居民在体育消费的过程中, 特别侧重于体育的健身强体功能;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认识到了休闲娱乐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加强大连市社区居民对预防疾病和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认识 (见图1) 。
2.2 大连市社区居民不同年龄结构对体育消费分析
大连市不同年龄结构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目的具有不同差异性, 20岁以下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主要以健身健美和满足兴趣爱好, 分别占48.3%和占40.1%;21~30岁的社区居民在体育消费上选择以健身健美和强身健体为主, 分别占61.2%和58.6%, 增强人际交往和提高运动能力占的比例最小占2.7%;31~50岁的社区居民选择休闲娱乐为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分别占53.1%和51.6%, 在青壮年步入中年阶段的社区居民注重休闲娱乐, 结交朋友;很有朝气和活力。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大连市居民强身健体意识很强烈;60岁以上的居民同样注重休闲娱乐功能为最多, 其次是健身健美和陪伴家人的意识也越来越重。 (见图2)
2.3 大连市社区居民不同文化程度的体育消费分析
从大连市社区居民不同文化程度的体育消费可以看出, 无论学历层次高低社区居民消费均以强身健体为最高,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社区居民对身体锻炼的意识也越加增强。社区居民消费对预防疾病的选择为最少, 由于社区居民较重视强身健体, 大大减小了患疾病的比例, 所以也减少了对预防疾病的意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对体育的认识更加清晰, 更多人把体育视为是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 社区居民也在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体育消费有了新的认识和加强。 (见图3)
2.4 大连市不同职业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分析
大连市不同职业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具有差异性, 工人的体育消费是以强身健体和强身健美为多, 分别占59.8%和52.4%;从事管理人员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占58.9%, 其次是强身健体占55.3%, 再次是增进人际交往占51.4%;职业为科教文化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以强身健体为主占65.35%, 其次是强身健美和休闲娱乐;从事服务行业的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则以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为主分别占52.4%和48.7%。 (见表1)
3 结论
(1) 大连市居民主要对体育消费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及健身健美方面, 占总比例的47.4%。
(2) 不同年龄阶段对于体育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老年人主要为了预防疾病和陪伴家人而进行体育消费, 年轻人群则侧重于以强身健体及健身健美为目的进行体育消费。
(3) 无论学历层次高低, 社区居民强身健体的意识很强, 这样也大大预防了疾病的发生率, 增强了社区居民的体质健康状况。
(4) 大连市居民体育消费主要以管理层人员居多且体育消费意思较高。
参考文献
[1]丁建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9) :6-9.
[2]陈晓春.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索, 2005 (2) :113.
[3]冯冰.体育消费者消费决策制定过程分析及营销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 2005 (2) :38-50.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篇2
作为一名东山社区体育指导员,经过二年时间的工作,同许多社区居民交谈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本社区有居民2700户,7820多人,在社区主任张秀芳的领导、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花钱做体育宣传条幅。本社区老年人较多,通过宣传科学健身知识,认真进行科学健身的指导服务,有效的提高群众健身锻炼水平。由社区主任张秀芳、文化站站长丁玉山组织老年秧歌队,有100多人,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六岁儿童;时间晚5:00—6:00;有健身舞队,有社区主任参加,人数达60多人,时间6:0—7:00;有夕阳红话剧团,有京剧、评剧、二人转,人数为30多,时间为每周一、六、日的下午1:00—3:00,地点老年活动室;乒乓球队,人数为10多人,每天早9:00—下午3:00,地点为乒乓球室。太平区领导邹丽和其他各社区的体育指导员经常到我东山社区来观看秧歌队以及健身舞队的精品展示。
这次活动得到东山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展示非常成功,通过这次活动,社区居民明白了“我健身,我快乐,我健康”的意义,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为社区居民服务,做好体育工作。
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 体育消费 东西部地区 重庆市城镇居民 体育消费结构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意识习惯的显著变化,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的兴旺发达,体育消费领域正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和开拓。体育消费已成为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对整个社会消费结构改变,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对重庆市的12个区市县20岁以内~50岁以上各年龄阶段的男女居民中抽取被调查者2000人进行了《重庆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调查》问卷,共发调查表2000份,收回问卷1760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问卷1710份,占收回问卷的85.5%。
2.研究方法。(1)本文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
三、体育消费概念界定
消费是人们消耗物质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过程,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体育消费则是指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观赏体育比赛或购买体育报刊、书籍及音像,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要求的过程。这里包含三层意思,首先:体育消费主体是“人们”,其次:体育消费的实现形成是参加体育活动、观赏体育比赛或购买投缘报刊、书籍及音像等形式;再次:体育消费的目的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体育消费包括体育实物型消费、体育劳务型消费又包括和体育信息消费。
四、结果与分析
1.重庆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情况分析。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及长江上游地区主要的经济中心,是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重庆在全国综合竞争力排名18。虽然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及重庆直辖的契机,体育消费市场仍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目前,重庆市城镇居民2003年人均收入为6684元,体育人均消费约为319元,占总收入大4.8%。在被调查者中,体育实物型消费约为205元,占体育消费总支出的64.2%;劳务型消费约为70元,占21.9%;体育实物型消费与劳务型消费之比约为1∶3,实物型消费远远大于劳务型消费;体育信息型消费约为44元,占13.8%。
2.全国东西部部分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体育消费总量对比分析。据2003年全国东西部主要八大省市来看,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体育消费量相差甚远。表1即对东西部各城市2003年人均收入与体育总消费情况的比较。详见表1。
从表1看,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均值和体育消费均值分别在15160元和1146元,其中深圳市两项指标为最高,分别为18188元和1455元,体育消费所占的比例约为8.0%,形成了一个年均30亿左右的消费市场;北京、上海体育消费额均保持在1000元以上,东部只有浙江在1000元以下,为973元,从整个东部地区来看其体育消费所占比例均在7个百分点以上,由此证明,东部地区居民对体育的热忠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均值和体育消费均值分别为8351元和491元,其中成都市两项指标基本接近东部水平,分别为13028元和925元,体育消费所占比例也超过了7%;其余三个省市两项指标均落后于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均在8000元以内,体育消费均不超过5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的体育消费从整体排名来看,处于中下的位置,两项指标分别为6684元和319元,体育消费仅占4.8%,与东部地区两项指标均值相比都约为1∶2.5,与同为西部城市的成都、西安,差距也较明显,所以要解决现目前重庆市消费偏低的现状,加快我市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成为了首要任务。
3.全国东西部部分城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对比分析。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我国东西部地区体育消费上仍存在不少问题,表2即根据2003年全国八大城市体育消费结构作出了比较分析。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目前我国体育消费结构仍不合理,体育实物型消费大于体育劳务型消费,东部地区体育劳务消费与体育实物型消费之比约为4∶6,西部约为2∶8;从各项消费水平来看,东部远远高于西部。重庆市从整体上比较处于中下的位置。
从表4看,东部地区在体育实物性消费发展到一定的基础之上,体育劳务型消费和体育信息类消费已达到相当水平。体育场馆的租赁、健身娱乐、体育参与等服务型消费业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庞大的体育消费产业体系。特别是各项消费均排在第一位的深圳市,体育劳务、信息消费已突破了700元大关,占总的体育消费的48%;上海市实物型消费与劳务型消费比例结构最为合理,劳务型消费与实物型消费比例约为4.5∶6.5。其中劳务型消费中的各项指标额分别较均匀,信息消费额在体育服务型中所占比例为最高,达到了160元;北京、浙江虽排在东部之后,但在场地租赁、培训 、体育观赏型消费中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00元以上;从观赏体育比赛的消费来看,东部地区每人可接受的门票价格约在30元~100元的居多,从体育培训消费来看,东部地区每次培训的消费约在5元~10元之间。由此证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在追求体育实物消费的同时,其体育消费投入在精神上的享受费用也是相当大的。重庆市与其东部各省市相比是很落后的。
从表4看,西部的经济落后,决定了西部城镇居民各项体育消费水平偏低和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合理。西部大多城镇居民每月参加体育活动的费用较低,平均在2元~3元不等,大多数人的体育活动都是自发的,且无固定的场地,更谈不上参加社会体育培训类的消费,人们能接受的体育类观赏门票大都在10元以内,花费在30元~50元人数约占总人数的5.6%,50元以上的比例最低。总的说来,人们花钱买健康、买享受的意识较为淡漠。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直辖重庆市,体育消费仍处于西部中等偏下的位置(排在西安之后),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下,从消费结构上看,体育劳务型消费与体育实物型消费比为1∶3,约高于西部平均值,与成都相当。重庆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市民有参与体育健身、娱乐、观赏等体育消费的需求。大多市民每周有1次~2次的身体锻炼,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和场地设施缺乏的原因,人们每次体育锻炼的支出在2元~4元之间,从场馆使用看,重庆市体育场馆的利用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人们在可使用的正式场馆上健身,平均每季度在2次~4次左右场地租借,消费约在3元左右,市民一般都在居家附近的场地锻炼,大都没有费用产生,远距离的和参加社会商业性质俱乐部锻炼的人较少。
总的来看,重庆是体育消费在全国来比,仍较落后,但是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相信人民生活将越来越富裕,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1.在国家扶持下,大力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改善重庆市人民生活水平是最根本因素。
2.从体育消费需求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体育消费,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的消费需求。
3.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场馆服务质量。针对重庆市山高路不平的地理特点,建议多设计适合在社区、居民区建设多功能、小型适用的体育娱乐场所,缓解公共设施不足的矛盾。
4.加快大众传播对体育消费的宣传,改变人们对体育消费的意识、观念,正确认识体育消费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的氛围,广泛推进体育消费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辉 张贤松: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合理化初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23~26
[2]王 步:新世纪体育消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21~23
[3]蔡 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研究[j].体育科学,1999,4.44~45
[4]蔡 军:东西部城市体育消费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8,1.26~28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篇4
一、影响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
1. 消费者收入与消费品价格影响因素
勿容置疑, 消费者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力。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 然而在体育消费领域其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仍然偏低, 偏低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处于城市下层和中下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能力低下, 而社区居民由于职业、受教育水平, 以及收入较高, 且按照社会分层理论界定大多居于中上阶层, 中上阶层居民依据统计数据结果体育消费能力明显优于其他阶层。由此可见, 影响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此外, 体育消费品的价格也是影响社区居民是否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价格形成理论启示我们, 一个商品的定价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该商品的销售, 合理定价至关重要。据现场访问调查发现, 大多数社区居民对所消费的体育商品持较不满意或一般的态度, 二者合计占调查总人数的6 3.5%, 这亦影响了社区居民总体体育消费水平。
2. 社会可提供体育消费资源影响因素
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消费资源包括多方面, 如场地器材、体育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政府对体育消费市场的管理与指导, 以及体育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都隶属于社会可供体育资源, 这些资源反过来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 甚至有时能完全改变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价值观, 潜移默化地引导社区居民加以购买体育产品。例如, 通过持续、大量的广告宣传体育健身功能或制造社会体育消费舆论, 能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正面体育消费观念, 使他们产生尝试体育产品的意识和动机, 进而付诸行动实现体育消费体验, 在从中体会到消费乐趣后, 他们往往会连续追加体育消费行为, 这样久而久之其极易固化成为体育产品的“回头客”, 同时, 由于从体育消费中获得了多种身心效益, 这些消费群体又会不自觉的通过口头营销的方式加大对该体育产品的宣传力度, 促使此消费群体的周围人群加深了体育消费认识, 转化了这部分人群的消费价值观, 并开始选择体育产品进行消费。总之, 诸如此类的案例枚不胜举, 毋需一一赘述, 从上述举例之中不难发现, 社会可提供的体育消费资源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必要条件, 体育消费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否会较大程度上影响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
3. 个体体育消费需求影响因素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 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如果把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归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框架中, 依据体育消费产品的物质属性, 体育消费需求应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划分之中, 其中既有社交需求的目的, 又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动机。比如社区居民在参与某收费性的健身俱乐部时, 有些居民是出于对友谊、爱情, 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而选择到此俱乐部进行消费, 还有一些居民则有可能是缘由发挥自己的体育潜能、施展已有的才华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到该俱乐部进行消费。由此而论, 社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不同需求是影响他们是否选择进行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也暗示着体育消费市场的管理者们, 当意识到社交需求成为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时, 应针对社交需求的特点设立相应的体育消费项目和营销基调, 强化体育消费的社交功能, 开展有组织的集体类和混合类体育游戏或体育比赛等体育消费活动, 并且做到趣味、宽松、遵从一定的游戏规则。
二、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因素分析
1. 加速城市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众所周知, 加速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必然会相应的提高城市的GDP值, GDP值高说明可供城市居民切割的“蛋糕”量由此变大, 毫无疑问每个居民所获得的收入就越多, 收入的增多改变了居民的经济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最集中的体现是消费行为的转变, 使居民的消费行为朝向更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前进, 这无形中就为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带来了更大消费空间, 加剧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当然, 单纯一个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彻底改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观, 其他要素如体育消费品的合理定价、体育资源的有效匹配, 以及体育消费需求等也会促使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转化。但不管怎么说, 加速上海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会给居民的收入带来直接效益, 这种效益在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 有效匹配各种体育消费资源, 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整合
多种多样的体育消费资源构成了整个社会体育消费资源, 如果按相关性归类划分, 这些体育资源大致可分为体育公司、体育消费市场、政府三类资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这三类资源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企业是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的提供者, 是市场的竞争主体, 体育企业有权利和能力运用企业内部所有的资本, 依据体育市场的经济杠杆功能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而政府凭籍自身职能要为企业规制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提供服务。所以, 在这三方博弈中, 如果博弈不当, 出现类似“囚徒困境”现象, 则意味着三败俱伤。假如有效匹配三方资源, 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有效整合, 又会大大减少资源的损耗, 提升各种体育消费资源利用度, 这就要求体育公司和政府必须理顺各自的责权利, 对政府而言, 要转变政府的角色, 以宏观指导和提供服务为主, 减少对体育企业的行政干预。对体育企业而言, 要克服脱离政府后的各种“断奶”综合症, 建立以公司法人制度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采用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营模式。
3. 强化体育消费意识, 促使消费需求向行为转化
从消费者消费心理过程角度看, 消费者在实现消费行为前, 会经历一系列的消费心理的变化。美国行为心理学派认为, 消费行为实际上是消费者主体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行为决策是内在环境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对社区居民来说, 在消费一个体育产品时, 一般来说, 他们的消费心理可分为5个阶段:关注、产生兴趣、购买欲望、记忆认同、购买行动。在实践过程中, 虽然这5个心理变化并非一一体现, 比如某一社区居民在购买体育产品时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 而不是理智消费该体育商品, 但不可否认的是社区居民在消费体育产品的同时, 在心理上他们较多的是消费的欲望起了主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 欲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的发生, 很大程度上要刺激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欲望, 也就是要不断强化他们的体育消费意识, 使得消费体育商品的数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这样, 才能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
三、小结
消费者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购买力。影响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此外, 体育消费品的价格也是影响社区居民是否进行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价格形成理论启示我们, 一个商品的定价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该商品的销售, 合理定价至关重要。促进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加速城市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有效匹配各种体育消费资源, 促使资源的兼容与整合, 强化体育消费意识, 促使消费需求向行为转化。
参考文献
[1]上海经济概况[EB/OL].http://www.cmtongji.com/hkis/qs/gb/EconomicEnvironment
[2]申亮肖焕禹: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6 (6)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篇5
运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南昌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体痛消费影响因素、体育消费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深刻认识,但由于经济因素和传统习惯等影响,保守性消费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体育消费的绝对水平较前大幅增长,但相对水平涨幅不大,体育消费仍是实物性消费占主导地位,消费影响因素主要为经济水平、闲暇时间、体育运动水平、体育社会化程度.
作 者:王家磊 谌志道 WANG Jia-lei CHEN Zhi-dao 作者单位:王家磊,WANG Jia-lei(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谌志道,CHEN Zhi-dao(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31(4) 分类号:G80 关键词:城镇居民 体育消费 调查
日照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体育消费 城镇居民 日照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日照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数理统计法
1.2.4 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照市城鎮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分析
表1表明,认为体育消费是一种浪费的居民占11.25%;而认为体育消费意识处于不同程度的积极状态[2]的居民占88.75%:认为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消费是正常的、体育消费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
2.2 日照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目的分析
综上所述,日照市的城镇居民意识到参与体育消费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用于社会交际、提升完善自我的层面。因此,从居民体育消费目的上可以看出未来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发展前景美好。
2.3 日照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体育消费结构反映了体育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体育资料(包括体育劳务资料)的比例关系,它即反映了人们消费的具体内容,也反映了人们体育消费的层次水平和意识水平。[3]
从表3可知,当前日照市承办的体育赛事还是比较少,大部分城镇居民很少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或是到外地去观赏比赛,不能满足居民参与观赏型体育消费的需要,因此可看出参与型体育消费市场值得有关部门进行深度开发。
2.4 日照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分析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表4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年体育消费整体水平并不太高,却又表现出以整体性不断提高趋势方向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日照市城镇居民的整体体育消费意识一般,仍有部分居民认为体育消费是浪费。
3.1.2 日照市城镇居民的体育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主,但是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的发展趋势良好。
3.1.3 日照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内容以实物型消费为主,日照市政府应加强承办体育赛事的力度,以促进居民的参与型消费。
3.1.4 日照市城镇居民年体育消费整体水平并不太高,但整体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发展。
3.2 建议
3.2.1 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依据日照市丰富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建立以海滨为依托、以旅促经特色优势,增加基础公共设施,大力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3.2.2 培养和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应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倡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和引导居民建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提升居民闲暇精神生活质量。
3.2.3 推出特色户外休闲体育项目,构建海滨休闲服务体系 日照市体育局相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依托日照市的海滨优势、五莲山、九仙山风景区、浮来山风景区、水上运动基地和万平口景区,发展滨海体育游,使其成为重要的体育经济旅游资源;依托滨海、风景山区优势开发新的户外休闲资源和项目,构建海滨休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于军,李永献,范世晔.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36-1338.
[2]刘荣华.冀东县域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3]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篇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提高, 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使体育事业向产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人们对健康及体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 体育消费意识也有所提高, 逐步形成广阔的体育消费市场, 体育消费已成为现代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层单位, 能否搞好社区体育, 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工作的好坏。为了掌握吴中区城区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本文对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研究, 以有利于吴中体育产业的发展, 为政府发展体育经济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吴中区城区的多个社区的不同性别和年龄 (18岁以上) 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抽取其中的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200份, 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6份, 有效率98%。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性别比例:男性, 130人, 占66%;女性, 66人, 占34%年龄构成:18-29岁, 43人, 占22%;30-39岁, 45人, 占23%;40-49岁, 45人, 占23%;50-59岁, 34人, 占17%;60岁以上, 29人, 占15%。
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 44人, 占23%;高中, 78人, 占40%;大专, 46人, 占24%;本科及以上, 26人, 占13%。
3.2 体育消费意识及体育消费价值观。
体育消费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 体育消费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体育消费行为方式。经过对吴中区城区居民健康意识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经过统计分析从表1中得出, 认为完全值得和基本值得的总共占了总数的81%, 从而得出吴中区城区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价值观和体育消费意识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吴中区城区社区居民开始逐渐的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他们已不再把体育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3.3 体育消费的动机。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来源于需要。体育消费动机是在消费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引发消费行为的直接动因和动力, 它具有发动和终止消费行为, 指导和选择行动的方向, 维持和强化消费行为的功能。体育消费动机来自人们自身对体育的需要, 且由于不同的人的心理状况、兴趣爱好不同, 所处的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 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 消费的动机和消费内在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
表2的结果表明:吴中区城区社区居民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主要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为其体育消费动机, 说明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健身的实效作用和体育活动的情感满足是促使吴中区城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直接动因;其次是满足兴趣、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祛病、健美等。体现了体育消费动机的多元性和实用性。
3.4 体育消费的结构形式。
体育消费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有形的实物消费, 体育实物消费, 就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和体育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实物行为, 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和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饮料、防护用品、运动药品等, 第二种是无形的劳务消费。体育劳务消费是指一种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无形消费, 也包括一些参与性消费, 体育健身、培训消费、俱乐部会员费等。居民为了身体健康、体态健美、娱乐休闲、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加入各种俱乐部而支出的费用。
从表3中分析出, 吴中区城区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 体育服装器材仍是第一大消费约占60%, 而在进健身中心方面的消费较少, 这说明这方面在吴中城区社区居民中仍未得到普及和认可, 可以看出人们还是注重体育实物消费而对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消费形式还是较单一。
3.5 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 为满足生活中体育方面的需求而消费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人均费用支出。它说明一定时期内个人或家庭体育消费需求满足程度, 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和家庭体育消费在某一时期的水平。体育消费水平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也受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消费习惯、消费意识及体育价值观的影响。调查发现吴中区城区社区居民还处于好形象。
树立党员良好的形象, 作为学生党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习上名列前茅。学生党员必须以学为主, 学习上不可以任由自己的惰性, 把压力变成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动力, 采取多角度、多方位的学习方法, 使自己的成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在群众中起到表率作用。第二, 生活上做模范。大学生党员应严于律己, 崇尚文明、健康、进步的生活方式。在普通同学心目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群众基础好。生活各方面都能以身作则, 带动周围的同学, 一同创造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第三, 身心上要健康。大学生党员必须始终坚持锻炼, 在大学里拓展身心素质, 用健康之弦拨动生命之音, 用健康蓝图描绘美丽人生, 从而完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 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四、抓学生党员活动, 促良好学风的形成
1.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风评比活动。
学风建设是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学风评比活动, 树立学生党员学习典型, 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激发学习热情, 从而带动广大学生共同积极学习。高校可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把学习奖学金的评审和定期的学术或学习评比竞赛活动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风评比活动, 定期开展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 对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以学生党员为骨干促进优良班风建设。
班级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最基本组织和集体, 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与身心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班级学风状况的好坏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既关系到班级学习风气, 也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 因此应大力加强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党员一般成绩较好,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群众威望, 并大多担任学生干部职务, 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指导, 使其有意识地为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动和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做出贡献。
3.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推进学生社区学习氛围。
提高社区居民书法水平的途径探讨 篇8
一、书法对社区居民的重要意义
(一) 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目前, 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基本是欣赏文艺节目、参加文艺活动, 属于参与、娱乐性质的较多。书法是文化、艺术的统一, 在社区中开展书法活动、书法教育, 组织社区居民参观书法展览, 参加书法培训, 大大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书法活动的开展, 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 文化学习, 通过参加书法比赛活动, 书法下乡活动等, 充实了居民的也许生活, 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二) 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
社区居民在参观书法展览中, 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增加了书法知识, 培养了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书法活动的开展、书法的教育, 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增加了文化知识。同时, 社区居民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 通过对笔法的练习学习了有关书法的知识, 有关文字的知识。此外, 在书法练习中, 对诗歌、文学等都会有所了解, 这就在提高社区书法水平的同时提升了居民的文化水平。
(三) 陶冶了社区居民的情操
书法作品, 不仅仅是文学作品, 更是艺术作品, 社区居民在欣赏参观优秀书法作品的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对美的欣赏水平的提升, 是一个提升精神水平, 陶冶情操的过程。每一门艺术都不是独立的, 是各种艺术的统一, 书法是诗歌、艺术的统一。社区居民在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的同时, 提升了审美, 提升了艺术修养, 陶冶了居民的情操。书法的练习, 需要身与心的结合, 不仅是对书法技能的练习, 更是对静心、对自己内心淡定的培养, 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
二、提高社区居民书法水平的途径
(一) 增加书法公共服务
在各个社区里, 可建立书法培训班, 书法参观馆。给学习书法的居民提供书法上课、练习教室, 同时可赠送毛笔、字帖等学习用品。社区的领导人员应该组织居民结成书法兴趣小组, 每个小组要不定期的交流、相互审批各自的书法练习帖, 给予意见, 从而提高居民的书法水平。还应邀请专业老师为学习书法的居民上课, 让居民专业的了解书法, 练习书法。同时, 各地区的文化馆、文化站应组织书法教育、作品下社区的活动, 让居民更多欣赏、了解优秀的书法作品, 增加居民的学习热情。
(二) 组织书法专家下社区
在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号召下, 文化下乡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 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让居民更深层次的了解文化、提升修养。中国书法协会组织了多次“中国书法家进万家的行动”, 使书法专家走向基础, 让基层居民学习书法。通过, 组织书法专家下社区, 让专家给社区居民讲解书法文化, 带领居民欣赏书法作品, 介绍书法作品, 使居民对书法的了解更近一层, 增加的居民学习书法的兴趣。同时, 让专家指导居民书法练习, 对居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给予正确的指导, 让居民更准确的学习书法, 提升书法水平。
(三) 组织书法比赛
社区居民通过学习、练习, 提升书法水平。社区负责人还应定期的组织书法比赛活动。书法比赛活动, 可动员社区居民全体参加, 设置专业组和业余组的比赛, 通过让居民欣赏投票和专业老师投票的方式选出获奖者, 对获奖者提供丰厚的奖品。书法比赛活动的开办, 可使更多的居民参与书法活动, 增加更多居民学习书法的兴趣, 同时检验了居民的书法水平, 增加了居民的学习动力。同时, 还可举行不同社区的书法比赛, 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的集体感、荣耀感, 使更多的居民学习、练习书法, 从而提升整个社区的书法水平。
(四) 开展社区书法培训
书法是一个技能, 是需要培训获得的, 书法练习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练习方式等, 对于社区居民的书法培训, 社区应组织专业的学习班, 请老师、专家教学。同时, 还可让社区居民中书法水平高的居民为居民上课、讲解。让居民中的书法家为居民上课, 不仅使书法爱好者获得了书法带了的满足感, 还激励了其他居民学习书法的动力。还应让居民多交流, 组建兴趣小组, 让居民动员居民, 增加社区中学习书法的居民数量, 提高整个社区的居民书法水平。
(五) 开展赠书法作品的活动
任何文化、艺术的学习, 都需要展示, 在社区中, 可开展居民赠书法的活动。尤其在春节期间, 可以让会写书法的居民为社区居民些对联, 为其他社区赠对联的活动, 这样便可增加居民的成就感, 增加练习书法, 提升书法水平的兴趣。同时, 在赠送居民书法作品时, 激励了其他居民练习书法, 提升书法水平。
三、结语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国居民应该了解、学习的一门文化课程。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中, 书法活动在积极的开展、进行中, 社区居民对书法的欣赏、学习也在不断的加强。提升社区居民的书法水平, 应是社区基层书法活动开展的核心。通过组织书法活动下乡、开展社区书法培训、书法比赛等活动, 可增加社区居民学习书法的兴趣, 提高书法水平, 从而提高整个社区的文化素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社区居民的文艺活动增多、业余生活丰富, 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也在不断的增加, 对社区居民书法的教育成为现在社区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 对增加居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析书法对于社区居民的重要意义, 并指出提高居民书法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社区居民,书法,途径,意义
参考文献
[1]支梅花.浅析社区教育与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J].中国农村教育, 2012 (5) .
[2]夏萍.让书法走进千家万户[N].海南日报, 2006 (7) .
铜陵市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研究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主要以铜陵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为研究对象,以铜陵市部分小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的问题,为铜陵社区体育需求制定“铜陵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问卷”,在老师的指导和无数次修改后,并邀请专家对问卷的效度检验来确定最终的问卷调查。分时间段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40份。去体育馆、世纪广场发放问卷调查80份。共计发放320份,300部分回收,回收率93.75%,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87.5%。
1.2.2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学士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
阅相关书籍文献,为该课题积累提供所需资料和论据。
1.2.3 数理统计法
对符合标准问卷的数据使用了Excel软件进行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逻辑学方法探索铜陵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设定
2.1.1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1991年群众体育管理有关单位开始对社区体育进行定义;1993年李建红、王凯镇、肖树宏都对社区体育做了定义。1995年王凯珍全面地为社区体育进行了定义:以社区所在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运动健身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居民为主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加强身心健康,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标,就近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一直比较受体育管理部门和相关学者们的认同。
2.1.2 体育需求
体育需求是由于生理或社会原因而产生的愿望和要求。生活在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求人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保健,娱乐,自我实现的增长和多样化,以满足人们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人的体育需求有以下特点:指向某种具体对象;影响内容的选择和行动;不因体育需求得到满足而终止;体育需求的改变,伴随着满足方式的改变而变化。
2.1.3 研究现状
刘卫等在《有效需求不足,在中国体育转型期研究》中提出,目前中国的大众体育经济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大众体育需求的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有效的体育需求水平还比较低。许多学者也研究了一些地区的群众体育需求的研究。王俊杨(2009)在“中国残疾人体育现状和社会支持需求研究”部分,对残疾人体育需要研究的现状总结: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明显高于正常人的比例;随着残疾程度下降,残疾人体育参与率进一步提高。
在分析前人的研究得出结论,城市居民体育需求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动机研究体育需求类型,总结这些研究可分为居民生存和享受体育的要求,追求体型美化;物质需求动机主要是追求健身、娱乐、身体塑形、爱好、社会交往、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第二,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现状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分为:体育消费需求,信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劳动。第三,对影响城市居民体育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是促进体育需求因素分析,对群众体育的主体需要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认知、人群、文化等方面。其次,制约居民体育需求的因素,主要因素为不同地区通过运动需要知道制约居民体育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居民体育意识缺乏,经济发展水平低,场地设施不完善,引导群众体育组织工作薄弱等。
2.2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据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参与体育锻炼的男性为99人,占总人数的45%,女性为121人,占总人数的55%,女性比男性多出10个百分点,说明参与体育锻炼的女性多于男性。
由表2可以看出:20岁以下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82%,21~30岁之间的居民占19.55%,31~40岁之间的居民占20.45%,41~50岁居民占25.00%,51岁以上的居民占28.18%。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年龄较最多的是51岁以上的居民,占比例最少的是20岁以下的居民,20岁以下的居民大多都是学生,课余时间较少,参与锻炼的时间较少,51岁以上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较多,时间较年轻人更加充裕,健康意识较高。
2.3 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场所的需求及对小区体育设施满意度
社区体育设施是居民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居民选在在广场或空地上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是体育场馆和健身馆。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选择在广场空地的多位中年和老年人,健身馆主要受年轻人群的青睐。从表4中可以看出:仅有5.91%的居民对所居住小区的体育设施很满意,选择基本满意和一般的居民分别有20.45%和35.00%,而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居民占了38.64%。社区居民对所居住小区的体育设施并不满意,表明该小区的体育设施还不能达到居民的体育要求,影响居民进行正常的体育活动。
2.4 社区居民对健身指导员的需求情况
如表5所示,有80%的居民表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指导,这说明社区居民对社会指导员的需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落差很大。如表6所示,非常希望在锻炼过程中有专职人员进行指导的有36人,占16.36%,非常希望有专职指导员进行指导的有94人,占了42.73%。这说明社区居民对专职人员或社会指导员的需要很强烈。但是也有一部分居民表示有没有专职人员进行指导无所谓或者不需要,说明这部分居民对专职指导员的指导不认同,或者喜欢自己自由自在锻炼,不受约束。
2.5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
表7是对铜陵市社区居民关于“您是怎样看待生活中的体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从调查情况看,有38.18%的人认为“体育消费属于生活消费”,28.64%的人认为“体育消费是花钱锻炼身体”,还有29.55%的人认为“体育消费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新形式,体现居民文化层次”,8.18%人在体育消费态度的调查中持相反态度,有16.82%的,“无体育消费”,只有38.18%的人认为“体育消费是高端消费人群,参与的“贵族运动”。这表明铜陵社区的居民体育消费是健康良好的。
2.6 制约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因素分析
从表8可以发现,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余暇时间和场地设施少,分别占了被选次数的38.18%和33.64%,除去一些主观因素,缺乏指导也占了18.18%的比例,这说明场地器材的不足和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年进行体育锻炼。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铜陵市社会环境发展稳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区居民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后,更多地追求多元化的健身体育及精神需求。
(2)铜陵市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主要是体育设施缺乏,体育项目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体育活动无组织,体育信息不流通,体育消费低。
3.2 建议
(1)加强社区体育宣传,提高体育健身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消费的认知,从而实现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追求。
(2)铜陵市政府应将社区体育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优先发展内容,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城市街道和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社区健身环境和条件。
(3)在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和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体育相关工作者、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和运动骨干的力量,来补充铜陵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乏。
(4)提高资本进入体育行业的比重,利用体育市场的能动作用,把体育相关产品与服务带进社区,研发适合各种体育消费人群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雪敏,杨勤,沈浩.九江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2006(10):9-10.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丛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10-11.
[4]贾秀春.山西晋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篇10
石河子市为自治区直辖市,与农八师合组一个党委,是师市合一的城市。随着石河子市城镇化的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市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闲暇时间有所增加,健康意识有所加强。那么居民对体育消费的认识、态度如何;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又如何呢;对于繁荣石河子市体育市场和合理引导人们的体育消费行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石河子市管辖的老街、红山、向阳、新城、东城5个街道办事处和北泉镇、石河子镇7个地区的16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不包括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石河子市政府统计报告进行查证、收集和整理,了解石河子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现实情况。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对石河子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各区发放100份,共700份,回收692份,回收率为98.85%,其中有效问卷675份,有效率为97.54% 。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SS11.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 1 石河子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
石河子市城镇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稳步增长,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92元,比上年增长16.3%。人均消费性支出17580元,增长13.1%,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5%, 下降了3.8个百分点。石河子市社会稳定、工业化、农业化及城镇化三化建设快速增长,使石河子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机构进一步升级,居民既有了很强体体育健身欲望,如果增强了参与体育健身消费能力。
2.1.1 石河子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石河子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83.2%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一年平均体育消费为496 元,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城镇居民718 元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石河子市城镇居民体育消水平较低。从表1可以看出石河子市城镇居民,每年体育消费在100~499元的比例较大,占61.6%,第二是消费在500~999元的比例为18.4%,消费在99元以下的占11.6%,消费在1000~2999元和3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3%和0.1%。
2.1.2 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和不同收入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石河子市26~35岁的年轻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最高,36 ~45岁的中年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次之,这说明这两个群体收入比较稳定,而且在于他们精力旺盛,特别注意身体的外表美,同时渴望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运动能力,保持健康的身体。但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中16~25岁最高,36 ~45岁次之,可以看出石河子市不同年龄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但体育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不符合此规律。这与不同年龄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收入水平有关。
从表3 中可看出,石河子市体育消费水平与学历成正比例关系,并且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如此。这主要是与他们的职业、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他们通过更高等的教育对健康更加重视、对体育运动更加认同、更愿意进行健康投资。
从表4中可以看出,体育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也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而且相差非常大。这与各收入阶层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品牌意识及消费观念有关。
2 . 2 石河子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情况调查
居民消费项目(见表5), 实物型消费中的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为88.3%,第二是购买体育器材(47.4%),可以看出,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用品等实物型消费为主。观赏赛事最低,这与石河子承办收费性、大型体育赛事很少有关。
从消费金额来看,参与性消费的人均消费最高(420元),这主要是众多人走入健身房、走入收费性健身场所运动有关。其他依次为购买运动服装(384元)、购买体育器材(182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石河子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每年平均体育消费为489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石河子市26~35岁的年轻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最高,这与这一年龄阶段的工作性质、收入情况及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关系。
(3)石河子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与学历成正比关系,研究生以上学历消费水平最高。
(4)石河子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体育消费支出就越高,中高收入人群为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这说明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实际收入水平的制约。
(5)目前石河子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占很大一部分,居民在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方面的意识有待加强。
3.2 建议
3.2.1 完善体育消费市场
大力发展亲民型、易普及型、健康型、多层次的体育市场。如:健身娱乐市场、群众性健身交流比赛、大众性竞赛表演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从而促进体育消费的进一步增加。
3.2.2 体育经营者要合理定价,并优化服务体系
石河子市属于兵团,消费水平较低,各健身俱乐部或经营性场所在制定价格上既要遵循价值规律又要考虑市场供需状况,重点应放在根据石河子市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上去制定适应大众承受力的价位上,逐步培养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同时,体育经营者要以消费者为本, 在服务方式上要灵活和创新, 要优化体育服务体系。
3.2.3 增加宣传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的体育消费
通过宣传,让石河子城镇居民充分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体育健身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让他们、培养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自愿进行体育消费;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能够适度、健康、科学的进行体育消费。
摘要: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石河子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消费是石河子市居民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消费水平受年龄、学历、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其消费结构侧重于运动服装和体育器械。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扩大石河子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建议。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篇11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体育消费行为;城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33-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在生活压力剧增的社会生活中,体育消费不仅能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还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认清其决定因素,对于促进我国体育消费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浙江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其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
本研究在科学设计问卷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首先依据杭、宁、台三城市行政区域划分标准,确定调查对象的行政区域;其次,从选取的行政区域列表中随机抽取10个城市社区;最后,以附近地大学生为调查员,在社区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收回364份,占95.78%,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为97.22%。有效问卷中男性190份,女性160份。年龄段25岁以下42人,25-34岁181人,35-44岁85人,45岁以上42人。年收入2万以下45人,2万以上5万以下222人,5万以上8万以下60人,8万以上23人。先对城市居民各类体育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以揭示各类体育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及与各种决定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1、各类体育消费行为决定因素
本课题研究中体育实物消费主要包括运动服装(如衣、裤、鞋、帽等)、小型健身器材(如拉力器、哑铃等)、体育运动器材(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保健品、运动饮料、体育邮票等实物消费支出;由于运动服、鞋、帽等具有生活、体育运动两方面的用途,故体育实物消费是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形式;体育信息消费主要包括订购体育报刊杂志、书籍等以获取体育信息、体育知识和购买体育比赛门票,观看体育比赛、表演、展览以及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所进行的体育消费,对比体育实物消费,城市居民在这方面消费明显不足。体育参与型消费主要指人们购买的各种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参与型体育消费,如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所支付的费用。相对而言,目前城市居民这类体育消费活动发展较快。
在分析城市居民体育实物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时,在李法伟、许云霞、梁松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分别选择以下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客观因素有可支配收入、体育消费品价格、体育消费品质量、闲暇时间、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主观因素有体育消费的兴趣爱好、锻炼身体的动机、培养特长、人际关系的需要、丰富业余生活、受朋友影响和邀约、追求时尚。在分析城市居民体育信息消费行为决定因素时,选择以下解释变量:兴趣爱好、消费品价格、消费品质量、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消费品获得的便利性、受教育程度、性别、婚姻状况及年龄(由于体育信息消费比重最小,故将分析重点放在体育实物消费与体育参与型消费上)。在分析居民体育参与型消费影响因素时,客观解释变量有可支配收入、体育消费品质量、年龄结构、消费场所设施、闲暇时间、消费品价格和消费品获得的便利性、性别、婚姻状况及受教育程度;主观解释变量有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培养特长、人际关系的需要、丰富业余生活、受朋友影响和邀约及追求时尚。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育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选择上,相对于以前学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增加了居民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对各类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的分析。
在分析各类体育消费行为决定因素的过程中,为确定各因素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采用段鹏等的分析方法,将每个影响因素采用5分制进行划分。首先,给定原假设H0,该因素是影响某类体育消费支出的决定因素;其次,根据以下规则赋值,本研究“完全同意”赋值5分、“比较同意”赋值4分、“不置可否”赋值3分、“反对”赋值2分、“完全反对”赋值1分;最后,计算出调查对象对各类体育消费行为的每个决定因素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各影响因素的平均得分可以反映该因素的重要程度,平均得分越高,则特定体育消费行为对该因素的依赖性越强;而各影响因素得分的标准差则体现调查对象对该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看法的集中程度,标准差越低表示调查对象的看法越趋于一致,标准差越高则表示调查对象的看法差别越大。根据以上分析思路,运用Eviews6,0软件计算调查问卷数据,得出结果见表1、2、3。
表1显示,城市居民体育实物消费的主观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兴趣爱好、锻炼身体、丰富业余生活、人际关系交流、培养特长、受朋友影响和邀约、追求时尚;其客观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体育消费品质量、闲暇时间、体育消费品价格、可支配收入、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别。表2显示,城市居民体育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排序为:兴趣爱好、消费品质量和效果、年龄结构、获得此类消费品的便利性、婚姻状况、消费品价格、性别、闲暇时间、可支配收入、受教育程度。表3显示,城市居民体育参与型消费的主观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排序为:兴趣爱好、锻炼身体、丰富业余生活、人际交流、培养特长、朋友影响和邀约、追求时尚;其客观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排序为:消费品质量和效果、体育消费场所设施、此消费品便利性、可支配收入、消费品价格、闲暇时间、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别。
2、各类体育消费行为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
对于每类体育消费行为,可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方法来研究各因素的不同影响。
2.1城市居民体育实物消费支出决定因素计量分析
在建立计量模型的过程中,将居民的年体育实物消费支出(Ex。)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居民的年可支配收入(INCOMEl、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年龄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为将定性解释变量引入模型,定义如下虚拟变量:
引入模型的变量确定后,需要确定计量模型的形式。鉴于截面数据模型容易产生异方差问题,故对EX。和INCOME取自然对数陬自然对数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模型的异方差性),得In EX、In INCOME。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如下模型:其中:βi,(i=0,1,2……,7)为待估参数。利用收集的样本数据,对模型(1)运用OLS方法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
从模型(1)的分析回归结果可知:1)F检验P<0,10、卡方检验P>0.10,说明该模型设定为线性形式可以接受,且该模型是同方差模型。2)Adj·R2为0.32,说明
引入的解释变量能解释城市居民体育实物消费支出的32%,鉴于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故模型可以接受。3)居民体育实物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为1.06,即当城市居民收入增加l%时,其体育实物消费支出增加1.06%,说明当前城市居民体育实物消费的热情较高。4)虚拟变量DE较显著,说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体育实物消费支出。系数为正,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体育实物消费支出越大。但受教育程度影响实物消费支出的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P>0.10),这与体育实物消费的大众化有关。5)年龄影响城市居民的体育实物消费支出。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体育实物消费支出存在显著差异。结合回归结果,“25-35岁”居民体育实物消费最多,其次是“25岁以下”居民,再次是“35-45岁”居民。该分析结果与前一部分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一致。相比较,居民可支配收入、年龄对体育实物消费支出的重要性较大,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变量的重要性较小;而这在计量模型回归结果中表现为可支配收入、年龄结构变量显著,而重要性程度较弱的变量不显著。
2.2城市居民体育信息消费支出决定因素计量分析
与体育实物消费支出决定模型相同,引入居民体育信息消费支出(Ex2)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居民可支配收入(INCOME)、虚拟变量DS、DM、DE、DY1、DY2和DY3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收集的是截面数据,直接建模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先对定量变量取自然对数(以减弱模型的异方差)。
结合以上分析,对于居民体育信息消费支出,建立如下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利用调查的样本数据,运用OLS方法估计模型(2),回归结果见表4。
分析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知:1)F检验P<0.10、卡方检验P>0.10,说明将模型设定为线性形式可以接受,同时该对数线性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此外,Adj·R2=0.27,说明诸解释变量能解释居民体育信息消费支出的27%,因而该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该模型可以接受;2)可支配收入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体育信息消费支出。体育信息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为0,94,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时,城市居民的体育信息消费支出增加0.94%;3)性别对居民的体育信息消费支出有一定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的体育信息消费支出少,但在统计上不显著;4)婚姻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的体育信息消费支出。已婚居民较未婚居民体育信息消费支出少。但影响不显著;5)年龄对体育信息消费支出影响显著。一方面,“35-45岁”和“45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的体育信息消费支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25岁及以下”和“25-35岁”城市居民的体育信息消费支出较其它两年龄居民低。“25岁及以下”居民体育信息消费支出最少。该计量模型分析结果与前文描述统计分析结果相一致,年龄结构变量较重要,在模型中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3城市居民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决定因素计量分析
选择城市居民的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Ex,)作为被解释变量,居民可支配收人(INCOME)、虚拟变量Ds、DM、DE、DY1、DY2和DY3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以下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其中:EX3为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其余变量、参数定义与模型(1)、(2)相同。运用OLS估计模型(3),回归结果见表4。
回归结果显示:1)F检验、BG检验显示该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可以接受;Adj·R2=0.28说明引入的解释变量能解释城市居民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的28%,由于现实中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影响因素众多,故从解释能力的角度看,该模型也可以接受。2)居民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为0.87。平均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参与型消费支出增加0.87%。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能显著增加居民的参与型消费支出;3)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参与型消费支出,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有更多的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但差别不显著;4)婚姻状况影响城市居民的参与型消费支出。未婚居民比已婚居民有更多的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影响显著;5)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的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用于体育参与型消费的支出显著增加;6)年龄对城市居民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较为复杂。回归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居民的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间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较而言,“45岁以上”居民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最低,其次是“25岁以下”居民,而4个年龄中,“25-35岁”城市居民的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最高。该现象与实际情况相一致,体育参与型消费品价格、参与型消费行为的多元目标等是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
3、结论
1)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各类体育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可支配收人影响体育消费支出,但对各类体育消费的影响程度不相同。当前城市居民主要进行的是一些传统的体育消费项目(体育实物消费),较少注重体育精神消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的滞后。
2)性别对各类体育消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但该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就体育信息消费而言,女性居民比男性居民会有更多的消费支出;就体育参与型消费行为而言,男性平均消费支出高于女性。
3)年龄对各类体育消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且该效应在统计上显著。就体育实物消费而言,不同年龄结构城市居民,他们的消费支出间存在显著差异:平均来说,45岁以上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对最少,其次是35-45岁,而25-35实物消费支出最多。就体育信息消费而言,35-45和45岁以上城市居民消费支出较多,而25-35岁城市居民消费较少,25岁以下消费最少,且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体育参与型消费支出而言,45岁以上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最小,其次是25岁以下城市居民,25-35岁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最大。这与不同年龄城市居民的支付能力有关。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篇1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北京市大屯街道辖区内14个社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进行,由调查员询问问卷答题并当场回收,调查年龄在18~79岁之间,在本地区连续居住半年以上均可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调查问卷以2014年朝阳区社区诊断居民调查表为基础,调查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健康基本知识和自我保健情况;问题分为4类:科学健康观、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和卫生保健情况,共26题。
1.3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3.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样本数据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共调查居民1 681人,其中: 男性717人,女性964人;18~44岁883人,45~59岁446人,60岁以上352人,平均年龄(45.4±16.3)岁;汉族1 611人,满族38人,回族13人,其他19人;已婚1 418人,未婚205人,丧偶或离异46人,其他12人; 学历:小学以下36人,小学/ 初中340人,高中/ 中专383人,大专/ 本科858人,研究生以上59人,其他5人。
2.2居民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本次健康知识共涉及14个问题,见表1。共调查21 853项,正确项次13 242项,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60.6%,其中男性知晓率为54.2%,女性为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调查显示,45~59岁组人群健康知识的知晓水平相对略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调查还显示,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到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知晓率依次为的59.2%、57.6%、60.2%、 62%和60.8%。
2.3居民自我保健情况本次有关居民自我保健问题共涉及12个方面,其中居民对自身的血压、血糖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82.2%和71.7%。见表4。
调查显示,对于自身血糖的总知晓率为71.7% (1 206/1 681),其中男性为69.6%,女性为73.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对于自身血压的总知晓率为82.2%(1 381/1 681),其中男性为82.7%,女性为82.5%,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9)。60岁以上组居民对血糖和血压知晓率均较高,18~44岁组和45~59岁组居民的知晓率均相对较低,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本次调查还显示,目前有高血压患者250名,在1 431名自认为未患高血压的居民中有190人血压异常,占13.28%;目前有糖尿病患者141名,在1 540名自认为未患糖尿病的居民中有69名存在血糖异常,占4.48%;另外,在自认为体重标准的1 007名居民中有375人超重,占37.24%。
2.4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调查显示,75.2%的居民经常主动获取保健知识,获得健康知识的前5位途径为电视、医生、报刊书籍、广播、同事或亲友。在这些途径中,部分居民得到的知识尚存在一定的谬误,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全面。
3讨论
居民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4]。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占总死亡的60%,已成为全球导致死亡和伤残的主要疾病,血压、血脂、血糖和体质指数是预防和监测慢性病的常见指标[5]。本次调查显示,大屯地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水平并不乐观,知晓率仅为60.6%,与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中提出的“到2018年,北京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6]还有很大的差距。
3.1性别和年龄对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调查显示,性别和年龄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7-8]。在性别间比较,女性居民具备的健康知识比男性多,这说明女性居民对健康问题较为关注;在年龄段间比较, 45~59岁组的居民健康知识相对偏低,这可能是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而无暇关注或与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良好有关。因此,要加大对男性、中年人群的宣教力度。
3.2居民的慢性病预防知识水平在本次调查中,居民对“高血压诊断标准”问题的知晓率为54.1%,对于其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标准,如“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标准”“糖尿病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标准”“血脂异常高危人群总胆固醇标准”和“高危人群腰围值”问题的知晓率则更低,仅在10%左右。这说明我国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还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鉴于居民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是主要是电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途径进行科普宣传,使健康教育做得更细、更专业,有针对性地提高居民慢病预防知识的水平[9]。
3.3居民对自身血糖和血压的知晓率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已成为全球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0],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33.5%[11],2007- 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发现我国成年人群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为9.7%[12]。本次调查显示,在自我保健方面,居民对自身血压、血糖的知晓率偏低,只有82.2%和71.7%。在性别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段间比较,60岁上以的居民还是比较关注自身的血糖和血压。
众所周知,高盐膳食、肥胖是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3]。调查显示,在1 431名自认为未患高血压的居民中有13.28%的人血压异常,有一定的危险因素存在。 多年来,尽管一直对居民进行宣传,但居民对“成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问题的知晓率仅为51.1%,相对较低; 尽管居民很关注自身体重,但对体质指数认知度并不高,在自认为体重标准的1 007名居民中有37.24%的人超重。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针对这类人群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定期发放盐勺、提高社区中心“健康小屋”体脂测量的效用,在广泛普及健康知识的同时强化针对性教育,以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意识[14]。
调查还显示,在1 540名自认为未患糖尿病的居民中有4.48%的人存在血糖异常。针对这种情况,我中心开设了糖尿病管理学校,积极对糖尿病防治进行有益的宣教。为了减少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诱发因素,要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而且中青年人群是我们今后健康宣教的重点对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初级卫生保健的先导,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15],社区诊断工作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对促进居民健康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今后,要更好地将社区诊断开展下去,不流于形式,切实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推荐阅读:
社区居民体育08-04
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评价08-29
居民自治社区管理08-02
社区居民委员会09-11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09-26
社区居民卫生公约06-17
社区居民自治公约09-26
社区居民会议制度10-20
安全社区居民调查问卷07-29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公约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