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共12篇)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篇1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按照大多数居民的意愿,依法管理本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益事业。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教育居民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应尽的义务;
2、向社区成员会议负责,并定期向社区成员会议报告工作,组织居民落实社区成员会议的决定;
3、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4、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所机关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社会救助、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老年服务、拥军优抚等公共事务的日常管理;
5、调解民间纠纷,促进居民家庭、邻里团结和睦;
6、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开展社区自愿互助活动;
7、向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所机关反应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8、组织社区居民,对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涉及社区成员利益的各项政务、物业公司和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的各项服务进行民主评议、民主监督;
9、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管理社区集体所有的财产、社区服务收入。捐赠款物、募集资金和其他合法收入。
10、居民委员会应开展社区公共服务活动,支持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并对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开展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11、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实行分工负责制。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的委员会的成员。
12、居民委员会应当建立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用房等各项专项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社区居民委员会公章管理制度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印章是居民自治权利的象征,使用公章应对党、政府和居民群众负责。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印章由专人管理,使用时必须经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批准并登记。
三、严格掌握印章使用范围,注明使用内容、日期、使用人(地址)、盖章人以备查考。
四、加盖印章一律不得收取费用。
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社区工作人员要树立全局观念,围绕整体目标和中心工作团结协作,积极配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1、坚持定时办公与弹性办公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以方便群众为主。
2、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常工作时间与政府机关单位相同,遇特殊情况可延长工作时间。
3、社区工作时间要科学安排,方便居民。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实行首问责任制
1、社区工作人员接受来访、来电、来信要热情,实行首问责任制。第一位接受来访、来电、来信的社区工作者是“首问责任人”。
2、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要一次性告知,即向当事人一次性解释清楚有关办理的事项,需补充或携带的材料,以及如何办理等。
3、不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首问责任人要负责引导办事人员到承办处,介绍给承办人员,届此,该社区主任或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
4、属于业务不明确或责任人不清楚承办部门的,首问责任人要及时请示领导,协助、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一同解决。不属于本社区管理范围内的事项,首问责任人要给予耐心解释,并告知其可办理的单位或部门。
四、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实行公示制度
1、根据管理、服务、教育、监督等职能,确定居民委员会各成员的分工,在社区内进行公布。
2、公开社区办公时间、电话、程序。
3、社区工作人员要佩戴标牌上岗,提供文明、优质服务。
五、社区卫生管理制度
1、社区办公室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室内外卫生清洁,窗明几净。
2、要督促参加社区活动的居民,爱护公共设施,保持社区活动室卫生,可适当安排经常使用社区活动室的协会、个人参与社区活动室的卫生管理。
3、社区工作人员要讲究个人卫生,衣装整洁、大方。
4、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和辖区单位栽花种草,共创绿化、美化社区环境活动。请退休老干部义务监督环境卫生,督促居民维护环境卫生。
5、做好社区居民预防、保健等工作。
六、社区居民委员会对其它社区工作者实行管理、考核制度
1、驻社区警务室、医务室、公益性岗位人员都要服从社区安排,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做好社区中心工作。
2、积极发展社区志愿者,实行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篇2
关键词: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中的两个主要构成主体,二者在社区自治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入研究和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的产生、特点及职责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
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经费来源等作出了具体规定。1982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确了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设置、工作原则、工作经费来源、与政府机构的工作关系等作出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规定。
社区居民委员会除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一般特点即:基层性、独立性、自治性以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议行合一”,居民委员会既是居民会议的常设机关,又是居民会议的执行机关。
现行《宪法》规定了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居民委员会的职责和任务作了进一步明确具体的规定。
(二)社区业主委员会。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产生源于我国的城市住房体制改革。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住房分配制度,房屋所有权属于单位,居住者是承租人,房屋物业管理工作由单位后勤部门或政府房管部门承担。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的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带有福利性质的住房分配制度逐渐为住宅商品化所取代。居住者持货币在房地产市场选购商品房,并成为商品房的产权所有者。这些商品房所有者就是今天所讲的业主。业主作为商品房所有权人,其利益需有相应的组织为其代言和维护,这样,业主委员会就应运而生了。
业主委员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治性。业主委员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具有社区自治组织的一系列特征,是城市新型社区中真正的居民自治组织。
《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了业主委员会应当履行的职责。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关系的现状及原因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中两种主要类型的社区自治组织。二者具有社区自治组织的一般特征,在职能上有分工,也有交叉和重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二者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一)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社区自治过程中,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有分工,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社区业主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办理与物业服务有关的经济事务。二者在工作方面互有依存:从居民委员会的角度来看,业主委员会能够为社区管理提供资金支持,业主委员会能够出面协调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两点,居民委员会需要业主委员会在工作方面给予必要的配合和协助。从业主委员会的角度来看,居民委员会享有法律赋予的管理社区的合法权威和制度资源,负责社区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熟悉社区情况,组织能力强,业主委员会在工作方面需要得到居民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在居民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较强的社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二)二者之间的冲突关系。
一是双方的不作为。业主委员会很多工作都需要居民委员会的支持和协助,如果居民委员会不作为,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将很难开展;当物业公司或开发商侵犯业主利益时,由于业主委员会的不作为,致使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二是双方职能的交叉和重叠导致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居民委员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往往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干涉和限制。三是一些在基础设施方面需借助于物业公司或开发商帮助的居民委员会,当业主与物业公司或开发商发生矛盾时,很难做到切实维护业主的权益。
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业主委员会上述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居民委员会行政化倾向明显。无论是居民委员会与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方面,还是居民委员会自身的组织机构、职能方面,都有明显的行政化的痕迹。二是居民委员会的角色错位。居民委员会在经济方面依靠物业公司和开发商,就很难使其保持自治组织的中立地位。三是业主委员会尚不具有法律主体资格。现有的法律法规均未赋予业主委员会任何法律主体资格,目前,业主委员会既不是法人,也不是其他组织。四是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能力较弱。社区自治章程的制定,居民委员会的人事权、决策权、财政权、考核奖惩等都受制于政府,导致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能弱化。业主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自身还不够成熟,地位、性质未经法律确认,因而其自治的能力也较薄弱。
三、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关系的建议
(一)整合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必要性。
目前在我国新建的住宅小区内,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的管辖范围是完全重合的,而且二者的工作职能也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若二者合一,则可达成优势互补。业主与居民的身份获得准确定位,社区共同体获得认同感,兼职的社区自治组织成员去除了行政化的色彩,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被激发,社区共同体的财产权利受民法保护,减少了政治国家的随意干预,真正实现了社区的自治。[1]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整合的可行性。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二者的组织性质相同,都是自治组织;二者的调整对象、调整范围和职能存在交叉和重叠的情况。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整合的设想。
1. 新组织的名称、性质与人员构成。
新组织的名称可以是“某某社区自治委员会”,新名称的使用要由国家以立法形式确定。现阶段,可采取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业主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法过渡。新组织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自治委员会成员全部兼职,并且只能由本社区居民担任。
2. 新组织的产生及体制构成。
新组织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社区成员代表由社区成员直接选举产生,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是社区居民和业主。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决策层,是社区自治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享有选举权、决策权、议事权和监督权。社区自治委员会是执行层。新组织的体制实行议行分设:在新组织之下设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工作执行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之间相对独立运行,双方的成员不可兼任。[2]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自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也应不断调整和完善,如何协调和理顺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将是社区建设中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柴小华.当居民成为业主[J].宁波大学学报,2005,5:109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化研究 篇3
关键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类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市场以及社会正在逐步分离,因此社会的自主空间也不断扩大,其后果是,传统的纵向单一型社会结构正逐渐向横向结构转变,单位制也正日益缩减。单位体制消解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组织功能的不断分化,导致各种社会事务的大量涌现,继而重新分解并逐渐回归社会。于是越来越多的单位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进一步分化,据此,社区便成为承接社会职能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实体与国家之间行政依附关系的隔离,社会成员与单位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其中,社区建设正是顺应社会结构转型这一现实而产生的。
社区建设则是指在党以及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从而加速社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并不断提高社区各成员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过程。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的基层群众性组织,是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也是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载体和主体组织之一,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提高。
我国的城市社区自治主要是通过居委会这一组织来具体实施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法律赋予城市社区居委会在财产、人事以及社区公共事务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在决策和处理等方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城市居委会必须接受政府及其相关派出机构的指导,并协助政府及其相关派出机构开展工作,完成其委托承办的政府事务,这也是居委会的法定职责。居委会在对社区居民负责的同时,也要为社区居民服务。这就意味着社区委员会要对上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负责,积极办理好政府及其相关派出机构所交办的事项。这些本由国家统一规范和治理的事务,按规定应属于政府事务,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需要由社区居委会这些基层社区组织来协助共同完成,包括治安保卫、计划生育以及相关的青少年教育等。鉴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重要性,该组织的行政化的表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设置功能的行政化
不同社区的情况各异,因此社区居民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社区组织在结构以及运行方式等方面因为满足不同需要,应该各有特色,然而在现实中,我国社区组织却表现出千人一面,并没有太大差别。社区组织和社区机构的设置应该体现政府基层管理的需要,特别是要满足居民缺乏归属感、认同感的需要。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的自治性组织,它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要搞好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监督等,而在协助政府及其相关派出机构的同时,落实与居民相关工作的同时必须以不影响居民自治为前提。必须指出的是,政府各职能部门或相关派出机构所指派的行政任务大约占居委会工作的80%,因此决定了社区居委会主要承担行政工作。
2.自治章程、制度及人事决定的行政化
目前,各社区普遍制定了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以及相关的居委会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是由上级民政部门或者相关街道制定,然后分发给各社区执行的。因此这些规章制度并没有经过居民会议的讨论和通过。上述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政府对社区居委会在自治范围以及自治程度上的控制。居民委员会由居民会议选举产生,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其成员。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社区居委会的换届确实要经过社区的选举完成,但候选人的资格则仍然是由政府来确定,因此这一切仍然是由政府主导社区完成,社区选举还基本上流于形式。在上述选举方式以及人事制度下,社区居委员会的成员实际上是街道聘用的干部,而街道办事处则可以随意撤换和补选社区居委会成员,这些方式必然从根本上影响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以及自治性。
3.经费收支的行政化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根据来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政府财政拨款、社区物业收入以及社区自筹,其中政府的财政补助是主要的经费来源。而社区物业的收入不高,驻区单位共建意识相对缺乏,社会捐助的收入也相对很少且不稳定,以上情况导致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的缺口相对较大,而其经费缺口则普遍由街道提供。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实行统一模式管理,由街道财政设立社区帐户,完成统一管理。
4.运行方式、考核机制的行政化
社区居委会采用行政化的运行方式和手段,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样可能会形成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较弱,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渠道不畅通,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以及支持程度较低。目前对社区居委会的监督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类是由居民民主评议的社区居委会,另一类则是由街道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进行相关的考核评比。但在两种监督考核形式下,街道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结果大多与社区工作经费以及人员任免挂钩,由此形成街道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占据绝对重要的主导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取向,相比之下,居民群众的监督考核则显得软弱无力。
此外,当前不同类型社区行政化的差异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现象普遍,但不同类型社区,其居委会行政化的表现及程度也存在着差别,经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单位型社区
此类社区隶属于某一单位,社区居委会作为单位的后勤部门之一,社区居委会主任或书记则是单位的干部。此类社区服务设施齐全,居住区与生产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总体上生活环境好,但社区意识则相对淡薄。因为生活角色与生产角色的重叠,社区活动大多被组织活动替代,而社区服务则被单位福利服务所替代,社区内各种行政事务的决策以及实施则往往由单位相应的部门来承担。此类型社区,社区成员的地缘情感薄弱,相互间的服务较少。而正是单位互动与社区互动的结合,导致单位的行政级别也体现在社区生活中。以上结合使这类社区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权力渗透较重,行政色彩浓厚,因此制度惯性使这类社区推进自治的阻力较大。
2.板块型社区
此类型社区按居民居住的自然地域划分形成。板块型社区包括居民宿舍,驻区单位以及多功能的小型商业中心,社区空间则为单位制分割,形成区中区,此类型社区的居民意识相对薄弱。然而,此类型社区中的居民共用生活设施如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的氛围逐渐浓厚,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逐渐具有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单位分割,社区自治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行政权力对社区的渗透大多介于小区型社区以及单位社区之间。
3.小区型社区
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职责 篇4
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职责
1、民主议事。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授权下,代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社区内发生的重大问题以及事关社区公共利益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进行议事表决,代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对涉及业主利益的矛盾与有关方面进行协商。
2、民主监督。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授权下,代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及社区内其它工作机构(包括物业公司和其它服务性机构)提出监督意见和建议,并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内其它工作机构实行民主评议和监督。
社区居民小组长工作职责 篇5
一、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传达和贯彻社区
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的决策、决定,做好管理、发展、稳定等工作。
二、严格执行居民小组的组务公开制度,凡社区重大事项必须实行民主
决策,并及时公布有关内容。
三、认真执行社区支部及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委员会的决议和决策。
四、肩负本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关心关爱居民,及时帮助居民解
决生产、生活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配合社区做好低保入户调查工作。
五、支持做好党组织和社区的建设,配合社区党支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工作。及时通知党员参加党员各类党性实践和活动。
六、协助维护本组的社会治安,切实加强辖区外来人员管理,对本组存
在的不稳定因素和纠纷,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并及时向居委会报告,积极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七、认真抓好辖区内的卫生工作,做到经常督促,定期检查,推进和谐
文明社区建设。
八、及时向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反映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好宣
传员、信息员、调解员及参谋助手的作用。
九、加强收费组人员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垃圾卫生费的征收工作,及
时上缴卫生费用,保证征收的费用全面完成。
十、认真做好和完成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
务。
社区环境卫生委员会职责 篇6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场所卫生意识。
3、 组织青少年开展爱护绿地活动,带领居民净化,绿化美化社区环境。
4、 协助专业部门整治社区环境及时反映违章建筑和市场扰民等问题。
5、 搞好社区内永久性公共卫生设施的维护工作保持其清洁美观。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篇7
1 社区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 生活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不但要求生活水平有“量”的提高, 还要有“质”的提高, 但是, 纵观我国各大城市, 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 社区环境卫生差
社区中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动物粪便随地排放, 小摊废弃物堆积;“白色污染”和“垃圾围城现象”十分突出;小广告随处张贴, 传单满天飞, 纸张浪费严重;未做到垃圾分类, 一些化学污染品渗入地下水, 污染水质, 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生活及工业污水乱排乱倒现象严重, 污染内河水质, 使原本清澈见底的河道变成了臭水沟。锅炉燃烧等民用燃煤直接向大气排放烟尘、油烟、二氧化硫;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建筑工地产生扬尘, 且无除尘装置;垃圾腐烂、污水等产气等。
1.2 社区环境布局不合理
许多社区内缺少停车位或没有明确标示停车的标志, 这就给社区内小汽车停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社区内道路的设计不合理也给社区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城市绿化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结构不够科学, 绿化面积小、质量差, 社区内花木修剪维护工作不到位;社区内还普遍存在私拉电线问题及偷电现象也较严重。噪音污染, 街道旁小贩叫卖声、来往汽车鸣笛声、娱乐音响声、工业噪音等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作息。
1.3 社区环境法制不完善
我国对于环境保护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 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强烈, 导致居民随地吐痰, 生活垃圾乱扔。我国对于社区小商小贩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 社区内随处可听到商贩的叫卖声, 垃圾遍地都是。
1.4 社区周围交通实施不理想
居住在郊区大型社区的老人、儿童, 平时出去商场、学校等地, 由于公共交通的供给不足往往会成为交通弱势群体, 因此对社区周边交通的关注成为社区交通的重要方面。
1.5 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环境关注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 服务态度欠佳, 社区护士人数较少, 社区医疗设备缺少, 导致社区居民没有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健康指导, 对社区中的一些不到位的安全设施也听之任之, 如池塘周围没有围栏和警告牌。
2 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社区环境危害, 采取相应对策
由于社区环境污染会造成以下危害社区居民的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可以造成多个脏器的损害;蓄积性强的污染物引起的持续性蓄积危害, 如铅、汞、二恶英等。社区护士应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 对慢性疾病可以进行详细的调查, 确定是否与环境有关, 以防止其他的社区居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2 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多元化措施
社区环境保护要发动居民监督管理社区环境问题, 及时掌握社区环境状况, 积极改善社区道路拥挤状况, 对现有的污水管网进行优化与升级, 使其发挥作用;拆除破旧建筑、临时搭盖违章建筑、禽畜舍以及露天厕所等;购置垃圾收集车辆, 配备环卫工人, 增加垃圾回收装置, 如垃圾桶、垃圾屋、垃圾围等的品种与数量。通过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使居民了解当前社区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自己能为环保做什么, 形成“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的舆论氛围。
2.3 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认识
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环保执法适应我国环保工作实际, 务必加强执法程序和监督机制建设。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切实理顺执法程序, 对社会危害性较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应着重处罚;建立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保证行政执法合法高效;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取缔一些不符合规划功能, 利用杂务间、车库等建设的饮食店, 并对沿街超标排放的饮食店限期整治。
2.4 合理规划社区布局, 提高绿化质量在社区合理地建立固定停车点, 取消集贸市场, 建立集中商贸区
加强社区绿化, 将森林引入社区, 将公园引向街头, 在街道、小区空旷处以及房屋庭院等处种植花草, 尽量选用适合北方生长的四季长绿树种, 以乔木为主、灌木花卉相结合, 做到经济性、实用性、观赏性与实效性高度平衡。在小河、池塘等处设置护栏或警示牌, 以防社区居民不慎掉入, 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5 规划社区交通, 提供社区居民交通便利
根据社区居民的出行情况和公共交通的需要情况在社区周围设置合理的公交站, 引进出行时需要量较大的公交车, 需要社区地理位置与城市公交线路的相互协调, 方便社区居民出行。
2.6 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宣传环境保护
社区护士还可以展开相应的健康讲座、分发健康小册子来宣传环境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提高人们的环境安全的意识, 以促进环境与健康的协调, 减少某些疾病的患病率
平时应密切观察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多做一些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 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 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 等等。在进行卫生管理工作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 对待社区居民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 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以利更好的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安全意识, 减少不必要的损害的发生, 本文分析了社区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积极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社区环境,安全隐患,健康,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玉玲.社区预防与保健[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9, 16 (4) :77~80.
[2]鲍建勇.建构人性化的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探讨[J].理论探讨, 2010, 9:279~281.
浅谈社区居民民主自治 篇8
关键词:社区 民主自治 城市治理
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民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共同体。社区既是人民聚集、生活的区域、同时也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一般而言,社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人口要素、地域要素、组织结构要素、社会心理要素、规范体系要素和物质设施要素六个基本要素。①
一、社区民主及其意义
所谓社区民主,简单的说就是社区居民自己参与社区活动,使得民主参与制度化。实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自治。目前我国社区民主的主要形式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农村的村民自治。
社区民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主要组成部分,社区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根基,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社区民主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发展社区民主,对于更高层级的政治运行有强烈的辐射效应,有助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区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最直接最便利的渠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二、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区自治被作为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最好形式在全国各地推广。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的转型时期,体制格局的构建、公民社会的培养、各种关系的理顺、配套制度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民主自治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居民民主自治,说白了就是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居民共同决定和处理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必须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前提,参与社区事务既是社区居民的权利同时也是社区居民的义务,没有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居民民主自治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国现阶段主要出现的居民参与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参与的主体不广泛。社区自治参与的主体大部分是退休在家的退休人员和一些弱势群体,其他的中年群体和社会主要劳动人员参与度不高。(2)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社区的事务人民总是认为是政府的事,没有社区事就是我的事的思想,导致社区要安排什么事务,需要动员、劝说、说服。明显缺乏主动性。(3)参与大的内容有限。现在社区的基本情形是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重要的事务决定,还不够民主,如制定社区规划、民主监督权等,居民参与的明显偏少。②
(二)政府干预过多
作为社区民主自治,就是要居民自己管理自己,而现实的情形是,大部分的事务是政府来管理,特别涉及重要利害关系的事务都是有政府来管理决策。虽然我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要接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排出机关"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但是在现实实践中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经常是政府直接指示居民委员会按照其的意思来做事。这是政府的职能的越权,导致自治的主体的错误,不是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其实质上还是政府通过居民委员会来管理社区。政府管理社区越权主要表现在,直接决定居民委员会的成员,直接把社区自治的事务自己大揽大包,直接把居民委员会当做自己排除机构。
(三)自治的内容不全面
社区居民自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四个方面。在社区居民自治的四项内容中,民主选举是自治的基础,是居民的权利的最重要体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是自治的关键,它要求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而不能由居民委员会少数干部擅自决定和管理;民主监督是自治的保证。③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民主选举贯彻的比较好,其他的三个民主实行的程度不是很理想。
(四)配套的法律措施还需完善
我国的社区发展很迅猛,但是配套措施发展有点跟不上脚步,特别是法律配套措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89年颁布的,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明显不能很好的适用于现在的社区。严格的来说《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质上还不能称为一部关于居民自治的法律,它只是一部居民委员会的组织法。我国关于社区居住自治的配套法律不多,并且规定的不够全面细致,导致我国很多居民自治的事物没有自己的依据,居民自治不能很好的开展开来。
三、社区居民民主自治的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民主自治的制度好不够完善,导致社区民主自治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对以上的问题的分析总结,现阶段实行以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政府职能加速转型
政府职能的转型必然要求政府改变以往的行政强控制领导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放弃以往所扮演的大包大揽的角色,应当自觉有序的退出社区民主自治的领域,要学会放手让社会在自治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要知道社会只有靠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自强、自信和自律,才有活力;要相信社会只有在自治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激发人得参与精神,才能真正构建民间的平面互动交往网络,才能真正实现居民民主自治。
(二)加强多样化的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通行于社区范围之内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时尚、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新时代的社区文化建设由于市场经济为背景所以它必须多样并存为前提。社区文化的建设多样化可以保障社区的居民的各种文化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地保障,可以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是多样化的文化建设可以使居民的自身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多样化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可以加快早日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的进程。
(三)加强法治建设
我们知道,法治的基本精神就在于防范政府的无度权力滥用,并在此基础上保障个人与社会正当权利的实现。法治对于社区民主自治自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法治是社区民主自治的基础。它约束和规范居民和社区自治组织行为,维护社区稳定与秩序更加妥当的方式。我国的法治建设还不够完备,特别是居民民主自治这一块的规定太少,所以我们应该抓紧修改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制定台符合现代潮流的法律配套措施,使社区民主自治有法可依和有法克保障。
我国社区居民民主自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只能在不断改进中前行,相信有一天我国会实现真正的社区居民民主自治!
注释:
①参加徐勇主编,胡宗山:《城乡社区建设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②参见王圣诵、王兆刚:《基层民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126页。
③参加戚学森主编:《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平江新城社区纪律委员会工作职责 篇9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三、协助社区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四、组织对社区党员干部违反党纪政纪案件的查处工作。
五、组织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
六、协助社区党委检查了解各支部民主生活会情况。
七、负责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举报事项,受理涉及党风党纪、政风政纪的检举、控告和申诉。
八、负责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有关领导转办和交办的信访案件调查、反馈和通报,杜绝越级信访问题的发生。
九、全面完成街道纪工委和社区党委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篇10
组长:侯士荣
副组长: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成 员: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
组长:侯士荣
副组长: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成员: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
人民调解委员会
主任:侯士荣
委员: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安置帮教领导小组
组长:侯士荣
副组长: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成员: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
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侯士荣
副组长: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成 员: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
铁路护路联防领导小组
组长:侯士荣
副组长: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成 员: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
治保委员会
主任:侯士荣
委员: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治安巡逻队
队长:侯士荣
队员: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侯士荣
副组长: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成员: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
消防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侯士荣
副组长: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成 员: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
三 禁 协 会
会长:侯士荣
会员:闫志岭 王彩红 刘天亮 左雅丽 郭桂珍 田宏伟 呼肖梅 侯红平王春娥安全文明公约
在不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自行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安全文明公约。
矛排工作制度
1、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由矛排小组负责进行,每月排查一次。
2、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及时进行登记,并责成责任人处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如遇重大纠纷,不能调处时,应向有关部门进行信息反馈,予以解决。
4、没有矛盾纠纷,要实行零报告制度。
5、对于上级交办督办案件应及时调处。
治安巡逻制度
1、巡逻人员要做到文明值班,忠于职守,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不徇私情,严密防范。
2、及进填好巡逻记录、记载、不断总结经验,切实完善自我防范机制。
3、巡逻中如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对可疑人员要进行盘查。
4、巡逻中发现违法犯罪分子、行迹可疑人员、流窜人员作案时,应扭送公安机关,不得擅自违法处置。
司法助理员工作制度
1、登记制度:处理纠纷,应进行登记,按规定统计上报,同时做到一案一卷,建档保存。
2、会议制度:坚持月例会制度,学习政治和业务,研究工作交流经验。
3、评比制度:组织调解委员会,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树立标兵,表彰先进,推进整体工作。
4、回访制度:对调解纠纷要有重点地进行回访,听取反映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请示汇报制度:定期向基层政府领导和县司法局汇报工作,重大疑难问题,及时请示报告。
安置帮教制度
1、建立帮教档案,对本辖区帮教对象都应登记造册。
2、对帮教对象实行派出所、区委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教管理,把每个对象落实到人,一包制度。
3、对五管人员的帮教,应坚持回访制度,定期向派出所汇报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劳动表现、改造效果、社会反映。
4、在帮教方法上,坚持教结合,既帮又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促进向好的方向转化,防止重新犯罪。
5、每年元月底前办理一次列帮,撤帮手续。
法制宣传教育制度
1、认真制定当年普法教育规划。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落实普法教育的任务。
2、每月更换一次法制宣传板报,每月一堂法制教育课,并要进行年度总结。
3、对五残人员,重点人员要深入到户,以扩大教育面,消除死角。
4、加强对见义勇为和遵纪守法人员典型事迹的宣传,弘扬社会正气,增强广大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暂住人口管理制度
1、对于居住在本辖区一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要根据本人身份证的登记造册并报告当地派出所。
2、摸清其社会关系,对于单独居住的或投亲靠友的是否有前科应分门别类,逐个摸清。
3、住人口应自觉遵守本社区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与其签订遵守安全文明约协议.4、对于来历不明,社会关系复杂,有嫌疑的人员应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以防不测.5、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把暂住人口列入当地群防群治的范围之内。安置帮教工作职责任务
1、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落实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2、对刑释解教人员做好登记建档工作,对回旧后的刑释解教人员做好衔接帮教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重点管理和帮教,做到不漏管,不失控,预防重新违法犯罪。
3、督促协助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解决生活出路。
司法所职责
1、协助基层政府开展依法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
2、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工作;
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4、代表基层政府处理民间纠纷;
5、组织开展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6、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
7、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政府交办的其他有关工作。
法律服务所业务范围
1、应聘担任法律顾问;
2、代理参加民事、经济、行政诉讼;
3、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
4、主持调解民间纠纷;
5、解答法律咨询;
6、代写法律事务文书;
7、协助办理公证;
8、办理签证;
9、协助司法助理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其他有关业务工作。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职责任务
1、定期开展排查调处。每半月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活动,并写出情况报告。
2、定期报告工作情况。每月月底上报本月情况。报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报表》,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台帐》,报表必须真实全面及时准确。
3、定期研究矛排工作。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研究本单位的不稳定因素,发现苗头及早处理,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4、及时调处上级督办的矛盾纠纷。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职责任务
1、要按照客观、公开、公平原则,依法调解民间矛盾纠纷。
2、深入开展防激化工作,严防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3、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己变更或解除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1、依法原则
2、自愿平等原则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调解程序
一是纠纷的受理二是调解准备
三是进行调解四是调解结束
铁路护路联防工作职责任务
1、彻落实上级党政领导对护路联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讲话及重要活动;上级铁路护路组织对护路工作的部署工作安排。
2、上级护路联防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在铁路护路联防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
3、妥善处置铁路沿线发生的重大治安案件以及其他重大治安问题。
4、组建民兵应急分队,及时消除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重大案情,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
5、反馈其他重要信息,组织开展爱路护路宣传和法制教育活动。
三禁协会工作职责任
1、务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禁黄、禁赌、禁毒活动。
2、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规劝家人远离黄、赌、毒。
3、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开展对有劣迹人员的帮教活动,使其改邪归正。
驻区民警的职责任务
一、针政策的宣传员
二、普法工作的讲解员
三、案件调查的侦察员
四、维护稳定的治安员
五、综治工作的指导员
六、治安动态的信息员
七、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八、重点人口的帮教员
九、社区居民的参议员
十、扶贫帮困的协调员
警务室(十个一)标准
一区一室(警务室牌)一区一牌(民警承诺牌)
一区一箱(群众意见箱)一区一簿(驻区工作簿)
一警一卡(警民联系卡)一警一记(民情日记)
一警一书(工作责任书)一月一报(工作月报卡)
一月一结(年终总结)一年一篇(调研文章)
驻区民警制度
一、驻区工作制度,驻区民警必须认真履行十项职责,完成十项任务,每月驻区时间不得少于六个工作日,并作好工作纪录。
二、考核奖励制度,每半年和年终,都要按责任书要求,对驻区民警进行考核,对工作表现好,成绩突出予以表彰,对工作表现差,无实绩的予以批评。
三、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敷衍塞责,不负责任,致使治安混乱,引发矛盾激化,发生重大案件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
综合治理工作主要职责任务
职责
1、贯彻综治方针,落实综治措施;
2、健全综治机构,搞好群防群治;
1、3、强化治安管理,严防案件发生;
4、开展法制宣传,推进民主法制;
1、5、排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6、消除丑恶现象,创建平安社区;
1、任务
1、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取缔各种丑恶现象;
2、严格管理制度,加强治安防范工作;
3、加强对居民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4、教育居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鼓励居民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5、调解、疏导居民邻里纠纷,缓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
6、加强对“监外五犯”(判处缓刑、保外就医、假释管制、监外执行)人员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多渠道安置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减少重新犯罪。
治保委员会及治安巡逻队工作职责任务
1、群众进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
2、做好本辖区的治安工作,领导组织治安联防巡逻,做好防盗,防火、防治安灾害事故等人防、物防、技防工作;
3、宣传和组织群众制定、遵守治安公约或安全文明公约;
4、协助公安机关维护公共秩序,劝助和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职责任务
1、规范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做好党记造册建档工作,组织协调、指导流动人口有序科学合理流动。
2、清理整顿出租房屋,加强流动人口落脚点的管理。
3、做好“三无人员”的清查工作,严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
4、加强对流动就业人员的劳动和就业管理。
5、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6、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积极提供法律等服务。
消防安全工作职责任务
1、加强对古城文物古迹的防火措施的落实,严防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社区义务消防队员的日常训练工作,使之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配合消防部门经常性对古城居民、商业区进行消防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篇11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29-02
1研究目的
城市社区体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群众体育发展史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壮大。近年来,中国社区体育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与需求进行分析,以间接了解当前中国社区体育开展的效果及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重点,进而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社区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为研究目标,选取上海、北京、温州、天津、太原、湖北、安徽、内蒙古、福建等部分省市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以上省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态度
体育动机与态度既是参与者主观出发点,也是客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料表明,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表现在健身、健心两个方面,其中尤以健身为主。据崔丽丽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社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高达80%以上的居民是为了“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高维岭等人对安徽省城市社区居民健身动机的调查中,对“健康长寿”一项的选择比例最高,占到72.03%。表明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有了高的追求,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关爱程度也明显提高。“社会交往”成为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第二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说明人们对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说明现代社会发展给人类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对面对面交流机会的渴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虽然“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已得到普遍推广。但居民健身态度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温州市民中知道并清楚健身意义的仅占调查人数的9.66%,57.86%的人不具体了解,32.47%的人回答不了解。内蒙古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有39.5%的居民认识处于一般,不太清楚的占29%,不清楚的占183.%。说明除了人们的主观意识不足外,有关部门对体育的宣传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持续度都有所欠缺,進而影响到了体育的大众化普及甚至是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3.2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
健身场所直接影响着健身者的健身动机、健身时间、健身方法及健身效应等方面。因此选择和保证良好的健身场所是开展和完善社区体育的重要因素。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场所与所在社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等有很大关系,就近活动是居民选择活动场所的一个基本标准。
资料显示,街头公共场所、公园、社区空地、本单位设施依然是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时占比例最高的选择。显然,因陋就简选择体育活动场所是目前中国城市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时的一大特点。另外,目前中国以政府投资为主渠道的体育系统的场馆无论从客观数量上还是居民就近选择上都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现有的体育资源因其没有充分有效地开放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有限体育资源的浪费。
3.3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形式、时间、频率及成员特点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3种:一为利用早晚进行健身活动的日常型;二为以家庭为单位,在节假日进行健身活动的假日型;第三种就是参加有组织的社区体育竞赛。从参加时间和频率来看,各地活动时间多集中在0.5h—1.5h为主,频率从每周0~7次不等,没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就参与对象而言,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以离退休的中老年人居多,而青年人较少,表现出年龄结构失衡,如天津晨练者中,中老年人占73.2%,青年只占26.8%;晚练者中,中老年人占77.9%,青年只占22.1%。在温州市民高达70.9%的不进行体育锻炼人群中,中青年人(26-45)是锻炼最少的人群。武汉市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马鞍型,青少年与老年群体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从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性别来看,内蒙古、北京、天津、太原等地女性参与者所占比例高达60%甚至更多,呈现出较大的性别失衡。这一情况在全国各地较为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不同年龄人群闲暇时间的差别较大外,社区内缺乏适应不同社会群体需要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对活动内容缺乏必要的选择性也是其中之一。相对于中年人社会、家庭双重压力的重担影响其闲暇时间的体育活动分配外,青年人自己独特的体育需要在现有的以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育活动中,难以得到满足。
3.4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
从研究资料来看,中国社区居民日常型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健身娱乐性,竞技性相对较弱。内容的选择多为健身操、太极拳、武术、体育舞蹈、跑步、球类全民健身路径及棋艺等体育项目,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传统体育项目较多且在民间有相当的基础和普及性;②以非器械类为主,大多数项目均不需要特殊的器械;③场地要求较低,易于开展,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活动场地;④技巧难度较低,易于开展;⑤运动量较小,动作平缓,尤其适合老年人进行;⑥群体性活动较多;⑦花钱不多。比较经济实惠。
3.5制约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资料表明,影响中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没时间锻炼(武汉市居民高达71.2%)、没场地设施、参加体育锻炼时缺乏技术指导、家庭经费困难等问题。其中,造成没时间锻炼的因素也很多,比如说工作繁忙、压力大、易疲劳、家务繁忙等等,这些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却也因此成了很多人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借口,而事实上,哪怕只有十几分钟的晨练,即使起不到明显的健身效果,也会给参与者神清气爽的一天。再者参与体育活动也是积极消除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是我们的大部分人虽然对自己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从意识上增加了,但其行为上却依然处于“有病医治、无病不防”的阶段。再加上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不方便最终造成了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健身的不以为然。
参加体育锻炼时缺乏技术指导也是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科学的技术指导,就不可能科学的锻炼效果,进而影响到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认可程度。这一点除了与中国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本身不足有关外,与中国现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也有很大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中国城市杜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健身和健心,但更主要表现在健身。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模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参与意识的缺乏和体育宣传力度的不足。就近活动是社区居民选择活动场所的一个基本标准,因陋就简选择体育活动场所是目前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时的一大特点。
(2)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员构成体现出一定的年龄和性别失衡。总体表现为离退休的中老年人比例高于青年人,女性高于男性。体育活动设施总体数量不足和有效利用率不高以及缺乏技术指导依然是制约中国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一大因素。
4.2建议
(1)加强城市社区内健身服务设施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锻炼和健身的场所。同时定期地培训与考核社区体育指导员。提高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依照方便、实用、就简原则设置成人体质测试站,可以为居民随时做健康状况检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医疗保健指导等社区服务内容,同时有利于加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
(3)加强社区组织对社区内居民体育活动的引导和组织,最终形成“家庭健身活动、各晨晚练点健身活动、社区单位体育赛事、社区体育单项赛事、杜区大型综合运动会”5位一体的健身活动格局,营造“天天健身、月月赛事、季季活动、年年高潮”的健身氛围。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组建社区单项运动队,为繁荣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 篇12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有目的的询问访谈对象, 并与其交谈以获得资料的方法, 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2]。在全科医学领域, 访谈法可用于回答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期望, 也可对慢性病的随访方案进行探讨, 还能为改进基层医疗管理提供建议。是一种符合全科医生工作特点, 适应其科研能力的研究方法[3]。
目前, 国内对专家进社区的相关研究不多, 仅有的几份亦多是与专家定位和政策思考相关[4,5]。并无针对社区患者的需求调查研究。本研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半个月一次的消化科专家门诊, 对就诊于专家门诊的患者采取定性访谈法方式, 调查社区患者对医疗专家进社区的态度和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5—6月间就诊于消化科专家门诊54人次 (复诊15人次) , 共39名患者。由于消化科专家时间安排及为保证专家门诊质量, 专家门诊为每2周一次, 每次限号15名。
5名患者拒绝参加本次访谈研究。1名患者为88岁高龄老人, 有轻度认知障碍, 不能充分理解访谈者问题并表达想法。1名患者为76岁老年患者, 可以听懂普通话, 但只能用方言表达想法, 与访谈者沟通存在障碍。
本研究共获得32份有效访谈记录。其中男性患者15名, 女性患者17名。≤40岁4名, 占1.25%;41~65岁14名, 占43.75%;66~84岁13名, 占40.63%;≥85岁1名, 占3.13%。平均年龄59岁。
访谈对象的文化水平分布:未受教育者4名, 占1.25%;小学文化11名, 占34.38%;中学 (初中、高中) 10名, 占31.25%;大专及以上7名, 占21.88%。
访谈对象中, 慢性胃炎患者14人, 占访谈人数的43.7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3人, 占9.37%;肝功能异常患者3人, 占9.37%;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人, 占6.25%;胆囊炎患者2人, 占6.25%;便秘患者2人, 占6.25%;幽门螺杆菌感染者1人, 占3.13%;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人, 占3.13%;结肠癌术后患者1人, 占3.13%;其他疾病3人, 占9.37%。
参与访谈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不能书写名字者, 口述同意参加访谈并录音) 。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方法:
与患者在专家门诊旁的诊室内进行访谈, 营造适合患者的舒适放松环境。首先向患者介绍访谈的目的和意义。匿名保证, 经受访者同意后, 用录音笔录音。由一名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2], 一名全科团队助理员进行笔录。每名患者访谈15~20分钟。
1.2.2 访谈内容:
自制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态度和需求访谈提纲, 内容包括: (1) 专家门诊信息获得途径; (2) 对专家进社区的态度; (3) 对专家进社区的进一步需求; (4) 其他想法和建议。
2 结果
2.1 专家门诊信息获得途径
32名访谈对象中, 仅有7名患者是看到中心通过大屏幕滚动播出的专家门诊信息后自行前往就诊。其余患者均为全科医生在门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消化科诊疗方面问题时, 预约就诊于消化科专家门诊。
所有参与访谈的患者均表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专家门诊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心的大屏幕会实时滚动播出专家门诊相关信息, 但中心管辖的居民区大多为搬迁或外来人员小区。很多老人文化程度低, 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读取大屏幕上的信息。只有出现消化系统问题时才就诊, 全科医生对其疾患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建议其至专家门诊就诊时才知晓。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失去了就诊的主动性, 没有充分利用专家门诊的资源。
2.2 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的态度
所有受访者均对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家门诊持赞成态度。他们表示若至专家所在上级医院就诊, 挂号难, 费用高, 路途远, 等候久。而在社区就诊, 患者仅需提前预约, 挂普通门诊号 (无需支付现金) 即可就诊于上级医院的专家。而且由于社区专家门诊就诊人数相对较少, 可以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充分交流。对患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便利优势。
2名受访者曾就诊于该专家的专家门诊, 因获知其于我中心定期开设专家门诊, 特地前来就诊, 并定期于我中心复诊。患者表示有这样方便的条件后, 未再至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就诊。21名受访者表示, 在就诊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初级医疗机构并不能进行的检查, 专家均为其提供门诊加号的特权以便完善检查, 减少了就诊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2.3 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的进一步需求
2.3.1 增加专科种类:
17名受访者表示, 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安排消化科的专家门诊, 还能够增加心内科、呼吸科等多种专科的专家门诊, 以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
2.3.2 增加门诊频率:
14名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出, 现阶段消化科专家门诊就诊人数较少, 预约相对方便。若今后预约患者逐渐增加, 专家门诊很可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可适当增加专家门诊频率, 增加限号人数。若由于专家自身时间安排无法增加下社区时间, 可采取专家团队轮换下社区等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应对社区居民日益增加的专家门诊需求。
2.3.3 检查项目与药物相匹配:
1名受访者在中心检验科行C13呼气试验后发现Hp (幽门螺杆菌) 感染阳性, 于中心行抗Hp治疗。虽然指南中推荐抗Hp治疗首选经典四联疗法[6], 因中心药物储备中无铋剂, 全科医生为该患者实行了经典三联疗法。疗程结束后, 复查结果仍提示Hp感染阳性。患者就诊于专家门诊后, 接受专家建议至上级医院就诊, 因患者已经进行过足疗程的抗Hp治疗, 为避免耐药导致的杀菌失败, 上级医院医生为其更换抗菌药物并增加铋剂行经典四联疗法, 成功杀灭Hp感染。这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示, 社区医院既然有Hp检测手段, 亦应有与其相匹配的抗Hp治疗药物。这样为了抗Hp治疗而反复大剂量服用抗生素,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影响, 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和时间。
2.3.4 建立顺畅的转诊通道:
2名受访者均为70岁以上独居高龄老人, 经济条件差, 行动不便, 但因病情需要, 亟需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虽然专家可以为其提供挂号便利, 但由于并无方便快捷的转诊通道, 患者惧于无人相陪, 在访谈中表示计划放弃进一步就诊的机会。团队助理员联系患者所在居委, 请居委工作人员陪同老人至上级医院就诊。虽然居委工作人员至专家门诊处接回老人, 但后续助理员再次致电这2位老人时, 他们均表示由于种种原因未再进一步就诊。因文化程度和沟通限制, 患者并未进一步提出自己的需求, 但这个过程本身仍提示我们, 基层医疗机构不仅需要专家入驻, 更要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绿色转诊通道。
3 讨论
本研究的访谈仅从社区居民角度出发, 暴露出专家下社区的部分问题。受访者反映最多的就是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其实不仅本研究所在的社区服务中心专家门诊宣传力度欠缺, 很多有专家坐诊的社区医疗机构均存在这样的情况[7]。可以采取社区医院与居委联动的方式, 利用多种途径, 包括发放宣传材料、放置宣传板、发动小区楼组长宣传到户, 即可以使社区居民能及时有效的获得专家门诊相关信息。
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说, 专家下社区所带来的便利毋庸置疑, 诊疗服务方便需求, 合理分流医疗资源, 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不同科别的专家门诊亦是多多益善的。尽管如此, 访谈的结果也体现了社区医疗机构资源配备不合理, 缺乏顺畅的转诊通道, 导致患者反复就诊, 或就诊于社区专家门诊却止于社区专家门诊, 没有办法进行后续处理。专家进社区失去了其解决疑难病例的最终意义。
专家下社区是社区居民的需求, 也是提升社区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重要机遇。上海市卫生部门从2016年起开始逐步试点实行“1+1+1”三级联动诊疗体系。大规模的宣传、大量社区居民签约、各部门的协调, 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巨大工程。专家下社区其实可以作为“1+1+1”联动的前期过渡方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 建立多级专家诊疗平台, 在线预约上级医院检查、在线配药、在线会诊, 不同级别的医院共享专家医疗资源, 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以看到专家, 获得高质量的诊疗, 降低患者就诊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无限的医疗效应。这不仅是居民对专家进社区的需求, 更有助于发展现今全科医疗, 建立便捷、高效、确实的“三、二、一”三级医院联动机制。
尽管如此, 不能仅把专家下社区作为一个提升社区诊疗能力的工具。以上级医院经验丰富的专家视角看待社区医疗, 往往可以从门诊实践中发现社区医疗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之处, 可以更加合理地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疾病诊疗规范, 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但社区医疗机构若想要在社区居民中建立信任和威望, 不能仅依赖于专家效应。全科医生强化专业技能, 加强疾病分析诊断能力, 留住初级医疗机构能够处理的常规病例, 快速分辨疑难病例, 求助社区专家资源或及时上转, 这也许才是专家下社区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周耀军, 鞠爱群.首席医学专家下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10 (9) :1591-1593.
[2]田国栋, 冯学山.访谈[J].上海预防医学, 2003 (15) :337-338.
[3]沈瑶, 潘志刚, 顾杰.访谈法与全科医学科研[J].中华全科医生杂志, 2014, 9 (10) :731-733.
[4]张良泉.医务专家进社区卫生服务的主题定位质疑及其策略调整[J].医学与社会, 2011, 24 (2) :69-71.
[5]王珩, 李念念, 李鹏, 等.公立医院专家坐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及问题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6) :20-21.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 17 (6) :358-363.
【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推荐阅读:
社区居民委员会09-11
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评价08-29
社区居民体育08-04
居民自治社区管理08-02
拆迁安置社区居民09-26
社区居民卫生公约06-17
社区居民自治公约09-26
社区居民会议制度10-20
镇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说明05-12
安全社区居民调查问卷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