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体育教育

2024-06-11

全民体育教育(共12篇)

全民体育教育 篇1

2000年在“世界教育论坛”中达成的《达喀尔行动纲领》,明确地将教育质量作为全民教育六大目标中的核心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05:提高教育质量迫在眉睫》(以下简称《报告2005》)更是将教育质量的提升作为全民教育目标能够在2015年实现的关键因素。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简称EFA)运动自1990年首次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推进了全民教育进程。但是,其取得的成果大多止于完成全民教育指标量的达标,却疏于对其质的提升。在全球教育步入质量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全民教育中教育质量的厘清与反思迫在眉睫。

一、全民教育中关于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

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普遍低下的教育应该得到提高,并建议使教育可以被所有人接受和具有更高的适切性。[1]这表明全民教育运动自正式启动伊始,就将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应然追求,但在20世纪90年代并未明确界定教育质量的相关表征和分析框架。200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公布的《报告2005》中从学习者特征、背景、扶持投入、教与学和教育结果等五个相互影响的维度,建构了旨在监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2]

该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质量定量的分析与界定,构建了围绕教育过程而展开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学习者特点

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活动。学习者即学生作为该双边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其自身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所有学生,尽管在普及初等教育过程中更多的儿童接受了教育,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却被忽略。2005年报告强调学生的态度、毅力、智力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障碍等学生的原始差异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学结果构成的直接影响。其中学生态度和毅力是完成学业的先导性因素,制约着智力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已有经验和学习障碍则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及深度。

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显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内生于由其家庭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环境、居住地、宗教和文化背景等。因此,进一步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提升,必须将学生性别、身体健全情况、民族种族以及疾病等个人特征的潜在不平等纳入质量问题影响因素的考量之中。

2.背景

教育与社会之间联系密切,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方面,教育通过改变和提高作为社会人的个体的技能、价值观、交流方式、迁移性(即个人社会阶层的改变)和自由等以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另一方面,社会以其特定的经济状况、文化、宗教、种族等制约着教育的倾向性和发展预期。2005年的报告将影响教育质量的背景分为四个层次:宏观方面有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背景等;中观层面包括教育资源和教师学生等因素;微观层面包括家庭、父母和同辈影响等;最后是个人的天赋和特征。

因此,新时期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考量教育所发生的背景,在背景多样化的前提下分析和构建教育质量检测和评估的多样化。

3.前期投入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是一个遵循投入产出规律的社会构成体。教育各类资源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质量能否实现优质影响重大,但具体发挥怎样的影响和影响至何种程度则不能完全由其决定。教育的投入包括硬件设施方面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教材等,还包括人力资源(教师、校长、检查者、督导者、管理者等)方面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教学材料即教材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范畴,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各种练习材料、可用的教室和图书馆、学校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总和。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中,教师对于教育进程的推动至关重要。教师角色既在宏观上受到教育背景的影响,又在教育的实践层面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生师比、教师平均工资、各教育项目支出的比例均是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4.教与学

教与学的过程作为教育实践的载体,其封闭地处于投入和其他环境因素构成的支持系统中。课程的感知、教学方式的成效、学习者的参与动机及如何学习均属于教与学的过程。实际的教与学过程包括学生学习时间、教学方法、监控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语言和班级管理策略等。其中,学习时间与教育质量呈正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及班级管理策略也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教与学的过程作为完整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正是教育的投入产出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是教育的前期投入转化为教育结果的中介,关注其过程的质量对于整体优质教育实现的提升举足轻重。

5.教育结果

教育效果的评估应以预期设定的目标为依据。以往的评估大多以学生的学业成就(如测试分数)为主导,而创造性培养、情感发展、价值观变化、态度和行为的转变等因素尽管在评价设计中存在,却并未得到本质上的重视。此外,其他的学习成就或更为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收益也应被纳入教育成效的评价中,如学生劳动力市场中的表现就可作为结果评价之一。在此,有效区分学习收益、学业成就和包括更广泛的社会收益在内的其他结果是十分必要的。

2005年报告中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旨在提供一种对既尊重差异性又带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质量的分析和理解方式。该框架具有较强的理念性和指引性,是针对21世纪全民教育实施十五年之后全世界对教育质量的探索中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做出的反思与重新设计。它提供的不是单一的质量分析框架界定,而是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以提高监测教育质量和分析教育决策双重目的的认识方式。该分析框架也成为指导2005年后全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规定,其核心理念在于将教育质量的评价与分析渗透到教育的输入产出系统中,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教育质量。

二、2015年全民教育中教育质量现状

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中提出的教育质量目标是提升教育各个方面的质量即确保优质教育以实现学习结果的更好认知和检测,尤其是在读写能力、算术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从2005年更为广泛的教育质量观提出,到2015年全民教育在新世纪的目标达成情况的验收之年,全民教育中教育质量发展已走过10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00—2015:机遇与挑战》显示,作为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之一的教育质量尽管作为全民教育目标的核心已得到充分肯定,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直停留于普通初等教育质量中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于广大的贫困和发展中国家而言,保证初等教育量的目标的达成尚且困难,因此教育质量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3]

教育质量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正如达喀尔行动框架提出的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重新确认了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也将质量的定义扩展为包含学生、过程、设备、学习材料、学习内容、教学统筹和管理以及学业成就获得等诸多特征的大教育质量范畴。笔者拟将2005年的质量分析框架五个基本要素按照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基本环节来对2000年以来全民教育质量取得的进展做以梳理。

1.教育输入不对等

教育的输入作为教育投入产出系统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教育过程的展开及教育结果的生成。教育输入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输入包含质量分析框架中的背景,中观层面的输入包括教育前期投入,微观层面的输入则是学习者个人的差异。就2015年报告的结果而言,教育前期的输入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较大差异,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差异必然带来教育潜在的不平等。

首先,宏观背景层面即世界范围内政治的不稳定因子仍然存在,经济增长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速度放缓,世界政治经济背景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发展优质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好而稳步前进,而中等收入及低收入国家发展优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最为典型的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教育现状。从绝对意义上来看,一些非洲国家5—14岁儿童从2000年的28%增长至2010年的65%,对比之下,2000年亚洲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接受初等教育儿童人数相比1990年在总数上缩减了13%。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基础上,部分南非国家适龄儿童人数的激增给现有学校教育体系带来了庞大的就学压力。

其次,中观层面的教育前期投入上尽管很多国家都已增加教育支出,但资金的断层仍然是制约教育达到优质的重大障碍。早在《达喀尔行动纲领》中就要求通过国家财政和社会资助等方式保障全民教育资金供给,但就其具体实施来看,教育投资并非在国家的其他预算中占据优先地位,且在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上教育投资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初等教育的投资居多。整体而言,全民教育的教育质量仍然停留于入学人数的增多,而非学习结果的优异。

再次,微观层面的教育输入主要集中于学习者自身特征的差异上。目前,全球进入学校体系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增长主要来自于边缘人群,如残疾人群体、受贫困影响的营养不良人群等。这些群体鲜少来自于父母拥有良好文化素养的家庭,或是来自拥有独立地位的国家。[3]来自这些群体的学习者其低下的学习成就与其各自的背景特征不无联系,由此带来的教育质量的下降与统计上的各级教育入学人数的增加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而2015全民教育报告也指出,目前国际及各地区的教育质量中关于学习评价的部分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些边缘化人群的特殊背景。

此外,教师作为教育投入中人力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质量迈向优质至关重要。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均已认识到教师群体对于全民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影响,教师问题的解决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相对短缺仍然是制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生师比即特定教育环境中学生数量和教育数量的比率,通常用以衡量教育中教师是否存在短缺。2012年的相关统计显示,在采集数据的161个国家中有29个国家初等教育的生师比超过了40∶1,其中的21个国家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其中中非共和国的生师比80∶1居于最高。而教师的短缺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不足,在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也亟待提高。近年来,很多国家以聘用未经过相关训练和无职业资格的教师的方式,急剧扩张教师数量,如合约教师群体的存在等,这也给全民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教师问题也相当严重,美国的教师流失率居高不下。在接受过美国教师教育(Teach For American,简称TFA)项目后,即使获得了更多的职业训练和技能,这些教师中也只有28%的人在五年后仍然在任职。[4]尽管很多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印度、尼泊尔、中国和秘鲁等仍在大力推进TFA项目的实施,但其不能被视为解决教师问题的长远和可持续的方案。

2.教育过程支持资源匮乏

《达喀尔行动纲领》指出可用的教学材料及基础资料、设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2005年的新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在扶持投入方面进一步细化为硬件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在2015年的报告中,主要从三个因素分析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关支持资源的匮乏。

(1)教与学资源在供应、分配和使用中的覆盖范围狭窄。尽管国际上已拓宽了学习资料或教科书的外延,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教科书即教学材料的概念,但就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而言,传统层面的教科书供给均极为有限。教科书的供给不仅在于教学课堂中的教学资料提供,更是一套完备的为预防突发的教科书丢失而尝试补偿的储备体系。而教科书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政策的影响,因此部分国家的教科书投入只限于公共教育系统,而将私营或是民办学校的教科书问题解决排斥在政策倾斜之外,这无疑加重了教育的不平等和质量目标达成难度。此外,教科书的内容陈旧和范围狭窄问题仍广泛存在。教科书作为课堂最直接和影响最大的物质载体,理应反映最新的时代知识和变化视野,然而就相关调查结果来看,世界各国普遍在教科书内容的更新和范围扩展上未反映时代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2)以学生友好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未完全构建。教学环境是高质量教育的最重要要求之一,大概念下的环境既包括外在的学校设施,又包含课堂内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过去的15年间,部分国家如尼加拉瓜、泰国、乌干达等均采取了儿童友好型模式的教学环境,该模式与联合国关于教与学环境的理念相吻合,其强调课堂中的权威来源于为儿童学习过程提供的便利性,提倡学校是为儿童提供相关生活和童年时期学习机会的场所,儿童应在健康、安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提倡已久的理念还尚未落实,教学的环境仍然存在诸多忽视儿童的因素。

(3)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保证学生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的必要途径。世界上部分国家已采用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用全日制予以保证学习效果。如智利在全日制高中的管理模式下,智利学生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能力明显高于低学习时间保证的同龄学生。但教学时间并不等同于学生实际有效的学习时间,尤其在部分欠发达的国家。教师配置的滞后、在职的教师培训、武装冲突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官方正式规定的学生学习时间延长的实际成效。教学时间的流逝和教学时间的未充分利用是低下的教育质量的表征之一,这也是在很多国家私立学校较之公立学校在吸引学生就学上更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育结果评价多元缺乏核心标准

《达喀尔行动纲领》将质量作为EFA的核心,强调评价和监控知识和技能等学习结果的可量化的标准的重要性。2005年的报告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提出之后,很多国家也根据该框架的基本理念制定了适用于本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

在过去的25年间,国家评价标准的数量急剧增长,从1990年的12个国家标准增长到2013年的101个,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教育经验丰富的国家,在贫困国家中也逐渐显现。在发展中国家,1990年有8个国家评价标准诞生,1999年有35个国家制定了各自的评价标准,而2013年已有64个国家依据自身独立的学习评价进行了教育质量的测评。[3]这也表明全球化的在学习评价方面的不公平在缩小。学习评价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了各国教育中学习评价上的个性化,另一方面也为国际相互比较和统一带来障碍。国内与国际学业评价的有机融合对于学习公平的进一步实现至关重要,这也要求在教育质量评价的多元共存格局中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从而为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深层次共赢提供新的可能性路径。

三、新时期提升全民教育质量的建议

1.目标体系的再整合,从量的达标到质的提升

全民教育运动自开展以来,已取得巨大成效。但所取得的成就大多是各项目标在数量上的达成,而并未真正实现质的全面提升。自2000年以来,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已意识到教育质量问题对于全民教育目标实现的重大意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从量到质的提升的转换。如2001年的国际教育大会目标将全民教育质量置为首要地位,2005年的全民教育报告中为教育质量的达成与分析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框架。教育质量问题突出的欠发达国家也开始转移国内教育的重心,如南非建立了全国教育保障体系,以保证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但投入最多、管理体制最为完善的初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发展中国家2002年首次入学的学生有9 600万人,但在五年级之前就有2 400万名学生辍学,占总人数的1/4。更糟糕的是,1999—2000 年初等教育入学人数中大约有7%~9%的复读生。[5]世界各国虽然已意识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做了有益探索,但就目前来看教育质量并未得到实质的提高,究其原因首先是全面教育各项目标之间缺乏整合,各要素之间处于割裂的各自为政状态。真正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来源于教育各个子目标之间的有机联动,形成合力。教育从横向上看是各级各类教育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新时期必须在横向上加大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力度,层层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各项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2.教育资源的再均衡,从物质资源向人力资源倾斜

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保证高质量教育的物质保障。而就目前世界教育资源的分配状况来看,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大多数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小部分发达国家与发达地区,而发展中国家和贫困落后地区甚至连最为基本的教育设备和设施都匮乏。2005年的质量分析框架已将教与学的支持资源分为物质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类,近年来物质资源在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已极大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以往全民教育在数量上取得的成效。早在《达喀尔行动纲领》就认识到教师角色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突出作用,在2005年的教育质量分析框架中又明确指出教师方面的投入是扶持性投入中人力资源投入的关键所在。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政府需要强化教师的地位、道德感和教师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和改变所在的职业和教学环境。为吸引和保留优质教师,相关教育政策制定者需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在更为公平的氛围下雇佣教师,以恰当的薪酬为教师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职业生涯提供动机。[6]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在其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短缺,这也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采取的短期提升策略所遗留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真正从本质上实现高质量教师的选、育、用、留,提高教育质量也是纸上谈兵。在物质支持资源有较大满足的同时,人力资源的投入上显得较为滞后。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方面,教师群体的培养与分配更存在显著的地区分布不均。如我国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院校实行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最初的目标是为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发展,而这一政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免费师范毕业生真正到农村学校支教的人数较少,因此并未实现最初补充农村教师力量、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目的。[7]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高质量必须构建新的资源支撑体系,完成从物质资源的满足到高效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均衡投入的转变。

3.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从管理的统一到多元的转换

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自2000年以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这一教育管理新的原则在达喀尔宣言中得以清晰地反映,其要求教育在管理上去除中心化、标准化,并且在教育决策的制定上以公共意愿为驱动力,以达到以教育管理的革新带动普遍意义上教育质量的提升。尽管自2000年达喀尔之后,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已逐步开始实施去中心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但仍存在诸多因素阻碍去中心化进程,包括通过地方和中央管理部门的支出模式转变,取缔机构庞大且费用过高的部门以减少国家预算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给予公民更多教育决策权所要求的公民相关素养欠缺等。因此,教育管理的去中心化,实现多层次、多模式的复合式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职责的明晰,合理区分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管理部门之间的权属关系,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特定国家与地区实情的教育管理模式。其次,宏观层面的放权与去中心并不等同于管理的多元,而在于使教育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与当地社区的教育更为契合,使之能够强化学校、家长、学生之间联系的合理机制。因此,当下的教育管理应更多地走服务社区、家长、孩子需要的道路,在本土的实际教育环境中实现以管理促质量的诉求。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以“通过教育改变人生”为主题,通过了《仁川宣言》,旨在鼓励各个国家提供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以及全民终身学习机会[8],这也是各国在未来教育管理中亟须努力的方向。

4.教育供给的市场化,从教育的公共提供到私人参与

教育的市场化是全球经济市场化背景下使教育长期保持应有活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教育提供主体的多元化也是将市场竞争引入教育领域,使之更能适应市场主体的要求,进而促使整体教育的高质量的达成。自2000年达喀尔之后,民营学校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激增,包括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政府主动将教育领域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范畴,为致力于盈利的民营资本投资教育领域提供办学机会甚至是财政补助。数量上激增的私立学校迎合了不同收入家庭更加多元的教育选择可能性,但也存在教学与管理缺乏规范性。教育参与主体的多样化是教育供给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将私立或民营学校加以正确引导使之能够与公立学校共同繁荣教育市场是亟待思考的。就目前看来,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民营学校的办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甚至在排名上靠前的学校均是私立学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私立学校办学模式的推广,应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办学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践进行合理的试点与逐步推广。

具体来看,首先应保持市场经济基本的竞争规律在教育领域的活力,放开民营资本在教育上的准入标准,充分将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纳入统一的考核与评定标准之中。其次,私立学校自身应充分发挥其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克服教学和管理上的缺陷,积极应对教育领域新的市场需求。再次,充分发挥家长在民营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参与作用,全方位利用第三方监控其教学与管理,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是全民教育的核心问题[9],2015年后的全球教育框架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强调质量和学习力将更处于教育的核心。教育质量并不仅仅指可由国际、区域和国家标准测量的学业成就,它还有更为多样的分析维度,如更多训练有素的教师、针对所有学生群体的更合适的学习资料、学校学习时间中师生互动良好的学习活动、概括性和相关性强的课程、教学法革新、更受欢迎的学习环境和更好的学校环境等。全面深入地理解全民教育运动中的教育质量目标的各个维度,在新时期的社会现实要求下重新以教育质量为联结点,是2015年全民教育各项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THE SECRETARIA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VE FORUM ON EDUCATION FOR All.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 and Freamework for action to Meet Basic Learning Needs[R].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1990:5-9.

[2]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5:The Quantity Imperative[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05/education-all-quality-imperative?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2004-12-09.

[3]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0-2015:AchievementandChallenges[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15/education-all-2000-2015-achievements-and-challenges?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sthash.KUzuyh32.dpbs,2015-04-09.

[4]WILLION J SMITH,WENDY YOLISA NGOMAM-MAEMA.Education for All in south Afica:Developing National System for Qulity Assurance[J].Comparative Education,2003:345-365.

[5]肯·库都.初等教育与质量困境[J].世界教育信息,2013(3):47-48.

[6]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TEAM.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13/14 Teaching and Learning:Achieving Quality for all[R].[2015-12-21].http://en.unesco.org/gem-report/report/2014/teaching-and-learning-achievingquality-all?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sthash.ck4MPCtV.dpbs,2014-01-29.

[7]马文起.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析[J].教育评论,2012(5):9-11.

[8]周红霞.2030年教育: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仁川宣言》[J].世界教育信息,2015(14):35.

[9]李亚玲,李盛斌.全民教育运动中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6(2):38-42.

全民体育教育 篇2

您好!

21世纪,中国社会将迈入学习型社会,学习活动贯穿人的终生。同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社区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对学习的需求将更加迫切。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调查,目的是想了解社区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和外来劳务工的学习需求、愿望、动机和行为特征,以及社区教育的环境、条件和现状,为推进实验项目、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本问卷调查仅限于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研究,调查结果只作整体统计分析用,全部资料不记名,结果无对错之分。而您的个人信息对本项目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价值,希望您能把实际情况和真实的想法填写在问卷上。

感谢您的参与和合作!

宝安区教育局

宝安区社区教育中心

2007年5月

填写说明:

1、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或看法,在您认为适当的选项序号前的方框内画“”,或在“”上简要回答。

2、对问卷中的问题,如没作特别说明,只选择其中一项答案。多项选择的题目,根据要求选择,一般只能选三项。每题都需回答,不要遗漏,否则会影响整个统计、研究工作。

3、如果有些题目未能列出您的情况或想法,请在该题中“其他”栏前的方框中画“”。

1、您的居住所在地:

__________街道_________社区居委

2、您的性别:

□男□女

3、您的年龄:

□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1~50岁

□51~60岁□60岁以上

4、您的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高中(含中专、中技、职高)□大专

□大学本科□其他

5、您现在或过去的工作:

□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农民□企业工人□个体经营者□其他16、您的家庭订阅报刊杂志数:

□3份以上□2份□1份□没有

7、您家里现在是否还有农田:

□有□ 没有

8、您对农民失去土地以后的社会保障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

9、您的个人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各种补贴等):

□500元以下□501~1000元□1001~1500元

□1501~2000元□2001~2500元□2500元以上

10、您家现在的住房人均面积为:

□10平方米以下□11—20平方米□21—30平方米□30平方米以上

11、原来的农村居住形式和现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您认为哪种形式更适合您:

□原来的农村居住形式□农民集中居住区□无所谓

12、您对社区教育是否了解:

□非常了解□一般□听说过□不了解

13、您认为终身学习有必要吗?

□有必要□无所谓□必要性不大□ 没有必要

14、您认为终身学习对自己的意义:

□很大□一般□不大□ 没有

□不学习就要落伍,被社会淘汰□为了更好的教育子女□弥补过去教育的不足

15、您认为终身学习可以:

□更新知识、提高修养、增强自信□获得学历文凭□没用

16、如果您现在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能够应付现在的工作,那么你认为还有无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必要:

□很有必要□有必要□无所谓□没必要

18、您的业余爱好:

□看书读报□看电视□ 跳舞□ 健身

□打麻将□上网□ 参加社区活动□其他

19、你的家庭是否参加社区中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

□经常参加□偶尔参加□正准备参加□没考虑

20、影响家庭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原因:

□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精力□社区没提供条件和机会

□社区没有开设所需的课程和培训项目活动□收费高、收效不大

21、您的英语能力如何:

□很强□较强□一般□较差

22、您的计算机能力如何:

□很强□较强□一般□较差

23、您对就业变动、市场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

□很强□较强□一般□较差

24、您对宝安的历史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25、您对深圳的城市精神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25、您希望长期生活在宝安么:

□非常希望□无所谓□不希望

27、您对劳动法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28、您对消防知识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28、您对环保知识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30、您对消费者权益知识: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31、您对法律常识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32、您对卫生保健知识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33、您对科普知识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34、您对时事政治关注么:

□非常□一般□偶尔□从不

35、您对理财知识了解么:

□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

36、您喜欢参加公益活动么:

□很喜欢□一般□不喜欢

37、您经常参加救灾捐助活动么:

□经常□偶尔□从未

38、您喜欢社交活动么:

□很喜欢□一般□不喜欢

39、您的家庭责任感:

□很强□一般□没有

40、您热爱本职工作么:

□热爱□一般□不喜欢

41、你的自信力如何?

□很自信□有时自信□一点都不自信

42、如果参加社区活动,您喜欢哪类活动:

□文化娱乐□ 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其他

43、如果您想重新上岗或转岗,您希望从事哪种工作:

□一般工人□技术工作□个体经营□服务行业

□其他

44、您认为当代社会是否需要提高文明礼仪:

□迫切需要□需要□无所谓□不需要

45、您现有的技术可以胜任本职工作吗:

□可以□比较吃力□不胜任

46、您的家庭支持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吗:

□无所谓□支持□不同意

47、您最近是否想提升自身的学历:

□希望□ 没打算□其他

48、如果您想参加学历培训,您的选择是:

□业余高中□中专□大专□大学本科□不想参加

49、您愿意选择哪种学历教育形式:

□全日制脱产□自考□成人高考(业余)□函授

□远程教育□其他

50、您目前最想参加哪类培训:

□健康与卫生保健□计算机(网络)□ 英语□法律

□职业技术□家政服务□艺术类□其他

51、如果您想继续学习新知识,您会选择哪种途径:

□在网络上学□到成人学校学□ 参加培训□自己看书

□ 其他

52、影响你就业的原因是:

□文化知识欠缺□操作技能欠缺□对薪资不满意

□没有理想的单位□家里没有关系□其它原因

53、你急需提高的方面是:

□与他人沟通协调方面□公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政策法律知识方面□表达能力方面□文化知识方面□工作技能方面

□人际关系□其它方面

54你所希望的工作岗位是:

□公务员□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它企业工作人员

□自己做老板□管理人员□技术工程人员□艺术工作者

□学术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安全保卫人员□其它

55、哪些原因可以使你放弃参加学习培训:

□学习后对就业没有帮助□经济条件好,不想学习□基础差怕学不好□不知道学什么比较好□想学习但是不方便□知识已足够,不需要学习□不想参加操作性技能培训□没有提供适合本人的培训项目□双休日学习□其它方面□脱产学习□夜校学习

56、你认为哪些情形的培训比较适合你:

□社区及企业组织的培训□参加成人大专或成人中等学校的学习

□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同时进行□选择本地公办学校学习

□选择外地公办学校学习□选择其它社会办学机构

57、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你喜欢参加的教育培训内容是:

□法律知识□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卫生健康知识

□社交礼仪□文化知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

□出租投资知识

58、你最想参加培训的职业技能项目是:

□财务会计□计算机□物流管理□海关报关□外语□安全主任□叉车

□电工□焊工□厨师□模具制造□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美容师□电梯操作

□插花艺术□创业技能□其它

59、退休后有何休闲方式:

□钓鱼□打麻将□书画□棋牌□交谊舞□其他

60、在您的子女接受学校教育中,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学无所成□学费太贵□教学质量不高

61、您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哪方面的意义更大?

□性格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知识的获得□道德的形成62、你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吃苦吗?

□同意,但不是鼓励□不鼓励,孩子学习任务重,太累了

□不鼓励,只要学习好就行□鼓励

63、家庭成员更愿意参加本社区的那些活动?

□增进邻里之间的交往□社区的公益活动□文化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 □其他

64、家庭成员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后有哪些收获?

□家庭经济收入明显增长□找到工作□胜任工作□收效不明显

□收效不明显□学非所用,令人不满意□其他

65、您认为,开展素质工程最主要的保障条件是什么?

□政府重视、社会各方面支持□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素质较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社区学员有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有经费保证、教育设施、教学设备齐全 □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课程教材有针对性。

66、你愿意以哪种方式加入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无偿加入□按劳取酬才愿加入□物质上给予适当的补贴

□物质是次要的,精神上可给予适当的鼓励

67、您希望社区学校开展什么类型的教育培训?

全民体育教育 篇3

体育锻炼,应当从小做起,长期坚持,才能终身受益。我们已故的毛泽东主席,在学生时期,爱好游泳、爬山、跳健身舞及徒步到农村考察等,这些对他在今后的战争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井冈山上,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严寒、酷暑、饥饿、挫折等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他所表现出来的超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聪明的智慧及忍耐性,自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这些都是他老人家在学习时期所经受的各种磨练是分不开的。

有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青年时期所经受的磨练是一生的财富。然而,在今天我国青少年的各种素质又如何呢?有一篇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报道中介绍了这样的情景:

负重远行都是背10多公斤的东西,都是几十公里 的路,中国孩子松松垮垮,叫苦不迭;日本孩子纪律严明,咬紧牙关,一直走到头。 宿营生活,日本孩子烧火,炒菜,煮粥,什么都会,中国孩子就没有这两下子,只好饿着肚子向领导们叫屈。

野外探路,中国家长怕危险,用车子把孩子接走,日本家长却鼓励生病的孩子你一定能成功。

最后,日本带队负责人不客气地说:“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都是重视应试教育,轻视体育教育而造成的。

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波及到了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把小学的课程搬了进来使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每天都压在沉重的作业之下,试问,孩子们能健康的成长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每年一次的体检中看到,近视,弱视等视力不良的的学生都处在每年猛增的状况,并且正在向小龄化发展,这部分学生在高招报志愿时有些专业是要受到限制的。在中招体育考试中,我们还看到学生们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一年不如一年,在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项目中,跑到终点时,有部分学生几乎要出现虚脱。

另外,根据有关部门对我国青少年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显示,因缺乏体育锻炼,导致智力发育出现障碍的病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现在很多孩子因缺乏运动,平衡协调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了大脑中枢神经的发育。体力不好的学生精力跟不上,难以承担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其学习效率也比体质良好的学生差。同时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不仅使孩子在成长中遭到生理、心理疾病的严重威胁,而且会使未来社会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潜危机。

那么,当今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又是怎样呢?

1 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有不少学校的领导把体育课看成是辅科,在向上级要教师时,只要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师,致使这些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体育课只能让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授,因缺乏体育知识,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体育课也只是让学生自由活动一下,或者是被其他学科占用。还有个别学校根本不上体育课,不仅如此,而且更加没有机会接触音乐、美术课。因为语、数、外是中招考试的重头戏,也是上级部门主要评比的学科。

2 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足,有些学校虽然体育教师不缺,但由于活动场地太小,班级多而无法正常上体育课。如有一所中学,有30个班级,2000多名学生,活动场地只有1600多平米,内设两个篮球场,四个乒乓球台,四个双杠。而体育课主要集中在上午的3、4节课,下午的1、2节来上,如果按规定的节数开设体育课,每节需4-5个班300多名学生同时上体育课,不要说中、长跑、短跑、投掷等项目也根本无法进行,教学内容的强度、密度及运动量也无法达到。所以学校就把体育课减为每周初一、初2节,初三1节。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而且还使个别体育教师只好教其他学科。

3 体育教师的待遇低。体育课多数是在操场上进行的,无论天热天冷,刮风等都是如此,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等都由体育老师负责,但每年却只有60元的补助,即使这样有些学校也不承诺,皮肤晒黑了,粗糙了,鞋磨破了,60元能买到什么呢?

4 体育教师的课时是被打折的,与语、数、外学科相比,体育课每节被折为0.7节,这样语、数、外每周12节为满工作量,体育教师却需上17节,每天3-4节,年轻的教师就感到很累,年龄大的教师根本无法承担,而任课少一些为不满工作量,在学校的量化考核当中,总是比别人积分低,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回报。

5 体育教师想组建一个运动队,遇到有体育比赛时来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即使学校有这样的特长生,学生热情很高,但学校领导总是以影响学习,怕出以外事故,或学校经济困难为由而被拒绝,使教师很感无奈。

6 体育锻炼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和密度,并且要长期坚持,有步骤到进行,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在体育课上磕磕碰碰很难完全避免,即使有一个很小的事故,如果被有些难缠的家长知道后,就会说成比天还大,同时招来领导责备,并且有时还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后果,使体育教师有苦难言。正常的体育课,也不敢按常规要求进行。

7 每当职称评定时,是体育教师最尴尬的时候。因为教师节评先、表优,各学校都是按中招考试成绩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与其他学校对比来评选的,体育成绩从来不参评,中招也是如此。所以体育教师总比其他教师矮半截,只能靠边站,无缘先进。因捞不到证书,即使年限再长,年龄再大,也就是无期 的等待和感叹了。严重地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较差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辨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2007年,中国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意见》,也使我们体育教师看到了希望。

前段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国大部分省市小学生参加的阳光少年体育活动。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参赛的小选手们手拉手,肩并肩,高喊着口号,奋勇地冲向终点。看到他们胜利时欢呼跳跃的激动心情,也看到他们受挫折时伤心痛哭的场面。我们为之而振奋,为之而叫好。这一活动,使他们在泪水中获得了坚强,在摔倒中获得了健康。

我们忠心地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使那些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死报应试教育不放,为牺牲学生健康,来换来自己荣誉的领导们有所醒悟,并加大体育教学的投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希望这些活动能引起全社会的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给学校体育教学营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环境,不让体育教师再伤感,希望这些活动能够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及开来,让全体中小学生动起来,走到阳光下,走进操场中,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勇敢地承担起振兴祖国的重任,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总之,只有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为体育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才能提高全民的素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和体质水平,才能使阳光体育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大气,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问题调查》肖光畔 编著 大象文艺出版社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篇4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一词英语为“Life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意思为“终身的综合完整的教育”。顾名思义, “综合统一”是终身教育的特征和主要意义所在。“综合完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及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层面分析, 人的教育从个体扩展到社会, 即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 (2) 从人一生接受的整个教育情况分析, 应该包含人在不同阶段接受的全部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即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影响巨大的世界教育思潮, 使人们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由本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 人的前半生时间用来学习、积累知识, 后半生则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 机械的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教育应该贯穿“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部过程”, 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两个概念为基础, 关注人们的生活、学习。在我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将终身教育理解成“与生命又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它不仅重视终身教育在职业训练方面的功能, 而且更加重视他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

二、成人教育———从“学历”走向“能力”

从1949年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召开, 到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布《汉堡成人学习宣言》, 国际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在发展和创新成人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是社会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常被称之为业余教育、工农教育、社会教育、回归教育等。从办学形式看, 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扫盲教育、成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远距离教育。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教育的特性, 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 成人教育通常被当作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许多成人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只注重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看齐, 让成人学习者最终拥有“专科”、“本科”学历,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单一。长此以往, 成人学习者有可能在知识素养上不及普通高教的学生, 能力上又不符合成人高教培养目标, 最终, 在社会中难以定位, 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

《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成人教育, 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些都已成为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基础,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得到确认, 不能被淡化, 也不能被替代。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尝试, 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理解和重塑自身, 时时刻刻进行改革, 尝试在概念与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 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从重视“学历”走向了重视“能力”。关注成人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的学习需要, 注重成人学习者各个方面能力培养, 指导人们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努力。通过任何形式的学习, 成人学习者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而且也能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 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一技之长, 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全民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全民教育被权列为基本的人权, 20世纪90年代, 全民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题, 在1990年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 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对全民教育进行了新的审视, 使“英才化”的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现代化”的教育, 对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全民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事业, 引起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注, 并形成了统一的行动纲领———达喀尔行动纲领。

全民教育重视教育平等, 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 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教育机会, 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强调教育民主, 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 如注重基础教育和扫盲、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入学机会等, 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 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进入21世纪, 全民教育注重实际, 利用区域间的合作, 合理和科学的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成人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广泛传播, 开阔了成人教育的视野, 扩宽了成人教育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了成人教育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对成人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的有了新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把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最终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 作为立足社会, 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法。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尽管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还是教育体系中的主体, 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 使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新的知识, 接受新的思想, 这样就急需接受不同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成人教育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也发生了及时地转变。成人教育逐步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成为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从教育制度上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 应该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重新认识成人教育,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成人教育的新理念。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 成人教育注意倡导学习贯穿个人一生的社会理念, 满足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 开发、整合和利用国家、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 服务成人学习者, 提供给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个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体系。新的趋势和方向令人鼓舞、欣慰,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发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应当基于新的定位, 实施战略创新。积极进行改革, 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 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 协助劳动者提高生存、生活技能, 适应激励的社会竞争, 使成人学习者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资源, 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五、我国终身教育的科学归宿———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美好的, 然而我们世界的现实是严酷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 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 (2)

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同终身教育的思想,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 许多国家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也无法落实。在发展中国家, 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是教育机会的欠缺和不均等性。尽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没有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表明, 许多国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 但是,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还有一亿多儿童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成人文盲也有增无减, 8亿多成人是文盲。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与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现实是十分严峻的, 如果全民教育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不加快步伐, 那终身教育就只是纸上谈兵, 最终沦为空谈,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全民教育是我国21世界终身教育必然而又务实的选择和科学归宿.

六、我国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全民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使所有的青年和成人, 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弱势群体, 均有机会接受能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 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人教育应被视为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方式, 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在我国,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一) 扫盲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

1.功能性扫盲的提出

近年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功能性扫盲”的新概念, 根据这一要求, 扫盲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开展基本读写能力教学的基础性扫盲的过程中, 要注重实用, 注重识字教学内容贴近扫盲对象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将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可以把科技普及教育的内容编入识字课本或由单位编写通俗的生产技术的补充教材。二是对已经脱盲的成员包括农村全体成员, 进行功能性扫盲, 以帮助他们扫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因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种种障碍。其内容可以包括科普法律医学保健消费保险社交礼仪等。

2.扫除“现代文盲”的提出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 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文盲, 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现代文盲”在现实生活中单就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成人来说, 也大有人在。因此, 扫除”现代文盲”成为21世纪扫盲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妇女教育的广泛开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为提高妇女的地位、推进妇女教育的进程而努力。对妇女进行教育是当前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妇女教育的重点和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

对妇女进行教育, 是提高妇女地位的主要途径关键, 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关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一书中指出:在使全球社会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总努力之中, 教育的作用、妇女的地位是必须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的两个。 (3)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提高人民素质, 通过合理、快捷的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把我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会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女孩就会获得和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 女孩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样, 妇女接受教育会对后代子女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形成、全民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产生巨大作用。

新的理念给我们启迪, 在21世纪的今天, 成人教育应实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成为整个正规的继续教育或非正规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国成人教育践行全民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在通过种种活动的开展, 使成人教育走进社区、走向农村、深入企业, 促进全民自觉、平等、和宽容地参与生活、工作和学习, 实现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沈文英.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辨析[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12) :46.

[2]刘萍.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成人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3) :13.

[3]董建红.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评估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60-61.

[4]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27-28.

[5]何爱霞.社会化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94-95.

[6]盖雨鸥.再论终身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24.

[1][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16.

[2]徐荣远.全民教育:21世纪的行动纲领[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 :26.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教育法,制定本大纲。

第二条 全民国防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着眼于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三条 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普及国防知识,培训军事技能,培育国防后备人才,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第四条 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坚持以下原则:

(一)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培养、典型推动、环境熏陶、文学艺术感染等途径,进行长期不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国防教育,将教育融入公民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其他重大节日、纪念日,征兵、民兵和预备役人员集训、学生军训,以及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时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专题、系统的国防教育。

(二)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公民,着眼国防建设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突出领导干部、青少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使国防教育既覆盖全民,又重点推进。

(三)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通过普及国防知识,学习国防理论,引导公民认清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为履行国防义务提供思想保证;通过组织军事技能培训,体验军事生活,参与国防建设实践,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活动,增强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和能力,把国防观念转化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

第五条 国防教育的对象根据公民不同职业、社会分工,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工人、农民、其他社会人员等类别。应当针对公民不同情况,分类施教,保证国防教育效果。

第二章 国防教育的内容

第六条 国防教育的内容,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着眼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依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方针原则确定。

第七条 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

(一)国防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我国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斗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理论,提高国防理论素养和组织、参加国防建设的能力。

(二)国防知识。学习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学习信息化战争知识、军事高科技知识、国防经济知识,了解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了解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兵役制度和国防动员体制,掌握基本的国防常识。

(三)国防历史。学习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国防与战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着重使公民了解中华民族为国家统一、独立、富强而浴血奋战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建立的功勋,了解革命先烈、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光辉事迹,激发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四)国防法规。学习宪法的有关条款,学习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国防法律法规,使公民明确国防义务与权利,增强履行国防职责、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五)国防形势与任务。针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讲清国家安全面临的战略环境,明确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的任务,增强公民的忧患意识。

(六)国防技能。组织开展学生军训和群众性的国防体育活动,使公民了解掌握防空袭、核生化武器防护、战场救护、轻武器使用、单兵和分队战术技术等军事技能,强健体魄,磨练意志,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国防技能。

第八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结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当地历史、人文、地域特点,区分不同教育对象,灵活设置教育内容,努力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章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

第一节 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

第九条 各级领导干部是本地区、本部门国防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必须带头接受国防教育,积极参加国防教育活动。

第十条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与履行国防职责相适应的理论素养,熟悉有关国防法律法规,掌握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具备很强的国防意识,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积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具备必需的国防知识,了解国防历史与现状,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牢固树立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和相应的组织动员能力,在战时或者平时处置突发事件中能够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维护稳定、开展自救互救。

第十一条 领导干部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国防与战争理论,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信息化战争知识、新军事变革知识、国防经济知识和现代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国家主权、国防历史和国防法律法规知识,国防形势与任务,基本军事技能。

第十二条 对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采取以下措施进行:

(一)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应当将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纳入教学和培训计划,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由有关部门结合实际作出规定。

(二)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选送领导干部到有关军事院校接受培训。

(三)各地区、各部门党委(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国防教育的内容。

(四)各地区、各部门应当采取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形势报告、组织过“军事日”等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国防教育。

第二节 一般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国防知识,有一定的军事技能;积极支持国防建设,自觉维护国防利益,有较强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国防与战争理论,信息化战争知识和国防科普知识,国防法律法规知识,国家主权常识,国防历史与现状,国家安全形势,基本军事技能。

从事征兵、国防科研生产、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国防教育、军事设施保护等国防建设事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学习和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门国防知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 对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国防教育,应当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结合在职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采取形势报告、理论授课和经常性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国家机关公务员考核,应当设置国防教育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 学生的国防教育

第一节 小学和初级中学学生的国防教育

第十六条 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初步形成国防观念,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第十七条 小学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国家领土及主权知识;国旗、国徽、国歌知识,党旗、军旗知识;人民军队的光辉战斗历程;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

初中学生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国防与战争常识;中国国防简史;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近代以来我国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国防科普知识;防空袭和核生化武器防护知识。

第十八条 对小学和初级中学学生的国防教育,应当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直观。

(一)小学和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语文、历史、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之中。

(二)小学和初级中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少年军校、军事夏令营以及读书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

(三)小学和初级中学可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驻地部队和军事机关应当根据实际,对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节 高级中学(含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学生的国防教育

第十九条 高级中学应当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必需的国防知识与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二十条 高级中学应当开设国防教育教学课,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我国国防建设成就、国防方针政策和国防领导体制;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性质、宗旨和职能任务;国防法律法规;武装力量知识;近现代国防历史;国防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基本常识;国际战略环境与国家安全形势。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情况,应进行考勤登记。

第二十一条 高级中学应当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军训成绩应当记入学生本人学籍档案。具体内容要求,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执行。

第二十二条 高级中学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国防教育活动。

第三节 高等学校学生的国防教育

第二十三条 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 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国防概况;世界新军事变革与军事高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形势。时间不少于三十五个学时。学生学习情况,应当进行严格的考勤考核,成绩记入档案。

在高等学校学习的国防生,国防教育课程应当作为其学位必修课,并计入学分,学时、内容由所在高等学校与军队有关部门商定,一般不少于一百二十个学时。

高等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当积极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和举办国防知识讲座。

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当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实际训练时间为二至三周,训练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具体组织实施,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执行。

高等学校国防生的军事训练,按照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的有关规定执行。所在高等学校、当地军事机关和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第二十六条 高等学校应当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第二十七条 高等学校应当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任务,配备相应数量的国防教育教师。军事机关派出派遣军官,协助开展国防教育教学和活动。

第五章 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

第二十八条 军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和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武装部,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对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国防教育,筑牢国防观念,培育战斗精神,掌握现代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积极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自觉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

第二十九条 民兵、预备役人员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国防与战争理论;人民战争思想;国防法律法规;我国国防方针政策和国防领导体制;后备力量建设知识;军事高技术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家安全形势;民兵、预备役部队职能任务。

第三十条 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利用政治教育和组织整顿、军事训练、执行勤务、征兵教育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采取集中教育与个人自学、理论灌输与活动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基干民兵,预编到现役部队、编入预备役部队的预备役人员,每年至少安排四次国防教育课,普通民兵和其他预备役人员每年安排二次国防教育课;参加军事训练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利用训练中政治教育时间安排国防教育。

第三十一条 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技能训练,按照国家有关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军事训练的规定组织实施。

第六章 其他人员的国防教育

第三十二条 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人员,应当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掌握国防常识,明确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建设,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第三十三条 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人员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国防方针政策,国防法律法规,国防科普知识,防空袭和核生化武器防护知识,基本的军事技能常识。

第三十四条 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社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结合征兵教育、拥军优属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日活动,对居民、村民进行国防教育。

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可以聘请退役军人协助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向居民和村民普及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

第三十五条 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职工教育计划,结合政治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对职工进行国防教育。

承担国防科研生产、国防设施建设、国防交通保障等任务的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所担负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国防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国防教育。

第三十六条 社会团体应当根据各自的活动特点,对所属工作人员和所联系的公民群体进行国防教育。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国防教育教员

第三十七条 国防教育教员根据工作性质,分为专职教员和兼职教员。专职教员主要承担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国防教育教学和学生军事训练。兼职教员主要协助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和企业事业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教学和活动。

第三十八条 国防教育教员应当从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较强的组织和任教能力的人员中选拔。专职教员应当具备教师任职资格或者是军队派遣军官。

第三十九条 非军队派遣军官担任国防教育专职教员,应当经过专门培训。

第四十条 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聘用军地有关专家、学者,组建国防教育讲师团,为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第二节 国防教育教材

第四十一条 国防教育教材分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应用教材等。基本理论教材主要适用于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由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编写。基础知识教材主要适用于面向社会普及国防知识,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工作机构组织编写。应用教材主要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教育对象开展国防教育,由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有关部门依据本大纲并结合本系统、本地区的特点组织编写。

第四十二条 国防教育教材未经审查不得出版发行。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材,由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专门委员会审查把关;应用教材由国家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工作机构会同军地有关部门审查把关。

第四十三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组织编写国防知识读本,用于辅助和补充国防教育教材。

第三节 检查考评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情况,适时组织检查,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全民国防教育的落实。

考核评估的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工作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防教育法和本大纲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的国防教育,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本大纲由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大纲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公布施行

中国国防报

本报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日前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施行。《大纲》的公布施行标志着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具有了法律保证。

此次公布施行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共8章47条,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目标等作了明确,对教育的内容、途径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规范,是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实施细则,与《国防教育法》共同构成了国防教育工作完整的法规体系.《大纲》明确,全民国防教育以普及国防知识,培训军事技能,培育国防后备人才,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目标。《大纲》要求,全民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大纲》规定,国防教育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6项基本内容。教育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人员等5种不同公民群体实施。

《大纲》同时对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管理、培训和使用,国防教育教材的分类、编写、审查把关,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对国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自2004年开始着手《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起草,今后将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本报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日前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施行。《大纲》的公布施行标志着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具有了法律保证。

此次公布施行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共8章47条,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目标等作了明确,对教育的内容、途径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规范,是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实施细则,与《国防教育法》共同构成了国防教育工作完整的法规体系.《大纲》明确,全民国防教育以普及国防知识,培训军事技能,培育国防后备人才,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目标。《大纲》要求,全民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大纲》规定,国防教育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6项基本内容。教育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人员等5种不同公民群体实施。

《大纲》同时对国防教育教员的选拔、管理、培训和使用,国防教育教材的分类、编写、审查把关,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对国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自2004年开始着手《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起草,今后将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关于《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说明

根据国防教育法第30条规定,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于2004年3月组成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起草办公室,在中央、国家有关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拟订了《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必要性

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的,直接关系到全民国防教育的质量、发展水平和任务目标的实现,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推动国防教育进一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需要。目前,我国许多法规体系,是由基本法及其具体实施条例构成的,如军事设施保护法、军事设施保护实施办法,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工作实施条例,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国防教育法是我国国防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所调整和规范的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不可能对各种类别的教育对象接受国防教育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和实施办法,都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制定国防教育大纲,就是耍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原则要求,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作出明确的可以遵循的具体规范。因此,国防教育大纲不是单纯针对某项教育或某一教育对象的“教学纲要”,而是落实国防教育法的实施细则,与国防教育法共同构成了国防教育工作完整的法规体系 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普及和发展的需要。全民国防教育是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的,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需要。随着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各地国防教育蓬勃发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全民国防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特点规律,科学构建国防教育的内容体系;如何针对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国防教育;如何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大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等等。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国防教育大纲,可使全国各地在组织实施国防教育工作中,形成一盘棋,更好地反映和维护国防建设的整体利益,保证全民国防教育的健康、深入、持续发展。

制定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大力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而树立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国防知识,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木素质之一。制定国防教育大纲,明确规范公民国防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可以使国防教育更好地贯穿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教育之中,激励人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激发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转化为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力量。

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起草的指导思想和起草过程

大纲起草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针原则,依据国防教育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明确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目标,规范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为促进国防教育工作走上系统化、规范化轨道,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供可靠的法规和政策依据。

为了把大纲制订好,起草办公室在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拟制起草方案。召开有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党校、军委法制局、总政宣传部等军地专家参加的起草工作协调会,对大纲的定位、体例、内容、颁发以及起草需要把握的原则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形成起草思路和实施方案。二是收集有关资料。整理汇编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教育的论述,中央和地方有关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各地开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做法,为起草工作提供依据。三是专题调研论证。分别到辽宁、天津、上海、浙江、四川等省(直辖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组织力量就国防教育一些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问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对策措施。四是集中力量起草。组织起草小组的同志,集中三个多月的时间,认真起草,多次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五是多方征求意见。召开10多个座谈会、审稿会,两次将大纲征求意见稿印发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军队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并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多次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协调。在此基础上,修改形成了大纲。

三、对大纲几个主要问题的说明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的名称,是国防教育法明确提出的。根据国防教育法的授权,借鉴国内外相关文件的写法,大纲以章节条款的形式,对全民国防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实施办法等作了明确。

(一)关于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基木的着眼点是服从服务于国防建设。因此,大纲规定,国防教育的内容,“突出爱国主义主旋律,着眼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保障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根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方针原则确定。”(第六条)国防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涉及面广,综合各地开展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做法,大纲明确了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和国防技能等六个方面的国防教育基本内容(第七条)。并规定,“各地各部门应当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结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当地历史、人文、地域特点,区分不同教育对象,灵活设置教育内容,努力增强国防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八条)这样,使国防教育的内容既系统规范,又灵活实用,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全民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关于不同类别人员的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由于每个公民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承担的国防义务和责任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国防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当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分类组织实施。根据各地开展国防教育的实践经验,大纲将国防教育的对象划分为五类,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工人、农民等其他公民(第五条)。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国防教育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除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之外的四种不同类别人员国防教育的目标、内容、采取的方法、落实的措施等,分别作出了具体规定(第三章至第六章)。

(三)关于国防教育的保障措施。这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依据国防教育法,大纲对国防教育教员、国防教育教材和检查考评等作出了规定(第七章)。国防教育教员,主要明确如何选拔、管理、培训和使用,如何建立并发挥好讲师团的作用;国防教育教材,主要明确教材的分类、编写、审查把关等问题;检查考评,主要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对国防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的有关要求。

全民教育之新视角 篇6

摘 要:本亚伦(Aaron Benavo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总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教育学院教授,从事国际教育政策、比较教育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基础教育的发展、正式课程政策的共性、中等教育多元化、课程实施的学校差异等。2015年12月18日,2030年教育发展议程国际研讨会于北京召开。本亚伦先生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会后,本刊就全球全民教育15年来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实施、比较教育研究在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对本亚伦先生进行了专访。

关键词:全球全民教育;教育2030行动框架;比较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一、全民教育:成就与挑战并存

《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的主题是“成就与挑战”。您认为,15年(2000-2015年)来全球全民教育获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全民教育计划全部目标的实现面临哪些挑战?

本亚伦:我认为,15年来,全球全民教育获得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为其公民提供了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的增加、女童受教育歧视现象的减少是近15年来全民教育取得的最大成果。除此之外,全民教育还取得了一些其他成就,如早期儿童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尽管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一直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发展并不显著。有些国家在此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而有些国家进展较慢。总体来说,自2000年以来,教育界对素质教育开展了大量研讨。人们对素质教育达成了共识,即仅保证适龄儿童获得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是不够的,在成果考核方面,还要求学生能够阐述所学内容以及增长知识和技能。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对“技能”这一概念的定义。每个人都在讨论技能的重要性,却很难准确阐述“技能”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制定出对于“技能”的国际测量标准。此外,一些国家致力于提高入学率,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识字、算术等基本技能。我认为,以上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全部计划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尚未实现全民教育计划目标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全民教育计划目标的实现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亚伦:未实现全民教育计划目标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是一些说法语的国家,以及西亚和南亚地区。这些国家推行全民教育的举措是值得鼓励的,但这些国家的教育起点非常低。因此,他们离实现全民教育中的一些基础目标尚有很远的距离,在努力改进。

尚未实现全民教育计划目标的国家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些国家经历着内乱纷争,有些国家的教育系统亟待完善,有些国家的传统文化禁止女孩入学接受教育等。例如,一些国家的穆斯林文化中就存在反对女孩接受教育的偏见,这是推行全民教育的一大障碍。还有一些处于内乱之中的国家,由于师生最基本的安全问题都无法得到保障,政府很难将学生聚集在学校。此外,学校是推行教育的基础场所,然而,一些偏远地区没有足够数量的学校。为保证全民教育计划的贯彻实施,政府必须首先保证学校普及到每个偏远的地区或村庄,以及人口集中城市的低收入家家庭区域。可是,有些地区道路不通、大山林立,使得政府在推行全民教育计划过程中确实面临着较大困难。

我认为,影响全民教育计划目标实现的首要因素是政府意志(government commitments)。政府意志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一定要有明确而坚定的意愿。中国政府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制定了未来5年的教育发展规划。其次是教育资金,即来自政府的资金。一些国家没有足够的教育资金支持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他们有实施的愿望,但缺乏必需的资源。国内外环境是影响全民教育计划目标实现的第三个因素。教育乃一国之本。当一个国家处于人民互相厮杀、种族互相争斗的动荡中,政府很难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合。没有安全的校园环境,学生也难以真正在校学习。第四个影响全民教育计划目标实现的因素是贫困,在中国也有这种情况。对此,政府应该做出努力,制定特殊政策,为这些贫困家庭争取最基本的权益;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以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许多贫困家庭的父母承受不了送孩子上学的经济压力,且不得不让他们的孩子在农场或者工厂里打工挣钱,养活家庭。尽管孩子劳动所得薪水不多,但对他们的家庭来说确是生活所需。然而,一些政府并没有努力帮助贫困家庭改变他们的现状,以及扭转他们对于让孩子读书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国家或地区推行全民教育的步伐变得缓慢而艰难。

纵观各国,我们发现,未实现全民教育计划目标的原因是复杂的。全民教育(国际社会采用的)是一个宏伟而全面的教育计划。有些国家致力于其中一部分目标,如实现全民初等教育以及消除初等和中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别,而没有关注其他方面的教育目标,因此很难取得全面成功。目前,全面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国家很少,取得全面成功的国家更少。

二、《教育2030行动框架》

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蓝图

《世界教育信息》:2015年联合国成员国采纳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新的全球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将确定包括教育在内的未来15年的优先发展战略。“教育2030行动框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机构倡导全球促进全民教育发展的进一步行动。该框架致力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哪些方面?

本亚伦:《教育2030行动框架》与以往的教育框架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首先,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两条发展主线。但是,现在两条主线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当前,国家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紧密结合,教育行动框架即发展行动框架,二者是一致的。在教育目标的阐述中,我们坚信,发展目标是所有目标中最宏伟的目标。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相比,《教育2030行动框架》更广泛、更全面、更远大,将为我们展示新的教育发展视角。其次,《教育2030行动框架》是一项全球行动计划,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主要是针对南半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指导意义。《教育2030行动框架》面向全球,对于所有国家的教育事业都有指导意义。例如,高校数量和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问题几乎是每个国家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教育2030行动框架》有对未来学习结果的展望,也为正视各国所面临的教育挑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另外,人们越来越多地站在教育这一领域的高度思考教育问题,考虑教育对其他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例如,思考教育是如何消除贫困、富国强民,如何实现性别平等、赋权予所有妇女和女童,如何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平,如何帮助国家应对环境改变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国家的生态环境能力,等等。因此,现在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各国的入学率,而且要考虑如何实现教育的生产力,如何通过教育使每个个体变得更好,使每个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蓝图。这种新的教育思潮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也是《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创新所在。

三、每个国家应把教育视为国之重任

《世界教育信息》:对于各国为实现此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您有何建议?

本亚伦:说到对于各国实践的建议,我们不妨先看看中国为此采取的措施。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行全民教育计划,包括《教育2030行动框架》,并为此较早地展开了调研,正致力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框架。我认为,中国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实现其目标,中国的实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然而,许多国家打算置之不理,他们认为《教育2030行动框架》过于宏伟,不可能完成其所有目标。因此,有些国家计划只完成其中的一些目标,并努力做到最好。我个人认为,这些国家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上策。各国应围绕新教育行动框架的执行策略展开激烈讨论。归根结底,每个公民都要成为本国教育的主人。只有每个国家都把教育视为国之重任,责无旁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共识,我们才更有希望看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硕果。

《世界教育信息》:美国针对《教育2030行动框架》出台了哪些最新政策和措施?

本亚伦:和中国一样,美国也是一个大国。美国有一个开放和复杂的教育系统。在教育管理方面,中国是相对集权式的,而美国是相对去中心化的分权管理模式。在中国,教育部所制定的教育决策至上而下传达,可以影响到全国每一所学校。美国的情况与中国大不相同。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每个州都有各自的教育体系,甚至每一个州内的不同学区有时都会有不同的教学体系。因此,美国各所学校的发展差异很大,有些学校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有些学校则非常富有,州与州之间的教育差异很大。

过去,美国并没有特别关注比较教育以及国际教育政策的制定。换言之,美国主要关注本国的教育发展。现在,美国比较关注芬兰的教育。芬兰的教育系统旨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与亚洲地区的教育大不相同,这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极大关注。总体来说,《教育2030行动框架》并不只是针对少数专业的教育,而是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美国政府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结合本国国情,积极奉行《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理念和指导,推进其在国内的转化和发展。美国几乎没有尝试将其教育发展目标与2030年的教育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四、比较教育研究能够为政策制定者

提供良好的视角和方法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全民教育进程中还存在较大差距。您认为,应如何缩小这一差距?比较教育研究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本亚伦:我很多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同事同时也在国际教育政策制定工作中担任要职。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很多教育科班出身或者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者开始看到比教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并且贡献他们的学识和所思,用于制定国际、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我认为,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聆听众家之言,思全谋远,是全球各国教育之幸事。当然,他们也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教育系统、教育方式和教育范式给出了各自的见解。从比较教育的视角来看,促进有效学习的政策内涵非常丰富,外在表现特征也有很多。因此,我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学习背景能够使政策制定者站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以更好的视角理解、审视哪些教育系统是较为高效可行的,哪些教育系统是低效无用的,从而建构出高效的教育系统。比较教育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对于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我想强调的是,现在无论是国际教育政策还是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的制定都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依靠客观事实和实验数据。因此,如何分析、处理数据和信息,对于制定教育政策越来越重要。而比较教育研究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数据和信息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从而帮助我们制定出实现《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较好的教育政策。

五、对中国在促进《教育2030行动框架》

实施方面的建议

《世界教育信息》:全民教育计划目标在各国的实现需要结合各国的实际,对于中国在促进《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实施方面,您有何建议?

本亚伦:我今天仔细聆听了各位同仁的发言。令我欣喜的是他们已经在构思如何实施《教育2030行动框架》。毫无疑问,他们对一些目标的考虑非常成熟。关于如何将国际教育目标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他们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思路。

当然,也有些方面仍待完善。例如,全国各地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应该被评估和重视。也就是说,除了追踪上海、香港、澳门等地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外,其他省份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同样应被客观考核和记录。为了达到国际有效学习成果的目标,政府需要公开透明地公布全国各地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结果。此外,《教育 2030行动框架》强调国际公民教育,中国学生的课程中应该涉及更多关于和平、多样文化、宽容、人权以及两性平等的相关内容。

总体而言,中国政府关于如何改进中国教育的思路和想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将会取得很大的进展。

六、全民教育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教育信息》:您能谈谈全民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吗?

本亚伦:我们将就此写一篇报告,对此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可持续性发展现在是教育目标的核心,很多相关教育政策也团绕着可持续性这个议题。 我们正在努力尝试研究以及诠释教育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不过,我们还未对中国以及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现状进行研究。因此,具体结论尚未可知。一般而言,学生在校时间越久,表现出期望行为以及习惯的可能性越大。但是,这个结论并未说明是哪些课程、哪些专业或是哪些知识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为了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如果政府只关注如何教育、改变年轻一代的技能、态度和行为,等待年轻一代去改变世界,这个国家可能需要等待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然而,当今的教育是否一定会将学生培养成期待的那样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我认为,不能只依赖于年轻一代几十年后去改变世界,关注当下成年人的教育也至关重要。给予成年人受教育的机会,他们的行为和决策能够为社会带来即时的改变。

在我看来,中国政府需要转变思想和认识,转变对环境保护、应对气候改变以及诸如此类问题的看法,加深对成人以及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重视成人学习和教育。在完成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上,不要只把希望寄托于年轻一代。中国政府还有很多机会和方法去完成这个使命。

七、青年学生应拓宽国际视野和体验

《世界教育信息》:除了各国政府组织外,国际组织在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本亚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是对各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极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世界银行为全民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此外,还有很多非政府组织都积极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为促进全民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如培训教师、兴建学校、帮助社区制定当地发展规划等。并不是说这些组织在财力方面有多雄厚,更重要的是他们愿为教育出力,帮助政府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在UNESCO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国际工作经验,能否对想从事国际工作的中国学生提出一些宝贵建议?

本亚伦:美国有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国内学习英语,然后到美国进修硕士或博士学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门路很广,这是一件好事,使其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习俗。想要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就要多了解、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教育以及文明。中国是一个大国,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国际地位,而且中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一些中国学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文明却了解甚少,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中国学生甚至并不怎么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以及历史。因此,中国学生如果想要加入国际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话,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学贯中西,清楚当下的国际形势和政策,具备国际视野和水平。第二,先去某国或某地生活一段时间,去体验那里的生活,而不是先去某国际组织工作。在体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然后认识到某些国际组织能够解决当地的问题,再加入其中,成为其中一员。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工作。经历和经验非常重要。例如,从事国际工作的欧洲青年,他们或是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或是走访过欧洲国家。在游历以及生活中,他们发现问题,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才从事国际工作。从事国际组织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各个国家、地区的现状的了解,而不是仅仅是对此有兴趣。增加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历史、国情,以及对贫困国家或地区教育现状和教育问题的了解,加深对国际事务的认识,对于以后加入国际组织,从事相关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国外生活,你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具备毅力以及积极作为的精神。

社区开展全民创业教育的思考 篇7

所谓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中,由一定数量的人口组成的,基于共同意识和利益的社会群体或结构。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信息时代,在社区内开展全民创业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区、城市乃至国家提供所需的人才资源储备和积蓄力量,有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 全民创业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教授和传播知识、技术、文化和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向学习者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传播创业理念和文化,从而提升创业素质、培养创业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创业教育自然具有教育活动的一些最为基本的特点,同时还具备自身特色。它以创业为教授和传播的目标,它所面向的教育对象是所有有志于创业的人。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创业教育是一项真正面向大众的、零门槛的普及型教育。它既涵盖了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同时也包括更多的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人。全民创业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大众所开展的旨在提升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全民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对于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全民族整体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社区开展全民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2.1 创业教育是社区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

社区教育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所谓社区教育,简单而言,就是指在社区中开展的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旨在提升社区成员素质和能力的区域性教育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也更加丰富和多元。新的时代赋予新的观念,人们的就业观也逐渐发生变化。创业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创业作为一种新的择业或就业方式,正以全新的姿态被更多的人所重视。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也应当与时俱进,适时引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创新创业需求,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创业素质和创新技能,从而带动社区的整体发展。

2.2 社区教育的特殊性适合创业教育特点

社区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不同,它更侧重于学以致用,始终以学习者的切身需求为施教的目标和宗旨,不强调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连贯性、全面性,提倡学习者的个性自由发展。这和创业教育所贯彻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特征非常吻合。因此,在社区开展全民创业教育有适合的平台和条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创业教育实施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区教育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我国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重视下,我国的社区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部在全国设立了100 多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基本已覆盖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区教育的层次、内容、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壮大也为创业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社区开展全民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3.1 构建社区创业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是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开展市民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多个组织、多种力量、多类资源积聚合力作用的过程。依托社区教育开展创业教育,同样需要整合区域内各类创业教育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如图1 所示。

3.2 开发社区创业教育课程

目前,国内外都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创业教育课程,比如KAB和SIYB。但是,社区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必须根据时间、条件以及社区居民的切实需求设置和开发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社区创业教育课程可包括创业准备、创业实战、创业提升3 个层级,每个层级中又可包括不同模块的单元课程。

3.3 打造社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强大的师资队伍支持是开展好社区全民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更要拥有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或相关实践经历。创业教育虽然不是国民正式教育序列之一,但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一点不比正式学校教师的要求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求更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专职管理、兼职主体、志愿者补充”的多元化组建方式。区县创业教育管理办公室要创设丰厚的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于社区创业教育事业中。同时,还要积极与高校、创业园区和相关企业合作,聘请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背景及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或相关实际经历的教师、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等参与到社区创业教育中来,从而提升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创业教育储备人才。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

全民创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所有居民,性别、年龄、性格、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针对施教对象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应该更加多元和丰富。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需求开展形式不一的创业教育。除了常规的教师讲授之外,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探讨、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创业教育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说教。在课程组织安排上,除了传统的面授课程,还可以开展诸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沙龙、创业俱乐部等各种活动,从而提升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于实践活动。另外,在网络发达的信息社会,创业教育还要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制作创业教育课件、创业教育视频讲座等,使更多的社区学习者参与到创业教育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徐小洲,张敏.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5):64-68.

[2]张德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5):10-14.

[3]周晶晶,应一也.依托社区教育开展全民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2(1):41-43.

[4]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9):73-78.

[5]陈敬朴.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走向[J].教育研究,1994(1):21-27.

全民体育教育 篇8

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是适应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提高为基石。从我国企业的发展来看。当前,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员工素质的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不足表现得较为明显。落后的员工素质,常常导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使用,一流的装备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从而导致企业转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价格发展模式的步伐较为缓慢。尽管为了应对人才不足的挑战,提升竞争力,许多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并努力建立学习型企业。但是,从众多企业的实践来看,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提供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不但成本高,而且面临诸多困难,而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迫切需要党和国家推动素质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为全民素质教育“立法建制”,从根本做起,以国家意志保障全体公民终身接受素质教育的基本权利,用法制的力量、国家的力量鼓励、推动全民学习,从而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长远而彻底的解决途径。

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素质教育由此完成了从政府倡导行为到国家意志的重大转变。《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促进国民素质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仅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新阶段的新形势。为此,必须对国民素质教育实行立法管理和规范,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道路发展,这样才能加快弥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实际发展之间的差距。

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是践行现代全民终身教育理念,顺应未来教育发展和进步趋势的具体实践

在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突飞猛进的今天,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构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们不仅主导了当前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事实上,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共识,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通过立法积极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以全民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如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法》;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纵览我国教育的立法发展历史,在我国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虽有些条文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主要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体现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终身性、全员性、全程性的特点,专门的关于全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法律法规则尚属空白。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无疑可以填补我国全民终身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的空白,提高教育法律规范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实践看,终身素质教育法制化将本国不同地方原本分割零散的有关政策、做法、举措进行综合整理、扬弃升华,并在法律层面上进行固化,把全民终身素质教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大系统奠定了坚固的社会法律基础,有力推动了本国和本地区国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将终身素质教育规范华制度化

(一)明确立法对象。为避免于现行教育法律法规重复,全民素质教育法实施的对象宜限定于在接受国民教育之后的公民(至少应中学毕业),主要是指国家公务员、事业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城市失业人员或拟转岗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社区居民等人群。

(二)明确立法范围。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个人养成、传统文化习惯、基本礼仪规范等内容列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纳入立法的范围。

全民体育教育 篇9

其实, 《决定》的内容, 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大多已经提出过。时隔3年, 在全会中以“重大问题”的方式再次提出, 是再一次的强调与重申。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长期以来, 教育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择校热的不降反升, 应试竞争的高烧不退, 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 也一直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意见所在。呼唤教育改革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

上上下下都在期盼教育改革, 改革蓝图也如此精心描绘, 路在何方也已明确了朝向, 那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何上下而求索, 如何扎扎实实地有序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呢?

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开展全民教育大讨论, 形成教育改革的基本共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改革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 一些地方和学校的草根变革也悄然进行。但是总的来说没有形成浩荡之势, 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革。一个重要原因, 是全社会没有形成对于改革的共识。尤其是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究竟应该把孩子们带向何方”、“究竟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等根本问题, 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许多改革刚刚开始就受多方掣肘, 步履艰难而往往半途而废, 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各方意见不一。我一直认为,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对教育的关注与理解程度。所以, 有必要像当年真理标准的讨论一样, 开展一场什么是好教育的全民讨论, 提升整个民族的教育素养, 形成教育改革的全民共识, 为接下去的行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有理想有情怀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这一次《决定》中的“立德树人”四个字, 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明确了出发点和根本方向。虽然《决定》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字数并不多, 但给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倾向敲响了警钟。

社会在快速转型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忽略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来, 我们到底要走向何方, 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把孩子们培养成怎样的人, 我们的教育到底能不能带领我们走向更崇高、更美好的未来。这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但是这些年来, 教育过分关注分数、关注考试, 而很少真正地关注人、关注人格健全的成长、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关注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德育课程体系, 用以积极心理学、实用健康学为基础的“生命教育”和以法制教育与习惯养成为基础的“公民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公民素质, 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润泽我们的学生。

第三,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缩小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决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目标, 并且提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具体政策目标。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 也是群众对教育的“体感温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尤其是学校之间的差距, 取消重点校、实验校的特权, 在义务教育阶段内, 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该按照一个基本标准来建设, 尤其是要出台政策, 让好教师真正能够下到基层, 下到薄弱学校。当人民对教育的“温度”感觉舒适之日, 也就是对教育真正满意之时。

第四, 注重市场的力量, 鼓励民间资本和智慧进入教育。《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引入市场的机制和第三方力量变革教育, 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点亮了又一盏灯。长期以来, 教育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改革,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远离市场, 远离民间。教育的门槛太高, 真正的民间资本进不来。民间草根的教改, 也没有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主流教育媒体的关注与推广。教育行政部门管、办、评一体化, 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 社会力量也没有真正进入到我们的评价和考试。所以, 应该通过改革让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教育, 让草根教改更深地进入课堂, 让社会力量更好地进入评价, 从而让教育更有活力、更加公平。

第五, 以高考改革为突破口, 加快考试评价制度变革。《决定》指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目前, 教育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制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已经呼之欲出。我们认为, 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让高考招生更适合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更有利于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 更能够导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公平、自主、透明、科学、导向, 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

全民体育教育 篇10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抵御疾患,同时也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在数量上不断增长。何谓体育人口?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凡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度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参与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刚要》及相应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都是努力使更多的人们成为体育人口的一员,为全民健康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而发展体育人口,其增长点在于大众体育人口的增长。因为健身运动在学校容易实施,可操作。高校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能否建立体育锻炼意识,学会体育锻炼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促其成为大众体育人口的关键。本文运用资料查阅法,阐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要意义,提出提升体育素养是全民健身运动快速发展的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2 健身运动作为大众追求健康的价值需要弘扬

人体是知识、精神、信仰的载体,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的体力劳动程度逐步减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加强,且社会激烈竞争使人们的精神变得更加紧张,加之环境污染、精致美食、人际关系的疏远、工作压力等,这一切都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这种社会大背景条件下,需要人们有意识有措施的去提高健康水平。而健康不仅是身体强健,还应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这样的良好状态,不仅需要良好生活习惯,还依赖于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因此,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人类的发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体育是人类对自身的创造,是人类改造自己的实践活动,他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成年人的体质是社会生产力组成要素,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与文明重要标志。他们对体育的疏远既不利于我国劳动力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中华民族长远的体质改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国有66.74%的成年人却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加之社会发展对体力劳动要求的降低,现代“文明病”的不断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素质。据1998年6月公布的,我国成年人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国民体质不容乐观,1997年总体合格率为71.4%,比1994年制定的标准少了3.6个百分点。相比较我们过去讲的“小日本”,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把体育的重点转移到发展大众体育上,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体育人口已达70%之多.因此教育引导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人口的数量逐年有较大的增长,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一个重要的任务。

3 提升体育素养,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刚要》。国家体育总局为进一步落实《纲要》精神,同年即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由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全民健身工程设施,并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宣传推广全民健身工程。使群众健身的锻炼环境大为改善。1995年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使开展群众体育所需的时间资源大为改善。加上1994年就实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从《纲要》实施的第一阶段来看,与目标有一定距离。究其原因,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主动性、系统性、科学性是影响总体效果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政府的行为并没有使大众的体育观念完全树立起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所以,在锻炼环境,余暇时间有了基本保障的条件下,其关键还是看大众的体育观念。一个人如果有了对体育的正确理解和爱好,就可能在时间少条件差的情况下,挤时间创造条件去参加体育活动。

大众体育素养的提高,受接受教育程度影响。体育素养应包含人们的体育爱好、健康意识、对国家体育大事的关注、对体育的认同及对体育消费的理解等。它是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据卢元镇先生研究表明:人们的体育参与与文化程度关系十分密切,参与的人群文化程度越高对体育的认识越清晰,体育的价值观念越牢固。见表1:

文化层次最高的研究生其体育参与情况不能令人满意,与研究生教育阶段忽视体育教育有关,也与这一人群所承担大强度教学、科研工作有关。

另据首都体育学院,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李相如教授研究表明:在利用全民健身工程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中,大学以上学历者约占40%。这充分表明教育对体育观念养成的效果。

4 高校体育教育对全民健身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是上承儿童少年时代,下启青、中、老年时期的生理“中介”环节,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社会体育人口的基础。对“终身体育”操作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后半生的健身行为。高校体育是个具有多功能的系统工程,不仅对大学生进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如何健康的生活。为大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体现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因此,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加强体育教育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可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由于体育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在增强体质、完善体格、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这与“《社会体育指员等级制度》规定的,社会体育指员应具备某项技术、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传授和管理能力。”是非常相似的。在教学中只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的传授和管理能力及责任感,肩负起引导和带动周围的人从事终身体育锻炼就会成为可能。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对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阐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校应该将接受十几年体育教育的全体学生,以较好的体育素养输送到社会当中去,使体育作为他们今后生活的一部分。但实际情况与目标却有较大的距离。根据卢元镇先生研究显示,大学文化程度的人仍有32.55%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其原因与体育课教学质量有必然的联系。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处于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连接点和重要层面,研究他们的体育活动状况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健身行为,同时可为体育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为准确对本问题进行说明,特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提取相关问题和数据论述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5.1 调查结果与分析

统计按参加次数分成3类,即3次以上、1-2次、不参加。由表2可见,有近半数的学生较少或根本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

由表3.4.5可见,对在体育课学习阶段学生课上活动不积极、对体育基本知识掌握较差、有逃避活动心理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较直接地反映出教学质量问题,且更多的集中在较少和不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身上。

由表6可见,较少和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学生更多地反映在身体素质一般和身体素质较差学生的身上。

对以上结果进一步分析不难看出,体育学习态度不积极、自觉参与课余活动意识较差的情况均较多的反映在身体素质一般和身体素质较差学生的身上,女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身体素质较优的学生表现非常积极,而多数素质较差的学生表现的毫无激情。体育这种有趣的、有益的、有效的活动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反应。我们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或被动的练习,其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生考评是绝对公平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间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

5.2 结论与建议

早有人研究证明,良好的运动感受来自于充分的运动量;来自于运动技能的提高;来自于对运动知识的新解惑;来自于运动中的团结友爱;来自于艰苦努力的成功感。近半数较少和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学习阶段不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得他们没有充分运动体验的经历,也就不可能获得对体育的良好感受。加强体育教育,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体验运动,获得良好的运动感受,增强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养成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体育教育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教育水平。只有高质量的‘教’,才会有高质量的‘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懂得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才会接受老师,也就会增加对体育课的兴趣,使体育教学卓有成效。

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一现代教学理念。学生中身体素质、运动实践能力有好有差。在教学中一是要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协助老师关心、帮助、指导运动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使每个同学的运动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二是用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即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给予及时的肯定,并体现到评价结果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育理论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理论课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和一些简单的锻炼原则,还要让学生懂得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处方、体质测量与评价等原理知识,使学生掌握制定锻炼计划,合理调整运动负荷以及评价自身机能状态、锻炼效果的方法。42.25%的学生对体育知识掌握较差,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加深。其原因一是体育理论课较不规范,再者教学时数较少。建议理论课时数由12%左右增至20%—25%,使学生即有运动的体验又有理论上的深刻认知。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能力。

培养体育习惯不仅是体育教师的任务,它也是全学校的事情。因为学生只有在大一、大二才有体育课,且每周仅有一大节课,如能发挥学生所在院、系、班的作用,为全体学生课余活动创造条件,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调研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3]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曲宗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协编.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朱菊芳.提升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品质的关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7]高发民.高校体育中的休闲运动与终身体育[J].体育学刊,2001,(6).

[8]林少娜.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对高校体育的影响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

[9]肖焕禹.现代体育运动的特征及21世纪发展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

[10]周景辉.终身体育观念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对立统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

[11]赵云龙.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

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的适应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学校教育;全面健身;适应性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及“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18年过去了,全民健身计划的第二期工程也即将到期,其目标是从2001年到2014年,经过本期14年的努力,要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该工程是否已经完成该阶段的计划,作为全民健身基础的学校体育是否与之相互适应,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全民健身计划能否在新世纪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

一、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联系

为了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国家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这就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体育教育目标发生改变,希望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使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方法发生重要改变,要求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落实“快乐”体育理念。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下,体育教育回归本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提升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适应性,是所有体育教育研究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二、提升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适应性的方法

(一)体育教育中树立全民健身思想

受到考试机制的影响,体育教育已经逐渐偏离本质,虽然一直在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但是体育教育中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锻炼提不起兴趣,往往都是在考试之前加强某项技能的训练,考试结束锻炼也随之停止。这就是为什么虽然高校学生体育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学生实际身体素质却与之不符的原因。要想使体育教育与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就必须树立全民健身的体育教育思想,一方面要使学生摆脱考试的压力,不是为了考试而运动,从“要我锻炼”向“我要锻炼”转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将体育运动作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即使离开校园,也能够保留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多年以来,体育教育模式固定,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大都数都是以竞技体育为主,教育中过分强调动作技能的标准性,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出现偏差。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练习的内容在进行实际锻炼时却发现基本上都会受到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的限制,就好比其他学科教学中缺乏实践,导致学习到的知识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是一个道理。一方面,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一种厌烦情绪,没有从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生涯的结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也结束了,运动生涯也就随之结束,这就是为什么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以后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为了提升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适应性,教师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突破教学大纲的束缚,传授一些更亲民、适应性更强的健身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而不是强迫学生去掌握某种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性,鼓励学生开发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只要可以达到健身目的即可,改变灌输式和强制性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主动将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联系起来。

(三)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会对体育教育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提升二者之间的适应性,应该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这里所说的培训并不是指让教师去掌握哪些专业技能,而是鼓励教师认真研究全民健身计划内容,并将其作为依据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实现二者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样,无论是在体育教学研究中还是在实际体育教学中,都能够自然而然联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内容,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学校体育教学应开设全民健身指导员的选修课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学生,他们毕业后不仅担负繁重的育人任务,同时还是指导社会体育锻炼的一支重要队伍,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校体育课应开设一些选修课为全民健身培养一些高素质的指导员。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内容很多,选修课的内容应涉及遗传、营养、环境、医疗卫生、体育活动、艺术欣赏、心理和精神状况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体育指导员不单单只是需要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健身器材的使用和维修、运动生理、运动心理、体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选修课的内容要淡化系统性和理论性,突出全面性和针对性,重点学习全面多样的运动技能知识,不求其精,但求其广,要具有操作健身器材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有目的、有步骤地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培养出一批实用而急需的体育指导员。

总结:

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改革的主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高校体育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然而我们务必理性地把握好方向,弄清楚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渗透与辐射的作用,并作持续的探索,使高校体育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道路,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慧林,亢莉.学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2:48-49.

[2]邹巍.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高校图书馆全民终生教育基地 篇12

时值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辉煌成就,预示着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但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致使现代人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危机。在人类生活中,那种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的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应付种种挑战。首先向世人提出“终生教育”概念的,是我国的教育大师———陶行知。

1 终生教育概念及要求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可理解为:突破传统教育的限制,矫正学校教育的偏差,将各种学习机会组织为贯穿于个人一生,构建既完整、又开放、又有弹性的新的教育体系,以利于全民的终生学习。

在我国,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都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终生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生学习的教育制度。”1999年,国务院批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开展社会教育试验工作,构建终生教育、终生学习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明确要求2010年我国基本建立起终生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进行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的紧迫性。

总之,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已成为当代影响极为广泛的国际化教育思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是当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的一场革命,它促使各国将“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建立终生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化和谐社会,以构建“终生学习社会”大厦。

2 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2.1 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性和实用性强。随着电子出版物的迅速普及,图书馆购置了众多的电子载体文献、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资源。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完整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能为全民终生教育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2 设备技术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先进的技术设备,普遍采用集成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众多计算机通信、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往往首先在高校图书馆推广,也保证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高校图书馆具备的强大技术设备资源优势,使其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促进全民终生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

要通过培养人们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的习惯,离不开专业的指导和引导。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和文理各学科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馆员队伍。他们具有专业知识特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熟悉文献资料的管理、开发与利用,不仅有丰富的收集文献信息的实践经验,而且能结合社会需要开发不同层次的信息产品,可以为社会的各类读者提供查询、检索和专题资料汇编、述评等各种文献信息服务。

2.4 信息服务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共享以及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具备了强大的优势。高校图书馆在满足本校师生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除开展传统的借阅服务外,还可以为用户开展科技查新咨询、二次文献开发等方面的服务。

3 高校图书馆在全民终生教育中的举措

3.1 高校图书馆以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开展全民终生教育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大,有将近9亿农民。农村地区良好文化环境的形成,广大农民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改变他们的命运,对于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全体公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至关重要。因此,把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思想扩大到农村,切实解决农村不发达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报难、信息获取难问题,培养农民学习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卓有成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每年由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发起的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农村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举办扶贫夜校、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开展终生教育活动,为农村乡镇捐赠适合农村特点的图书,帮助贫困乡镇建立乡村图书馆、图书流动站,坚持不懈地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组织流动书籍各点轮换流通。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是根本,用优秀文人生活取代封建迷信,用正面、健康的东西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地,使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的观念。

加快建设新农村经济文化,就要缩小数字鸿沟,减小信息差距。地方高校图书馆虽然没有财力方面的优势,但是可以利用自身在网络资源和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帮助对口农村扶贫单位增强接受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广泛、持久、深入地宣传信息知识,使国民认识到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稀缺的要素资源,谁占有了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拥有更多的财富,成为信息时代的富人;另一方面要开设短期速成培训班,为农村贫困地区培训网络信息人才,培养农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总之,要将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理念形成,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高农村落后人口的学习能力来增强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发展至主动地捕捉和运用市场信息。

3.2 高校图书馆建立城市新市民终生教育基地

随着国家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主流。他们既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又无法融入城市,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移进城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以此开始进行统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现实课题研究,在江西省率先提出了建设新市民公寓、推进新市民工程的构想,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进城。一方面在政策落实市民待遇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建立新市民培训和就业保障机制,开设新生代农民工学院、新市民夜校,辅导他们学技术、学文化。

新华社调查显示,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调查还显示,47%的受访民工说自己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这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一个课题,即高校图书馆如何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理念,让他们的精神更具有丰富内涵,心灵更具有文化涵养,并且为他们终生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从而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素质,让他们能够快速积极融入城市社会。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掌握科技知识,获得市场信息,积极融入城市,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公民素质。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机会很少。既然高校图书馆是国家公益事业,是国家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那就理应向全社会开放。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兄弟及其家属,包括子女,我们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办文化夜校,免费提供借阅服务,甚至主动上门提供信息等方式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以让他们掌握终生教育理念和养成终生学习习惯。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在实施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同时也面临机遇与挑战,因而必须更新观念,寻求新的发展和服务模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终生教育,终生学习

参考文献

[1]郭琪.图书馆与终生教育、终生学习[J].岱宗学刊,2004(,6).

[2]朱永新.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J].河南教育,2006(,9).

[3]杨海燕.知识经济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职能转变[J].图书与情报,2010,(1).

[4]费业昆,等.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

[5]吴海霞.高校图书馆的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J].经营管理者,2009,(20).

[6]李晓燕.高校图书馆如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谈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下一篇:研究驱动论文